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3-09-24 10:5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简述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1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概念;组成部分;重要意义;有效措施

引言

企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正确处理好商品生产和成本投资二者之间的关系。而通常情况下,在企业经济活动中成本投入的两种主要资源: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企业投入的物质资源最终形成了企业的物质成本,而企业投入的人力资源最终形成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需要不断加强物质成本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就我国目前形式而言,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与运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进行研究分析,为企业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人力资源成本的相关概念

1.1人力资源成本的定义

成本作为企业产品生产中所消耗的各项经费总和。因为人力所创造的企业经济价值超过了其自身的实际价值,所以人力成为企业投资成本。人力质量,劳动能力越强,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就越高。人力的本质就是企业对人力进行训练、教育等投资结果,即在强劳动能力的形成中所消耗的各种企业费用,而这些费用又构成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指的是在提升劳动能力和使用劳动能力的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企业费用总和。

1.2人力资源成本的类型

根据发生时间的特性,可以将人力资源成本分为原始成本与重置成本;按照实际发生情况可以将人力资源成本分为机会成本与实支成本;根据直接划分归属,可以将人力资源成本分为间接型成本与直接型成本;按照能否直接管理与控制,可以将人力资源成本分为不可控制型成本与可控型成本[1]。

1.3人力资源成本的组成部分

人力资源成本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了:人力资源的获得成本,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人力资源的保证成本,人力资源离职与退休成本。此外,人力成本项目也属于人力资源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使用货币计量的经济项目部分。人力资源成本中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货币计量的手段不断提高。

1.4人力资源成本的基本特征

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投资方式上存在大的较大的区别。通常情况下,物质资源的投资模式是投入回报再投入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物质资源的每一项投资都需要明确回收的时间。所以物质资源的投资成本属于完全成本[2]。但是人力资源的投资却不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使得终身教育观念在不断被强化,要求企业对人力资源加大投资。因此,人力资源投资具备延续性特征。此外,人力资源实现价值的增值需要科学、人性的管理,才能真正发挥人力的作用,从而实现最大化的价值增值。

2.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运用有助于科学利用企业人力资源,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合理地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使其在企业经济发展中发挥最大的价值。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运用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职工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观念和正确的企业经济效益观念。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与运用有助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合理分配企业的经济利润。此外,企业强化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与运用有助于国家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地宏观调整与控制,政府利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来控制和管理社会的人力资源成本,从人力资源方面保证我国各地区、各行各业、政府各部门的健康、稳定、可持续性的发展,从而推动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步伐[3]。因此,企业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与运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下文针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

3.1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过程中,所利用的指导思想沿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和体制,脱离了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一些企业甚至认为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属于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不需要其他部分的配合。此外,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缺乏对成本核算、控制、计量的重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意识不强,高层管理人员将思维重点放在降低企业的物质成本上。

3.2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规划不合理

一些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规划方面存在漏洞。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习惯指令型”管理,未进行系统化的规划预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性与计划性不强,实施过程较为随意;未能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预算体系,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并不能真正反映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实际情况;也未能明确企业今后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发展趋势。此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缺乏规范化与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3.3人力资源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乱消费”的情况

企业人力资源的运用并不是基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而存在“因人设岗”、“一职多人”、“人职不符”、“多岗一人”等诸多问题[4]。此外,人力资源配置主要体现为:高层管理人员个人“喜好厌恶”,“首长观念”,计量直接联系着个人家庭背景,这就是人力资源在运用过程中出现的“乱消费”问题。

3.4人力资源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和内部员工的矛盾、高层管理人员与下属员工的矛盾、员工和员工之间等多种矛盾组合而成的矛盾缓和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得不到更为科学化的管理。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能否建立优秀的企业制度与内部管理文化,直接影响到了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而满意度的高低又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劳动效率。企业内部员工间缺乏正确处理矛盾的有效措施,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不畅,造成了企业隐性成本的增加。建立矛盾缓和机制,高效运行矛盾缓和机制,才能有效缓解各种矛盾,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和谐,并有效地控制人力资源成本。

4.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运用的有效对策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属于一项系统化的工作,要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遵循协调、科学、全面的管理原则,统筹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3.1树立正确的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观念

企业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观念,首先要求企业从高层管理人员到基层职工都要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企业加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宣传力度,让企业所有职工认识到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问题对企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让职工明确人力资源的计量成本,从而为创造最佳经济效益提供基础。让每个员工从自身开始,从小做起,这样逐渐改变整体,改变宏观环境。

3.2进行科学的规划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科学规划作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工作的起点,是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纲领所在。一份好的管理规划,在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上可以实现最佳的效果。企业科学规划人力资源成本管,这不仅是在资金、人力上节约资源,更是提高整个企业活力的有效办法之一。这份科学管理规划是给员工们一个宏观方向,企业可以有效协调支配所有资源。

3.3建立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

在现有的企业运行模式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可以从部门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效率与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方面入手,从而保障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科学管理。建立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目标的有效措施,也是留住优秀人才,降低人力资源离职成本的科学方式。企业要让员工感觉自己付出是有回报的,激励员工为企业付出更多,激励机制的作用是鼓励员工更好的工作,才能留住人才为企业出谋划策。

3.4利用好“借力”平台

企业经济发展的市场竞争本质上就是企业人才的竞争。而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也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水平与经济发展。而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以及企业面临的复杂型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形势,要求企业借用专业的组织机构和专业型人力资源平台,缓解企业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从而推动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管理。例如,企业联系猎头公司聘请高端人才或者直接走进校园招录一些基本素质强、综合能力高的大学生研究生等等。

5.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作为一项复杂而又极其重要的工作,要求企业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观念,重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进行科学的管理规划,巧用“借力”平台,缓和各种矛盾,从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科学管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商场,本文提到的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与运用仅仅是冰山一角,希望大家可以为我国人力资源成本多提一些有利建议。(作者单位: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资料

[1]李梅,奚园,浅议人力资源成本的分配问题[J]. 会计之友(上旬刊). 2010

[2]姜洁,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校地合作;城乡统筹发展;四川省;珙县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2013)02-0089-04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多次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1〕。当前,“十二五”规划已进入全面实施的关键时期,珙县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重视人力资本培育,树立人才优先的战略思维,积极推进“校地”模式,以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为全面贯彻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撑;为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实现“经济强县、现代新城、幸福珙县”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一、人力资本与统筹城乡关系研究:相关理论述要

(一)国外相关研究简述

人力资本理论体系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的,他在1964年出版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着重指出应从三个层面改造传统农业:建立一套适合传统农业改造的制度和技术保障,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条件,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各种各样,包括:教育、在职培训及提高健康水平等。〔2〕他在另外一部重要著作《论人力资本投资》中也指出,产出中有相当大的部分不能由物质投入来说明,而应归因于“不可解释的余差因素”。这个“余差”只能用人的质量或人力资本来解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即人力资本的形成,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3〕另一位颇具创见的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是指是劳动者通过学校教育、在职培训、迁移、健康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 等质量因素的总和。〔4〕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本,某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受该区域内人力资本存量和增长速度的影响。新古典经济学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认识,使得人们对人力资本的重视日渐加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越发重要。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不断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其产生的投资收益具有溢出效应。由于溢出效应的存在,如果只由人力资本所有者主体进行投资就不能达到社会需要的最佳状态,这就需要政府来对人力资本进行再投资。

对于研究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发展的关系,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认为,农村教育的落后、农业劳动者的低文化水平等是发展中国家农村贫穷、城乡差距明显的主要原因。〔5〕归根结底还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快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使农村居民真正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主导性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国内相关研究简述

国内也有众多学者提出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邹薇(2006)〔6〕认为,农村人力资本是指农村劳动力身上所凝结的体能、知识、技能和所有能够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能力,这种被凝结的能力表现为一种人力资本存量形式。何秀玲(2008)〔7〕研究认为我国农村人口多,但人力资源的可用性不高,并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差,医疗卫生缺乏,身体素质低使得农村的人力资源积累不足。

刘文(2004)〔8〕针对劳动力流动与农村人力资本的关系提出,人力资本与收入成正相关效应,促使劳动者自身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农村外出劳动力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提高,通过示范效应促进了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张茜(2007)〔9〕通过模型的构建,研究农村人力资本和农民收入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受滞后各期农民收入和农村人力资本的共同影响;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在短期内依赖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从长期看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更依赖于教育本身。

目前,国内学者对城乡差距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研究,已经注意到了人力资本对城乡差距的影响,但并未引起广泛而足够的重视,也缺少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尝试。所以,非常有必要通过强化人力资本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证研究,探索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新模式,这样既可以有效缓解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地方财政投入不足等困难,又可以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创收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新模式:“校地”合作

近年来,由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经济实力弱,投资收益滞后,接受教育、享受医疗保健的机会不均等,使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绝对值虽然逐年提高,但增长幅度较小,这影响农村人力资本含量的提高,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为快捷、有效地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各地除了采用传统的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外,还积极探索培育农村人力资本的新途径,产生了“校地”合作的新模式。“校地”合作就是本着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的原则,由地方政府和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将高校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助力现代科技集成和产业升级。

众所周知,高校和地方政府拥有两种具有互补性的不同资源,若将这两种资源有效整合,既可以帮助高校体现时代精神、实现科学发展,又可以为地方政府培育人力资本提供新通道,是一条既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又有利于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双赢之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责。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人才、科技、智力等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校地合作,可以使高等教育更加在农村普及化,使高校――学术的“象牙之塔”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之间架起桥梁,不仅在知识生产、文化传播方面起到重要基地的作用,还能不断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咨询、教育培训和课题研究等服务,成为哺育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孵化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库”。强化“校地”合作是拓宽人力资本培育渠道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实践。

三、珙县努力推进“校地”合作:背景与进展

当前,珙县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城市建设加速提升、统筹发展融合突破的关键时期。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珙县要实现经济的新跨越,单纯依靠资源支撑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就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关键、更加重要。未来几年,珙县将坚持“转型增长、强县兴城、共享发展、奋力跨越”的发展定位,实现“两步走、翻两番,跻身全省类区强县,建设全省经济大县,力促撤县建市”的奋斗目标,努力成为川南工业高地和川南新城,成为川南经济区和川滇黔结合部的一颗耀眼明珠〔10〕。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大量人力资本的投入。因此,珙县的跨越发展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就更加迫切。加强“校地”合作,是培育人力资本、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便捷渠道,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着力解决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珙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程”,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大力实施“校地”合作引才活动,“向高校借梯,引专家助阵”,先后与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柔性引进近百名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优秀博士生、硕士生到珙县挂职锻炼,为地方经济建设献策献力。同时,制定实施了《校地人才合作管理暂行办法》、《高级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突出以“引导、考核、关爱”三举措强化对引进人才量化经常化管理,进一步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促进人才健康成长,保障用好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目前,校地人才合作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校地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在科技引进、人才培养、科研成果产业化、共办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建立了牢固的校地合作战略联盟,搭建了长期的校地合作交流平台。

四、“校地”合力推进地方经济跨越发展:路径探索 珙县县委、县政府正致力于不断深化“校地”合作,加强柔性引才借智,通过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联合科研攻关,促进项目对接,积极探索加强校地合作交流的新思路、新举措。

(一)整合“校地”优势资源,不断扩大合作空间

一是积极培养有关科技人才和师资,加强与高校之间的技术交流与科研合作,选拔委派本县技术骨干、管理人才重新进入高校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短期培训班和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更新、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鼓励和支持挂职人员和技术工人面向社会、面向实际,发现、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培养一支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和企业科技创新的队伍。

二是紧密结合珙县特色产业、典型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发展要求,依托高校的人才技术高地,以高新技术孵化为突破点,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项目孵化的大平台,搞好供需对接,以企业为载体推动产、学、研互动。陆续组织高校人才进入三大园区(余箐建材产业园、孝沐工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加工园)考察调研,促成校方与入住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并在项目设计、技术改造、劳动力培训、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一系列合作,帮助县域企业提档升级,使校地企实现“产、学、研”全面合作落到实处。

三是以农民增收为目的,推进优质农副产品开发培育,拓展营销渠道,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开展有机茶、食用菌、特色瓜果、“黑五类”等农产品种养、深加工技术开发研究。县商务局、供销联社等单位主动与合作高校联系,积极推动各高校与珙县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生产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直接对接,为合作高校提供优质优价的农产品供货服务。

四是地方企事业(特别是龙头企业)与高校联合申报、争取国家级、省级各类项目的支持,实现项目的落地与对接。通过项目合作推动应用研究和科技推广,运用专业知识和教育科技资源服务于珙县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小康社会建设。

(二)“校地”联合科研攻关,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珙县政府紧密结合自身产业结构特点,不断加大资金、人力、政策支持,通过校地人才合作,开发新技术,引入新资源,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坚持不懈地把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推向深入。一方面,通过校地合作,与高校资源互换、积极联动,着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共建科技创新体系和信息互通平台,互聘交流科技人才,强化科技创新的正向拉动。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关键技术攻关、技术服务等工作,以提升珙县优势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科技支撑。

通过努力,目前已建设省农业科技园区一个,拥有各级科技人才2034人,获省、市科技进步奖62项,立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58项。工业技改投入已达67亿元,欧冠陶瓷、冠能新材料、鼎成天然气等项目正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水平跃升至全省第16位。

(三)加强柔性引才借智,服务城乡统筹发展

为深入贯彻实施本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部署,珙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柔性引进高级人才,为珙县城乡统筹发展注入新血液、增添新动力。一方面,利用高校“专家组”、“智囊团”、“人才库”优势资源,寻策问计,合理划分县域功能分区,优化布局城镇体系,科学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在实验示范区实施百项重点项目,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空间合理布局。另一方面,设立推广教授专家岗位及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实现了大学专家队伍和基层推广队伍的对接、科技成果和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对接、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农民需求的对接,为新农村的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同时,鼓励在校科技人员和大学生深入农村创办经济实体和专业技术协会,与龙头企业、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为“烟、茧、茶、林、牧”五大支柱产业做好科技服务,以农业特色化、特色产业化、产业规模化为突破口,做大做强“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夯实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

目前,已率先在全省开展林权抵押和采矿权质押贷款,率先在全市建立畜牧担保基金,融资1.16亿元;成立全国第一家“竹荪健康产业研究院”和全省首个县级蚕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效提升了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四)增强“校地”文化互动,大力发展文化经济

珙县文化源远流长,尤以“人悬棺”享誉中外,孕育了“古民俗文化”、“川南苗家文化”、“五尺道文化”、“珙州二胡文化”四大文化。珙县政府抓住“校地”合作的有利契机,利用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术气息及其具有先进文化传播中心、创造中心的特殊优势,大力推进了都建设与开发,整合了县域人文化、自然生态景观、产业观光景观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出了“民族风情”、“人悬棺”、“蜀南温泉”、“鹿鸣茶海”等旅游品牌。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龙茶花海节,建立文化展览馆等一系列活动,着力推广“珙桐之乡”、“珙玉之乡”、“书法之乡”、“蜡染之乡”、“鹿鸣贡茶”、“龙茶花海”六大文化名片,以独具风韵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吸引八方来客。

人才、科技是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最基础的战略性资源,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珙县认真审视“校地”合作优势、牢牢把握“互利共赢”机遇,进一步拓展、深化校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进产学研结合步伐,充分利用高校不断输出的知识、技术、人才和科技成果,实现协同创新,重点构筑起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等三大平台,实施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社会保障、城乡综合改革等工程,不断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增添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周先苗.树立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N〕.台州日报,2012-06-06.

〔2〕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4〕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的理论与实证分析〔M〕.郭虹,等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7.

〔5〕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北京:意林出版社,2007.

〔6〕邹薇,张芬.农村地区收入差异与人力资本积累〔J〕.中国社会科学,2006,(2).

〔7〕何秀玲.农村人力资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

〔8〕刘文.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本基本特征及经济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4,(3).

第3篇

本文首先阐述了关于对战略管理会计定义的一些观点,指出了这些观点之间的共同点;其次,分析了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关系,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和传统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的两大框架内容的观点;最后,对发展我国战略管理会计提出了一些建议: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要注重对战略管理会计中的案例的研究;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知识的普及;建立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关键词】

战略管理会计;传统管理会计;建议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简述

在战略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心的今天,传统管理会计已不能满足战略管理的要求。为了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管理会计必须向前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1981年,英国学者Simmonds发表了《战略管理会计》一文,首次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之后,他又在一系列研究中强调了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结合的重要性。战略管理会计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管理会计在适应企业管理要求的道路上开始了又一次跨越式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战略管理会计成为会计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下面是一些学者的观点:

1、Simmonds的观点

Simmonds是首先提出战略管理会计概念的学者。他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是:“提供并分析有关企业和其竞争者的管理会计数据,以发展和监督企业的战略。”他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不再从企业内部效率的角度看待利润的增长,而是从企业在其市场的竞争地位这一视角,重新看待这个问题。

2、Wilson的观点

美国会计学者Wilson在其所著的《战略管理会计》一书中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战略管理会计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和所关切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Wilson主要强调的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外部指向和前瞻性。

3、Bromwich的观点

1988年,Bromwich在《管理会计的定义与范围:从管理角度的认识》一文中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发展,而不是分支,是未来处在高级管理岗位的管理会计人员所必须掌握的。“战略管理会计收集并分析企业产品在市场和竞争对手方面的成本以及成本结构的信息,并在一定时期内监察企业和竞争对手的战略。”

4、王化成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化成在1997年发表的《试论战略管理会计》一文中,提出:“战略管理会计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搜集、加工、整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据此来协助管理当局确立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战略规划业绩的一个管理会计分支。”

由上可见,这些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体现了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特征,即重视外部环境和市场,注重整体性和前瞻性,注重企业长期的发展,从而为企业的战略管理与决策提供信息。

二、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关系

1、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

既然战略管理会计是在传统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本人认为有必要将战略管理会计和传统管理会计进行比较,以便发现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所在。

(1)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战略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高层的战略管理者,帮助企业高层管理者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策略;传统管理会计则主要服务于企业的运营管理和生产作业管理,是在企业战略已定的前提下,帮助企业提高效律和效果。

(2)两者关注的时空范围不同。战略管理会计将视觉更多地投向了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中去,提高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主要竞争对手的信息,它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在时间上的局限性,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来确立企业优势,以实现企业长期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管理会计只注重企业内部生存空间,忽视企业发展战略的外部因素,所提供的信息通常局限于本企业的内部信息,它主要研究企业短期内的盈利能力,而不重视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3)两者管理价值活动的内容不同。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既重视生产制造,又重视其他价值活动,如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等活动;而传统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过程的控制。

(4)两者提供的信息类型不同。战略管理会计将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并重,提供了大量的非财务信息,如客户信息、行业竞争信息等;而传统管理会计虽然也提供一些极其有限的非财务信息,但它过份关注于财务信息,如销售指标和盈利指标等。

(5)两者的方法不同。战略管理会计因为很多情况不能量化,需要大量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并在较大的程度上依靠主观判断,它服务于企业战略管理,所以采用了大量独特的技术方法,如各种战略选者方法、价值分析、作业成本分析、平衡计分卡等;而传统管理会计主要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以历史数据为依据,根据数学公式进行预测决策分析。

2、战略管理会计是传统管理会计从微观到宏观的扩展与补充

经过上述的比较,可以发现传统管理会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的出现:管理会计到底应该从传统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发展,还是要进行全面的创新?对于这个问题,国外学者争论不休,基本可分为两大派别:

(1)传统管理会计学派: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Horngren教授、哈佛大学的Anthony教授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Scapens教授为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主张管理会计的发展是“一切以成本为中心,将数量方法及其它先进的管理方法,如将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引入管理会计系统,在传统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2)创新管理会计学派:以哈佛大学的Kaplan教授和太平洋路德大学的Thomas Johnson教授为代表人物,主张“以全方位创新为目标,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发展态势,通过不断创新改进现代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建立各种数学模型,有效地控制、评价企业的绩效”。

根据以上学者的主张,作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和传统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的两大框架内容。传统管理会计注重于企业内部的效率,服务于企业短期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确定、控制和评价;战略管理会计则是站在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上,思考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决策行动,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全局利益的最大化,着眼于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战略管理会计是传统管理会计从微观到宏观的扩展与补充,它们共同构成了与现代企业管理相匹配的完整的现代管理会计系统。

三、发展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建议

既然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又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这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有必要提出发展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建议:

1、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我国现在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都是在西方战略管理会计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的都是西方的那一套模式。但中国的国情,特别是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跟西方有很大的区别,西方的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国的企业很难得到普遍的应用,所以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应该立足于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对于战略管理会计所应用到的技术方法,不要过分追求高深莫测的数学模型,要注重方法的可操作性。

2、要注重对战略管理会计中的案例的研究

在西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中,案例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探索理论与实际操作是否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案例研究,不仅可以发挥某个案例的示范或警示作用,还可以不断推动理论研究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我国在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应当充分重视这些案例,并对其进行研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为更多的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方法提供参考。

3、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知识的普及

我国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都开设了管理会计这门课程,但是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则很少给予教育推广。管理会计是一种管理的工具,所以其他非会计专业的经管类专业也应该开设管理会计这门课,而且应该关注其中的发展,特别是对战略管理会计这一新理论新知识的讲授。另外,要注重对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其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运用战略管理会计。

4、建立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如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既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虽然我国现在有很多企业已经实行会计电算化,但是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由此得来的财务报告所包含的也只有财务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中所使用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占有率、组织机构设置、产品开发、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度、产品质量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很难得到,而且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依赖手工操作是很难完成的。所以为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及时提供战略性信息,有必要建立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培养自己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陈东.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和综述[J].商业经济,2011(4).

[3]桂玉敏.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的理论研究[J].财会通信(综合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