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理和医学影像

护理和医学影像

时间:2023-09-24 10:52: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和医学影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护理和医学影像

第1篇

关键字:医学影像技术 毕业考核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法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随着医学影像学科和新设备的快速发展而建立的利用医学影像设备获取、处理和分析医学影像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的新专业。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对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考核,在内容、项目上各有千秋,没有统一的标准。以往传统的理论笔试存在很多弊端, 这种考试重知识轻能力,只能检验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检查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1]。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概念始于1975 年,由英国Dundee大学的Harden 博士倡导,目前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为应用[ 2] 。近年来,国内有部分医学院校采用了OSCE模式来评价医学生或护理专业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的能力[3,4]。自2010年开始, 我院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考核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理论考试形式, 采取了OSCE 模式的综合考核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考核对象

考核对象为我院2010~ 2014 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分别为2010 届48人;2011届30人;2012 届33人;2013届21人;2014 届36人。其中男生91名、女生77名;年龄21~ 24岁,平均( 22±0.8) 岁。所有学生都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学习并取得合格的实习成绩,同时取得参加毕业考核资格。

2 考核方法

2.1考核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综合笔试(时间120min)

综合笔试由学校组织专家统一命题,采用100 分制,按40%纳入毕业考核总成绩。综合笔试含基本理论考核( 占60 分) 和病例分析( 占40 分) 两部分。

综合考试的内容及要求如下: 基本理论考核主要由5 门主干基础课―――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x线摄影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组成,病例分析由1 例骨科病例和选做1 例相关专业病例组成。

第二部分:临床实践考核

毕业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时间一般在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第2 周进行,采取三站式方法考核。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按60%纳入毕业考核成绩。

第一站: X线片阅片( 时间10 min, 占30分):考试采用笔试,利用交互式阅片系统提供十个选择题,内容为x线诊断病例,每个病例提供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临床表现,体征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要求学生选择最可能的诊断。

第二站:CT、MR片阅片( 时间25 min, 占40分):考试采用现场胶片阅片,考生根据胶片所见书写诊断报告,提出可能诊断。

第三站:x线摄影摆放(时间5 min, 占30分):选择难易度相差不大的临床常用X线摄影操作40题 ,采用抽签制,每人抽选1 题。两人一组,互为模拟病人,要求考生边摆放边讲解,考官在考生进行操作时或操作后,提出相关问题。

2.2组织实施

每一站考核题目由教研室主任组织人员命题,实行考教分离。考官由各教研室选派,要求为讲师以上职称,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员,我院教学部负责审核。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第一站统一进行,第二、三站由学生抽选题目,每一站考核都安排2名考官,一名为主考官。学生则由教务干事及班干部组织,按抽签顺序参加考核。

2.3 成绩评定

临床技能学生每站考完后,考核教师当场给予打分。 X线片阅片满分30分,18 分以上为合格;CT、MR片阅片满分为40 分,24分以上为合格;x线摄影摆放满分30分,18 分以上为合格;每站考核分数低于相应合格线者,须进行该站的补考,补考仍不合格者须补实习1~2 周后再行补考。第二次补考不通过者不予以毕业。每站考核成绩之和便是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最终考核得分。

3 讨论

3.1促进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

经过连续五年实施多站式临床技能考核,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实习中更加重视临床实践操作,更加注重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3.2以“考”促“教”

通过分站考核,可以发现我们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如我们充分利用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临床技能模拟实验室,加强对见习、实习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能力;通过考核,我们发现学生理论知识方面存在不足,说明我们的理论教学还有待加强。

3.3 解决“一元化”的问题,形成“多元化”的模式

多站式考核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决定最终毕业成绩的做法,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医学教育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做法。使学生由被动的应付考试,变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疾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鉴别诊断及临床技能操作,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经过对多站式考核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我们将会建立一套符合专业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特点及基本规律,将教学目的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途径及考核原则等要素形成有机的组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操作性强的结构系统。使其既符合国际医学教育组织要求,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影像技术多站式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白波, 李伟, 王家富. 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改革[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3) : 15- 17.

[2]景汇泉, 张训巍, 于晓松. 影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因素分析[ J] . 中国考试: 研究版, 2005, 7( 1) : 22-23.

第2篇

虽然我国绝大多数的较大医院都建设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主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人员不同,对于各个模块功能的划分标准也不统一,因此,很多医院在信息管理系统内容方面也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说,现代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覆盖了诊断记录与医嘱信息管理,护理信息管理,临床检查信息管理和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等几个方面。

1.1诊断记录与医嘱信息管理

医生的诊断记录是对病人基本病情的有效记载,是对病人进行医治的基本依据。医嘱信息主要包括药物种类、治疗方法、医嘱膳食和护理注意事项等内容。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诊断记录进行有效管理,不但能够为病人的后续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直接的参考,还能对医生的工作量做出准确的计算。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医嘱信息进行有效管理,能够自动生成各种单据,减少相关工作人员核对的工作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减少错误的发生。

1.2护理信息管理

一般说来,医生对住院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的时间相对来说很短,病人住院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护理过程中度过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护理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不但能够通过对各种大量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处理来详实地表明病人在住院期间的各种状况指标,同时还能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做出明确的指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护理信息的有效记录和处理还能为病人病情突然变化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性的信息支持。

1.3临床检查信息管理

现代医学对病人病情的诊断主要依靠通过检查病人身体的各项指标来进行科学的判断。临床检查信息系统主要就是对这些数据指标、图像结果等内容进行采集、储存和传递。依靠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检测设备所测量出的数据、生成的图像直接传递给医生所用的电脑终端,医生也可以随时调取病人各项检查数据以及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1.4医学影像信息管理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诊断在病人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除了影像设备自身的技术限制以外,对于影像信息的收集、生成、存贮和传输是医院影像管理的主要难题。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预设的软件可以对影像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并且可以通过人工进行远程传递和调取。虽然相对于文字信息和数字信息来说,影像信息在数量级上要大得很多,存储需要大量的硬盘空间,传输也需要一定的带宽,但随着医院计算机网络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苦难正在逐步地有效克服中。

1.5设备及耗材基本信息管理

现代医院拥有数量庞大的医疗设备。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要实现对这些医疗设备的有效管理,也就是要对这些设备的购置情况、运转状态、人员配备、维护周期、报废年限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还要对这些设备的使用和调配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另外,在医用耗材方面,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还要通过电脑查询终端的形式让病人和医护人员清楚地了解相应耗材的品种和价格,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2.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2.1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建设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医院建设标准不统一是不争的现实。这种良莠不齐的状况不但增加了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成本,同时还为医院之间的合作带来了障碍。迫于现实情况的需要,今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会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在考虑医院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将相似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成能够实现无缝对接的模式,同时还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医院之间的有效对接。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和维护成本,同时还可以为医院之间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提供相应的支持与保障。

2.2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朝着覆盖全面工作方向发展

目前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涵盖几个方面。鉴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巨大优势,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来提高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是推进这项工作的必由之路。医院管理工作涵盖的内容非常多,这就需要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朝着多元化和全面化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借助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医院药品管理工作水平,通过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加强医院财务管理都是今后医院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些都是医院的主要工作内容。但通过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保洁和安保等管理可能也是一种趋势。

2.3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朝着决策支持方向发展

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对决策的影像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收集必须全面。片面的信息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其次,大部分信息有必要经过加工和处理。原始信息虽然更真实,但没有加工和处理过的信息无法为决策提供直接的参考和依据,容易降低决策效率。第三,信息的传递必须迅速。滞后的信息只能让决策者“望而兴叹”。建设高水平的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尽可能地将各种工作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整合起来,将医院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收集起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加工和处理,可以将原始信息变为可以为决策提供直接参考意义的有效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随时从医院中央存储器上调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为管理层的决策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

2.4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朝着效能化方向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恐怖症;磁共振成像;心理护理

    本文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行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过程中发现的28例幽闭恐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理疏导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8例均经2位临床医师诊断为幽闭恐怖症。其中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龄43岁。采用美国ge signa 1.5t超导型mri机。扫描机架中心扫描孔成桶形,直径70 cm,孔长170 cm,内设通风扇、照明灯,头颈扫描线圈架上放置棱镜。

1.2  心理治疗方法

1.2.1  检查前加强沟通: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诱导,缓解紧张情绪,提高患者顺利完成检查的信心。 向患者讲解磁共振检查的环境、原理和扫描的大概时间,阐明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强调其无害性,使患者体会到医生、护士的关心和同情。在取得患者信任基础上,对他们讲明磁共振检查对进一步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和轻易放弃检查带来的后果,帮助患者回忆本身原有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憧憬疾病去除后的快乐,使患者逐步克服恐惧心理,建立起完成检查的信心。

1.2.2  鼓励患者:对患者的每一次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列举相似病例的成功经验,鼓励其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1.2.3  使患者多接近磁体:让患者观察其他患者的检查全过程,教会患者如何分散注意力。在检查中用棉球做耳塞,可以减少噪音,也可用音乐耳塞分散注意力。嘱患者双眼闭合,以免看见扫描孔,产生压抑感。在检查时允许患者家属或朋友的陪伴,有的患者还需要抓住他的手或抚摸着他,增加具安全感。

1.2.4  检查序列安排先行t1wi扫描,再行t2wi扫描。

1.2.5  适当采取必要的镇静措施,病情较重的患者,可提前30 min口服安定5 mg,使患者情绪稳定。

1.2.6  检查中若发现患者症状严重,应及时中断检查,让其脱离检查环境。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2  结果

患者在被送入扫描孔过程中或其后的检查过程中发病,表现为窒息感21例,呼吸困难20例,面色苍白15例,心悸12例,大汗淋漓6例,眩晕3例。26例经适当心理疏导顺利完成磁共振检查,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清晰的显示了病变。其中脑血管病16例,占位性病变4例,发育畸形1例,未见异常5例。其余2例因不能克服恐惧而终止检查。

3  讨论

    mri以其极佳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多平面、多参数成像能力及功能和代谢成像能力,为了保证磁场的均匀性和足够的场强,mri设备的主磁体必须有足够的长度,扫描孔的空间也有限,因此光线暗淡,视野受限,加之噪音大、检查时间长等原因,使得部分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发生幽闭恐怖症,不能耐受检查而影响疾病的诊断[1]。幽闭恐怖症是一种心理疾患,指进入狭小、黑暗、封闭的空间所表现出来的恐惧反应[2]。患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者表现:压抑,胸闷,可坚持到检查完毕。重者: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心情烦躁、恶心,不能坚持检查,并主动放弃检查[3]。

    针对幽闭恐怖症患者心理特点,检查前应尽量帮助患者熟悉检查环境和过程,要适当的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令其认识到此项检查的安全性、必要性,认识到明确诊断疾病的意义,必要时给一些适度压力。本组28例通过以上措施进行心理疏导,26例顺利完成了检查。检查环境的改善和不同序列的排列对检查的成功也有重要影响。扫描机架上放棱镜,可以让病人看到磁孔外,可缓解其视觉受限产生的压迫感;用棉球做耳塞可减小噪音,配合舒缓、轻松的音乐可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4];扫描时,先扫噪音频率较低的t1wi,再扫噪音较高的t2wi,让患者逐渐适应噪音变化等均有利于患者克服紧张情绪,逐步适应检查环境,从而配合完成预定的扫描过程。对于幽闭恐怖症较严重的患者,mri检查中,要密切观察患者表现,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妥善处理,必要时终止检查,尽快使患者脱离扫描孔并做适当处理,不可硬性坚持。

【参考文献】

 

1 方红,杨桦,祝红线,等. mri 检查中幽闭恐惧症的临床表现及心理护理.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6941695.

2 王经天,龚家顺,杨红明,等. mri 检查幽闭恐惧症患者时的应对措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18:8.

第4篇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医疗;管理;决策

信息技术是当前全世界发展的重点技术,是衡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院改革的逐步深入,信息化、管理科学化的概念已渗透到医院管理之中,医院的管理模式必须实现由经验管理向信息管理的转变,才能适应现代化医院科学管理的需要。

1医疗信息系统

1.1医嘱信息与病历信息系统

医嘱信息的管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应用也比较成熟,这里主要谈一下电子病历的应用。

计算机在病历中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实现电子病历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性能微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为实现电子病历系统创造了新的技术条件。

电子病历具有传送速度快、存贮量大、成本低、查询方便等优点。医务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远程存取病人病历,把数据传往需要的地方。在急诊时,医生可以通过HIS系统及时快速的查出电子病历中的资料,为尽快制定医疗方案提供依据。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库的存贮容量可以是相当巨大的,可以存贮病人的一切有用的医疗诊断信息。电子病历系统一次性投资建成后,使用中可以减低病人的费用和医院的开支。

电子病历已成为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是每所医院都希望建成的。有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系统,医疗工作的过程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一个急诊病人突然来到医院,医师可以将病人身上所带的就诊卡插入计算机,这样计算机就会立刻显示出病人的有关信息,此时医师就能够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开出需要的检查项目单。完成检查后,主治医师能够立刻得到检查结果,并做出诊治处理意见。

1.2护理记录信息系统。传统的护理工作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个住院病人的各种信息要在各种医疗文书上重复抄写十几次甚至几十次,而采用护理记录信息系统后,护士只要将病人的临床信息可以一次记录在护理电子病历中,护士就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通过电脑查询、打印、转抄等工作。它可以大大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减少以前以手工抄写所造成的错误。护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必须趋势,它对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改革和护理教学、科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3医技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临床检查信息系统、临床检验信息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

临床检查信息系统,是将各辅助检查仪器直接连入医院信息系统,医生或护士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电脑中提取病人的检查结果。

临床检验信息系统(RIS)提供病人的申请、登记,报告、检索、统计等功能。并实现与HIS系统的实时连接,HIS系统中的病人信息可以直接载入RIS系统,按所申请的项目进行提交,医生可以直接从HIS系统中提取病人的检验报告。

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在医院信息中有着大量的医学图像信息(X-光片、B超、CT、磁共振、心电图、脑电图等),这些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学术研究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以往的医院信息系统只能处理数据信息和文字信息,对静态或动态的医学图像信息的管理却无能为力;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能使其成为可能。多媒体技术还可用于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因此,多媒体技术极大地扩大了现有医院信息系统的功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用的计算机设备性能也越来越接近专用设备。用现在的通用设备已能解决大部分过去需用专用设备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光缆把多媒体工作站联结成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系统。系统建成后,医院的影像检查设备可与计算机管理系统联网,临床医师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中使用HIS系统的电脑显示所需的图像。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2.1院长查询信息系统。院长可以通过该系统对门急诊人次、住院部的病人数进行实时查询;可以对各个部门的工作量进行查询;可以通过各种图表清楚明了的了解医院的发展动态,并通过系统提供的各种数据、报表、对比图对医院的发展方向做出决策。

2.2医务管理系统。记录医学鉴定所需的基本信息及查询以往鉴定所记录的内容。对医院所发出的“指令性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登记和查询。对医疗队下乡的情况进行登记并可以查询。可以对外出进修有关人员信息及外出的情况进行登记与查询。对医生外出的会诊情况进行登记与查询。还有质控与其它管理方面的功能。

2.3科教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各方面的功能。科研方面如新技术项目登记、科研项目登记、学术论文登记;学分登记方面,将全院医生护士的学分情况录入电脑,以便随时查询。

2.4物资与设备管理

信息系统对于消耗性物资药品、卫生材料的管理,主要是使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这些物资的采购、库存、作用和损耗情况。由于一个医院使用的这些物资种类多达几千种,仅仅靠人和卡片、账册是不易管理的。医院的药品管理,一般有库房采购与存储、药房分装与分发、摆药与使用3个工作环节,而卫生材料等消耗品一般也类似于这种采购——存储——分发使用的工作模式,计算机管理系统辅助管理人员完成日常的工作,并将工作中记录的数据加工成高一级管理所需信息。

2.5人事管理系统。人事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科学的人事决策通常建立在大量而准确的人事信息基础之上,所以,必须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做好人事信息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分析预测手段,实现人事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的协调,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上,减少管理人员决策的盲目性。

3远程医疗

在美国乔治亚洲,已形成遍及全州的远程医疗网络,州内任何地方的病人已有就地得到本州任一医师的诊治,异地转诊病人因此大为减少。慢性病人的常规检查也可在家里进行。

目前,交互式电视、数字图像压缩和高速电话线路等有关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远程医疗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条件。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远程医疗这种新的医疗系统。

4医学服务信息系统

医学服务信息系统包括医学文献检索系统、医疗信息咨询系统、医学决策支持系统等。

第5篇

作者:段锦菲 佟亮 单位:内蒙古包钢医院

住院医生工作站医生通过该系统接收病人、管理病人,下电子医嘱(长期、临时)、电子处方,开医技申请单等功能,内蒙古包钢医院的医生站嵌入PACS系统、LIS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可以查询相应的检验、检查结果和进行电子病历的书写。护士工作站实现病人分床、转科、出院通知等功能。接收医生站医嘱审核、校验、发送等功能。传统的护理工作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个住院病人的各种信息要在各种医疗文书上重复抄写十几次甚至几十次。而采用临床信息系统工作后,护士就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通过电脑进行查询、打印、转抄等工作[4]。极大地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电子病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即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简称EMR。内蒙古包钢医院采用全结构化的电子病历,所见即所得的病历编辑器,使医生的操作更加得心应手。①通过电子病历使用,大大提高了医生病历处理的效率,节约了时间,使医生能抽出更多精力致力于患者诊疗过程。上电子病历前,医护人员完成一份大病历大概需要两小时左右,现在熟练的医生不到一小时就可以完成一份大病例的书写。②加强病历质量管理。电子病历使用后,大大提高了病历质量监管水平。之前,医务部只能下到科室抽查病历书写质量或者在病历存档后进行监管,上系统后,监管人员可以随时对医院病历进行抽查监管,并将不规范行为随时通知医生,责令及时改正。③实现电子归档,方便了病案室档案查询和随访管理。PACS系统P A C S 系 统 , 即 P i c t u r e A r c h i v i n g a n dCommunication Systems,简称PACS,意为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其主要功能就是把日常产生的各种医学影像通过各种接口以数字化、无胶片化方式采集、阅读、存储、管理和传输医学影像资料并实现资源共享。我院实现全院影像设备全部联网,影像及诊断资料集中存储与传输,各影像科室之间资源充分共享,为诊断提供尽可能多的依据,建立强大的影像教学数据库,与H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实现无缝集成,使临床人员一键调阅患者所有影像检查资料。LIS系统LIS系统,即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LIS,意为检验科系统。LIS系统可实现日常数据处理工作,包括标本采集,标本数据接收,数据处理,报告审核,报告,报告查询,保存检验信息的工具等日常功能,与HIS系统无缝集成。自动回传检验项目、费用等数据。超声PACS系统实现病人预约、登记、分诊、叫号功能。实现超声科设备图像的集中存储及其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与HIS系统的无缝连接。轻松实现对原有数据的调阅,工作量的统计,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合理用药检测系统合理用药检测系统,即Prescription AutomaticScreening System,简称PASS,可实现医嘱(处方)审查功能,发现并提示潜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从而帮助医生、药师等临床专业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及时、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医药知识,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实现合理用药目的。统计、分析和管理医院潜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门诊医生工作站实现从病人挂号开始,病历书写,检查化验申请、用药处方等一系列的完整过程的电子化输入。主要功能包括医生叫号、诊疗项目录入、电子处方、病历书写、检验检查申请、报告阅读、病人复诊、收转住院等。

住院处管理系统实现了包钢职工医疗保险、包头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农合及包头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各类人员的入、出院管理,押金管理,各类人员记账刷卡(包括各种银联卡)结账管理等功能。门诊管理系统实现了包钢职工医疗保险、包头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农合及包头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各类人员网络挂号、刷卡(包括各种银联卡)记账交费、网络发药等功能。实现信息采集和传递的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现有流程的不断重组并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工作流程。从根本上改变挂号、缴费、取药排队时间长,而就诊时间短的“三长一短”现象。从而减少病人的周转时间,提高医院的美誉度。药品管理系统药品管理是我院最主要的物流管理之一,它以建立合理、全面、准确的药品编码体系为基础,提供对药品数量及金额的全面管理,处方管理和多种价格体系的管理。系统支持药品多种规格的情况,通过有效期报警,减少不必要的报损;通过网络及时下发药品最新售价。对药品的种类、数量、出入库时间等数据进行查询、管理和进行出入库记录并打印单据,实时掌握药品流向,合理分配药品,为采购决策提供依据,以便及时备足备齐常用药品。病案管理系统病案信息是科研、教学、总结经验、提高医疗质量的最好资料,病案是病人住院期间全部检查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它既是宝贵的医学资料又是法律依据。病案信息的管理既为科研、教学提供原始信息资料,又为医疗质量控制提供依据,也是医疗司法鉴定、医疗保险等各种佐证的原始材料[1]。内蒙古包钢医院的病案管理系统与电子病历系统实现了无缝连接,使病历的电子归档成为现实,为后期病历的质控、调阅、科研、教学、查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医生管理系统采用网络分布式管理,实现医生个人基本资料管理,医生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国家考核管理。技术准入、手术分级管理,培训管理等功能。物资与设备管理系统实现对消耗性物资、卫生材料的管理,使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这些物资的采购、库存、发放和损耗情况。由于一个医院使用的这些物资种类多达几千种,仅仅靠人和卡片、账册是不易管理的。系统辅助管理人员完成日常的工作,并将工作中记录的数据加工成所需的各类报表[4]。供应室管理系统实现利用条形码技术,对重复使用的器械和医疗物品从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存储、发放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记录。通过这些记录,可以轻松地实现物品整个处理过程的回溯,从而帮助医院提高物品的质量,保证物品的安全。院长查询系统实现对住院、门诊流量等各种医疗数据和收入数据的查询、汇总、统计、分析。并通过系统提供的各种数据、报表、对比图为决策者提供帮助。办公自动化系统(OA)实现网络各种通知和文件等功能,支持分布式办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院领导监控力,节省办公费用支出。

第6篇

随着国民经济状况的改善,寄生虫病流行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得到控制。据1988年至1992年间进行的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寄生虫病患病率在62%一63%,但到2004年完成的第二次全国重大人体寄生虫病调查,人群寄生虫病流行率已降至22.18%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叫,部分区域的调查结果与2004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寄生虫病的流行有明显下降。特别是我国已于2006年实现了在中国大陆范围内消除了淋巴丝虫病,并经世界卫生组织论证确认,成为全球第一个宣布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国家叫。疟疾、血吸虫病等重大寄生虫感染疾病的流行和危害实现了有效的控制。    

虽然我国重要寄生虫病得到有效控制或传播阻断,寄生虫病的发病人数已明显减少,许多就诊患者的临床症状也不典型,寄生虫病已成为“被忽视疾病”的代名词,但在某些地区,包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疫情仍较严重,许多寄生虫病患者表现为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及带虫状态。因此,我国的寄生虫病的防治任务仍然艰巨,而且面临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许多新挑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们对寄生虫病的危害性重视程度降低,我国医学院校的寄生虫学课程内容设置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体寄生虫学的课时数普遍减少。我国医学院校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为此,本文调查了中国大陆的64所高等医药院校寄生虫学课程的设置情况,对其寄生虫学课程对医学生培养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评估,以期为我国“5 +3”为主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和完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调查方法    

数据来源:利用中国寄生虫学QQ交流群(839429497)和中国寄生虫学微信群展开调查,部分信息通过搜索医学院校的网站公开资源获得。    

调查范围:全国64所高等医学院校。    

调查内容:寄生虫学课程的名称、授课对象(专业)、授课内容、授课学时等情况。    

调查对象:承担寄生虫学课程的教学人员、研究者和实验人员。    

采用SPSS v18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调查结果

2. 1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寄生虫学课程学时设置对64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寄生虫学课程学时设置情况进行调查。其中有62所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均设置人体寄生虫学课程,这62所院校的省区分布为(次序不分先后):北京市2所(学时数45,30),上海市2所(学时数40,48),天津市1所(学时数36),重庆市1所(学时数40),1所(学时数48 ),广西壮族自治区2所(学时数47,4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所(学时数40),安徽省3所(学时数50,42,52),甘肃省1所(学时数54),广东省4所(学时数47,40,40,72),贵州省2所(学时数36,48),海南省1所(学时数51),河北省2所(学时数40,48),河南省1所(学时数60),黑龙江省2所(学时数42,36),湖北省6所(学时数40,48,54,32,48,42),湖南省2所(学时数40,38),江苏省7所(学时数40,41,50,56,54,54,32),江西省2所(学时数52,36),辽宁省3所(学时数28,24,34),山东省4所(学时数36,48,12,36),山西省3所(学时数45,40,40),陕西省2所(学时数36,42),四Jll省3所(学时数36,27,42),云南省2所(学时数34,36),浙江省2所(学时数64,26)。平均学时数为41.100 18. 8200 14所“211"/"985”院校的人体寄生虫学学时数(47. 000 1 10. 777)明显高于48所一般院校的学时(40. 875 1 9. 28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8,P=0.040 5)。参考气候地理区划的中国南方、北方分界的北纬34度线划分全国为南、北两大区域,比较南方医学院校和北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时数(南方医学院校44.103 1 9. 439 , n=23;北方医学院校39.130 1 10. 065 , n=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3. 82,P =0. 055 2)。

2. 2医学院校各专业寄生虫学课程的学时数设置在64所高等医学院校中,超过三所院校的21个专业设置寄生虫学课程。超过十所院校在以下九个专业设置寄生虫学课程:临床医学、临床医学长学制、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医学影像。MBBS留学生、口腔科学和麻醉学等。对这九个专业寄生虫学学时数的ANOVA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 799, P < 0. O1),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临床医学、临床医学长学制、MBBS留学生、预防医学、麻醉学五专业之间,在医学影像、口腔科学、麻醉学三专业之间,以及在医学检验和MBBS留学生之间,学时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专业间学时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选择寄生虫学课程的院校少于三所的23个专业学时设置。

第7篇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逐渐老龄化,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危险杀手,对大多数冠心病患者而言传统的药物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病因。心血管手术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围手术期护理是冠心病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从而,护理工作又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

正文

一.心血管疾病

1.概念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

二.介入治疗

1.介入治疗是一门新兴的治疗

心血管是指在某种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导管或其他不开刀的方式来完成对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是一门新兴的治疗。目前它已经成为与外科手术治 疗、传统的内科药物治疗相并列的三大现代医学治疗手段之一。心血管介入治疗达到了以往药物治疗所不能达到的临床效果,在一定的情况下具有取代外科手术的可 能。它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便是心脏和血管疾患。在国内外很多大的医疗中心,上述疾病已经不再采用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

2.介入治疗的优点:介入治疗具有效果明显、费用低廉、技术无风险的优点。

三、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事宜

1、术前护理

(1)患者的心理准备

认真全面的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社会经历、文化素质等)、相关病史、心理状况、相关医学的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术前谈话,根据各个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和疏导工作,使患者和家属明白手术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其恐惧和紧张的心理从而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术前责任护士要向患者详细的讲解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和目的以及术前和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做好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工作,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对其进行耐心的解释,从而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术前指导

介入治疗虽不需禁食禁水,但术前饮食也不宜过饱,这样既可以使患者保存体力,又可以有利于防止和减少术后并发症[1]。饮食以易消化为主,不宜饮牛奶和进食油腻大的食物,以免出现术后腹胀或腹泻。进行床上排尿和排便的练,避免因术后卧床引起的排泄困难,指导患者术后在床上进行上下肢的活动,以防术后卧床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前作平卧位时猛烈咳嗽动作的训练,以便在术中需要配合作咳嗽的动作,促进造影剂快速从冠状动脉排出。嘱患者术前膀胱。

(3)术前准备及用药

术前一日晚进行桡动脉、双侧腹股沟和会皮肤的清洁准备工作。为保证患者术前有充分休息和睡眠,可给予镇静安眠药。术前半小时肌注地西泮10mg,以减少迷走神经反射,同时可以缓解病人紧张情绪。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静注地塞米松5mg以减少患者的过敏反应,在足背动脉搏动处做好标记。根据不同的介入治疗手术准备相应的药品、物品和器械,并严格检查器械,确保器械的性能完好,准备抢救药品和抢救设备。

(4)术前做好各项检查

包括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胸片及心电图检查,皮肤准备等工作。特殊检查,如心律失常安装起搏器的类型、冠心病冠脉造影的情况等。

2、术中护理

连接好多导生理记录仪,做好应变措施,按要求配置药物和设备。一般手术都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所以术中医护人员要用专业术语交 谈,随时观察其表情变化。对于情绪紧张的患者,要通过言语给其心理支持,并分散其注意力,密切观察并记录术中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和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 减少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让手术顺利进行。

3、术后护理

(1)观察患者病情

多观察患者,注意其体温、脉搏、血压、神志等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监测有无心律失常,有无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和记录。

(2)饮食护理

术后及时补水,少食多餐,遵循低盐低脂清淡饮食,更好地渡过术后恢复阶段,减少不适和造影剂对人体的伤害。

(3)心理护理

手术后向患者讲解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知识,帮助他们认识病情,保持乐观心态,让其积极配合术后护理,对术后药物反应及并发症给予耐心解释。

(4)出院指导

术后3~4天病情稳定可予以出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可延长至术后5~10天。遵照医嘱指导病人出院后继续口服药物进行巩固治疗。远离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作息有规律,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食不过饱,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过度刺激和紧张等。坚持长期服用降压或降糖要,控制血压和血糖,调节血脂。定期到医院复查,检测应用抗凝药物的副作用,如有胸痛,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及时住院治疗。

第8篇

1系统概述

病案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的主要目的是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主要内容包括病历首页、病程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患者病案信息的处理既从该系统开始也从它结束。其中医嘱管理主要涉及长期与临时两部分医嘱的管理,主要对医嘱的下达、执行情况及人员情况等进行记录;大病历主要对患者的各种相关病史信息进行记录,主要涉及患者的体格检查、专业及辅检查等;病程管理可理解成医疗日志,按照类型来看,可分成病程记录、术前小结及普通病程记录等;图像处理主要对病案中的各种相关图像信息进行保存及处理。以上任务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病例首页中的大量信息可被病程管理及图像处理等使用;(2)存在于病程管理、大病历管理中的很多信息与另外一方进行资源共享[3];(3)医嘱管理和大病历管理中有关患者诊断、住院等方面的信息将会被病例首页出院共享。病案管理系统业务之间存在的关系如图1。为实现对病案信息进行快速的查找与浏览的目的,系统还需对查询、统计等功能进行设计和开发,才能不断满足用户对病案信息进行查询、分析、统计等各项要求[4]。此外,还需对系统安全性进行重点考虑,应将以下几项工作做好:(1)非系统用户不能进入系统;(2)每项功能均接受严格的操作授权管理,用户只能按照系统授权在自己权限范围内展开工作;(3)每项工作完成后,进行确认操作,并对操作者的信息进行记录。

2病案管理系统设计

2.1系统功能结构

用户在进入到病案管理系统中会将系统登录模块作为钥匙,只有登录成功才能进入到系统之中,在用户管理模块中,对系统用户进行设置和管理,主要涉及登录系统名称、密码等操作权限。在病历首页模块中,主要包括住院病历首页———住院病历及入院部分———住院部分,是进行所有住院病历首页工作处理的场所。大病历模块也可细分,主要包括患者辅助检查、诊断结果等相关部分。病程管理主要负责对患者住院期间的诊疗过程进行记录,相当于诊疗日志,这一模块也可进行细分,涉及到普通病程记录、术前小结等子模块[5]。综合查询模块主要包括按情况查询与工作进度查询两部分,统计分析模块主要针对各种指定性的条件进行分析等,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2.2系统逻辑结构

从逻辑结构上来看系统采用分布式的结构思想,系统主要由客户端、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等部分组成。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由客户端作为接口,另外还涉及到用户交互控件和数据显示控件等,主要的功能在于两个不同的方面,其一是接收客户信息,并将数据传递给服务器,其二是对反馈给用户的信息进行显示,系统功能结构会将人机交互界面分成业务处理人机交互界面、统计分析人机交互界面等。从整体上来看,应用程序服务器是系统各种事物处理的综合,主要任务在于针对由客户端传递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对数据库图标进行修改、增加等操作,将用户要求的事物完成。数据库服务器会针对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相应的管理,主要包括临时、运行及历史3种数据库,其中临时数据库主要负责对住院患者病案进行存放,运行数据库主要负责对已出院患者病案进行存放,历史数据库主要负责对从运行数据库中移出病案进行存储。

3系统实现

病案系统客户端主要采用Delphi作为主要的开发工具,对各种事物进行处理,并实现人机交互图形界面等相关程序。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用Sockt进行连接,将MicrosoftSQLServ-er2000和ADO组件相结合,建立了对数据库的查询功能和适应性,使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利用得到实现。利用云计算为病案管理的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柔性调节数据的吞吐能力与网络资源分配,有效提高目前有限资源的利用率[6]。通过对转换后得到的关系模式分析,结合系统功能及所选择的开发工具和数据库系统特点,遵循减少数据冗余和重复,对数据库进行设计,使数据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利用操作技术和结果设计相结合的办法,在数据库设计时注意保护数据功能,使其更具有安全性和完整性。为使输出的报表满足病案规范要求,将Word和Delphi相结合,利用这种方式完成功能模块的实现,包括病案管理模块、病案借阅功能、统计管理里模块、查询分析模块、报表统计模块、基础设置模块的实现,以及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等存储功能的实现。其中为对大病历中有关专科检查、患者体格检查等业务处理的更加快捷,在系统中对专家系统方法进行了应用。系统在运行过程应用服务器的负载可保证均衡的运行,一旦应用程序服务器有故障出现,这时客户端就可在最短时间内将其转移到另外一台运行中的应用服务器上。

4讨论

第9篇

【摘要】目的:对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08年1月-2012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临床患者病例54例,对其在术前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并将检查结果同病理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经CT检查确诊病例52例,诊断准确率为96.3%,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T检查对急性阑尾炎进行诊断的准确性相对较高,为及时的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对于提高和改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给予关注。

【关键词】CT;诊断;急性阑尾炎;临床价值

目前在临床上急性阑尾炎属于一种外科常见病,为十分最多见的急腹症。因其临床以及护理等方面得到很大的进步,绝大多数患者均可以获得早期就医、早期确诊以及早期治疗。然而依旧存在月33%的病人因发病时缺少相对比较典型临床表现从而发生误诊现象。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采用多层螺旋CT对不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诊断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临床患者采用CT检查进行诊断,并将其诊断结果同病理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所收治的急性阑尾炎临床患者病例,抽取其中的54例,其中包括男29例,女25例,年龄18-75岁,平均(41.3±14.7)岁。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肠道症状、腹痛、全身乏力发热,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明显升高,患者的右下腹存在明显的压痛感、具有腹膜刺激症、右下腹存在明显的包块等。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以上所抽取的研究对象展开多层螺旋CT检查,而后展开病理和手术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整理,并给予合理的对比分析。

1.2.2 检查方法

研究中所用仪器为LIGHT SPEED64 层螺旋CT机以及PHILIPS10 层螺旋CT 机。具体操作:嘱咐患者保持平静的呼吸,并在其屏气的情况下展开阑尾区域的扫描。对于增强扫描则是经高压注射器通过肘静脉对80-100 ml碘海醇(300 mgI/ml)予以注射,将注射的速度控制在3.0-3.5ml/s之间,延迟30-35s后进行动脉期扫描,在延迟60s后展开静脉期扫描,延迟180s之后进行延迟扫描。对于后重建处理,重建层厚为0.625 mm或者是1 mm,并展开多平面重组2。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经统计得知,54例患者经CT检查最终确诊为急性阑尾炎者52例,诊断准确率为96.3%。在这其中确诊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者12例,确诊为阑尾盲肠周围炎者35例,确诊为阑尾周围脓肿5例。与病理手术结果比较诊断检出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影像学表现

通过对CT检查结果的统计我们得知:① 单纯急性阑尾炎患者的CT表现为:阑尾发生明显的增粗肿大,外径大于6mm,管壁也发生增厚,均大于2mm,强化相对较为均匀。阑尾的边界比较模糊,密度接近或者是略高于邻近的肌肉组织,其状结构基本消失,部分增厚的阑尾壁会呈现出局限性强化的特点。阑尾腔内能够看到积液、积气或者是结石,部分阑尾腔发生明显的萎陷闭塞。② 阑尾盲肠周围炎的CT临床表现为:阑尾周围脂肪层内出现片絮状或者是条纹状的密度增高影,边界相对比较模糊。阑尾以及盲肠周围脂肪间隙也相对模糊,密度发生明显的增高,盲肠壁呈现显著的局限性增厚现象。③ 阑尾周围脓肿的CT表现为:盲肠周围或者是盆腔内呈现低密度影,部分软组织内存在积液或者是积气,边界不清或者是有一部分被包裹,在发生显著增强后病灶边界发生明显的强化,脓肿周围会发现有条片状密度增高影出现。

3 讨论

对于急性阑尾炎患者而言,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表现很容易得到确诊,但是对于不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者一般需要对其展开影像学检查,最近几年以来由于MDCT在临床上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CT检查不但可以使急性阑尾炎获得相对早期的诊断,并且也能够有效降低误诊率以及漏诊率,使不必要的手术得到了避免3。

急性阑尾炎尽管存在有比较典型的CT 表现,然而在临床中需要同以下几种疾病进行鉴别,譬如说盲肠炎、盲肠憩室炎、回肠末段炎以及回盲部结肠肿瘤等,对这些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给予正确认识,并对临床资料进行详细了解,能够使急性阑尾炎和上述疾病的鉴别诊断得到显著提高4,从而为及时准确有效的治疗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减少患者的病痛,改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高旭宁,许茂盛,卢良骥,等.64 层螺旋CT 各向同性冠状位重组图像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9):1341-1344.

[2] 吴丽卓,王景宇,王淑清.MSCT 在无典型临床表现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2):287-289.

第10篇

【关键词】全程;CT增强扫描;护理干预;应用

CT增强扫描是指静脉注射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的扫描,注射对比剂后的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之间的碘浓度产生差别,形成密度差,有利于发现CT平扫未显示或显示不清楚的病变。同时根据病变的强化特点,有助于病变的诊断,在其应用于临床以来,其安全、可靠、成像速度快,显示较清晰,图像更生动,病变定位更准确,检查价格相对MRI较低廉,因而备受青睐,已成为辅助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1]。但是,此项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检查时有一定的不适感,在检查前患者常因不了解检查过程感到紧张恐惧,加之检查过程中对比剂的注入所带来的不适等原因,影响CT增强扫描的顺利进行及结果的准确性。故要求护士在检查过程中不但要熟练掌握必要的辅助操作技术,而且要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我院CT扫描室于2010年2月至2010年11月对105例接受CT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2月至11月在我院CT室初次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住院患者210例,男性124例、女性86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 48.2岁。按检查先后顺序随机分2组,观察组与对比组各105例,2组的性别、年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使用对比剂为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300”。

1.2方法210例行该项检查的患者,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1.2.1检查前护理干预因患者对CT增强扫描检查缺乏认识,害怕仪器放射线辐射对自己的身体造成损害,担心检查中出现的不适,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心理,不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针对患者的这种心理,病房护士应于医嘱开出此检查后提前1—2日到CT 室进行预约登记,由CT室护士到病房进行检查前访视,与病人进行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既往病史及有无药物过敏史,主动介绍检查程序,对比剂的使用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反应,根据不同的扫描部位,予以检查前的准备[2]。解释做该项检查的目的,意义及重要性,签属CT增强扫描的同意书,予以必要的心理护理,取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放松绷紧的思想情绪,解除其对此项检查的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负担,减轻应激反应,以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积极配合检查,按预约的时间进行检查。

1.2.2检查过程中护理干预检查当日支持中心工作人员或患者所在科室的医务人员携带病人的病历及抢救盘,陪同患者一起到CT扫描室,CT室护士再次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及该检查的禁忌症,与扫描医生进行联系沟通,告知其患者的扫描部位。嘱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听从扫描医生的指示配合检查。先进行定位平扫,再行静脉注射对比剂。如带来静脉留置针管者,检查管道是否通畅,如有堵管或穿刺部位肿胀应重新选择静脉进行穿刺,穿刺血管要求粗而直的有弹性的大血管,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减轻患者的痛苦。

告知患者在注射对比剂时,因药物浓度高,要求注射速度快,患者会出现沿穿刺血管方向的胀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反应,嘱其不要慌张,这些是药物的基本正常反应。嘱患者听广播指示配合扫描,不要随意变更。注射用对比剂在室温低于10℃的条件下,需用32℃—40℃的温水加温10-15分钟方可注射。在扫描过程中CT室护士在操作间随时观察病人,扫描间歇期通过对讲器询问病人情况并备好抢救物品,开通绿色急救通道,做好一切抢救准备。在整个扫描过程中非扫描部位都予以防辐射保护。 转贴于

1.2.3检查后护理干预告知患者检查已顺利完成,谢谢患者的积极配合。交待病人检查时所用对比剂是通过肾脏代谢,嘱其在医生及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多饮水,促进其排泄。检查完毕后嘱其不要马上离开,待在候检室观察30分钟,如无不适,在支持中心工作人员或所在科室医务人员的陪同下回病房。告知其检查后常见反应,使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如恶心、呕吐等,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回病房后如出现头晕、荨麻疹、皮肤瘙痒、胸闷、气促、面色苍白、声嘶、出冷汗、血压下降等不适,立即通知病房医生、护士,做好对症处理。检查当日及以后1-2天不要擅自外出。

1.3评估方法实施护理干预后比较二组患者恐惧心理及配合程度来评价,观察干预效果。

2结果

在210例检查患者中,观察组105例病人中存在心理恐惧者4人,积极配合检查者98人,勉强配合检查者5人,不配合2人(因年龄大,耳聋)。扫描结果准确率98%;对照组105例患者中,存在心理恐惧者68人,积极配合检查者52人,勉强配合者28人,不配合者25人,扫描结果准确率为76%。

3讨论

3.1实施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CT增强扫描使用的对比剂有药物过敏的风险存在,因此,它是一种有风险性的检查。患者初次做该检查,对未知的检查程序及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加之增强扫描使用的对比剂存在药物过敏的风险,患者对检查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认识上存在误区,易引起心理性及躯体性应激反应的发生[3]表现为焦虑、恐惧情绪及恶心呕吐不适。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焦虑、恐惧心理明显低于对照组,检查当日情绪很放松,表现得平静。

3.2实施护理干预提高患者对CT增强扫描检查的配合程度及扫描结果的明确性

CT增加扫描时注射对比剂是一种刺激源,可引起人体心胆的应激反应,在注射对比剂时出现的沿血管方向胀痛、冰凉感、恶心、呕吐及发热使患者感到紧张、恐惧不安、不自觉的改变,不配合扫描,致使得到的影像不清晰,降低结果的准确性。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对检查的配合程度及结果明确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提高了其心理与生理耐受能力,降低机体对应激的高反应性,有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

4小结

CT增强扫描是一种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非常重要依据的检查,注重病人的认知行为、心理及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全程护理干预,可提高CT增强扫描患者对该检查对比剂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心理及生理耐受性,减轻其焦虑恐惧心理,提高患者配合检查的程序及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达到辅助准确诊断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云亭、袁聿德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第2版81-82。

第11篇

关键词:无线网络;医院信息化建设;远程医疗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目前,多数医院已经实现信息系统的全面应用,并将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建设作为研究方向。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逐渐完善,有利于医院实现无纸化、无胶片化和无线化,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由于医疗卫生行业具有一定特殊性,医院信息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分析新时期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无线网络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1无线网络的应用优势

目前,我国多数医院应用无线网络技术建立医院信息系统,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随着信息化水平的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建设成为无线网络的应用方向,包括护理信息系统、医生工作站系统、手术麻醉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放射学信息系统、医学影像归档及通讯系统等。无线网络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具有显著优势,具体如下。1.1网络建设快捷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无线网络的应用更加方便快捷。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不需要运用大规模网络布线,减少网络对医院开展正常工作的影响。在医院内部合理设置无线网络接入点,建设有效覆盖整个医院的信息化网络,并实现网络扩展到病房各个区域。医生将笔记本、PDA的无线功能打开,可随时随地连接网络,在任何病房都可以看到患者的病例资料。1.2数据的无纸化传递一般医院构建的信息化系统注重医院管理流程的计算机化,运用计算机实现对医院管理工作中各项数据的处理,实质上并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和无纸化,医生仍不能随时通过网络调取需要的数据信息。无线网络的应用使数据信息无纸化传递,在无线网络下实现快速移动查询,同时也可以节约办公用品。1.3无纸化查房医护人员将笔记本、PDA等移动设备连接至无线网络,运用网络能够在数据系统中迅速找到患者的临床资料,例如病史、治疗方案、用药详情、检查记录等信息,并根据患者目前的治疗情况记录其病程,根据医嘱及时调整记录信息,减少患者在治疗中出现误差、遗漏的几率,有效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并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1.4监护设备的网络化医院ICU、CCU、EICU等科室比较特殊,均为需要特殊监护的重症患者,对监护设备有更高的要求。监护设备通过无线网络实现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实现监护工作的实时性,及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临床变化,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2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无线网络的应用

2.1病区移动查房的应用构建移动医生工作站,医生可以在患者病床前调阅病历资料、住院信息、病史过程、检验信息、医学影像及通讯信息等,并将其直接录入医嘱,有效避免治疗中出现医疗事故,实现移动查房。建设网络环境下的移动医生工作站,医生可通过移动查房实现对患者的有效管理,其管理流程具体为[1]:医生采用EDA内置条码扫描装置,扫描患者手腕上的条形码;系统自动识别患者的身份信息,医生根据信息进行查房、医嘱等临床操作;医生开医嘱时系统自动显示合理用药信息,例如药物配伍禁忌、孕妇、肝肾功能损害等提示;查阅综合查房情况、患者信息、检查结果等,进行全面会诊,并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利用无线网络将医嘱上传至医生信息化系统中,医护人员可以及时获取信息并执行。2.2患者床边护理的应用无线网络在患者床边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医护工作者能够及时获取患者病床前的信息,方便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ICU、EICU等病房对无线网络的应用效果最为显著,将病房监控设备接入无线网络中,可有效保障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运用无线网络技术构建无线护理系统,护理人员通过系统查找不同患者的护理项目,例如测量体温、血压、体重,以及具体护理时间、患者手术时间、出院时间等。2.3无线输液管理的应用将无线输液管理系统应用于医院门诊输液中,能够改善传统门诊输液工作量大、业务繁忙等问题,减少输液管理中的差错和漏洞,保证输液的安全性。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应用PDA、条形码等技术,医护人员可快速识别输液患者的身份,并根据条形码显示出的药品信息与实际输液药品进行核对,有效减少输液差错率和医疗事故,提高输液管理效率,保证输液患者的生命安全。无线输液管理的应用,可以实现输液患者与护理人员的沟通交流,患者能及时呼叫护士,护士也能及时获取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2.4远程诊疗的应用远程诊疗是网络技术发展下形成的新型医疗方式,对于一些突发疾病或疑难杂症,远程诊疗的应用能够快速控制病情发展,与医疗机构相互合作,制定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案。医院将无线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等应用至医疗工作中,通过网络将患者疾病信息进行传输,实现网络下的疾病诊疗,医生也能与患者进行在线交流。也可以与其他医院的医生在网路系统中进行疾病治疗方法的探讨,是一种低成本的诊疗方式,能有效提高社会医疗服务水平。2.5仓库管理的应用将医院仓库内的商品、仓储药物、单据等进行条码识别,采用条码识读设备完成作业过程中的自动识别,提高识别作业的正确性[2]。仓库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仓库作业效率,避免工作中的差错,提高系统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较易出现资产闲置浪费、使用效率低、盘点难度大、资产流失、虚增资产等问题,应用信息化的仓库管理系统,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杜绝资产流失、虚增、闲置浪费等问题的有效途径。2.6标本采集、呼叫通信等方面的应用医院运用计算机和无线局域网通信技术构建自动化标本采集系统,使患者的标本采集更精准,减少标本采集、处理等一系列错误,降低误诊几率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保障。对患者进行标本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应用手持终端确证患者身份信息与标本信息是否吻合,还应用RFID读卡器快速获取标本信息,可以有效避免标本采集和处理中的错误。医院运用无线网络构建IP语音系统,相比于医院传统的呼叫通信设备,IP语音系统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同时实现语音和视频数据的传输,且语音视频传输是双向的。例如医护人员用过系统设备及时接收患者的呼叫,并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发展及需求,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

3医院无线网络设计

3.1医院无线网络结构设计我国医院无线网络结构的设计正逐渐完善,均采用先进的无线网络技术,具有网络容量大、安全性高、扩展性强、传输质量高等特点。以吴玥等[3]的无线网络结构设计为例,传输通信方式选择无线电波途径,在整个医院不同病区的各个楼层安装无线AP(IEEE802.11n协议标准),覆盖无线信号,并在医院建筑物的合理位置安装天线馈线装置,保证无线通讯信号覆盖范围更广。医院的无线网络构架可以分为终端层、IP网络层及服务器集群,其中终端层设计为定位终端、IPPhone、PDA和PC;IP网络层设计为AP、POE交换机、核心交换机和AC;服务器集群设计为定位服务器、语音服务器、HIS/PACS和IMC智能管理中心。接入部分:无线覆盖区域采用AP连接到POE交换机,再连接至核心交换机或者AC。管理部分:在网络核心层,采用最先进的第3代无线网络技术的交换机进行统一管理;采用TrapezeMX-200R型无线交换机管理和控制AP。无线网络管理:主要增强管理、无缝的安全性,并且能对无线网络更好地规划,同时还可提供对AP、交换机及控制器的全面控制和优化。这几个部分共同组成一体化的智能移动网络。3.2无线网络安全建设①实施安全策略集中控制。构建智能化无线网络构架,将无线网络安全控制策略全部集中到网络控制器上进行统一的控制和,防止由于无线网络数据被盗而产生的安全信息泄露。②接入点零配置。在无线网络控制器上对无线接入点进行智能控制,保证本地不保存无线网络接入点的任何数据,并将全部的数据存储到无线网络控制器中,在无线网络接入点上实现零配置。③病毒入侵防护。通过准入检查对无线网络系统中防病毒定义、防病毒软件、操作系统补丁等进行全面的检查,通过数据检查实现对无线网络数据的有效监控与检查。④非法入侵检测。通过在无线网络中设置非法入侵检测,利用无线网络架构技术,可以将异常的无线网络数据检测出来,显示并记录无线网络入侵格式,自动开启对应的警报和保护响应。⑤安全准入控制。系统自动收集终端软、硬件资产信息,跟踪资产变更,实现资产管理IT化,保障信息资产可控可管。

4结语

对于医院无线网络的整体设置,重点在医院各病区的不同楼层安装无线局域网收发器,覆盖整个医院的无线信号,其构架按照需求分为终端层、IP网络层和服务器集群[4]。综上所述,无线网络是医院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要加强对无线网络技术应用的研究,完善各项无线网络系统,真正发挥出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黄波.无线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5,11(9):43-45.

[2]王琳.移动与无线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7):79-80.

[3]吴玥,夏开建.无线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应用与设计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6):41-43.

第12篇

【关键词】 计算机X线摄影 屏-片系统 床边摄影 宽容度

床边摄影是临床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服务的主要对象为严重创伤的、使用呼吸机、婴幼儿患者及术后活动不便的卧床病患。传统屏-片系统由于胶片宽容度较低和无法进行影像后处理,导致在床边摄影中患者常常被多次曝光来获得一张能够满足基本诊断的影像。随着CR(computed radiography,CR)技术的诞生,其贮存荧光成像板(storage phosphor imaging plate, SPIP)代替传统摄影中的胶片,加之CR中强大的后处理能力,使得X线影像质量大幅度地提升。本文旨在阐述CR系统在床边摄影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设备

美国GE移动式X线机,Kodak CR950系统,Kodak IP板,Kodak 8900激光胶片打印机。

1.2 一般资料

将2010年5月1日至5月30日共30天,床边共摄片605张,随机抽取500张为研究对象,其中胸片340张,四肢150张,骨盆10张,患者年龄在15岁至86岁之间,平均年龄46.3岁。

1.3 床边摄影方法和影像后处理

移动X线机进入病房前先做好人机准备。尽量搬走病房里的障碍物疏散围观患者及家属,以免床边摄片机压伤围观人员以及避免非摄片患者遭受不必要的X线辐射[1]。 根据照射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姿势,而床边患者基本上不能移动,所照部位大多为胸片,选择的大多为仰卧前后位。根据患者的体型,将合适的Kodak IP板置于患者要照射的部位,选好条件,即可拍摄。有特殊要求的也可灵活采取不同的。气胸或胸水患者采用半卧前后位或坐立前后位摄片;骨折牵引患者或髋关节术后患者的侧位片采用仰卧水平投照摄片;椎体术中患者,椎体正位采用俯卧前后位摄片,椎体侧位采用俯卧水平投照;术中胆囊造影的患者采用仰卧前后位投照或仰卧前后位加上头低脚高30度摄片;对于不配合的新生儿摄片人员因穿防护服站在可以直视的地方曝光[1]。

摄影条件为:胸部45~55 kV、4-6 mAs,四肢50~60 kV、5—6 mAs,脊柱70—80 kV、15~25 mAs.摄影距离为90-100cm。球管适当打角度垂直于IP板[2]。

曝光后的IP板均采用KODAK CR950 系统自动识别方式扫描预处理。

对预处理获得的原始图像运用CR系统图像后处理技术,设置最佳的处理参数(噪声抑制参数、宽容度调节参数、边缘结构调节参数、细节结构调节参数等等)运用窗宽窗位技术对图像的密度和对比度进行调整,满意后用KODAK 8900激光打印机打印图像并传送到PACS系统,保存影像数据[3]。

2 结果

所得500张影像图片,按《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的标准分析,所有CR片能达到临床诊断的需求[4],其中甲片482张,占96.4%,乙片16张,占3.2%,丙片2张,占0.4%,无废片。各级片影像质量均大于传统屏-片系统的标准。

3 讨论

3.1屏-片系统

增感屏由基层、荧光体层、保护层和反射层或吸收层四层组成。增感屏是利用X线激光荧光的特性,使屏上的化学物质受X线的照射而发出荧光的物质。一张X线照片的影像的形成,X线的摄影作用仅仅是10%以下,而90%以上的效应都是由增感屏的荧光激发所致[5]。

X线胶片是一种感光材料,其结构由保护层、乳剂层、结合层和片基组成。

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乳剂层。感光乳剂中的卤化银具有遇光可产生分解的性能,在光的作用下,还原成金属银而生成潜影,再通过显影过程还原出更多的的金属银,形成可见的黑色影像。由于被照物体密度的差异,形成的潜影密度则不同,即形成我们所见的影像[5]。

感光材料的感光特性用胶片特性曲线来反映,是描述曝光量与所产生的密度之间关系的,是感光材料性能的主要表现部分。特性曲线可分为足部、直线部、肩部和反转部四部分。其中直线部是感光材料被利用的一段,其斜率是表达被照物体不同密度差的能力即为对比度(γ)。直线部分在坐标横轴上的投影值是感光材料按比例记录被照体反差的能力为宽容度(L)。在摄影过程中应用的曝光量在宽容度之内,就能按比例正确的记录物体密度的影像[5],所以宽容度与γ值有密切的联系。屏-片系统的宽容度依赖胶片的特性,其宽容度较低。因此对于曝光条件的精度要求很高,在床边复杂的环境中,造成丙级片和废片的比例增加。

3.2 CR

CR系统以IP板代替传统摄影中的屏胶系统,利用现有的X线设备进行X线信息的采集来实现图像的获取。它主要由X线机、影像板、影像阅读器、影像处理工作站、影像存储系统和打印机组成[5]。

IP是CR成像系统的关键元件,作为记录人体影像信息、实现模拟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的载体。它由表面保护层、光激励荧光体层、基板层和背面保护层组成。其成像过程为:成像板置于暗盒内,利用传统设备进行曝光,X穿透被照体后于IP板发生作用,形成潜影,得到模拟信息,用激光扫描进行读取,IP被激励后以紫外线的形式释放出存储的能量,利用光电倍增管将发射光转化为电信号,并放大,在计算机屏幕上重建成可见影像,实现模数转换,利用相关的不同技术根据诊断的需要对影像处理达到影像质量的最优化,为医学诊断提供帮助。

作为人体影像信息的载体,即使采集很弱的信号时也不会被噪声所掩盖而显示出来,所以CR机灵敏度较高。

CR系统可在成像板获取的信息基础上自动调节光激励发光的量和放大增益,在允许的范围内对被摄物体以任何X线曝光剂量获取稳定的、适宜的影像密度,同时获得高质量的影像。以最大限度的减少X线的照射剂量,降低患者的辐射损伤。其曝光宽容度相对于普通的增感屏-胶片系统体现出显著的优势。

IP板具有良好的动态线性范围,较宽的响应,对CR处理系统来说可以有许多的感光点来获得最佳影像,为图像后处理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图像处理类型主要为影像对比度改变,目的是改变影像数据的设置,使其等同于传统屏-片影像或增强所希望特征的显著性;空间频率调整,建立频率增强的影像;动态范围的控制,能在单幅影像显示时提供宽诊断范围影像增强的新型影像处理法;体层伪影抑制技术,可通过调节伪影抑制处理等级,伪影抑制处理类型,伪影抑制处理的增强程度三个参数完成;能量减影,选择性地去掉影像中的骨骼和软组织信息。

3.2 屏胶系统与CR

传统的屏-片组合系统摄片技术,对管电压和管电流要求较高,加上床旁摄影无滤线器,造成图像质量的偏差,使得图像质量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很容易造成漏诊,误诊。而且普通屏-片摄影从开始摆位到医生阅片到胶片影像一般需要10-20分钟,包括装胶片、摆、曝光、冲洗、阅读。传统的屏-片摄影以胶片为介质,每次摄影需要装片后摄影,然后冲洗胶片,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

CR系统在床边摄影中,由于IP作为X线信息的载体,比屏-片系统有着明显的优越性:CR系统比屏-片组合系统灵敏度较高,动态范围宽。传统的屏-片组合宽容度小,影像质量受周围的摄影条件影响较大,图像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摄影条件是否恰当。曝光量较高或较低,均不能得到有诊断价值的图像。CR 系统可在成像板获得的信息基础上自动调节光激发的量和放大增益,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摄影的物体以任何X光计量获得稳定的、最恰当的影像光学密度,从而获得影像质量良好的照片。临床上降低了由于曝光条件选择不当而造成的废片率。CR系统的宽容度较大,使用范围内的曝光条件即可获得高质量的照片,且曝光时间明显缩短,减少由于病人呼吸运动等的动态模糊,并可通过后处理技术,一次曝光可获得多种影像信息(如图1胸片依次为肺、肋骨、胸椎影像)[6]。相比传统屏胶系统的床边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减少了曝光次数,降低重症患者的照射剂量。

图1 (1)CR胸片谐调处理和空间频率相应的调节,影像清晰显示。(2)经CR后处理功能,得当的肋骨像。(3)经过CR后处理得到的胸椎像。

CR系统图像噪声显著高于传统屏胶系统。降底噪声的方法是:提高X线的剂量或通过各种处理技术(如通过空间滤波)来降低体统噪声。床边摄片的对象主要是病情危重者、严重的传染病患者(如SARS 患者、重症肝炎患者)、复合型外伤不能搬动的患者、心脑疾病患者、骨折后牵引患者、手术中需要摄片或造影的患者等。床边摄影多用小型X线机,由于床边X线机自身的功率偏小、摄片空间不够、肢体厚度过大、没有滤线板、摄片条件过高或过低、胶片或冲洗曝光过度、患者不配合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只要其中某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将导致摄影失败,重拍率高。而CR在床边摄影中,由IP板为主体作为成像的载体,有其较高的灵敏度,且宽容度很大,密度分辨率高于常规屏/片系统。加上计算机系统独有的丰富的后处理功能,一次曝光的影像可以得到多种格式的图像处理效果(如肺窗像、纵隔窗像、骨窗像、软组织窗像等)。通常低对比处理和强的空间频率出力结合使用,可提供较广的处理范围和实现边缘增强,利于显示软组织像。高对比处理和弱空间频率处理结合使用,又可以提供和传统屏片结合技术类似的影像[7]。另外,还可以根据诊断需要进行病灶的局部放大、大小的测量、对比反转和黑白反转等处理,以利于提高病变显示和诊断效率。

CR系统与传统的屏-片不同的是获得的图像信息为数字化图像,可存储于光盘中,为图像贮存于通信系统(PACS)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为医学领域的数字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许多诊断工作将在CRT(监视器)上直接完成,方便各科医生的工作需要,不仅如此,CR最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传统X线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大小传统X线机免遭淘汰[8],这是有别于DR的卓越之处。

当然,CR也有自身的不足。在床边拍摄过程中,为提升信噪比,使得曝光量增大,对病人及周围的人员造成较大剂量的辐射;时间分辨率差,不能满足动态器官的影像显示;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CR摄影时,IP受X线照射,IP中的磷粒子使X线发生散射,引起潜影模糊,在潜影读出过程中,激光扫描仪的激光在穿过成像板深部时产生散射,沿着路径形成受激荧光使图像模糊,降低图像的分辨率,如原图像上的病灶显示清晰锐利者,处理后因边缘无信息增强进行灰度值改变,虽然通过后处理技术能调出我们需要的影像,但对于浸润阴影和结节病灶与传统屏-片相比还是没有优势的。细微结构显示不佳。

4 结论

目前,虽然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DR)床边机相对于CR系统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更高的动态范围和DQE,更低的X线照射量,图像层次更丰富,但目前就我们医院的情况来说,CR已经完全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并且相对于DR设备的资金投入来说,CR系统可以带来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朱雯.CR在床边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2) 93-94.

[2] 邵东宁. CR系统在床边胸部X线摄影中的应用与特性研究(J).临床护理工程.2004,19(10):41-42 .

[3] 张益, 杨玲巧,黄震.实用放射学杂志(J).2007,23(8):1142-1143.

[4] 童和芬. CR系统在床边摄影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8)3855-3855.

[5] 余建明.医学影像技术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2-124.

[6] 缪国勇,顾强. CR系统在床边摄影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3): 37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