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医学影像专业的看法

对医学影像专业的看法

时间:2023-09-24 10:52: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医学影像专业的看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医学影像专业的看法

第1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

【中图分类号】G712

1.引言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作为卫生类中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如《医学影像设备》等课程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2007年5月修订的新版教学大纲,对该课程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标准[1]。现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对该门课程教学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2.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知识基础差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对学生数学和物理的知识基础要求较高,而目前中职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尤以数学、物理等学科最为突出。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授课难度。例如,在讲解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时,要求学生对初中物理电学中的欧姆定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在列出相关多元一次方程组后能够正确加以求解。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初中物理和数学程度较差,对于教师讲授的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听不懂,更难说加以理解了。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得不停下来,领着学生复习或给学生补充讲解相关的物理和数学知识,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3]。

2.2 学校实验条件有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该门课程理论授课和实验课时的比例约为2:1,就是说要求有1/3的课时为实验课,让学生在动手做实验或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4]。但是,由于我校属于卫生类职业学校,在诸如物理和电工电子等方面的实验条件较为欠缺,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样,更进一步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

2.3 教师的自身素质

由于该门课程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教师教学难度也很大,从而导致了一些教师的教学态度不端正,没有下功夫,想办法来提高教学效率,进而产生老师不认真教,学生更加不认真学的恶性循环。

3.教学方法研究

3.1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笔者采用了一种方法,就是向学校申请由自己来担任本校医学影像专业物理课程和数学课程的授课任务。由于物理和数学课程都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而电工与电子技术是第二学期的课程,这样,就可以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某些知识点的特殊要求,对学生的物理和数学知识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授课。

例如,在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正弦交流电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正弦交流电的书写和计算方法。教师在数学课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三角函数部分加以较为详尽的讲解。

再例如,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电阻网络的化简,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课授课中,加强对电学部分中电阻串、并联关系的讲解。

3.2 对于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笔者采用以下方法来解决。

①.自己制作或从网上搜索相关知识点的多媒体课件或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解三极管导通原理的时候,如果仅靠教师对导通过程的口头讲解,学生还是感觉比较抽象,无法理解。这时,可以配以适当的课件,把三极管导通的过程通过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对该过程的理解程度,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②.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电路实验,如桥式整流、滤波等基础性电路,笔者使用Multisim软件搭建仿真电路的方式,来给学生进行演示。通过仿真实验,让学生观察电路参数的变化,从而达到验证电路效果的目的[2]。

4.结论

笔者认为,医学类中职学校培养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目标应该突出人才的适应性和能力性,即学生在毕业时既具有对相关影像设备的操作、维护能力,还具有对各种疾病进行简单诊断和分析的能力。[3]这就对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笔者通过对上述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对毕业生进行的反馈情况来看,以上教学方法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娟,浅析新版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的变化[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3):132~134

[2]熊伟,侯传教,梁青等.Multisim7电路设计及仿真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2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需求的增长,一批非临床医学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医学英语、卫生管理等专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为医学高等教育的拓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等新课题。临床医学概论是针对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临床医学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非医学专业学生了解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提高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现代医学模式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提高预防医学认识及社区医疗服务意识,从而促进医疗系统更加健康有序发展。超声检查在现代医学影像中与CT、x线、核医学、磁共振并驾齐驱,互为补充,是临床诊断中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之一,内容广泛,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在临床医学概论中,超声检查课程位于总论部分,仅有3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临床医学理论及实践知识的核心内容,并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对所学的临床医学知识适时消化吸收,融会贯通,确实达到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面对超短学时带来的挑战,在备课环节上,必须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超声检查隶属于超声诊断学,知识体系完整,是声学、电子学和医学的统一结合,要想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充分掌握其内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是3学时的超短时间。由于教材中的内容是非常的概括、简化,必须使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超声检查的核心内容及其进展,使其与前后医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超声波的物理特性生涩难懂,是教学难点而又不是教学大纲的重点,但是,该部分内容在课程讲解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了不占用更多的时间,需要将大量相关知识高度概括,用精炼的、简单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所以在备课时需扩展阅读内容。

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已往的教学模式,选用一种能够满足当前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合理应用教学辅助课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1]。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可以把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引入课堂,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节约了在黑板上书写、绘图的时间,在单位课时中可以讲授更多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影像专业所需要的X线片、CT片、MRI片及其它相关的图形、图像生动、直观地投影到屏幕上,使讲授内容更加明晰,易于学生接受。超声检查属于影像专业的教学内容,是一门形态学科,需要从观察图像来认识病变,实际工作中是通过大量的实时切面图像、血流图像甚至三维立体图像进行疾病诊断,它强调实时、动静态结合,同时,又是多学科相互结合的产物,基本理论内容多,原理深奥,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如果只是采用讲授的方式,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印象不深,靠死记硬背,遗忘率高,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较容易的解决此方面的问题。如用动画的形式播放自然届中蝙蝠在黑暗中是通过鼻和口中发出超声波来判断障碍物的距离而实现自由飞行特点,能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和记忆超声波的反射功能,又如澳大利亚的物理学家多普勒在地球上观察星星能看到不同的颜色变化和救护车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音调改变的动画,能使学生对比较难以领会的多普勒效应的理解变得轻松了,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把授课难点有效分解,可以将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临床概论不重要,甚至有的学校将其列为选修课,思想上不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采用多媒体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谈到超声检查手段在产前筛查中的作用时,通过形象、清晰的正常与畸形胎儿三维图像的展示,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大增,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合理地应用好教学课件,既适应学科的需要,又可以克服短学时带来的困难,还能把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充分享受听课的乐趣,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超声检查的主要内容和临床价值。案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介绍某个概念或方法时,以案例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引出问题,让学生先对问题进行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待介绍的概念、方法适用的情形,也可以是某方法的应用步骤或应用方法时的注意事项,让学生结合案例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思路,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启发,并及时对学生的说法进行总结,最后再给出科学的定义和完整的表述[2],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超声检查应用范围广,涉及全身各个脏器系统,除了有的脏器位置之间关系密切外,各脏器功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个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势必会影响对其它脏器的检查,如果把超声检查的不同内容尽量融入到一个实例中,则可帮助学生理顺所学知识的脉络,增加对超声检查临床价值的理解。超声检查的主要内容和临床价值是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也是临床概论学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案例的导入,使学生能够横向思维,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如介绍多普勒超声的临床价值时,提出某位怀疑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初次到医院就医时,医生会让患者做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该项检查,可以显示心脏的结构、功能及血流信息,由心脏结构的显示可延伸至腹部实质脏器的结构,由心脏功能的确认延伸到脂餐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判断,由心脏血流信息的提供延伸至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后血管并发症、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检测方面的应用等。通过案例分析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临床医学概论课程面临的使用者是非医专业学生,课程设置的教学目的是应使学生在完成相应专业学习的基础上,系统掌握和了解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学知识结构,以激发和促进良好的认知结构作为价值取向,其要求的内容与层次和目标指向,显然与医疗或科研为职业的医学专业学生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不有所不同。在非医学专业开设该课程并不是为了培养临床医师,该课程本着“实用”的原则,建立了非医学专业医学教育平台,其教学内容不宜“精深”,正因为是概论,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广泛,但内容展开程度等方面要有所限制。因此,超声检查应重点介绍检查的应用范围和临床价值,对于超声基础理论和超声仪器工程学方面的内容不宜深讲,对超声检查的重要进展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亦应做简要介绍,对超声仪器的了解可在临床实习时介绍。

总之,临床医学概论中超声检查课程内容广泛,课时短缺,对非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掌握其内容有一定难度。建议在教学中尽量精选授课内容,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多以病案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当安排临床见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由于医学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大部分是近几年才开设的新专业,在课程设置、课时比例、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均处于探索和改革之中,今后,在该课程的教学研究方面,还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和师生进行广泛地沟通和调查,寻找该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的交叉点,深入研究临床医学概论的理论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出切合实际的决策,更好的进行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工作。

第3篇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胡盛寿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所长 杨跃进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蒋世良教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许多心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除了药物治疗以外,需要通过“侵入”性手段进行干预。外科开胸和导管介入是目前两种最为常见的“侵入”性治疗手段。前者虽然疗效确切,但手术切口大,创伤较重;后者虽然通过经皮就可以完成,但仍存在患者条件的限制以及自身疗效的不足。是否有可能有一种“完美”的医疗手段,将上述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合二为一,从而以最小的创伤给患者获得最大的获益呢?

2008年10月18日至19日,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办,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协办的世界首次全面的介绍和总结杂交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里成果的大会――国际心血管疾病杂交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著名心脏外科胡盛寿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美国德州心脏中心Denton Cooly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晓东教授、高润霖教授及国内外数百位专家教授共同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就近年来杂交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最新动态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探讨。借此机遇,本刊记者采访了高润霖教授、胡盛寿教授、杨跃进教授和蒋世良教授。

记者:“心血管杂交技术”作为专业术语,我想对很多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首先请高院长介绍下什么是心血管杂交技术呢?

高润霖:心血管杂交技术,大家听起来可能比较陌生,但事实上这个技术已经发展了有十几年。伴随着心脏外科学微创化发展和心脏内科学的逐步有创化,一种融合了心脏内外科优势并结合医学影像学的技术应运而生,这便是Hybrid技术。Hybrid技术常被译作“复合”技术,“镶嵌”技术或“杂交”技术。

随着医学影像学设备和介入治疗器械的发展与成熟,“一站式”Hybrid的理念登上舞台,与传统Hybrid技术不同,“一站式”Hybrid手术需要借助一个可以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常规心脏外科手术的Hybrid手术室,所以无须在介入治疗科室和手术室之间多次转移患者,从而避免患者的多次麻醉和转运可能带来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个“一站式”Hybrid手术室为外科、内科、影像科等多支学科技术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平台。标准的“一站式”Hybrid手术室,除了具备完成心脏外科手术的全部设备以外,还具有多种影像学设备,包括心血管造影的C臂X线机、实时心脏超声系统等。C臂X线机在血管(如冠状动脉)的显影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从而为Hybrid手术提供更大的技术空间。实时心脏超声系统是心脏外科医师的又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即时评介介入器械在心脏内的位置和状态。

应该说这个技术是心血管外科介入治疗以及影像学完美的结合。目的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的减少痛苦和创伤,促进病人的恢复。说起来大家不太好理解,以冠心病血管重建为例,把冠状动脉狭窄的地方,重建恢复血流。目前一个是外科搭桥,一个是放射架,外科搭桥一直是经典的方法,获得很好的长期效果,缺点是创伤比较大恢复的慢。介入治疗技术经过这二三十年的发展,使病人的恢复比较快,但是不是对所有的病人都可以治疗,并且再狭窄率比较高。通常很多情况下,这个病变很复杂,介入治疗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或者再狭窄很高,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推荐病人做搭桥手术,但是由于病人的创伤面大比较难接受。很典型的微创化,小的搭桥,恢复的很快,保证很好的效果,非常小的切口,但达到完全的血管重建比较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介入治疗跟这种微创的搭桥手术结合起来。比如冠心病的治疗,首先通过微创的不停的搭桥手术,把这个病变解决以后,我们介入治疗再解决问题,让病人创伤非常的小,达到完全的效果,这是杂交技术在冠心病应用中的典型的例子。我们知道搭桥在前肢远期的效果非常好,这10年间的有效率在92%以上,如果我们左主干的病变用这种杂交的技术,在前肢搭一个桥,这个病人的远期效果很可能比单独的做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好。但是要有待于去证实。

记者:心血管杂交技术作为一项有重大突破的治疗技术,它对学术治疗领域的产生了重大的意义。那么,请问胡院长这些意义具体是什么呢?

胡盛寿:正如刚才高润霖院士以冠心病的举例说的那样,心血管杂交技术已经有10年的历史,但是一直进展的比较缓慢,多数都是分阶段的一些治疗。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那些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这项技术开始出现一个非常突出的变化,那就是以杂交导管室新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特别是在复杂心型病,在大血管领域,冠心病的领域以及现在的半模拟,都进行了开拓的探索。

我想在这里强调说一下,首先一个现代医学的发展,随着基础和临床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整个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所谓杂交技术,里面核心的体现了几点,第一个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因为过去大家都知道,内科药物治疗,还有介入治疗,或者放射影像诊断,以及外科手术,都是让患者到不同的学科和医生面前接受诊断。现在的这些建立,设立了一个平台,放射科医生,内科介入科医生,还有外科医生走到一起,来提供服务。不是像过去,我们早年和放射科一同来做所谓的复杂性病的治疗。病人先到导管室做个造影,过几天再重新住院,医生病人要常常到不同的时间去看不同的部门,现在这个所谓的杂交技术呢,体现了真正是病人为中心。其他的各科的医生都到这里来,体现为病人服务的原则。

第二个体现了以疾病为中心的原则。现代医学不光是治疗,更区域化进入到3P时代。预防开始做起,不仅治标还治本。杂交技术更趋向于以疾病为主线,配合治疗。不是单个的以学科代表,各自为政。

第三个体现了病人治疗的效益原则,首先对病人来讲安全第一。用最好的疗效简洁的方式、低廉的价格为病人提供好的手段,减少病人的重复住院,病人的多重治疗。刚才高院士介绍了冠心病的治疗,现在我仍然重复高院长刚才讲的内容,现在搭桥,至少其他的药物和介入治疗还有一定的差距。用最好的搭桥做主要的血管,因为一个很小的切口,创伤更小一些。在微创和治疗这方面的优势两方面的结合起来,这也是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涉及到现代的医学教育,现代的传统的外科医生内科医生。内科由听诊器拿导管。外科的要去学会一些介入技

术和一些其他的知识。同时也传递一些信息,未来的医学教育由此产生一些变化,这些技术的推进,我相信有很好的价值的。

记者:一站式手术是中国同步发展的技术,美国只有三四家,欧洲只有两家,可以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对从内外科联合治疗的角度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高润霖:最大的优势主要是利用内外科的技术,为病人更好的服务。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最小的创伤,最小的痛苦。应该说是内外科技术发展的结合。首先是我们出发点是为病人做好更好的服务,第二从医学发展的角度讲,内科外科互相争论不休,内科说外科的手术创伤太大搭桥口子很大,外科说介入治疗再狭窄。过去老是争论,现在我们在结合,我们利用外科搭桥保持长期的通畅的优势,把这两个优势结合在一起,出发点是为了病人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另外意义比较大,就是医学模式的转变。

记者:用一些具体的数字和介绍,通过这个大会,不仅是在国际上,同时我们中国的专家也了解这个技术。那么,高院长有没有一些具体的设想,把这个技术在国内进行一些推广和培训?

高润霖:这是在国际上第一个专业的研讨会,之前从来没有过。所以想通过这次会议,不光把它引进中国,最起码在亚洲的东部我们把概念推广了。明年这个会议,我们也已经申请了卫生部教育部的批准,所以明年这个会议还要在这里举行。并且我们明年还要做一个学习班的工作,也已经批准。把这项技术向医院推广。

记者:自2004年来,开展了介入科和外科手术中一起治疗的研究,其中包括出生三天的新生儿,而且手术获得成功。这个成绩是骄人的,一站式的手术,在临床推广中还面临着什么问题?

蒋世良:第一例当时做的时候,就是本来要采取视频消融的方法。仪器购入了20多万,摆在那儿。活性的肺瓣的闭锁,发育不良性的,后来就改良了。不用那个管子穿刺过去,用导丝通过穿刺的壁膜,把壁锁开了,效果非常的好。打孔的方法那是非常贵的,后来进一步的改进,比较完善,成功率比较的高,效果很好。

高润霖:我想这种一站式杂交技术的意义,应该是理念上来讲,我们过去的疾病,过去都是说一个病,作为一个病人被内科外科放射性医生看,有不同的程序。现在是为了治好这个病人,科室之间和不同的技术之间镶嵌复合达到很好的效果。恢复快创伤小,所以是一个治疗理念的变化,就是以病人为中心。另外我想也打破了过去学科之间的界限,过去内科外科有很多的争论,现在大家在一起来完成这个手术,最后达到为病人治好的目的。是理念上的改变。

记者:什么样的病人能够享受这种便捷,不知道能满足多少病人的需求?

蒋世良:这个问题,他的前提条件就是说,既不能单纯用介入治疗,也不能单纯的外科治疗。举个例子,在冠心病当中,刚才胡院长跟高院士也提到了,如果是单纯的治疗解决不了,其他的地方回旋肢放支架,最大的可能性是创伤比较大。这种情况下,可以搭桥,安全系数就高了,然后再做介入治疗,同时又合并一个可以介入治疗的缺损,现在就是说,通过介入治疗把这个房缺堵上了。矫正到正常的位置,实际上杂交是外科和介入治疗一起。残漏和狭窄再通过介入治疗也称为杂交,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

记者:一层意思就是说可能满足这种条件的人很多?

蒋世良:是设备。这个就是说,他确实要有一定的条件,以前做杂交技术是分开做。在导管室里面如果是比较紧急,插管以后体力不至于降到很低,然后到手术室再做手术,这样转移过程中危害很大,现在直接进手术间了。杂交手术间仪器的设备非常的先进,能满足血管造影的诊断,左边斜角度要15度,方便外科医生,一般造影床没有这个旋转,唯独杂交的可以旋转。在国内好多医院咨询问题,怎样建立杂交的手术间包括房间的大小,确实要求有一定的条件,实际上病例目前来说开展的范围很多。

我在去年参加首发基金答辩。他们担心杂交技术的限制,其中一个教授说,一个手术室花了上千万。但是我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这个心脏外科内科的治疗领域里头,现在波及到杂交的时候,很多国内的医院已经花了上千万装备了介入的手术室。简单的说,在介入手术室里头,放一张外科的台子和无影灯,这个方面西门子公司及其他的公司在积极地做工作,很多在原有的介入手术室上投入很小的钱改造一下,在合作上很快建立这项技术。

杨跃进:我补充一下,刚才蒋主任讲了很多,杂交手术室就是内科和外科的结合。两家合起来治这就是介入就是杂交,哪些病人可以享受这些待遇,当一个病人特别复杂,找外科大夫说太危险了不好治,找介入大夫说不好治,再问第三句话,说你们两家一块呢,这就是杂交。我们现在强调的我们的优势叫一站式杂交技术,就是我们介入和外科手术是在同一个地方。病人不用动,过去是分段的,没有手术室的时候,各个地方开展,这也是杂交,但是我们现在提出的概念叫一站式杂交,这个病人进一次手术室把所有的问题解决。这是我们有手术室和平台的优势,这种远远大于分段式。

记者:听各位专家讲述,我想很多人对心血管杂交技术有了很多新的认识。那么,请问发展中的难点和方向是什么?

杨跃进:就目前而言,发展难点之一是杂交技术不可能全面铺开。首先介入技术,一定要建立在精良的,已经掌握很高的,比较好的外科基础和介入基础。如果外科自己的基础都没做好的,也没有什么优势。这种发展的方向就是说,只要内科外科治疗的,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发现还有不能治的,这个基础上就是杂交的难点。我相信随着我们介入的技术和外科的技术越来越精细成功率越高,同样有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就要先把外科技术提高再说,先把介入技术提高了再说。当然也许中国发展多少年以后,病人对这个问题认识变了,就是说我觉得外科没什么痛苦的,一麻醉以下做完手术就好了。将来两个趋势,一个是高难度方向,眼下是要走的。另外还有一个特别普及的除非是老百姓说的,确实很安全,可能更广泛普及。

蒋世良:还有一个说,这个单位和医疗中心有一个很好的团队。诊断超声,造影。首先得诊断准确,不应该做的做了,就得不偿失了。完全可以用介入的是可以的,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包括麻醉科还有体外循环都应该做好杂交,很小的医院不具备的条件有一定的难度。

高润霖:杂交技术的发展方向,是跟病人的要求跟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一样的。医生给病人治病,就是要疗效达到最好安全最高创伤小,恢复快。病人也希望这样,杂交技术实际上是满足病人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目前我们应用的领域,冠心病的领域都是多脂病变,前降脂,利用搭桥的优势,这是我们冠心病里最典型的应用。另外左主干病变,无保护很危险,搭桥以后再做支架,这是目前我们冠心病领域里最广泛的,大的病人恢复就慢一些,再介入的话小切口,病人在麻醉科完了以

后,出手术室就可以拔管,恢复了。

在先天性心脏领域里发展很快,很多手术室可能会改变主动脉夹层术后的结合。另外瓣膜,前一阵商量因为进口的比较困难,自己研究国家的可经皮瓣膜的置换。在国内做了一千多例,现在国家为什么没进,美国疯牛病疫区,不允许进入到国内,这是一个屏障。我想我们自己也可以研究,我想发展的领域,应该中心目标是为了解决,疗效好,痛苦少,创伤少,恢复快。只要有这样的目标,是有前景的。

胡盛寿:心脏外科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最需要想象力的时代”。心胸外科诞生至今还不到百年历史,目前的发展是以往根本无法想象的。Hybrid手术中外科医师是“一站式”Hybrid手术中的主角。他们独有的对于病理解剖的熟知和处理意外情况的应急能力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即使介入治疗过程出现意外,可立即行体外循环手术予以补救。“一站式”Hybrid技术,对外科医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娴熟的手术技巧外,还需要他们熟悉介入器械并学习更多的影像学知识。作为多学科融合的产物,Hybrid技术也需要更多经验的积累,它作为一项真正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手段的技术。

在新的世纪,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心胸外科医师都一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目前大约有800万患者需要接受心脏外科治疗,但实际年手术量仅为约10万例。科学在发展,学科在前进,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我们应该要善于学习,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理论,与国际学术接轨,追踪国际发展的前沿,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才能赶上学科发展的时代步伐,造福于人类。

高润霖教授:

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所)长顾问,并任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等。

高润霖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在心内科特别是冠心病的诊断、心绞痛发病病理生理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心血管新药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取得突出成绩。高润霖为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先驱者之一,为我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领导的治疗组完成的例数在国内最多,并在国内首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及并发心原性休克的急诊介入治疗,使病死率明显降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胡盛寿教授: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2年12月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并开始在阜外心血管医院从事心血管外科工作。1986~1989年师从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郭加强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多次赴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修心血管外科。1995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并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行政副主任,1996年兼任阜外心血管医院瓣膜及辅助循环研究室主任,1999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从事心血管外科专业二十余年来,在冠心病外科、瓣膜外科和先心病外科有极高学术造诣,是目前国内心血管外科新生代学术带头人之一。

杨跃进教授: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所长,兼任心内科主任。

杨跃进教授作为中青年心内科专家,既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擅长冠心病的诊治和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心室重构的防治和心功能的保护;心血管病急症的救治和疑难病症的诊治;心力衰竭的防治;以及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的技术。针对心血管病领域里前沿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他曾负责主持和承担了医科院、卫生部、国家教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科技部“863”、“十五”攻关和公益基金分课题共10项。

蒋世良教授:

第4篇

[关键词] 护理类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高职高专;新教材

[中图分类号] G718.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1(c)-086-04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new teaching material Pathogenic Biology & Immunology about nursing specialitie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WANG Jian, GUO Suhua, ZHENG Changjiang, WANG Xiaoliu, PAN Xiaojuan, WU Suhong, LUO Xiuzhen, HUANG Lifeng, ZHANG Haiyan

(Zhangzhou Healthy Vocational College, Fujian Province, Zhangzhou 36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success and failure to write a new teaching material Pathogenic Biology & Immunology about nursing specialitie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Methods: Used three kinds new teaching materialPathogenic Biology & Immunology about nursing specialitie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s sample book, fact-finding results in recent three years′students and teachers were analysed. Results: 100% of the teachers and 93%-97% of the students thought that immunology part was too hard, numerous and abstract. 89%-96%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ought that knowledge volume of three copies new teaching materials were all too large or a bit too large, and Zhao′s was specially large. Conclusion: Teaching material′s knowledge volume, words of writing, in order to write, appendix and others important things must be specially paid attention when we write a new teaching material Pathogenic Biology & Immunology about nursing specialitie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o that new teaching material having been written is still more practical and perfect.

[Key words] Nursing specialities; Pathogenic Biology & Immunology;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New teaching material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希望有一本可以得心应手的教材。这本教材,应该是既能够反映学科的最新知识与动态,又能够深入浅出地被现在的学生所理解;既做到内容充实丰富,又符合现在高职高专教学时数越来越少的趋势――宜精辟扼要,而不应篇幅过大;宜简明易懂,而不应晦涩曲折。多年来,经过多轮多个范畴的教材修订,不断有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出版,这些新教材的编写者们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的工作是值得尊重和肯定的,但无庸讳言,目前十分令人满意的新教材还真不多。以护理类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高职高专教材为例,近两年中,我们所用过的三本新教材,都不是十分令人满意,而现实的情况是:近年来,国内大学教育的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已经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学生只要愿意上学就有学可上。因此,当各本科大学招生完毕后,来到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往往都是那些在中学里最不能读书,或最不愿意读书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但学习精神较差、学习能力较低,其中相当部分甚至个人品质也很恶劣,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部分由于这些原因,卫生部对医学高职高专新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这样的原则: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技能的教育为根本,满足三个需要(学科需要、教学需要、社会需要),力求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1-4]。有感于此,我们历时三年,对近三届护理类高职高专学生的现实状况,特别是师生们在使用新教材后所产生的效果和感受,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新教材样本

①陈兴保主编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2004年7月第5版教材(简称“陈版教材”,下同),供医学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1]。该书理论教学篇幅380页,加附录共390页。教材内容的编排,按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顺序。我们于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在三年专高护、高助产、临床医学等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时数为:微生物与免疫学63学时,寄生虫学18学时。②刘荣臻主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2006年1月第2版教材(简称“刘版教材”,下同),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使用[2]。该书理论教学篇幅272页,加附录共277页。教学内容的编排,循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顺序。我们于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在三年专中西医高护、高助产、高护函授等专业的教学中使用。教学时数为:微生物与免疫学63学时,寄生虫学18学时。③赵富玺主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2004年1月第1版教材(简称“赵版教材”,下同),供高职院校的护理、临床、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工艺技术、药学、检验等专业使用[3]。该书理论教学篇幅401页,加附录共466页。教学内容的编排,按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的顺序。我们于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在五年专护理、英护、助产等专业的教学中使用。教学时数为:微生物与免疫学48学时。

比较三本新教材可以看出,其中“赵版教材”篇幅最大,“陈版教材”次之,“刘版教材”最小。最大的赵版教材,其理论教学篇幅,比最小的“刘版教材”超出近130页。

1.2 对象

本次研究涉及学生班级24个,共1 287名学生。主要为护理类专业(包括三年专高护、高助产、中西医高护、高护函授;五年专护理、助产、英语护理等班次)的学生,其中采用“陈版教材”教学的学生共11个班,620名;采用“刘版教材”教学的学生共7个班,共335名;采用“赵版教材”教学的学生共6个班,共332名。

本次研究除本院病原生物与免疫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答卷外,还有部分来自于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闽东卫校、闽北卫校、龙岩卫校、莆田卫生职业中专等六所兄弟院校的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教师以个人身份参与。参与调查答卷的教师共18人。兄弟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主要为“陈版教材”和“刘版教材”,教学时数均为全书(微生物、免疫学、寄生虫学)64学时。

1.3 方法

在学生或教师中进行的研究,均采用调查问表为主、个别询问为辅的方式。学生问表只写班级,不署姓名,以便使学生打消顾虑,回答时尽可能客观真实。问卷基本内容见表1。

表中除前后两处需要学生稍作思考后填写外,其他均为打勾选择答案,并且其中大部分问题可选择多个答案。教师问表只填所属院校,也不署姓名。所涉及到的内容与学生问表大致相同,仅形式上稍有差异。另外,多增加了第6题(你认为该书寄生虫学部分:A.内容太多;B.内容太少;C.内容量合适;D.部分章节应适当简化;E.应删减不常见的虫种内容;F.可以少讲或不讲,主要由学生自学)。学生问表的第6题变成了教师问表的第7题,其内容基本相同。教师问表的填写及选择答案的方式也与学生问表大致相似。

2 结果

2.1 教材学习的难与易

对三本新教材师生们的评价基本相同,绝大多数认为学生学起来感到艰难(回答“是”的答案在94%~96%范围内;其中教师为96%,学生为94%),至于哪部分最难学,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免疫学基础部分(选择该答案者占总人数的93%~97%,其中教师为100%,学生为93%~97%)。关于难学的原因,93%~97%的人认为内容太多、太抽象;91%~95%的人认为书中语言晦涩难懂,专业术语、英文缩写太多;86%~90%的人认为学生(或自己)基础知识不够。至于课前预习是否能看懂选项,学生认为,免疫学基础基本上看不懂(选择完全看不懂者占93%~97%,看懂1/3~1/4者占3%~5%),微生物学大多能看懂1/3~1/4(选择该答案者为81%~85%),寄生虫学则大多能看懂1/2(75%~78%的人选择此答案)。教师的看法与学生基本相同,但认为免疫学基础学生是完全看不懂的(对三本教材选择该答案者均为100%)。

2.2 教材的知识量

师生们对三本新教材知识量的评价均主要是太大或稍大,没有认为太少或稍少的,但三本新教材之间有较大差异,结果见表2。其中,认为“赵版教材”知识量太大的评价,明显高于“陈版教材”或“刘版教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16、8.52,P<0.01)。

表2 三本新教材知识量评价

Tab.2 Evaluation on the knowledge amount

of three new teaching materials

与“陈版教材”、“刘版教材”分别比较,均P<0.01

Compared with Chen edition, Liu edition, both P<0.01

2.3 教材的编排或讲授顺序

本项不专谈哪一本教材,而是谈对微生物、免疫、寄生虫三部分知识,如何安排先后顺序,比较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理解、接受心理。调查结果见表3。其中,第一种编排顺序的赞成率与其他三种编排顺序的赞成率总和相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6,P<0.01)。

表3 教材编排顺序的调查反馈

Tab.3 Survey feedback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rranged in order

2.4 对免疫学部分的评价

师生们认为三本新教材的免疫学部分均需要改进。学生们多认为内容应该更少、更简明(对陈、刘、赵三个版本的新教材而言,有此意见者分别为92%、85%、96%),还要减少过多的英文缩写(同前,有此意见者分别为93%、90%、94%)。教师们则除了与学生有类似意见外,还认为需要增加更多的能辅助理解的直观性图表(对陈、刘、赵版新教材的这种意见分别为83%、94%、89%)。

2.5 对寄生虫学部分的评价

大多数教师认为,“陈版教材”、“赵版教材”的寄生虫学部分内容太多,需要删去不常见的虫种内容,简化部分章节,甚至有部分教师(61%)认为,寄生虫学部分可以少讲或不讲,主要由学生自学。

2.6 对教材总的改进设想

对上述三本新教材,师生们大多数(教师89%~94%,学生92%~96%)认为,有必要在每章后增加复习思考题,在书后增加更多的微生物、寄生虫彩色图谱;有必要附上教学大纲、课时分配表,特别是实验指导。“赵版教材”、“陈版教材”应减少过多、过于深奥的机制,过多、过于抽象的英文缩写和专业术语;“赵版教材”应删去至少1/4的教学内容。大多数教师(94%)还认为,教材中较为孤立的遗传学内容(如细菌变异的机制、HLA的遗传特征等),在再次编写新教材时可以考虑删掉,以节约宝贵的教学时间,并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3 讨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三个版本的新教材虽然各有其优点和长处,但均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需要加以完善。

3.1 课后复习思考题

三个版本的新教材都缺乏课后复习思考题[1-4],这是一个较大的遗憾(虽可由作者或其他人另行编写、出版,但毕竟很不可靠、不方便,配套教材经常是买不到的)。令人担心的现实还在于,现在的护理类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精神太差,课后不做复习思考题,很可能就会把课堂上教师讲的一切忘记,同时也无兴趣看书。假如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另行布置,则有相当多的学生由于懒于动手或疏于动手,不会予以抄写,但如果印刷在书上,对她们可能有一个促进和提醒的作用,也相对简单、方便。

3.2 教学大纲和课时分配表

三个版本的新教材附录上都没有教学大纲和课时分配表。由调查结果可知,补充上这两个附件是必要的。它们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相当好的参考价值和辅助作用。

3.3 教学内容量与语言

三个版本的新教材,其教学内容量都明显偏大,语言都较为抽象难懂。“赵版教材”尤其如此(其主要部分――理论教学篇幅比“刘版教材”多近130页),这也是师生们反应最强烈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所面对的是新形势下的高职高专学生,而不是以前的大专生,甚至也不是以前从中学里相对拔尖而来的中专生。同时,我们的护理类微生物、免疫、寄生虫教学课时数正在不断减少(许多高职院校现在都已减至32~54学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可以把越来越深奥的微生物、免疫机制大量的编写给目前的高职高专学生。教材的专业水平和理论造诣固然很重要,但教材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则更重要[5-8]。我们应该尽量做到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使内容量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这样,这门学问才能较容易地为今天的高职高专学生们所理解、接受。

3.4 实验指导

“陈版教材”与“刘版教材”均没有实验指导,这也是不足之处,而且长期以来,这一直是高职高专教学上的一个较为严重的困难。经常是教材买来了,却怎么也买不到实验指导,任课教师只好把其他版本或其他专业教材的实验指导,临时油印或复印给学生参考,或抽出大量的课后时间来临时编制实验指导。对于教材主编者来说,同时编一个实验指导的举手之劳,却能给教学工作中的教师和学生们带来很多方便[4,9-12]。学生们带书时就等于带上了实验指导,也不会造成忘带实验指导去上实验课的情况了,这对今天的高职高专学生而言,尤其显得必要。

3.5 免疫学化难解疑

免疫学一直是微生物、免疫、寄生虫教学中的难点。别说是现在刚入校的护理类高职高专学生,就是已经从医科大学中毕业了的护理类本科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它的许多基本知识也都还是一知半解,没有完全弄明白。采取多种办法(比如直观易懂的图表、比喻比拟的手法、抽象理论与实际事物挂钩的措施等)化难为易、解此难题,是广大微生物、免疫、寄生虫教师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目标[13-15]。我们应该继续在这方面做大量的工作,至少可以把教材的语言写得更简明易懂些,并考虑浓缩或删去部分并非必需、但又过于深奥的理论部分。比如,MHC(或HLA)的遗传特征、Ig的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的机制等。一些可有可无的名词术语、英文缩写也尽可能地删掉。这样,学生的心理负担可以得到部分减轻,不至于一看到免疫学庞大深奥的内容就心存畏惧,从一开始就产生害怕、排斥心理,以至影响了以后的继续学习。

3.6 对寄生虫学部分的处理

寄生虫学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一直是比较好学易懂的部分,但是近年来也是一直在淡化、轻化的部分。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已经基本上不讲此部分了,由学生自学,而把教学的主要时间放在免疫学、微生物学的重点难点上,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因此,在编写时对寄生虫学尽可能地扼要介绍,多数内容安排由学生自学(放在参考内容部分)是可以考虑的[9],这能够留出一定的时间,为讲好、讲透免疫学和微生物学中的主要内容作必要的课时铺垫。

3.7 教材的编写顺序

看书或讲课的先后顺序也很重要[10-15]。如前所述,学习开始就让学生去学学科中最难的部分,是教学上的大忌。所以,我们需要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三至五部分内容精心安排,以符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以前的中专教材,有许多是考虑了这个因素的,它们中的大多数就是按照:细菌学总论免疫学基础细菌学各论病毒学寄生虫学这样的顺序编排的。这是历届中专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摸、爬、滚、打,历经多次成败总结出来的优秀经验,是极富教学价值,但可惜的是,在后来的教材编写中,人们或过于盲目崇拜本科教材的编写方法,或由于担心教材的水平,或因为其他原因,逐渐放弃了这种行之有效的编排办法。我们今天面对比过去中专生还要基础薄弱、毅力和耐心还要缺乏的护理类高职高专学生,很有必要重新拿起这个法宝,以尽可能地减轻教学上的阻力和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我院部分教师曾经在多年教学中运用这个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一个良好的证明。免疫微生物寄生虫的教学顺序是不好的,同样,微生物寄生虫免疫的教学顺序也不太好。因为在微生物、寄生虫的各论中已经涉及到了大量的免疫学知识,这时候学生还没有学过免疫学,显然也是不合理的。调查的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三本新教材的编排顺序,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护理类高职高专教学的改革还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教材的问题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让我们开动脑筋,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实际需要的宗旨,尽可能地完善我们的教材,把护理类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车轮推进到一个更加广阔、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陈兴保.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90.

[2]刘荣臻.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77.

[3]赵富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66.

[4]许正敏.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46.

[5]Harper DR. Molecular Virology [M]. 2ed ed. Springger: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imited,1998:1-235.

[6]Roitt I. Immunology [M]. 3rd ed.. HK: mandarin offset Ltd,1993:1-156.

[7]Stites DP, Terr AI. Basic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M]. 8th ed.. HK: mandarin offset Ltd,1994:1-179.

[8]Levieson W, Jawetz E. Medical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M]. 6th ed..No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2000:1-338.

[9]汪学龙,沈继龙.浅谈人体寄生虫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J].安徽医药,2004,8(5):81-82.

[10]孔祥雷,王俊,张超.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4):143-144.

[11]王治西,孙彦坪.新版《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材的优点与不足[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5):118-119.

[12]米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新高职教材的一点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2):116.

[13]于秀玲,闫珂柱.关于高校教材编写存在问题的新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5(5):59-61.

[14]汪正清,张锡林.病原生物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90(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