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

时间:2023-09-24 10:52: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

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设施

引言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和《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贯彻落实和实施,在全国掀起了全民健身热潮,新农村健身活动的开展关系到全民健身纲要实行的质量和进度,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广的关键,也是考量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效果的一个标准。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其中农村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全民健身计划在小康社会中能否顺利推进与逐步实施,关键也在农村。农村体育发展缓慢,农民参加健身活动受到限制,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很难实现,更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的目的。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设施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全民健身事业的未来走势,也体现着农村体育发展前进的步伐。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体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能力,农村健身设施的建设俨然成为农村体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设施的现状

公共健身服务设施是指由国家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的,用于开展社会健身活动,满足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健身器材、体育场、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本文研究的是农村范畴内的公共健身服务设施。公共健身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是农村全民健身计划实行的基础,要进一步改善农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科学合理的公共健身设施必不可少。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和开展为公共健身设施遍及农村创造了条件,国家对于全民健身的需求给予大力的支持,但近年来农村健身的迫切要求与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与不适的矛盾就日益突出,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健身需求。新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作为新农村全民健身的基础性建设,是农村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共健身设施是农民健身的物质基础,可以为农民提供多样的健身需求,既可以丰富生活,也可以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目前,公共健身设施的数量和公共健身设施的种类满足不了农村居民的需求,一方面农村公共健身设施建设明显不足、从数量情况反映公共体育设施较缺乏;另一方面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种类单一,多样化的需求必定要建设多样化的健身设施,从需求情况反映公共健身设施种类缺失,分布不均衡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多样化需求。鉴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都应该享有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待遇,但是由于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差异,整体表现为农村地区的公共健身服务供给不足,农村公共健身设施数量缺失、配置单一化、现有设施布局不合理与现有设施管理不到位等等问题。

二、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共健身基础设施缺乏农村作为健身设施主要以全民健身路径设备、乒乓球台、篮球架三种为主,场所种类贫乏,数量有限;健身器材主要集中于全民健身路径器材(如踏步机、爬杆、压腿器、扭腰器、滚轮、单杠、双杠等)、球类器材(如篮球、乒乓球等)两大类,其中全民健身路径器材中踏步机、单杠、双杠配置率最高,部分器材布局存在不合理现象。我国政府已经对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加大了投资,但主要集中在城乡阶层,对最缺乏、最需要的广大农村的投资还远远不够。现阶段农村均无大型体育馆,公共体育设施较少,而且条件简陋,只有部分农村配备了健身路径。农民参加体育锻炼大多是在自家庭院、公共活动中心、山林河畔、村头路边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农民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偏少,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当前我国农村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根本达不到农民日常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设施和器材也十分短缺,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极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2、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的利用率低农村公共健身设施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公共健身设施的社会开放度不够。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不足,设施条件陈旧。由于农村学校体育设施作为学生上课场地,怕被校外人员损坏,都会在放学后关门,能够对农民开放的很少。二是大部分公共健身设施没有专人管理,又长期处于闲置;部分健身器材在户外环境下出现生锈或损坏的情况,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和保养。三是公共健身设施存在缺失使用说明、没有使用说明和使用说明被毁坏的问题,降低了公共健身设施的利用率。主要是负责该地区的体育管理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体育组织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淡薄导致农村公共健身设施不能充分发挥健身功能,并且损坏的公共体育设施对农村居民正常健身活动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3、农村公共健身人力资源匮乏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不到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备都达不到要求。政府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以及培养没有足够重视,导致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其协会严重缺乏,很多健身活动站都无法配备一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农村健身活动中心不健全,相应的健身指导人员的技术培养始终处于停滞状态,指导能力十分薄弱。无论是从事政府体育管理的人员、学校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还是参与健身活动人群的数量,农村均低于乡镇,并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体育人力资源从根本上制约农民科学健身,也是限制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4、农村居民的健身意识不强目前农村居民整体缺乏体育价值观念,对体育的发展态度淡漠,无法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发展环境,也没有把健身视为促进健康、改善体质的重要方式。农村在健身观念出发点上就有很大的偏差,他们认为体育锻炼纯粹是一种玩耍,从事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同时就是锻炼身体,并且不知道过度的劳动和不正确的发力动作,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这些错误的认识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一时间很难扭转。加上政府相关部门缺乏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宣传,也没有在培养农民体育锻炼的意识上起到广泛的积极性作用,农民体育参与意识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设施发展的对策

1、加快农村公共健身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健身环境,加大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尽快形成覆盖农村的健身公共设施网络;目前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的资金来源非常有限,最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拨款,对于本来就贫困的农村来说政府的经费投入太少,根本起不到实质作用。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并扩大多渠道资金投入。应加大农村体育彩票公益金在体育健身方面的支出以及比重;加强农村全民健身工程的专项建设,把健身器材送到农民身边,扩大全民健身服务在农村的覆盖范围,保证全体农村居民享有全民健身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加大公共健身设施的规模和资金投入,丰富健身设施的种类,提高健身设施的功能性和针对性。扩展健身活动区域,设立更多的农村活动中心,同时增设维修保养健身设施的服务站,努力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农村的公共健身设施网络,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多样性的健身需求。2、提高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的利用率应加大公共健身设施的社会开放力度、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完善管理上的监督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健身设施,延迟学校内设施的对外开放时间,例如周末和假期,促使学生以及家庭成员得到更多的健身机会。充分利用公共场所和适宜的自然区域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基地,由村委会组织专业人员对健身设施的使用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强化设施的使用功能。健身器材科学、合理化的使用尤为重要。使用不当或常年无人维修,器材损坏影响正常使用,平时对器材的保养与及时的维修是器材使用寿命的保障,器材的使用时间增加,才能更好的利用器材。各种健身器材的使用配合相对应的技术动作,才能起到更好的锻炼效果。3、加强农村公共健身服务人力资源的培育、完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群众体育活动骨干队伍的培训力度,一方面,聘请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管理并建立相关机制。培养有潜质的农村体育指导员,从而能够长期为群众提供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服务。另一方面,将农村健身服务作为体育院校学生的教育实践的平台,又能使农村健身服务得到快速的发展。通过一些权威的机构来给农民讲解正确的健身观念,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长时间科学有效的带领人们走出健身误区,使农民真正在健身中得到益处。公共健身设施的管理应该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做到有效的管理,地方政府在全民健身中应把相应的权力下放到健身人群中,由农民自发组织、自行管理。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前提下,应该制定适合居民活动的健身计划,促进农村居民更好的进行健身活动。完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体育组织机构为骨干、农村社区活动站为辅助、群众性健身组织为基础的农村健身组织服务体系。建立专业的体育组织管理队伍,健全农村各级体育工作制度,统筹发展,日益改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系。4、引导农民提高参与健身的意识和自觉性强化农村健身的宣传和教育,不断引导农民提高参与健身的意识和自觉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占主导地位,是体育设施建设能够真正推行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农民原有的生活习惯与观念要从根本上改变,要用由内而外的自发性方法引领他们进入一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政府应加强学习科学健身教育力度,开展广泛的健身宣传活动,组织以娱乐为目的的健身活动,资金鼓励参与长期从事健身的村民。从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出发,从小培养科学锻炼身体,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以学生为中心,并扩展带动家庭成员。加大农村医疗组织机构对农村病患的健康意识培养,从切身利益出发,激发参与健身活动自主性。最终,使农民从排斥到尝试,从好奇到喜欢,从兴趣到热爱,不断养成科学的健身习惯,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念、运动意识,彻底消除健身误区,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四、小结

第2篇

各位领导,乡亲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介绍我们村的新气象,自从年我担任村的村官以来,我从纯朴的村民身上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村官在我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此,我也借助这个机会,对帮助过我的领导和村民表达我最诚挚的感谢!

我国从2005年起就开始了新农村的建设,那时候,身在大学的我还感受不到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来到村的年中,我与村一同成长,一同感受这巨变。

今年,所有的家庭都加入了新农合、80&的村民住上了新楼房,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有养老金,子女读书成绩优秀和考上各类大学均有奖励,村风民风良好……原来这些只在报纸上见过的城里才有的好事,如今却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身边,这就是——村的新鲜事。

日前,村的农家书屋落成,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直接接触到最新出版的图书,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养,教授他们世界最新发生的时间,可以说,农村书屋的建立将世界带到了他们的眼前。村民们都说:“村近年来发生的变化真大啊!近年来发生的新鲜事,都说过去就是做梦也不敢想啊!”

走进村,只见房屋整齐,路面平坦,花红草绿,村容整洁,村民们在新建的“南杨湖”边悠然自得……这只是刘集镇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深入到刘集的各个村庄,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新气象,涌入耳畔的是一桩桩新鲜事,感受到的是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气息。

老有所养是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老人的热切祈盼,国家关于向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金的政策更是一项重大举措。但在村,这项举措更加鼓舞人心,因为从今年10月开始,该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能领到100元的养老金,难怪该村群众都异口同声称赞村长为大家办了一件大好事。

村自从进行新村改造后,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村民不但改变了过去在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现象,而且走廊过道经常有人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村里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从干部到村民都能自觉遵守,村干部还能做到带头保洁搞卫生呢!笔者在村中采访时,就见到村民正在砌整齐划一的花池,准备种上美丽的花草,并在村边种上绿化树,让新村更加美好。

村里还建起了公共健身绿地,村里的大爷说“俺今年85岁,还是头一次见到这新鲜玩艺。俺现在干不动农活了,没事就到这里来锻炼,消化消化食。过上了这样的好日子,俺再活20年没问题啊!”在任庄村健身广场上,任老太一边在漫步机上锻炼,一边满面笑容的对我们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梁庄、陶庄等村都相继建起了村民文化广场,办起了村级图书室,安置了健身器材,农民群众不出村就可以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

我还将在村工作时间,我将利用我的知识,将年轻的热血奉献于我热爱的这片土地!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3篇

近日,我们组织全市40多名农民舆情信息员,采取走访群宗、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全市广大农民对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调研。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的反映

(一)试点村的群众一致称好。在一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群众一致叫好。华阴市太华办油巷村村民张军醒说:“这次新农村建设实施后,我村的通村路和巷道都将成为水泥路面,对群众生产生活都十分方便。”华西镇演家村刘许有说:“我村建起了综合性的群众文化体育广场,有灯光篮球场、羽毛球、乒乓球台子,还有部队捐赠的健身器材。现在群总在劳作之余,可以进行文体互动,现在进文化广场休闲活动的人多了,打牌赌博的人没了。”

(二)只抓“试点”村导致大多数群众担心新农村建设能否落到实处。群众反映,县市把资金、人力、物力都投向了试点村,其他村大多数丝毫未动,“脏、乱、差”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支部书记说:“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什么都设在条件好或公路边的村,这可能与某些领导的政绩、棉籽油关系。好点的村道路硬化了,村容村貌较好,好出成绩。如果从差村开始,那才是真真正正的新农村。”群众不希望政府“念歪经”。而要从人民尊总最迫切的愿望入手,是国家的政策发挥出最大的效力。

(三)西农村建设“喊得多、干得少”,“两头热、中间凉”现象严重。县乡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群众热情期盼,但各基层单位工作力度不大,资金缺乏,步伐缓慢。表面看到动了,其实什么都没有做。一些基层干部的别是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很清楚,但对如何结合本村实际,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清楚,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的观念。

众对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一)希望提高基层干部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有相当多的群众反映村干部素质差、内耗恶斗、家族思想严重,还有一些村级班子瘫痪多年没人管。临渭区蔺店镇程曹二组王丙长说:“目前,农村基层组织不起一点作用。每届换任选举是个走过场,好像是上边提前选好的,选民投票根本不起作用。”白水县以基层干部翟某说:“新农村建设是好事,村、组干部应是主体,配备一个好的基层干部队伍是关键。”

(二)希望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监管。当前,新农村建设资金缺口大,主要经费来源于上级扶助。除过试点村,其他的村庄几乎无一根钱的投资。蒲城县一村支部书记秦鹏说:“好事没钱办事一个突出问题,很多好想法只能停留在纸上,资金缺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同时,群众希望加强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监管,保证有限的资金确实用在农民身上。

(三)尽快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临渭区蔺店镇程曹五组刘桂林说:“目前,新农村的建设乡上、村上没人管,盖房各盖各的,没有一个统一规划。”白水县西文化村村民雷勇发说:“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使村容村貌有新的改变。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的新农村。”

(四)希望活跃业余文化生活。群众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让农民心情愉悦,生活高兴。但是,现在的农村死气沉沉,农民太寂寞,生活得太枯燥单调,没有娱乐和运动场所,看不上报刊和科技书籍等。他们希望政府能让农民生活的心情舒畅起来,比如放个电影,剧团下乡演出,让农村呈现出一种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气象。

(五)希望抓好社会治安工作。在走访中,有部分群众反映,现在农村黑恶势力相当严重,有些坏人为非作歹、横行乡里。他们犯了法,派出所罚些款就了事。这些人仍然逍遥法外,有相当一部分这类人还担任村上干部。这些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大障碍,必须铲除。大荔县城关镇退休教师郭振良说:“社会治安令人担忧。偷盗、抢劫,使人没有安全感。在农村,社会治安搞不好,新农村建设那是纸上谈兵。”

第4篇

新农村建设

几年来,我局始终把推动文明村建设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奔康工程和强基工程,立足长远谋发展,多角度、深层次的开展帮建活动。尤其是在今年的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通过强化资金扶持,智力支持,积极参与平阳河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明确落实帮建工作的新思路

年初以来,局党委高度重视平阳河村新农村帮建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将一批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帮建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办公会议,研究部署帮建工作,找准帮建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并积极的协调相关单位和部门,理顺新农村建设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关系,形成帮建合力,确保各项帮建工作落到实处,为推动平阳河村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的新农村

一是着眼长远发展,科学制定建设规划。新农村帮建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为了使帮建工作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我们结合平阳河村的实际,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建设房屋整齐新颖、街道路面平坦硬化、公共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整体布局合理为目标,帮助平阳河村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用于指导、服务今后一段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使村屯建设有目标、有方向。二是倡导文明新风,建设干净整洁家园。以注重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为根本,有针对性地组织村民进行素质教育培训,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彻底改变以往垃圾乱堆乱放、牲畜散养乱放等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气,树立良好、健康向上的新风尚,切实营造出一个环境优雅、整洁舒适、生产生活健康文明的新型农村。三是丰富文化生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上台阶。平阳河村地处偏远,交通、信息闭塞,村民平时除了看电视,没有其他文化娱乐活动。为了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我们协助平阳河村建设一处综合性文化娱乐活动广场,设立活动健身器材和文化体育设施,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广大农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着力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

三、加大投入,真抓实干,强力建设彰显特色的新环境

在新农村帮建工作中,我们切实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力度,先后投入帮建资金20余万元,用于平阳河村道路、住房、饮水等设施建设。在农村康居建设方面,为改变村民新建砖房积极性不高这一现状,在县政府每栋补助5000元建房资金的基础上,我们为平阳河新建砖房每户村民再补助3000元,鼓励村民建新房、住新居,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建房积极性,目前,全村已先后建砖房25栋,累计建筑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使平阳河村的砖瓦化率由原来的3%提高到了50%,村屯旧貌换新颜。在村内道路硬化方面,为有效解决农民出门难、行路难的问题,我们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一有利契机,积极动员广大村民投工投劳,对村中6条巷道进行升级改造,完成道路硬化面积3680平方米,道路改造率达到100%。在村内环境整治方面,免费为平阳河村提供绿化、美化树苗,完成村周绿化面积2.6万平方米,村中美化绿篱800延长米;在主要街道安装路灯20余盏;巷道内增设垃圾箱15个,并在大小街道设立街牌;无偿提供新建住房所需木材40立方米,更新街道两侧板杖子2000多延长米。在农村教育事业方面,积极帮助改善就学环境,主动为平阳河小学购买了电脑、桌椅、书包等学生用品,对校舍进行改造和维修,教育设施、设备明显改善,教学条件有了根本转变。此外,我们对病残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进行重点救助,妥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四、积极引导,政策扶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平阳河村大部分区域属林业用地,耕地面积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来源有限,生活十分拮据。甚至有的村民为生活迁离了平阳河村,到外地重新寻求出路。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发挥帮建单位的职能作用,我们抓住县委、县政府提倡发展民有林的有利契机,鼓励村民大力营造民有林。给予平阳河村民营造民有林免收调查设计费等相关优惠政策,无偿为每户村民划出50亩林地,用于营造速生丰产林,使每户村民都拥有一片“绿色银行”。同时,我们还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通过帮建,使平阳河村不论从村容村貌上,还是从农民收入、生活理念上都有很大的改变,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力争使我局帮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努力为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第5篇

如今,在郧县农商行的支持下,“杨沟新农村模式”已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范,该村先后被授予“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全省宜居村庄”、“十堰市十大致富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顺应市场谋产业 村民腰包鼓起来

郧县地处鄂豫陕三省边沿,是山区农业大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白浪镇位于鄂豫陕三省交界处,杨沟村是白浪镇最偏远的村,全村258户,1183人。

昔日的郧县白浪镇杨沟村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有女不嫁杨沟村,三十儿郎打光棍;灶里没烧的,锅里没煮的;肚子空空的,腰包瘪瘪的。

如今,这一落后面貌已彻底改变:一幢幢风格别致的小洋楼、一条条整洁平坦的通村水泥路、一排排整齐的规模养殖小区,宽阔平坦的休闲广场、典雅别致的观景阁、赏心悦目的文化墙、溢满幸福的村民笑脸……2012年,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今年上半年突破8000元。

这一可喜的变化如何得来?该村党支部书记杨丰才一语道破:是在农商行的倾力支持下,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的结果。杨沟村是一个典型的半丘陵小山村,二型坡地较多,气候适宜,土质疏松,非常适合种植各类经济作物。为此,郧县农商行与村两委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决定立足村情实际,谋化了“抓特色、兴产业、强支柱”的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早在1993年,根据邻省河南省辣椒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在农商行300万元信贷资金支持下,全村调整产业结构,大面积种植辣椒。当年辣椒上市,每公斤干辣椒卖到20元,亩产值达到4000元,人均年增收3000元。农民从中尝到了发展高效农业带来的甜头。

然而,杨沟村产业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在杨沟村二组,有一处占地160余平方米的小洋楼显得格外气派。门前的场院里,孩子们嬉戏追逐,大人们喝茶聊天,情景着实让人羡慕。这是该村黄姜种植大户杨俊忠的家。经交谈得知,他家里从1999年开始种植黄姜,在农商行资金支持和信息服务下,到2001年,年纯收入就达到10余万元。

辣椒产业让杨沟人赚得致富“第一桶金”。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6年初,辣椒市场开始下滑,生活稍有转机的杨沟人再次面临重返贫困的危机,不调整就没有出路。1996年,郧县农商行通过市场调查得知,种黄姜收益丰厚。为解决农民在发展生产中的资金困难,郧县农商行不断完善和创新支农产品,先后推出了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循环贷款、权利抵押贷款、“农商行+保险+农村经营大户”等,为农民致富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在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农商行倾力支持下,到2000年,杨沟村黄姜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农民在外租用土地种植黄姜1000多亩。杨沟村出产的黄姜品质好,不仅本省的客商前来收购黄姜,还吸引了邻省河南、陕西等地客商前来收购黄姜。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杨沟村村民从中得到了实惠。2003年,受市场影响黄姜价格一路下跌。郧县农商行通过调研,围绕全县产业化布局提出了“黄姜不扩种,长抓木瓜,短抓胡桑、中药材,兼顾养殖业”的发展思路,使农业产业和生态保护两者和谐发展。

如何把贫困户连接到产业链条上,使他们参与主导产业发展,并从中受益,进而达到共同脱贫致富的目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所在。2012年初,郧县农商行与杨沟村两委经过慎重思考和反复论证,决定利用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在村里建设以猪、牛、羊为主的规模养殖小区,并成立生产发展专业合作社,走畜牧养殖业和种植业齐头并进的致富路子。如今,畜牧养殖业已成为杨沟村又一个具有较大潜能的致富产业,带动杨沟村村民收入不断提高。

围绕新村绘蓝图 村容村貌亮起来

“农民腰包鼓了,生活好了,居住环境也应当改善改善。就是有天大困难,也要把村容村貌整治好,要让村民生活得舒心。”这是郧县农商与杨沟村两委的共同心愿。

2006年春天,郧县农商行与杨沟村两委会成员到相邻的省市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回来后开始琢磨村上的建设规划,并请相关的规划设计专家一起,描绘出了“杨沟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图”,新建房统一建设场地,统一户型,还制定出了杨沟村道路硬化、休闲健身、自来水入户、垃圾清理、组织阵地等一系列配套工程建设方案。

2007年,该村打响了“户户通”攻坚战。在杨沟村自筹20万元和农商行10万元贷款支持下,经过3个月苦干,纵横交错的“户户通”水泥路全部竣工。

路通了,郧县农商行与杨沟村两委会紧随其后开始建设广场、铺自来水管道、栽绿化树,搞美化、亮化工程等,实现一个个新农村建设配套工程。

为了筹集建设资金,郧县农商行与杨沟村两委会一道先后争取资金60多万元,硬是把水从2公里外引到了家门口;建起了集办公、便民、图书室、培训等一体的多功能办公楼;修建了一个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广场,还安装了健身器材;修建了观景阁、蘑菇亭、便民座椅等;在主要路道设置了移动垃圾桶,安装了交通提示牌,栽植了绿化树、花木等,就连农户路边的厕所经过创意设计,也变得漂亮大方了。

着眼文明树新风 村民素质高起来

走在杨沟村,到处能见到村民娱乐健身、打乒乓球、打篮球、唱歌跳舞的身影。为了培养村民的文明新风,郧县农商行会同杨沟村两委会一道充分发挥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致富能人的带头作用,组织他们编写新农村建设三字歌、村规民约、文明公约等文明新风内容,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在120米长的文化长廊上。

“物质上富裕了,精神上不能空虚,要讲文明,构建和谐新生活。”郧县农商行一位负责人深有感慨的说。为此,郧县农商行与杨沟村两委会共同努力,村里成立了“新文明新风尚”协会,每年组织“十星级文明农户、党员示范户、五好家庭、卫生清洁户”等评选活动,对评选出的 “文明户、示范户、好家庭”等大张旗鼓地表彰。2007年,村里建立一个农民图书阅览室和一个科普活动站;购置了10000多册图书,内容涉及种植、养殖、保健、文学、医药卫生、农业科技等多个门类。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村民告别了“白天拿锄头,晚上靠枕头”的单调生活方式。家庭纠纷少了,孝敬老人的多了;赌博的少了,到图书室看书的人多了,邻里和睦相处,村风民风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一种健康文明、融洽和谐的新风尚在杨沟村悄然兴起。

第6篇

一、整治目标

各村、社区根据新农村建设任务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环境整治美化绿化工作,2014年重点清理越冬垃圾,修路、清理边沟,美化绿化,拆除私搭乱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地段。

二、整治内容

整治单位:八宝村

1、清理越冬垃圾25吨,清理垃圾箱18个。

2、清理村部边沟1000延长米。

3、石三线公路两侧栽火炬树22000棵。

4、一社栽果树

(1)李子树1600棵(2)沙果450棵(3)梨树270棵(4)花18000株

四社栽树

(1)杨树800棵

5、二社修路700延长米

6、一社修路800延长米

五社修路300延长米,河堤2500延长米

绿化美化计划总投资:75万元

整治单位:育林新村

1、二社修水泥路1公里

2、六社清理越冬垃圾35吨

3、五社绿化杨树1800棵

4、六社石三线两侧栽火炬树15000棵

5、四社至二社边沟400延长米,护坡200延长米

6、三社至四社自来水主管道3.6公里

美化绿化计划投资:8.6万元

整治单位:砟子村

1、二社清理边沟2公里

2、三社修涵洞一个

3、四社养殖场修路2公里

4、绿化杨树12000棵

绿化美化计划投资:7.8万元

整治单位:砟子社区

1、公园

(1)绿化草坪440平方米

(2)修建文化长廊120延长米

(3)修建文化广场300平方米

(4)体育健身器材16件

(5)绿化树木240棵

三、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各单位要有专人主抓环境整治和美化绿化工作。按不同时期的工作要求定期召开环境整治会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7篇

九台市红光村地处龙嘉镇东北部,全村幅员面积3平方公里,有3个自然屯,406个农户,总人口1167人,劳动力786人。有耕地270公顷,全部为水田,依靠饮马河流域自流灌溉。主导产业为绿色优质水稻和劳务经济,全村每年可生产绿色优质稻米2200吨,外出务工创收2630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50%,2009年人均纯收入13000元。

红光村是典型的朝鲜族村,居民全部是朝鲜族。多年来,全村多数劳动力都在外地打工,常年在韩国打工人员有406人,国内打工人员290人,留在村里居住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针对这一情况,2008年,村两委班子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设想,并向当地党委和政府,九台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做了汇报,在九台市委、市政府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08年末开始筹划红光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资金,经过考察和认真研究,红光村决定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进资金开发建设,并通过多方努力,于2009年和深圳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吉林省注册为吉林省林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开发建设红光村的协议,并在2010年初全面启动了红光村新农村建设项目。

红光村新农村建设项目包括居民住宅、商铺、老年公寓、学校、卫生院、综合性村部、燃气站、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农机生产合作社、绿色优质水稻生产、民族旅游、电影院、超市等。2010年,一期工程项目包括居民住宅、老年公寓、农机合作社、绿色水稻生产等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其中,居民住宅为13层高层住宅共4栋,已经全部封顶,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可入住500户,入住人口1380人。建设主体为3层楼房的商铺1栋,建筑面积5430平方米,产权交给红光村2000平方米,实行对外租赁,所得租金用来解决本村居民住楼的费用。九台市朝鲜族老年福利中心和饮马河卫生院主体已完工,其中九台市朝鲜族老年福利中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饮马河卫生院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红光村水稻全程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办公楼、农机库已竣工交付使用,占地面积8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此外还建设地下车库4180平方米,燃气站300平方米。

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红光村走的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2009年总投资1401万元,其中由国家、地方配套及村民自筹876万元、农发行投资525万元,建设了红光村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示范区共占地7公顷。其中水稻育秧基地4公顷,现已经建设完成塑料大棚15栋、智能温室1栋,双层充气大棚1栋;建设农机仓库、晾晒场、水稻烘干、仓储库房等设施占地3公顷。同时,由村委会牵头,成立了红光村水稻全程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可以自愿加入合作社。愿意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以土地入股,与合作社签订入社协议,实行利润分红;不愿入股的农户,其土地可以租赁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每年每公顷水田租金为5500元。由于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变分散经营为集中经营,打破了原来社与社、户与户的界限,全部改建为5~8亩的高产方田,使水稻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每公顷成本下降1600元,而水稻却增产10%,增收1800元。

2011年,红光村计划完成林江(红光)新村的整体配套工程,包括上下水、供暖、燃气站、绿化、亮化、健身器材安装,活动场地和文化活动室建设等项目。同时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在现住宅楼道西,占地面积62000平方米,计划建设集住宅及民俗生态园为一体的民俗旅游观光园,重点项目为民族餐饮、民俗观光,所有基础设施全部并入林江(红光)新村管网。

(省新农村办 供稿)

第8篇

2011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开始实施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和定点扶贫工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市、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后盾单位及新农村建设和定点扶贫工作队的积极努力下,2011年新农村建设和定点扶贫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放下身”

放下身,是工作队员下到基层开展好工作最重要的前提。来到村屯后,工作队员将原来的职务、级别、身份等留在了原单位,仅以工作队名义、以一个普通工作队队员的身份,走村入屯。他们走遍弄瓦6屯,深入田间地头,往返村民家中,与村干村民闲话家常、了解村情、体察民意,向村里的党员、致富带头人请教如何提高经济收入的秘诀。悄然间,村民眼中没有了陌生和敬畏,言语中也没有了拘谨和客套,对工作队赋予了新的希望——早日改善环境、早点脱贫致富。田林县八桂乡的干部群众亲切地称工作队员“瓦村村民”、“瓦哥”。

“沉下心”

工作队承载着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治区人社厅党组的殷切希望,承担着定点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任务。一年时间,转瞬即逝,在“挂职镀金”走过场和真心为民办实事中,工作队选择了后者。在很多人认为很“虚”的挂职岗位上,工作队反而更忙了。工作队把握“调查研究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的原则,报到后第二天就到县直与工作队有相关联系的单位进行登门拜访和调研,随后立即前往驻点的村屯开展调研,实地考察八桂乡、弄瓦村及各屯、当地中小学情况,历时7个工作日的调研,草拟了《弄瓦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弄瓦村扶贫开发规划表》和《弄瓦村扶贫开发承诺表》,经报厅分管领导批准后,这些基础性材料成为日后工作队跑项目的基础。一年中,工作队还帮助弄瓦村制定了《田林县八桂瑶族乡弄瓦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年)》和《弄瓦屯整体规划》。

“动真情”

六寿屯外,年迈的村民正费劲地将一个装满从山上引下的水的塑料桶往马后挂;弄瓦屯边,老农看着龟裂的稻田一筹莫展;破壁残垣的黄土墙屋旁,孤独的五保老人仔细地拨弄着菜汤里少有的几片菜叶;弄瓦中心校内,一群低龄学生蹲在遍地黄沙的食堂外用餐;大山深处的渭牙屯内,建国以来仅出一名初中生的无奈;祖父母的襁褓中,留守儿童看到陌生人胆怯的眼神;年轻的村支书,历数弄瓦种种发展困境的辛酸……工作队员在弄瓦村驻点的日日夜夜里,贫困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的艰难一幕幕映在眼里,记在心头。工作队员不仅感受到了工作上的压力,更承受了感情上的责任与义务。为了切实解决当地群众的实际困难,工作队建立了自己的“项目库”,广撒网、重点跟进,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把握项目的进度,有效地推动了项目的落地。一年时间里,工作队员努力奔走,牵线搭桥:慰问复退军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筹措资金兴修水利、解决饮水困难;发动爱心企业捐资捐物,扶持办学;带着骨干老师到邕名校跟班学习,提升教学质量;联系部分重点技校师生,送智帮扶;牵线专家田林行,为县域经济发展把脉;牵线公益组织扶贫帮困,春节慰问;引进项目抗旱修路,发展产业引导致富……,不仅给他们带去了致富的方向和生产生活的便利,而且给困难群众带去了社会的关怀和人性的温暖。

“办实事”

一年过后,弄瓦村村民的生活悄然发生了改变:小学生在水泥校道和操场上欢快地奔跑;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的村部前坪成为留守儿童们的乐园;渭牙、六寿两屯村民捧上了甘甜的饮用水;烈日下干枯的稻田有了引自水渠的涓涓细流;孤寡老人穿上了久违的新衣;村两委办公楼添置了电脑投影;兴办林下养殖、特色产业农村的满满自信……。一年以来,工作队在田林县及八桂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后盾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倾力帮扶下,立足村屯,辐射县乡,以点带面、统筹推进,累计落实到县、乡、村三级扶贫资金868.8万元,仅在弄瓦村落实扶贫项目就有20余个,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得到了各级部门及基层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

第9篇

二、帮扶计划

本着以强化基础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原则,积极引导村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以选准帮扶项目,办实事为突破口,多方筹集资金,调动全体村民积极性,全面推动xx村经济、精神文明双发展。根据xx村的发展实际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重点实施“三大工程”。

(一)村民致富工程

3.充分发挥区科技局帮扶本村的优势,利用村科技信息中心,培训村民微机知识,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传递不畅,寻求网上致富路。

(二)村容村居美化工程

1.修建 680米健康路一条,铺设花砖人行道760米,粉刷路两侧村居墙面 3600平米,悬挂线杆宣传牌36个,张贴墙面宣传栏39面,提高广大村民的健康和科技文化素质。

2.加强村居规划建设管理,维护村内原有6900米柏油路及77个路灯,搞好街道绿化、亮化、美化,建设生态家园。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争创省级卫生村。

3. 大力开展村居环境综合整治,高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河道、坑塘、沟渠综合整治,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市有关政策实施农村改厕工程,净化农村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工程

1.定期为村民健康查体,送医送药送健康,提高村民健康水平。每年为全村村民义务体检一次,建立健全村民健康档案。

2. 遵照市委对“区域帮扶”的要求,发挥市卫生局优势,协调有关卫生机构实施“健康直通车”工程,解决市直机关第十六批下派帮扶第三工作队所帮扶村(居)居民“就医难,看病贵”问题。

3.搞好节日送温暖活动。每年儿童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对相应人群进行慰问,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群众中去。

4.在社区服务中心修建健康广场,添置健身器材,建设电子书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

5.开展“十星文明户”评选;“敬老育幼”明星;好媳妇、好公公、好婆婆、好家庭“四好”评选活动。

6.协助编纂xx村志。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帮扶工作的领导,切实抓好帮扶项目的落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成立市卫生局下派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帮扶资金的筹集,组织帮扶项目的实施,定期召开帮扶工作会议,听取工作汇报,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等;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帮扶项目的监督实施和推进工作,负责市卫生局与帮扶村的联系以及日常工作等。

(二)完善工作机制。实行局各科室、局直单位联系包村工作机制。局机关、每个局直单位联系xx村一个季度,由局人事教育科列出计划。在联系月中适时到xx村进行调研,尽全力解决包村工作困难和问题。

(三)纳入目标考核。局科室、局直事业单位将包村工作列入年度工作任务。市局将包村帮扶工作纳入年终对各科室、单位考核内容。

第10篇

工农并重,村民口袋鼓起来

上屯村位于灵宝市豫灵镇西南,辖11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821户3259人,全村耕地面积4286亩,山地9586亩,属于人均耕地不足的浅山地区。为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村支部书记马永坪带领着上屯村村民同心协力,在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开始了奋斗。

在认真办好既有企业的前提下,上屯村又投资110万元,新建了一个矿石选厂;除了工业,村里还大力发展起了绿色经济农业。今年39岁的马永坪上任以来,上屯村投入数十万元开始栽植苹果、核桃、药材等经济作物,先后发展苹果园、核桃园、药材基地、烟叶田等经济作物400余亩,不仅很好地调整了产业结构,还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村领导的鼓励和扶持下,许多村民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模式,大力发展养殖业,先后建成牛、羊、鸡等养殖场数十个。此外,由村委会出资购买杨树、桐树苗,村民负责种植的围村经济林,目前也达到了近500亩的规模。

截至2009年年底,上屯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0万元,同比增长30%,人均纯收入达7500元,快速上升至豫灵镇第二位。

赏心悦目的城市风景

经济上去了,群众腰包鼓了,生活富裕了,马永坪又有了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美化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目标。

抱着“努力把上屯村打造成豫西边陲一颗耀眼明珠”的思想,上屯村从“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水、清路障、改厨、改厕、改圈)、“三有六化”(有户用沼气、有给排水管道、有垃圾箱和集中处理措施、道路硬化、饮水洁化、村庄绿化、主巷道亮化、巷道净化、环境美化)、“三通六有”(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通宽带、有学校、有幼儿园、有卫生室、有文化大院、有体育健身设施、有连锁配送的农家店)着手,开始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村里首先投资58万元硬化了16个村民小组的巷道,让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水泥路时代;而后又拿出6万元,购买女贞、雪松、百日红等风景树近千棵,美化村里的主干道。在优美整洁的上屯村,让村民欣赏到了赏心悦目的城市风景。

怡然自乐的田园农乐图

过去的上屯村,由于缺乏文化娱乐条件,酗酒、赌博甚至打架斗殴成了久治不愈的顽疾,为了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号召,也为了改善村民的业余娱乐生活,马永坪把目光转向了文化事业的建设上来。

2009年,在豫灵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屯村筹资90万元,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一个高起点、快速度、高质量、占地4600余平方米的综合性、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为村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另外还投入12万元,为从村部办公楼腾出的100多平方米的房屋进行了再装修,购置了投影仪等电教设备,大大方便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娱乐、学习和教育培训。

走进上屯村文化大院,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文化墙和文化长廊、整齐的体育健身器材尽收眼底;多功能演出大厅,可以同时容纳800人观看文艺演出;藏书300多册的农家书屋,为村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食粮。

此外,上屯村民还自发组织起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每天下午,老人们扭着秧歌、小伙子们打着球、孩子们嬉戏玩闹,上屯村充满了怡然自乐的田园风情。

还富于民

村子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大力支持,如今村子富足了,就要还富于民。

近年来,上屯村直接投资近百万元,为栗西、栗东、下南等4个村民组修建了人畜饮水设施和村办小学的教学楼,并对师生餐厅进行了改造。在市镇补贴的前提下,上屯村对村民实施再补贴,为村民建沼气池;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免费进行体检;对参与妇检的本村妇女给予补助;为参加“新农合”的村民进行补贴;给农民购买化肥给予补助;为本村60岁以上老人和离退休干部提供生活补助;为每个考上重点学校的学生进行奖励;每逢春节,免费为村民发放油米面肉等慰问品……件件惠民小事,让上屯村徜徉在温暖和谐的春光里。

第11篇

一、近几年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20*年我镇被评为省级生态镇。结合生态镇创建,镇区污水处理站工程已建设完成;垃圾中转站已落实建设地块、项目设计、招投标等工作,建设工作全面启动。近年来各村新农村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新山村被评为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兰头村被评为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和市级生态示范村;市级环境整治村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已累积创建完成16个村。在省、市级示范村和环境整治村创建工作中,已累积投入近1800万元于村级办公楼、村庄绿化、道路硬化、旧村改造等项目建设。其中新山村投入近700万元实施了旧村改造、综合办公楼建设、文化广场、路面硬化及相关环境整治等项目;兰头村投入300多万元完成了旧村改造、办公楼建设、文化广场、环境整治等项目,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兰头、山皇岙和上陈等村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以“两化”活动为抓手,面上村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镇村面貌进一步改善。全面实施河道治理工程,投资20余万元对后渡溪东岙段和金溪下段进行了全面改造。坚持“村收、镇运、县收集”,不断推进“垃圾网”建设,逐步将镇区附近、公路沿线的31个村纳入垃圾集中清运范围,新建了各村垃圾中转站,组建了56名镇村卫生保洁队伍。为加强环境保洁的长效性,鼓励各村收取卫生费,目前8个已在收取。村庄、道路及一些公共场所的绿化取得广泛共识,21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村庄绿化修编,绿化工作铺开较快。据统计,全镇已完成河道治理5000余米,拆除简易户厕近400个,新建水泥路面硬化2万余平方米,绿化投入花木达数万余株。“青山白化”现象得到有效治理,整治坟墓781座1237穴,共建生态墓10处。村企工作深入开展,已有10多家企业送来结对资金217.5万元,为新农村建设解决了部分资金。

二、今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铺开

今年,我镇重点抓好3个市级环境整治村、1个县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和1个县级环境整治村创建工作,以及落实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成片连线村庄整治工作,巩固现有的新农村建设成果。

一是加强领导和规划实施,扎实推进市级环境整治村和县级示范村、环境整治村创建工作。其中,前岙、岭头、武岙等三村被列为2009年市级环境整治创建村。目前,前岙村30多间的别墅小区建造正在设计规划中,投资150多万完成了1.8公里的村边道路硬化,投资70余万元近1公里的村内道路硬化现正在建设当中,村庄绿化工作将在年内全面启动;岭头村现已完成退宅还耕项目8.5亩,投资60多万完成了800余米的村庄道路硬化,投入10余万元对村庄道路及公共场所进行了绿化,投资5万元完成了2个村内休闲花坛建造,上半年已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危房4间,拆除猪棚2处,整治露天粪坑4只,另外,该村还每年切出1万元资金作为专职保洁员的工资,用于村内保洁工作;武岙村相继投入10多万元完成河道、水沟的清理,村内危房、柴棚基的拆除,露天粪坑的整治等工作,27亩退宅还耕工程现已着手实施;白歧村被列为县级小康建设示范村创建村,目前已完成退宅还耕项目30亩,投资80余万元完成村级办公楼建设,投资50余万元完成近3公里的村道路硬化,投入10余万元完成近2000平方的村庄绿化,计划投入40余万元的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目前已完成图纸设计,正着手实施招投标工作,同时,该村休闲广场项目正在筹建规划之中;东岙村(东岙王)被列为县级环境整治村创建村,目前已投入8万元实施了村休闲广场的平整硬化,有关旧村拆建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为丰富群众生活,已购买了4套体育健身器材。

二是加强培训和学习教育,不断提升干部的创建意识和热情。为改变村干部“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思想,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以“走出一市看一市,寻找差距”的方式,组织全镇主要村干部到北仑九峰山进行为期2天的实地学习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成果。考察以后还在当地专题召开了新农村建设会议,并邀请了当地有关领导进行了讲座,详细介绍了有关建设情况,同时,结合一市实际,对我镇下步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研究探讨。通过现场的学习培训,使村干部了解到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也使他们了解到新农村建设如何去搞,达到学习交流的目的。

三是加强督查和定期考核,积极推进成片连线村庄整治工作,不断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为加快推进成片连线村庄整治工作,保持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长效性,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对于正在创建的村,我们由分管领导带头,组织生态办人员经常性到村进行创建工作的督查,对于未按期完成的,我们给予严肃批评并督促落实,确实有困难的,给予政策上的指导与帮助;对于已创建和未创建的村,我们也定期开展检查,要求保持村庄整洁,同时树立典型,通过以点带面,鼓励落后村能提前动起来,跟上步伐。另外,为加强村级保洁队伍建设,保持村庄环境整洁的长效性,我们还实施了村级保洁员奖励考核办法,实施范围面向原43个村,对于与村签订保洁协议的专职保洁员,定期每月对该村保洁情况进行督查考核,考核合格的安规定发放考核奖。

三、其他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项目扎实推进

编制完成了《镇城镇总体规划》。近几年来,农村路网得到进一步完善。累计投资4960万元总里程达62公里的19条农村康庄公路全面建成;完成45个港湾式停靠站建设;城镇区块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投资1*0万元,兴建占地30亩的里朱移民小区;农村电气化建设扎实开展,全镇9个村完成达标建设,并通过市级新农村电气镇验收。农村“三拆”工作不断深入,完成了一市、山下、新山、兰头等14个村退宅还耕项目220余亩。初步完成蛇蟠涂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旅游总体规划及山下村旅游开发方案。近年来,共创建市级文明村、单位2个,县级文明村、单位23个。镇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创建全面铺开。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破除陋习、迷信,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以“835”工程建设为重点,村级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认真搞好三年一轮回的村级财务审计,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监管,已累积完成30个村社的财务审计工作。积极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达标工作,创建了2个市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和7个县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达标村。

近年来,我镇虽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工作力度较大,投入资金也很多,取得成效也十分明显,但与发达乡镇相比,整体上还是比较落后,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农村整治建设的规划还需进一步完善;二是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三是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四是新农村建设成果巩固有待进一步加强,乡风文明和民主管理意识需进一步提升。

下步打算: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统筹发展的战略和富民美村、固本强基的方向,推进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加快我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下步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规划指导,确保创建工作的有效落实

为保证有关创建村的工作落到实处,对于建设当中在建或拟建项目的各个环节,加强规划指导,要求量力而行,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对于不切实际的项目,一律抵制。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应立足村庄实际,委托相关部门编制村庄规划。没有条件的村庄应征求村民代表意见,制定3-5年村庄整治规划。要求村庄规划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坚持高水平规划和尊重村民意愿相结合。二是坚持村庄规划建设和现有基础设施相结合。已制定村庄规划的村庄要严格按照规划开展村庄重大项目,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指导性。

二、结合一市村庄特色,做到一村一品

我镇各村在建设新农村中,力争在制定规划和建设中做到因村制宜,探索推行“1+X”建设模式。如曹家村充分利用枇杷产业种植优势,与村庄整治相结合,正在积极探索枇杷村庄创建;新山、兰头等村计划发挥海水养殖优势,把村庄整治与近海垂钓、农家乐等相结合;山下村正在充分利用石窟的观光旅游,探索村庄建设新模式。

三、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创建新农村

一是要克服部分村干部等、靠、要思想。有创建任务的村庄要按时保质地完成各项创建任务,各村干部克服过去的等、靠、要思想,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二是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对示范村、环境整治村、生活污水村等创建村的确定,实行“自主申报,自行创建,择优选择”的淘汰制。各村创建都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村内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在工程开展中,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共同创建新农村。

三是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支持。一是动员广大村民投工投劳,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二是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村民参与村庄整治建设;三是积极联系相关结对企业、结对部门,动员其参与本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争取更多的新农村建设资金。

第12篇

5年前,也就是2011年,当时坐落在临县湫水河上游、拥有2700多人口的白文镇庙坪村,还是当地出名的落后村,村里村外破破烂烂,人们走出家门路难行苦不堪言,家家户户只依靠种植传统的大田作物生活,一直改写不了贫困历史。因为生活条件差村子穷,全村有80多个大龄青年娶不下媳妇。然而,谁也没有想到,5年后的今天,同样的天同样的地,村里村外却到处充满生机,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大变化,成为远近闻名的“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乔伟顺是咱的好书记

说起村里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发生的这些巨大变化,人们都说与一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人就是现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乔伟顺。

“再也不能这样穷,再也不能这样过”。2011年冬天,庙坪村两委进行新一轮换届,村35名党员经过一番认真细心的调查了解,深思熟虑后,把改变村里面貌的希望寄托在村里在吕梁市交通局工作、年仅39岁的乔伟顺身上。11月,村里正式选举,乔伟顺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回村当村官,突然得到这一消息的乔伟顺还没回村上任,就遭到家人的反对,妻子还提出要和他坚决离婚的“威胁”。面对家乡的情况和家里的现实,想来想去,乔伟顺一个人坐下来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觉得自己不能辜负了家乡父老的希望,一定要把自己多年在外看到学到积累的农村发展好的经验和做法借鉴应用在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上。于是,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丢下老婆孩子回老家挑起改变村里贫穷落后面貌的重担!

“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只要我们全村人团结一条心,合力一股劲,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不信改写不了咱村的贫穷历史……!”在召开的第一次全体村民大会上,乔伟顺就职表态,信心十足地对父老乡亲们说。

走马上任,倾听对村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乔伟顺带着新当选的两委班子成员先后走访村里的31名老党员,看望了26家贫困户,在98户村民家里座谈,一天就徒步走遍了全村的山山沟沟。经过认真研究村情,根据村里的地理位置优势,村两委班子全体成员一致认为:“村里要发展,必须要靠产业来支撑,必须紧紧抓住全县正在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扬长避短,在农业上大做文章!”基于此,借鉴省内外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因地制宜,依托村里紧邻即将建成的南庄火车站和已开通的两个高速出口这一交通便利优势,一个破解“四难”、山上建“银行”、山下“淘金”的大胆而又科学的发展思路在乔伟顺心中酝酿形成:即,打造宜居家园,首先破解村里人们出行、吃水、上学的“三难”问题,加快以修路、栽树、引水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美丽村庄,全力实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道亮化、庭院美化“四化‘工程;破解村民增收难的问题,在西山上营造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建起绿色“银行”,山下在沉睡荒废了几千年的湫川河滩里“淘金”,大面积新增土地,一部分用于招商引资兴办企业,一部分用于发展高效农业。

为更科学地发展,村里特聘请县新农办编制完成了三到五年包括产业发展、村庄布局、基础设施、民居建设等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着力打造“一带四区”的产业发展格局。“一带”,就是规划村后山坡打造精品绿化带,“四区”,就是在村西山原有的土地上发展特色核桃经济林示范园区,逐步打造成集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区,在新增加的土地上建设绿色蔬菜大棚高效农业种植示范园区,招商引资兴办精深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和一个大型物流园区。

“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穷村富规划,绘就的美丽蓝图不能在纸上谈兵,更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乔伟顺对村两委的干部说:“我们要让美好的发展蓝图变为现实,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村干部首先要勇于担当,做好吃苦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思想准备,始终要发扬“滴水穿石”精神,一件一件抓落实。”然而,要改变家乡建设资金严重短缺、部分村民思想消极这样一个破烂穷村的面貌,真是谈何容易!当时,村里有不少人多次找到乔伟顺劝说:“你回咱村受罪能图个啥?几年下来你什么事办不成,恐怕是成了东吴的招亲,赔了夫人又折兵!”更有不理解的村民说,乔伟顺不在城市呆着没钱花回村当干部是为“捞油水”……面对村里好心人们的劝说和部分村民不理解的闲言冷语,乔伟顺说自己完全都能理解,村里人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怕他干不出几件能够让大伙信服的事。真金不怕火炼,乔伟顺更加坚定了建设家乡的信念:“自己决不能辜负全村35名党员的信任和重托,只要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竭尽全力带领一村人能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让大伙过上好日子,再苦再累、再大的委屈自己也不不怕!”

开弓没有回头箭。村委主任郝二小回忆说,近5年来,每年的大年初二,乔伟顺就领着他们村干部开始忙碌起来。村里铺工程、搞建设村里没有一分钱,为解决资金严重短缺的难题,乔伟顺带头拿出自家全部积蓄还不算,很快投亲拜友个人为村里转借回1000万元做底垫资金,才确保了村里修路、栽树、垫地、建温室大棚等项目顺利铺开建设。

“这四年为村里争取项目乔伟顺东奔西走,自己贴了多少开支连他自已也说不清楚,但从来没在村里的账上报销过一分差旅费。”村委会计郝吉祥动情地说。说起乔伟顺,村村委副主任乔占平扳着指头划算说:“5年来,为了村里的发展,一年四季,乔伟顺这小子很少离石的回家,家里的大小事情都仍下不管甩给妻子,起鸡叫睡半夜,1440多个日日夜夜和村里大伙滚战在一起,吃住在工地上的简易工棚里;2012年7月,村里突遭特大洪水,为保全村老小的安全,乔伟顺和主任郝二小带领10多个村干部冒着生命危险,跳进水渠排险……”

就是这样,乔伟顺热爱家乡、不怕吃苦、不计较个人得失、全身心投入建设家乡的奉献精神不仅感动了村两委的每一位干部,而且大大激发了一村人出力流汗建设幸福家园的热情。2012年,村里组织23户村民成立了临县庙坪村丰林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建温室大棚,6名村干部带头每人入股10万元;在北京开饭店的乔金山也跑回村里入股10万元,村里常年在外承揽工程的郝谈保转型发展,回村不仅拿出100万元资金,帮助村里发展高效农业,而且还牵头成立起临县丰林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众人划桨开大船。5年来,庙坪村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乔伟顺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发挥“一鼓作气”的心劲、“一拧成绳”的拼劲、“一丝不苟”的干劲,先后投入建设资金多达5000余万元,完成了新建“方便农民五件事”综合服务大楼、配套建起村委办公楼和占地11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老年人活动室、3000多米排洪渠、高标准栽植2300亩优质核桃林、新修硬化打通7条长达4公里的通村循环道路、道路两傍实施了绿化、亮化、美化、垫地改造河边荒滩、在湫水河上新建两座大桥、新建村幼儿园、长达600米的一条商业街等24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

小香菇做成大产业

“建设新农村,打造美丽家园,脱贫奔小康,必须要靠发展产业来支撑。”作为领头人,乔伟顺深有体会地说。基于此,从2012年开始,由村两委干部带头动村带民入股开始筹建占地总面积230亩的庙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到2015年,累计投入3000万资金,先后注册成立了以蔬菜、食用菌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临县庙坪村丰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临县丰林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44个蔬菜温室大棚和40个香菇出菇棚同时,配套完善建有小型恒温育菌室、冷库、食用菌生产车间以及其它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设备。目前,该园区已初具规模,生产食用菌棒能力日达4万袋,年产蔬菜120万斤,今年总产值可突破1000万元。特别是园区依托临县拥有85万亩红枣林的枣木资源优势,打造的湫川丰林牌特色枣木香菇,远销北京、福建、广东等全国10多个省市。

新模式带动周边村

今年,庙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响应全县脱贫攻坚号召,采取三种产业脱贫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采用公司 +贫 困户 +劳 务模式,常年吸纳庙坪村及周边邻村120多个贫困劳动力在公司就业,从事食用菌袋生产、种植、收购、筛捡、运输、销售等工作,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可达26000元,可带动40余户贫困户脱贫;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周边赤卜浪、南庄、张家沟、都督等四村92户贫困户组建合作社,修建香菇大棚,园区前期提供菌棒和技术服务,贫困户种植,公司保护价回收,统一对外销售。今年带动的这4个村92户贫困户户均年纯利润达4万多元。其中南庄村12户贫困户流转土地27亩,建起26个香菇出菇棚,到9月份已出菇30万公斤,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户均年收入可达10万元。

奔小康续写新篇章

新农村新生活。5年来,就是这样,乔伟顺团结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一村人改写贫穷历史,使昔日落后的庙坪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村。村委会计郝吉祥说,短短5年,如今,从村里人们的吃、穿、住、行、娱,折射出生活的变化真是太大了,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你就说出行,这几年村里新建硬化有了8条长达10公里的循环主干路和4.5公里户户通街巷路不说,进县城外出,湫水河上还新架起两座大桥,村内村外道路四通八达,而且两傍安装有212盏“夜太阳”,走路晚上和白天一个样。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几年村里的200多户人家出门坐上自家买的豪华小轿车;文化娱乐,村里现在建起文化广场,老年人活动室,各类健身器材应有尽有。每年春节,村里还组织由260多村民参加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闹红火,而且还应邀走出在外村和县城展演,特别是每年5月村里举办时长10多天的唱大戏、歌舞等内容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吸引了周边邻村、县城以及方山、兴县、柳林等外地的上万人前来观看,不仅大大提高了村里在外的知名度,而且拉动全村涌现出不少从事餐饮、经商的致富能人。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庙坪村在乔伟顺的带领下,如今一跃成为全县、乃至吕梁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里先后曾荣获市、县授予的“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村”、“文明卫生村”、“村庄绿化先进单位”、“街巷硬化全覆盖先进集体”、“农村基层组织先进集体”、“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村党支部连年被评为“五星级农村党支部”。2014年,全省确定一批“山西美丽宜居示范村”,吕梁全市只有临县庙坪村和汾阳市的贾家庄两个村榜上有名。

“看到父老乡亲能够安居乐业,家乡环境越来越优美,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名利我不要,要的是家乡人们长期得到实惠,安居乐业,要的是家乡人对我的理解和认同。”乔伟顺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