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影像后处理

医学影像后处理

时间:2023-09-24 10:5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影像后处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影像后处理

第1篇

服务临床

追本溯源,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来看看PACS的定义是什么。2012年的PACS专题叫《从区域走向区域的医疗影像》,在该专题的开篇综述中,本刊曾对PACS尝试做如下定义:可以实现对符合DICOM标准的医学影像的分析、处理和诊断,并可以进行图像三维后处理的医学影像系统。没错,我们给出的定义里有“三维后处理”,这正是我们今年的主题。

且不说今年主题,先来说说定义中的“医学影像系统”这几个字。PACS说到底是一个医学影像系统,不管是分析、处理、诊断还是三维后处理,PACS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医学影像进行的。而医学影像呢?很显然,是为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服务的。一番条分缕析之后,不难看出,PACS终究是为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服务的。

这也是我们一直关注并将持续关注PACS的原因所在。

现在开始说今年的主题――三维重建。如你所见,在我们给出的PACS的定义中就有与它类似的一个词――“三维后处理”,也因此,讲PACS尤其是未来的PACS,三维重建一定会是无法绕开的话题。

两极分化

在操作本次专题时,我们采访了近二十位医学影像学从业者,其中包括十多家三甲医院的医学影像相关科室的主任和副主任,他们对三维重建的评价可谓两级分化。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三维后处理方面多有应用,该院有国内最大的前列腺癌数据库,泌尿外科甚至可以做到把某个地方发生前列腺癌的概率标志在腺体的三维图像上,这个工作当然是在医学影像科的大力支持下实现的。

在十多年前就提出“整合影像学”概念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ET-CT室主任郭佑民也是三维后处理的“拥趸”,他认为包括三维影像在内的整合影像学将有可能颠覆时下的诊疗路径,创立新的医疗模式。

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部分接受我们采访的专家表示,三维影像后处理对放射科的工作影响不大。他们的观点大概是,放射科的主要工作是做诊断,而诊断最主要的对象是横断面图像,三维影像对诊断工作并无太大作用。甚至有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三维重建在我们医院基本都是研究生在做,我不是太清楚。”

革新诊疗模式

专家们对三维影像后处理的看法以及重视程度差别何以如此之大?个人理解或许是与其医院的业务方向有关,如果该院的临床科室没有太多三维影像后处理的需求,为临床科室提供服务的放射科自然不会在这方面深入钻研。

而正在享受三维影像后处理所带来的益处的专家,对三维后处理今后的作用和定位则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王霄英说:“我觉得,三维影像后处理会改变整个医疗服务的模式和理念。”表达类似观点的还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高级工程师王跃。

第2篇

大会以“走向新医学影像时代――多影像融合与信息集成”为主题,包括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领导、医学影像学专家、临床专家和医疗信息化专家在内的13位演讲者,围绕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医学影像数据中心、医学影像三维重建在临床中的应用、多设备影像数据融合及应用、IHE标准化建设、PACS技术发展趋势等热点话题做了精彩演讲。

来自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专家和用户500余人次参会,锐珂、富士胶片、爱普生、华海盈泰、西门子、飞利浦和爱克发医疗等公司分享并展示了各自的新产品或技术方案。

赵自林在开幕致辞中首先对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第六届中国PACS大会’的召开,一是为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搭建技术交流的平台;二是让各位嘉宾了解我国医疗装备影像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三是通过IHE给医疗机构提供各类数字医学装备、医学信息系统技术的思考方向,并协助相关厂商的产品与国际最先进最规范的产品接轨。”

学术报告精彩纷呈

雷海潮的发言题目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与信息化支撑”,他认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应该做思路上的调整和转变:一、从以前以科室和机构为单位推进信息化建设转到区域水平上;二、从大中城市向农村和基层机构转移;三、从之前主要服务医护人员,逐步转变为服务社会、决策者、居民家庭和患者;四、从单一的封闭系统向综合开放的平台转变;五、从信息化科室、医院或疾控中心单独建设向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同参与转变。

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的发言题目叫“影像数据与临床信息集成”,他对临床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和影像数据临床的共享模式进行了分享。在对未来的展望中,王韬认为:影像共享的手段和渠道将会千变万化,更人性化、更直观的3D打印技术将逐步应用到临床中去;以服务于患者为导向的掌上应用和微信平台的扩展应用会层出不穷;借助大数据应用的强大力量更迅速地确诊与制定治疗计划。

作为此次大会的协办单位,锐珂亚太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在2014年推出了Vue VNA临床档案中心,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实现全面的临床数据共享,以患者为中心实现临床数据整合,支持医院的临床及管理决策。该产品具有的优势有:更快捷、更全面的数据访问,更低的总体拥有成本以及更安全、更可信的数据。

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营业开发部新业务方案策划科经理周健介绍了“OPS打印合约服务”,OPS是根据用户的预算、打印量、具体打印需求等情况量身定制的打印方案,既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又能减轻医院资产压力。

西京医院数字信息中心主任蒋昆的发言题目是“PACS的应用与发展”,对PACS发展现状、挑战及前景进行了梳理,他认为,院间异构系统的数据共享可用便携式患者光盘实现。该院采用华海盈泰的PACS系统,实现了无胶片化、无库存管理,全院影像资源共享,工作流程优化,影像诊断水平得到了提高。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张俊华介绍了“面向大数据时代的影像产品和集成平台”,西门子syngo.plaza调阅图像速度可达 200 图像/秒,可实现DICOM 图像接收、存储和管理,遵从HL7标准,可实现统一的报告和图像以及非DICOM图像的接收和存储。

三维影像热度持续

三维影像中心是本次大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方面国内领跑者上海医院和华西医院的专家分享了各自的经验。

上海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萧毅对医院三维后处理中心的情况进行了介绍。飞利浦星云3D影像数据中心上线后,临床科室和影像科的互动明显增多,对于项目带来的好处,萧毅总结:搭建了多学科交流的平台、锻炼了团队人员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了人员后处理能力及诊断水平……下一步,他们计划构建一个手术设计实验室,可以为临床提供麻醉、手术方式、预后判断等相关的数据。

华西医院三维影像中心副主任吴文韬的发言题目是“多模态高级影像后处理临床应用价值”。他介绍,在美国,临床医生和影像医生的联系非常紧密,后者甚至会在手术室里为前者提供支持。他认为,开展高级影像后处理项目需要包括以下要素:高效智能化的云计算平台、全面深入的多模态高级影像后处理技术、跨专业的医技护一体化团队、标准化的影像引导诊疗流程和临床应用、跨学科的医疗和产学研合作。

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副教授李学军对医院合作研发的“E-3D数字化医疗三维设计系统”进行了介绍,该系统拥有方便的医学影像处理功能,能对多模态影像数据进行融合,构建精细的三维数字化模型,清晰显示复杂解剖结构、病变和畸形特征、毗邻结构的空间关系,直接进行个化性三维解剖测量和手术方案设计,模拟术后效果。结合先进的3D打印技术,系统能导出和制作高精度的医学组织三维实体模型,为临床手术规划、手术演练、医学培训和教育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富士胶片的产品应用专家王成的报告题目是“富士Synapse 3D影像后处理解决方案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对Synapse 3D产品进行了介绍,它包括基础分析工具、影像诊断高级分析工具、心脏分析工具和手术模拟模块等四大分析工具。

离临床更近一点

近两年,“中国PACS大会”一直在尝试转型,希望能与临床离得更近一些。以本届大会为例,除了来自医疗IT界的专家,上海医院、华西医院和云南二院的医学影像专家,主办方还请来了湘雅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的临床专家做分享。据统计,参会人员中影像科医生和临床医生的占比达41.46%。

萧毅在演讲中说:“大会把顶层设计、日常管理、设备创新和一线使用等所有人员都聚集在了一起,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一位来自上海某企业的PACS研发人员向大会反馈:“本次大会涉及内容较广,且具有一定的深度,相信会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从与会者的反馈来看,这种转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3篇

飞利浦IntelliSpace PACS通过最先进的IT技术、人性化的系统设计以及在临床方面的强大功能支持,将PACS 应用推向了一个更新的高度,以领先之姿步入了最为领先的智能化PACS阶段。

伴随现代医院业务量的持续增长与高端影像设备的运用,影像数据呈现爆炸性的增长。面对超大数据量高尖端需求的挑战,PACS的存储与传输功能在负载均衡、流媒体等IT技术的深度应用中走向了极致。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医疗影像综合信息突破了网络带宽限制,扫除了原有的性能瓶颈障碍。PACS的应用层次也从医学影像的存储调阅,向更高层次的区域PACS 、移动PACS和智能临床辅助诊断方向发展。

PACS让影像设备发挥更大作用

影像设备的每一次突破性进展都与PACS携手共进。据统计,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因中风或心梗而倒下,每年有300多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死亡原因的50%以上。面对现代疾病的袭击,各种影像设备的研发更新也加快了步伐,几年前影像设备研发厂商还引以为傲的64层CT如今已然被256层CT的光芒所掩盖,一次扫描10秒左右,可以完全采集整个躯干全部组织结构信息。此时,飞利浦IntelliSpace PACS的ISPM(IntelliSpacse Portal Module)提供的智能全息心脏分析CCA、高级血管智能分析AVA、CT全脑灌注和颅脑血管智能分析等工具能够协同影像设备快速做出精确诊断。同时,飞利浦IntelliSpace PACS提供了业内最前沿的高级临床应用功能,覆盖了包括心脏、神经、肝脏、血管、骨骼以及肿瘤等在内的200多种高级后处理功能,全方位实现了影像网络化的高级后处理诊断。

PACS协同设备的高级辅助诊断潜力可以将过去一系列复杂的检查变得简便易行,并在临床中为抢救患者生命节约宝贵的时间。由此,PACS已迈入了以影响CDS(临床决策支持)为主的高端临床应用阶段。

PACS提升区域的医疗水平

高级辅助诊断的深度运用,使得现代PACS的发展必然要回归到提高诊断的最初目的。智能诊断鉴别、多维影像后处理、多影像融合等高级辅助诊断工具的发展,将会使PACS真正实现电“脑”辅助诊断,避免人为经验带来的失误。

边远地区的危重疑难病人由于当地医疗条件落后,往往要到上级医院进行会诊,PACS的高级辅助诊断功能将为这些边远地区的医师带来福音。通过远程会诊寻求专家教授的帮助,让PACS发挥“脑”的作用,可以使医务人员不再为医疗水平不足所困,使医疗活动从经验主导模式向更加科学、精确的数字化模式转变。为了更好地实现PACS的医学影像诊断临床决策支持,实现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诊疗,加强医疗资源管理,扩大医疗服务范围,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高级临床辅助诊断影像数据中心和区域PACS的建设是必经之路。

3D打印技术推动PACS临床新革命

第4篇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目的:探讨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ACS)在影像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方法:从我科室承担教学任务的班级中随机抽选出4个班,分为2组,1组为PACS系统教学组,1组为对比组.2组分别采用PACS系统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最后以问卷及考核来评价.结果:PACS组学生读片测验及卷面考试中,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问卷调查PACS组学生绝大多数认可该教学方法.结论:将PACS系统应用影像教学中,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及质量,并是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PACS;教学;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85-02

医学影像学包括X线、CT、MR、超声、介入放射学等专业知识和技术,该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的影像图片.影像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课和实习课,如何上好实习课,让学生将抽象的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读片能力尤为重要.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大多采用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习理论教学,课后让学生分组看教学片、病例片,如果信息量不够多,学生学习的难度就加大.

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是数字化差图像技术、影像医学、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以计算机数字形式转化医学图像资料,对图像信息进行存储、管理、采集、处理及传输等.我院2008年引进运用PACS系统后,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很大优越性,也成为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的先进手段.笔者将随机选取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影像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0级五年制中的4个班,分为2组,共144人.1组编为PACS系统教学实验组,共72人,其中男生35人,女生37人.余下72人为另一组,传统课堂教学组,其中男生33人,女生39人.参加此项实验的任课教师共10人.经统计分析,两组在平均年龄、性别分布、入学成绩比较中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传统的医学影像课程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准备好讲课所需要的教学胶片,并以多媒体格式做成课件,上课时教师先讲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再对PPT课件中典型的影像特征和病例胶片进行讲解.下课前,学生们会有一些分组讨论和轮流阅片的时间,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在PACS教学课程中,老师首先由电脑终端进入本校PACS系统,并对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搜索和查询.在看病例图片前,首先在电脑上查看由医生开出的申请单,对该位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检查目的有所了解,然后在专用的显示屏上调片、读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影像胶片的亮度、对比度进行调节,并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比如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三维重建及容积、CT值测量等方法,全方位地进行阅片.这样不仅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使学生经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过程,对影像设备的操作方法及机器后处理功能的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学生还可以通过PACS系统调出相关临床病例,起到协助读片推断的作用.此外,师生之间可以利用系统中的局域网功能实现远程教学,通过图像或文字相互交流,学生提出的学术问题可以在网上得到老师的解答.学生带着问题阅览图片,或将图片导出到移动设备上,用于课后复习,有助于巩固和消化知识点.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

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借助问卷调查和课程考试的成绩来衡量.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卷,进行不记名调查.内容主要为PACS教学是否能提高学习兴趣、临床思维能力,是否适应PACS教学等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144份,收回144份.调查情况见表1:

2.2 考核成绩

考核成绩以理论成绩和实践读片成绩相互结合方式进行评分,总分为100.两组考试内容一样,所有试卷均由同一老师评分.考核情况见表2:

3 讨论

PACS是指医学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是数字化影像与现代通讯及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医学图像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重要平台,它在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的同时,也为医学影像教学改革、创新、完善提供了更为先进的载体.

在本次的调查中,从两组的考试成绩比较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PACS组的学生读片测验及闭卷考试的成绩都比传统教学组有明显的优势.由此可以看出,医学影像学应用新的PACS教学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如果简单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看,传统的读片教学法也许能够满足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初步掌握需求,同样也能够让学生考出高成绩,但是现在的大学教育,特别是医学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基本知识的灌输,更应该让医学生学会正确高效的医学临床学习方法、思维,并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医学中,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种更高层次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PACS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思路、模型.而且从问卷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在医学影像学实习中应用PACS能够使他们的兴趣明显提高,这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临床分析思维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解剖知识为基础,并以各种疾病的影像特征表现为教学主线的课程,涉及大量的影像图片和抽象的概念,比如高低密度,高低信号,各种不同扫描程序及其意义,学生们理解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在以往实习课中,病例胶片的单一教学方式所承载的信息量不够,而教师在每年的教学过程中,所展示的典型图片都是反复的,因此很多年来学生看到的、学到的都是同一张图片,没有更新.在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资料有一定局限性,并且没有条件调出相同病例图片或鉴别诊断图片辅助理解,这样对于学生拓展临床分析疾病及诊断疾病的思维是不利的.另外图片质量良莠不齐,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分辨伪影较多或灰度亮度不在正常范围内的图片,这可能会使他们得出错误的结论,也不利于培养有效的疾病鉴别诊断的思维.所以不能引导正确的临床思考思维.而PACS系统则可以通过电脑调阅大量的图片信息,具有图像疾病的查询功能,操作方便、简捷快速,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如放大与缩小、测量与标记、调节对比度、亮度、窗宽、窗位、同屏多幅图像对比显示等等,这些功能都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图片的全面分析,更加清楚地显示细节病灶,并可以调出相似病例及该疾病的鉴别诊断,这样对学生来说形式新颖、图片丰富、信息量大、可操作性强,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使一向较为无聊的的医学影像教学变得生动具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老师的工作热情,让学生对相对难理解的影像解剖知识有更好的记忆和理解,并正确地区分正常结构、正常变异及异常的影像表现,可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分析疾病、思考疾病和读片的能力.

其次,PACS影像教学更加贴近实际临床需要,并为培养学生的临床及影像诊断思维提供了极大帮助.在本次研究中,不论是学生的考核成绩还是学生的问卷调查反馈,都可以得出PACS的教学对学生的临床思维的培养优于传统教学的结论.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临床疾病细节显示不足,仅局限于影像疾病的教学;PACS教学能提供临床疾病影像和完整的病例资料,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系统的临床诊断观提供了帮助.在PACS教学组中,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病人ID号发给学生,学生可以自行操作PACS系统,然后对病例图片进行分析讨论,再结合病例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模拟医师阅片,书写初级诊断报告.老师在审核的过程中,会针对学生们出现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同时老师在电脑上的审阅修改痕迹,学生们都可以在工作站内清楚的看到,便于分析、对比自己在阅片和书写报告过程中的不足,及时发现遗漏,这样使学习的印象更加深刻,不易忘记.最后再由老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们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及统一解答、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这一种新的学习模式,不但促进了学生对影像学理性的认识,养成自己会发现问题、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最后,PACS亦在考试中有特殊的优越性.读片考试主要用来考察学生对老师讲授课本上典型病例的掌握程度,也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的一种检测.同时老师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考核结果,总结出在教学中的薄弱不足环节,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进行改进.合理地利用医院PACS 系统,可以实行无纸化考试,随机电脑出题,从每日海量的病例中任意选取,电脑图像质量高,也极大地缩短了考核时问,提高了考核的公平性和可信度,可以如实反映真实的教学情况,对老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李刚荣,李桂祥,李晴辉,等.浅谈PACS系统[J].医疗设备信息,2005,20(7):30-31.

〔2〕江传海,余粱,胡正宇.PACS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1(10):l778-1779.

〔3〕李萍,岳凤莲,张在人,等.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实习中的应[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106—107.

第5篇

 

关键词:泌尿生殖系统; 数字化X线摄影; 静脉肾盂造影; 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8年9月~2009年11月,我们对临床怀疑泌尿系统疾病并适于行IVP检查的117例患者,利用DR系统行IVP,其中,男68例,女49例,年龄30~60岁。临床表现为腰部及中下腹不适,疼痛等,有的尿检有异常。

1.2 方法 使用SMS数字化X线摄影装置。先常规拍摄泌尿系平片(KUB),然后腹部加压,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碘伏醇40~60 ml),适时摄片。必要时延时摄片。数字化X线摄影装置曝光后即可在显示器上得到原始图像,然后传送至PACS系统,利用后处理软件对其进行窗宽,窗位,边缘锐利度,噪声等参数调节,从而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最佳图像并进行储存。最后对图像进行激光打印。

2 结果

本组117例患者中,泌尿系结石73例,畸形12例,肿瘤7例,结核3例,阴性及其它22例。除阴性结石不显影或肾脏重度积水无功能不显影外,各组图像均能不同程度的显示病变基本形态,位置及范围。肾盂、肾盏,输尿管及膀胱显示清晰,图像层次丰富,均能符合诊断要求,较好地满足了临床诊断的需要,无废片及重拍片。

3 讨论

IVP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不仅能了解泌尿系统的病理形态,还能了解肾脏的排泄功能。通过DR系统在IVP中的应用,使IVP的诊断准确率得到很大提高。

DR系统具有多种处理技术,如谐调处理,空间频率处理,影像边缘增强等。以及通过对原始图像的窗宽、窗位、噪声等参数的调节,可得到高质量的影像,特别对肾脏轮廓及显影不佳的肾盂肾盏,乃至皮肤,肌肉的软组织轮廓显示更加清晰,从而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治。

DR系统与传统X线摄影相比,前者曝光宽容度大,可在允许范围内对摄影部位比较大的动态范围的X线曝光剂量获取较为稳定的,适宜的光学密度影像,比如当曝光不足或过量导致肾脏形态,肾盂肾盏及输尿管显示不清楚时,仍可以使用后处理软件进行弥补,从而达到理想的诊断效果。

因DR系统宽容度大,也避免了因拍摄参数选择不当导致的重拍,从而降低了被检者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同时又延长了X线球管的使用寿命。

DR系统可进行数字化存储,便于进入网络系统,可节省部分,甚至全部胶片,也可节约片库占有的空间及经费;实现数据库管理,有利于查询和比较,实现资料共享,远程诊断等。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适宜曝光量 密度 DR影像质量

计算机X线摄影通过后处理功能,摄片过程中,DR曝光条件宽容度增大,必须遵循最低的辐射剂量,最高的影像质量,符合医学影像检查的正当化,为临床提供可信赖的医学影像信息。本研究旨在保证图像质量及诊断要求的基础上,对曝光参数进行优化设置,求得用较低的曝光条件进行摄影,以减少辐射对患者的危害。

资料与方法

选取胸部后前位(PA)、腹部前后位(AP)、颈椎侧位(LAT)、膝关节前后位(AP)各80例,男女不限,年龄18~57岁,选取的目标部位体厚差异在±1cm内,分别用KODAK胸部DR、HOLOGIC多功能DR和SIEMENS双板DR机进行摄影,其中40例用电离室(自动补偿系统,AEC)摄影记录其MAS值,另外40例从大量的实际工作中选取相同的KV值较低的MAS值,用MA×S的方法进行摄影,利用DR所具有的窗宽窗位(WC、WW)等后处理工具调节出符合临床要求的图像,比较两种曝光条件的各种特性曲线的相似性或同一性。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O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数据各自独立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 果

在80例患者中,把图像质量相对比较一致的MAS值记录下来,由表1可明显地看到MA×S组的值比AEC组的值要低许多。见表1。

把两组的图像用相同的打印参数AGFA干式打印机打印成胶片,在胸部的第四肋骨中段,腹部的第五腰椎,颈椎的第四椎体,膝关节的髌骨等处,测定其密度值。平均密度值,见表2。

根据图像的操作性特性曲线(ROC),利用DR机中具备的直方图,计算两组摄影的WC、WW的比率,见表3。

讨 论

计算机X线摄影通过后处理功能,摄片过程中,必须遵循最低的辐射剂量,最高的影像质量。从结果值的3表中可以看出,两组的平均密度值与ROC直线部的WC/WW值(平均斜率)差异不明显,但MAS值的差异就比较大,说明DR的宽容度比较大,对降低摄影的曝光剂量是有空间的,这主要是由于数字化摄影中后处理功能比较强大的原因。在实验中发现虽然WC/WW的平均比率无明显差异,但两组图像的中心值有较明显的差异,MA×S组的ROC明显右移,中心值明显偏小,意味着降低剂量。虽然检测点经调节其密度值无明显差异,但MA×S组的低密度处的值略有扩大,灰阶层次减少,说明灰雾度、信噪比(SNR)有增加,图像质量相对有轻微的改变,但由于DR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以使特性曲线的趾部和肩部达到一定的倾斜率,而减少趾、肩部的水平段,灰分段可以得到充分的显示,提高分辨率,有助于获得更多的影像信息【sup】[1]【/sup】。但觉得对临床的影像诊断和应用中是没有差别或影响的。

在DR机预设条件栏中,可以设定相对比较低的曝光剂量,再根据人体的差异进行必要的增减。在我们的实验中,曾试图用比较高的KV、极低的MAS和中等的KV值,较低的MAS值,效果均不理想,或只见所摄影部位的轮廓,或调节后的组织器官的颗粒大幅度增多、增粗,所以预设较好的曝光条件一方面可以为工作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可减少多余的幅射剂量。实验过程中也证实了低MAS对含气较多的组织作用比较明显,但高密度组织还是以中KV值、大MAS值投照比较理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遵循着这一规则【sup】[2]【/sup】。有资料显示,当密度均值接近1.2时分辨率和清晰度、胶片整体观为最好,故以1.2密度均值为标准值进行对比,其高低反差为0.35~1.60【sup】[3]【/sup】。实验也基本上在这一范围之内。但在实验中,选用了是较低的MAS值,降低了幅射,但是不可回避的是探测器的较长时间使用老化【sup】[4]【/sup】。需要提高曝光参数值。从赵嵩的实验中可知幅射剂量1MAS的剂量(ESD)大约0.62μGy,当然实际情况中由于KV值的不同ESD值会有所提高,质量因子值会有所增加,这基于在不影响诊断质量的前提下我们也可忽视它,更看重的是对患者的辐射量的减少【sup】[5]【/sup】。

在摄片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曝光量和手动后处理方式取得符合影像诊断的X线胶片。过大无效的曝光量,会增加患者的辐射,损害患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玲.合理选择和调整CR与DR的临床技术及参数[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7):82-84.

2 王骏.医学影像曝光剂量个体化控制[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3):87-89.

3 陈家荣,张维林.曝光量、CR影像质量与照片密度相关性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26(3):201-203.

4 李琳,罗德红.低剂量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09,15(20):146-149.

5 赵嵩,张军毅,章伟敏,等.数字X线摄影系统中低剂量应用的探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26(4):396-398.

表1 两组摄影的MAS值比较

第7篇

关键词:隐匿性骨折;螺旋CT;图像重构;价值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骨折患者的人数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由于部分患者受到重力冲击,造成患者的骨折部位比较隐蔽,就是隐匿性骨折,这就给临床诊治提出了一个难题。为此,需要借助先进的影像学检查,以提高诊断率。为此,本文选取我院骨科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00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00例骨折患者,患者的年龄为221~73岁,平均年龄为(45.3±3.6)岁,男55例,女45例,男女比例为11:9,病程为1~3年,平均病程为(1.7±0.6)年。患者送进医院时,具有较为显著的外伤。

1.2 方法

本院选取的仪器为美国的Hispeed NX/i双层的螺旋CT机。患者实施CT扫描前,全部实施CR/DR检查,全部显示出正常或者高度疑似骨折/骨折待排。依据患者骨折的部位及DR检查的提示,调整螺旋CT机的参数,以此提高其影像的分辨率。[1]在对影像重构时,要采取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法等措施。在对以上重建的图像进行分析,观察这些图像的异样之处。对于骨折的分型,最好选用Letournel的分类,这样就可以有一个统一的分类的标准。[2]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的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来详细分析统计的,同时为加强可信度,这两组数据的资料在比较中都是运用了了χ2检验,文中的实验中数据均为使用的平均值。[3]P

2 结果

20例为胫骨平台骨折,15例为腰椎骨折,12例为肘关节骨折,10例为胫腓骨远端骨折,10例为肋骨骨折,8例距骨骨折,10例舟骨骨折,5例为三角骨骨折,5例为肩胛骨骨折,5例为肱骨大结节骨折。在影像学的检测下,这些患者的隐匿性骨折及碎骨片移位等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来,对此,本院医生在此指导下,对患者进行有效地手术治疗,同时采取有效的康复护理,患者均病愈出院。

3.讨论

现在的交通工具及建筑行业的工作环境的急剧变化,一旦发生事故,就会给患者造成较严重的创伤性骨折,最常见的创伤性骨折就是腰椎骨折、肘关节骨折、跟骨骨折等。[4]对他们采取一般的X线的平片检查是很难探测出隐匿性骨折,这样就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现象,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给患者带来巨大的损失。为此,需要对此采取先进的影像学检查,多层螺旋CT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因其在骨折部位上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逐渐被各大医院采用。

本文结果显示,在对隐匿性骨折患者采取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之后,这100例骨折患者中,探测出20例为胫骨平台骨折,15例为腰椎骨折,12例为肘关节骨折,10例为胫腓骨远端骨折,10例为肋骨骨折,8例距骨骨折,10例舟骨骨折,5例为三角骨骨折,5例为肩胛骨骨折,5例为肱骨大结节骨折,确诊率为100%,为医生的下一步治疗提供了合理的依据。[5]这是由于一般性的X线的平片只能作横轴位成像和二维重建,就难以探测出比较细微、复杂及隐匿性骨折,螺旋CT则具有扫描快、能够任意成像,并透过计算机在一些软件的处理下,可以得出比较精确地、清晰地图像,以此提高临床诊断率。[6]在实际诊断中,可以借助X线的平片与螺旋CT,则能够相互补充,以此提高临床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在对隐匿性骨折患者采取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之后,可以取到非常好的效果,这将为医生下一步的诊治提供合理的依据,医生在清晰的图像上,可以较为确切地指导患病位置、大小、形态等,这就给下一步治疗提供了非常有借鉴性的意义,在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就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戴志龙,芦中庆,侯建明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J]. 临床军医杂志. 2010,12(05):133--134

[2] 李正标,袁德全,王茂生;螺旋CT在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9,18(06):173--175

[3] Hou Z,Zhang Q,Zhang Y, et al.A occult and regular combination injury: the posterior malleolar fracture associated with spiral tibial shaft fracture. The Journal of Trauma . 2009,11(28):126--127

[4] 蔡成仕,赵瑞华,刘长春等;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DR检查可疑骨折的诊断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8,14(01):233--235

第8篇

比较影响学是将不同影像设备用于临床应用对比,进而采取最具有诊断价值的影像检查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以此为医学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一种疾病的本质。选取某高校2014级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本次探讨比较影像学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的研究对象,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其详情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选取某高校2014级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328人,作为本次探讨比较影像学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个大班,传统教学组有学生160人,比较影像学组有学生168人,两组学生的年龄、入学成绩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传统教学组学生采用传统的教授式教学方法;比较影像教学组,需要教师在进行疾病特点讲解时,配合核医学影像特点进行说明,采用多种仪器(X线、螺旋CT、MRI以及超声仪等)扫描出来的影像,介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各种角度对学生进行疾病表现和发病机制分析,并让学生了解该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疗效评价方式、预后处理等。两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所学习的内容,课堂时间以及任课教师均相同,且学生期末所面对的考题内容和评分标准均相同。

3.效果评价。给比较影像教学组的学生发放教学效果评价表,待其填好后上交。统计两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满分为100,10090优秀、8980为良好、7970为中等,6960为及格,60x为不及格。

4.统计学方法。对以上收集到的两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比较影像教学组学生的评价: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相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喜欢比较影像教学方式,认为其能够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将课堂理论和临床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理解,锻炼了自身的诊断思维模式,提高了对课堂讲授疾病的认知程度.

2.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对比如表2。比较影像教学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参看表1)

三、讨论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三维软件处理技术也不断增加,医学影像设备也随之不断更新。各种组合型一体化影像检查设备也逐渐在医疗临床诊断中被推广开来。由本研究可以看出,在核医学教学中运用比较影像学,比较受学生喜欢,且其考试成绩成绩优于传统教学(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在核医学教学中运用比较影像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疾病整体认知,为学生以后的医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9篇

冠状动脉狭窄称冠心病的根本原因在于冠状动脉的狭窄,因此确定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根本所在【sup】[1]【/sup】。近年来应用双源CT冠脉血管造影对冠脉狭窄的诊断取得了较好效果。在临床工作中对部分病例应用上述两种方法确定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加以比较,并进行了统计学的分析。本文初步评价其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12月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45例,进行了DSCTCA检查,男26例,女19例;年龄34~82岁,平均62.69岁。所有患者在CT检查后1周内进行了SCA检查。

扫描方法: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DSCT扫描机。扫描准直0.6mm、螺距0.2、有效层厚0.75mm、重建间隔0.5、电压120kv、管电流80mAs、旋转时间0.33秒。检查前行碘过敏试验,30分钟后未出现不良反应,方进行进一步检查。采用仰卧位,扫描范围一般在CT的Z轴自气管隆突下1cm至心脏的隔面以下约2cm,共约10~12cm。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以5.0~5.5ml/秒流率注入非离子对比剂,碘帕醇370液50ml之后以相同的流率注射50ml生理盐水。选择升主动脉根部平面进行阈值监测,设定阈值为100HU,延迟5秒开始扫描。

图像后处理:首先根据图像的质量选定重建R-R时相,一般选定右冠状动脉中段为参考层面,每隔3%重建一个时相,选择图像清晰的时相重建冠状动脉,对所有患者均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U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组(CPR)后处理方式重建冠状动脉。

SCA:采用Philips CV 2.0血管造影机。常规穿刺插入6F冠状动脉造影导管,分别进入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依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剂为碘帕醇370液(300mgI/ml),剂量6~8ml/次,不同采集图像。一般右冠状动脉采用2~3个进行投照,左冠状动脉造影采用4~6个进行投照。

冠状动脉节段分析:采取美国心脏协会(AHA)分段方法将冠状动脉分为15段【sup】[2]【/sup】:将右冠状动脉分为近段(RCA1)、中段(RCA2)、远段(RCA3),后降支(PDA)及左室后支(PLB);将左冠状动脉分为左主干(LM),左前降支分为近段(LAD1)、中段(LAD2)、远段(LAD3);回旋支近段(LCX1)、中段(LCX2)、远段(LCX3),第一对角支(D1),第二对角支(D2)和钝缘支(OM)。

结 果

DSCTCA显示:在225支冠状动脉中,63支无狭窄、69支轻度狭窄、33支中度狭窄、44支重度狭窄、16支闭塞。与SCA结果比较,假阳性7支,假阴性5支。结果,见表1。

冠状动脉DSCT与SCA对照研究:DS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7%(150/160)、90%(63/70)、95.5%(150/157)和92.6%(63/68)。DS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总的评价结果,见表2、3。

讨 论

DSCT的优势【sup】[3,4]【/sup】:DSCTCA法是一种非创伤性影像学检查方法,与SCA相比,价格便宜,风险性小,易为患者接受。

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价值的评价:DSCT能够很好的显示较小的硬化斑块及其所致的轻度狭窄,从而做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并能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管腔再通做出准确评价。经过统计学分析,DSCTCA与SC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狭窄符合率较高,特别是中度狭窄和闭塞血管。与SCA相比,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达到93.7%、90%、94.6%、95.5%和92.6%。表明DSCTC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较高。

表2 225支冠状动脉的DSCTCA与SCA

结果对照(支)

注:经配对计数资料的X【sup】2【/sup】检验,DSCTCA与SC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 李占全.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5-87.

2 张丽红.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7):845-848.

3 王怡宁,等.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64呈螺旋CT初步比较.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0):1503-1506.

4 侯阳,等.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临床价值的初步探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12):1240-1243.

第10篇

【摘要】目的:探讨MSCT在脊柱爆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51处脊柱爆裂骨折的MSCT表现,并用原始数据进行MPR、SSD三维重建,观察和分析椎体骨折的部位、椎管内碎骨片及椎管的狭窄程度等情况。结果:MSCT对脊柱爆裂骨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横轴位、MPR、SSD图像联合观察,能清楚显示脊柱的三柱结构,对脊柱爆裂骨折能做出较全面的诊断,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关键词】脊柱爆裂骨折;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

脊柱爆裂骨折是脊柱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导致局部疼痛及神经症状,严重者可致截瘫,因此,快速、准确、全面的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至关重要,有利于减少脊髓、神经的永久性损害,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常规X线检查虽是脊柱外伤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对于细微骨折、椎体中后柱骨折及椎管内的情况显示有一定限制。随着CT的发展,尤其是多层螺旋CT(MSCT)的问世以及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法(SSD)三维重建等后处理软件的联合应用,诊断率不断提高,使得CT检查在脊柱外伤中显示出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了38例MSCT检查的脊柱爆裂骨折患者的影像资料,以总结、探讨MSCT及MPR、SSD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脊柱爆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患者均有明确外伤史,其中男31例,女7例,平均年龄36岁。高出坠落伤18例,车祸伤11例,摔伤7例,重物砸伤2例。所有病例均有完整的CT资料,其中27例有DR片,18例进行了MRI检查。检查时间均在受伤后24小时内。

1.2检查方法使用东芝公司Aquilion64层螺旋CT对受伤部位进行螺旋模式扫描,扫描范围根据临床体征和DR像显示的部位或CT定位像决定,一般包括病变部位的上下2个椎体,扫描平面与椎体垂直,层厚3mm,层距3mm,螺距1.5,仰卧位扫描,对原始数据进行冠状面及矢状面多平面重建(MPR),以及表面遮盖法(SSD)三维重建。

2结果

根据Denis[1]分类法将脊柱分为前、中、后三柱。椎管狭窄程度分为0、Ⅰ、Ⅱ、Ⅲ四度[2]。本组38例脊柱爆裂骨折中,颈椎5例,胸椎13例,腰椎20例,以T12-L2最多,共23例,占60.52%;多发椎体骨折11例。其中7例合并肺挫伤,2例合并气胸,2例合并脾挫伤,3例合并肾挫伤,4例合并骨盆骨折。三柱损伤22例,2柱损伤16例。椎管狭窄程度:0度4例,Ⅰ度15例,Ⅱ度14例,Ⅲ度5例。

3讨论

脊柱爆裂骨折是脊柱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属不稳定性骨折。为轴向负荷导致前柱和后柱的压缩伴有离心性断裂[3];占所有脊柱骨折的14%[4],常压迫脊髓。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由于交通、基建等引起的脊柱爆裂骨折有明显提高的趋势,快速、准确、全面的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

常规X线检查,由于影像重叠因素较多、密度分辨率低,有些骨折线不易观察到,尤其是椎体后缘及附件的骨折线和突入椎管的小骨片,更是难以识别,易引起误诊。脊柱爆裂骨折片突入椎管十分常见,明确诊断骨折片对神经根、脊神经和脊髓的压迫的程度和定位,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定有明确的指导意义。本组患者都用MSCT进行了轴扫,并运用原始数据进行了MPR、SSD重建。38例患者共51处椎体骨折。24例先进行了DR检查,有8例在平片上未明确显示骨折;51处骨折中,常规轴扫诊断44处,漏诊5处骨折部位,4个部位可疑骨折;结合MPR、SSD重建图像,51处骨折均清晰显示,并对轴扫的4处可疑骨折,2处予以肯定,2处予以排除。

MSCT具有快速连续的扫描方式和容积数据采集的特点,并具有多角度、多平面重建的后处理功能,直观、逼真地观察病变,克服了常规X线和普通CT只能单角度观察病变的局限性,此种技术现已被认为是诊断脊柱损伤最可靠的方法[4];它可清晰显示骨折的细节,特别是脊柱后部骨性结构,骨折移位的方向、范围,观察脊柱中柱的损伤情况及椎管的形态,判断有无受压、梗阻等改变,并可了解椎管的狭窄程度。骨性椎管变形变窄,骨折碎片突入椎管内均是提示脊髓受压的可靠征象,CT扫描的这些特点,也为确定脊柱骨折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依据,对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6]。MSCT扫描是容积扫描,图像在Z轴方向的分辨率提高,图像的后处理功能强大,患者只需平卧检查,就可对检查部位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多平面立体观察,避免误诊、漏诊。

总之,对脊柱损伤的影像学中,MSCT明显优于传统X检查及普通CT,对于常规X线检查未能发现骨折,但病人临床症状不缓解或临床体征较重的,应及时进行CT检查。横轴位图像结合MPR、SSD重建后处理图像观察,能全面显示椎体及附件骨折,准确定位椎管内的碎骨片,显示继发性椎管狭窄的程度,并可发现一些合并的脏器损伤。这些丰富、精确地信息为临床医师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DenisF.Thethreecolumnspineanditssingnificanceintheclassi2ficationofacutethoracolumbarspinalinjurier[J]Spine,1983,8(6):817.

[2]张雪哲.脊柱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1):61-63.

[3]FrancisA.Burgener,MaretiKormano,TomiPudas.骨关节疾病X线鉴别诊断[M],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62.

[4]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41.

第11篇

[关键词]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实验课教学; 网络资源; 计算机辅助教学; 互动媒体

[中图分类号] R 81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7518/hxkq.2013.06.007

口腔颌面放射影像学是以口腔颌面骨性解剖及其组织病理的密度变化为影像解释基础,以医学影像学、放射物理学、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技术为支持,与口腔临床各学科密切相关的桥梁学科[1]。在其教学中,基于影像图片判读的实验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巩固理论知识,也能训练其影像图片判读的临床诊断技能,在口腔医学生培养过程中意义重大。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应用于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教学中。Scherer等[2]报道了关于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的教学应用,dos-Santos等[3]报道了基于医学影像资源中心(medical image resource center,MIRC)开发的互动放射影像学教学文件系统(interactive radiology teaching file system)。这些研究在方便高质量教学图片的搜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教学互动等方面卓有成效。如今,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课多媒体教学软件已经具有高清图片浏览、图片分类查询等功能,但该系统缺少图片标注交流功能仍是一大缺憾。具体而言,在实验课中,尤其对于初学者,尽管已熟悉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临床经验,仍会存在一系列共性问题,若由带习教师多次重复解答,往往不能在有限时间内解决所有学生的提问,教学效率会有所降低。如果能利用图片标注实现共性问题的共享,使学生更快地了解各种影像特征,同时鼓励学生将实验课图片相关提问通过图片标注功能进行分享,是否能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呢?基于此,本研究利用福昕阅读器(Foxit Rea-der)和局域网共享文件夹,实现图片注释、图片标注提问等的总结和传输,构建口腔颌面放射影像标注互动交流资源库,并研究该资源库对实习课教学的改进效果,以便开发更为高效的读片实习教学软件,提高教学质量。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注交流资源库的建立

服务器方面,笔者将便携文件格式(portable document format,PDF)的影像图片以及利用Foxit Reader“注释”功能制作的表单数据格式(forms data format,FDF)标注文件分别存储至“图片”、“注释”两类文件夹中,并建立“交流”文件夹以存储标注提问等文件,利用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实现文件共享。客户端方面,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下安装Foxit Reader(版本号5.1.0.1117),并事先教会学生其使用方法。

在实验课自由读片阶段,学生既能浏览局域网共享文件夹中的图片、注释文件及其他同学的标注提问,又能自由上传自己的标注提问,实现标注文件的实时共享。每次课后,相关人员对教学笔记资源库进行整理,以便下次使用。

1.2 资源库试用相关调查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本科2009级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学生76人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课试用该资源库;参考相关文献[4-7]设计试用感受调查问卷,选取12个问题,从学生识别影像图片的困难度、对该资源库的接受度、试用效果等方面开展调查。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标注互动交流资源库的建立

在局域网建立了包括“正常口腔颌面影像”等10个图片文件夹,包含542张PDF教学图片,以及对应的“注释”、“交流”文件夹,实现40台客户端计算机同时访问服务器,即注释文件(FDF文件)、标注提问文件(FDF文件)及教学图片(PDF文件)的传输,整个资源库稳定运行。

2.2 资源库试用效果调查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6份,有效回收64份(有效回收率84.21%)。使用秩和检验分析第1至7题,调查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试用该资源库后,87.50%的学生认为其较之前的联合图像专家小组(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JPEG)格式浏览软件更有优势,12.50%不认为更有优势。17.19%的学生认为该资源库学习效果很好,56.25%认为较好,25.00%认为一般,1.56%认为不好。使用该资源库能否帮助解决识别影像图片的困难时,4.68%的学生认为都能解决,59.38%认为基本能解决,29.69%认为只能解决小部分问题,6.25%认为基本不能解决问题。为进一步研究该资源库的优势和不足,本研究采用多项选择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其结果见表2。

对该资源库的可推广性进行调查,85.94%的学生认为该资源库可以用于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超过50%的学生认为可用于医学影像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口腔解剖生理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其人数比例分别为57.81%、51.56%、50.00%、50.00%、56.25%。对该资源库的意见和建议方面,同学们希望操作能更便捷,能附带文字归纳的详细注解和动态图,能连接互联网,并能对标注进行分类检索。

3 讨论

3.1 本资源库与现有相关教学系统的比较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等是实现数字化医学教学的重点。目前国内外各大医学院校逐步引进或自主开发先进的医学教学系统以实现医学数字化教学。南方医科大学引进MOTIC数字化切片教学平台以提升病理学教学效果[8],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引进PACS用于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的教学[9],第四军医大学自主研制教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并将其用于医学影像学教学[10],Weaker等[11]将数字化切片用于口腔组织学教学。事实证明,该类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协助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交流。除此以外,相关图片浏览软件已经相当成熟,如数字化切片浏览软件Aperio Scanscope的注释、测量、截图等功能已相当完善,主要用于PDF文件浏览的Foxit Reader功能强大。但是,具体到其学习功能,尤其是对于初学者,仍需大量改进。本资源库在应用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效地辅助解决初学者存在的共性问题,帮助老师同时解决多个学生的相似问题,提高教学效率;第二,实现其他问题的共享,即对提问的课堂实时横向共享和跨年级纵向共享,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第三,利于指导性学习,通过在影像图片中添加提问类标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加深其对影像的判读,如在显示根尖周炎的根尖片中提出“如何区别根尖周囊肿、脓肿、肉芽肿”等;第四,标注文件传输对网络要求不高,其占用空间小,通常为几千字节,在局域网交流过程中,传输量小,速度快;第五,可推广性强,可应用于其他形态学课程,如医学影像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等其他实验课的教学。

3.2 本资源库的发展方向

经过教学试验的实际应用,可以发现该资源库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集中在使用便捷化和资源处理准确化两方面。前者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添加和加载标注时操作过于烦琐,后者则为标注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操作烦琐的问题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1)局域网设置方面,可开发基于数据库的数据传输终端软件[12],协助标注文件的传输,通过数据管理软件,加强数据的分类及后处理;2)图片浏览器方面,可以通过设置快捷键等方式简化现有软件的操作,也可以图片标注为核心功能开发浏览软件,并配以各种人性化学习功能,如分别设置师生标注提问解答板块,学生可通过解答提问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老师可通过浏览和解答学生提问了解其学习状况。对于标注的准确性问题,除通过数据库管理软件对资源进行修订外,建立标注管理机制或许更为重要,一方面设置纠错板块,通过选取课代表、轮流值日等形式组织师生在课后对课堂产生的各种标注进行审阅、修订,另一方面加强对师生在该资源库使用前的培训,避免误操作造成数据不准确。

口腔颌面放射影像标注互动交流资源库的建立有效弥补了医学影像学相关系统标注交流方面的空缺,其实用性强,既丰富了学习功能,如有效解决共性问题、及时分享个性问题、有利于指导性学习,也提高了实验课师生互动以及教学效率。为进一步完善其教学功能,实现操作便捷性、资源处理有效性等,仍需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郑广宁. 前进中的中国口腔颌面影像学[J]. 中国口腔医学信息, 2005, 14(1):10-11.

[2] Scherer A, Kr?pil P, Heusch P, et al. Case-based interactive PACS learning: introduction of a new concept for radiolo-g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J]. Radiologe, 2011, 51(11):969-970, 973-977.

[3] dos-Santos M, Fujino A. Interactive radiology teaching file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a MIRC-compliant and user-centered e-learning resource[J]. Conf Proc IEEE Eng Med Biol Soc, 2012, 2012:5871-5874.

[4] McCann AL, Schneiderman ED, Hinton RJ. E-teaching and learning preferences of dental and dental hygiene students

[J]. J Dent Educ, 2010, 74(1):65-78.

[5] Rosas C, Rubí R, Donoso M, et al. Dental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an interactive histology software[J]. J Dent Educ, 2012, 76(11):1491-1496.

[6] 曾良成. 多媒体课件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 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3):419-420.

[7] 曾东林, 崔敏毅, 吴志玲. Blackboard网络课程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8):82-83.

[8] 陈英华, 董为人, 俞新华, 等. 基于网络的数字组织切片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9, 18(4):454-458.

[9] 沙晓雁, 祁森荣, 王昊. PACS系统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教学中的应用[J]. 北京口腔医学, 2012, 20(1):52-53.

[10] 贺延莉, 王亚蓉, 殷茜, 等. T-PACS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势[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1, 25(6):657-659.

第12篇

【关键词】 16层螺旋CT;薄层及后处理影像;肺叶间裂;临床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nd analyze clinical condition of showing interlobar fissure by 16-slice spiral CT thin-layer and post-processing images. Methods A total of 51 patients with interlobar fissure received CT examination, without any abnormal condition. Additional 16-slice spiral CT thin-layer was applied for further establishment. Results Show rate by 2.50 mm layer wa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3.75 mm layer, while 1.25 mm layer had obviously better show rate than 2.50 mm layer.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16-slice spiral CT thin-layer; Post-processing images; Interlobar fissure; Clinical research

近年来, 我国肺癌患者越来越多, 患病率逐年上升, 肺叶间裂是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肺癌的重要标准。传统的常规CT对于肺叶间裂的检查显示情况一般, 患者一旦患有肺癌, 出现病变的情况下, 行传统常规CT检查肺叶间裂情况难以显示。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 16层螺旋CT薄层及后处理影像检查手段被应用于肺叶间裂的检查显示中, 效果良好, 能够有效保证检查的准确率[1]。本次实验选取51例患者对其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5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 但是检查结果显示没有任何异样。51例患者中女21例, 男30例, 年龄最大80岁, 最小9岁, 平均年龄(44.5±12.5)岁。对于本次实验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同意, 并且予以支持。

1. 2 方法 采用飞利浦FLEX32型号的 16层螺旋CT机。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 医护人员将CT机设备的螺距规格为0.938∶1, 进床速度18.73 mm/r, 对于肺叶间裂的检查需要CT机旋转0.8 s, 旋转过程中的管电流220 mA以及管电压120 kV[2]。医护人员嘱咐患者在进行扫描之前深吸一口气, 并且屏气。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头侧先进行检查, 随即是身体, 一直到患者的足侧。医护人员对患者扫描操作结束后, 需要根据扫描的显示结果建立相应连续影像, 主要建立:层厚1.25、2.50、3.75 mm[3]。

1. 3 图像分析

1. 3. 1 线样影 医护人员对患者予以16层螺旋CT薄层及后处理影像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肺部的线样密度较高, 并且宽度

1. 3. 2 带状影 患者接受检查后, 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肺部出现宽度>2 mm的高密度影, 并且其形状发生一定改变, 呈欠尖锐的情况。

1. 3. 3 乏血管区 医护人员对患者予以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肺部没有出现血管纹理影像, 并且其带状密度较低。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51例患者予以16层螺旋CT薄层及后处理影像检查, 2.50 mm层厚的显出率为78.43%, 高于3.75 mm层厚的显出率41.1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4458, P

3 讨论

肺叶间裂的检查主要依靠CT机完成, 但是传统的CT机检查显出率不高, 检查数据存在偏差, 对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临床治疗效果都会造成较大影响。肺叶间裂最明显的一项表现就是患者的肺部出现斜裂的情况, 但是传统的检查手段对于斜裂检查都呈现为透明带, 影像不明显。近年来, 16层螺旋CT薄层后处理影像被广泛应用于肺叶间裂的检查中, 在检查的过程中斜裂情况由传统的透明带转变为线样影或带状影, 更便于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的判断[4], 一旦患者肺部出现病变, 能够通过CT影像的检查及时显示出来, 医护人员根据检查显出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能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临床效果。

本次实验选取51例患者对其进行16层螺旋CT薄层及后处理影像检查,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 不同层厚的影像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在线样影的检查结果中, 2.50 mm层厚的显出率为78.43%, 高于3.75 mm层厚的显出率41.1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4458, P

综上所述, 16层螺旋CT薄层及后处理影像对于肺叶间裂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提高检查的显出率, 保证检查数据的准确性, 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薛贞龙, 李一鸣, 李澄, 等. 16层螺旋CT薄层及后处理影像显示肺叶间裂.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1(7):539-542.

[2]黄民强. 16层螺旋 CT低剂量薄层肺部体检与常规胸片肺部体检对病变检出率的对比研究.河北医学, 2014(11):1838-1840.

[3]赵宏宇, 郝利国. 64层螺旋CT薄层重建在老年肺局限磨玻璃密度影中的诊断价值.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16):4047-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