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7:0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的沟通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管理学原理 教师的主体性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12
Discussion on Teacher’s Subjectiv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hinese and Foreign Cooperative Teaching
――Take the case of “Management Principles” for example
WANG Saifang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Abstract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the dual subject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d teacher’s subjectivity in the delivery course of “Management Principles”. This subject is regarded as a systematic project. Teacher’s subjectivity embodies in making teaching plans, organizing, leading and controlling teaching activities.
Keywords management principles; teacher’s subjectiv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0 前言
“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管理思想,包括组织管理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原理和理论。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管理技能、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的培养。
我校“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澳合作金融与证券专业的学生。目前为止,已经培养了3届毕业生。学生培养模式是3+1,由澳方定教学计划、教材及考核形式。学生使用全英文教材,用英文考试。这对高职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通常来讲,高职学生自律性不强,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有待改善。面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及学生为教学“双主体”的理念,将管理学原理课程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顺利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1 文献回顾
在国内的文献中,一些研究者分享了他们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探讨了各种教学方法。岳柳青、兰勇(2009)①的实践教学法,吴价宝、任真礼、刘春梅(2015)②提倡在教学中采用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孟凡荣、张会忠(2013)③提出的抛锚式教学法。此外,一些学者针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改革的举措。比如胡宁、周丹(2016)④为了提高学习迁移效果,建议对管理学原理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现培养学生成为“知识人”、“能力人”、“素质人”三位一体的“全人”的教学目标。也有研究者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年龄特征调整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⑤⑥
综上所述,国内一些从事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这对致力于提高管理学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该课程教学目标起到了一定指引作用,值得教师们及教研工作者借鉴。但同时,这些研究过分强调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教师与学生均为教学活动主体。⑦教师在管理学原理教学的系统工程中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计划、领导、组织、引导等方面,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则表现在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最终体现在“身心的自我发展和变化”。 ⑧
因为文章篇幅的关系,本文只试图以一线教师的身份,从教师的主体性视角来探索其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作用。
2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如果把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看作是一个工程的话,那么教师就是该工程的管理者。高校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实质就是对课程进行管理的过程(宋敬敬,2015)。管理有四个功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也从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个功能中体现出来。
(1)计划职能:计划只能涉及到管理者制定组织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该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及所需的资源。在计划职能中,教师的角色就是计划的制定者。
教师在上课前要计划该课程的课程目的与教学资源,比如:课程描述,包括教学目的、考核方式、教材、 上课教室(多媒体教室还是机房)、课时、教学进度表、教学PPT、案例、学生成绩登记表等。因为我校该课程是中澳合作办学国际金融与证券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因此课程描述(course descriptions)由澳方提供。考试方案由期中考试、一个案例分析和期末考试组成的形成性考核方式,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0%、30%、50%,其中学生必须在期末考试中及格才能通过这门课程的所有考试。教材由Samson.D &Daft. R编写的英文教材。本课程的课时共66课时,一周6节课,11周上完。
在上第一节时,任课教师必须第一时间把课程描述发给同学们,让他们了解该课程对他们的要求,他们的学习目的要与课程描述的要求保持一致。同时,鼓励每一个同学做自己的管理者,管理好自己的资源,制定好自己这门课的学习目标,并计划好如何有效地将之实现。
(2)组织职能:这里指的是教师对课堂的组织管理。为了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分组是个好的选项。教师将75位同学以3-5人为单位自愿分为一个沟通小组,直接与老师交流。老师会根据课时内容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安排辅导课,同学们按小组与老师面对面地沟通问题。这样的扁平化师生沟通结构能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老师也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学生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3)领导职能:在管理学领域里,领导职能指的是利用管理者的影响力去激励员工完成组织目标。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等(1955)指出,在教学各环节中,教师起作领导的作用。教师在领导这个管理功能的角色就是引领者、推动者、激励者以及聆听者。
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中,教师就是引领教学环节的人,使课堂教学从新课导入、重点与难点的讲解以及最后作业的布置环环相扣,最终完成教学计划。
激励者的角色就是指任课老师在教学中用满腔的热情感染学生,用生动活泼的案例来吸引学生思考、并给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比如在学完组织结构那章节的内容后,教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将写好的案例分析发到教师的微信上。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这种及时的沟通激励了每一位同学。
聆听者的角色指的是教师一方面在学生课堂参与中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另一方面也指在学生遇到对理论不理解或者如何用理论去分析案例等困难时的沟通模式,仔细聆听他们的困难及原因所在,然后指导他们一步步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基于学生的课堂提问进行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⑨在扩大自己在管理学领域的知识面的同时,还能对管理学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与展望,提高教学质量。
(4)控制职能:控制职能的内涵是监督员工的各种活动,确保机构在朝实现组织目标的轨道上,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矫正措施。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任课教师需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对教与学的监督。
课前的监督包括学生在准备上课时的精神状态、出勤情况统计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课程中的监督则包括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重点确保教学计划的逐步完成。课后监督指的是对学生作业的辅导与检查。每次上课内容结束后会留意到相关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将作业发到微信上,方便老师一对一的指导。
另外,课后监督还包括对学生每次考核后的评价与沟通。期中考试结束后,及时把成绩告诉学生并进行总结。对考试成绩出色的同学加以表扬,对不及格的同学要一对一、面对面地沟通。询问他们目前学习上的困难,并加以切实指导,让学生知道如何有效率地学习,并确保获得学生努力学习的承诺,争取在下一次考核中获得好成绩。通过对学生每一次考核后的评价与沟通,任课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学习困难,是保证学生按要求完成学习目标的有力保证,使学生真正理解管理学的理论并掌握管理的基本技能,为他们将来继续深造和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总结
本文探索了在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师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通过计划、组织、引导、控制等职能发挥教学的主体性,从而激发高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多年的“管理学原理”教学经验表明,发挥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双主体性”,还要借助社交媒体(如微信、QQ)加强师生的沟通与交流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注释
① 岳柳青,兰勇.《管理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8):46.
② 羌郾Γ任真礼,刘春梅.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法探索――以“管理学原理”课程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134-137.
③ 孟凡荣,张会忠.抛锚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15):155-156.
④ 胡宁,周丹.基于学习迁移效果提高的《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研究[J].知识经济,2016(13):135-136.
⑤ 杨秀平.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J].时代教育,2015(13):206-207.
⑥ 邱海燕.基于90后大学生特点的《管理学原理》教学设计[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138-139.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管理学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掌握基本的管理学原理和知识,学会用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便更好适应社会、企业的发展对员工的要求。但是,由于管理学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性质,使得该课程和其他动手能力较强的课程有比较大的区别,如果不根据学生的特点正确组织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所学东西很虚,不实在,学生就会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教学质量就很难提高。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分析目前管理学教学的问题,并探讨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
由于高校教育的大众化,高职学生进校的分数与本科生相比都较低,特别是文科生,相对学习基础更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较懒散,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愿意去思考和实践,教师讲授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自控能力较弱,学习缺乏计划性,基本是被动地上课,课后也以完成作业为主,很少会涉及预习、学习、复习的过程。学习趋向于务实,表现为对稍微简单的实训课、实际活动感兴趣,复杂一点的活动就不愿意去做,对于虚的理论不感兴趣。而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职业院校,理科生基本报考的都是工科类专业,报考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主要是文科生,这就对管理学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
二、现行高职管理学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职《管理学基础》教学应达到的目标理解比较模糊。《管理学基础》教学仍然停留在单纯以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职能介绍为主,忽略了对学生成为各类基层管理者所具有的综合管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工作责任意识、管理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2、教师对学生学习课程的初期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对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认识不清晰,加上授课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管理知识的运用介绍偏少,使学生觉得管理学知识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管理学遥不可及,缺乏实际用途,从而一开始就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3、教学方法不灵活。主要是运用多媒体讲授及案例教学法,教师过于偏重书本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少,学生不能将所学管理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而且,教师所选案例主要是一些企业的案例,结合学生实际的较少,学生整体参与案例分析的主动性很差,课堂上往往是几个学生垄断发言,其他学生选择沉默,为了使其他学生都能发言,教师只好点名,发言的形式沉闷。这都使案例分析教学走了样,反而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
三、《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1、教学过程要体现管理的实践。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管理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管理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处处运用管理理论,体现优秀管理的魅力,进而增强对管理价值的认识。
(1)每次让不同的学生上讲台宣读小案例,培养学生在公众瞩目下的“动口”能力和自信心,让学生针对现有案例发言,锻炼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轮流走上讲台,参与课堂考勤。轮流考勤目的在于让学生的名字相互被叫过和听过,以在细微中强化学生之间的情感;要求考勤时必须看着对方的眼睛以体现尊重,理解管理中的非语言沟通,同时也可发挥管理的控制职能,防止“替答到”的出现。
(2)平时成绩的评价中体现管理。对于学生干部缺课要比普通学生缺课扣分要重;对于公假前后学生的缺课要比平时缺课扣分要大;对于学生课堂积极发言要加分。
(3)让学生参与案例的编写,鼓励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加大平时成绩占学期末成绩的比例,我校达到50%。平时成绩参考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根据考勤、上课表现、回答问题情况、参与案例编写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
2、加强课程教学初期的引导,强调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高职生在开始学习管理学课程之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更不清楚其用途,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积极性,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要介绍管理学课程在管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介绍管理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管理学讲什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说明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它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学好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帮助我们掌握工作、学习、生活统筹安排的方法等,是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基础。从一开始就强调管理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兴趣。
3、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使学生易懂易学。
在管理学课程内容的具体讲授过程中,为了使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高职生更易于理解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学理论与方法,教师应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来讲解管理学知识。例如,结合学生大学生活编写“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如何度过你的大学生活”等。选择案例时,要注意选择来自校园生活的自编案例,尤其是结合学生所在院校特点的自编案例,由于学生和教师对这些案例发生的背景和情况都比较熟悉,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也容易引导和教学,通常能够比采用社会上的案例和国外的案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必须重视“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调查、广泛收集、分类编写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案例,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地方经济和企业特点编写短小精悍的案例,适应管理学教学的需要,并对案例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更新,形成一个适合管理学课程服务对象的、内容新颖而全面的管理案例库,给管理学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4、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性教学环境,做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设计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游戏参与法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实践教学环境,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布置学生观看一部电影或上网了解年度财经人物的经历以及成功的经验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当然,对于调研活动经验、结论以及学生网上了解的相关感受必须进行课堂展示总结,以作为平时考核的依据,表现突出的可以给些物质奖励。
其次,通过校园专家行活动,邀请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来校讲座。例如我校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邀请了安琪酵母集团企业营销工作人员就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等相关问题谈谈相关的做法和经验;邀请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给学生做了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大学生应聘方面问题的相关讲座等。让学生通过与企业工作人员的接触与现场沟通了解认识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可以借他山之石,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知识,培养自身的综合管理素质。
总之,《管理学基础》是一门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管理素质,培养学生学会用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特点,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应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使学生寓学于乐,在管理学课程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从而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为今后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更好地安排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丽.管理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3.
[2]王群.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
[3]刘晓斌.关于提高管理学教学水平的实践探索[J].成都大学学报,2010(3).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研究
如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领域。而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的人才,笔者认为一个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为企业更好地服务。然而,长期以来,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观念落后、教学体系僵化、内容缺乏前沿性,这种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势必会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要求管理学课程教学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一、《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的开设缺乏专业针对性
现行的管理学课程设置专业针对性不强。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其多样性与适应性,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就不同,所以管理学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中有不同的设置,应从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侧重上区别对待。
(二)教材内容陈旧
现行的管理学教材在内容上主要讲述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五个部分,这些内容只是针对原有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研究的,落后的管理理论、管理理念、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变化的需要,急需进行更新。
(三)教师梯队不稳定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属于理科学校,对于管理学这种文科课程缺乏长远的规划,再加上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课程门数较多,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变动较大,教师梯队不稳定,没有核心教师,也不重视后备教师的培养,不适应课程建设的需要。
(四)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应该说,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管理学的基本原理都能看懂并理解。但学生普遍反应其困惑在于如何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做到活学活用。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的滞后及实验设备不足,使学生缺少必要的实践性环节,不能从更深层次领会管理的本质。
(五)教学手段落后,考核方法单一
传统的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以黑板和粉笔为媒体,教师讲课为主,未引入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系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教学效率。考核方法上形式单一,全部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题目设计也缺乏创意,客观题较多,发挥性的主观题较少,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难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代企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要不再是片面地考虑相关专业知识,而更多地关注相应层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希望所需人才具有开放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以及知难而进、求同化异的能力,学习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事务处理及应变决断的能力等。作为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具备以上能力以胜任目前和将来工作的需要,就必须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二)课程本身的发展需要
管理学是一门科学,其理论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和抽象,也服务于社会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也越来越强,一方面要求有更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来满足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管理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样,管理学的教学也应该紧盯时代的步伐,摒弃过时的理念和方法,吸取新的理论和策略。
(三)完善学生心智模式、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管理学》这门课程教给学生的不是一两项实用的技术,也不是纷繁复杂的逻辑推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过程其实是完善学生心智模式的过程,是长期的、点滴的潜移默化,这就需要不断地改变教学内容和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内外兼修,塑造自我。
三、《管理学》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动态地、及时地反映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变化对管理带来的影响,以及预测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管理职能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思路来安排管理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方法。①介绍两大管理学基础: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观念;②讲授管理四大职能:计划与决策、组织与人事、领导与沟通、控制与信息处理。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管理技能的基础和前提,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主体与中心。同时,还应制订新的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必须删除陈旧的、不合理的内容,充分反映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变化。
(二)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学课时都较少,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管理学原理就必然成为教师上课首先面对的难题。在实际教学中既要讲究知识体系的完整,又要讲究重点突出,既要实现理论够用,又要突出技能本位。基于课堂教学,本文认为专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是适合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优秀教学方法。
1.专题教学法。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完全覆盖管理学原理的全部理论,但又要让学生建立起管理学的基本架构,专题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即,以管理学的各个范畴为专题,一堂课就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这样既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又不失重点。
具体来说,根据“两大基础”可以将管理学原理设立为两大板块若干专题,一是管理理论基础,包括管理系统专题、管理思想专题、管理原理专题等;二是管理技能基础,包括计划专题、决策专题、组织专题、领导专题、控制专题、企业管理实践专题等。
2.案例教学法。管理学传授的应是管理能力、管理素质,而不限于单纯的管理知识,是在培养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心智模式的训练。这种训练不可能依靠记忆,只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真实情景的体验获得感性的认识,进而融会贯通,从实践中升华、提高。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再现企业管理活动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进入管理现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实践问题的解决之道。
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应该把握好一些基本环节,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价值。一是要精选案例,选择的案例应该遵循针对性、现实性、典型性、差异性的原则。二是要贯彻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案例教学前要有针对性地作相关理论铺垫,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大胆地去思考、去发挥、去创新。三是要培养学生分析案例的思路和方法,即如何运用基本原理去分析、推理、判断、论证。四是要组织讨论,这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也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要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五是评定成绩时,要重点考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1.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管理学教学中,应积极提倡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综合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
2.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将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师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参观学习、开办讲座等方式促进学生对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掌握,让学生对管理的理解不仅仅有理性的,也有感性的。
(四)考试方法的改革
在强调期终考试重要性的同时,应该适当缩小期终考试分数的比重。学生上课出勤率、课堂发言频率和质量、科研小论文、课后作业、社会调查等都应占有一定比重。
(五)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师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研究教学规律,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完善课程内容体系;教师还应该学习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以便懂得或在教学中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社会输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六)完善教材建设
教材的建设和改革包含教材内容的改革和教材形式的改革两方面的内容。教材内容的改革,一般指教学内容的改革,前面已经叙述。关于教材形式的改革,一是要打破过去单一的文字教材形式,研制和扩大应用电子教材,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使难以理解的内容通俗化、生动化;二是要注意发挥理论教材、实践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等各类型教材在专业教学中的协同作用,形成科学的教材体系;三是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案例辅助教材对教学的作用,淡化教学中过重的理论色彩,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更应更新教学观念,课程教学要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树立“以教为导,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要适应时展需要,不断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单凤儒.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马雪蓉.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10).
关键词:自我管理能力;高职;管理学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34-03
高等职业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应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管理学》课程教学应大胆进行改革,有效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故事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加深对管理学课程的运用和理解,并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管理学课程教学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双向融合。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概念的界定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含义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项活动所必须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学生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如时间、学习、行为、金钱、人际关系等,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而进行一系列自我认知、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活动。从内容上讲,应该包括自我学习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沟通管理、金钱管理、健康管理等方面,其中健康管理又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充分利用大学所提供的各种资源,有效协调学习生活中各个内外要素,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为将来顺利走向社会并迅速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自我管理能力强的人不一定能成为成功人士,但一个成功人士绝对是自我管理能力强的人。“学会如何治理世界,必须首先学会如何管理我们自己。”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当今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生通用管理能力的含义
通用管理能力(General Management Performance)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提出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各国在通用管理能力的内涵、范围、种类与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上的研究和实践也各有侧重。然而,对它作为各国企事业职业经理人与管理者阶层培养与构建的基石性作用公认无疑。简言之,通用管理能力是指不同职业群体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要求,是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与行业(如市场营销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等)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大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可以说是作为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所应该共同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大致可以概括为六类:说话沟通能力(包括演讲、陈述与面谈能力);书面写作能力;会议与活动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学习能力。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与通用管理能力的关系
通用管理能力是指不同职业群体所体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要求,所以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通用管理能力有重叠的部分,如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但自我管理能力涉及自身活动的内容较多,更多地指向自我,是进行自我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学习管理、健康管理、金钱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的能力,体现出更多的个性特点;而通用管理能力是属于共性的,二者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从层次上讲,自我管理能力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能力,是培养和提升通用管理能力的基础,而通用管理能力处于更高层次,是在自我管理能力基础上自身综合素质的进一步修炼。一个不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人不可能具备较高的通用管理能力,只有不断修炼,提高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通用管理能力。
(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现状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教师和家长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当前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状况不尽如人意。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观察和与同事的经验交流以及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低,如缺乏人生目标、花钱无计划、学习不得法、没有时间管理概念、对大学自由宽松的生活方式无所适从,自我认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目标管理能力、理财能力等,与用人单位及合格大学生的要求还尚有一段距离。造成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低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但这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本文着重探讨如何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来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高职管理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旅游与饭店管理等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同时,又为管理专业后续的各个职能管理课程,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沟通等奠定基础。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管理学课程教学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的培养,应注重与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的结合,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学生实际,讲授过程中知识传授多,能力训练少;基本理论多,实践经验少;脱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多,切入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少,忽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视角来看,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管理学从整体上看,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实践教学又包括课堂实践活动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两种形式。在现实的管理学教学中,管理学课程的总学时通常在50~70学时之间。教师在既定的学时内,往往优先保证基础理论的教学,如有充裕的时间才会考虑实践教学。因此,实践教学往往得不到保障。而光说不练、纸上谈兵对学生来说,只是丰富了管理学概念、原理,而对管理能力的提升收效甚微。因此,对于理论教学,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删减,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可以当成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这样既可以适当压缩理论教学的时间,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在适当压缩理论教学的同时,则是加大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时数应占总教学时数的1/3。课堂实践活动一般围绕教学内容随堂进行,如分组进行案例讨论、角色扮演、项目设计、情景模拟等,丰富课堂实践教学环境,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课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调研、参观、见习、实习等活动,让学生直观真实地感受企事业单位管理的各种活动,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对管理学原理的理解,并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学习、沟通等自我管理能力。
(二)有效整合理论教学的内容
管理学教材版本众多,但基本内容相差无几,基本都是介绍管理概念、管理思想的演进、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项职能、管理创新等内容。管理学的有些内容与管理类专业的有些后续课程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管理沟通的内容有重复的地方。因此,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创新。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理论教学本着“管用、够用”的原则,讲得不宜太深,太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和厌学情绪,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坚持实用性和针对性。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再造”,对于在后续课程中重复的内容少讲、略讲或不讲,而对当代管理前沿理论,包括学习型组织、企业流程再造、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内容可加大介绍力度,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管理创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则应结合中国企业管理实例作适当介绍,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三)增加学生自我管理方面的内容
教材只是一个参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脱离教材,只会照本宣科,那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教师不能严重依赖教材,教材上没有但是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如时间管理、学习管理、理财、健康管理等也要精心准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愿学乐学,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在讲授计划和控制职能时,与学生的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自我管理相结合,进行如下教学设计,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高职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的选取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观念决定行动,作为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学教学,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授人以渔”的理念,从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由单向传播转向双向交流,由自己充当演员转向充当导演、指导者和引导者,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转换角色,“从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学会学习,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管理学教学效果。
(二)采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景,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给定具体真实的管理情景之后随即退出,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并思考运用什么原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要通过最终的结果来验证所学知识,从而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加深对管理原理的理解,实现对管理知识的真正掌握。而学生在讨论、总结、归纳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培养了其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竞争意识和沟通能力。不过,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它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讲,很难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同时,案例教学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学知识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这样才能在案例教学中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开阔思路。而作为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管理学基础》往往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对于缺乏管理学知识又缺少社会阅历的大一学生来讲,即使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很难运用管理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准确的分析、研究,而只能是就事论事、肤浅片面地分析,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尽管案例教学法有许多优点,教师也不宜过多使用此法,要少而精,分析一个案例就必须透彻、全面、深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学习,参加案例教学的相关培训,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案例教学水平。同时要引导学生转变老套的学习习惯,积极参与其中。在案例的选择上,要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常见的、难度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才具有典型性、适用性和时代性,才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在所设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通过角色扮演获得感性经验。例如,在讲授“人员配备”这一问题时,让学生扮演招聘者和应聘者,自行设计拟招聘岗位、面试问题,模拟招聘环节,让学生对人员招聘知识有一个清晰而感性的了解。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来看,不仅能检验、巩固、完善所学内容,运用所学理论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加深对岗位角色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并在角色扮演中拓展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合作精神。不过,与案例教学法一样,情景模拟教学法同样对教师和学生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使用不当,那么只能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因此,在采用此法时,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四)故事引导法
不论是案例教学还是情景模拟教学都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讲授法仍然是进行理论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如果仅仅是枯燥、空洞、抽象的讲授,势必引起学生的厌烦。要想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讲,教师必须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并能始终抓住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讲故事的技巧,借助于小故事这种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将管理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开心之余引发思考,进而引导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并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在讲授“人员配备”相关内容时,引入“房谋杜断”的故事,以此启发学生实现人员最佳组合的重要性;在讲授“领导”相关内容时,引用“刺猬取暖”的故事启发学生领导者既要与下属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尤其是在心理距离方面的领导艺术;在讲授“控制”相关内容时,用“扁鹊的故事”启发学生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的管理学原理。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团队学习法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定期聘请管理一线的专业人士到学校开展不同主题的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鲜活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建立自己的教学博客或组建QQ群,构建和学生交流的网络平台,实现与学生的无障碍沟通交流及对学生学习方法和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五)改革考核方式
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看,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必须改革。我们可以把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可包括作业、出勤、小组讨论、见习、实习等方面的内容,终结性考核可包括试卷、论文、自我评定、教师评定等方面的内容。从分值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应各占50%。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管理学作为一门既介绍管理理论、又培养学生管理技能的科学,理应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管理学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一定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管理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进阶,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黎鸿雁,邵彩玲,安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1).
[2]李满林.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及类型[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
[3]李峰.能力本位下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1).
[4]余霞.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9).
[5](美)戴夫·埃斯利.大学应该这样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陈元瑞.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要点探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关键词:优化 行政管理学 教学效果
行政管理学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在其用途与地位上市不可取代的。它意在培养具有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具有创新能力的行政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其在管理科学方面的重要性,所以对于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法与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行政管理学恰恰又是一门充满实践性、思辨性和研究性的课程,那么探究出优化《行政管理学》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刻不容缓的了。本文就根据教学实践,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一、完善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为讲授式教学,即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进行的理论的讲授。行政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学科,扎实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是不容怀疑的。只有学生能够准确的学习和掌握行政管理学的理论的知识,稳扎稳打,才有助于以后将知识更好、更灵活的运用于实践之中。如果行政管理学生连基本的行政知识都不够了解,那么面对实际问题,就不能有一个很好的而定位与把握,从而束手无策。所谈到的传统教学方法就是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加强与学习。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就要从如何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的角度出发。而在如今这个教育体制与方法正在逐渐改革的背景下,许多人提出了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质疑,他们认为传统的方法只注重教师的讲授和理论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任何专业人士或者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不能否认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没有理论就没有实践的应用。
实践虽高于理论,却基于理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更利于学生理解的方法讲授给学生,这样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并且由于教师的传授,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知识有一个更为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强调了传统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就要提到此方法的完善与优化。在进行讲授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敢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这里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能够更为形象、生动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善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行政管理学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会接受,还要学会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长时间的自主学习更会使学生会学习、会分析、会探究,最后会处理、会实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药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在此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有些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和放任型。对于自主学习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学生阅读相关文件而后总结收获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学教材部门内容并进行谈论学习的方法。与此同时,我们更是可以大胆的采用让学生自学后担当老师的角色为其他学生讲授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也可以在教师授课之后,让同学们进行激烈的讨论,使大家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再共同进行探究。此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当然,适当的让学生共同做课题研究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也会引发学生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自己教自己学习。
三、实施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近年来正在发展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实际是对完善传统教学方法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两种教学方法之后的升华和提升。此方法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让学生增加了实践分析的机会,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准确的把握案例的实质与背景,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尽快的解决问题是每个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的素质。而案例教学实际就是给学生了一个逼真的练兵场,通过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案例,使学生仿佛真正进入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景,通过同学们对案例的分析和把握,可有效的激发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也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学的主体由教师变成了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面对和解决。同时,也会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在互动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接触不同的案例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企业面临的情况和问题,使学生尽早的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
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师的职责,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提高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就要求我们应用有效的方法来优化教学效果。经过教学经验和总结,完善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实施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新型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更多地人去探索和事件,优化《行政管理学》教学效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重要的社会任务。对于行政人才的精英培养将从优质的教学效果开始。
(河北省衡水科技学校)
参考文献:
[1]胡兰英,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报2000,(2)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管理学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队伍理论知识雄厚但实践技能不强,缺乏企业锻炼的经历,不利于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深入。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的优化与调整,关键一点仍在于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夯实管理学教学的基础,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强化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的应对措施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的优化与调整,其着力点仍在于如何实现课程教学的创新性发展,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建设、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途径,实现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的改革发展。
2.1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建设
有效管理学的教学体现,在于充实理论教学,落实实践教学。偏颇一方的教学形态,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在管理学教学的优化过程中,应着力于课程体系的完善,强化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合理设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时,确保实践教学有足够的空间。其次,践行好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目标,夯实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地位。再次,完善引导鼓励机制。一方面,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夯实实践教学建设基础;另一方面,规范引导学生实践行为,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校企合作是高职管理学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途径。学生深入到企业管理之中,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并发现自我学习的不足,进而在理论学习中不断地补充,实现对学生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
2.2调整教学方法,强化多元化教学构建
僵化、单一的教学,不仅不利于有效教学的构建,而且逐渐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应注重教学方法的调整,逐步构建多元化课程教学。①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方法强化了“生本”理念的践行,并确保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实践培养。一方面,案例选择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感染力,这是有效案例教学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实践创造空间。例如,在案例教学中,笔者就将电视剧《闯关东》中父亲的沟通技巧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②角色演练法。角色模拟也是一种有效教学的方法。该教学方法首先需要契合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的连贯性要良好,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角色模拟中,更好地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
2.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夯实教学发展的基础
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是困恼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高职院校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内容。首先,高职院校要认识到自身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注重人才引进机制的建立,让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舞台,留住人才就是留住课程教学发展的动力。再次,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制,让教师充分到企业进行锻炼,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保障,提升教师学习深造的空间为教师提供平台,以不断的优化管理学教学。
3结束语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 案例应用
教学目标
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践知识、开阔眼界,丰富思想,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
教学方法
高职的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实验实训法。教学中多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1]
学情分析
高职高专的学生,对学术研究的不感兴趣,但不等于说他们不好学。他们希望的课堂生动、直接的、能马上用得上的,能容易理解并掌握的某种技能。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院约6个班200多学生进行教学需求的调查了解,70%的学生对教学要求希望能从岗位技能入手,以实战性强、丰富的案例辅助教学,并能模拟及角色扮演,课堂生动活泼。
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从6个班的课堂教学效果看,一是学生主动思考不强,学生就算是心理有了答案,但很少将观点拿出来研讨;二是不认真审题;三是不求甚解;四是学生的普遍思维是“求标准答案”;五是案例的采用,很多来源与国外的或国内一些经济环境过时的案例,案情比较复杂的,涉及多因素的,且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不接地气”的案例多。[2]
案例应用
在教学中,最苦恼的就是没有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作者发现,管理学的高尔夫案例教学法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文件筐中的案例、公务员面试试题均可以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研讨思考,互动效果良好。这些都是本土化明显的,管理实战效果显著的案例,所以教学效果甚为理想。
一、高尔夫案例教学应用
高尔夫教学模式是最近广东省教育厅提倡参与体验式教学、情感教学、分组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应用。网上管理学上也有一个叫《管理高尔夫实战训练》,这个实战训练分向上管理与向下管理两大篇,涉及指挥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有约50个情景案例来提高学生练习分析。
作者将高尔夫案例法其中39个案例发给所教的2个班级,作为大作业让学生小组思考研讨。所谓真理越辩越明,研讨辩论的好处在这里。学生激情会在辩论中激发起来,学习热情大不一样。辩论中,沟通能力、演讲锻炼、说服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条理能力都在培养。
例如在指挥规范案例上,下属提出一些有“特权”的要求时,管理者如何进行处理。在面对“特权”意识,学生中赞同反对各占一半,那怎么办,自由辩论,然后,让各辩论组派出代表结合课程理论作总结发言,形成他们是实训报告。最后老师总结发言。这样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到课率95%以上,效果不错。
二、文件筐案例教学应用
公文筐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对已掌握的各种资料、处理信息做出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沟通、预测、决策。属于从技能的角度、业务角度对管理人员能力的测评。
文件筐的处理评价要素,一看文件处理者是否能把握好对事件的轻重缓急的判断及处理方法、手段是否合适;二看处理者能否利用文件所提供的所有资源把握好领导授权原则、可行性原则;三看处理者是否有条不紊,不急不躁,有理有节,营造良好的且高效的工作氛围;四看处理者是否有大局观、全局观和统率意识。
在网上下载的一个文件筐教程里,有三个文件筐32个文件。其中体现领导能力有14个,决策能力的有16个,计划安排能力的有2个;
例如,作者在公文筐里的一个文件案例:李总,你好!最近我工作遇到了一个麻烦:在与其他同事相处一段时间后,组织肯定了我的努力与贡献,并给与我出省培训学习的机会。我学习回来后,发现其他同事与我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工作的开展也明显受到影响。这局面下去,肯定不是一个办法。你看我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在组织领导能力这一章节,作者先将问题抛处来,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解决,然后将部分观点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辩论。
这样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觉得一是务实、实在、具体,有实效;二是学习能够一针见血,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三是能从切身利益出发,反映的问题多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敏感问题。
公务筐文件处理的好处就是很贴近管理层,拿来做管理学基础是最适合的。他教会我们如何站在领导的角度看问题,站在客观实际的场面,观察分析问题,也就是“从上看下”。这样,才会使我们看问题或处理问题是才会更全面、更贴近管理层;提出的办法和措施更符合实际、更有针对性可行性及可操作性,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三、公务员面试试题教学应用
公务员面试试题总体上体现国家对公务员的素质要求,包括做事要求谨小慎密、精心务实、坚持大局观、全局观、团结精诚合作、尊重他人及遵纪守法原则等。这些素质,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同样适用。面试题中,涉及到管理学的内容非常多,且每个都可以单独拿来做问题抛给学生思考。
在网上下载的公务员面试试题1500题里(试题很多重复),适合管理学的,管理者素质题目2个,组织协调题目5个,应变决策能力题目8个,组织策划题目6个,人际关系题目12个,演讲类题目7个,计划管理1个,都是非常适合在管理学各章节中课堂提问用的。且有现成的答案供老师参考。这对于很多没有真正在企业工作过,没有一定管理经验的青年老师来说,这些案例都是相对不错的。[3]
案例的采用合适与否,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在案例的应用方面,适合采用互动的方式强,启发明显,效果好的案例,才会让学生们由被动型学习转换为主动型学习,这就是案例正确运用所取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综合评审题(公文筐)答题技巧
旅游管理学学科研究的主要关键问题研究浅谈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著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关键词: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147-02
工商管理学是应用相当广泛的学科,在国外只有硕士才会开展的该专业,在国内各大高校已十分普遍,然而,很多用人单位反映不少从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反而不精,学术基础不牢,实践能力较差,在学习中,很多学生也反映所学内容太过宽泛,缺乏实际锻炼,使得自己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教学作为当前高校重要的教学方式,其对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具有更强的代表性,通过对教学成果的质量评价寻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是提高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1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与意义
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备经济、管理、法律、企业等方面知识,能够对管理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适合管理工作需求,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在当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课程设置欠合理,理论结成明显多于实践课程,且在理论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专业理论偏多,侧重于实用的知识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以课堂授课为中心,未能有效联系管理实践,导致学生缺乏操作能力与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在人才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因此,加强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是解决当前存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缺乏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其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1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
工商管理专业中,很多理论知识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由于这些知识概括性和抽象性较强,学生很难直接掌握,还有的学生认为这些理论在实际工作中没什么作用,忽视了部分理论的学习。通过实践教学中对个案的分析、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通过实验软件等进行操作,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复杂的企业日常运行环境中进行决策分析,从而明确部分理论知识在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到理论基础的重要性,达到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
1.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建立将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是我国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当前社会中,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只有在工商管理教学中加强实践,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将创业教育和创新融入到教学中,发挥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自主解决、独立思考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所面对的是变化多端的环境,只有勤加思考、努力创新才能有所收获。
1.3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沟通与密切的写作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沟通能力也是个人应具有的重要才能,而沟通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有很多集体活动,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参与,能够有效锻炼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使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掌握较好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为将来适应工作岗位创造良好的基础。
1.4反馈教学信息
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学管理手段的一种,也是对各种教学方式的监督与调控,通过对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够及时了解教学动态、教学水平、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能够及时掌握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活动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调节师生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能够有序进行。由于很多学校的工商管理是教学是在课外进行,传统的听课方式很难对其教学情况进行有效的把握,通过对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能够及时反馈工商管理学科在实践教学中的信息,并根据其所表现出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已实际操作为主,获得基本操作技能和感性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教学。与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落实较为困难,工科专科的学生只需在相应部门完成实习任务即可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获得时间经验,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则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其时间很难用工科实习活动一般以量化标准来衡量,因此为加强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的控制与操作,构建并完善一套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非主观随意进行的,而是受到了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的共同制约,这种约束也使得在构建工商管理学科时间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时也应遵循以下原则:
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围绕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
客观性原则。在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将其定义为各个评价指标,依据其重要程度来权衡轻重,做到全面考虑和指标设置的客观性。
方向性原则。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应根据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工商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求与目标来进行,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建立质量评价体系。
3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3.1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贯穿教学活动的重要实践性环节。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实验与课程实验。实验作为一种创新活动,既不同于科学研究,也不同于理论教学,通过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验证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大胆的去设计新的方法来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实验教学评价要根据工商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从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内容、课程改革等方面来考察,确定实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所在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从教学制度、教学队伍、实验室配置、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教学成果和教学改革等方面来设置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来比较各项目标的轻重,最终利用综合评价法对实验教学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3.2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工商管理学科实习可分为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专业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进行专业实践的重要机会,通过到社会组织的训练和考察,了解企业组织的管理概貌,对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中的经济现象。毕业实习通常是学生在大四下学期进行,进入实习基地进行训练,技能弥补在校学习中理论知识的不足,又能为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演练的机会,还可以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提供有用的实践素材。根据以上两种实习方式的特点,通过实际工作条件、实习工作过程和实习效果对其进行评价,并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评价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与等级标准,对其进行控制和评价。
3.3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学习生涯的总结,也是对教学过程的检验,是考验学生创造性运用、整合所学知识来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使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工作的纽带与桥梁。因此,加强对毕业设计质量的评价,对其进行密切的监控是十分有必要的。对毕业设计的质量评价,可通过以质量评价、教学过程评价等方面来进行。其具体指标可包括,在质量评价方面:选题质量(指导思想、题目难度、题目工作量、与实际的联系)、学生能力水平(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文献资料运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水平、技术经济分析能力)、毕业设计质量(论文技术规范、论文格式规范);在教学过程实施方面:组织实施(毕业设计文件与规章制度、毕业设计选题准备、中期检查、指导教师职称)、答辩及答辩组织情况、成绩评定。
3.4其他实践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的评价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中,除以上三种教学模式外,还有更多的实践教学形式,其都是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因素,随着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逐渐重视,实践教学的规模与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既有教学环节如学术论文报告、社会调查、软件模拟实习,也有将一种教学方式或手段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如案例教学、演示教学等。此外,还包括项目设计、课程设计等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可根据各种活动的具体特点从结果表达、组织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
以上四个方面即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形式和评价体系,在进行评价时,还应注意各个学校在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流程、师资力量方面的差异,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福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非统一采用相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评价。
4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所暴露出的教学问题与解决方案
4.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匮乏
很多高校的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普遍偏低,不管是重点院校还是普通院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均较低,很多学生不了解实践教学的意义和方式。师资力量匮乏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最大阻碍,很多高校未能配备足够的实践教学资源,很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很难再抽出时间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在指导时,有些老师更多的重视科研与教学,对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能力不够重视,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针对上述情况,高校领导与教师应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制定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对学习期间的学习任务进行统筹安排,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和考核。
4.2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了解教学质量、反馈教学意见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出改进建议的重要手段,然而,很多高校却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阻碍了实践教学作用的发挥,不少老师认为将大量精力花费在短期内无法看到成果的实践教学上是对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很多学生也认为即使参加实践教学,也可能仅仅是投入精力时间而得不到回报。以上观点使得高校未能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测系统,无法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出有作用的建议。
因此,高校应端正师生态度,根据自身的实践模式来建立一整套与学校实践教学相适应的质量评价体系,及时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
5总结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是当前各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学生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社会各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的重要途径。各院校只有在把握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柏青.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1).
[2]盖国凤.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谢向英.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4]张余华.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06).
[5]于兆吉,苏长海.关于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以管理类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
[6]刘与愿,李晓青.基于AHP的案例教学效果评价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0,(01).
[7]顾国爱.基于模糊AHP法的咨询服务业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理论探索[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4).
[8]贾蕾.行政管理岗位的多因素层次模糊评价[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10).
专科有工商管理学。工商管理专业比较热门,所以一些高校为专科生也设置了这个专业。
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管理学;PBL教学法;医学院校
一、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及其本质。管理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通过组织优化他人的行动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活动。显而易见,管理的对象是人。因此,管理者每天就不得不去面对既可爱而又不完美的人,面对人性中的善、人性中的恶,人的潜能、人的长处和人的弱点。而管理的本质,其实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对别人的同情,愿意为别人服务,这是一种善意;愿意帮别人改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这也是一种善意。一言以蔽之,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使其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这就是管理的本质。[1](二)管理学教学方法现状。管理的本质要求管理学的教学培养激发和释放人的固有潜能,使其创造价值,为他人谋取福祉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兼顾学生发展,培养既会认知,也能做事,更懂做人的大学生。因此,在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上,应摒弃“学科中心”“知识中心”“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现阶段管理学的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我讲你听,我做你看”“满堂灌”“轻交流”“少体验”。目前,管理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侧重于“学会知识”,相对忽视“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课堂上教师采用“学科导向”主张,依照学科的“纵向并行结构”或者学者建构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来展开教学内容,这样的做法有违“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次序”,在该教学模式下,知识由于未被应用,因此难以被吸收、消化和理解,导致“学”与“用”的脱节[2]。
二、PBL教学法引入医学院校管理学教学的适切性
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PBL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命,它以建立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探索问题为导向、以小组互动学习为平台,具备如下几个特征:(1)实践性。PBL具有实践性,它以现实情境中的问题为导向。教师围绕该情境问题而非学科知识设计、安排课程,鼓励学生去学习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知识,然后解决问题。(2)自主性。PBL具有自主性,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3)合作性。PBL具有合作性,学生需要通过解决具有真实性的实际问题来进行学习,由于问题复杂,因此强调小组协作。(4)探究性。PBL具有探究性,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新的学习成果和分享。[3]PBL的上述特征迎合了管理学的学科特点,也顺应了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更符合医学院校教育融入人文素质的内在要求。(一)管理学学科特性使然。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因为,管理的“知”仅仅是掌握规律,是管理的前提,但“知”不等于行为。管理的“行”,是对于管理事件的行为、动作,即刻就会产生管理的结果。管理是实践的活动,是以结果衡量的行动。如此一来,PBL教学法就提供了一种管理的现实情境,并强迫学生深入情境,从情境中尽可能地通过团队的合作,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协调自身与他人的行动来高效节约地达到预定目标。通过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管理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从“已知事实”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提供了一个锻炼管理学所强调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能力的现实平台。施密特对820名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PBL课程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印证了该点:在合作、问题解决、独立工作、交际能力等方面,PBL学生较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有明显优势。(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世界万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现代教育需要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并非仅仅追求职业活动所必需的专业技术和相应专业知识,它还涵盖与从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素质,如医学伦理规范、理性精神、文化能力、健全心智,以及追求人的存在意义、责任、权利、规范性、文化性、道德性、社会适应性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相得益彰,共同为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就医学生而言,缺少了人文精神这条腿,即便“创新精神”这条腿十分发达,那也无法走得长远。因此,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离不开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引领。管理学的教学不仅要将科学精神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而且要将人文精神的意蕴融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之中,顺应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医学承接的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医生的诊治疾病、救死扶伤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对生命的认识、对患者的情感以及对人类命运的责任等至关重要的人文态度。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人们对于医学人才的评价不再单以医术水平作为唯一标准。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要医术高超,更应该是医术与人格的完美结合。医学与人文的不解之缘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特殊的要求。PBL案例设计可以通过巧妙地融合人文精神各项要素,通过学生探讨、教师总结环节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PBL教学具有“先天的人文性”,而医学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显然,PBL本质同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将医学人文教育引入管理学课程的PBL教学将使二者相得益彰。[4]
三、PBL教学法引入医学院校管理学教学的实践性探究
我校于2013年开始在管理学教学中引入PBL,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引入PBL需要领导重视,树立起整体主义的教学观,需要教师转换角色,明确教学思路,需要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需要制定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等。(一)领导重视,树立整体主义教学观。PBL教学以8~10名学生作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辅导教师,以一个PBL案例开始小组讨论。而目前,我校开设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班级人数为100人左右,分组较多且涉及的教师也较多,这就容易导致在PBL教学开展过程中出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不一致、教学进程不一致、教学师资力量紧缺、教学资源短缺等带来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学院分管教学的领导高度重视PBL教学法改革工作,将PBL教学绩效纳入管理奖励基金分配方案,将PBL教学从任课教师的角度上升到学院的高度,提供专项经费,系统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规划和组织实施PBL教学,如成立管理学PBL教学改革工作小组、构建PBL学习团队、组织教师和各班级学习PBL教学理念、设置六间专供PBL教学使用的教室并设置一名实验员专门协调PBL教学资源分配等。为树立起PBL整体主义的教学观,教师参与PBL教学前首先必须参加由学院举办的PBL师资培训班,然后让参与教师撰写一份PBL教案,最后要求PBL教师旁听一次完整的授课或是担任一次助教。学院通过上述措施与办法确保PBL教学组织保障有力,运作规范有效。(二)教师转换角色,明确教学思路。PBL教学法引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彻底转换自身角色。在PBL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仅是引导者而非主导者。教师在设计好问题并传递给学生之后,教师就应该从讲台上退出。在学生自学及小组内研讨时,教师可应学生的要求进行个别辅导,但是辅导是引导而不是教导,不能限制学生的思路和想法。[5]此外,教师还需明确PBL教学的思路,即“弄清楚不熟悉的术语—界定问题—头脑风暴—重新结构化问题—界定学习目标—课后独立学习、查阅资料—共享收集到的和个人学习的信息”。在实践中发现,PBL正式开始前如能准备类似于解手千千结、坐人椅等团队破冰游戏,则能营造浓厚的讨论氛围。在第一个步骤中,重点要弄清楚不熟悉的术语,为下一步讨论扫清障碍。第二个步骤强调开放的讨论,要鼓励每位学生提出问题,碰撞各自观点,拓展学生知识面和预先界定的任务。第三个步骤是关键步骤,学生需尽可能推测可能存在的情况,教师则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范围和深度,并在讨论过程中坚持“延迟评判”“自由031讨论”“以量求质”“结合改进”四条头脑风暴法的核心规则,以促进学生以往知识的应用,提高其推断能力、说服能力和演讲能力。第四个步骤是尽可能多地考虑如何解释问题,重点处理和重新结构化已有的知识,确定理解上的不足。第五个步骤是难点阶段,小组需要在该阶段商定小组学习要点,学习要点的界定则要求相对集中,不可太宽泛和表面化。第六个步骤在课后进行,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手段查阅资料,互通信息,并形成书面报告提供给教师,教师则于课前形成好反馈意见。第七个步骤为PBL第二次课程,学生先反馈学习目标的解决办法,互相帮助理解,确定还存在困难的领域,以便进一步学习,力图形成针对问题的完整分析。(三)案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汕头大学关超然教授曾指出:“PBL是一个教育理念,却往往被当成一种教学形式去看待。”科学的教育理念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至为关键。因此,PBL教学的实施迫切要求教师革新传统的教育理念。目前,教学理念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教师为中心,它以教师自身兴趣、爱好、想法作为重点开展教学;第二个层次以学生为中心,它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对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第三个层次以人为中心,它以“人”为中心,即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看待,教学中除了涵盖上述内容之外,还系统融入人文精神、终身学习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有关个人全面综合发展的诸多方面内容。因此,PBL教学法的运用要求教师摒弃前两种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去看待,这就又进一步地要求PBL案例的设计不能局限于管理学课程知识体系的框架,而应综合考虑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终身学习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PBL案例中融入的人文精神部分可重点涉及医学伦理问题及社会问题、医学敏感问题、卫生法学与监督管理问题、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态度问题、医患沟通问题和医院管理文化问题等。如此一来,PBL案例的设计也很好地契合了管理者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可以使人对别人同情,愿意为别人服务,愿意帮别人改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四)制定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对于PBL这样一种相对而言较新的教学方式,我们很难客观而量化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是其软肋。在实践中,管理学课程的PBL成绩采用了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多维评估方式,评价等级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量表侧重“批判性思维”“互动与沟通”“责任心与尊重”三个维度。学生对学生的评价量表侧重“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互动与沟通”“责任心与尊重”四个维度。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则如下:师生间有目光接触,教师能较快地组织课堂教学,如推选组长、记录员等;营造有利于讨论、学习的环境;聆听问题耐心、专注;较好掌控时间,保证学习讨论过程流畅;能鼓励每位学员表达己见,参与讨论,并能有效地引导小组讨论;对小组或学生问题的反馈客观、具体;以学生讨论学习为主,教师未过多讲授具体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及反馈。此外,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量表中要注重收集学生对教师的建议或意见,以利于下一阶段PBL教学的优化,这些意见或建议应包括学生对教师优缺点的评价、下一阶段教师改进的方向等。
作者:陈辉 单位:桂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环球人力资源智库.管理的本质是激发每一个人的善意[EB/OL].(2016-01-03).www.ghrlib.com/hrm/14924.
[2]荣晓华.公共关系学[M].北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3]黄钢,关超然.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导论———医学教育中的问题发现、探讨、处理与解决[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受学校选派,笔者于2015年赴美国乔治亚州卫斯理安学院(Wesleyan College)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及学术交流与合作,深入观察和参与了该校经济管理系所开设的包括《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门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堂教学。针对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该校相关课程教师及学生分别进行了多次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以广州大学和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为例,比较和分析了两所高校《管理学》课程在教学中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美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启示,希望为国内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W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1中美两高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管理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当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学生学习后续的管理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管理学》课程在广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和学时设置为3学分、48学时,开课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课学院包括工商管理学院、经济与统计学院、政治与公民学院、人文学院等15个专业,约1600名学生,由工商管理系管理学课程教学团队8位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和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由于课程学生人数较多,管理学课堂通常是2~3个专业班合班上课,课堂人数多达一百多人。目前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计划及统一的期末考试命题试卷模式。
《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理论学习外,还必须辅助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广州大学的管理学课程团队成员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建立了包括教科书、电子教材、案例库、习题库等资源的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编写了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管理学》教材,增加了本土企业案例、趣味阅读、管理启示、课后思考、技能训练和自我检测题等模块,并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管理学课程团队定期进行教学研讨活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反馈的意见进行讨论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改进。
1.2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分和学时设置为3学分、45学时。美国的高校每一学年通常划分为3个学期:春季学期、夏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卫斯理安学院在春季和秋季学期都会开设《管理学》课程,一般开展的是小班教学,人数控制在10~30人左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上课学期。目前该校有两位教师讲授《管理学》课程,分别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开课,课程讲授内容和考核方式由教师自主决定。笔者通过对该校两位教师的《管理学》课程的全程观摩和学习,了解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提供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安排,明确提出教学要求及成绩评定标准,让每位学生都清楚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教学计划。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教材中相关章节的内容,并在系统中按时完成和提交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会认真批阅学生作业并给出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针对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而不是每个知识点面面俱到,一般一次课时就要完成一章的学习。教材章节覆盖面较广,讲课效率比较高。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穿插3~4次测验,这些平时测验的成绩是构成课程总评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结束会有期末考试,并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或案例研究报告,训练学生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及技巧。
2中美两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比较
教师的课程教学活动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教学管理活动,从初始的教学计划到教学组织,再到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即领导)以及最后的教学过程及质量的控制,管理的四大职能始终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活动中,因此不妨从管理的四大职能出发,探寻中美高校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不同。
2.1课程教学计划的不同
计划作为管理的首要职能,在课程教学的管理活动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样,在高校的课程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做好教学计划。目前国内各高校在课程教学计划方面都会要求任课教师编写好课程教学大纲,在授课学期提前制定好课程教学进度表,但这些计划主要是用于上交给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存档备查,学生对此知之甚少。除非教师在课程之初向学生进行介绍,否则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安排以及成绩评定方式都不太清楚,学生一般是这个月不知下个月将会学习什么内容,甚至不知下周的课程将学习哪一章节,难以积极主动地掌握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基本上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走[1]。
而在美国高校,教学计划虽然也需要提交给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但更重要的是面向学生。课程教师会在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将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的纸质版本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初就能清楚地了解课程教学的相关信息。同时所有的教学相关信息都会在该校教学系统(Wesleyan Portal)上,只要学生选择了该门课程,并完成了注册,随时都可以进入系统中及时了解课程有关信息。学生的作业提交、教师对学生的考勤记录、作业、作业反馈及成绩评定等教学相关活动都会在系统中进行。
笔者对比了广州大学和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可以发现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教学大纲都包含了课程名称、课程编号、授课教师、课程简介、教学目的及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具体见表1。
在师生交流方面,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教学大纲中将包括教师个人联系方式及办公地址在内的个人信息都明确告知学生,方便学生有问题时可以找到教师,教师会在给出的工作时间段进行答疑,学生也可以提前与教师预约时间见面;在教材和参考书的指定方面,美国高校的参考书目更多一些,如《管理学》课程除了指定的教材外,还列出了能在该校图书馆看到的24种经济管理类专业期刊,其中包括《Harvard Business Review》《Forbes》《Fortune》《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知名期刊,要求学生定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帮助学生完成平时作业和课程论文;在教学目标方面,美国高校的教学目标除了给出课程的总体目标外,还会结合具体章节内容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还明确地规定了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和对学生的考勤、纪律以及行为规范的要求,让学生能在一开始就了解到整个课程绩效评价的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来完成学习;在教学大纲后面所附的教学进度表中,会明确标注出每一章节的学习日期,以及教师计划布置的平时作业和提交日期、课程论文进度安排、中期?y验时间等信息,学生需要严格按照教学进度安排来提交作业和课程论文或报告,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计划性和主动性。
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组织得好,教学效率就高,反之,教学效率就低。课程教学的组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作为名词的组织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动词的组织则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节控制的措施。教师应运用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活动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推进。本部分的讨论将围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分为班级授课、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目前国内外高校《管理学》课程都是采用班级授课为主、分组教学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点时多采用班级授课形式,而进行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时则采用分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国内高校的授课班级是按照专业和年级的不同将学生编成相对固定的班级,学生在班级中同步接受教育和学习,班级人数一般40~50人。由于《管理学》开课班级和人数较多,经常都是2~3个班级合班上课,因此大班教学的情况比较普遍。而美国高校则没有按照专业和年级组成固定的班级,只是按照选课的不同组成不同的课程班[2]。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班中有来自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甚至还有一些是在职的从业人员。美国课堂人数相对较少,一般一个教学班10~30人左右,这样可以保证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都非常了解,互动也更为充分。
在教学模式方面,中国的《管理学》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和练习为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则是知识的传授对象,是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1]。美国的《管理学》课堂则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只是起到咨询、辅导、启发和激励的作用,主要讲解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中美两所高校的区别不大,章节的设置都是围绕管理导论、管理的发展史以及管理的四大职能展开。由于国内高校更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每一个知识点都会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因此每一章的讲授时间会相对较多,一般需要4~6学时完成一章的教学,由于总学时数有限,因此整个课程会有选择性地讲解教材中重要的8~10章内容。而美国高校的教师讲课是基于学生已经自学了相关章节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讲授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解答学生在预习或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太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全面,只突出重点。一般一次课就会完成一章的学习,课程讲授一般会覆盖整个教材的所有章节。教师讲课过程中联系实际比较紧密,经常会给学生分享和分析与课程相关的近期时事新闻或管理领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选择的方法和手段,既包括教师的教的组织方式,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方式,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1]。目前国内高校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学习和借鉴了国外高校的很多很好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游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大班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实施的效果也不太理想[3]。美国高校《管理学》教学则多采用参与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更多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教师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解答。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会经常停下来,询问学生是否有问题需要提问[4]。由于是小班教学,案例讨论和情景模拟等也更容易实施,效果相对较好。
2.3教师领导者角色扮演的不同
如果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也看成是一种管理活动,那么教师无疑是整个教学管理活动中的领导者。但是作为教学领导者的教师应采用何种领导风格和领导方式来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是值得探讨的。在教师的领导风格、对学生的激励方式及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方面,中美高校也存在一定差异。
领导风格通常有3种类型:专断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中国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风格类似于专断型的领导方式,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学生要求在课堂上要绝对服从教师的指挥。教师通常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记好笔记,课后再将所学内容记熟,并据此来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一般不太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更不希望学生质疑教师的观点[1]。而美国高校的课堂中,教师的领导风格则更接近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教师和学生是平等自由的关系。教师很愿意也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会对学生提问或质疑给予耐心的解答。每堂课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用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当然,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者的风格需要与下属的成熟度相匹配,民主式的领导风格必须建立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成熟度的基础之上。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通过对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双学位项目55位交换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在美国学习压力比在国内学习压力大得多,压力主要来自于课程的平时测验和教师所布置的平时作业、课程论文等,学生必须在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否则无法完成平时作业和应对平时的测验。这种压力无形中就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样做的好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学习边复习消化,避免了在国内高校学生们主要是在期末考试前一两周才开始看书和复习、死记硬背以应付期末考试的状况,考试一考完全部忘光,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外,美国高校期末复习也与国内教学方式不同,复习串讲并不是由任课教师将本课程的重点再串讲一遍,而是由教师提出课程中的重点复习问题,由学生分工完成问题的回答并在课堂上共享,这样既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理论知识。
在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方面,美国高校的课堂氛围较为轻松随意,教师上课时比较放松,甚至于坐在课桌上讲课[2]。学生在课堂上的姿势也是轻松随意的,在课堂上吃东西喝饮料也是允许的,有时教师还会发一些巧克力给学生作为奖励。在美国高校,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可以随时发问,教师都会及时进行解答。课后学生也可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答疑,只需要提前预约好时间即可。而中国高校的课堂则更加严肃,上课讲话、吃东西、玩手机等都是绝对不允许的。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相对较少,有时教师主动提问,由于学生事前并没有做好自学或预习工作,被教师点名提问却哑口无言,不能达到双向沟通的效果。
2.4教学过程控制的不同
在管理的四大职能中,计划和控制是遥相呼应的,好的计划和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靠有效的控制手段来加以保证。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服务,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对教学的期望、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等[5]。教学服务质量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服务过程更应得到关注和有效的控制。本部分将从教学中的两大主体分别探讨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其差异详见表2。
首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效果评价。以《管理学》课程为例,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采用的是期末闭卷统考的形式,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平时不愿看书,等到临近期末考试时才突击复习,考完之后很快就会忘记。而且学生只有一次机会来评定其学习效果,“一考定终生”,期末考试成绩直接影响到这门课程最终能否通过。而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和标准是由教师决定的,并在第一次课就向学生清楚地说明,整个课程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测验、期末考试、平时作业、考勤、课程论文等几个部分构成。其中期末考试所占比重比较小,与单次平时测验成绩所占比重相当,每学完4、5个章节就要复习和测验一次,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边学习边消化,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平时作业的提交时间和平时测验的时间都在教学进度表中清楚列出,学生可以提前做好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其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价是教学过程控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国内高校在教师的教学评价方面经过不断地改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广州大学,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来自于授课班级学生的评分和督导听课的评分。除此之外,广州大学还有同行听课和领导听课的要求,如专业教师每学期的同行听课不少于4课时,领导听课不少于6课时等。除学生的评分外,其他评价结果一般不会反馈给教师,有时难免会流于形式。教学评价的分数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绩效工资和职称晋升。而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教师的教学评价则更接近于企业的360度员工绩效评价模式,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来自于学生的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包括系主任、院长在内的上司的评价。其中学生的评价采用单独的量化评分法,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上司的评价则采用相同的定性评价指标。所有的评价结果都会反馈给被评价教师,其中学生的评分最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升和能否续签合同,但一般不与教师工资和奖金挂钩。
3对中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启示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相比,还存在不足[6]。通过以上对中美两所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比较,可由点及面,为中国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3.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模式
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大学教育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教学过程大都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生对学术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传承,注重对知识的灌输积累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美国大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与权威的质疑以及对知识的创新和拓展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4]。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把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获得的经验将十分深刻[1]。
高校教学服务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符合市场营销学中的“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理念。高校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都应当处处考虑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要兼顾市场和学生自身的需求,课程的设置尽可能人性化,给学生更大的选课空间。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精心准备教案,采用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游戏法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愿,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对学生的疑问要进行耐心的解答,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7]。
3.2教学计划应让学生清楚明了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沟通和互动至关重要。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迫切需要了解教师关于教学活动中的相关信息,如教师的联系方式、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课程考核方式等信息。在美国高校,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都是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说明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应在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就清楚明确地告知学生相关信息,即使不能做到人手一份,也可以将电子版本共享给每位学生。教学计划进度安排应具体到每一个章节的授课日期,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或者其他任务也尽可能具体到阶段性的时间点,让学生能尽早了解教学进度安排,提前做好预习和准备工作,使学生的学习更具计划性。教师应留下联系方式方便与学生课后的交流、咨询和指导,真正做到与学生亦师亦友。
3.3教学方法应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课程教学不仅要学习现有知识,更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究,自主学习,互相学习对知识进行分析、整合、评价与创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能力[5]。因此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借鉴美国高校教师的做法,让学生在课前自学相关章节内容,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测验等形式来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学生只有经过认真的事前准备,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中接受和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布置的案例讨论、项目研究以及课程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和展示,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为后续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3.4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工商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企业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要有效地提供从事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训练,为学生运作和管理未来的企业、创造财富提供支持[5]。随着管理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管理理论和方法日新月异,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加管理领域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的选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知识点的讲解可结合一些知名企业的实例来加以说明,切不可照本宣科。在案例教学中,应选择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本土企业案例,或采用教师的科研项目所编写的案例,这样效果会更好。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与学生分享一些最新的与管理相关的时事新闻或重大管理事件,剖析其中所蕴含的管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吸引力。
3.5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成绩评定方式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标准应设置一些阶段性的目标,而不宜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体系。国内高校在学生成绩考核中普遍表现出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特征,而美国高校的学生成绩评定则更为灵活和全面[2]。因此,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面可借鉴美国高校的一些好的做法,如采用多维度、多指标的评价标准,除了期末考试以外,还可以增加课程论文、项目答辩、案例展示等多种形式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另外也可考虑将期末考试分为阶段性测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保持均衡的学习压力,边学习、边消化、边应用和实践,加强知识的内化和固化。由于国内高校班级人数众多,增加多次平时测验和平时作业,教师的工作量会成倍增加,但测验和平时作业是目前高校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力,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更为主动地学习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值得一试。
3.6加强教学硬件及软件设施的配备
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加大,中国高校在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高校都拥有了美丽的校园、先进的多功能教学楼、实验室以及馆藏丰富的图书馆等,但中美高校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软件方面。如网络和打印机的配备,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充分利用网络,每一座教学楼都会提供无线网络连接以及打印机和复印机,方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查资料和打印文件。在教学信息化方面,美国高校所有的教学管理工作全部进入教学系统,教师的课程计划、课件、作业的、课堂考勤以及成绩的评定全部通过网络信息系统来进行管理,学生也可以在系统中提交作业、课程论文、与教师通过邮件沟通和互动,甚至于有些课程的测验也可通过网上进行,有些软件还可以帮助教师完成改卷工作。国内高校还需要不断加强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让师生的教学互动有更好的平台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