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生如何规划人生

高中生如何规划人生

时间:2023-09-22 17:0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生如何规划人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生如何规划人生

第1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中生;职业规划;建议

一、引言

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与拓展促进了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同时对各个行业产生巨大冲击,很多需要人工机械作业的领域将会使用机器人,造成大量人员的失业。面对如此现状,今后我们高中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当务之急,只有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加强学习方向与时代潮流的匹配性,才能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做好职业选择和规划,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它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角度出发,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制造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能力,以延伸人们智能的科学。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呈现飞速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比较典型应用主要包括符号计算、模式识别、机器翻译、机器学习、问题求解、逻辑推理和定理证明、自然语言处理、智能信息检索技术以及专家系统等,这些在计算机领域、化学领域、医学领域以及矿物勘测领域等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技术的发展总是超乎人们的想象,要准确地预测人工智能的未来是不可能的。但是,从目前的一些前瞻性研究可以看出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综合模糊处理、并行化、神经网络和机器情感等进行全方位发展。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今后人工智能会向着全球国际标准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地在就业领域应用及发展,因此高中阶段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规划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美国、加拿大等先进国家早早的就把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安排在了高中阶段,相比之下安排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规划都有着明确的方向,我国目前某些地区高中阶段已经安排了职业规划类型的课程,相信不久高中生职业规划的课程也会出现在更多地区的校园。

(三)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机器眼下正在取代的首当其冲的是那些简单机械操作的劳动者,比如说我国工厂里的初级工人正在面临自动化的威胁。还有美国福特公司,不仅大量裁减蓝领工人,而且还要把工厂搬到别的州或国家去,那里税收更低、政策环境更宽松、工会更友善的,在这些地方使用机器人不仅可以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而且能够极大的降低各种成本,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对各个领域的就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对于IT行业,今后会大量使用机器人进行工作,制造业也在逐渐增加使用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使得个人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虽然就短期而言,机器是不会一下子取代大多数人,但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有一些机械的、长时间集中精神的、固定套路的工作,比如流水线工、司机、配药师等,机器比人还擅长,这些领域将会淘汰大量的工人,导致很多人员失业。而很多工作需要人搭配机器做才最高效,这些工作是主流的新工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人和机器协作的过程中,机器一定会不断智能优化的,在单一专业的工作内容中,机器逐渐又会替代人,因此也会造成人员失业。对于人际沟通事务,由于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人比较擅长。审美是模糊的、社会性的,这个还是人比较擅长。

对于我们高中生而言,勤动脑,勤动手,不断创新,是未来立足之本。因此不仅要埋头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应对迎接人工智能的挑战。

(四)高中生应该怎样规划职业生涯

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今后我们高中生应当趋利避害,努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我价值的增值,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职业规划的意识

高中生要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以及外界的环境因素,分析、归纳、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且制定相应的学习、培养计划,采取必要行动去实现目标。这种确定人生方向的规划问题应该在高中阶段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得到自身的重视,对选考科目的选择及大学志愿的填报就不会盲目、无头绪,在高中阶段有了明确的目标会使自己的学习方向更加准确,学习积极性更加强劲,同时在就业选择上也可以尽量地少走弯路。

2.选择高水平的职业指导教师

高中生实现从学校到社会或者更高层学校的过程中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高中阶段一个好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们选择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任职条件,目前国家也一再的强调任职职业资格的严格性;其次就是指导教师要善于启发式指导学生,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师的帮助下充分认识自己的天赋、特长、兴趣、能力、心理等方,发现和挖掘自己多方面的潜能,学会正确利用各方面条件充分发展。同时,要注意避免指导教师的思想左右了我们的思想,只有准确的认识自己,才能促使我们带着自己的职业规划继续努力进步。

3.自己的高中生涯规划

高中的三年,对一个高中生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阶段可以进行分阶段的自我管理培养。高一阶段:刚进入学校,通过学习了解学科特点,利用学校、教师、网络、社会了解就业动向,自我优势结合人才需求,明确选考科目,初步制定职业发展意向。高二阶段:正确处理选考科目学习与学考科目学习的关系,既突出专业知识又兼顾知识广度。高三阶段:更要处理好语文数学英语必考科目学习与选修科目深化拓展的关系,既要提高高考成绩又要深化拓展专业素养;既要强化高考复习又要重视面试培训,为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或“三位一体”考试做好充分准备。因为近年来重点大学通过高考统一招生录取的名额正在减少,而自主招生或“三位一体”的名额大量增加,有志于就读名牌大学的学生要注意这方面的情况。同时高中生要根据自己的理想多去了解高校情况,多去了专业设置的情况,为报考适合自己的学校及专业做好信息准备。

4.积极参加选修课程,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基础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高中学校要开设选修课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这不仅可以及早的发现我们的喜好和特长,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做规划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对我们的基础知识的培养也很重要,拓宽了我们的见识宽度,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界,黄冠,王冰洁.关于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弥补当前教育缺陷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12(3):50-51.

[2]焦加麟,徐良贤,戴克昌.人工智能在智能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仿真,2003.20(8).

[3]刘春玲,张焕生,郝国芬.BP神经网络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2,31(5):231-232.

第2篇

《中国教师》:生涯规划在国外从19世纪末就开始了,而我国开展得比较晚,也不成熟。具体到海淀区,是从什么时候、基于何种考虑开始推行高中生涯规划的呢?

王笑梅:从全国来说,民国时期开始就已经有生涯指导了,但那个时候主要是侧重于对职业的指导,后来是间断性的。20世纪90年代国家也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生涯指导,但当时侧重于农村地区。后来,2003年高中新课改方案提到了要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从那之后有一些地区就在逐渐开展。海淀区相对规范的做法是从2009年3月份开始的,我们从区教科所的角度把全区的德育干部以及与这件事情相关的教师集中起来做了一次培训,那个时候就决定要在全区推广人生规划。后来我们从课题研究的角度申报了国家级课题,2009年12月被批准立项。海淀区34所高中校为这项课题的实验学校,之后就以这些学校为主力,一起研究推进此项工作,并辐射推广到其他区域内中学。

《中国教师》:我们是如何指导学校开展人生规划指导的?

王笑梅:这个课题研究有几种方式。首先做了一些培训,请了一些相关专家,培训对象有学校的德育干部、班主任、心理教师、政治教师,这是一种方式。另外,我们的课题叫“群体课题”,总课题组有一个研究计划,也要求参加课题研究的学校――课题研究校,有一个子课题研究报告及研究计划,他们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进行研究。总课题研究的题目叫“高中人生规划教育课程实践研究”,对于学校而言,就从中选择某一个切入点,比如可以选“学科课程渗透”或者“人生规划教材”研编来开展研究。我们会定期在做得比较有特点的学校开一些现场会,全区所有的学校都参加,这是一种示范与推广,可以帮助学校提炼一些经验。

《中国教师》:我们是如何定位人生规划的?

王笑梅:现在对人生规划的理解越来越宽泛了,我们对人生规划的定位是:人生是从生到死的一个过程,人生规划就是对这个过程的规划。包括的内容有很多: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健康规划、爱情规划、婚姻规划甚至晚景规划等等,都在人生规划里。但是现在毕竟是通过学校这个层面来进行,像晚景规划之类的涉及不到。所以高中阶段的人生规划教育侧重学业与职业规划。通过让学生有一个理想的职业定位,再回过头来让他在大学选专业时选择一个与他职业理想相匹配的专业。学生有一个专业或职业定位后,就能激发他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内驱力与积极性,这就是目前的思路。

《中国教师》:海淀区高中开展人生规划指导的方式一般有哪些?

王笑梅: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学校会请一些名家大师进校园,他们会给学生开展一些指导类的讲座。同时人生规划教育也必须进行家校合作,也要给家长做一些培训,要教育家长怎么帮助学生。有些是通过学校的主题活动,比如成人仪式、军训这种大型活动结合人生规划教育的内容来开展。还有一些学校通过社团活动来开展指导。现在的高中普遍还保持正常行政班上课,但是学校会有各种社团组织,海淀区很多中学的社团甚至不比大学少。学生在必修、选修课上完之后,通过社团活动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也会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了解职业、专业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与大学联盟,把大学的一些导师或招生办主任或者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专业的大学生或大学教师请到校园里来向学生介绍专业,同时把家长请到学校介绍职业,因为家长涉及各种职业。有的学校也利用家长资源把学生带到家长的工作单位参观或者参与实践活动。比较多的学校是通过班会来指导学生,有一些学校会把班会系列化,从高一到高三都是按照学生的需求、人生规划教育整体思路来设计班会主题。还有一些学校购买了一些测试软件,会给学生做一些兴趣或职业倾向测试,但我们没有统一从区的角度进行测试。有些学校愿意跟公司合作,我们也从区域角度指导学校如何对测评数据做客观的分析与参考使用。对于高中生而言,高一时做的测评,到高三可能会有很大变化,所以对于测评,主要指导学生如何做参考。我们强调的是“参考”,因为测试的局限性其实不少,比如人脉的问题、重要他人对学生选择的影响问题等,都是测试不出来的,但这些,在中国,都是学生做选择时的重要影响因素,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选择就会有偏颇。也有一些学校开设人生规划课程,但是因为开课需要教师,也需要课时,有困难度,但是非常重视人生规划教育的学校,依然会安排出课时来开设课程。整体来说,学校具体的做法是自主开放的,各有其科学性也有缺陷,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中国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开展人生规划教育有些困难,海淀区有没有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校,他们是如何做的?

王笑梅:有,但不同学校差别较大。比如中关村中学,有好多家长就在科研院所,他们就会带着孩子到各科研院所里,一些专家会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工作,学生也有机会进入他们的实验室去观摩实验。比如十一学校,他们跟一些社区挂钩,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就让学生走出去,十一学校甚至还有一个小假期,大概十天左右,让学生专门去参加社会实践。有的学校在部队大院,可能就跟部队联系比较密切。有些大学附中有他们的优势,比如北航附中,就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里,大学中学联动,北航就为他们提供很多人力、物力、场地方面的实践支持。

《中国教师》:目前开展人生规划比较重要的方式可能还是通过活动,但活动比较零散,也不够系统,那么如何保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现有的职业信息以便为学生的职业或专业选择做准备?

王笑梅:从区里来讲,我们也尽量让它规范。我们在努力编写这方面的指导手册,以便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这些知识。现在北京市已经有《高中生涯与管理》这样一本教材了,它是北京市课程中心统一编写的。

从学校的角度看,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比如十一学校让每个老师都成为某一种职业的专家,以便学生咨询;再如理工附中,针对学生做调研,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职业。学生可能会提到100个职业,再把这么多的职业按“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等方面来排序,排到前20%的职业,学校请相关人士来比较集中地做介绍。再比如翠微中学,充分调动家长资源,把家长请进来,让家长来介绍职业,因为家长本身就是从业者或管理者,他们的切身经验对学生来说更真切实用。

《中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指导时,学生的需求是什么?

王笑梅:很多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对专业、大学一点儿都不了解,也没想过,而且学生自己选择也是很困难的,很多学生都说要自由选择,但真正让他们自己选择时,学生是很痛苦的,他并不会选择,所以人生规划教育最根本的是教会学生选择。一方面,学生很希望把眼界打开,也就是多了解一些职业以及大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一些方法,比如认识自己,那怎么才能认识自己,其实认识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这些都需要方法上的指导和工具上的提供。所以大学专业、社会职业、了解自己的方法、了解社会的途径,另外提供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与平台,这都是学生需要的。

《中国教师》:生涯规划指导不仅涉及学生,也关乎其他主体比如家长,那么家长对人生规划指导持什么态度?

王笑梅:海淀的家长主要分以下几类:一类是高级知识分子,这类家长对孩子都很重视,他们自己发展得很好,所以希望孩子也发展得很好。这类家长对生涯规划指导还是很认同的,他的知识层面是可以接受这方面知识的。这是这些家长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有些家长会有些主观,不太考虑孩子到底怎么想,他希望孩子按照他自己设计好的路走。跟这些家长沟通就涉及怎么让家长去尊重孩子,使彼此的想法达成一致。还有一批家长对孩子管得不多,这些家长还是比较尊重学校的意见,这类家长比较好沟通。还有一批是打工子弟的家长,这些家长比较配合,但是要想让他们对孩子多一些指导与帮助可能还是有些困难,所以学校就需要承担比较多的工作。

《中国教师》:您怎么看待人生规划课程?

王笑梅:我们的研究课题就叫“高中人生规划教育课程实践研究”,但是这个课程我们不是把它理解为狭义的人生规划课。这个课程,至少要把它理解成是一个大的课程,比如学校班会,其实也是一种课程。通过班会这种课程,也可以把人生规划指导工作落实。再比如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其实也是一种课程,也完全可以借助这种课程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再比如研究性学习,是国家必修课程,有些学校就通过研究性学习这种课程方式,给学生立一些学习课题,比如把“了解职业”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通过课题的完成,达到对某一职业了解的目的。还有一些学校的做法可能是人生规划教育方向性的,就是通过整个学校的课程改革,比如十一学校,还有北大附中,这两所学校,已经完全像大学一样,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一个学生一个课表,全部实行走班,没有固定的教室。比如数学,它会按难度分成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其他学科也会分层。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比如有学生将来读文科,他在数学上可以选择简单点的课程,但在文史上可以选择较难的课程。通过课程上的改革让学生真正地做到自主选择,学生在选择课程的时候,就把人生规划教育中的一些基本内容,比如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观、价值观等,自然地融入其中了,达到了在选择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规划自我的目的。海淀区还有一些学校正在做这方面的课程改革,对于这种学校,可能就不再需要开设具体的人生规划课程,它已经把人生规划教育的要素蕴含在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之中了。

《中国教师》:对于高中生而言,可能最重要的还是高考,很多人都说自己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很盲目,您觉得如何进行指导才能使高三学生报考时不再盲目?

王笑梅:原来是在报考之前才匆匆忙忙地拿着填报指南开始选学校与专业,自然比较盲目。但是要想在最后选择大学时不盲目,一定要从高一开始厘清方向。对于从高一就有这种意识的学校,而且如果坚持得比较好,学生在填报考志愿时就特别顺利。比如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学校是开展规划比较早的,他们从高一开始一直到高三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到高三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已经非常明确自己的报考方向,这样的效果就比较好。另外我们也鼓励让孩子调整目标,比如某学生高一可能想当律师,到高三可能就改变方向了,其实调整的过程也是一种进步的过程。因为高一时有了一个目标,就开始朝这个目标努力,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高三虽然变化一个目标,但他又在为新的目标不断努力,那就又向理想走近了一步。规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努力发现自己,让自己的目标越来越清晰。所以变化是很正常的,这样就可以在变化与调整中更深刻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从高一开始慢慢明确方向,它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学生能踏踏实实地走完这个过程,到高三时就不是一个问题了。

《中国教师》:从2009年到现在,海淀区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笑梅:与其他育人工作一样,人生规划教育工作的量化实际上是有困难的,但是成效肯定是有的。比如刚才提到的海淀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学校就很明显,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明确而坚定。学校的高考成绩也整体较没有指导学生做人生规划前有非常明显的提高。另外像十一学校、北大附中这两所通过课程改革,指导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不断规划人生的学校,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非常强的。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到了大学,适应环境就会特别快,到社会上也会比其他孩子适应得快,所以这些孩子发展也会比较好。人生规划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海淀区的很多学校在高中阶段就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培养综合能力的平台,这也算是成效。还有一些学校提炼了一些比较规范的方法,比如说规范化的班会,以及不同学科如何将人生规划的内容渗透进去的方法,这些也是可以推广的,从区域角度,我们编写了《高中人生规划指导手册》,也是这项研究的理论成效。

另外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区域内的所有学校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人生规划教育的策略和方式也在不断拓展和完善,受益群体在不断扩大,整体上是在进行有效推进。

《中国教师》:在人生规划指导推广过程当中,您觉得还存在什么问题与困难?

王笑梅:重视程度还是一个问题。人生规划教育的价值理念是不是得到普遍认同了,大家是不是都重视了,现在还是差参不齐的。如果大家都重视了,就自然会思考用什么样的渠道与方式去解决。

目前开展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的最主要困难可能有两个:时间与师资。现在人生规划指导的时间有些是不确定的,没法保证。从事人生规划教育的教师也多是学校的心理教师或政治教师兼任,非常专业的教师队伍缺乏,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与多方渗透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从学校到国家,小环境、大环境,其实都开始重视这件事情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中国教师》: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来帮助学校推广生涯规划工作呢?

第3篇

贵州省于2010年秋全面进入新课改,至今已整整两年,作为本次课改亮点的选修课在实施过程中的现状如何,笔者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以遵义市为例对贵州省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现状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本次调查选择了遵义市辖区内的三所高中:一所市重点高中,一所县级普通高中以及一所乡镇高中。调查采取访谈、问卷调查和当堂听课等方式,访谈、调查的对象涉及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经过一年的调查,通过对访谈、问卷等的整理发现,我省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还存在观念跟不上、未能真正凸显课改理念等问题,现实与理论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强对老师与学生及家长的培训,多渠道解决现存问题,积极发挥大学生志愿者优势等相关对策。

一、现状

(一)选修课已认真按步骤开设

调查表明,贵州省2010级高中生已经按教学进度真正进入选修课阶段,各校也认真按选修课的课时在开选修课。选修课这个新生事物在“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的各种保障下有条不紊地在各校开设。从校长到老师,从学生到家长都知道选修课这个新名词,也清楚其对于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的重要性。

(二)观念尚未能跟上课改的步伐

1.教师的观念还趋于保守。尽管很多老师接受过关于课改的相关培训,但是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课改的意义及相关精髓,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名义是执行新课改精神,实际上大多仍采取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换汤不换药”。尤其是上选修课,很多老师没有真正去体会、钻研选修课应该怎么上,应和必修课有着怎样的区别。还有很多老师担心,改革需要摸索,过多的创新教学模式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为了求稳,宁愿暂时不做过多的改动。

2.大多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课改课标的培训,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课改后自身角色的转变,没有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很多学生只知道选修课要占学分,学分修不满不能毕业,至于为什么要开选修课,选修课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有何意义就不清楚了。

3.家长对于课改的了解和认知度相当低。很多家长只是知道自己的孩子正好成为贵州省第一届课改生,现在孩子上高中就要开一个以前只在大学听说过的选修课,这个选修课要占学分,学分不满不能毕业。至于选修课开设的方式,有些什么模块,对于学生有何意义都全然不知。

(三)选修课的“选”未能真正凸显

1.囿于师资本就比较缺乏等原因,学校并未针对选修课的特色认真选择适合的教师,教师也没有认真选择适合自己、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相关选修课程来上,而通常的做法是哪个语文老师上到哪个班,上完必修接着就上选修。

2.教材的选择过于单一

选修课的教材由教育局按国家推荐的教材统一订购,老师没有根据相关课程自主选择教材的机会。因为教学任务重、工作时间紧等原因,教师也懒得在选择教材上动脑筋花功夫,就按统一发放的教材上,更谈不上校本教材的开发。

3.学生没能实行真正的选课,为了节省师资、教室,不少学校统一开设选修课。上完必修接着就上学校统一发放国家推荐教材的必选课,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板块来学。即使真正让学生选课的学校,学生选课也存在很多的迷茫。老师给的选课指导意见是“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有帮助的。”很多学生却表示,自己对于以后的人生还没有规划,过去的十几年只是在一年接一年的上学,还没有想过以后的事,所以不知道什么能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有帮助。还有一些学生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的选择和父母的意见不一致,父母考虑的通常是对高考有帮助的,而不会顾及孩子的兴趣和感受,最后孩子通常还是不得不违心接受父母的意见,被动地选择自己并不喜欢的内容。选修课对于这一部分学生也就失去了意义。

(四)现实与理论之间还有较大差距

选修课的开设是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作为具体的实施者和接受者,高中语文教师及2010级高中生均有颇多感受。

1.受调查的大多数老师认为,选修课程设计理念较好,但具体实施起来,现实与理论之间还有较大差距。

(1)教材统一订,老师必修、选修统一上,教法上也没有明显差别,因为受高考限制、教学课时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老师不敢采取较为灵活的授课方式, 不敢做过多的尝试。选修课的教学基本还是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选修课被上成了分类复习课。

(2)硬件设施不到位,学生要完全像大学一样灵活选修,不固定教室,尤其是乡镇中学,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3)选修课与必修课的评价方式区别不大,同样采用试卷的形式进行。囿于时间、课时安排、家长及社会认同率等因素,众多的评价方式实施起来并不太现实,最为可行的仍是传统的考试模式。

2.作为贵州省第一届课改生,受课改前宣传的影响,很多学生对课改的期望很高,结果真正实施起来却发现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较大。

(1)大多学生以为学生真的可以翻身做主人,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以为选修课从教材到教法,会与必修有很大差别,结果发现只是把同类文体的文章放在一起学,加之授课方式的不变,有学生甚至认为这样更为枯燥。

(2)因为对课改精神理解不深,学生在学法上也过多的思考和钻研。很多学生几乎没有意识到什么必修、选修,不过是一本教材接着一本教材,完全用同样的方法就完成了必修和选修的学习。

(3)受家长影响,自主选择、自主学习成为泡影

很多家长没有课改理念,要么在孩子选课时要求孩子选择对高考有直接帮助的内容,要么就建议“把学分凑满也就行了。”家长消极对待选修课,甚至在学生对感兴趣的选修课多付出时间和精力时进行干预,学生还是没有能体会到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快乐。高考仍是制约选修课实施的主要因素。

二、对策

(一)加强师资培训,积极增进教师观念的改变。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提供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考察的机会。师资不紧张的学校可以在上课期间安排教师到课改先行省课改实施较好的学校去学习先进经验。师资紧张的学校,可在假期安排老师到相关学校进行课改知识的培训。在日常教学期间,可以采取集体观看课改录像课,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来促进教师学习、思考该如何上好选修课。在主管部门及学校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教师也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平时可以借助网络、电视等了解课改精神,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理念,积极思考,摸索适合自己学校及学生的教学模式。

(二)对学生进行相关课改理念培训。很多老师认为老师掌握了课改理念,观念更新,就可以搞好课改。事实上,学生才是新课改的主角。因此,对学生进行课改理念培训,帮助学生认真解读新课标显得非常有必要。新课改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改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素质全面的学生,教师的一切改革、尝试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才会有效。学生如果意识不到自己地位、角色的转变,仍是被动的学习和接受,教师的一切尝试都将使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新课改理念,认真解读新课标,让学生清楚自己角色的转变至关重要。高中生的可塑性强、理解力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也很强,经过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对新课标的解读,应会很快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再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对于选修课的学习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积极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优势。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可采取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的方式,并充分发挥其优势。大学生脑子活,易接受新鲜事物,又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不太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如根据他们的兴趣、特长,由他们来承担一部分选修课的教学,选修课的课堂将逐步活跃起来。

(四)多渠道解决硬件设施不到位等问题,比如教室不够而短期又没有足够资金新修校舍的,可考虑采取就近租房来解决教室紧张的问题,还可以采取分时段授课的办法,充分利用早、晚自习等自修时间。学校在主动想办法的同时,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争取适当加大教育投入,解决师资、校舍等问题。

(五)在教材单一的情况下,除积极思考、选择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学情的教材外,还应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抓住地方特色,如遵义可以开发红色文化等。为鼓励教师开发教材的积极性,学校可对开发校本教材的老师提供适当的经济补贴。

(六)开办家长培训班,让家长深入了解课改理念,转变家长的观念,争取家长及社会的积极支持。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如若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支持,选修课的教学将会容易得多。

改革总不会一帆风顺,遇到问题并不可怕,经过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贵州省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情况会越来越好,贵州省的课改定会取得真正实效。2013年夏,贵州省第一届课改高中生定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基金项目:遵义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立项编号:11ZYJ004)。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

关键词:能力 兴趣 人格 我国高三学生 升学指导测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175-01

一、问题提出

人的一生需要面临多种选择,高考填报志愿可能就是学生时代最具挑战性的一个。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中毕业生如何选报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大学专业,以及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受到了学生、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帮助高中毕业生填报适合自己的高考志愿,并合理地选择大学专业,我们欲编制出一套适合全国范围内高三学生的“升学与就业指导测验”。

基于国内关于高三学生未来专业选择的探索又几乎处于开创阶段,并且大多是兴趣、能力等单维的测验,故本研究先以文献综述和访谈法为主,总结了教育部划分的13个学科大类,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和艺术学等不同门类的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根据前人研究确定人格、能力、兴趣等三个维度,来为中国的高中毕业生制定一个升学与就业指导测验,用以评测高三学生的学业倾向,从而为其大学选择专业决策服务。

二、方法

1.前期调研

在编制测验题本之前,以“学业兴趣”“专业选择”“专业兴趣”关键词进行相关文献调研,确定量表从能力、兴趣、人格三个维度进行编制。之后从这3个维度出发编制访谈题纲并对各专业大类下的代表学生进行访谈,以了解各个专业大类所需要的相应能力、兴趣、人格的要求。结合访谈结果、已有量表和相关书籍,确定测验项目。

2.初拟题目

根据前期文献调研和访谈的结果,结合已有量表,每个专业大类的每个维度下编制约15个项目,初拟题本约800道题,采用“是”“否”的作答形式。

3.预测与分析

初拟题本形成后,以山东济南长清第二中学两个高三班(一个文科班,一个理科班)进行预测,共115人。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选项分析,将选择率低于5%的题目考虑进行修改或者删除。为了保证问卷的可读性, 特别对10名做过题本的学生进行访谈,将不易理解或产生歧义的项目标示出来, 然后根据反馈的结果将标示出的项目进行修改或删除。

4.最终测验的建构

本研究初步编制了涵盖了大学13个门类的专业选择量表,共分为13个分量表,并对其进行了测量学品质分析。在测验的维度选择上,该测验的编制参考了霍兰德职业量表等量表编制的维度选择,最终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能力、兴趣、人格为基点构建测验。

5.正式施测

5.1 被试

施测的对象是济南市2所中学(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山东济南长清第二中学)共8个班,共399人,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352份。

5.2 数据分析

剔除无效问卷后,录入原始数据,采用SPSS对分量表进行项目分析、信效度分析, 用AMOS对分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三、结果

在进行测量学分析时,首先分析了题目的区分度,删去在高低分组上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的,即区分度不高的题目。其次进行信度分析,13个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在0.77-0.971之间,表明各个量表均具有很好的内容一致性,信度良好。再次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除军事学量表与医学量表出现错误无法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之外,其余各模型的拟合度都比较好。总量表的因子载荷在0.35以上的题目共计304道,每个分量表的每个维度下的题目因子载荷在0.35以上的题目数大于4个,但是不同的分量表之间因子载荷达到0.35以上的题目数存在差异,如有的维度下因子载荷达到0.35以上的题目达到21个,有的仅为4个。拟合度指标NFI、IFI、CFI各分量表均在0.9以下,RMSEA在0.04―0.07之间,只有法学、工学量表的RMSEA值不在0.05―0.08之间。

四、结论

1.经过两次施测与调整,本测验的信度符合测量学的标准,除军事学量表与医学量表出现错误无法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之外,其余各模型的拟合度都比较好,均达到了可信范围。

2.本测验适合我国高三学生,与学生自身特点的契合度高,内容针对性强,操作简单易行,适用范围较广,对高三学生的人生规划和专业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碧云.人格测验在人事测评中的应用.社会心理科学,2006(3):304-307.

第5篇

关键词:

经过6月的洗礼,你们成为了今年高考中的幸运儿,步入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殿堂。当你们沉浸在对大学生活、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时,也会感觉到大学与中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学习方式,开学已近两个月,大部分新生经过短暂的生活体验后,新鲜感逐渐消褪,取而代之的是面对有较多空余时间的大学生活的茫然和空虚。面对遇到的种种难题,如何应对和克服,这就需要你们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大一新生如何才能真正融入大学生活,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确立自己新的人生目标,再次激发出新的学习热情呢?

一.重树目标,坚持不懈

中学阶段学习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一切为高考奋斗。一旦升入大学,大部分学生心里出现了目标和理想的空缺,加上高中生活的紧张和压力感消失,许多人抱着轻松一下的想法,虚度了大一的美好时光。"寂寞,空虚,郁闷啊"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口头禅。他们感觉自己整天非常的无聊,每天除了上课之外就是睡觉、上网,甚至有的同学连上课都不去了。至于这样的同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缺乏一个目标。

人生短暂,大学生活更是一晃而过,所以大家要抓住大学的每一天,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给自己一个新的定位,考虑一下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大学四年中要提升自己哪方面的能力以及如何提高,大学四年后又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通过这种对自己人生理想的重新思考,及时确立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

高尔基曾经说过:"目标越远大,人的行动力就越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就有了内在驱动力,可以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

所以,如果你想使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忙碌、充实的话就树立一个目标吧,比如说升本计划、考英语四级、考研、出国等,这样你就会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停的努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断的进取。

二.自主管理,自主学习

对许多新生来说,上大学是他们第一次开始独立生活,能否自理自立,合理安排时间直接影响到大学学习、工作、生活的效能。因此,学会自我管理,是大学生活的重要一课。习惯了中学生活中老师和家长的安排和管制,许多学生面对大学老师新的授课方法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学习,而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发短信、逛商场、泡网吧上。对此,大家首先应多参加一些与老生的交流活动,通过他们的经验和自身情况设定一个时间表,以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的特点。其次,要学会主动学习,不能把眼光仅局限于课本和资料上,更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不断积累知识。

"大学就是天堂,进了天堂你就再也不用起早摸黑地刻苦学习了"。带着这些想法,有些同学就会认为进了大学,终于可以甩下沉重的学习包袱,好好地休息一下了。其实大学并非不用好好学习或者随便应付就可以的地方。大学所学的知识,它比高中时候更加精深,难度更大了,必须花费更多的心思才能够达到学以致用。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的学习内容,而且还要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变被动为主动,并非仅仅是听课和读教科书,要充分利用校园中的特殊资源,并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整合。从旧的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过渡,这是每个大学新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有些新生没有意识到或者已经意识到但没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这一改变,因此心理形式压力导致精神抑郁。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了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新生学习方法的调整也就成为必然。新生只要及早做好准备,就能较顺利地度过这一关。

三.准确定位、树立自信

许多同学,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很顺利,学习上也始终名列前茅,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进入大学,佼佼者汇聚一堂,相比之下,很多新生发现自己比较平常,成绩更优秀,能力更强的同学比比皆是,同学中又人才济济,加之大学中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与中学有所不同,衡量个体价值和能力的不仅仅是学业成绩,个人的兴趣、才华、风度、交际能力等都是引起人们关注的重要品质,不能再保持中学时的优势地位,经过一两次的失败之后,许多人开始对自我产生怀疑,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巨大反差,失落感便袭上心头。同时,在任学生干部职务上重排座次,有的担任学生干部,而更多的成为一名普通的学生而不再受宠。于是颇有"挫折感",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面对这种情况,大家要在正确认识自身优缺点的前提下客观评价他人,重新定位自己,及时调整心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所长,化失落感为动力,着手于如何改正缺点和提高能力,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规划好大学生生活和目标,根据自身情况为自己设定小目标,通过小目标的实现来逐渐树立自信。还要学会自我调节。相信只有自己才能使一切美好愿望实现。面对困难和挫折既要独立思考和解决,也要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四、参加竞争,表现自我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多数人在竞赛情况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克服困难的毅力也会大大增强。

大学里有众多的社团、协会,还有学生会等各种各样的组织,这些组织一般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充实校园文化生活,如果你有一技之长(比如说写作、唱歌、跳舞等)的话就积极表现,通过各种活动、比赛展现出来,你会得到大家的称赞和喝彩,你会收获鲜花和掌声,你也会建立很强的自信心。

五、充满爱心,真诚沟通

第6篇

[摘要] 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其核心就是一体化,即融工程科学、工程学科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整合为一体的工程教育方法。CDIO的原理可以被广泛应用,因为它可以保证教育在一种体验式的实践环境下进行,学生应该在其中达到一定学习效果,而这种效果需要进行有效评估并提出相关反馈,以此作为持续改进的基础。

[关键词]CDIO 大学生教育管理 科学化

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CDIO的培养模式开展工作,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使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更加与时俱进,切合实际。CDIO模式中,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生命周期模型。

首先,构思(conceive)。在CDIO模式中,构思属于第一阶段,包括确定客户需求、企业战略、商业计划等使命愿景,即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使命与目标的明确是最基础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后续几个环节的开展,在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作为辅导员我们首先需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思想,明确高等教育在大学生一生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大学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最佳时机,同时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经历过高考的风雨洗礼,从高中苦读的校园环境进入到自由开放的大学,这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个新的起点,有海量的信息与新鲜的事物等待他们去探寻,四年中他们源源不绝的进行汲取与吸纳,而这些不会随着大学的结束而中止,相反会渗透在今后生活的点点滴滴,乃至贯穿其一生,因此高等教育既是阶段教育,更是一种终身教育。以此为出发点,作为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不应该就事论事,而应该将每一个事件串联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闭环,把四年的大学教育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过程。

其次,设计(design)。在CDIO模式中,设计是将构思阶段的使命与愿景进一步具体细化的过程,是下一个实施阶段的依据。根据CDIO一体化的核心思想,我们应该把大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与规划,以“我的大学”、“我的集体”、“我的职涯”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进行长期和系统的工作。新生入学后,要利用军训的有利契机,对新生开展以组织纪律教育为主的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可以让高年级的学生代表现身说法,介绍学习经验与学习方法,利用各种宣传途径让新生感受作为一个优秀学生的典型事迹,使学生尽快了解“我的大学”,掌握校规校纪,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与生活习惯,为今后四年的大学生活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在学生对“我的大学”有了一定认识之后,继续开展“我的集体”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在班委会、团支部、寝室长配备建设完毕后,以“我的班级”、“我的寝室”为重点,让曾获荣誉的优秀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优良学风寝室集中进行风采展示,以形象的方式倡导学生创建优秀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优良学风寝室。同时,由心理健康中心组织开展“寝室向心力”大赛,通过比赛的形式增强寝室同学间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当学生完成了一个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逐渐适应了“我的大学”、“我的集体”、“我的班级”、“我的寝室”后,要继续开展“我的职涯”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如何度过一个积极、充实、有价值、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专业教师、知名企业的CEO给学生作专题讲座或与学生交流座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介绍与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帮助学生规划四年的学习目标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并以书面的形式体现即每名学生都要有一份自己撰写的《我的职涯规划》,对本人一生的职业生涯作总体规划,使得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更有目的性与计划性,为今后的人生都能铺平道路。

再次,实施(implement)与运行(operate)。CDIO模式中,实施和运行阶段是指完成从设计到产品的转变过程以及交付使用后对客户的预期价值评估和对系统的支持、维护与升级改进,是对前期构思的总体愿景与使命以及具体设计方案付诸实际的过程。有了CDIO一体化的核心思想,日常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时候,我们需要切实有效的实施细则与运行机制为支撑,保证预期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我们应当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评体系,成立专门的考评领导委员会,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工作小组,围绕学生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文化修养、身心素质各方面进行360°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估。每学期进行一次,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责成专人根据相关记录情况,结合工作小组提供的材料,综合审查每名在校学生的素质测评结果,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自测,多方综合出考评结果,并公示三个工作日,让全体学生进行监督。在每年的五四评优及年度评优中,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评结果是主要的评优参考依据,根据科学、规范的考评体系而产生的评优结果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评优结果的透明、客观与公正。同时,各种评优结果要进行公示,并组织获奖学生及班级对新生进行风采展示,一方面是对获奖者的表彰与鼓励,另一方面是对新入学的学生一种最直观而生动的教育,让新生在获得抽象概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通过对新生开展各种系列主题教育,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完成学生自评与他评的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评作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与管理手段,最后以此为依据产生五四评优及年度评优结果,再组织获奖者学生及班级对新生进行风采展示,现身说法,这样就形成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一个一体化的闭环,从而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与连续性。

在日益发展的当代社会中,高等教育面临着越来越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CDIO的培养模式可以为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开拓一种新的思路,提供一种新的可能。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应该学习CDIO的培养模式,牢固掌握CDIO一体化的核心思想,熟练运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周期系统,解决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互动式

新生入学教育是整个大学阶段教育的起点。对于大学生本身而言,入学教育阶段是他们人生新的起跑线,谁能更早地适应大学生活并确立自己奋斗的目标,谁就能在成功成才的道路上取得先机。对于学校来说,新一届学生入学教育的成败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校的学风和校风,从而影响到学校的整体育人环境。 所以,切实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1 入学教育的内容

入学教育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对新生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与人相处,确立奋斗目标,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为大学的学习与生活铺平道路。实践表明,成功的入学教育往往能使学生终身难忘并终身受益。所以,入学教育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应该根据教育内容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入学教育的时间和形式,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适应大学生活。

1.1 校史校情和学校文化。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首先要安排校史校情教育。一个学校的历史和传统精神、学术文化氛围和杰出校友,都会对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新生刚刚结束高中生活进入新的环境,心中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期待获得一个满意的答案,校史校情能为他们提供很好的参考借鉴,要充分发挥校史校情教育的导向功能,培养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可见性强,易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易于被学生接受。加强新生的校史校情教育,才能使新生理解学校发展的规划,认真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与校风。

学校文化教育在入学教育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部孙家正部长说过:“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一个学校的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变才能形成的,对于学校的成员尤其是学生的影响更大,它规范和引导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般认为,学校文化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学校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对于处在新起点上的人格特点趋于稳定的大学新生来说,学校文化对其人格培养的影响更为深远。

1.2 安全教育与文明礼仪教育。

新生从不同的地方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进行常规的安全教育必不可少。一是提高大学新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大学新生思想比较单纯,缺乏社会经验,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不够。一旦发生钱物被偷、被骗、被抢的情况,不仅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恶劣影响。在入学教育过程中可以邀请片区民警从校园及周边的治安、交通安全和防盗、防骗、防抢等方面的知识为新生开设讲座,及时的使广大学生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起到预防犯罪,保护自身及财物安全的作用。二是对大学新生进行法纪教育。一方面可以聘请法律工作者进行法律教育,法律工作者更加熟悉法律条款,讲解会更加清楚和有说服力,大学新生会更愿意听他们的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可以安排校内资深管理者进行纪律教育和自律教育,这不仅出于资深管理者更易受到大学新生的尊敬,而且,资深管理者更加熟悉校纪校规条款,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能明确告诉他们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告诉他们违纪的危害性,防患于未然。三是在入学教育中进行性教育。性教育是一个国家文明、素质提高的表现,性教育应是不容忽视的人生必修课。大学生正是青春期,倘若没有正确的教育与辅导,很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大学新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也不容忽视。在入学教育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可以树立大学生新风采、新形象,提高大学新生文明礼仪素质,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掌握与他人和谐共处和良好交际的方法,并在人际交往中把握好自身角色,保持顺畅、高效和融通。可以通过讲座和主题班会等形式,用生动的事例和示范,引导大学新生知礼、明礼、懂礼、用礼。

1.3 身心健康与人生规划教育。

引导大学新生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很多人感到压力很大,各种身体和心理疾病层出不穷,拥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学习和就业、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条件。青年曾写下“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句子,号召青年朋友们加强身体的锻炼。在入学教育阶段,结合新生普遍开展的心理测试情况,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大学新生的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入学教育中,培养新生的人生规划意识非常关键。对大一新生而言,人生规划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大学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和长期人生目标。在入学教育过程中,要让大学新生明晰三者之间的关系。长期人生目标决定职业定位和取向,而大学生活则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石的储备阶段,是人生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要让新生在大学生活开始时就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执行的计划,为自己的人生和大学生活设置里程碑。

1.4 时间管理与理财教育。

时间管理对大学新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大学新生刚从高中阶段走过来,对课程表上的空余时间往往不知如何利用,再加上各种讲座、报告和社团活动等,要求我们在入学教育中教会新生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这些时间和事务。那么,大学生应该如何对自己的一天进行时间管理呢?一是细分时间板块,总体把握。二是整合散碎时间,修补边角。三是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海绵挤水。处理众多事务的时候,要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把事情分成四类: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情,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策。

大学新生还要学会理财。大学的学费让很多家庭的经济压力增大,大学新生应尽快学会理财以减轻家庭负担。教会大学生理财主要可以通过讲座和主题班会的形式来开展。一是经常出入银行关注理财信息。二是不要嫌弃二手货。三是坚持贯彻开源节流的原则,开源就是做兼职和小生意增加收入,节流就是每天记账,不花不必要花的钱。四是手头如有暂时用不着的钱可以尝试进行小额投资。

1.5 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入学教育的核心,要分院系、多层面展开。专业教育主要包括专业介绍和专业思想教育两个方面。大学新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所填报的专业只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对于本专业学什么、将来要干什么以及所学专业就业前景怎样,学生都渴望得到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专业介绍和专业思想教育就是让新生更具体的认识本专业、教新生如何学好本专业知识和应具备怎样的专业思想。专业介绍和专业思想教育应以抓聚焦度最高的重点问题为主,从学科的发展史及特点、学院专业的发展现状、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专业的就业前景和社会评价等方面讲授。通过这些内容帮助新同学认识专业,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态度和专业思想,使学生坚定专业选择、增强学习信心,进一步达到爱专业、爱行业、爱学习的好品质,从而走向人生的成功之路。

2 倡导互动式的入学教育模式

选择了适当的入学教育内容,还需要有好的入学教育形式。当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大多局限于枯燥乏味的“ 我讲你听”式的大型讲座和报告,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入学教育效果。

2.1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入学教育的组织缺乏系统性。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学校必须全盘考虑,统筹安排。但在现实中,入学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往往只是学工线的老师在独立撑持,导致入学教育缺乏系统性。二是入学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入学教育内容大多局限于规章制度学习和专业介绍,侧重于向新生宣传学校、院(系)的优势,而对于新生非常重要的人生规划等内容则很少涉及,内容明显缺乏针对性。三是入学教育的方式缺乏互动性。目前各学校较多采取的入学教育方式是“填鸭式”的单向灌输,新生在整个入学教育过程中只能是被动、机械地参与,缺乏感情交流,校方很难了解到新生的实际想法,无法做到“对症下药”,入学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2.2 入学教育要服从学生主体性教育原则。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确立的一大教育原则就是教学相长,意思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也要服从学生主体性原则,即学校安排的外在教育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以自我教育为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学校教育,学生为本”。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体现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就是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内容安排和教育形式选择上充分考虑新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不搞一刀切。要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活动,帮助大学新生早日树立起自我教育意识、自我教育习惯和责任意识,使他们尽早进行自我选择确立职业和人生目标,自主构建科学可行的大学生活规划,融入大学生活。

2.3 要倡导点、线、面相结合的“互动式"入学教育模式。

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要得想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倡导点、线、面相结合的“互动式"入学教育模式。入学教育的“面”是指在进行如校史校情教育、安全和文明礼仪教育、时间管理与理财教育、专业教育等方面可以采用大型报告和讲座形式进行,是面上的大众化的教育,希望每位新生都能接触和了解。面上的教育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主体,是决定整个入学教育成败的关键,需要学校层面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入学教育的“线”是指各班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和团会、学生会和社团等组织的各项围绕入学教育展开的主题活动,内容包含党团知识介绍、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线上的入学教育服务于面上的入学教育内容,主要起到补充和深化的作用。入学教育的“点”是指在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多渠道为学生答疑解惑。具体来说,一是要设立新生信箱。新生信箱由学校统一设置,可多点同时开设,也可集中一点开设,主要是用于新生入学教育阶段为学生个体的咨询提供服务。信箱收集到的信件要由专人统一批转到各部门和相关人员手中,便于同学生本人进行回复和交流,回复情况要做登记,以保证学生的利益。二是在校园网上设立入学教育信息平台,进行在线交流。可以模仿全面两会前“我有问题问总理”的模式,设立“我有问题问校(院)长”,让新生通过网络平台说出心里话,提出自己最关心和最期待的问题。

3 结语

大学是大学新生人生新的起点,是成就人生理想的起跑线。成功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成功启航。“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大学新生中倡导点、线、面结合的互动式入学教育新模式,不断总结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一定会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援.简议高校新生入学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2003,(2).

第8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动态智慧课堂,意味着自主,总是引导学生感情自觉地投入,鼓励学生心灵自由地飞翔;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我们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富有情趣,充满智慧,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种精神享受,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释放……

培养普通高中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品质,是适应现代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学生必须具备优质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等积极学习心理品质,才能确保自我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构建科学的策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品质,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教育理想。

积极学习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

教师敬业精神和教学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凡是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积极进取的老师,其学生往往能乐观上进,学习品质良好;凡是得过且过、消极怠慢、满腹牢骚的老师,其学生大都懒散顽劣、不思进取,学习品质较差。凡是喜欢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教师,其学生大都疏于思考、死记硬背、视野封闭,学习品质较差;课堂上民主平等、采用高效教学模式的教师,其学生往往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形神集中,学习品质良好。

学生同伴 据调查,没有具备积极学习心理品质的学生,往往会影响其他学生积极学习心理的形成。这些人往往人缘广、号召力强,于是三五成群、义结金兰。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往往受其消极影响,学习怠慢,不求上进。

家庭 目前许多学生的家长在外打工,于是这些学生就成了留守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缺失,极少得到父母的关爱,其身心健康难免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抑制和阻碍了学生形成积极学习心理品质。

学生自身素质 有的学生个性心理缺失、人格不够健全,即使学校、家庭环境较好,但受其自身因素影响也不能形成积极学习心理品质。

社会环境 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品质的形成不仅与学校、家庭、自身相关,同时社会环境也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如果学校周边环境不好,那么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容易发生偏差,进而出现消极厌学、不思进取。

培养学生学习心理品质的策略

根据影响普通高中生积极学习心理品质形成的各种因素,以及普通高中生积极学习心理品质形成的规律,结合学校实际,逐步探究出了形成普通高中生积极学习心理品质的应对策略。

变革教育理念 每个学生都有实现自我的良好愿望,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校园应该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指路明灯,让他们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心贴心地为学生服务,千方百计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提供学生发展的支点,让所有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品质步入最优化的境界。

目标激励和引领 学校充分发挥“学生成长手册”的作用,采用目标激励方法,暗示学生主动形成积极学习心理品质,内容包括:积极学习心理品质形成的近期和远期目标规划。近期可以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远期目标可以是整个高中三年;学生可以量身定制,适宜即可,不可好高骛远。

家长示范,创建学习型家庭 作为家长,不能过分依赖学校,忽视家庭教育作用,而应坚持以良好的品德影响孩子,以真情感动孩子,以正确的言行引导孩子,牵手让孩子走过成长期,让孩子在学生时代形成积极学习心理品质,为他们将来的幸福人生奠基。考虑到很多家长的教育水平不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经常开展家校联谊活动,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子女;另外,每到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学校还通过家校网络平台发出温馨提示,提醒家长如何更好地优化家庭教育。

打造动态智慧课堂 近年来,学校始终把“打造动态智慧课堂,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主线。为了真正让学生享受到动态智慧课堂的成果,学校提出了全新的课堂目标:提升课堂品质,提高课堂效益,构造动态智慧课堂。具体目标包括:教学理念――变传统为现代;课堂结构――变封闭为开放;教学进程――变预设为生成;教学氛围――变专制为民主;教学方式――变灌输为对话;学习体验――变枯燥为情趣;教学效果――让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更好,发展得更全面。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关注可测性和量化标准;关注教师自身具备教学反思的意识。

一是围绕动态智慧课堂的构建,着力优化学生学习心理品质。学校开展了“教――扶――放”的课堂教学实验活动。第一阶段为自主学习阶段,这是实验的起始阶段。其特点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疑;教师教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本读通、读懂,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第二阶段为学生合作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到引,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教师的引导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来进行的,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难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为学生自主探究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学习。其标志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够进行独立阅读,更重要的是学生已经学会自己质疑问难,学会自己提出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由依赖阶段进入了独立阶段,逐步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由“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的转变。

二是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要变革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快乐,丰富学习的情感,从而使之逐渐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等积极学习心理品质。

三是课堂渗透德育思想,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学科的道德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科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确立正确的政治态度以及思想观点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

四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

五是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事实上,数学教学中的推理意识,对于形成正直、诚实、不轻率盲从的道德品质,形成尊重真理的习惯和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都有着积极作用;解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的勇气和耐心,形成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坚强的毅力;数学审美,又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价值观念和对美的追求;通过数学教育,还可培养责任感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爱国精神,数学教育的德育价值甚至胜过空洞的政治说教。

增强心理教育实效

高一和高二年级开设的心理品质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期初,学校选出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其余15个班为对照班。在开课之前,先对学生进行“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习、交友、意志、情绪等方面。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心理健康,而不健康的心理集中表现在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畏惧挫折、没有远大志向、缺乏学习动力和上进心。

对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了教材编排的先后顺序:先学习调整情绪、优化性格、磨练意志等具体的心理品质,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再归纳出什么是心理、良好心理品质及其重要意义,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备课方面,由传统的备教材向备学生方面转化。针对学生心理现状,有的放矢地教学,收效显著。每学习一种心理品质之前,都要选编相应的心理测试题。如测试:“你的情绪稳定吗?你的意志力如何?你的性格类型属于哪一类?”通过此类测试,让学生给自己在某方面的心理素质状况做出“自画像”;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激起大家学习某种心理品质的兴趣。

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培养,不仅是学校教师的事,也是家庭、家长的责任。为了唤起家长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关注和重视,我们还特别设计了“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家长卷)”。统计表明,有21.28%的家长从来没有关心或不十分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为此,学校通过开家长会和进家长学校学习等手段来给家长补上这关键的一课,从而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形成一种教育合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专题训练

教育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活动过程。人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人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使自己的能力获得发展,个性得以丰富。因此,我们不仅在学科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的活动性因素,而且在每单元教学结束后都开展一两个课时的专题心理训练课,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曾进行的专题训练有:①动力系统(动机、态度、情感、意志、注意)心理素质训练;②时间控制训练;③注意力及记忆效果的训练;④情绪控制的方法;⑤增强自信心的训练。

行为训练的最大特点是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分解训练目标,逐步强化,最后达到目的。例如,尊重技巧的训练:第一步,辨别不尊重的行为;第二步,了解自己是否有尊重行为与不尊重行为;第三步,选择训练点,如“如何在谈话中让对方感到愉快”,具体又分表达方式、插话方式、表达不同意方式、赞同方式等,可以用角色扮演方式来训练;第四步,学生自己确立下一步训练目标。每做完一步,就给予强化。“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即要保持某种行为,如果做得对了就给予表扬;负强化,即要消退某种行为,如果做得不对就不理会,或提出另一种做法。这样一步一步地达到目的。

当然,心理活动课要紧紧抓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导行。要运用各种手段唤醒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参与动机,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机会,让学生获得体验。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控制得死死的,而应让学生在自己的思想圈子里跑,这样就不会给学生以说教之感。在学生获得感悟后,教师能够在关键的思维制高点,引导学生获得情感和认知上的升华,就不至于使学生对问题的谈论过于笼统和概念化、停于表层,也不会给学生以图热闹之感。情的唤起是起始,情的体验是过程,情的升华是目的。每个学生原有水平不同,但只要在原水平上有所提高,都可视为升华。

开展团体和个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对有同类心理疑问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在心理辅导教师的主持或参与下,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议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实践证明,开展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以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显示才能和爱好,实现身心和谐发展。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秋游、小组登山、课前演讲、交友联谊会、给“希望工程”募捐等。在教学之余,我们每两周与学生座谈一次。刚开始是点名,后来学生自愿去找老师座谈。首先是了解学生们目前的心理状态,大多是因为学习成绩差,丧失信心;也有少数是在交友上产生烦恼;还有的是因为当班干部,或因工作方式不当而影响同学关系,或因工作而耽误学习,不得不放弃班内职务。针对学生的苦恼,教师们先表示理解,并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寻找解决的办法。比如,对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关键是意志不够坚强、不能持之以恒,应该用肯定的态度对待他们,找出他们表现得意志坚强的某些方面,如体育训练、练琴、练字等;告诉他们,只要把这种劲头用到学习上,必将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然后以名言相赠“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山”。对于“失意”的班干部,则引导他们在自身情绪、性格等方面找原因,不管当不当班干部,都要十分投入地学习。

就个体心理辅导而言,即加强面向学生个体的心理咨询活动的内容,侧重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般性心理困扰,鉴别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并对特殊学生进行辅导。主要解决在学生中出现的考试焦虑、受挫后情绪低落、自卑、孤独、多动、攻击等问题。学生个别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咨询即意味着存在心理疾病的不正确认识,鼓励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设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热线电话,多渠道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另一种是通过心理信箱让学生不具名反映不便启齿的问题,教师则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手段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曾有一位男生,在学习《驾驭我们的情绪》一课时,教师问“同学们遇到过的最大的挫折是什么”时,大家一般都回答“考试失败”,但他却小声说“父母离婚”。课后了解到,这名学生性格内向,不自信,加之受父母离异的影响,学习积极性不高,有时上课不带书,成绩较差。要改变他的现状,关键是让他有充分的自信。教师课下找他聊天,发现他的普通话比较标准,记忆力也很好,只不过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信心。一次开卷考试,他又没有带书来,这次却主动跑到办公室借教师的课本用;用完之后,还特意给教师写了个纸条“谢谢您,老师”。不久,正值“七一”建党节前夕,学校举行了一次“党在我心中”活动,他竟能大大方方地给大家朗诵了一首诗。回来后,他把汗津津的手伸给教师看,那是政治教师送他的六个字“我相信,我能行”。我们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行!让自信伴随学生成长!

社区、家庭和学校凝聚合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对学生人格发展的作用,比学校更为持久;父母的观念、态度、修养和行为,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不少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上不去,受到家长种种“虐待”造成严重后果的现象屡见不鲜;也有的家长为激励学生争高分,采取了种种不恰当的物质刺激手段,以致学生误入歧途的事也时有所闻;还有的家长在自身各种行为中表现出心理不健康,不注重自己的心理修养,从而导致子女产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应该把家庭的心理辅导作为整个学校心理辅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家长的心理辅导,不仅要提高家长的心理素养,更应注重教会家长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一年中,学校先后召开了3次家长座谈会,开设了家教辅导班,并推荐家长阅读家教杂志。实践证明,学校心理辅导与家庭心理辅导同步,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教育的合力,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金志明,李建平.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和思考.中国教育报[N].1999-1-20(28)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付艳芬,尹可丽,王剑华,汤,廖剑英.我国积极心理学文献计量学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2(2)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第9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德育;文秘专业;渗透;策略

一、现状分析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文秘专业课教师,我始终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育人理念,如何更好地利用专业课教学这一平台,指导他们更好地学习,引导他们更好地生活,努力打造一支道德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的优秀学生队伍。由于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目标存在显著地差异性,学生毕业之后更多的是直接走向一线工作岗位,从而使中职教育更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及与社会需求的接轨性,因此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是我们的目标,可是这同时又成了一个难题,由于我们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并且存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差异,该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德育教育在中职学校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中师生最基本的交往活动就是课堂教学,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果德育教育不和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课堂学习相结合,就难以实实在在地按教育者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因而如何落实这一目标成了教师工作内外的一大研究课题。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浅谈文秘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策略。

二、文秘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1、以课程魅力去感染人

我曾经关注过这样一群学生,他们对专业课程设置感到迷惘,对专业发展前景感到怀

疑,他们经常带着一个问题是:我学了文秘这个专业课程以后到底有没有用武之地?我还要不要继续学下去?学生提这个问题其实一点都不为过,因为他们的学历决定了看问题的高度。那时恰逢我教他们《公共关系》这门课程,这门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主干课程,它主要教学生如何树立组织形象和自身形象,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它对学生自身素质发展也具有实用意义,因而如何让他们领略这门课程的魅力,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成了我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我给他们讲“公关之父”爱德华.伯尼斯的传奇公关人生,“在其将近80年的公关生涯中撰写的公共关系书籍达16部之多,他的主要贡献就在于,他一生都致力于公共关系学的学科化建设;他把公共关系学理论从新闻传播领域中分离出来,并对公共关系的原理与方法进行较系统的研究,使之系统化、完整化,最终成为一门相对独立完整的新兴学科”。通过伟人的成名经历,让他们懂得原来公共关系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我给他们讲世界知名企业的公关之道,让他们知道原来公共关系不仅可以开拓局面,还可以力挽狂澜;我还讲他们关注的一些娱乐明星的光环与荣耀,让他们知道他们之所以被支持和喝彩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的背后工作着一群公关人士;我还指引他们关注自己身边的一些磕碰和矛盾以及不同的解决方式带来的不同的结果,让他们思考公共关系意识和活动能化干戈为玉帛,否则将会在人际关系中陷入被动。

而我认为用课程魅力感染人的极致就是将专业知识实际运用,以使他们最终获得成就感和心理认同。我利用项目教学法给他们打造一个实践的平台,鼓励他们大胆策划、勇敢实践。例如在“公共关系专题活动策划”这一块内容中,我布置给他们的任务是围绕一主题策划一系列活动以塑造提升班级形象,结果学生们推陈出新,创意连连,策划方案制定、论证过程细致而缜密,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学习的热情也更高涨了。

课程魅力的感染力是无穷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动力,而更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存储竞争力。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可以无限发掘的潜力,当教师用心引导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时,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填鸭式的教学了,而更是持续关注学生、关爱学生的高尚师德的外化。

2、以职业修养去感化人

这里所指的用来感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一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二是文秘专业人才必须具

备的职业道德。面对中职学生,我们的教师尤其要具备爱心、耐心、恒心,热爱每一个学生,以实际行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做他们学习上的指明灯,生活上的拐杖,我相信我及更多的教师都在身体力行教师职业道德,用心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因此这一点不再赘述。我这里着重要讲的是如何用文秘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去感化人。

我曾经带过这样一个学生,该生家境富裕,按理说他应该自信、开朗,但是由于从小父母离异,跟祖父母一起生活的他尽管在物质上享受丰厚的待遇,却因为缺少至亲的关爱而生性懦弱、内向、敏感、多疑,不善于与师长沟通,选择文秘专业也是该生父亲的意愿,希望他多少学得一点知识,将来也好从辅助他开始慢慢立足。于是我主动走进他,了解他,有意培养他,让他了解文秘的从业特点和职业修养,让他知道提升自己的情感修养必须要做到内向和外向结合、热情与沉稳兼备、宽广与容忍并存。从“每周一励志故事”开始(每周让他收集一到两则业内知名人士如何修身养性到取得成功的故事,并与我交流心得,之后让他在班级里与同学共享),再到用我亲手制作的PPT去感染他(我经常收集已经就业的文秘学生信息,将他们在岗位上的成功用文字和图片编辑成PPT,与学生共享,以激励他们,引导他们),慢慢地他从内向变得开朗,从胆怯变得勇敢,从多疑变得大度,敢于在集体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从被沟通协调到主动帮别人解决问题,量的积累终于产生了质的改变。我看到的是一个在他人职业修养的熏陶下日渐成熟、勇敢的学生。我继而有意让他去组织落实一些专业实训项目,他在与师生沟通的过程中逐渐笃行“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兢兢业业、无私付出”、“谦虚谨慎、文明礼貌”的职业道德,在校学习与工作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积累让他毕业后在家族企业中暂露头角,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不仅能规范人的职业行为,而且也是人的精神食粮。而我们职高的学生尤其需要汲取这些营养,只有这样,他们本不算精良的种子才能在职高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3、以职业理想去塑造人

初一接触中职学生,会发觉他们要么胸无大志、得过且过,要么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很多学生既没有远虑,也没有近忧,他们毫无危机意识,没有职业理想,更毋庸论职业规划。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标,中职学生由于毕业之后即将踏上工作岗位,因此尤其需要树立合理远大的职业理想,只有这样,他们的学习才有动力,他们才有职业追求。因此我经常在课外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背景、个人特点和愿望等详细情况,然后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职业规划。

我教过这样一位女学生,2010年以全省文秘专业第40名的成绩进入宁波大学学习,而这一切用她自己的话说“一切都得益于当年在学校确立的职业理想”。回顾她的高中学习生活,有失败,有彷徨,曾一度找不到方向,不知道高中之后该何去何从。从我知道她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后,我就结合自身学习经历,鼓励她树立目标,确定方向,以考入宁波大学职教师资类文秘本科为目标,为将来走上三尺讲台而拼搏每一天。她一开始觉得这不是理想而是奢想,她觉得职高的学生怎么能考上重点大学,于是我一边帮她建立短期目标,让她看到自己每一个阶段的进步,并逐步肯定自己,另一边我收集宁波大学那几年的录取信息,告诉她这个专业的学生百分之八十系出职高这一寒门,她慢慢地有了自信,也敢正视自己的理想。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理想的推动,我感受到了她废寝忘食的劲头和孜孜求学的不倦精神,也才有了她现在的成功。当然在追逐理想的过程当中她难免有时会因为困难和挫折而打退堂鼓,但是都被我及时发现并化解了问题。可以说,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乃至如今在大学里,我一直对她投入了极大地关注,做到在生活上关心她,在心理上关照她,在学习上指导她。

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尤其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中职学生。他们的不自信和自卑反而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进步空间,只要我们能够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为他们引导树立起正确务实的职业理想,相信他们能规划出自己的人生蓝图。

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认为读职高是耽误人生,是错误的人出现在错误的地点。而我想说太多学生在经过职高三年学习之后的华丽转身和上岗后的事业有成,可以成为扭转这一看法的有力证据。只要教育者有“心”,学者有“意”,我们的学生同样可以拥有美妙的高中生活,我将这一段生活看作一段人生的柔软时光,我们共同拥有,共同进步,注视着各自心间的美好。

三、在文秘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注意的问题

1、渗透德育的过程要做到有机结合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德育,最忌生搬硬套,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其要求,适时地,恰当地、有机地将德育渗透在学科的知识载体中,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唯有这样,才能收到“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例如,在上到《公共关系》第五章“培养素质”的教学中,我就以辩论的形式展开教学,中职学生到底是知识的积累重要还是培养素质重要呢?学生通过案例收集、理论阐述,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在两组同学的总结陈词后面我提出了二者不能分割,必须合二为一,对于一名学生而言,积累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和主要目的,所以,学习不能放,而且随时都应该以学习为重。但是,在学习之余,必须多交际,多去社会上体验生活,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方式,综合多方面地培养自己的素质。这样的总结就让学生明确了知识与素质并重的观念,无形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渗入了德育知识,帮助学生注重培养综合素质。

2、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倾注自身情感

教师在平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当班主任的三年里,我经常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获知学生喜欢听取他人的成长经历,尤其是老师的自身的成长经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自己要钻进教材,进入角色,倾注自己的情感外,我还把自己的大学求学经历告诉学生,关于我在大学的社会实践,班干部生涯等等,这样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学生在倾听老师的故事后,特别能和老师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德育内化的实效。只有发自内心的情感才有感染力,否则,学生只能听你的教育而不是感受教育,这样再好的专业课教学内容,再美妙的案例也很难打动他们的内心。

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及时把握德育时机。充分挖掘文秘专业课程中的丰富德育资源,有机渗透,潜移默化,最终一定等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我同样相信只要插上德育的翅膀,才能真正让文秘专业“飞”起来。

【参考文献】

[1]黄法祥;学科德育渗透“五有”,中国德育;2002年7月

[2]黄娟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谈德育工作在校本课程中的渗透

[3]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17期

第10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学生心理; 入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27-01

一、中专生的生存现状及其分析

1.自卑心理严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学习兴趣不浓,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在成绩至上的应试教育模式中,一直以来,这些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普遍不受到重视,遭遇的批评、冷眼颇多,表扬却少得可怜,使学生觉得总是事事不如人。又加上受家庭社会的影响,对中专学校并不寄予太大的厚望,认为读中专是低人一等,是上不了普高的无奈选择,所以对自己的前途即便不说丧失了信心,也至少是信心很不足。

2.父母:存有“死马当做活马医”的心态。有些中专生的父母认为,孩子上普高遥不可及、也不是上大学的料;或者对自己的孩子已不抱太大的奢望,随便挑一所学校就学了事;或者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因此进技校将就,但愿学得一技之长,以后作为谋生手段,死马当做活马医。

3.社会:对中专教育的偏见依然存在,往往对中专生低看一眼。当今社会,学生等级观念非常严重,学生心里也明白得很。它们依次是重点高中、一般高中、职业高中、中专学校,后两者中的一部分学生走出校门连校徽也不敢挂;回家不敢说在中专学校校读书;怕让人笑话。连毕业以后就业,也只能进劳动力市场而不是人才市场;更有甚者,当中专学生毕业后,也得不到单位的正确对待;一般的厂矿企业把中专生与高中生是放在同一档次上的,其待遇均比中专生少,更不用说与大专生相比了。

4.中专学校:“硬管理”加重“病症”。中职学生本是带着一身伤痕进入学校,亟需人文关怀;但中专学校等待他们的却是缺乏人情味的“硬管理”。学校往往采用所谓封闭式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或者完全被“封闭”,或者绞尽脑汁冲破“封闭”;因而许多学生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制度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同时中专学校的教学还在沿袭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思路,抑制了学生学到一技之长的许多机会,学生总感到技校的学习还是以前教学的翻版,缺乏新鲜感。

二、加强学生入学教育,夯实学生前进基础

1.思想教育应先行。中专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是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立志向、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对新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心和远大的目标。首先,可以根据所在地区实际,请革命前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请社会上优秀人才做人生奋斗报告,使新生一入学就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以身边熟悉的事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再次,密切联系所学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请权威人士分析形势,指出学生努力的方向,避免新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盲无目的,使新生从入学起就树立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

2.文化课补习是基础。学生在初中时由于某些原因致使功课不佳,如果我们无视这一现实,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来传授新知识,必将使学生更不适应,加剧本以存在的厌学情绪。因此,入学时有必要安排2―3周的时间进行必备的基础知识补习,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做好铺垫。这一阶段可以先按照适当的形式进行摸底,然后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划分各种学习小组,补习一些初中内容与中专学校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性、主动性。

3.学习方法指导是诀窍。首先,邀请教育专家开设讲座,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学生,有意识地道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通病,同时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过去学习失败的症结所在,有意识地摸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其次,请高年级成绩优异的学生到各个班级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使同学们从中借鉴适合自己的经验;或者请进技校时基础较差,但通过努力在理论或在实践中有相当大进步的学生到各班谈自己进步的原因;同时,可以在班级内部展开讨论,同学们结合自己初中时的强项课程,谈经验、方法,通过对比找出差距,激发大家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热情。

4.专业教育是学生定位的重要前提。学生进校前专业的选择一般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学生入学后,首先请学校有关部门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专业教育,让学生树立热爱自己专业的思想;其次,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下厂参观,邀请厂家专业人员进行介绍,这样学生一入学就知自己今后的去向,知道自己需学习何种专业的知识;最后,学生在近一个月的入学教育中,重新剖析自己,为今后的出路、方向定位,从而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5.生活指导是关键。中专学生大多住校,管理问题历来是一大难题。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富有创意的管理,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结合新生军训进行遵纪守法,集体主义精神教育,进行文明礼貌和沟通能力的专题讲座,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和谐相处。其次,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如社会公德、法律知识、职业道德、技校的日常行为规范等教育,预防不良倾向的出现,扼制不良事态的发展,以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再次,针对日益严重的学生无节制上网,邀请有关专家对互联网的利弊作一讲座,也可让学生谈一下上网感想,也可在学生中开展讨论,从中得出正确的认识,及早纠正迷恋网络的现象,科学地对待网络文化。最后,可根据学生“可塑性”的特点,请心理学专家作有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心理讲座或心理咨询,校正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学校应开设心理信箱,随时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由于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学校的有关教师对学生的生理方面进行正确辅导,指导学生如何处理青春期碰到的各类问题,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思想。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家庭教育

一、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1]。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大学生社会化发展中出现的负面结果和影响。笔者是做一线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经常接触学生,对他们的学习状态和生活态度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和深层次的思考。目前大学生身上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或许会泛化,乃至影响他们终生。

(一)成人教育缺失,大学生生活自理性差

大学生入学的年龄一般在18岁上下,经过一年的学习,绝大多数已经达到法定的成人年龄,但成熟是心理和生理并行的,只是生理年龄迈入成人门槛,心理年龄不能跟不上,一些大学生幼稚、依赖、不成熟主要源于此。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搜狐网教育频道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2180名参与者中有56.8%的人认为现今的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仍然单纯幼稚,对实际工作不适应”[2]。大学以前,处处事事都由父母来包办,到了大学需要独自面对时,难免头脑空白,手足无措。大学生成人化程度不高是高等教育之前父母、老师没有教育他们如何成人。接受大学教育后,基于其教育特点的自由化程度,更没有老师告诉他们已经成人,这些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也不知道长大后的言行举止应该如何。

(二)成人教育缺失,育人功能缺位

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掌握社会生活必需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3],这方面笔者深有体会。担任辅导员期间,笔者曾经多次教导大三学生如何去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因为如无人指导,这些大学生的确做得令人不甚满意。例如200多人的班级中,有些同学打电话,接通后就直奔主题,忽略了基本的问好和自我介绍。再则,如果连待人接物这些基本行为常识都不具备,那么这些同学对于今后的求职、面试、答辩等社交礼仪方面更是令人堪忧,所以参加招聘会时有些拙劣表现也不难理解。国内的教育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漏洞,也许一些教育家认为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应该是父母从生活的点滴实践中教会孩子的,但假使父母教育缺位,大学教育是否应该去弥补呢?答案可想而知,然而这样的学生却大有人在。

(三)上进心不足,主动学习意识不强

经济学里面有个词语叫过度开发[4],这个词用到大学生身上也是较合适的,因为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曾遭受过“过度开发”。在升学压力下,为了高考甚至是中招拿到好成绩,学生把所有的精力、精神、情感基本全部都浇注到了应试中去,这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来抵触和逃避学习,再加上有的老师教育失当,灌输了劳苦一阵、幸福一生的错误理念,更使得广大未成年人对摆脱高中生活,追求所谓自由的大学生活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渴望。调查显示:无论这个学生将来是不是好学生,能不能把学习状态调整过来,至少80%的大学生对自己大学一年级的定位是先休息一下。不少学生把大学视为安逸、放松之场所,中学时期的强烈进取心不见了,主动学习的意识也不强了。

(四)同学关系淡漠,没有牺牲精神

同学之情、同窗之谊本应是一种至纯至洁的感情,但如今个别大学生同班4年竟然不知道大多数同学的姓名,甚至出现见面不认识的情况。是因为该同学太内向,还是教育对象的观念出现了问题,如果这种情况普遍存在,结果归因就不言而喻。另外,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是很多大学生没有牺牲精神,过于个人主义,不愿为他人、为班级做出贡献,这种极端非社会化的倾向,与我们国家所倡导的和谐共存现实严重相悖,或许也正是这类惟我独尊思想观念的秉承,才造成今日多数大学生之间关系的淡漠,大家孤僻孤立、彼此戒心,自然会产生陌生感。

(五)自身定位模糊,专业方向不明确

这是个横贯大学始终的问题,从开始大学生活之日起到毕业时的前一天,有数不清的大学生一直生活在对自身和专业方向的求索之中。自身定位不明确可以理解,认识自我比关心别人更具有挑战性,认识自我是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非一日之功。但专业方向不明确,最主要的责任只能在于大学生不主动了解和积极的探寻。或许很多大学生都是被动的等待父母、老师帮他们策划,给他们解释,但是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学生失去其自主探索人生和把握人生的机遇。其实,每个人情况不同,要走的人生路途也不同,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涉及到学涯规划的事情,最好的选择便是自己动手,否则追悔莫及。我们唯一可以弥补的是拿时间换空间,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二、从国内家教方式中剖析原因

与国外的同龄青少年相比,我国青少年不论身体还是心理,都存在一些差异。这除了跟饮食习惯差别有关以外,还跟我国“保姆式”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青少年往往没有长时间独立生活的经历和感受,而没有阅历看上去就难免稚嫩青涩。作为一名大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笔者觉得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未能承担起其应有的责任。

(一)娇惯孩子,把孩子当客人对待

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居多,父母为了从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往往竭尽所能地给孩子提供其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物质条件。放眼整个社会,父母含辛茹苦,给孩子打造高一等生活的实例应该比比皆是。父母打着伞,背着包,还要抱着会走路孩子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样的拳拳爱意会换来子慈仁孝的结果吗?或许不尽然。这种把孩子当客人来对待的教育和扶养方式,不利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放纵孩子,家教与社会现实脱节

家教的目的是提高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但我们家长提供给孩子的生活环境往往与社会现实不相符,甚至大相径庭。比如社会上分配的原则是同工同酬,一份付出一分收获。而在家里,家长经常无原则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奢求。其实不妨试试让这些未成年人用劳动来换取薪金奖励的方式,尽量与社会接轨,这样既可以从小培养有劳才有得的正确观念,又可以让孩子学习到一些有关如何理财的知识。另外,社会讲求公平竞争,比拼的是实力,但在“老人疼爱孙子”的家庭氛围里,相信的大多数是眼泪,什么事情一哭一闹万事大吉,流泪好像比其他任何谋生手段都管用。这就给了孩子很大的错觉,其实家庭给孩子提供的应该是与现实社会竞争一样的竞争状态,才能让他们迈入社会的时候,不至于有太大的落差感和茫然。

第12篇

高考就像一道分水岭,高考过后,人各殊途。有的同学选择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有的同学选择复读,“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有的同学则更愿意进入社会,开拓别样未来。路在脚下,梦在远方,哪条路最适合自己?选择道路之后又该如何走好?也许你在犹豫,也许你正感到迷茫。在老编看来,眼下同学们既要制定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完成好每天的学习任务,也不妨抽些时间,务务虚,整体规划一下自己高中阶段及未来人生的方向。未雨绸缪,总是不会错的。为了帮助大家周全考虑,审慎抉择,本期我们特别编发这一专题,就是希望能为同学们当好参谋,点亮航灯,照亮大家前行的方向……

大学,一个牵动千百万学生的词语。大学,令多少高三学子魂牵梦萦?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逐年递增,2006年报名人数已近千万人,全国专本科录取率为60.23%,其中本科29.55%,专科30.68%。大部分学生十年寒窗的目的,是为圆自己一个大学梦。

为什么上大学,没有标准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上大学是一种投资,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

对于个体成才而言,大学的专业学习也许不是唯一的途径。但不能否认的是,有了大学的专业学习经历,我们日后将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高层次专业领域工作,以后的工作会相对稳定,工作也可能有着更高的含金量。

对很多人来说,上大学也许并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过程。大多数人上大学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专业学习来帮助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即用自己的本事实现人生理想。

而家长为什么要全力供孩子上大学?最主要的是为了孩子将来能找个比较好的工作,能自食其力,事业有成。听起来可能有些俗,但必须承认,在人们心目中,差不多都是把上大学或供孩子上大学当作一种投资来对待的。这也是高校前些年不断扩招,引来一片欢呼的原因所在。

大学可创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培养德、智、体、群、劳、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自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能力,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容许他们全面发展的时间空间,创造一个容许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自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环境,而大学校园正是这样的一种环境。

大学一般都校园风景优美,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许许多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一起生活、成长,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提高。

大学里有丰富的藏书,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有设施完善的图书馆。大量的阅读对于每一个想取得成功的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才可以成就事业,才可以成为体魄健全、知识全面、品德完美且具备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上大学同样也培养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但以前我们的教育强调独立的东西似乎太多,强调协作的东西太少,在大学里面可以让我们学会团队合作,没有团结协作,是不可能出色地做好事情的。

一位今年上大一的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的女生说:“上了大学以后,才知道什么是住宿;上了大学以后,才知道什么是集体生活;上了大学以后,才知道什么是独立;上了大学以后,才知道什么是坚强……上大学以前,无论家离学校多远,我都没有在学校寄宿,太依赖家里人了。上大学了,不得不住校,虽然这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恐怖,但实在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

当代大学生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思想开放的年代,只要有理想、愿打拼,康庄大道就一条条摆在面前。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也不再只有传统的求职方式,他们或应聘,或考研,或留学,甚至自主创业也蔚然成风。

只要我们把握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身的潜能,成功自在掌握中。只要我们时刻带着创造的心,成功就在身边。而所有的成功都是与本人的优秀品质相关联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优秀是一种习惯。

季飞,1990年至1994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工作过5年,1999年开始在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攻读教育管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5月参与创办南京优仕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现任董事长。他曾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谈到大学生创业的问题。他说:“失败是难免的,关键在于你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它。这种失败在我们学校老师的教学中灌输得比较少。老师更多的是教你怎么走上成功之路,而不会说你会怎么失败,我觉得这就是教育中的一个弊端。”他本人也失败过很多次,成功过很多次。“没必要沾沾自喜,这只是你人生必须经历的。”他如是说。他认为对创业成功期望值过高是很多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之一。

总之,人生的蓝图出自于规划,你可以画得宏伟,也可以画得简陋,宏伟的蓝图会让你拥有广阔的天空,而简陋的蓝图却囚禁了自己。所以,请相信自己,没有船到不了的彼岸。

哲学中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说法,哪些同学适合走“走进大学”这条路呢?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对大学“魂牵梦萦”型。这类同学虽然不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对大学的各种情况也不甚了解,但是对“大学生”这个身份充满了向往,更有一种对大学充满渴望的情结。夸张一点说,如果不上大学,这类同学就会抱憾终生。

2.“循规蹈矩”型。这类同学始终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是读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后就业的过程,没有想过不上大学能做什么,大学是就业的一块跳板。

3.“学习尖子”型。这里的“学习尖子”是广义范畴上的尖子,并不一定非得是学习成绩数一数二。这类同学的特征就是擅长学习,不见得是非常聪明或者说是智力超群,只不过学习对他们而言是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他们天生对课本“有感觉”,取得硕士、博士学位都是他们期望中的、可以实现的。对这种类型的同学而言,无论是从大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还是作为继续求学的一个步骤,上大学都是他们的不二选择。

最后要提醒的是,选择继续升学的同学,报考的大学和专业一定要适合自己,尤其是要有利于发掘自己的潜能,这是发挥上大学优势、实现上大学梦想的根本目的。如果背道而驰,不顾自身特点,到头来可能会事与愿违。

每年高考尘埃落定,总有一些同学选择复读,准备卷土重来,再次参加高考。参加复读的同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上了线放弃录取或未被录取的,另一种则是当年高考没有上线的。

高分复读,衣带渐宽终不悔

杭州某高考复读班学生叶,当年高考成绩列全省第553名。但他非常失望:“平时不如我的同学也考进了清华,我为什么不行?”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高复班。经过一年努力,第二年他的高考成绩排在全省理科第16名。他说,现在复读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它是考生重新选择自己喜欢的高校和专业的一种策略。

湖南某高考复读班的一名考生坦言,去年她因考分与中南大学的投档线相差1分而落榜,心有不甘,于是选择复读。另外一位考分达到本科一批录取分数线的同学也走进了高复班,他表示去年发挥不理想,准备今年再战。

因为填志愿不当而复读的余凯同学表示:“其实我们来读高复班就是对自己的理想负责,希望通过再次高考进入理想的大学读自己喜欢的专业,等于多给了自己一次机会。”他现在把能够学习的时间利用得更充分了,学习也更加注重方法。以前的老师对他也很关心,经常为他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如今他和考上大学的老同学也有联系,有时会向他们借笔记、参考书,向他们讨教学习方法。

我们也发现高复班的同学大多心态相当平稳,课堂里没有离高考还有几天的倒计时牌,有的只是大家专注的神态和堆成小山一样的书籍。

选择复读的同学大部分都坚持这样的观点:耽误一年时间多花一年复读的费用,如果能够考上一所心仪的学校和好专业,毕业时就更有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选择复读还是值得的。

低分复读,此时不搏何时搏

去年因高考发挥失常而复读的陆会同学说:“经历过一次高考了,心里比较有数,父母也不像从前那样给很多压力,我自己只想稳扎稳打。决定复读就一门心思了,现在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小陆说,现在他们最关心的就是今年高考中将有哪些招生学校和具体专业设置。

北京市西城区一名考生在高考后主动向家长提出复读,他向父母“检讨”:自己这些年来学习不努力,所以成绩不好,希望父母支持,再给他一次机会。这部分同学选择复读更大程度上存在着某种无奈:上不了大学,看不到出路,只好继续走高考这座“独木桥”。对他们而言,选择复读可以拥有重搏一次的机会,通过上复读班,可以起到补缺堵漏的作用,也可能提高成绩。

原本在广州一所普通中学念书的小宇,去年高考只考了470多分,平时成绩中等的他想读一所好学校,所以第一志愿报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结果未被录取。“一开始我打算读专科算了,但妈妈建议我重读一年。有一天我翻报纸,看到复读学校的介绍,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但对重新奋斗一年有点恐惧。正犹豫之际,我得知自己连那个专科学校都上不了,当时很失望。但我又想,苦一年总比苦一辈子好,于是不出一个星期,就下定决心上复读学校了。这一年时间我觉得花得很值,经历过复读的学生和一般高考学生很不一样,我们的心路历程复杂得多,心理也会比较成熟。这一年后,我对人生、对得失成败的看法都改变了。”

一位高复班同学的随笔中有这样一段话:“不管结果如何,我也是胜者,因为我毕竟走出了高考失利的阴影,我能坦然面对自己的理想。有好的心态才会有好的收获,相信通过自己的奋斗,今年定能笑傲高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无须与他人较高下,就像高考,其实对手就是自己。对于要走进梦想中的大学的同学来说,复读就是又一座通往大学的桥梁,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高分复读的考生了。

其实,复读只不过是一个过程,就像跨110米栏。跨过去的人会说:“复读让我实现了梦想。”曾经在这里栽倒的人说:“这是一个陷阱。”而在还没尝试的人面前,110米栏分明就是十个标准栏。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在这中间我们需要付出汗水,需要艰辛努力。复读生因为曾经输过,就更应明白没有汗水的尝试是一种徒劳,没有艰辛付出的自信其实是自负。在所有的成功背后都隐藏了勤奋,不要被唬人的表象给吓住了。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高分复读的事例。

蔡辉龙,2005年高考厦门市理科状元。

他在2004年高考后填报了清华大学,却以652分的高分落选,最后放弃就读华东理工大学的机会而复读。他觉得自己有潜力,于是决定再复读一年。他说:“如果已经尽力了,成绩即使比原来差也无怨无悔。”皇天不负有心人,在2005年高考中蔡辉龙取得了672分的好成绩,他再一次选择了清华大学。

这就是蔡辉龙要告诉我们的:一个人要有执着的信念,清晰的定位。

赵雪也是一位复读生,她去年考取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她当年选择复读是因为考试成绩不高,连上专科都去不了好点的学校。当时她就想,人生能有几回搏,青春的错误是可以挽回的,于是下定决心再搏一次。“我高中选择的是理科,但考试不理想,而且确实觉得理科不利于自己的发展,所以复读时转成了文科。我也想再通过一年的努力考一所好学校,因此那年非常努力。”谈到压力问题,她感触很深:“当然会有压力,家长和社会的倒不多,主要是来自自己的。因此,自身的心理调节非常重要。”

走上复读道路的同学,各有各的原因。如果有一天,你站在了去与留的边缘,只要你能找准方向,那就是在做正确的选择。

通往成功的路有时候就像是万丈悬崖上的独木桥,下面便是滔天的洪水,走过去了,便是征服。这个过程会让我们明白: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的成功。年轻,我们不怕重新来过!

高分复读的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大多要比一般学生大,所以必须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上坚定自己必胜的信念,避免受到挫折时决心动摇或后悔。

同时复读也不是整日埋头苦读,由于复读班一般没有体育活动课等,同学们应该每天适当参加体育运动,比如户外散步、骑车、跑步等,使身体得到一定的锻炼和休息。

由于许多不利的外界因素及自身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低分复读生也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首先要调整好心态,在心理上完成从自卑、失落到自信、进取的转变。

北京新干线学校冯健校长认为,适合上高考复读班的学生是那些充分认识到社会竞争激烈,已经找到自身问题,并能改正缺点和不足,自身潜力大,尤其是单科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学生。他提醒高分考生:要慎重选择,因为考试时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所以学生要认识到自己是实力不够,还是发挥不好。

综合分析,以下三类学生较适合进行复读:

1.“失误”型。即本身成绩很好,在高考中偶然失手的学生。毕竟对这些考生来说,“低就”实在太可惜了。进入不愿去的大学或者读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专业,心情不爽,学习兴趣不高,又何苦呢?

2.“未入状态”型。即自身很有潜力,但在原学校的高考集体复习中一直没有进入状态,临考前才后悔的学生。

3.“备考方向有误”型。即由于原学校高三老师经验不足,没有给予正确指导而导致备考方向错误、成绩不佳的学生。

从事学生高复指导工作近10年的上海民办侨华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曹惠康分析指出,高复班同学更要学会下面两点:高复学生由于高三的课程都学过,又不需参加高中会考,课外活动也相对较少,客观上可以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多了,但这意味着要求学生学习更自觉,需要加强对自己的管理;同时高复班的师资与普高相比,从整体水平上说不如一些重点高中,高复学生如果对老师要求过高,把期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对自身却认识不够,自我定位模糊,就容易偏离主题,毕竟学习是“老师引进门,修行看个人”。

每年高考,除了产生一批高考状元之外,也会有部分同学因为各种原因而落榜。落榜考生如何面对现实生活,走出思想困惑,这是家长和考生面临的问题。

王军是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高考落榜后,每当静下心来的时候,他也有后悔的念头。因为当初的贪玩,当初的固执,当初的叛逆,他不得不付出代价――落榜。

然而,他现在并不沮丧,因为他觉得竞争社会为他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成功机会。首先,他已经成年了,高考结果如何,并不影响他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个责任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以及对自己未来生活与前途的努力。当他走出这一步,在我们这个竞争社会中,他已经扎扎实实地领先了一步。其次,他觉得高考并没有击溃他的信心,他相信自己的潜力与勇气。海外华人中很多人在国内拥有高学历,在海外生活的开始几年几乎都有靠体力打工的经历。他们中不少人几年如一日,每天进行十几小时高强度高节奏的体力劳动,这些经历被不少成功人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经历,是他们成功之路不可或缺的起点。

王军如今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他走入社会后要像那些成功人士当年那样,刻苦工作,无怨无悔,因此他感觉自己的竞争实力不可忽视。

我们采访的另一位男孩名叫韩磊,他今年本来上了专科线,但是他并不高兴去上一所三流四流的院校,加之不想复读,于是便走入了社会。谈起自己的选择,韩磊显得十分理性和深沉。他说:“以社会竞争的角度而言,能进入大学深造只是意味着拥有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资格,只有在参与了能创造社会价值的竞争并在竞争中胜出,才算成功。高考落榜被认为前途完了,并不符合竞争社会的客观现实,而应认作是一个起点。若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力,不断努力进取,是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迈向成功的脚步的。虽然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是‘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依然有较强的影响力,会让我们感到有压力,但在这个社会中,从砌砖、洗碗开始的成功人士也是数不胜数。面对学历的劣势,第一,我不会自责;第二,这也决不可能成为我退缩的理由。”

另一位高考落榜的张姓同学说:“学历高低从来不是综合竞争实力的唯一决定因素,其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责任感,是竞争中的拼搏精神。我并没有把高考落榜之后走入社会看成是一种失败,我觉得这只是一种选择。我觉得只要我自信地从心里拒绝任何的同情安慰,而以一种临战前的振奋与强烈的求胜欲望取而代之,总有一天我将以自己的事业与成就让亲友感到骄傲!而且高中三年已经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一是学习、理解能力的提高,高中的训练实际上使我们具备了走入社会后快速学习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的基本能力。比如我认识的一个人他高中毕业后进入社会打工,在技术的掌握速度上要比其他人快很多。二是高中学习竞争的残酷性和高考的高淘汰率,还让我明白了很多原来不明白的道理。高中的学习竞争压力很大,试问进入社会以后的压力大不大?学会面对这种压力而不是逃避,本身就是一种锻炼。”

听了以上几位的话之后,我们唯有衷心祝愿他们以后的路走好!

无论我们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步入社会,高考落榜也好,高校毕业也罢,我们首先要面对的便是这个社会的竞争与优胜劣汰。社会是个大熔炉,倒出来的残渣才是社会的失败者。没有考不上大学就是失败的定论,却有不努力就会失败的道理。

面对现实,拥抱社会,让我们勇敢地跨出第一步。抓住父母给予我们的创造天赋,努力拼搏,成功自然就在不远处,原来步入社会也如此精彩。

所以高考只是我们人生的中转站,并不是我们的终点站。人生的转折点并不是人生的波谷,落榜之后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心,前面定是一片光明!

但是前进的道路并不一定那么顺利,落榜之后求职或是自主创业,我们有两条路可以走。就在我们身边,无论是求职还是创业都不乏成功的例子。让我们先看一则成功创业的例子。

袁正洋,江苏省盐城人,落榜之后一直在家寻求创业机会。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注意上了一只癞蛤蟆,从而产生了规模化养殖癞蛤蟆的想法。结果他一脚踹进这个“冷门”,在自己22岁之时就挣下百万家财。

其实分析各个成功者的求职、创业历程,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发现了别人所没有发现的、没有注意到的行业,从而钻进冷门,取得成功。正所谓“机遇只会降临在有头脑准备的人身上”。所以,高考落榜之后要尽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善于观察周围事物,从而找到求职、创业的契机。

让我们再看一则成功求职与创业结合的例子。

阮建荣,于上个世纪80年代放弃学业,曾经历过四次高考落榜。之后,阮建荣先是到工地做了几年泥工,后来又改做推销,几年时间积累下100万元资产。但后来在初次自主创业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投入的100万元血本无归。

阮建荣也不知道自己那段时间是怎么过来的,但是有一个结果就是他挺过来了。而且他用自己敏锐的双眼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契机,最终,他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赚了2000多万元。

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求职或创业之初难免会遭遇一系列的困难,这时也恰恰是考验一个人意志的时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阮建荣的求职不能不说成功,而之后的创业失败又有多少人能承受?这都不要紧,只要我们始终记着:年轻,真的没有什么不可以!坚持就是胜利!

因为渴望成功,我们自信地步入社会;因为自信,我们成功地走在社会。

谈起“不上大学,我们可以做什么”的问题,让人一下子就能想起几年前非常火的所谓“现象”,被誉为“少年钱钟书”的韩寒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当时因为这种现象所引发的争论,无非也就是高中生毕业后究竟走向何方的问题。随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这个问题就越发显得尖锐起来。有些时候,人们不得不承认,相对于继续坐在课堂中鸭子听雷一般地煎熬,一些学生还是走向社会比较好。但这些学生最好具有以下特征:

1.对校园“深恶痛绝”型。即步入学校那天起就对课堂学习没有丝毫兴趣,只要和学习无关的事都可以做得不错,而一接触课本就会犯困、没精神的同学。这类同学和智商高低问题没有任何关系。

2.对学习“死不开窍”型。这类同学和智商问题的关系不大,但是有所影响。他们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让课堂学习成为一件可以丰富自己的事情,反而时时都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自卑,对生活中的其他事也没有兴趣,变成了学习的奴隶。

3.有“一技之长”型。就个人而言,说得更实际些,上大学的目的无非也就是学得一技之长,为将来可以找到好工作做准备。以目前就业市场越来越需要有实际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的趋势来看,如果学生本身就有一技之长,那么在上大学的问题上或许就多了一些灵活性。

回到开始提到的“现象”,一个既懂得写作又会玩赛车的人,谁也没有看到他因为没有大学文凭而活得水深火热,相反倒是非常的滋润。著名的“童话大王”郑渊洁一家三代都是小学文凭,但他们每个人都过得不错。

抛开这种特例不谈,我们身边其实也有很多高中毕业就随长辈做生意或者自己学得一门手艺的例子,他们虽然不是事业如日中天,但是生活很轻松,并不比那些已经考上大学的同学差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