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文化规划与设计

城市文化规划与设计

时间:2023-09-22 17:0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文化规划与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文化规划与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城市 规划设计 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历史文化名城既带融合了多个历史阶段的修正与积累,又有某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烙印,具有丰富、珍贵的科学文化价值和教育美学价值。城市历史遗留下的建筑空间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们凝固与浓缩了当时的文化,并以物质的形态进行展示,是城市传统与特色的继承。

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发展主要趋势所向,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的突出,旧城改造及其规划设计开始成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焦点,而随之所出现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也成了旧城改造中备受争议的问题。

一、名城的特点

1、数量多。我国目前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1座。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是由国务院分四批公布的。国务院于1982年公布了第一批共24个, 1986年公布了第二批共38个, 1994年公布了第三批共37个, 2001年分两次公布了山海关与湖南的凤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凤凰公布的时间为2001年12月27 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多,历史悠久。但保存下来年代久远的文物古迹的特点是地下遗存多,地上遗存保留较少。现存最早的古建筑可以推到汉代(石阙),木结构建筑在唐代(公元8世纪)。

2、类型复杂。 利用归属性是一个较好的区别方法。名城的七大类型如下:(1)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的城市。(2)传统风貌型, 保留了某一时期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完整的建筑群体的城市。(3)风景名胜型,自然环境往往对城市特色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4)近现代史迹型,以反映历史的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5)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职能住历史上有极突出的地位, 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这些城市的特征。(6) 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作为历史传统体现的主要方式的城市。

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意义

1、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能够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和文明进步提供巨大的帮助,因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除此之外,历史文化的保护,能够为城市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资源,带动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的不断提高和改善,有助于现代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

2、对城市特有风格、传统文化以及历史风貌的有效保护,为城市在国内外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城市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物质基础,这在带动城市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以及文化艺术发展的同时,能够使城市更好地融入到世界城市的发展潮流当中,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条件。

3、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能够更好的满足城市居民对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借助城市历史文化功能的有效发掘和应用,对促进现代城市的文化昌盛和文明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这里,对古城格局和传统风貌提了保护和延续两层意思,对现状完好的应予保护。新的建设则要求延续,延续格局和风貌特色应成为古城地区的建筑创作设计的一项原则,新建筑的形象要考虑与传统建筑的对话与联系,作到既有时代感,又与历史相呼应。历史文化名城中格局的构成是综合的,就其字面的意义讲是平面的布局、道路的走向等,但格局和风貌是不可分的,现在一些古城拓宽了历史上的道路,两边盖起了高楼。格局似乎还存在,风貌却全然失去了,这种作法是不合适的。

保护文物占迹和历史地段。

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

有效保护策略

1、以科学的的角度进行规划。从科学的规划出发,在保护中寻求发展。规划是从全局出发,对整体的部署和安排,有利于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对整体的协调,达到和谐发展。旧城改造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涉及对象的多样性、目的的综合性.一个全局性的综合性的规划显得更为必要。要想协调好城市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问的关系.合理解决拆与留的矛盾,一个具体详细的旧城改造规划必不可少.以城市规划为主要依据。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与具体安排,是对于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旧城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必须合城市规划的目标。以城市规划作为建设的主要依据,根据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2、合理城市设计。旧城改造是为了使原来的城市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功能作用,使市民能够工作、生活在一个舒适、安全、美观的环境当中,所以城市的设计以及城市的再建设是旧城改造的重中之重.但是这种新的城市设计和再建设也要根据所设定的城市文化、城市特色来进行。

对于在已保护的古建筑周围进行的城市建设,应在总体设计上与古建筑尽可能的保持一致,使城市有整体感、协调感,处理好现代化和历史性的关系,不至于出现一个城市,两种文化的现象,这会使城市出现分裂感.如在进行古建筑周围建设时,新建的建筑物在外形结构、高度体量上应与古建筑相照应,甚至是相一致,不能出现一片古朴的古建筑群孤独的陷入大片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这种格格不入将会埋没了具有城市标志性的古建筑群,同样带给别人一种极度的不协调感。这样的城市设计将会是一个失败的作品。

3、以开辟新区、保护旧城为主。中国城市大多具有较高的密集度和紧凑度。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多功能过度重叠的城区,而这种多功能重叠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非常不利,必须对它进行硫导。从功能上看,较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开辟新区来保护旧城,引导城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

在中国每年大约有1500万的农民移居到城市,这相当于每年中国都要创造一个像纽约那么大的大都市来容纳新增的人口。所以每一个城市都要考虑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妥善保护老城。

我国作为一个高紧凑度的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国家,如果没有良好的思路、正确的定位、准确的时机把握来进行新城开发,就很难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风貌。

提高市民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建立奖励机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人人有责,城市的相关部门只有重视对居民的宣传教育和指导,才能提高全民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意识,敢于同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行为做斗争。同时,相关部门要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奖惩机制,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及其人员的权责和义务,加大考核与奖惩的力度和范围,这样才能将各项保护措施进行有效的贯彻与落实。

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特点和要旨是从城市整体角度采取综合性保护措施。对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应该尊重历史传统,延续历史传统。建设与历史相联系的美好城市特色。

参考文献:

[1]邹塘.历史文物古迹规划保护反思[J].山西建筑.

[2]陶宗震.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的几个战略性问题[J]国外城市规划.

第2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本土文化;文化传承;城市灵魂

Respect Culture ――Urban Design shouldBase on Local Culture

Abstract : The current chinese modern urban design appears more and more serious western mark, and lost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makes chinesecities more and more simila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sign of the city of the XuFuCheng,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urban design basing on local culture,and how to form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odern city.

Keyword:City designing ; local culture ;culture heritage ; urban soul

中国的现代城市已失去了自古以来的中国特色,越来越趋同化,越是经过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方法进行设计,越没有了传统城市的风韵。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城市,无不充斥着巨型广场、大量喷泉、宽阔的步行街、大量的玻璃幕墙建筑,如果不考虑人的因素的话,除了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保护街区以外,将你置身于中国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中你定会造成思维上的混乱,不知置身于世界的哪个国家、哪个城市。这足以说明,中国城市的规划正在被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识及方法所侵占甚至取代,美国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提出了城市形象的3个条件:识别性(Identity)、结构(Structure)和意义(Meaning),[1]可见中国现代化城市的识别性已日趋模糊,早已失去了本来应有的城市文脉及中国特色。

正如俞孔坚所言:城市要有特色,而城市的特色来源于土地本身。尊重土地、尊重在这片土地上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并且使这一文化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始终,使无限的创意留给本土文化,这才能充分展现一个城市的魅力,形成中国城市独有的文脉。而这一文脉的承接与继承就是当今城市规划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以下就以连云港清河口三河两地概念规划即徐福城概念规划为例,对在概念规划中如何基于本土文化进行设计这一课题进行探讨,希望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

1“找魂”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失去了城市文化的自我内核,城市就失去了光彩。[2]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悠久的历史塑造自己的灵魂。文化就是这一灵魂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在概念规划之处就要深入挖掘这一灵魂,使这一灵魂继承下去。

城市规划起始于现场调研,而现场调研不仅是熟悉、认清规划场地所在地区的气候、河流、地质地貌等自然要素的过程,更是深入挖掘认知当地文化、传统、习俗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建筑形式等人文要素的过程。

文化具有地方性和传承性, 这为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地方文化同时保存在地方历史文化古迹、自然山水和人们的意识之中。[3]在对连云港市清河口的调研中,我们熟悉了规划区为三河夹两地的基本地形,属于河流的冲击扇地区,当地的建筑形式多为红瓦白墙的硬山顶建筑。更重要的是在对当地的政府及群众的走访中,了解到当地广泛流传的秦始皇时,徐福从这里出海寻仙的传说。已历经21载赣榆徐福节是这里重大的节日,受到海内外的关注。这就为本次的概念规划找到了设计的灵魂,所以本次规划定义为徐福城概念规划,并且建筑布局及形式严格围绕徐福城这一概念来设计。

2“提魂”

找到城市的灵魂之后,就要把这一灵魂提炼出来转化为具体的规划“符号”,把这一灵魂分散布置到整个城市中。下面以连云港清河口三河两地城市设计即徐福城概念规划为例,试讲述“提魂”的方法与具体转化的过程。

2.1 “蝠”的演绎

Sternberg曾经在JAPA2000年夏季刊上发表了《城市设计的整体性理论(An Integrative Theoryof Urban Design)》[4]一文,认为作为整体的城市设计,必须承认人的体验的作用,其中人的体验就包括人的自我感知,文化感知等。徐福在此地出海寻仙是本地人口口相传的故事,所以此次城市设计要深化这一故事概念,加强人们的文化感知度。

整个徐福城的规划以徐福出海求仙为出发点,形态上酷似蝙蝠和徐福的福相对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蝠”和“福”谐音,所以蝙蝠一直是福气、长寿、吉祥、幸福的象征。与蝙蝠有关的吉祥图饰,在中国吉祥图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俯瞰规划用地的形状我们可以抽象的把用地具化成蝙蝠的形状(图一),暗合徐福的福字。

2.2 五福园

具体规划从“蝠”即“福”出发,把两岛夹一河按照蝙蝠的形态分成“福、禄、寿、禧、财”五部分,即“五福园”。(如图一)

“福”在“蝙蝠”左翼上部,其中规划项目为以“福”广场为起点的百草园和客栈等休闲健康等项目;

“禄”在“蝙蝠”左翼下部,其中规划项目为以“禄”广场为起点的私家庭院、琴台、棋馆、书苑、画廊、接待中心等会议接待、会客等项目;

“寿”在“蝙蝠”中部即蝙蝠的主体,其中规划项目为以“寿”广场为起点的三山台、一阳阙等寿字寓意的项目,迎合徐福城徐福出海求仙求长寿的寓意。

“禧”在“蝙蝠”右翼下部,其中规划项目为以“禧”广场为起点的水上婚礼、影楼等婚庆礼仪等项目;

“财”在“蝙蝠”右翼下部,其中规划项目为以“财”广场为起点的酒肆、茶苑、歌坊、影棚、舞台、水晶宫等娱乐购物项目。

2.3 构思主线

徐福北岛规划以行政文化为主线,突出奇数字“一、三、五、七、九”。(图二)具体规划项目为一阳阙、三山台、五行船、七星灯、九影帆。其寓意为徐福出海求仙的故事:传说当年秦始皇派遣徐福求长生不老之术,徐福即来此岛,在此一阳阙旧址炼丹求仙,数日不成功。始皇大怒,下令徐福出海求仙。徐福随即盖三山台,昭告神明,誓出海求仙修习长生不老之术,之后带五百童男童女登上五行船,在七星灯的指引下东渡出海,回头望,却是连绵的船队“九影帆”。至此规划设计与徐福出海求仙的故事彼此结合到一段落。

图 一概念构思图图 二概念结构图

3“立魂”

著名建筑师萨里宁曾经说过:“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那里的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5]概念规划完成以后,不应该只停留在图纸或者具体的城市建筑中,更要使其分散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融合到每个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使这一文化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使当地人有了普遍的认同感。进而向外界不断扩散。这样这一灵魂即文脉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并且在普遍的现代化城市中保持自己的独有风格,进而在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结语

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聚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6]可见,文化在城市中的至高地位。今天,现代城市充斥着各种各样西方现代主义的物质实体,规划界最常用的也是西方现代主义规划设计方法,所以,保持城市的个性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就显得尤为迫切。

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延续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色, 不仅仅局限在老城区中, 更要注重在新区规划中。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避免城市文化归属感缺失与城市精神模糊的困境。[7]尊重本土文化,利用本土文化,继承本土文化,传播本土文化,是我们每个规划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把历史文化融在建筑规划之中.深圳特区报. 2008-02-15

[3]李迪华 俞孔坚 武弘麟 王忠平 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的灵魂[ J ].中国园林.Vol. 16, No. 68/ 2000( 2) :26

[4]ErnestSternberg.An Integrative TheoryofUrbanDesign[J].APA Journal,Summer,2000,66(3):265-278.

[5]王景慧.城市形象也城市特色[ J ].北京.《北京规划建设》.1999:30

[6]赵善扬.城市:“魂”归何处[ J ].《建筑装饰材料世界》.2007/06:64

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个性化;方向

引言

目前,衡量城市规划设计先进合理的标准正在发展潜移默化的变化,这其中以自然生态视角下的平衡理念,以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及因地制宜的实用化理念最为突出。很多优秀的城市规划设计也均是从上述视角展开的,体现出了以下几种发展方向。

1 城市规划设计的人性化的方向

城市是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群聚居空间。人是城市的使用者,也是城市的主体。城市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所有社会活动都提托城市而展开。因此,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一定要坚持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个舒适、安全、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恰恰就担负着创造这样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综合需要,不仅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也是人性化城市规划设计的目的。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时,城市人性化设计的理念要求无论位于何地无论规模大小,都应该在基本设施与布局上公平均等。从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出发,对环境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其在完成对人的服务的时候,更有利于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在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时,应当更好地体现出对人的关注和关怀,在各项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上要体现出对弱势群体帮助。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关注好城市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生命线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交通安全、重大气象灾害预防等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人口生活质量,使之城市发展相适应。人性化的方向在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更加重要,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关注点。

2 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方向

生态城市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最早是钱学森教授1992年提出的山水城市构想。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的生态城市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提高经济总量、城市人口的分布、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提高环境质量的综合命题。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思维,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编制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建立健全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时,需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生态资源配置布局等等,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的保护。在完成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前提上,要认真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真正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宗旨,体现出城市特有的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风格和城市特点。运用生态建筑原理规划设计居住区的布局,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共同形成的物质生活环境、社会生态系统。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下几项基本的设计原则,一是要要坚持节能低耗无污染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布局;二是要充分利用生态技术对城市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处理。三是要利用好原有生态基础,在保护的基础上提升生态系统的实践价值。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当前最为突出的发展趋势已经得到了很多的应用,从实践经验上看,更好地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是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的的关键所在。

3 城市规划设计的地域特点方向

地域特色是指各地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差异化的社会文化特征,既包括自然环境中的日照、湿度、风向、温度、风力、地形、地貌、雨量、土质等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文化特征中的社会体系、生活方式、人口结构、风俗习惯等人文现象。依托社会文化特性、自然地理环境、突出地域特色,也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之一。城市会在城市规划设计者的手中,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其中更好地利用城市现有的地域特色,科学分析的城市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条件,区分优劣,博采众长,发展与自身优势条件相适应的特色城市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选择。城市不仅是居住地,更是一个活的文化遗产,如何使其更加和谐,更具生机和活力,并且不同伤害原来的脉络和空间是地域特色城市规划设计的现实命题。对于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古城,在规划设计中应当遵循以下策略:一是在保护中寻求发展的策略,规划和设计要放眼全局,协调好改造与保护间的关系。二是在旧城改造中要以城市未来定位与发展最为最终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需要,确定地域特色文化、地域特色景观的保护内容。三是要遵循留有调整空间的策略,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古城都经历了多年的积累,是当地人民智慧和汗水的沉淀。然而城市建设是连续的过程,很多规划和设计无法一步到位,在规划和设计中要为未来发展留有空间和具体。总之,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寻找城市自身的优势,发现这些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城市的特色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4 结语

本文对城市规划设计方面应该遵循的相关原则和要求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城市规划设计人性化、生态化、特色化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城市规划设计者在实际规划中把握方向,拿出更具特色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孟欣慧.城市绿地中园林建筑及小品规划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2.

[2]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5.

[3]邵雅静.规划生态城市.发展城市建筑[J].山西建筑.2006,1.

第4篇

关健词: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规划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规划设计想要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就必须结合地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规模、风格、标准以及文化内涵,使园林真正成为城市的形象工程,从而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其重要功能。

1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1 整体空间组织和谐的原则

园林规划设计必须要把握好园林的整体和谐原则,体现出整体的设计风格主题。要同周围的环境相互协调,不同的设计风格可能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在城市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一般都要体现出景、轴线、节点、路径以及视觉等几大要素。另外,园林景观设计还要考虑到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来进行空间的组织规划。景观设计还要追求开阔、大方、闲适的效果,对于一些要求私密的空间设计,则要考虑到幽静、浪漫、惬意的特点。

1.2 体现出地方特征的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还需充分体现出地方特征和流畅自然的特色。我国的地域辽阔,城市所处的自然区域和文化特征也各具特色,所以每个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都要很好地把握住这一特点,从而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环境。另外,园林景观设计还要考虑到其园林所处位置的地形和地貌特点,将创意与个性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园林景观具有令人难忘的特点。

1.3 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在整个园林景观的设计中,点应该是景观设计的精彩所在,这些点的元素应该相互交织和贯穿,这样才能使园林的景观变得有序。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是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现代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传统的空间布局已经逐渐地被新创意空间所代替。新的景观规划设计能够将人与景观进行很好的融合,构筑出全新的空间格局。比如可以增加人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设计出各类适合人群活动的场所。

1.4 风格把握与协调的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还要将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进行有机地结合,从而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丰富美学内涵的园林景观。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硬质景观往往是建筑设计领域的事,而软质景观则一般是园林绿化设计的事。如果不能得到全面的沟通,这种规划模式虽然能够体现出专业化的优势,但却会造成景观设计不协调的现象。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时,必须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达到统一协调。另外,在硬质景观设计中材料的选择也尤其重要。应该尽量采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自然特征的材料,当然也要考虑地方和业主的需要。

2 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现状

2.1 园林景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城市园林的立足点也从园林植物所营造出的形式美,而慢慢转化为具有现代特色的绿色生态景观上。现代园林的功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简单的观赏和休憩需要,还要满足城市人的心理需求、审美需要。现代城市的园林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园林的重要性可以体现在目前城市的大规模园林建设上。现代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在不断继承优秀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将现代城市所应该具备的综合也全新地体现了出来。它既适应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多种需求,也满足了不同城市人们的游玩休憩需要。做到了以现代城市为有机载体的园林景观生态化、人性化和现代化。

2.2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园林历史悠久,但是对于现代城市的园林而言还存在一些不足。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在自主规划体系上还不算完善,与国外的一些先进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还存在以借鉴国外某些城市的设计理念为主的问题。总规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只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部分必要补充,或者是对城市园林绿地分布进行一些简单的考虑和意见,而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的具体标准和建设主题等则会因为很多因素而无法进行明确。这就会导致很多城市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存在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也就必然存在由于尺度把握不当,而造成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同质化和无序化。这样的结果不但影响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美化效果,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城市园林建设的质量低下和不正当竞争现象。当然,这也与城市园林建设相关队伍的自身素质有一定的关系。

3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规划设计的思路

3.1 园林景观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设计

城市园林作为一个综合整体,其景观的规划设计应该以人为创建为中心,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来。其中包括景观的通达性、建筑的生态性、生态的稳定性以及景观的优美性等。应该在人工环境中尽量地体现出自然的魅力,以增加景观的生物多样化和视觉多样化,并且尽量做到保护生态环境敏感区,进行全面的生态绿色空间体系建立,这也是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的所在。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所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3.1.1 保护自然的原则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园林建设大多追求速成,进行大量的草坪和树木移植。虽然其速成的效果较好,但很容易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大量被移植的树木死亡,自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功效。所以说,想要建设充满自然色彩的园林景观,首先应该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的原则,认识到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要素所在。另外,自然界需要具有一定的更新和演变过程,在设计中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界组成之间的关系,尽量地保留和采用原有的动物和植物来进行规划设计。如果必须引入植物时也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景观环境,选择合适的植物来进行移植。这样才能够保证生态协调规划设计理念的实现。

3.1.2 可持续性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所应遵循的价值理论与道德观念,它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地利用现代科技,尽量地开发出绿色资源,来改善和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促使人与自然能够持续和谐的发展。城市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也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将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良好改善作为设计目标,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2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合理应用

地域文化景观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它代表着该地方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它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载体,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地域文化景观所强调的是一种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它侧重于对地域景观空间和文化价值取向的表现。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结合文化策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已经逐渐成为了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趋势。在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原则是:

3.2.1 设计的多样性原则

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应该注重特定地理条件下的文化差异性,将其表现在景观的特质上面。但是多样性设计在注重保护和继承地域的现有文化遗产时,更要将这种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改善和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之中,才能把握好地域特征,指导好景观的物质空间建设,从而丰富城市的生活活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质。

3.2.2 乡土性保护的原则

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还应该充分地重视和保护好地域的乡土性。乡土性的保护并不是说一味地进行历史的复制,而是要强调在继承传统时要摒弃糟粕,取其精华并进行必要的修正,将传承到的有价值的文化运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以赋予现代景观新的文化内涵。

3.3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化

科学的进行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是园林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能够将现代园林的特色、功能、艺术性等全面体现出来。为了使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更具科学性,就必须全面地开展园林景观学的系统研究,大力培养各类园林规划设计人才,从而努力构建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园林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体系。同时,也要尽快地将园林规划设计技术标准进行完善,做好各类园林的项目规划设计内容和深度要求,使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更具有专业内涵。

4 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大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城市的园林规划,它对内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对外可以增加其投资环境的影响力。另外,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合理规划设计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噪音、净化空气和减少环境污染。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对城市园林景观建筑、园林植物进行合理化配置,要求考虑到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因此,如何正确地对城市发展进行动态分析,是做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杜爽,王崑.浅议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景观[J].现代园林论坛,2011(5):10-13.

第5篇

关健词:城市规划设计地域文化自然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城市规划设计应考虑的地域胜影响因素

1.1自然环境因素

地形地貌、山脉、河流、气候和其他自然环境因素对城市的地域特征影响较大,它们不仅制约着城市空间的形成,但也构成城市界面与空间结构、形态的基础条件,因此缺乏设计中失去了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就像在“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城”重庆的群山、杭州西湖的秀丽景色等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然环境的独特性转

(1)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地势走向、水体等地区的地理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城市的规划设计,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空间结构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城市规划应尊重地形地貌,适应特殊的地形环境,使城市与自然环境得到有机的协调。如平地城市本身制约较小,建造难度较小,所以通常是规整、平直、严格的空间结构形态,将使人们形成开阔、大气、恢宏的文化心态;而山地城市大多地形起伏、地貌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但同时也有丰富的资源、环境容里大,山地建筑形式、民族文化、人文景观多姿多彩,地形富于变化,可巧妙利用自然条件,所以规划设计必须充分结合地理环境,善于提高扬长避短,创造出深具地域特色、与自然和谐的规划设计作品。

(2)气候条件。当地的温度、湿度、日照、降雨、风向等气候条件深深地影响着城市地域性的形成。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提出了“形式跟随气候”的设计思路,认为气候是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特定地区的气候因素赋予了城市建筑强烈的地域色彩。所以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街道和建筑布局应有利于夏季时的自然通风,朝向要考虑采光性能,城市的市政排水系统规划要考虑当地的降雨条件,景观植被要考虑气候的适应性等。

1.2建筑技术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划设计应满足当地总体的发展状况,要以当地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需求为基础,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不能盲目的追求‘高尚、品位”,也不得随意地模仿。②地方建筑材料。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建筑材料与建构技术的选择和形成,通常与其地理地貌、生产技术等因素息息相关,为节约建造成本,建筑材料应就地取材,长期以来便会使建筑打上浓重的地区烙印,形成独特的地域建筑特色。③地域性建造手段及生态建筑技术。城市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为达到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的适应,大多形成了独待的地域性建造手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加以利用,同时注重对新手段和生态建筑技术的开发利用,以达到节约能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3地域文化环境

地域性城市设计的深层含义是要使城市体现出本区域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浪迹,要在设计中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使城市具有非常明显的可识别性。

地域文化是指某个地域的人们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文化。不同地区的人当舌习惯不同,地域文化也不同。所以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一定要重视自身区域特性、地域特性和民族文化,保护发展地域特色,延续文化内涵,体现本土特点。

2地域行规划设计方法

21地域性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1)城市布局结构。地域性城市的布局结构也应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因素。首先,城市布局应考虑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提高土地利用率,创造动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地景观。其次,城市布局也要结合当地自然气候,不同的地区依照其气候特点,日照间距要求不同,建筑物理环境设计也有所不同,如我国南方地区冬暖夏热,遮阳和通风重要,受主导风向影响较大,建筑布局要灵活多变,而在我国北方地天湿冷,南北向的房子要利于争取日照,夏天炎热,南北向的房子便于通风,所以人们对于住宅南北向朝十分苛求,统一的朝向使它了统一的肌理和均质性。再次,城市布局还要充分考虑当地历史文化境因素及当地的民俗习惯和民族风俗。2)城市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统不仅要解决城市的人流、车流问题,同时也是创造城市景观的主地域性城市道路系统既要合理利用地形,又要延续城市的肌理。对方与北方的城镇布局,南方城市多曲折变化,北方城市多严整,其道系统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3)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规划设计还应深入研究和把握住区空间结构与形态,创造出适应当今城市化进程,又符合地方文脉与个性特征的地域性城市。作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休闲交流活动场所的城市空间,不仅要适应地区的自然环境,还应密切系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民俗民风,历史文化传统。

2.2地域性城市建筑设计方法

城市建筑的设计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济较发达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建筑空间一般比较宽敞,且追求品位;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建筑空间设计比较紧凑,大多更倾向于经济适用,建筑空间还受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民地域性文化的影响。

建筑色彩是建筑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现代地域行城市要充分吸取传统的地域色彩,并结合现代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有所创新。如‘粉墙黛瓦”是江南民居最具特征的色彩写照。

2.3地域性城市景观设计方法

城市景观设计首先应遵从城市的整体设计理念,应该在城市规布局与建筑单体设计建筑的地域性整体的大框架范围内、在空间组织、细部处理等微观角度遵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生活风俗和审美心理,以达到一种以人为本、亲切、舒适的居住外环境。设计中应合功能要求,通过绿化、水体、硬质铺地等有机组合,以及覆盖、地坪高低和地面铺装材料纹理变化等方法,形成空间围合,分出不同层创造出良好的景观空间。要注意避免城市进程发展过程中地方特色景观,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极探索新形势下城观塑造的新思维、新方法,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体现出城市特色。

3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一定要掌握设计的城市的地域特色,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结合当地的自然及特点,充分尊重地区的内在特性,对地域特征进行发掘、保护、提炼和继承,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提高城市品位。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空间;特色;原则

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本文就宝坻区文化广场为例,从以下几方面浅谈现代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

一、城市广场的绿化特点

广场绿化要依据具体情况及广场的功能,性质等进行绿化设计。从功能上讲,文化休闲类广场主要是提供在林荫下的休息环境以及调节视觉、点缀色彩,所以可以多考虑铺装结合树池以及花坛、花钵等形式。而有些广场从性质出发如交通广场绿化还要有吸尘减噪之用。广场绿化还要和广场的其他要素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协调,大树应作为重要的构成元素,融进广场的整体设计中。同时尽可能采用立体绿化,扩大实际绿化面积,并借此划分出多层次的领域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功能需求。

二、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

(二) 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

(三) 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一是要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应根据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合理规划,一般不宜过大,且应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机组织交通,完善市政设施,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配置。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广场。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三、宝坻文化广场的规划设计

1、宝坻文化广场建设的必要性

(1)随着宝坻的经济、城镇规模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增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宝坻区目前的人均绿化指标、公共休闲娱乐场所从面积、规模、档次上来看已不能满足需要。建设一个以文化为中心广场是完全必要的。宝坻文化广场的建设即能改善本地的环境质量,给市民创造一个娱乐休闲的好去处。又能推进本区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的发展,还能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文化广场的建成标志着宝坻区的城镇基础设施将跨上一个新台阶,有助于树立宝坻良好的风貌与形象。

(2)一个城市的建设都有一个自己独特的标志,宝坻适应市民的需求充分利用本地的环境优势,在城中心结合具体环境中原有的两个小池塘与东城路行道树,并与柳树为这一特点设计中扩宽并打通了两个小池塘,内种荷花并加入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水榭与小桥与现代意识的文化广场与广场喷泉相映,又考虑周围背景与视觉变化利于各种园林植物的不同特色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巧妙搭配,通过石雕、石凳、山石、花坛、喷泉、古亭等园林小品搭配。建成具有独特意识的宝坻文化广场。宝坻文化广场的建设不仅是体现宝坻的景观特色一面,也是宝坻文化的缩影及宝坻文化历史的见证。

(3)文化广场的建设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带动项目周围沿线开发的需要。文化广场的实施,环境的改善,必定会带动周围地价的升值,从而带动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宝坻文化广场的大小和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比例

宝坻文化广场长500米,宽为200米,总占地10000多平方米,周围的建筑,西临宝坻宾馆、东以宝坻财政局相望,南以教育局相呼应,其高度均在10~30米之间,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闭塞。但由于文化广场中央布置了雕像、大型喷泉、灯柱、栏杆、花坛、草地,特别是场中设置大型舞池,极大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又使人感到开阔。广场中间可供群众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之用。这样广场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重点设计了常绿树。节日时,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周围气氛相协调,以规整形式为主,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布置了行道树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为了组织交通,又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装饰广场,形成交通导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内。文化广场的东北、西北两侧的绿地与荷花掩映的池塘,形成地上地下空间的巧妙结合,且与荷花池里的小桥、水榭和古亭遥相呼应又给人一种雅俗共赏、古朴归真之感。

3、宝坻文化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1)设计了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文化广场中设有坐凳、公厕、电话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做到了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也满足了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文化广场的交通流线组织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即处理好了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又保证行人安全。

(4)文化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其次,宝坻文化广场的规划设计注重对新宝坻区历史文化素材的挖掘,结合具体的地形特点合理布局,既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具有超前意识,又因地制宜,建设以地方文化为背景,以历史人文景观为表现形式的主题文化公园,赋予宝坻公园以全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宝坻文化广场的规划设计利用现代的艺术手法,充分结合本地情况,因地制宜。突出当地建筑特色,植物材料选择上突出本土植物,努力打造地方自然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市。并且以体现“文化”为主题,在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广场、喷泉、雕塑以及景观小品等园林要素,完美展现宝坻区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让人们在享受园林美景的同时,缅怀过去、把握现在、憧憬未来。

第7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总体风貌设计

引 言:城市风貌的特色在于其体现出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并非靠简单的风貌构成要素的物质相加,而是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按照这种文化特有的作用方式去组织和产生的城市形态和物质载体。因此,城市总体风貌设计是从城市宏观尺度着眼对城市风貌进行分析,继而构建具有城市特色文化氛围的设计过程。

1 城市总体风貌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总体风貌设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1.1总体城市设计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总体城市设计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在三维空间领域的补充,有效的加强了城市规划在三维空间形态方面的控制和引导功能,因此,在目前的城市发展中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总体城市设计所涵盖的内容已越来越广泛,单一的编制成果已难以在保证必要深度的前提下涵盖全部内容,部分核心项目脱离出来作为总体城市设计的专题研究已成为一种必然。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城市便开始了针对城市总体风貌的探讨和规划的编制,以期丰富总体城市设计的内涵,加强其科学性和控制力。

1.2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个性特色的需要

自古以来,城市除了自身功能的完善外,其形象也是每个市民和游客所关注的主要话题。历史上值得称道的城市大多具有独特的城市形象,例如当我们一谈起法国的巴黎,塞纳河、香水、美女、巴黎圣母院、艾菲尔铁塔等城市意向就会栩栩如生的浮现在我们眼前,一个交织着浪漫与理性的城市形象顿然出现,令人神往。因此,无论是出自于城市功能的需要,还是出自于人民精神生活的诉求,抑或是出自于经济利益的追求,甚至是出自于统治阶层政治目的的需要,城市都需要整体的形象和鲜明的意象。城市总体风貌设计正是顺应这一需要而应运而生的。

2 城市总体风貌设计的现状分析

2.1 规划内容面面俱到,难以体现城市个性特色

近年来,城市总体风貌设计关注的主要内容近乎类同,既未突出重点,也缺乏针对性。而我们之所以编制城市总体风貌设计,根本目的就是要展现城市的独特性,所以其内容不在于对所有要素的全面覆盖,而在于针对性。在规划设计中应该对现状风貌问题较大、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关键性内容进行严格限定,而对于其他非重点要素则由规划师自主把握,以确保城市整体风貌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2.2规划成果的现实指导性不强

受既有规划的影响,城市总体风貌设计的成果目前仍以二维图纸和文本为主,其成果形式存在建设指导性弱、管理依据性差等不足。一方面,城市风貌规划的图纸主要表现为传统的点、线、面和意象图的组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对于具体地块和风貌要素的设计要求、建设内容都没有相应的表述,致使在实际操作时对如何控制景观节点、眺望系统、视觉廊道、天际线、开放空间、建筑高度等风貌要素往往无所适从,难以切实指导建设实践。另一方面,城市总体风貌设计的文字说明中抽象原则表述过多,而绩效标准描述较少。“协调”、“统一”、“重视”、“提高”等绩效用词大量出现,但都没有落到实处,笼统而空泛,致使对规划内容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无法给城市风貌建设活动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又使规划管理人员的裁量标准难以取得一致,给管理部门的监管督察工作增加了难度。

2.3 规划分析方法缺乏现代技术手段支撑

目前,城市总体风貌设计在现状调研和分析过程中的主要方法包括城市体验分析、视觉形态分析和城市意向分析等,即通过规划人员的实地踏勘,运用访问、记录、摄影、座谈等手段,对城市的环境特色、景观的视觉质量、风貌要素的组合关系等进行综合评价。尽管这种评价是建立在规划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之上的,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这种短时间的调研并不能建构起对城市的全面认识,规划师眼中所看到的城市,只能是城市的一个片断、一个侧面,只能是基于其专业背景的一种主观判读,而对于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内容往往无法揭示出来。所以,当前城市总体风貌设计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现代技术分析手段的运用,对调查资料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把握不够,导致在此基础上编制的城市总体风貌设计往往“治标不治本”,很难彻底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2.4规划理念落后,缺乏非物质风貌要素

开展城市总体风貌设计,是要将城市建设成景色秀美、空间和谐、环境优越的人居佳地,所以理应以全体市民的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但是就目前而言,城市总体风貌设计仍然是由政府和专业技术人员主导的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很少顾及到市民的真实想法,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还仅仅停留在规划成果的展示层面,建设出来的城市只能是决策者和规划者理想的城市,而非大众喜欢的市民之城。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城市总体风貌设计方案难以得到公众认可的原因所在。

同时,城市总体风貌设计在设计理论和工作方法上都还存在有一些缺陷,即过于关注外在的物质空间风貌,而对隐含在其后的非物质风貌要素缺乏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许多规划成果的现代感十足,而地方性和民族性难觅,不利于城市品牌的打造。

3 城市总体风貌设计的发展策略

目前总体城市风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其作为总体城市设计的衍生物,其最终的规划定位属于非法定规划,缺乏完善而统一的编制办法作为工作指引,因此,城市总体风貌设计今后的研究方向应针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清规划定位,明确研究内容、引入科学的编制办法、加强实施保障,以期构建完善的编制体系。

3.1 建立完善的城市特色评估体系

城市特色评估体系是城市风貌设计的重要内容,只有明确了城市资源特色,才能获取足够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决策。建立完善的城市特色评估体系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即建立完备的城市资源特色分类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手段。

在梳理了城市所具有的特色资源后,我们还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资源进行评估,即通过SPSS、ARCGIS等软件对资源从城市所在的区域和城市内部资源两个层次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最终寻找能够代表城市文化特色的因素作为城市风貌塑或改造的重点,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深化设计。

3.2健全城市风貌规划设计行政管理体系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行政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有效控制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运作系统的变化。其中可以在城市规划设计审批流程和规划设计操作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规范的有效反馈机制来有效控制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运作系统的变化。

(2)有效推动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机构的变革。要不断强化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执行机构、风貌规划设计管理咨询机构以及管理监督机构的职能,建立分级管理和综合管理之间的良性关系,推动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机构的变革

(3)提高相关人员对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的认识。城市风貌规划管理作为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以下工作来提高相关人员对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管理的认识:一是要引导各类与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相关的政策的形成,并要确保这些政策前后一致;二是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最终达到相关政策的最终目的。

3.3理清规划定位

城市总体风貌设计是总体城市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并不是其替代品,因此,虽然其研究的视角应该很广阔,但最终的落脚点必须是针对城市总体风貌的具体控制与设计,我们追求的是能够一针见血的治疗目前城市特色逐步丧失的“小而精”的治病良药,而不是“大而全”的保健良方。

3.4明确研究内容

城市风貌是文化在物质空间上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在进行城市总体风貌设计时,不仅应该考虑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还要积极引入非物质性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构建的人文环境,只有全面考虑,才能保证最终研究成果落实到城市物质空间时,能够具有明确的个性特征,体现真正的城市风貌。

3.5健全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编制体系

做好城市风貌系统规划所需要的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编制体系应包括城市总体风貌规划设计以及详细城市风貌规划设计这两个不同阶段的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内容。其中,城市总体风貌规划阶段的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应着重进行城市社会文化氛围的研究与策划,有效实现城市形象、城市特征以及城市性质之间的融合,并在区域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思想指导下进行;另外,对于详细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的城市风貌规划设计要增加城市景点、观景点、游赏路线等相关内容,在保护原有视觉空间创造新景观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4 结束语

总之,城市总体风貌设计作为城市特色,只有结合城市区域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健全和完善相关体系,才能做好城市风貌设计工作,从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特色;可持续性

前言

现代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并得到不断发展。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是关于一个城市较长时期内的战略性发展指导,其任务一是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和城市的发展规模;二是综合部署城市各组成部分的用地,对工业、交通、住宅、商业、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布局。城市规划设计是约束城市规划的重要学科,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城市规划设计存在问题

1.1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城市结构形态环境雷同

城市规划中“技术乌托邦”的思想与文化的趋同性带来城市规划色的缺失。我国目前城市规划设计模式是以功能主义的基础,以规划技术作为主要规划手段的模式。尤其是文化的趋同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成为现实,技术性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结果是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日趋同质化。城市规划对特色的认识有待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1仅注重规划中的物质特色,忽视了小城市特色中的非物质要素。城市规划中注重城市内容要素的共性方面,没有注意到诸如山川水势、建筑材料、文化、历史、地方技术等构造城市素材的特色方面。

1.1.2城市特色应是一个整体,从结构形态规划,用地总体布局到详细规划、单体设计的各个步骤,从城市总体景观到街道、建筑都是其特色所在。我国小城市详细规划的模式是先由道路交通控制划定的地块的大小、形态等,然后在地块上布置形态各异的体量并依此而制定详细规划,各个建筑单体也标榜自我,以营造各自的特色,正如某学者指出:“各个建筑单体追求特色,正是造成当前城市(镇)缺乏特色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设计中套用大中城市的规划模式,造成城市原有特色的消失。在规划设计不注重原有的地形、景观特色,造成城市特色多样性的减弱和原来良好的社会空间与城市肌理的破坏,这也是减弱城市特色的一个方面。

2.城市规划原则

为了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规划时必须采取合理地采取适合的原则:

2.1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同时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2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

2.3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3.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各阶段的应用

城市规划主要研究内容是以城市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城市功能和土地利用,在研究过程中需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但从其过程和结果来看,主要是二维空间的工作;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空间形体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三维空间的规划设计工作,它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3.1城市设计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运用

城市总体规划是从宏观角度对城市的功能结构、产业构成进行空间布局和调整,其规划的结果将会形成较为合理的城市宏观空间布局,从而大致确定了城市居住、商业以及公共设施等的不同功能的建筑分布状态。我们知道,不同功能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外部特征,从而也就形成了城市的雏形。所以说在总体规划的色块图上,实际已经决定了城市的大致空间形态。

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布局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空间形体环境的总体布局。如道路、广场、公共绿地系统的布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布局,城市轮廓线的布局等,使整个城市的空间形体,形成一个完整有序、有机统一的整体―即城市范围内的空间形体布局。

3.2城市设计在城市详细规划中的运用

详细规划能够更为明显的体现城市设计的思想,通常有一种误区,就是一提到城市设计就会想到群体建筑的空间布局,其实我认为这只是城市设计较为深化的一种形式,也是城市设计对城市的作用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城市的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能够控制城市大致的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风格等较为模糊的城市形象。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上承总体规划,下启修建性详细规划,因此其城市设计更注重其特有的“连续性”特点。从“承上”角度,城市设计应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并视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修正;对特定地段要从整体环境人手进行详尽的城市设计运作。从“启下”角度,城市设计既要匠心独运,为后续设计留有伏笔;又要避免规定过死,应为后续设计工作留有较大的创作余地。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内容、深度与指标体系的完善与否,以及对设计部门工作的评价,将直接关系到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服务对象――规划管理的效果。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必须充分注意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创新。文化环境的存在,是决定城市设计特色的灵魂。城市有特色的街、巷、古树、广场和历史建筑,规划中都要从景观方面加以保护。这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方面。城市设计要尊重地方风貌和人文环境,并将其融合在现代设计语言里,形成城市文化的特色。有价值需要保护的建筑,周围新建筑的体量、尺度,甚至设计细部,都需与其呼应,其中建筑高度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到了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的大致形态其实已经能够以显现出来。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深化完善特定地段的控制性空间定位的详细规划,使其内容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

3.3城市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建筑设计是建筑单体工程的设计工作,是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继续和具体化。在建筑设计中应从城市整体角度,考虑建筑单体设计,用于塑造良好的整体建筑环境建筑设计过程中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好多建筑师往往较少的考虑建筑体周围的环境因素,而仅拘泥于建筑单体本身的形体设计,忽视了建筑体与其周围的城市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多优秀的建筑实例可以证明,好的建筑一定要与其周围的城市环境和谐融洽,运用城市设计的思维模式进行建筑创作可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解决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也是作出优秀建筑设计的一条有效途径。

4.结语

城市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应具备展示城市形象、满足人们活动需求、改造城市环境的功能。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以使城市成为一个生态型、文化型和生活型的市民城市。

参考文献:

[1]涂军飞.浅谈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08(08).

[2]曾浦成.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

第9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问题

0 引言

就我国当前风景园林规划工作来看,人们对风景园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种花种草、美化绿化层面,设计师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过重的追求形式,不注重风景园林的功能,以至于风景园林难以真正地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风景园林规划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就必须做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确保风景园林规划符合城市化建设需要。

1 当前L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问题

1.1 专业的设计师不足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项技术性且复杂的工程,对设计人员要求非常高,但是就目前来看,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人员能力还不足,难以满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的需要。同时,许多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抱着敷衍的态度去工作,忽略实际,盲目的追求效果,从而造成设计出来的结果在执行时困难重重。

1.2 抄袭现象严重

就目前来看,抄袭是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最为常见的一个问题,设计人员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时候大多是按照以往的设计经验和方法来进行设计,缺乏长信,忽略不同地区的地质、人文等情况,只知道一味地模仿他人的风景园林,以至于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大致相同,没有特色。

1.3 园林规划与城市建设不相符

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风景园林规划必须符合城市建设要求,只有科学、合理的园林规划设计,才能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好的效应。然而就目前来看,园林景观设计严重背离了城市建设的需要,没有结合城市规划来进行设计,许多风景园林设计只重视外观,忽略了风景园林的实际价值,以至于城市风景园林不合理,

1.4 设计理念落后

设计理念是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它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好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但是就目前来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还比较落后,依然停留在园林绿化上,没有结合现代城市发展以及区域特点来进行设计。同时,风景园林规划属于一项经济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造成环境的不协调,而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环境的保护,从而造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不合理。

2 当前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问题的对策

2.1 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人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1]。为此,针对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强化设计人员能力的培训意义重大,只有不断能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做好风景园林规划工作[2]。针对设计人员,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以及专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强化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从而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人才队伍。

2.2 加大传统文化的利用

就我国当前风景园林规划工作来看,抄袭现象盛行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素材的缺失, 许多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往往苦于素材的限制,从而大量的借用他人的设计模式。针对此类问题,设计人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3]。针对素材的限制,我国传统文化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设计人员可以借鉴我国传统文化,深层次挖掘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是一个独特的景观区,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最能体现该地区的特色,丰富的传统文化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合理的利用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丰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抄袭现象的存在,从而设计出更好的作品[4]。

2.3 注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知识产权的保护

作为现代城市化建设的一部分,风景园林规划也需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风景园林特色,这些风景园林是一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人们一想到一个城市就会想到该城市的风景园林,一想到一个有特色的风景园林,就会想到这些风景园林属于哪个城市。因此,针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问题,应当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用实际行动保护作品的知识产权,从而维护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5]。

2.4 设计理念的转变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我国现代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实现生态城市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作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就是为城市营造一个好的园林环境[6]。面对现代社会发展形势,那种传统的设计理念已经不符合现代城市规划要求,为了推动现代城市的发展,针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设计人员就必须转变其设计理念,要树立全新的生态理念,既要保证风景园林的功能性,同时也要保证风景园林的生态效益,实现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风景园林的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风景园林规划要求也越来越高,风景园林规划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城市化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质量,因此,引起高度重视。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结合实际要求来进行设计,要转变设计理念,要善于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同时,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实事求是,加大创新,从而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吴小琼,秦华,杨棚淅. 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值得思考的问题[J]. 山西建筑,2009,13:346-348.

[2]张晓瑞. 传统与现代――浅析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J]. 安徽建筑,2004,05:9-10.

[3]韦泰红. 浅谈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需要思考的问题[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7:39-40.

[4]王霞. 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值得思考的问题[J]. 现代园艺,2013,10:89-91.

[5]周进. 科学的艺术的风景园林 关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学科发展的思考[J]. 风景园林,2011,04:83-85.

[6]董细. 当前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 知音励志,2016,19:223-225.

第10篇

1.1园林景观的文化品位低下

园林景观与艺术品相同,均需要人对其进行鉴赏。然而在设计过程中经常会看到一些文化品位低下的园林景观作品,使得人们在鉴赏过程中难以感受到艺术之美,也难以感受到园林本应给人带来的恬静、舒适的感觉,反而给人一种冷淡和清冷的感觉。而究其根源:一是在设计过程中往往融入了设计人员的审美观,二是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园林景观的文化品位,使得所设计的园林景观缺乏最基本的设计内涵,使得一些低俗的景观作品出现在人们面前。

1.2难以将园林景观主题与周边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主要是结合园林的使用功能与性质要求,将园林景观主题与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但就目前来看,很多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往往难以将二者进行有机地融合,取而代之的是过分地注重创新,极大地忽视了园林的功能要求与环境特征,导致园林景观的主题和文化难以有效地反应出来,尤其是在当前旅游市场日益发达的今天,很多园林景观设计人员设计的园林景观和建筑风格失去了应有的审美情趣。

2现代园林景观主题及文化规划策略的分析与研究

2.1严格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进行景观主题与文化的规划

在园林景观主题和文化规划设计过程中,为了更好彰显整个景观设计的主题和文化内涵,就必须始终遵循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即既要掌握整体设计,更好地确保细节布局的合理性。在规划设计时虽然可以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但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的文化底蕴,注重古今的有机结合,学会“洋”为中用,从而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园林设计出来。此外,作为设计人员还应具有大众的审美感和平常心,始终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以设计和创造现代化的园林景观艺术品。在此基础上进行园林景观主题和文化的规划,以更好地确保在注重外观设计的同时更好地彰显园林景观主题和文化。

2.2紧密结合园林主题开展园林景观的规划

在规划和设计园林景观时,往往需要确定园林主题,且很多园林以这一主题对园林进行命名。但在确定园林设计主题时,作为园林设计和规划人员,必须结合园林所在地城市的基础建筑风格确定园林景观的主题风格,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园林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在设计工作开展之前,必须深入设计现场开展实地考察,结合我国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掌握园林所在地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结合气候、植物生态等特点,针对性地确定园林主题,切勿确定多个主题,影响园林景观的设计。

2.3致力于园林景观文化品位的提升

在城市园林景观主题及文化规划和设计过程中,为了确保设计的有效性,必须从文化品位方面入手,确保所设计的园林景观的文化品位高尚和典雅,以高尚的文化品位确保景观文化的内涵得以有效地彰显。

2.4在园林景观主题和文化规划中深入生态保护意识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设计者不仅注重景观主题及文化凝练,也需要注重园林内种植的植物是否会对该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以此来保护城市所在地的生态环境。最好使用本地植物,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发展,为打造特有的城市景观和植物景观奠定基础。

3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旧城改造;规划设计;理念

1旧城改造现状及建筑规划设计概述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逐渐加快,旧城改造如雨后春笋般“袭来”。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甚至于县级市,旧城改造已经成为各大中小城市建设的工作重点内容之一。不可否认,旧城改造对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旧城改造而爆发的一系列的问题也层出不穷,这对我们的旧城改造“工程”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其中,建筑规划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就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地方政府、开发商等利益相关者为了谋求政绩或者是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在旧城改造中往往不考虑建筑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盲目地增加楼座、加盖楼层,忽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或者是盲目地投入巨资,导致旧城改造工程问题频频出现。实践中,旧城改造首要的就是要做好建筑规划设计,绝对不能单纯的为了“造城”而进行旧城改造,否则,旧城改造就极易“迷失方向”。

2旧城改造建筑规划设计策略分析

2.1旧城改造建筑规划设计要“以人为本”

旧城改造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这就决定了“人”必然是旧城改造建筑规划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以人为本,开展建筑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居住环境、交通便利、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景观环境、空间尺度等要素的影响,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需求,这样才能够确保旧城改造建筑规划设计赢民心、顺民意,旧城改造的目标才能够顺利的实现。另外,旧城改造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目的,还必须要考虑到环保与节能规划设计要求,宏观层面,建筑物布局尽量采取常规的南北朝向布置,尽量不要采取“一梯四户”的布局设计;微观层面,要充分考虑主要功能房间(比如,卧室、客厅)的采光要求,控制好开窗面积,这样既能够满足居民居住环境的需求,也能够有效地降低“生活”能耗。

2.2加强旧城改造建筑规划设计总体控制

“总体控制”是旧城改造中建筑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建筑规划的“总体控制”,旧城改造的预期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旧城改造建筑规划设计总体控制关键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城市功能分区设计。旧城改造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一般而言,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建筑物(包括居民住宅、商住房、办公房屋等等)、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等,旧城改造建筑规划设计必须要符合城市功能分区设计要求,绝对不能为了“增收”而盲目地提升容积率,否则,旧城改造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比如,目前,部分城市旧城改造并不是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而是盲目地提升城市的“美观度”,所以建设了一座座高楼,但是,绿化、配套设施、建筑质量、交通规划等配套服务却远远滞后于居民生活需求,严重的甚至于成为一个个“烂尾楼”。(2)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也是旧城改造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一部分。宜人的景观环境设计有助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因此,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景观的整体规划设计与局部规划设计的“衔接”,确保旧城街区的空间尺度、景观设计等与整座城市融为一体,这就需要将旧城改造的景观规划设计纳入到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来,讲景观与建筑物进行整体设计。(3)配套服务设施规划设计。配套服务设施规划设计、建设是旧城改造中规划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旧城大多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道路交通设计、市政供水排水管网设计等等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现有场地条件的限制,这就对建设部门的配套服务设施建筑规划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考虑好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优化建筑规划设计,尽量地完善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居民生活、居住的满意度。(4)做好建筑物规划与设计。建筑物规划、设计是旧城改造建筑规划设计的“主要对象”。旧城改造中的建筑物规划设计要尽量符合改造区的“特色”,比如,现有的建筑物的风格、建筑外墙颜色以及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等等。在符合城市发展整体规划设计的前提下,能“修建”的尽量不拆除“重建”,能“改建”的尽量不要“扩建”,即使需要扩建、拆除重建的也尽量不要改变原有的空间景观特征,确保现有的历史建筑物以及其它特色建筑物能够被正常使用。另外,旧城改造区域内的建筑物规划、设计,还必须要考虑到与外环境建筑物的“衔接”的问题,这样才能够确保整座城市建筑“浑然成为一体”,满足居住、审美的“双重”需求。

2.3注重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

旧城改造不是要否定现有的一切,而是应该在综合评估、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实施旧城改造。一般情况下,旧城区都不同程度地承载着现代城市“新陈代谢”进程中保持特定的生活习惯、维持原本的文化风格的“功能”。因此,旧城改造在赋予其新的“名片”、更为全面的功能的同时,还必须要保留其固有的、鲜明的“特色”———历史文化、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地标”,是这座城市的“品牌代表”,这就要求旧城改造建筑规划设计要注重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尽量保持“历史风貌”的相对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运用现代化的、先进的设计“手法”来规划设计“新城”,达到与现有历史文化、物质遗产相互映衬的目的,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具体的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保护旧城的整体历史格局、挖掘“本土特色资源”,尽量与片区、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格调”相符。

作者:彭嘉敏 单位:江西省萍乡市规划局安源分局

参考文献:

[1]刘宣.旧城更新中的规划制度设计与个体产权定义———新加坡牛车水与广州金花街改造对比研究[J].城市规划,2009(08):18-25.

第12篇

【关键词】历史名城;文化创新;地域特色

历史在文化创新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文物保护与城市开发的碰撞、文明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文化发展与经济效益的矛盾三个方面。历史名城发展战略应是:坚持保护第一思想,废除破旧立新意识;搞好文物普查工作,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制定名城品牌战略,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抛弃仿造人文景观,力求历史真实再现;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促进名城持续发展。

一、池州概况介绍

池州,一方萦绕历史神韵的土地,一片充满文艺气息的天国,素有“千载诗人地”之美誉。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东邻金陵,南接黄山,西眺匡庐,是长江南岸的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特的地理位置催生出池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吴侬软语、三楚情思、中原雄风在这里融会流转,孕育出一代代文人墨客、风流才俊。

基地分析:白洋河滨河景观带位于贵池区西郊,景观临近杏花村大道,周边分布着居住区、行政办公区、教育区、文化区等,交通十分便利。基地有着特殊的自然地形,地势高低起伏,最大落差可达12米。

我们这次的开发目的旨在通过寻求滨河绿地的生态恢复与价值发展之间的最佳平衡,立足现状提高开发附加值,形成城市空间的民俗风情展示带。

二、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理念

所谓地域特色就是某地区在历史积淀、文化背景、空问形态、民风风俗、物质构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及人们的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特点。

(一)历史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是体现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内容。安徽池州市发展到了现代,“城在景中”是池州山水城市的又一空间特征,我们这次的开发目的旨在通过寻求滨河绿地的生态恢复与价值发展之间的最佳平衡,立足现状提高开发附加值,形成城市空间的民俗风情展示带。

(二)地理特色和空间形态特色。在旧城改造中,应充分体现城市的地理特征和原有的空间形态,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地域特色。旧城改造以前,白洋河滨河景观带周边建筑均为村民自建竹筒房,形态简单,缺乏特色。成功进行文化城周边景观改造后,这一现状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三)文化梳理与总体规划设计。我们这次对白洋河滨河景观带的设计为体现池州特色的秋浦历史文化,设计从文物古迹、文化遗存、名人踪迹、民间传奇四方面对池州文化进行梳理,来作为景观整体规划和局部设计的依据。我们将整个景观分成五大块,分别是:秋浦古韵、秋浦诗林、秋浦仙境、秋浦乐章、秋浦禅茗。

(四)景观系统分析――“一轴三入五心六配”。一轴,即一条景观主轴线。方案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规划,整条主轴线东西向900多米一线贯通,上置观景平台、座椅、亭台等一系列供游人观赏、游玩、休息的场所,配合花池、树池、跌水、小品,将900米的长距离景观线路联接起来,使整条线路更富有生命力。三入五心,即三条主入口和五个重要景观点。入口作为景观道路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在连接景观主轴线的基础上,配合小径,也成为了五心中的三个主要景点。五个大景点做为本案重要设计对象,融合了当地文化特色,丰富了公园的主题,使广大市民更加了解这座历史古城。六配,即一些小型景观和休息场所。小型景观与休息场所的介入,不仅使幅员开阔的景观带的文化内涵更提升了一个新层次,而且还注重了整个景观体系的空间连贯性,使整个方案一气呵成,在设计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方案的设计充分的利用了基地的特殊地形,抓住了马路与沿河两个方位高低落差的特征,在设计中也站在施工时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角度,确定了打造一个自南向北由高到低的滨河景观带。

三、规划设计构思

1、设计理念。基地自身具备良性循环城市水环境,加之融于自然、变换自然、装点自然、取材自然的设计理念,设计将着力从生态价值、环境保护价值、保健修养价值、文化娱乐价值、社会公益价值及经济价值并重的角度出发,通过将以上水、岸、绿三种元素的重构,进而实现池州市缤纷色彩的民俗文化展示功能,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具有池州地域特色的城市现代滨水景观――具有鲜明文化风情的亲水休闲开放空间、优美的生态景观体验区以及丰富的秋浦文化风情展示带。

2、设计亮点。设计在现有元素基础上,强调景观绿化及公共空间设计,同时完善交通体系,深入剖析相应的文脉资源,加强对区域风情的挖掘;细化白洋河不同形式的亲水岸线形式,对池州市地方民俗风情进行归纳,追求旧有基地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创新,通过“秋浦历史、秋浦故事”进行风情主题的演绎。生态景观园人文风情线从自然、科技、生态三大块展开,并分别衍生到文化、创新、环保的层面,力求自然生态元素的完美融合以及基地历史文化的强烈体现。再加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景观规划理念的创新,使此方案的设计实现人类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再生利用。

四、历史名城的文化发展

历史名城的文化创新与发展,要坚持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水融,和谐发展。

1、坚持保护第一思想,废除破旧立新意识传统的历史名城保护理念。

2、搞好文物普查工作,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城市开发中,准确的城市定位是保持名城个性特色,持续发展的关键。而要为历史文化名城准确定位,就必须首先做好文物普查工作,其次是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战略。

3抛弃仿造人文景观,力求历史真实再现。白洋河滨河景观带周边景观进行改造规划将城市功能进一步拓展,整体环境进一步提升,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城市建设有得有失,池州市白洋河历史文化名城周边景观改造规划延续地域特色的方式值得全国其他城市在旧城改造时借鉴。

4以人为本,创造和谐城市:进行旧城改造应该着眼于将来,整合城市中的物质资源,同时依托城市中的非物质资源,以延续地域特色的方式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城市。池州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塑造了池州市独特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城市风貌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加大保护力度,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守特色。

池州香格里拉滨河公园的建设将为市民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具有池州特色的城市现代城市滨水景观。

【参考文献】

[1] 王淮梁.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 [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

[2] 王淮梁. 城市家具系统设计[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

[3] 王光新.《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研究》.安徽农业大学.

[4] 孙永生.《以旅游发展为动力的旧城改造》.华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