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学的创新

管理学的创新

时间:2023-09-22 17:06: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的创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学的创新

第1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管理学在学术上也在不断创新。过去,人们只是单纯地照搬一些西方的管理学思想,用来指引中国的管理和实践,这种方式已经被证实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学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了。

[关键词]

管理学;教学方式;创新;研究

美国的布兰佳和约翰逊曾经出版过一本书籍——《一分钟经理人》,这本书被称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商业管理著作之一,也是美国近数十年依然最畅销的管理学作品。书中提出了3个管理秘诀,分别是一分钟目标、一分钟称赞和一分钟批评,也就是说目标必须明确具体,而奖惩必须到位。也有很多美国学者发表了不同的言论,有的认为管理需要创新,有的认为管理要打破传统的束缚。这些观点和言论推动了创新理论的发展,对后来管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管理学的含义及意义

1.1管理学的含义管理学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指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而产生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管理,科学合理地组织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达到提高生产力和经济利润的目的。通俗的说,管理就是让其他人明确地知道该做什么,并且告诉他们如何使用最好的手段和方法去做好这件事。

1.2管理学的意义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管理学都对人们非常重要。学好管理学,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不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在现代的社会中,管理作为有利于帮助人们达到目的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无论人们做什么样的工作,每个人都参与在管理当中。一个国家的好与坏,家庭的和谐与否,企业的成败都在管理的范围当中。管理学为人们提供了非常完善的、关于管理组织的具体方法,可以说,管理学的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研究管理学,可以使人们在人生中找到正确的道路,避免走弯路。

2管理创新

2.1管理创新理念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提出了管理创新理论。这一理念的提出,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躁动。管理创新包含了许多内容,比如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知识等,总的来说,管理学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2管理创新的条件管理创新要具备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实现管理的创新,首先,要求管理的主体具备很良好的心态,这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关键。良好的心态,这里不仅是指要拥有好的心态,也指由过去的丰富经验,知识底蕴,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逐渐形成固定的思考方式和处事行为等。其次,管理创新的主体一定要具备非常强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这就要求管理的主体在做事的时候,要把思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3管理学教学方式的创新

3.1认清创新的必要性在过去,创新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语,中国照搬西方的思想与方法,严重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对于教育者来说,创新非常重要。要实现我国的繁荣发展,就必须要完善人才的教育方式,不能固守陈旧的教育方式。所以,创新教育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要想提高教育水平,就必须学会创新。目前,我国管理学教学方式陈旧,无法满足管理学发展的需要,比如:教育方式太过刻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这样不光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此外,课程过于繁琐,一些基本、简单的问题总是翻来覆去出现,直接导致了学生对课程的厌烦心理。

3.2改善管理学教学方式要想开发学生的创新与思考能力,就需要教师下足功夫。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照抄照搬,应适当提一些能调动学生思考、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并采取一些奖励措施。每个学生在提出自己不同观点后,给出相应的鼓励和奖励,这就会大大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兴趣中发现,在思考中创新,让学生们可以主动去创新。在管理学课程中,老师应与学生互动起来,引导学生去思考,打开思路,多举例一些有关管理者如何进行管理的例子,让学生互动、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调动了学生对于管理学的积极性,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学习管理学,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管理学,用创新的目光去审视管理学,才会达到人才最优化与管理创新目标最大化的目的。在课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思考,有技巧地设置问题,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管理学;参与式教学法;实践

管理学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受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参与程度的双重影响,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课程,管理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中无处不见,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不断吸引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管理学这门基础课程的兴趣。

1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现状

1.1管理学授课教师普遍了解参与式教学法,但是应用的较少

作为管理学这门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普遍都对参与式教学法具备一定程度的了解,然而,受课程的课时安排、教学进度、教师的个人精力、对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水平等因素限制,以及现阶段高等院校的管理学基础课程普遍采用大班级多专业混合教学的模式,为了教学管理方便以及不延误教学任务,大部分的管理学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1.2管理学课堂秩序混乱

传统的管理学课堂气氛过于沉闷,而参与式教学法下的管理学课堂,受授课教师课程内容涉及以及学生的参与态度影响,课堂的秩序又过于混乱,很多学生利用分组讨论的机会谈论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或者玩手机,完全违背了参与式教学法最初的教学应用目的。

1.3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缺乏创新在尝试应用参与式教学法的过程中,很多管理学的授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及时意识到了参与式教学法对管理学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却缺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路,不知道从何下手,也没有好的创新方式,通过都是照抄照搬成功的教学案例。成功的教学案例通常都带有针对性、独特性的,并不适宜于所有的管理学课堂。因此,及时这部分教师在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参与式教学法,但是管理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却仍不理想。

2应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管理学教学的必要性

2.1有助于学生对管理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与领悟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中会大量涉及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例如心理学、组织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数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在管理学课堂中交叉联系,单纯依赖于教师在课堂对理论知识进行复述与讲解,无法帮助学生对综合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只有利用参与式教学法,带领学生参与进来,主动去学习和理解课堂授课内容,才能带动管理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2.2有助于高效完成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在众多专业中开设管理学这门基础课程,并不是帮助学生去学习和记忆管理学中的各种观念,而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逐渐形成和建立现代管理的这种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在实践中如何去运用管理学的基础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加顺利的融入社会。参与式教学法下管理学课程教学课堂,能够对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创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带动学生去主动思考,在课堂的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3有助于提高管理学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对管理学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设计各种课堂教学内容,同时由于参与式教学法的成功案例多来源于国外的学校,并不适宜于应用在我国管理学的课堂教学内容中,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查阅大量的资料,以教育计划为指导,不断创新管理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推动管理学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的提升。

3持续推进参与式教学法下管理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3.1高等院校应该鼓励管理学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法

推进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高等院校的有利支持。因此,高等院校应该鼓励本学校的管理学授课教师,有计划的逐渐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法,对授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付出予以肯定,定期组织相关专业的授课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听取其他教师的授课过程,交流授课经验和心得,引导本学校的管理学授课教师逐渐熟悉和参与到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中。

3.2将参与式教学法融入到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模式中

虽然参与式教学法具有众多的优势,然而,在推行此教学法中,切忌完全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模式,而是应该在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模式中逐渐加入参与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管理学授课教师虽然对这种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程度的认知,然而很多授课教师却对如何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感到没有头绪。通过两种模式的交融,不仅有助于帮助授课教师逐渐适应参与式教学法的授课节奏,同时也有助于管理学授课教师收集学生对参与式教学法的反应程度,逐渐调整课程的授课内容。

3.3对管理学课程的参与式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管理学授课教师应该通过翻阅参与式教学法成功的案例以及互联网中形形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内容,结合本学校、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对这些案例进行修改和创新,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及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的收集和归纳,将与学生尝试相匹配的素材引入到案例的设计中来,以完成对本课程参与式教学内容的创新。

4结语

综上所述,参与式教学法对管理学课堂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管理学授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推行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需要学校对管理学授课教师应用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学成绩予以鼓励和肯定,还需要管理学授课教师在探索如何应用该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参考成功的教学案例并且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与案例,持续提高管理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彩虹,鲁芳,谢金云.参与式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以管理学课程为例[J].学理论,2015(08):150-152.

第3篇

选择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基础课之一的管理学为对象,来研究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积极性,为实现独立学院创新型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学;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84

1引言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常在本科一年级开设,内容上它通常注重管理学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的讲解,较为抽象。但独立学院旨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管理学教学必须强调其实践应用性。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管理的认识可能还比较肤浅,认为管理离自己很遥远,不能深刻认识到管理对其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管理学课程在接下来的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学习管理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起到了过渡性的作用,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从而对管理类专业课慢慢了解和熟悉,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如何突出该课程的实践应用性是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独立学院管理学教学现状

笔者采用调研的形式了解河南省独立学院管理学的教学现状。调研主要基于以下问题展开:管理学教材的选取、教学学时安排、考核形式、教师目前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师是否需要具备实践经验、学生期待的教学模式等。

调研发现,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教师在讲授管理学课程时,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动画、图片、视频等途径,应用形式较为单一,未引入情景模拟教学,以“一言堂”式的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师生互动不充分,缺少恰当的启发式教学,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而独立学院属于应用技术型高校,应该非常注重日常的实践教学,并借此途径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因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助其成长成才的不是单纯的高分多证,而是真正的实操能力和系统、成熟的思维方式。然而,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管理学教学模式很难正确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知识的转化和迁移能力培养不足,这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够的,也很难满足社会岗位实践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3独立学院管理学传统授课模式效果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独立学院办学的特殊性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管理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明显落后,教学效果显著不佳。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师生对管理学课程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3.1.1学生对管理学的认识不够准确

如今,管理一词几乎人人皆知,因为凡事都与管理有关,管理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但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都普遍地认为管理只是管理者的工作,与自己无关,将来毕业了自己也不一定能成为管理者。学生对管理行为缺乏最基本的认识,难以深刻地理解管理本身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管理学课程时积极性普遍不高,重视程度不够。

3.1.2教师教学理念不够准确

很多人认为管理学教学内容比较空洞和抽象,没有什么实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觉得这门课程不好讲,需要扩充和发散的东西太多。学生也觉得这门课程没有什么可学的,缺少对这门课程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使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流于形式。

3.2教学方式传统化、单一化,缺乏实践教学

3.2.1教学内容单调乏味

在管理学课程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基本是按照教材的内容逐一讲解,较少引入实例辅助说明的环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即便在引入案例讲解时,所选择案例的时效性和贴切性也都略显不足。另外,很多年轻教师缺乏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难以将自己对管理理论的实际理解和体会进行详细地解读,教学效果欠佳。

3.2.2教学方法不够多样

目前独立学院的管理学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满堂灌式的。大部分教师由于刚踏上工作岗位时间不长,实际教学技能不高,难以巧妙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只是单一地传授知识,课堂组织形式单一,拓展性不强。学生由于未能进行真实的亲身体验,便很难理解和消化授课教师所陈述的相关案例,从而导致本课程教学过于抽象,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3.2.3教学手段普遍单一

目前,管理学教师主要还是运用传统的授课工具进行授课。虽然部分独立学院教师也适当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但应用形式普遍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授课工具的强大作用,应用效果不好。单纯借助这样的手段进行管理学的实际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授课效果。

3.3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考核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发现教师实际教学当中的不足。但是,目前独立学院在进行管理学课程考核时,基本都采用平时成绩加权期末成绩的方法进行,但期末考核的形式普遍单一,大部分都以闭卷考试为主。命题题型也基本都是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相对比较抽象和刻板的题目,能够检验学生的理论应用性和发挥性的题目不多。而学生为了应付期末考试也不可避免地要依靠强化记忆,这与管理学的教学目的是不符的,也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独立学院管理学教学模式创新设计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重在培养学生对相应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而目前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模式已难以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针对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学习基础不牢固、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的独立学院的学生,对其传统的管理学授课模式进行恰当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4.1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4.1.1管理游戏

这是一种鼓励学生参与互动的有效方法,它通过营造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的活跃氛围,融管理理论于管理游戏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加强师生互动。在进行相应的管理游戏时,教师首先需要模拟相应的情景氛围,然后对学生进行角色分工,融入抽象的理论,提高学生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4.1.2分享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结合90后学生活泼好动、渴望交流的特点,采用分享和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和意识。但在分享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控制性很重要,选好主题、加以引导、融入管理知识、分析和总结等是保证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开展的关键。

4.2改革管理学课程的教材

独立学院教师在选择管理学教材时,必须结合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强化其理论应用性,不能直接采用普通本科的教材。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别于普通本科自身的特点,它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独立学院教材的内容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其特殊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实用性为主,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否则学术性和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独立学院本专业的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教材的编写或改编工作,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把握教学内容的体系及思路,以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对不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并且要让学生接触到管理学的前沿知识。重要的知识点要配套恰当的案例,既要包括国内的,也要涵盖国外的,成功的、失败的案例都可以,综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教材内容要新颖,结构要合理,富有专业特色,适合独立学院,这对于提升独立学院管理学授课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4.3改革管理学课程的考试形式

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必须要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目的进行,通过传统的理论考试,尽管一定程度上也能检验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基于这种形式,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临时的死记硬背就能完成,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能力。为了更加客观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考试内容及形式应该多样化。不仅要检验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要了解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日常学习的理论应用性、团队合作性、考试成绩等,进行多方面、全过程的综合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并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总之,独立学院的教师在讲授管理学课程时,必须要找好教学效果的平衡点,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有效促进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5结论

管理学不仅仅是理论课程,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学生在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同时,不仅要从理论的角度去把握管理学的科学性与抽象性,更应该重视管理学极具广泛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要求学生在实践方面能够应用所学的理论。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尝试新的管理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管理学本身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对独立学院的教师来说,要讲好这门课,并且要切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所以在管理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亟待改进也实属正常。只有探索出适合独立学院的管理学教学模式,并不断改进及更新教学思路及方法,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元双.游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3).

[2]贺杰.《管理学》案例教学思考[J].北方经贸,2010,(8).

[3]黄慧婷.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西部,2011,(15).

第4篇

(秦皇岛市抚宁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河北 抚宁 066300)

摘 要:管理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随着科学经济的发展,管理学学派呈现出丛林式的发展趋势。如古典管理学学派、组织行为科学管理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目标管理学派等等。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给管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挑战。本文将简要的介绍一下管理学的发展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究其将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管理学;现状;问题;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089-02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简介:陈海涛(1975-),男,河北抚宁人,党支部书记,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路经济。

一、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管理学现状概述

18世纪到19世纪末,是管理学产生的萌芽时期,亚当斯密提出劳动分工和劳动价值论,强调社会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巴贝奇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按照分工来支付工资,即劳动分工不同,支付的工资也不同,这些都是宏观层面上的管理的研究。在19世纪末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管理运动,形成了以泰罗的科学管理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开启了管理从微观角度来研究的热潮。当然,管理并没有放弃对系统、过程和社会关系等宏观方面的管理研究。古典管理理论至今都是管理学学习中的必修课,其对管理的主要过程以及管理的职能和管理所需技能进行研究,是第一次把管理纳入到科学领域进行研究。之后很多专家学者在其基础之上进行研究和拓展,使管理的丛林不断延伸,如之后的新古典管理理论、组织行为科学理论学派、决策学派、系统管理理论、管理科学学派、目标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等。无论管理理论有多少学派,其研究方法和工具差异有多大,其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在管理实践中能够为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为组织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对于组织的研究已经超越了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现代的管理学理论研究往往采用系统而综合的多层次研究方法。

在管理学的研究中,有一个关键因素,那便是“人”。传统的管理理论假设人是理性的,将更多的研究重点放在“事”和“物”上。当然,传统管理理论不是完全忽略了人的因素,像泰罗、吉尔布雷斯等人还是将人的平等、物质需求和价值纳入了研究的范畴。行为科学理论进一步将人的因素放在了首位,并融合了社会学和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成果。提出了“复杂人”、“社会人”和“有限理性人”等假设,更加重视对人的情感、欲望和做事动机的研究。但并不是说,行为科学就是完美的,它对人的感情与社会方面过于强调,而忽视了理性、经济方面因素和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另外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人的行为在组织中的评价,各学派各有说辞,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各家都接受的方案,但是在人的行为的本质方面,包括个人与组织、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上的研究,各管理学派基本上达成一致的认识。因此,从某种层次上说,各学派之间虽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其研究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这使学派主张分立的状况归于统一成为现实。

(二)我国管理学的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国的管理思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老子的无为而治时代、孔子的儒家思想时期。但把管理学真正的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系统的管理与研究,倒是解放后的事情。党的确立了社会经济建设的中心战略轨道,确认了管理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使更多的学者接触到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开启了国内研究国外先进管理科学的热潮。国家也将管理学列为了工程与技术科学的一个一级学科,并在其学科下设了11个二级学科和48个三级学科。国家还设立有专门的管理科学基金,鼓励专家学者对管理的实践调研与理论发展研究,其中1995年12月《管理科学》调研报告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调研报告初步提出了管理科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也反映了我国管理学研究的现状。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不过几十年,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问题,有不少问题已解决,但目前还是有些突出表现出来的问题,值得现代的管理工作者和研究者思考和探究。突出表现出来的便是在我国高校,绝大多数管理研究者往往过多的注重对西方已有管理理论的研究,而忽视了其与中国现状的结合。很多高校学术工作者,迫于学术压力,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发表高级别的国际性杂志期刊上。很多学术工作者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缺乏对情境因素的重视,不能结合中国的国情开创出适用于中国发展的管理理论架构。另外,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凭借着自己的管理经验来管理企业,缺乏对管理理论素养的培养。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少国外留学者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引进国内,并运用到实践中,但他们过于按部就班,因而总是不能起到在国外一样的经验效果。对于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在吸取国外先进经验与理论的同时,更要开辟适用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羊肠小道,否则一味的模仿,只会起到东施效颦的效果。

二、管理学的发展趋势探究

(一)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其高度也在不断提高

管理是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在不断提升,现在各大高校都开设有管理学史,管理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运营管理、创新管理等特色鲜明的课程。管理学在高校和实际中的高度也在不断提高。管理科学呈现出理论化和哲学化的发展趋势。从管理的发展史可以观察到,管理是从管理实践活动发展到管理学,由管理学发展到管理学原理,再从管理学原理发展到管理哲学。管理学的理论化趋势,表现在对各类管理之共同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并对这些规律进行了一般性的概括与抽象。有不少学者指出,一个科学的发展,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哲学的高度,将哲学与管理融合,一般管理学才得以完整的确立。

(二)管理丛林进一步延伸

管理丛林的延伸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越进步其表现出来的整体性特征与个体性特征就越明显。社会经济活动结构的不断变革,管理研究中涉及到的课题也越来越多,不少全新的问题摆在了研究工作者的面前。如知识经济、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新型的组织结构演变、人力资本管理的创新等,目前不少高校开设创业管理、创新管理、星系管理、虚拟企业管理等课程。新兴的管理学分支将为管理丛林的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

另外,管理学已不是孤单的前行,管理学将与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经济学等学科紧密结合发展。管理学可以说是一门艺术性学科,其与不少其他学科有交叉,因此,其他相近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都对管理学科的发展有推进作用。将来的管理学在管理工具与方法上将更多地借鉴其他相近学科发展的成果。

(三)理论与实践将更加紧密的结合

无论管理学丛林多么纷繁复杂,其都是希望能从理论上找到管理实践的支撑依据。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将为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不少的研究对象,再加上管理活动的创新,新的管理学理论不断推陈出新,丰富了管理学的理论发展。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经验管理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避免管理中失误的需求。更多的管理工作者将其管理工作置于管理学科理论的指导之下。而现实中丰富的管理研究案例将吸引更多的理论工作者的兴趣。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吸引,极大的推动了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三、结语

总之,管理学是一门不断与时俱进的学科,它不仅要有理论的更新,更重要的是,进化的理论能够在实践中发挥其效用,能够为组织的管理做出一定的贡献。中国的管理学的发展在吸收国外先进理论的同时,要根据我国国情,开创出适合我国组织发展的带有自己特色的管理理论,这才是中国企业管理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管理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5篇

关键词 管理学 管理理论 企业理论 管理学家 任务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12)01-0013-09

斯图尔特?克雷纳(2003)在《管理百年》一书中写到:“工业化属于19世纪,而管理属于20世纪。在1900年,管理尚未为人所识;现在,它已然成为人类文明的中心活动。”他称这一百年是“有趣、创新和进步的100年”,并且以“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来预言管理学的美好未来。对管理学的发展进行评论是一件麻烦事,我们是管理学者,难免会“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自己的专业,但是因为我们了解我们的专业,我们也可以更客观地对其进行评论。“无知者无畏”,这是一种心理;“有知者无畏”,这才是做学问的正道。

笔者主要从比较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评论。因为这是两个最亲近的学科,要截然分开它们是不可能的。但是相对于经济学的风光无限,管理学可谓是忍辱负重,这在后面会详细地论述。

一、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这一部分论述管理理论的主要脉络,由于这方面属于常识性的东西,基本上没有异议,所以论述从简。

1、管理理论的主要脉络

一个共识是,按照时间顺序划分,西方管理理论各学派的形成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1)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代表人物有泰罗、法约尔、韦伯等;(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也就是人际关系一行为科学理论。代表人物有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斯金纳等;(3)二战以后的当代管理理论,主要以巴纳德的系统学派、卡斯特的权变学派和德鲁克。的经验学派为代表,并且出现了学派林立的现象,如孔茨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中就总结出了十一个学派。这种现象既代表了管理学的繁荣,也代表了管理学的混乱。

总的来说,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宏观分析,新古典管理理论则多从事微观分析,而当代管理理论则是对宏观、微观再宏观的组织分析方法的尝试。

图1是笔者对管理理论主要脉络的总结。

2、企业理论的主要脉络

按照西蒙(2007)的观点,管理学分为管理社会学与实践管理学两种形式,经济学分为经济理论和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两种形式。尽管属于经济学范畴,但是企业理论与管理学关系极大,所以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按照钱颖一(1994)的观点,企业理论主要分为企业的本质和界限、企业内部的等级制、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四个部分,各个部分又分为许多不同的观点。

图2是笔者对企业理论主要脉络的总结。

3、管理的作用

(1)形成了“经理式资本主义”

钱德勒(1987)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写到:“它(即本书)描述了一种新的经济功能――即经管理而进行流量的协调和资源的分配――的出现,以及执行这一经济功能的、经济人的一个新亚种――支薪经理――的诞生”,“在那些现代多单位企业已经取得支配地位的部门中,经理式的资本主义已经压倒了家族式的资本主义和金融的资本主义”。“如果一个社会要生存,如果它还是一个社会的话,就一定得有企业家。只有企业家能兴国,因为有了企业家,就有了制度创新的组织者,而有了比较进步的制度,知识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科教才可能兴国”(汪丁丁,2001)。也就是说,作为社会生产部门的企业已经逐渐被对于提升生产力具有极大作用的企业家所控制,无论是政治家还是金融家都不是控制企业的对象。这将从整体上大大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整体福利的改善。

(2)成为“生产的第四要素”

爱德华?布鲁齐(Edward Brech)如此高度评价管理的作用:“管理是组织设定和实现目标的方式,没有它,现代文明和创造财富的程都将不存在。”钱德勒(1987)指出:“管理的协调也有助于说明一个被经济学家解释为‘残差’的重要问题,那就是产出的增长额往往大于投入的增长额。”丹尼尔?雷恩(1997)则直接认为“管理成了生产的第四要素。它把土地、劳动力、资本这三个要素结合起来”。郭重庆院士(2008,2011)也指出“生产力要素(知识、劳力、资本)都只是一种资源,只有通企业家与公共管理者的管理,才能转化为财富和社会进步”。这些都说明了管理的重要性。

4、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有普遍适用的基本原理,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们学习国外的管理学主要就是学习它的科学性一面。同时,管理又是一门艺术,是具体的,“管理思想既是文化环境的一个程,也是文化环境的产物”(丹尼尔‘雷恩,1997)。所以在应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具体情境,教条主义地搬来运用是会出大错的。

5、管理学的关键词与经济学的关键词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关键术语,也就是“关键词”。汪丁丁(1995)认为经济学的关键词是“欲望、手段、要素、稀缺、信息、交换、分工、规模经济、分配、帕累托改善、知识、权利、正义、道德和宗教”以及“成本、财富、效率”,说了这么多,有点混乱。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管理学的关键词有哪些?组织、决策、计划、战略、信息、创新、领导、激励、控制、绩效、人性……应该差不多了,这些词语反映了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可以看出,管理学和经济学既有共同点,但主要还是差别。清楚地认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助于我们明确自己的使命。

二、尴尬的管理学风光的管理学家

作为一门学科,管理学是尴尬的,经济学是风光的。这主要是因为管理学理论流派于繁杂,又于大众化、通俗化,这导致众多学者质疑管理学的科学性,甚至一些管理学者也提出要把管理学数学化,提高管理学的进入门槛。相比之下,经济学却要风光的多,不仅理论流派划分明确,而且很多经济学理论只有象牙塔顶端的大师们才能理解个大概,这使得经济学看起来更象一门标准科学,而人们的一个普遍心理就是崇拜那些不甚明白的事物。

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成立半个世纪了,获奖的经济学家也有半百,但是获得这个奖项的管理学家只有赫伯特?西蒙一个,这也说明了管理学的尴尬。不我们也可以通一些对比来使得管理学、管理学家不必那么尴尬。

1、管理学与经济学

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我们一般认为:管理学寻求满意解,经济学寻求最优解。“有利弊权衡的地方就有经济,经济学主要是解释问题;有困难要解决的地方就有管理,管理学

主要是解决问题”(王建国语)。管理学研究只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一个比较满意的手段就可以了,而经济学研究却往往在苦苦寻找最优解,而在信息不充分的现实情况下,最优解往往很难找到,即使找到也很难具体实施,这也是经济学家痛苦的一个根源。有句广告词说得好:“不求最好,只求更好”。经济学要是能领会这句话的真谛就好了。

话说回来,经济学毕竟只是用来解释现实世界的,只要能解释清楚问题就行了,具体的问题解决还要靠管理学,我们不应该对其求全责备。

2、管理学家与经济学家

管理学家认为市场上到处存在机会,而经济学家认为完善的市场没有机会。所以管理学家可以到处做咨询挣大钱,而经济学家却只能呆在家里演算公式(“书斋里的革命”)挣不了多少钱。举目观看,经济学家的书籍很难成为畅销书,但是管理学家的书籍却能卖得很火爆。这说明管理学家的理论对于指导大众的实践还是很有用的。尽管“存在即合理,有用即真理”是一句不符合哲学原理的话,但是这个世界的大部分成员都是不懂得哲学的。

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警告自己的同伴“经济学是科学,不应成为显学……经济学不是经邦济世之学”、“经济学家不能治国”,还有“经济学家出了课堂就不要再说一句话”之类的话语,这多少都可以让我们有一些安慰。

总的来说,经济学总给人一种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感觉,而管理学却要现实得多。如果经济学能够具有更多的现实指导意义,而管理学也多一些理论内涵、不至于出现太短的“理论生命周期”(即管理时尚),情况就好多了。

三、管理学的未来

中国人经常用“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来表示对天才少年的偏见。如果以公元前355年色诺芬的《经济论》作为经济学的开始时间的话,经济学已经发展了两千三百多年;以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作为管理学的开始时间的话,管理学仅仅发展了一百年,连经济学发展时间的零头都没有。经济学可谓是一位年长的睿者,而管理学只能说是一位天才少年。随着时间的消逝,这位少年会不会成为一个平庸的“方中永”呢?我们的回答是乐观的,他会继续天才下去!

总的来看,西方管理理论是处于发展提高和综合渗透的程之中的。“这是一个追求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东西的时代,是探求某一管理‘学派’或‘几个学派’,结合掌握了的可靠的管理知识的时代”(丹尼尔?雷恩语)。我们的目标是探求“管理科学的条理性、度量和可预见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管理学流派纷争、繁杂的情况一定会得以改变,某种理论为主导、其它多种理论繁荣发展的情形一定会出现!例如,程学派现在已经获得公认,所有管理理论和技巧都可以归纳为管理的某一程。

科特勒说“营销学的父亲是经济学,母亲是管理学,其祖父是数学,外祖母是哲学”,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信心:原来我们管理学的最初根源就是哲学呀!这就好比我们拥有了贵族血统,夺取社会科学的王位是迟早的事。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意象,灵魂就不会思考。”让我们以大胆乐观的思想、小心谨慎的行动来实现繁荣管理学的使命!

四、中国管理学者的主要任务

早在1982年,蒋一苇就撰文鼓吹创建中国的管理学,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1983年,袁宝华也提出了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学的十六字方针,即“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被管理界普遍接受。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还提出了关于中国式MBA教育的建议。90年代中期以来,创建中国管理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成为管理界的热门话题。但严格来讲,我国目前尚且没有自成一体的管理理论或管理学派,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比较有效的微观管理模式(许康,劳汉生,2001)。因此,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创建中国管理学,是21世纪我国管理界的头等大事。中国管理学的战略目标为:建立中国现代管理学,将管理学中国化;提高水平,走向世界。提高水平是中国管理学走向世界必须的发展程,而走向世界则是中国管理学发展战略的长期目标(成思危,2004;郭重庆,2008,2011)。

总体来看,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要实现“建立中国现代管理学,将管理学中国化;提高水平,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未来我国管理学者的主要任务有:

第一,对我国管理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探索“中国式的管理理论”。一方面,我们要抽象出我国管理学发展历程中广大管理学家、企业管理人员众多的智能;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民族特性中,寻找中国式的、独特的管理思想(黄速建,黄群慧,2005)。毕竟,中国管理学界的历史传承较少,近20年几乎埋头引入消化西方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略显稚嫩(郭重庆,2008,2011)。

第二,作为经济体制转轨国家,我国的管理问题具有复杂化和多样性的特点,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加以研究。不同环境下管理理论研究的条件显然是不同的,进行我国的管理理论研究,在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应当以我国特殊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我国的问题。“应该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突破管理学研究的承袭思维,多做些中国管理实践的实证研究”(郭重庆,2008,2011)。

第三,加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人才培养与企业管理研究。加入WTO后,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懂得国际工商管理、熟悉海外直接投资操作、能够驾驭跨国生产经营管理和了解东道国法律制度、文化商业习俗、国际惯例的外向型管理人才,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机制的研究也仍然不足。

第6篇

[关键词]管理学 研究范式 反思 新导向 分析

一、范式的内涵及其对于管理学研究的意义

范式指的是长久所形成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规范等,这些是被社会研究全体公认的,关于价值、信仰以及技术三者的总和。它对于管理学研究起到一定作用,这种作用是制约式的,体现在研究者所选择的范式立场会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产生影响,也会影响研究的价值和可信度。因此,在管理学研究中采用范式,有利于提高研究水平,并对研究成果的应用产生积极的影响。缺乏范式,其研究的合理性或受到一定的质疑。

二、当前我国在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在选题上,我国管理学研究存在着严重的文本主义、关门主义和纵向主义。文本主义体现在不注重对问题的实际思考,而是一味延伸西方言论,提出的数据和理论缺乏信服度,影响力不强,语言拖沓,但是实际提炼的科学问题很少。关门主义主要是我国的管理学研究涉及的圈子窄,研究者几乎都是在确定研究题目之后闭门研究,导致研究成果具有主观性和不全面性,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不大。纵向主义则是我国的企业界与学术界之间互动少,因此,其研究缺乏一定的方向,没有企业的支撑和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其研究领域不宽。

第二,在选择文献的时候,没有全面了解,因为很多文献具有重复性,交叉现象普遍。年代久远的文献也采用,造成和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在研究中没有可信的分析,很多成果都呈现出重复性和倒退性。研究者之间没有互相分享和交流成果,一般不引用同行研究者的资料。在评价成果的问题上,没有一定的标准,因此不利于规范管理成果。

第三,管理学研究缺乏创新性。管理学研究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因此在研究领域中对于学科设置和专业划分等,其基调都基本一致。高校中所设置的课程和专业雷同现象常见。因此缺乏一种差异化培养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导致了人才缺乏应有的专业思想和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紧迫需求。在进行实践指导时,管理界往往给出共同的基础理论、思想或者基本的语言词汇等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因此,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质量低下,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和生命力,不利于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管理学研究中逻辑性不强。主要体现在:研究的成果中没有体现逻辑性。目前我国在管理学研究工作中虽然加强了假设和实证方法的确立,但是在撰写理论从建立到成果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严重的逻辑缺失。在研究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技术方法,合理技术方法的应用是确保研究成果科学和强逻辑性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的管理学研究中,不注重提出假设和问题、分析文献和理论等的技术方法的应用,只是局限在表面描述和自我主张的境况下,本末倒置前期的简单分析和后期的具体实证,因此,研究的成果不科学。逻辑性不强还体现在注重轻视研究、思考和批判,重视写作、引用和阅读上,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讨论,其评论的成果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第五,很多管理学研究虚置哲学基础。因为参与管理学研究涉及到很庞大的研究队伍,其中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硕士生以及博士后,还有比例最大的专业研究人员等,由于在这庞杂的人员队伍中,其基础不一致,且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尤其是哲学基础严重缺失,在这方面基本上是不合格的,因此,在管理学研究成果中,很多研究都是证明真实性,而缺乏证实伪造性的研究,但是在西方国家,很多研究学者都将精力投放在哲学基础的建立上,学校中的教师也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哲学意识和进行哲学训练,因此,归根到底,我国在管理学研究上哲学基础的缺失,实际上也是教育的缺失。

第六,我国的管理学研究在应用上也存在着较多问题。首先,其分析数据的方法的是否科学合理,缺乏一定的检讨。尤其是一些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往往不注重对研究者所研究项目特点和其技术专长进行考究,而是一味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实证,这种问卷调查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如其代表性就值得质疑,而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最终研究成果的真实性等也存在着较多的缺陷,从而使得研究成果在应用时专业性严重缺失。其次,在研究中,没有创建良好的基础数据,或者是数据收集不足,没有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并且没有将事实的思路梳理清楚,导致其应用的不可靠性。最后,在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研究时,其集成度不高,对案例和经验的应用不注重。

三、对我国管理学研究的思考

为了确保我国在管理学研究上不断前进,应该在反思的基础下,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变现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讨:

首先,研究的主体是研究者,因此,应该首先从研究者入手,研究者需加强对民族利益的关注,从中国实际出发,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深入调查研究课题,尤其是注重其研究现状和展望,在研究时注重创新。我国的现代化管理是建立在文化及制度差异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引入西方的言论之前,应该加强对中国社会实际的探讨。在进行研究时,应该紧密联系中国管理实际,得出规律,并对理论进行升华。中国的管理学研究学者应该尝试去解决存在的理论或者技术难题,在选题的时候不应一味满足外国企业或者期刊的要求,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扎扎实实做好研究工作。

其次,在研究时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应用。管理科学和自然、社会等更具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科学实际上都具有一样的性质,是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下进行的,是对当展规律的一种体现。由于学科之间具有较高的共通性,因此,在管理学研究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科的交叉应用,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综合性。例如,在研究区域生态过程中,虽然大部分设计到的是生态学和生命科学等的问题,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强对区域生态的管理是必要的,因此,这就涉及到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和接轨。总的来说,管理学研究应该建立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上,集多种思想,创造更多的价值。

最后,应该注重研究的创新,应该注意到,管理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社会学研究是不一样的,管理学研究应注重定性定量研究的结合和先后顺序的科学调整,总的来说,工程学的管理科学研究需加强定量分析,注重总结,并更多地注重数学语言的应用;而工商学的管理科学则应该注重在时间的基础上,加强对案例的研究和对试验的观察,并总结出规律。总之,应该用数据来证实事实,以增强其信服度。

四、我国在管理学研究中的新导向

首先需掌握科学方法,优化研究成果。把握管理学发展的方向和策略,更好地创造研究价值。从各种反思来看,我国目前管理学研究存在着各方面的缺失,其研究是多维的、曲折的,具有循序渐进的规律,因此,作为研究者,应该掌握以下研究动向,扎实做好研究工作。从优化研究的选题,把握研究前沿,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应用,创新研究路径,注重逻辑性的建立和优化成果的应用等方面,来促进我国的管理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urton.I.Confounding Methodology and Method〔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01,22(1):171.

[2]张夏青.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人文主义取向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21.

[3]成思危.管理科学的现状与展望[J].管理科学学报,2005,(1).

[4]徐警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问题与范式转换〔J〕.学术论坛.2005,(12):201- 203.

第7篇

 

工商管理学科是实践性和社会性要求都比较高的学科,而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顶端,是培养顶尖专门人才的活动,因而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教育必须注重实践,唯有此才可以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要求。然而,目前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仍然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在思想观念、教学内容及培养方式等方面尚未形成成熟的教学体系。

 

一、多科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在我国迅速发展带动了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尤其是对实践创新型研究生的要求越来越显著。而如何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也已引起了各高校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目前,大部分多科性大学虽然都做出了努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多科性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仍存在诸多不足,具体如下:

 

1、实践教学观念滞后,重视不足

 

实践教学既是对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检验,也是培养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复合型人才的最终途径。但是,由于许多偏工科性的多科性大学往往只重视自己的优势学科,对于工商管理学科等弱势学科的发展容易忽视,而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更是持有可有可无的态度。同时,我国的教育教学观念自古以来都是更侧重于学生的课堂教学,工商管理学科亦如此,而关于实践教学对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不够重视,以至于教学实践环节不系统、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

 

2、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

 

国内大多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四个模块。一般来说,课程设置的门数偏多、学时较长,但课程内容较为简单,交叉重复多,缺乏前沿性研究。从课程广度来看,专业领域理论课程占比较大,而对边缘学科、跨学科课程涉猎很少,实践性课程缺乏重视,学生发展自主性受到限制。此外,对应中国市场、中国企业情况的案例普遍较少,无法调动学生们参与的热情,使得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生缺少了实践模拟的机会。

 

3、校内实践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校内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学校具备一定的环境与基础设施,并且需要一些针对性很强的专业性管理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比如工商管理学科涉及到的 ERP模拟实验室等。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环境,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但是,从目前来看,对于大部分多科性大学,由于各高校在经费方面的限制,管理类的实践教学经费一般都存在着资金不足的现象,导致实验设备添置不足,工商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从而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也就难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实践性教学需要。

 

4、缺乏校外实践基地

 

目前看来,硕士的培养一般是三年制,而第一年就会将所有课程学习完毕,不同于理工类学科的实验操作型培养模式,工商管理学科随后两学年时间支配比较自由,因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提高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研究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良性循环平台。但是目前大多高校很少主动与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合作。

 

二、国外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实践教学经验

 

国外知名高校云集,国外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同的学校各具特色,值得我们国家多科性大学对于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学习和借鉴。

 

1、教学实践多元化

 

美国高校在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及社会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实现了多元化。美国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始终围绕着理论结合实际的目标进行展开。在这一目标下,课内实践教学侧重于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如将“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方式引入课程教学。典型做法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战略模拟、情景模拟软件、企业竞争模拟软件。课外实践教学则是主张采取研究生俱乐部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其中的管理,深入体会如何组织一个部门、激励组织成员等管理技巧。此外,为解决模拟环境和实际环境的差距,美国商学院普遍开展社会实践,采取不同的形式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调查或者实习,在实际调查和实习过程中了解工作过程、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如哈佛商学院的“基于领域的学习项目”。

 

2、“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

 

德国高校采用“双元制”培养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责任。一方面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另一方面企业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实践场所,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学生的毕业论文的选题也师生合作要求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因此毕业生就业能力强,深受企业的欢迎。

 

3、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向型”师资队伍

 

德国高校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比约为1:1,并且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实践教学训练不能少于两个学期。因此他们对任课老师的要求也比较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要求老师在企业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并且具备较敏锐的课题挖掘能力与较强的科研能力,从而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与职业应用能力。

 

三、多科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的创新涉及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基地及实践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吸取国外先进教训经验的精华,结合国内多科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以下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1)围绕实践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单元模块化

 

从培养目标来看,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要与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对接,高校需要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体系来培养学生,才能为企业输送专业应用型管理人才。体现在研究生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上为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专门设置实践教学必修课,与理论课程设置同等学分,从思想观念上给予研究生实践教学足够的重视。此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因而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块的侧重点也应该随着企业的需求而改变。

 

(2)强化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实践教学内容

 

对于校内实践教学课堂,可取众多教材之所长,努力提炼课堂讲授内容,讲精华,讲特色,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提高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由学生组建各种俱乐部来加强学术交流。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可结合产学研建立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多科性大学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制定“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鼓励研究生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建立校内外无缝衔接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2、实践教学方法创新

 

(1)多角度透视教学法

 

多角度透视教学法是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侧面,深入系统地分析问题,通过对“问题”多角度的透视分析,使问题阐述得更加的透彻清晰,让学生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知识面扩大,视野开阔,思维逐渐缜密,以培养学生养成“琢磨”、“推敲”的习惯。

 

(2)教学方法多样化

 

工商管理实务要求经验性很强,而研究生的教学也常常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学生思维模式陷入传统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与创新性。因此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如采用启翻转课堂、实战模拟、角色分组、专题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简练准确地发现问题;深入浅出的分析问题;思路清晰地解决重点问题,鼓励学生勤于思考,踊跃发言,培养学生对所经历的事件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从而能实现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教学课堂的主客体循环换位。例如学校可以广泛地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或一些企业的CEO等来校园做各种学术讲座或报告,组织工商管理学生参与研究生论坛学术论文竞赛等活动,扩大实践教学信息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升研究生的研究积极性,开拓其解决问题的视野。

 

3、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其重要部分,因此多科性大学要加大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基地的投人。要加大对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实验教学设施,有针对性的展开,提高研究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要积极寻找合作单位,寻找校企的的合作契机与共同利益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本学科实践条件的单位作为校外实践基地,以推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为目标,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学校和企业双赢的产物。

 

4、多元化考评方式

 

在期末考核中,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以笔试成绩为主的,而作为实践教学的考核,必须要打破传统方法,寻求考核评价学生方式的多元化,更加的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及应用能力。因此考核方法可以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笔试、直接回答以及操作等的多种形式并举。可以将考核的内容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等多个模块来进行。尤其要注重对于实践能力的考核,其中包括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等方面。同时,实践能力的考核也必须贯穿于整学期实践教学的始终。这种考核发式的多元化将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其能真正地学到知识,学会操作,也将改变学生在传统方式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突击行为。

 

结论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人才输出质量的关键。多科性大学的实践教学改革需要从教学内容、方法、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以为社会输出合格人才为导向,充分统筹校企资源,调动师生的实践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科研创新素养。

 

作者简介:张原(1973-),男,陕西咸阳人,硕士,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学。

第8篇

2015 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双创” 浪潮的来临。2015 年6 月,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会议中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主体,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各高校面临将创新创业的育人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将创新创业的知识体现在专业学科体系中,将创新创业的技能运用到课程教学中的改革难题。本文以我院《现代管理学》课程教学为例,探讨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素养,有助于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创新型人才对现代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

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瑟夫・熊比特提出,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引入生产系统。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创新的内涵进行了拓展研究,例如美国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一个过程,是一项有组织、有系统且富有理性的工作。按照上述观点,创新是具有实践性的活动,创新能力是系统性学习和反复实验后的结果。

人才的概念依据2010年国家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由此可见,人才与专业相联系,人才的价值以社会贡献为主要衡量指标。

结合上述定义,本文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备创新思维,具有创新能力,在社会工作中主动进行创新实践的劳动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课内外实践使学生在做中学,获得创新的感性认识与经验积累,实现从适应岗位到参与创造的能力提升。

现代管理学是我院本科专业开设最广泛的必修通识课程之一,课程系统地介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为后续专业类管理课程奠定了基础。现代管理学理论内容广泛,其中创新管理、知识管理内容,为非管理类专业学生提供了解创新理论知识和企业创新实践的机会。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中案例分析与讨论更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因此,现代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是完善学生创新知识,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现代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

现代管理学教材中的企业案例大多来自19世纪底或20世纪初期,随着我国经济新学态的到来,企业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教学内容明显适应不了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具有时代性的企业经营的前沿知识,只能靠任课教师补充完善。而教师的教学受个人实践经历的影响较大,特别是青年教师普遍缺少企业工作经验,侧重于理论讲解,致使针对不同专业的同一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很大差异,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不够丰富

现代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去思考分析企业的实际问题,能够运用管理知识来解决个人或组织问题。目前很多高校的现代管理学课程上引入了案例讨论教学法,但受学校自身资源和教师案例开发能力的影响,很多案例只能给出简单的企业情况模拟,一方面缺少企业经营的真实性,达不到课程设定实践目标,另一方面缺少企业的评判标准,进一步抑制学生参考的积极性。

(三)考核方式单一

现代管理学课程考核时间集中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只有通过最后的成绩来评判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分析技能的掌握程度。这种事后控制的模式只对以后的教学有促进作用,无法及时有效地提高当前选课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受课堂规模和学习课时的限制,教师对于每位同学的了解和指导相对有限,彼此的沟通和交流较少,针对学生的个性辅导无法实现。

四、现代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集体备课精选教学内容

在现代管理学的备课准备中,提倡集体备课的模式,注重将现代管理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当前企业管理界的时事热点联系起来,运用任课教师集体智慧收集、补充当前管理学界的前沿理论,筛选并整理国内外企业近几年来的典型管理案例,突出课程教学内容的时代感,让学生体验到鲜活的现代管理理论,为学生日后学以致用提供技巧与经验。同时,青年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通过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学习,逐步提高教学能力,进一步把握现代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

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原理和创业管理的相关知识加入到教学中。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除了补充与创新人才相关的创新类知识外,还要注重引入创业理论。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1. 创新原理的教学内容安排。

通过讲解创新原理使之贯穿到管理职能的具体章节,涉及企业战略的创新、组织结构的创新、员工招聘与培训的创新、领导与激励方式创新以及企业绩效控制的创新;改变以往创新与知识管理作为单独章节安排,提升学生对于创新原理与应用的感性认识,并在各章节中加入相关的案例分析,以此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创业管理的教学内容安排。

针对目前在校生关注创业的现状,将创业管理中的创业者、创业计划书、创业团队理论内容穿插到现代管理学的管理者、计划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章节中。通过管理者、创业者的对比,让学生明确创业者的角度定位;通过创业计划书的写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创业可行性和操作性;通过创业团队的组建与管理,让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协作精神。

(二)沙盘对抗实训体验企业运营 ――CDIO

沙盘对抗实训通过模拟企业经营运作流程,将管理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学生以实训的方式真实体验企业中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生产组织、设备投资与改造等各经营环节,不仅验证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正确性,而且打破了狭隘的理论知识模块分割,进一步增强学生全局意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目前,现代管理学开设在第2学期,而企业管理沙盘模拟实训开设在第4学期,实训时学生大多已经遗忘了理论知识具体内容,实训的效果很难达到。因此,建议从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出发,将企业管理沙盘模拟实训作为现代管理学的课内实验,具体的教学以边学边练的方式来开展。一方面,避免枯燥理论讲解给学生带来的抵触心理;一方面,利用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规划企业发展方向,设计企业发展战略,提升学生设计战略方案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各个职能部门的运作流程及财务企业的原理,通过财务规划来实现企业经营科学、规范性。

(三)课堂反馈强化教学过程考核

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在课程教学环节采取分组学习的方法,以团队形式来分析案例、提交和展示作业,鼓励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成绩由考试成绩+小组成绩+个人出勤3个部分组成,其中小组成绩比例占40%,小组成员通过共同讨论激发学习热情,小组内部分工和合作增加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小组展示锻炼学生表达与沟通的能力。

小组学习容易出现由组长一人完成所有任务,其他学员“搭便车”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在小组设立之初就以素质拓展活动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通过竞赛性的拓展活动来激发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此外,在小组分工时就明确各个组员的职责,任务完成后应及时核定各个组员的贡献。由组长分配成员分数,小组展示环节应由组员轮流,力争使每位学生登台展示。

第9篇

关键词:管理学;本土化研究;实事求是;国情

长期起来,受社会与经济发展态势的影响,我国国内的学术研究一直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国外的经验,在研究的过程中,因为实际情况有所差异,适用范围不同,造成了研究并不能够很好地适用中国的国情,并无法取得相应的认可。如今,管理学作为当今社会适用范围最为普遍的一门学科,已经在社会公共领域、工商领域、农业经济领域、军事等领域大范围应用,并针对性地展开了相关研究。

1本土化概念

1.1定义

本土化指的就是在进行跨区域活动或者交流的过程中,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制定既不违反当地相关规定,又不破坏本身特色的一种协调化的策略[1]。最早的时候,一般指的是跨区域的商业活动,如今已经扩大范围至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教育、风俗、习惯、语言、学术等,为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1.2趋势

如今,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各国在经济、环境、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更加密切,伴随而来的是各个领域知识的融合、技术的贯通,各国在努力的发展本国实力的同时,不断地汲取别国先进的技术成果已经是国家间的惯例[2]。而在这一过程中,是否能够将其完全利用,运用到实际的社会发展中去,甚至进行改良和创新,最终使之达到提升本国实力的利器,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将其进行本土化的转变,使之切合本国国情,迸发出无尽的可能[3]。

2研究的误区

2.1不论对错的复制

中国人在接触一个全新的东西时,一般会研究其具体的作用以及所造成的影响,如果可以运用,就会进一步的复制。而这样的方式却没有考虑到其具体的内容能不能适用中国的实际情况,虽然保持了原本的理论基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知识的创新运用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作用,遏制了知识的再次进步[4]。表现出我们对于知识运用的盲目性和主观臆断,可以参照如今有些企业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本身的情况,盲目地复制其他企业的管理条例,员工感觉别扭的同时也对于企业本身的管理造成了不便。比如说,人际关系管理学的正确运用,不是指企业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忽视公司的正常的运营,而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经营外部的人际关系上,这样长期进行下去,往往会导致企业内部工作效率大幅度下降,企业经营状况不进则退。

2.2里外不符的结合

这个方面主要针对的是管理学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我们大部分的学者往往只是根据其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生搬硬套,对于我们当前的具体情况缺乏符合理论的考察实例,因此,造成头重脚轻或者里外不符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研究得不够深入,所有的理论知识的研究的层面太过于浅显,并不能突出本土化的特征,不能够给人以启发和实际运用的价值。此外,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在研究的内容方面不能够突破原有的局限,在实际试验方面也相对的滞后,缺乏系统性的思维。

2.3缺乏变通的深入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所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并不是只是埋头研究理论或者盯紧某一个案例就可以了,我们需要有全局化的思维,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如人员、科技等方面。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去联系实际内容,扩展思维,关注对于具体研究方法的应用,注意联合实际的案例进行研究。此外,我们要进行人员的合理利用,这个方面不仅仅指相关的研究人员,因为管理学就是一门关注社会的科学,因此,社会的各个领域里的人才都可以是研究的参与人员。另外,对于现有科技的运用方面,我们一定要头脑灵活,如可以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案例的整理分析和实时跟进,利用反向推理的方式进行过程的逆推,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3研究的原则

3.1实事求是,结合国情

在研究的过程中,首要原则就是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剔除对于研究工作无意义的内容,努力的发展中国特色的管理学体系。而中国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中的文化思想精髓的影响力延续至今,我们在发扬其优秀传统的同时,也要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行实际性的结合,创造全新的文化成果。如今我国的管理学发展的进程相较于国外发展缓慢,涵盖的领域较少,研究的层次过于浅显,而在实际运用领域更是很少,系统性、全面性、合理性都有待于加强。任何学科的兴起都要依靠长时间的沉淀、足够的经验积累、相对于丰富的理论支持,以及优秀的先行者,因此,我们在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原则的同时,也要对于相关人员做出具体的规定,以保证在实践的过程中,自上而下,以此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切实地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2取长补短,具体全面

从100多年前的最初只用于管理生产的管理学,发展到现在涉及社会发展的中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领域,管理学的发展更加系统化和全面化,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能够单纯地研究过去的理论、思想,也要相对应的研究现在以及将来的管理学新的发展路径。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有多种,其一,注重客观事物的辩证关系;其二,注重主观情感的直观表达;其三,注重对人的潜能的管理开发;最后,注重对于具体问题的分析处理。因此,取长补短,吸收优秀的时代经验,具体全面,尽可能扩展研究的领域,不断地系统化相关理论,才能将这一学科发展壮大。

3.3与时俱进,持续创新

21世纪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最需要的方式是创新,无论是针对于哪个领域的发展都是如此。因此,管理学本土化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大力发扬创新的时代精神,立足于时代的灿烂文明中,协调人力物力资源,运用时代的发展成果,结合时代背景,发挥以人为本的精神,从而促进现代管理学的持续进步。此外,现代管理学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不再是针对于社会的某个方面,而是从全局出发,研究的范围涵盖了社会的全部,只要涉及管理的地方就值得深入研究。这也正好说明了管理学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

4研究的办法

4.1研究机构的组建

管理学涉及范围广泛,因此,针对于不同方面的应用有不同的研究重点,我们在将其本土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要求。其一,研究机构组建的专业性。管理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因此,我们在组建其研究机构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专业的精神,切实做好考察的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相关的人员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政策,以鼓励其积极性。其二,研究机构组建的针对性。管理学涉及的学科非常复杂,因此,根据当前的实际运用方面的不同,将研究机构组建为具有针对性的门类机构,以此,让研究资源更加集中。其三,研究机构组建的层次性以及系统性。通过设立不同的研究机构分享研究成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是组建研究机构的初衷,因此,研究机构必须具备系统性的特征,组建必须有层次性。

4.2研究内容的明确

从以往管理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管理学的方向多种多样,衍生出来的类别也是各具特色,因此,在具体进行研究之前,我们应该要明确研究的内容。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快,因此,研究的内容应该结合现今国内迫切需要解决的内容。其一,应用最为广泛的企业管理理论。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进步,而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的提高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这样的情况促进了我们要将其作为一个研究的重点。其二,管理学理论的更新以及系统化,深入研究管理学,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扎实的理论可以促进学科的繁荣,促进实践工作的更多可能,因此,实现管理学本土化,其中的重点是要促进中国管理学学科体系的成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材料。

4.3研究方法的创新

纵观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其中的研究方法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前文对于其相应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具体的概括,而其中所运用的方法,如辩证主义、案例法、社会经济学方法,以及从人的心理以及行为、伦理方面分析的办法都是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使用方法,还有一种是通过虚拟构建以及演绎的方法来进行求证。管理学发展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与人的关系的进一步的演变,各类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产生了新的研究方法。而管理学本土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我们一边要借鉴传统的研究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开发新的研究方法。综上所述,管理学本土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相关研究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提炼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优秀文化思想,结合国际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具体成果,构建中国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与理论相互印证,进一步推进管理学本土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田广,刘瑜,汪一帆.质性研究与管理学科建设:基于工商人类学的思考[J].管理学报,2015,12(1):1-10.

第10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nagement teach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single case teaching, 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comparative teaching based on cases and its meaning from the aspect of training practical and creative talents.

关键词: 管理学教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实施过程

Key words: management teaching;comparative teaching based on cases;practice process

0引言

案例教学法已被证明是管理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过程,提高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然而,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研究者们发现一个至今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很难选择出与管理理论有效匹配的高质量案例,这在国内管理学教学的本土化案例的选取上表现更为突出,影响了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实践表明,基于案例的对比式教学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案例教学法主要突出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突出案例的选择、组织、评价与反馈。史孝志(2006)指出管理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1]。张奎香(2007)从观念、课堂教学方法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阐述了管理学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途径和程序[2]。秦立栓(2008)从高质量案例编制的角度,提出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必须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3]。刘芳(2008)基于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特点,阐述了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相关应用问题[4]。案例教学的研究及其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显著地提升了管理学的教和学的水平,但始终面对经典案例和本土代表性案例缺乏的难题。鉴于此,本文提出基于案例的对比式教学法,这不但可以弥补单个案例教学的不足,而且体现了"管理活动 管理思想 管理理论"的孪生发展过程。其突出意义表现为两点:(1)弥补个案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强调案例对比的启发性和思考性;(2)体现和突出管理理论应用的有效性、差异性、环境性和探索性,避免"管理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错误观点。

1案例教学法面临的不足

案例教学起源于1925年美国的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实践过程中,研究者们发现选取与管理理论有效匹配的高质量案例很难。主要表现为:

1.1 案例选择的质量不高。管理学的授课对象既无经济管理的知识储备又无工作经验或感性认识,自然提高了对所选取案例的质量要求。目前,管理学案例存在短小或过大问题,短小到类似于简单故事,不能满足课堂教学要求,过大到包罗万象,不能突出教学重点,结果是学生理解不深或模糊;案例存在过于简单或陈旧,简单到一看就明白,缺乏讨论性和启发性,陈旧到与现实经济环境不符,缺乏现实性;案例存在拿来主义,直接引用案例,特别是国外案例,淡化了本土色彩。

1.2 教师的实践与教学能力缺乏。案例教学本身是一种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对理论知识能融会贯通,而且还能将管理理论与所选择的案例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数高校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难于对案例进行深入地点评,缺乏启发性,案例的效果难以凸现,案例教学只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简单补充或调节。

1.3 案例渠道狭窄。本土性案例的缺失一直是管理学案例教学面临的难题,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一问题有所改善,但仍然满足不了普通本科教育的要求。诚然,国外案例的引用确实有助于学生对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但由于国情不同,经济环境不一样,影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目前,本土案例已大量进入课堂,最为重要的,也是难于解决的,就是经典案例本身就缺乏,选择与教学匹配的案例就更难。

1.4 理论与实践相匹配的案例不多。管理学的教学总体上是按照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五大职能展开,这就要求课堂必须引入与之匹配的教学案例,但实质上存在的问题是,要么案例过小不能满足相应教学内容的要求,要么过大不能突出相应的教学重点;要么是国内或国外案例,不能形成对比,降低学生的鉴别力。如果论及案例的经典性,这一问题就更加凸现,适用案例特别稀缺。

1.5 案例教学时间偏少。管理课程不能忽视案例教学,特别是案例教学的时间投入,这不但达不到管理学的教学效果,而且与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也不符。目前,部分高校,受教学总学时的限制,逐步压缩管理学教学和实践的学时,导致案例教学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多数案例列为考试的一种题型,并没有有效的用在课堂或实践教学上。同时,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惯性思维,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理论应用。

2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实施程序

基于管理学课程的内容及其更新遵循"管理活动 管理思想 管理理论"的循环互动过程,本文提出基于案例的对比式教学法弥补个体案例教学法的不足。此教学法突出围绕教学内容的案例对比,强化案例的思考性、讨论性和启发性;突出国外案例和本土案例的对比,强化感知性和应用性;突出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比性的特征决定了其实施过程的特殊性,结合教学实践,简述如下:

2.1 课前准备

2.1.1 教学准备。教师的课堂教学备课是进行案例对比教学的首要前提。在选择教学案例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要求,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选择适宜的组合案例,体现案例的时效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比性。根据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研讨方案、组织形式及对可预知结果的预案准备。

2.1.2 学生准备。在教学开始初,授课教师应阐述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下发课堂教学案例,每一教学内容应至少配备两个以上对比性强的特色或经典案例,并列明所要讨论的内容,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做好预习,提交各自预习内容和效果;同时,提示案例的分析角度、思考方法和基本思路。

2.1.3 教室和教学设备的准备。对比式案例教学突出师生互动,主要以多向交流的形式出现。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如投影设备、电脑、网络、话筒等,并提前检查故障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排除,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

2.2 课堂讨论、归纳与总结

2.2.1 科学分组、明确讨论提纲。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自身特点,按照优势互补、重点突出的原则,按6-8人的标准将班级学生分组,并确定正负组长。各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和案例制定讨论纲要及讨论重点,并分发至各组员。

2.2.2 讨论、总结与交流。在规定时间内,各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展开案例分析、讨论,自由地阐述个人观点。期间,教师应积极地巡回于各组之间,了解各组讨论进展,适时予以鼓励、引导与启发,特别当同学们的讨论进入思维误区和陷于僵局时,要参与其中,保证讨论正确、有效进行。讨论时间一到,各组立即停止讨论,组长代表本组阐述讨论情况,阐述案例背景,突出案例中所涉及的管理职能、不同案例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讨论中的思考与启发。期间,教师应尽可能地记录下同学们的讨论情况,特别是闪光点与不足。

2.2.3 点评与延伸。点评是对比式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讨论训练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观察力、鉴别力和想象力。点评起到升华和延伸作用,一要从案例出发,回答案例所要回答的问题,阐述其隐含的管理思想,特别是案例对比下的思考和启迪。二要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实质性总结,注重突出优点,鼓励激发学生大胆思考,善于想象,特别是讨论智慧的撞击;诚然,各组讨论的情况肯定存在差异,要特别关注并鼓励讨论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小组,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原因,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不足,起到循序渐进的引导作用。最后,基于点评,延伸案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布置课后阅读和作业,作业中应体现自我设计部分。

2.3 课后总结与实践课后,学生不仅要按时完成课堂布置的作业,特别是基于所学内容和案例的讨论,要求学生从事后角度补充和完善案例中的不足之处,设计研究对象的发展与未来。同时,可安排部分学生到本校的专业实习基地考察和了解,加深对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的理解与掌握。

3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效果

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弥补了个案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以对比鉴别的形式,通过情景模拟开拓思维、启发思考,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孪生互动过程。

3.1 提高学生的适应性。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只不过是当时背景下一种管理活动的描述,阐述了管理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它具有借鉴和模拟的功能,是过去情景的再现,但不能代替未来。案例对比,特别是同一国度不同背景下的案例和不同国度下案例的对比,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管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2 增强学习主动性、达到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导的统一。案例教学,特别是对比式案例教学,以情景模拟的形式再现了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的生动场面,使学生处于问题分析与决策的主角角色,教师起到导演的角色,整个过程是情景再现,生动活泼,学生用"心"去学习管理理论,用"智"去实践,结果不言而喻。

3.3 有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模拟的衔接。理论学习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没有理论的科学指导,难以运用正确的方法面对实际进行创造性思考并提出创造性建议;能力培养是理论教学的目标,是检验理论教学的重要衡量标准,这势必要求我们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模拟的衔接。

3.4 实现教学的拟真性。用于对比式教学的案例大多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具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和时间顺序,很多案例还对事件主人公进行心理活动描写,这有助于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思考。高度拟真的场景,也让学生在将来工作中更快、更好的适用不同的工作环境。

4结束语

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的,基于案例的对比式教学法以案例对比为载体,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实际情景,阐述了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的实践与发展过程;弥补了个案案例教学法,特别是经典案例和本土案例稀缺的不足;突出了案例时效性和背景性的差异。本文从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视角,探讨了案例对比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及其效果,旨在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史孝志.管理学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考[J]. 理论观察,2006,(3):132-133.

[2]张奎香.管理学案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24(1):144-146.

第11篇

关键词:

管理学;教学方法;启发式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11802

0引言

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是高校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学习效果与学生综合能力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出生的大学生的性格、思想、学习方法和以前的大学生相比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具备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背景,思维独特、个性鲜明且有一定创新潜力,其悟性和自学能力均较强,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使用的便捷,又给他们提供了获取知识的丰富途径。有的大学生表示,不一定坐在教室里才能学到想学的知识,在网络上、在社会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可能更加丰富实用。因此,《管理学》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因势利导,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何随着大学生的经历、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管理学》课程在高校管理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分析

《管理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地位为什么那么重要?这是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决定的。目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高层次发展,经济结构由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向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转变,“向管理要效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著名管理人余世维在其管理知识讲座中,不止一次提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具备了“硬”环境,而“软”环境还比较欠缺。这里的“软”环境主要指管理知识、管理能力以及具备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因此,社会的现实需求需要高校培养大批拥有广博专业基础知识、懂得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掌握基本管理技能、具有科学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启蒙、奠基性的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好铺垫,为国家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管理人才,是我国高校管理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2《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运筹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原则叫最优化原则,即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然后求出最优解。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原则叫满意原则,即满意的就是合适的,而满意的不一定是数量上最优的。传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往往都是想达到最优效果,追求最优化原则:管理知识满堂灌,唯恐学生学得少。这种形式的教学反而使得学生怨声载道,一学期下来教师与学生都疲惫不堪。下面简要分析一下传统《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角色定位问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总是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似听非听,甚至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堂课就是在那里读课件,索然无味,没有与学生的任何互动,更不用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管理学》课程不像难度较大的数学类课程,需要教师“手把手”教学。但是教学过程能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如何变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为学生主动学、教师启发教,却是教学一线的教师们需要思考的。

2.2案例教学问题:选择不当,效果不好

管理理论的应用常由企业实践结果来检验,不管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可以作为教学的案例。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说案例教学贯穿始终。然而,就目前高校的管理学案例教学实际操作来看,教师们多采用“拿来主义”,直接套用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的案例教学模式,直接选用他们的教学案例,亲自编写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案例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因为国外的一些管理学教学案例,多数来自当地教师和学生的企业生产实践,针对性较强,而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普遍缺乏企业生产实践训练,这些案例操作起来,难免会出问题。

2.3内容选择问题:理论较多,实践较少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教会学生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形成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但目前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理论较多,学生实践较少,造成了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感不强,积极性不高,认为学无所用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高校管理制度的问题,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给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带上了镣铐,教师虽有让学生多参加实践的想法,却不便提出。

2.4教学方法问题:传统较多,创新较少

首先,教师在管理学授课过程中,多是按部就班,走传统路线,和高校对学生的管理约束有一定关系。其次,管理学自身课程内容较多,所以部分教师仅仅以是否完成教学大纲要求作为标准来组织课堂教学,缺少认真细致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和创新。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无趣味,因此参与度不高。最后,从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角度来看,学校教师被过多地要求做科研,常常以论文多少来作为奖励、晋级的条件,这也导致部分教师不愿意花心思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上,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

3《管理学》课程的“启发式”教学法

有一档电视节目是探讨“钱学森之问”的,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说过:中国高校目前不缺少科学家,缺的是非常懂教育规律的、能启发学生潜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者。仔细思考后,笔者尝试将“启发式”教学法运用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强调的是,“启发式”教学法不是一种对学生放任自流的方法,而是一种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以启发学生潜在学习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最终让学生有所悟的一种方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引导为主,学生唱主角,教师观察其兴趣点,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3.1树立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就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根本,需要实现教学中的“五个转变”: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教学相长;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我控制为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从而达到,教育重心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由关注“学习什么”和“记住多少”转向“学会如何学习和思考”,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管理者,这种学习管理者角色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并不断进行创新。经过这些转变,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得到了“鱼”而且学会了“渔”的技能。

3.2教学案例选择:适合为宜,最好独创

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教师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不宜选择太偏离学生生活的案例,而应当独创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当然管理学中的经典案例还是要有,可以采取经典与独创穿插的方式。如:在讲“计划”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增加“大学生如何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案例;在讲“沟通”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增加“如何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进行沟通,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案例;在讲“组织”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增加“如何加强学生会的组织工作”案例;在讲“创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增加“学校门口的快餐店有何创新之处”等。这些自编案例,均来自学生的身边,学生对其背景和情况都比较熟悉,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也容易引导教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工作,搜集编写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案例、反映当前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特点的案例,以适应管理学的教学需要。

3.3强化实践教学:寻找机会,增加实践

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选择多渠道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环境,寻找及创造机会,强化实践教学,具体可从下述途径展开。

(1)课堂上的训练。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如视频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训练法、案例探讨法等,来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

(2)企业实践。学校要加强与本市企业的沟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实练的平台。可以邀请企业知名人士给学生开设讲座;可以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让学生直观感受企业管理现场,与企业工作人员交流;可以安排学生周末、假期的实习工作,直接感受实际的工作氛围,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分析能力,增加实练,避免纸上谈兵。

(3)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直接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是一种很好的强化实践教学的方式。因为,教师的科研课题多来自教师对现实管理问题的思考。学生沿袭教师的疑问,引发学习探究兴趣,以教材中的管理理论为基础,进行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构建模型、最终尝试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科研实践,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来说将是宝贵的财富。

3.4启发式教学:兴趣不同,效果相同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学生类型不同,其学习兴趣也不同,教师如何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潜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那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了。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推荐学生读名人传记,课堂十分钟讲述心得体会。据悉,现在的中学教学也是这样,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课后看几本文学名著,上课的时候讲述心得体会。这样做的好处,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一些名人如何白手起家,如何淘得第一桶金,如何将企业由小做大,如何对企业进行管理,通过思考,认识其中蕴含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精髓,比我们上课时强调十遍、二十遍都有用。

(2)引导学生看名人讲座,课堂十分钟讲述心得体会。笔者认为,百家讲坛、余世维的管理讲座、陈安之的营销讲座、金正昆的礼仪讲座、优米网的一些名人视频等等都是可以推荐给同学们观看的。好的讲座视频,可以给人带来思索,可以培养学生的悟性。一个有悟性的学生会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入到课程知识中去,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者情况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关键。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悟性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人的成功与否,到最后,往往不是由知识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悟性的多少决定的。”在管理学的学习中也是这样,一个有悟性的学生往往得到了更多有用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

(3)循序渐进式引导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学习。现在有一些大学生,根本就没想过要好好学习,一天到晚玩网游、看网络小说。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呢? 教师可以引导这些学生观看一些有相同经历而现在却很出名的企业家的成功案例,来激励他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玩网游、看网络小说。比方说让他们思考:怎么进行网游推广,怎么管理网游企业,怎么进行小说网站设计,吸引顾客等,这些都和管理学知识有关。

4结语

21世纪,全球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其中竞争最激烈的莫过于人才的竞争。据悉,退休的比尔·盖茨,并没有闲着,而是投身于美国的教育事业,为美国的将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高级人才,其采用的教育方式就是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本文尝试对《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入“启发式”教学法,目的也是抛砖引玉,希望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能够培养出更多合格、有思想、有创新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霍彬.《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08,(3).

[2]杨宝宏.对我院《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EB/OL].学海网收集整理,20080826.

[3]张东艳.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探索[J].成功(教育),2012,(4).

第12篇

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科学性等特点。在百年以来,我国管理学理论不断发展,人们所提出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在各类实践中的应用愈加频繁,为我国社会生产提供了巨大驱动力。特别是在经济市场背景下,培养管理人才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高校管理学也面临着创新与改革。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学改革不能原地踏步,而是要勇于前进,也就是要融入现代管理特点,这样才能够顺应时展需求,充分反映高校管理学改革新变化。

1、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要求

管理学作为管理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不仅是各类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同样可以是工商管理研究生必学的重要课程。可见,管理学在各类课程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针对管理学改革来说,改革就必须要推陈出新,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动管理学教学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学改革需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1.1顺应市场经济变化

在市场经济下,任何经济活动、人为活动都要立足于市场,管理学教学同样如此。要求管理学必须要能够立足于市场经济发展变化,解决管理中所面临的新问题,不断总结管理创新的新方法、新思想。再者,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势必会面临就业问题,如果高校人才培养存在滞后性,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会大大下降,甚至管理方法无法跟上企业的发展变化,工作之后一切又要重头再来,从而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负担。

1.2管理学教学必须要与特定社会环境相适应

从本质上来说,由于管理学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各行各业都会涉及到管理学,例如工商管理、酒店管理、医疗管理等。因此,为了能够保障学生长足发展,管理学教育改革必须要与特定社会环境相适应,也就是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将管理学融入到专业中,这样才能够保障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让学生至少在某个领域具有一技之长。

1.3融入新思想、新方法

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相对较晚,教学体系还不够成熟。因此,想要保障管理学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就必须要能够融入新思想、新方法,保障教学内容、教学思想的实时性甚至是超前性,这样才能够保障毕业生满足企业发展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管理学非常先进,很多新思想、新方法都来自于西方,要求教师需要对西方的管理学知识进行进一步论证,看其是否符合高校管理学改革内容。

由此可?,在管理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本着适应性、实用性、发展性、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并根据管理学教学要求,充分掌握管理学教学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制定更加严谨的教学计划,从而提高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效果。

2、管理学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教学改革最终将会落实到教学中,教学方法作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新形势下,新的教学方法也非常多。基于管理学的特点与教学要求,我们可以采用组合型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经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也非常好。组合教学法也就是不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交替教学的一种方式,包括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故事引导法、游戏练习法。其主要表现在:

2.1理论讲授法

理论讲授法作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也就是通过口述教学来向学生们传输知识,但理论讲授法并非是传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信息的双向流通,而不是单向传输。从结构层面分析,可以将理论讲授法划分为三种形式:第一,讲述法。教师采用更加生动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描绘、陈述;第二,讲解法。将是通过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解释、分析、论证的一种教学方法;第三,讲演法。教师通过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长时间的系统分析、论证,并作出最终的结论。虽然这三点都是通过教师传递知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也就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进而解答问题。

2.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精细挑选案例内容,并组织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全面分析、讨论,最终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或给案例下达结论。通过利用多媒体能够让案例教学更加生动,学生也会在学习中更加投入,并且通过采用小组教学方法能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间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等。教师在应用案例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围绕教学目的选择案例。案例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管理学知识,需要保障案例选择的适应性,这样才能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第二,案例必须要新颖。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只对新颖的事物感兴趣,过时案例的价值在不断贬值,这就要求教师要实时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这样才能够提出更加新颖的案例;第三,案例要具有思考性。案例内容必须要有深度,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不断的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2.3故事引导法

管理学改革必须要一改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也就是提高教学方法应用的灵活性。故事引导法在管理学教学中有着很大的作用,通过巧妙的融入故事,从而创设交流、互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态度。并且故事内容会左右学生的情感饱和认知行为,能够让管理学理论变得更具说服力。如在讲授关于“领导”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刺猬取暖”的故事进行引导,并且启发学生认识到“领导想要更好的做好工作,需要与下属保持良好的关系,从而获取下属的尊重,同时也要保持与下属的心理距离,避免在工作当中丧失作为一个领导的原则。”通过形象的故事引导,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加生动,同时也便于学生接受。

2.4游戏练习法

游戏教学法也可以理解为课堂活动教学法。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虽然从形式上看游戏内容是虚构、假想的内容,但实质上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会获得真实的知识。对于管理学专业毕业生来说,在毕业后能够看透领导的眼神、动作、语言至关重要,这也是管理人才必要的管理能力。因此,为了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笔者在课上剩余时间或上课引导时间采用游戏教学法,开展“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游戏活动,游戏结果也是五花八门,在大家会心大笑后,笔者提醒学生为什么会产生此类结果,通过讨论最后归纳为缺乏沟通、不善于观察、无法读懂内心,让学生们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在沟通过程中勤加思考,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快乐氛围中获取知识。

3、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从现阶段管理学教学改革来说,管理学必须要能够融入现代管理学特点,也就是广泛吸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一系列学科的新成果和新研究,这样才能够让管理学变得更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产物,让管理学逐渐朝向社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需要在立足于教育改革基础上,并适当融入西方管理学发展理论,从各种管理理论产生时代入手,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管理学内容进行合理分析,充分结合实际案例,总结各种理论的特点与历史局限性,充分发挥管理学的指导实践作用。

提高管理学就不得不说到现代企业,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软实力。也就是企业价值体系,包括企业精神、企业意识、企业行为等。这就要求管理学能够落实于市场,贯彻“适应外部、结合内部”的理念。很多企业都有管理的成功经验,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吸收国内外现代管理的成功经验,并将先进学科、科学应用到管理学教学改革中,才能促进管理学改革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