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经营管理教育

农业经营管理教育

时间:2023-09-22 17:06: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经营管理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经营管理教育

第1篇

1通过产学研结合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实践性教学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强调“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具体要求。世界各国的著名高校在产学研结合这一环节上都做得相当成功,我国在这方面也在逐步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企业不断增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产品的不断丰富,但农业的经营思想和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农林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加强科研和教育的双向交流。开办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尽量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企业经营管理的结合,使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农业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现状及缺陷。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目的。

2007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本科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是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加大专业硬件投入,要求担任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师积极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加强与有关企业联系及合作,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培养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2通过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性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科研实践、情景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5个阶段。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能将不同阶段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以下尝试性研究。

2.1教学活动组织环节

(1)学生自由组成4~5人的团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自由选题,并撰写申请书。申请书按照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格式,分为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路线、创新性和经费预算。由于具有社会实践的功能,申请书中增加了技术可行性和风险性分析这部分内容。

(2)申请书以作业形式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申请书的情况审批后,组织相关学生团队进行讨论。好的项目争取和相关企业、村委会等部门取得联系,然后进行类似实习的方式推进该研究活动。

(3)各团队针对申请书研究内容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并在期末面向全体同学进行答辩。答辩过程中其他学生每人至少提一个问题,从而达到双向互动的目的。

2.2教学活动效果分析

从这几个学期的教学效果来看,此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领导力均有很大好处。专业与社会实践是一项重要的模拟实践活动,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性,加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目前由于条件所限,实践性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这就导致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出现。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应当与相关的农业企业、农业生产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相关部门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东北农业大学的经验,即“班村共建”的措施。东北农业大学最初是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经推广到全校百余个班级,成为该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载体。

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3.1通过实践性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当前社会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具有很高的要求。通过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教学的重要方面,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1)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应重视概率论与统计等基础课的开设,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财务及统计软件,熟练分析各种规律,迅速生成报表,并撰写报告。(2)增强学生领导力的培养。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各种创业模拟活动,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3)增强学生全球化观念。专门对这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既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还能培养学生全球化观念,把自己放在全球农业经济中来思考和观察问题,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2篇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思路

鉴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农民群体却因为不善于进行经济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中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从而让农业合作社再次引起关注,并且受到了高层领导的充分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在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具有的服务职能。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进一步提升了农业合作社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提升了农民群体在现代市场经济之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但我国的农业合作社尚有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研究分析推进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主要思路。

一、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农业经济全面改变了以往全体民众都在吃大锅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以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经济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将所有的田地均分至每家每户,农民群众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耕作,而且还需做到自负盈亏。这一生产经营方式有效地提升广大农民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广大农户提供了相应的激励体系,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实力,同时这也是当时确保我国的粮食产量能够持续提升与农民群体收入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但是,当时间推进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于我国加入到了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生产也展现出产业化的新趋势,这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形式出现了大量让人觉得始料未及的新状况:一是个体的农户在变化多端的市场面前无法做到妥善地应对,因而也就不具备强大的抵御风险之能力。二是市场经济当中的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并不对等,农产品的价格总体偏低,竞争力也比较差,农民群众自然也就很难得到对其有利的化肥、种子以及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与此同时,个别农民只有能力卖出初级的农产品,也就在根本上无法对农产品实施加工,更谈不上进行流通了。三是个别农户的生产形式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升农产品在生产上的成本,而且影响到了生产的效率,无法全面发挥出农业经济所具有的巨大效应。同时还应当考虑到我国农业的基础相当薄弱,农业方面的科技信息流通途径不够畅通,因此,如今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影响到了现代农业生产力取得新的提升。在此状况下,健全的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思路即可对以上问题进行改进。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能够运用更多的途径来收集农业科技方面的信息,并且为具有需要的农民群体提供其所需要的咨询与帮助,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切实避免农民群众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盲目行为。

二、推进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发展的几点思路

(一)充分树立政府在农业合作社中的地位以及作用

农业合作社虽然属于自治型的农民经济组织,但它同时还是弱势的组织,难以离开政府及其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之中,政府就需要在思想观念上、在制度制定上进行更加主动地鼓励以及扶持,从而做到切实理顺政府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要依据农业合作社自办与自治、自主收益之原则,确保政府对农业合作社之建立以及运转无法实施过度地干涉或者是变相的干涉。在政府应当采取的角色定位之中,可归结成,政府既不可强化对于农业合作社实施行政领导以及控制,从而避免发展成粗暴的干涉人员。然而,政府也不应当放任自流,而是应当为农业合作社的更好发展营造出相应的发展情境以及各类优惠的条件,从而成为农业合作社的服务者以及帮扶者。一是政府要在积极提供各类经济上的政策优惠。我国政府部门要依法在财政管理、税收管理以及价格、信贷等多个方面对农业合作社施行一些有必要的经济优惠措施。其一是要形成农业合作社的新型税收机制,落实低税或者免税等政策。比如,对于农业合作社予以免征相应的所得税以及营业税等。其二是提供一部分低息贷款或者一部分贴息贷款。其三是提供无偿性补贴以及奖励。对于符合我国产业经济政策的农业合作社投资开发等项目,政府部门应当运用营运设施设备来提供相应的无偿补贴,并且对于农业合作社的运行评定达标者予以一定的奖励。其四是低价提供生产资料或者提供相应的价格补贴。其五是设置由财政部门积极支持的农业合作社发展基金,主要是用在农业合作社在组织成本上的补助,而且可以持续实施国际交流。其六是对农业合作社所接受到的社会捐款项目予以免除缴纳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规。其七是相关农业项目由政府优先由农业合作社来承担或者全面吸收农业合作社参与其中。比如,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项目、扶贫方面的项目、技术推广方面的项目、环境以及生态保护方面的项目等均应尽可能地交给农业合作社加以实施。其八是要设置中立化的平台,从而作为农业合作社的重要组织机构,拓展政府与农业合作社间相互沟通联系的途径,并且立足于这一途径为农业合作社免费提供相应的经济政策以及市场方面的信息。与此同时,要组织或者协调农业合作社的专业工作人员实施短期的培训,而农业合作社在实践之中的各类信息还可及时地向政府加以反馈,从而促使政府在宏观调控上加以调整,并且实施政策方面的全面调整。

(二)积极宣传农业科技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教育

科技可以说是第一生产力。广大农民群众要想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必须要依靠于科技,而农业合作社的更大发展还是需要科技。如今,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教育还不够乐观,农村地区的教育资金缺口非常大,大量高校毕业生已经全面脱离了农业一线。所以,政府要教育投资中注重于农业经济管理教育,切实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强化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加以管理以及引导。要致力于创设出更好的农业经济管理教育外部情境。很好的外部情境对于农业合作社是不是能够高效运行与发展一样变得十分重要。政府要全面禁止所有的个人或者组织为农业合作社寻找摊派。因为农业合作社为弱者的联合体,立足于通过横向或者纵向联合,能够提升其在市场之中所具有的竞争性地位,进而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垄断。

(三)强化农业合作社内部经济管理

要注重于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要完善农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以及监督等机制,通过相同的一人一票制可以让组织成员的关系更加紧密;要高度重视与培养、引进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提升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从而让一部分能人以及能够较为突出人士能够得到全面的培训,这样一来就能促使经济管理能力较为突出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脱颖而出,进而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形成更为强大的经济管理核心。当前市场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上的激烈竞争,农业合作社作为十分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为了能够在市场之中更好地参与到竞争之中,一定要有具备较高的经济管理能力的人才加以运作与管理。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引入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从而为农业合作社提供更好的经济管理能力支撑;要致力于改进农业合作社的整体结构,从而保障农业合作社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形成集中了生产、储存、物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农业合作社,从而推动农业合作社中的各位成员之间能够实施更加紧密的合作,在合作社与企业相互间、合作社和合作社相互间、农民和合作社相互间进行紧密联系的农业经济合作体系,切实降低其中的中间环节,实现农产品种植、物流以及销售等环节能够更好地适应于现代市场环境以及市场需求,并且控制成本与提高经济能力,从而切实将农业合作社做大与做强。当然,农业合作社还应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农业合作社的先进经验。比如,西班牙蒙德拉贡农业合作社就直接引入了社员群体持股机制,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农业合作社之中的社员的主动性。又如,新西兰恒天然乳品专业合作社引进了非社员投资人,极大地提升了本合作社的资金能力,并且还能够参与到世界乳制品业的并购之中;印度的一些乳品专业合作社则立足于开发现代电子商务,应用现代网络营销方式来控制对外销售的成本,致力于吸引80后、90后客户,进一步提升其经济竞争力。西方国家的以上合作事例均可以为我国的农业合作社多元化提供相应的借鉴。

(四)全面应用各类经济资源来实施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

如今,我国所拥有的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我国的传统经济合作组织,也就是供销社十分健全。供销社可以说是我国当前市场营销体系之中网点最为全面、覆盖范围最广的销售实体。有资料显示,我国的供销社系统经营网络已经涵盖了全国的1/3以上的行政村,而终端的销售网点则达到80多万,每年的销售额超过了万亿。历经多年发展,各类供销社持续深化机制上的改革,采用建设现代企业集团、开发连锁经营模式等新型流通方式,能够让供销社的总体资源以及群体上的优势得到相应的强化以及展现。与此同时,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之下,供销社已形成更加健全的专业化农产品网络服务体系。而新型的农业合作社则是由农民群体自发地加以成立,从而做到接近于基层农民、机制更多灵活、市场化程度更加高的优势。一旦能够将两种资源予以紧密联系,而新型农业合作社则可依托供销社目前所掌握的资源来发掘自身。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推进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目标是在健全农业合作社重要地位的基础上,明确政府所具有的职责以及地位,提升农民群体的组织化程度,并且在较为分散的农户和现代市场间形成彼此联系与相互协调之关系。立足于实施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体控制市场风险与获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应。这就需要持续加以深入探究,通过全面总结经济管理的经验,切实调整经济管理的策略与方法,才能持续健全完善农业合作社,从而真正维护好我国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

作者:王芳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参考文献:

[1]宋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刍议[J].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8)

[2]李长健,冯果.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若干问题研究[J].法学评论,2005(4)

第3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 财务管理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3-0113-02

2015年,我国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经济形势较为严峻。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就业压力随之增大,在就业形势较好的广东省,截至2015年9月1日,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8%,而在云南省则为87.9%,部分应届高校毕业生尚未实现就业。同时仍有一批往届毕业生还没有就业,就业供需矛盾仍较突出。经济要发展,各类财经类人才必不可少,而从就业结构上看,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仍较紧缺。

一、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的任务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不能简单把毕业生推向社会,而应积极想办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创业,既为学生创造就业途径,又为社会缓解就业压力。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指出,“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养、高技能”的“金蓝领”,但在目前行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前提下,还应该加上“敢创业、能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改革原来的教学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高等职业院校才能培养出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还能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创业是强国富民的时代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高等职业学校,要推动学校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首先应构建一套创新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其次,不同课程在内容选取上也要围绕创新创业做文章,紧扣创新创业这根弦,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一个总项目,在此基础上设定项目任务,有步骤地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最终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达到有效就业的目的。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距今已有二十年的历史,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功利主义价值倾向”比较普遍,把创业教育等同于企业家速成教育。很多高职院校将电子商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攻方向,结果培养出了一批淘宝店主,将学生淘宝的销售量作为教师教学成绩和学生考核依据;二是教学上仅仅把创业教育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局限于技能操作,没有从创业项目的选取,制定工作流程,项目预算、融资、经营,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缺乏,教师大部分都是本科院校毕业或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到职业院校任教,只有从校门到校门的经历,没有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再加上创业资金缺乏,学生没有“试错”的机会,只能在教室里模拟创业,认识停留在理论层面。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学过财务管理的学生懂财务、会管理、精核算,善于对项目做投入产出分析,他们具备从资金筹措、投资决策、财务预算到市场运营以及企业管理、内部控制等一系列知识,这就为创新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现在的大学生沙盘技能大赛,更为学生经营企业提供了一个虚拟演练的环境。财务管理课程不能只局限于财经类专业,应将其设为全院的选修课,鼓励有志于创业的其他专业学生学习。

四、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目标要求

基于创业教育的财务管理课程应包括如下内容:创业财务基础知识、财务预测、项目筹资决策、项目投资决策、创业项目预算、企业内部财务控制、营运资金及利润管理、人力资源及薪酬管理、成本及管理会计。课程内容设计上应以创业为中心,首先讲述创业的概念、创业与创业财务的关系,资金时间价值与投资风险价值,为非财经专业的学生理解创业与财务知识打下基础。财务预测主要包括财务预测方法、资金需要量预测、利润预测,使学生能预测创业项目的资金需要量和项目盈亏。项目筹资决策与项目投资决策则是讲授在项目选取后如何有效筹措资金及使用资金。创业项目预算部分一般要求学生假设项目落地后能对销售及成本费用等提前进行测算,最终要落实到资金预算。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主要讲述如何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保创业人员有效落实财务预算。鉴于初始创业项目一般资金规模较小,人员较少,营运资金及人员薪酬管理等内容可作为一般内容进行了解,但要告知学生在创业初期与合作伙伴及员工在利益分配上一定要有明确的协议,以免今后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成本及管理会计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要使学生掌握创业项目的运营成本及投入产出情况,避免出现虚盈实亏的情况。

我国高职院校现行财务管理教材大部分还是采用原来的体例,虽然加进了案例教学的内容,但由于本身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还是停留在教师教例题、学生做作业阶段,没有从学生创业角度考虑其应用性。应从创业角度出发,模拟一个创业企业情境,从企业初创到筹集资金到企业运营直到成本核算利润分配,在基于工作过程的主线下,所有的案例、教学内容都围绕这样一个企业来编排。

五、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财务管理教学方法选择

(一)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将有关教学资源提前上传到网上,学生在课下先进行学习,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学生在课下已充分掌握了有关理论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案例对学生进行分组演练,模拟实际工作场景,学生在工作场景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按照案例要求解决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财务问题。教师可在学生演练完成后改变案例参数,指导学生角色互换后进一步练习。学生对疑难问题可以现场提问,师生之间存在有效互动,教师也可给学生提出问题,加深案例难度,让学生自主解决后,再加以点评。

(二)加强ERP沙盘模拟教学

ERP沙盘教学是寓企业经营于游戏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分组后,每个人担任一个角色,从企业的设立到物料采购,再到组织生产、抢订单等,既有组内的合作,又有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在教学形式上既易于被学生接受,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沙盘练习将复杂抽象的财务理论直观化,考察学生综合运作企业的能力,学生将自己的经营成果体现在沙盘上,教师通过经营成果相应给定分数。通过反复地试错练习,学生逐渐掌握财务预算与规划、各项财务指标、量本利分析等一系列财务问题。

(三)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使用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曾有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叙述,意为先让学生去积极思考,然后再去启发他。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改变案例参数等方式来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找到答案,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建立财务咨询公司,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建立小规模的财务咨询服务公司,开展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专业教师采用导师制培养学生技能,对外承接业务,指导学生熟悉业务流程,提出工作思路,在工作中提高学生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

(五)改革成绩评定方法

基于创业的财务管理成绩评定要摆脱以往的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加权平均的评价模式,应更加注重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以完成财务管理项目的数量和质量评定学生的创新创业成绩,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期末大型作业的成绩比例以三三四为宜。教师在成绩评定上更应关注那些在课堂上有独到思路的案例分析发言,小组活动中有良好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

六、结束语

基于创新创业背景下的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如同学生创业一样,也同样存在一个探索过程。教师自身要及时了解与创业有关的政策法规与经济信息,与以往离校创业的学生多交流,了解一下创业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财务问题,将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写入教学案例,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鲁学生,胡艳.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9).

[2]孔德兰.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校研究,2010,(4).

[3]杨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4).

[4]孙伟力,朱甫明.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0).

第4篇

(一)围绕维护社会稳定,在社会矛盾化解上要有新突破

1、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专项活动,进一步完善风险评估、分析研判和红、黄、蓝三级预警制度,全面推行网格化排查模式和滚动排查机制,完善矛盾纠纷零报告和直报制度,启动人民调解工作平台,年内系统输入案件不低于1800件。

2、不断完善区乡两级调处中心运行机制,确保已核编人员、核定资金全部到位,努力提升调处中心功能,发挥主体作用,确保调处中心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3、进一步巩固区、乡(镇)、村(居)、组、户五级调解组织体系,努力实现调解组织对矛盾纠纷多发、易发领域的全覆盖,力争职工人数在400人以上的企业全部建立调解组织。继续开展争当人民调解能手活动,全面推行调解个案补贴制度,稳定调解队伍。

(二)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在重点人群服务管理上要有新举措

4、深入开展“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进一步提升工作规范化水平。全面实行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率达100%。实行重点人员24小时监控管理,实时监控率达100%,坚决防止脱漏管,防止重新犯罪现象发生。

5、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制度,充实人员,提升功能。加大工作力度,争取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实现突破。年内,全区每个司法所至少有1名以上专编人员从事社区矫正工作,专职工作者与社区服刑人员比例不低于1︰20。

6、进一步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建立对“三无”社区服刑人员的常态帮扶工作机制,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三无”社区服刑人员要做到“应保尽保”,立足社区服刑人员个人需求,在政策范围内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就业谋生能力。

7、抓好重点刑释解教人员必接必送工作,确保重点人员无缝衔接。大力推进安置帮教信息化建设,提高刑释解教人员衔接信息录入率、服刑在教人员基本信息核实率。加快推进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年内,已衔接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率100%,重点帮教对象安置率100%,重新违法犯罪率控制在1.5%以内。

(三)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在提供法律服务上要有新作为

8、着力做好投资融资、兼并重组、知识产权保护、节能减排和群众医疗保障等领域的法律服务,认真做好法律顾问工作,帮助企业依法经营管理。进一步推进律师事务所规范化建设,年内市级律师事务所规范化建设合格率达80%以上。

9、充分发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优势,认真办理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综合改革涉及的法律问题。规范执业行为,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清理整顿和规范基层法律服务市场。

(四)围绕“六五”普法规划,认真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0、以现行宪法颁布30周年为契机,大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突出宣传有关经济转型升级、资源环境保护、服务保障民生、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引导公民增强法治意识,培养公民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

11、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和农民工学法用法制度,加大推广大学生村官担任农村普法骨干的工作力度,精心组织“深化‘法律六进’,服务科学发展”和“法制歌曲唱响校园”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

12、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力争年内建设一批法治公园、广场、长廊。继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年内,省、市两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率力争达到20%和80%。

(五)围绕增进民生幸福,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上要有新成绩

13、深入开展“法律援助服务为民创优年”主题活动。加强来访接待和“12348”专线服务管理,开展案件评查、质量检查,提升法律援助质量,全年办理案件650件以上,继续争取有一案例入选全省十大优秀案例。

14、继续推进法律援助机构窗口规范化建设。年内,力争通过“省级法律援助规范化示范(合格)窗口”验收。

(六)围绕增强实战能力,在基层基础建设上要有新标准

15、完善司法所阵地、队伍、制度等“三大建设”,着力构建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制宣传、法律援助等“五大平台”,提升司法所业务专业化水平。

16、全面加强业务管理软件系统的推广使用,推动办公自动化建设和应用,逐步向有条件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律师事务所延伸,不断提高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化水平。

17、继续深化省级优秀司法所创建活动,切实抓好一线单位实战能力建设,力争年内有2个司法所达到省优标准。

(七)围绕教育实践活动,在工作任务落实上要有新水平

18、通过组织学习、专家授课、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扎实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始终保持司法行政队伍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19、深入推进“执法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活动,切实提高队伍的实战能力。加大先进典型的选树力度,用先进典型的先进经验启迪、引导队伍,激发干事、创业激情,提升队伍战斗力。

20、加强档案暨保密工作开展,全面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提高档案资料管理与保密工作水平,建立档案综合管理网络,配备稳定的档案人员,健全各项机制制度,确保国家档案与秘密安全。

第5篇

1我国农业信息化中的伦理问题分析

1.1信息资源垄断与共享的问题:一是由于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需要成本,信息的开发收集成本的高低决定了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当信息的开发收集成本大于从中获取的收益时,信息获取困难,反之,则容易获取信息,信息不对称现象也就由此产生。二是由于信息传递需要时空的原因,信息具有时滞性的特点,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也许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先得到信息的一方会比后获取信息的一个更有优势,这也是不对称的一种形式。政府相关部门通常容易获取宏观层面的信息,而农业从业者尤其是普通农民只能获得局部信息。相关部门要从农业者处获得局部信息(如产品检测、财务等信息)往往容易,而且为了便于管理和监控,有时这种信息采集行为是带有强制性的,所以能及时获得最新的信息。但是农业从业者要从相关部门或得其需要的信息往往是困难的,有些信息不被允许获得,有些信息不能被免费提供,有些信息公布时已经没有参考价值了。所以在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控制中,政府相关部门是处于垄断地位的。如果农业信息化的目标是造福农业从业者,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是促进信息的共享。而现状更多的是重采集(农业从业者采集新数据)、轻利用(共享已有的部门数据)。1.2政策扶持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在《全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有如下关于加强农经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的指示“按照‘因地制宜、需求导向、填平补齐’的原则,推进农经信息网络建设。中西部地区的乡镇农经机构要满足基本的上网条件,东部基础较好的地区,要以宽带网络提升为重点,满足农经业务的升级需求。加强农经信息服务终端建设,推进农经信息进村入户,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触摸屏等电子公示设备。农经信息网络与服务终端建设项目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以上只是众多农业信息化政策中的一个缩影,里面对基础不同的地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东、中、西地区本来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有了较大差距,如果为了效率在信息化上继续重点支持基础好的地区(集体)同时牺牲基础不好的地区(集体),岂不是会将其间的差距拉得更大,公平问题也会更加突出。1.3“模式复制”对多样性的损害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和经验不足等原因,农业信息化很难做到“因地制宜”。推进者和执行者往往直接照搬外国农业信息化或者我国工业信息化的成功模式。这种模式复制表面上看是信息层面的,而深层里,模式包含着前使用者的生产管理方式乃至文化和价值观。对先进生产方式的使用,意味着对旧有生产方式的更替,也意味着对旧有农业文化的放弃。在谈到浙田传统稻鱼共生系统被选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批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试点之一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说:“在我看来,一种生产方式的消失就好像一个物种的灭亡,对于人类来讲都是难以估量的损失。然而,我们要保护的不仅仅是‘稻鱼共生’的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保护和发展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比起经济上的成效,文化多样性的损害往往不被重视,因为可能短期之内,看不到这种后果的严重性。1.4“信息依赖”对人能动性的限制理想的农业信息化试图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村和农业经济各个领域中,包括: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村科技活动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农产品交易信息化等。全面的信息,使得精准农业成为可能,使得农业整体效率得以提高。在互联网框架下,物可以通过信息反射与人对话,人的主体和支配地位被弱化或者消亡。其后果是在生产中,人们只看到信息的力量,只看到技术和机器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作用。没有技术物,没有机器,没有信息,人就不能生产,就不能利用自然资源,就不能满足生存需要。在全方位的农业信息化技术面前,人只是个旁观者,只是个被动者。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信息决定人的工作,人要去适应信息化,人没有主动性,人没有自主性。1.5信息犯罪与农业安全在信息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漏洞在所难免,再加上黑客的入侵,信息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或多或少一定会出现安全失范。而现在的信息安全技术措施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美国的相关专家认为:“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绝对可靠的防范措施可能永远找不到”。并且信息犯罪的威胁很大,因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及其犯罪手段的智能性,造成其不仅成功率高还很难破案。农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根本的基础,也是其它产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原料源泉。一旦整个农业领域都受到信息化的控制,而信息犯罪发生又难以防范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2我国农业信息化中伦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2.1重视伦理体系建设在农业信息化的作用在现代技术发展的很长一个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是技术中性论和乐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因此,技术设计和创新主体或者只关注技术的正面效应,或者仅将技术视为工具。当技术的负面效应迫使人们对其加以伦理制约时,结果常常近乎徒劳。为了使技术服务于造福人类及其生存环境,这一最高的善,必须从技术的设计和创新阶段开始,将伦理因素作为一种直接的重要影响因子加以考量,进而使道德伦理制约成为技术的内在维度之一。农业信息化的负面效应相对其他新技术来说是较容易预见的。因为在工业生产、医疗、商业、社交等信息化较为成熟的行业,负面效应已经有所体现。另外,农业在其他新技术如生物、化学技术的应用中,也已经产生了非常严峻的问题。相关技术、伦理专家可参考这些事实及其伦理成果,建设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伦理体系。上文提到的问题1.3和1.4也可以在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提前预防了。2.2通过政策体现农业信息化的伦理价值目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本质上是社会资源和社会利益的分配过程,是国家政策价值目标相互协调、相互平衡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公民的政治利益,而且涉及到公民的经济利益和伦理道德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如何平衡、协调好政策的价值目标,确保公民“正当权益”不受损害,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公共行政实践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上文提到的问题1.1和1.2就与政策的伦理价值目标遭到轻视有很大的关系。希望相关的政策制定者,可以正视农业信息化中的伦理问题,让政治和经济价值目标适当牺牲,主动引导社会各界对伦理问题进行思考并加以解决。2.3将伦理道德加入农业信息化的教育体系第一,需要对农业信息化相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伦理教育。最好能从学校教育起就开设相应的技术伦理课程,工作中也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使得这类人员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设计、创新、实施过程中,都能有伦理思维的指导。第二,需要对农业信息化的接受者(农业从业人员)进行伦理教育。使得农业从业人员可在农业信息化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就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在觉得自己(及其环境、文化等)的利益受到技术威胁时,可以依据伦理价值进行反抗。而不是现在只能被动地接受农业信息化的实施。第三,需要对社会公众进行农业信息化的伦理教育。农业的变化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公众有权力对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伦理问题提出相关质疑和意见,也有责任制止任何形式的对农业有害的信息犯罪。2.4做好农业信息化的立法准备由于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各种伦理问题尚不突出,故现在还不是出台相关法律的好时机。但是相关部门应该着手准备为农业信息化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应对上文提到的问题1.5。因此需要组织人员,实时收集并跟踪我国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和造成的危害。同时,需要收集和跟踪其他领域信息化的立法和执行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律出台成为可能,并使得该法律能较为清晰的界定人们在农业信息化中的权力、义务以及违法的后果。从而使得农业信息化的伦理体系获得法律上的保障。

作者:吕九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第6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教育培训 转移就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在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我国农村妇女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中妇女的教育培训工作,帮助她们转移就业,使广大农村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由政府部门牵头,各级妇联、共青团、科协等部门积极配合,上下联动,通过精心组织,制定规划,整合力量,创新机制,推动农村妇女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和新暴露出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认识不到位,影响工作展开。

虽然全国各地对农村妇女培训都制定了政策、规划和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农村妇女培训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有部分地方政府宣传不到位,行动不到位,对培训经费、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培训宣传等具体问题迟迟不解决,挫伤了一些部门和组织开展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2、各职能部门资源共享整合不够,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

从目前的农村教育与培训情况看,技能教育与培训相对较多,其他培训较少。从培训组织看,现有的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总量不足,档次不高,难以组织开展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培训。从培训形式看,短期培训多,简单工种培训多,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订单式培训相对少,技术含量高的培训相对少。从培训操作看,缺乏成熟的办法,大部分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造成具体培训实施与考核发证、日常管理办法的制定存在时间误差与脱节,影响了培训的水平和质量。从就业服务看,全国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还不完善,离城乡一体化统筹培训就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整体效果。

3、各地农村妇女对培训就业态度不一,转移就业率低。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富裕地区的农民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好,一些富裕地区的农村妇女不愿通过培训就业;而一些年龄偏大及欠发达地区的妇女思想观念和能力跟不上新形势,认为培训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金,培训后得不到就业保证,拿了证书也没用,不愿意参加培训,从而影响了就业转移。同时,一部分农村妇女对培训就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大流,别人学什么也跟着学什么,缺乏自己的目标,造成少数专业热门而很多专业冷门,影响了就业。另外,部分农村妇女对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挑三捡四,高不成低不就,这也是造成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率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妇女教育培训工作

第一,强化大局意识,把农村妇女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从政府责任来看,城市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大批农业人口被迫从土地中脱离,面临“二次就业”,解决好包括妇女在内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市场需求来看,我国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派生出大量的就业岗位,蕴藏着很大的就业空间。从妇女愿望来看,一方面,妇女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主要任务,自身需要及时充电,补充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因此,各级政府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男女平等的高度,高度重视,将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及转移就业工作纳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体系,统一规划,统一买单,统一考核,推动农村妇女培训工作步入规范化、正规化轨道,在培训项目立项、资金安排、资源利用等方面给予倾斜,确保资金到位,精力到位,监督到位。

第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妇女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女农民。

一要转变农村妇女的价值观,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与创业教育。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板报、网络等新闻媒体作用,广泛宣传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教育引导妇女树立发展为上的理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实践活动为目标,切实转变贪图安逸、陈旧落后的就业观念,倡导劳动光荣、创业光荣、再就业光荣的新风尚,激发广大妇女的创业热情,发掘树立宣传创业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的优良的创业氛围。

二要坚持“三教育”结合,实施家政项目推广的教育模式。对进入生产领域的农村妇女进行教育,必须倡导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紧密结合,发挥各自的作用。学校教育,主要通过农广校、农函大、农业职业技术学校等来进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社会教育,可利用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夜校、妇女学校、妇女培训中心等资源。家庭教育,最适合家庭负担重又没有时间和胆量走出去的农村妇女。尝试以家政项目的推广,开发农村妇女最关心的保健、营养、子女教育、家庭理财、庭院经济等项目,有利于农村妇女的随时随地参与。

三要以科技培训为先导,实施教育致富工程。可以采取抓典型示范,以基地和项目来带动农村妇女。一是建科技示范基地,形成“基地+农户”的推广模式;二是引入适合当地主导产业和产品的科技项目,形成“项目+农户”的推广模式;三是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教服务体系,形成“校企+农户”的办学模式;四是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女科技带头人,形成“骨干+农户”的推广模式。

第三,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

1、改善条件,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各地各部门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农村妇女学校的普及规划和教育培训计划,明确重点,精心实施。各级农业、科技、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大力扶持农村妇女学校的创建与发展,让农村妇女学校也享有政府部门的有关政策和资金扶持。

2、创新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一是针对劳动力个体转移心理,开展形势教育和从业心理教育,在培训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加强形势教育和从业心理教育,通过培育典型、加强宣传等形式,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及时调整并适应飞速发展形势。二是针对妇女需求和市场需求,开展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运作为主要方式的培训,大力推广订单式培训,探索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培训,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后的就业率。

3、突出重点,增强培训的有效性。要把培训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妇女素质和加快转移就业上,在培训内容上,重点突出实用技术培训,减少培训周期,学以致用。在培训对象上,以失地妇女和农村新增女劳动力为重点,尤其是农村女青年,要针对她们文化程度高,思想观念新的优势,多组织开展一些直接与就业对接的培训项目,做到“新增一个,转移一个”。

4、加强合作,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各级妇联要主动加强与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努力创造有利于提高农村妇女文化科技素质的条件和外部环境,为发展农村妇女教育,提高农村妇女素质,促进农村妇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搭建各类就业平台,为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提供有效保证

就业是培训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为加快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把就业推介放在与培训等同重要的位置。

1、促进农村妇女劳力外输内转。要及时了解农村妇女劳动力变化情况,建好农村妇女劳动力资源库,加强对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内输外转的组织化程度;要针对妇女的特点,开展电子、缝纫、家政服务、餐饮、保健等培训,增强农村妇女务工竞争力;要对本地外输内转妇女进行跟踪服务,切实做好她们的权益保护工作,维护农民女工的合法权益。

第7篇

2 配备学生“实验箱”,让学生分组实验“微型化”

微型化学实验是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Dana W.Mayo博士首先提出的。微型化学实验的核心是使“实验药品微量化,实验仪器微型化”①。 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实验操作技术是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所需的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它具有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节约实验材料和时间、减少污染、安全、便于携带等优点。在微小型的仪器中,用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进行实验(一般为常规量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因为只有仪器微型化了,才能减少试剂在器皿上的附着量,同时还应尽可能减少中间产物的转移过程,以减少试剂在器皿上的附着,当然就可以减少实验的费用。[3]所以,微型化学实验不是常规实验的简单微缩,也不是对常规实验的补充,更不是与常规实验的对立,它是在绿色化学思想下用预防化学污染的新实验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对常规实验进行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一些验证性的实验需要的药品少,我们可以用药片的塑料穴膜板,洗净晾干做白色滴点板用,“点滴板”使验证性实验的“点滴化”,这样既节约了药品也使实验仪器简单化。再者,成套微型仪器价格便宜,购买微型仪器使学生人人拥有自己的“实验箱”,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就有仪器的保证了。

大部分演示实验,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是看不清楚的,只能“听”实验。由于老师的“代劳”,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配备初中化学学生“实验箱”就是在M.L.仪器的基础上,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微型化学实验,并将所需要的全部仪器和药品 (除浓酸等危险药品外) “实验箱”里。学生手提“实验箱”进入课堂,将大部分实验改为边学边做实验,条件很差的学校可以分组实验,这样能大大增加学生的实验动手机会,有利于通过M.L.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开展。

3 拓展课堂实验,将化学实验“家庭化” 

家庭实验[4]使化学实验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养成探究的欲望,乐于实验,并使化学实验伴随学生的生活。家庭实验比演示实验的优点是: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家庭实验比学生实验的优点是:家庭实验是学生未见过的实验,所以学生做家庭实验不象做学生实验时走过场。学生在做家庭实验时由于感官和手脑并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能加深记忆,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弥补农村中学化学实验的开设不足的缺陷。因此,在化学课本每一课题后都应尽可能提供一些与学生生活、生产紧密相联的家庭小实验,从而使学生增加实验动手机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奥妙,了解化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化学知识。例如,当学生学过酸碱盐一章后,可增加“鸡蛋跳舞”的家庭实验,学生可在家庭实验的兴趣中,加深对碳酸钙与盐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记忆。 在“物质的变化”一节课后的碱面或小苏打与食醋反应的家庭实验。家庭实验使农村中学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生活中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培养观察、思维和操作能力。

4 使用录像或光盘,让化学实验“简单化”

根据对甘肃省陇南和天水两地的调查显示:在化学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有 11.4%的化学教师对于这类实验采取放弃的态度;在实验教学中对于不容易成功或较复杂的实验有70.5%的化学教师是画出装置,讲解反应和操作原理,但不做实验;对于学校不具备一些实验条件,作为任课教师79.5%在课堂上讲解实验内容。由于受实际条件的限制,这些实验都不能有效的开展,在学校实验条件下,如果实在不能进行实验的实验,不能以讲以练替代实验,我们可以购买的有关于化学实验的录像和光盘,可以解燃眉之急,可以让学生感悟到实验过程和结果。而且光盘还可以在多个班级中轮流使用,用完后下一年级的学生还能使用,这样既可以节约实验资金,又能来弥补实验仪器和药品的不足。

5 结合农村实际,使化学实验“情景化” 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资源。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农村学生的知识体系相对薄弱,农村中学化学教师要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与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并使用这些化学知识来指导他们的生活,引导学生有效的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在农村中学,由于受仪器和药品等条件的限制,好多化学实验只能是教师的“说实验”,学生无法感受实验的氛围。为此,化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为学生创设化学实验的情景。

例如,农村的不少说法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但是有很多说法是不科学的,而且这些说法大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就像人们常说的“鬼火”现象,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和原因,有意识的将这些现象和化学知识联系起来,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白磷的自然现象,而且也是一次破除迷信思想,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机会。再例如,在学习铁的性质和铁制品的生锈问题时可以联系农村的实际情景: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锄头、犁等农具在不用时都放在什么地方,化学教师可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从而引导学生探究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了解铁的性质。

6 创设“第二课堂”,使化学实验教学“开放化” 

“第二课堂”就是除学校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所谓的“开放化”课堂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的,它的基本特点是,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和学习内容的多样性[5]。“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在农村中学开展化学“第二课堂”是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它的形式多样,可以通过化学兴趣小组、自制化学实验仪器等各种竞赛和在社会上产和生活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和参与而获得直接的、现实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得到的生动鲜活、直接而实用的社会技能是书本上没有的,也是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完成相关实验体会到实验教学的好处,同时改善了农村学校缺“仪”少“药”的实验条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农村中学化学教师要根据农村接近农业生产、贴近社会实际的情况,创设多样化的“第二课堂”,使化学实验的教学更加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朱建卫.农村初中实施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J].教师,2009,(09)

[3] 农惠霞、奉辉光.降低实验成本,改善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J].广西教育,2010,(08):57

[4] 邢月坤.偏远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的点滴策略[J].新课程,2010,(06):23

[5] 李世海、高兆宏.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86-388

注释:

① 姚志强、王彤.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三个动向[J].学科教育,1996(06):18-20

论高职高专教师管理需要人性化

黄 为 

(湖北武汉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4)

【摘要】对高职高专教师管理是高职学院管理层的重要工作,对高职教师队伍的管理的过程中应采用人性化的指导思想,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内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师的敬业爱岗,在岗位中成长和成熟,促进高职高专的学院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职教育管理;内涵实施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020-02

1 提出以人为本管理思路的原因

在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下,企业已经由过去单纯追求利润,转变为越来越重视利润的创造者——人的因素。实施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已经取得显著的绩效,这样的选择是促进企业发展,同时也是符合时代变革的潮流,符合管理创新的趋势,符合企业管理的本质要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经营管理方式是现代化企业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式是依靠人、尊重人、激发人。首先,要依靠的是人。在高职高专学院的教学活动中,所拥有的物质资源是可以购买,但是起决定作用是人力资源——教师。没有教师的智能工作就不可能把学生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实现为社会创造高素质人才的可能。

处在当今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融入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产品都是具有高附加值。高职高专学院只有对符合办学特色的知识的占有是获得高额利润回报的保障,这也是对高职学院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质资源可以花钱购买,但是学院聘用的教师能否发挥聪明才智,并不是唯一依靠金钱能决定的。因为人是知识的特殊载体,人所具备的知识能够把高职高专学院教学物质资源有效的配置到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没有教师运用教学物质资源,那么它将一文不值。

1.2 其次,在实际工作中作到尊重人,对每一位教师,不论其身份和地位的差异,学院管理以都保持不变地尊重作为行为准则,这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基本保障,这是其中学院管理中最基础,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准则。因为尊重人是行为规范中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的基石。同时也是进行管理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

1.3 最后,高职高专学院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目的是激发人。企业内部蕴藏着极大的潜能,教学用地的器设备技术含量可以花钱够买,但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挖掘他们身上的潜力,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其蕴涵的全部能量。让教师在高职的教育舞台上能够体会到主人翁的地位和责任感,让教师能够以最大的热情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投入到岗位工作中去。这样作法对高职高专学院的发展和长远利益起到至关重大的作用。

所以说,高职学院教学活动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是充分认识到人性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按照人性的规律来管理教师,利用和发扬人性中积极的因素加为管理和发展服务,同时对人性中不利的因素要给予引导和规避,弱化人性所具备的负面影响作用。采用人性化方式管理教师,尊重教师个人的个性化需求及其发展。不是简单地把学院的的理念强加于教师和每一个员工,达到约束和限制教师的言行,单方面认为可以做到规范教职工地行为。这样的作法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结果往往会事得其反。在学校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只有实现高职学院利益和教师利益取向一致的前提下,不靠非理性的强迫、强硬的制度约束和一成不变的规定进行对教师队伍的管理,适当地给教师合适的放松,在一定的教学活动空间里安排自由活动。

2 如何实现人性化管理有效途径

2.1 管理与教师相结合。曾经有一句话是“制度第一,经理第二”。这样的口号无疑表明制度在高职学院管理层在教学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人性化管理是保持管理的科学性为前提,突出管理的艺术性。理性和制度化的管理是强调管理的科学性,人性化管理必须强调与理性和制度管理相结合起来,这样才是最有效的管理,才能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人性化管理是建立在合理的和科学的制度为前提条件,制度是钢性的,然而人性化管理是柔性的。钢性制度是基础,要想制度运作更有效、更科学,则要有更好的管理艺术的柔性加以配合。衡量一所学校的经营管理水平高低,我们更应该看重高职学院管理层所具备的综合运用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艺术性及其发挥程度差异。制度是理性化的体现,而保持弹性与灵活则是人性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所以高职学院的管理层及其所处的职能部门在把握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方面既要保持基本的刚性,同时更有一定的弹性,且又要将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能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和谐统一状态。

2.2 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要在一定程度上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它是在个性基础上的集合性统一。在要求一定程度的共性特征,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共性的存在不是以放弃高职高专教师合法权利作为代价。只要教师愿意工作在高职高专的教学岗位上,学院就应该允许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个性化。全体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是由某几个人的意识所决定,因为每一位教师的都有各自不同的自我意识取向。正如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而自由的精神表现为创造”。高职学院的管理层在为高职教育事业未来发展谋划时,要求所有教师的共性统一的同时,一定还要注意每一位教师的个性存在。即不失个体精神的自由冲动,同时为了共同目标,形成教师和高职学院管理层之间保持志同道合,同舟共济的状态。

2.3 重视和加强对高职高专学院中非正式组织的的管理。在高职学院工作的教师不能采取强迫的手段要求从事教学及管理活动。在全院教职员工的过去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等多种原因,形成了一定的非正式组织。这些群体的存在同时间接影响着每一位教师的工作行为表现。如果在学院的教学管理的活动之中,简化组织中等级的差异,更重视教师的个性满足,淡化管理意识,不以强制手段进行强迫管理。高职学院管理层尊重教师的个性化差异和个性化的需求,真正地实现人人平等。学院内教师们彼此之间有轻松自在的工作感受,学院管理层与教师之间能够相互沟通,同时尊重教师的基本个人情感,为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共处的工作氛围,团结所有教职员工为学院的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2.4 实现生活化的工作的状态。高职高专的教师把教学活动的完成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让教师的工作结果逐步摆脱谋生手段的“阴影”。在这样的学院氛围中,高职学院管理层和教师们都会感到的轻松和愉快。在现实的工作中,如果教师个人的情绪不当传达给学生,既会影响教学活动,还会给教学工作带去负面影响。在过去,高职高专学院的管理层往往要求教师都采用压抑情感方式对待。这样的作法结果是收效甚微。采用“堵”的方式会阻塞,不如采用“疏”的方式更有意义。高职学院的管理层在工作中根据情感的需求来统筹兼顾,最终达到用真诚的情感来促进每一个教师更好地工作。

3 实现人性化管理具体操作

3.1 由于各个高职高专的学院具体条件不同,人性化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很难形成统一的模式。需要高职学院的管理层具备较高的素质来把握不同的办学情况,实践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管理,这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构筑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高职高专学院的校园文化。

3.2 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建立竞争机制,施行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人才的激励要做到激励和约束机制相结合,达到激励和约束机制并存状态,用来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学活动时的工作行为。引入人才竞争机制,激发教师个人潜在动力,通过严格而科学的奖励和惩罚,达到评判公平、标准公正、过程公开评价教师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让教师从内心认可学院的有效评估活动,自觉调整言行举止,确保规范的教学活动顺利持续开展。

3.3 通过强化培训的手段,把高职高专学院建立成为坚持学习型的组织。通过不断地提升高职高专教师的自我素质来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完善,从而起到自觉激励的作用。建立沟通的渠道,引入高职学院管理层和每一位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让教师在尊重和认可的前提条件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3.4 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的管理所形成的独特的高职教育文化。这样校园文化逐步形成的目的是培育人性化的管理,形成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让高职管理层的管理行为更有人情味,同时更加有个性化,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借助与高职学院长期坚持不懈地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实现对高职教师队伍的规范化引导和激励。并且让教师的职业认知中对高职学院能从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让教师更加积极主动为高职高专学院进一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以此达到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的预期目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做到人人都能追求上进,使高职高专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加强,确保高职院校的日常运行保持健康、和谐和有序。

4 结束语

相信高职高专学院的管理者及其领导层能够逐步做到以人为本,走人性化管理为取向的学院未来发展道路。对教师队伍实现尊重人的价值,做到以正确目标引导人,以科学的流程管理人,以完善的机制激励人,以战略眼光培养人,以优秀的企业文化熏陶人,建立一套完整的高职高专教师自我控制、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用人动态管理机制。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増强高职学院的凝聚力,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高职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为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高专学院战略发展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 芮明杰.人本管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4.

[2]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罗帆,孙泽厚.组织行为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第8篇

关键词:新型乡镇企业;质量管理;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071-02

新型乡镇企业,是一种在农村经济社区内形成的家庭联户工业分散经营与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由新的投资方式、新的组织方式和新的机制组成的区别于传统乡镇企业的一种新的经营组织形式[1]9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型乡镇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和新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而且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繁荣、社会进步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新型乡镇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所谓质量管理,是指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所进行的系列工作的总称,是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进行设计、生产和服务,以生产出为社会和消费者满意的产品的手段体系,包括对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调查、计划、检验、控制和信息反馈等[2]80。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新型乡镇企业的发展尤为突出。然而,虽然新型乡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大批新型乡镇企业日益暴露出质量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机制不完善、员工素质低下和质量管理方法滞后等问题。

(一)质量管理意识薄弱

“质量第一”是企业管理者的追求目标,然而大多数管理者只是口头上主张对产品严格把关,未能落实到行动中,质量管理意识相当薄弱。如当规定期限临近,产品无法按时完成,管理者为了追求利润,即使先前一直强调把质量放在首位,此时也不得不违背初衷,忽略质量而去追求速度,产品质量得不到真正管理。

(二)质量管理机制不完善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新型乡镇企业取得了蓬勃发展。然而部分企业仍坚持传统的质量管理理念,管理模式陈旧,对发展不起任何作用;有的企业质量管理过于形式化,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低下;有些企业一味搞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而内审工作则落实不到位,即使通过认证也不能有效运行,认证体系形同虚设。

(三)员工素质低下

员工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大部分新型乡镇企业普遍存在临时工多、正式员工少、员工文化程度不一等问题。此外,受企业内部资金的限制,新型乡镇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也非常有限,导致员工素质低下,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影响了产品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

(四)质量管理方法滞后

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企业管理者过多地把管理重心放在理论知识上,缺乏实际性操作,以致企业出现“质量管理实践落后于理论研究”的情况。当前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质量管理初始阶段,有的处于游离失控状态,管理工作大大落后于其他国有企业 [3]7。

二、新型乡镇企业质量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从政府角度看,一方面,我国的政府评估多半处于自发状态,没有相应的政策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各级政府对质量管理的保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由于新型乡镇企业起步晚,对国外先进经验的介绍不足,使得政府对其缺乏科学的规范和标准。

从企业所有权看,新型乡镇企业对国家的依赖性较强,对市场压力的敏感度则比较迟钝,难以产生提高质量的动力,加上许多企业热衷于扩大外延式的投资,对质量投资和质量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热情和相应的支持,这都成为其质量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从企业现状看,部分新型乡镇企业的检测设备不齐全,负责产品检测的工作人员操作技能不强,检测记录不规范,甚至还有部分企业几乎无产品出产检验,原材料质量把关不严,这些情况都影响了新型乡镇企业的质量管理。

三、完善新型乡镇企业的质量管理

新型乡镇企业不同于其他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管理乃至经营机制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对于新型乡镇企业来说,“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没有质量,企业就无法生存”。鉴于这个认识,新型乡镇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相应措施致力于产品的质量管理,从而促进新型乡镇企业的发展。

(一)提高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

1.政府严守质量把关

提高质量意识,首先要提高政府的质量意识,端正企业发展的思想,把提高产品的质量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来,贯彻和实施《质量振兴纲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抛弃企业短期行为,为振兴质量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4]。

2.企业狠抓产品质量

企业作为产品生产者,必须对产品生产过程作出适当调整。把狠抓产品质量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利用各大媒介对员工灌输质量管理教育,使员工把“质量第一、质量取胜、用户满意”作为最终目标,教育员工不能削弱质量意识,而要以新的观念促进企业整体运行。

3.员工增强质量管理意识

要保证产品质量,员工必须增强质量管理意识,明确自己在质量管理中的责任,主动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积极提出个人对企业发展的建议,例如如何解决产品生产出现的问题,如何提高员工积极性、如何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等,不断致力于企业的发展,为企业作贡献。

(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加强现代化科学管理

1.加大科技投入,走特色管理之路

虽然新型乡镇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管理水平和方式依旧落后。相反,一些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发展,管理方法和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因此,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不断完善企业的现代管理制度,加强企业产品的基础管理、专业管理和现场管理,实现产品现代化质量控制。

2.注重开发新产品,加快设备、技术更新

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不仅要毫不犹豫地淘汰严重影响企业产品生产的旧技术、旧设备,还要禁止使用已被淘汰的落后技术及设备,做到真正引进新技术、新设备。除此之外,企业要加强与相关科研部门的联系,不断引进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创造新产品,做到“精益求精”。

(三)多管齐下,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1.完善用人机制

人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的兴衰成败,归根结底都取决于人。企业选人得当则事业兴,选人不当则事业衰。合理选人、用人、因人施用对于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至关重要。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挑选正确的人,再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保障企业顺利运行。

2.改善员工待遇

牢固树立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员工。首先要深入员工群体,关心员工,如定期家访、定期谈心、定期举办晚会、组织外出旅游。其次要注重改善员工的各项待遇,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制定养老保险、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等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引导员工成为质量管理的主宰者。

3.加强员工培训

一个成功企业,离不开员工的付出,员工的素质直接影响了企业发展。因此,企业提高员工的素质,增强对员工的培训势在必行。企业要适时更新对员工的培训,如开展岗前培训、专业知识培训、产品营销培训、财务会计培训等专业技能培训,使员工不仅掌握专业技能,而且扩展知识面,做到名副其实的“以人为本”。

(四)建立健全质量信息反馈监督机制

1.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1)建立顾客反馈机制

企业应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和科学方法,及时、全面、准确地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建立综合顾客信息库,将顾客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汇总,再将结果反馈给总负责人,总负责人再根据情况召集相应部门经理对问题进行解决,形成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增强顾客满意度。

(2)建立员工反馈机制

“以人为本”,不该局限于顾客,而应深入到企业的每位员工。因此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员工工作反馈机制,便于员工及时总结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以最直接的方式解决员工出现的问题,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员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将其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2.建立质量监督机制

(1)建立环环相扣的监督和考核机制

建立环环相扣的质量监督机制,第一,要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监督控制;第二,各部门都要参与质量管理工作,共同对产品质量负责;第三,要把质量控制工作落实到每名员工。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企业要保证每件产品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各道工序都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各道检测环节都顺利进行。

(2)完善和健全质量监督的法律法规

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工作就会失去标准。新型乡镇企业之所以能成功经营,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内部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约束,因此,新型乡镇企业应根据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形势,建立和健全质量监督法律法规,形成一整套质量监督法律法规,致力于新型乡镇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为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冲击和挑战,新型乡镇企业应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也在2001年了关于启动全国质量管理奖评审工作的文件,对实施卓越质量管理,并在质量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给予重大奖励[5]760。因此要搞好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是要促进新型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促进新型乡镇企业的发展,必将致力于质量管理。由此看来,加强新型乡镇企业的质量管理在未来的几千年里仍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陶盛爱.对浙江新型乡镇企业的调查[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2,(5):98.

[2]姜永涛,宗锦耀,卢永军,等.乡镇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80.

[3]陈存真.乡镇企业的质量管理与员工素质[J].电子质量,1996,(2):7.

第9篇

综合治疗人口、水土和荒漠化的三失衡是治国强国兴农之本

何谓“三失衡?”简明扼要说:一是农民人口文化素质低,超适度容量一倍的人口基数大,接近7亿,并继续超增。二是水土资源锐减,结贫瘠易干旱,理化性能差,严重缺乏有机肥和微量元素。三是沙漠化、石漠化、塬漠化、盐碱化、冻土化、贫瘠化、干旱、洪涝与污染惊人扩展。研究综合治理三失衡问题,不仅是转变当前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的急需,而且是治国兴农的根本出路。这种高增长的实质,一是用高成本、高污染和高浪费换取的。二是水土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损害将是永久的。水土资源不仅是农民的命根子,而且是中华民族人人得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它对保证温饱和实现小康,具有决定性意义。实行有机肥还田耕作制,是我国农业五千年昌盛不衰的精华。开放搞活30年却把它丢弃,是促成土壤贫瘠板结退化的根源。全国城乡新盖所有大楼,未有一所把优质人粪尿送入农田,眼睁睁地看着白白流入江河海,造成严重污染,形成人们需要营养元素的巨大浪费。既促成食品质量普遍缺多、微元素,又造成慢性和疑难疾病泛滥成灾。促成人的畸形发展。这本是资本主义的祸根,我们社会主义奔小康中,一定要避免愈演愈烈。尽管放慢了发展速度,如何进行根治和革命性转变,还值得全面总结和进一步调整。

何谓荒漠化?从成因上讲,它是人为掠夺式耕作与气候异常灾害相结合发展的产物。从结果上讲,它不仅是三失衡的恶化演变,而且是人炸与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拜金主义、暴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侵蚀下,日趋自由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三失衡现状发展的基本趋势看,已出现三个严峻后果,极为明显地表现出来。一是半个中国的六种荒漠化,正向三分之二或更大区域扩展,扩展速度十分惊人,不精确计算,3百至5百年间有可能出现。二是中国人口已经由膨胀增长进入爆炸增长,2025年达15亿人口,尤其是超量人口,不仅压迫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优化持久发展,而且压迫和影响国民经济协调有序发展。三是黄河与地下水已发展到干涸耗尽的解体边缘,从综合治理到科学根本全面治理,迫不急待。对长江源的淘金挖沙污染的全部破坏的基本情况,要进行历史与现实的科学总结,要立档立案建成博物馆,以备向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为保护长江“母亲河”树碑立传,开辟保护长江系统的自然力有机农业新纪元。这个创新有机农业纲领有三个要点:第一,用知识蜜集代替劳动密集,并与有志之士的农民智力开发,作为启动的生长点。第二,从万众一心的团结合作思想出发,齐心协力走共同致富的合作化之路。第三,大兴山水林果景养生农业,大兴优质物种资源开发农业,大兴知识密集智力开发农业。转化治国强国兴农的组织形式,是新有机农业合作社。转变治国兴农的教育形式,必须尽快创办非正规化的农民大学。用中华自然力新有机农业文化知识武装广大农民群众,走普及高等教育兴农业兴农民之路,不仅是积极转变当前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开创中华自然力新有机农业与高等崭新教育并重协调稳步有序发展新局面的必由之路。创办天下先的兴新农新教事业,一不急于求成,二不怕困难和挫折,三自觉抵制拜金和暴利,四要坚持走专业合作化,按劳分配为主和共同致富的和谐社会主义道路。

科学创建中华自然力有机农业主体结构体系是治国兴农之本

科学创建中华自然力有机农业主体结构体系,既是综合治理三失衡问题的根本大计,又是治国实现天人地合一的兴农文化。从创新理论与实践存在问题的结合上,阐明如下:实现科学优质化的四种自然生产力,是建设中华自然力新农业的主体结构。前九章已作了全面系统阐述,不再赘述。仅就结合实践中的问题,简要补充一点新认识。(1)天体自然生产力,是由光、气、雨、地上水、地下水、江河湖泡塘井库与海、滩涂等组成,进行多种鱼虾贝类海参海带海菜等生产。(2)地体自然生产力,是由光气雨山区丘陵沙漠戈壁荒漠农田与林草植被动植微生物组成,进行植物性动物性再生产。(3)生物群体自然生产力,是由原始物种资源与人工物种资源组成,在国家统一组织安排下,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良种繁育再生产。(4)农业劳动力群体生产力,是四种自然生产力的科技文化策源,不仅科学经营管理种养业的再生产活动,而且以辛勤的食物再生产,养育着适度容量人口与超量人口。努力搞好主体结构的四种自然生产力,不仅是治国兴农之本,而且是充分发挥以农业为国民经济基础作用的长远战略大计。

全国性农业养分失衡由来已久,如果从引进化肥算起,至少有50余年,逐渐丢弃了优质人畜禽粪便有机肥还田耕作制,犯了前进一步实退两步的战略错误。因为引进化肥仅是有机肥还田耕作制的补充,却把它全部取代,促成8亿农民掠夺生产,让有机农业衰落,百分之百消费,百分之二百流入大海。什么样的水土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不走向恶化劣变和自我毁灭呢?!听一听,看一看水地资源的哭泣和控诉吧。控告其一,主副食产品质量普遍劣变。不少米面肉和瓜果菜的口感品味发生了明显的质量劣变,出现酸碱苦涩邪,其至达到难以吃咽程度。食物质量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它的质量长期低下而劣变,势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发育。如不能较快改变这种恶化状况,必将造成人智体的全面退化。控告其二,土壤养分长期短缺而失衡板结。土壤中的内含多量元素显著减少,不少土壤地块普遍缺氮,严重缺磷,部分缺钾,土壤中微量元素出现奇缺。如钙、镁、铁、锌、碘、铝、锰、钼、钴、硒等,据调查,在普遍缺少基础上,严重缺少和极度缺少的竟占60-80%以上。它的严重后果,不仅造成土壤板结和全面退化,最终造成劣质和变质生产。控告其三,地下水长期赤字超耗趋于枯竭。地下水是属于不再生资源,尤其是深层地下水更是如此。地下水的有限性,不再生性和养育人及其万物的基本功能不可代替。这是地下水最本质的基本特征。它的极端重要性和毁来它的极端危害性,都由这里的三个本质特点所决定。

由于长期超量赤字开采地下水的结果,不仅浅层地下水已经耗尽,而且造成深屋地下水趋于枯竭,促成旱浑灾害向两极发展。大面积耗尽深层地下水的极端危害性突出表现出来:一是暴红雨成灾,造成日趋严重而惊人扩大的水土流失;二是促成频繁的春旱、夏旱和秋吊灾害,使风蚀日蚀土地荒漠化日趋加剧和扩大。控告其四,农业自然资源加剧污染的极端危害性。农业资源污染的普遍性及其危害性,不仅日趋加剧,而且触目惊心。农业调查与考察20余年,每到一地见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极为严重的污染。甘肃兰州市中心,城市污水顺着1米多直径的水泥管,高扬2米多流入淹淹一息的黄河。建国前两岸百姓全吃黄河水,现在吃日趋紧张地下水。今日到白色市考察农业半月余,遇有地质系统退休老孙同志,陪同专门看市内污水,是怎样隐蔽流入右江的。右江的吃水和兴旺的水运,至今除还保持着2码头标牌外,都已成为灾难。开放搞活的治污课题,却很难落到实处。农业污染渠道,主要是通过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形成的。农业污染物主要是化肥农药等。对人体和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是农药化学物质污染。仅美国登记的化学物质就已达到700多种。由于消费者强烈反映,最近在美国有35种致癌农药被列入禁用名单。控制食品的化学污染,已成为刻不容缓地监控和安全保护的首要任务。#p#分页标题#e#

向宏伟壮丽的新五类知识密集农业产业目标迈进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早在20年前,对当时农业的全面整体崭新发展,不仅创造性地提出用知识密集农业逐步代替劳动密集的主张,而且还高瞻远瞩提出新五类知识密集农业产业宏伟目标。它不仅燃起宏伟自然力农业的新曙光,而且是从整体上科学综合全面有序发展新五业的新农业纲领。这个新五业的农业纲领,不仅要变单一种植业为综合生产的产业体系,而且还要看到21世纪在我国将要出现知识密集型农业。对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阐明如下:一是农业型产业是以太阳能的光合作用进行食品生产的体系。限于水和肥料的供应,限于光合作用所必须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限于植物本身的能力,巨大太阳光能只有很小一部分变成食物产品。这个比例不到1%,常常只有1‰。二是太阳能变成食物产品,人们并不能全部利用。如粮食作物,籽粒在产品中还占不到一半,其余百分之六十是秸秆。现在农村把它白白烧掉,不做肥料,有机质不还田,促进土壤板结是个大损失。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要充分利用中间环节,综合利用秸秆,树叶、杂草等。大力发展牛、羊、兔和鸡鸭鹅。牛粪可以种蘑菇、养蚯蚓。它们排出废物送到沼气池和鱼塘,鱼塘泥与沼气渣还田肥田。三是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资源,另一方面把全部现代科学技术及其新技术革命成果等都用上,实行工序一道道很严密的流水线生产。这就是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它将导致整个国家生产体系和生产组织的变革。

努力稳步有序发展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可划分下列五类产业:它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并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基础。这就是农田类的种地养地不可分的农业。它在我国约占16亿亩面积。它不只是种植业,还有绿化的林和养畜的牧,还有渔、菌、虫、微生物和副业、加工业等,所以是十业并举的农业产业体系。它是另一类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如果包括宜林荒山,我国林业面积可达45亿亩,是农田面积的三倍。林业在生态平衡中占有极其重要战略地位。它对保护农业丰收和有序增长具有不可忽视和代替的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多山少林与旱涝灾害濒繁的国家。现在林业的形势落后于农业,尚在探索最适当的生产关系,为联户与合作承包山林荒地开辟崭新道路。它是草牧并重协调发展的知识密集产业。如果包括一部份可以复原沙化的草原,我国草原面积共有43亿亩,接近农田面积的三倍。目前我国草原的经营利用十分粗放,经济效益很低。这种况是可以改变的。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草业,要从利用太阳光能做起。要精心种草,让草原生长出大量优质高营养牧草,培育和引种优良草种,发展沼气和多种经营,搞好综合利用,走现代化合作草业新村道路。为把草业变成知识密集产业开辟新的必由之路。它是利用海洋滩涂的知识密集产业。我国近海有70亿亩,其中浅海滩涂为22亿亩,的确是一个庞大资源。长期以来我们只捕捞而不养殖,不认为海洋是一门自成体系的产业,把它看成仅是农业或渔业的一部分,没有给以足够重视。最近山东省荣成县,认识到他们有300多公里海岸线和50万亩浅滩的重要难得。两者水产量占山东省三分之一。

我国近海面积是日本的5~6倍,而1982年海洋渔业产量,仅是日本近海渔业产量的一半。海洋产业范围很大,产品种类如海虾、参、贝、藻、带、鱼类等,相当丰富而优质珍贵,应放到应有的战略地位,改变只捕不养的掠夺生产方式,向持久有序增长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它是科学持久利用和综合治理沙漠戈壁的宏伟产业。我国沙漠面积约有16亿亩,同农田面积一样大。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人口少耕地,多山少林与多沙少水国家。这个最基本的中华自然力农业特征,决定了治山治沙和治超量人口,不仅应是基本国策,而且是在百年内压倒一切的中心重点任务。科学治理和稳步有序解决这三对矛盾,不仅是创建中华自然力崭新有机农业的新纪元,而且是奠定中华民族走向永恒繁荣富强的里程碑,更是实现天人地合一有机农业文化永续昌盛不衰的理论基石。

努力创办“中华自然力有机农业刊授大学”教育工程

创建中华自然力优质有机化新农业,既是天下先的壮丽事业,又是破天荒的宏伟事业。治国兴农根治失衡的百年大计,是以教育为本。努力创办欣欣向荣的“中华力有机农业刊授大学”教育工程,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的起步工程,又是紧紧抓住“三农”建设的重中之重。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分析有三:第一,中华民族五千年有机农业昌盛不衰的三大法宝,起着首要的决定性作用。一是高密度高质量高水平的林草绿色植被农业,分布在山区和沙区,从上到下人人精心保护管理。二是雨养有机肥还田农林牧种养业,在养地高于种地的一整套保护养育培肥制度下,实行优质人畜禽粪便全部还田耕作制,并有一整套翻滚压耙铲趟和倒茬轮作制度,种养地合一提高的水土肥力,有效保证了农业丰收和有机食品质量。三是普遍实行优质有机肥还田法和倒茬轮作制,是天人地合一文化的结晶。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无机养分还原法,是时代的进步,但它不能代替有机养分还原法,最多是个补充。这是天经地义的真理。不能走丢弃传统有机农业精华的自我毁灭之路。下定决心,以办好高等教育的两个实践试点实验报告,拯救有机农业新生和再生,为中华自然力新有机农业文化教育开创崭新兴起的大好局面。第二,努力搞好三失衡的综合与科学相结合的根本治理教育,是转变掠夺、污染与恶化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的转折点。三失衡的主导问题是超量人口6.79亿,进入爆炸性增长。三失衡的错上加错问题,在山区和少数民族区开了两胎和三胎口,令人难解,实为后患无穷。三失衡的灾难,是耗尽干涸深层地下水。三失衡的恶果,是沙漠与水土流失惊人扩展。三失衡的基本性质及其动向,是半个中国荒漠化正在走向三分之二中国立体荒漠化。

立体荒漠化的实质,是对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自我毁灭。因此,努力搞好三失衡的治根治本教育,不仅是治国兴农的根本大计,而且是转化极端错误和恶化生产发展方式的转折点。牢记大治特治久治三失衡,是转危为安实现国泰民安的百年至千年大计。第三,科学而正确分析解决人口多耕地少、山多林少和沙漠多水源少的三对矛盾,不仅是实现人人得以全面自由自主而高尚发展的基本法则,而且是实现动员二分之一的城乡先进劳动者与6.79亿超量人口,掀起为科学解决三对矛盾人人做出贡献和奉献的绿色革命热潮。上述分析的三失衡问题,是由于国情决定的三对基本矛盾日趋发展的结果。科学解决三失衡由三对基本矛盾决定的基本问题,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短期速胜,至少是双百年的根本大计。我们已经犯了急于求成的历史错误。用几乎走向自我毁灭的事实,认认真真把它总结成历史经验教训的两面镜子和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尽量不再重犯历史性错误。让创办“中华自然力有机农业刊授大学”的教育光辉,永放万丈光芒,并为迈向共同致富的社会主义自然力新有机农业,作出新贡献而奋斗不息。用农田试用与书本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育中华自然力有机农业型的德才兼备人才。读书学用是刊授教育的基本方法。编好实用教材,是办好农民高等刊授教育的中心环节。编好实用教材应遵循的原则:一是要少而精;二要通俗易懂;三要简便实用;四要全国选筛;五要适当修改、补充和提高。#p#分页标题#e#

第10篇

关键词:导游 发展现状 对策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优良的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企业信誉形成的关键,而决定旅游服务质量优劣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旅游服务中的一线导游人员。目前我省导游行业存在着导游队伍整体不稳定、导游人员服务质量不高、外语导游急剧萎缩、导游素质没有明显提高等问题, 这与旅游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极不协调。

为了更好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的行风建设,充分发挥导游人员在旅游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应当从旅游经营管理理念、导游员管理制度、教育、宣传等方面入手,使导游人员在旅游接待服务工作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并使导游人员管理与国际接轨。

1.黑龙江省导游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根据实际走访及调查问卷等方式的调研汇总,发现我省导游队伍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导游人员结构不合理且学历偏低

1.1.1导游人员年轻化趋势明显

由于观念及社会认同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导游队伍向着年轻化方向发展。根据调查显示导游人员多集中在21~30岁这个年龄段当中,而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在工作中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工作经验,都处在学习的阶段。因此,现今导游服务工作出现问题也是可想而知的。

1.1.2导游人员总体学历偏低

由于导游人员从业门槛较低及工作环境、各方面利益等因素,使导游人员从业后就失去了提高学历的意识和时间,最终造成了导游人员的总体学历偏低,其综合素质不高,部分导游人员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意识淡薄。这些情况的发生直接影响到了导游行业的健康发展。

1.1.3导游人员资格等级低、外语导游和小语种导游数量少

我省导游人员初级占有比例大,中高及特级导游人员比例非常小。此外,持有外语导游及小语种导游证书的从业人员比例也非常小。这种现状会给我省的整体导游服务工作带来相应的不便并影响到我省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1.2导游人员总体收入偏低且来源构成复杂

导游人员的收入来源是由基本工资、出团补助、购物回扣、加点费用(计划外景区回扣)、小费、奖金等组成。当中基本工资、奖金只有少数导游人员可以挣取,多数导游人员收入只有依靠购物回扣、加点费用、小费、出团补助。其中购物回扣占有的比重最大,且还需要与旅游企业进行分成。导游人员为了最大利益只能引导或者强制游客进行购物,最终便出现了各种纠纷,有的演变成冲突,致使导游的形象在社会中造成严重的破坏。

1.3兼职导游为主缺乏劳动保障

现今旅游市场中,旅游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规避责任,且导游市场人力资源过盛等原因,兼职导游便成了旅游企业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兼职导游人员与企业之间没有任何形式的劳动合同,导游人员工作保障便成了一纸空文。在此种情形下,导游人员在工作中就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

1.4导游人员工作环境复杂且工作压力较大

导游人员在旅游接待工作中要权衡多方利益,同时还要让顾客得到最大的满足。作为各方利益的中心点,导游人员需要担负多方的压力,使其不能完全投入到实际工作之中,同时在工作中找到不快乐,最终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1.5导游人员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且人员流失比较严重

近些年在各地发生的各种关于导游与游客方面的事件,各方都把矛头指向了导游员,在社会上造成很严重的影响,使导游员在社会当中的形象越来越坏。在这种环境的驱使下经过调研走访,多数导游人员对于自身职业发展没有更多的憧憬与希望,更有甚者开始自暴自弃。诸如以上等原因导游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多数导游人员把其职业作为一种过渡,这很不利于人才的储备。

1.6管理部门监督不到位且制度不能完全落实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及旅游市场的发展,国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旅游业在我国属新兴产业,其发展的速度与管理制度革新速度还不能完全一致,并且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制度的落实还不够完善。这就造成许多旅游企业的资质不

,导游人员的合法权益无法声张。

2.黑龙江省导游队伍发展的对策

2.1提高导游员从业门槛,完善岗前培训制度

我国推行全民教育以来,人们的文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首先应从《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入手,把报考条件进行提升至大专以上学历,并规定现在职学历不够的工作人员在限定年限内提升自己的学历。其次完善并落实岗前培训制度,对于初次考取导游证并准备上岗人员,应由导游服务中心、旅游行业协会、旅行社三方进行组织岗前培训,并进行相关考核,考核过关者方可上岗。

2.2加强并改善导游人员培养以及在职培训

导游人员主要来源于本科院校及各类职业院校。那么就应要求各院校改革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基本素质、法规、基础知识等方面的传授,并注重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的培养。同时要求各院校旅游专业在外语及小语种课程上加大力度进行普及,争取学生在毕业后都能掌握一门外语。

根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要求,应充分利用好导游人员每年56 小时培训时间,各级旅游管理部门重点抓好导游人员的在职培训及检查监督工作,应继续把导游人员在职培训纳入到年审工作之中,并认真落到实处。

2.3建全从业导游人员薪酬保障机制,改善导游队伍结构

2.3.1设计公平明确的薪酬制度,使导游人员获得稳定收入

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快《旅行社管理条例》和《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修改,从专职导游员和兼职导游员两个方面规定其薪酬制度,笔者认为专职导游员薪酬应采用以基本工资、导游服务费为主,佣金及小费为辅的薪酬管理制度。而兼职导游应以导游服务费为主,以佣金及小费为辅的薪酬管理制度,在导游人员获得稳定收入的同时也有法可依。其中基本工资应是不低于旅游企业当地的平均工资。导游服务费应是游客在交纳团费时所交纳的导游服务费用,旅游企业应根据客人实际反馈制定相应等级薪酬,此方面的费用应由政府出台相关收费标准,不能任由旅游企业进行制定。佣金是指旅游企业在行程计划中指定的购物地点按购物金额相关比例与旅游企业结算,再由旅游企业按比例发给导游的佣金。小费则是指客人根据导游人员的实际表现赠送给导游人员的相关费用。

2.3.2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从而改善导游队伍结构

作为一个行业,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使其进入良性的循环。如:在导游行业中建立职业等级制度,以职业等级与薪酬制度挂勾为原则,使职业等级、服务质量、薪酬三者相一致的激励机制。使导游服务人员在其职业规划过程中能看到希望与未来,从而促进导游队伍在结构上的改善越来越趋于平衡。

2.3.3建立并落实导游人员从业保障基本制度

旅游企业必须根据国家《劳动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导游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相关规定,与专职及兼职导游人员签订相关劳动合同,并约定合同期限、薪酬、参加社会保险等内容,明确双方的权益与义务。在此之外,应为专兼职导游人员购买旅游意外伤害险,且必须实行“一团一保”的相关制度,使导游人员真切感受到“人本”式的关怀。

2.4加强旅游行业管理的力度,完善导游服务管理体系

导游服务人员与游客产生的矛盾以及冲突,多数是由于旅游企业及其他方面施加的压力而导致的。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在认真落实政策的同时,应当加大管理监督力度,规范企业行为。对于那些扰乱旅游市场、不遵纪守法的企业要给予取缔,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并为导游服务工作人员打造一个轻松的工作氛围。

管理部门在监管导游接待工作的同时,不要忘记服务的环节。认真做好导游资格考核、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导游进级等相关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以往经验,大胆创新,充分体现管理部门的切实作用,为我省旅游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5加大导游员良好形象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认同

无论作为政府还是管理监督部门,都应本着客观、公平、公正的态度来对待导游服务工作。当遇到负面问题时理应曝光,而当发生正面事件时作为媒体也理应颂扬。并且还应引导社会正确对待导游服务人员,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努力在帮助他们在社会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强社会的认同度。

3.结语

在旅游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导游队伍的建

设及发展任重而道远,这不单单需要导游人员自身的努力,同样还需要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消费者乃至全社会的帮助与支持。通过全方位的通力合作,才能打造出良好的旅游环境。

项目名称: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黑龙江省导游人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2515198。

参考文献:

[1]王运.论我国导游队伍的现状及培训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3

[2]赵士德,胡善风,蒋冰晶.我国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研分析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6—7

[3]李兴群,文军.南宁市旅行社导游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06,(10):13—16.

[4]周晓梅.再议旅行社导游员薪酬制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5]倪慧丽.丽水导游队伍现状及发展策略[j].丽水学院学报,2011,(10):120—123.

第11篇

(一)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制度体系的建立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包括学校的实验平台、校内渔场、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等部分。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借学校和学院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随机评估的东风,整合学校与学院资源,组建全院共享的科研和实践平台,即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水产动物营养实验教学平台、水质环境实验教学平台、组织胚胎实验教学平台、遗传育种实验教学平台、微生物与水产病害实验教学平台,并规范了各个实验教学平台的各项制度即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工作规范、实验人员职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守则、固定资产使用人职责、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工作须知、仪器药品保管领用制度、仪器设备报损赔偿制度、实验室开放工作制度、实验室毕业实习工作制度、科研教学借用仪器制度、精密仪器使用规则、实验考评制度等。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制度、基地的制度方面主要是水产系三项实习管理制度、社会实践制度和实习基地各项制度等。水产系三项实习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水产系三项实习指导委员会职责、水产系三项实习指导教师职责、水产系三项实习学生职责;基地管理方面的制度主要包括基地遴选和基地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基地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则包括了专业基地的建立与管理制度、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职责、实习基地学生管理制度、实习基地孵化车间值班制度、实习基地住宿制度、实习基地就餐制度、学习学生优惠措施、实习生考勤制度等。另外还有教学实习制度、毕业论文相关制度等。水产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制度体系基本上包括了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各阶段的实践环节。

(二)课程体系、教学指导团队体系的构建为了建立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综合创新平台,在水产养殖专业原有的生物类课程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基础上,参考刘焕亮、赵文、何洁等人研究,在学院一级开展的工作就是组建水产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团队及构建水产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以学科课程为主干,每一学科课程由几门相关运行课程组成课程体系,如把水产专业相关运行课程整合成11学科课程,如水产增养殖学课程包含:内陆水域增养殖学、池塘养殖学(双语)、水簇动物养殖学、淡水养殖学、名特水产养殖学、海藻栽培学、海水鱼类养殖、淡水观赏鱼养殖;水产疾病学课程包含:水产动物病害学、水产动物疾病学、水簇动物疾病学、鱼药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包含:水产微生物学、水簇动物防疫检疫、水产动物免疫学、水产品检疫检验;水生生物学课程包含:水生生物学、饵料生物学、水簇观赏动物学、水簇观赏植物学;鱼类学与鱼类生理学课程包含: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鱼类生理学、鱼类学;渔业资源与捕捞课程包含:淡水捕捞学、渔业资源与环境、水生经济植物栽培鱼类行为学;渔业管理课程包含:水族产业经营管理、水产标准化、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休闲渔业、渔业经济管理;生态与景观工程课程包含:水簇馆创意与设计、水簇景观生态学、水质净化与处理技术、水产养殖工程、水簇工程设计、鱼类生态学;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包含:鱼类遗传育种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水产基因工程;科技论文写作与专业英语课程包含:科技论文写作、专业英语;生物统计附实验设计课程。

每一学科课程由一位老师作为负责人,运行课程则基本上由两位老师组成,这既加强了该课程的教学力量,也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为该课程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不同老师互相组成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上的融会贯通和避免重复能起到一定作用。教学指导团队体系的建设除了在课程上组建教学团队外,另外重要的是实行导师制和校院两级关工委的组建和运行。导师制是在2008级开始在新生入校时实行,主要是对每一位新生在入学时指定一位导师,从专业思想、学习方面、就业发展、科研实践等学生可能需要的各个方面给予学生及时帮助和指导,可以让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等。而校院两级关工委主要是由本专业和相近专业退休的有丰富教学经验且认真负责的教师组成,有一些还是同时担任学校关工委的专家。这些关工委专家在学校和专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把关,成为学校开展教书育人的宝贵财富。

(三)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建设对于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建设分两个方面三个层次展开。两个方面主要是指校内和校外,三个层次主要是指教学实习层次、科研实践层次、社会实践层次。校内综合实践基地方面,水产养殖专业的校内基地有面积103亩,其中有大的成鱼池、亲鱼池、苗种培育池、科研池,也有孵化环道及实验室与相关房屋设施,交通方便。近两年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陆续地扩建和添置了许多循环水处理实验槽。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方面主要有按照学校相关制度正式签订协议的水产养殖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如:湖南常德湘云生物公司、大通湖天泓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鱼类原种场、洞庭水殖公司、东江水库、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长沙市水产局等。以及多年来科研、教学等各方面有着深浅不同关系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如:湘潭水产科学研究所、宁乡水产局、常德市畜牧水产局等。教学实习层次是在校内基地和校外各实习基地及各实验平台内完成的。

科研基地方面主要是由专业老师的科研而建立的合作,如大通湖生态有限公司、益华水产公司等;学校双百工程基地也是当仁不让的成为专业教学、科研创新基地,如安化柞系溪水库等,每年基地都会安排专业学生到基地开展实习、科研等活动;科技特派员基地是近两年出现的新事物,为加速科技下乡和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湖南省及市、县都开始在学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挑选科技人员作为特派员的形式,进驻比较贫困或有一定发展实力的企业,来推动和加速其发展,目前水产养殖专业共有六位成员成为省市科技特派员(有三位湖南省省级特派员,三位长沙市科技特派员),这样他们所联系的基地同样成为专业的教学科研基地,为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科研提供了新的平台。社会实践层次主要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在学校安排的地点、科研实习基地及家乡进行。每年寒暑假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则根据情况的变化,主题和形式有一定的变化,如有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和双百工程基地为主题的等等,都很好地为专业水产养殖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平台。

(四)创新实践体系的建设创新实践体系建设方面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开展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各种知名专业企业赞助和命名的创新班。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学校每年都进行,学院和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都会积极申报和投入,并每年都有一定项目获得学校立项;而以各种知名专业企业赞助和命名的创新班由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首创,一直都获得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好评。

(五)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方面目前实行了毕业论文的考核细则,在专业技能和创新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评价体系由于涉及的部门和环节很多,目前还处于调查和讨论之中。

二、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创新和管理的初步成效

(一)教学生产实习在生产实习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和创新事迹。例如,2012年2009级水产养殖学生李伟在湖南澧县竹天湖渔场进行生产实习,在实习期间把渔场的卫星地图、地形图、渔场的进排水系统画出来,一一进行了优劣对比分析,并对鱼苗的孵化培育程序进行剖析;另外在同升湖实习的学生将匙吻鲟胚胎发育全过程制成标本,做成ppt材料;还有几位学生一毕业就自己筹集资金,在长沙城边黄金乡一水库下方承包40多亩水面,进行观赏鱼繁殖开发、经营工作,目前进展相当不错;另外许多同学毕业实习期间由于专业技术掌握到位,每月可以获得2000-4000元不等的薪水,并得到所在实习公司领导的好评。

(二)专业技能教材建设水产养殖专业为建立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针对每门专业课程都加重或重新设计了创新和综合实验,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水产养殖技能学》一书。

(三)考研率、免推生近3年来水产养殖专业的考研成功率达33%以上,2013年考研率达52%。自2007年学校开始实行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政策以来,水产养殖专业已有11位本科生获得这样的机会。而报考其他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生,只要上了分数线都会被录取,因为往届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以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高而被认同。

(四)大学生创新项目近几年来,水产养殖专业学生都会积极地申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而且由于选题多与专业切合很好,并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成功申报的多。

(五)企业调查学院在2007、2008年对用人企业的随机调查中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综合业务能力也展开了调查。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水产养殖专业对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毕业生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方面,用人单位对我院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很满意,评价很高,在知识面和知识自我更新能力方面总体评价也较高。在文化素养的各项调查中,素养较好的毕业生均超过90%,其中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毕业生更是达到了100%。近年来,水产养殖毕业生的综合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上达到良好以上的毕业生均超过了90%,其它各项指标也大多超过80%。

(六)毕业学生调查与发展1.毕业生认为现工作岗位能否发挥毕业生的才能如图1所示,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只有极少数毕业生(6.7%)认为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能。其原因可能跟毕业生定位、所处岗位有关。很多毕业生都认为可以通过现工作岗位合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才能,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同时,部分毕业生已经进入相关科研单位、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但大多数毕业生还是就职于企业,从事工作主要还是以营销、生产为主。这种就业状况与社会人才需求和相关企业的项目分布规律及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相联系的。2.毕业生对学校专业建设的评价从图2可看出,毕业生普遍对我院专业建设评价较高,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都较合理。毕业生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评价为合理或较合理的分别占97.8%、93.4%、95.6%和93.3%。只有6.7%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合理。3.毕业生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效果的评价从图3可知,有95.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学的改革措施比较得力,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仅有4.4%的同学认为学校教学改革措施不得力,不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

(七)就业率尽管这几年来大学生分配日趋困难,但我校的水产养殖专业的就业率都在97%-100%间,一般每一个同学都有3-5个就业选择机会。有的学生甚至在签订毕业实习协议时就基本落实了就业单位,在毕业实习时就已经获得了较高的工资,开始了正式的上班生活,即便有没立即就业的,那也是因为要继续考研、手里已经有多个选择的单位拿不定主意或者期待有更好的选择。

三、存在问题

尽管我校的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目标的达成还有一定距离,而其中主要在政策、资金和观念等方面更需要花大力气和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

(一)政策方面政策方面来说,主要是在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等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人事、财权等集中在学校层面,学院的政策、人事和财权等比较少,更不用说一个专业了。因此,许多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措施和方法都难以开展。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就是,学生毕业前怎样来综合考核学生的创新和综合素质,并且这个考核的方法和成绩对学生有怎样的影响,怎样与学生的毕业评价和成绩联系等,这些都需要政策的支持。一个值得欣慰的事就是目前学校正在试行校、院二级管理,学院的自要比以前更大,这对后续的改革和试验很有益。

(二)资金方面在改革中许多措施和方法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有时候即使有政策支持而没有资金的配套,那么政策也就不能被执行,只能被束之高阁。如水产养殖专业在生产实习中,因为不同的鱼繁殖和孵化时间不一致,在实习中实习内容比较难兼顾,一个实习小组一般只能开展一类鱼的实习环节;实习时间的安排尽管已经考虑到了气候、季节因素,但实际操作中仍然还会出现需要进行课程调整等情况。目前,我校在实践环节一个不容忽视的事情就是,生产实习经费和毕业实习经费近20年来都没有变化,生产实习经费为80元/人,毕业实习为110元/人,分配到每位学生身上时还要扣除学院和系一级的管理费用、教师指导等费用,到学生身上所剩无几。这样数目的费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适合的,但目前物价已经上涨了十几倍以上,由此可见,资金方面的缺乏是相当严重的。当然这种情况在同类院校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三)观念方面一些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还是值得商榷的。他们的观念中认为办学就像办产业一样,办学中投入的费用要在短期内获得实实在在的产出,最好是低投入高产出,就像文科类专业一样,新办一个专业并不需要多少投入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回报。而传统的农业类专业要很大投入,产出也并不能在短期内见效。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建立教学改革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政策方面学校甚至教育部可以考虑给予一些专业在培养目标、质量要求等重要事情上确保的前提下,对如何达到这些目标和质量要求的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给予一定的自由和权限,就像目前部分学校可以采取自主招生一样。

(二)资金方面学校应与时俱进,增加在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投入,这样像水产养殖专业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可以在内容和时间上更充裕地进行安排。如学校和实习地的指导教师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相关专题的讲座和交流,实习学生或小组应该带着一些调查报告、观察和小实验等项目进入实习单位等。

(三)观念方面在办学观念方面,像水产养殖专业这类实践性很强的农学类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理应给予重点扶持和投入,而且其投入产出不能仅仅计算其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投入产出,更要考虑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作用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