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时间:2023-09-22 17:0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第1篇

关键词:调研型案例教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5014506

一般来说,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按授课先后依次为原理教学和设计教学。原理是设计教学的基础,设计是原理教学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教学和设计教学之间脱节,在后期设计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建筑设计思维惯性、基本概念不清、基本原理一知半解等,这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除了教师努力提高原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外,设置有效衔接原理教学和设计教学的调研型案例教学环节尤为必要。

一、调研型案例教学的概念与作用

(一)概念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院长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多汉姆(W.B.Doham)推广。因具有教学相长、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易于调动学生积极等优点,哈佛案例教学法逐渐成为全球教学模式的典范[1]。1990年以后,案例教学法在中国教育界逐渐推广,主要应用于公共管理、法学、医学等学科,但在城乡规划学和建筑学课程教学中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尤其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空白。

按照学生对案例的使用方式,笔者把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分为倾听型、体验型、调研型、探讨型四种(表1)。调研型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要求学生运用居住区规划设计概念、原理或方法对案例进行实地踏勘、系统分析和集中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法较好地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能有效培养学生运用原理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检验理论水平和加深理解的教学目的。

“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率先提出的,也有人翻译成“经验之塔”。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结论跟戴尔差不多,只是把阅读和听讲交换了次序,认为阅读比聆听记住的东西更多。

认为(图1):学习形式主要包括

听讲、阅读、声音或图片、示范或演示、小组讨论、实际演练或做中学、教别人或马上应用。前四种的学习效果在30%以下,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后三种学习效果在50%以上,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调研型案例教学对应于“学习金字塔理论”中的“小组讨论”和“实际演练或做中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图1 学习金字塔理论示意

(二) 作用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调研型案例教学安排在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教学和设计教学之间,起着过渡的功能。调研型案例教学并不否定、代替前期的讲授型原理教学,而是建立在学生对原理作用熟悉基础之上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对后期设计教学起着铺垫作用。调研型案例教学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主动学习;(2)检验学生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并进一步加深理解,为后续课程设计做好准备;(3)全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能力的应用水平;(4)加强团队协作、访谈、观察、图文表达、汇报等城乡规划专业技能锻炼。

二、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不同于举例分析,也不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践训练课程。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2]。从教学实施的动态过程出发,调研型案例教学实施分为准备、踏勘、分析、讨论、评价和巩固六个阶段(表2)。

(一)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充分是案例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否则整个案例教学将流于形式。在准备阶段,案例的选择是师生工作的重心。案例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提出关于案例的一些附加要求,如:位于中心城区、建成时间较早、常住人口较多。学生选择案例的过程也是理解基本概念的过程。教师同时围绕教学目的制定案例调研任务书,内容涉及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成果等。为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四节课)内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还需制定周密的课堂教学计划,内容包括课堂组织、时间分配、提问顺序、问题内容和教学评价等。学生需认真解读案例调研任务书,按照3~5人自由组队,选择合适的案例并搜集案例背景资料。在对案例基本了解的情况下,按照案例调研任务书的要求,结合组内成员分工情况制定踏勘计划。

(二)踏勘阶段

实地踏勘分为两阶段,先是获取案例整体感知的集中踏勘,后是学生按照分工情况进行专项踏勘。踏勘内容不局限于案例调研报告的内容,除了基本涵盖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知识点外,还应针对往届学生在规划设计中出现的常规错误着重要求

。调查方式以测量和访谈为重点,照片为补充,主要通过测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原理和规范,让学生了解居住者对居住环境的真实感受,避免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境地。为监督学生实地踏勘,可采取教师随时到场督导、踏勘初始和结束阶段拍小组工作照的方式予以解决。

(三) 分析阶段

分析阶段是指学生运用原理分析、讨论、表达踏勘结果,它强调分析、合作、沟通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分为小组讨论和撰写案例调研报告两部分。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汇报踏勘成果,阐述观点,展开讨论形成一致意见。案例调研报告是对实地踏勘和小组讨论结果的一种表达,也是教师对学生分析过程的评判依据。因此,教师在案例调研任务书中需对案例调研报告的排版、成果内容、深度、表达方式等作明确、详细的规定。

(四)讨论阶段

组织案例讨论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调研型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3],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方式的最大特点。讨论阶段师生应该充分互动、有序展开,避免走形式、功亏一篑。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角,除了汇报案例调研报告外,还要回答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是课堂讨论的引导者,旨在营造一种开放的互动氛围,具体任务是组织汇报流程、提出问题和看法、点评总结成果。

(五)评价阶段

评价是指准确测评本次教学的效果,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为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一方面是指自我评价,以课堂笔记的形式体现。课堂笔记是在全班讨论结束之后,小组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案例,并参考师生的观点,总结出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和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整个教学实施情况的评价,以教学反馈表的形式体现。教学反馈表是反映学生对教学实施的安排和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有助于帮助教学不断完善教学。

教师评价分为教师自我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两部分。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对整个案例教学活动的自我总结,即教学活动实践与预想教学目的、效果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对案例调研报告和汇报讨论的评判,即案例调研报告成绩和汇报讨论成绩。其中,汇报讨论成绩是学生课堂汇报、参与讨论的体现,旨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其比例为40%。

(六)巩固阶段

“温故而知新”,巩固阶段是调研型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师生对之前教学活动的提高和升华。教师可以在课后集中交流讨论教学心得,找出教学活动中的得失,逐步深化教学改革。学生也可根据存在的问题课后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通过提问、抢答、测验等方式巩固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

三、案例调研报告的要求

案例调研报告既是前期踏勘和讨论的总结,也是后期课堂讨论的平台。案例调研报告在调研型案例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直接反映出学生对居住区原理的理解,关系到教学目的的实现(图2)。

(一) 难度要求

鉴于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案例调研报告难度应适中,难度过大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度太小则会形成文字堆砌。案例调研报告的难度要适中,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要求学生运用原理分析、总结出案例存在的问题;二是要求学生从不同使用者的角度评价案例的得失。

(二)内容要求

调研型案例教学并不要求学生运用全部的原理和知识点分析案例,有些知识点是可以通过学生课后学习获得。在案例调研报告中,学生应立足于结构层面,主要对规划结构、用地规划与设计、空间与景观、指标进行分析。

(三)量化要求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在案例调研报告常常使用“大概、差不多、几乎”等概词,反映出对原理和规范的理解还有差距。因此,调研报告量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既可以避免调研成果的随意性,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的思维能力。量化包括分工量化、成果量化和图例量化。分工量化要求每位成员在实地踏勘和撰写案例调研报告中的任务必须明确。成果量化指的是案例调研报告中多运用规划图、表格、数据、饼图等表达方式,照片只作为补充。图例量化则是针对规划图而言,意味着每张规划图必需表达的具体内容,以引导学生去调研和思考。

(四)写作方式的要求

当前学生普遍注重图形绘制,写作能力普遍较差、亟需锻炼。案例调研报告一般有“开门见山”、“夹叙夹议”和“水落石出”三种写作方式[4]。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案例调研报告要求从“选、解、提、评”四个方面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进行写作,学生在叙述具体内容的同时把自己的结论慢慢阐述清晰。

(五)表达方式的要求

大一、大二集中在线条、色彩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大三开始,规划图越来越多成为交流讨论的媒介。因此,在案例调研报告中有意识地加强规划图的训练为后续教学做铺垫。学生绘制规划图应符合规范性和简洁性。规范性要求学生遵循规划图的一般表达方式(色彩、线型、粗细等),而简洁性指的是每张规划图表达应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四、课堂组织的要求

传统的课堂一般是教师“独白”式教学,师生间的对话、合作缺失,而案例教学则把课堂定位为师生交往、对话和合作的一个公共话语平台[5]。本着集中突破、强化提高的原则,笔者一般把调研型案例教学实施框架中需要讨论、评价和巩固的内容放在课堂组织实施(表3),其中,强化环节可以结合教学安排自行调整。

(一)准备环节

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开端为了节省时间,准备环节也可以放在课前进行。

,能够让学生明确此次课的教学任务与要求,让学生尽快熟悉教学。教师应对汇报思路、汇报内容、汇报方式、汇报时间等提出具体要求。小组汇报顺序按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随机指定两种方式确定。汇报人则根据教师提出的汇报流程和要求做好准备。

图3 学生汇报

(二) 汇报环节

汇报一般按照“第一组汇报―师生提问(第一组记录问题),第二组汇报―师生提问(第二组记录问题),第一组回答―第三组汇报……教师点评”的顺序进行。学生汇报案例调研报告时应注意三点:一是按照“选、解、提、评”,先宏观后微观的思路进行汇报;二是汇报不等于复述案例调研报告,汇报应是总结性的语言而不是说明这张图是什么?哪张图是什么?三是汇报的内容应紧紧围绕重点内容进行;四是汇报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以内(图3)。

(三)提问环节

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提问题,问题应简短明了,数量不少于两个,不得雷同。同时,汇报小组应及时做好记录。

(四)讨论环节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消化吸收理论知识的绝佳时机,也是课堂学习气氛最热烈的时候。当遭遇冷场、陷入僵局、无人发言时,教师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引导、调控,展开

讨论。在这过程中,偏离主题、内容空洞是易犯的两种现象,教师应紧紧追随学生的思路,支持学生自行纠正,回到讨论主题。如果达不到效果,可以采取委婉的方式提醒学生(图4)。

图4 师生交流

(五) 点评环节

点评是一门艺术,好的点评能给案例教学带来画龙点睛的效果,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得到升华。但总结并不是下结论,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的正确答案,存在的只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往往通过回顾讨论过程、归纳主要观点、提示思维盲区、进一步延伸问题等方法结束案例讨论[6](图5)。

图5 教师点评

(六)强化环节

测验形式为试卷,内容为20道不定项选择题,内容、难度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先用10分钟做题,然后公布答案、互相调换试卷批改,并利用课余时间对错误之处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修订直至完全理解。

五、结语

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教学与设计教学脱节现象极为严重,除了学生自行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书籍以外,调研型案例教学因其启发性、实践性、互动性的优点给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好的选择。案例调研除了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能力。参考文献:

[1]雷焕贵,段云青.中美案例教学的比较[J].教育探索,2011(6):150.

[2]王名,张智勇,仝志辉.中国公共管理案例 [M].一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4]樊亚利,刘红.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第2篇

关键词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The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Landscape Planning

Abstract――Nowadays, the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 environmen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residential area is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How to apply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s in the moder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landscape planning, reduce the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create a harmonious natural ecological living environment, it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residential district.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concepts, analysis and traditional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residential zone differences, design principles and elements of proposed residential gree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method.

Key words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green landscape;

1.生态型居住区相关概念

生态居住区是一种人类尺度的、功能多样的住区。这样的住区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相和谐,并且支持人类的健康发展和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型住区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以生态和谐理念为目标,用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规划、建设、运营居住地,实现居住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生态居住区的发展

从结构、功能等方面来看生态型居住区与传统居住区有本质不同,居住区的规划也从单纯的物质环境向社会、经济和心理综合规划转变。生态型居住区规划改变了传统居住区被动的局面,在新的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着眼于用科学的创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原理、方法、技术等问题。规划更加强调对人的需求关注,注重居民参与建设,重视居住区自然环境特色与历史文化氛围的保护与塑造,努力增进居住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原则

3.1生态性原则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水平,其中包括水资源、风资源的利用。居住区的规划要合理利用水的再生资源,从结构、功能等方面开展生活供水、污水、雨水、景观水的循环。风资源的利用就是要在规划设计中的利用植物配置做到夏季通风冬季防风,改善小气候。

3.2功能性原则

生态型居住区注重景观形态的同时,必须考虑人群不同的功能区,使人们各取所需得到各自的休闲场所,使居民感到心理和生理的舒适,增加人与自然的亲和力,让居民在工作之余能休养生息、陶冶情操、回归自然、扩展知识。

3.3文化性原则

生态型居住区的绿地景观要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提升,在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自然特色,不要一味的追求主题而忽略特色,故要将地区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景观特色相结合。

3.4艺术美原则

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是艺术与自然的结合,所以在规划中要以生态性、功能性和文化性的为前提,尽量做到绿地景观的美化,给居民留下美的享受。

4.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构成要素

4.1 植物

植物是生态型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传统的居住区绿化往往是沿着河、路种植,后经过实践逐渐开始使植物绿化朝生态化方向发展,使居民的生活更接近自然环境。注重绿化乔灌草花的结合,种植绿化平面与立面的结合,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等都是能很好的表达生态型居住区的绿化景观手法。

4.2道路

生态型居住区的道路不仅起到疏导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道路本身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居住区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和人行道,与景石、座椅、灯具、植物相结合,共同构成景观线,所以在规划时我们要综合考虑道路形态材质。

4.3水体

水景的规划在生态型居住区中十分重要,水的运用能使绿地景观更为生动充满灵性,不同形式的水体设计,形成动静结合、错落有致的景观,再结合灯光、喷泉、绿化等装饰,形成居住区标志景观。

4.4 小品

景观小品在整个居住区中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的作用,一个好的小品运用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映居住区的特色,点缀景观,精心设计的小品也往往能成为视觉焦点和小区标识。

5.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方法

5.1绿地景观植物配置手法

在生态型居住区景观植物配置设计中,应注重配置组合,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选择一些观赏性高适应性强的外地植物。增加乔木的种植量,尽量使乔、灌、地被植物合理布局,并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同时,还应着重体现植物主题化,通过组团植物营造舒适、幽雅、宜人的景观,尽量避免人工痕迹明显。

5.2绿地景观园路系统规划

合理规划园路系统应该考虑园路尺度及分布,根据人流密度进行合理设计。生态型居住区的园路可以根据功能需要确定宽度和尺寸,做到迂回曲折、流畅自然的线型。园路路口的设计也应减少十字路口增加三叉路口。同时,还应当注意处理园路与水体、山石、植物的关系。

5.3绿地景观水景驳岸设计

在生态型居住区硬质景观设计中应巧妙的在驳岸形式和材质上做文章,模拟河道形成水流,制造急缓流、动静水,做到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水景。生态驳岸指具有自然河岸的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代替钢筋混凝土的硬式驳岸,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与调节,增进水体自净功能。

5.4绿地景观园林小品设计

园林小品作为园林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往往起到点睛之笔。独具文化艺术品位的景观小品应富有地方特色,可以提升生态型居住区的形象,也可以使居民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遐想。景观小品包括雕塑、花架、长廊、凉亭,还包括园灯、园椅、假山、小桥、水池、宣传栏、指示牌等,总之要让园林小品做到合其体宜、立其意趣、顺其自然、巧其点缀。

参考文献

[1] 高蕾.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

[2] 王凯夫.住区绿地系统的类型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浅析[D].同济大学,2006.

[3] 石岩.城市生态住区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3.

[4] 丁金华.生态化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初探[D].东南大学,2003.

第3篇

关键词:居住区;植物景观;植物配置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景观绿地中分布最广,居民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类型,是提高绿化率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满足了遮阴、降暑、隔声、净化空气和改善小气候等多种功能需求,而且能美化生活空间,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植物景观成为居住区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遍绿化的基础上,注重艺术布局,把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园林的观赏、游憩结合起来,使建筑艺术、园林艺术、文化艺术相结合,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结合起来体现在居住区的总体建设中。

1 居住区景观环境的概念

居住区绿化贴近生活,贴近居民,也最能体现“人本”理念。它给居民带来的是无限的温馨、舒适和方便,它在居民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是其他设施所无法替代的。居住区的公共空间景观营造,其中的集中绿地或居住区公园更是提供给居住者最佳的放松空间,其空间结构的好坏,景观布置的形式,与人的亲和性,颇受居民的关心。住社区绿化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这种新的形势下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点,成为一种新型的绿地形态。

2 南林二村居住区植物配置与运用

南林二村属于南京林业大学的居住区,根据居住区的地形特点及道路情况,整个居住区规划以一条弯曲有致的居住区主路贯通东西,将用地划分为两片,主路两侧串联大小、形态各异的住宅组群及会所、幼托等公建设施和中心绿地,方便地满足了居住区居民的各类使用要求。二村在植物配置上,强调了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合,突出生态效益。植物材料上,充分利用当地优势树种,常绿花木类:广玉兰、栀子花、山茶等;落叶花木类:梅花、腊梅、白玉兰、迎春花等;观果类:枇杷、枸骨等;观叶类:海桐、珊瑚树、红叶李、孝顺竹等。考虑生物的多样性,以常绿树为主,常绿与落叶搭配比例恰当,以增加绿量。整个居住区芳草茵茵,四季花木,疏密有致,点缀其间;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物象意趣,四季变幻。

2.1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南林二村居住区的植物配置

适地适树和选用乡土植物是科学性的基础。植物个体的生态习性各不相同,对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空气等都有不同的要求,群体生态中还涉及各种植物的相互关系。所以,首先要营造多种植物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在居住区绿化过程中,乡土树种的应用极其重要。如香樟、桂花、鸡爪槭等在居住区中作为园景树,构成园林局部的中心景物或形成特殊景观,表现其形体美或色彩美。冠大、荫浓、姿态秀美的乡土树种也是庭阴树的首选,如居住区中的桂花、喜树、香樟等。为此,顺应自然,适地适树,因地制宜是进行植物配置的灵魂。乡土植物是最能适应当地自然生长条件的,不仅能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众所周知,南林大中有许多的珍稀树种和古树,而且,据我观察长得好的树木有很多。

2.2 运用艺术原理与手法对植物进行配置的原则

在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时融入艺术原理和手法,已经是现代居住区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同样遵循着绘画艺术和造景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四大原则。二村虽然是年代久远的老居住区,广场面积不大,造价也不高,却真的别有趣味。使环境洋溢着生命活力,使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由此而形成一种环境氛围和意境。氛围是洋溢在环境中的一种气氛和情调,正如卢卡契所指出的:“氛围是由各种个别印象和联想组合成的具有一激发作用的一种具体系统。”

2.3 在技术上分析南林二村居住区

居住区植配注意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协调,注意速生和慢生、常绿和落叶树种之间的搭配,注意观花、观叶、观果植物的结合。实现四季有花,冬夏有果,无时不绿,景色宜人。植物品种精而不多,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布局的立体感,以同的植物配置区分不同的空间和建筑。有统一的基调,在统一中求变化,不同场所要有鲜明的特色,以适应不同的绿地要求。植物配置疏密得当,空间面积合理,给居民、车辆保留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场地,便于绿地的管理和维护。

2.4 季节性在居住区植物配置中的体现

园林景物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既有一年四季中的生长、形态变化和差异,又有从幼小到成龄再到衰老阶段的生命周期变化。因此,在广场中进行植物配置时,既要考虑到当前的园林效果,又要考虑长远的效果,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季节的美观效果。

3 小结

作为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指标,城市景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居住区景观设计也随之成为城市园林系统点线面相结合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在融入大环境大生态的同时,利用合理的规划,适当地设置水景景观,根据居住区内绿化植物的生长特性,适当搭配,可营造出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感受。居住区植物配置还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植物配置时应注重树种的搭配方式以期在统一基调上树种力求变化,层次要分明,背景突出同时注重色块和季相变化,采取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手法。居住区要加强配套绿化建设和管理,实行跟踪反馈制度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居住区绿化。

参考文献:

[1] 陈琦.住宅居住区绿化设计浅议[J].当代建设,2003(4).

[2] 俞万源.居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浅析[J].嘉应大学学报,2000(3):8790.

[3]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4] 金雅琴,李冬林.城市居住区绿化的植物配置[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3,18(4):8890.

第4篇

工程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它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交叉而生的复合性学科。其学科属性是属于管理类,但是,由于其管理对象是建设工程项目,其具有的特殊性需要具有相关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基础。可以说,工程技术知识是其重要的学科基础。1998年教育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后,工程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建筑施工、工程投资策划、工程规划设计、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单位以及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等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目前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中,其学科方向分为房地产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投资造价方向居多。总体来讲,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均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知识和能力:(1)工程建设过程所涉及的有关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2)工程建设全过程所需的综合性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素质以及相应的知识基础;(3)能够在工程建设、房地产等相关专业管理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4)在管理工作中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要求和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以看到,《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熟悉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知识,初步具备各类用地规划设计与管理的能力,为工程管理专业其他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已由城市规划专业肩负指导城市发展的重任转变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职能。所以,基于其角色转变,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由于科技的发展,在教学手段上都将发生根本的转变。

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特点引发的问题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系统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建筑、工程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城市及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能够掌握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对城市总体布局规划、道路交通系统、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较为熟悉。城市规划原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技术平台课,涉及到的学科门类较多,具有政策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基本特点,由此也造成一些学习障碍。首先城市规划原理有关政策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乏味。城市规划学科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城市的空间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城市工程设施的布设、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等,与政策相关的叙述性、理解性的内容比较多,这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而失去注意力。其次城市规划原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令学生困惑。课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地理、技术、法律等多方面内容,呈现出知识面广,体系复杂,内容跨度较大的特点,令初学者往往难以把握学科的框架、体系而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最后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缺乏相关实践性让学生只会被动学习。课程中包括建筑设计、中外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总规设计、城市详规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逻辑性和连贯性很强的知识,这些知识由于压缩为一章或一节,且没有设置相关的实践环节,学生很难通过一门课程的理论学习掌握整个城市规划的学科体系,对城市规划的一些新思想、新理论更是不能理解、不感兴趣。

三、面向工程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

要有效提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重在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目的的确定

综合前述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多学科性的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技术类知识体系为基础平台,而综合性的城市规划原理又是这个基础的一门入门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该课程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既要看到该学科的基础性特点,深入解析学科的知识点,又要重视工程管理专业的全过程性管理要求,在此基础上理清该学科的脉络体系,从学科的特点和专业的要求两方面寻找平衡点。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确定课程的教学目的。首先,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消除城市规划的深奥感。使学生深刻理解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而做的规划和计划。其次,使学生能站在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角度,通过收集、分析、处理大量多方面的信息,用长远规划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对待问题能以一定的深度去分析,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基础,而不是就事论事只揪住细节不放。第三,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在意识深处,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和思维方法,如:可持续发展观、低碳经济等,以指导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

2.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

对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是在保证内容体系完整的前提下,着重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要求出发,合理调整与配置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构架的梳理与整合重构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方面进行:对内容的梳理,首先应保证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工程管理毕业生大多数从事着与城市建设相关的监督、管理、咨询、施工、设计等工作,城市规划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让学生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把握住课程的知识框架,不至于在众多知识点中失去方向。笔者认为可以将课程按主题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及关系,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编制程序和城市发展战略,让学生从历史、宏观和全面的角度掌控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体系,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二部分讲述组成城市空间各类规划的具体方法和知识。城市用地构成、城市总体布局,这两章对各类具体的城市规划设计起到控制和引导作用,它们是该部分的核心,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它们和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详规设计等章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问题。第三部分讲述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具有的行政职能。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对今后的微观建设行为具有指导和管理的作用。其次,对于具体的知识点,要在课程框架下紧抓脉络、逐层解析各种基本类型,在把握住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教学,从而做到以点、线带面、举一反三。此阶段可以将案例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案例设疑、理论讲述、分析讨论、解决方案比选、总结评析这一过程反复训练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众多的理论知识点,而且利于学生更迅速、更牢固地实现知识、能力和态度三者的迁移。以便今后能够灵活运用,能动性的解决所遇到的城市规划问题。另外,作为教师,还要积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在课程中的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等,及时更新教材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紧跟时展的脚步。总之,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工作要做到目标明确、体系完整、内容精炼、衔接适合,使之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适应社会需求。

3.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重点是在上述完整的理论框架基础上,除了及时补充教材内容,将最新的学科发展成果和最新的规划理念引入教学中,还要注意增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教学互动。因此,在课程构架的梳理、重构的基础上和理清教学内容主次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1)突出规划理念的渗透式教学。如:反映宏观思维模式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布局的章节,以及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章节(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部分知识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讨论式教学为辅。即针对宏观知识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中间配以一些问题的思考来学习。具体可以通过结合讲课内容提出热点问题,增加个别课堂讨论环节,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采用课外调研的方式,有目的的启发学生,思考当代国际城市发展和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把宏观综合的理论理解和消化。(2)普及规划知识的发散教学,以案例讲述式教学和网络式教学并重,讨论式教学为辅;针对城市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部分,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借助大量国内外城市规划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规划阶段的成果内容。如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商业区规划、居住区规划、绿地规划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由于这部分规划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还应当选择学校所在的城市,鼓励学生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各个规划阶段成果的实施情况并进行讨论。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规划知识和身边社会关系的理解,达到对已经熟视无睹的城市问题能理解与思考的目的。(3)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实践对工程管理学生可以采用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重在过程,而不仅是看结果。具体讲就是要在实践过程引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剖析,增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并积极开展规划实例的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互动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如:用规划的眼光分析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可以选择校园、居住小区等,或者是所在城市的绿地、交通等,通过讨论,对其现状提出改进建议。或者,通过做一个简单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具体掌握规划中要考虑的几个常用要素。因为小区建设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建设的重点,也是工程管理毕业生接触较多的建设领域。教师先串讲之后,让学生用规划的眼光去参观不同层次的小区,然后进行交流,再通过一个小区或组团的规划设计课题来实践。在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引导,学生通过这种“引、学、练、评”式的实践教学不但将重点知识点融会贯通,也会弥补很多在讨论中无法深入的知识点。(4)了解规划编制和内容的拓宽教学。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以及不同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成果属于了解性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规划是如何从宏观向微观一步步控制并指导城市的建设发展。应该尽量采用讨论式等容易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课前加强自学,课堂上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并重在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关系,促进学生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相关章节还可以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客座授课,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效果会更好。

4.教学手段的完善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信息量大、图片多,而且多数知识点仅靠语言文字的描述难以理解透彻,配合图片甚至模型的直观展示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促进教学的互动与启发。首先它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其次它信息量大,生动形象,易于识别与理解。特别是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现场照片、播放城市建设的录像,能够有效弥补学生缺少现场参观所带来的不足。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网上教学,进行该课程网站主页建设,逐步完善网上教学互动。内容包括:网上的课程概况(包括课程历史沿革、课程简介、各方评价),师资队伍(包括课程负责人情况、教学队伍情况)和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介绍;网上的教学热点问题讨论;网上的学生作业递交等。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宽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在师生交流中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构架以及基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获得学生广泛好评。

第5篇

【摘 要】案例分析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文章针对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案例分析法的实用价值,并从案例挑选,案例实施,案例教学评价及案例教学效果方面进行论述,同时用实际案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案例分析;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是我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中的重要专业课程,因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同时也是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但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由于先期未开设城市规划概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规原理、中外城市建设史等相关课程,因此缺乏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的储备。同时上述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均压缩成一章或一节且未设置实践环节,进而导致学生理解一些城市规划思想和理论很有难度。再加之教材中理解性、文字性的内容较多,所列举的国内外案例又较陌生,学生很容易感觉本门课程枯燥无味。另外因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时少而内容庞杂,教师大多采用以讲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是让学生易丧失学习兴趣。

因此,为了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在讲授本门课时,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属于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一种,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的。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相关教育实践中。20世纪80年代被我国引入到教育领域中,并逐渐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它通过学生在对案例分析过程中的思考、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去分析和理解事物,提高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的互动,使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提高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入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案例,并通过共同的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缩短规划理论与实践运用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 案例挑选

案例的优劣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败,所以挑选案例一定要认真严谨。获取案例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广播、等途径。结合本专业特点,案例也可以是自己亲自参与规划设计项目,由于是亲自经历,更易于做到去粗取精、把握重点。总的来说,一个好的案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1 熟悉

城市规划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所以应该选择学生所在的城市或熟悉的城市案例,这样才能引起共鸣,具有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陌生城市的发展历史与现在不熟悉,因此不容易产生亲切感,进而会丧失注意力。

1.2 新近

案例是近期发生的,学生的关注就会很高,对于早期发生的范例,学生会感到很陌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3 趣味

案例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最好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有密切联系,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活跃课堂气氛。

1.4 典型

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概括相应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原则,让所学理论知识尽可能体现在案例分析中。

1.5 创新

案例具有启发学生多视角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设立的问题具有引导性和创新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案例实施

教师在按上述要求准备好案例后,在教学中还要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和引导。案例教学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具体实施:

2.1 案例引出

案例引出——这是课堂实施的第一步。通过教师用精辟的语言组织来介绍案例,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介绍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基本概况、基本的设计步骤与方法、设计的切入点以及为何从最初的方案走到现今的设计成果等,学生对比充满了好奇,非常感兴趣。

2.2 由例导理

通过案例来导出课堂知识点,并紧扣教材讲解基本理论、原理、思想和方法。同时教师可以给出任务书,布置课下作业。

2.3 课堂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考验教师综合把控能力的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调

研结果展开分组讨论并由学生代表发言,集体交流,也可以在案例分析后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开动脑筋,认真交流与探讨。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课程内容与案例的相关性,正确把握案例的特殊性与理论知识普遍性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分析案例。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扮演组织者、主持人、导演的角色,把控全局,同时要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如遇学生意见分歧大,讨论激烈时,要及时沟通和交流,在学生反应平淡时,要抛出问题,引出争论,而学生没有反应时,要善于打破僵局,给予点拨,当学生讨论偏离正题时,要正确引导。对有些同学较幼稚或偏激的意见,不要立即做出批评,否则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也不能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要有耐心,多进行交流和沟通。

教师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必要时可做简要记录。最初的发言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当大家讨论到一定程度,对意见比较等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进行重点讨论,对于讨论过程中引申出来的问题,教师也不能忽视,这可能是学生以往学习过程中的盲点或漏洞,应及时予以纠正和点拨。

2.4 总结评析

教师作总结归纳,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在总结发言时,要从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思路出发,并不断提高深度,引导学生多层次思考问题,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巩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 案例教学实例

3.1 案例一:结合贵州民族大学老校区校园规划建设,分析高校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一种,目的是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施工设计,也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衔接最为紧密的一个规划层次。而高校校园规划正是近几年全国大学城建设中的热门话题。为了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我们以贵州民族大学老校区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围绕校园功能分区,校园建设空间规划、校园道路交通组织、校园环境及景观设计等内容进行调查与思考,一些同学通过分析、归纳老校区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功能分区不明确,建筑形式太单一,道路交通组织不完善,人车混行状况明显,人文环境气氛不足等,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一些同学通过前期分析研究,认为大学校园规划必须首先满足学校使用者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人性化尺度和空间,营造人文环境,并以贵州民族大学老校区为例,撰写“大学校园——我的梦”的优秀调研报告。

3.2 案例二:结合贵州民族大学教师宿舍区,分析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居住区实际上是有四大物质要素来构成,即住宅建筑、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系统和绿地景观。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为了给居民营造一个生活方便、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从而将上述要素进行合理、科学的组织与布局。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贵州省山区,缺少一定的生活体验与社会体验,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于是我们以贵州民族大学教师宿舍区作为调查对象,组织学生对宿舍区的规划布局形式、住宅空间结合、公建配套、道路交通组织及绿地规划设计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以访问形式收集一些老师对宿舍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大多数学生以为宿舍区的住宅组合形式比较单一,可识别性不强,公建配套不足,车辆随意停放,绿地面积不够等。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3 案例三:结合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干户苗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分析城市遗产保护规划的基本方法

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未设置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及相关课程,学生普遍反映教材内容难以理解。因此在讲授本章基本理论后,布置学生课下查阅、收集有关西江苗寨的资料。在案例分析课上,首先教师对西江苗寨保护规划的编制思路和内容进行精心的讲解,并配合图纸的展示,使学生能够形象生动的理解案例内容,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①规划中保护范围划定的依据是什么?②苗寨历史建筑利用除了规划中提到的方式之外,你认为还有何途径?③规划中建设高度的控制方法是否有合理,为什么?④试分析贵阳市的特色要素。由于学生曾在西江苗寨美术写生,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通过对以上问题的

析与讨论,学生对城市遗产的保护规划的方法和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

4 案例教学考核评价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对学生的考核,它是反映学生学习进步和学习效果的手段。针对案例教学的特点,我们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教师角度来说,可以将学生课前准备、实地调研、课堂参与讨论情况等作为考核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的讲,主要根据学生掌握案例内涵的程度,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事物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学生方面,可以通过学生本人对案例学习过程的反思,总结自己在其中的成长情况。

5 案例教学效果

笔者在通过教学中引入趣味性、现实性坚强的案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转变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氛围,以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永无止境的,需要我们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研究、总结和完善,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

1)建筑施工噪声:普遍性、阶段性、突发性是建筑施工噪声的主要特点。现今许多建筑施工场地紧邻居住区,建筑施工现场声音嘈杂,机械设备嗡嗡作响,尤其是盛夏时节附近居民开窗通风时,施工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已严重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2)工业生产噪声:噪声源固定、持续时间长是这类噪声最鲜明的特点。根据居住区距离这类噪声源远近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影响,距离越远产生的干扰就会越小。据相关调查,工业噪声对城市居民引起干扰的噪声级通常为60~0dB(A)范围,有时伴有明显的震动干扰。

3)社会生活噪声:由人类日常生活引起的社会生活噪声,主要包括商业活动噪声和日常生活活动噪声。①商业活动噪声会对距离商业区较近的居住区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商业区是娱乐购物的集中消费场所,过往人流较大,街边流动商贩较多,各种商业活动频繁,这些使得商业地带成为影响居住区安静的一大因素。②日常生活活动噪声包括各种电器、儿童户外活动、室内人为的激烈活动等产生的噪音,主要指社区噪声,产生的声压级一般不高,因此对居民产生的干扰相对较小。

4)交通噪声:由各种交通工具工作时产生的交通噪声,包括交通干线噪声,铁路噪声和航空噪声。其中交通干线噪声对居住区影响最大,这类噪声对居住区的影响由机动车的种类、行驶速度、车流量及道路两侧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

2居住区声环境改善措施

噪声控制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控制、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和接受者自我控制。

2.1宏观控制

从城市规划大的范围着手,来调整城市主要噪声源的位置并改善其声环境。

1)功能分区城市的功能区是指交通运输区、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合理的功能分区可使城市噪声对居住区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城市规划时,要避免居住区与商业、工业区混合,应综合考虑城市声环境的具体状况,合理布置噪声源。选取居住区用地时更要慎重考虑,要远离城市噪声源。

2)交通网城市交通网的合理安排有助于减少临近城市主干道的居住区的范围。对于那些临近交通干道的居住建筑,路面要采用孔隙率较高的材料来降低交通噪声对居住区的影响。路面降噪处理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如英国、德国、瑞典等已达到工程化施工程度的国家。

3)城市绿化合理选取城市绿地。对于噪声较大的区域,包括工业区、商业区等,周围要留有一定的空地用作城市绿地。但应注意,要根据需要采取最优的绿化措施。坡地要比平地具有更好的减噪作用,灌木和乔木结合使用要比使用其中一种更有效。

2.2微观改善

从居住区规划小的范围深入,达到优化居住区声环境的目的。

1)建筑布局:建筑布局改善居住区声环境是指利用建筑来围合空间,形成闹与静的分区。合理布置居住区内的噪声源,一般把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置于临近城市交通主干道的条形区域,如居住区内的商业网点、学校操场等。对于变电站等设备用房除要与居住建筑保持一定距离时,其本身还应做防噪处理,以降低这类噪声对居住区的干扰。

2)景观设计:对居住区景观进行巧妙地处理与设计不但能到达美化居住区内的环境,还能形成声景观,对改善居住区内的声环境有极大的帮助。通过设置绿化带来改善临近交通干道一侧居住建筑周围的声环境。而对于居住区内部,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声景观,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休息场所。

3)建筑细部设计:可以说建筑物外立面的窗和墙是声音从外界传入室内的主要途径,因此做好窗与外墙的防声也是改善居住区室内声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不可开启的窗做隔声处理时可采用中间带一定厚度的空气夹层的双层窗。空气间层对隔绝低频噪声很有效,双层窗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达到隔声的目的。对于墙而言,若使单层墙的隔声量有显著改善就要增加厚度,这样做会增加造价,也会减少室内有效使用面积。因此,墙体设计时也可采用带空气间层的双层墙。

4)楼板构造设计:根据隔声质量定律,具有一定承载力的楼板也具备隔声能力。为此,做好楼板的隔声处理对改善居室内的声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通常做法有三种。由于软质材料如地毯等对撞击时所产生的高频声有明显的削弱作用,因此,软质材料是楼板在铺设弹性面层时的首选材料。这是改善室内声环境的第一种做法。二是设置弹性垫层。由于弹性垫层所处的特殊位置,位于面层之下楼板承重层之上。在设置弹性垫层时,还应做好面层与墙体交接位置的隔声处理。三是在楼板下设置吸声吊顶。

5)设置声屏:声屏障主要是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这一过程进行控制。屏障的设置,可使大部分声能被反射回去,剩余的声能到达居住区内部或建筑物表面就会变少,从而降低外界噪声对居住区的影响。当然,声屏障的隔声效果与所选取的屏障的材料、长度和宽度等因素有关。

2.3其他措施

1)完善相关法律:现阶段我国应该建立健全有关声环境的法律法规,并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其顺利执行。目前,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是我国关于居住区声环境设计的主要依据。其中对室内噪声的限值要求不是很明确,仅在附录C中敏感建筑物噪声测量方法中规定,“不得不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监测时,应在门窗全打开状况下进行室内噪声测量,并采用较该噪声敏感建筑物所在声环境功能区对应环境噪声限值低10dB(A)的值作为评价依据”。

2)加强监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针对不同性质的噪声源,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都有义务进行监督和处罚。相关职能部门需加强监管,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提高业内人士设计水平:业内对如何优化声环境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并不多。要从方案考虑,例如:景观设计、楼板结构优化、声屏障设置等,都将使建造成本显著提高,限制了其大范围的推广使用。因此,设计者的设计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把握降噪机理,因地制宜,通过巧妙设计降低噪音对居民的影响,从而实现低成本改善声环境的目标。

4)加大宣传:目前,我国居民对噪声会造成人体的巨大危害认识程度还很不够,尤其是对人的听觉、心脑血管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伤害不容忽视。营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将惠及所有居民,当然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声环境的重视程度,鼓励群众对噪声源进行监督,增强维权意识。

3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特点

前言: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一、住宅区用地规模的现状及其背景分析

住宅区的规模大小往往受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作为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基本要素之一的城市路网是决定和制约住宅区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我国的道路结构深受前苏联规划思想的影响,主要从城市交通的要求出发,规划出的现代城市道路的路网间距一般都在400米左右,由此形成了城市住宅区的用地规模一般均在十几公顷左右的规模模式。同时,现代邻里单位的规划思想和居住小区规划理论也对这一模式化的规模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和人均用地控制指标的规定,为这一模式化的规模提供了技术规范的支持。

所谓住宅区用地单元规模是指由城市主次道路(包括居住区级道路)围合的,并一次性取得土地,一次性进行规划设计的住宅区用地规模。自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至今,世界各国的住宅区用地规模经历了一个从几十公顷到几公顷的发展过程,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二次大战后大量的住房需求导致了政府行为的大规模住宅区建设,但随着基本居住问题的解决以及对大规模住宅区建设带来的问题的反思,发达国家的住宅区建设逐步小规模化,主要原因是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居住传统的怀念以及开发者对建设经济性的考虑,这种情况在我国也不例外。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已经从建国初期的几十公顷缩小到了今天通常采用的十几公顷。

二、以港宏世家住宅规划为例探讨

1、住宅的环境与要求

用地位于佛山市南庄镇魁奇路西延线以南、紫洞路以西的地块。一条东西走向的25米规划路把总规划用地划分为南北两地块,北地块为东西长、南北窄的不规则形状用地;南地块相对于北地块较小,为近似三角形地块。南面为河涌,东南为南庄村委和南庄幼儿园,用地地势平坦,外部交通条件优越,周边环境条件良好。总规划用地南北长约435米,东西向长约519米。规划的性质是主要用途是住宅也可兼容商业,办公,文娱等方面(如图1)

2、规划设计原则

根据对社会、经济、人文、城市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分析,以及对社区的功能定位,综合国内外居住建筑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如下原则:

总体定位:打造一座最合适佛山人居住生活的社区,成为佛山人居的新样板;

充分考虑人的需要,创造适于人工作、生活、休憩、交往的场所,使人心情愉悦,获得精神享受城市空间环境。

3、强化场所特征,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居住需求,提供多元的居住场所,注重不同场所的人性化。

4、强调“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原则,使三者的对话与交流达到真正的和谐与自然之美。建筑的意义只是人与自然相互沟通的媒体,担负着人与自然相互沟通的使命。

充分佛山人文气氛,提升佛山居住品质

三、总平面规划构思与布局特点

1、规划结构

住宅小区用地被25米规划路划分为两部分,北地块建筑规划顺应用地特征情况布置2~3排高层住宅,争取最大的花园景观朝向,沿东侧、南侧规划路以及西侧设置商铺裙楼。南地块因应用地情况布置4排低层住宅。整个规划简洁明快,每栋建筑都获得良好的景观与朝向。小区内围合出多个园林空间。局部首层住宅架空处理,使园林面积最大化。组团之间园林相互渗透。沿地块中间规划路设置了小区的主入口广场。沿规划路中段设置通向两个地块的入口开放空间,使两个小区在空间上富有连续感,相对独立而又整体效果明显,风格统一。

2、功能分区

住宅小区被中间规划路自然分成两半,北地块主要安排高层住宅、商业、办公以及超市、肉菜市场、公厕、垃圾站、物业管理、文化活动站、居委会等相应的配套设施。南地块布置低层住宅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团。

建筑设计

A、建筑布局与建筑层数

北地块建筑以多个花园为中心进行布局,在保证景观朝向的同时兼顾南北朝向,对每户都考究景观的最有利布置。

南地块充分利用南面的河涌作为景观优势,尽量多的布置沿水低层住宅。并通过特殊设计的户型去适应用地的形状,节约用地。

B、建筑退线与建筑间距在满足《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规划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大园林的花园式设计,使小区达到优良的生活品质。(如图2)

城市鸟瞰效果图

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扩大居住空间,方便居民活动,创造一个整体的住宅组团是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以往单一的条形住宅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组团是对空间的化整为零,那么整体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就是对空间的化零为整之典范。现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有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活动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谈家论政,都有一个可供人们合适的位置。

小结

第8篇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区位选址;初探

中图分类号:TU113.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经济适用房区位布局位置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三种,分别是:城区型、近郊型、郊区型。

1.选择在城区

建设用地位于城区有的甚至是靠近比较繁华的中心地段,我们称之为城区型。由于处在城区内,那么能在生活、就业等方面给中低收入群体带来便利;再者,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生活基础配套设施可以直接加以利用,建设成本便可得以降低。正因为一些便利条件的存在,城区型经济适用房住区在建设初期具有一定的优势,投资相对小,启动加快。但是城区这部分土地价值往往较高,所以经济适用房后期的销售价格也相应会有所上调,它还需要与周边的功能处理好协调的关系,符合该城市的总体规划。

一线城市的城区寸土寸金,所以这种形式的经济适用房在二、三线城市出现较多,例如正在新建的阳光北君经济适用房项目位于西安市区二环线以内,离西安市政府约5公里。阳光北郡项目,坐落于纬二十六街与明光路十字北向200米,是由西安市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民生样板工程。计划开发总建筑面积30万㎡,项目规划有6栋高层住宅及完善的配套设施。此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便于城市居民居住的新型社区,成为新时期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样板工程。周边公交线路有:18路、26路公交车至龙首北路。周边学校有明珠幼儿园、西安小学、西安 75中等;有大型购物商场华润万家、人人乐等;医院有市中心医院、长安医院等; 占地面积:41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0000平方米,总户数2800,建筑类别:高层塔楼,楼层状况为6栋楼体,每栋32层,共2800余户,主力户型面积为70-120㎡ 。

2.选择在城市边缘

城区地价很高,且面积有限,呈点状分布,不集中,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开发,相对来说集中很多,减少了住区生活配套设施的重建带来的浪费。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各工种人员,可以给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人群居住,就需要服务,因此建成后,可带动近边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解决就业的同时推动区域内经济的增长。同时城郊地区发展空间较大,拓展性强,自然环境好,经济适用房在此选址,能给该区域带来更多的活力和新契机。

例如西安芊域阳光项目位于沣东新城规划中的六村堡现代产业组团范围内,东距西三环约2公里,北临绕城高速,西侧是新规划的尚航路,向南是高端制造业产业园。虽然区内基础设施匮乏、与城区连接的交通体系滞后,但该经济适用房住区紧邻工业园,为居民提供了不少可选择的就业机会,而且项目规模大,待住户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消费需求面扩大,可带动发展。

3.选择在郊区

郊区型是在城市的郊区选择建设用地,它的建设规模往往较大,因为土地资源相对来说丰富一些,这种形式一般有两种存在模式:其中一种模式是指经济适用房住区是综合性的,拥有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所以,开发投入的资金非常大,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短缺,周转不灵等问题。如果资金链出现问题,严重的话又可能建到中途不得不停工;另一种是延伸型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为了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要求,建造一定数量的经济适用房,由于建造规模较大,所以依赖于主体城市,那么就应该具备便利的交通,例如快速公交和城市轻轨等,使之与主体城市间得到更好的连接。

综合性的经济适用房住区,投资的可能性不大。具有这种资金投入和全盘掌握能力的开发企业本来就不多,再者,经济适用房利润空间就比较小,即便某些开发企业具备了投资的能力,由于大型项目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无法顺利进行,他们是否愿意承担风险去开发建设也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城市居住空间的延伸这种模式在我国一些特大型城市有用到,比如西安二环外的珠江新城。该项目位于辛家庙居住圈核心地段,周边楼盘集中,生活配套齐全,是西安市首个超大型经济适用房项目。

我们常会形成这样错误的思考模式:从城区型到近郊型再到郊区型经济适用房,住区的容积率应逐步递减,由于离城区越远土地资源相对越充足,那么住区的人均面积和绿地率应呈递增趋势。但是以实际的开发项目分析得出的结论不是这样的,各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和作者思考的结果是存在不少差异的,有的还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化趋势。不难看出,由于西安各区占地面积、人口数量、发展速度、房价水平的不同,所以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在单在各区之间做比较是不妥当的。

另外,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交通系统以及周边的环境和设施也要纳入考虑范围。通过一定整合,能够改善原有环境的,既可以对城市面貌有很大的提高,又可以使小区区位优越。

参考文献:

[1] 李芬芬.我国经济适用房住区规划设计研究初探[D].山东建筑大学 2010.6

[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张文忠著.经济区位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第9篇

关键词:居住区;户外景观;人性化;设计

引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小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也提高了,邻里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户外交往空间是人们交往活动的场所,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就要求在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人的交往需求,创造出安全、舒适、宜人的户外交往空间。下面来对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进行初步的探讨。

1.居住区户外景观的现状分析

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环境及经济效益,也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伸。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上升,人们在经历了住宅“量”和“质”的苦恼后,不得不重新认识居住区环境的审美性、可适应性以及可持续性。现代居住区户外景观设计的误区很多,如:(1)小区景观的设计过于生搬硬造;(2)设计抄袭雷同化严重;(3)居住区户外景观的设计在图纸上往往表现的美妙绝伦,但施工后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4)树种及水环境使用不当,居住绿地不能形成完善的生态环境系统[2];(5)景观过于分散,缺乏户外活动场地,并在不同程度上诱发了人们的精神压抑感等等。

2.居住小区户外景观设计现存的问题

在现今的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广泛提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即使人们意识到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高举人性的旗帜,却大张旗鼓地建设出一批批违背人文、忽略人性的景观环境;单纯重视景观的视觉艺术性,而忽略其功能性与人的使用性;盲目照抄照搬、失去自身特色忽视人的归属感;过分追求现代高档材料、造成人与自然的疏离等。在进行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时往往片面追求空间环境形式化,地域特色缺失,缺乏对人的交往需求的分析研究,导致居住区的交往危机日益严重,居民社区意识淡漠、缺少归属感。社区的漠然、交流的缺乏,不得不令我们反思:我们是否真正认识、了解人的需求和人的交往心理。

3.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的要素构成

景观生活是人们在提高生活品质后所产生的对于生活方式选择的一种需求。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已从原来的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发展到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对生态安全的要求、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居住区户外景观构成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的构成,即以人为主体,以建筑为载体,以水体为脉络,以绿化为表征,以小品为装饰,来组成点、线、面、体,及其质感、色彩等;一种是精神文化构成,即环境的历史文脉、特色等。

人――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以人为本,人要有衣食住行、工作交往、情感交流的需要,而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上的要求。

建筑――建筑在景观设计中不只是某一个具体房屋,而是指用物质设计的手法对环境的多次限定。例如广场、台地、阶梯、堤岸、天井、庭院、亭廊等分割而成的建筑环境,在此之上完成景观营造。

道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以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为基本功能,居住区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和住宅之间人行道。不仅供人们行走,而且是人们锻炼身体、欣赏风景、休闲养性、交谈融情的场景。

铺地――广场铺地在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景观。

绿化――绿化是自然景观的引入和再造,是组织景观空间的重要手段,是景观设计最常用的要素。它的基本形式有:草坪、绿篱、树丛、花坛、藤架等。绿化还有净化空气、防止污染、调节气温、减少噪声等生态平衡的功能。

水体――景观设计中通常以水体作为展开点,以活跃而又亲和的景观要素增加了它的动感与魅力,是自然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球生命的命脉,不仅承载着水质涵养、供养植物生长的功能,而且能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吸尘降噪、有效调节居住生态环境。

小品――小品一般以体积不大,功能单纯,在景观中起点缀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它主要有装饰雕塑小品、休闲景观小品、设施小品等。

行为心理――以满足人们视、听、味、嗅、触觉等感官为尺度,符合大众审美心理的合理化造景。

总而言之,营造居住区户外景观,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尊重和保护原有的地形地貌、大树水体及人文景观;尊重艺术创作规律,追求建筑、园艺、建筑小品和设施等的和谐一致,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原则

4.1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景观设计的第一准则,其他一切因素都要建立在安全性基础上,没有了安全作保证,一切都无从谈起。在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人的安全性这个最基本的需求,以管理粗放,冠大荫浓,无污物、无飞絮、无毒、无刺等为宜,同时,有座椅的地方要尽可能的设置一些有靠背或者背后有可以遮挡的乔灌木。这样人们的庇护心理才会得到满足。

4.2生态性原则。生态原则就是要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协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在满足人类回归自然精神渴望的同时,促进自然环境系统的平衡发展,从而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

4.3地域性原则。设计应充分尊重所在地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地方文化,而不应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主题设计,忽视了其景观设计的本土性、自然化。从人性化角度上考虑,设计者在景观设计之初要对居住小区所在区域人们对于景观的理解、要求进行深刻的领悟,从而在景观设计中对这种文化底蕴进行诊释,使居住者在居住小区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回归。

4.4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表现为从居民的身心健康及审美要求出发,创造方便、舒适、优美的绿色环境,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赋予公众参与的结果必然大大提升公众自身的园林审美趣味与欣赏水准,使环境和人的关系更契合、更和谐。

4.5关怀性原则。在居住区的公共环境中无障碍是必不可少的设施,其对人的关怀应设计应体现到细部的处理上,因为身体障碍者更需要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和舒适使用的环境空间,这样会使居住区的环境更体现人性化。

5.结语: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渗入到小区景观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部,居住环境将充满了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的关怀。与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有关的资料还是比较多的,本文旨在进行探讨性的分析,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在居住区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环境景观的设计也愈受重视,其设计原则、理念、手法等,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代城市;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373-01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1.综合规划理论。其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通过对城市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结构进行研究,以揭示这些要素的功能、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全面的分析城市所存在的问题,并从整体上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综合规划具有总体性、综合性和长远性。

2.连续性城市规划理论。该理论最早是由Melville C. Branch在1973年提出的。并且他认为,过去的一些关于城市规划的不恰当的实际运作和不合理的观念,严重阻碍了城市规划作用的发挥。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

1.城市规模和性质。(1)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所处的区域、国家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和所处的地位。 (2) 城市规模主要包括城市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规模,并且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城市用地规模的推算必须依据城市人口规模及人均用地指标。

2.城市功能的完善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城市是物质财富和人口高度聚集的地域,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产物,并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职能。因此,要保证城市各项经济、社会活动及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就必须依靠城市基础设施的切实保障。

3.城市居住区规划。居住是城市居民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任务就是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安全、卫生、舒适、宁静的环境,以满足日常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城市居住区规划必须依照城市近期的建设目标和总体规划,做出综合全面的安排。其主要内容包括:(1) 确定城市的规模; (2) 确定城市的用地位置和面积;(3) 拟定建筑类型、数量及布置方式;(4) 拟定各级道路的布置方式、路宽等等;(5) 拟定公共设施的规模及数量;(6) 拟定各项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7) 拟定城市绿地、活动场所等的布置方式及数量。

三、现代城市规划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快步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龙头,城市规划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开发建设就起到了很好的调控作用。但还是不能适应国家加快城镇化战略的迫切需求,城市发展中矛盾表现在:

1.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数量不小,屡禁不止;

2.城市旧区建设密度过高,中心区超强度开发,环境质量下降

3.城市新区开发随意性大,“开发区热”造成用地浪费;

4.大城市交通不畅,环境污染加剧;

5.城市的建筑和空间体形环境不理想,缺乏协调,缺乏特色,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景观受到破坏;

6.城市生态建设滞后;

7.区域性基础设施布局混乱,沿公路建设成风;

8.很多建制镇规划形成虚设,建设混乱,乡镇企业占用大量耕地。这些问题在全国各地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

四、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与发展

1. 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3.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我国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无论是城市基本建设还是旧城区改造工程,都逐渐扩大了规模,提升了速度。作为城市规划的工作人员,我们应该积极地创新思路,拓宽视野,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一条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国内外的优秀城市规划经验,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拓宽旧城改造中的保护范围,宁可牺牲些眼前的经济利益,也要多保护一些有价值的、有特色的老建筑、老街区,不能留遗憾。城市规划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些历史建筑加以保护,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建筑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并得到合理修缮,成为城市秉承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城市规划部门应从规划入手,制订法规,健全机制,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4.提倡节能,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面积小、密度大,节能是其维持高效率的首要条件,而建筑节能是其中的焦点。城市规划建筑应当倡导节能的建筑设计和运作,极力避免“光污染”的产生,努力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城市环境;同时还可以利用空气动力和大气气象学的原理进行空气净化,达到环保的要求。通过充分利用环保材料和技术进行保温隔热、节能防污,达到高新科技和传统材料的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创造一个高效、以人为本的具有强烈城市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

城市生态节能更新项目可以选用地源热泵技术、太阳能及燃气补能系统、辐射吊顶技术、内遮阳节能系统、绿色材料及保温体系、屋顶花园、节能照明系统、智能控制即时展示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十大绿色节能技术。还可以利用最新智能灯光控制和设计节约照明用电。紧凑型节能荧光灯、高光效荧光灯、高强度气流放电灯等都将得到广泛应用。同时,通过数码控制技术利用光线模拟出不同时段自然界的光环境,设计不同区域的灯光效果。

5.注重公众参与,促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城市规划虽然是有关市政部门的管辖范围,但是可以积极的采纳各方建议,吸收各方优势,如可以用招标的形式征询专业咨询机构及学术机构参与课题的研究及开发规划。政府通过这种公平竞争的方式择优选择专业机构,为其规划及政策的制订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通过论坛、讲座、展览等多种渠道,使政府与市民社会达到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使规划结果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政府官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界市民共同组成一个工作团体进行规划前期的调查研究、分析协商等工作。

五、城市规划的发展展望

1.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实施;环境理念在设计过程中的全方位渗透;非建设用地保护的强化;城市建设生态循环评价的重视。

2.人性化与多元化服务的方向。主要表现为:社会设施的人性化与多元化建设;一体化服务与个性化交通并存;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弱势群体的保护。

3. 个性与共性的协调。主要表现为:特殊性与共通性的重视以及交流与借鉴的强调。

4. 城乡统筹规划与区域协同的强化。主要表现为:集中与分散布局的两极化;对城乡融合的重视;区域交流与协同的发展。

5.社会资本建设的重视。社会资本的建设是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表现为:公平性;长期性与效率性; 公共投资管理的完善;多渠道融资的促进。社会资本的使用、建设和维护管理,以及社会资本的运行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将会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

6.规划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实践研究手法和对话说明型手法的重视。

六、结束语

总之,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当前和今后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条件,是提高城市素质,城市文明的重要因素。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研究其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远景发展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逐步实施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原则;规划理念

1 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原则

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住宅小区主要是为了居民生活居住的空间,这就需要在对住宅小区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小区居民的需求,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时充分的考虑到居民的新需求,无论从居住质量还是小区景观环境方面都打造出一个适合人居的环境来,这样的规划设计,不仅能够满足小区居民的生理需求,同时更能够满足小区居民的心理需求。

1.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上,在充分的发挥可持续发展原则,打造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人、自然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样就需要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需要从眼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还要考虑到小区长远的发展需求,在规划设计时留有适当的裕度,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居民远期发展的需求。

1.3 生态环保的原则

住宅小区建设就是需要充分的满足居民对日照、采光和通风的要求,使居民能够更好的接近自然和享受自然,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接近于自然生态环境,使建设技术与自然生态学更好的融合起来,从而在规划设计时将生态、环保和节能的思想更好的贯穿于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来。

1.4 整体规划的原则

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要更加突出地方特色,同时还要将小区内外的空间景观更好的结合一起,这样就可以使小区内的景观环境能够与建筑、道路及绿化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样在整体规划上统筹设计,能够更好的满足居的需求。

2 小区风格的塑造

2.1 因地制宜的布局

小区的规划设计是在其原有地形、地物及地貌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就需要在小区规划设计布局时要充分的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好对原有环境的利用和保护。充分的利用历史的地形、地貌和地物来作为设计的依据,更好的突出小区的特点,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旧城区改造时,原有基地上的一些树土及河流等更不应一味的进行破坏,而要慎重对等,充分的将保护和规划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体现出住宅小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2.2 传统文化的延续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住宅小区作为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城市的建设文化传统、居住环境及城市景观环境等要素,因此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要更好的将文化内涵充实进去,打造出多样化的小区,在同一个主题下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从而更好的体现出地方的特色。

2.3 建筑形象的创作

小区风格主要由大量性的住宅风格形成,而住宅风格是由其形象决定。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内容的建筑空间艺术形象和建筑外形构图。它首先反映建筑物的性格,反映小区的风格,它是建筑形式与内容两者密切联系的结果。其次是反映内部空间之间,内部与外部空间组合的情况,以及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与质感,光影和装饰处理等;现次是反映不同技术条件、不同自然条件以及不同的民族特点等;最后是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气候、地形、道路及绿化等。

2.4 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一定要树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它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遵循自然,回归自然,人、社会、自然和谐,生态综合平衡,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要敢于改革和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美好、科学、卫生的生活环境,造福于后代。

2.5 小区风格是由社会生活形态发展变化的环境决定

小区的步行、休憩、社交等公共活动空间,如景观步道、健康步道、商业休闲步行街等特色步行系统,将成为人们散步休闲的好去处;如老年人休息场所、儿童游乐场所、公共活动场所等,应便于邻里居民相互来往、交流,培养互爱、互助、互让、互勉的精神。

3 小区规划设计中的园林绿化

3.1 环境是小区园林绿化建设的主旋律

优美的园林绿化环境是住宅小区最基本的要素,对商品住宅的销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许多开发商在住宅建筑尚未完工,甚至是刚开工时,就进行园林绿化的建设,为客户展示真实的环境景观,以达到促进销售之目的。

3.2 合理规划和利用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区绿地率

首先是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结合小区规划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其次是绿化除和各种活动场地结合,还要与住宅建筑空间、公共建筑环境结合,合理搭配和运用园林建筑小品、水景、园林植物、园路和铺装等诸要素,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等的连接,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营造生态型居住环境和高尚的人文景观。再次是植物品种选择应考虑植物生态,适应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反映地方特色;住宅庭院注意种植冬可透光、夏可遮阳、无毒无臭、防虫、耐阴、吸尘、防火的植物品种的配植。

3.3 景观设计师参与住宅小区的总体规划

规划设计因素受到高度重视,成为住宅区销售的强有力支持。各房地产开发商都不惜重金,邀请国内外著名的景观设计公司参与小区的总体规划,而不是在布局、结构完成之后,再进行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景观规划的早期介人,可以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等资源,保证小区园林绿化与建筑和谐统一,使小区的园林绿化体现社区文化的氛围。

3.4 水景设计得到广泛应用

水是流动的生命,是小区园林景观的灵气所在,容易成为视觉的中心。住宅小区应合理地利用飞瀑、绿池、流泉、水梯、叠水、喷泉、水池、水雾、水幕墙等形式,为静谧的家居生活带来清纯的水的活力。小区中设置浅水游泳池,不仅可以健身消闲,更使环境增色许多。

3.5 大城市中的小区应设置避难的广场绿地

长期以来在我国城市住宅小区设计中,由于用地紧张等问题的存在,小区的绿化和环境都较为忽视,人口在不断增加,而绿化却在不断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住宅小区建设应更重视广场绿地的设计,在小区内规划出广场绿地,这样不仅有利于为人们打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而且可以将其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对保护小区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 结束语

在当前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不断的进行思路的更新,充分的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方法,打造出一个更适当人居的空间环境,使住宅小区规划建设能够更好的与自然环境相融合,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确保科学的道路交通规划、景观和绿化系统规划,这样才能使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更好人性化、个性化和智能化,为居民打造一个更加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资料集第5分册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第12篇

关键词:住宅区的公共建筑设计;外部空间;生态设计

0引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居住小区作为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一种基本结构单元,公共建筑早已成为居住小区中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服务,其合理配置和优化设计己成为衡量小区整体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作为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场所的公共建筑,因其性质及规模的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特点,这是在做公共建筑设计时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1居民小区的公共建筑设计的一些基本要求

我国的居住小区建设将在二十一世纪跨越发展到一个由低到高层次的发展。但是我国居民居住水平的高低却不能由功能和面积决定,人们对小区的环境建设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对一些设施管理等的综合指标和科技含量都是非常看重的,比如小区的绿化、物业管理的美化,还有老人儿童的活动设施的安全,以及小区的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的健全。在当下社会,人们选择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空间了,人们还在极力的追求着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而在这一塑造过程中,公共建筑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迫切的需要建筑师设计出好的的小区公共建筑,在这方面,小区的公共建筑设计也成为了新世纪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主要从小区建设的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1小区公共建筑的卫生要求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必要的小区垃圾站,以此加强对小区垃圾的处理能力;二是公共建筑设施本身的卫生程度要加强,这些主要包括通风、采光、日照是否良好,还有这些设施产生的噪声等污染是否会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1.2公共建筑的布局要有利于小区的安全

首先最重要的是这些设施的布局要合理,并且居民在使用这些设施的时候要有安全感;其次就是这些设施要与居民的私有区划分清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问题,最好是对其街道进行监视。

1.3公共建筑要便于居民的生活

一个小区公共建筑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便利居民。为了满足居民的这种便利需求,这些服务设施应该是可利用的,并且一定要是各式各样的。而合理的布置这些设施使其服务半径尽可能减小就可以达到它的高利用度。

1.4居民要有共享性和参与性

从上面的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再多的建设要求都是离不开居民的要求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坚定地认为小区的建设必须既符合居民对小区共享的需要,更要让居民参与其中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2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形态及外部空间设计

小区公共建设的设计除了要满足最基本的功能需求外,还应该更多的去满足居民的归属感。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所以一些心理学家推理出我国的小区公共建筑是需要一种让居民住着心里踏实、悠然闲适的感觉,也就是我们俗说的归属感,一份安定。那么,根据大量的社会调查,要满足居民的这份归属感,我们就必须合理的来安排和设计建筑的空间形态,大量的研究表明,空间形态的设计必须具备以下四条准则:

2.1布置具有兴奋点的景观和富有层次的空间

我们在一些旧的住宅区是很难找到一些具有视觉兴奋点的景观的,一眼望去满是一排排排列整齐的行列式住宅。但是,很明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了,一些设计师对新型的住宅小区的景观都有了或多或少的考虑,不管考虑到的这些景观布置能否给居民带来好的视觉效果,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这种意识的形成又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而最初的设计重点就变成了小区的入口,因为小区的特色成就了一个小区的可识别性,也使得小区愈加的有吸引力。

2.2建筑设计要有个性化

一个事物都是在大同小异中才变得世界丰富多彩、变幻万千,所以,我们设计一个公共建筑也要在统一协调的前提下,给这些公共建筑一些个性化的设计来使小区空间的丰富化。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别出心裁的途径使公共建筑具有个性,材料的混搭、色彩的创造性运用以及一些与众不同的造型等都是对小区的一种出彩的建设原理。

2.3营建特定的场所

我们都知道这些公共建筑是能够真正供居民停下来活动的场所,所以我们必须的设计师必须把这些公共建筑设计的出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区空间的质量,增强居民对小区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我们需要设计一些邻里交往类的公共建筑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3住宅区公共建筑的生态化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恶劣,随之而来的绿色、环保、生态、节能等名次变得层出不穷,在各种信息媒介上我们都能看到,令我们欣慰的是,这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和人心所向。一些地理学家表示,生态设计就是指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一定的生态学、建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合理的分析和组合这些建筑,使这一建筑与环境之间能够构成一个有机的组合体。通过这种合理的生态建筑,设计师们也在力图实现着健康、舒适美观和高效的建筑思想,这一思想也是当前居民住宅建筑设计的一个发展方向。那么,居住小区的公共建筑可以通过哪些手段来达到生态设计的目的呢?下面,我就此来进行详细的介绍。

3.1探索新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们也来挖掘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潜力,比如说材料要是节约资源、可再生利用的,新技术可以是可循环利用的等。

3.2对周围环境的检测

当我们的设计师要对某一块住宅区进行公共建筑的设计时,必须对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有所考察和了解,这样才能更加稳妥的进行设计和动工。

4两种公共建筑类型的设计

4.1商业服务类公建的设计

众所周知,小区的商业服务设施是公建的主体,那么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对居民生活意义深远。在选择位置时,要注重它的服务半径,在一些实地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将商业服务设施布置在小区的主要出入口是比较成功的。这种布局方式既方便了居民生活,也提高了经济效益。我们根据商业设施的布置原理,将它的具体形式分为以下几种:成街布置,成片布置,成街成片混合布置。

另外,物业和卫生站等也归入了商业服务设施公建中,为了方便管理和联系,商业设施分散布置的形态已逐被淘汰,而是将其置于小区主要出入口。

4.2教育保健类公建的设计

这种公建的建筑类型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是幼儿接受保养和青少年受基础教育的场所,所以我们可以将托儿所和幼儿园联合设置,这样可以节约用地也方便家长接送。它的设置可满足一下条件:幼托设在小区的入口或中心位置,服务半径最好控制在三百米以内,便于家长接送;幼托前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供幼儿活动和呼吸新鲜空气;幼托设在安静的环境下,幼托在联合设置时也应相互隔开。

5 公共建筑未来形态的发展

(1)在结构技术创新方面,公共建筑的创新主要集中于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挑战重力的创新,主要表现在高层居民公共建筑中;二是营造动感的结构创新,主要表现在体育站房等与运动有关的公共建筑上;三是塑造细部的结构创新。

(2)在生态技术创新方面,本章主要分析了公共建筑在节能减排并满足人体舒适方面创新的方法,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态化的建筑中庭;二是多样化的遮阳采光;三是自然节能的通风设计。

(3)在材料技术创新方面,主要分析了公共建筑设计在使用新型材料创新所应用的方法和面对传统材料时,如何扬长避短,最大限度的挖掘传统材料的潜力。

5结束语

总之,对于住宅区的公共建筑的设计要考虑的因素还是比较多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满足居民的需求,其次也应考虑到当时当地的环境效应、人际之间的交往、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商业设施自身的经济利益。一个小区的公共建筑是一个小区良好生活方式和状态的最佳保证,所以设计师要尽心尽力的去设计出既符合整体要求,又具有独特个性的小区空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