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早产儿护理培训

早产儿护理培训

时间:2023-09-24 10:52: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早产儿护理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早产儿护理培训

第1篇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14-0057-03

Observation of the effect of parental participation nursing mode in premature infants care

LIAO Qinghui, ZHONG Lin, FU Siyong

(Nursing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Center, Xinyu 338000, Jiangx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arental participation nursing mode in the nursing process of premature infants. Methods: From March 2015 to October 2016 100 cases of newborn infa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hospitalization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premature infants were all nursed by nurses, and the parents did not take part in during hospitalization. When leaving hospital, the nurses made discharge instruction to the paren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family participation nursing mode. The cognitive level and nursing skills of basic nursing knowledge of premature infants, parent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work, incidence of nursing problems in preterm infants after discharge and success rate of breast feeding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average scores of the nursing knowledge, cognitive level and nursing skills of the par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premature infant nursing; parents participating nursing mode; effect

我??的早产儿发生率居高不下,不同龄的早产儿其成熟度亦不同,胎龄越小,成熟度越差,并且成为了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1]。有研究报道,出院后的家庭护理也是早产儿护理的一部分,但生育早产儿的家长往往会有忧虑和罪恶感,接受早产儿需要的特殊照顾常需一段时间,而早产儿又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住院,这使家长无法确切了解孩子的生活[2]。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长对早产儿的护理知识缺乏,因此应在提供隔离措施的前提下鼓励家长进入早产儿室参与护理,使他们得到良好的信息支持并树立照顾早产儿的信心[3]。本次研究旨在评估家长参与式护理模式护理早产儿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00例早产儿。纳入标准为体质量低于2 500 g;胎龄低于37周;Apgar评分高于8分。排除标准为先天性畸形患儿;合并重度缺氧缺血性脑部患儿;存在代谢性疾病的患儿。按住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胎龄在28~35周,平均胎龄为(31.2±1.1)周;体质量880~2 300g,平均为(1 650±150)g;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胎龄在27~35周,平均胎龄为(31.1±1.3)周;体质量880~2 200g,平均为(1 600±175)g。两组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遵循的程序均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均获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早产儿住院期间,全部由护士护理,家长不参与,出院时护士向家长做出院宣教)。观察组采用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其内容:

(1)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通过积极沟通,让患儿家属了解早产儿护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并反复强调护理工作对于早产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为患儿家属详细讲解各种护理措施实施的目的和意义,提高患儿家属的认知程度和责任感,并能够积极地融入到护理工作当中,定期反馈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确保患儿得到正确的护理和照顾。

(2)定期培训

培训由早产儿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负责,指导患儿家属掌握必要的护理技能,并使其能够明确患儿身体发育过程中的不同基本特征。为患儿家属示范早产儿洗澡、喂养等工作步骤,并指导其掌握和完成。此外,在培训过程中还强调在对患儿进行护理前,须先做好消毒工作,并戴上帽子和口罩,避免出现感染影响患儿的康复。指导患儿家属掌握一定的早产儿急救措施,保证患儿在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得到妥善、合理的处置,从而降低早产儿护理中意外发生的风险。

(3)强化互动

在早产儿被从ICU病房转入普通病房后,指导并鼓励家属给早产儿进行生活护理,同时鼓励家属与其进行积极互动,通过哼唱儿歌帮助患儿睡眠、拥抱、使用玩具吸引其注意力等方式使患儿能够保持在活跃、开心、兴奋状态,从而有助于其健康发育。

(4)出院指导

若早产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由医师评估后即可出院。护理人员应叮嘱早产儿家属定期复诊,并在其出院后通过微信、QQ等聊天工具掌握患儿的最新动态、身心发育状况,指导患儿家属进行各项细节护理工作。

1.3 评价指标

将两组家长对早产儿基本护理知识的认知水平和护理技能、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早产儿出院后护理问题发生率、母乳喂养成功率作为本次研究的评价指标。家长的认识水平和护理技能、满意度均由本次研究自制的调查表进行评估,其中家长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掌握评分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越好;满意度满分100分,9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家属之间的认知水平和护理技能平均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家属的认知水平和护理技能的平均得分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62,P

干预后,观察组的家长满意率和母乳喂养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呼吸功能较差,容易出现缺血缺氧等情形,因此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帮助其度过危险期[4]。而在此过程中,患儿家属只能通过观察窗进行观察,无法直接参与患儿的护理工作,再加上对患儿的关心、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影响,很容易对整个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干扰,甚至引发医患纠纷[5]。所以及时打破家属对早产儿救治的神秘感,搭建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之间沟通平台是关键[6]。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家长对早产儿基本护理知识的认知水平和护理技能、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早产儿出院后护理问题发生率、母乳喂养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提示家长参与式护理模式应用于早产儿护理当中不仅可提高家长对早产儿基本护理知识的认知水平和护理技能,而且还提高了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减少了早产儿出院后护理问题,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使早产儿护理由院内顺利延伸至家庭。

第2篇

【关键词】 系统化健康宣教;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母乳喂养;喂养不耐受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9.092

Application effect by systematic health education in breast feeding for NICU premature infants JIANG Xi-ying, SHENG Fang-ming.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Affiliated Weihai Second Municipal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Weihai Cit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Weihai 264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pplication effect by systematic health education in breast feeding for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premature infants. Methods A total of 356 NICU premature infants as study subjects were divided by admission order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with 17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ICU nursing,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systematic health education to nursing in the control group. Effects of breast feeding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all obviously higher exclusive breast feeding rate, breast feeding + formula feeding rate, breast feeding rate and breast feeding rate within 7 d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Systematic health educatio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Premature infants; Breast feeding; Feeding intolerance

早a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 我国每年出生的早产儿约占全球早产儿的10%左右, 使早产儿在NICU总住院患儿中的比率明显增加[1]。母乳喂养是减少早产儿死亡率的干预手段之一, 母乳利于婴儿的消化吸收, 还能减少早产儿短期及长期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神经系统发育迟缓等并发症的发生[2]。发达国家NICU中普遍进行母乳喂养, 而我国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率普遍较低[3]。本研究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356例NICU早产儿为研究对象, 探讨系统化健康宣教在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356例NICU早产儿为研究对象, 所有早产儿母亲均符合母乳喂养标准, 早产儿排除胎龄

1. 2 方法 对照组早产儿实施常规的NICU护理, 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健康宣教, 具体内容如下。

1. 2. 1 成立健康宣教小组并规范制度流程 成立健康宣教小组, 由NICU护士长担任组长, 制定系统化健康宣教流程及制度, 明确护理人员工作职责, 并组织小组成员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查漏补缺, 制定干预性措施[4]。

1. 2. 2 全员培训 科室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早产儿母乳喂养知识培训, 并通过考核使其熟练掌握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 对早产儿母亲进行健康宣教。

1. 2. 3 宣教前评估 由小组组长评估早产儿母亲的母乳喂养能力, 根据母亲自身及家庭情况制定系统化的母乳喂养健康宣教方案。

1. 2. 4 改进宣教课程 增加母乳喂养宣教课程的频次, 并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开展操作多元化课程。

1. 2. 5 扩大宣教对象 从以往的出院早产儿家属扩大到所有住院早产儿家属, 尤其是对刚入院的早产儿家属进行入院后的第1次健康宣教, 扩大宣教对象。

1. 2. 6 宣教后评价 健康宣教后应及时了解母乳喂养情况, 必要时给予再次干预, 并不断改进宣教方式及内容。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情况以及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早产儿喂养方式比较 研究组纯母乳喂养率、母乳+配方喂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早产儿母乳喂养情况比较 研究组母乳喂养率及7d内开始母乳喂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4.04%、2.25%,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65%、6.7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早产儿及极低体重儿仍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尽管临床上已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降低死亡率, 但大多使患儿与母亲分离, 难以实现母乳喂养[5]。母乳中含有丰富的生长因子、高浓度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IgA)、乳铁蛋白、抗炎物质、低聚糖等营养物质, 因此母乳喂养能有效抗感染、保护消化道黏膜、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保证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6-10]。系统化健康宣教要求护理人员成为最佳管理者, 评估母乳喂养能力, 给予母亲最专业的帮助, 不断地完善母乳喂养工作, 有效促进医患沟通, 使母亲掌握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及好处, 增加泌乳量, 提高早产儿母乳喂养率[11-16]。本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组纯母乳喂养率、母乳+配方喂养率、母乳喂养率及7 d内开始母乳喂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系统化健康宣教能有效提高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率, 减少喂养不耐受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⒖嘉南

[1] 刘凤, 韩树萍, 余章斌, 等. 母乳喂养质量改进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亲母母乳喂养率的影响.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6, 18(10): 937-942.

[2] 黄朝梅, 黄倩怡, 谭瑞贞, 等. 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系统化健康宣教效果评价. 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16): 1-3.

[3] 李素玲, 张广辉. NICU中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实施方法与效果观察. 中国医学工程, 2014, 13(8):82-83.

[4] 冯淑菊, 景亚琳, 陈杭健, 等. 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系统化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 协和医学杂志, 2014, 5(4):399-404.

[5] 施卸丽, 徐鑫芬. 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母乳喂养率的研究进展. 护理与康复, 2015, 14(12):1123-1125.

[6] 张翠凤, 武玲. 采集母乳在NICU中的实施及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护士进修杂志, 2016, 31(4):304-306.

[7] 梁玉美, 冯燕妮, 杨松媚, 等. 早期母乳喂养对 NICU 住院早产极低体重儿宫外生长发育的影响. 右江医学, 2016, 44(3):265-269.

[8] 沈晶.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系统化健康宣教的效果观察. 医药前沿, 2016, 6(20):369-370.

[9] 连冬梅, 王宁辰. NICU中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实施体会. 护理学报, 2013(18):52-54.

[10] 务永勤, 朱智玲, 刘芳.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母婴分离时母乳喂养的护理指导的体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5(30):230-231.

[11] 阿日贡高娃. NICU 母乳喂养宣教对降低早产儿食物蛋白过敏导致的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性. 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6(5):216.

[12] 陈惠球, 黄晶晶, 李慧敏. 健康宣教及护理配合在NICU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观察. 临床医学工程, 2015, 22(3):355-356.

[13] 刘义容, 李玉连, 封大连, 等.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母婴分离时母乳喂养的护理指导的体会. 医药前沿, 2012, 2(20):98-99.

[14] 蒋静, 李开云, 周云, 等. 强化母乳喂养在NICU住院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中的应用研究. 重庆医学, 2014(35):4731-4733.

[15] 闫会丽, 张慧洁, 刘红贞, 等. 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临床分析. 临床研究, 2016, 24(8):1-3.

第3篇

[关键词] 抚触; 早产儿; 生长发育

[中图分类号] R7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064-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10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胎龄、出生体重、身长等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且两组早产儿均无窒息史及其他并发症。

1.2 方法

入院后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不给予抚触,而抚触组从入院的第1天开始连续10天进行抚触,每天2次,每次15分钟。同时每天记录体重。

1.3 抚触的要求

1.3.1 抚触时间与环境 抚触安排在沐浴后,喂奶前30-60分钟,或喂奶后90分钟,于早产儿清醒时在抚触室、保温箱或红外线抢救台进行,确保室内温暖,室温保持在30℃-32℃,温度55-60%,房间保持空气清新、安静并播放柔和、温馨、愉快的音乐。

1.3.2 抚触者的要求 由工作两年以上经过抚触培训,责任心强,善于表达,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操作。抚触时心情舒畅,充满爱意,用安慰或表扬性语言和亲切的目光与早产儿交流。操作前洗手,温暖双手,指甲短于指端,双手掌涂上维生素E针剂。

1.3.3 抚触的顺序 先俯卧位抚触早产儿背部、臀部,两侧卧住抚触四肢,最后仰卧位抚触头部、胸部、腹部。

1.3.4 抚触注意事项

早产儿皮肤薄嫩,禁止用力,抚触应避开未脱的脐痂部分;注意观察小儿反应,出现哭闹,皮肤颜色发生变化或呕吐时应暂停。

1.4 观察指标 测量并记录两组早产儿出生10天后身长、体重、头围、摄奶量进行比较。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抚触目前在我国已普遍开展,它的良好社会效益已得到公众的认可。我科在给早产儿常规的综合护理外,增加了抚触,取得了体重增加16%,奶量增加27%的较好效果。提示早产儿护理中抚触确实是促进生长发育的有效措施之一。

现代研究表明,产后的新生儿仍渴望与母亲的身心抚触。温柔得体的抚触,会对新生儿产生有益的刺激,增强大脑调控和整合作用的协[1]。早产儿是新生儿的特殊群体,由于生活能力差,出生后往往要在新生儿监护室接受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缺乏母亲的,更需要得到特殊的护理和关爱,包括抚触等的良性刺激。触觉是原始的感觉功能,皮肤是体表面积最大的感觉器宫[1]。抚触通过刺激皮肤体表感受器而兴奋迷走神经,使机体胃肠活动增强,促进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刺激胃酸分泌,促进消化和吸收,从而使婴儿体重增加[2]。同时,通过对早产儿视觉、听觉、触觉等综合刺激,可减少早产儿的焦虑不安,促进睡眠及大脑、神经的发育。减少婴儿哭闹,促进感觉组合能力的协调发展,对开发婴儿的智商、情商都具有重要意义。

3.2 维生素E针剂代替抚触油是因为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维持酶的活性,增加线粒体和生物膜的功能,使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过度氧化,从而保护细胞膜和细胞内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细胞膜及脂质不受氧化破坏[3]。由于早产儿皮肤薄嫩,脂肪菲薄,血管丰富。通过维生素E作为抚触油进行抚触,能充分利用药理和物理的作用,不仅能推动皮下肌肉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更有助于药物经皮肤直接渗透和充分吸收发挥其作用;还能迅速扩张毛细血管,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改善周围循环,预防硬肿症的发生。我科实施抚触护理的新生儿无1例并发硬肿症。

3.3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预防保健的需求不断提高,对有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的要求更高。而抚触不需要太多的经济花费,更是一门美妙的艺术,它既赋予深长情意,又赋予肉体充分的娱乐和享受,能使新生儿产生愉悦的心情,有利于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市场推广潜力。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23.

[2] 张凤珍,王惠芳,段红霞,等.抚触干预对早产儿体格发育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3: 611.

第4篇

【关键词】新生儿抚触;治疗;早产儿;甲状腺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25-01

新生儿抚触是通过对新生儿的皮肤给予温和的刺激,以达到促进新生儿健康发育的一种新的治疗技术。由于早产儿的甲状腺常常发育不良,往往会影响患儿的正常发育,所以,尽早改善和治疗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低下,促进早产儿的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1]。本研究对84例早产儿进行了新生儿抚触治疗,旨在探讨新生儿抚触对早产儿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168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B两组,每组均84例。本组研究对象在新生儿期均未患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血常规、胸片在住院期间均正常。本组全部研究对象在住院期间均严密观察21 d。在治疗期间B组有4例由于出现了新生儿疾病而被剔除。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两组新生儿均于实验前抽脐血、实验后1周内抽早产儿静脉血4 ml,以3000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置于-20℃的冰箱备检,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统一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T3、T4试剂均购自美国Diasorin公司(生产批号20110204),TSH试剂购自天津市协和医药公司(生产批号20110418)。

1.2.2抚触方法:新生儿抚触前应确保所处的环境温暖舒适,并播放轻松的摇篮音乐,使婴儿处于安静轻松的状态,全身。手法:头面部:以双拇指从前额的中央推向两侧,两手掌从前额发际抚向枕后,两手中指分别停在耳后乳突部,两拇指从患儿的下额中央向外上方向滑动;背部:使患儿呈俯卧位,两手掌分别从脊柱两侧内中央向两侧滑动;腹部:两手分别依次从患儿的右下腹部经上腹部抚到左下腹部,即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新生儿抚触;胸部:两手分别依次从患儿胸部的外下侧滑向对侧的外上方;四肢:双手抓住患儿的一只胳膊,交替从上臂向手腕方向轻轻挤捏,并搓揉大的肌肉群;手掌和足底:两手掌腕部向手指方向轻轻滑动,足底和手掌方法相似。在进行新生儿抚触时,操作者采用油双手,每部位进行10次,一次用时约15分钟左右,3次/d,21 d为一疗程,均在婴儿进食1 h后进行,由受专门培训和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B组患儿不进行新生儿抚触治疗。

其他的治疗护理与A组相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了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A组患儿在进行新生儿抚触后的TSH、T3、T4与新生儿抚触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各组治疗前后脐血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 s

3 讨论

新生儿抚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自然疗法,研究发现新生儿抚触治疗对体重增加有益,且对患儿的觉醒、睡眠节律有更好的作用,也利于增长体重[2]。大量的研究表明,新生儿抚触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一般认为其机制是通过调节患儿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而促进其生长发育。接受新生儿抚触的患儿,可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的分泌,增加摄入奶量,同时也可有效地减少患儿的焦虑和不安情绪,增加睡眠时间,利于体重增加[3,4] 。新生儿抚触利于促进早产儿肾上腺皮质激素、5-羟色胺、B-内啡呔的分泌,增加免疫功能,促进生长发育。

甲状腺素通过对蛋白质的合成作用达到促进生长。本研究结果表明,早产儿经新生儿抚触后其T3、T4明显升高,TSH明显降低,表明新生儿抚触可显著改善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

参考文献

[1]周燕红.抚触对早产儿健康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z1):192.

[2]邹冬梅,曹素梅,白瑞云等.新生儿抚触法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0):61-62,65.

第5篇

[关键词] 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抚触; 非营养性吸吮

[中图分类号] R72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55-01

目前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逐渐提高,但早产儿喂养困难及喂养不耐受的问题日益突显。本文回顾性分析比较我院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新生儿室126例喂养困难及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采用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口服小剂量红霉素2种方法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及喂养不耐受,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采自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新生儿室126例早产儿,均符合新生儿喂养困难:表现为呕吐频繁≥3次/d,腹胀、排便不畅1-2d以上未排大便或排便<100-150g。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即(1)频繁呕吐(≥3次/d);(2)奶量不增或减少(≥3d);(3)胃潴留(胃残余奶>上一次喂养量的1/3)。并除外消化道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未应用促胃肠动力药。小剂量红霉素组62例,男36例,女26例,胎龄(33.1±1.1)周,日龄1-5d;体重(1.8±0.6)kg;喂养困难20例,合并新生儿肺炎12例,新生儿窒息10例,低钙血14例,高血糖8例。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64例,男38例,女26例,胎龄(34.1±1.2)周,日龄1-5d;体重(1.9±0.7)kg;喂养困难22例,合并新生儿肺炎16例,新生儿窒息9例,低钙血症10例,高血糖7例,低血糖10例,腹胀18例。2组治疗前性别、日龄、体重、胎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给予保暖、疗法、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小剂量红霉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2.5mg/kg.次,口服q6h,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新生儿抚触和非营养性吸吮,抚触方法为:喂养后30min进行,患儿置于温箱中处于状态,涂润肤油,分别对头面、胸腹、背部、上下肢进行抚触按摩,每日2次,15min/次。操作者均为经过正规系统抚触培训的我科NICU护理人员,患儿在睡眠和清醒状态下均可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方法;从入院之日开始用消毒的无孔在患儿每次喂养间歇期刺激吸吮10-15min/次,6-7次/d,疗程均为3-5d。

1.3 观察指标 每日观察2组早产儿腹胀、呕吐、排便情况、胃残余量、平均日增加体重、日增加奶量等,每2天检查一次血常规和电解质,每周检查一次肝肾功。

1.4 疗效判断 以下4项作为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效标准。1)3天呕吐停止。2)2天腹胀消失。3)3天胃残余量≤10%。4)治疗3天奶量增加1/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X2检验,2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观察指标比较 1个疗程结束后,2组在腹胀呕吐情况、胃残余量、平均日增加体重、日增加奶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5天后的观察指标比较

2.2 2组疗效比较及不良反应 小剂量红霉素组有效42例,无效20例,有效率67.75%;抚触联合吸吮组有效44例,无效20例,有效率68.75%。红霉素组发生轻微腹泻15例,皮疹8例,发热5例,咖啡样大便2例,2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血常规等均正常,均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呕血等发生。

3 讨论 由于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相对不成熟,食管括约肌张力高,胃底呈水平状胃容量小,胃肠蠕动慢、弱,胃分泌酶少导致脂肪、蛋白质消化吸收降低,常常会出现喂养困难及喂养不耐受,通常表现为吸吮和吞咽动作不协调、呕吐、腹胀、胃潴留、加奶困难、体重不增等,影响肠道摄取热量和营养,导致蛋白质不足、体重不增或负增长,常需较长时间静脉营养。然而长期静脉营养易出现胆汁淤积、高胆红素血症、胃肠出血等并发症。因此,早产儿喂养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儿科界关注。

红霉素的促胃肠动力作用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密切相关。有1个由13个碳原子和1个氢原子构成的内酯环,此环结构上C3和C5位碳原子分别以糖苷键与寡糖链连接,这种结构使其空间构象及电荷分布与胃动素相似,因而能结合并激活胃动素受体从而产生促动力效应。不良反应为红霉素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可引起肝脏和肾功损害,长期应用可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及肠道菌群失调。新生儿抚触可增加皮肤血液循环,同时治疗信息晖通过人体体表触觉感受器及压力感受器沿着脊髓传至大脑,由大脑发出信息兴奋迷走神经,进而使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加,增强食物吸收力,同时腹部抚触可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胎便排出,减少减轻腹胀,从而间接促进胃排空,减轻早产儿腹胀、呕吐、胃残留等喂养不耐受症状。

新生儿抚触成本低廉,简单易行,且具有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减轻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方面疗效。故利用新生儿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进行干预,可一举多得。非营养性吸吮可能与刺激口腔黏膜感觉神经末梢,增加迷走神经活性,进而促进胃容受性扩张,提高胃收缩力,刺激促胃泌素、胃动素分泌增加,促进胃排空有关,对胃肠功能发育起正性促进作用,有利于早产儿胃肠道成熟以及从肠外营养过度到肠内营养,提高其肠道喂养成功率。

本文采用红霉素和新生儿抚触及非营养性吸吮2种方法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均取得一定疗效。红霉素能促进胃肠蠕动及胃排空,但不能促进早产儿消化道发育的成熟,且有一定的胃肠道反应和后期胆汁淤积及肝肾功损害等毒副反应,本文小剂量红霉素组出现轻微腹泻15例,皮疹8例,发热5例,咖啡样大便2例,而新生儿抚触和非营养性吸吮疗法,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简单易行,疗效肯定,在早产儿生后即可实施,能起到预防和治疗的双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建议在今后的早产儿喂养困难及喂养不耐受的治疗中尽量减少或不使用药物治疗,以减少临床对此疾病的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参考文献

[1] 赵桂荣,林凤铃,郭淑春.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5):13-15.

[2] 李国峰,张斌,郭艳君.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39例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6(9):705-706.

[3] 常艳美,刘惠丽,葛美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5):26-28.

第6篇

【摘要】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早期干预模式对早产儿发育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早产儿434例(除外先天畸形和遗传代谢性疾病)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干预组早产儿出院后于家中在早期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强化按摩、体操、动作和主动运动训练,出现运动异常者早期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常规组只接受常规保健指导。结果: 1岁时干预组早产儿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均高于常规组(P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早期干预; 婴儿,早产; 智力; 运动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erebral palsy early intervention model on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of premature infants.Methods: Four hundred and thirtyfour survived premature infants,excluding those with congenital deformity and hereditary metabolic diseases,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intervention group and routine care group. The infants of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massageexercise and active motion training on basis of early education at home after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All infants with abnormal motion manifestations were given appropriat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In the routine care group,infants received routine care only. Results: At the age of 1, the average scores of 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MDI) and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 (PDI)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those in routine care group (P

[Key words]cerebral palsy;early intervention;infant, premature;intelligenc; motion

早产作为脑瘫、智力低下的重要高危因素已被国际公认。国外报道,早产、低出生体重对儿童智能和行为发育均有明显的长期消极作用[1],存活早产儿中有7.8%的智力低于正常[2];国内研究提示,早产儿的伤残率和脑瘫患病率呈增加趋势[3]。2001年4月~2004年12月,对早产儿实施以强化动作和运动训练为主的早期综合干预方案,创建了产科与儿科结合,新生儿科与儿童保健科结合,儿童保健科与康复科结合,医院与社区结合的脑性瘫痪早期干预模式[4],以观察早期干预模式对早产儿发育和预后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胎龄不足37周(除外先天畸形和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存活早产儿434例,常规育儿组(常规组)家长无意愿参加早期干预指导的早产儿215例,早期综合干预组(干预组)家长积极参加早期综合干预的早产儿219例。

1.2 方法

1.2.1 干预组管理及运转程序

1.2.1.1 孕期

开设孕妇学校进行产前教育,使孕妇了解孕期保健及相关医学知识,减少和避免高危因素对胎儿的损伤。 产科开展胎儿生长发育监测和干预,对有先兆流产的孕妇进行促胎儿肺成熟治疗。

1.2.1.2 新生儿期

新生儿科特设早产儿室,由专职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护理。每名早产儿出院前,由专职医师向家长交代早期干预的目的和内容,取得家长同意的,发放家长信,介绍干预方法和资料,并发放早产儿复诊卡,预约其于纠正胎龄满40周时回新生儿科复查,再次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查(NBNA),填写登记表,同时通知儿童保健科接诊,转入儿童保健科。

1.2.1.3 婴儿期

由儿童保健科负责早产儿的随诊检查及早期干预,并建立早产儿观查记录册。预约每位早产儿定期返院进行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和神经运动检查。纠正月龄6个月前为每月检查1次、6个月后基本正常者改为每两月1次,异常者仍为每月1次。从出院后1~2周开始,在对早产儿进行全面早期教育[4]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强化运动训练,包括抚触、全身穴位按摩、被动体操,每天2次,每次5~15 min。并依据婴儿运动发育规律做俯卧抬头、拉坐、翻身、独坐、爬行、站立、行走的主动运动训练。在检查中早期出现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翻身异常及运动发育落后者及时转康复科行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定期组织家长接受培训,指导早期干预训练内容,及时反馈家长意见,做好家长心理指导,并提供交流、咨询场所。

1.2.1.4 康复及追踪工作

康复科负责早期出现异常神经症状儿童的门诊康复和家庭康复指导工作。脑瘫儿童须经神经科医生确诊后转入大连市儿童脑瘫康复中心治疗。社区服务中心(卫生防治站)协助早产儿的追踪工作,定期对儿科医务人员举办学习班,培训早期筛查、诊断的知识,便于在新生儿访视及预防接种体检时早期发现问题,并填写高危儿转诊卡及时转诊。

1.2.2 常规组管理及运转程序

孕期和新生儿期 宣教、指导、治疗方案与干预组相同,出生后接受相同的喂养、护理和婴儿保健指导。3、6、9及12月做神经运动功能检查,1岁时做智力测查。

1.3 神经运动功能检查

采用AmiolTison方法[5]及Vojta神经反射检查法[6]。

1.4 智力测查

采用中国标准化贝来量表,测定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ive development index PDI)。评价标准[7]:≥130分为非常优秀,120~129分为优秀,110~119分为中上,90~109分为中等,80~89分为中下,70~79分为临界状态,≤69分为智力缺陷。脑瘫诊断按《实用儿科学》第7版标准[8]。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在男女比例、胎龄、出生体重、胎数以及围产期孕母和新生儿情况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5),见表1和表2。干预组和常规组各发生HIE 19例和15例,颅内出血16例和1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资料具有可比性。表1 干预组和常规组临床资料比较(略)注:(1)为χ2值,(2)为t值;括号内为发生率(%)。表2 干预组和常规组孕母情况和新生儿出生后窒息情况比较(略)注:异常妊娠包括胚亡,习惯性流产,死胎、死产等;孕期并发症包括妊高症、糖尿病、其他内科合并症。

2.2 1岁时MDI和PDI分值

MDI比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干预组为(93.84±9.89)分,常规组为(91.4±12.34)分;PDI比较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干预组为(97.53±9.71)分,常规组为(88.1±11.20)分。干预组有向中上水平分布趋势,两组MDI在90~109分值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表4);PDI两组比较,110~119、90~109、80~89、70~79各分值段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表5)。干预组运动发育落后9例,常规组40例,差异有显著性(P

2.3 早期异常神经征象及干预效果

干预组早产儿中,6个月前出现的异常神经征象按出现频率排序为:头竖立困难、足背屈角>70°(正常

2.4 脑瘫发生情况

干预组发生脑瘫2例,常规组为5例。7例脑瘫患儿胎龄在26~35周,体重1 200~2 600 g,孕母妊高症2例次,孕母多次妊娠5例次,其中合并孕母习惯性流产1例次,既往死胎1例次,新生儿重度窒息2例次,颅内出血1例次,双胎4例次。干预组2例患儿在1月龄时即出现异常神经征象,经家庭早期干预后仍持续存在。

3 讨论

3.1 家庭干预转为医院康复的时机

近年来,有关早期干预促进早产儿、高危儿智能运动发育的报告较多,且单纯以家庭干预的方法不在少数。需要指出的是,在何种情况下必须改家庭干预为医院正规康复是值得探讨的,一方面要避免太重视治疗的作用,对自然可愈的小儿积极给予大量治疗,会给家长带来严重的不安和负担;另一方面是如何让不可避免发生的脑瘫儿及时得到正规康复治疗,以达到正常化和最大化的功能恢复[9]。本研究结果提示,具有以下征象时需列为重点监测对象。(1)早期多项异常,包括主动运动减少、反射异常、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2)孕母重度妊高症、多次妊娠,或既往有异常妊娠史等孕产期高危因素者;(3)出生极低体重胎儿,胎龄小于32周者;(4)非单胎,尤其是合并有同胞新生儿死亡者;(5)合并新生儿重度窒息、缺血缺氧脑病、颅内出血等损伤者;(6)脑电图、头颅B超、CT、头颅磁共振明显异常者;(7)家长述喂养护理困难、过分安静或易激惹、3个月内反复惊厥者;(8)家庭正规训练指导2个月无好转,反而新增其他异常者。

3.2 强调运动训练和异常姿势的控制

以往报道中,对早产儿这一特殊群体的干预方法多延用足月儿的干预内容,但早产儿由于脑循环功能不成熟、脑白质易受损,从而影响小儿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导致运动发育障碍,表现出PDI指数低于足月儿[10],适用于足月儿的干预方法却解决不了早产儿出现的问题。研究中采取的早期促进方案特别强化了早产儿早期动作和运动的促进,更多运用了早期康复的手段,解决一些早期出现异常神经征象的早产儿及中枢性协调障碍者,从促进结果来看,效果是满意的。

目前认为,早产儿易发生脑瘫的原因可能是[11]宫内缺氧引起早产及脑白质损害,早产儿的脑组织发育不完善,未成熟儿对产时、产后脑缺血更为敏感,脑瘫是整个产前、产时、产后综合高危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早产的高危因素如孕母重度妊高症、宫内感染等,也是脑瘫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组发生脑瘫的7例患儿与以上研究吻合。由于本文样本例数较小,脑瘫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从干预组中部分非脑瘫患儿出现早期异常神经征象看,1岁时虽然这些征象消失,但分析这些异常神经征象消失的原因,有些可能和神经系统成熟有关,有些却可能因早期干预后使脑功能得到代偿而异象消失。

脑瘫早期干预在管理模式上运用了产科和儿科,临床和保健,保健和社区的多专业、多学科、多部门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使宣教、筛查、干预、治疗、追访各环节能环环相扣,运转程序畅顺可行,真正做到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康复[12]。表明早期干预可以促进早产儿智能发育,通过早期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强化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早产儿的运动发育,也提示通过早期干预可以有效康复早期可疑脑瘫儿,从而降低脑瘫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Yothy A,Raogn, Kumar KS,et al.Translocation Down Syndrome[J] . Indian Med Sci,2002(56):225-229.

[2]Daily DK,Ardinger HH,Holmes GE.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ental retardation[J].Am Fam Physican,2000(4):1062-1064.

[3]李燕春.脑性瘫痪的致病因素及防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4) :204.

[4]鲍秀兰,孙淑英,虞人杰,等. 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1903-1906.

[5]Claudine AT, Ailbert Grenier.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46-95,182-191.

[6]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9-229.

[7]范存仁.婴幼儿智能发育测验手册[M].北京:团结出版社,1988:38-164.

[8]林庆.脑性瘫痪.见:胡亚美主编.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3-177.

[9]胡莹媛.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和康复治疗问题[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9):777.

[10]周丛乐.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生、预后、及病因探讨[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3(6):325-328.

第7篇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现状及原因,探讨科学合理的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1年间收治的124例住院新生儿医院感染资料。结果 124例新生儿中,13例发生院内感染,院内感染率为10.5%。以呼吸道感染居多,共7例,占53.8%,其次为胃肠道感染4例(30.8%),眼部感染1例(7.7%),皮肤感染1例(7.7%)。早产儿和难产儿中,共9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36.0%。结论 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是多样的,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改善病房环境,不断提高患儿自身免疫抵抗力能够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院内感染;新生儿;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新生儿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发育特点,机体免疫抵抗能力差,尤其是难产儿和早产儿,易发生院内感染,不仅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还严重威胁到了患儿的生命健康,对患儿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诊断方法、治疗仪器、药物的应用以及病原类型的变化,加之人为的医护因素使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逐年升高。本文将通过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现状及原因,针对性的提出科学合理的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4例新生儿均为我院儿科2010~2011年间收治的住院患儿,其中男性71例,女性53例,年龄3d~1个月,平均年龄8.4d。早产儿17例,难产儿8例,足月儿99例。

1.2 诊断方法

诊断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临床表现为哭闹、烦躁、嗜睡、发热、腹胀、黄染等。

2 结果

124例新生儿中,13例发生院内感染,院内感染率为10.5%。以呼吸道感染居多,共7例,占53.8%,其次为胃肠道感染4例(30.8%),眼部感染1例(7.7%),皮肤感染1例(7.7%)。呼吸道感染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消化道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眼部感染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早产儿和难产儿中,共9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36.0%。

3 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

3.1 患儿自身原因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够成熟,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的生产和储备比较少,当患有感染及严重疾病时,白细胞的消耗量会有所增加,从而降低吞噬功能和杀菌活性,易导致感染发生[1]。据文献[2]报道:婴儿低体重以及住院时间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3.2 病房环境

多数新生儿病区面积小,空间狭窄,患儿和各种医疗设备较多,使用密度大,医护人员较为集中,患儿多集中在一起,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病房空气不流通,使得细菌病毒滋生传播的速度加快,加之探视的人较多且较为频繁,容易带入新的病菌,给新生儿院内感染留下了隐患。

3.3 医护人员因素

医护人员院内感染防范意识不强,在检查、治疗、护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如入室前未规范洗手消毒、未执行更衣制度,对听诊器的清洗消毒工作并未引起重视等。抗生素使用不合理,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导致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产生一些条件致病菌,有机会迅速繁殖而致病,很容易造成医院内感染的发生[3]。

3.4 侵入性操作

随着现代化诊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侵入性操作在新生儿病房使用,中心静脉置管与机械通气均属于侵入性操作,由于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较薄,在操作过程中易擦伤而致皮肤细菌感染,同时也会破坏皮肤黏膜屏障,使自然防御机制受损,增加感染发生的机率。

4 护理对策

4.1 加强新生儿基础护理,提高机体免疫力

护理人员应在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清理皮肤皱褶处的胎脂和血渍,每日用流动的温水清洗新生儿,对于眼部感染的患儿,应用无菌棉签沾生理盐水轻轻擦洗患儿眼部,将分泌物擦干净后再用眼药膏涂抹。及时清洗更换患儿衣物,防止感染的扩散[4]。通过合理调整营养结构和预防接种增强新生儿免疫力,同时经常给新生儿按摩,能够促加体重,提高免疫力。

4.2 健全院内感染防控制度,强化防控意识

健全的院内感染防控制度是避免感染发生的重要保证,医院应针对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感染防控制度和管理措施,并贯彻执行,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走进病区向医护人员宣讲院内感染防控知识,强化院内感染防控意识。

4.3 改善病房环境,加强病房管理

病房应科学合理布局,每日通风换气,保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每日用紫外线消毒空气2次,每次3O~6O分钟,并用0.2%过氧乙酸喷雾消毒4次,病房内使用的诊疗设备采用1:1000新洁尔灭擦洗[5]。同时,医院管理者应进一步加强病房管理,强化无菌操作观念,定期对病房环境进行检测,检查制度、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积极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4.4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规范护理行为

定期对护理人员尤其是新进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考核,提高其对院内感染防范的认识,重视对早产儿以及难产儿的监护,合理使用抗生素,规范护理行为,护理过程中严格遵照各项无菌操作制度,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注意操作技巧,避免对患儿造成损伤。同时还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可采取护士长经验传授、组织开展技能操作大赛以及派遣年轻骨干护理人员出外学习进修等方式,提高科室的整体护理水平。

5 结语

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是多样的,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改善病房环境,不断提高患儿自身免疫抵抗力能够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琴,冯占舂.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2):41-43.

[2] 潘玉杰. 新生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6):197-198.

[3] 李玉妹.新生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8):736-737.

第8篇

【关键词】 新生儿; 风险因素; 防范措施

Analysis of Neonatology Common Risk Factors/DING Yun-yan, ZHANG Xiao-y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31):148-151

【Abstract】 Newborns are a group of high-risk groups, the majority of neonatal hospital departments with respect to the degree of risk in terms of higher. Our hospital neonatal pediatric out individually isolated from a 20-year period, Activities at the clinic we sort of risk factors that may exist, such as red but tocks, skin damage caused by intravenous drug use, scratches or friction injury, paste injury, pressure sores, burns or frostbite, children identify errors, pipeline management in all aspects of the presence or improper equipment management deficiencies, accident, hospital infections took a series of preventive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risk awarenes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identifying risk factors,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optimize workflow, etc.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various risk events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children.

【Key words】 Newborn; Risk Factors; Precautions

First-author’s address: Xiaon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Xiaogan 432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1.051

在医疗行业中,风险是医院内的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通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及处理,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及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和经济损失[1]。

新生儿是一组特殊的群体,它除了具有抵抗力低、易感染、生命脆弱、不会表达的特点外,还有疾病及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疏忽,都会酿成不良的后果。本院新生儿科从儿科分离出来已有20年了,针对在诊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具体情况如下。

1 风险因素

1.1 皮肤损伤

1.1.1 红臀 新生儿在住院期间可能会发生红臀即尿布皮炎,主要表现为肛周、会阴、阴囊及周围皮肤潮红、水泡、糜烂伴散在针尖样大小的红色丘疹或脓点,严重的会波及到及下腹部,患儿常常哭闹不安,主要原因可能与严重的原发病、长期应用抗生素、尿布更换不及时局部长时间受潮、大小便物理化学刺激、细菌或真菌感染、免疫力低下、蓝光照射等所有引起大便量增加的因素均有关[2]。

1.1.2 静脉用药引起的皮肤损伤 主要表现为静脉用药血管周围的皮肤红肿、坏死、水泡、组织损伤,主要原因与新生儿血管细,皮下脂肪少,表皮薄,针头进入血管内与血管壁长时间接触或短时间内输注刺激性药物,引发血管内皮受损而药物外渗到皮下,针头固定不牢,新生儿活动碰撞或抓扯到针头以致损伤到血管以及针头脱出,一旦外渗速度更快,程度更重[3],要及时处理。

1.1.3 抓伤或摩擦伤 日龄较大、指甲长、易哭闹的小孩易在自己的颜面及躯干部形成抓伤留下抓痕,另外温箱中的患儿为防止抓伤戴的手套内的线头以及心电监护的探头过紧、电源线过紧都有可能将患儿的指头缠绕形成缺血性坏死,本院曾发生一例早产儿所戴手套内的线头将自己手指的第一关节缠绕过紧,而患儿没有哭闹等任何表现,幸亏当时值班护士发现及时,不然会酿成一场大的医疗纠纷,剃伤头皮操作时划伤皮肤等。

1.1.4 粘贴伤 长时间粘贴针头及管道的胶布撕去后形成的皮肤的红肿甚至溃破的皮肤损伤,主要原因与反复粘贴操作、长时间粘贴不易去除及去除胶贴时动作不轻柔有关。

1.1.5 压疮 主要原因与患儿自身营养不良、循环差、局部组织长期受压、皮肤受潮摩擦、或排泄物刺激及固定性治疗或护理如探头、留置针等有关。

1.1.6 烫伤或冻伤 洗澡时水温过高、辐射台上患儿的复温探头脱落不断加热、温箱已过使用年限温度调控失灵或突然断电后未及时调整温箱温度控制而导致的冻伤。

1.2 患儿识别错误 因同时收治新患者未及时戴上标有身份信息的腕带或洗澡时手圈脱落未及时校对身份信息,凭印象给患儿戴上手圈而抱错患儿。

1.3 管道管理不当 如鼻导管、胃管、留置针导管脱落、使用呼吸机的患儿气管导管脱落移位等,均会给患儿带来一定的风险。

1.4 仪器管理缺陷 各类仪器设备未定期做如安全检查及保养维护,如温箱使用年限已过,随时可能会出现温度调节失灵,负压吸引器未定期清洗管道堵塞,吸引时未形成一定的负压,呼吸机未定期保养,抢救危重患儿时不能正常运转。

1.5 意外伤害 洗澡或做治疗时意外坠落或较大的新生儿意外从摇篮坠落,因观察巡视的不到位而形成的意外伤害,如蓝光治疗时眼罩固定不牢脱落。

1.6 医院感染 新生儿因免疫力低下,频繁的护理及操作,如果医护人员接触病人不严格遵守洗手及手消毒制度,操作不规范,医疗及生活用具未按要求进行处理极易形成院内感染或感染暴发流行。有报道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率为4.88%,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占47%[4],新生儿医院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常见肺炎克雷伯及大肠杆菌[5],还有报道新生儿感染率高达12.96%[6],极低体重儿的感染率竟高达30.1%[7],耐药菌株已成为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8],除了细菌病毒感染外,近年来新生儿病房内真菌感染逐渐增多,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为3.31%,肺部真菌感染率为1.36%,机械通气是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9]。

2 处理措施

2.1 红臀 为防止住院新生儿发生红臀,要定期勤换纸尿裤,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减少大小便对臀部周围皮肤的物理和化学刺激,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患儿,可适当给予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功能,对已发生的患儿,可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炉甘石洗剂,湿润烧伤膏等隔离水分保护创面,消炎止痛,促进局部皮肤再生。严重的可辅助以氧疗。

2.2 静脉用药引起的皮肤损伤 药物应用的安全性与生命息息相关,同时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给药问题是最为常见的三大护理风险事件之一,在无陪的新生儿病房,护士不仅是药物的实施者,更是用药全后的监护者,始终处于保护新生儿生命健康的第一线[10],对于像碳酸氢钠、甘露醇、红霉素、钙剂、多巴胺等浓度高刺激性大及血管收缩药等重点药物,尽可能选择充盈及循环好的血管,避开末梢循环差部位的血管。如足背、内踝,正确掌握输注浓度,及时更换注射部位,一旦发生外渗,应积极采取处理措施。如用硫酸镁外敷、喜疗妥外涂尽可能快速促进局部组织修复。

2.3 摩擦伤及抓伤 入院后,指甲长的患儿。趁其在熟睡时剪短指甲,避免哭闹时剪指甲弄伤患儿,尽量不要戴手套。心电监护的探头要定时更换,日龄大易哭闹的患儿及时安抚、及时巡视,发现危险处境,如硬物、温箱边缘等要及时处置。

2.4 粘贴伤 粘贴时选择适宜质优的胶粘,尽量减少胶粘与皮肤的接触面积与时间,情况允许,可适时更换粘贴部位,去除胶粘时,动作要轻柔,忌粗暴。可以用油剂润湿后缓慢去除。

2.5 压疮 对于可能形成压疮的患儿要进行高危因素评估,长时间住院、生活能力差的小早产儿,每两小时一次勤翻身,将翻身按摩纳入医嘱中。洗澡时,可先抚触按摩,勤擦洗更换大小便呕吐物,避免床单潮湿,探头的部位要经常更换,留置针可用棉垫纱布来预防压疮。对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勤观察勤巡视,将皮肤的完整性纳入交接班中。

2.6 烫伤和冻伤 洗澡时水温要适宜,在40 ℃左右,温度不能过高以免烫伤。以手背感觉合适为宜,温箱要定期检修,对已过使用年限的要废弃,不要盲目使用。突然断电后,一定要检查温箱,是否复温,以免冻伤。复苏台的肤温探头一定要在皮肤上粘贴好,以免不断加热引起烫伤。

2.7 意外伤害 要不断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责任心,防止意外坠落。及观察巡视不及时引起的意外伤害,如眼罩脱落、呛奶等。

2.8 医院感染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越来越小,各种早产、重症、合并症多的新生儿都能获得救治成功,存活率逐年上升[11],但毕竟早产儿尤其是胎龄小于34周,体重小于1500 g的各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并发肺出血、肺部疾患、感染性疾病等并发症[12-13],对疾病抵抗力差,易发生院感事件,从而为医院防控感染带来挑战,在存活的早产儿中,约有四分之一遗留智力障碍及神经系统后遗症[14],要想有效防控感染发生,重点要关注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的早产儿,并且要慎用入性操作[15]。加强早产儿培养箱的消毒是非常实用的措施,新生儿容易感染,尤其是易感染暴发流行,绝大多数的新生儿医院感染是由医务人员手传播[16],新生儿科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及遵守重症监护室的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手术消毒措施,定期卫生学监测,提高对手消毒的依从性。不断提高大家对医院感染的发现甄别及处理的能力和水平。

3 防范及对策

3.1 强化风险意识 新生儿是风险管理的高危人群。新生儿科除一般临床科室存在的风险外,还有其特定的危险因素。新生儿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新生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成为引发医疗纠纷的隐患[17],为预防和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需要不断的加强医护人员风险意识的培训与检查。加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学习,及应急预案的演练。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中,不断健全管理机制,执行各项治疗操作时,尽量每个责任小组内的成员互相协作、互相配合,以免发生针刺伤,检查台或摇篮应有较高的防护栏,防止意外坠落,特殊治疗的患儿一定要加强巡视,加强观察。真正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服务。

3.2 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识别风险因素 新生儿科是一个无陪护的病区,为确保安全,使用先进精密的仪器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广泛而平凡。为提高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医疗仪器的使用程度及对一些曾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判断,科室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基本专业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提升护士的综合能力,不断创建体现以人为本,实施个性化护理的最佳模式,使各项护理工作更加温馨,更加精细,更加规范,全面提升护理质量[18]。及时准确的识别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主动查找科室安全隐患及薄弱环节,积极采取对策,加强巡视,避免一些风险因素的发生和发展。

3.3 完善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 健全消毒隔离、医院感染防控制度,病原菌易通过医护人员的手或医疗用品接触而相互传播,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医护人员有传染病、皮肤感染等情况时,应暂时调离岗位。认真做好卫生学监测工作,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规范要求。完善查对制度,为防止抱错患儿,每个新生儿入院时都要系手圈,悬挂床头卡,一旦手圈丢失或不牢,应立即补齐。为防止丢失患儿,加强探视制度的管理,家属探视患儿时,先核查探视卡,更换衣帽拖鞋后,由医生亲自带领进出。出院时需凭家属身份证及患儿住院结账单才能抱走患儿。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交接班时除交接患儿病情外,还有交接患儿用药,手圈及皮肤的完整性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护士人手不够,床护比达不到要求,无法满足等级护理的需求[19],为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护士长实行弹性排班,患者多时及时调配人员,同时根据不同时段的工作量合理调整人员,以免忙中错乱,确保安全第一。

由于本科加强了对各种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及时的清理排查、防范及应急处理,显著减少了各种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了患儿的生命安全,但新生儿的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笔者仍会进一步努力,不断健全各项管理机制,积极推进科学化、系统化的治疗管理,真正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有序、温馨和人性化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尹娇,段丽娜,丁洁.产科新生儿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20(30):2925-2927.

[2]冯丽琪,江瑜茵,李小薇,等.影响新生儿红臀发生因素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3-4.

[3]刘亚杰.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浅谈[J].中外健康文摘,2011,10(5):73-74.

[4]楚阳,吴俊,林真珠,等.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报,2010,17(10):64-65.

[5]李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病原菌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D].新疆:新疆医科大学,2012.

[6]徐燕飞.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9):20-22.

[7]罗惠玲,郑海霞,黄燕芳.早产儿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8(11):25-30.

[8]刘春来,曹海燕,陈国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病原菌特点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3):205-207.

[9]梁穗新,陈炫伟,何少茹.婴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3):1012-1014.

[10]厥秋萍.新生儿室护士用药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2011,8(21):91.

[11]陈历耋,傅万海,游楚明,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医院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2):80-84.

[12]陈淑君,柳锡永,吴莉萍,等.新生儿肺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6-27.

[13]张燕菲,贾金平.192例早产儿危险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34):93.

[14]蹇涵.危险因素与早产儿死亡关系的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2013,19(8):155-156.

[15]陈凯.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34):147.

[16]曾成惠,荣德明.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干预对降低早产儿院内感染率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112-114.

[17]任磊,段幼萍.新生儿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对策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4,9(9):267-268.

[18]周凤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82-83.

第9篇

1 项目简介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很多新生儿由于皮肤薄、嫩,血管细、脆性大等原因,给留置针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即使穿刺成功,在输液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局部渗出、肿胀等现象,很难达到理想的留置效果。而腋下静脉穿刺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因为腋下静脉距离上腔静脉较近,血管相对较粗、直、血流量也大,留置针随血流漂浮在血管中,对血管壁刺激性小。在平常治疗中,新生儿需要进行持续的静脉营养治疗,对于普通血管,经过持续的药物刺激易发生渗漏甚至静脉炎。本组资料表明,留置针置于腋下的静脉炎明显低于四肢留置部位,留置时间也长于后者。另外,在急救下,往往需要快速扩充及输注某些特殊刺激性药物,如20%甘露醇、多巴胺等,而腋下静脉血液流速可高达200~300 ml/min,而建立腋下静脉通道能克服因刺激性强、渗透压高的溶液引起静脉炎的缺点,又能最大限度满足急救状态下静脉用药。因此,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优于四肢留置。

2 项目来源和工作开展情况

静脉输液是危重新生儿接受治疗及摄入营养的重要途径。早产儿尤其是出现水肿的早产儿,因四肢或头皮静脉细小,管壁薄,患儿过度活动等原因,留置针置管后容易出现渗漏现象。维持留置时间有些连一天都不到。而反复的穿刺对早产儿来说,是一种不小的创伤。再则频繁的搬动,极易引起患儿、早产儿颅内出血。造成护士的极大困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2009年8月我科从哈尔滨儿童医院引进了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开始只有年资高的护士能进行操作,并且穿刺率成功率也很低。经过不断的临床操作、经验积累、总结、在培训,2011年腋下留置针穿刺技术在我科已是一项成熟的技术操作,并且广泛的开展。主要选择使用高渗溶液、长期静脉营养、早产儿为操作对象。2011年1―12月,新生儿住院376人,腋下留置针穿刺108例,2012年1―3月,新生儿住院116人,腋下留置针穿刺45例。保留时间5―7天。新生儿避免了反复穿刺的痛苦,穿刺部位无血肿、感染、静脉炎的发生。

3 项目的可行性

3.1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就医的要求日益增高,即要有诚信的服务理念、优良的环境更要有专业化的技术水平。新生儿腋下留置针穿刺技术在临床应用中证明是一项专业化技术操作,平均保留5-7天,优于以往的穿刺技术。适于临床为新生儿减轻穿刺痛苦。

3.2 新生儿病房患儿往往病情危重,需要24 h持续静脉用药,常常因血管细小、输入药液渗透性大(如多巴胺类药、静脉营养类药物等),致使留置针局部药物外渗、局部血管收缩硬化变白,不得不频繁更换穿刺部位。而腋下静脉管径粗直,留置针穿刺后软管随血流漂浮在血管中,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适用于临床使用高渗溶液和刺激性药物。避免因药物外渗造成组织坏死或静脉炎。

3.3 本技术操作方法简单。减轻了护士工作中压力和家属的担忧,降低了护士工作量及患儿住院费用,达到良好的近期和远期效果,值得推广。

4 项目的优点和先进性

4.1 在鸡西市为首家应用单位,填补我市项目空白。

4.2 本技术可有效的减轻新生儿反复穿刺的痛苦,保留时间长,不易脱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降低住院费用,为护士减轻心理负担,方便工作。优于其他部位的留置针置管。

4.3 新生儿采用腋下静脉留置针置管术,为临床医护工作提供了方便,保证了用药安全,避免了并发症,减少了护患纠纷。

5 项目的技术难点

需要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并能掌握留置针置管护理相关知识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血管损伤和物品浪费、增加新生儿痛苦。

第10篇

关键词: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308-01

早产低体质量儿(LBW)是指早产且由于母体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的出生后体重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选取2009.03-2011.09期间在我院妇产科出生且接受干预治疗的LBW患儿90例,其中男48例,女42例,生产方式:自然生产53例,剖宫产37例。根据临床干预方法分为常规组(常规护理)和干预组(综合护理)各45例,组别间患儿在上述基本资料上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比较研究。

1.2 护理方法:两组均进行药物治疗联合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常规组采用普通胃管间歇喂养方式。干预组则由经专门培训护士按以下步骤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1)非营养性吸吮(NNS):每日胃管喂养前取无菌奶嘴置入患儿口中,诱导其进行NNS,每隔2h1次,5-10min/次。

(2)微量泵间断喂养:用无菌注射器吸取患儿所需奶量后连接在胃管上,使用微量泵匀速喂养,喂养时间0.5-1h,每3h喂养1次。

(3)护理:喂养结束后将患儿置于专用卧垫上,放置前先往水囊中注入35℃温水约2500ml,然后将患儿放置入双侧布套内,最后将卧垫连同患儿置入经过预热的暖箱内。患儿取俯卧位,依据患儿体长将凹形枕放置在合适位置上,将小枕凹口调至床垫外面,以便增加患儿俯卧的舒适度。患儿头部要置于凹形槽内以确保其安全[2]。

(4)抚触护理:患儿每次喂养前均要仔细抚触,2次/日。具体操作方法为:用婴儿专用润肤油手掌后,依次轻柔、均匀地抚触患儿头部、面部、背部、四肢,最后抚触腹部,并轻轻活动患儿四肢,用手指腹轻揉患儿左侧小腹部6-10次,开始时用力要轻,其后稍加力,注意抚触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反应,若患儿哭闹、躁动则立即停止抚触。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2组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及日增加体重,记录喂养过程中的喂养不耐受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干预组患儿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均明显早于常规组,日增加体重明显高于常规组(p

表1 组别间干预效果比较(s)

注: *与常规组相比,p

表2 组别间喂养不耐受情况[n(%)]

注: *与常规组相比,p

3 讨论

与正常新生儿相比,LBW出生后的营养需求更高,且对患儿的正常生理、智力的发育至关重要,因此加强LBW的早期护理干预极为重要。本文综合护理组在常规药物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以4项护理,其具体作用为:NNS能够强化并训练患儿的吮吸、吞咽等功能,从而为经口喂养创造条件。微量泵持续间断喂养则能有效避免传统一次性大量喂养对患儿胃肠道的压力、胃粘膜的刺激、胃内容物反流等,而且能够加速消化,促进胃内部排空。喂养后患儿取俯卧位则有助于加速吸收,促进胃部排空,避免腹胀等,且能给患儿带来舒适感,避免患儿餐后躁动影响消化。抚触则能有效刺激胃酸分泌和营养物的吸收和消化,加快患儿体重增长[3]。

结合本文研究结果可知,对LBW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儿胃肠活动和消化吸收,加速胃部排空,从而能有效减少胃管留置时间,促进体重增长,提高喂养耐受性,进而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璐兰.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胃肠道发育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6,13(10):1-3

第11篇

【摘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新生儿死亡率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很大比例。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当地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掌握了新生儿死亡原因,更有利于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资料来源及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1]子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2007~2009年万安县人民医院、万安县中医院报告数据;以现住址为万安县、终审日期为2007~2009年作为统计分析;死因分类是根据国家ICD-10[2]死因编码规则进行分类。结果:2007~2009年共登记报告万安县新生儿死亡72例,占婴儿死亡人数的81.8%,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的68.6%;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4∶1;死亡原因居前三位的是:早产儿和未成熟儿、新生儿产伤和窒息、起源于围产期的其他情况;死亡年龄在1~7天内的占绝大多数,48例,占总死亡人数的66.7%。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儿的发生;加强围产期监测,预防宫内窘迫,提高产科质量是预防新生儿死亡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预防保健 2007年起国家要求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来院就诊的、不论其是否因疾病死亡的病例均要登记并进行网络直报。为了解万安县新生儿死亡原因,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根据《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2007~2009年上报的数据,我们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死亡病例数据来源于《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2007~2009年本系统共收到报告现住址为万安县的新生儿死亡病例72例,我们将全部上报数据纳入统计和分析。

1.2统计分析:所有资料采用EXCEL 2000软件及《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自带的统计进行分析。

2结果

2.12007~2009年通过本系统共报告万安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105例,婴儿死亡88例,新生儿死亡72例,新生儿死亡人数占婴儿死亡人数的81.8%,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的68.6%。

2.2性别构成:这72例新生儿死亡病例中,男性42例,女性30例,男、女之比为1.4:1。

2.3死因构成: 72例新生儿死亡病例中,死因居前三位的依次是早产儿和未成熟儿、新生儿产伤和窒息、起源于围生期的其他情况。这3种死因构成明显高于其他死因,分别为23例、21例、14例,分别占全部死因的31.9%,29.2%,19.4%;三者共占全部死因的80.5%。其他死因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其他先天性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的其他疾病,新生儿肺炎,意外的机械性窒息,其他心脏病,见表1。

3讨论

3.1本次分析中,新生儿死亡人数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的68.6%,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是很有必要。

3.2从上面的分析得出,万安县新生儿死因顺位依次是:早产儿和未成熟儿,新生儿产伤和窒息,起源于围生期的其他情况,先天性心脏病,其他先天性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的其他疾病,新生儿肺炎,意外的机械性窒息,其他心脏病。前3种死因占全部死因的绝大部分,占80.5%。因此如何预防早产儿的发生,预防产期新生儿产伤至关重要。

3.3本次分析中,早产儿、未成熟儿是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早产儿、未成熟儿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在妊娠的最初12周,某些分子会影响到胎盘的生长,进而可能导致新生儿体重过低。极低体重儿由于较多器官在组织学上和生理上的成熟不足等因素,就可能导致出生后的死亡。

3.4在分娩过程中,枕位异常、产程停滞、宫缩乏力是导致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产程的延长致胎儿受压过久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同时要经受由宫缩引起的子宫、脐带受压致血流减少,增加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3.5 出生缺陷在本次分析中也占了较大的比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4例,先天性心脏畸形、先天性无肛、十二指肠闭锁各1例。分析其产生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3.5.1遗传因素:这种缺陷在上代或家族中有相同患者或父母某方带有异常基因。

3.5.2环境因素:孕妇长期接触电脑、过强紫外线等放射线的辐射,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

3.5.3现在很多35岁以后的孕妇生第二胎,研究表明, 35岁以后生子,出生缺陷儿的概率明显上升。过晚婚育会造成、卵子质量下降,甚至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很容易生出缺陷儿。

3.5.4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过大,在出生缺陷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3.6 本次分析中有4例因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死亡病例。其主要与宫内或产时暂时缺氧有关。由于低氧血症刺激呼吸中枢,出现喘息样呼吸,故羊水吸入呼吸道。

3.7 通过统计分析,本次研究有2例因新生儿肺炎、1例支气管肺炎死亡的病例。新生儿肺部感染可发生在产前、分娩时及产后。所以医院应加强新生儿监护和护理,加强医院消毒隔离制度,以减少新生儿肺部感染疾病的发生。

3.8综上所述,要有效地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我认为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8.1加强产前宣教工作,做好孕产妇的分级管理,降低孕期并发症,防止早产,从而降低早产儿出生率。改善保养监护条件,加强低体重儿的生后管理,这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关键。

3.8.2加强围产期保健系统,尤其加强产前孕期保健,定期体检,常规B超检查,以纠正不良胎位和不良因素;对孕妇加强宣教,加强其自我监测,严密监护,积极预防宫内窘迫。

3.8.3为防止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缺陷应设置孕前预防、孕期检查、产后及产时干预等“三道防线”拦截出生缺陷。因此婚前要主动进行身体检查,掌握最佳的婚育年龄。在孕期做好各种优生筛查。防止大气污染,孕妇避免与有毒作业接触,在孕初3个月内防止病毒感染,注意孕期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补充平衡,以降低发病率。要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并对出生缺陷进行早期的功能训练。

3.8.4提高产科医生技术水平,对预防产伤和新生儿窒息至关重要。加强围产期监护工作和新生儿疾病的防治工作,产科和儿科医生合作,建立母子统一管理的围产医学系统,作好胎儿和新生儿的卫生保健疾病防治,以期获得优质后代。

3.8.5建立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的急救通道,建立三级基层保健网。加强基层妇幼保健医生的技术培训。

3.8.6 加强新生儿室环境管理,预防和控制新生儿感染。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01月~12月我院产科分娩新生儿1082例(其中阴道分娩735例,剖宫产347例),发生新生儿窒息21例(占1,94%)。根据生后1min Apgar评分:轻度窒息(Apgar评分4~7分)18例(占86%),重度窒息(Apgar评分0~3分)3例(占14%)。21例新生儿中,产前孕龄32~42+2w,其中早产儿3例,足月儿16例,过期产儿2例。窒息原因:①急性胎儿宫内窘迫16例(占76.19%);②单纯早产1例(占4.76%);③妊娠并发症合并早产2例(占9.52%);④足月妊娠,胎儿宫内发育迟缓1例(占4.76%);⑤新生儿先心病1例(占4.76%)。

1.2复苏方法 胎儿一经娩出,即快速评估五项指标:是否足月、羊水清否、有无呼吸、肌张力、肤色;初步复苏后评价三项指标:呼吸、心率和肤色;按照ABCDE方案有效复苏,要坚决摒弃旧法复苏中的不良做法,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达到A(畅通呼吸道),应用正确方法建立B(有效呼吸)和C(正常循环),必要时进行D(药物治疗),E(评价、监护)必不可少。

1.3结果 本文21例病例中,经过上述有效的复苏、治疗与护理后,均抢救成功,成功率100%。

2护理

2.1复苏准备 做到早预防、早判断、早复苏。要纠正或改善有可能发生窒息的产前不良因素;对有可能发生的窒息要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要做好复苏前人员和物质的准备。每一位产科医生及助产人员都要掌握娴熟的复苏技能。复苏的器械与设备有:新生儿辐射暖台、Delee吸管、喉镜、气管导管、低压吸引器,氧源、氧导管、湿化瓶、面罩、复苏囊,脐静脉插管包、导管,以及一些辅助用品如听诊器、剪刀、胶布等。复苏的常用药品有: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碳酸氢钠以及纳洛酮等。要保持器械设备性能良好以及药品在有效期内。

2.2复苏护理

2.2.1保暖 将辐射暖台温度调至28~30℃并最好保持1h以上,以备新生儿断脐后使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擦干体表羊水以减少散热。

2.2.2清理呼吸道 胎头娩出后不必急于娩出胎肩,先用挤压法清理鼻咽部羊水和黏液。胎儿娩出后,保暖的同时,立即用吸痰管先口后鼻轻轻吸出新生儿口、咽和鼻腔的羊水和黏液。若重度窒息或虽轻度窒息但羊水粪染严重时,需协助医师在喉镜直视下行气管插管,吸净羊水和粘液。

2.2.3建立呼吸 在确保呼吸道通畅后,用手指轻弹足底刺激呼吸。此时评估新生儿的呼吸、心率、肤色。如无自主呼吸,应立即用100%氧气、呼吸囊进行正压人工呼吸。放置吸氧面罩时注意面罩与面部之间密闭性、有效性,防止损伤皮肤。按压频率为40~60次/min。

2.2.4维持正常循环 100%氧气正压通气30s后,如果心率

2.2.5药物治疗 30s有效通气和胸外按压之后,如果心率仍60次/min,停止胸外按压,继续正压人工呼吸至心率>100次/min,建立自主呼吸,肤色红润后行复苏后的继续监护。

2.3复苏后护理 复苏后的新生儿仍需继续观察呼吸、心率、肤色,监测体温、血氧饱和度,注意保暖。时刻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口鼻分泌物,间断给氧至呼吸平稳为止。必要时应用药物预防感染和新生儿颅内出血。加强基础护理。加强监护措施,做好护理相关记录。让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或者及时的排出痰液,有效的预防窒息和肺炎的发生。由于复苏后的新生儿自身抵抗能力较低,因此很容易在抢救过程中造成身体的损伤,感染几率上升,因此预防感染十分的重要,除了采取常规的隔离办法之外,也要严格执行无菌化操作,必要时可以使用一定安全剂量的抗生素来预防感染。窒息后的婴儿胃肠有缺血缺氧的情况,容易发生呕吐和上消化道的出血,因此在喂养的时候应该根据情况延长喂奶的时间或者进行静脉营养供给,从而有效的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可以使用葡萄糖静脉点滴注射,同时进行血糖浓度的检测。根据婴儿情况适时的进行吸氧处理,当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较低的时候就需要供氧,但是需要注意时刻的监测,防治吸氧过度而带来的氧损伤,特别是早产儿中低体重者,更需要防治早产儿的视网膜病变传染疾病。

无论是窒息前还是复苏后,整个流程对新生儿的情况都要严密的监控,窒息前进行有效的问题预防和准备,窒息后进行相关的治疗维护工作,这样才能让整个流程更加顺利的开展,保证治疗的综合效果,减少对婴幼儿的损伤。

3体会

3.1新生儿窒息复苏要做到三早 早预防,早判断,早复苏。助产士对可能发生的新生儿窒息要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对高危妊娠的分娩或可能发生窒息的分娩,要请产科医生及护士做好台下的复苏准备。

3.2每一位助产士都要正确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每一个步骤,要学会配合产科医生完成新生儿窒息复苏。

3.3严格采用ABCDE复苏方案,其中A是根本,B是关键,E贯穿始终。要遵循评估-决策-采取措施-再评估-再决策-再采取措施的原则,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完成复苏。

3.4复苏整个过程要求及时、准确、有效、分秒必争。复苏后要做好继续观察与护理。这样才能保证复苏的质量,才能提高产科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