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2: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和经济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农业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协调模型构建
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济的评估,我们可以依据表1、表2中的指标,根据层次分析法对参数数据进行分析。但实际上,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济的独立性分析,并不能有效地解释生态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因为这两个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为此本文构建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型,来对一个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在表1和表2中,分别用U和W表达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济。如果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济是协调发展的,那么U的演进方向会带动W向相同方向发展,反之亦然。为了用数学手段加以描述,我们构建了协调系数C加以表示,如公式(1)所示。根据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应该是使得协调系数越大越好,再考虑时间上的动态变化,则可以用公式(3)表示。
2实证分析
为了实现对农业生态经济的评估,本文选择浙江省从2001~2012年的相应环境数据和经济数据作为实证分析的基础数据。浙江省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已经形成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趋势,属于我国对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工作处理较好的地区之一。因此,选取浙江省的相关数据进行本文的实证研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为本文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济分别构建了三层次评价指标,因此通过领域专家评分并进行层次分析法计算,分别得出环境和经济的评价,再根据协调模型分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水平问题。
2.1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根据表1所述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各项,以及浙江省的相关环境数据,由领域专家进行评分,按照层次分析法计算出的U1指标的评估矩阵为:进而可以得到的对应的6个第三层次参数的权重为:0.051,0.156,0.148,0.0840.270,0.291。以此类推,可以得到表1中所有参数的权重系数,如表3所示。
2.2农业生态经济水平评估根据表2所述的农业生态经济评估指标各项,以及浙江省的相关经济数据,由领域专家进行评分,按照层次分析法计算出表2中所有参数的权重系数,如表4所示。
2.3环境和经济协调性评估根据表3和表4得到的各层次参数权重系数,以及公式(1)到公式(3),分别计算浙江省2001~2012年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济的协调度,并绘制曲线如图1所示。从图1的曲线来看,浙江省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济协调性呈现总体上升趋势。虽然中间有些年度数据来看,这种协调情况有所起伏,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这说明,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上升和环保意识的加强,浙江省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已经趋于良性。
3结论
近年来,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经济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因此,对于一国或一个区域来讲,科学合理地评估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济的协调性问题,对于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分别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估和农业生态经济水平评估构建了两个三层次评估指标参数体系,并借助层次分析法和协调度函数,对浙江省从2001~2012年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济的协调性进行了计算。实证结果显示,随着我国对于农业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浙江省在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之间的协调问题处理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作者:王肖芳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农村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在农村经济发展体系中,农业经济管理是核心与关键,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保障[1]。在实际工作中,要着眼农村经济实践,强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创造性解决“三农”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提档升级。
1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农业经济管理直接关系到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高质量的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为农业发展决策和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和支撑,是农业经济科学、高效发展的基础,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要求。
1.1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撑
从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通过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提升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可以因地制宜,实现农村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2]。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构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可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规范性,避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盲目性,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提高农民经济发展积极性,消除农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后顾之忧,激发农业经济发展活力。
1.2提供理论指导和解决方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迎接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兴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高效的手段,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在法律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向上,对农村经济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解决方案,帮助农民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率。
2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2.1信息化水平落后
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实践当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信息化水平不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社会经济管理体系中,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经济管理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与城市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3]。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管理方法和决策程序上,由于信息的闭塞,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导致了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是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
2.2没有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
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来看,制度的缺位也是制约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原因,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了经济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低下,很多好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策略得不到制度保障,无法充分落实并发挥作用,导致了农村发展经济活力的不足。由于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滋生了很多经济纠纷,由于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农民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顾虑,都会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发挥农村经济管理作用的策略
3.1完善制度体系
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要从体系建设入手,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于发挥经济管理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过程当中,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着诸多不科学、不规范的作用。因此,强化体系建设,要从操作制度、权益保障等方面入手[4]。在农村经济资源权属问题上,要进一步明确,通过明确责任人和受益人,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农民的发展活力,为农村经济“注血”。同时,在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操作不规范问题,要通过强化制度建设,明确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可以减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风险,将农村经济管理放到制度体系的“笼子”当中,实现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2构建多元立体管理模式
开展农村经济管理,不是一个孤立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通过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在现有经济体系下,发展农村经济,要聚合社会发展力量,通过对资金、人才、资源的整合,发挥经济发展平台效应,通过引入发展基金、吸引社会投资、争取政策资金等方式,为经济管理做好资金准备,与此同时,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要引入高水平管理人才,并通过制度和生活上的保障,留住人才,提升管理效能和管理质量。此外,强化农业经济管理,要善于运用多元化的管理手段,特别是要注意科技的运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农村工作实践当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性,是推动我国“三农”建设的核心。因此,理论研究者和农村经济管理者要着眼“三农”现实问题,强化宏观把控和微观操作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农村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利霞.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5,35(8):228-229.
[2]薛贤明.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6(4):1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战略;土地流转制度;现在分析;解决对策
一、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的客观存在要求农村应该拥有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依据农村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发展册落的引导和支持。农村作为我国落后地区,以政府为主体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短期不得改变。政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制定的主体单位,必须依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生活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 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分析
1.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有很高的要求。
2.农村经济逐渐转向多元化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3.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介绍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1】道路交通的不完善。道路交通是打开农村对外开放大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道路交通的不完善,将会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流通,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目前我国正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即以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经济时代,水、电、通讯网络的不健全将会降低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1】生产力的落后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落后将使农村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
【2】农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下。将无法使农村经济高速发展。
【3】农村市场不规范,令农村市场无法做到健全繁荣。
【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了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
【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将使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变得落后,科学含量降低,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产品市场,使得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降低。
【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会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和经济形式和市场动态的掌控和了解,阻碍了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3.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重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基层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基层管理力度下降,基层干部素质降低,社会基层腐败现象严重。
【3】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机制不健全,令大部分指令执行力度低,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程度降低,无法取得较高的成就。
【4】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将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农村发展实施对策分析
1.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收人问题一直是国家进行农村经济建设的首要问题。虽然目前农民收入有所增长,国家也制定了很多对农民有利的政策法规。但城乡收入的差距依_然在扩大。因此,若想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首先解决农民负担沉重问题,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改革农村税费,实现农民负担规范化。坚决杜绝不合理收费;二是反腐倡廉.精简机构。减低乡村行政费用;三是公正执法,尊重农民的人格尊严,使农民充分行使民力。此外。还要改善农产品贸易中的不合理政策,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从而加快农村建设步伐。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首先,农业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应以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为基础;其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比较优势的产品为依据,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同时还要优化品种和品质,提高农产品质量.争取更广阔的市场:再次,要创新农业组织制度.以农业市场规模弥补生产规模的不足,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新技术。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3.建设并完善农村技术市场
提高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技术市场151。可与一些大专院校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外请一些专家进行定期指导培训,并以讲座等方式提高业户的技术水平,以提高农村技术市场的科技含量。在进行硬件改善的同时,还要进行软件改造,完善技术市场配套法规,建立技术市场资金支撑体系,发挥网络优势。开拓网络技术市场。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整合旅游资源,实行多元化开发,建设特色旅游强县。同时,把房地产业作为重要财源补充的机遇性、策略性产业来抓,把加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作为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着力点来抓,初步形成起点高、收益快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农村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发展工业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地区工业发展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要坚持环境兴县,发展生态工业。拒绝污染环境的项目,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新型丁业化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双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总结: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华. 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问题的思考[D]安徽大学, 2003
[2]魏下海. 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7 .
[3]孙敏荣.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制约因素浅析[j].现代农业,2004(i2):37—38.51.
【关键词】西部地区 农村经济 管理措施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要知道,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尽管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迅猛,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是很突出,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劣势地位常常使它们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发展,而不能仅限于发达地区的发展,因此,关注“三农”问题,推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腾飞,必定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目前,西部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管理上面,只有认真分析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找出办法,才能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何谓“农村经济管理”
农村经济管理是指在国家经济方针政策下,为实现生产发展目标,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市场环境重新对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进行调控的过程。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其人才稀缺、资源稀少、信息滞后、生产力弱和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域特征比较明显,但同时也反映出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具有极大的上升和发展空间。所以,做好西部地区的经济工作,促进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村经济管理现状
在市场体制、国家政策、市场信息、生产技术以及人才缺失等综合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我国农业经济未得到极大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始终徘徊不前、毫无起色。
(一)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合理
尽管我国政府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西部农村地区生产落后,国家要保证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因此运行管理仍然明显带有计划经济运行模式的色彩,尤其是部门分工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部门分割,彼此交流不畅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机构设置显然不能适应经济全化发展要求,不能适应国际经济发展中产供销协同联动、规模化要求,更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机构运行协调、快速反应的要求。
(二)有限的农业配套措施
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相对滞后的现状,致使很多时候国家或政府对农村的扶助政策仅仅停留在补贴阶段。在当前国际竞争中,粮食生产应当实现从规模到效益上的质的飞跃,而这方面我们缺乏相关的政策,以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建设,缺乏参与世界粮食市场竞争的优势;同时我国粮食价格政策虽然已经放开,但还存在管得过多,粮食价格由于受到政策保护,出现了真正依靠市场调节力度不大的现象。
(三)尚未具备健全的流通机制
西部农村地区,往往存在着市场流通机制、设施方面基础较弱,农产品价格体系不健全、市场供求信息系统不完善等问题。目前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在市场流通环节上依然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未能真正融入到市场中来,商品化优势不明显,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也不高,尚未建成一套健全的流通制度。
(四)市场竞争主体性弱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落后,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发展缓慢,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农贸公司相比,必然处于劣势地位,还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能力,市场竞争主体性较弱。
(五)农村基层队伍经济管理能力差
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条件艰苦、资源匮乏的劣势很难吸引到人才。而农村经济管理混乱、队伍精神、素质建设不严,队伍成员普遍文化水平低,信息收集能力弱、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村经济管理的困难。
三、如何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管理
加强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管理,对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定要把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放在首位,同时运用科学的手段、方法对农村经济管理进行强化。
(一)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机制
一方面,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农业发展上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从生产、管理、营销到交易阶段的发展均采用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体现农业管理的集中化。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农业管理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农产品品牌,将“三农”政策落到实处,体现农业化生产经营的特色。
(二)强化农会的组织化水平
农会要发挥自身的纽带和联系作用,鼓励农民加入进来,依靠农会的各种优势和力量进行市场化运作,加快农村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强化农会的组织化水平,提升整体效益,从而破解农业发展中的市场难题。
农会为农民提供资源、信息和技术支持,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极大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带动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三)打造一支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
强势打造“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不断外出取经,引进经济管理人才,优待管理人才,强化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培训,培养人才队伍的道德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加以引导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教育,贴近实际,贴近农民,改变落后的工作方式,灵活多变地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体现服务意识,密切联系农民开展“三农”工作。
四、结束语
对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必须从西部实际情况出发,掌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研究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特征,打造“三化”态势的农业格局,提升资源的合理使用率,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价值最大化,促使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兰学莉.加强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管理的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10).
[2]蒋素娇.农村经济管理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师,2006(09).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发展;“互联网+农业”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产业中,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我国农业要想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就要结合互联网,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1“互联网+农业”的概述
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互联网+”的发展模式的特征是很富有时代性的,主要表现为互联网能够使生产生活中的基本要素得到整合。将网络的优势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众所周知,“互联网+”这种发展模式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他指出,只有通过积极有效的政策对农业进行政策引导以及给予一定的支持,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跟农业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而给其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很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其他产业朝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使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互联网+农业”能够使我国农业发展实现重大改革,实现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使农业资源高效率地整合,最终使其生产模式实现跳跃式发展。在“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中,通常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生产智能化类型,在这种类型中,通过互联网技术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农业技术得到提高。第二种是农业电子商务类型,使用该种网络营销模式,通过农产品O2O,实现更有效率的交易,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第三种是信息化发展类型,打造一个信息交流平台,通过该平台,农业生产人员和经营人员互动频率更高,从而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
2“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2.1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大量实践表明,“互联网+农业”这一发展模式非常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特征,如能将农业经济发展跟互联网发展高效结合在一起,那么就能够更好地实现新型农产品的发展,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升,并且使农产品产业链得到延长。通过“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结构,实现市场资源配置,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市场信息,从而能够对农业经济的生产规模以及后续发展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2.2实现了由资源型农业向技术型农业转变。在“互联网+”时代,农业发展跟信息网络结合在一起,将会大大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业从资源型向技术型转变。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衡量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包括了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等。最近几年,农业市场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经济创新等方面,这些方面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以资源型为主要发展方式,我国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程度较低。因此,大力推广“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能够使农业实现转型和升级,从而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2.3节省农业发展资金,提升农业经济效益。通过“互联网+农业”,农业发展成本得到节省,农业经济效益得到提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互联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高效率,如果能够将互联网技术跟农业发展紧密结合,那么就能够同时为农业生产人员和经营人员快速提供信息。众所周知,现在面对的市场环境是随时都会变化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这种竞争,只有把握好市场环境中的信息,才能游刃有余地去面对市场的瞬息万变;第二,节省农业流通成本。通过搭建网络交易平台,交易程序由烦琐变为简单,农产品的流通也随之加快。另外,互联网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这是因为通过互联网,农业技术获取和学习更加便利,最终新型农产品的生产周期缩短,能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2.4农民的现代化素质得到提升。在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之时,“互联网+农业”模式的科学化使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依托互联网平台,农民可以学会更多的经营和管理知识,乃至获取信息知识的速度也会加快。而且,他们还能够不断地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提升对农业发展的认识,把更多更好的科学与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提升他们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人才。
3“互联网+农业”的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策略
诚然,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还处于摸索阶段。通过调研发现,已经有多个省份在“互联网+农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因此,我们应当侧重于如何改进产业发展思路,借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数据,以及紧密结合互联网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升级得到带动,农民更加富裕。主要创新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借助“互联网+”发展高效农业。众所周知,在转变农业经济方式的过程中,高效是其中一个凸显的特征。借助互联网,农业的多功能性得到开发,农业产业链延长,农业分工更加细化,农业门类增加。依托互联网智能化和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农业经济发展更加高效。第二,借助“互联网+”发展精细农业。在精细农业中,空间信息技术得到利用。通过该项技术的应用,使经济与环境层面的效益得到提升。目前,就我国而言,可以借助国外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技术,比如GPS、RS等技术。运用这些技术,可实现精准播种、施肥,乃至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第三,借助“互联网+”发展智慧农业。最近几年,基于“互联网+”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如火如荼地建设。其中,从经营的角度来看,京东商城和淘宝电商平台力争打造规模化的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通过互联网,它们建立直销网络模式,促进了专业化网络销售平台的发展。从管理的角度来看,首先,可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农产品信息进行整合,借助信息平台,农产品更加全面地展示在客户面前;其次,通过云端网络技术,农产品信息和质量得到监控,相关信息可以及时传递给生产经营者,为决策人员提供参考。
4结论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农业发展对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极大的影响。对于农业发展而言,应当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依托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使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尽早实现。
作者:许金 单位:法库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
参考文献:
[1]黄艳红,陈梦倩.浅析我国“互联网+农业”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J].商,2015(38).
[2]徐珍玉.“物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新机遇[J].上海信息化,2015(6).
[3]李丙金.“互联网+”时代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6):134-135.
[4]严方.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5]刘丽伟,高中理.“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J].世界农业,2015(12).
[6]汪勇,张蓉.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迁[J].华东经济管理,2001,15(1):135-136.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启示
中图分类号:F11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300-02
二元经济结构是西方理论界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理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之后经济学家费景汉、拉尼斯、乔根森等对其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我国学者也根据中国的国情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分析。
一、国外学者关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论述
1、阿瑟•刘易斯的观点。阿瑟•刘易斯通过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部门,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一种称为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传统部门落后,但比重较大;现代部门先进,但比重较小。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1]他认为这两个部门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差别,农业是“维持生计”的产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在该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绝大部分的劳动力;而现代部门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
2、费景汉、拉尼斯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费景汉、拉尼斯意识到刘易斯模型忽视了农业的作用,所以对其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提出了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二元经济结构划分方法,其次还把产业差别和地域差别并列为二元结构的内容[2],他们强调农业的重要性,重视农业的剩余作用并指出:农业是依靠输出剩余劳动力而获得发展的传统部门,农业积累的产生和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的流出是同步的,工业部门充当着自身持续发展和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唯一源泉,并提出工业应先采取资本浅化政策以吸收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劳动吸收速度必须大于人口增长速度。但其中农业剩余只是在农业过剩劳动力移出后才能实现,并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大量移出而减少,即结构转变和经济发展的机制正在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工业资本的有机结合。
3、乔根森的观点。乔根森同样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和完善,他是在一个纯粹的新古典主义框架内探讨工业部门的增长是如何依赖农业部门的发展的,放弃了剩余劳动和不变工资的假定,认为任何从农业中出去的劳动力都具有正的边际产出;农业剩余的大小决定工业部门的发展。即农业剩余的产生是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必要条件,且农业剩余越大,现代部门发展越快,农业中的劳动力转移也就越顺利。认为工业部门的工资等于边际生产力,而农业部门的工资等于劳动的平均产品,劳动力可以在两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另外,托达罗等通过引入城市问题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也进行了修正,使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
不管是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还是乔根森,都将农业剩余和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作为工业化的道路,都认为结构转变和经济发展的机制在于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与工资资本的有机结合及农业剩余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
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也一直借鉴二元经济结构这一概念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在其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上,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市场不统一,处于城乡分割状态,因此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工资水平长期停滞不前,从这些特征看,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刘易斯模式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但又有其自身的特色,表现为“改革开放之前,二元经济发展的同时又是计划经济式的增长;而在改革开放时期,二元经济发展是与经济体制转轨相伴随的”[3]。持此观点的学者还有杨小凯、郎咸平、郭少新等,都认为中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经济体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发差,但又有其自身特征。
2、三元经济结构理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因此一些学者结合中国国情,通过分析认为中国是一个三元经济结构的国家,虽然各种观点不尽一致,但他们把“以农村工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经济作为与农业经济及城市工业经济相并列的国民经济中的一元作为独立经济形式,不仅毫不过分,而且可以说是对我国现实经济结构的确切描述”[4],认为农村工业已构成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之间的新工业系统,形成三元结构,而且通过农村工业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经济的一元化。
3、四元经济结构理论。有学者从经济发展的同质化出发,认为以产业类别相区别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三元经济结构”论,忽略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同质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也是多元化的,我国由于其转型经济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四元结构即城市现代部门、城市传统部门、乡镇企业部门和农村传统部门。”[5]
4、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存在环二元经济结构论,他们认为中国工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忽视了“三农”问题,导致出现了二元经济结构,并逐步演变成了“环二元经济结构”:我国一方面出现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格局,另一方面在地区之家、产业及企业之间也出现了二元化的现象,[6]也就是说中国不但总体上存在着具有一定优势的城市及工业和比较落后的农村及农业这样相互区别的二元化现象,而且在各地区、各产业及各企业甚至内部都出现了二元化现象。
不管是二元经济结构,三元经济结构,四元经济结构还是环二元经济经济结构,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三、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启示
如何破解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一元化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尤其在中国,如何转化“二元”为“一元”,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表现在:
1、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取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之一就是城市化水平低,这给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内在矛盾,所以要想破解二元经济结构,就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这就需要破除行政壁垒,制定吸引农民工进城的政策;破除经济壁垒,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制定合理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以促进经济增长。
2、必须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表面上看,农民可以自由的进城打工,即我们经常所说的“农民工”,但是,农民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弱,使得农民在身份、地位及社会权利等各个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不仅要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整来改善“农民工”的现状,同时农民自己也要不断强化自我,提高素质,争取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必须协调工业化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协调工业化战略是针对片面工业化战略的弊端提出来的,协调工业化是在以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的同时,兼顾到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做到以工促农、工农共同发展,力争使农业走产业化之路,农村走城市化之路,农民走市民化之路,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工农间的差距。
破解二元经济结构,使其向一元化发展是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只有社会稳定了,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河北秦皇岛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J].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学.商务印刷馆.1984(8).
[2]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刷馆.2004.12-13.
[3]蔡.中国经济面临的转折及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挑战[J].中国社会科学.2007.(3).
[4]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经济研究.1994(2).
农业生产风险的特殊性是农业保险政策的基础
农业生产存在自然风险的重大经济社会影响是农业保险政策的根本:首先,农业人类社会的衣食住行之本,即便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崛起,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整体比重逐渐下降,但是不可动摇的是农业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对于保证国家安全和稳定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着根本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农业所遭受的自然灾害不单威胁农业生产的进行,更会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薄弱环节。
农业保险的发展符合政府利益是农业保险政策的动力
政府代表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除了要加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外,主要的职能是补充市场失灵,保障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最优化和扩大化。农业保险的发展使得农业和农村有了风险保障,对促进农业发展、助推农村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起到促进作用;此外,农业保险的发展甚至会减轻政府进行灾难救助的财政方面的负担。因此,农业保险发展,政府将会大大受益。为此,政府可以通过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与帮助,可以保证农业保险的正策化和扩大化,为国家整体农业方面的政策提供有效地保障,进而完成国家的整体意志。
农业保险自身特殊性要求农业保险政策作为保驾护航
作为准公共物品的农业保险,没有政府的保障和补贴,暴露在自由市场中,其供求根本无法实现相对均衡,绝大多数农业保险的险种需要政府的扶持才能开展起来。由于农业保险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因此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必须由政府提供补贴,否则农业保险的市场很难发展壮大。没有政策体系支持,农业保险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寸步难行,国家保险政策是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本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是最基本层次的调整,而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很快会表现出了,因而当市场主体的自发调节行为失去控制时,就会出现“市场失灵”,“看不见的手”将彻底失效。因此国家制订农业保险政策是自由经济下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业保险政策中的法律政策是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保障
从国内外的农业保险开展情况综合看来,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及其细节一般都是事先制订好的,因为没有基本的法律的法规,整体的农业保险体系根本无从开展,各个部门和单位也没有合理的政策进行协调和运行,政府宏观的调控是保护农民在保险方面权利的先行条件。历史上,保险业高度发达和经济发展最好的美国的农业保险在自由市场中业注定是失败的,最终还是依靠美国政府的主导才保证农业保险子啊美国的顺利开展。
政府自身职能的实现需要农业保险政策的保障
1.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生态经济。这种经济模式要求人们在发展的时候依据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按照机械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但是现实中,经济发展完全背离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数据是以破坏环境和资源,损害后代人发展空间为代价换来的。而这个过程中,对资源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损失都是不可逆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中,生产活动对资源消耗量大,生产过程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高。人们高强度的把自然资源从地球的物质和能源中提取出来,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又把废弃物排放的自然环境中去。这种资源利用方式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只是持续不断的把自然资源变成废物,换来经济数量的增加。而循环经济模式下,这种发展方式就要得到彻底改善。这种模式要求经济的经济发展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模式,实现对资源的合理使用和资源的重复利用,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2.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应用体现。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重视开发,忽视节约,片面追求GDP的增长,造成了发展过程中环境破坏严重。而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经济的发展更加重视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把依靠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变成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1新的系统观。在经济的发展上要有全新的系统观念。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利用所形成的系统中,人是其中的主要环节。我们应该主动的把自己融入到这个系统中去,研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经济原则,从“自然—经济”这个大系统出发,对资源的开采和使用进行战略性的思考,降低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让人类经济发展循环和自然循环更好的结合起来,进而实现整个系统的良好运行。
2.2新经济观。经济的发展要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相关规律进行,重视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要在自然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坚决避免由于过度开发和索取造成的生态平衡失衡和生态系统退化。在经济的发展中,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大力改善生产条件,实现对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建立高水平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通过多种方法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发展。
2.3新的价值观。新的价值观就是要求让人类在经济发展中对经济、资源和环境等要素进行重新的价值评价,确定经济发展有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对自然资源而言,不仅要把它视作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更要维持其良性的循环系统。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要考虑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也更要考虑到科学技术对生态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修复能力,使科学技术成为有益于环保的技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4新的生产观。新的生产观就要求经济的发展要符合一定的客观规律,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共存,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努力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生产的过程中重视对资源使用的合理性,让每个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生产废物最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5新的消费观。作为消费者,应该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提高消费观念,提倡绿色消费。很多对自然资源的无度索取和开发都是由于巨大的市场利益,因为往往在利益的驱使下,人类贪婪的本性就会显现出来。因此,应该主张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日常的生活中减少一次性消费。在消费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建立起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循环经济理念的具体实施
循环经济理念应该被应用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阶段,真正促进整个经济环境的改变。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鼓励那些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共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1.工业发展。现代工业发展程度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际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而国家想要发展并且走向繁荣就必然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工业化的生产和发展,往往会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开发和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必须在工业化的发展中充分贯彻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努力实现循环发展。我国的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以生产板材为主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太钢就重视对废弃矿渣的重新利用,不断利用新技术对矿渣进行处理,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二十年以来,总计处理了一千多万立方米的矿渣,创造了大量财富。原先的废渣山也已经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公园,不但减少了工业的污染,还改善了生活环境,创造了经济效应,实现了循环发展。
2.农业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在农业领域更要重视经济循环发展。比如陕北地区的坡地耕地开发利用中,就可以融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陕北地区有大量的坡耕地存在,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合理的安排,使得坡地农作物产量低,收入少,严重影响了陕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这种条件下,就一定要坚持农业经济循环发展。对陕北农业的改造和发展中,应该围绕生态农业建设为中心,结合陕北地区环境条件和自然因素选择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对坡地进行梯田改造,防止水土流失,提高作物产量和农田土地利用率。营造生态林,植树种草,改善区域内气候环境。最后实行积极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打破陕北原有的农业种植模式,实现农业发展、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局面,实现农业经济循环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生态经济;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可谓是一日千里。特别是自土地集约化理念提出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开始从小农个体经济转向现代化的农业模式。但是,发展的过程总是伴随着问题,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问题愈发突出,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在这种形势下,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被提上日程。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不应局限在解决粮食问题上,更是要在确保产量的基础上,保证了农产品质量,保障了食品安全,实现了农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从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形式来看,我国的耕地资源偏少,农村人口多,一些地区旱涝情况严重,这都对我国在生态经济要求下发展农业产生了阻碍。故此,笔者对生态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展开以下探讨。
一、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助力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产品,农产品是农业建设的基础支柱。在农业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其经济模式发展的基础就是农产品能够顺利地供给,农产品的供给也是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产品设计的方面较为广泛,农业的基础生产力也有着较大的规模和体系。就现阶段的发展模式而言,农业生产力既包括一些基础性的生产资料和起始资金,还包含着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仪器,必要的农业经营技术和发展模式和人才。要明确的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有效地推动生态经济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农业价值。由此可见,生态化的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严格按照农民的基本需求和实际需要,通过合理分析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自然经济的发展规律,依照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有针对性、因地制宜地进行具体的农业活动,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准备。并且,不同的农村拥有不同的情况,其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而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体系构建,能够有效确保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生态农业的基本理念下,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成为了现实。故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应以当地生态为准,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发展农业经济,进而在相互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共性,借此实现农业生态化体系的构建。具体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方式为:首先,明确农业生产力的范围和规模,前文已经提到,农业生产力所囊括的范围是很大的,在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和经济学家应结合当地的环境,分析研究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情况,并结合农业生产力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体系,进而做到最有效、最合理、最科学地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其次,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完善应立足于现实、依托于群众,结合农村发展的情况和实际的情况,以自然发展的规律为准则,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农业化生产。此外,在体系完善的过程中,应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遵循持续发展的理念,采用不同地域、定向针对的方式,选择适合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作业模式,以此来确保当地的环境能够与农业经济共同发展。最后,在体系规划规程中,应结合当地的环保产业,从根源上打造生态化的农业生产体系,最终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二、科学整合农村资源,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准备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准则,更是经济发展的依据,这同样适用于农业经济。自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开始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逐步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互结合了起来,既提高了农业经济的效益,又缓解了农业资源的短缺现象。由此可见,在生态发展的背景要求下,科学整合农业和农村的资源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细化来说,科学地整合农村的资源可以从资源合理调配和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两个方面来探讨,具体表现为。
(一)农村资源的合理调配首先,应着手宣传生态化农业经济的好处和益处,对生态经济的优点进行重点宣传。在不断宣传的环境下,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农民和农户对生态经济的具体模式和发展优势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进而为之后的农村资源合理调配提供必要的基础准备。其次,可以采用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座谈会的方式,让一些专业人员更好地开发农村中的资源,并让农民认识到资源开发的关键意义。对于一些坡度较高,存在一定危险和风险的地区,可以着手准备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并在此过程中给予农户一定的补偿,进而为农业资源的合理调配提供必要的先决条件。此外,要重点建设生态农业信息化,将一些新型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借助一些必要的网络平台来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的销售工作。最后,完善土地责任制,将土地流转的程序简化,让农村能够实现集约式发展,能够实现机械化生产,以此来减少农民的生产压力。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农业生态化和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监管,政府应优化完善农业监管机制,以此来确保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
(二)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农业作物和农产品的供给工作是确保经济效益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必要手段。为了更好地进行供给工作,确保农业经济活动能够有效地进行,构建一个新型的、完善的、科学的农业服务体系被提上日程,并受到了农民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注。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可以从农产品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进行探讨,具体表现在。第一,从农产品生产方面来看。这一方面的进行是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的,国家理应结合农村发展的基本形式,出台一定的补助和优惠政策。比如说:种一亩地粮食补偿两百块等。与此同时,应完善农村的基础性设备和设施,鼓励农民生产绿色健康的农业产品,改善农业作物的品种,研发更加高质量的种子。通过以上措施,为农产品的生产工作保驾护航,促进农业经济能够在生态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化发展。第二,从农产品的销售方面来看。在农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农村应顺应国家的发展战略和针对农村的发展策略,大力发展生态化的旅游业和农家乐。同时,农村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重点对生态化的农产品进行宣传,以此来确保农产品能够有路可销。在宣传和顺应发展策略的前提下,农民会进一步了解生态发展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而更好地进行生态化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还可以从修筑新的道路和构建专业物流基地等方面展开。具体可以通过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定期进行专业指导;营造和谐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设立共同目标,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关部门的责任和任务也是很艰巨的,应结合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并且科学的发展结构,并做好实时记录,以此来促进农业与生态的良性发展。
三、利用现代化技术,重点提升农业经济的质量
就目前的科技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现代化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一般是应用在工业领域和医疗领域的。这些技术一般很少应用到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但这不妨现代化技术成为农业经济质量提升的关键点。在信息化时代,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到农业中是非常值得。首先,在农村地区可以建立一些高新技术学习点,让现代化技术走进农村,定期开展一些培训课程,让农民更好地掌握相关技术;同时,还可以重点引进一些现代化的设备,通过让农民实际操作的方式提高农业经济的质量。其次,重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通过相关技术的正确选择匹配当地适宜生长的作物,并通过模型分析出优良的作物种子,进而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措施提高农业经济的质量;并且,一些条件适宜的地区还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耕地中,将其应用到传感器中并土壤。通过这种方式来分析土壤中的养分情况和盐碱性,以此来判断土壤的基本情况,为之后的耕作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观察工作,可以具体采用实际摄像等技术,记录作物生长的过程;同时,可以将一些智能化的设备留在土地之中,打造出一个智能化的“稻草人”,进而减少鸟类对农作物的损坏。最后,利用智能设备制作除草装置,通过对农田相关数据的分析,筛选出一些杂草,然后进行智能化地除草工作;同时,减少农药使用对土壤的破坏,真正贯彻落实环保这一理念,还可以利用图像采集设备,对田间农作物病虫害情况进行预测,比如说:通过智能视觉技术采集病虫害的种类、程度、原因等相关数据;另外,还可以利用声音设备采集病虫声,利用语音处理技术识别不同病虫害类型,建立相应的模型,并结合模型来分析实际情况,以此来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问题。
[关键词] 农业发展现状 发展循环模式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35-01
目前,对于农业发展的形式,想要提高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就需要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除了对农村现在的发展形式做下实际分析,还要对农业发展的整体方向做比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明白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也提升了农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要重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创新发展,保证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
一、分析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循环经济可行性
目前,我国人地矛盾突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愈发严重。为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实现循环型农业经济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农业生产体系中使资源能够多次被重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争取以投入最少的资源得到最大利益的回报,在生产中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或将废弃物再利用,实现农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现阶段,农业经济符合我国发展国情,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中的矛盾,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优化了农产品从生产直至销售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了物质的再循环利用。
农业循环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有所不同,传统农业经济是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利用,生产过程中会造成大量废弃物的排放,然后再进行综合治理的生产模式。它是一种掠夺式的经济模式,其直接造成的后果是对资源造成了浪费,同时,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恶化。
循环经济发展目的是能够使资源充分利用,获得最大的农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在农业资源要素中,可以分为一次性资源和可再利用资源,一次资源经过使用后将不能重新被利用,这种不断消耗资源求发展的模式将注定不能够长久。认识到这一点,在农业发展中,就要摒弃传统的发展观念,要尊重经济及其生态规律,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农业资源实行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此来满足农业经济长久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由于受到技术和条件的限制,循环经济还不能够完全得以实施,但长远来看,农业循环经济终将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对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农业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二、分析农业循环经济具体发展模式
目前,在初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同时,形成了下面几种发展模式:
1.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模式,该模式是一种复合型生态模式,使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能够有机的相结合,形成一种能源消耗低,获得收益高的科学的生态系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基塘生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农村比较容易实现的循环模式。由于农村有着非常丰富的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资源,因此,在发展中有着非常深厚的资源基础,能够更有效的实行,并且能更快的达到所需要的效果,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是辽宁省首创以沼气利用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在“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中,将农机资源有机联合在一起,保证了农业水平发展的效益和水平,促进了农业经济快速全面的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性作用。从目前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看,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比较成功的范例。
3.平原农林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该模式可以利用农村的地理特点和优势,因此,在实行中有充分的资源,保证了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对农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为了农业发展创新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还需要对平原农林牧符合农业模式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并积极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以此促进农业经济更好的发展。
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发展措施
为了保证农业经济循环模式能得到有效、持续的发展,就要依据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全面快速的发展。
1.加强农业循环经济中的推广力度,提高其对于农业生产作用的认识。为了能够使循环经济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就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将先前掠夺式发展变为现在的和谐式发展模式,从源头上改变原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创新能够有效的服务于“三农”。
2.加强政府对于循环经济的引导性作用,在循环经济过程中,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在发展过程中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农业循环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利用以点带面的形式,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对于农业经济循环模式达到有利的促进作用。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促进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意识到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要性。保持农业生产环境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为农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由此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质量满足实际中的需要。
3.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性工作。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保证农业循环经济能够取得良好的收益。在农业循环经济运用过程中,要对其相关技术工作做比较深入的研究,并推广循环经济的理念,使农业循环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满足农业经济实际发展的需要。以此保证农业经济能够达到理想的发展状态,实现农业经济长期稳定及健康的发展。
四、结论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要想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就要在生产中总结发展的经验,不断创新适合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提升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利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形成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求得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卞剑梅.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商业,2012,33:96.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协调;所有制结构
当代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建国初、改革开放初期等的调整有所不同,现在经济基础已经具备,调整开始转向公平性的市场导向,在市场的调解下,参与更多的国际范围的公平竞争;在调整升级中,注重技术结构的提升,技术实力往往是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因素。
面对着经济结构调整形势的变化,需要我们对调整战略进行细致分析,具体如下: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成了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首要内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增强企业竞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继续调整三产业间的结构关系
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稳步推进第三产业,这是党和国家一贯的方针,也是“十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目标。目前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总体上不是很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与工业化过程中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还有明显的偏差。所以必须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三产业之间的比例,提高三次产业水平,改善三次产业内在联系。
第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产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提高和优化工业结构,增强企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工业结构的提升和优化,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科学技术改造现有落后工业的各个产业,促进工业产业的技术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巩固和发展传统工业的比较优势,增强传统工业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引进世界先进的制造技术,充分利用我国的科技资源和人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等技术产业;通过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以联合兼并、破产重组等市场为导向的机制方式,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产品开发度;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压缩和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此外,还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二、实施新的地区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地区经济结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形成合理的地区经济布局,是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要求。
加快西部大开发的速度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调整我国地区经济结构不平衡的最重要的战略举措,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进一步促进中部地区发展
西部大开发,从整体上来看,也是中部地区大发展的机遇,西部大开发需要与中部大发展一体考虑。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域优势,共同发展。要以重要水陆交通干线地区为重点,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带。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建设区域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力
度,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有竞争力的产业。
继续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模范作用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中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今后应继续保持自身优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继续走在改革前列,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率先实现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有效组合,带动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高效化。
三、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经济结构
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当代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分割的政策的影响,造成我国城镇化严重滞后,这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诸多矛盾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农村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已渐渐成熟,因此,要抓住改革机遇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改革,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我国,城镇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国民经济等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四、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关键词]农业推广;存在问题;改革思路
引言
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中国有8亿多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的稳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我国生存发展的基础,如果农业发展不上去,农民的生活水平就无法提高,农村的稳定就可能遭到破坏,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1]。这二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并农业生产中加以应用,我国的农业综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不断向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转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脚步,国家政府应该加快农业改革的步伐,重视农业推广工作。
1简介农业推广
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包括向广大农民推广农业生产的新科学技术、组织培养农民农业生产技能、转变农民农业生产态度等,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新科技,提高生产水平,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现代的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2]。农业推广也可以称之为农业技术推广,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实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把农业普及应用贯穿于农业生产前后整个过程的活动。农业推广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大众传播;可以通过农业技术专家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集体指导,共同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也可以由农民自行到乡镇农业站拜访沟通或者通过信函、电话等方式咨询等等。
2我国当前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的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二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并农业生产中加以应用,重视农业推广,我国农业综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不断向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转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3]。但是我国当前农业推广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同时这也是本乡镇农业发展中面对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农业各部门间没有成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等部门独立存在,合作存在许多问题,技术服务难以到位;2.2农业推广部门很多只是进行行政指令推广,给予农民指导和建议,没有通过实际引进、示范,农民接受水平低;2.3同时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对于农业推广接受程度较差,科技难以普及;2.4推广人员缺少外出实地考察的机会,仅通过杂志、书籍、电视介绍的新技术、新品种,了解一些抽象的信息,缺乏实践经验,对农业知识的掌握和技术更新换代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的脚步;2.5推广经费短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工作没办法正常开展,服务功能难以增强。
3我国农业推广的改革思路
为了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脚步,使我国农业推广的有效性得到提高,我们要立足于农业推广的实际意义,结合我国当前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对农业推广进行改革,使其适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为了大力发展本乡镇的农业经济。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3.1农业推广的主要目的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乡镇农业站等农业部门要加强教育,加强相关部门间合作,为农业推广工作者创造更多去外地实地考察的机会,使其意识到农业推广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端正工作态度,始终走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发展[4]。3.2乡镇农业站等农业部门要向农民加大对农业推广的宣传力度,通过游说、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使农民从心底里认同对农业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意义,把农业生产和农业推广体系有效结合,而不是依靠行政命令。3.3乡镇政府及乡镇农业站等部门可以过培训、专家讲座、示范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科技意识和应用农技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3.4国家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推广的资金支持,在农村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乡镇农业站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新技术、新品种,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建设示范推广户等,提高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性。
4结语
农业作为我国的民生产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中具有重要意义[5]。在市场经济改下的背景下,我国农业推广体制也问题也逐渐凸显,本乡镇的农业生产也受到了阻碍。为此我们要加强农业推广机构建设,通过不断改革与完善促进本乡镇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瑜,张永竹,章东林.我国当前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南京农专学报,2001,03:69-73.
[2]翟雪凌,范秀荣.我国当前农业推广体制存在弊端及改革思路[J].农业科技管理,2000,06:17-20.
[3]翟雪凌,范秀荣.我国当前农业推广体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思路[J].中国农技推广,2000,03:3-4.
[4]高红敏.当前我国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36: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