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2: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临床医学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医学生;临床教学;问题
作为培养医学专业学生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临床实践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临床教学在医学生成长为专业的临床医生的道路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科技进步带来医学科学的发展变化,医学教育模式和医疗体制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临床教学的重要环节上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根据临床教学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当前培养医学生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临床实践与基础理论契合度不高
目前,“三段式”课程设置是我国培养医学生的主要教学方式,主要分为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教学阶段。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学生在经过三年左右的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学习后,才会在第四年或第五年开始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即从前两个阶段走向第三个阶段。这种分段式的培养体系会带来一定弊端,比如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衔接不紧密,学科之间相互关联不足,使得医学生往往局限于有限的学科思维模式,很少发生交叉思考,更无法从整体观点出发解决临床实际应用。理论基础知识固然重要,我国的教学体系中向来强调理论知识的积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科基础知识的教育方式,单方面建立知识体系,而忽视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尤其是利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病员与医学生总人数不成比例
为了满足人民对知识教育日益高涨的需求,我国自21世纪以来对高等院校实行扩招。医学院作为特殊专业的一员也实行同意的政策,因此需要参与临床实践的医学生人数也不断上涨,相应的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并没有增加,医学生人数与所需医院数量逐渐不成比例。而且由于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一些疾病由原来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变成目前的少发病。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临床实践等医疗教育资源不断扩张,但过快的医学生扩招是其无法赶上的,可供R床实践教学的病症、病员相对不足。并且由于临床实践教学的时间性规定,医学生只可能在固定的时间内持续地观察学习,但相应的病症、病员不一定可以与实践同期发生,因此无法保证每个医学生都了解到每种病例。无法了解病症、病员的临床症状,也就无法实现教学培养的目标。
三、临床实践期间能力训练不足
面对每一个病症、病员的新症状,由于临床教学实践时间、资源有限,每个实习的医学生无法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其检查手法不系统有效,询问病症时思路不清、顺序不当,以及最终病例书写不规范,都是其临床实践能力训练不足造成的。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病症,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正确的思路,观察归纳分析。然而目前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人数不成比例,导致资源时间分配不足,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局限性,和其基础、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足,基本诊疗步骤不熟练,询问病情时思路不清,都是当前医学生缺乏临床实践训练的表现。
四、临床实习安排时间不合理
当今的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医学生同样如此。此时供他们选择的道路主要有继续深造、工作和待业。对于医学生来说,继续深造考研的学生,通常在大学进入临床实习期初期就会将主要注意力转移到复习备考上,从而将本专业临床实习置于次要地位;对于即将工作的医学生,在实习期通常都会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有些学生继续从事医学相关工作,有些则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准备不同的考试、面试,很有可能将实习放在一边;对于少部分对前途迷茫的医学生,对工作和继续深造都没有兴趣,得过且过,对临床实习可能也置之不理。无论哪种学生,对于临床实习不认真,自主参与意识不强,就无法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上去。
五、导师对临床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参与临床实践教学的医师众多,可能会存在一部分人不够重视,认为教学任务与绩效无关,将其当作负担。而开展临床实践教学的医院,通常都是附属医院或相关教学医院,在次过程中承担着治疗和教学双重职责,既要诊治患者病症,又要指导未来的医生教学实践,因此承担的责任与相应的压力较大,风险也较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引导越来越多的医学生进行教学实践,这也使得部分医师对教学积极性不高,工作不够热情。并且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质疑声和不信任度越来越高,导致某些患者对医师产生了质疑,也有可能导致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不顺利。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医疗科学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身体素质不断增强,随着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深化改革,对于医师的需求量也会不断提高。临床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医学生的重要一环,必须从传统单向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多种手段结合,建立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新临床教学体系,以培养出更多的医师人才。
参考文献:
[1]肖毅,刘文励.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J].
1导师制和临床医学实践教育的关系
临床医学教育有两个重要属性:师承关系和实践教学,且二者紧密相关。实践教学是师承关系建立的主要目的,而师承关系又是实践教育的重要方法和保障。良好师承关系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仅能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学到做人的真谛、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坚定的专业取向,而后者无疑是现代医学教育工作者们所共同追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学医就是跟着师傅做学徒。这种跟师带徒的教学方法对我国延绵数千年的传统医学地传承和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这种传统的跟师带徒教学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也正是因为其局限性,随着西方教育方法地传入和发展,我国本科临床医学教育中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为西方教育的班建制和学分制所取代。在我国现代本科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师承关系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由于师承关系的消失,使得学生在临床医学实践教育中得到“面对面”和“手把手”的机会越来越少,应该说这是我国临床医学实践教育水平难以提高的症结所在。
2导师制的起源和作用
导师制是十五世纪初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至今仍然是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和基础。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施行方法是:在新生入学报到后,学院就给其指定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品行、学习和生活;其最大特点:要求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的关系,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与学生之间实行的是一对一、面对面的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导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先后被世界各地的名牌大学学习效仿,成为目前大学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导师制的主要目的和作用:①学生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增强了导师对学生的责任感;③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全方位、多方面地,包括帮助解决学生的个人问题、思想问题、生活问题等,导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④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因人而教,引导学生开发潜能、展现才能,为专业人才地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⑥指导学生未来的专业取向;⑦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能兼顾个人的兴趣和爱好;⑧有机会学习导师的专业特长。这种师承关系,在医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实践中尤为重要,并能在学生毕业后继续起到指导作用[3]。
3导师制和PBL教学法的关系
目前在医学教育中十分流行的“问题引导式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主要组织基础就是导师制。在临床医学PBL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5~10人的学习小组,建立导师指导小组,增加了学生和导师之间的沟通机会,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讨论,寻求答案。该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和案例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导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因人施教,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4]。在PBL教学环境中,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必须要完成从单纯知识传授者到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及职业取向的指导者这种导师角色转变[5-6]。然而,国内现阶段PBL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医学理论,主要教学方式是小组讨论,而实践PBL教学如何进行,目前报道较少。笔者认为,可以从临床实践教学推行导师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新的教学方法。
4我国现阶段本科生导师制现状
在我国,导师制主要是针对研究生教育。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全国各地高校的导师制教学方案纷纷出台,本科生导师制逐步在国内高校开始推行。许多医学院校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也开始试行导师制。然而,这些导师制多在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实施[7-9],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采用导师制来加强医学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导师制的教学平台上通过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坚定的专业志向、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是目前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10-13]。
5本科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实行导师制的意义
实践教学在全部临床医学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有的“班建制“和”课堂讲授制”为主的教育模式下,加之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体制的限制,使得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改革举步维艰。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呼吁建立本科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导师制作为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教学平台,以此来改变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被动局面。实践教学导师制有望在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彻底改变现有的“班建制”和“课堂讲授制”的教学方式,以“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学方式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推行导师制的意义在于: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导师多方面的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②以学生为中心,因人施教,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③帮助学生了解医院、病房、患者,帮助学生与患者沟通,有利于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患者,提高临床实践能力;④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使其能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医学知识;⑤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原来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综上所述,在临床医学实践教育中实施导师制是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在自己所在的学院开展实践教育导师制工作,为临床医学实践教育的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临床教学 病例讨论 医学教育
病例讨论是在临床实践中训练医学生及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病例讨论不但可以拓展医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深度与灵活性,而且可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它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加强对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运用
病例讨论的基本要求和环节包括:典型或疑难病例的准备、患者资料的收集与基本分析、集体查房、集中讨论确定诊断和鉴别诊断、确定进一步检查方案、评估病情的发展和演变、评价预后等内容。医学生必须首先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其次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综合分析后才可能发现重要线索,然后结合实验室和特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别,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最后提出比较符合患者客观征象的临床诊断。例如,一个因“头痛、呕吐入院”的病人,就需要详细询问头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发作的持续时间、程度、缓解及加重因素,是否伴有有发热、意识障碍、抽搐,有无外伤史以及有无高血压病等等。这就要求医学生掌握能引起头痛的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诊断要点,及相关的鉴别诊断以及解剖学、功能学和影像学的知识。同时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体格检查的方法,做到不遗漏每一个阳性体征,从而为提出完整的诊断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过程使医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对基础知识加深了理解,同时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
2. 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
一个诊断的正确与否,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正确的临床思维[1]。面对大量的临床资料,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是每一位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挑战,临床医学生应以临床为主,将症状、体征、化验和特殊检查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抓住主要矛盾,科学地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可靠的诊断。通过临床病例讨论这一过程,临床医学生将学会掌握正确的诊断思维。比如一位中年男性因“上腹部疼痛伴低血压”就诊。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症状结合体检,不但要考虑到腹部疾病可以引起上腹痛伴低血压,而且心脏疾病亦可引起上述症状。进一步检查除了应该做腹部B 超和生化检查,还应该做心电图及心肌的酶学检查。从而明确诊断。从这一病例分析中,学生不但锻炼了临床思维的深度, 还锻炼了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
同时, 正确的临床思维有时不能仅靠个体的独立思考而成,而是需要集思广益, 广泛研讨才能形成。病例讨论可以起到启发、诱导和取长补短的作用, 每一位同学在临床实践中所掌握资料的深度, 知识面的广度, 分析问题的角度均有所差异。某些情况下,他人的意见可能正是自已的疏忽所在,在科技信息成倍增长的今天临床医生的知识更新离不开相互学习。总之,通过病例讨论,我们将学会全面地辨证地思考问题,将辨证唯物主义方法应用于病例讨论中将使我们的诊断思维日臻完善,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更高的境界。
3. 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医学教育不应单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技能,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临床病例讨论的活泼、民主、平等、融洽的气氛可以激发同学热情、好奇、主动、愉快的心理状态[2]。成功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大加强学习的有效性。医学教育应教授除理论知识外,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能力。引导同学如何思考,如何剥茧抽丝一步步得出正确的结果。在引导同学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同时激发同学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想象力、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比如一个胸痛的病人,同学一般都会考虑到胸部疾病,老师还要启发学生是不是还可能有腹部疾病引起胸痛呢?除了肺部疾病可以出现胸痛,心脏疾病也可以有胸痛。同时还可以配以多媒体等教学形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 加强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
在对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的同时,医风医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3]。由于临床医学教育及医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临床教育在医德教育中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临床病例讨论中,集体查房时带教老师应首先作出表率,无论在询问病史或是在体检过程中都要以病人为中心,注意尊重、爱护病人,注重病人的感受,并保护病人的隐私。比如当我们在查一个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时,病人如果有剧烈头痛不能配合检查时,我们应该终止检查。并及时处理患者的不适症状。只有具有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以及无私奉献于医学事业的高尚情操,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在查房过程中也学会了关心爱护病人,也只有学会了关爱与尊重病人,我们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另一方面,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学会尊重同学及老师,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互相虚心学习,逐步加强自身的素质教育。为做好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 李如密.教学改革的使命, 变苦学为乐学[J]教育研究1989, 2: 182-183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视觉思维;能力探究
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提出了视觉思维这一概念,他认为视觉思维具有思维中的一切本领,对于这种本领而言,并不是人们在观看外物时所获得的理性参与,而是说明视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维功能,在整个思维运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因此,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其创造性的思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视觉思维是一种源于视觉感知的探索性内容,其次,视觉思维具有语用意向操作的灵活性,最后,视觉思维在产生的过程中会出现诱导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主体的“无意识心理”。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视觉思维的能力的探究,可以为医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临床医学中视觉意向的分类
(一)临床医学中的时空意象
时空意象主要是指生理现象、病理现象以及基本过程在一定时空内所发生的现象,在其分析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人体结构以及不同生理器官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变化,而对于这种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时空性形象的现象被称之为时空医学意象。
(二)临床医学中的情景意象
情景意象主要是指生理器官、病理现象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呈现出客观的、具体的以及生动的特点,通过对不同临床医学情境的意向分析,实现情景意象的构建。
(三)临床医学中的模型意象
在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明确临床医学中的基本概念,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应该抓住主要的内容,建立相关的教学模型,从而实现简洁性、理想化模型的构建[1]。
(四)临床医学中的图形意象
在医学概念以及医学规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验的结果分析以及临床问题的解决,学生会通过示意图以及列表格的形式进行问题的分析,在这些图形概念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观察及思考形成图形意象,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二、临床医学视觉思维的主要类型
(一)网络型视觉思维
网络型视觉思维在构建的过程中主要是从整体出发,全方位、多角度以及多层次的看待医研对象,其具体的思维方式包括以下几种特点:首先,系统性,主要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医学生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并构建成网络形式。其次,交错性,主要是系统与系统之间,通过网点的相互联系,呈现出交错复杂的网络结构。最后,互动性,主要是网点之间呈现出的交互性的制约因素,通过医学研究的分析从其主体出发,实现网络视觉思维的协调性处理。
(二)前导型医学视觉思维
对于前导型视觉思维方式而言,主要是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医研对象的发展以及动态的变化。在这种视觉思维方式的应用,可以在对象发生变化之前采取有效的医学策略,从而为临床医学研究方式的构建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三)创新性医学视觉思维
在创新性视觉思维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具有以下几种特点:首先,具有一定的思维发散性,主要是在视觉思维形成的过程中将思维作为基本原点,通过正向、反向、平面以及立体化的分析,实现问题的多方位思考,从而为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提供科学化的依据。其次,实现思维的辩证整合。对于这种事物形式而言,主要是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医学生可以在原有限制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对问题进行研究及分析,从而为其临床实践提供充分性的保证[2]。
三、临床医学中视觉思维探究方法探究
(一)一体化视觉思维方法的构建
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眼、手、脑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而且在临床思维培养以及训练的过程中,通过眼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辨别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实现学生视觉思维的提升;手的训练可以逐渐提升学生对视觉信息的传达能力,为学生操作技术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脑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实现其创造思维的创新。其中的视觉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视觉以及感知能力,使学生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促进眼、手以及思维的有效结合,为其视觉思维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3]。
(二)实现视觉思维与语言思维的综合发展
在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将较为擅长的思维语言运用在视觉思维之中,从而使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视觉性思维。与此同时,在视觉思维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觉笔记、绘画教学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进行课程内容的表达,明确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肺的概念图分析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清晰的教学思路,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强化学生对中心知识点概念的认识,并绘制出与主题有关的图形,可以围绕食管癌切除这一主题构建思维导图,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患者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一种相对有效的手术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探究的同时,提高问题的思考能力,并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实现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结合
静态思维主要是在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将静态作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从而使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稳定性的思维。而且静态思维中要求通过对固有概念的分析,从而使医学生对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形式以及基本结构都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动态思维主要是将动作为基本的思维形式,通过不断的运动、调整实现思维的优化。在人体认知的过程中,由于其是一种完整性的有机体,人体在发展的同时,体内的物质呈现出不断运动、变化的更新状态,因此,在临床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动态化的思维培养模式,使医学生养成良好性的运动思维。在临床医学视觉思维营造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动、静思维模式有效结合,实现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其在临床医学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同时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视觉思维的培养,可以逐渐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通过动、静思维的充分结合,使学生呈现出动态化的思维形式,使其在医学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更全面发现问题所在,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全面的展现系统性、生动性的教学模式,强化医学生对人体身体结构、病理结构以及诊疗流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为其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宗武.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视觉思维能力的策略与方法[J].复旦教育论坛,2011,06:93-96.
[2]刘冬岩.视觉思维对教学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0(2):67-69.
[3]邱峰.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状况
《2009年福建省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显示,2009年末,我省卫生机构总数6984个(含个体诊所,不含村卫生室),卫生机构床位总数104189张,卫生技术人员12744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1957人,注册护士47604人。全省共有乡镇卫生院877个,床位22013张,占全省卫生机构床位总数的21.13%;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0646人,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6.20%,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966人,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7.26%;注册护士5752人,占全省注册护士总数的12.08%;其中中心卫生院153所,床位7273张,卫生技术人员6356人。我省共有村医疗点19627个,执业(助理)医师1717人,注册护士266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8192人。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的普及率较低,卫生人力不足问题突出。
1.2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构成情况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省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中专学历为主,占54.83%,大专或高职学历的占19.91%,无学历人员占21.52%;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初级职称为主,占63.53%,乡镇卫生院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占14.85%,无职称人员占20.62%。全省卫生人员以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为主(达60.95%),省级和地市级卫生机构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卫生人员占65.00%左右,而县区级和乡镇级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比例在58.00%左右,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乡镇级卫生机构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偏低,无学历和无职称人员还占有相当比例,整体素质较低,人员队伍相对老化。
2原因分析
2.1城乡二元差距致使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农村基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项基础条件大幅改善,交通、生活日益便利,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但城市聚集优质资源的效应,致使优秀人才在农村基层“留不住”[3],城乡卫生资源的差别依然很显著。
2.2医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
虽然我们在招生宣传、新生入学和就业指导时一再强调,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农村基层的医学专门人才。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医学生择业观念陈旧,追求优越、舒适、便利的城市生活,择业定位在城市、医院及经济效益好的单位,有的医学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就业,人为造成医学生“下不去”。
2.3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配套的人才培养措施
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充其量只能是“半成品”,临床知识技能不熟练,普遍缺乏临床工作经验。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就缺乏高水平的临床带教医生,且病源、病种及基本医疗设备也相对不足,这就无法给这些刚毕业的医学生提供继续教育和培养的条件,即使把新毕业的医学生招进来了也“用不上”,还可能影响这些医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发展。
3建议
3.1坚持政府主导,建立面向农村基层临床医学生订单定向培养制度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这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现阶段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来看,这一政策的覆盖面还必须进一步扩大,并且延续推行较长一段时间,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素质不高的问题,确保惠及广大农村基层。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一政策措施,结合区域卫生规划,研究制订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组织实施好农村卫生人才的订单定向培养工作,为农村基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适宜卫生人才。
3.2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基层临床医生规范培训
面向农村基层的临床医学生要按全科发展方向培养,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能力培养,以适应农村卫生工作的需要[4]。各级政府要设立全科医生培训专项经费,保证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依托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一批功能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对农村基层现有临床医生实施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骨干培训,同时组织开展全科医生培养,保证新毕业医学生经规范培训后进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基层临床医生的能力素质和水平[5]。
3.3推行县乡联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拓宽农村基层
医务人员交流发展空间针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人事关系收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负责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和经费的管理,在县级机构编制、人事行政部门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乡镇卫生院人员进行调配和交流。乡镇卫生院依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履行本辖区内卫生管理职责,在向农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的同时,承担对村卫生所的业务管理和指导职责。
【关键词】就业形势;临床医学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R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282-01
1 目前临床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方面: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基础教学设施、临床实践基地、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未能同步跟上,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具体表现在:①由于学生数量多,师资队伍有限,在进行临床理论课教学时往往是几个班一两百号学生在一起上,其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障;②临床实验条件差,设备少,临床实验课安排课时太少。普遍存在重视理论课教学,忽视实践课教学,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中比重过小;③老师在授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是应试式的学生,缺乏临床思维及创造力;④缺乏评价老师授课技能的标准,教师教学能力与职称的对等使青年教师很难脱颖而出;⑤实习成绩的考核难以规范,学校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跟踪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1.2 社会方面:①《执业医师法》标志着我国医生执业走向法制化,但也限制了医学生在实习期间合法地从事医疗活动;②患者的法律意识增强,不愿让医学实习生进行技术操作,使医学实习生的动手机会更为减少。
1.3 实习医院方面:①因为目前严峻的医患关系,导致医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医院及带教老师在很多方面都不敢让学生去做;②近几年的医疗改革使许多医院被迫实行人员控制或定编定岗,许多老师仅把学生当作劳动力使用,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讲解;③实习医院尚未形成一套较完善的临床考评运行机制,对各科室及其带教老师的临床教学质量缺乏经常性的评估。
1.4 学生方面:①因为有些学生来学医并非其喜欢医学而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学;② 严峻的就业压力严重影响了临床实习质量,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常要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面试,有的学生则把报考研究生当作一种就业的出路;③大多学生实习效果差,查体基本功及外科手术基本功不合格。
2 改进临床医学教育现状的策略分析
2.1 稳定医学生招生规模,实行小班制授课。世界各国政府对于医学生的培养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提高招生标准、招收全国最优生源是世界各国医学教育的统一特色,教育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实践性强、教育成本高、培养周期长、社会期望高等特点,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
2.2 医学教育改革要适应新的医学目标。1999年正式出版的“医学目标:设置新的重点”报告[1]中提出了四大医学目标:①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②缓解疾病疼痛,减轻疾病痛苦;③对病患治疗和护理,对不能治愈病人的照料;④防止过早死亡,遵循临终关怀。具体实施方法:①改变传统的“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为“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一体化模式,要求突破传统医学课程体系,重视对学生健康教育能力、预防干预能力、社区卫生保健等能力的培养,实行基础整合课程,早期接触临床实习,后期回归基础实习,加强预防保健实习,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尝试;②要设置专门的“医患关系”或“交流技能”课程。
2.3 在临床医学教育中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树立去基层进社区的服务理念。因为现城市中的大医院已是人才济济,吸纳应届毕业生的能力有限。国家现在提倡疾病以预防为主,小病进社区及村镇医疗机构,大病到大医院就治。随着新的医疗改革方案的出台,国家对基层及社区医院的重视及投入的增加,到基层及社区医院工作应有一番作为的。
2.4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应逐步按照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基本要求来培养医学人才。1998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2001年,WFME执行委员会又通过并正式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2],提出了本科医学教育在9个领域36个亚领域中的国际标准。西太平洋地区医学教育协会(AMEWPR)还制定了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2002年,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支持的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IIME)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3]。希望通过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能培养出适应全球化、有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医学人才,培养能够进入国际医疗服务市场的医师。
2.5 将社会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临床医学教育中。社会人文素质教育也是目前临床医学所缺乏的。现有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偏重医学科学素质教育,社会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有报道[4]国内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约8%,并且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而国外医学院校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课程在美、德为20%-25%,英、日为10%~15%。
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才能使我们的医学生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多几分从容和自信。
参考文献
[1] DANIEL CALLAHAN. The Goals of Medicine: Setting NewPriorities [ M]. 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9.3-53
[2]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 [S].医学教育,2001.6 (6):4-11
[3]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S].医学教育,2002.4 (4):23-25
1从高等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纵观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临床教学阶段是最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的教学环节。在此教学阶段,医学生需要逐步开始进行直接专门针对患者的临床医疗工作。关于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的工作范畴是哪些,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当前法律中有所体现。当前的临床教学要求都是根据医学教育培养方案和临床教学大纲制定的。如进行规范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练习书写规范大病历、基础临床实践操作、标准医疗文书的书写等。医疗工作以及何种程度的医疗操作是医学生可以承担的,我国目前的医疗法律法规中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当前临床医学生医疗工作范畴上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医学生在紧急医疗出现的情况下能否拥有处置权;法律是否认可医学生书写的医疗文书的效力;一些应由执业医师进行的医疗诊疗操作如由医学生承担是否得到法律的允许。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关于以上问题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能否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合理合法的临床教学对于医疗效果与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这样的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也会为医患纠纷的产生埋下祸根。
2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现状分析
分析相关的法律法规,临床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对象有主体有不同。这样的情况决定了不同主体在医疗活动中医疗责任的承担是有着显著的差别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了何种类型何种级别的医疗工作者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临床带教教师在医疗过程中的权利以及义务都是有详细全面的法律法规作为标准的。但是,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期间进行的医疗活动是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保护的,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医德医风、医学伦理都方面的教育来规范医学生的行为,这样的约束力度和保护力度显然是不够的。技术含量高、风险大是临床医疗工作的一大特点,风险因素存在在医疗诊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经鉴定,属于医方原因造成的,由临床教学基地和相关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因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指导不当而导致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临床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承担相应责任。”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出现违反医疗规章制度的行为,其临床教育基地和临床带教教师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也给临床教师与临床教育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临床教学管理针对现状的对策
3.1加强医德医风
教育当前,在医院实习的学生为独生子女的居多,不善于与人沟通、不会主动关心旁人、缺少人文关怀、以自我为中心成为了他们的通病。在对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与临床能力培养同样重要的是医德医风的教育。“保证患者利益的最大化,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是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最为基本的职责。临床医学教育要将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贯穿始终,不断强化意识,不断规范行为。临床带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言传身教,要在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医德医风教育。选择临床带教教师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情操,使医学教育尽可能的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讲课过程中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潜移默化的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临床带教教师要以身作则展现严谨的工作作风,充分利用临床教学过程中的示教机会以身作则,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倡学生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树立良好医德医风观念。要让学生理解作为医生所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救死扶伤、解决患者的病痛是医生的天职。在医学生准备进入临床实践学习阶段之前,首先要让其树立感恩之心,要感谢为我们提供学习平台的患者,患者不是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道具而且临床学习过程中的特别教师,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知识与技能。尊重患者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理解与支持,才能有机会成长为优秀的医疗工作者。
3.2强化法制观念
目前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要与时俱进。临床带教教师要强化法制观念,将必要的法律法规知识贯穿于整个临床教学过程中。临床带教教师应当定期接受医疗法律法规以及医院规章制度的相关培训及检测,使临床带教教师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使各位带教教师都能充分了解临床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法律问题,能够做到知法懂法。临床带教教师要从始至终的将法制意识贯穿于整个临床教学过程中,着重落实临床工作规范,例如:医疗文书书写必须及时而且准确,以下行为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未经允许私自篡改病理、隐藏病理内容、伪造检查结果、未经允许销毁医疗文书材料、出具与本人执业范畴无关的医学证明文件。对患者进行医疗诊疗活动时,要详细告知利弊,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并严格按照流程要求患者以及其监护人确认签字,医疗文书的法律效力应当反复与学生强调。
医疗文书的书写需要临床带教教师严格把关,及时纠正发现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带教教师的以身作则,使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了解到自己在不同的诊疗工作中所能参与的范畴,在实践过程中,能够逐步摸索出与患者接触的分寸,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对问题进行全方面考虑,不擅作主张,不擅自行动,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总之,在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不断强化学生对医疗法律法规和医德医风的认识,强化其能够从法律角度严格约束自己的医疗行为,能够从道德伦理角度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谈举止,这些举措在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医疗环境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应该看到,众多新出台的医疗法律法规使医疗工作者的工作行为提供了准则和保障依据,但同时也针对目前医疗环境下的临床教学工作,提出了制定新的法律法规需求。维护在临床教学中,临床教师从事临床工作和教学、医学生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患者接受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多元权益,寻求临床教学的法律保障机制和建立有法可依的临床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董君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关键词]临床技能竞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164
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是教育部、卫生部秉承“奉学道、尚医德、精医术、展风采”的理念所主办,由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承办,目的是为了有效培养医学生的医学知识、医学实践技能,进而促使高校临床医学教育的有效改革。因此,探究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指导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指导
11重视高校的医学实践教学
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是一个高质量的比赛平台,可以向全国人民展示高校的医学教学水平,而这项比赛更加侧重的是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各大高校要想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医学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医学实践能力。以康复医学专业为例,康复医学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在临床技能竞赛中,也多侧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因此必须要加强学生医学实践技能的重视和培养,进而促使学生成为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医学人才。因此康复医学专业的教师应该积极熟悉比赛的机制,将全面、熟练、规范、准确几个标准作为衡量学生基本技能的准则,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且还要将这几个因素作为判定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标准。
12优化高校医学实践教育的硬件设施
当前高校医学专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医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医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医学临床实践才能掌握更多的临床技能,但是医学给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而有时候临床实践还会跟患者的利益产生一定的冲突。随后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及《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这些都使得高校临床技能的实践教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当前,很多高校医学康复专业的教师都将由传统的在真实患者身上进行实践操作转变为当前的模拟实践教学,但是模拟实践教学却极大地影响了高校临床技能教学的深度。而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也更多注重的是学生实践技能的操作,所以一些高校就加大了临床技能实训操作中心的建设,加强实践技能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和配备,这样就可以给医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综合性临床技能实训的平台,进而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
13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实践教学软实力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当前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项目逐渐增多,覆盖的面积越来越广泛,因此高校医学实践教育的完善也迫在眉睫。在高校的医学实践教育中,通过客观化的临床考试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高校也可以根据医学专业教师的考核资源,利用高校的临床技能实训中心,通过学生的实际考核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实践活动,也可以组织一些专业的临床医学专家以及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共同制定出培养学生临床技能的措施,并制定出一套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并根据大学生临床竞赛所增加的项目适当添加一些临床技能培训项目,更好地模拟竞赛的真实场景,对学生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培训,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跟实践技能进行结合。医学康复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学生将理论跟实践进行结合的能力。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也促使高校更加注重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各大高校也陆续成立了临床实践技能的教学课程,并重新划分了理论跟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程,同时还根据不同的专业,分时间开放临床技能实训中心,这样也能有效提升实践技能教学的质量。随着临床技能竞赛项目的增多,竞赛对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交叉内容的考核也越来越多,因此高校还应该不断拓展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知识面。当前信息技术遍布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高校也应该积极将网络教学融入到具体的医学生实践教学中去。高校可以构建医学实践学习的网络平台,在上面放置一些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源等,供大家学习和分享,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一些实践操作,有效掌握一些实践技能和方法。同时还可以构建以计算机仿真和数据库为核心的心肺腹听、触诊多媒体仿真模拟教学系统,这样可以加强学生跟计算机的有效互动。并且康复专业的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构建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模拟病人,让学生进行更加真实的模拟训练。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技能。
14实习教学医院教学效果提升
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规定,参赛的学生必须要从临床医学大五学生中选择,而大五学生正处于实习阶段,因此实习医院的技能培训对竞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临床实践工作的繁重也使得教学实习医院重视临床,而忽略教学。因此必须要不断改进并完善教学实习医院的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综合技能,促使他们更好地参与竞赛。因此各大高校的医学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技能的教学,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构建高校内部的临床技能竞赛,以实习基地为单位培训和选派大五实习生进行临床技能竞赛,将学生的成绩与实习基地的年终考核评价挂钩,积极奖励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并将竞赛结果及时反馈给各个教学实习基地,从而帮助实习基地进行更好的改进和完善,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综合技能。
2大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竞赛对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
21创新了高校的医学教育模式
大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竞赛使得更多高校的医学专业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训。传统的医学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是注重学生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通常给学生提供实践培养的机会和时间也很少,这样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而临床技能竞赛的开展给高校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各大高校的医学教师必须要不断改进并创新当前的医学教育模式,不断完善临床技能学的课程体系,促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临床实践的教学活动中,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
22创新了医学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
通过临床技能竞赛的培训,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也能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通过临床技能竞赛,可以帮助教师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进行更加注重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在帮助学生准备临床技能竞赛的过程中,能促使他们形成科学、完善的临床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也能促使教师将教学与临床进行有效结合,加强学生培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职业道德,进而促使他们更加全面、有效地掌握一些临床技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培训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教师的医学教学水平。
23提升了学生的医学综合素质
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所要求掌握的全部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它也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情况的一个有效检查。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包括不同层次的比赛,如赛区赛、省赛、校赛,这些都是展现学生能力、展示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学校医学教育水平的平台。通过临床技能竞赛,可以使得教师积极发现自己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促使他们积极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医学教学水平,而学生在临床技能竞赛中,也能积极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针对性进行培训和改进,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能有效锻炼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医学综合素质。
24提升了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
临床上更加注重的是跟患者的有效沟通,跟患者进行心灵、情感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临床学习的目的,也才能帮助患者进行有效的恢复。跟患者进行沟通时,必须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以及沟通技巧,要认真、积极倾听患者的倾诉,还要用温和、同情的语气跟患者进行交流,这样不但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还能拉近医生跟患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患者感觉到温暖,实现康复的目的。通过临床技能康复医学专业项目的竞赛,学生在沟通中也能更加关心病人,把病人当作是正常的人而不是去看疾病本身。同时在具体的临床技能操作时,也能注重人文关怀的思想,如在检查病人身体时做好必要的保暖措施,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通过一些有效手段减少病人的疼痛感和紧张感。并且要跟病人进行正面沟通,要语气缓慢,不能去说一些医学上的专业术语,要用通俗易懂的话让病人明白自己的病情,还要告诉病人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以及哪些是正常的反应等。通过具体的临床实践竞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也能强化学生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进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实践技能操作中去,有效提升他们的医学综合能力。
总之,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高校的医学临床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和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必须要根据临床技能竞赛的机制,积极创新高校的临床教育,从而有效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医学综合实践技能,进而推动高校医学临床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雍军,冯娟,范宇琴,等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作用与对策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5(20):9-11
本文针对近两年医学的迅速发展、医学知识获得的快捷便利、医学教育模式的改变和医疗商场的变化等新的临床医学教育背景初步探讨了新形式下如何作好临床医学教育工作的对应措施。
目前,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和人们获得知识的便捷性及多样性,以及在市场经济下医疗市场竞争性的愈演愈烈,医学教育模式的改变,现代学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临床教员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和提高,简单的重复既往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临床数学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才有可能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把医院建成一流的临床医学院,本文就新世纪、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临床教学工作做了初步探讨。
1 新世纪的临床医学教育背景要求临床教员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出现,发展和完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超常规发展,医学知识日新月异,人们对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临床诊治和预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疾病普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有的教科书和教学大纲已很难跟上现代医学的发展,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医学发展的动态来积极开展临床医学教育,以感染性疾病的教学为例,随着抗感染药物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以及疫苗的出现和完善,一些经典的传染病如天花,霍乱,乙脑,流脑,麻疹,血吸虫病,痢疾等已被消灭或发病率已明显降低,但抗生素的滥用和一些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导致一些机会菌,耐药菌感染逐步增多并受到临床的重视,人们免疫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交通的十分便捷非常有利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使得一些新的感染性疾病不断的出现(如SARS 等) 和某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如艾滋病等) 的出现以及性传播感染等在国内复燃和发展等,这就是要求临床教员必须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学时安排以满足这些变化,学习内容和临床实际的脱节不能满足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目的和宗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沟通途径也变得十分畅通和便利,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完善,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非常快速和直接,也为总结和分析医学发展的动态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现有的教科书甚至有关参考书籍很难全面反映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这给现代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它要求临床医学教员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及时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则要被现代医学所淘汰,也不能为称职的现代临床医学教员。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医疗市场也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病人就医有了很大的选择性,对医院和医生乃至诊治方案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同时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医院和临床医生在日常医疗和教学活动中必须尊重病人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一些有关权利,这给临床医学教学带来很多不利,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医疗和临床教学的关系,将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医疗纠纷,甚至是法律纠纷,也给医院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产生不利因素。反之,如果处理得当,不仅有利于医学教育,也有利于提高医院和医生自身的声誉,而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也还不完善,滞后于目前医疗形势的改变,如何确保临床医学教学的正确和合理、合法地开展。不仅是临床医学院和临床教员所必须关心的问题,而且涉及到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因此既往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已不符合当前医疗市场的变化。作为临床教员,应提高法律意识,正确处理好医疗和教育的关系取得病员和/ 或家属的配合来积极开展医学教育,为培养新一代临床医生和拓展市场而积极努力。[ ]
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也给医学教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全国各地许多高等医学院校都建立了医学院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临床课程将在临床医学院内实习时同步进行,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也在医院度过,学生将有更多时间与病人接触,这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如何利用学生在医院的几年时间培养学生正确和基本熟练的临床思维和处理能力,也给临床教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员按病种讲完课或带完见实习生后便完成任务,这种情况将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医院内与病人接触,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包括医学,心理学和社会问题,甚至语言问题,这都要求临床教员花许多时间未解释和教导,单一按病种来讲对学习临床课程是最基本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学生的临床能力无从谈起,但对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来讲,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员在平时的讲课和见、实习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自习和接受能力,把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作为教学重点,并把它灌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等基础内容可简单地讲解或由学生自习,这样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的提高,我们在以往的讲课过程中也做了一些尝试,如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作为讲课内容,强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共同特点和诊治要点,突出讲解它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感染性疾病中各种病因所致疾病的特点及鉴别,而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一些病则在病因分析时讲解其特点,讲课效果明显,学生普遍欢迎,并反映在临床遇到类似病人后知道怎样去处理,我们认为这才是临床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建议在临床数学活动中可以以临床症状为主线多讲解,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讲解具体疾病各自的特点和处理要点。另一方面,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对学生的临床基本功重视不够或无法给予更多的教导,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整个临床阶段学习时间都将在医院度过,因此我们认为临床带教老师要用一定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临床基本功(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临床基本操作等) 并作严格要求,因为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是一名优秀临床医生的基础。另外,要做好一名优秀医生,必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与病人之间的接触,沟通也是重要的,这对于了解病情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在这方面也要求带教老师予以重视,因为一名医学生或年轻医生在这一点上往往欠缺和难以领悟需要在临床活动中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
2 临床教员自身综合素质要进一步提高。
为提高教员的授课能力和效率各大院校已多次开设讲课或研讨班并培养了不少A 级教员,临床老师的授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是临床老师和基础教员不同的最大之处是前者主要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诊断和处理能力,而单纯地提高授课效率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要作好一名优秀的临床老师,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能敷衍了事,对于一名临床医生要带教一、二名学生并不是件难事,难就难在能否认真和带好两方面,没有一定的责任心,不认真带教是很难培养出优秀医生的,一名好医生不等于是一名好老师,要做好一名临床老师除做好自己医疗和科研工作外,还必须负起责任,认真培养下一代医生才能使我国临床医学不断发展和进步。另外,带教老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因为医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人们获取医学知识途径既多又直接,这要求任何一名临床医生都必须不断学习和钻研,这样才能在医学界立于不败之地,对临床教员而言尤其重要,只有自己不断进取,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一名好的临床老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好医生。
3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临床教育形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学生在医院学习期间,由于时间的限制和病人就诊情况的不同,他们在临床医学院所学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一些少见病种的理解和掌握很难完全满足以后工作的需要,因此,在临床教学中,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疾病的诊治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处理问题能力,单纯依靠授课和临床带教很难满足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临床医生的要求。根据现代医学界的需要,认为通过以下诸种措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疾病的有关知识和诊治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以弥补日常教育中的不足。首先,制作和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授课和学生自学打下基础,随着电脑及其应用的普及,学生普遍掌握电脑的使用,这是学生自学和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的基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完善,一方面为授课增添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授课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课时的限制,一些在授课时无法讲授或讲深讲透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同时也便于他们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对一些临床的操作规范和具体过程,也可通过此形式来不断加深同学的印象,以利于他们能很快地带入临床诊疗活动中去,这也要求临床教员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应注意原始资料的积累。其次,更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对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疾病或其诊治,可组织他们进行教学查房,或组织同学对某一疾病的相关基础理论和临床诊治进行查阅文献、撰写综述或深入研究,以培养他们的临床的科研能力。第三,对一些临床遇到的少见病例和某些疾病的特殊处理或操作,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查房或示教,以免他们失去学习机会,这也需要临床教员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不必过分苛求学生的分组和分科要求。当然,这一方面内容也可用多媒体课件来弥补。
总之,当前医疗形势的变化和医学迅速发展,知识信息爆炸和获得的快捷,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临床医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需要临床教员不断改革和摸索,以最大程度地应对挑战,认真负责地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为培养新一代名医打下良好基础。[论文格式]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医学教育21世纪是呼唤人性的世纪,以人为本的理念要贯穿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临床医学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在当前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特别突出,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同时也给医院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进行医学教育的时候,只关注于医疗技术的提升,而忘记了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医学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一、人文精神融入到医学教育中的意义
近几年来,由于深入的贯彻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都在提高,人均GDP也比往年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而这个时期也是矛盾的多发期。社会和谐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主题。经济的腾飞助推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种高新的医疗技术在给患者带来光明的同时,各种不同程度的医患矛盾也在逐渐的显现。深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现代医学所面临的问题很多,比如人口老龄化、健康需求多元化、医学社会化以及各种新型学科涌现等现象。医学教育所面临的复杂形势,要求学生在掌握良好技术的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文情怀。若没有很好的人文素养,就很难培养出既有智慧又有气质的大师来。医疗工作者若是没有人文情怀,只会造成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的态势。正因此,对于21世纪的医学教育来说,必须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培养出高水平的医生来。
二、当前临床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文精神对于医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于时展
当今医学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各种各样的医学高新技术正在涌现,给诸多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这只是仅仅体现在医疗技术上,健康教育、家庭医学以及人性的关怀等都没有列入医学教育教学中去,导致我国医学教育仍旧在原地踏步。即便是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也是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而国外的医学教育中,不仅传授技术,还将医学伦理以及医德等贯穿教学之中。我国临床医学教学只注重技术的传授,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与时代的发展是不相符合的,急需要转变这种过时的理念。
2.医疗服务缺乏人文关怀
社会和谐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早已经定格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里。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给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各种各样的矛盾却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等方面。在众多原因中,最根本的是缺乏人文关怀。医生与患者之间不是敌人的关系,而是朋友的关系。病人需要医生给予人文方面的关心,这样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然而,由于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医生只关注于患者本身的病症,不去关注其精神状态,导致双方在交流上出现障碍,进而引发言语冲突。
三、人文精神融入临床医学教育的主要举措
前面分析了当前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此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强化人文精神的教育。笔者依据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并参考了相关的资料,特提出以下几条措施:
1.提升临床医学教师的人文素养
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人文滋养。这就要求医生的职业行为不仅要表现出较高的人文素养,还要表现出明显的人文关怀。要关注病人发病的原因和经过,最重要的是要将病人当作一个人来看待,而不是一个实验对象。这就需要临床教师加强这方面的修养,从而将其贯穿到教育教学中去,并将这种理念传播给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做准备。
2.将人文资源融入到医学知识教学中去
以妇产科为例,妇产科是众多学科中涉及医学伦理最多的学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更加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教师要充分的挖掘课堂中的人文精神,抓住时机进行人文精神的教学。比如在教授人工流产的时候,要告知学生,人工流产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还牵涉到生命伦理问题。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然而有计划地流产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更合理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通过这样的讲授,学生在获得医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有关生命伦理等方面知识的洗礼,这样更能够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能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医者所肩负的责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里,人文精神理应成为各行各业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临床医学领域的人文精神教育更需要进行高度的重视,这不仅关乎到医患关系,更关乎到人伦。本文对如何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临床医学教育工作中进行了探讨,期待其能够对临床医学教育的改革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胡燕军,谢幸,黄丽丽.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临床医学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07,(05):390-391+412.
【关键词】医学生;教学改革;三早教育
随着世界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医学模式已发展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阶段,这对传统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临床医学人才只有具备较强的临床、科研及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卫生人才的需求。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指出“医学毕业生的质量是衡量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2]但目前国内不少高等医学院校(包括我校在内)基本上仍在“基础--临床--实习”三阶段教学模式下运行,此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解决临床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发展对未来的医生需求和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从临床医学实践自身特点出发,试从医学生接触临床、科研、社会实践的角度,对国内外高等医学实践教学开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和可能采取的措施。
一、接触临床教育模式的对比分析
欧美、日本等国和地区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具有基础与临床教育相互渗透、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特点。比如美国采取基础阶段渗透临床阶段教学内容,临床阶段联系基础阶段理论知识,甚至基础与临床教师共讲一门课程[3]。英国和澳大利亚则多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以医学问题为主线,根据病例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导作用 [4-5]。日本提出“楔形教育”的模式(即前两学年提前插入专业基础课,后期采取复修基础课)和整合医学教育模式(即实行基础与临床综合教学,如某一课题(如肝脏)从细胞、组织、器官生理、病理等横向水平进行讲授),通过实施基础与临床综合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对与临床相关联的基础知识更易理解[6]。
然而,国内不少高等院校医学教育的基本框架仍是“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这虽然有利于学生比较集中地对基础医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和培训,但和国外医学教育模式相比,这种三段式教育模式下的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教学形式,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不紧密,易造成忽略医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致使医学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较差,专业面过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创造性思维,综合素质不高[5]。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端也是目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早期接触临床”教育模式遵循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转变为以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心,可革除医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能够真正实现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直接联系。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临床整体思维概念,增强职业认同感及责任感,而且还可以训练其与医患间的沟通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获取临床知识的终身学习能力。故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外高等医学院校的好的经验,遵循临床实践五年不断线和实践教学为整个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重心的临床人才培养规律,创新早接触临床的教学模式,构建早期进入临床的教育教学平台,为学生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二、接触科研教育模式的对比分析
科研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是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科学方法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6]。医学本科生早期科研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创造,是培养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关键所在,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7]。国外对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视,课堂教学重视传授取得结论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像国内“填鸭式”灌输结论。将教学、科研有机结合,给本科生提供早期融入科研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熏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锻炼优秀品质,是许多国外研究型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早在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其经验为世界诸多高校普遍效仿[8]。如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进行科研,用于医学生的科研训练上的时间和精力多达3个学期。许多国外大学及其附属的医院或研究机构,开设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招募医学及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本科生,鼓励其参与科研实践[9]。
然而,国内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科研能力培养,主要集中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而本科阶段科研能力的培养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张勇等[10]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结果表明参加过循证医学科研项目的培训以及经常参加医学科研论文讲座的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8.92%和10.81 %,参与发表科研论文的学生也仅有13.51 %,对自己的科研素质满意的学生只有6.22%,35.14%和45.95%的学生了解过PBL教学和TBL教学,显示出临床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整体较低。目前普遍存在对本科医学生科研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本科毕业生的科研水平不高、科研意识不强等问题,以至于绝大多数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创新意识欠缺,科研能力不强,综合分析能力较差。
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研究型教育模式将是大学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高层次人才的基本途径。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明确提出:通过五年的在校学习,应获得临床医学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以适应今后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需要[11]。这就要求我们摒弃以往只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观点,引导医学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培养医学生未来参与医学科研的兴趣,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利于培养出能够挑战医学难题、解决医疗实际问题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三、接触社会教育模式的对比分析
社会实践是医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欧美国家的高等医学教育十分重视医学生社会实践的早期接触,能够利用社会(社区)资源从事实践教学。如美国[11-14]医学院采取社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通过社区医疗门诊训练,激发医学生对后期临床专业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理解精神和躯体疾病过程,培养其人道主义精神,使学生体会作为医生必须具备的品德。
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接触社会实践的教学活动的开展,相对国外来说相对滞后。虽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卫生志愿服务、开展健康宣教及各类课题的调研等活动,使医学生拓展了视野,能够关注社会基层医疗卫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整体来说,还存在形式单一、缺乏专业指导和客观评价指标等诸多不足。
从医学人才成长的历程和国内外接触社会实践的情况来看,早接触社会实践是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针对目前我国医学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更应借鉴国外社会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制定一套完整的社会实践实施大纲,将社会实践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建立稳定的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的社会实践考核制度。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为依托,建立稳定、对口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活动外部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效果评价体系,使学生早接触社会的实践教学活动评价指标客观化。通过早接触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培养具有献身精神、协作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富有爱心、耐心,高度的责任感的医学人才。早接触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减轻就业结构性矛盾,提升毕业生的自身综合素养,适应社会需求。
总之,通过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可以看出,加强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早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和必须的。“三早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明确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使其在实践中学会正确处理医护关系、医患关系及各种工作原则,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获得和扩充知识的同时,掌握未来的工作方法,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将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融合、统一起来,对于推动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转变,促进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旗涛,曹德品,王玲,等.访问美国医学院校侧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59-60
[2]付有龙,王丽.中英高等医学教育比较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 28(10):68-70
[3]王庭槐.英国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医学教育,2005,(1):84-89
[4]刘玉妹,山下昭.日本医学教育改革现状[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0,21(2):22-25
[5]曲艺,赵晓东,丁会峰,等.德、英、美医学精英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2(28):943-945
[6]虞立红,王静爱.地理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探讨--以北京师范大学资环系地理学本科生培养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4,(3):24-28
[7]张作鹏,梁子敬.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调研及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10,4(17):139-140
[8]杨慧,俞安平,恢光平,等.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65-68
[9]张蔚,张秀军,孙业桓,等.某医学院校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6):531-534
[10]张勇,周慧银,苟亚妮,等.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0):96-97
[11]李小波,顾鸣敏.临床医学冬业培养目标的分析与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1):20-21
[12] Paul GR, John BC, Daniel H, et al. From concept to culture: The WWAMI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 [J]. AcadMed, 2001, 76:765
现代医学人才培养需要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支撑,为此,欧美国家大多将医学教育融为综合性大学有机组成部分:美国设在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占88.8%,德国30多所医学院校90%以上隶属于综合性大学,英国排行前65名的综合性大学中86.1%的学校设有医学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自上世纪50年代参照前苏联模式初独立建院后,经过近50年后,其封闭教育体系越来越明显地制约了医学人才培养质量。随着20年前开始的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医学院校大部分进入综合性大学。并校后借助综合性大学平台以及多学科优势,医学教育水平有了一定提高。然而,由于地方医学院校自身原因,合并后多数采用了大学集权管理模式,给医学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校管理机构重叠,横向管理壁垒,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失去法人地位的医学院,与校外联系合作受到了制约,医学教育各学院的自和办学积极性都有不同程度降低。大学职能部门管理中更多强调办学共性,医学教育规律中的特殊性得不到足够重视,“一刀切”现象时有发生。附属医院脱离医学院划归大学管理后,直接导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紧密联系被分解,医学院与各临床学院间关系松散,教学、学工部门的协调、统筹、管理职能明显削弱,协调起来难度增大,形成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因此,进一步深化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相应协作机制,对促进医学教育更好更快发展非常必要。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及实践
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我们并校后医学教育一直采用集权管理模式,办学中弊端日益显现,进一步深化改革应该如何走?我们逐渐形成了如下的思路并开展了实践探索。
1.遵循“四个有利于”的改革原则
深化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四个有利于:有利于遵循医学教育规律,促进医学教育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校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
2.更新观念,调整管理模式,保证医学教育系统性
充分认识到过去单科医学教育体系相对封闭,理念相对保守,学科结构单一,素质教育薄弱、办学条件有限,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而医学院校融入到综合大学以后,实力大大提升,处于湖北省属高校领先阵营:2010年开始研究生教育,2003年开始留学生教育,科研及学科建设处于省属医学院校领先地位。但是,并校后的集权管理模式也对医学教育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合并以来,医学教育逐渐形成了“医学院+7家临床医学院”的架构,集权管理模式下,没有权限和职能,医学院仅凭工作机制难以真正领导和统筹医学教育的各方面的工作,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学校赋予了医学院一些统筹职能,有了一点集权分权管理的端倪。发展到今天,学校逐渐达成共识,决定进一步调整管理模式,成立医学部,并使之成为医学教育管理实体,直接管理医学相关学院、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这种“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真正做到了管理权限重心下放,恢复了医学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3.尊重医学教育特殊规律,建立相应管理体制
医学教育具有不同于其它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主要表现为人本性、实践性、系统性、长学制、高投入、国际化。
(1)人本性:医疗活动服务对象是人,医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人文底蕴、关爱生命和团队合作精神。
(2)实践性:医学是经验与实验科学的结合,实验实习教学多,必须有良好的实验室条件,附属医院作为医学教育的最重要部门必须具有丰富的床位、病人和病种等资源,才能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我校整合社会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加入医学教育行列,有力地保障了临床实践教学需要。
(3)系统性:学科特殊性决定了医学教育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个主要环节,各阶段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可忽视其内在联系,人为切割。我校改革管理体制,成立医学部,保证医学教育的系统性。
(4)长学制:医学教育内容涉及面广、课程多、周期较长。三峡大学合并初期,采用一刀切,将医学教育学分大幅压缩,影响教育质量。后来才遵循特殊规律将医学教育学分定为260学分左右。
(5)高投入: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质量要求高、实践性强、师生比高,这些因素导致医学教育成本很高。国外医学教育成本显著高于其它专业,国内教育部部属院校医学生生均拨款也达到了27000元,相比而言地方院校医学教育的投入还要进一步增加。
4.处理好与附属医院及临床学院的关系,建立良好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