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

时间:2023-09-24 10:52: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

第1篇

通讯作者:孙刚

【摘要】 目的 了解幼儿园、中小学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流行特点,为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68所中小学、幼儿园作为监测点,检测常见传染病。下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相关信息,与笔者调查的监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学校和幼儿园传染病以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为主。结论 不同季节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不同,而春、秋冬季为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实施传染病监测能够较真实反应学校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弥补疫情报告系统的不足。加强儿童呼吸道传染病疫苗的接种,提高免疫覆盖率,可很大程度上减少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 传染病; 流行病学研究; 幼儿园; 中小学生

学校是学生集居学习的场所,尤其是中小学校,人口密度较大,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中小学学习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患传染病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学生身体健康,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因此学校的传染病防治应受到高度重视。为了解中小学生传染病的发病规律,探讨管理经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现将2009~2010年度中小学生传染病发病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所幼儿园、中小学学校中随机选取学生20692例,其中男10201例,女10491例。见表1。

1.2 方法 依据《全国传染病统一诊断标准》,对2009年10月~2010年10月被诊断为传染病的学生进行逐一登记。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发病例数为198例,发病率为0.68%。见表1。发病率最高的是手足口病,高达51.01%。其次是水痘和腮腺炎。见表2。

表1 2009年10月到2010年10月中小学生

传染病发病情况

表2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中小学生

各种传染病发病情况

2.2 学校常见传染病时间分布 2009~2010年学生发病最多的季节是春季(113例),其次是冬季(51例),秋季列第3位(40例),夏季发病例数最少(11例)。冬季发病最多的是腮腺炎19例,占冬季发病总数的37.25%;其次是肺结核10例,占19.61%;春季手足口病(51例)和水痘(16例)发病例数均较高;夏季肺结核发病例数较高(7例);秋季水痘发病例数最高,共28例。提示应在发病高峰季节来临前做好预防工作。从学校监测情况来看,报告的病例主要分布在春、秋、冬季节,趋势与疫情报告的趋势基本一致。

2.3 学校传染病疫情爆况 总结呼吸道传染病爆发疫情:从首例病例到末次病例发病时间最长79 d,最短4 d,平均25 d。在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处置过程中,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发病学生几乎没有接种过相应的疫苗,而接种过疫苗的学生则极少发病。

3 讨论

监测结果显示,学校传染病发病以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为主,主要发生在春秋冬季节,传染病爆发疫情以小学为主,与疫情报告趋势基本一致,可以反应学校常见传染病的流行概况。因而,学校常见传染病监测可以弥补疫情报告系统之不足。由于疫情报告系统局限在医疗机构,对不到医院就诊或到个体诊所就医的病例覆盖不到;而且学校常见传染病往往是一些丙类或其他传染病,漏报的情况和填写不规范的情况确实存在,造成了疫情报告系统在监测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时有不完善之处。建立学校常见传染病监测网络有助于对爆发疫情的早期发现,以便及时预警、调查、核实。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重点应放在呼吸道传染病上,对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最好的预防措施是接种疫苗,而目前仍存在较高的流行水平甚至爆发,表明免疫空白较大。学生人群传染病流行有很多客观因素,但爆发疫情主要取决于制度落实情况。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必须严格执行接种疫苗制度。可以调查和掌握学生接种覆盖率,鼓动家长为孩子接种疫苗,从而评价人群的免疫屏障,提出预警建议。在无法根本消除免疫空白的前提下,建立学生晨检和师生因病缺勤病因追查登记制度,及时发现和隔离首发病例,也是防止疫情蔓延的有效环节。

为了更好的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学校和社会还必须做好健康教育与宣传,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个人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影响机体抗病能力,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提高他们的防病意识。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特别是重点时期针对不同年龄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如板报、广播、游戏、小品、班会、校园网等)进行宣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抗病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比如为了预防消化道传染病,强调饭前便后洗手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第2篇

【摘要】:目的 为了防控传染病在综合医院内的传播,提高医疗安全质量,探讨减少传染病医院内感染的管理措施。方法 根据近年来传染病流行及暴发的特点,整理和总结医院内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做法和体会,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管理措施。结果 通过对传染病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各方面的投入,使传染病管理制度和流程不断完善与规范,医院内感染发生明显减少。结论 建立健全医院内传染病的管理部门,加强传染病的预检分诊、疫情监测报告、检查监督和培训指导工作, 是综合医院防控传染病在医院内传播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综合医院;传染病;感染管理

近年来,新型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年增多,传染病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综合医院是传染病发现和诊治的首要场所,承担着重要的防控任务[1]。《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医院必须严格执行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2]。本文就如何做好医院内传染病的感染防控工作进行探讨。

1.加强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和疫情监测工作

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是一个重要的防控环节,可将传染病人及时的与普通患者分流隔离,从而防止传染源在医院内的播散。同时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及日常的疫情监测报告确定需要重点防控的传染病,有针对性的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和疫情监测工作。我院通过加强门急诊的预检分诊工作,完善流程,规范疫情监测报告制度等措施,传染病发生院内感染的例数明显减少。

2.加强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

卫生部要求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应当设立规范的感染性疾病科,调查结果显示[3],目前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卫生部标准有一定差距,虽然成立了感染性疾病科,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但普遍存在功能分区不明确,人员配置及培训不到位,标准防护措施差等问题。有些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建筑布局和设施不合理,日常不能投入使用,处于应付检查的状态。我院通过完善感染性疾病科的建筑布局和服务流程,增加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及消毒防护设施等措施,加强了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了传染病的筛查、预警和防控能力,提高了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同时建立常态与应急相结合的预防控制体系,实现日常收治普通传染病患者的常态管理和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时的应急管理体系,更好的发挥了综合医院在防控传染病中的作用[4]。

3.加强传染病知识的培训

医务人员是接触传染病患者最早也最密切的人员,因此加强医护人员的传染病知识的培训,提高医院内传染病识别诊断能力和及时报告意识,掌握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医院每年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2次以上的传染病相关防治知识的培训,对新上岗、实习、进修的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标准、传染病的疫情报告流程及管理规范、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标准预防和职业暴露防护处理、医疗废物处置等相关知识。

4.控制重点感染环节

4.1管理传染源

对传染病患者及病原携带者给予隔离与治疗,直到不再排出病原体时解除隔离;对传染病接触者,进行检疫和医学观察。对动物源性和作为传染源的公共设备设施或场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隔离、消毒、治疗、杀灭等措施。传染病患者住院期间应严格管理,一切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严格探视制度,原则上不设陪护,需要探视的,按照要求做好防护措施。

4.2切断传播途径

①标准预防: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可能含有传染因子的物质,接触时采取有效的隔离防护措施。主要包括:手卫生,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安全注射,医疗用品设备或物品的消毒灭菌处理,空气、物体表面、衣物与餐饮具的消毒,患者排泄物、呕吐物的消毒处理,医疗废物及污水的处理等。②基于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医院内传染病常见的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同时某些传染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如条件有限,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4.3保护易感染人群

①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实施保护性隔离,单间隔离,加强环境清洁消毒,控制人员进入,进入隔离病房的医疗器械及物品须彻底消毒灭菌;可实施预防性免疫注射;与感染病人分开安置,必要时根据不同的感染病人进行分组护理。②医务人员:医务人员每年体检一次,做好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接种乙肝疫苗、流感疫苗、卡介苗等,增强免疫力。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及有关隔离防护知识的培训,使其正确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隔离防护技术、发生暴露后的紧急处置措施,强化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护意识,增强无菌观念,熟练掌握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手卫生制度,根据不同传染病做好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提供专业的咨询、指导和随访。③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是指治疗或护理、探视传染病确诊患者或疑似患者;与患者共同生活;通过其他方式直接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及排泄物等的人员。处理原则是:单独隔离观察或安排集中隔离观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总之,做好综合医院内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首先要设立专门的传染病的管理部门,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监测、预警、监督、检查、指导等工作;其次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完善传染病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消毒隔离、标准防护等相关知识培训,加强对重点科室、实验室、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医疗废物的管理;最后督导医务人员制度落实及消毒隔离防护的执行情况,以确保制度、技术规范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杨雪松,袁晓宁,张文丽等.综合医院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1):63-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传染病防治法[S]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4. 3-15.

第3篇

关键词: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

G478;R183

学校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场所之一,一旦出现传染病,则极有可能大肆蔓延,引起学生感染,对校园内部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严重的影响。据近年来相关研究统计表明,各类传染病在不同学校内部的暴况有所上升,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及校园内部的管理,给部分学生带来了身心方面的双重折磨。为了减少常见传染病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困扰,维持校园内部良好的教学秩序,预防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了解传染病及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就是一种能在人群中被相互传染并流行的一种疾病,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可能传播。以流行性感冒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则可以包括大多数人。那么,怎样预防传染病呢?

(一)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控制传染源

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就像现在的H7N9禽流感,对患病的人要隔离治疗,患病的鸭、鸽子等禽类要捕杀并做无害化处理、患水痘、腮腺炎、结核等学生不能正常来学校上课,从而做到传染源的有效控制。

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如:不要吃病死禽、勤洗手等。

3.保护易感者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对易感者本人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二)预防传染病的具体措施: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包括现在的H7N9禽流感,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鱼、吓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2.尽量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游艺活动室等;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特别是每次接触畜禽类动物后及每天回家后都要彻底洗手,才能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

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5.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以免抵抗力下降。

6.不吃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及吃带皮水果,不喝生水。尽可能减少与禽畜不必要的接触,特别注意尽量避免接触病死禽畜,食用禽肉蛋时要充分煮熟。

7.注意个人卫生,不随便吐痰,不对人打喷嚏;出现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用纸巾、手帕掩盖口鼻,预防感染他人。

8.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时,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以免延误诊治。

9.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

10.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11.学校发现发热(特别是体温超过38°、咳嗽等症状)及出疹学生必须要求其立即离校就医,注意追访就诊及病情发展情况,并严格要求其在家隔离治疗至该病的隔离期满,凭医疗机构返校证明复课,密切注意病例班级内有无续发病例,如有续发,及时报告,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还要做好缺勤的学生统计工作。

虽然传染病种类繁多,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校园内常见的传染病,学校除了做好预防与控制,也应从监督、制度、管理等层面上做好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学校如何预防控制传染病

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管理机制。

1.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度。

各学校应按照要求建立传染病防控工作责任制,应将防控责任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具体责任人,确保职责到位、检查到位,共同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制度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生晨检制度;师生定期体检制度;教学场所通风与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课堂、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个人卫生清洁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体育活动卫生制度;学生健康档案管理制度等。

2.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工作。

按照传染病防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原则,学校需要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到学校领导的传染病发现、疫情监控与报告机制。

(1)学校应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根据学生人数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或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负责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日常工作和疫情报告工作。

(2)学校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按照要求,建立健全师生员工的健康档案(包括因病缺课登记等),随时了解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情况。

(3)学校应坚持实施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身体状况的监测。

3.建立应对传染病疫情流行的应急预案。

第4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94

近年来,各种的传染病疫情在社会上时有发生。学校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一旦有传染病发生,极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这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身心健康,更给社会、家庭带来了较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要制订各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坚决措施,控制传染病,阻断传播途径,坚决防止疫情传播及蔓延。

健全领导机构及组织制度

学校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管理小组,统筹协调,分工负责。领导小组要由校长、校医、教务处主任及各年级组长组成,负责本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及督导检查等。各项工作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学校应该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晨午检及因病缺勤登记制度、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教师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个人卫生清洁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小学生入学查检接种证制度等传染病管理制度,规范学校各部门、各教职员工的防病工作,做好学校传染病管理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狠抓措施落实

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师生卫生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开展宣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措施,防止病从口入,避免食源性疾病如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的发生和流行。

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和小卖部管理,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做好检查落实。

做好学生入学体检和免疫接种工作,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及时了解学生免疫接种情况,对未参加计划免疫者应及时补种疫苗,在一些传染病流行高峰时期,校医要掌握学生的免疫状况,如果学生免疫水平低下,可以集体接种相应的疫苗,防止传染病发生和流行。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患者接触,有发热、咳嗽、出疹、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增强他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坚持晨午检制度,发现传染病要及时报告

疫情报告:学校坚持晨午检制度,由班主任每天早晨对到校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对有发热、出疹、腹泻等症状的学生督促其及时到校医务室及医院就诊,对请假的学生及时查明原因,并做好因病缺勤及追踪记录,加强对学校流动人员的管理,对从外地返校的学生要做好登记,并做好健康监测工作。学校设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责任人,接到学生或家长的患传染病报告后,要立即报告校医务室和校领导,在由校领导报告给所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报告时限:当同一宿舍、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连续3天有多个学生患病,并有相似症状,或患者共同用餐、饮水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患者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告出相关信息;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定期举行传染病预防知识培训,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重点培训:①学校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学生是易感人群、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学校容易成为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的场所、学校的传染病发生有季节性的特点;②如何做好学校的传染病管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③学生中集中常见的传染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疹、流行性感冒等。通过培训提高全体师生对传染病的认识,了解了传染病的特点,掌握一些简单易懂的传染病的症状。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

传染病的管理:学校的校医发现传染患者后,应立即嘱咐患传染病的学生到医院或居家隔离治疗,传染患者隔离期限应根据患者所患传染病的传染期而定,待患者恢复后凭医生痊愈证明才能返校就读。

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对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或药物预防。

保护易感人群:对患者所在的班级及学校公共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同时配合卫生防疫部门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利用广播和宣传栏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必要时对学生进行药物预防或免疫应急接种。

总之,认真做好传病的监测,控制好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好易感人群,搞好学校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做好学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山羊病;病类;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74-1

1 山羊病临床症状

常见的山羊病发病有以下表现症状:山羊身体剧痒、皮肤变厚、身毛脱落以及慢慢消瘦。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可导致生产性能大大降低,严重时可致使大量山羊死亡。山羊病往往开始于嘴唇、鼻子、眼圈以及耳后皮面等部位,症状出现后会伴有奇痒现象,而后会出现水泡、丘疹。严重时消瘦很快,精神萎靡,四肢无力,虫体会迅速侵入全身,食欲减退,最终死亡。

2 山羊病的病类及预防

2.1 山羊瘟

山羊瘟属于山羊传染病中的一种,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和接触性传染病,这种病主要感染于山羊,不分时节和年龄均能感染,一年四季中以冬春季节感染最为严重。山羊瘟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感染,也可以通过受损皮肤传染。本病主要表现出以下症状:体温会迅速上升,可达42℃左右,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鼻孔会有黏着物流出,几天之后山羊皮肤、生殖器会出现丘疹,如果严重会产生水泡和脓包,最后结痂,怀孕的母羊传染此病后会出现传染现象。这种病情传染速度很快,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也达到60%上下,这是一种高传染高死亡的病类,但是死亡率与其饲养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关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科学养殖是必不可少的。山羊瘟的病变除了山羊皮肤出现红疹外,咽部和支气管有时也会出现痘疹,如肺感染后继发肺炎。这种病可通过鸡胚接种观察病变或者血清学诊断。诊断此病情时要注意与山羊的传染性脓包加以区分。本病预防主要通过定期接种山羊痘疫苗,一年要接种2次,对于怀孕的母羊要延迟接种,以免影响母羊的生育。并加强对羊群以及羊舍的管理,对羊群以及羊舍进行消毒、隔离等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血清治疗。

2.2 胸膜肺炎

胸膜炎也是山羊传染病中的一种,是由霉形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这种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山羊群体中,其他品种不易感染。此病情散发性强,流行呈地域性,3岁以下的山羊是易感染群体。临床表现为喘气、咳嗽、精神不振、鼻子有液体流出、腹胀、腹泻、口腔溃烂,并伴有体温升高症状。本病的发病率为50%~80%,死亡率高达60%以上。山羊胸膜肺炎的病变是,上呼吸道出现卡他性炎症,肺脏两侧会有肉样病变,严重的可出现肺脏与胸壁粘连。本病临床上要与山羊巴氏杆菌病加以区分,预防首先要控制种养的选择。种羊要在没有疫情的地区选择,如果有疫情一定不可引入,以免疫情扩散。即使是从非疫情区引入的种羊,也要先进行疫苗注射。其次,对于本病发生严重的地区要进行山羊传染性胸膜炎氢氧化铝疫苗,对胸膜肺炎的防治有一定的效果。

2.3 脓疱

山羊传染性脓疱也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这种传染病主要发于山羊和绵羊中,不分年龄均可感染。其中6月以下的羔羊感染率最高。感染主要通过受伤皮肤和粘膜感染,不分季节全年均可发生,其在秋季发病率最高,这种病情在多数山羊养殖场都有存在。病症主要表现为外因型、蹄型和唇型,其中唇型是最常见的,在山羊的口角、上唇和鼻子上出现小红点,而后慢慢地会变成脓疱,这些脓疱严重时会龟裂或者出血现象。在羊嘴角出现龟裂势必会影响其进食,进而身体孱弱、消瘦,最终致其死亡。一旦羊发生此病要尽快隔离,对于嘴角龟裂的羊可使用食盐或者山苍籽油对伤口进行涂擦,也可以用扬酸软膏将结痂软化后除去痂皮,之后涂上龙胆紫。

2.4 口蹄疫

口蹄疫病也属于接触性传染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牛是这种病的高发群体,其次是山羊和绵羊,其破坏力不容小觑,因此要做好防疫工作。此病主要表现为羊的口腔粘膜和蹄子皮肤出现水疱,母羊常见于部位。染此病初期羊体温升高,精神恍惚,食欲减退,脚痛难以行走。对于此病的防御和治疗,首先要进行有效隔离,之后进行药物治疗,可用食用醋或者1%高锰酸钾对口腔局部进行仔细冲洗,之后涂上碘甘油或者冰硼散,在蹄部和可以直接用含碘消毒液进行洗涤,之后要涂上消炎软膏,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此病的加重和蔓延。

第6篇

1、按照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学校人口密集的特点,容易在学生中发生的常见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肠道传染病等,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预防措施的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2、定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3、定期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昆虫及其它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危害。

4、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5、建立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每年新生入学进行传染病预防接种。

6、食堂饮食从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

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在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准确及时的疫情报告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情报信息,健全的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是确保疫情报告准确及时的关键。

疫情报告时限和办法: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要求执行。

按照《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之规定,每个教职工及学生均为法定疫情报告人,学校为我校责任疫情报告人。任何人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均有报告的责任和义务,可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学校、管理老师或班主任、保卫迅速报告,相关科室和人员接到报告后,迅速报告校医务室,由校医务室及时整理出文字材料向学校领导报告,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财政厅)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如果隐瞒不报、漏报、谎报或延期报告的,要追究当事人有关责任。

三、传染病控制措施

1、经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部门确诊为传染病者,应及时予以隔离治疗(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安排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第7篇

关键词:养猪业;猪主要传染病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177-1

0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猪肉的需求大增,养猪业也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而迅速发展。然而,猪主要传染病对养猪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也十分巨大,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猪肉的市场供应,进一步影响了猪肉的市场价格。因此,有必要加强猪主要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本文就对猪主要传染病的防治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

1 猪主要传染病的防治

影响猪类健康的传染病有多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严重的传染病还会造成大面积猪死亡,给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还会影响猪肉供应,给人们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下面,我们对猪主要传染病进行了防治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

1.1 猪瘟

近年来,瘟病毒复杂的遗传多态性背景被首次揭示,第一份瘟病毒遗传多态性的地理分布图也面世。这些研究资料表明,我国猪瘟病毒有着不同的病毒始祖,并且,近年来,我国流行的猪瘟与我国常见猪瘟病毒不同,大多数由欧洲传播而来。目前,我国猪瘟流行主要存在两个基因群共四个基因亚群,分别是,基因1群中的1.1亚群和基因2群中的2.1亚群、2.3亚群。其中,基因1群在CSF中的流行作用不大,主要是基因2群的流行,2.1亚群为基因2群中的主要流行基因亚群。对猪瘟基因研究表明,CSF传播扩散的主要途径是靠运输和贸易带来的猪流动。虽然,我国猪瘟有多种基因型的毒株,但是并不能给目前猪瘟免疫工作造成威胁,对目前流行猪瘟病毒仍可以进行免疫保护和有效治疗。

1.2 猪伪狂犬病

我国已经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乳胶凝集试验等试验,制定出根除猪伪狂犬病的计划,可以根据不同的养猪场的不同情况,因时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案与治疗措施。

1.3 猪流感

血清学和病原学第一次对我国猪流感疫情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猪群,存在由H1、H3引发的猪流感,如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区。在我国多个省份,黑龙江、安徽、浙江等地的猪流感研究结果表明,猪种间屏障较低,十分容易受到人流感和禽流感的病毒感染。在中国存在“禽—猪—禽”、“猪—人—猪”、“人—猪—人”的种间传染途径。因此,对猪流感的监测和研究与禽流感和人流感的预防监测有重要的关系,监测和研究猪流感不容忽视。

1.4 猪圆环病毒感染

在我国多个省、市、地区的血清流行病学对该病毒的调查结果表明,猪圆环病毒总体、抗体的阳性率高达42.9%,并且阳性率随着猪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升高。对国内PCV毒株的分离鉴定证实,国内存在猪圆环病毒感染这种病。经过DNA分析鉴定发现我国的猪圆环病毒分离株与国外圆环病毒的分离株没有较高的同源性,从而可以推断出,并且经过多年流行,病毒也已经发生变异。

1.5 猪细小病毒病

我国已经开始了对猪细小病毒疫苗的研制,通过对动物试验的初步核酸疫苗研究表明,以PPV结构基因的VP1和VP2制作的核酸疫苗,都能够比常规灭活疫苗产生较高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该核酸疫苗生产方法简单、生产成本低廉,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1.6 猪链球菌病

荚膜2型猪链球菌作为一种新病原菌可以引起共患的病毒。因其毒力因子的不同会产生致病差异。在已知的毒力因子中,MRP和EF是荚膜2型猪链球菌最重要的两种毒力因子,而且与国外的同种毒力因子有高度一致的序列。PCR监测方法的建立使疾病发生时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调查成为可能。我国明确采用C、D两株强毒菌株作为制苗原料,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实用性。我国国内已经对此种病毒全面系统地提出免疫程序、药物防治、消毒、管理等整套的综合措施。

2 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猪类健康的传染病有多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严重的传染病还会造成大面积猪死亡,对养猪业带来十分巨大冲击和负面影响,甚至发生种间传播,影响人类健康。本文对猪瘟、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圆环病毒感染、猪细小病毒病、猪链球菌病等六种猪常见传染病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猪传染病的现状、防疫治疗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猪传染病的防治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良敏,白子金,徐斌龙.猪病防治新理念腹泻先护膜-猪消化道传染病防治新理念[J].现代畜牧兽医,2007,4.

[2] 方力文,李毓.榆林市动物传染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养殖技术顾问,2011,1.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来源于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科进行调查处置的突发传染病疫情资料。本文中的突发传染病疫情是指在一定范围中、短时间内传染性疾病突然集中发生的事件。

1.2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SPSS 10.0统计软件。

2 结果

2.1 时间分布

2003-2007年,共接报并处理了49起突发传染病疫情,平均每年接报并处理近10起突发疫情。按月份分布来看,每年的3、6、12月是突发疫情高发的时间,分别为8、7和8起,共占全部疫情数的46.94%(图1)。

2.2 地点分布

中小学及幼托机构是突发疫情的多发地,占全部疫情数的71.43%。其中幼儿园、小学、中学依次为9(18.37%)、19(38.78%)、7(14.29%)起。2003年幼儿园突发疫情报告处理数多于小学及中学,2005年后,小学均成为当年突发疫情报告处理数最多的场所。

除学校外,医院也是突发疫情报告较多的地方,其他场所如敬老院、工地、民居等偶有事件发生(表1)。

2.3 人群分布

每次突发疫情罹患人数的中位数为12例。人数最多的一次罹患人数达154人(发生在小学中,为一起流感爆发流行),最少的为1例(为一起不明原因肺炎、不能排除人禽流感可能的病例)。约半数突发疫情的罹患人数在10例以下,罹患人数超过20例的有12起,占24.49%。

2.4 疾病种类分布

主要以上呼吸道感染(16起)、急性食源性疾病(不包括食物中毒)(8起)、流行性感冒(流感快速诊断阳性)(7起)、手足口病(7起)等为主,其余疫情种类还包括可疑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手足口病是托幼机构最常见的传染病疫情,占2003-2007年托幼机构内疫情数的77.78%(7/9),且全部发生在6-7、11~12月间。

2.5 疫情报告及处理

急性食源性疾患等肠道疾病的报告时间均在0~2 d内。而从出现首例呼吸道症状病人到报告疫情的时间在1~10 d,中位数为6.1 d。

从首例患者到最后1例患者之间持续的时间,食物中毒均为0~2 d,而流感或上感等呼吸道疫情持续时间较长,最长为18 d,最短为3 d,中位数为6.4 d。

2.6 实验室检测

在23起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疫情中,最终得到实验室病原学检测支持的有7起(30.43%);在8起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疫情中,最终得到实验室病原学检测支持的有4起(50.00%)。

3 讨论

3.1 需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

本文结果显示,长宁区的突发疫情和全国的突发疫情流行病学特点相近。张颖等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资料的分析发现,2004年全国各类学校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70起,占全年总事件数的40%,其中发生在学校的传染病事件占全国传染病事件的64%左右。本文中发现辖区内各类学校的传染病事件所占比例更高,提示在城区传染病管理中,各类学校应成为传染病管理及预防的重中之重。

从发病时间看,6月及12月是突发疫情较多的2个月份,这可能是由于这2个月正好是学校期末考试前的复习阶段,学生负担较重,加上正处于季节交替时期,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事件时有发生。学生发病后,由于马上面临考试,因此带病坚持的学生为数不少,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疾病的流行及控制的难度。

从疫情的种类来看,呼吸道及消化道传染病占比例最高,但是呼吸道疫情每年的发生数差异不大,而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病数量出现明显的下降,提示在对中小学的集中供餐、供水进行专项管理后,该类疫情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手足口病作为低年龄段儿童常见的传染病,是托幼机构中最常见的疫情种类,且发病时间较为集中,提示要在托幼机构中进行针对性的防治工作。

除了常见的学校内集聚性的发热及腹泻事件外,在养老院及医院内发生的院内感染事件也值得我们关注。从疫情报告及处理来看,总体而言,报告均较及时,处理效果也较好,能够根据疫情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且在短时间内得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3.2 需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

第9篇

大家上午好!

转眼又到了年末,冬天到了,天气渐渐冷了。随着气温的降低,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更容易存活,而我们的呼吸道黏膜受到冷空气的刺激,抵抗病原体的能力下降,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冬天呼吸道传染病的多发。冬天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包括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麻疹等等。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些学校中常见的传染病的预防。

要想不被这些传染病侵袭,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人着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少,局部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患病。

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虽然天气寒冷,但在每天上课前、课间以及午休时间,应该要打开门窗通风,保持空气流畅。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营养均衡的饮食都有助于调节我们身体的各种机能,增强我们的抗病能力。

4、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适当的户外运动,可增强身体的血液循环,提高抵抗力。

5、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掩住口鼻,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接触时佩戴口罩,这些都是保护自己不受疾病侵害的有效手段。

6、尽量少去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

7、主动进行免疫接种。

第10篇

预防疾病、提高群体健康水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从人类预防疾病的进程来看,疾病预防总是与社会进步和医学发展紧密相关。新发生传染病是指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发的传染病。EID是当前有关感染性疾病研究的热门课题,在国际上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尤其是SARS的流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近些来,世界上新发现的传染病30多种,其中一些已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下面,就常见的新传染病加以介绍,分析新传染病出现的因素,并提出了应急控制策略。

1新发传染病概况

近年来发现30多种新的传染病,大多数属人畜共患病。新发传染病的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性疾病,如军团病、莱姆病、埃希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的食源性和水源性感染,创伤弧菌、霍乱弧菌O139等;病毒有埃博拉病毒、汉坦病毒、HIV、H5N1,和H9N2型禽流感病毒、SARS病毒等;寄生虫有小隐孢子虫、卡晏环孢子球虫、脑胞内原虫、巴贝西虫新种感染等;真菌包括各种霉菌等。本文就先后发现的常见的新传染病进行总结与归纳。

2影响新传染病出现的因素

2.1 微生物的进化与变异。新发现的病原体多属于动物源性,经某些途径传给人后,通过进化,逐渐获得适应于新的宿主。另外,当前出现的耐药细菌,不仅影响抗生素治疗效果,而且导致耐药菌株引起的流行,如耐药性伤害菌。许多病毒由于突变而产生新的抗原转移,如流感流行与抗原转移有关。新病毒可能来自人类病毒的变异株或动物病毒。动物病毒性传染病常是人类新病毒传染病重要的和潜在的来源,如委内瑞拉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和艾滋病等。新近发现野生动物花面狸(果子狸)的冠状病毒基因与SARS病毒基因同源性达99%以上。所以专家提醒人类应尽量避免不要与野生动物接触,尤其是啮齿类、灵长类和禽类动物,因为这些动物病毒与其宿主相互适应而共存,致病性很低或不致病,而一旦条件成熟,这些病毒可能“跃迁”到人体,对人类造成很强的致病性,有时是致死性的,如黄热病、埃博拉出血热、艾滋病等。

2.2国际贸易和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国际交往和旅游业迅速发展,人们通过交通工具、人员交往和商品交换使传染病的病原体及其媒介扩散到世界各地,导致疾病的传播。例如艾滋病的病原体,存在于非洲中部猴类中,传给人体后,由于农村扩散到城市,迅速传播至全世界。

2.3 人口流动与人类行为。移民或由于动乱、战争而导致的人口大规模流动,是引起疾病传播和流行的重要因素。当前人口流动的趋势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2.4 食品工业的发达。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各种包装食品和冷藏食品的大量增加,由于消毒不完善或长期保存,使一些病原微生物得以存活,引发肠道传染病流行。例如O157:H7出血性肠炎是通过O157:H7大肠杆菌污染牛肉、羊肉、猪肉等而引发食物中毒。又如疯牛病由活牛及其肉骨饲料的输出,而引起的疯牛病流行。

2.5 生态环境变化。由于大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森林砍伐和野外工程建设等,导致生态环境改变,增加人与啮齿动物的接触机会而引起一些疾病流行。例如,我国曾多次发生由于垦荒、兴修水利、筑路而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

2.6 血源性传播。主要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注射器等途径传播传染病。例如艾滋病、丙型肝炎及庚型肝炎等。

3 应急控制策略

自20世纪以来,人类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从未放弃过努力。一种新的传染病从发现到消灭需要一定时间,科学的进步大大缩短了这一过程。但是,一种新传染病的发生人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准备,人群无免疫力,无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极易造成流行或大流行。例如:2003年遭遇像“非典”这种突如其来、来势凶、传播快、范围广、传播途径多、具有较强传染性、目前尚无有效防治办法,显得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对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尽快控制疫情的蔓延。

3.1政府重视。面对新传染病的威胁,各级政府应足够重视,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和投入。

3.2 成立应急反应领导小组。当新传染病发生时,为统一指挥和协调,应立即成立应急反应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防病决策、指挥、动员和协调等工作,执行应急预案。

3.3 紧急启动“三网”系统。“三网”系统是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责任网、信息报告网和紧急救助网建设工程,是有效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新举措。我们在抗击“非典”战斗中,率先启用“三网”系统,取得了显著成效。

3.4 制订应急预案。制订适应于短期内突发、对社会影响极大、危害严重的新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应急预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新传染病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3.5 组建专业技术队伍。建立一支稳定的、技术过硬的新传染病防治队伍。要做好新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没有一支人员稳定、技术过硬的卫生防疫队伍是无法战胜的。

3.6 加强疾病监测。发现一种新传染病,只有进行疾病监测才能有效地防治疾病。监测的重点是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监测的内容包括动物宿主、传播媒介和病原体的变异及抗药性等。

3.7 改善公共卫生设施。最主要的是改善和解决安全饮水、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加强污水、污物的净化处理,这是控制肠道传染病的有效办法。

3.8 加强基础研究。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阐明新传染病的流行环节、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订防制措施提供依据。加强疫苗的研制,是预防新传染病的关键。参考文献

[1]王宇明.新发感染现状及其防治策略[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2,16(1):94~96

[2] 王声勇.性病在中国基本控制的经验和再出现的原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1):7~10

[3] 刘传玉.结核病现代防治[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1~25

第11篇

一、传染病学教授蒙古族医学生教学现状分析

1.现存流行传染病与教材中记录传染病出入太大。

有些传染病比较抽象,目前已多年尚未出现过。近年来,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常规传染病呈现逐年减少趋势;而交通便利和人口流动性的加大以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加之传染病受到地域性和生活、生产方式不同的影响,致使传染病疾病谱在近十余年里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造成了书本知识与蒙古族地区实际病例不同步的现状,使临床教学面临极大困难。

2.语言差异性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蒙古族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比汉族学生略显吃力。虽然蒙古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接受过汉语培养,但是很大一部分蒙古族学生从小生活在牧区,其接触的启蒙语言和文字环境多以蒙语为主,并且蒙古族教学模式与常规教学方法有所差异,从而导致针对蒙古族学生运用汉语教授传染病学的方法不太适用。

3.定向生针对性培养方案略显薄弱。

蒙古族地区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传染病区域性明显,种类相对单一。加上牧区生活、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其传染病极具其地域特色性,且很容易导致人畜共犯和小范围集体流行。然而蒙古族医学生多为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多数均回到蒙古族基层医疗单位进行工作。这就要求在教授蒙族医学生临床经验时需加入针对性教学方案。

4.临床实习对医学生的知识转化十分重要。

当今教学模式下,临床实习主要把学生分配到学校所在地区临近医院进行实习,然而常规医院有关传染病的临床病例比较少见,具有牧区特色的传染病临床病例更是少见,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医学生对传染病临床知识的积累。

二、教学措施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本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蒙古族教学模式现状和定向培养实际情况,通过实施"常规教学和蒙古族地域特色相结合教学法",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传染病教学改革如下:

1.教学大纲改革。

(1)结合现行流行病学情况,对传统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削减已消灭或多年均未出现过的病例,重点讲授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的病例;

(2)针对蒙古族医学生,特别是定向培养的牧区医学生,应根据蒙古族地区和牧区传染病疫情的变化,及时开设蒙古族地区和牧区传染病内容的讲授;

(3)结合牧区常见病例及临床资料,如图片、投影片、影音视频资料等进行直观教学,有助于蒙古族学生形成良好的深层记忆;

(4)同时合理运用病例分析法进行知识巩固,即用典型的病例和临床教师的实践经验去引导学生进入医生的这一角色,教师创造一种模拟诊疗环境,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成为情境中的主角,以利于学生对理论的透彻理解和深刻记忆。

2.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模式方面,我们教师组经过在蒙古族学校的实地体验和大量的课堂观摩学习,总结了蒙古族义务教育阶段的授课方式以及蒙语教学的用语倾向。实施了汉语和蒙语穿插教学的授课方式,尤其是教学难点直接引用蒙语教学;结合蒙语语法多为倒装句的用语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尽量使用和贴近蒙语语法的用语习惯。经过实践,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3.定向培养方案改革。

针对定向培养的蒙古族医学生,教师组结合蒙古族牧区传染病的流行性特点,重点讲解以下知识点:

(1)重点讲授牧区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以此加强学生的实际处诊经验和触类旁通的临床思维能力;

(2)重点讲授人畜共犯传染病的防治措施及人、畜隔离方法,以及小范围流行时的人、畜隔离治疗方法;

(3)在教授治疗知识过程中,我们教师组结合蒙药、中药在治疗传染病方面的经验,科学引导学生对蒙药和中药的联合治疗方式深入了解和研究,不但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意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4.临床实习方案改革。

第12篇

一、校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全面负责防控工作

副组长:Xx具体分管防控工作

组员:Xx具体负责防控工作,信息报送和电话回访

各班班主任具体负责宣传和晨检

二、传染病预防

1、按照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学校人口密集的特点,、容易在学生中发生的常见传染病,如流感,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肠道传染病等,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预防措施的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2、定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3、定期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昆虫及其它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危害。

4、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用水卫生条件。

三、传染病疫情报告

加强监测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全体学生认真关注自己每天的健康状况,一有情况及时向家长及班主任报告。家长在家发现子女有、流感等类似症状的,立即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并请通知班主任。学校全面实行学生健康查检制度。做到一天三次一个不漏。并做好因病缺课登记工作,如在校发现有流感等类似症状的,须立即隔离并通知家长带到正规医院治疗。加强监测、及时治疗,严防合并症、并发症等引起的意外事故发生。确保在同一学校短期内学生因病缺席异常增多(一学校达3人以上)或累计发现流感病例达10例时,学校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

四、传染病控制措施

1、经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部门确诊为传染病者,应及时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安排在指定场所观察,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3、建立学生定期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

4、对传染病人的活动环境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定期安排全校范围内的消毒工作。

5、做好学生缺勤,排查登记。各班班主任每天做好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的统计,并及时报告校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

6、做好已发病学生的电话回访工作,掌握已发病学生的病情,协同医院做好防止并发症相关工作。对治愈可复学的学生明确复学要求:康复后凭卫生院证明,方可返校复学。

7、做好学校的环境卫生,消除疾病传染源。注重教室卫生,及时通风换气对教室等公共场所严格按规范要求消毒,对发病较严重的班级用漂白粉液喷洒和过氧乙酸熏蒸双重消毒。

8、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制度。

9、本校区内教职员工和学生如发现短时间内出现多例有呕吐、腹痛、腹泻等类似食物中毒症状的病人时,立即上报校长,按有关规定上报市卫生局或市疾病控制中心、有关医院进行紧急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