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09-22 17:0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自我教育 教学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滞后了许多。笔者现就这几年在农村进行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调查

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诱发因素

(一)家庭因素

现在大多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和溺爱。此外,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严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相当一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观念,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考虑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

此外,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这些都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容易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

(二)学校因素

现在部分学校教育弊端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学习为苦差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正是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素养,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此外,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方法

(一)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疏导和调节自身心理的方法

1.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寻找合适的释放渠道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作为学生不能随便压抑自己的情绪,一定要给自己的坏情绪找到正当的合适释放的渠道。这其中比较恰当的有:找父母倾诉、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等。

2.提高自信,保持健康的心态

自信是人们充分估计自我力量的一种内心体验,有了自信才能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而现在很多学生缺乏的就是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脑子比别人笨。干什么事总是先给自己定个调,“我不会”、“不好”……其实不然,正常人的大脑无论是体积、重量还是构造都相差无几。因此,在学习能力方面也应相差无几。成功的起点是自信,只要保持一种健康心态,树立信心并踏实地学、认真地学,定会取得好成绩。

3.拒绝孤僻,达到人际的和谐

经常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快乐,分担自己的痛苦,这样才会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很多人不愿意甚至害怕与人交往,这是一定要改正的缺点。

(二)开办家长学校,改变家长传统的教养方式

通过科学讲座、座谈等活动,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并能够妥善处理孩子某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某些特定问题。尤其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他们的教育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规律。

(三)抓住课改契机,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学校要多开展适合他们年龄心理特点的有益活动,采取各种方法拓宽预防渠道,让心理问题远离中小学生,保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

教师是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

(1)知识结构上。从原来只要求会处理局部知识,到处理学科内的综合知识,发展到要求会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

(2)教学能力上。从模仿他人进行教学,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展成为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

(3)教学手段上。从使用传统的书本、黑板、教鞭等进行教学,到掌握使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等基本电教手段,发展成为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

2.教师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主动提高心理素质

(1)教师开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程改革

首先,要调整认知偏差。由于人们对压力的理解不同,在同一环境里,人们经常体验到的压力的程度也往往不一样。因此,积极修正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其次,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如果以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为参照标准,许多教师确实都会感受到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应该坦然地接受它,而不应整天沉浸在自我怀疑、自我贬低的消极情绪之中。

(2)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

第2篇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真正开展差

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专门性工作。但由于受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认识的影响,个别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最关心的仍是学生的智力发展,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无关紧要,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品质,如意志、兴趣、情感和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心理健康教育游离于学校的教育内容之外。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面对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和上级的要求,一些学校虽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走形式等问题,效果很不理想。很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与己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认识的不足影响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2.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能力差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专职教师可以说寥寥无几,普遍情况是乡镇中心学校和好的学区小学有一名兼职教师,村级小学根本没有。从教人员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也大多是“半路出家”。这些人虽然接受了一些培训,但其知识结构和教育理论不够系统完善,加上大多是兼职,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疲于应付,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和教育。有些老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成长和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的事情时,才发现,由于缺乏专门培训,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农村各中小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的可以说几乎没有,专门的教研活动更是难得一见。师资问题是制约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

3.内容方法不当,教育效果差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了解心理调节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认识和师资水平问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长期以来,老师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上,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教育与德育混为一谈,采取德育方法开展心理教育,把心理问题当作传统德育问题来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教育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有些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搞好这项工作的对策

1.提高认识,形成机制是搞好这项工作的前提

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根本的教育观,切实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育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人的种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或部门,建立校长领导下的,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从学校领导到每个教师要克服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秘感,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既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心理咨询室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各学校必须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使学生有咨询和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每一位教师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和障碍的产生。

2.加强师资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有效实施是以学校良好的师资队伍为基础的。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基础,现在许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十分有限。因此,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势在必行,它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短时间内配齐所需专业师资还不现实,解决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问题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搞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特别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培训内容要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培训方式可以采用:自学、业余学习、集中培训、脱产培训和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等形式,还可请专家到农村中小学去作专题报告、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讲座。通过培训使农村中小学的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另外,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教研组织,经常性地开展有关的各种教研活动,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2012年12月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根据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等不同的阶段,细化了各自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作了解释和规定,并强调要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学科化、医学化倾向。按照要求,要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全体教师都要自觉地捕捉本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其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有机结合,如可通过讲座、报告会、征文比赛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再次,必须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有针对性的向家长传授心理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校双方共同解决孩子发展中的心理行为问题。最后,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学校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却一直是德育工作者感到困扰的问题。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当今学校德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以它独有的重视体验感受、重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特点,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手段。当今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话题越来越热,大家都很关注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推到了风口浪尖。而农村小学却因为地处偏远、信息量小、师资薄弱和观念僵化等原因,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相对滞后。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结合多年的教研工作实践,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在农村小学,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以后教育孩子的事情也就全部交给老师了。而且他们觉得,老师打骂孩子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所以,我们常听到家长对老师说:“孩子不听话,你该打打,该骂骂。”久而久之,做老师的就觉得对学生的惩罚是应该的。比如,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被罚站、被罚重新做若干遍;迟到的学生被罚在教室门口站着听课。甚至,对学生动辄用语言讽刺,“你怎么这么笨!”。师道尊严在农村小学里还占有一定的位置。

这样种种现象的存在给学生造成了无形的伤害。学生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得到应有的尊重,在他们的成长中遇到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时无法被理解,偶尔犯了错误得不到宽容的对待。所有这些感到自卑、委屈、无助,开始不信任老师,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另外,农村小学在教育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学习成绩的高低,注重分数,忽视育人。有些教师仍然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什么都好,时刻表扬;学习成绩不好,那就一丑遮百俊,什么对不好。这样就形成了学生片面的价值观,阻碍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不具备科学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在农村小学教师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是学习,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至于心理健康与否却很少关注。这些教师缺乏科学理论的引导,对于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没有理解和接受,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

2、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知不准确。

一些教师虽然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改的要求,但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自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事情。我深入农村学校调研时,问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有些教学校长就说,这方面不归我抓,得问德育校长。有的老师就说,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做了,都按规定上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了。

3、教师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有些教师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他们发现一些问题和现象想要解决时,感到无能为力。甚至,有的学校设置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却讲不清楚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很多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似是而非,更有甚者从字面理解其含义,将错误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4、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纵容了教师的行为。

农村学校地处边远,家长的文化素质整体上相对较低,很少有人知道什么“心理健康”、“心理障碍”这些名词。老百姓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老师如父母,是对学生好的,打两下没关系;老师没有错误的时候,无论怎么样对待学生都是应该的......很少有人能想到“打两下”“批评”“惩罚”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二、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科学育人观。学校领导要树立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在学校管理中,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倡导和宣传科学的育人理念,并通过学校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评价体系,使全体教职工形成共识,在学校形成一个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科学育人理念的教师团队。

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全体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了解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建立一支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班主任教师队伍为骨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人员保障。

第三,学校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职工都应自觉地在各自工作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把适合不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每时每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4篇

(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

在农村,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起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理。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知从何入手,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教辅人员或老师兼任,他们一是在本学科教学经验不丰富,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师责无旁贷,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么班主任老师如何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在农村学校中具备这样素质的班主任教师还是不多见的。

(三)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据调查农村大部分学生流失,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许多农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相比城市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承受的升学压力更大,许多家庭以让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作为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维倾向。

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但就是不落实到行动上。另外,由于许多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陈旧,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因此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

三、如何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

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在农村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

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的农村中小学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农村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接受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把外出学习培训和自学紧密结合起来,购买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为老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

(三)全员参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农村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养观。

第5篇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中的深入开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广大农村,往往还有那么多的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一些让人痛心的违法犯罪的事情。小到顶撞父母、欺负同学,大到偷盗抢劫、离家出走、自杀等。一起起血的事实和教训,不得不让我们我们这些长期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其研究、探索,以期找到有效的、科学的方法指导,从而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来。那么,对于如何塑造小学生的健康心理,结合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实际,我来粗浅的谈谈自己的体会:

1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认识搁浅,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在农村,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家庭领域,大部分家长只关注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准绳,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起的负面现象(如厌学、顶撞父母等叛逆行为)时,他们由于对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往往感到束手无策,解决方法单一、粗暴,要么用过激的语言狠狠批评,更有甚者会动用武力,使得学生的叛逆心理更加严重。而在学校领域,由于教育制度的影响,学校评价学生仍以成绩为主要的手段,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关注甚少,没有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2)专业知识欠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贫乏。在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暂时只是被列入了计划课程之中,实际的开设情况形同虚设。往往由各班主任担任,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被其他学科占用。而担任心理健康教学的班主任,他们一是在本学科教学经验不丰富,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农村,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准确判断学生的心理病因,科学的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具备这样素质的班主任教师还是不多见的。所以,在专业培训学习上还需要下功夫去解决。

(3)相应的硬件建设跟不上,课程设置仍欠合理。在农村,学校往往会错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班主任工作连接到一块儿,而且,作为与学生直接接触的班主任,他们的工作繁琐冗沉,忙于处理学校安排的教学以外的各项任务,往往会无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即使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有一些穿插教育,也只是表面性的,缺乏说服力,教育效果显得很无力。而作为学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这一点往往是许多校长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或者他们清楚即使想了,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老师、家长各个方面都会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

2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浅析

(1)由于受经济条件、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另外,由于许多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陈旧,心理学知识储备较少,即使有受过心理教育培训学习的师范专业院校毕业的新上岗教师,也会由于缺少继续学习的条件而慢慢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化、隐退”,这些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不能很好的沟通,不能达成共识。从当时来看,由于三方面所关注的侧重点各有差异,教育理念尚不能正确地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实施注定还是一个“路漫漫其俢远兮”的过程。

(3)在农村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仅仅停留在世代相传的经验和理论上,孩子缺乏实践,缺少自我分析、判断的能力,家长的教育当然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3 开展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尝试

3.1 转变观念,努力构建学校内部环境主平台:社会要进步,教育先行;教育要进步,观念先行。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领导,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从而改善学生心理环境。而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3.2 加大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培训力度: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获得。所以,搞好教师培训学习,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的农村中小学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第6篇

针对以上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实际出发,认识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开展这项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科学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老师学生心理健康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着,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

现象之四: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现象之五: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50遍,再错,罚做100遍,依次翻番"。结果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一错再错而老师又不给他"指点述津",被罚做2000遍!这样一个近乎天文数学的庞大作业量,使这名学生再也不敢上学了!

现象之六:一位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用小树枝抽打左手心,导致学生的左手肿得像小馒头,家长要找老师论理,学生还极力阴拦不让家长去学校。

这些都是笔者所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在农村小学,这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诊断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得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对学生的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2、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罚做2000遍作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

总而言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问题。

三、原因探究

造成这种农村小学面积大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令人"习以为常"的小事?为什么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重视?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就更谈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

3、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事情时,才发现,原来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无力支撑,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操作。

4、小环境的过低要求纵容了教师的"懒惰"和"无知"。

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诸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这些名词更是闻听未闻,也无人对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师生如父母,教师地学生没有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的和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教师地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再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长和舆论却从不考虑这"打两下"批评"惩"是否已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也就开始"打两下"、"批评"、"惩罚"。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了,自认为"省事无事",却不知是贻害无穷?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单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某些理论与手段,而更多的则是心理教育与训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体现、开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转变,行为训练的新方法、新思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载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现,87%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是智商与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的问题,也就是说,87%的学生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也足以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伤量之重。

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法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既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更好。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防治性目标,即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健康发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等;高年级的学生有青春期烦恼的问题,如体征引起的烦恼,异往的烦恼的以及情感误区的烦恼等;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如儿童强迫症,学习能力缺失、说谎、孤独、嫉妒、自卑、抑郁、多动症,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对这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七、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再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

4、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5、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

6、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成因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来看,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就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一、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部分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由于身处偏僻、生活压力较大、争相进城等诸多原因,近年来农村教师的心理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有:职业倦怠,心理疲劳,烦躁、忧郁、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有时甚至失控,行为偏差,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际交往障碍和职业压力感,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自制力差,职业适应性差。

2.部分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佳。我县作为贫困县区,绝大部分学校地处农村,农村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滞后,面对升学的竞争、教师和家长的高期望值以及自身年龄发展的身心矛盾、留守儿童等问题,产生了各种各样心理上的不适应和困惑茫然,从而导致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逃学、上网、偷盗、抽烟、酗酒、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

3.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农村中小学之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4.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硬件建设落后。目前我县共有农村初中45所,农村初中教师中只有5人为心理学(包括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专业,还不能完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即使别的老师勉强接受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的培训,但由于对技巧掌握的生疏感或迫于工作上的压力,仍然不愿意花时间活学活用。在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人们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农村地区大多数教师和家长根本没有没心理咨询这个概念,农村学校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健康老师是虚设的。

二、原因分析

1.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工作压力过大、多重角色以及行政干预给教师带来了心理困惑。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不在于上8小时的班,还可能延续到一整天。而且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在长时间强大的压力和多重角色的扮演下,势必导致教师心理憔悴、精神状态不佳,时间一长就会不同程度地患上心理疾病。另外,当前农村教师的报酬水平还是难以反映教师的劳动价值,与公务员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不平衡,再加上物价大幅度上升,使得教师生活产生困难。这些因素都对教师的心理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当。主要是在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中,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小孩子辨别能力差,许多社会不良现象很容易影响他们。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当也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不佳。教师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了情感的交流、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不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初中被忽视。陈旧的教学观依然统治着课堂教学,不民主的师生观使学生主体性丧失,分数成为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沉重枷锁。而且大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漠不关心,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了一项无法落实的项目。

第8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分析;培养目标;应对策略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区心理辅导站的引领作用,也为了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课题组设置问卷着手调查本区各中小学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75份,收回73份,其中有效问卷71份。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发现本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不甚理想,与二七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并制订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培养策略,以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F状分析

1.凸显的优势

第一,兼职教师学科来源丰富,有利于多学科融合。在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除了13位专职教师外,其他教师任教心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信息等学科。丰富的学科知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学科融合及心理课程的多样化提供了保障。

第二,教师队伍年轻化程度高,有利于阶梯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二七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非常年轻,其中35岁以下教师35人,占总人数的49%,专职教师均为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的最大特点就是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接收力强,工作热情,愿意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我区74中学的校园心理剧,82中的校园绘画心理辅导,建新街小学的绘画与心理故事辅导等,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且这批教师均已选定主要发展方向,为梯阶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固然存在优势,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例失衡。全区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71人,其中专职教师13人,占总人数的18%,兼职教师58人,占总人数的82%。专职教师中10人为心理学专业硕士或本科毕业,3人在职进修了心理学本科学位,专业知识与技能较为扎实。兼职教师则无一人为心理学专业毕业,且没有任何专业培训和进修经历。专兼职教师比例严重失衡,教师的专业素养差别较大,这也是二七区提出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梯级培训小组的原因。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男女比例不均。在71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男性教师仅有11人,占总人数的15%。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目前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外,还与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有关。我国每年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人数不在少数,但受社会就业观念的影响,男性毕业生只有极少数会进入教育领域;从当前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来看,对本学科的误解和偏差认识也造成很多在职男教师不愿意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中来。这也提醒我们,做好全体在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培训工作非常重要。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教区域不均衡。我区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硕士学历6人,本科学历56人(部分为在职进修),本科以下9人,这就形成了枣核型教师结构。其中大学所学专业为心理学的有10人,全部为专职教师,8人在城区中学任教,1人在农村任教,1人在城区小学任教。这样的教师分布形态造成了区域内城乡心理学科教育的失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农村中小学大多无法开展系统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应对策略

根据现状分析,在继续发挥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优势的基础上,我们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制订应对策略,以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发展。

1.提高重视程度,筑造坚实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个地区和学校都应高度重视,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1)完善管理制度

目前,我区各中小学都已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功能定位、工作量认定等方面的管理还有欠缺。学校应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出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合理计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量,对表现优秀且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动力,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2)固定岗位设置

调查发现,虽然各校均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岗位不够固定,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学校的其他工作,甚至将这些工作作为重点,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学校要稳定专兼职教师的岗位设置,尽量保证专人专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持续性发展和专业提升,避免兼职教师的频繁更换,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研组,专职教师作为核心成员,具备一定心理学基础知识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为主要组成人员,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组织和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

2.加强培训力度,提升队伍内涵

加强专业培训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提升的关键。

(1)专职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

第一,培养目标。依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将心理学专业毕业以及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划分为专职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具备比较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并接受过心理咨询技能的专业培训。因此,为专职教师队伍制订的培养目标是:不仅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多种心理咨询技能,能够将这些专业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参与到全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动全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第二,培养策略。采取培训与督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专业心理健康教师设置系统培训课程,组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全国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国培计划等,同时邀请专家定期进行案例督导,以帮助教师解决咨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进一步提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专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以科研促发展的思路,及时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疑惑和问题形成课题,进行研究、探索,提炼成果,总结工作经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组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志愿者团队,开展志愿者沙龙活动,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由不同的教师带来不同主题的沙龙成长体验课程,一方面有效整合内部资源,深化培训效果,另一方面锻炼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能力,通过组织活动和体验者的反馈,反思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志愿者团体内部开发针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不同课程,通过不断研磨和修改,形成精品课,在全区推广。

(2)兼职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

第一,培养目标。我们将非心理学专业毕业、未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并在学校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划分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教师包括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他们没有经过心理学的系统培训,专业知识欠缺,但他们深处教学一线,与学生接触较多,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引导和帮助。因此,制订的培养目标是:实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在班会及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和品质,有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二,培养策略。采取区域层面与专职教师带动相结合的方式,全区开展心理学系列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课程理论与技能操作培训、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等。鼓励和支持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在区域层面培训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校内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力量,开展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相关培训。在培养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讲座、课堂观摩、体验式沙龙、主题研讨、读书会等,内容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课的设计与操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成长、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以及个体咨询会谈技术等。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强调技能训练的示范练习,让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体验和感悟中得到成长。

为了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心理辅导站应充分发挥专职教师的作用,以专职教师为核心成立多个研究小组,引领教师进行专项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如组建校园心理剧、沙盘游戏、心理健康课、家庭心育、个体心理咨询等多个研究团队,制订详细的学习目标和研究计划,固定时间集中开展研究和学习活动。兼职教师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自我能力分析,选择专项技能进行学习提升,这种提升既是专业知识上的,又是个人心灵成长上的,使教师在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心理辅导基本技能以及自身的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是科学化、规范化的过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刻不容缓。我们要将其作为一个区域、一个学校的重点工作去做,积极为全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努力打造一支区域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马惠霞,吴捷.对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情况的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220-222.

[2]叶小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研修范式的实践与思考[J].读写算:教师版,2009(7):4-6.

[3]蔡海平.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四轮驱动”范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7):29-30.

[4]毛淑芳,李伟健.“参与――体验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29-30.

[5]R晓晶.促进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18-20.

[6]康菁菁.在主题探究中引领小学兼职心理教师互动发展的行动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7-10.

[7]王莉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2.

[8]罗世强,康钊.论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5(4):51-53.

第9篇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求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解决诸多心理问题显得十分的重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 56%,因此,关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小学生正是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重要作用。还有利于提高学校日常管理的成效。

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教师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农村小学因为信息的闭塞、资力量薄弱等条件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是空白。笔者就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分析。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

1.小学生自身的原因。这一时期的儿童身体或心理的发育,身高、体重出现陡增现象,心理开始逐渐成熟。但是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过程中,阅历浅,知识乏,遇事或办事欠缺考虑,常常会顾此失彼,不计后果。从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小学生的负荷较大。教师的愿望、家长的期盼、学生的追求及社会对学校的考评等,种种压力抹杀了学生本有的天性,扭曲了心理,产生了很多的心理压力。一旦学生在某次测试中稍有偏差,就带来了家长的唠叨和教师的指责,造成小学生严重的心理负担。

2.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有很多家庭是隔代抚养子女,老一辈由于历史原因,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只能解决孩子的吃、穿问题。他们无力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多数家庭最重视的还是孩子的分数。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孩子在升学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太大了,没有分数绝对不行。在他们心中,孩子只要考得好,其他一切都无所谓。虽然媒体经常出现孩子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社会问题的报道。但他们总认为那是别人家的事,离自己的孩子太遥远了,常在有意无意间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另外,他们也缺乏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

有些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等原因产生了心理问题;农村的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逐渐增多,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家庭也逐年增加,这些家庭的孩子在心理上常常会出现诸如学习疲劳、过度焦虑、多动症或厌学等心理问题。可以说,孩子的心理问题在逐年增加,但他们却很难得到心理疏导,因为他们很少有倾诉的对象,多数问题只能自生自灭,个别问题因得不到及时疏导而导致学生出走、甚至造成悲剧(邻近学校曾发生一个小学生因母亲批评而喝农药致死的事件)。

3.学校方面的原因

(1)学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合格师资和必备设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各校应有专职心理教师。并设一名心理咨询主任。但不少农村学校由于编制问题,没有聘任这一岗位,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有的连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教师都不能保证足够数量,更不要说专门的心理教师了。一般只能安排班主任兼任。如果教师紧缺,就只能忍痛割爱了。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紧张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尤其是在实施一费制之后。经费更是捉襟见肘。这样,学校难以配置必备的教育设施,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咨询室,更不要说建立电子档案所需要的设施了。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片面。有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新开设的一门活动课,教师只要围绕《小学心育活动》进行教学,把课本中的主题活动一一开展,就算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了;有些教师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测验,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有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面向家长和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有些教师认为心理知识太高深,需要专门的人才来教育,现有教师不胜任,还是不教为好,免得误人子弟;更有少数教师的应试教育观念严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不如让学生多学些语文、数学知识更实惠。

4.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中的陈规陋俗,格调低下的影视镜头、街头书刊、成人用品、儿童不宜等社会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使心理防线脆弱的学生失去平衡,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影响,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它在学校之外,在与亲戚、朋友、邻里或其它团体和个人的交往中,在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文娱活动、劳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对人施加影响。其中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由于这些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小学生缺乏明确的信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之好奇心、模仿性、求知欲.因而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二、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一些相应对策

1.政府及主管部门要保证经费投入和师资的培养。政府在保证学校正常办公经费基础上。要为学校添置一些必备的教育设施,使学校具备独立的心理辅导室、相关书籍以及建立电子档案必备的电脑等;教育主管部门要力争在短时间内为各个学校培养一批心理教师:一方面要调整院校的学科设置,多培养一些心理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并向心理师资培训适当倾斜;学校领导在时间和经费上给予保证和支持。在此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还要经常开展活动,促使心理教师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2.学校要对所有教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教师明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目标和方法,使每位教师都能掌握心理调控方法,每天都以较好的心态去从事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并用良好的心态去影响学生。具体地说:(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2)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以引起广大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3)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帮助教师疏导自身的一些心理问题。这样,他们才能自觉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及时发现和控制学生身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对个别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

3.学校要向家长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父母对子女的评价和态度的偏差会对子女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宣传车、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卡、家长会、家访等手段向家长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家长既关心孩子的生理健康,又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具备了一定的心理知识,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心理控制,就能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就能充分了解孩子、正确认识孩子,对孩子有适当的期望值,不给孩子人为增加压力,有利于帮助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

第10篇

一、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厚

学习的心理压力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和厌学是目前农村中学生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亦出现厌学情绪。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有近41%的中学生学习动机扭曲。也正因为学习动机不够强,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这主要表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有5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能认真完成作业的只占80%。

2.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师生关系日趋紧张。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引发心理问题。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的学生往往性格孤僻专横,做事冲动,易失去理智。

3.意志的心理品质不成熟

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可能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般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就可能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学生的意志不够坚强,缺乏自信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碰到问题就会畏缩不前。在学习上,由于本身基础比较薄弱,碰到难题是家常便饭。学生每碰到难题,就会束手无策,进而打起了退堂鼓。生活中一遇到难事就哭鼻子,这些都表现出来意志的心理品质不够成熟。

二、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面

在农村出现了一种“三多三无”现象:即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教育方面

1.思想认识有误区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广大农村的多数教育者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依旧固守和奉行着“桶罐理论”,将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情感、人格的等待被填充的物体。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没有平等和民主的主客体关系,彼此缺少沟通与交流。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厌学、缺乏兴趣、情感脆弱、意志怯懦、不能克服挫折、自控能力差、个性得不到健康发展,心理问题增多。在农村,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而言,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的。

2.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特定的客观环境使得其心理健康教育远远落后于大中城市。如,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人们认知浮浅等,导致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条件普遍简陋,办公室面积不足,或与政教处等办公室混在一起,有的甚至只有一张办公桌还仅仅是一个摆设。

3.工作过于形式化

有的农村学校尽管开设了心理课,也有专职的教师,但是工作无成效,存在着做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常常无人问津,不少学校只有在学校测查评估即将来临时,大张旗鼓地出几期心理健康的知识专栏或利用校内广播站等手段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

(三)社会方面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与“打骂教育,黄荆棍下出好人”的现象并存,受农村社区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 合力度不够,对学生的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农村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一) 重视家庭教育

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使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使家长能成为学生的榜样,身体力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人热情坦诚,乐于助人,有同情心和责任感,从而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

(二)加强学校教育

1.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 的需要。在农村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强化领导,改革学校评价体系

学校领导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开展的关键。领导者还必须对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不仅以教师的学科教学成果作为评价指标,也要以教学中师生相互间的情感体验、学生获得的启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和学生的参与程度等知、情、意、行的发展作为参考系,全方位衡量教师的工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科学的角度去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的农村中小学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教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 ,提高心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接受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把外出学习培训和自学紧密结合起来,购买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

4.全员参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要对每个教师都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于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

5.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客观地说,进行改革和尝试采取各种措施,都是以一定的资金投入为基础的,如果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任何有意义的改革尝试都有可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能更充分认识到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全面开展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在农村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真正在农村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我们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地努力,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实践上进一步去探索、完善。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还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第11篇

1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电视、网络、电子游戏等也在慢慢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家庭方面: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很多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给农村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小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或心理方面的问题。从我校的情况来看,现在农村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看电视成瘾,迷恋上网,玩电子游戏

由于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家由祖辈监管,一方面,因为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监管不严,另一方面,祖辈的溺爱,致使一部分孩子沉迷于看电视,甚至有的孩子放学后偷偷到网吧去上网、玩电子游戏。这些对孩子都产生了较坏的影响。去年,我县就有几名小学生在双休日里在自家平房(一层)顶上玩游戏,他们模仿武侠剧中的情境,有一名孩子说他是“大侠”,他会飞,他能从屋顶上飞下去,他纵身一跳,幸亏跳到地上没有造成严重的事故,这就是他们沉迷于电视武侠剧所给他们带来的不良的思维方式酿成的后果。

1.2任性、娇纵、以自我为中心

经常有老师告诉我,现在的孩子真是太难管了,有的孩子太任性了,犯了错误不愿认错,不服管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去年,在本地区就发生了这样一件惨痛的事件:一名小学生因留着很长的指甲,老师和家长劝其剪去,可是这个孩子却说那是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别人干涉不了,在受到家长严厉批评后,结果离家出走几天。发生这样的惨剧,一方面,是家长、老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没有很好的对孩子进行心理疏通,另一方面,是这个孩子任性、偏执等不健康的心理所造成的,这样的事情发人深省,教训告诉我们要更加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3自卑、自闭、交往能力差

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的特殊情况,或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上自卑,行动上自闭,在班级活动中表现不踊跃,课外不愿和其他学生玩耍,身上缺少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与他人交往能力不强,这样的学生在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观察、多开导、多鼓励、多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具有阳光的心理,快乐的童年。

农村小学生产生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社会原因,社会应更加关注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关注“留守儿童”,努力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教育要把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认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知识,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留守儿童”精神上对父爱、母爱的需求。

2怎样实施好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1关注“留守儿童”

就我校的“留守儿童”情况,笔者做了初步调查,调查显示,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占57%,父母有一方在外打工的占29%,父母外出打工3年以上者占26%,从没有去过父母工作地的占22%,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的占5%。长期的留守,得不到父爱、母爱,对这些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农村看到小孩子由祖辈带、儿童满地爬、接受不到应有的教育、孩子心理健康没有人关怀等种种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留守孩子对父母呵护的心理需求。这也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广泛关注,这已引起我们当地政府的关注,我们县的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已对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在春节和“六?一”对他们进行慰问,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和学习用品,这做得很好,但笔者认为还需要更进一步加大力度,除了从物质上对他们帮助,精神上还应给他们更多关爱,建议平时各位领导应抽出时间多给结对的留守儿童打打电话,多一些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开导。

学校和教师也应更加关注这些孩子,平时多观察他们的言行,多了解他们的心声,多给他们生活和学习上更多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疏导与教育。

监管“留守儿童”的祖辈们应多关心这些孩子,严格要求他们,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改变教育方式。外出打工的父母们应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倾听孩子的心声,多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抚慰。

2.2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是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指导农村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要求他们多了解和关心孩子,多和孩子沟通,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孩子进行一些心理疏导,让他们学会一些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争做一名合格家长,通过家校配合来共同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协调、统筹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职能,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要成立农村义务教育执法监督组织,监督外出务工人员落实好孩子的监护人,做到外出务工人员学艺致富和保障教育孩子成长两不误。

2.3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教育网络

第12篇

那么,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如何呢?能否在小学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本研究主要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个西部民族地区小学为例,以点带面,了解西部民族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发现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研究对象

黔东南是民族大州。在黔东南州3.0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居着苗、侗、汉、布依等33个民族,总人口402.4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28.31万人,占总人口的81.6%,其中苗族人口占42.0%,侗族占31.7%,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最多、苗侗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贵州省黔东南州,既处于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又在民族研究的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研究黔东南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利用贵州省凯里学院进行的两期黔东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机会,对参加培训的140位小学教师进行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调查。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采用自编的《黔东南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状况的调查问卷》,其中,客观题共18题,主观题共4题。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情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及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手段和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科研情况等。调查分两次进行,分别在2011年11月和2012年4月,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14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3份,有效率87.9%。此外,还对27名前来培训的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研究结果

从本次调查来看,黔东南州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喜中有忧,有成绩和进步,但更多的是不足与问题。

好的方面:

部分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在123所小学中,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是38所,占总数的30.9%。其中28所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占总数的22.8%。有的学校能定期上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的学校则视情况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在调查的123所学校中,51.2%的学校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专题讲座、专栏及其他方式(班会、集会、国旗下讲话等)。有一所学校“每周为学生开放一个快乐的下午”成为被调查的123所学校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有特色的做法。

重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由于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心理问题较多,都较重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的学校占开课学校的84%(占总数的21.3%),其中有的学校同时在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开设的学校,有的在中年级、高年级开设,有的只在高年级开设。

少数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和学生心理档案。有16所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占总数的13%,其中有5所学校建立了独立的心理咨询室,占总数的4.1%;有9所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占总数的7.3%。

关注民族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访谈中,有77.8%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出,民族学生中留守儿童、寄宿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行为及人际冲突的比例要比别的学生多,所以这部分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群体,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历较高。在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38所学校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心理健康教

育教师占了72.2%,这一数据比我们调查前预想的要好,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不足的方面:

许多学校还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或起步较晚。有48.2%的学校目前还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123所小学中,69.1%的学校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中农村小学占76.8%。在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38所学校中,有87%的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年限是二年以下,年限都较短。说明这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两年才开始着手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未受到领导的重视。“火车跑得快,全靠火车头带”,只有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有效的开展。问卷中有14所学校的教师特别提出领导不重视是该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占调查学校总数的11%。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师资队伍水平急待提高。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素,但本次调查表明从事黔东南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缺乏,水平急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少专职的、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调查中发现,没有一所学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97.4%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兼职;100%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非教育心理专业的教师,且只有1位教师获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拥有中专学历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占8.5%,还有17.2%的教师无学历,这些教师没有进行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却从事着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

87%的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年限都是二年以下,年限都较短。说明这些学校的教师还缺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调查中发现,72.4%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是通过短期培训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内容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50.7%的教师希望通过专业培训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他们对专家及心理专业人士有较高的指导期待。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家庭教育课的学校少,教材缺乏针对性:

许多学校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123所小学中,77.2%的学校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尤其缺乏针对性教材。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28所学校中,只有46.4%的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其中7.6%的学校是自编教材。访谈中有11位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63.6%的教师认为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理论性太强,缺乏学生心理问题针对性,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教材缺乏少数民族学生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指导的相关内容;18.2%的教师认为教材缺乏直观形象,而且操作性差。

缺乏家庭教育课程,影响家校合力。87%的学校没有开设家庭教育课程,这不利于在学生家长中普及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不利于推进家庭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不利于引导和帮助家长了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利于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说明学校对家长的教育指导作用力度不大,这会影响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力量的发挥,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缺乏,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95.9%的学校没有建立独立的心理咨询室;有的学校虽然有心理咨询室,但除电脑外,其它辅助设备如音响器材、心理测试软件等都极少,更没有心理教室、心理放松室、心理测验室等硬件设施;92.7%的学校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据访谈的部分教师反映,来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极少,有的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咨询,更不知道心理咨询室是干什么的。这些现象不仅说明学校对心理咨询的宣传不够,而且还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干预与辅导,更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效率,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前瞻性和连续性。

心理问题的判断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调查中发现只有3所学校(占总数的2.4%)对该校师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过调查。许多学校的教师常常是通过如观察、平时的接触了解等方式和途径,对该校师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初步判断,认为该校师生均有一定程度的如学生厌学、教师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缺乏科学的手段对师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准确的诊断。从整体上看,心理健康教育缺少独立系统的操作手段和方法,方法单一、水平较低。

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极少。97.6%的学校没有承接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有2所学校各承接过一项国家级相关课题,1所学校承接过贵州省省级相关课题。实际上,通过承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不仅能使该校领导和教师进一步了解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且通过该校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题的研究,还能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促进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可以使学校和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和教师的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未受到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对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也是极其重要的。但在调查中发现,98.4%的学校都没有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总体上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近一半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开展起来;部分学校虽然已经开展,但由于缺乏领导的重视;缺乏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相关的资金、设备……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工作还未能有效的进行。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转变观念:

思想观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时刻支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同样,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转变观念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不要只是口头上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如何的重要,而无具体的措施。学校一定要想尽办法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开设起来;要加大投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与环境,设定专项资金,把心理咨询室建立起来;要对民族地区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与内容、对象与途径、队伍与管理、考核与评估等作出明确规定,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对学校、对教师评估的硬性指标。

其次,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也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了解熟悉本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尤其要关注留守儿童、寄宿学生和单亲家庭的民族学生。学校要对每个教师提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调查中,许多学校的教师认为配备专兼职教师并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急需的工作。虽然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学要引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才,还是比较困难的,但学校可以做这方面的尝试与努力。

学校可以通过短期和长期的培训相结合,从班主任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中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要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鼓励教师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培养专职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开展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编写民族地区针对性教材: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集体备课,做好统一安排。要以民族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加强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要支持、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走出去、请进来,要多与其它学校的教师以及心理专家一起相互交流学习,通过合作研究课题、校本研究等方式,编写出适用于民族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并予以推广。

发挥心理专家的引领作用:

各地高校的心理专家要主动下基层调研,了解西部民族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在独立调研或专、校合作搞课题的同时进行上门指导,如通过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力度,并就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进行培训指导;也可以组织心理专家根据西部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编撰有针对性的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用书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还可以指导小学教师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的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通、家长会及家长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在学生家长中普及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推进家庭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和帮助家长了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以良好的行为和科学的方法影响和教育子女,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问题不只是学生才有,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学校可以通过如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训练、文体活动等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还要从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创设良好的学校人际环境、关注教师的各种需要等方面来减少教师的压力,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只有学校优化了学生成长的环境,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才能使学生免受消极影响,快乐的学习。

总之,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但首先只有先把上面这几项工作开展起来,并把它们做好,立足于我们西部民族地区小学自己的实际,并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规范性、科学性、有序性、系统性、生动性等工作,才能使我们西部民族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以提高,才能缩短与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差距。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