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完整版人事管理制度

完整版人事管理制度

时间:2023-09-22 17:06:38

完整版人事管理制度

第1篇

【关键词】出版行业;财务管理;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建筑行业近几年内发展迅速,对建筑形式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对建筑质量等。

一、出版行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不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大多数的事业单位体制的出版社一般都,没有完善的财务核算办法以及财务管理制度。这样就会影响到日常的工作无法顺利的进行。一个相对不完善的财务的管理制度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使之处于一个无法的情况。比如,大多数的出版行业都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存货管理系统,在整个管理系统中存在着存货和货帐不相符合等问题,进而影响到存货资产的流失严重。对非现金资产的管理的重视力度不够。对于以上问题,我们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出版企业财务的管理效果。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减少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违章违规问题。

2.财务管理的理念相对比较落后

事业单位体制中,一般出版单位的财务人员都没有监理一个和本企业管理相应的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的观点。大多数出版行业的财务人员在单位内都不受相关的业务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在相关单位的地位都比较低。先关的领导和部门将财务部门只是单纯的定义在行政部门和服务部门,大部分的财务人员的工作,只是单纯的集装和算账等,不具备必要的生产经营的管理和管理能力。由于这些原因,财务人员在管理中权利不够、这样就会导致财务人员的执行力度偏低,生产经营的信息无法及时的获取,这样就会对财务部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作用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3.财务分析和预算管理工作相对薄弱

(1)财务分析薄弱:事业单位体制下的出版企业部门会按照财政部门的相应规定每年定期饿的进行统一的财务分析。财务部门所收集的财务报表和分析的报告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大部分的出版企业的财务分析都只采用数字的模式来进行财务分析,显而易见,这样的分析模式是无法满足使用者对财务分析的要求。大部分财务部门都存在着出具的财务报告的分析指标的体系不完善、目的性不明确、对财务分析的方式相对比较简单、分析内容不全面等问题。这些问题就导致了财务分析不准确的,从而影响管理者的宏观管理。

(2)预算管理薄弱:现在的大多数出版企业都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预算管理指标体系。出版企业的财务管理大多数都不实行预算管理的方式。大部分的预算都没有编制体系,有的还存在虽然进行预算的编制,却不按照编制的预算来进行财务预算,导致预算的效果不明显。同时在进行预算管理工作的同时还缺少激励的制度和严格的考评机制。相关的部门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不注意对市场的调查和预测,这样就会使预算的准确性降低,这样的编制缺乏对市场波动的应变能力,降低预算效果。

4.缺乏资金运营的管理能力

出版企业的企业整体的资金循环大体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行回款,一方面是图书出版。大多数的出版行业对现金的管理力度都不够,对资金的管理没有一个实际的先进的收支计划,对现金的管理相对比较随意。在进行现金管理的过程中,现金充足的时候因为没有一个相关的规定和投资方案,这样就会产生资金的浪费和闲置的问题。有的出版行企业会盲日的使用资金,对市场的经济环境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样在市场经济发生较大的改变大的时候,资金无法进行快速的周转,就溶于造成一定的财务危机,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进行。

随着出版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大部分的出版企业为了降低企业的压力,提高企业竞争力,都会选择采取一些商业的信用政策,间接的增加应收账款占用的资金。可是出版行业的收款管理水平不够,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样在进行赊销经营的同时就很难进行有利的催收,以此产生大量的应收资金沉淀的现象,资金回收困难,资金无法回收就会影响到企业的资金周转,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影响较大,存在的风险较多。因此出版企业的相关管理者对半成品和原材料的管理水平都不完善,资金保管的力度不足。这是出版企业存在的问题。

二、出版行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对策

1.加强出版行业的财务平台管理,推进财务信息化的建设

建立出版行业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是促进出版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推进出版行业财务信息建设:第一,对所属公司财务数据进行时时备份,以便监控;第二,对需要出版行业的审批财务事项,可将相关凭证汇集到出版行业总部进行同数据处理;第三,实现交易信息同财务信息的协同化作业,通过信息系统将各项交易数据汇集到总部,由总部进行相应的实物变更和财务处理。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则是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统一的重要方式,其作为一个系统,通过采取“统筹兼顾、白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程序进行财务预算编制,可以进一步统一集团内部所属公司的财务口径和跟踪监控程序,以调整财务活动的执行偏差,保障财务预算目标的实现。

2.统一出版行业财务组织机构,建立财务经理人派遣制度

完善财务的组织架构,建立财务经理人的派遣制度是出版行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举措之一。首先,由于版行业董事会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最高机构,负责出版行业层面各项财务制度审批、财务预算、财务的报表的审批,和重要财务岗位的人事任免,如出版行业财务总监等;其次,在出版行业董事会下设财务管理委员会,作为出版行业财务管理的日常管理的最高机构,负责出版行业层面的财务战略的制定、财务预算的编制、财务制度的制定、各分支机构财务报表的审核和财务管理情况的监督。通过建立财务经理人派遣制度,根据各下属企业间的隶属管理和管理权限逐级委派财务经理,负责派驻单位的日常财务管理,并参与派驻单位重要经济业务活动的分析和决策,定期向出版行业汇报派遣公司财务运行情况。

3.实现财务集中管理的关键是实施全面财务预算管理

出版企业出版行业内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提高管理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而且有利于明确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的责权利,实现出版行业的整体战略日标。为了搞好预算管理,在出版行业公司董事会下设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预算的编制、审定和组织实施及调整。在编制预算时,采用上下结合的方式由出版业出版行业公司根据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战略提出预算日标,进行分解下达给各子公司,然后各子公司结合自身情况编制各白的预算草案,最后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各子公司的预算草案进行汇总和审核,并召集各子公司的经营者进行预算的协调与调整,最后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出版行业的各级预算部门可通过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和实施适当的激励措施来保证各级预算日标的完成。若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出现需要调整的情况,则须经煤业出版行业公司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制定相应的标准来对各子公司的预算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据以进行奖惩。

三、结束语

财务管理工作在出版行业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重大,因此如何在出版行业中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管理变得至关重要,我们要根据出版行业中现在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一定的补充和完善,以此来保证财务工作的正常进行。参考文献:

[1]宋志影.试论出版行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对策[J]财会研究,2003,06,20

[2]徐晓丽.对出版企业财务集中管理的现实思考[J]经营空间,2010.06.12

[5]王健.出版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讨卟应用技能,2015.02.15

第2篇

一、整改落实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紧密联系我市新闻出版、广电和版权业发展实际,按照“重在取得实效、重在取信于民”的要求,围绕在学习调研、分析检查阶段明确推动新闻出版、广电和版权业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明确整改目标,落实工作责任,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使学习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取得实效,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二)基本要求

通过整改落实阶段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我局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继续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目标要求,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达到党员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坚持循序渐进、确保实效的原则。考虑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对于急需解决的问题,集中精力立即予以解决;对于较易解决的问题,及时组织实施,给予解决;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列入计划,创造条件限期解决,稳步推进,确保真正取得实效。

坚持领导负责、层层落实的原则。整改工作由分管局领导负总责,业务处室具体抓好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对涉及面广、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由局党委统筹协调,综合治理。对整改效果不好、多数群众不满意的,要重新整改。

坚持群众路线、重在实践的原则。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整改落实活动,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虚心听取群众对整改的评价,针对对照检查和群众评议的问题,集中力量攻关,扎实推进整改落实工作。

二、整改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我局推动新闻出版、广电和版权业科学发展的整改目标是:发展“三个体系”、打造“两个品牌”、建设“一个基地”,即:1、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__年底,实现全市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户户通、长期通广播电视,提前完成全市1492家“农家书屋”和650家“绿色网园”建设任务,建立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发展数字化产业体系。推动构建我市新闻出版数字报刊体系和数字出版体系,大力扶持数字印刷、数字电影、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构建__广播电视数字内容和数字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全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行政管理、执法和服务手段的数字化。3、发展版权产业体系。以完善版权统计制度为抓手,通过落实版权登记政府资助办法,建立版权统计数据库系统,搭建版权贸易交易平台,在我市现有动漫、软件、创意产业基础上,建立优势优先发展的版权产业体系。4、继续办好“中国国际纪录片大会”和“中国国际漫画节”,进一步扩大影响,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产业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5、建设网游动漫基地。建成集人才教育与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龙头企业集约发展、中小型企业孵化以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网游动漫产业基地,成为网游动漫上下游企业和各类营销、广告企业的企业总部,实现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此,提出以下5个方面、20条主要措施:

(一)突出解决面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加大投入,理顺机制,建立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明确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保障、确定建设和管理责任主体。以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制订并实施《农家书屋管理办法》和《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管理办法》,明确工作实施主体、监管部门、各自职能、工作目标和考核办法,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20__年,实现全市95条20户以下已通电盲点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以卫星户锅接收的覆盖方式解决剩余盲点村的问题;争取财产资金对困难户进行补贴、降低农村用户收视费等提高农 村有线电视的入户率。在完成“农家书屋”总规划任务42.6%的基础上,力争20__年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实现对全市“农家书屋”管理员100%的初级培训。(欧阳月娥、梁正祥同志牵头,新闻出版处、网络安全处负责落实)

2、建立促进公益广告事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制订并实施《__市新闻媒体刊播公益广告暂行办法》的规范性文件,形成长期健全、运行良好的公益广告运行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和谐发展。(梁正祥同志牵头,广播电视处、新闻出版处负责落实)

3、指导和推动__市图书发行网点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国有发行企业和民营发行企业相互补充、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图书零售发行网络。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民营图书零售企业向连锁化经营发展。充分发挥国有发行主渠道的主导和示范作用,拓展农村发行网点建设,利用“农家书屋”工程,开拓农村市场,扩大服务面。(张友泉、李永祥同志牵头,出版物市场处负责)

(二)突出解决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产业自主创新、完善相关管理和服务配套制度、引导产业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推动自主创新、调整结构,保障我市动漫创意、数字电视和版权产业快速平稳发展。

4、推动我市动漫创意产业上新台阶。制订并实施《__市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园区管理办法》,加大各级财政对园区的支持力度,促进我市网游动漫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动漫文化内容与形式创新。整合我市动漫出版资源,充分发挥动漫书报刊、音像、电子和网络游戏等不同介质形态出版物的优势,建立有利于原创和研发的公平交易机制,积极培育动漫出版物市场。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高质量、高标准办好“中国国际漫画节”,利用节展汇聚中外动漫创作智力元素,构建起海内外动漫业界的交流平台。用好__市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资金,完善__市原创动画片首播奖励评审工作,积极发挥动漫行业协会的民间联络作用,加强网游动漫资讯的社会宣传,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完善动漫人才培养机制,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动漫创作领军人物。(赵冀韬同志牵头,事业科技处负责)

5、积极推进我市数字电视产业化发展。抓紧推进网络双向化改造,采用适合我市网络发展的双向接入技术,提高有线电视网络业务承载能力,使数字电视真正实现双向、互动、多功能。加大数字内容产业开发力度,建立大容量的数字电视节目库,构建具有岭南特色的节目内容平台。增强对数字电视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和使用,推进数字内容产业、网络运营业和数字电视相关产品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城市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家庭行动计划紧密结合,围绕信息电视、商务电视、娱乐电视的定位,创新应用,促进我市数字电视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三网融合为方向,发挥广电行业在视频内容产业上的传统优势,探索交互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商业模式,有效拉动数字电视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制定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服务管理规范和监督办法,建立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机制,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赵冀韬同志牵头,事业科技处负责)

6、推动我市版权产业快速发展。建立《__市版权产业统计制度》,掌握版权产业对我市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切实加强对版权产业的规划指导,制定版权产业中长期发展的纲要,引导版权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组合。实行《__市作品著作权登记政府资助办法》;推进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申报广交会为“展会版权保护国家示范基地”;创新版权保护手段,广泛开展版权宣传系列活动。(张友泉、李永祥同志牵头,版权处负责)

7、提升管理水平,推动技术进步,培育__印刷业新的增长点。以印刷行业诚信企业评比和推动印刷企业iso9000认证为切入点,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提升印刷企业管理水平;搭建服务交易平台,扩大__印刷企业影响,增强其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重点专项扶持数码印刷。(张友泉、李永祥同志牵头,出版物市场处负责)

8、以数字出版为抓手,培育出版新业态。深入贯彻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信息产业厅《关于加快推进广东数字出版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开展专题调研,对全市数字出版实行统一规划、监管。指导__日报报业集团全面实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战略,构建数字报业体系,完成对子报子刊的数字化改造;重点抓好“城市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工程”试点工作,探索我市新闻出版产业实现现代化转型和创建新业态的道路。鼓励和支持我市出版单位以出版发行资源整合为契机,改造传统的出版流程和营利模式。利用__20__年举办亚运会这个平台,构建亚运文化立体传播体系,提升我市平面媒体数字化水平和新媒体传播效果。指导网易、光通、大洋网、漫友等机构积极开展数字出版业务,开发研究新产品。与高等院校合作,推动数字技术在我市新闻出版领域的运用普及。加大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实现用数字化带动我市出版业现代化,使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梁正祥、张友泉、李永祥同志牵头,新闻出版处、出版物市场处负责)

(三)突出解决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的问题,进一步理顺关系、健全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确保我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和文化市场健康有序。

9、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和“扫黄打非”协同机制。制订办理文化市场违法经营案件指导意见,完善办案协同机制;制定和完善各级各部门文化市场管理和“扫黄打非”工作考评办法及考评指标体系,作为专项任务及年度评功评奖和失职倒查的重要依据;提高“扫黄打非”工作在维稳综治量化考核中的权重,科学设定“扫黄打非”工作在维稳综治考核中的指标;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 司法相衔接协调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案件移送受理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主要成员单位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增设主要成员单位成员为市文管办副主任,增强文管办的协调力度和主要成员单位的执行力。(周宪华同志牵头,执法监督处、执法总队负责)

10、创新文化市场技术监管手段。扩充和完善__市出版物数据库及__市文化市场安全监控信息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网络办案系统,严厉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及传播有害信息等违法违规活动;与电信合作建立网吧监控平台,并与市文管平台对接,实现网络文化市场实时监控、文化市场情报信息共享、“黑网吧”快速排查锁定、执法办案程序规范的信息化。(周宪华同志牵头,执法监督处、执法总队负责)

11、探索文化市场三级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和编制,力争实现区(县级市)执法队独立执法;在已建立的市区两级文管协调机制和执法体制基础上,探索在街(镇)建立协调机制和文化市场执法机构;制定《__市文化市场协管员管理暂行办法》,支持各区(县级市)文管办聘请文化市场协管员,壮大属地文化市场监管力量。(周宪华同志牵头,执法监督处、执法总队负责)

12、改善文化市场执法物证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物证管理服务和鉴定工作,规范工作程序,建立与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办案物证服务衔接机制;推动__市文化市场执法物证中心建设,积极争取物证中心机构和人员编制。(周宪华同志牵头,执法监督处、执法总队负责)

13、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开展文化市场管理法律法规研讨和培训,切实增强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的意识和能力;分类树立执法办案工作典型,学习推广先进经验。(周宪华同志牵头,执法监督处、执法总队负责)

(四)突出解决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14、坚持科学、合理、优化、效能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局机关内部工作机制。转变职能,完善规章制度,健全权责明晰、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落实行业属地分类管理原则,下放部分职能到区(县级市)文广新局,充分发挥属地管理、属地服务、属地引导扶持的作用。加大对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自律管理作用,逐步有序地将部分事务性、辅的职能委托给行业协会。(张友泉、赵冀韬、李永祥同志牵头,出版物市场处、版权处、事业科技处、政治处负责)

15、以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政务环境为重点,扎实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建立网上审批机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oa系统,推行网上办文;适应行政许可“一站式”服务要求,在20__年建成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局承担的行政许可项目全部实现“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公布”,积极推进有关涉及到市其他部门许可项目的并联审批,提高行政效能。以建设服务型机关为目标,面向基层,切实推动工作重心下移;机关工作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欢迎不欢迎、拥护不拥护为标准,努力做到心系群众,尽心竭力为人民谋利益;健全责任体系,加强绩效考核,将内部监察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切实解决机关作风中那些影响机关效能、削弱机关执行力、公信力的突出问题,努力建设成为高素质、负责任、高效率、有作为的政府机关。(赵冀韬同志牵头,办公室、信息中心负责)

(五)突出解决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执政本领和工作水平。

16、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党委领导班子整体素质。把理论武装作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加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本领和工作水平。学习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具备的现代知识,提高领导班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常修为政之德。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周素勤同志牵头,政治处负责)

17、加强组织建设,确保党委班子成为科学发展的领导核心。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提高党委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水平。完善党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证领导班子高效运转。认真落实党委委员分工负责制,明确党委委员自身工作职责和在全局工作中的责任,加强党委委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形成班子的整体合力。坚持抓大事议大事,着力提高谋划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业发展大局的能力。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参加组织生活制度,自觉接受党员监督。领导干部带头开展谈心活动,密切联系群众,促进团结和谐。(周素勤同志牵头,政治处负责)

18、加强作风建设,不断改进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坚持把改进作风的要求贯彻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全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入开展以服务企业、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机关服务年”活动。(欧阳月娥同志牵头,纪委、纪检监察室和机关党委负责)

19、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__-20__年工作规划》的贯彻落实。严明党的政治纪律,认真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加强对事关科学发展的决策部署工作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省、市委关于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强对重点岗位和重要部门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实现关口前移,做 好防微杜渐等治本抓源头工作,确保各级干部正确使用权力。(欧阳月娥同志牵头,纪委、纪检监察室和机关党委负责)

20、打造一支善于科学发展的党员、干部队伍,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集聚人才。按照局党委确定的“干部队伍建设20__年-20__年计划”,进一步推进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继续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周素勤同志牵头,政治处负责)

三、加强整改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

(一)强化组织领导。局党委负责协调解决《方案》实施重大问题,监督检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各处室、局属单位要将《方案》中的各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时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实施意见,对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要立即着手解决,对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要创造条件,明确时限,分步实施,积极解决,确保《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市新广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工作任务分解表》附后)

第3篇

12月21日上午9时30分,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99,下称辽宁出版传媒)上市锣敲响,中国出版传媒“整体上市第一股”正式挂牌交易。

上市首日,市场反应热烈。开盘价即达16.63元,远超此前券商估计的10元-11元;盘中最高价22.99元,涨幅达395.47%;收盘价19.93元,涨幅329.53%。据此,辽宁出版传媒市值已达109.80亿元。

辽宁出版传媒此次共发行1.4亿股,以4.64元/股定价计,募集资金6.496亿元,规模甚小。但这是国内新闻出版企业首次实现编辑业务与发行业务整体上市。正因为此,无论是决策者还是业内人士,均对这次股票发行给予了密切关注;特别是上市后主管部门如何继续实现对内容的监管,更引起各方广泛注意。

两个月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首次披露了中国政府将支持地方出版机构、报业企业和官方骨干网站整体上市的消息。继辽宁出版传媒后,已有14家新闻出版企业的上市计划提上日程,其中包括安徽出版集团和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与此同时,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借壳国药科技(上海交易所代码:600421)、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借壳*ST耀华(上海交易所代码:600716)也已签署意向协议,进入实质性阶段。

对于新一轮传媒企业上市热,市场反应强烈。连日来,沪深两市指数下滑、量缩价跌,传媒板块却逆市上扬,一度领涨。各分析机构也纷纷调高了传媒板块个股的投资评级,建议“增持”或“买入”。

“内控”阀门

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浓重的意识形态属性,使得其市场化进程一直异常缓慢。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但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计,截至今年10月,仅有100多家出版社完成企业化转制,占全国570多家出版社的五分之一。

辽宁出版集团成立于2004年4月,是中国最早完成政企分离和企业化转制的出版机构。2005年6月,辽宁出版集团被有关部门确定为出版企业上市改革试点。次年,公司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据《财经》记者了解,至迟在2003年,中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后,决策部门已形成共识:新闻出版企业应尽快实现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的整体上市,以体现行业的完整性,提高核心竞争力,减少关联交易。不过,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内部争议和市场疑虑,这一意见并未真正得到落实。

2003年,北青传媒(香港交易所代码:1000)启动IPO计划。一位官员透露,当时决策层已允许其将部分编辑业务打包上市,但最终北青传媒主动放弃。2004年12月22日,北青传媒登陆香港主板,主业为广告、印务等经营性业务。

前述官员透露,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健全和董事会对监管风险的担心,是北青传媒未能实现整体上市的主要原因。

2007年10月,辽宁出版传媒即将整体上市的消息甫一公开,一位地方出版集团的老总向《财经》记者表示,整体上市是趋势,但现阶段不确定政策因素还较多。他直言不讳地称,“我们现在的日子不难过,整体上市的事,看看再说。”

国泰君安分析师谭晓雨认为,中国尚无《新闻法》和《出版法》,在实际中,往往代之以部门规章和行政命令。宣传部门、广电、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习惯于用部门通知的形式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微观干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选择不上市可能更加安全。

不过,对于地处东北一隅、本地市场容量十分有限的辽宁出版传媒来说,整体上市所带来的跨地区、跨行业整合前景无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辽宁出版传媒从一开始就按照“整体上市”的雏形在筹备上市工作。

据悉,2006年下半年,鉴于科技图书和美术图书专业性较强、意识形态属性较弱且易于监管,主管部门已经同意辽宁出版传媒将集团经营业务与辽宁科技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的编辑业务一起,打包赴香港主板上市。2007年初,辽宁出版传媒决定弃H股上A股,整体上市范围又进一步扩大。

辽宁出版传媒董事长任慧英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承认,“领导对我政治上比较放心。”依据中共“党管宣传”、“党管干部”的原则,这种组织信任感至关重要。这也是辽宁出版传媒能“后发先至”、率先实现整体上市的一个重要原因。

规模控制

辽宁出版传媒董事长任慧英否认了此前市场上有关辽宁出版传媒设有“国有金股”的说法。他明确表示,辽宁出版传媒确保国有股控股地位的做法,并不是以所谓“金股”的形式,而主要是以规模控制为主。

目前,辽宁出版集团持有辽宁出版传媒98.05%股份,辽宁电视台广告传播中心持股1.95%。上市后,国有股比例仍将高达74.59%。

任慧英表示,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同意,除国家明令承担政策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辽宁人民出版社、辽宁民族出版社,可以通过增发形式将另外四家出版社――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和辽宁音像出版社纳入上市公司内。目前,相关增发计划已经开始制订。

对于增发后可能出现的原国有股股份被摊薄的情况,任慧英表示,在目前政策条件下,增发股份和引入战略投资者,均将以确保原国有股51%的绝对控股地位为底线。

除了股权安排,另一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是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安排。

《财经》记者获得一份《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目录》,辽宁出版传媒内部控制系统共91项规则制度,涉及六大方面,包括公司基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审计管理、图书出版管理、生产经营管理和综合管理(行政、合同风险、信息网络)等。

目前,辽宁出版传媒董事会由12人组成,其中包括四名独立董事。上述董事会成员均由辽宁省委宣传部审定。此外,公司章程规定,独立董事在议事权、表决权方面将拥有特别权限,除了能申请召开董事会和临时股东大会,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管理和涉及舆论导向的重大问题,均拥有一票否决权。

至于出版流程风险控制,辽宁出版传媒董事、副总经理宋扬华透露,目前,公司出版实行三级论证制:首先是下属出版社的编辑提出内容选题,并经责任编辑、编辑室主任、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或出版社选题论证委员会)论证通过,然后提交股份公司出版业务部门作进一步论证,最后由股份公司选题审核委员会审批通过,报辽宁省新闻出版局批准。

而考虑到出版行业的特殊属性,对企业社会效益方面的要求更高,相应地,对公司高管社会效益方面的绩效考核权重也会加大。

此前,一位高级官员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曾表示,有关部门鼓励新闻出版企业整体上市,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资本市场来促进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会要求上市公司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以确保“文化安全”。

辽宁出版传媒董事长任慧英显然深谙这两者的重要意义,“编辑业务上市,一要确保导向正确,二要遵守证券市场的一般规则。不遵守证券市场规则,就不是合格的上市公司。但如果做不到前一点,就会觉得不安全。”他说。

屏障待解

一些乐观的分析师认为,受最高决策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思路的影响,文化传媒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一段时间内,开放力度将继续加大,传媒类上市公司也将迎来重要发展节点。

不过,也有分析者认为,传媒企业上市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相较一个成功的上市企业,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更重要。辽宁出版传媒路演结束后,国泰君安了一份新股分析报告,提醒投资者,虽然其“主业突出”,但“成长稍逊”。

事实上,包括北青传媒、新华文轩等在内的多只传媒概念股上市后,都面临着成长乏力、股价长时间在低位徘徊的问题。其原因无不跟行政审批过于严格、市场环境开放不够有关。

国泰君安分析报告指出,严格的特许经营制和行政许可制既限制了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对出版企业构成了一定的保护,同时也制约了出版企业自身的扩张。未来公司新设出版社或收购其他出版机构,都必须通过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严格的审批,跨地域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12月12日结束的辽宁出版传媒路演认购情况显示,虽然机构投资者热情很高,但观望气氛仍然相当浓郁,下单亦很谨慎。这说明了市场对前景的疑虑。

任慧英向《财经》记者表示,相比而言,辽宁出版传媒更看重上市后所带来的行业整合空间和增发等其他融资机会,希望辽宁出版传媒的上市给其他正在酝酿整体上市的新闻出版企业增加信心。

他表示,上市之后,辽宁出版传媒将从目前的单一纸介质出版物机构,向一个大型多媒体综合出版机构演进,并争取成为出版行业的战略投资者。

此前,“若干意见”曾明确提出,“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不过,由于行政审批过严、执行细则缺乏,鲜见成功先例。2007年12月7日,江西出版集团重组中国和平出版社获批,成为出版行业首个跨地区兼并重组案例。而即便是完成重组后,也依然面临着相关法规缺位的问题。由于国家尚未出台出版企业跨地域跨行业重组具体规定,中国和平出版社暂由原主办单位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江西出版集团共同主办。

据了解,目前,辽宁出版传媒对内蒙古新华书店系统的整合已经完成,对北京一家部委出版社、辽宁省内一家晚报的兼并重组工作,也已进入审计阶段。公司还计划进入电视节目制作领域,其大举跨地域、跨行业扩张的野心初露端倪。这些计划能否顺利实现,则仍然取决于主管部门的开放程度。

国泰君安分析师谭晓雨认为,传媒行业既需要内部驱动,也需要外部驱动。以跨地区、跨行业整合中的经营牌照问题为例,行政主管部门完全可以在上市公司中试点,放开传媒牌照,开展书、报、刊、网、广播电视的混业经营。否则,完全依赖企业一对一谈判收购,审批成本太高,所谓“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还是难以落到实处。

第4篇

贵州出版集团是经贵州省委省政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5年9月成立的贵州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十五”期间,贵州出版集团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出版了一大批优秀出版物,为弘扬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宣传多彩贵州,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贵州出版集团成立以来的

主要成就

贵州出版集团成立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强调“理清思路、理顺关系、夯实基础、真抓实干”工作思路,发展与改革起步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年多来,集团内部生产经营及资产管理关系逐步理顺,转企改制调研工作已经启动。2006年,贵州出版集团克服教材价格下调带来的不利影响,完成销售15.7亿元,利润增长1700万元,其中80%以上是加强管理、降低费用获得的。集团取得的主要成绩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集中力量整合教材,确保省内教材教辅市场份额

对贵州出版集团来说,省内教材教辅市场份额关系到集团的生存大计,只有首先稳住教材市场份额,才能使出版社有利润,书店有业务,印刷厂有活干。因此,贵州出版集团领导班子直面教材教辅发行的严峻形势,成立了由集团领导亲自挂帅的教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对外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省教育部门及全省9个市州地相关党政部门的理解配合,支持选用集团的租型教材;对内果断采取措施,将以往分散在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教育出版社的租型教材统一集中到中小学教材中心,再集中力量做好市场营销及售后的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2006年人教版教材在贵州市场份额达到50%以上,加上集团租型的其他教材版本,集团拥有全省60%以上的教材市场份额,确保了集团的生存,并且为下一步出版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赢得了时间。

在教学辅导图书的出版上,集团改变了过去所属4家出版社分散重复经营教辅的混乱情况,重新整合了3套规范统一的教辅版本,并在4家出版社之间作了明确的任务分工,从而避免了资源的重复浪费和内部的恶性竞争。

(二)调整图书结构,稳定图书质量,打造图书精品

贵州出版集团成立以来,集中力量抓新书好书的出版工作,注重将出版业与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组织专家论证,有重点地出版了一批民族文化、旅游读物、中医医药及社科类读物,逐步打造黔版图书的优秀品牌。在2006年6月新疆举行的第十六届全国书市上,集团参展图书共计708种,新书141种,重点图书45种,其中民族文化、旅游、中医医药和人文社科类图书在书市引起了较大反响,成为书市的亮点之一。

(三)建章立制,做了大量基础性管理工作

贵州出版集团成立以来,建章立制,做了大量基础性管理工作。近两年来,集团领导组织专门的工作班子,拟订了对集团所属10家企事业单位的年度经营目标及考核办法,明确了所属单位对现有资产的经营回报收益以及保值增值的考核管理,同时拟订了集团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党委会议事制度、干部管理权限、出版管理制度、重大选题申报审批制度、干部调配及人员招聘制度、集团总部定岗定员制度等,初步完成了集团的规范化管理。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集团转企改制工作

贵州出版集团高度重视转企改制工作,成立了改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聘请了北京著名管理咨询公司来黔开展集团战略发展规划及转企改制工作方案的制定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集团的转企改制工作。

贵州出版集团的前景展望

“十一五”期间,贵州出版集团将严格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积极探索现代经营理念,在图书的出版、印刷、发行等主业方面,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同时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在房地产、外贸、期刊、网络和电子出版等领域迈出新的步伐。同时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在准入领域引进非公资本,建立人才战略,从而不断做大做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经营的理念规划集团

以经营的理念规划集团,是集团发展的重要依据。贵州出版集团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当前行业的现状和集团的优劣势,明确了“优质资源整合要快、整体改革步伐要稳、发展创新思路要准”的经营理念,拟对现有资产进行具有准确性、科学性和特色性的规划,通过资产的聚集、重组和运作,逐步培育可以替代教材利润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集团的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经营出版资源

经营出版资源,就是要立足于贵州的实情和特点,对出版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从而真正将资源转化为财富。具体方法是,首先,力争在2007年获得省内教材教辅这一优质出版资源70%以上的市场份额,保持出版产业链的完整和相应规模,奠定集团发展的经济基础;其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省内的一些特色出版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策划编辑出版一批黔版精品图书,加大出版物“走出去”的力度,逐步提升集团在全国出版界的地位。

(三)经营人才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学报;转企改制;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4.14

一、转企改制: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阐明笔者观点之前,我们不妨回顾和疏理一下目前转企改制的政策背景:

2009年8月28日,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在中国报业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我们目前正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经营性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工作,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都已十分明确,改革的配套政策也已基本完备。”[1]学者赵大良归纳出的转企改制的路线图是这样的:一方面,党报、党刊、时政类报刊和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任务的出版单位,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体制,要切实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以好的机制促进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向社会提供基本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另一方面,除人民出版社、少数民族语言、盲文等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以外,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大部分出版单位逐步转制为企业,发行单位要全部转为企业。转制后,作为经营性出版发行单位,必须切实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新闻出版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具体内容又分为12个方面,这里不一一详述。赵大良归纳的时间表是这样的:三年内完成158家中央在京出版社、103家高校出版社以及7家地方出版集团的改革。报刊的改革分三步走:第一步,完成国有企事业单位主办的非时政类报刊;第二步,完成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主办的非时政类报刊;第三步,完成完成部委主办的非时政类报刊。但从目前已经转制成功的情况看,最难的是事业单位主办的高校学报和学术期刊。

2008年6月,柳署长在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工作会议上也曾提出:“经营性报刊转企改制‘三年三步走’,即国有企事业单位主办的报刊在第一阶段完成改革,第二阶段是改革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主办的报刊,第三阶段是部委所办的报刊,力争三年建立起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完成重塑市场主体和培育战略投资者、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2010年是转企改制的第三年,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力争全市除公益和纯学术外的17种报纸、22种期刊年内完成转制,在全国率先实现经营报刊转企改制全覆盖。”[2]

2009年10月31日,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在《中国经济时报》创刊50周年庆典上说:“全国1943家报纸,9821家期刊,大体上改革将在今年、明年和后年完成。报刊的三项基本制度不变:审批准入,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三个一批:做大做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3]

2009年11月11日,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改革办主任范卫平强调:“全国1.2万报刊,时政类占1%-2%,大部分都要变成企业,很多可能办不下去了,报刊资源应该向出版集团集中。” [3]

今年4月28日,重庆市委宣传部长何事宗在全市文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要坚定信心、痛下决心、十分用心地加以推进”[4]。

在2009年8月28日召开的中国报业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讲话中介绍了中国报业改革和发展的有关情况,并透露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将全面启动,他指出:“现在,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刊分类改革的实施意见,要在全面推进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基础上启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计划于2011年年底前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1]按重庆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要求,重庆市高校期刊(含学报)暂不转企,但改制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完成转制的大致时间也应当与全国一样,是在2011年左右。

从上述政策背景,我们已经能够初步勾勒出一幅改制的图景。改制的结果也就意味着,在2011年左右,我们的身份将会由“事业人”转为“企业人”。这在目前大家普遍热衷于公务员、高校教师、研究人员之类的“铁饭碗”的情结之下,也许并不是一个利好消息。根据改革的现状,高校期刊(含学报)暂不转企,但改制的方向是不会逆转的。

学报编辑人员由高校的科研人员(或称教辅人员)转为企业单位的员工,这无疑是带有挑战性的。学报编辑群体近年来面临的挑战还远远不止这一点,其实,数字技术革命、经济危机等接踵而至的挑战,使得年青的学报编辑们面对愈加不确定的未来,学报编辑部如同风雨欲来之前的楼阁,让人忧思,让人考量。可以说,普遍存在着“群体性职业焦虑”这是《青年文摘(绿版)》主编李钊平用来形容传统期刊人现状的语言(引自:马雪芬,.期刊人最关注的8大问题[J].重庆刊协通讯,2010,(1):31.) 。学报出版业能否成为浴火重生的凤凰,能否开辟出一片新境界,成为了大家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二、环境变化:传统学报面向市场将不堪一击

改制的目标是以出版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资本为纽带,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据追踪文化体制改革动向的学者赵大良提供的消息,清华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将组建期刊集团[3]。这实际上与笔者关于“学术性报刊要进行资源整合”的认识是不谋而合的,只是重庆高校学报还没有出现组建期刊集团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尽管重庆大学期刊社旗下集中了8个期刊分别是:《重庆大学学报》《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英文版)》《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原重庆建筑大学学报)》《高等建设教育》《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灯光与照明》《室内设计》共计8种。 ,西南大学期刊社旗下集中了6种期刊分别是:《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环球人文地理》《植物医生》共计6种。 ,但这些期刊资源能够集中在一起,主要是因为高校合并的结果,并不是出版体制改革意义上的跨部门、跨媒体、跨行业的出版资源整合。

目前如果将传统办刊模式下的重庆高校学报立即推向市场,据笔者估计,由于办刊的生态环境,即政策环境、资金环境、硬件环境发生改变,高校学报的生存将面临严重挑战。如果仍然按现有模式办刊,现有期刊在期刊市场竞争中将不堪一击。这种初步判断是基于以下理由:

(一)现有办刊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各高校学报的办刊经费主要来源于主办单位的预算划拨。办刊硬件设置也是由主办单位提供,编辑人员的工资、福利(住房、医疗保险等)都是按所在高校教师或教辅人员的待遇执行,主编及各个岗位的人员的职务、职称也列入所在院校的统一管理之中。如果主办单位突然“断奶”,绝大部份学报很难实现自负盈亏。不少期刊的发行量只有数百份,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广告收入,主办单位每年都要投入数5-10万元来作为办刊经费,如果再加上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工资奖金、福利待遇,要维护一个期刊的运行一年至少需要上百万元(按双月刊6名编辑人员计算)。而仅靠区区数百份的发行收入,根本就难以为继。

(二)现有的盈利模式单一

高校学报除使用主办单位划拨的大笔办刊经费外,弥补收支失衡的主要方式就是收取版面费(或者审稿费)。这种盈利模式尽管也有国际惯例作为参照,也能从国内一些规范性文件中找到依据,但总体来讲,由于缺乏法律政策的支撑,因此,名不正则言不顺;同时又与时下为学界所诟病的学术不端等难以一刀两断,因此,大家都抱着一种试探心理做暗箱操作。管理部门也曾数次明令禁止收取版面费,但政策层面并没有禁止收取审稿费(指合情合理的审稿费,不是那种变相的版面费)。这样一来,收取版面费(尤其是增刊、专刊版面费)仍为目前学报的主要创收来源之一。即使是这样,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在市场竞争中也是难以立足的。我们必然要打破单一的营利模式,实现“内容为王”架构下的多次售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4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已经完成转制的新闻出版单位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那么,正在进行转制和将来进行转制的出版单位,同样在与原主办单位脱钩后,打破旧的办刊体制和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文化市场主体。

(三)学术性期刊的编辑能力与素质不适应未来学术传媒发展的需求

数字化期刊正席卷全球。目前,国内外著名数字化期刊平台基于多种生存模式已经开发出各种电子阅读器。如Kindle 、SonyReader、Nook阅读器已经出现在新华书店等传统营销场所,欲与传统纸本书刊分享市场“蛋糕”。龙源期刊网也已与易博士联手推出了新一代的电子阅读器。各种基于3G网络的手机版(报)和各种期刊电子版同步网站,以及以单篇论文为出版模式的在线出版(Online First),k 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开放获取(OA)一道,形成了纸质期刊、电子与移动媒体一体化的同步出版的格局。就学术期刊而言,以2010年《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手机版为标志[5],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方面已可以预见,数字化必然冲击传统的编辑出版模式,编辑的角色也需要重新定位,编辑人员需要掌握数字技术环境下的编辑出版规律,充分发挥数字化的竞争优势。但是目前高校学报的编辑队伍中,能够掌握和运用数字化出版技术的编辑人员并不多,这就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断裂,在数字化浪潮来临之际,习惯于传统编辑模式的学报编辑人员难免不陷入生存危机之中。

三、机遇来临:我们将如何蜕变和应对

在生存危机面前,不管我们何等地留念过去的岁月,不管我们如何强调学术的清高,也不管我们如何看待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我们都将面对不可逆转的现实。改制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能量,提升高校学报的核心竞争力。那么,面对机遇,我们将如何应对?

如果说,学术出版就只能事业性质,只能重视社会效益而无法顾及经济效益,那么,高校出版社就不应当转企改制,因为这些出版社都是以出版学术著作为主的。但事实上,西南大学出版社和重庆大学出版社被列为重庆市2010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单位,重庆市新闻出版局要求确保这二家出版社在年内完成转企改制工作[2]4。高校出版社转企改制的事实充分说明,学术出版并不是与市场格格不入的。

与其为改变不可逆转之势而苦恼,不如顺势而行。面对难以预测的未来,我们要对困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危机往往也是转机,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在传媒时代拐点的学报编辑人员,应当具有时代的眼光与智慧,迎难而上,抓住机遇,实现办刊体制与机制转型,也同时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塑。

那么,面对机遇,我们如何应对呢?我个人认为,我们应当从思想观念上、体制机制上、能力素质上为一下步改制作好准备。

(一)思想观念上的准备

转企改制,必然涉及到人员的身份置换、人员安置、财产清理、资源分配和支付转制成本问题,如人事方面的负担等(尤其是“五险一金”等),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必然在员工的思想观念上引起震荡。如果转制为企业,公司经理层就有人才自,包括人才定价自和淘汰自。为了能够适应这种变化,这样,我们就要有一个心理预期,要提前适应人力资源竞争环境,要对将来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有所准备。同时,在观念上,我们应当注重经济效益,同时又不忽略社会责任。

(二)体制机制上的准备

为了实现企事业单位主办的报刊转企改制,“完成重塑市场主体和培育战略投资者、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学报和学术期刊必须面向市场,着手打造市场运行机制,并适当引进市场化办刊模式,“为下一步改制作准备”。

高校学报和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性质在编辑学界有争议,有人提出属公益性,有人提出对于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学术类期刊也可以部分地划成经营性,但无论如何,高校主办的学报和学术性期刊的改制势在必行。现在的焦点之一就是需不需要转企。无论下一步决策机关如何确定改制的方略,改制的进程都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必须从编辑出版体制与机制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索,为改制提供合理可行的建议,为改制献计献策。

改制后,高校学报编辑部或者期刊社是否会转变为独立法人的问题,目前也没有明确答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指出:报刊改革要坚持调查研究分类指导,“对于中央和中央各部门报刊出版中的非独立法人报刊编辑部,原则上不得以改革为名赋予其独立法人资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出版传媒企业对上述报刊出版资源进行兼并重组。”[6]这一改制思路体现在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的改革路径上。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前身是机电商报社,该社的前身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简称“农机所”)的下属的一个编辑部,农机所曾隶属于前国家农机部。“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机电商报社尽管在报刊规模和经济总量上都获得了一定的增长,并且长期坚持市场化经营,但仍然只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并非独立法人。”[7]“2007年,机电商报社转制为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已经进行了工商登记注册。“整体转制过程中,经总署批准,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跨部门、跨行业地整合了出版资源,获得了完完全全的1报10刊的主办权、出版权和经营权。”[7]128实际上,卓众旗下的期刊并不具有独立法人人格,属于非独立法人编辑部。

从上述政策与改制案例可以推测,高校学报编辑部将来直接转制为法人的可能性不大,但高校期刊社/中心有可能在兼并其他编辑部后取得独立法人资格。这样,无论是学报编辑部还是期刊社/中心,都要做好按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准备。改制后的出版机构,将会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党委会和经理层,管理模式将由按出版业务部门管理过渡到按报刊所属行业分成事业部管理。

笔者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在转企改革中,重庆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已经着手积极培育四大刊群:一是以《电脑报》《课堂内外》为龙头的科教类;二是以《商界》为龙头的财经类;三是以《党员文摘》《党员文摘》目前尚未改制,它可能属于公益性报刊,这并不影响它在改制后成为社会生活类刊群的龙头。 为龙头的社会生活类,四是以《中国药房》为龙头的医卫类。这四大刊群已经显示了期刊集团化的趋势,在结构调整优化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是否可以设想将来再出现第5个期刊群,即学术类刊群,如果那样,在重庆市出现学术期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同时,由于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在着力打造以综合性大社的重庆出版集团、以社科人文为主的西南大学社、以科学技术为主的重庆大学社[2]5,如果出现这些集团/出版社整合相关的重庆高校学报组成新的刊群,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因此,重庆市高校学报未来办刊体制和机制的趋势有多种预期,但无论何种改革模式,都不会维护现状,因此,目前,做好实行这些制度的前期调查和预测工作是完全必要的。

(三)能力素质上的准备

转制后,将会实行新的薪酬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岗位职责制度。建立和实行这些制度的宗旨,就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原理来进行规范化管理。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必将更加重视人的能力和素质。这样,必然要进行人事、用工、分配制度的改革;社(部)聘人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将是改制后的人事管理模式。

尽管在改制中,也有平稳过渡的例子。如“机电商报社没有在整体转制过程中裁员分流一人,也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通过努力把转制的阻力与带来的震荡降到了最低限度” [7]127。

但我认为,改制中的身份转换、人员分流、富余人员的安置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既然存在竞争上岗、制度选人的问题,作为编辑人员,我们就必须重视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以及知识结构的改善。尤其是编辑判断力和文字处理能力及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提高与改善。这些能力是也可统称编辑力,它是编辑特有的职业竞争力。编辑的“专业槽”优势已经不再依靠过去的印刷复制获得,而是依靠编辑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来获得,这样,编辑人员在市场化运作模式和数字化期刊趋势之下,编辑的“舆论把关”、“学术评价”和“信息过滤”功能显得日益重要。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潜能,勇敢地迎接挑战。

学术期刊因读者受众面窄,一时难以走入市场,但这不等于就不能走向市场,转企改制的大目标不会改变,因此,学报编辑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能力,具有选题策划与组织优秀稿件的能力,具有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开拓市场的能力。这样,才能担负起未来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柳斌杰.推动中国报业又好又快发展――柳斌杰署长在中国报业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09年8月28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官方网站

[2]杨恩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为把我市建设成城乡统筹的新闻出版强市而奋斗[J].重庆刊协通讯,2010,(1):5.

[3]赵大良.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动态.

[5]本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通手机版[J].中国期刊协会通讯,2010,79(2):10-11.

[6]李东东:报刊改革要坚持调查研究分类指导[EB/OL].转引自:中国移动通讯官方主页labs.省略/mblog/59447_22833?fdlayenxoaencysxyant.

[7] 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攻克改革难点企业发展上台阶[G]//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案例汇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3.

University Journal and Journal Edit within a Spell of Reformation:

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Journals

LIN Shiping

(The Editorial Office of Modern Law Science,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

第6篇

关键词:文件、种类、鉴定、制度

文件管理是一个公司管理的重要联系枢纽。不论公司规模大小,都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文件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为公司业务的发展服务。公司的规章制度、业务往来都离开文件管理。文件管理分许多种类,本文结合作者多年从事文件管理的经验,主要探讨一下文件管理的职责及其重要性。

种类

1.按性质类别分为:行政类〈有关规章制度、事项决策、通知等〉,业务类〈有关业务合同、客户函件等经营事项〉,人事类〈有关人员招聘、安排、奖惩等〉,技术类〈有关技术标准、发展动态、同行业资料等〉,其它类〈不宜归入上述各类的〉。一般,公司会分派相关人员对这些文件进行分类管理。

2..按文件内容分为:中文类和英文类。随着公司的业务范围不段扩大,已经不单单仅限于国内市场,公司开始迈步走上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发展,与国外公司的业务往来与日俱增。英文,作为国际交流的基本语言,发挥着重要作用,英文文件的往来也越来越多。

3. 按存档类别分为:纸版文件和电子文件。做为传统的文件管理方法来说,纸版文件的存档与管理是极其重要的,纸版一般以存留原版文件为原则,通常是指盖有公司印章的具有效力的文件。纸版文件存档的优点是留有原版纸版文件,一旦有合同冲突时,更具有说服力。缺点是容量较大,保存麻烦,查阅复杂,需要一页页过目。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电子文件大量涌出,并有取代纸版文件的发展趋势。为了保护好这些电子文件,维护其完整性、真实性和长期可读性,使社会记忆得以传承,国内外众多的档案学者对如何管理好电子文件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取得了可惜的研究成果。电子文件的出现,给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这种冲击和挑战促使档案管理理念的革新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与传统档案相比,电子文件具有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系统的依赖性、信息与载体的易分离性、信息的易更改性等特点,要确保其真实性、完整性和长期可读性,传统文档的管理技术与手段都已无法满足其需求。这不仅需要对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进行变革,而且要在管理手段和技术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实现电子文件的管理现代化、科学化。

鉴定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电子文件日益增多,为了能长期保存、利用有价值的电子文件,文件管理者和档案工作人员不得不正视由于电子文件本身的特殊性及管理手段的变迁给鉴定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电子文件不同于纸版文件的属性、特征,决定了电子文件鉴定有别与纸版文件鉴定。

纸版文件鉴定:纸版文件鉴定时间一般都是在文件形成之后。由于电子文件中的“微观数据”有时候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动态数据库中,最新的数据不断地覆盖刚刚过时的数据,分散的数据不断地汇入结论性的数据中。因此,为了保证电子文件的原始性,鉴定工作被提前到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阶段,鉴定在时间上的变化要求档案工作者介入文件的管理。

电子文件鉴定:电子文件的鉴定包括文件内容鉴定和技术鉴定。内容鉴定和传统纸版文件的鉴定基本相似,就是采用“直接鉴定法”,对电子文件的信息内容进行鉴定,确定电子文件的保管期限。技术鉴定是指从技术角度对电子文件的状况进行全面检查,技术鉴定主要包括电子文件完整性、真实性、可续性、可读性、记录方式、载体情况。电子文件的技术鉴定是一个新内容,包括硬件鉴定和软件鉴定两个方面。硬件方面鉴定主要是对电子文件的载体和网络连接等状态进行检测。软件方面的鉴定包括可读性鉴定、完整性鉴定、真实有效性鉴定、无病毒性鉴定、介质状况检测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子文件的技术鉴定要比内容鉴定更为重要。一方面,技术鉴定确保了电子文件的可用性、可读性。另一方面,电子文件的原始性认证也是通过技术鉴定来实现的。技术鉴定为电子文件的原始性提供的必要的凭证,保障时要自觉主动地想到为年中归档做准备。档案意识不仅仅表现在对档案工作的了解和重视上,还要懂得档案管理学等有关知识,熟悉掌握档案工作业务环节基本技能。只有文件管理人员有较高的档案意识,文件材料收集才能齐全、完整、系统,为立卷归档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文件处理时,要时刻想到档案工作,实现文书档案工作一体化。这就要求文件管理人员把好文件材料的质量关,诸如纸张大小、文体、格式要规范、标准,要求文件处理及时、准确,收发文件要及时登记,发现缺少要及时查找。搞好平时归卷工作,为年中立卷归档做好准备。

三.制度

目前,影响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还没有确立。这种状态下电子文件难以和纸版文件一样发挥参考和凭证作用,人们认识不到电子文件的价值。大多数单位依赖于纸版档案,把电子文件作为日常工作的一种辅助工具或纸版文件的副本,不重视电子文件的管理。我们要深化对电子文件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认识。一方面要借助先进技术和吸取国外有益的经验,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电子文件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电子档案的法律地位,使电子档案与纸版档案享受同等的法律地位。在电子文件管理中贯彻执行各项法律制度,对造成电子文件信息失真的单位和个人给以严厉的惩罚,并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从立法的角度维护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

总之,文件管理工作是一项集于细心、责任、意识、理念、法规一体的管理工作,说其简单,却不乏要求较高的仔细态度和责任意识。但只要文件管理人员增强档案意识、掌握丰富的档案、文书知识,就一定能处理好文书与档案关系,做出成绩。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公益性出版单位内部机制改革

    目前,公益性出版体制改革已完成总体框架,下一步目标是要深化出版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机制改革可以培育、净化和补充新型公共出版服务,将体制改革落到实处,并推动出版市场化进程。因此,深入研究公益性出版单位的机制改革具有现实意义和政策引导作用。同时,经营性出版改革步伐加快,数字出版技术改变出版环境,使得公益性出版单位面临的压力加大,需要探索和创造新的发展方式,扩大生存空间。

    (一)基于非营利组织理论的公益性出版单位内部机制改革的积极意义

    公益性出版单位运行机制改革,要在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框架下,结合自身问题和特点做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改革后的中国事业单位,其性质应当是:主要从事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非营利组织。”[1]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非营利性出版机制,实施公益性出版单位的非营利组织化改革,可以推动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机制范式的转变。

    非营利组织和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本质上均是提供公益性服务,具有共同点。因此,运用非营利组织理论,设计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内部治理结构,其积极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第一,有利于对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回归公共服务属性的定位。非营利组织是公益、慈善的化身,肩负着人类最为神圣的事业。就事业单位的本身定位而言,目前在法律法规中有完整定义主要有两个:一是1998年国务院发布、2004年修订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表述为:“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二是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表述为:“依法成立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公共体育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等。”从这些界定中不难看出,事业单位的本质初衷是提供公益服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的这些基本属性在某种程度上和非营利组织理论是契合的。此外,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同属于社会的公共部门,这也是它们的共性。借鉴非营利组织理论,有利于对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回归公共服务属性的定位。

    第二,扶持激励与充分竞争同在,避免公益性出版单位改革重回“同吃大锅饭”时代。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明确,已经承担政府职能且不适宜撤销的事业单位转变为政府部门,企业色彩比较浓重的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事业单位主要保留在从事社会服务和公用事业服务领域,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济、慈善救助等。非营利组织理论对于事业单位改革的积极意义还在于,非营利组织和公益性的出版事业单位均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也避免不了完全意义上的竞争。对于公益性的出版事业单位而言,主要使用政府财政资金举办和经营,得到了政府的各项政策优惠和扶持;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由于非营利组织本身的定位,会得到国家税收的减免、资金扶助等国家扶持政策。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只有采取各种竞争性的手段,获取各种必要的社会资源并提供竞争性的公共物品,才能存在。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同样如此,如果不能够提供与国家、政府及民众期望值相当的公益性服务,这样的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

    第三,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组织构架对于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结构设计的借鉴意义。非营利组织和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均存在代理问题。具体而言,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和绝大部分资源是源于“第三方”,如何利用“第三方”资源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本质属性是提供公益性的社会服务,肩负着政治性、公益性的特殊使命,本质上是国有资本投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存,工作人员受国家财政资金的供养,同样面临着投入和效果的衡量问题。事实上,非营利组织在全球的快速发展已经证明非营利组织本身内部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如通常意义上的董事会制度,一般由出资人与有共同愿望的志愿者担任董事,决策组织的重要事项和决策管理人员的聘任。非营利组织的高层领导,不受政府委派或指派,由董事会选举董事长,决定聘任职业管理人担当总裁。借鉴这些经验,对于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的内部治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这种经营机制可重构经营性出版企业与公益性出版单位之间的公平竞争和合作关系,引导社会资本重视公益性出版投资,鼓励经营性出版资本拓展公益性出版职能和社会责任,保证政府承担相关责任,促使公益性出版单位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出版服务,履行政府与公益性出版单位之间的新型契约关系。

    (二)公益性出版单位组织效率的提高,需要借助非营利组织机制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予以改造

    作为公益性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尽管与经营性出版企业有较大区别,但是仍然存在着与国有出版企业类似的委托代理问题,要提高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的组织效率,确保其经营服从于公益性出版单位的基本使命,必须构建新型的治理结构。

    设置公益性出版单位的出资人的人格化代表,真正实现与政府主管部门“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尽管公益性出版单位是新的事业单位,其国有资产是非经营性的。但仍然要组建专门的资产经营公司对非经营性资产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健全这些非经营性资产的产权登记、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体系[2],确保公益性出版事业得到广泛的融资和全程的监督,将公共资产和财政资助用到实处。建立和完善由理事会、执行人和监事会组成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公共服务机构推行理(董)事会结构,健全内部责、权、利的平衡机制[3]。建立专家 委员会和绩效评价委员会,推进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包括公益性出版单位内部绩效评价,由主办者实施。例如,年终各部门和成员的业绩与贡献。公益性出版单位社会绩效评价,由社会成员或代表实施。比如,农家书屋工程的出版物质量和影响力。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建设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由专家和读者用户评估。例如,东风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服务水平与公共财政投资分析。

    (三)建立基于社会绩效考核优先的人事、分配与激励制度

    公益性出版单位作为非政府、非企业、非营利的“第三部门”[4],社会服务是第一位的,它体现在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绩效中。因此,员工及其社会服务的社会效益、社会绩效、公共服务能力和组织使命是考核员工的唯一标准。

    公益性出版单位拥有人事管理权,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推行聘用制度,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成长;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扩大内部分配自主权,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5]。招聘员工,对专业技术岗位,要注重业务能力、学术水平、社会效果和实际贡献,可试行项目聘任管理,其中,对责任重大、事关公共利益的选题策划和项目负责人要严格执行执业准入制度和首席专家负责制。公益性出版单位可以进一步试行项目工资制。对那些国家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建设工程项目实现时间、质量和经费的总包干,项目组组长及其成员的收入由项目负责人决定如何分配。

    建立有关员工的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制度。各项目所产生的公益性出版物的社会影响应作为评价员工业绩的主要依据。如获奖、引用率、转载率和发行量等应作为考核指标中的显性指标予以突出;员工主持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和重大选题项目应作为标志性贡献,在个人考核指标中给予较大权重。处理好主牌社员工与副牌社员工的基本分配关系。在明确新的出版方向和单位性质以后,按照事企分开原则,将原有的与公益性没有直接关系的经营性机构、人员和业务剥离,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运营。两种性质的机构运行方式完全不同,人员不得混岗,在分配制度、养老保险等方面分别按有关规定执行。

    二、运用社会评价推动公益性出版服务主体的竞争机制

    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是深化公益性出版单位改革的基本要求,关键是形成公益性出版服务主体的竞争机制,让“增加投入”建立在绩效、质量和效益之上。

    (一)引入社会绩效进行综合监管和第三方评价,强化外部治理

    公益性出版的外部监督和外部治理的根源,来自它的自身特点及其与政府及纳税人的委托代理关系。目前,对于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的外部治理途径和治理主体应从政府和社会的结合上展开,不能仅靠政府,而且逐步过渡到社会治理。特别要加强各界专家和社会读者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建设,实施社会成员对公益性出版的管理,回归读者和专家成为社会绩效评价的真正主体地位[6]。

    建立明确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主要检查其是否遵守非营利性出版机构组织章程,有关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收入支出是否合法、经费来源是否有保障等。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可以依法从事商业活动,但是其所得应主要用于公益性出版活动和社会服务。

    依靠新闻出版公共信息平台对公益性出版的质量效益进行监控。包括政府和社会对公益性出版单位及公益性出版工程进行监督,公益性出版单位要对自身出版物信息、出版规划、出版进度和绩效的网上公开、接受监督,增进公开性和透明度。

    建立代表性较强、多方利益相关群体组成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独立运行的作为第三方的专家委员会,广泛代表民意。针对公益性出版特点制定标准,并依照标准对公益性出版单位和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社会绩效评价,向公众公开结果。引导出资人的出资投向、公益性出版物的选题资源配置以及纳税人潜在的捐赠行为,形成公益性出版单位在吸引社会资源方面的能力依据。

    (二)建立进入和退出机制,使得公益性出版单位数量、质量、类型与体系能够稳中求升和可持续发展

    公益性出版的范围和公益性出版单位的构成体系应是一个动态的和发展的概念。在出版业改革之初,出版产业化可能压缩公益性出版的范围,对公益性出版单位的界定和设置给予了苛刻的条件,导致目前认定数量有限。

    截至2010年12月底,几乎所有大学出版社和中央部委属出版社已经完成改制转企,目前只有4家明确为公益性出版单位。“十二五”时期,需要引入进入和认证机制,在确保已有的4家公益性出版单位的高标准和示范性建设基础上,有计划地扩大公益性出版单位数量。

    扩大公益性出版队伍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而且,公民对公益性出版的需求必然增长,政府有责任加大公益性出版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有进入同时需要有退出。结合认证后的公益性出版单位的社会绩效评价和要求认证单位的数量增长趋势,探索公益性出版及其事业单位的竞争机制,促进其外部压力的形成。现有公益性出版资源具有稀缺性,需要引入竞争与合作机制。对于经营不善、社会绩效评价长期不高的单位可以采取划转、兼并的方式,确保公共财政的效益实现。

    (三)加强公益性出版的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对经营性出版单位的评价,公益性出版单位评价滞后。经营性出版单位可以直接借鉴一般工业评价指标,而公益性出版单位的核心评价指标首先要体现它的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历史使命,因此,它的基本范畴应是文化指标。文化指标的建立隐藏着复杂因素,由于基本指标尚未确定、统计数据难以获得,以及文化问题自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导致统计考核难统一,其分析研究结果也难以被准确解读。

    在梳理相关文献,进行专家访谈、前期调查和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结论的基础上,逻辑论证推导出绩效评价的初始指标。基本指标的评价维度分为服务规模与水平、运作机制、产品与服务创新、文献品牌力与影响力(引用率)、社会满意度。

    公益性出版单位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面对特殊群体的,如人民出版社(含各地人民出版社)主要是面向研究社会思潮的高端读者提供政治宣传出版物和学术性出版物及其服务;民族出版社(含各地民族出版社)主要为特定的少数民族群众提供该民族的语言文字出版物及其服 务;盲文出版社和古籍出版社都可以圈定比较明显的读者群。因此在指标要素中,所取样本应对特定读者予以界定,原则是与公益性出版单位的类型一致。

    三、依托数字出版技术,创新新型公益性出版服务组织

    (一)公益性出版的媒介融合化、组织结构数字化、营销渠道链式化以及投资主体多元化,是新型公益性出版组织的主要路径

    公益性出版单位掌握着丰富的内容资源,包括作者资源、作品资源等。充分利用著作权资源,对作品进行深度开发,完善出版产业链建设,拓宽产业链上的价值增值渠道,打造优质产品吸引消费者。

    数字出版的技术要素、产品形态、出版流程、市场营销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出版,已对公益性出版单位的组织流程及其管理等提出了新的服务要求。将网络型结构置入中小型公益性出版社,可以实现营销渠道的放大和增值,促进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充分、有效地整合有限的生产要素。出版社网络信息中心、数字版权开发部、数字出版物选题策划与市场部等,可以极大地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数字化部门嵌入置于单位内部主体结构,建立数字版权开发与复合出版部,可以增强自主版权的保护和开发,探索出版资源挖掘与控制新模式,主动转化数字出版权。借助数字化平台,促进国内出版组织的国际化水平提升。

    公益与经营并非截然对立,经营与否不应成为事业与企业的分界线,经营性文化企业要经营,也要讲公益;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以公益性为出发点,但必须讲效率,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公益性出版单位出于经营业绩和传播效果考虑,更应重视渠道建设,探索新型营销和发行渠道。

    公益性出版社要认真分析和诊断内部运行机制,明确出版社的经营目标和营销战略,适应外部环境动态变化,主动地运用创新的手段、方式,改变环境、创造环境,打造出版社内部管理链、图书营销渠道成员管理链、图书营销渠道主客体管理链、图书营销渠道环境管理链等。

    (二)改革和完善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增加投入方式,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

    公共财政是公益性出版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国家财政应在保证经费投入的基础上,逐年加大投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构建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发展长效机制。制定和完善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财政政策,形成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公益事业的投入机制。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严格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社会力量对国内公益性出版的支持和投入也是不可忽视的资金来源,并且这些资金所产生的运作机制是公共财政投资不可替代的。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进入公益事业领域。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并切实加强监管,引导其健康发展。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赠公益事业。大力倡导和发展志愿服务[7]。

    有必要探索社会资本对公益性出版单位和公益性出版项目的投资体制。将社会力量对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使捐赠人可依法享受在缴纳所得税时抵免应纳税所得额的政策优惠。考虑运用一些融资模式如BOT模式进行融资,以缓和其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

    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方式。按照国家政策和以事定费的原则,结合不同事业单位的具体特点和财力,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财政支持办法,合理制定标准,实行动态调整,健全监管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用。对基础教育等公益一类,根据正常业务需要,财政给予经费保障;对新闻出版等公益二类,根据财务收支状况,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三)加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建设工程的对接与整合,创新传播组织和传播形式

    基于满足公民基本读物需求,基于共同的历史使命,农家书屋工程、城乡阅报栏(屏)工程、东风工程、重点民文出版译制工程、盲文出版工程、全民阅读工程等其实处于同一供应链。整体联动、优势整合,可以主动而连续地跟踪社会文化需求信息,作好基本读物的选题规划、生产、发行和阅读消费等每一个环节。农家书屋工程、民文出版工程由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实施,负责其读物的选题、生产、发行。城乡阅报栏工程和乡镇图书馆工程负责阅读消费,因此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它们已经构成完整的农村读物供应链,为对接和整合奠定了基调。整体规划、集中出版、集中采购、书目控制、需求反馈和资源共享是基本策略,局部取得效果,需要及时推广和加强引导[8]。

    (四)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发展非营利性公共出版服务机构或平台

    创建国家公益性出版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国家出版基金、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建设工程、重大出版工程等整合为一个系统,建立门户网站。目前,在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有专门的“农家书屋”和“国家出版基金”的专题,但内容资源有限。理想的平台应可以实现公共服务建设工程与社会之间的广泛及时交流和互动的机制,服务于工程招标、发布和社会监督与评价。对这些获得资助的公益性项目进行跟踪和评价,结果应当作为下一次项目申报和评审的重要依据,是信誉和资历的凭证。促成公益性项目的主持单位自觉地形成重视公共服务质量、读者满意度和文化贡献指标等的经营服务机制。

    发展国家少数民族出版数字化及其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数字化出版技术可以聚合少数民族出版的出版资源,转化出版劣势为出版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建设国家网络出版平台,示范和引导少数民族数字化出版。致力于提供各民族出版社在出版资源远程共享、出版政策传播研究、民文出版项目评审和监管、出版物及其版权资源的国内外贸易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国家民族出版网络平台至少要包含以下功能模块,提供相应的公共出版服务。一是选题资源库与合作开发;二是出版物资源库与整合链接服务;三是版权资源库与贸易窗口服务;四是网络书店与配送服务;五是网络论坛、书评与营销服务;六是公益性项目管理与评价。

    发展公益性出版物营销的市场监测平台。经营性出版企业的市场监测信息系统还不太成熟,最大的障碍来自企业的商业机密。公益型出版物的纯公共产品特性,使得公开这些 出版物信息不仅可行,而且加强信息公开可以降低因为信息隐瞒或不对称所发生的交易成本过高,从而节约整个社会的出版资源。依托这个平台,可以加强对公益性出版单位及其出版物的市场分析、监测和预警。读者对出版物的阅读评价、专家对出版工程的业绩评估、政府职能部门对出版单位的收益审核等构成的多级监测和监督,应是国家实现有效管理公益性出版服务及公益性出版单位的重要机制。

    (五)新型公益性出版组织的经营策略和发展途径

    1.专业化与国际化的结合。大多数公益性出版单位都有自己的特色资源和品牌,出版独具特色的选题,并以此进行深度开发是有前景的,如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就是以本版图书资源开发的专业文献数据库,其专业化程度达到了国内一流。在出版国际化进程中,公益性出版一定有所作为。公益性出版的专业性、特色化和民族性,使得这类出版物占有内容资源优势,可以作为“走出去”战略举措的重点选择对象。

    2.普及化与品牌化、精品化的结合。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和基本文化需求的满足,出版普及实用的大众读物和教育读物是公益性出版的首要职责。但是,在此基础上要追求出版物的品牌化和精品化。从出版企业的实践中不难看到,几乎所有成功的专业出版企业,大都只在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上开展业务;即使是国际出版集团,它们依然是选择若干专业,如商业、金融、医药、健康或教育等中的两个领域做专深的内容资源开发。扎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图书,不仅受到本民族人民的欢迎,也得到国内外其他相关人士的关注。而且,大部分获得国家级图书大奖。民族特色是发展民族出版业的基本文化内驱力,也是民族出版业特有的品牌,而品牌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内在而持久的,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3.数字化与个性化的结合。数字出版更加适合公益性出版特点,有利于公益性出版内容的传播。出版行为有着较强的规模经济特性,而我国民族地区生活水平还不高,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也相对落后,许多民族出版物有着特定的受众,导致民族出版物具有受众少、印数少、再版少的特点[9]。数字出版中的电子书、移动电子书、多媒体电子书、按需印刷、按页打印等新兴图书形式,可以很好地利用到民族出版的数字化中来,有利于促进民族出版内容的传播,满足个性化需求,并且规避少量出版带来的成本偏高问题[10]。

    4.市场化经营与多元化经营的结合。公益性出版单位也要采用市场化经营战略,主要是节约社会成本和单位成本,追求公共文化财政的效益最大化,以及出版物传播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公益性出版还局限于单一形态的出版,对图书或报刊的一次出版就结束其产品形态的衍生,其实是资源浪费。以本版出版物的版权资源为核心,实现其网络、广告、音像、广播、影视的多元产品的连续开发的经营战略。

第8篇

互动良性化

第一,中文在线有统一的销售和反馈机制,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系统内部的互动营销策略、渠道的推广与系统外部亲人、好友、粉丝、群体用户的交流,活跃用户的参与度,增加新用户,促进网站的发展。第二,通过事件营销、话题营销等,结合虚拟积分奖励,让用户不断感受到新鲜感和活跃感,从而提高用户的活跃度与黏着度。第三,将精彩的事件、活动运营通过口碑、push、MMS等多方位的立体通道进行推广,全面覆盖目标用户群,达到吸引用户的目的。第四,通过评论、投票、意见征集、网上调查、会员服务、在线投稿、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产品的销售量、用户对消费内容和网站设置的投诉等信息留住老用户,准确经济地发展新用户。第五,根据区域状况,资费合理性,内容安全和完整性等突出问题合理调整资源配置,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定期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加强互动与交流。

营销精准化

在完善的平台建设示范的推动下,中文在线以搭建高质量的内容平台为出发点,做好出版内容的整合分类工作,用户数据的整理、分析工作。每推出一种出版物,用户平台上就会广泛收集受众的反馈信息,包括年龄、身份、阅读手段、阅读时长、阅读喜好。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可以把受众分为若干群体,这有助于进一步推荐适合于他们的内容。

中文在线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为目标,通过为读者、图书建立各类行为与内容属性,利用强大的运营平台,对用户信息、用户阅读行为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精确地找准目标受众,进而有针对性、不定期精选一批推荐图书,通过多种通道将内容精准推送给需求用户,实现图书的智能分发和营销的精确化。

管理优质化

中文在线拥有优质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针对渠道多、产品授权时间不同、数据繁杂等问题,在调整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前提下,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版权审核及内容加工、数据及结算管理、产品销售及反馈管理、用户及数据管理模式。

在运营的过程中,中文在线拥有系统产品内容的选择和管理方式,通过出版机构、知名作者、原创作者等获取原创版权内容进行内容的采集,再由整体资产管理平台,实现版权及内容的管理,并实现内容的风险控制,形成“机审人读,审编一体”的审查机制,努力做到“内容安全,产权清晰”的发展模式。由法务人员定期维护内容审核关键字库,对内容库进行技术扫描,排除图书安全隐患。通过技术扫描和人工审核的途径进行多层次审核,并对重点图书采取人工逐本审核。这种管理体制有效地避免了纠纷,确保了图书内容安全和发行需要。

产业链完善化

全媒体出版发行的过程中,数字出版平台与作者、出版社、内容运营商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其产业链更加复杂多元。中文在线以内容的整合、运营平台、用户资源的共享作为商业模式的基础,通过如数字资源加工、资源管理、产品运营、产品发行等全媒体运营管理平台探索出新的产业模式和产业链条。在全媒体格局下,有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产业生态复杂化,出版发行产业链面临重构和变革,价值传递过程更加多元化,作者与出版社的关系突破传统的依赖性,运营商介入到利益分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版权的提供方上传授权内容,中文在线数字出版平台进行数字产品的加工审核,根据内容销量、排行等向版权需求方(企事业单位、海外机构等),机构用户向机构下属、个人用户推荐书店内容并支付版权费用,数字出版运营商再向版权提供方结算版税。这种产业链接能进一步带动传统出版单位寻求新的内容传播渠道和新的赢利模式,加快数字化的转型,催生新的出版业态,推出新产品,带来新体验。

第9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适用范围

第三章 管理程序

第四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通过建立有效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责任成本控制体系和动态成本管理体系,规范集团的成本管理工作。

第二条 术语与解释

(一)集团:除非特别指出,本制度中集团指河南伟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二)集团总部:指包括集团各职能部门在内的行政管理范围;

(三)城市公司:集团下辖的各城市公司;

第二章 适用范围

第三条 适用于伟业集团所有开发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合作开发项目可参考执行)。

第三章 管理程序

第四条 项目可研阶段

(一)根据城市公司或储备中心提供的土地信息、市场调研报告,由营销中心确定拟(或已)取得地块的项目定位及产品建议书;且通过评审、审批。

(二)根据营销中心确定的项目定位及产品建议书,集团项目管理中心总工办负责完成概念方案设计【含产品系列、档次(建筑、景观)】并提供《项目经济技术指标(可研)》、产品建标(或参考对象),集团储备中心或城市公司工程部负责提供周边市政配套及报批报建费用情况、提供可供参考的周边地块地勘、文勘信息及目标宗地现场情况资料,成本部负责提供主要材料价格及当地建安造价信息等;

(三)根据项目定位、《项目经济技术指标(可研)》、周边市政配套、当地各种费用情况及产品建标(或参考对象)及建安造价信息等,成本部负责组织城市公司相关部门按照集团统一指导模板的要求,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目标成本(可研版)各分项的编制(其中:成本部负责土地、前期、基础、建安、公建费用分项的编制,营销部负责营销费用分项的编制,财务部负责管理费用、开发间接费、财务费用及税金的编制);项目目标成本(可研版)各分项编制完成后,成本部负责完成《项目目标成本(可研版)》的整理、汇总,并提报集团进行审核;

(四)项目管理中心成本部根据集团领导的审核意见,组织集团相关部门对《项目目标成本(可研版)》进行修订;

(五)修订后的《项目目标成本(可研版)》,作为项目投资论证资料的一部分,和其他资料一起由城市公司提交集团组织评审,集团总裁审批;若不能满足拿地要求,由集团总裁给定一个成本限值,有关各方按此限值去重新规划和测算。

(六)若成功获取目标宗地,《项目目标成本(可研版)》将作为项目后续阶段目标成本设定的基本依据;否则由集团项目管理中心成本部存档。

(七)根据审批后的《项目目标成本(可研版)》,城市公司总经理负责组织项目团队成员一起研讨,最后成本部负责根据统一的模版要求,完成《方案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指导书》,集团总裁签发执行。

(八)根据《方案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指导书》,集团项目管理中心成本部负责完成《方案设计任务书成本控制附件》,作为《方案设计任务书》的附件。

第五条 方案设计阶段

(一)方案设计完成后15个工作日内,由城市公司总经理组织,集团项目管理中心总工办完成《项目技术经济指标(方案版)》和《项目产品配置标准(方案版)》,并经城市公司总经理及集团相关业务中心审核后,报总裁批准;根据集团确认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方案版)》、项目产品配置标准(方案版)》和《项目目标成本(可研版)》,集团财务管理中心负责完成项目目标成本(方案版)各分项的编制(其中:成本部负责土地、前期、基础、建安、公建费用分项的编制,营销部负责营销费用分项的编制,财务部负责管理费用、开发间接费、财务费用及税金的编制);

(二)根据审核意见修订后的《项目目标成本(方案版)》由城市公司总经理审核后,作为《项目开发任务书》论证文件的一部分,和其他资料一起由城市公司提交集团组织听证,集团总裁审批;若项目目标成本(方案版)超可研版,须报集团总裁审批。

(三)根据审批后的《项目目标成本(方案版)》,集团项目管理中心总工办对方案设计阶段所做的成本控制工作进行总结,形成《方案设计阶段成本执行报告》,报集团总裁审批。

第六条 施工图设计阶段

(一)在施工图设计开始前10日内,根据审批后的《项目目标成本(方案版)》,由城市公司总经理负责组织召集项目团队成员、协调集团项目管理中心开会讨论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成本限额、设计要求及成本控制的初步建议,最后由成本部负责根据统一的模版要求,形成《施工图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指导书》,经城市公司总经理审核、集团总裁审批后,作为施工图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依据,由集团项目管理中心具体实施。

(二)施工图设计完成后35个工作日内,由项目管理中心成本部负责组织完成施工图预算;并根据集团确认的《项目目标成本(方案版)》和施工图纸,成本部负责组织城市公司相关部门按照集团统一指导模板的要求,完成项目目标成本(执行版)各分项的编制(其中:成本部负责土地、前期、基础、建安、公建费用分项的编制,营

销部负责营销费用分项的编制,财务部负责管理费用、开发间接费、财务费用及税金的编制);项目目标成本各分项(执行版)编制完成后,成本部负责完成项目施工图阶段《项目目标成本(执行版)》的整理、汇总,并提报集团审批。

(三)根据审核意见修订后的《项目目标成本(执行版)》,由城市公司总经理审核,集团总裁审批后执行;若项目目标成本(执行版)超方案版,须报集团总裁审批。

(四)施工图设计完成后,项目管理中心成本部负责组织对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进行总结,形成《施工图设计阶段成本执行报告》,经集团总裁签批。

第七条 工程实施阶段

(一)成本分解及合约规划

1、项目目标成本(执行版)》编制完成后30日内,由成本部项目对接人负责对《项目目标成本(执行版)》进行分解,形成《项目目标成本分解》;

2、《项目目标成本分解》由城市公司总经理签发执行,作为项目目标成本责任控制的参考依据;

(二)动态成本跟踪

1、动态成本的跟踪由《合同台账》、《合同变更台账》、《项目动态成本表》(月度)》实现。

2、根据签订的各类分包合同的内容确定《合同台账》项目的分类明细,合同金额应为合同价款的真实值,如签订合同为暂定金额,在规定的时间内确定真实的合同价款后,填入合同金额表内。

3、《合同变更台账》的项目,按照《合同台账》的分类明细进行划分,同《合同台账》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4、合同变更(包括: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材差调整等内容)所产生的合同金额变化,按照相关制度要求进行审核及确认后7日内,由成本人员负责录入成本系统。

5、每月5日前,由项目成本对接负责人对本项目上个月未发生合同金额进行清理、预估,对己发生合同金额调整(如合同预算调整、合同变更调整)、费用变动情况进行确认、汇总,完成《项目动态成本表(月度)》。

6、每季度第一个月7日前,由成本部对接人负责根据《项目动态成本表(月度)》编制完成上一季度的《城市公司成本分析报告(季度)》,提报城市公司总经理审批。

7、《城市公司成本分析报告(季度)》由集团成本部统一指定模板。

(三)目标成本的超支处理与调整

1、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若发生了不可预见的事项、预测条件发生改变或因管理不善,导致成本费项即将发生或很可能发生超出目标成本时,成本部应按照要求填写《项目成本费项超支预警表》,向城市公司总经理发出预警,并按照如下程序进行超支额度的审批:

(1)在不需要突破项目目标成本总额的前提下,通过调剂项目成本的费项指标得以平衡。

(2)必须要突破项目目标成本总额的,由城市公司负责经办,报集团总裁审批,同时,由城市公司总经理负责组织项目团队对超预设目标成本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报告,与项目目标总成本(执行版)调整申请一同上报集团,总成本追加5%以下的,集团总裁审批;总成本追加5%以上的,须报董事长审批。

2、项目目标总成本(执行版)的调整条件及范围:

(1)项目开发计划调整(例如:产品形式有调整、分期开发有调整等);

(2)项目本身基本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如:土地面积增减、合作方式改变、规划定位改变、建筑面积的增减等】;

(3)重大设计变更、政策性调整。

第八条 工程结算

(一)分包工程(含室外配套及零星工程)竣工验收后15日内,由城市公司工程部提供结算资料,填写《工程结算工作交接单》;成本部在收到结算资料后一个月内完成工程结算。

(二)主体工程竣工验收后30日内,由城市公司工程部提供结算资料,填写《工程结算工作交接单》;成本部在收到结算资料后按合同约定完成工程结算。

(三)对项目工程结算价超合同价10%或结算价减合同价不小于10万元的,应报集团分管负责人审批。

第九条 项目决算

(一)在项目达到清盘条件后,由成本部负责提供开发建安成本数据,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销费用由城市公司汇总形成《项目竣工成本》。

(二)城市公司财务部应将《项目竣工成本》与《项目目标成本(执行版)》进行对比分析,形成《项目成本总结与分析》,并同《项目竣工成本》报表一起书面提报集团总裁审批。

第四章 附则

第十条 本制度由项目管理中心进行起草与修订,由各职能中心负责人进行审核,总裁批准后。

第10篇

一、创新内容形式,推出更多精品力作。要以多种形式做好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伟大成就展示等党和国家重大部署、重大活动的宣传工作;精心策划、认真组织重大主题出版物出版工作;大力推进报刊传播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建设。要支持党和国家重点报刊多媒体、多业态发展,进一步发挥中央主流媒体舆论传播主阵地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发展活力。要进一步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报刊出版单位分类改革工作。除党报党刊等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按照事业单位的部署进行改革以外,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一律在2012年上半年前完成或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在转企改制中,要按照做强做优一批、整合重组一批、退出停办一批的原则,加快报刊结构调整。要进一步推动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创新、拓展党报党刊发行模式和有效渠道。已完成转制的新闻出版企业要及时完善法人冶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条件的要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需支持有条件的出版传媒企业上市融资,在已经上市的出版传媒企业中进行股权激励机制的试点,为企业发展增加内在活力。鼓励出版传媒企业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联合、兼并、重组,加快新闻出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进一步引导和规范以个体、私营资本投资组建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以内容提供、项目合作、作为国有出版企业一个部门等方式,有序参与新闻出版活动;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投资建立外向型出版机构,从事与印刷、发行等新闻出版产业相关的经营活动,从事出口、加工贸易。

三、创新服务平台,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要加大对公益性出版单位及党报党刊的扶持力度,加强设施装备的更新改造,提升新闻出版公共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支持鼓励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生产高质量的新闻出版产品参与公共服务。要坚持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根本文化权益出发,推出更多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出版产品;继续加快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完成全年新建20万家、覆盖全国75%以上行政村的任务,做好已建农家书屋的使用与管理,加强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进城乡阅报栏(屏)工程实施,评选示范阅读基地,办好全民阅读晚会,建好全民阅读网站,将全民阅读活动推向深入。

四、创新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科学发展。要加快发展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新闻出版产业,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出版产品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运用数字化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加快推进传统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国家级数字出版、音乐原创、版权创意、民文出版等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快集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于一体的海量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建设,发挥产学研一体化优势,推动优势资源向基地和园区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

五、创新技术手段,大力培育新兴业态。要大力发展电子图书、数字报刊、手机出版等新闻出版新业态;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电子纸和新闻出版电子商务等方面进行自主研发,争取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实施,加快行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六、创新传播手段,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要加快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建设,制定并实施新闻出版“走出去”中长期发展规划;继续深化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开辟国际主流营销渠道;整合现有传媒资源,着力打造若干家实力强大、竞争能力突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跨国出版传媒集团。支持重点出版传媒企业在海外参股、并购、投资或创办实体;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继续实施“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走出去”重点工程,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闻出版国际交易平台。

七、创新工作体系,努力优化市场环境。要全面完成政府软件正版化工作,积极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加快国家版权监管平台二期工程建设,提高版权管理工作水平;大力推动版权示范城市、单位和园区建设,探索构建综合性的版权要素市场。充分发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业协会和版权中介机构的作用,创新版权公共服务形式;全面推进软件正版化、作品登记和著作权合同登记备案,提高版权公共服务能力。要妥善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完善涉外版权国际应对联动机制。

八、创新管理方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法律法规规章立改工作,不断完善新闻出版法规制度。要推进《著作权法》全面修订,完成《出版管理条例》等法规及《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等规章的修订工作,抓紧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网络游戏、数字印刷管理等方面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修订工作。要加强对电子书、电子辞典、电子地图及移动存储类电子出版物的管理。要集中治理虚假失实报道,规范记者职业行为。

第11篇

第一,要加强阵地建设,坚持舆论先行,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深刻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找准新闻出版工作为中心服务、为大局服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舆论推动作用、精神激励作用、文化支撑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为深入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推进富民强区进程。

一要主动作为,唱响主旋律。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同学习宣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与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紧密结合。发挥行业优势,组织主要书报刊和重点网站围绕党的十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自治区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开展深度宣传报道,在全区上下形成主旋律高扬、多媒体共振的舆论氛围和学习热潮。切实加强正面宣传,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巩固发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广泛凝聚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正能量。

二要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为先。要充分发挥新闻出版传承弘扬思想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提高素质、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坚持“二为”方向、坚持“三贴近”。把坚持正确导向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努力增加新闻出版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牢牢掌握新闻出版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加强出版选题和网络出版审核,从源头上把好导向关。依法做好监管,牢牢掌握网络舆论工作主动权。加强舆情趋势预测分析,做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难点问题的舆论引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环境。

三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弘扬方面,新闻出版行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贯穿、体现到新闻出版产品创作、生产、流通全过程,推出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民族、时代精神,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优秀出版物。积极创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环境,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第二,推进规范管理,促进行业繁荣,壮大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在社会思想舆论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下,新闻出版工作要强化阵地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规范管理,加快发展。

一要积极维护良好市场秩序。持续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建立完善综合协调、信息预警、联合封堵、案件查办等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封堵各类有害出版物、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传播有害信息等专项行动,净化出版物市场。加强版权保护,以全国统一规范作品登记为契机,大幅度提高我区作品登记数量,逐步建立完善版权贸易、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

二要推进行业管理规范与创新。扎实推进新闻出版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建设,提高管理效能。继续开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试点工作,规范完善新闻出版系统行政处罚标准设置。建立健全书报刊出版单位全流程、各环节导向保障机制和互联网出版单位自我约束、自我审查机制,加强出版物监管。加强审读工作,把好出版物质量关。以整治印刷企业超范围经营为重点,加强印刷企业五项制度管理,规范印刷复制业秩序。建立健全违纪违规出版物警示制度,继续开展对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的查处整治工作。

三要统筹抓好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发展。新闻出版业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要大力繁荣新闻出版事业、发展新闻出版产业,扩大我区新闻出版业规模和影响,推介优秀出版物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要抓规划、抓项目,着眼于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促发展,已完成转制的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资本运行机制,打造市场主体。继续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机制改革,激发内部发展活力,提高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三,坚持为民服务,加强惠民工程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新闻出版发展成果。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党的十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便利化,引导全区各族人民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上来。

一要多出精品。我区出版资源丰富,要多出精品、快出精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读书看报的阅读需求,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要认真实施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和内蒙古历史文化经典文库出版工程,收集、挖掘、抢救、整理、编辑、出版一批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品力作。各书报刊社要坚持“走转改”,加强选题策划,提高出版物内容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和印刷质量,组织出版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和优秀出版物。

二要推进全民阅读。按照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巩固和扩大全民阅读效果,继续实施好出版物免费赠送、蒙古文字出版翻译和出版资助、蒙古文数字出版建设和蒙古文报刊建设等项目。开展“全民阅读报刊行”活动,整合报刊业服务全民阅读活动的力量。积极开展书香家庭、书香乡镇、书香旗县、书香城市的推介评选工作。组织好各类优秀阅读书目推荐活动,营造“书香内蒙古、魅力大草原”的浓厚氛围。

第12篇

 

回顾邮电社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一些成绩,恰好印证了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更进一步说,“科学发展是硬道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构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邮电经济理论体系。作为出版单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着重体现在把握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规模与效益、质量与效率、做大与做强之间的关系,全面提升出版能力和出版水准,增强核心竞争力,走快速健康发展之路。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能力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提出了切实强化“三种意识”,树立“三个观念”,提升“四种能力”。“三种意识”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强烈的时代意识和强烈的经营意识;“三个观念”是:面向市场、服务读者的观念,不断创新的观念,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发展的观念;“四种能力”是:预判市场变化的能力、开拓新领域的能力、经营管理的能力和资本运作的能力。只有思想统一,观念更新,才能主动、有效地提升能力,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发展两手抓,不断推进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

 

几年来,邮电社作为国家第一批改革试点的中央出版单位,一方面抓体制改革,围绕依法治社、加快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做了诸多探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另一方面,着力以推进精品建设和拓展出版领域为重点,带动出版社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总体实力的增强;以应用新技术为支点,加大新领域、新媒体开发的力度,与时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练好内功,完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运营效率,保障业务发展。

 

(三)建立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机制,努力打造邮电出版品牌

 

近年来,我社着重打造“4+1+3”的经营管理体制,保障出版社的发展和邮电出版品牌的建设。“4”是指业务分析机制、出版扶植机制、新业务开发机制、经营管理机制,“1”是指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3”是指发行经营、印制业务、出版业务管理3个平台。通过“4+1+3”的建设,取得以下成效:保障邮电社在选题决策、印数决策、发货策略、库存管理、出版节奏等关键环节得到有效管理,经营风险得到明显降低;通过自我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原创精品和高新技术专著的出版,丰富了品牌影响力;明确了新领域开发的基本思路,有力保障了新领域开发中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调动了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向核心员工与关键岗位的倾斜;提高了出版物质量,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优质高效的精神产品,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三个平台建设有力支持了机制的落实,提高了整体运营效率。

 

二、全面调整出版结构,加大新领域开发力度

 

邮电社经过58年的发展,在传统出版领域建立了一定优势,这是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石。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传统出版领域的优势,近年来,我们对出版结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整,力求做到固本拓展,在巩固优势出版领域市场地位的基础上,加大新领域开发力度。

 

(一)调整出版结构,保持传统优势

 

在图书出版领域,我社主要出版通信、计算机、电子电工、少儿、经管、集邮、摄影、旅游类图书及相关教材。其中,计算机类图书通过继续巩固和强化其市场份额和领先地位,实现了在调整中求发展,目前以较高的品种效率保持了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教材图书坚持做足专业优势领域和精品开发,不断提升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近5年的销售规模保持了30%的年均增长;少儿出版通过不断加强自主开发能力,创新盈利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竞争力走强,目前在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排名第2;通信电子类图书通过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增强产品的市场适应性,继续保持了传统优势地位。

 

在期刊出版领域,将社属14种期刊分为三类,即面向通信业的专业期刊、面向社会广大读者的普及类期刊以及面向少儿读者的趣味性期刊。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分别由三个独立的公司进行运营,实现了期刊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通过强化期刊出版单位职责,进一步创新期刊经营机制,开拓期刊业务新的增长点,形成了书刊网互动的立体化的期刊经营格局,使生产成本得到有效降低,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二)加大新领域开发力度,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从2000年开始,经过对出版市场和阅读需求的深入分析论证,我社采取以精品切入细分市场的策略,先后进入经管、摄影、旅游类图书市场,并逐年加大新领域的开发力度。其中,摄影和旅游图书迅速占领市场,目前占有率分别排名第1和第2;经管类图书在巩固优势细分门类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相关出版领域,促进我社经管图书的发展。

 

(三)加强数字化建设,探索数字化出版模式

 

随着近年来高新技术进入新闻出版领域,探索数字时代出版社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为此,邮电社确定了“加强战略合作、整合相关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形成生产力”的工作思路,建设了数字出版内容开发平台和业务营销平台,该平台已经在出版社运营、生产、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按照“统筹规划、分期建设、稳妥推进、确保实效”的原则,完成了教学资源网的开发工作,起到了对院校教材销售和服务的重要支撑作用。

 

为了综合利用出版资源,邮电社加强了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物的开发,整合了传统书刊出版和电子书的出版及销售平台,CD-ROM已经成为重要的出版物类别,网上新书可翻阅服务和出版资源数字化工作取得了进展,为通信业发展服务的通信资源数据库建设正在进行中。同时,把专业内容数据库和手机出版作为发展新兴业态的突破口。手机出版中的动漫部分已上线试运营,组建了新媒体事业部,加大投入力度,使数字出版工作进入实质阶段。这是邮电社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相结合的一个重大尝试。

 

三、抓住改革契机,增强发展活力

 

邮电社于2003年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已于2010年5月正式转制为企业。在推动转企改革的过程中,我社始终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助改革,不仅为中央部委所属出版社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做了先期探索,也为自身注入了活力,整体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勇于探索,深化改革,如期完成出版社的体制改革

 

我社作为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体制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在试点期间,作为部委试点单位,厘清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同时,按照试点工作的要求,克服困难,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通过成立企业的方式解决了出资人的问题,建立了企业运营方式,转变了员工的观念,完成了试点的任务,也为全面推进体制改革中解决相关问题,少走弯路提供了参考和经验。在全面推进体制改革期间,我社按照体制改革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在2010年5月注销了事业单位编制,从根本上改变了邮电社的单位性质,即由事业单位转变成企业单位,完成了员工加入社保等相关工作,在体制上完成了转企改革。改革的体会是,改革政策的到位是推动改革的关键,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是改革的保障,干部员工的理解是改革的基础,以改革促进发展,使自身实力增强,才能为改革顺利推进创造条件。

 

(二)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提升发展活力

 

从2003年改革试点以来,我社深刻地理解到,出版体制改革要以提升发展活力为目标,以创新经营管理机制、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突破口,要在体制改革中积极主动地把握有利因素,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实现以改革促发展。为此,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1. 推动业务重组与整合,提升效率

 

一是整合了期刊业务。我社期刊多为刊史较长的传统技术类期刊,近些年来,业务下滑较为严重。对此,我们以读者阅读需求为标准,新组建了两大期刊公司承担社属期刊业务。北京信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面向信息通信行业读者,整合了《通信学报》、《电信科学》、《电信技术》、《通信世界》、《信息与家庭》、《互联网天地》、通信世界网等资源,增强了为通信行业服务的能力;北京博趣出版有限责任公司面向大众读者,整合了《无线电》、《高保真音响》、《集邮》、《摩托车》、《学电脑》等知识普及类资源。通过书、刊、网络互动的综合媒体平台,介入到行业发展的前沿,贴近大众生活的兴趣点,进一步扩大期刊的影响,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是调整和拓展图书出版业务,强化图书成本率管理。为了进一步强化我社图书出版的特点,对计算机、通信、电子电工等类图书业务进行了整合,提升了我社优势门类图书的出版规划能力和策划能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为了进一步拓展我社的出版特色,成立了摄影图书出版分社、社科人文出版分社以及工业技术图书出版分社,使我社摄影图书、旅游图书在2~3年内得到市场的认可和读者的认同。

 

三是撤销、合并了经营效益欠佳的公司,提高了投资回报效果。在我社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多种经营公司,这些公司总体上投资规模小,发展前景不乐观,有的经营处于亏损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社的总体效率。为此,我们对其进行了撤销、合并,使多种经营公司由原来的12个减少到6个。

 

2. 创新经营管理机制,提升发展活力

 

一是对社内各部门采取KPI考核,提升了业务部门的发展动力,增强了职能部门的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业务部门采取事业部的方式进行管理,将业务开展的指导权、用人权、收入分配权等权力下放到业务部门。一方面,通过放权增加业务部门拓展业务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另一方面,通过考核指标上对成本率控制、效率提升等方面的要求,对各业务部门进行有效的宏观引导,使放权与监督控制之间形成有效制衡。

 

二是对社属公司按照公司制管理,制定了《人民邮电出版社社属独立法人单位管理办法》,凡涉及管理层聘用、投资等重大事项,坚持由党委会和社长办公会决定;日常经营管理由独立法人单位管理层负责;同时加强了内部监督审计。以上措施有力促进了各公司的发展,保障了投资的回报效果,提高了独立公司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负盈亏的经营能力,也进行了必要的监督。

 

三是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水平,着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较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员工队伍。在干部聘用过程中变“相马”为“赛马”,变“领导选将”为“制度选人”,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聘干部;改革薪酬制度,完善薪酬体系,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统一事业编制员工和合同制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实现同岗同酬,并在转企后积极推进企业化人事管理和薪酬、福利体系的建设。

 

四是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增强我社经营管理的计划性、目的性,提高盈利能力。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做到了事前对收入、成本、费用有预算,日常有监督和控制,年终有考核评价。由此,使员工增强了成本意识,出版社提高了盈利能力。

 

五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高决策能力。转制试点方案、出版社的发展规划、日常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均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常设主席团通过,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感和凝聚力,使决策更加民主、规范、科学合理,并达到了有效监督的目的。

 

六是充分利用改革发展的成果,支持业务发展。在邮电改革的7年中,为了能够实现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在制订发展规划时,明确提出了利用改革成果加大业务拓展投入的指导方针。出版社设立了出版发展基金,用于支持教育出版以及信息技术、工业技术方面的学术著作的出版。此外,随着数字出版项目计划的明确,从2008年开始,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通信内容专业数据库和手机出版两个项目的研发。目前,数字出版项目正在按计划推进。

 

(三)以改革促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改革促进了邮电社的发展。转制以来,出版物销售码洋和业务收分别实现了78%和80%的增长;总资产规模和净资产规模分别实现了121%和141%的增长;在全国零售图书市场占有率排名由第6上升至第2(以上数据为2009年底和2003年底的数据比较)。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在对全国图书出版单位总体经济规模的综合评价中,邮电社排名第10;在对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图书出版社总体经济规模的综合评价中,邮电社名列第6。

 

四、重视组织建设、构建和谐出版单位

 

邮电社在抓好出版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组织建设,把加强领导班子、员工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成效显著。

 

邮电社领导班子比较年轻,为了带领全社员工做好出版工作,班子成员不断学习,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团结敬业,得到了全社员工和业内的认可。班子成员中先后多人获得“第十届韬奋出版奖”、“中国出版荣誉纪念章”、“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等光荣称号。

 

为了培养青年干部人才,近5年选拔了20余名35岁以下有发展潜力的年青同志担任中层负责人,建立了一整套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评价体系,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社人均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为了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加强全社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大力提倡“出版社与员工共同成长”的发展理念、组织“最佳邮电出版人”评选活动、制定《获奖书刊及畅销书、常销书奖励办法》等,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成就感、进取心和责任意识。

 

为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编辑、发行、市场、管理等岗位的任职交流,使核心员工的政治水平、业务能力以及干部的领导能力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提高。近5年来,出版社进一步加大了员工培训方面的投入,选送了20余名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到高等院校学习深造,选送了部分编辑和营销业务骨干赴国外进修;同时,在社内还成立了培训部,在全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出版业务知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了员工终生学习的意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能够适应出版社高速发展需要的干部员工队伍已初步形成。

 

综上所述,邮电社在改革中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总结经验,一是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和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二是遵循了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建立了科学的规划、决策、执行体系,制定了一整套高效实用的经营管理机制。“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应该说,出版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数字出版的产品形态基本显现,2009年产值已达800亿元,预计2010年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有望超过1000亿元。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大量新技术、新媒体涌现,数字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数字阅读渐成气候。同时,中国书业集团化、产业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呈现出数字化、科技化、国际化、多样化的特征,大众阅读需求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日益放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对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出了深刻阐述。2011年,新闻出版业围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出一手抓改革,一手抓转变,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方式转变,以文化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作为一家以传统出版为优势的出版社,我们在体会出版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忧患的同时,更应该感受到一种发展的挑战和召唤——坚守使命,立足现实,谋求长远,创新进取,在未来崭新的出版格局中占得先机,为我国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