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

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

时间:2023-09-24 10:52: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

第1篇

探月工程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集合各种高新技术、管理、制造、人才、系统集成等。在发展探月工程的同时,把积累的多项技术不断向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里推广和扩展,并且把民品当中的优势产品和技术,反哺航天事业,实现了军民融合发展。“嫦娥三号”登月也彰显军民融合式发展。

一直以来,航天工业都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但航天技术绝不是高处不胜寒的技术,目前中国航天技术的民用化正在形成新的产业。据了解,航天高科技的“溢出效应”无处不在,例如我国近年来开发使用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此外有许多航天技术其实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载人飞船上天、月球探索任务等航天事件已不再是距离我们很远的伟大试验,它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嫦娥三号”相关技术,将对我国空间科技和航天产业具有直接而广泛的推动作用,包括运载技术、卫星技术、地面遥测系统和深空测控网等一系列基础建设。另外,据专家说,“嫦娥三号”技术的二次开发带来的作用,包括对航天器本身、航天技术本身的促进,以及对于人工技能、机器人、遥控作业、办公自动化、超音速飞行、光通讯、数据处理,超高强度、超高温材料,电能微波传送,无污染飞行器,空间生命研究等高科技产业都将发挥溢出效应。如:用于“嫦娥三号”月球车的一些关键技术将可望实现“民”,被应用于商业领域,推动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承担了“嫦娥三号”月球车四个半分系统的研制,该院正计划将用于月球车的移动系统和机械臂等机器人技术向民用领域拓展,用于服务和工业机器人,实现“民”。

事实上,航天技术推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美国“阿波罗”计划实施后,过了约30年时间,大量航天军用技术才被普及。从目前国内政策看,政府正鼓励相关技术的“民”,在不远的将来这些技术肯定会向民用转化。

探月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高科技工程,在“嫦娥三号”任务各系统研制过程中,一大批民营配套单位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发挥自身优势,为“嫦娥三号”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华力创通很早就进入军品领域,目前公司的仿真业务属于军工核心领域。该公司研制的半实物仿真系统HRT-1000应用于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研制、国产先进战机“歼十”的研制和自主产权的支线客机ARJ-21的航电测试系统中。华力创通的案例仍是数量稀少的个案,大批非航空航天系统的企业仍被阻挡在行业门外。

对于民营企业参与军工建设来说,有机会也有壁垒。由于军工涉及到国家的安全,具有保密性,因此其竞争并非是完全市场化的。同时,国内非航空航天系统的企业并不了解我国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的运作模式,很多民企更是抱着“赚一把”就走的目的硬闯这个领域。因而,民营企业为了更好地服务军工领域,需要做足工课。

按照加大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推进产业化、提升产业规模的要求,民营企业应当研究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航天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品,参与航空航天等军民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参与航空航天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和项目合作。民营企业可承担航空航天分系统和配套产品研制生产任务,具体承担任务的范围按照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及有关管理办法执行。

为了进一步推动军民结合,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内部各单位之间在技术链、产业链之间的协同与配合,促进资源整合与能力的形成,同时积极推动与有关大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打破军工集团“自成体系、部门封闭、企业全能、产研分离”的状态,通过吸收更多优势资源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集聚,形成开放竞争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提高军民通用资源和重大设施的共享程度。

产业基地是军民融合的载体和抓手,建立起一批具有军工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并搭建军地需求信息平台。完善信息制度,搭建适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点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及时定向相关政策法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社会投资领域指导目录、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指导目录、军工产品和技术需求、技术标准等信息,指导民营企业加强与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的信息沟通。

涉军中小企业的产品研发周期长、技术难度大、承担风险高,与一般中小企业相比,更加需要通过融资手段的创新,来解决其资金困难的问题。要发挥政府资金对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引入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为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探索建立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产业投资基金,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建设。

(作者为赛迪智库军民结合研究所研究人员)

第2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

主管单位: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主办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1-2129

国内刊号:32-1548/C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3篇

日本“天军”呼之欲出

据《日本时报》5月10日报道,《宇宙基本法》议案减少了对日本太空活动的限制,不再要求日本太空活动遵从“非军事目的”原则,只禁止有“侵略目的”的太空活动。议案还呼吁成立一个由首相直接领导的内阁机构,负责为各种太空项目的实施制定基本的太空开发规划。由于该议案是由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明党以及控制参议院的主要反对党联合提出的,因此预计不会在下月的参议院投票中受阻。也就是说,日本军事利用太空的计划将在本届国会会议期内正式成为法律。

一旦日本通过《宇宙基本法》,日本的卫星将可以名正言顺地为自卫队服务,日本太空和导弹问题专家兰斯・加特林称:“这些政策会使日本迅速研制预警、侦察和军事通信卫星。一个可能会采取的额外措施是设法加强与美国的合作,包括与美国军方的合作、与日本航空和航天局的合作。”可见,在日本政策允许、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的情况下,一支完整的日本“天军”将呼之欲出。

然而,1969年日本根据《和平宪法》的精神成立宇宙开发事业团时,规定日本的太空开发事业仅限于和平目的,不能在宇宙空间使用类似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根据这一原则,日本是不能发射用于军事侦察的卫星的。而事实上,日本在美、俄争霸太空之际,一直在蠢蠢欲动,要在太空抢占一席之地。早在2003年,为了配合筹建“天军”计划的早日实现,日本政府将几十年前就成立的三大太空开发机构(成立于1955年的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69年的宇宙开发事业团、成立于1964年的宇宙科学研究所)合并成新的“航空航天研究局”,其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卫星、火箭等开发试验以及空间观测、收集各类航天发射数据。2006年,日本政府公开声称,日本需要加强间谍卫星体系建设并且考虑解除在太空进行军事活动的禁令,为其通过相关法律进行铺垫。时任日本首相安倍的国家安全顾问小池百合子对媒体公开表示,日本应该研究是否要取消落实了数十年的政策,以便发射能拍摄清晰照片的卫星进入太空。

强大的军事航天力量

近些年来,日本一直在竭力发展军事航天力量,其军事航天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当前,日本拥有鹿儿岛和种子岛两大技术先进的航天发射中心。鹿儿岛航天发射中心隶属于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是日本探空火箭和科学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该发射中心于1962年开始兴建,后来经过多次扩建,以发射推力更大的新型运载火箭。发射中心的各种专用设施都建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山顶坪上,在海拔320米的高地上设有靶场控制中心、遥测接收机、卫星无线电跟踪站和有效载荷总装车间等。种子岛航天发射中心隶属于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是日本应用卫星发射中心。该中心位于种子岛的东南端,总面积约为8.65平方千米,也是日本H-2A型火箭的专门发射场。

在卫星发射方面,1970年2月11日,日本发射了第一颗重9.4千克的人造卫星“大隅一号”,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可以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为了更快地掌握大型运载火箭技术,近年日本政府购买了美国雷神中程导弹的改造型Delta运载火箭。这种火箭是以雷神导弹为芯极、捆绑3~9个固体助推器组成的。通过对Delta运载火箭的研制,日本掌握了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和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先后开发出L、M、N、H系列运载火箭。H系列火箭的主要性能完全可以同欧美国家的运载火箭媲美,被誉为日本航天业的骄傲。

后来,日本先后发射了80多颗卫星,数量仅居美、俄之后,成为世界主要应用卫星发射国之一,一些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日本目前已经有4颗侦察卫星。据悉,这些卫星是由H-2A火箭搭载于2003年和2007年发射升空的。2颗为光学卫星,2颗是雷达卫星。光学卫星载有望远镜和数码照相机,可识别地面5米高的物体:雷达卫星可自动发射电波,然后把地面反射回来的信号合成黑白图像。光学卫星的优点是空间分辨率高,而雷达卫星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只要将这4颗卫星的功能结合在一起,日本就可能监视地球上的任何角落。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正在推进日本版全球定位系统“准天顶”的研发,预计整个系统的研制费用高达2000亿日元,并计划在2008~2009年度发射3颗导航卫星。据日本海上保安厅宣称,“准天顶”可以与美国GPS的24颗卫星并用,定位精度可提高为100多毫米,可以弥补日本卫星侦察的盲区,而且抗干扰能力较强。这些强大的军事航天力量和先进的航天技术为日本迅速成立“天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迈向军事大国的关键一步

第4篇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 高端领域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Q0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1-030-02

膜分离技术是基于膜材料形成的分离边界的分离技术,最初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高端领域,随着其在民用领域应用日趋广泛,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新科技之一。

1 膜分离技术在高端领域的应用

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膜分离技术是指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浓缩的过程。它与传统过滤的不同在于膜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并且这过程是一种物理过程,不需发生相的变化和添加助剂。基于膜分离技术的这些特点和优势,可实现料液的无热相变分离,高精度分离过滤及浓缩提纯。

2 膜分离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军事战争是一个国家国防的重要手段,单兵作为军事战争的最小战斗单元,在整个战争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战争的战场危险丛生、环境恶劣,单兵的生存维持和体力保障是单兵作战保障的头等大事。饮用水保障是单兵战场生存维持和体力保障的重要课题,但是战场环境往往没有任何的可以供单兵利用水源,比如海湾战争中的伊拉克和科威特,大片的沙漠没有水源可以利用,这在水处理技术层面上称为水量型缺水。另外的情况即使有水源,但是由于敌方投毒甚至各种污染导致无法正常饮用,即水质型缺水。无论哪种形式的缺水,都对单兵战场生存构成威胁。为了应对战场中的饮水问题,单兵携带大量的饮用水参加战斗显然是不现实的解决方案。膜技术与其它水处理技术的优化组合,为单兵在战场环境下的饮水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如图2所示,膜分离技术与物化沉淀技术相结合,以单兵的尿液为水源,经过处理后可产生供士兵饮用的纯净水,且纯净水的水质达到饮用纯净水的水质标准,妥善科学的解决了单兵战场生存中饮水供应的首要难题。该技术通过一套简单的单兵供水装置得以实现,膜分离过滤的压力通过手动施压机械装置实现,操作简便、灵活高效,具有良好的战地实用性,有力的保障了单兵的战场生存能力。

3 膜分离技术在航空航天上的应用

航空航天工程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的重要标志,而载人航天技术是航空航天技术的关键环节。载人航天空间站技术是实现人类太空生存的关键技术,国际上美国、俄罗斯在此方面创造过连续两年载人太空空间站生活的记录。连续长时间的载人太空生活,生命维持所需的各种资源和生存环境维持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供航天员生存所需的空气、水、食物以及航天员代谢的尿液、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以及空间站环境中的空气质量控制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是载人航天工程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靠从地球发射航天飞机补充给养,另一方面是靠空间站内相关设备设施工作来处理废物维持空间生存环境的品质。

当今世界最前沿的航空水处理技术,如图3所示,将航天员在空间站中所排泄的尿液、汗液、呼出的水蒸汽收集作为水源,通过化学沉淀、蒸发、冷凝、膜单元过滤等操作单元,最终产生纯净的水供给航天员使用,满足长时间持续的生存对于水的需求。

4 膜分离技术在人工器官医疗上的应用

人类疾病与医疗卫生贯穿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不同的疾病致病机理的阐明为医学寻找可靠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证。在人类的众多疾病中,呼吸系统的疾病往往危及人类的生命,因为血液循环和氧气供给为生命的支撑提供了最重要的氧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将人体中的部分代谢产物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保证了人体体液系统的酸碱平衡以及其他的体液成分稳定。重要的人体器官肺在整个呼吸系统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其中的数以亿计的微小肺泡为人体完成呼吸功能提供了必备场所,但是由于诸多疾病可以造成人体肺部功能丧失,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体呼吸功能无法完成,带来一系列生理机能障碍将会直接威胁生命。无独有偶,人体血液中各个组织器官的无数细胞都在进行新陈代谢,尿素、尿素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将在人体肾脏肾小球细胞的收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这样可以避免人体体液中由于尿素、尿酸等有害物质不断积累导致的中毒症状。由于肾脏炎症造成的肾脏功能损伤,直接导致尿素、尿酸收集效率降低,尿中出现蛋白质和血液,身体浮肿,情况严重可危及生命,这就是“尿毒症”。

基于膜分离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使用特殊的气体膜分离单元,可实现人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有效交换,为肺功能缺失的病人提供肺部的功能,以人造器官代替人体器官,这就是“人工肺”。

如图4所示,结合膜分离技术与其它技术优化组合,可实现人体血液中不同成分的相互交换,专业名称定义为血液透析。经过血液透析之后,可以将血液中的尿素、尿酸等有毒有害物质排出体外,而血细胞、蛋白质等有用成分继续保留在人体血液中,为肾脏功能缺失的病人提供正常的肾脏功能,这种技术就是“人工肾”。

5 膜分离技术在原子能方面的应用

第5篇

航天飞机是科研投入的“无底洞”,但更是科技创新的“思想库”、美国科学与经济的“发动机”。把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称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尖端科技高地,一点也不为过。在科技创新领域,NASA的开拓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值得任何国家钦佩、学习。

选择航天飞机一开始就是错误?

这是载入史册的时刻,也是令许多美国人感到伤感的时刻。当“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7月20日结束12天的太空旅程返回地面时,30年零3个月的航天飞机时代由此结束了。

对此,中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评论说,“航天飞机路线的选择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它是理想与现实脱节的产物。”龙乐豪解释,“航天飞机的设计一味追求先进,完全脱离了人类目前所能掌握的制造工艺技术水平。”“宫廷化的技术就像宝塔尖一样,脱离了现实。”在他看来,航天飞机最失败的一点,莫过于没有体现以人为本,没有把安全性、可靠性放在第―位,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

从成本来讲,航天飞机每次的发射费用高达4亿至5亿美元,返回地面后需要大量维修工作,从而使发射间隔变得很长,每年最多只能进行5至6次发射。

航天飞机的安全性更是不容乐观。航天飞机设计极为复杂,包含3000多个重要的分系统和超过300万个零部件,只要其中一个分系统或关键零部件出问题,就可能导致重大事故。2003年“哥伦比亚”号失事,就是由于发射过程中外储箱脱落的保温泡沫材料击中了航天飞机的左翼,从而酿成悲剧。

美国发射航天飞机的30年间,5架航天飞机损失了2架,共有14名航天员牺牲。134次飞行就有两次事故,14人遇难,按照百万公里死亡人数来计算,其风险比民航客机高138倍。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2010年的一份内部安全报告说,现在航天飞机安全性比30年前提高了10倍,但发生灾难性事故的风险仍达1/90。

既是科研“无底洞”更是产业助推器

30年来航天飞机为美国乃至全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画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高技术也隐含着高风险,这成为航天飞机致命的缺陷。美国《技术评论》杂志称,正是“一些致命缺陷,导致它最终退出太空舞台”。但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建造的最为复杂的机器,航天飞机对世界的贡献毋庸置疑,不但拉动了美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使美国的材料、冶金、零部件、加工设备、生命保障系统等大型基础性工业的水平领先世界。

NASA的一份统计资料指出,向航天科技领域每投入1美元,就能从整个经济领域得8美元的回报。NASA的另一份调查报告则指出,航天工程在就业、教育、经济、军民两用技术等方面对美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带来的技术突破直接促成了20世纪若干重大的技术进步。美国将航天技术转化为民用产业,创造了2万亿美元的巨额利润。

另外,美国航天工业不仅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航天科技的转化和移植还能够带来更多的效益。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开发的1000多种新材料80%是在空间技术的刺激下完成的,有近4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民用领域,数万家企业参与了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航天技术的二次应用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NASA在进行航天攻关的时候开发出了诸多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新技术,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喷雾除尘机到真空压缩袋,以及记忆泡沫床垫等等,都是NASA的经典之作。

《纽约时报》文章总结说,尽管航天飞机时代终结了,“我们仍将继续生活在太空时代,没人会对这个事实提出异议。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多依赖那些空间轨道上作为国际社会公共资源的芸芸众星,通信、贸易、军事活动、地球资源和气候监测、让我们自己和别人免于迷路的GPS,都离不开这些人造卫星。”

新奇而实用的产品层出不穷

长期以来,美国人对航天飞机颇有微词,谴责NASA大手大脚,劳民伤财。但航天飞机的衍生技术与民用产品的融合,30年来都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新奇而实用的产品和服务。

航天飞机的科学研究帮助人类开阔了探索宇宙及地球姊妹星球的视野,绘制了或许是地球最详尽的地形图,甚至还在帮助医务人员了解人体变老及生病时究竟发生什么变化。上世纪60年代来自NASA技术的气垫运动鞋早已不再新鲜,今天iPhone手机的高清摄像头和新型乳腺癌检测技术成为新主角。

航天科技促成的最显著科学发展是天文学,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哈勃太空望远镜,它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甚至改变了整个地球对宇宙年龄的认识。哈勃太空望远镜是借助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并进行维护的,另外还有4次通过航天飞机宇航员的太空行走进行升级。另一个公认的成功项目是设计用于航天飞机宇航服的可控温材料,可以起到冷却宇航员体温的作用。美国奥莱科技公司生产的相变材料如今已用于生产袜子、户外服装以及一些企业的工作眼。

著名的心脏外科医生迈克尔・德贝基博士研发了一种新式微型人工心脏泵,它是为需要心脏移植的患者构建的桥梁,其理论依据就是航天飞机主发动机的流体力学原理。

惠及人类日常生活的绝佳例证

在美国最后一架航天飞机即将退役的时刻,美国人对是否应该花费大笔美元发展空间技术各抒己见,但毋庸置疑的是NASA航空技术的副产品让人类生活变得更美好。以下的创造发明,就是NASA技术惠及人类日常生活的绝佳例证。

图像传感器:CMOS感光元件由NASA研制,用于太空望远镜。为了推动录像机小型化同时提高画质,Aptina图像公司把喷气动力实验室的“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动态像素”(CMOS)图像传感器民用化。今天的CMOS高级成像系统成像稳定、实现了高清摄像等功能,由于其显著的低功耗,在摄影机和录像机取代传统的电荷耦合装置(CCD)图像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手机摄像头。

仿鹰眼透镜:在试图改进喷气推进实验室技术人员戴的电焊面罩时,NASA注意到鹰的眼睛虽然完全暴露于太阳光线下,却有在极远的距离辨识出猎物的能力。鹰不会得白内障,于是NASA发现防治人类白内障的办法。鹰眼光学系统的外观与传统太阳镜不同,却因其保护作用和透射性能获得长期呆在户外人群的青睐。

战胜骨骼强度损失:宇航员遭遇骨质流失、出现平衡问题以及免疫力下降,这在许多方面都类似于人类的老化问题。科学家认为,研究如何通过锻炼和其他活动来战胜宇航员的骨骼强度损失,可能会对地球上生存的人 有所助益。

在执行“阿波罗”航空计划期间,NASA为了让宇航员在太空可以吃到蔬菜补充维生素,发明冷冻脱水蔬菜技术。该技术就是将蔬菜中所含过多水分脱去,而鲜菜中所含叶绿素和维生素仍能保存,便于贮存、保管、运输。冷脱水处理几乎除去了食物中全部水分,并使其重量降低20%。同时保留食物98%的营养成分。NASA脱水技术在方便面行业中最为普及,蔬菜包里面的干菜叶、干葱、干胡萝卜就这样制成的。

20世纪70年代NASA开发出一种“慢回弹材质”――太空棉,它是原本为化解宇航员身上的压力而研制的释压产品。它因人体温变化提供合适的支持硬度,有效地将人体压力化解为零压,抵消反作用力,缓解颈椎病痛。宇航员躺在上面时会感到变得柔软的材料将其包起来,可在飞船发射时释放他们承受的巨大压力。后来这种材料被应用于医疗领域,制作成枕头,病人使用过后发现睡眠质量高而且疼痛减轻,现在很多家庭已经开始使用记忆材料的枕头提高睡眠质量。

纳米离子烫:在美容美发行业,NASA的航空技术也有很大应用。NASA研制的医用陶瓷涂层技术,被用在烫发产品中。这种特殊的陶瓷涂层衍生出的产品在加热时会释放负离子,对卷发大有好处。而NASA医学领域中的外层覆膜技术,也被开发成一种喷发定型摩丝,让头发持久保持定型。

链接:如果没有NASA,生活会是什么样?

如果没有NASA,现在的人类生活会是什么样?包括美国人在内的大多数人,其实很难了解NASA的全貌。

阿波罗登月,阿姆斯特朗,航天飞机……这些听起来艰深而枯燥,但NASA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如果没有NASA,简直难以想象生活会是什么样。也许你在家里看不到东半球的赛事直播,还要不厌其烦地每隔半小时为婴儿换一次尿布。

太空是施展高科技的最佳舞台。什么材料最坚硬,什么东西最柔软,什么东西最不怕火烧,什么电器最小,什么无线电传得最远,这些都是航天所需要的,也是优质生活的要求。与前苏联把高科技当军事秘密不同,将新技术尽快转移民用是NASA的法定义务。

在与前苏联的太空竞争中,NASA第一个发射了通信卫星,这种技术发展到今天,实现了奥运会的全球直播;NASA还发射了世界第一颗气象卫星,这种技术保证气象人员及时看到气象云图,驱散干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张艺谋最害怕的云层。

整个阿波罗登月诞生了3000多项专利,帮助美国成为不可撼动的科技强国,如今的尿不湿(在吓人的航天专业术语里,尿不湿又叫“最大量吸收衣服”Maximum Absorbency Garment,简称MAG)、果汁、高档太阳眼镜、高档运动鞋垫等都是其副产品。

第6篇

[关键词] 国际太空竞赛 世界经济 影响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10)2-0013-10

国际太空竞赛始于美、苏两国。第一轮的国际太空竞赛是以美国和苏联为主角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争霸世界,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而终结。但是,国际太空并未因此而平静多久, 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新一轮国际太空竞赛再次上演,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新一轮太空 竞赛与美苏时期的太空竞赛有 着质的不同,它不是美苏争霸的太空竞赛,主角也不再只是美 、苏两个国家,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家也开始参与其中,与冷战后正在形成的多极 化世界格局相应的新的国际太空竞赛格局也正在形成。虽然这两轮国际太空竞赛的主要参与 国,都不是从经济角度而主要是从政治、军事、战略角度出发而进行太空竞赛、发展太空事 业,但是国际太空竞赛客观上却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今国际太空竞赛形势

太空竞赛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出于争霸与谋取战略优势的需要,在 各个领域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作为一个国家最高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体现的太空项目,也 自然成为美苏两国交锋与对抗的重要阵地。竞赛以苏联1957年10月4日成功把世界第一颗绕 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Sputnik-1)送入轨道,和四个月之后,美国也 成功发射了它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探索者一号”(Explorer-1)为标志拉开序幕,到1975年 7 月17日阿波罗与联盟号对接,美国航天员托•斯塔福德和苏联航天员阿•列昂诺夫在太空中 握手,昭示着长达近20年的美苏太空竞赛暂时“休战”,但其后两国在空间站建设和航天飞 机领域的竞争仍在继续,直到1989年苏联解体,这场旷日持久的竞赛才算真正结束。近30多 年的竞赛,美苏两国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总体看,两国可谓势均力敌,但还 是美国人笑到了最后。客观地看,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虽然构成了冷战的一部分,具有强 烈的政治色彩,但却也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探索太空做出了巨大 贡献。人造卫星、月球探测器、太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等航天科技产品以及人类翱翔 宇宙甚至留在月球上人类的脚印,都是人类探索太空的成绩的活标本。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对太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无论是航 天大国还是新兴崛起国家,都投入巨资开发航天技术,甚至“将发展航天技术视为提升综合 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举措”[注:廖春发.2006年世界航天进展综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航天局网站.省略sa.省略/n1081/n7619/n7875/40410.html]。因此,被称为新一轮国际太空竞赛拉开帷幕。参与国家 之多,竞争之激烈,形势之复杂都与美苏两国的竞赛时代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美国不断加大投入,继续领跑世界航天。冷战后,失去了竞争对手的美国,在航天领 域可谓一枝独秀,占据着霸主的地位,特别是其在航天飞机领域取得的成就无人匹敌。但是 ,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STS Columbia OV-102)惨剧,直接推动了美国当 局反省其航天发展战略,并进行了重大调整。布什总统2004年1月提出重返月球、登陆火星 的太空探索新构想,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将国际太空的探索重心从近地球轨道转向月球 及火星以远的宇宙。计划在2010年底前让航天飞机退役,开发新火箭和太空飞船,在2020年 代早期送宇航员重返月球,并在月球建立飞船发射场,为人类登陆火星做准备。为此,近几 年美国政府不断加大航天投资力度。这些投入使美国继续在太空探索领域保持领先的地位,并为其未来进一步探索太空并继 续领跑太空开发奠定了基础。

其次,俄罗斯重整旗鼓,复兴太空强国地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约90%的航 天工业,在改革过程中,俄航天部门出现了比其他经济部门更复杂的情况。由于防务定货锐 减,俄罗斯航天计划经费大幅度下降,折合成美元一度低于巴西。从1990年到1994年,俄罗 斯航天企业总人数减少35%,专家流失50%。 [注:苏联解体 俄罗斯接手的是怎样的航天工业?.凤凰网.]可以预见 ,随着俄罗斯新的航天复兴战略的启动,凭借其在这一领域的良好基础,航天大国地位将会 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稳定,但要想回到当初与美国比肩的地位将会很难。

欧洲另辟蹊径,欲与美国抗衡。尽管欧洲是美国的盟友,但在未来世界格局问题上却有着与 美国不同的看法。而“为了在未来多极世界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了取得能与美国相抗衡 的战略上的独立自主性和在世界科技与经济领域中更强的竞争力,欧盟已选择航天领域作为 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的突破口” [注:廖春发.新一轮国际太空竞争态势分析.中国学术引擎网.]这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因怕航天技术外泄而一向在对外开展航天合作上持保守 态度的国家来说,此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开始受到极大的重视。

日本加快冲刺,太空计划野心勃勃。日本的航天工业起步较早,特别是在探月工程上。20世 纪80年代日本就开始了探月计划,是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探测月球的国家,只是所有计划均以 失败而告终。加之日本航天事业长期受到体制羁绊,航天器也频频出现各种问题,航天投入 逐年减少,航天大国地位面临挑战。但是,在中国航天成就的刺激下,近几年加大了对航天 领域的重视和投入,取得了不少成绩。2007年抢在中国发射“嫦娥”前成功发射了“月亮女 神”月球探测器,日本“月球探测计划”负责人泷泽吉贞曾说,日本已经推出了2025年宇宙 开发计划。其中,日本计划2017年之前要将机器人送上月球。2025年,日本将着手建立以月 球表面为据点的月球空间活动站,可以容纳2到3名宇航员每次停留半年,以充分开发并利用 月球资源。 [注:日本、印度誓与中国争锋航天事业.中国广播网.省略/2008zt/sz qh/yw/200809/t20080925_505108942.html]2008年出台了《宇宙基本法》与《宇宙基本计划》,其后又组装完毕了国际太 空站首个日本实验舱――“希望号”;首个太空货运飞船――转移飞行器(HTV)发射成功 等等 ,向世界证明了日本也是国际太空竞赛领域中的一个具有实力的竞争者。但值得关注的是日 本《宇宙基本法》打破了日本在这一领域近40年的立法限制,明确允许日本以自卫为目的、 军事利用太空,这在国际上是罕见的,反映出日本在争夺太空领域的野心。

印度不甘示弱,抢占航天高地。为谋求世界一流大国地位,航天领域也是印度重点抢占的高 地之一。为此,印度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发展航天和核技术。特别是近年来,印度加大了自 主研发力度,同时与俄、美、欧等国均也建立了良好航天领域合作关系,经济的快速发展 又给航天计划所需经费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费预算逐年提高,已经超过了航天大国俄罗斯。 在此情形下,印度已在通信、遥感和侦察卫星及其运载火箭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2008年10月22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在南部的斯里赫里戈达岛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用 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将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发射升空,使其成为世界第五个 掌握探月技术的国家。印度的航天大国步伐又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

除了以上几个航天大国和新兴航天国家外,还有一些国家也在以极大的热情探索航天技术, 如伊朗、南非、韩国等,并在一些相关领域不同程度地取得了进展,成为新一轮太空竞赛的 积极参与者。

应该说,新一轮的太空竞赛是在新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展开的,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首 先是在相互竞争的前提下呈现出合作的一面,这与第一轮太空竞赛时美苏两国的针锋相对和 剑拔弩张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次是军事色彩并未因国际形势的总体缓和而减弱,其中一些国 家开发航天技术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将其打造成军事天基平台,以期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占据 优势地位。第三是参与国家众多将使竞赛变得更加激烈和复杂,如何控制这一领域的发展使 其不至于威胁未来人类生存与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随着科技 进步和对太空认识的不断深化,相信会有更多国家加入到太空竞争的行列之中,这也将进一 步推动冷战后国际太空竞赛格局的多极化发展和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多年来的国际太空 竞赛已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国际太空竞赛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国际太空竞赛是以国家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为依托,以高资本投入为基础,高新 尖端技术及其专有人才为支撑的国际空间开发之争。由于属于高科技领域,其本身可产生巨 大的直接经济效益。例如,全球仅商业卫星产业每年就创造超过800亿美元的收益。美国将 空间技术转化为产业,创造了2万亿美元的巨额利润,法国每年在航天产业方面的收入将近2 00亿欧元,俄罗斯航天发射年收入近9亿美元。 [注:马樱健.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五号”预计2015年亮相.中国网.]因而,以2008年为例,该年全球620亿美元的航天投入将带动4960亿―8680 亿美元关联投资,合计共约占当年全球资本形成总额的4.8%―8.0%,创造GDP总额约1 000―亿1800亿美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0.2%―0.35%。

2.产业带动效应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航天活动及空间技术的不断投入,以研制与生产外层空间飞行器、空间 设备、武器系统以及地面保障设备为主的军民结合型高科技产业――航天产业迅速成长壮大 ,产值不断攀升。据有关机构统计,2003年全球航空航天产业总产值为1480亿美元 ,到2007年已达2100亿美元。

另一方面,航天产业具有较高的关联度,提供航天产业的原材料、零部件生产的新材料新能 源产业、采矿冶金业、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生产提供配套的金融、信息、运 输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航天产业链几乎无所不包。

航天产业的迅速发展能有效带动其关联产业成长壮大。航天技术、有效载荷技术、信息处理 技术等需要机械、电子、材料、能源、通讯、信息等产业发展的支持,通过技术发展的“需 求效应”,对上述行业形成强烈有效的激励和带动作用。而从产业配套的角度,航天制造业 可以直接拉动元器件及分系统、原材料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其次,航天技术及其产业化 发展将不断促进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数字地球等相关产业以及信息产业发展。 而卫星导航定位(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RS)和卫星通信之间的融合( 3S+C),网络GPS个性化移动信息等,多种组合和形态,将为卫星应用打开一个个崭新的领 域。

在美国,为航天产品提供配套的公司有1000多家,涉及信息服务业、制造业、房地 产与租 赁业等14个产业,航天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其关联产业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注:陈杰. 美国商业航天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中国航天,2007(7)]

此外,作为一种朝阳产业,航天科技有着巨大的磁石效应,可以吸纳大量的资金而推动金融 市场的繁荣,并进而用所筹措基金推动航天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2010年1月18日,首 只专注于航天产业发展的股权投资基金――航天产业基金在北京创立,与此同时,负责 航天 产业基金管理和运作的合伙人之一――北京航天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也在当日宣告成 立。该基金首期募集资金30.3亿元人民币,投向集中在航天产品、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 天 服务业及其相关领域,重点推动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卫星运营及卫星应用、航天电子 、新材料新能源、太空生物及太空育种、重大装备制造等产业,快速实现产业化发展,从而 加快中 国航天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进程。航天产业基金合伙人会议主席吴艳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航天产业基金募集资金规模计划达到200亿元,预计将拉动上千亿产业链的发展,将促进 中国航天产业的发展,助推中国经济实现新腾飞。[注: 黄希.首只航天产业基金创立 将拉动上千亿航天产业链.中国航天新闻网.]

3.科技进步效应

国际太空竞赛是建立在现代航天及空间技术前沿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基础之上的,从某种 程度来说,国际太空竞赛实际上是尖端科技竞赛。其对科技进步的贡献包括两个层面:

首先,带动基础科学领域的技术进步。航天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应用数学、微重力科 学、微电子学、信息学、材料学等许多基础科学的发展;太空平台的应用,则使人类突破了 地球表面的障碍,直接进入空间或通过各种空间探测器获取资料、信息,为人类对宇宙空间 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与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对空间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 撑作用。此外,在航天产业链延伸过程中,通过与各产业尤其是当代电子、信息、生物、能 源和材料等高技术产业的相互交叉、融合和集成,不断衍生新型技术与知识产业,并促进了 一些新的学科分支的繁衍,如卫星气象学、卫星海洋学、卫星测绘学等。

其次,推动应用科学领域原始创新。航天发展过程中,大量独有的设计、生产、试验等核心 技术与能力,通过成果转移的方式,广泛而迅速地在其他技术领域获得推广和拓展应用,直 接带动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国际国内经验来看,航天及空间技术因其极大的先 导性和高度综合性,推动了计算机、光电子、精密制造、自动控制、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众多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如美国宇航局发起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先后获得3000多项 专利,带动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和全世界计算机、通信、测控、火箭、激光、材料和医 疗等高技 术的发展。美国有3万多种民用产品系航天飞机的衍生技术和产品,如GPS、“太空食品”、 卫星电视等。中国近年来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 成的,有18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第三,带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通过发展航天应用产业,不断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升 级改造,使其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大幅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极大地 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如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专利现在大多都转为民用,并 带动传统产业产品的技术升级,如人们穿的旅游鞋、生产网球拍的材料,以及冬天御寒穿的 羽绒服等,都应用了当时的先进技术专利。再如航天技术已经广泛使用在了冶金、炼钢 、纺织、汽车、船舶、电子信息、金属加工、工程机械等多个行业。其中,航天油在高 温环境下的“超高黏温性能技术”,已成功应用到车用油中,使车辆能在-40℃低温和5 0℃高温环境中正常启动,并发挥稳定的性能。航天专用油的酰胺一步法生产技术,则 被用于车用轮毂脂研制中,目前已通过8万千米行车检验,大大高于一般脂3万千米的标 准。

第7篇

[关键词]出口贸易;高新技术;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1-0019-03

[作者简介]张颖(1972-),女,汉族,辽宁本溪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董欣(1994-),女,汉族,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基金项目]2015年辽宁省社科联经济发展课题“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走出去的对策分析”(课题编号:2016lslktzijjx-24)阶段性研究成果。一、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一)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种类

2015年,辽宁省高新技术出口贸易产品中主要涵盖了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其中生命科学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科技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等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较大,出口额分别为4050亿元、19511亿元、5106亿元和2653亿元;而生物技术、光电技术、材料技术和航天航空技术占比较小,出口额分别为045亿元、517亿元、476亿元和1294亿元。同时生物技术、光电技术、材料技术以及航空航天技术较2014年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977%、1643%、687%和703%。

(二)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企业性质

2015年,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及集体企业所占比例较大,而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私I企业占比较小。随着辽宁省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的规模,外资进入辽宁省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加, 2015年呈现增长趋势,国有企业较2014年下降了1566个百分点,这表明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放开,使其不断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同时,外商独资企业和民营、私营企业由于抗风险能力以及竞争能力差呈现了下降趋势,占比也较小。

(三)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包括亚洲、东盟、欧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北美洲,其中在亚洲、东盟和北美洲的出口额较大,分别为10724亿元、8376亿元和6873亿元,大部分呈现增长趋势。同时,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为香港、日本、韩国、台湾、伊朗、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地区成为辽宁省高新基础产业出口国外的主要市场。

(四)辽宁省高新技术出口贸易方式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贸易方式主要包括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出料加工贸易等。占比较大是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在2015年出口额分为别19314亿元和9959亿元,随着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较2014年有所下滑。其他贸易方式,如出料加工贸易、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货物等,虽然有所涉及,但是比重不大。

二、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结构不合理

通过表1可以看到,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的种类虽然比较齐全,但是产品结构却不是很合理,有的高新技术产品占比很大,有的占比很小,像计算机于通信技术2015年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795%。同时也可以看出,生命科学技术、及电子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占比也很高,但是生物技术、光电技术、材料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出口额很少,在2015年占高新技术产品总出口额的013%、154%、141%和384%。由此可见,目前辽宁省的高新技术产品结构严重失调,极大地影响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竞争力较低

通过表2可以看出,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中,除了中外合资企业,国有企业出口额最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开放,国有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国有企业不能更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以及政策的限制,外商独资企业占比很小。民营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由于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不足,发展也不尽如人意。外商投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在发展高新技术的过程中,良莠不齐,虽然企业数量多,但经营较为分散,整体竞争力较低。

(三)市场较为集中

通过表3可以看出,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市场主要是在亚洲,其次是东盟和北美洲,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虽然有所涉及,但是出口量均较小,而且出口国家也比较分散。因此,主要出口市场还是在亚洲地区,集中在香港、日本、韩国等发达和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较大。同时,在其他大洲的国家也是较为发达或发达的国家,比如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市场过于集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如果某一个地区和国家的汇率、经济形势出现了波动,就会使得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着极大风险。因此,市场较为集中是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较大问题。

第8篇

10月17日,由重庆市科协和重庆市教委联合举办的“百场院士专家校园行”科普报告活动走进綦江中学校园,北京大学焦维新教授带来了题为《载人航天和天宫实验室》科普专题报告,该校三百余人聆听了报告。重庆市綦江区政协副主席、区科协主席李北川出席报告会并致欢迎词。

焦维新教授是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航空与航天气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专家,曾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担任解说专家。

报告会上,焦教授借助多媒体幻灯片向同学们细致地讲解了载人航天器的类型与特点、微重力环境奇观和中国的天宫实验室与空间站三个方面的航天知识。对各种航天器的结构、用途、发射及返回程序、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等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焦教授说:载人航天是指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从事各种探测、试验、研究、军事和生产的往返飞行活动。一个国家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可以反映这个国家的整体科学技术和高技术产业水平,能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载人航天的发展能更好地开发太空资源为地球人类造福,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在介绍微重力环境奇观时,他为同学们讲解了什么是零重力?什么是微重力?教授选播航天员在微重力下的太空进食、太空跳绳、太空行走、太空理发等生活情形的视频让同学们捧腹大笑,而教授生动幽默的解说,更是博得了同学们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焦教授还特别介绍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第二步,突破载人航天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在此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第三步,建永久性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空间站,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

在谈到载人航天的安全性问题时,焦教授重点介绍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凌空爆炸的情况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原因以及,使同学们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征服太空的艰巨性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在报告安排的互动交流时间中,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提问。如“建造空间站和开展载人航天如此耗钱,我们为什么要搞呢?” “太空上能种植地球上的植物吗?” “我国的飞船返回时都着落在陆地上,为什么不能降落到可起缓冲作用的海洋里?” “飞船上的助推舱与返回舱分离后是成了太空垃圾还是消失了?”……面对同学们的问题,焦教授一一作出耐心细致的解答。整场报告持续一个半小时,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愉快结束。

报告会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涌到报告席,请教授签名留言,与教授合影,都期待和焦教授有零距离的接触与交流。大家都觉得:焦教授给綦江中学送来了一道航天技术的科普“大餐”,同学们纷纷表示,听了焦教授的报告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领略到了载人航天的神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航天科技的热爱之情,并表达了愿为我国航天事业努力读书的心愿。

綦江区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杜发伦,区教委副主任参加并听取了报告。(熊亚中 编辑:渝科 责任编辑:武丹)

(来源:重庆市科协供稿)

第9篇

关键词:空间环境作战;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高技术的发展,在未来战争中,军事对抗的重心和焦点正在向信息领域转移,国际空间军事化和空间攻防对抗已不可避免,战场范围也必然由地球延伸到空间。随着航天军事化的发展,使得作战空间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太空、空中、地面已构成了一个无缝隙的作战环境。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使得战争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空天一体信息作战的制信息权,是达到空天一体作战夺取和保持制空权、制天权的前提。它包括实时有效的信息获取,快速可靠的信息传输,高效智能的信息处理、决策功能等。只有掌握了空天信息优势,才能发挥己方信息系统“作战力量倍增器”的作用,合理配置作战资源,协调各种武器平台的力量,赢得战争的主动权。

一、空间环境描述及其对空间军事装备的影响

空间环境是除陆地、海洋和大气以外人类生存的第四个环境,也是现代战争的“战斗空间”。空间环境中所说的空间通常指地面上几十公里高度以上的广大宇宙区域。主要的空间环境要素有:中性大气、电离层等离子体、地球基本磁场、高能带电粒子(太阳宇宙线、地球辐射带、银河宇宙线)和空间碎片、流星体等。

空间环境的状况并不是平静的,而是有各种形态、各种时间尺度的扰动。空间环境扰动的源头是太阳,太阳的各种活动直接影响地球空间的环境状况,各种太阳爆发产生的高能辐射和粒子流在地球附近引起各种地球物理效应。太阳上的各种活动主要包括太阳耀斑、太阳射电爆发、日冕物质抛射(CME)和太阳风高速流。地球空间环境中的扰动主要包括地磁扰动、磁暴和亚暴、电离层扰动和电离层暴。行星际空间的扰动主要包括行星际磁场变化、行星际激波和宇宙线。

空间军事装备是指用于军事的各种航天器。目前,空间军事装备主要包括对战争起辅助作用的各种侦察、预警、导航、通信、气象卫星,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未来攻击型和防御型的空间军事武器也必将加入到战争中来。航天器是现代战争空间战场的主体,恶劣的空间环境会对航天器的运行安全及宇航员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空间环境中,高层大气的阻力影响航天器的轨道和寿命;原子氧的剥蚀破坏航天器材料;空间碎片的极速撞击能使航天器部件受损甚至整体损毁;高能带电粒子的轰击可导致电子器件的单粒子事件,材料性能衰退,人体感觉不适、甚至死亡;等离子体能引起航天器表面带电,并产生强放电脉冲,干扰电子设备,击穿材料。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外层空间军事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空间战场在现代战争中的主导地位将越来越重要,空间环境将日益成为对战争决策与实施、战争进程与结局具有重大影响的战场环境条件。当前,我军正在加速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军革,建设信息化军队,加快对现代战争空间环境保障问题的研究,建立我国的空间环境保障体系已迫在眉睫。

二、大力加强适应空间环境作战人才的培养

(一)找准培训方向,带动和推进人才培养的大幅跨越

在培养方向上,应突出武器装备信息技术含量较高部队以及频用专业技术部队,突出主要战略方向,突出首长机关和关键技术岗位。在专业布局上,应针对我军人才队伍的素质能力短板,突出抓好与复杂空间环境作战关系紧密的作战指挥、信息技术等急需人才的培养。选准突破口,着力解决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我军干部队伍的主体和骨干,大多是在机械化半机械化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机械化的“烙印”深而信息化“色彩”不够重,信息化素养不高、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不足,成为制约军事斗争人才准备的瓶颈。所以,必须以大幅度、大范围提 高人才科技素质为突破口,加紧构建符合我军实际、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无论是院校教学培养还是部队实践锻炼,无论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还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都要紧贴联合作战需要,紧贴信息化天基下作战需求来展开和落实。通过瓶颈问题的突破,带动和推进人才培养的大幅跨越。

(二)注重前沿知识,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

仗在复杂空间环境打,兵就必须在复杂空间环境练,人才也要在复杂空间环境培养。军队建设整体转型时期,武器装备更新周期明显加快,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不断深化,军事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人才培养必须遵循成长规律,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素质结构、补充比例等做出科学预测,把长期目标与紧迫任务统一起来,确保与武器装备和体制编制相协调,与战斗力生成模式相适应,与军事斗争准备相衔接。通过建立干部培养补充数学模型、急需人才资源数据库、专家咨询机构等措施,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系统配套的人才培养预测机制,实现科学性、精确性、实效性的有机统一。

(三)优化培训结构,加大复杂空间环境作战的教学内容比重

注重普及提高,切实打牢复杂空间环境作战的科技素质基础。应充分发挥军队院校的主渠道作用,区分不同类型和层次,调整各级各类院校相关专业和班次教学重点,加大复杂空间环境作战的教学内容比重。应广泛利用部队各种培训机构和资源,大力普及空间环境等基础知识,了解复杂电磁环境中空域、时域、频域、能域对战场态势的影响,掌握信息作战的基本理论,强化复杂空间环境作战意识。应加强复杂空间环境作战训练基本问题的研究,弄清空间环境的基本特征以及对武器装备作战效能和部队作战行动的影响;弄清作战对手电子战装备的基本性能和作战运用;弄清不同战略方向未来作战面临的复杂空间环境;弄清复杂空间环境作战训练的特点规律和部队开展复杂空间环境作战训练的要求。应立足现有装备,重视抓好用频装备操作人员尤其是关键岗位操作手的基本技能培训,提高信息化武器装备和指挥信息系统操作使用能力。

(四)抓好专题培训,加紧培养复杂空间环境作战、训练和教学的“明白人”

集中力量开展复杂空间环境作战专题培训,对于重点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技术保障骨干人才和教学科研人才意义重大。例如,将高科技知识培训班的教学重点,调整为复杂空间环境作战训练专题研究,重点研究复杂空间环境对联合作战训练的影响;举办复杂空间环境作战训练轮训班,重点演练复杂空间环境作战训练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研究复杂空间环境作战的战法与训法;开办复杂空间环境作战训练骨干教员培训班,重点培养施教人员,了解复杂电磁环境对部队作战训练的影响,掌握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强化实践锻炼,着力提高复杂空间环境作战必需的科技能力。多年来,我军开展不同形式的电子对抗训练,围绕研究探索复杂空间环境战法训法,组织了一系列重大军事活动和演习演练,提高了部队作战、训练和保障能力。要充分借助战略战役战术级演练、中外联合军演、国际维和行动以及基地化训练、模拟化训练和网上对抗训练等实践平台,让更多的人才在重大军事活动中担当重要角色,在实践中摔打磨炼,不断提高复杂空间环境作战指挥和技术保障的实际本领。指挥参谋人才着重提高复杂空间环境作战信息掌控、精确指挥、电子对抗、火力运用的能力,以及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素质。装备技术保障人才着重提高复杂空间环境作战武器装备综合保障能力和战术技术性能开发能力。

(五)拓展培养渠道,加大依托培养工作力度

建立地方人才资源数据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军事斗争人才准备的重要内容,加强与地方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及时掌握与复杂空间环境作战人才培养相关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接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招收和选拔国防生等,要坚持以理工类为主,特别是与复杂空间环境作战关系紧密专业应占更大比例。加大实施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力度,每年选派一批专业技术干部到地方重点高校攻读研究生,培养一批紧缺急需专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走开依托地方有关科研院所和武器装备生产厂家培训装备技术保障骨干的路子,进一步扩大数量和规模。健全完善法规制度,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法规性文件,推进依托培养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完善招才引智长效机制。探索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动态机制,从社会各领域吸纳我军信息化建设急需人才,特别是复杂空间环境作战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荣常,程建.连清空天一体信息作战[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2]李宇波,王萍.美国控制空间的构想[J]. 863航天技术通讯,2003,(3).

[3]朱光武,李保权.空间环境对航夭器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上海航天,2002,(4).

[4]叶宗海,都亨.中国的空间环境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7,(40).

第10篇

【摘 要】高中通用技术作为一门新课程。学校要提升办学品位,需积极实施课程的校本化。我校根据课程标准,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实践通用技术课程的校本化。以“创新人才试点学校”为契机,促进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航空航天课程基地”为抓手,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校本化技术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通用技术课程;校本化;实践

通用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作为百年名校,我校秉承“进德修业,弘毅笃行”的校训,以“成就每一位师生的卓越追求”为引领,不断提升办学品位。学校在新的高度上力求办出特色,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用技术作为一门新的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整合已有的活动课程,加强特色基地的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我校通用技术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一、以“创新人才试点学校”为契机,促进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高中生正处在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通用技术课程又是培养学生创造欲望和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重要内容载体。作为江苏省一所名校,我校学生的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如何有效地教育和引导,我们一直在探索实践。从2005年实施新课程起,我校就积极探索适合我校的通用技术校本化教学,专门配备3名专职教师任教。不仅在课堂上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还经常进行活动指导,参加各级科技创新竞赛,指导的学生每年都有十多位获一二等奖,其中沈伟杰和张祥虎老师获“百佳创新型名师”称号。2011年起我校又以省首批14所“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通用技术的校本化实践,制定了学生技术创新发明的申报和评比具体细则,修订了学生技术设计作品考查的创新具体要求等多项措施,探索通用技术的校本化实施办法。利用校内外教育、文化与科技资源,与其他学科密切合作,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激发和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二、以“航空航天课程基地”为抓手,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项目教学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中来解决问题。因此,通用技术的项目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小板凳、小台灯等的创新设计。借鉴北京四中的项目设计教学,我校积极探索实践校本化项目内容,2011年江苏省开始申报特色课程基地,我校并没有申报语数外等传统学科的课程基地,而是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角度出发申报并顺利通过了“航空航天课程基地”。航空航天技术充分体现信息、能源、材料、制造等综合性尖端技术,涉及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等多门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以“航空航天课程基地”为抓手,加强通用技术校本化项目的学习和实践,自编航空航天基础知识校本教材,聘请南航大教授进行普及性讲座。参与相关的实践教学和竞赛活动,共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航空航天科技体验馆。展览部分展出各种图片、飞行器、航天器模型,如天宫一号、神舟8号、航天飞机等;互动部分用现代互动技术和设备,提供互动的条件;体验部分包括模拟飞机驾驶,多维滚环、烟风洞、地球轨道运行模拟器、机载雷达、弹射座椅等。通过这一项目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工程实践技能实训为载体,以航空航天社团为抓手,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发展学生特长,实现学校特色发展。

三、以“校本化技术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在现有的学习环境中,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必需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注重与学校已有的技术活动课程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实践、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升。学校通过多年的特色活动课程,以校本化活动课程为载体,有效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我们结合通用技术课程学习要求和我校传统特色课程,定期开展校本化技术活动和实践。如今年我校第23届科技文化节开展了技术发明创新技术讲座,发明创新技术设计、技术模型的制作与设计等活动课程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全面提高。参加了省市技术创新设计大赛,工厂技术社会实践等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技术的理解,进一步认识技术学习的重要性,能够正确地掌握技术,使用技术,进而发展技术。此外通过学校已有的技术活动实验室,积极组建技术活动社团,如机器人搭建与设计社团,航空航天社团,现代雕刻技术与设计社团等。在社团活动竞赛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能通过共同合作、交流,有效形成设计的头脑风暴,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创新等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特色发展,自主发展。

通用技术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现在还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目前江苏省还没有把通用技术纳入应试教育的范畴,通用技术的校本化实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会进一步探索适合我校的课程实施方案,紧密结合学校的特色课程,促进通用技术课程校本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内一流的当代学术高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

第11篇

记得刚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激动兴奋之余想到一下子要来到离家千里之外,中国纬度最高、阳光照顾不周的地方,想到那里的人呼一口气就能结成冰的数九寒冬时,心里还是有点担心,然而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在领略了“东方小巴黎”的独特魅力,欣赏了精美绝伦的冰雕、冰灯,享受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后,我忍不住要说:“Harbin,You are very beautiftd!HIT。You arevery good!”

精装厚重品风骨

美轮美奂的冰雪大世界、白鸽环绕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闪耀欧式风情的中央大街以及堪比北欧的亚布力滑雪场,迷人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这就是浪漫之都、百年冰城哈尔滨,一个懂得用啤酒表达心情。用冰雪塑造性格,用音乐装点生活,用重工承载雄心的城市,冰城的城市布局是不规则的。给人以凌乱的感觉,而哈工大则是正南正北的建筑布局,看似一种叛逆,追求的却是开放和自由漫步校园,你会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远离现代都市的富丽繁华,一切都显得那么古老而质朴,主楼是一座苏式风格的灰色建筑,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昔日的华美如今早已褪去,但古典的风韵赋予其更恒久的沧桑,精装厚重的历史和淳朴专一的学知在这里实现了完美融合,只因在看似需要仰望的殿堂里,实际上蕴藏着每一个哈工大人最坚强的梦想,无论徜徉在司令街还是漫步航天路,包围你的都是那表皮早已斑驳的苍松翠柏,置身其中让你倍感沧桑与厚重,我喜欢哈工大的草坪,满眼的碧绿,你可以躺着闭目养神,可以打滚,可以看书,更可以在晚上赏月,美哉、乐哉。

飞天护航保安全

从“嫦娥奔月”到“夸父逐日”,从坡的“我欲乘风归去”到万户的“火箭载人”飞行,多少浪漫的梦想、智慧的火花、执著的追求,抒发着国人探索宇宙、走向太空的豪情壮志,如同少林凭借镇寺之宝易筋经和七十二般绝学称霸武林、威震江湖一样,哈工大的航天特色“功力深厚”,我所在的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成立于1989年,是哈工大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从事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设计的工程技术人才,我们在本科四年期间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和本专业领域的一些基本理论,如航空航天生理、空间环境工程、热控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人机系统工程等,提起授课,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博士生导师投身教学第一线,亲自为我们本科生授课,如此“礼遇”让其他高校的同学艳羡不已。

为了能让我们尽快适应将来的工作,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建设了达到实际工作能力的大型实验室,如空间综合环境实验室、空间振动环境实验室等,每年开学之初。学校都会安排大三、大四的同学到实验室、金工实习工厂里摸爬滚打几周。进行“实战演练”,在金工实习厂里,一些看似简单的工作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比如磨小锤,一个个穿着军装的我们仿佛都成了“苦劳力”,每天拿着锯刀和锉刀,对着那一块铁料,咬牙切齿地“痛下杀手”,颇有“恨铁不成钢”的态势,要想把铁料磨成小锤,不仅靠力气,更需要窍门,就如“铁杵磨成针”需要更多的是技术而不是蛮干一样,渐渐地,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四个面,随着尺寸的不断精准,小锤越来越有形,也越来越漂亮,看来每天吃得多睡得早的“辛苦”并没白费,还没有完成,大家就想着要拿小锤做什么,大家的想法千奇百怪,甚至有同学说要送给心仪的女生做定情信物,呵呵,看来金工实习还有“一锤定姻”的功效呢,老师也很幽默:“大家能把枯燥的金工实习变得如此浪漫,真是功夫到家了,”(哦,差点忘了告诉大家,哈工大的校训就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耐住寂寞方成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古诗常被用来励志,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到它所蕴涵的深意呢!这些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关注这项伟大的事业,不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陈处长提醒大家:“航天人需要耐得住寂寞,只有在技术一线积淀上七八年,才有可能担当设计重任,”哈工大的杰出校友,“神舟”飞船总指挥张伯楠也屡次提到:“要想干航天,首先得敬业,因为航天技术难度很大,必须耐得住寂寞,拒绝任何诱惑,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地从事科学研究,即使你再聪明,老三心二意,动不动就跑,就不能保证这项事业的发展,”做航天人需要持之以恒,天下事,必做于细,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如果你耐不住寂寞,那就要三思而后行,慎重选择,切不可盲目追风,至于薪酬,在过去民间有这样的说法: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但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提高,现代航天人的收入也大幅度提高,比国内同地区的收入水平要高,比如中航骨干人才的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

当然,如果想继续深造的话,机会也很多,该专业6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可保送、考取研究生,优秀本科生还可以直接免试推荐攻读博士学位。

第12篇

关键词:摄像测量;遥感技术;应用;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摄像测量与遥感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由最初的地球科学研究,到如今被人们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其应用价值也愈发凸显。在此趋势下,摄像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成为了相关工作者应当予以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1 摄像测量与遥感技术

1.1 摄像测量

摄像测量是指通过影响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提取和成果表达的一门科学,其实质是一门信息科学,目前是测绘学的分支学科。就学科而言,摄像测量学主要针对集合定位和影像解译这两大问题进行解决。其主要内容包括不同比例尺下的地形图的测绘、数字地面模型的建立、提供地理或土地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在学科特点方面,摄像测量学反映的是客观的、真实的目标,形象直观,并且可从中获得大量信息,其中主要是物理信息与集合信息,同时摄像测量还可以针对动态物体进行测量,捕捉其瞬间影像,对测量工作的进行是一大进步,此外,摄像测量的引用范围较广,适用于大范围地形测绘,提高测绘效率。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摄像测量由于是在影像中进行测量工作,其工作地点不再受气候、地理等条件的限制,为实际测绘工作提供便捷。

1.2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一种探测技术,始于上世纪60年代。事实上,任何物体都具有光谱特性,即吸收、反射、辐射光谱的性能。不同物体对于光谱的反映存在差异,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也会对光谱产生不同的反射和吸收程度差异。遥感技术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将电磁波理论结合传感仪的使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最终成像,达到探测和识别的目的。遥感技术是一套设备系统共同协作可完成的工作体系,其组成设备包括遥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设备、接收装置、图像处理器等。遥感技术按照电磁谱段的差异可分为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多谱段遥感、紫外遥感和微波遥感。遥感技术由于其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速度快、受限条件较少等原因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地理、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等许多领域。

2 摄像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应用现状

2.1 摄像测量的应用现状

(1)航空摄影

航空摄像,又称航拍,指在飞机或其他航空飞行器上利用航空摄影机摄取地面景物的技术。航空摄像技术的实现必须以航天技术为基础,在航天摄影技术方面也有着一定的要求,测量标准更加严苛,所要求的摄像测量工作者的专业技能也更高,在测量成本方面,由于其过程涉及航天技术的应用,成本自然很高。

(2)无人机低空摄像测量

无人机低空摄像测量是摄像测量的一项重要应用,其目的是获取高分辨率数字影像。无人驾驶飞机作为飞行平台,运用的传感器通常是具有高分辨率的数码相机,结合遥感技术,通过系统一系列的集成应用,最终获取到面积较小、色彩保真、大比例尺的航测数据。当代无人机低空摄像测量被广泛应用于基础地理数据的获取,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基础。与卫星遥感相比,无人机低空摄像测量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在操作上,无人机摄像测量更加机动灵活,在安全性上也更有保障,由于是低空作业,其影响分辨率较高,摄像测量精度可达到亚米级。从成本上看,无人机低空摄像测量无疑成本低与卫星遥感。

2.2 遥感技术的应用现状

(1)农情检测

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问题历来是我国政府密切关注的所在。摄像测量与遥感技术由于其对真实画面的捕捉与反馈使得其获取的数据更具科学性与客观性,并且其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周期较短、范围较广,因此,将其应用于农作物监测具有很大的优势,获取的相关资料对于农作物长势情况的掌握和农业估产具有重要作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家经委的支持下,以中国气象局为主的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北方十省冬小麦股产试验,标志着我国气象卫星非气象领域工程化应用的开始,也是我国首次开展大规模遥感估产工作。“八五”期间,我国建立了主要粮区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的股产信息系统,其中大面积冬小麦遥感股产运行系统是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将整个遥感估产过程中的各个作业环节纳入计算机系统运行,使整体具有数字化作业能力,并能够输出各种估产结果。自1992年起的三年内,在黄淮海地区进行冬小麦遥感估产试验的结果表明,利用遥感技术对大面积农作物股产的精度能够达到95%以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目前,利用气象卫星进行农作物估产的应用已经得到了普及与深化,并逐渐形成为一种业务化手段,估产对象也逐渐走向多样化。

(2)地质矿产资源调查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发展与安全的中国要保障。我国矿产资源丰富,遥感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且遥感技术在区域地质填图方面的应用较为成熟,在其应用效果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在内蒙古、山东、江西等省开展的32项1:5万图幅的地质填土工作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另一方面也节省了填图费用,每幅图的实际费用仅占常规方法所耗用资金的三分之二。

3 摄像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发展

随着摄像测量和遥感技术自身技术水平的发展,可预见的是,其应用的领域将会更加广泛。摄像测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趋势是传感器的改良与创新,结合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其实际需要而改革发展。事实上,在不同行业中,对于摄像测量与遥感技术的需求需要根据行业特点加以确定,根据自身需求加以运用。在摄像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相应的测量软件平台的开发与信息提取与分析效率的提高逐渐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在当下这一大数据时代,想要对二者加以改进,就必须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进行推动器改革,同r在遥感技术方面,对遥感数据的处理要更新模型的效率,引入先进算法,更好地将其应用于更多领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行业变化较快、信息环境变化莫测的大环境下,我国对摄像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其技术的提高速度与质量应当被社会各行业关注。摄像测量与遥感技术自身的发展一方面具有科技性意义,同时也具有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价值,在其应用领域中,更是具有商业价值,因此,我国应加快摄像测量与遥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在其应用范围中不断扩展。

参考文献

[1]张军.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展望[J].科技资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