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时间:2023-09-24 10:52: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1篇

本文作者:杨立红 单位: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正确定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是完善大学生心理调节机制,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开拓创新、勇敢坚毅、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提高效率,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就是要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和自我救助。根据课程的目标,我们可以重新明确课程的性质,心理健康课不能简单地确定为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只限于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定义和概念的讲解,而应将课程界定为实践技能课,关注他们具体的心理健康调适方法的掌握。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最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第一,动力心理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缺乏稳定性,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缺乏自信心,从而缺乏学习和生活的动力。第二,学习心理方面。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的调查显示:69.6%的大一新生和54%的大四学生认为“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存在考前焦虑的学生不乏其人。第三,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处在大学阶段的大学生一方面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又害怕孤独,常常处在个体心理闭锁又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冲突之中。第四,性心理方面。性心理成熟落后于性生理成熟及性知识的缺乏导致的性心理问题。第五,职业选择心理方面。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和经济的挑战,在择业过程中出现心态失衡,自卑、嫉妒、焦虑等。总之,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一些负性的情绪,如自卑、焦虑、抑郁等笼罩着他们。同时,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根据这一分析,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应将各学期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并能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别化教学。

教学方法的合理选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特点在于,首先它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育体系等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课程性质定义为实践技能课。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讲授法、心理测试、心理游戏、录像教学、案例分析、讨论、心理影片评析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起来。这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综合、灵活运用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第一,充分调动大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第二,大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和教师一起展开激烈的讨论,形成师生的教学互动,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心理健康的知识。第三,所选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形成运用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第四,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推理概况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

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应与学生的课外学习的结合,教师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的延伸。应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知识的学习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专题讲座和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教师应帮助学生引导和挖掘这些讲座和活动中的积极思想,动力因素,并将之与课堂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外,还应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复习在课堂上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主动、自发和全心投入是自我教育的重要特征。通过自我教育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约束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和自我综合素质。

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

要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应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后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不仅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达成。因此,不能用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应采用作品分析、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等方法来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客观评价。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总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正确定位、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问题现状、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也是使大学生成长为能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的重要条件。

第2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专注于个人发展并研究积极的素质,如潜能和美德。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相比,基本理论上存在一些差异。积极心理学侧重于个人的积极素质和个人生活质量。然而,它并没有完全否认对个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和令人沮丧影响的重要性。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社会组织体系、人格三个方面[1]。

2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

传统心理学更关注有问题的学生,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是服务于学校的所有学生。有问题的学生只占学校人数的一小部分,而大多数普通学生需要心理指导。有些学生生活在安逸、闲散的生活中,有些学生不知道他们的生活动力是什么,也有部分学生每天过着非常积极和充实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引导这些学生愉快的做着积极有意义的事情,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2]。

3结合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心理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是串联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各学科间互相配合进步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升整个教学规划的重要基础之一。现阶段,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仅是因为学校教育质量的原因,同样也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学生自身注意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及学习环境,为学生搭建预防心理健康疾病发生的有效平台。

3.1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为所有学生

由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群体心理咨询与交互心理问题解决方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需要结合个人咨询和小组咨询,同时将咨询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作出相应的咨询判断,利用有效的信息化及网络化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将预防信息传递出去,这样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再遇到这样的心理问题时可以对号入座。为了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个人交际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3]。

3.2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点为关注学生成长

以传统评价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必避免不了积极面对和被动习惯的不利情况,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不利的,这也不利于普通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和健康的心理发展。针对当前形势,要着力抓好少数学生关注的问题,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由于现阶段,学生家长白天忙于工作,照顾孩子的事情基本涉及不到,更不用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此学校就成为整个教育教学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3.3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拥有幸福感,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

根据积极的心理学,主观幸福指的是个人的生活观和生活感,而幸福感的关键是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是如何与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生活质量相协调的。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数量增加,导致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和大学生找工作难,由于大学生的期望高,这种局面导致大学生实际与梦想的跨度过大,这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突出方面。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幸福感。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学基础下的实践

4.1培养积极心理的理念

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想法,并且要以发现和发展的愿景注意到学生的积极面。引导学生积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培养积极的三观。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应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及提升的关键环节,需要教师及相关的关注者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同时要体会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规范化,进而提升整个教学内容的有效性[4]。

4.2提供积极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心理咨询师应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平等对待每个访问者,相信每个大学生都有积极的心理素质,并与访问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和探索大学生的积极素质,使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心理能力处理当前的问题,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个性特征。

第3篇

Abstract: Some of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prove that for impoverished students, the work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drawn more educators'' attention. The paper states the status of normal college impoverishe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how to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impoverished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whether they bear a heavy "psychological poverty" when bearing economic poverty or not?

关键词: 师范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Key wo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impoverishment;college student;mental health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05-01

0引言

师范院校大学生,肩负着未来教师这一职业角色所带来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他们所应具备的心理修养和素质尤为重要。贫困大学生作为师范院校学生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值得教育者的重视。师范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如何开展,他们是否在承受经济贫困的同时也在承受沉重“心理贫困”?

1师范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解师范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们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译本,以某师范院校4个年级911名师范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贫困生为调查对象,被调查的贫困生均选自学校贫困生信息库。同时抽取933名师范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非贫困大学生为参照。

1.1 师范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师范专业贫困大学生9项因子分均值与国内大学生常模比较,其均值均低于国内大学生常模,并达到极其显著差异,说明师范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良好。

从反映心理健康程度的9项因子中,强迫症倾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三个因子为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数检出率的前三位,表明一部分师范专业贫困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1.2 师范专业贫困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处于相同水平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只有敌对因子分均值略低于非贫困大学生水平,师范专业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9项因子维度平均值无显著差异。说明师范专业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处于相同水平。

1.3 师范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男生优于女生师范院校大学生生源结构与其他院校不同,女生越来越多。根据这一现象我们把性别作为一个维度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发现:9项因子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均值女大学生均大于男大学生,其中焦虑因子达到显著差异,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达到极其显著差异。说明师范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男生优于女生。

2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策

教育是影响人的活动,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个影响因素必然与其他因素一起作用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师范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双重性或师范性。师范院校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师范院校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对于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更加值得师范院校教育者们的关注。

2.1 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结果的可操作性在大多数的研究中只有9.1%的研究者在探讨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心理特征同时,发现并描述了贫困生积极的心理特征,认为他们具备坚强、独立、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等优秀的心理品质。研究者在对比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时,强调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并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在研究中,研究者认同社会因素在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心理因素等等,它们都在影响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贫困是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决定性因素,在进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应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操作性,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教育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2 弱化“标签作用”,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常特别强调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单独开设一些课程或心理活动。这实际上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打上了一个沉重的标签,即“贫困引起大学生心理的不健康,越贫困越不健康”。实际上研究表明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良好的,有些方面甚至优于非贫困大学生。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出的特殊性如加以放大,会产生消极的强化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弱化标签作用的影响,培养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全方面多维度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学会心理自助,促使其自我意识的统一和成熟,增强自信心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

2.3 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差异性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在智力、知识、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同样存在与贫困大学生中。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贫困大学生,他们存在着能力差异、感知觉差异、性别差异、文化背景差异、个性差异、认知差异、教育背景的差异等个体差异,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可能不同,他们接受心理辅导和帮助的动机有所差别,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陶传谱.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2003(5).

[2]唐咏.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3]邓志军.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4(12).

[4]王金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5.

第4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 心理健康干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14--03

1 前言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英国心理学家英格里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而麦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可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然而,许多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正如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l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深刻的痛苦”。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各个环节增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逐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及效果,是其他任何方法和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为此,本文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体育这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渗透和干预。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各高校逐年的扩大招生,大学生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经济等方面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导致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大学生在生理上的发育已基本趋于成熟,但许多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完善却存在滞后现象,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他们已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弱势群体。2001年,国家教育部对全国17.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而另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23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2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

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上升趋势。此外,据国家教育部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高校都有数十人自杀;近几年来也接连发生大学生自残自虐、伤害同门等事件。上述的一系列数字和事实,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维护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是学校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2.2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扩大招生,导致大学生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高校只注重知识整合技能的传授,忽略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边缘化、零散性的状态;高校缺少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缺乏专业人员,导致学生的不良情绪无处宣泄,而更多地在网络游戏中寻求安慰;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较少,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标准还不够实际。

2.2.1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连年扩招,导致学生的竞争压力日趋增大,加之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突变的发展时期,缺乏对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正确认识,对心理问题疑惑、曲解,有时甚至回避、抗拒,缺乏正确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也缺乏进行心理调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2网络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特别是男生长期的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忽视了现实生活,导致人际关系不良,性格内向孤僻,协作精神比较薄弱,偏执抑郁等;同时,在人际关系出现紧张时不是采取积极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而是采用网络游戏中的残忍手段解决问题,导致惨剧的发生。

2.2.3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纲、教材大多是作者自己处理的案例的介绍,尚未总结出深层次的规律,导致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是那些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对那些天才学生,如何更好地开发其潜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达70%以上。说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心理辅导认识较少或不了解的人占60.4%,只有6.7%的学生对此有较多的了解,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缺乏力度。

2.2.4社会的参与、家庭的配合相对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的参与和家庭的配合,社会上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特别是资深的心理医生应定期对高校的心理辅导机构进行培训,定期到各高校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以补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不足;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的配合,来自家庭的关心和温暖能够缓解学生的竞争压力,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3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和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学校体育主要是解决体质问题,现代社会对人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人格方面和体质方面的高度综合和完美结合。

3.1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和影响

3.1.1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科学的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骨骼的健康成长,使身体正常发育,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健康正常地发展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拥有了强健的身体,才能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1.2高校体育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等特点,要完成一项运动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学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紧张、激烈的对抗产生一定的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意志努力,克服自身生理、心理与运动项目和环境的矛盾,完成预定任务,而在这一过程中,意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3.1.3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体育教学具有群体性和公开性,个体在群体中不会失去个性,且他的心理、行为都将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体育教学与运动实践对人的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它对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发展社会交往性具有明显的作用,学生个性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学与运动实践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3.2学生体育社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和影响

3.2.1有利于促进人的社会化

各种学生体育社团就像一个个的微型社会,大家在这微型社会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遵守各种规则,这种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会迁移和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规范意识,促进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遵守,培养社会角色认同感,促进人的社会化。

3.2.2有利于扩大社会交往和协调人际关系

同一体育社团中的同学有着相同的体育兴趣爱好,这使得他们很容易在认识、情感等诸多方面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体育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体育运动,放飞身心,建立愉悦的人际关系,以阳光的心态,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长久的发展,尤其是在高校逐渐扩招的背景下,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的贫困大学生数量也有明显的增加,社会以及高校都需要对这部分特殊群体予以足够的关注,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因此,要关注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查,发现行之有效的办法,这样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对于贫困生的成长也有重要的意义。

1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

1.1 自卑心理突出

高校贫困大学生表现出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自卑心理,对于他们而言,很多都是来自边远而且贫穷的地区,没有较好的家境,会让他们自身觉得接受的信息和城市之中的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进而产生自卑心理。①目前高校存在贫富差距较大,两极分化情况也比较严重,这样会让他们萌生攀比心理,而在经济方面的拮据更让他们的自卑心理表现得更加明显,时常出现对自己不满或是沉默寡言的状况。

1.2 自尊感过强

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有自尊感必定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有过强的自尊感就会让人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心理矛盾往往存在于自卑心与自尊感之间,如果有较强的自尊感,那必然会导致过强的自卑心。高校贫困大学生往往都争强好胜,不甘于落后,在能否得到他人的尊重上会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情感。一句十分平常的话语,都会让他们产生较大的压力,这种表现就是自尊感过于强烈。

1.3 抑郁、孤独、自我封闭

对于高校的贫困大学生而言,他们没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对于出现的困难和压力,也不能直视,大多情况下,会采取逃避的态度,这样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自我封闭,不能够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让自己处于极度压抑的情绪之中。在调查之中,有一位高校的贫困大学生就说,他们拿着父母辛苦赚来的钱,只有混出人样,才能让他们有脸面,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压力过大。②而当同寝室或是班级的同学都出去郊游时,自己却只能想着自己明天早餐的着落,这些都是明显的心理落差,容易导致抑郁、孤独、自我封闭的情绪。

2 高校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方面的原因

高校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在初中阶段,他们不会感到有明显的差异,一旦进入大学,这种来自经济方面的差异会让他们感到天壤之别。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大学生每天都穿名牌,进饭店,但是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却要为学费而担忧,为生活费而苦恼,这样就会引起极度的自卑心理。对于高校的贫困大学生他们会被家庭予以充分的希望,所有的寄托都押注在他们身上,他们身上担负着沉重的家庭使命感,这样就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心理疾病。

2.2 大学校园环境的影响

大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一旦来到繁华的城市,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样就会让他们极其不适应。文化环境与中学校园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别,社团活动更加丰富,有更多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但是贫困大学生很难在这些活动之中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进而会感到冷落。③贫困大学生没有更多的社会生活,相对而言,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这样一旦来到高校,现代化的文明程度比较高,贫困大学生就会受到言谈举止以及生活习性的困扰,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在城市之中显得更加格格不入,进而出现不健康的心理。

2.3 贫困大学生自身人格素质的影响

在中学之中考量一个人的只有成绩,但是大学更多的是看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只有综合素质强,才能有更佳的表达机会,但是贫困大学生往往都不具备,这样就会受到自身人格素质的影响,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他们更多时候会学习用功,刻苦,能够不断进取,这些都是良好的人格素质,但是有时候,虽然他们很用功,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他们就会感到羞愧难当,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成绩,进而对一些援助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些都会影响心理健康的成长。

3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应对方式研究

3.1 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而且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就会让生活方式、价值观都发生一些转变,负面情绪影响会更大,进而思维会受到限制,无法自拔。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的心理以及人格发展变得扭曲,导致在之后会有消极的心理阴影。这样就需要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也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贫困生的补助力度和范围也需要进一步被扩大,对于捐助结果也要保证公平、公正和公开,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解决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

3.2 重视良好家风、校风的宜传教育

良好的家风、校风对于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很多贫困生都不愿意跟别人提到自己的父母,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所导致的。而在学校之中如果受到教师的责备,他们更加愿意撒谎,编一些谎言来蒙混过关,这些都是社会风气所导致的。要进行良好风气的传播,这样能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环境,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3.3 充分发挥班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

高校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很多是心理辅导无法解决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发挥班委、学生会以及社会的作用,让他们对学生进行指引,这样就会发挥“桥梁”作用,负责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任务。这样不仅仅能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能够让贫困大学生建立更加广阔的人际关系,从而树立信心,解除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大学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只有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才能更好地处理所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实践之中不断探索,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家庭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可以进一步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注释

① 金玲玲.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

第6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人性化

在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无疑给大学生带来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潜意识中产生了各种心理困惑。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当下校园里不可或缺的主题,以此提高广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调适能力,同时还可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完善自身素质和修养,真正做到德才兼备,顺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以机电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各个心理卫生小组之间形成统一的心理沟通网络,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共同优化学校的环境氛围,使之成为一个接纳、尊重、真诚且能经历他人同感与了解的地方,让这里的学子自信满满,迎接外界的挑战。

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激烈的竞争压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诸如,新生环境适应问题、人际交往语言沟通障碍问题、学习动力缺乏问题、情感迷惘以及就业困难等问题,一直都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引导,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安定的伊苏,以至于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所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有利地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2、有利于促进与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的应用空间

青少年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已成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即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有效性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也着重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心理健康辅导以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致力于协助学校师生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强化自尊与自立精神,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因此,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与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的应用空间。

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原则与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是理解、尊重、信任、接纳、保密、疏导。理解、尊重、信任、接纳、疏导不仅是心理咨询表现遵守的工作准则,也是教育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原则。因为,它是教育学生,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与基础,离开了这条原则,教育者的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都无法接受。

2、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

结合机电学院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三维运作模式: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咨询,形成多形式辅导模式,主要包括个别咨询、成长小组、团体辅导、热线电话、网上问答等;对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素质的通过,形成全方位培训模式,主要包括理论督导、个案演练、素质拓展训练、班主任培训班等;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形成宽口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学、成功素质教育、生涯发展规划辅导、社会交往技能训练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索

1、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

心理咨询中心是负责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专职机构,心理咨询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为此,各分院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是提高心理咨询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因此,机电学院在学生会中组建了心理部,各班级设立心理委员,配合心理老师,负责全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服务问题。心理部配合心理老师指导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级的心理委员在分析班级同学的个人性格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把握本班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2、人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突破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行人性化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在主题讲座、健康简报的方式以外,我采用心理游戏、心理情景剧、观看心理影片等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用爱唤醒,感恩的心》、《大爱无疆,真爱生命》、《真爱生命,主题班会》、《畅想青春我先行》、《献出一点爱,温暖全社会》、《争做文明大学生》等系列活动,就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3、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全员化与全方位化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众多部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经济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以辽东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为主导,以分院教育工作者为辅助,形成人人共管的教育氛围,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落实到实处,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和谐。

心理健康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引导大学生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也要全方位地开展其它活动。学生社区即学生公寓,是同学们每天朝夕相处的地方,营造舒适温馨的寝室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比如,开展《寝室文化节》活动,就能让同学们从心里体验到家的感觉;开展《国庆天空社区行》活动,就能使大学生思想意识得到升华,大学生心系国家,行动你我,用实际行动体现大学生自我价值观。

4、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应该花大力气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注重大学精神培育,形成建康向上的氛围和宽松人文气息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尤启斌,郭文芳.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新课程,2012(4)378.

第7篇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1医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近年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休学、退学、自杀等事件呈上升趋势[1], 对学校、家庭、社会造成严重损失和伤害,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3]。医药类大学生是特殊的大学群体, 其心理健康不仅对自身重要, 而且还可折射在未来工作中对患者的关爱能力和程度。国内外均有报道,认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医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完善,适应社会及自我调整能力较差。既要承受繁重的学业及今后对患者负责的压力, 又面临着当前社会的变革, 择业方式的改变, 导致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等的压力增加, 容易造成心理冲突, 影响心理健康。已有的研究提示, 医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高于非大学生同龄人[4]。但学校不同,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同。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风俗习惯、教学设施都可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5,6]。医学院校学制长,课程枯燥、抽象,大多需要死记硬背,学生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学习上的过度焦虑,就会产生抑郁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活动,学习压力增大,自信心不足,从而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志反应。

2充分认识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生。在过去,高等院校比较重视医疗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及学习,忽视了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成长期,虽然他们的生理趋于成熟,但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面对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思想观念的冲突、利益的抉择,一些人因处理不当而陷入焦虑、恐惧、抑郁、困惑中,严重者甚至表现激烈或者异常行为。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3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医学生的心身健康状况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医学生肩负着保障人群健康的重大使命,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医学生本人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到被服务的患者及家属。因此,有必要分析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医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医学生在校期间出现心理问题如不及时纠正, 对其今后的工作及自身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3.1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活 针对医学生课程多的特点, 学校应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尽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利用主题班会、社团、学生会等活动,组织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讨论会、演讲比赛,观看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电影以及拓展训练等课外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医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医学生的自信心,调整学生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业余文化生活,灌输和传授心理素质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助于培养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3.2设立心理咨询门诊,解决医学生的心理困惑 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立心理咨询门诊,组成由心理学、精神病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网站,并针对性的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医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优化心理品质。通过心理医师和教育心理学工作人员的心理指导,帮助医学生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情感问题、求职择业、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医科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使医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3.3建立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 高等院校应建立医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由临床心理医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及早发现心理困惑或心理疾患,及早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为心理指导及治疗提供依据。充分发挥校医院的作用,建立心理档案和心理治疗, 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大学生,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对他们的心理品质,如性格、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及应对能力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定期接受心理咨询人员的评估,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高等院校应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使医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身心健康, 为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作为一名医学生除了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精湛的医疗技术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赵虎,刘少文,张强,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的四年追踪观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1:28-30.

[2]陈虹霖,张一.大学生压力及心理健康与应对策略的相关性探析[J].湖南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6):87-90.

[3]张付全,唐秋萍,邓云龙,等. 医科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60-65.

[4]刘琳.562名医科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2):125-127.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241-02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轻者如厌学、逃课、人际关系失调、情感异常,重者甚至出现自杀或杀人等,这一现状引来教育者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思考。事实上,学生在高校求学期间不仅要接受学科教育,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能力,而且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自行或在其他支持的条件下很好地应对消极心理现象,积极提升整体的心理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所以,在高校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并已经被列入除了德、智、体、美、劳育之外的又一种重要的学校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机能、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活动。[1]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受教育者的心理机能,形式是培育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表现是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培养和人才塑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时期,主体意识非常明显,常用“我认为/觉得/希望……”来表达自己的强烈主观意愿,情绪不稳定,自制力较差,逆反心理较强,抗挫折能力较差等,这些典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目前,有关的研究较多,虽然众多学者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侧重在哪些内容的表述不同,但总体上基本趋于一致,如樊富珉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括优化教育和预防教育,优化教育关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预防教育防患于未然,主要包括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教育。[2]胡凯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人生观价值观与心理健康、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个性与心理健康、学习与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恋爱及性心理与心理健康、情绪与心理健康、挫折与心理健康、择业求职与心理健康、心理测验与评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3]在本校进行调查访谈时,要求学生回答目前面临哪些心理困扰或问题,回答结果也趋于一致。如不愿意上课,不知道怎么应对学习和考试,不知道学校开设的专业课有什么意义,总失眠,寝室同学关系不好,想要谈恋爱或失恋,不知道毕业之后能做什么,沉迷于网络聊天和游戏,喜欢虚拟世界不喜欢现实社会,感觉自己很郁闷不知道怎么调节,容易情绪激动,等等。

从学者的研究和实际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等方面。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根据学者的有关研究[4-6],结合在高校中实际进行的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机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心理素质培养计划的实施、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和咨询、普及心理知识等。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学校设有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据了解,本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主要负责学生的个案心理咨询;组织入学新生进行统一的心理测评并进行心理筛查;创建心理协会,不定期的开展主题心理活动等。

(二)心理学课程和讲座

在高校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有利于大学生更好、更全面、更广泛地了解心理学的知识,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遇到困惑时能够从容应对。目前,本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给新生介绍心理健康的知识;校选素质拓展课中开设相关的心理学课程,如积极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生选课的积极性较高;咨询中心和专业教师每学期进行心理专题讲座,涉及情绪管理和调节、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

(三)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据调查,学校每个假期都会安排学生自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假期深入到社会实践领域学习或实习;在心理健康主题日时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心理测量或心理知识普及,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四)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大学生的心理档案,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也是学生接受个别心理辅导的必要记录。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教师能更好、更及时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倾向性,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了解,能够相应地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本校也实施了大学生心理建档工作,由咨询中心根据新生的心理测评结果分门别类建立档案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追踪,对筛查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实行导员、专业教师和心理咨询中心合作的形式,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和校园支持。

(五)校园心理剧

校园心理剧是一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内心独白等戏剧形式呈现各种典型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在体验和与他人分享中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在舞台上,由学生扮演的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来呈现各种典型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老师、全体参与演出者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既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又能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和启发。本校由心理咨询中心和应用心理学系组织了心理剧的展演和评选活动,由学生自主选题、自编剧本、排练并演出,在心理剧中体现问题、提出思考,最终解决问题,寻求学生的情绪共鸣。

(六)和谐的校园氛围

在学校创建和谐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品质。本校的资源较为丰富,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和应用心理学系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在心理学知识、技能的普及方面得天独厚,素质拓展心理课、团体训练和辅导、心理咨询、校园剧等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七)大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简言之就是自己教育自己,它的基本结构是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和主动调控自我三个部分,自我教育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影响学生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其结果必然通过学生的自身特点起作用,通过自我意识教育、自我调节和控制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自助的意识,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利用自身条件自主调节,并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发挥内外相互结合的优势,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上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共同发挥作用,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实现了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2]樊富珉,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1996,(7):16-18.

[3]胡凯.试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J].医学与社会,2003,2(1):52-54.

[4]李瑞.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初探[J].大学时代·论坛,2006,(3):53-54.

第9篇

近些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大学生公寓是学生除了教室所在时间最长的地方,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基于此本文详细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在学生公寓开展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构建措施,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实。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公寓;必要性;措施

0引言

在大学生活中,公寓一直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在大学生公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并且近些年来,大学生公寓发生了许多恶性事件,学生公寓的文明健康活动建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是大学生公寓文明健康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学生公寓中的实施,对大学生公寓管理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高校公寓管理水平,使其更加人性化,更好地为学生、为社会负责。

1大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1.1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管理体系的要求

目前,国家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构建高校、院系、学生班级、宿舍四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细化、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切实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其全面成长。同时也是为了顺应这一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重视大学生公寓的管理,切实落实上级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学生公寓是国家构建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体系,与学生直接关联,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对心理教育学而言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在精神生活需求,才能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接受心理教育,公寓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深入了解的基层,也是学校深入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动向的重要场所,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十分的重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管理体系是学校到宿舍由全面到局部、由上到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公寓是四级管理体系中最为基层的环节,在心理健康教育全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管理体系的客观要求。

1.2公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公寓管理中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多半时间主要停留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是一种微观社区活动。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公寓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活动的缺失,致使大学生公寓成为了心理病态重大恶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场所,例如马加爵案件、复旦学生投毒案等,给高校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大学生公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并且在大学生公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部生活中,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一手资料,有利于及时地把控学生的心理走向;而且,在公寓中开展心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被人接受。同时在公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

1.3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应用需要以公寓为主阵地开展工作

目前,很多人对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问诊还存在很多认识缺陷,大多数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更多的是向朋友诉说,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教育方式即朋辈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传统的心理辅导方式,主要是依靠朋友同辈之间的心理互助行为,通过日常的交流帮助被咨询者,使心理咨询工作更加地高效、切实解决学生的需要。目前这种心理辅导方式已经在香港、台湾以及大陆等部分的高校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且在实行朋辈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必须先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朋辈咨询员队伍,在学校的公寓中与公寓管理员共同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到学生的内部生活中,及时地消除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切实的落实。

2大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措施

2.1设立专门的公寓心理辅导场所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生活理念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比一般人较高,因此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愿意主动地接受心理咨询活动,同时这也为心理咨询辅导场所效能的发挥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学校的心理咨询场所大多都设置在教学区,距离学生的生活区较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进行咨询活动,同时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矛盾以及心理问题集中的地方,因此在公寓设立心理辅导场所可及时地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心理问题,使公寓管理体系更加地完整,使公寓管理更加地文明、健康。并且在公寓内设置心理辅导场所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的深入学生的生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2.2在公寓中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

在传统的公寓管理中基本上都是设置专门的公寓管理人员,为学生的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随着公寓心理病态恶性事件的发展,公寓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服务也成为公寓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公寓管理需要变革传统的公寓管理方式,坚持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让心理辅导员入住公寓,提升高校公寓管理水平。心理辅导教师入住高校公寓的管理模式,还继承了传统的公寓管理模式,吸收传统管理模式的优点,以健康教育管理内容为中心,为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赋予新的内容,为其增加新的效能,对公寓管理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3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栏

对大学生而言,公寓是其主要的活动场所,也是其主要的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必须重视学生公寓管理,即将心理健康活动深入到公寓管理中,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4注重以学生为本,实现公寓的朋辈心理教育

加强对公寓学生队伍的建设管理,以舍长、层长、楼长为主线带动整个公寓,使公寓管理制度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有机融合,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成立大学生公寓自我管理委员会,由班级心理委员、舍长、层长、楼长中选拔(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先),配合教师开展心理状况调查、心理危机预警等工作。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党建工作相配合,比如成立大学生党务工作中心、党员工作站让有关党员、学生干部在服务同学的同时进行心理状况的了解、心理危机识别,同时注重增进同学关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心理健康的朋辈教育作用。

2.5明确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加强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建设

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也是公寓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供开放性的平台,同时也是宣传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相结合,并且确定合适的教育主题,使其具有心理健康的内涵,例如举行“公寓文化艺术节”“装扮宿舍大赛”等活动,一方面通过舍友之间的团结协作,加强同学之间的联系,形成和谐、稳定的宿舍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宿舍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良好的宿舍文化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地消除不和谐因素,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结语

综上所述,公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构建高校全面心理健康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分支,并且在公寓管理中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重要新方式,提高公寓管理水平,促进公寓健康、文明发展,为学生创造和谐、稳定、健康的生活、学习、交际环境。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项具体的措施构建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学生公寓管理纳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保障高校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虞跃光,吴文珍,邱萍,等.高校大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08(6):57-58.

[2]董雪,王娟.大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科教文汇,2015(4):161-162.

[3]祁承勇.大学生公寓的朋辈互助模式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5(3):40-41.

[4]罗文雅.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影响分析[J].速读(中旬),2015(1):44-44.

第10篇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组织环境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和创造力等,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这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的增强,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致力于从积极的层面看待心理现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一)积极更新观念,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帮助个别的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两个方面。把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这一预防和发展性的目标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尽快转变过去以为无病即是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即是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错误观念,完成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与评定从消极心理取向向积极心理取向转变。

(二)采取多种渠道,切实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尊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是成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极心理学取向背景下诚然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教师却把学生当做问题的来源,常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把学生置于被动的位置。只有把学生当做充满潜力的个体,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与享受幸福的生活当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增强,才能真正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氛围,开发学生潜能。

2.融洽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的关系。积极心理学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以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教师需要培养积极心理,需要以积极的心理看待成长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多使用平等、积极的词汇,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的建设。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受众面广、影响大、效果显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如积极的思维活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培养和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负性心理品质的过分关注,而要以培养积极、乐观等心理品质为重心,提倡他们对生活中的事件和产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积极的解释,促其产生积极情绪。要注重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有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充分相信自己,并开发自己的潜能。

(三)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宽泛的视野,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摒弃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靶子的模式,强调学校的一切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供利用的资源。同时要注重积极校园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条件。

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应当由专业人士来负责”的错误观念,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我相信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获得既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陈晓英,杨舜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J].教育与职业,2009(15),79-80.

[4]沈贵鹏.心理教育课程论.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172-375.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学习倦怠

大学生处在人生黄金时期,其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又需要承担大量学习任务,因此心理问题、心理矛盾也有所增加。目前,大学生学习倦怠成为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素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旨在通过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改善其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作为一种心理状况,指的是个人具备积极、有活力的内心体验和社会适应,能够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和身心潜力,使自我与环境保持良好和谐的状态。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具有创造性,文化素养较高。他们重视实现自我意识,独立性增强,情感丰富敏感,自控能力差,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要求较高。基于大学生的独特性,其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智商正常、情绪调控能力良好、意志自控力强、人格结构稳定、热爱学习与生活、人际关系良好、心理活动符合生理年龄、环境适应性强。

二、学习倦怠的含义

倦怠是人类生活中的广泛现象,目前社会发展迅速,压力增大,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竞争环境,人们不可避免地产生倦怠。学习倦怠是大学生的常见状态。学生由于课业负担、学习和社会压力及其他心理因素影响,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他们在不得不承担学习任务时会感到沮丧、疲乏甚至厌倦,从而产生成就感低落、逃避学习的状态,这种负性状态就是学习倦怠。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成为社会主要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研究显示,常见大学生心理问题包括学习、人际交往、情感以及环境适应四个方面,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抑郁、强迫、孤僻、人际关系敏感等。相关调查显示,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专业兴趣、就业压力、焦虑对学习倦怠具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大学生个人因素与学习倦怠关系密切。其中大学生存在的环境适应能力差、性格孤僻、意志力薄弱等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学习倦怠,导致大学生成绩下滑,从而影响我国高校的教育状况。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十分重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高校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482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4%。其中男生165名,女生317名,一年级138名、二年级205名、三年级139名。调查问卷表采用SCL-90量表,涉及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敏感、躯体化、偏执、恐怖、敌对、精神病性等10个因素,共90道题,采用利克特五级评分法,评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采用学校自制的学习倦怠评价量表,涉及行为不当、情绪低落、成就感低下三个方面,共20道题,采用利克特五级评分法。

(二)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得分较高,其中行为不当表现最为显著。心理健康方面,精神病性和躯体化两个因素的性别差异明显,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而在学习倦怠方面,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大学生学习倦怠和心理健康因素在是否是独生子女和家庭居住地点上的差异明显。

对不同年级心理健康进行对比,抑郁因素的年级差异显著,其他因素无显著差异;在学习倦怠方面,年级差异显著,一年级评分明显低于二、三年级学生。

根据入学时学生家庭经济调查统计结果,将学生分为非贫困生、贫困生和特困生。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贫困生心理健康评分高于特困生和非特困生;在学习倦怠方面,家庭经济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倦怠呈正相关,其中情绪低落与心理健康因素相关性最高;大学生存在一定逃课、早退、迟到等不良行为,高校需引起重视。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影响,贫困生由于心理自卑、不愿接受同情、渴望得到关注等心理矛盾,导致其情绪波动较大,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而特困生由于受到学校和同学的更多支持和关注,在心理上较为平衡。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随年级增长而增强,这是因为新生入学时对专业知识的兴趣较大,随着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大学生的不当行为和学习态度也随着增多和变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因素与得分、学习倦怠维度和得分呈正相关,说明心理健康能够促进学业发展,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激活大脑,提高认知力和创造能力,而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则会影响人的思维、记忆和想象力,降低学习质量和效率。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以改善其心理状态,促进高校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武秀华,沈策.论大学生学习倦怠、社会支持的状况及其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3):141-143.

第12篇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发展以及现状

1.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权重在不断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则目标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以及心理异常现象的识别[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对课程的精心打造以及课程的规范化比较注重,有诸多高校已经在教学中采取视频资源以及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在师生互动方面的力度也得到了有效强化,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和辅导员的工作进行了结合,从而形成合力教育,其中,院系辅导员所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逐渐构建工作机制和机构,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因受到思想观念以及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心理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教育问题:

其一,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善化,有的高校建立了相应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但机构形式大多不同,职责不明确,责任也比较分散[2]。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认识不足,简单认为这是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和实际的服务体系的完善没有紧密结合,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其二,政策上缺乏指导力度。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从政策方面进行强化,而实际情况是,政策的纲领性文件还比较缺乏,造成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比较被动。而从现行的相关纲要制度的内容来看,经过实践,有多数的教师认为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制度有些方面不完善等[3]。政策制度的缺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阻力,对实际的教育工作开展有着不利影响。

其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需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和实际的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相契合,以及和时展的特色相契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从思想观念上有新的认识,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比较深,没有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及内容选择都没有符合时展的特色,没有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力度也显得比较薄弱。

其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比较关键的,这是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教育者自身的专业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教育者自身的专业水平不高,心理健康知识不充足,这就必然会影响教育的整体质量[4]。而从实际的教学现状看,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者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是很丰富,教学的能力不强,有的心理健康教师是兼职的,这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以及教学对策

2.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中,常常会存在着教育误区,造成整体的教育效果不佳。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愈来愈重要,教育的要求也比较高,要求教育中要以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来对待。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来看,在认识以及实践方面存在着误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上,没有注重发挥教育的功能,把学生的各种问题看做是思想品德的问题,并且用思想品德教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比较常见的教育误区[5]。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理论以及教育学原理等对学生产生影响,让学生能够减少心理冲突以及矛盾,最大程度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的活动。对学生思想教育中也要对心理学知识技能加以应用,从而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作用发挥。而在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践教学当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做是心理测试,并将其形式化以及简单化,对心理问题的科学分析不充分。心理教育对象以及范围也有限制,只注重心理问题的诊治而没有注重预防机制的建立,这些在实践当中的误区也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误区还体现在制约因素方面,没有对教育当中的一些制约因素正确的看待,这就比较容易出现教育的问题。教育当中由于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充分正确的认识,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没有得到重视,虽然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以及健康教育机构,但是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受到这一制约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

2.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出发,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笔者就此提出几点教育发展的对策:

第一,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拓宽,让学生能结合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进行调节,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当前信息化发展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这也是当前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应用技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开辟网络这一渠道,借助网络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6]。高校要充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建立信息化的服务体系,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建立,为学生提供在线服务,以及和微信以及微博等平台进行结合,形成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促进心理教育质量提高有重要作用。

第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完善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教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这是促进教育规范化开展的基础。高校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成立教育领导小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统一化的规划引导,建立适应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以及管理机构,这样就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打下基础,从制度上得以保障。通过制度以及机构的建立完善,让专业的心理保健人员或者教育人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辅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的提供帮助。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是比较重要的,通过在校园文化当中进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比较好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主阵地,将教育的内容不断的丰富,注重调整健康教育的方法,通过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多样化的动力,对学生的情感以及就业和学习等压力的缓解有着积极作用。高校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以及心理剧场等相关活动的开展,积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第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质量。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选聘专门从事心理咨询以及教育的人员作为教育队伍,从多方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从理论层面的知识教育以及实践能力的教育都要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信息化发展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要灵活的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和学生的沟通联系,为学生提供跟踪式的服务,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这样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