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广告设计的职业规划

广告设计的职业规划

时间:2023-09-22 17:0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广告设计的职业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广告设计的职业规划

第1篇

关键词:职业导向 有效学习 职业规划

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明确写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新华社“规划纲要”列出图表1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用数据展现从09年及未来10年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的发展趋势,对比数字看出,国家赋予了职业教育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使命。

职业教育是否能够培养出社会企业所需的人才,是否能培养出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对职业教育培养质量提出了准确要求,因此,坚持以职业为导向的有效学习的探索和研究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对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职业导向与有效学习的关系

2.1职业与职业导向的含义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简单说就是工作。从学生层面分析,学生的职业取向,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和将来工作的预期,所选择一个或多个职业技能学习的倾向。例如:相当广告设计师,职业取向是广告平面设计师工作所需职业技能。

2.2有效学习的目标

有效学习在百度中定义为由于经验或实践的结果而发生的持久或相对持久的适应变化。简单说,熟练掌握了某种经验、操作技能,并且在工作中熟练运用。

有效学习是指符合教育、教学原理的学习,其目的是为花更少的时间,学到的更多、更牢、更好。中高职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如何在有限时间,把握学生的文化基础、专业岗位、兴趣特长、性格特点等因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学习符合其职业规划,实现自主学习,完成职业角色转变。这就是“规划纲要”对有效学习提出的目标。

因而,学生职业导向与学生有效学习是紧密相关的,好的职业导向可促进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反之,没有职业的导向或错误的职业导向会使学习盲目性,学生失去了学习最好的动力和指南针。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有效的学习获得好的学习成果,反作用于职业规划的认识和发展。

3、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为导向,多层面构建有效学习。

3.1有效学习的原则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大脑积极地主动适应和建构的过程。人的学习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不断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

因此,学生要完成以职业为导向的有效学习,必须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统一。

3.2校、企、师、生多层面构建的模式

学习主体是学生,但学生实现符合职业需求的有效学习,并非某个人能完成,作为校方、企业、老师应意识到,在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和构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3.2.1.坚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职业培训与学校职业技能教育并举。

目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做得比较多、比较好。重庆作为西部经济龙头的优势,吸引众多大中型企业入驻重庆,给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创造了良好天机,为学生认知职业岗位、岗位技能学习、职业选择都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平台。

同时,学校要积极引入职业培训,研讨组办适合学生、社会在职人员、失业人员等不同群体的职业培训合作模式,吸纳更优的社会资源,加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意识,服务行业,服务社会。

3.2.2.利用好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宣传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应注重职业引导。邀请相关行业技术、管理人员,或者本专业优秀毕业生等进行专题讲座。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工厂、实验室等,帮助学生在现实职业环境中学习认识工作,增强职业学习的现实意义。

组办职业技能学习相关的专题讲座、交流学习研讨会等。利用好第二课堂的宽广平台,充实学生课余生活,用校园文化感染学生,构建好的学习环境,对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养成至关重要。

3.2.3.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为依托,项目为载体,指导学生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调研等活动。

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计划、组织并实施完成整个项目,通过结合专业、结合职业的项目实施,学生从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构建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对于以后的有效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3.2.4.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大学期间的职业规划。通过开展公选课、公开课等形式。

学校开设了毕业前就业指导课,指导学生应聘求职技巧等,学校通常比就业率高低,但就业质量却很少考查跟踪。提前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2.5.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

推行“双证书”制度应把握一定灵活性。例如,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学生必备证书“动画绘制员”中、高级,但有学生喜欢广告设计,希望从事广告设计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中应考虑增加与专业相关联的职业工种,使学生选择的职业面更宽。

3.2.6.按照职业技能学习特点,结合个体职业规划,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教育心理学中将操作技能的学习分为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与操作的熟练四个阶段。教师在进行操作技能指导教学设计、实施时,应注意职业学习的特殊性,结合学生个体的职业规划来开展课程的指导。

4、结束语

200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成为教育和劳动两个部门的共识,以此为导向,坚持不断实践与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基于职业导向的有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为一项新使命和任务来做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做好终生职业规划,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学习型的职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社,2010.

第2篇

关键词:人才;广告设计|课程;市场需求

一、广告设计课程以及应用型人才的概述

1、广告设计课程的概念

广告设计是视觉传达拿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准确掌握广告设计具体方法•功能,并且提高学生对设计的审美能力,在信息化的时代当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提高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将自己的才育粳好地应用于未来的岗位当中。

2、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艺术教育不断发夔,我国学习艺术的仪l次l逐渐增多,全国各大艺术学校者研始增添自己的艺术学利范围,多招纳艺术考生,为社会培养了一扎汉一批的艺术型人才。但剥灵多已经毕业的艺术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并没有体现充分的价值,甚至有些岗位一直没有招聘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隆不强。广告设计行业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要求相关人员一定能够尽快步肠置应市场的发夔,但是从目前的广告设计从业者个人能力来看,他们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差,在岗位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探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广告设计课程的开展,片面地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传输与提高,导致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较差。

二、广告设计课程的现状

1、学生自我评价及单位评价

高校开展的广告设计课程,与市场对于广告人才的需求不匹配,导致了虽然榭灵多广告专业的毕业上,但是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笔者刘百灵多广告单位进行走访得知,他们招进去的很多毕业生只会闭门造车,对于客户提出的要求完全不予理会,整个设计都缺乏创意,同时也无法满足顾客需求;从视觉上来看,广告细节处做的不到位,同时缺乏层次感;通过告传递出的信息比较混乱;对于广告的印刷,以及后期需要用到的相关技术不是很了解;计算机应用水平低等等间题。这些广告设计从业者无法适应岗位需求,同时也就无法为胜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很多胜业为止日良烦庙。面涯过了解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自我评价,也可以看出刚迈出校门的学生,对于整个厂一告市场还是很陌生的,导致他们在这卜市场中无法独立工作。同时还表现出了自我协调能力差、沟通能力欠佳等诸多间题。

2、课程设置中的间题

视觉传达拿业的学生,应用能力差的根源在于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很多学生都是一毕业郭陋入了广告市场的大门,他们对于市场的发辰戮见律不是很了解,同时自身也缺乏经验。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当中,缺卿占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导致整个课榭古燥无味,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学生对广告设计的学习兴趣夔下高。除此以外,对于学生最终学习的评定,主要是由柳币一个决定,没有将成绩与市场评价两者建立关系。老师单方评定的方式,存在较强的主观险,这l会导致一些极具创意的广告,因为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可而受到了埋没,有些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也无法得到赏识,从氏远角度分析,这会影响到学生的职业规划。从平时上课清况分析,老师通常采用的是单方面讲述的方式开展课程,学生只有听老师讲解的权利,但是很少有发友意见的时候。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广告设计需要不同部门人员的相互沟通,需到灵强的合作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当下的课程设置当中者阮法得到锻炼。由此可见,目前学校广告设计课程开展的方式,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匹配,导致了大批学生无法适应岗位需求,因此兰它须葵从多方面加以改进。

三、广告设计课程改进策略

1、明确教学内容的来源

作为广告设计的授课老师,一定要具备市场经济的意识。在选择新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他的经济属性,而后再去思考设计属性。只有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够为胜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学生才可以得到胜业的聘用。从师资建设方面,首毛葵付北师资团队,必须要夔内有过市场广告设计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团队当中,在课堂上能够为学生讲解更多最新发生的广告设计案例,让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了解目前广告市场的芝化情祝,掌握市场的发展钡律;其次,学校应当为学生多提供人登实践的机会,通过动手实践来梦!固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动手能力;最后,学校鼓励教师跨校、跨国交流,吸收好的教学方式。

2、结合就业的环境

在目前的课程教学当中,忽略了对厂一告教学流程的讲述,这导酬灵多学生只关注到设计中的每个环节,但是没有对客户需求足够重视,设计出的广告也缺少创意。在教学实践当中,应当做到产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结合,在教学上既需要讲述广告设计形式,同时也要生珍子贴切市场需求。根据以上改革方向,可以在当地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在企业设计人员的领导之二,能够了解到广告设计在市场销售当中经历的每个流程,改进学生传统的学习理念,让他们创造出的作品可以生珍子贴合市场。

3、增添实践项目

实践课程是广告设计课程的核心部分,只有惬过实践,才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在实践课程当中,鼓励学生深\叮胜业的实习基地,与企业广告设计人员一起来设计真实的广告案例,同时为学生争取竞标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竞争中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树立正确的广告设计理念,同时也可以了解广告市场发夔的方向。

四、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夔,广告设计人才只有为胜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才可以得到胜业的赏识。针刘目前广告设计课程当中存在的诸多间题川它须葵对其进{改革,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可以生珍子步肠置应市场的需求,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广告设计能力,同时还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自己的应用水平。

作者:程曦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参考文献:

[l]韩丽.广告设计教学改革初探IJ].《当代教育之窗》,2010年第四期.

第3篇

一、引言

网络广告是网络营销的终端表现形式。由于网络广告具有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交互性强、信息数据准确等优势,已经成为企业或品牌实施现代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国内网络广告业的迅猛发展,网络广告设计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日益紧迫。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开设了网络广告设计课程。独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将网络广告课程纳入实践教学范畴,探索适合独立院校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的合理模式,提高学生对网络广告设计作品实践动手能力,是现阶段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现在独立院校中开设网络广告设计课程的学院主要包括网络信息、软件工程及艺术设计学院,由于任课教师专业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以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依然实行着以授课老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授课模式。教学侧重方向强调的是基于图形、色彩、文字、版式等基础理论内容,而对网络广告的特点、传播形式等内容鲜有讲解,基于浏览者的换位思考设计更是基本没有。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网络广告设计这样艺术性和技术性并重的学科而言将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理论化和表面化的状态,不能够深层次的思考,无法真正进行网络广告的设计工作。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学生专业基础欠缺,设计动手能力较弱

作为独立院校的艺术生,由于招生特殊性,部分学生专业基础较差,综合素质不全面,审美意识淡薄,同时以应试教育为基本的传统教育体制,使学生偏重理论,设计和动手能力较弱。往往会出现学生有想法却无法实现的尴尬局面。

(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实际会涉及广告营销学、艺术设计学、软件知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但由于新兴学科课程研究时间较短,课程结构的设置不合理。网络广告设计课程一般安排48课时或更少,在前置课程学习中,除了图像后期处理和矢量绘图设计课程外,一般没有学习其它软件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动画软件学习过程中,会将一门原本具有创意设计的课程变成软件教学课程,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创意设计较弱,缺少团队合作

课程结构设置的不合理性,导致知识与市场分离。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空有理论知识或软件操作能力,却无法将知识与需求紧密结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保证整体教学但是无法兼顾因材施教,学生独立思考、创意设计的能力有所下降,而且容易出现对团队合作性的排斥。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后,由于缺少团队间磨合、沟通、协调的能力,容易被市场淘汰。

三、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思路

网络广告设计是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的数字化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它要求设计者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和对市场的洞察力。如果抛弃市场需求只依赖教材讲解,等于是闭门造车,这样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结合网络广告市场案例,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际项目制作过程中,使学生在市场化的案例制作中更好地掌握网络广告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又可以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理解程度,发现不足的同时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

(一)以工作岗位职责需求为前提的实践性课程教学

为适应社会需求与独立院校的发展,同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课程讲解中需要将以工作岗位职责需求为前提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与网络广告设计发展相互结合,以工作岗位责任制匹配教学模块和知识点。通过岗位设置,让学生清楚了解职业规划、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要求,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岗位情景再现”模拟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将工作环境纳入课堂,通过工作岗位责任制开展教学工作,以项目完成的绩效考核、衡量学习效果。同时将行政班级分解成设计团队,各个团队直接横向比较方案,优胜劣汰。

(二)以项目过程为教学任务的实践性教学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将网络广告设计以项目管理形式进行模块分解,以模块化完成指标进行进度考核。通过对项目需求分析、受众群体分析、投放媒体平台数据分析、广告素材提取、创意元素组合、输出作品对比等工作流程分解,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除了对所学知识掌握外,还能够了解项目设计与开发管理的经验。

(三)以设计任务需求为目的的实践性课程内容研究

结合真实设计任务进行网络广告设计教学是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差、市场意识薄弱等问题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目前可行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将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设计操作相互结合,比单纯理论教学的效果更为显著。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将个人能力与团队合作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市场,积累实践经验。

(四)课程改革具体方案探索

1.调整课程架构,将原有软件课程学习前置,重点在于创意设计

网络广告设计的表现方式除了静态图片,还包括GIF、FLASH、视频广告等形式。这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在学习图形设计、图像后期处理、矢量动画、视频特效的软件操作后,再将软件应用部分纳入到创意设计中,让学生将更多学习精力投放在客户需求分析、创意表现手法运用的环节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讲解关于新知识和新领域的拓展创新。

2.参与设计竞赛,提升学生创意动手能力

除了完成项目的实际操作训练外,可以利用教学平台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网络广告设计大赛,如金犊奖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这种形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提升独立院校的社会知名度和专业影响力。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进行创作时也锻炼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优秀作品在获奖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3.聘请企业或行业专家来校兼职任教、座谈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知识永远跟不上新技术的脚步。为弥补这种缺陷,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邀请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设计师或行业专家来校进行座谈,针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

第4篇

关键词:Photoshop;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07-02

一、Photoshop对于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

首先,Photoshop作为一款权威的图形处理软件,由于其自身处理能力强,方便使用,可操作性强,从这个角度来讲,Photoshop引入到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将有利于不断培养其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规划打下基础;其次,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不仅需要其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着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而Photoshop的教学恰好能够弥补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缺陷,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最后,Photoshop入门比较简单,但是要想精通的话就比较难,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够实现,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去开展探析,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Photoshop在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通过对于现阶段的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的Photoshop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虽在最近几年内,教学工作者采取了很多方式去实现Photoshop教学方式的调整和改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Photoshop教学效果和质量依然处于低水平。详细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Photoshop在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其一,忽视Photoshop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很多情况下教师只是将Photoshop作为一个图像设计软件来教学,很少从其实践性、专业性的角度上去开展教学工作,使得Photoshop的理论讲解,软件应用严重脱离实践,难以有效地实现人才应用能力的全面提高。其二,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式传统,一味地开展灌输教育,不仅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激起了学生对于Photoshop课程的厌烦。其三,忽视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非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美术功底,设计思维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往往在理解软件教学内容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非艺术设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进度过快,使得学生难以有效地吸收教学知识;其四,Photoshop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强,很多情况下,Photoshop任教老师都是原本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其在Photoshop的应用上不是很专业,甚至有的教师难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势必使得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断下降。

三、Photoshop在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方法探讨

1.注重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往往实践性较强,存在具体的情境,目的性强,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可以以抠图技巧的教学为例子,首先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大家开始讨论在抠图的过程中我们会使用到哪些基本的工具;其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抠图操作,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操作问题,并及时地引导其开展实践操作;最后,总结抠图的几种常见方式,并找到几种抠图方式的优点和缺点,为后期抠图课程的开展打下基础。上述教学如果开展顺利的话,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快速地理解几个快捷键的基本作用,还将不断提高其图像抠图技能,实现其操作能力的全面提高。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以全面提高。

2.不断夯实教学内容。不断夯实教学内容,是扩展学生学习渠道的重要途径。对此,教师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总结学生平时图像处理的难题,以此为突破口,实现对于Photoshop的教学工作,保证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同时,向同学们展示了Photoshop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其二,不断吸收先进的设计理念、方式、模式,将动态化的Photoshop设计内容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先进,更加的贴近现实,给予学生新鲜感;其三,积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接触Photoshop设计信息,以不断培养其自我学习的能力。

3.注重强化师资力量。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在师资力量的强化上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立有效的教师选拔和聘用机制,保证教师的整体素质;其次,不断鼓励教师开展自我学习,为其继续深造创造条件,从而实现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最后,积极与广告设计等企业展开联系,实行在职人员到学校任职的形式,以此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

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由于学生对于软件应用的理解程度不同,在处理各项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有的对于软件比较感兴趣,而且原本就有着一定基础的学生,会学习得比较快,在开展操作的时候会比较容易上手;但是一些其他的学生由于陌生感,对于软件的应用产生恐惧感,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实践。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结合学生不同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展开专项的训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5.倡导赏识教育理念。由于Photoshop设计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对于软件应用的理解程度不同。有的学习得比较快,在开展操作的时候会比较容易上手;但是一些其他的学生由于陌生感,对于软件的应用产生恐惧感。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积极给予鼓励的同时,还要关注学习状态不理想的学生,避免其挫败感的产生,一方面开展相对应的辅导,还要以语言的形式去激励他开展学习。

6.注重学习氛围营造。首先,积极鼓励学生以相互帮助的形式开展学习,在彼此出现问题的时候,都能够及时地给予帮助,使大家的技能和实践不断提高;其次,积极鼓励学生开展Photoshop设计比赛,保证其在娱乐的同时,实现Photoshop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最后,鼓励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以自己的方式去开展学习,只要能够在软件应用和作品设计过程中实现目的,都可以认可其方法的有效性。

Photoshop在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学工作,不仅仅有利于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将影响着设计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我们对此应该高度重视,一方面社会现实越来越需要设计人才,对于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在未来的职场上实现自我价值,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需要积极地将软件应用内容融合到教学中去,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的达成。

参考文献:

第5篇

“企业睡人”让企业也倦怠

在我国,北上广深职业人群的最主要压力来源是工作,而工作压力的可能后果就是导致职业倦怠,即在持续付出和压力下出现的身心耗竭的状态,没有工作热情、感到极度疲劳,对自己的评价倾向于消极,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才能,而且繁琐、枯燥无味。出现职业倦怠的员工,又被称为“企业睡人”。

根据3年前的“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在以100万上班族为对象的网络调查中,61%的上班族感到压力较大,近2/3的人对工作越来越没有兴趣,并对工作的意义持怀疑态度。调查结果基本与2004年调查持平。

在职业倦怠状态下,员工容易出现“三低三高”的特点,即低凝聚力、低出勤率、低增长率,高紧张度、高事故率、高离职率。当一个企业或机构很多人出现职业倦怠时,这个组织就倦怠了。

跳槽未必能解决问题

小张是学广告设计专业的,原在一家公司的市场部担任广告宣传策划,可经理却安排他做销售工作。刚开始小张觉得销售工作也能锻炼自己,自己作为新人也不好拒绝上司的安排,以为过一段时间,经理会做出调整。可没想到一等就是一年多,公司也没有调整的意思。小张再也沉不住气了,向经理提出要求,他认为这样的工作对自己本专业能力的提高根本没有帮助,决定在企业招聘旺季辞职。

辞职后的小张凭借专业和一年的工作经验,一心想进实力雄厚的广告公司。然而,事与愿违,残酷的现实让他真正意识到了什么叫竞争,一次次走访人才市场,一次次面试,可成功总是与他失之交臂,失业的日子让他开始不安起来,逐渐让他失去了信心,求职的门槛逐渐降低,凡是有广告招聘他都不放过,在盲目的寻找和生存压力下,当初的梦想离他越来越远。

在职场上,像小张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在机遇来临时,职场人士往往心动不已。希望通过跳槽使自己身价上涨。但他们却经常犯很常见的错误,只注重所谓的目标,没有长足的准备,心态很容易失去平衡,因而陷入了盲目的误区。

事实上,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在职人士因为职业倦怠而选择跳槽,尤其在新入职者中较为多见。也许是跳槽成了习惯,一看到升职或加薪无望或人际关系不佳,就选择跳槽,到另一家企业寻找机会、试试运气。于是有人5年间换了4个工作,有人换工作的频率为每半年换一次、甚至更短。不过可惜的是,跳槽不一定都能解决职业倦怠问题。

由于职业倦怠更主要的是企业或组织原因,因此当离职率比较高时,机构要反省自己,是否需要对员工的待遇、环境等做些改进。另一方面,有些离职确实会给自己制造一些新鲜感,找到新的机会,不过,对于有了倦怠感的员工来说,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跳槽就能找到工作的乐趣的。

如果因为人际关系疏离而跳槽,这是一种回避,反而会弱化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快速脱离不喜欢的环境表面上似乎会让人获益,但这是一种短暂的心理获益,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本来就是多样的,我们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以及与不同人交往的能力,如果因为人际关系没有解决好就跳槽,便会失去锻炼的机会。

另外,需要不断换工作的人,他们特别喜欢新环境,在新环境里好像变了一个人,变得快乐、热情、富于感染力,因而特别引人注意,他们也喜欢沉醉在这种感觉中。当新鲜感过去,人们知道了他真实的能力,他也不再是被关注的中心,厌倦、沮丧、压抑、愤怒便会回到他的心里,于是很自然地谋划新的跳槽。因此有些人在一生中不断地经历着职业倦怠。

加强心理建设很重要

职业倦怠已成为职场流行病,由此引发的心理与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当然,职业倦怠并非不可克服,加强心理建设,努力适应环境,心灵的能量能很快得以恢复。如果已经为职业倦怠所困,想要改变现状,有两条出路:一是寻找新工作,重新再来,二是改变自己、适应岗位。不过,即便是跳槽了,如果不在心理建设上多下工夫,你会发现到了哪里都是一样的,还会经历倦怠并很快又要重新找工作,因此勇于改变自己、积极适应环境,显得更为重要。

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有关,不过,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学识有多渊博、地位有多崇高,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压力究竟是好是坏,取决于个体的态度及应对方法。我们要对职业倦怠有明确的认识,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能说明个人能力差,而是人人都可能体验到的正常的心理现象,不必过于自责,不妨将对压力的消极回避化为积极运用,要相信压力同时也是成功的特效药。感受到压力时,要寻求社会支持,可以与亲友或同事一起讨论目前的情况,既可以有效舒缓压力和紧张情绪,也可以通过交流获得启发。还要坚持终身学习,经常充实自己,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在忙碌中不忘给心灵留点空间,多与家人呆在一起,或给自己休假、做些运动。灵活的身体、快乐的心灵、良好的亲友关系,都是对抗职业倦怠的良药。

如何克服自己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感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问题,本刊心理咨询专家今天就教大家如何克服自己的职业怠倦!

我们首先要了解的问题是,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这种状况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们的职业生涯中。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职业倦怠感:

1.换个角度,多元思考:学会欣赏自己,善待自己。遇挫折时,要善于多元思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适时自我安慰,千万不要过度否定自己。

2.休个假,喘口气:如果是因为工作太久缺少休息,就赶快休个假,只要能暂时放空自己,都可以为接下来的战役充电、补元气。

3.适时进修,加强实力: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能力恐慌”,这就必须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加油,以适应职业环境的压力。

4.适时运动:减压绝佳方法,运动能让体内血清素增加,不仅助眠,也易引发好心情,运动有“333”原则,就是1周3天,每天30分钟,心跳达130下,例如快走、游泳这类运动。

5.寻找人际网络:除了同事,人要有其他可谈心的人际网络,否则容易持续陷入同样思维模式,一旦有压力反而很难纾解。

6.说出困难:工作、生活、感情碰到困难要说出来,倾听者不一定能帮你解套,但这是抒绪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职场人士者因碰到困难不肯跟旁人说,自己闷闷、默默地做事,最后闷出忧郁症。

第6篇

完美的人生,就是让自己做的每件事都能产生价值,不论是变成金钱,还是获得更多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说到创造价值,很多人都会想到北上南下地去大干一番,不过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也许在家更能为人生赚得更多的价值。

全球范围规模空前的经济萧条让我们再次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存状态,事实上,失业的压力一直存在,但就业的形式如现在这般严峻,这绝对是在经济危机之前我们所没有预料到的,现在各大公司都正起劲地裁员,即使熟练员工也是危机重重。环境固然不好,但一味地去责怪环境显然是不理智也没有意义的,或许我们会在逆境中“被迫”地找到全新的生活方式,而这样的生活方式,比起“朝九晚五”并说也许更适合我们自己。

无论如何,就业压力、工作的不稳定等都造成了现在“啃老族”、“袋鼠一族”这样的人群,不仅自己的前途难以看到光明,对于家庭还会造成持续的经济和精神上的负担。既然自己无法适应外面的工作,那为什么不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利用身边无处不在的网络以及网络所带来的丰富资源,完成SOHO式的工作,在满足爱好的同时也可以创造价值,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SOHO当然也需要先确定自己的工作类型。开网店是SOH0或者第二职业的普遍选择,越来越多的东西都可以在网上买到,而根据市场的需要提供这样的产品,当中的商机也被不少人所看到和把握。淘宝、易趣以及一些零散的在线C2C平台交易火爆,开个小网店,当当小老板,轻松又很有成就感。现在的网店已经脱离了过去的低价进赁高价卖出的模式,更多年轻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技术,在网店上销售自己设计的服装和手工艺品等,兴趣与收益相结合,干起来自然动力十足。

媒体工作也是SOHO族的选择,说是“媒体”,但并不代表人人都要成为作家,记者、撰稿人、美编、摄影师等,都能够成为不同特长的年轻人发挥实力的领域。比如对网络、软件、游戏和数码产品的兴趣可以转换成为媒体提品介绍和测试的文章,热爱拍照可以将自己的照片卖给杂志,外语出色的人能够快速跟进英文、日文等新闻并进行翻译,这些工作现在仍然有着大量的需求缺口,此外,程序员、设计师、音乐创作人员、技术咨询……甚至律师、会计师等,都是适合以SOHO方式进行的工作类型,因此可以说,恶劣的就业形势下仍然有大量的工作机会,只是我们需要去发现和寻找,有针对性地进行衡量和选择。

那么,我们要如何来进行SOHOT作呢,在SOHO的定义当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它与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的紧密联系,但在现实中我们需要更多实实在在的辅助工具与操作方式。电脑与网络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星巴克式的移动办公则需要我们先考虑到与无线网络的对接:在传统的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之外,时下流行的上网本(Netbook)也足以满足一般的移动办公需求,而且便于携带,便于为客户进行项目展示;智能手机、PDA等便携式终端设备能够随时登录网络,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发送电子邮件等应用;而扫描仪、打印机、麦克风、摄像头等输入输出设备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和搭配;当然,数码相机对于开网店、服装设计的SOHO一族来说也同样重要。

在现在的年轻人当中,宅男、宅女、威客等新的生活方式层出不穷,它们也都同样可说是SOHO的一种。在宅男宅女中以设计师和插画师居多,威客也主要集中在图形、动画和广告设计方面,因此除了常规的SOHO装备之外,换一台大尺寸高分辨率的显示屏,能够方便用户在一屏当中看到更多的内容,同时数位板、轨迹球等配置也非常实用,高速和稳定的网络则有助于SOHOer更好地与客户交流,以及快速地传输文件或作品。对于SOHO一族来说,工作的类型是自己的选择,所需的设备产品也需要同样地认真对待,这是因为它们对于工作的重要性――SOHO是一种“多劳多得”的工作方式,对于工作效率的追求是每一位SOHOer的共同点。于是,得心应手的设备能够极大地提升效率,反之不仅不利于工作,还会因为盲目的开销而对自己的经济状态造成新的压力。

无论是什么样的工作内容,在家创造价值都完全能够成为我们职业规划当中的重要一项,选择在家工作,并不能说明我们不具备公司生活的能力,也不代表我们躲避现实,不会为人处世。其实恰恰相反,在家工作,无论是承受来自未知情况的压力,还是独挡一面,从联络到推销自己再到生产,都需要工作者更加坚定和强大,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选择自己爱做的事情,并将它转变为工作,这可以说是最善待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7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234-02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滞后将直接影响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现,进而影响其就业能力的实现。当下,很多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及实践能力不足无法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进而在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道德观上发生偏离,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拥有丰厚的人文底蕴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增强其竞争力,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各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应届生整体就业率大约为三分之一,毕业生数近600万,还有100多万历年未就业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受阻,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今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就业总体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仅仅是总量上的过剩,更是结构性的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

一、美术教育人文素质的现状分析

(一)知识结构层面

中国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一文中曾提出“担任这一业,也需懂得这一业在人生大道共同立场上的地位和意义,此谓之通识。”优秀的人才须具有宽厚的人文素养,须具有辽阔的学术视野,而当下的美术教育就知识结构层面而言,却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及结构单一。据社会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美术专业学生不仅普遍缺乏文学、历史、哲学知识,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和当代科技发展趋势更是知之甚少。很多当代大学生依旧依循“技能至上”的思维定式,不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一味强调“专业性”,忽视多学科理论知识与多种专业基本技巧的综合积累。与此同时,一部分在校大学生为了增加就业筹码而热衷于考取各种英语、计算机及各种实用技术的证书,而漠视追寻自身的艺术研究方向,在学业上没有自己的专长和个性。

以高校教学为例,其一教学方式采用应试教育,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扼杀其创造力;其二专业划分过细,无法应对市场变化,难以引领市场走向;其三教师知识结构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降低学生了学习兴趣;其四专业设置重复、错位,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阻碍其教育质量的提高。片面追求“专业化”,不重视人文素质的积累,将无异于迫使高校美术教育偏离轨道。

(二)实践能力层面

美术专业是应用型专业,其实践性是其最根本的特质,动手操作是其基本素质,语言表述是其主要能力。而当下的美术教育就实践能力层面而言,却表现为缺乏必要的人生体验及职业规划。一方面,主动参与社会活动较少,不去积极寻找展示自我的机会,有时甚至在阐述自己作品时言语枯燥乏味且漫无目的,缺少感染力。另一方面,缺少必要的职业规划,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展望,没有适时的给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一些设计系的学生平时习惯了电脑操作,有时连基本的手绘能力都丧失了,一旦在实际工作中用到就无以应对了。

据调查统计,美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有过兼职经历的不足20%,大部分学生还不愿走出“象牙塔”。在兼职目的选择上,有78%的学生选择提升自身素质,有65%的学生选择赚钱,有8%的学生选择其他。数据表明当代美术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不强烈,但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明确,以锻炼自我为主。

(三)艺术修养层面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在论及艺术时提出“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所指就是艺术修为,是博览群书后的睿智,是游历名山大川后的豁达,是一种坚韧执着的人生境界。而当下的美术教育就艺术修养层面而言,则表现为心态浮躁缺少艺术定力。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当代美术专业学生在对待是非、真假、美丑、善恶等缺乏立场,进而出现人情淡漠、道德失范、精神虚无、价值错位,自我膨胀等人文精神相悸的现象。

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重视物质生活缺少理想抱负,在艺术追求上得过且过,缺少精益求精的品质,没有“格物致知”的学术精神。二、重视个人享受缺少集体观念,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关心偶像剧及港台的明星,无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无动于衷,更无从谈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二、美术教育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就业能力所面临的困境

1、学生观念落后

在择业问题上很多学生及学生家长还抱持着非大城市不去,非事业单位不进的思想,宁肯不就业也不“屈就”,局限于职业及地域,认为去了小城市就没发展,进了小企业就没保障。

通过调查发现,就业能力所面临的困境在地域方面表现为:大城市挤不下,小城市留不下。在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大中城市发达地区,人才蜂拥而至,相对过剩或大材小用,想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很“难”。与此同时,国家急需的而又艰苦的地区,尤其缺少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没有人去,或者去了一段时间又很快回来的,想留人才很“难”。有一项对应届美术专业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

通过调查发现,就业能力所面临的困境在职业方面表现为:事业单位进不去,民营企业招不来。许多毕业生不急于找工作,在家准备农村特岗教师考试、招警考试、村官考试、全国公务员考试……。大家普遍认为,考上公务员就捧上了“铁饭碗”,但极低的录取率又把许多大学生拦在“考公”路上,于是一批批的高学历待业人员及“啃老族”涌现出来,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部分民营企业求贤若渴,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却难以吸引毕业生的注意,很多毕业生认为起点太低,放弃了去民营企业工作的机会。

2、高校指导滞后

一方面,表现为缺乏系统性的就业指导,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都是开设在大三大四阶段,而很少设置在入学之初,缺乏连贯性,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职业规划和发展。另一方面,指导的老师自身缺乏实战经验,就业指导的教师往往就是本班的辅导员,而并非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缺乏实战经验,教授内容过于空洞化和理论化,难以使学生产生鲜明的印象,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高校就业指导的滞后直接影响着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和完善

(二)就业能力所迎接的机遇

1、政府扶持

2012年河南省政府将改善学生就业环境,拓宽其就业途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加强缩短地区、城乡差异,不断改善不同所有制单位工资福利状况差别显著的状况,进一步完善了劳动人事、户籍、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制度,并且对高校毕业生实行收费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与此同时,河南省政府推行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结合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要,根据各地城乡建设需求,积极引导毕业生到中原经济区建设一线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养老服务和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扶贫等基层岗位工作,到小城镇或新型农村社区就业。

2、商业竞争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剧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逐渐产生了对艺术的崇尚和追求,在商业竞争中,美术设计的地位也越来越受重视。通过视觉来传达的艺术作品正随着科技的进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态势。传统艺术正与计算机技术、工业、建筑、管理等学科不断交叉,衍生出许多新的专业。目前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展览策划、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专业的毕业生成为新一代文化产业急需的人才。

结语

总之,美术教育人文素质以人文基底的深厚影响着就业能力的形成模式和发展方向,以人文精神的消弱制约着就业能力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助力;同时,就业能力以实业精神的笃定影响着人文素质的核心概念的演变和深化,以功利思想的滋生制约着人文素质的核心品质的净化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孙荣山.就业能力结构述评[J].经营管理者,2011(05).

[2]王金玲.美术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3]马新凤.培育人文精神 提升人文素质[J].学理论,2009(05).

[4]李秋喜.提高绘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05).

[5]钱穆.国史新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2).

[6]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08).

[7]刘勰.文心雕龙[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05).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计算机网络

目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企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高职高专的毕业生被认为不能较好地胜任企业岗位要求,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守旧和落后,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创新意识,难以符合市场的要求。因此,大力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和管理,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具有系统性,并可以全面、完整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也应该具有选择性和连续性[1],针对不同特点和专长的学生,提供多种实训项目和开放的实训体制,在进行有选择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能力。连续性则保障了实践教学的完整性,学生做好学习规划,并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实践教学应进行独立的管理和考评,不再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以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主。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意味着,以专业教育和理论知识为主转向以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因此,实践教学课时数应不低于总教学课时数的50%,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根据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特别要与行业、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相结合,课程内容的制定及教学的评价应吸收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和指导,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职场竞争力[2]。

1.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

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以课内基本技能教学和单设集中实践教学为主,并为后续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内基本技能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比应达到1∶1,并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中的“实践围绕理论教学转”的模式,任课教师需要明确实训项目的个数和内容,并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课程实训指导书,课程考核方式和成绩应能够反应出基本技能教学的特点和效果。

单设集中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的过渡部分,根据职业岗位要求,选出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强的课程进行若干周的实训教学[3]。实训内容来源于企业真实案例,根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将课内基本技能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和训练,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所学课程在行业中的用途,为后续的学习做出明确的规划,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课程考核形式需要符合职业能力要求,并在专业教研室的统一组织下进行。

2.个性化技能的培养

个性化培养是指注重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和特性,积极引导,因材施教。个性化技能的培养要求尊重学生的职业选择,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中,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强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是个性化技能培养的重要保障。

个性化技能实践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独立培养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独立培养实践教学主要以课外实践教学的形式体现,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完善和提高,为优秀学生和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自我提高的平台,主要形式有:特长生导师制、数学建模、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等。职业技能培训是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的具体体现,把企业认证的相关内容采用课程置换、课程嵌入的方式引入到教学和实训环节中,能够积极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进,缩小课堂教学和企业用人的差距[4]。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通过学习和培训,获得企业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

3.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是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包含了在校和假期校园内外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寒暑假到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带薪实习,校内外勤工俭学以及周末兼职等。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了解和适应社会,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培养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主要由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学生根据专业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某个合适的项目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开展交流活动,经专业教师审查通过,给予规定的学分。

4.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首先是开放式实训基地的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完成实践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将实训基地建成集教学、实训、培训、职业技能认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技术与工程中心,实现“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策略,为行业和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端应用型人才[5]。目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形式有: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企业冠名班等。

一年制的校外顶岗实习是目前开展最广泛的校企合作的形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应用、面向职业、面向市场的具体体现。通过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把理论知识、职业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使学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顶岗实习期间,学生需要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它是前面各项实践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检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由学校组织和管理,其内容由专兼职老师共同规划,具体指导由实习单位的兼任教师完成,最后由学校老师进行答辩考核,保障了学生实习内容的理论深度和技术含量。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项目计划、项目开发与研究组织、总结提高和撰写论文等各种能力,也是从实践经验到理论创新的升华过程。

企业冠名班由企业挑选的学生组建,是对学校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通用性有余、针对性不强的弥补,可以大大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企业冠名班是企业、学校和学生共赢的培养模式,企业不仅节省了员工的培训期,而且保证了员工的工作质量,同时也做到了宣传企业的效果;学校则获得了稳定有效的实习和就业岗位,有助于学校的发展和管理;学生可以学到一线的职业技能,预订的工作岗位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更加踏实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企业对未来的用工状况有一个清晰合理的规划情况下,组建企业冠名班是极受企业欢迎的形式,也能将学校和企业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

笔者所在的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经过不断研究、探索、实践和完善,建立起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托煤炭行业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为了深化本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对以重庆为主的多个地区计算机行业和煤炭行业的60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研,走访了本领域工作多年、具有独到见解的毕业生、行业或企业技术专家、生产一线工程师或管理人员。在计算机维护、网络组建、网络交换设备配置、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等通识性课程基础上,根据网络工程、网络开发两个岗位群的调研及研讨会,形成了岗位群、确定了核心岗位,开设了内容涵盖采煤方法、矿山机电设备、矿井通风与安全、煤矿安全监控分站设置、各类传感器参数设置、井下光纤熔接等区别于其它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特色课程,并通过校企合作,以“任务引领,行动导向”开发优质课程标准和学习内容。同时,由教育专家根据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先后设计专业学习领域和基础学习领域,最后构成融煤矿安全监控网络与计算机网络于一体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

2.实施“工学交替、岗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本校自身优势,加强与相关行业的结合,借传统行业信息化改造之机,开拓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领域,形成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之间的差异和特色教育。背靠煤炭行业,紧密联系信息技术行业,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梅安森、联想集团、重邮信科等企事业单位合作,成功探索和实施了“工学交替、岗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完成前2年的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实训、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第3年在企业接受专业实践、考取岗位技能证书以及完成企业管理规范、专业课和毕业实践等环节的学习。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兼顾学生职业生涯的长期提升,达到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构建优秀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

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地区)进行培训和学习,积极引入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建设学习型团队,教学科研并重,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拓展合作企业,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实习。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其中校外实训基地20余家,企业冠名班1个——维佳原创班,加强了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共投入了建设资金250万元,完善了煤矿瓦斯远程监控系统实训基地、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笔记本电脑维修实训基地的建设。

4.创建技术服务中心,提供自主顶岗实习岗位

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和“科技中心”理念,除建立系列校内外实训基地外,还在校内建立了四个企业化运作的技术中心。由教师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长期承接外包技术服务项目,以此为平台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拓展实践途径。技术服务中心均按照企业实际情况,自主创造全年连续的顶岗实习岗位,直接服务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同时跟踪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保障技术适度超前。通过技术中心的正常运行,培养了大批技术过硬,有一定工作经验,工作态度积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生,四个技术中心具体如下:

(1)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维护技术服务中心:经重庆市煤监局专家组考察、评审通过,成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维护中心,承包了重庆市双桥区鲤鱼石煤矿、长湾煤矿、白鹤煤业有限公司三个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为学生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岗位。

(2)校内计算机网络维护中心:由专业教师带领100多名学生,负责管理和维护校园网络、信息工程学院实训基地1000多台计算机。2008年中心全体人员还完成了重庆武隆县教委“中小学校园网二期网络工程”69所学校网络综合布线施工任务和重庆渝北区政府“网络中心网络改造”施工任务。

(3)软件外包技术中心:与软件企业协作,引进了重庆亚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港澳大家软件产业有限公司软件开发平台,组建了软件外包中心。完成了重庆镭战网后台管理系统、重庆生华环保研究所网站管理系统等软件开发项目。

(4)图形工作室:承接了众多平面设计、网站制作项目。几年来,该中心先后为重庆沙坪坝公安局、本田摩托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提供网站制作、广告设计等技术服务。学生在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获得了教师的直接指导,积累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 语

构建实用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均需要在多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在团队合作精神、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实现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零距离”接轨。高职院校只有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学习和改进,才能建立起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高效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教育研究,2005,(8).

[2] 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3] 黄崇本.构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技术(技能)与实践教学体系[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

[4] 魏威,马国峰.试论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10).

[5] 吴平,王莲,田立军.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7,(8).

Constitution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

LI Xin, HE Tong-lin

第9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40-02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存在着两对普遍而又难以缓解的矛盾:企业“用人荒”与毕业生“无工作”矛盾、企业希望“员工稳定”与毕业生“频繁转岗”矛盾。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员工稳定而员工频繁跳槽。对最近几年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表明,“80后”“90后”跳槽频繁,有的甚至一个月换一个工作岗位。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毕业生从学校走到企业(社会),对企业文化不认同、不适应、不接受也是其中原因之一。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社会)所表现的这种不适应,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不顺、融合不通所造成的。文化是学校、企业和个人的灵魂和统帅。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学校与企业深度对接与融合,学校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也是应有之义,是破解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社会)所表现的文化不认同、不适应、不接受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高职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促进校企文化互动,对校企文化整合和无缝对接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必要性

高职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具有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是高职教育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职教育要向纵深方向发展,培?B的人才必须受社会和企业的欢迎,即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标准,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企业经过非常短的时间培训甚至是不需要培训都能到达到岗位的工作要求,毕业生要能用及好用。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需要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进去,努力实现校企文化对接,培养出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一个学校好不好,关键看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而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是企业和社会,只有将校企文化深度对接,学生在学校就接受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优秀企业文化元素,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众多教育类型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是学生向社会人角色转变的必然选择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不少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知识面宽广、专业知识扎实、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从这些方面而言,应该是能适应企业岗位的工作要求。然而,“80后”“90后”跳槽频繁,有的甚至一个月换一个工作岗位。据调查,频繁跳槽或辞职的原因是不能适应岗位要求或者是对岗位期待值太高,心理落差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认为毕业生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不能吃苦耐劳,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学生适应不了不被认可的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不够自信,难以发挥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是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社会),对企业文化不认同、不适应、不接受。这种对企业文化不认同、不适应、不接受往往让毕业生和企业、同事发生各种冲突。因此,只有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深度融合,才能顺利实现学生向社会人角色的自然转变,为学生的就业及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抉择

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真正意义上人格的象征,才能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机会。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有效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离不开校企之间的文化对接与融合,因此,必须确立先进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地位,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企业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沉淀与建设,校企文化的有效对接,为建设一支忠于企业、热爱企业的队伍提前做了准备,节省新员工的培养时间及成本,从而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品位,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有效路径

加强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必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进和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总的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夯实校企物质文化融合基础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企文化对接建设中的基础载体,它是维系学校与企业文化融合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具有支撑、导向作用。物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校园蓝图规划和校园建筑上,这要求校园蓝图和规划体现职业特色,如在校园里建立富有职业感召力的形象雕塑,橱窗展示成功毕业生的职场历程和奋斗故事。同时,通过引厂入校让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能够参与生产、管理、经营,和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加强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实训室等建设,将理论和实践、实训、试验等有机融合,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与氛围,以典型工作任务(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项目实施过程)组织教学过程,达到学用结合、综合训练的目的。

(二)创建校企文化对接体制机制

体制是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规范体系;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指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功能。校企文化对接的活力取决于高效合理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是否高效合理直接影响着学校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成效。体制机制具有制度文化的属性。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企文化对接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与企业文化融合不断深入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因此有必要探索建设一套“行(企)业、学校多元联动”的文化整合机制。高职院校要成立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建设委员会,在各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聚集企业文化资源,发挥企业技术与人才优势,建立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长效机制。在建立制度时应借鉴企业制度的严格性、规范性、创新性,借鉴企业的管理经验及运营模式;在培养人才上要重视团队精神、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养成。

(三)找准校企课程文化融合抓手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抓手,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是校企文化对接的交点和纽带。校企应联合开发,将文化融入课程建设。高职课程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等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要融入企业的核心文化,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使得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同时,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能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实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就要求以创新创业课程为抓手,将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很好地融入课程中,建设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与环境。以课程为抓手,实现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是一条有效路径。总之,要构建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立体式体系。将企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将企业文化融入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企业适应能力;坚持协作和创新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四)搭建校企文化交流的平台

第10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艺考热浪潮的愈演愈烈,伴随市场经济不景气、美术课程设置与社会脱节、毕业生择业观扭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美术类毕业生严峻的就业问题日益浮出水面。甚至出现了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要解决此问题,要求美术类毕业生必须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努力拓宽知识层面,降低期望值以实现顺利就业。同时,高校和社会要给予就业与创业指导,促进充分就业。

关键词:美术;毕业生;就业

一、美术类毕业生当前的就业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社会蓝皮书》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中,美术类专业位居榜首,尤其是纯艺术专业,像中国画、油画、水彩等专业,一毕业就失业。这种现象严重打消了美术类毕业生献身艺术事业的积极性。经过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们不免开始怀疑当初选择美术专业的初衷,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还是整个美术行业发展的悲哀?对于美术类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是书画院、美术馆、学校、设计规划院等事业单位。但是调查发现,能留在此类单位的毕业生寥寥无几。一则这类单位本身吸纳人才的能力有限,二则刚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实践经验不足,或者说资历不够老,在美术圈混个一年两年的时间难以崭露头角,美术行业的经纪人不会轻易将金钱砸在初出茅庐的新人身上。

众所周知,美术类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与文、理、工科毕业生不同。由于专业使然他们一般都具很强的个性,多数毕业生思想自由散漫,不愿受约束,梦想有一天自己可以成为徐唯辛、闫平级的大师人物,一张作品可以拍卖出上万甚至几十万。这种思想在艺术市场火爆的今天无可厚非,也确实有很多80后、90后艺术家的作品已经走向国际舞台,但毕竟买彩票中大奖的幸运儿屈指可数。例如北京的798大山子艺术区,每天都会出现崭新的面孔,但真正扎根留下来的数来数去也就那么几个。为此很多美术类毕业生并不急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这段时间在这家画廊做策划,下个月可能就会“跳槽”到另一家平面公司做广告设计,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正式的就业单位,飘来飘去,给企业的感觉是这些学生虽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是不具有职业稳定性,花费很大力气栽培起来的员工可能明天已经找好下家了。

毋庸置疑,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美术是一个高投入高消费的专业,是阳春白雪,是上流社会的高雅艺术。按照高投入高回报的原理,美术类毕业生理应收获更丰厚的薪水,这导致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过高,高不成低不就。由于鲜明的个性,精神上追求纯粹的自由、时尚和前卫,导致一些学生严重偏科,对于雕塑、篆刻、陶瓷等专业性强的课程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而对于像英语、邓论、国学等文化课程则不屑一顾。久而久之,他们的专业知识面过于狭窄,综合素质欠缺,而企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人才,对于这类偏才只能望洋兴叹。

二、美术类毕业生就业尴尬局面的原因

就业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毕业生就业功利心与现实不一致是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美术专业的学习成本远远高于其他专业,且不说学习期间外出写生、购买画具、配置电脑、摄影器材等日常开销,单一个美术类本科学生4年的学费投入就近6万元。拿行内人的话说,这不是用颜料作画,而是用钱画画。要想搞艺术,没有钱是不行的。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高雅艺术,刺激着毕业生敏感的神经,因此他们选择职业时,薪酬是否丰厚是首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即使这份工作并没有多好的就业前景,即使这份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但是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在人力资源市场日益饱和的今天找一份高薪水的工作谈何容易。

第二,美术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很多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也不是建立在深入社会调研的基础之上,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配备条件。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将专业划分的过细,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节拍,许多毕业生被挡在就业门槛外也就不足为奇。据企业反映,不少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弱,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工商、金融、法律等知识相对欠缺,所以,有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这对于刚刚离开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再者,国家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得不到充分落实,毕业生普遍缺乏系统专业的创业指导,针对毕业生创业的咨询机构也是寥若晨星。所以,很多美术毕业生在经历了开设培训班、设计工作室、画廊的前期激情创业阶段后,在运营发展阶段得不到有效的指导,从而陷入冷凝阶段,于是变得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创业的失利严重打消了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

三、促进美术类毕业生积极就业的思考

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不难发现,较之于服务职能他们的行政管理职能更为突出。有的学校虽已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但对就业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看不到就业指导的长期教育功能,没有发挥就业课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更有甚者,将就业课片面的理解为毕业班临阵磨枪的事情,以至于很多毕业生直到毕业那一年才开始恶补就业知识,从而使找工作变得很被动。所以,高校的就业指导要从大一抓起,赢在起点,对学生提前进行就业规划意识。不仅如此,从事就业课的教师必须参加严格的培训,获得相应的专业资格,保证就业课的专业水准;其次,就业课老师应利用学校平台和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顶岗活动,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再次,要把握工作连续性,除对在校学生进行指导外,还要对就业后的学生进行就业追踪,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引导学生兼顾社会国家需求,不能单纯将待遇是否优厚放在首位,而应同时考虑美术专业的艺术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学校要敏锐洞察艺术市场走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如开设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和美术作品经纪等专业,开设能与市场接轨的课程是美术院校的当务之急。针对企业反映学生动手能力弱的问题,高校要加强学生的室外实践教学管理,促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如环境艺术设计课必须要到施工现场做调查研究,现场教学。转变学生思想观念,加强文化基础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文化课和专业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鼓励学校和社会团体联合组织活动,有意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从政府方面看,应适时出台鼓励就业的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毕业生,监督用人单位按国家规定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做好跟踪指导。除此以外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为他们争取工商和税收部门的优惠政策。引导学生知法用法,特别是《劳动法》等与其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知识,善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的劳动权益。在求职遭受挫折时,要冷静、理智及时申诉维权,而不是偏执地采取一些过激言行。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美术市场潜力巨大。鉴于国家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毕业生应该把握机会,尽早积累经验和资金准备创业。

总而言之,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任重道远,如何针对这类毕业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就业指导,不断探索促进充分就业的各种形式,还值得就业工作者的深思。

参考文献:

[1]覃干超,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五年制高职;自主学习;以考促教

一、研究背景

1.五年制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本世纪末,要使初中毕业生的50%~70%进入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全国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平均在60%左右。五年制高职拥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它采用3+2的学制即中专3年、高职两年,这样一来教育成本比上高中和大学要低得多,而学生和家长可以获得的收益比较高。它在知识的整体设计、能力与素质培养、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等方面做到统筹安排。在五年时间里,学生既学习必要的基础文化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有效学时达到国际标准的三年以上。在专业设置上以就业为导向,侧重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数控、电子商务、汽车营销与售后服务、动漫设计、广告设计、服装服饰设计等,充分体现紧贴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因此毕业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评价,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动手能力比本科生强,知识结构比中专生优”,称之为“中专大学生”。

2.我院五年制高职发展现状

2005年,我院开始招收五年制学生,至今人数已占学院的60%以上,专业涉及汽车、机械、仪表、生物、计算机、金融、艺术等方面。然而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入学分数有所下降,学生的质量也大不如前,从而导致了基础英语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瓶颈。如何通过五年制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素养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

2011和2012两个年级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我们所做的调查不仅与学习现状相关,而且要从根源上找出问题的起因。我们对1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对每个学生的初中英语水平、学习目的和动机、学习习惯及能力、学习风格及策略、我院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的态度及对未来英语学习的理解等进行全面了解。

2.数据分析

在汇总调查问卷数据的基础上,对我院两个年级五年制学生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状况进行了分析,找出相关项目之间的有效度和关联度,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明确对策,从英语教学改革的角度指出五年制学生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方向。

(1)是否了解课堂教学目的和要求?58%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目的能够了解,但只有19%的学生可以把其转化成自己的学习目的。75%的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意图比较理解,而只有47%的人能跟得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2)是否明确学习目标和制定了学习计划?除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仅仅20%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所计划,只有23%的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学习目标,只有13%会调整英语学习计划,22%会规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

(3)是否正确使用学习策略?59%的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有所了解,在听、说、读、写的练习中,有意识地使用有效策略的学生平均为30%。

(4)是否正确监控学习策略的使用?在听力、会话、阅读和写作练习中,对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监控较好的分别为26%、25%、27%和26%;也有26%的人能经常评价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30%的人能意识到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是否切合实际;若发现其不切实际时,37%的人能及时采取更合适的学习方法。

(5)是否正确监控英语学习的进行?在业余时间,仅有10%的学生主动寻找练习英语的机会;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33%的人主动克服不利于学习的负面因素,23%利用不同的学习资源(如阅览室、互联网、报刊、广播、电视、字典和语法书等)来提高英语水平,也有30%有意识地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27%主动与他人进行协作(如寻找口语沟通机会,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体会,一起练习、复习等)。21%的学生在完成某项语言任务(如听与说等)的过程中,能同步检测自己预先制定计划的完成情况,35%在完成某项语言任务(如听与说等)的过程中,能检查并更正自己对前面知识的理解。以上平均数字都在30%左右,充分说明还有大部分人没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三、五年制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

1.缺乏兴趣,动力不足

五年制学生正处在心理叛逆的年龄,离开了中学教育的课堂,很多学生不适应自主学习的环境转变,在没有应试压力的条件下容易放松对学习的要求。缺乏良好的英语基础又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忽视提高英语成绩的思想。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由于以往应试中屡屡挫败,使他们认为学了也考不好,因而缺乏进取意识。而没有了升学的要求,加上年龄偏小,学生一时难以从职业的角度理解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而缺乏英语学习的动力,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基础薄弱,缺乏能力

目前我院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学习英语的时间长达10年之久,甚至更长,但是大部分人英语基础薄弱,成绩不尽如人意,原因是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能力。受到我国教学体制的限制,学生已经养成了被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单纯的应试目标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所以虽然学习、接触英语时间很长,但是在英语学习方面既缺乏自主自知的学习能力,又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进入职教体系,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学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向职业人的转变,由原来的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

3.缺乏信心,心情焦虑

五年制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虽然成绩不理想,但是由于缺乏正向引导,加上青春期叛逆心理较强,很多学生并不接受教师指出的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他们更愿意和与自己状态类似的同学扎堆寻求心理平衡,稍有困难,就以“听不懂”为理由拒绝面对,甚至要求教师降低学习要求和学习标准,以满足自己顺利通过考核的虚荣心。他们对自己的将来也缺乏思考,更不用说职业规划。基于此原因,学生通常很茫然无助,尤其是对英语学习,感觉很重要很实用,想学却不知道从何入手,心情焦虑,也就不会有的放矢地学习。

四、五年制英语课堂教学对策探讨

职业院校要帮助学生完成从普通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帮助学生学会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在英语教学方面,为了突出职业院校的特点,学院要求学生毕业时要取得北京英语口语考试初级证书。从课堂教学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考级比较重视,因此,我们借此契机,把教学与考级的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激发学生们对英语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1.了解考试,提高兴趣

让学生了解北京英语口语考试,找到适合自己的级别,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作为一种社会考试,北京英语口语的对象主要面对各行各业、各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的有关专业人员,包括普教系列、职业院校等在校学生。针对我院五年制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向他们介绍初级和中级的考试内容,让学生知道英语作为沟通的工具,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级别,重新建立起学习的信心,也为就业做好铺垫。

2.情境教学,以考促教

将口语考试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就拿初级来说,首先,我们把历年的试题进行了整理,将个人信息部分的问题归纳总结,找出共性,区分不同。其次,我们将图片部分涉及到的词汇,按类分组并不断补充,如公共场所、季节、月份、星期、时刻、职业、天气、颜色、病痛、数字等,并给出有可能问到的问题。再次,我们把所有内容都进行了录音,制作了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有和口语考试重合的内容时,就以考级为主,学生听讲的状态有了很大改变。最后,我们利用多年做口语考官的经验,给学生进行模拟考试,帮他们熟悉考试环境,做到心里有数。

3.多看优点,适当引导

初级英语口语涉及的内容有很多是学生接触过的日常用语,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在教师的细心引导下,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尝试。对于学生,哪怕是点滴的进步,我们也会多多鼓励,通过关注的眼神、赞美的语气、对进步的夸奖等方式为学生营造勇于尝试、感知收获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的实用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们通过了考试,获得了认可,就找回了学习英语语言的信心,这就是英语教学的真正的意义。

4.灵活管理,注意方法

笔者认为融洽又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师生们所需要的,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确定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有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如同法官与被告人之间的谈话,语言咄咄逼人,甚至伤害对方的感情,这样做使课堂显得冷漠而且消极。学生或沉默无语,或与教师顶撞。相反,那些管理灵活的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关系像两个久违的朋友再次重逢。后者的课堂教学使人感到一种热烈和积极的气氛,这是师生之间真正的“互动”式的教学。

(2)语音、语调、语速和措辞的选择。俗话说:“一句话,百样说。”要想保持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继续,在一种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进行,教师必须选择让学生能接受的讲话方式,从音量的控制、语调的调整到适当的语速和委婉的措辞都是教师授课时要注意的。同时,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也是思想行为的示范和引导,学生从教师的态度和方法上也能学到职业人应有的素质。

(3)主动化解课堂上产生的不和谐因素。课堂上产生不和谐因素是很正常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能相互接受,这里包括对某些见解存有异议,等等。如何处理课堂上的不和谐因素呢?师生交流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即以对方为中心展开交流。尽管交流的环境非常重要,但是参与者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课堂教学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过程,正所谓“一拍即合”。比如,有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师生之间却产生了一种咄咄逼人的争论,这样的氛围是消极的。它是因为参与者对对方重视的程度不够。当师生间达到相互认可时,才能使交流进入积极的状态,以“互动”推进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必须做到“以人为本”,或者说“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有效地给学生以引导。

五、结语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英语教学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具备执着的追求和敬业的精神,具备对待子女一样的母爱和关怀,具备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教师要在课堂上多观察学生,在课下多审视自己,总结以往经验的同时探索新的途径,以多变应万变,找出适合五年制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现状的对策,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侯毅凌主编.人人说英语(初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级科研课题“五年制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YYR2012053。

第12篇

摘要:高等教育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高校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场所,而大学生管理工作是培养高校人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管理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为高校的大学生管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生管理;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迅猛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能否实现?如何实现?取决于能否培养和造就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1]高等教育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高校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场所,而大学生管理工作是培养高校人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大学生管理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放在突出地位,也就是说把学生放在突出的地位,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为本,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工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有利条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一、大学生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必要性

(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是“民主管理、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把和谐社会的内容运用进来,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开展大学生管理工作。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努力营造和建设和谐校园,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促成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是时展的要求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程度在不断扩大,与国际的合作交流在不断加深,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所以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就成为了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培养能良好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发展和竞争的高素质人才为最终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时俱进,努力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学生。因此,从时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是非常重要的。

(三)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人才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不仅要求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等,这就要求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努力为学生搭建锻炼、成长的良好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二、大学生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环节和有效措施,是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工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管理工作中,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想行为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要想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效果得到最好的体现,就必须要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第一,要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在大学教育中,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即文化知识、道德观念等方面得到全面进步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尊重学生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的差异,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的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不仅要有针对性,而且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实效性,促进学生管理工作与时展要求的相适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大学生在不断地自我思考、自我领悟、自我激励、自我约束中深化认识,陶冶情操,提高品格,在和谐的氛围中推动学生管理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要求社会中的人也要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新的挑战。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人在各方面的素质都需要得到充分提高,既包括德、智、体、美、劳,还包括心理、意志、情感、兴趣等多方面的健康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缺乏应有的阅历和经验,而且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在人际交往、心理承受力、责任意识等方面都相对欠缺。随着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重新定位和理念的不断优化,教育不能再局限于传授书本知识,而必须要教给大学生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在高等教育中让大学生学会自主独立的学习,养成合作意识和自我管理、自我创新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就业观等教育结合起来。必须坚持“以人本”,在注重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养成,注重大学生意志、情感和兴趣的培养,注重大学生个性和专长的发展,努力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为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舞台。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学生成才需要为原则,使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常态化环节。

第一,组织大学生参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对于大学生提高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培养远大理想、社会责任、专业技能、健康心态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时候,可以与用人单位或用人市场对接,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就业形势和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全面认识自己的实力和价值。

第二,鼓励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活动和社会调查。鼓励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使大学生关注社会公德问题,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同时结合自身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促使大学生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增强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的意愿和责任感。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激发奉献社会的热情,培养他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现实情况,培养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自身的社会化成熟,让学生具备造福社会的能力。

(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在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成为了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念逐渐成熟。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外在的舆论、价值导向和内在的个人经历、学习、感悟相互作用下确立的,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持久的引导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理想和责任。因此,在营造校园时要紧扣社会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通过校园精神的培养,让学生认识社会的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正确的社会评判标准。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由于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总是以学生干部经历、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证书以及其他资格证书作为选才依据,这导致多数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只以考证和取得考试高数为自己的学习目的,严重忽略了专业课及相关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至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那就更谈不上了,这导致许多学生“高分低能”,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感到极不适应。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专业上具有更加长远的发展潜力,可以通过组织一些专业技能比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模拟炒股大赛、模拟期货交易大赛、市场营销大赛、广告设计大赛、职业规划技能培训、法庭现场模拟竞赛、机械设计大赛、创业大赛等等。通过这些专业性极强的技能比赛,为学生搭建专业技能的训练平台,营造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现在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太多的社会和生活的磨砺,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较弱。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勇气去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能够更从容面对以后的生活风浪,应该积极开展励志教育和挫折教育,营造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还要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传授学生调整心态的科学方法,不时地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让学生走出“寝室—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乏味生活,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总结

总之,大学生的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多渠道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坚持“以人为本”,还要努力完善高校的学生管理体系,极力打造良性循环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为高校的大学生管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