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2: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淡水渔业养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淡水渔业环境概述
在我国社会经济、工业快速发展及人口密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部分地区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淡水渔业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威胁。再加上人为捕捞,使得部分淡水湖泊生态系统功能急剧减弱,各类水环境危害现象发生频率愈来愈高[1]。同时,部分淡水渔业养殖模式较为落后,资源消耗较大,容易影响水体质量,并且排污、净化措施不够到位,导致淡水环境当中营养元素如磷、氮等含量较高,进一步加剧了水质恶化。总体上来看,我国部分地区淡水渔业环境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急需完善,相关保护工作有待加强。
2影响淡水渔业环境的相关因素分析
淡水渔业环境污染并不是由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主要涵盖了以下几方面因素[2]:(1)养殖药物。多数淡水渔业养殖户会选择杀虫剂、杀菌剂等药物来控制养殖水生生物病害;利用杀藻剂、除草剂等来抑制淡水植物生长,并且会采用杀杂鱼药物来控制非养殖类动物生长。在我国部分地区,淡水渔业是主要产业之一,整体养殖规模较大,所投入的养殖药物量也十分巨大。部分养殖户缺乏科学的用药习惯,甚至存在滥用药的行为,再加上宏观监管工作不够到位,容易出现水体污染、水环境生态失衡等各种问题,反而不利于淡水渔业健康发展。(2)养殖饲料。淡水渔业养殖过程中,无论是何种养殖方式,都需要投入一定量的养殖饲料。这些饲料不可能完全被所养殖的生物消化掉,部分会残留在水体当中。相关研究表明,市面上大多数养殖饲料在水中浸泡时间超过半小时以上,其损失率接近40%。部分大规模渔业养殖基地每日投入的养殖饲料数量较大,很多未能够被水生生物正常消化的养殖饲料会不断累积,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在一些水域较深的区域当中,一些饲料会沉入水底,这部分饲料会消耗水体当中的养分,容易滋生大量厌氧生物,会让水底生态结构受到影响。(3)工业废水及城市废水污染。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工业废水及生活废水排放量愈来愈大。部分城市的污水处理方法并不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导致淡水环境及其资源受到持续性的污染及破坏,影响了淡水渔业发展。
3加强淡水渔业环境保护的有效策略
3.1大力发展淡水生态养殖产业
传统淡水渔业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对淡水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提升产值。经过一段高增长期后,渔业经济会逐渐放缓,并且淡水渔业环境破坏程度变得愈来愈严重,渔业产品质量也会不断下降,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显然是相悖的。淡水生态渔业弥补了传统淡水养殖的缺陷与漏洞。以草鱼养殖为例,可采用集约化精养技术进行养殖。在一定规模的淡水水域中以网围的方式实施集约化精养,通过投放大规格鱼种,以养殖大规格成鱼的方式来提升养殖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3]。又如,在生态养殖当中可采用软体动物控制开发技术。部分淡水水域水质及底质较肥,可为软体动物创造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软体动物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能够成为部分鱼类或水生生物的食物,为渔业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结合软体动物生长需求,实施针对性的养殖方案,能够实现滤食性鱼类与软体动物互利共生。通过生态养殖,不仅能够保持稳定的水产业经济产值,还能够加强淡水渔业环境保护,有利于实现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
3.2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能够及时反映出淡水渔业的实际环境状况,便可提前采取一定措施来控制水环境污染。根据水域污染程度、污染因素及污染源情况,相关部门可制定保护性政策,避免淡水渔业环境受到持续性破坏。同时,要建立相关预警机制,并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渔业污染事故。地方政府要加强区域渔业环境检测网络建设,形成联网监测机制,进一步扩大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范围,并将相关监测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实现社会化监督。
3.3加强淡水渔业水环境污染控制工作
相关部门要发挥协同作用,相互配合,加强淡水渔业水环境污染控制,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等方面。首先,要加强污水排放监管。在排放所有工业废水、养殖废水及生活污水前必须采取净化措施,达到排放标准后,才允许排入淡水环境当中。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监察力度,若发现违规排放行为,以法律为后盾对违规对象进行严惩。其次,要大力推广科学水产养殖技术。由相关部门指导养殖户科学用药、科学饲养,合理控制养殖药物投放量及饲料投放量,避免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等问题。另外,要加大污染源普查力度。在落实污染源普查及治理的过程中,还要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技术来修复水体,并做好相关修复评价工作,持续改善淡水渔业水环境质量。
4结语
在淡水渔业养殖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相关环境保护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并愈来愈受到社会关注。为此应通过发展淡水生态养殖产业、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及污染控制工作,对淡水渔业环境进行持续性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作者:王宾 单位:济阳县水务局
参考文献
[1]钟文武,王文玉,孙昳.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7):290-292.
水产养殖业不仅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也是人类生活主要的食品来源,更是为渔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业也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快速发展。其中养殖面积从1980年的2万公顷增长到最高时期的4.5万公顷,养殖产量从1万多吨达到21万吨,其产值从0.97亿元增长到57亿元。为了更高效地发展水产养殖业,为其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有必要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其内在规律,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上海水产养殖业的整体结构变化
(一)渔业产值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整个农业的总产值在快速增长,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的产值高速增加。渔业在农业产值的比重也逐渐上升。
(二)海水淡水产品产量结构演变从图中看出,上海水产养殖业的产量一直以海水产品为主,特别是1987年之前,每年淡水产品的产量不足海水产量的一半。但是,过度的捕捞会对近海和内陆渔业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1985年确立了“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随后1997年提出了“大力发展养殖,保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积极扩大远洋渔业,狠抓加工流通,强化法制管理”的新时期渔业方针。1987—1997年间,淡水产品产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是仍然少于海水产品的产量。1998年,淡水产品的产量首次超过了海水产品的产量,并且在随后的几年内(1998—2005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随后,由于内陆水域污染治理以及禁止挖塘养鱼,导致淡水养殖的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同期远洋捕捞得到重视和支持,海水产品的产量又出现了回升的势头。因此,在2006—2008年间,淡水和海水产品产量基本持平。
(三)淡水养殖情况从图3中可以看出,1980—2008年之间,上海市全市的淡水养殖面积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80—1986年,稳步增长阶段。养殖面积从2万公顷增加到3万公顷,在1986—1999年间,养殖面积一直在3万到3.5万公顷这个区间内波动。随后,养殖面积又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并在2003年达到极值4.5万公顷,随后开始下降,并在2008年降到3万公顷以下。淡水养殖产量的变化,从1980年开始,直到1984年,稳中有升,1985—1988年,产量从5万吨增长到10万吨,在此期间翻了一倍。1989—1999年,11年期间,淡水养殖的产量增长缓慢,增幅仅为50%,达到了15万吨。2000—2003年,淡水养殖的产量增幅巨大,4年内从15万吨增长到了23万吨,随后开始下降,2008年则下降到了15万吨以下。通过对淡水养殖产量和面积的相关性分析,二者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8262,为显著相关。可见淡水养殖产量和淡水养殖面积呈同步变化的趋势。故而,反映养殖技术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水产基础性研究比较薄弱。迄今为止,人工选育品种较少,养殖技术比较陈旧,同时水产加工业的技术尚不成熟,直接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三、上海水产养殖业的现状分析
从2008年上海市淡水养殖情况表可以看出,上海市2008年全市的淡水养殖面积为29103公顷,淡水养殖产量为158905吨,10个区县中,以奉贤和崇明养殖面积最多,产量也最多,是主要的养殖基地。松江、浦东、宝山和闵行因靠近市区,导致产业结构与其他各区不同,水产养殖业所占比重较小。
(一)淡水养殖的空间分布情况从有关资料中可以看出上海市10个区县内部的淡水养殖的分布特点如下:1.崇明县的淡水养殖主要分布在南岸,但实际的养殖基地都是分布在崇明县的北部。2.青浦的养殖面积和产量均位于前列,靠近淀山湖的金泽、练塘、朱家角三个镇的产量和面积之和均超过全区总量的75%,但因为近年来淀山湖禁养的缘故,主要是三个镇周边分布着的小鱼塘。3.奉贤区内淡水养殖业发展均衡,与杭州湾相邻的乡镇,有滩涂广泛分布,故面积分布更广,产量更高。4.南汇全区除芦潮港发展旅游业外,其余乡镇发展水平相当,且淡水养殖面积大多分布在200~400公顷之间。5.除上述区县外,由于市区的扩展,水产养殖业只零星分布在郊区的,而且面积与产量均较小。
(二)淡水养殖场的分布2008年的数据显示,上海市的养殖场一共有755个,百亩以上的养殖场有406个,且均集中在崇明岛的北岸和东岸、青浦的淀山湖附近。主要品种为鱼、虾、蟹、鳖、龟等,占地185611亩。养殖方式基本为池塘养殖。主要的养殖场分布在奉贤、青浦和崇明三大区。其中奉贤的养殖场数量最多,养殖面积最大,共有223个养殖场,具有养殖基地认证并且为无公害产品和产地的基地共有130个,养殖面积为63428亩,占总的养殖面积的1/3。其次是金山和青浦两个区,其中青浦的养殖面积超过金山,但养殖场的数量不如金山多,故而青浦的养殖场规模较大。金山养殖的主要品种有常规鱼、白对虾、蟹、鳖、海翠斑、罗氏沼虾等;青浦是常规鱼、青虾、白对虾、鲈鱼、鲃鱼、鳖、龟等。
(三)名特优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从表2看出,上海市名特优的生产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全市2008年名特优总量为57808吨,占淡水养殖总量的36%。从区县层面来看,奉贤远远多于其他9个区县,且名特优的产量占到淡水养殖产量的70%。金山、宝山两区,虽总量不多,但是已在这两区具有一定规模。名特优的主要产品为罗氏沼虾、河虾(稻田河虾)、南美对虾等。且在上海已经形成三个新的产业带,即沿杭州湾的海水虾类产业带、环长江口的河蟹产业带、沿黄浦江上游及淀山湖的淡水虾类产业带。名特优水产养殖业发展强劲,将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最主要产业,是未来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四、上海渔业发展趋势
关键词:水产业;淡水养殖;标准化;分析研究
1、实行淡水养殖标准化的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标准化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水产标准化工作也开始萌芽。六十年代中期,在当时水产部的领导下,开始组织了水产标准的研制工作,因系初创,缺乏经验,所以研制标准的面较狭,项目也少,只在绳网方面安排了计划和任务。从1975年起,便陆续制订出渔船、渔机方面的标准。原农林部于I977年实施了第一个水产标准,从而结束了解放二十多年长期没有水产标准的空白状况。到目前,已的水产标准一百多项,有些标准已实现配套,这些标准对产品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年来,水产标准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水产标准化的专业机构也相继建立,现在已有渔船、渔机和仪器、渔具和渔具材料、水产加工、淡水养殖五个专业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同时,也相继建立了一些专业标准审查委员会,约有一百多名各专业的技术专家、学者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为水产标准化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水产行业开展标准化工作历史短,加之专业面广,其特点不清等问题,因而发展极不平衡。在已的近一百多个个标准中,主要是渔船标准,其次为渔机和仪器标准,淡水养殖方面的标准目前仍然处于空白状态。这种局面远远落后于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无法适应淡水养殖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
2 淡水养殖标准的作用
2.1 提供先进生产技术、规范渔业生产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淡水渔业生产水平
淡水养鱼生产全过程包括了亲鱼选育、人工繁殖、鱼苗和鱼种培育、成鱼饲养等,每一步都是技术性较强的过程。由于技术水平的不同,各地的生产效益形成明显差异。通过标准的制定,将先进的技术转化为标准的形式,经推广实施,可使广大渔业工作者,在较短的时问内,较全面了解生产中的技术要点,学则能用、用则受益。标准代表了当前社会中本行业最高技术水平,是综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经验的产物,从而,保证了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2.2 提供鱼类质量判断标准,维护生产者信誉和购买者利益
亲鱼,特别是鱼苗、鱼种质量的好坏是决定生产效益的基础,许多生产者没有掌握判断的依据,盲目购买,给渔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近年来,许多鱼类繁育场忽视了亲鱼的选育,有效群体数量少、逆向选择、近亲,由此引起鱼类经济性状衰退,生产效益不理想,苗种种质的纠纷渐多。
2.3 规范技术语言,统一实验方法和检验规则,促进科技交流
对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书本中,在不同的地方习惯用语中,会出现不同的用语;同样,对同一种实验或检测对象,例如,质量检测方法、结果计算方法、检疫方法等,在不同的地方,也存在不同的操作过程。这样,习惯用语的不同,影响到科学技术的交流;实验或检测过程的差异,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对鱼类新品种的命名,现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则,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地方鱼种命名的随意性会影响到科技管理和交流。
2.4 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
鱼类的正常生长必须要有良好的水环境,对许多理化因子都有一定的要求。生产的发展伴随着水环境污染源的多深化,渔业污染事故近年来不断出现,渔业水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以国家标准的《渔业水质标准》是判断渔业水质质量最常用的标准,也是分析渔业污染事故最常用的依据之一,该项标准正在修订,修订后,将对渔业水质有更高的要求 渔用饲料中掭加剂的种类很多,有些在鱼体内残留量大、残留时间长,对鱼类和人体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样,渔用药物的不良选择和使用,不仅破坏水体环境,最终也可能影响到人体健康和安全,例如中毒或减弱抵抗力等。因此,渔用饲料添加剂限量标准、渔用药物选择或使用标准,不仅应着眼于促进鱼类生长和治愈鱼病的目的,最终应围绕着保护人体健康、保护人身安全来制定。
2.5 促进和加强国际问的科学技术和贸易发展
标准是经过高度浓缩的科学技术,是长期经验的总结,成为最实用、最可靠的科技信息,也是可信的贸易信息。国际间的产品流动必须符合输入国的标准,许多国家的贸易部门都广泛收集各国标准,为企业提供各国的产品需求信息、产品质量要求和质量检验方法,促进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随着世界海洋捕捞业的发展裹足不前,一些发达国家转而注重人工淡水养殖的发展,作为具有先进人工养殖技术的国家,我国淡水养殖标准必然为国外同行所关注;另外,积极学习和推广其他国家的先进标准,通过等效、等同等方式加以采用,不断完善自身的标准质量,提高我国的淡水养殖水平。
3、加强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
要加强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第一,要研究淡水养殖专业的特点。淡水养殖是鱼、虾、具类等生物的生产过程,应有别于工业标准。制订淡水养殖标准时,既要研究品种、苗种的标准,也要研究操作规程、饲养管理的标准;既要研究水体环境、饵料生物的标准,也要研究养殖工具、技术设施的标准;既要研究鱼病防治、检疫的标准,也要研究饲料加工、鲜鱼商品的标准,同时也要研究珍珠等出口商品的标准。由此可见淡水养殖专业面广,多学科、跨行业,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淡水养殖标准具有农、轻、卫生、环保、外贸等各专业的多科性。这就是
淡水养殖标准的特性.了解淡水养殖标准的特性,将有助于我们明确淡水养殖标准的任务和工作重点,从而有利于制订标准规划,安排和配备不同专业的研究力量,使淡水养殖标准得以较快地发展,迅速改变其落后局面。
第二,要把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搞上去,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有不少同行对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至今没有把标准化工作摆到议事日程上来;有些同行还不明白或不习惯利用标准化这个手段来促进水产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水产是大农业的组成部分,水产标准化也同样是把水产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桥梁,也就是把水产生产和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淡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以实现淡水养殖的现代化。今后,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标准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各级领导和科技工作者对标准化的认识,以取得各级领导对淡水养殖标准化的重视和支持,把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迅速搞上去。
第三,搞好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当务之急,就是要加速各项技术标准的制订工作。制订技术标准.要坚持群众路线,实行科研,生产,使用 三结合 。制订的技术标准,必须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要加速制订淡水养殖的技术标准,这就要发动群众,调动广泛的技术力量,不仅要依靠专职的标准化技术人员,而且要有效地组织和充分利用各级水产科研,教学单位的力量,承担各项标准的研究,起草工作。同时还要发秘各个省,市,自治区和各地的水产企业单位,制订企业标准,以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果。
4、标准的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从事科研、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各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实施的监督。现阶段,淡水养殖标准化的宣传贯彻同行业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渔业工作者通过标准化管理、渔业行政管理、科研技术推广部门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中获得标准。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化管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人们将通过网络获取最新标准。标准化工作者也将加强宣传力度,通过指导标准的实施、技术培训,协同管理部门建立标准化示范区等形式,将标准真正送到使用者手中,让标准真正产生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部门也将在标准的监督实施过程中,检验已的标准的可行性和先进性,为保证标准的最高技术水平作进一步的修订,积累和提供科学的依据。
5、制订淡水养殖标准的方向
以满足淡水渔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在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人身财产安全的社会新形势下,按照农业部渔业局和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统一计划安排,在保证制标质量、适当控制数量的同时,继续制订一批生产和管理上急需的标准项目,以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为核心,以相关检测技术的完善为基础,与先进生产技术规程的建立相配套。促进尽快建立水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体系,突出事关国民生的大宗产品、出口创汇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标准的制订,重点是种质、饲料、鱼药、食品(卫生)、质量要求等方面的标准。
关键词:浅谈;水库;淡水养殖;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S9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96-1
淡水养殖是指在池塘、水库、湖泊等水域中,饲养和繁殖水产经济类的动物和植物的生产活动。在我国,淡水养殖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推进淡水养殖的生态化能够提高淡水养殖业的产量,同时能够获得绿色生态优质的渔业产品。为了促进淡水养殖的生态化,下面浅述建立生态养殖的方法:
1 树立生态养殖理念
为了促进淡水养殖的生态化,必须树立生态养殖的健康理念。改善传统的淡水养殖模式,依据淡水养殖生物的特点,为它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生存条件。同时根据国家相关的水产品养殖法规,合理的、科学的进行管理和饲养,保证淡水物种的健康,生长代谢机能和免疫系统正常。
2 生态养殖的技术措施
2.1 水库的选择
在选择水库的时候尽可能选择交通方便、没有污染,水源充分,并且进排水方便,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
2.2 水草的选择
淡水养殖的品种,通常都喜欢生活在具有很多水草环境的地方。所以,在淡水养殖时,要适当的在水库中添加一些水草,如浮萍、细绿萍等。要注意水草的覆盖面积占池水面积的1/3-2/3.
2.3 调节水质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对水底进行改良。例如,光合细菌、EM菌、活性酵母菌等生物制剂以及沸石粉等改良剂。通过在水体中培养一些有益的生物,来促进有机物的吸附,净化水体,从而抑制有害病菌的繁殖,保持水库的水质。
3 合理的选择养殖的种类和细菌
为了提高淡水养殖的经济效益,保证绿色生态养殖,渔民需要正确的、科学的选择养殖的种类和细菌。
3.1 对于养殖的种类
养殖者需要选择一些生长速度快,耐密度、能够混养的,食性和饵料利用率高的,具有抗病特质的品种。
3.2 对于细菌
一方面可以从天然水域中捕捞;另一方面可以选择正规菌种培育场中的人工菌种。但是要注意,在选择人工菌种时,其必须经过病菌检验的。
4 饲料的选用
为了保障绿色生态养殖,在给淡水产品投喂饲料时,其可以含有腐殖酸,肉毒碱、虾青素、甜菜碱、几丁聚糖等各种生态类饲料添加剂,但要杜绝含有多种激素的、抗生素等饲料。同时,要坚持每天使用天然绿色的鱼料。对于某些特养的品种,还要依据特种的天然食性投喂仿天然饲料。利用生物手段防治鱼病。绿色生态养殖的重要一点就是在鱼病的防治上是否是绿色、环保、无残留。
4.1 植物同鱼共生
试验证明,将鱼和植物共同的放养在水中,鱼的生病几率比单纯的养鱼降低了很多。这是因为植物能够吸收鱼类的粪便和残留的饲料,帮助鱼类清除病菌生繁殖的场所。同时由于植物能够在光合作用下,释放氧气,从而增加了水体中氧气的含量,净化水质,降低了鱼类生病的几率。
4.2 混合养鱼法
实践证明,水库中养殖的品种较少,常常容易导致鱼类的生病,反之水库中的生物种类越多,根据生态机理,其生态系统就相应的越健全,鱼类的抵抗病菌的能力就相应的越强,从而使得复杂生态系统下的鱼类的发病率大大的降低。例如,鲫鱼寻食时会掘池底,从而能够毁坏病原体的繁殖环境。由于食物链的存在,发病的或者体弱的鱼类往往由于行动的迟缓被一些肉食类的鱼类吃掉,从而切断了病原体的传播。由于生态系统的这种自动防病机能,使得品种越多越复杂的水库中鱼类的发病率大大的减低了。
同时,由于不同品种在水中生长的位置不同,混合饲养还能够极大的提高水库的空间利用率。
4.3 无污染防治鱼病
为了保证水库养殖的生态化,养殖者需要对养殖物种进行无污染防病。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中规定,渔业用户要杜绝使用磺胺咪、红霉素、痢特灵等多种抗菌素药物;严禁将抗菌素类药物直接投撒到养殖水域中。同时也要杜绝长期的给养物种食用含抗菌素的药物。
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养殖者需要树立科学的、健康的养殖理念,尽可能的使用免疫疫苗、抗菌肽制剂等有益生物的制剂。如果不得已必须使用抗菌素药物,则要科学的,有针对性的使用一些专一性的抗菌素。从而保证其他物种的安全。此外,还可以适当的使用一些天然的、具有高药性的、无毒副作用或者毒副作用少的草药进行鱼病的防治。这要不仅环保,保证水产品的药物残留少,还能够提高水产品的质量。
总而言之,为了促进水库淡水养殖的生态化,需要不断的提高生态意识,不断的加强水产品的育种,培育出更多的抗病、抗逆的新品种,推进水产品养殖用药的合理性,尽可能多的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强大的防病和保护作用,提高水产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锐全.推进淡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10,(5):94.
[2] 曾令旗.绿色水产大板块-洪湖渔家生态鱼[J].渔业致富指南.2010,(19):22.
[3] 徐厚新,许洪善,乔.随县创建水库生态渔业示范片[J].渔业致富指南,2010,(19):6.
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海洋渔业
中图分类号:S915文献标识码:A
一、全球变暖与海洋渔业
全球变暖,顾名思义,就是说气温升高。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乱砍滥伐树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全球平均气温总体上升。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4.4摄氏度,为有记录以来的第15个高温年份,相比于整个20世纪,平均气温高了0.5摄氏度。这样的数据显示全球变暖已经变成大趋势。
对于全球变暖的科学论证并没有太多,最多的科学论证就是“温室效应”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是否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有待商榷,但是全球变暖对于海洋渔业的影响是明显的。
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山融化,主要是南极大陆的冰雪融化,北冰洋冰山变矮。两极冰雪是整个地球很大一部分的淡水资源储备,冰雪导致淡水大量流入海洋。文献资料显示,近半个世纪我国的沿海海平面比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还要快,可想而知我国的海洋渔业面临的问题有多么严重。海平面上升将会影响到海水养殖面积,海平面上升得越快,海水养殖业面临的挑战就越大,生存环境就越艰难。
全球变暖导致海洋的含氧量降低,由于海水表面温度上升,海水的表层温度和其他部分的温差、内部之间的混合作用就会减弱,从而降低了海洋中氧气的含量,全球气温越往上升,海洋的含氧量就会越往下降。海水的含氧量下降,就会影响到海水中的鱼类资源,这将会对海洋渔业带来不小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的大量淡水流入海洋中,因此导致海水的盐性稀释。相关资料显示,密西西比河每年流入海洋的淡水为500立方千米;全球最长的河流亚马孙河流入海洋的淡水有5000立方千米。海水变淡也会影响到海洋鱼类的生存,从而影响海洋渔业的发展。
石油、煤等化工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海洋发生化学反应,燃放排出的二氧化碳和海水进行化学反应,会破坏海水的酸碱平衡。有关数据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表面的海水酸性增长30%,这一变化是存在普遍性的。有研究认为,海洋的酸化将会影响到贝类等软体动物,而这些是鱼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如果贝类减少甚至消失,将会直接影响到海洋鱼类资源,对捕捞行业造成影响。同时珊瑚礁受海洋酸性影响也很大,对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和影响也会很大。酸性增强使得贝类和珊瑚礁对酸碱敏感度高的物种生长发育越来越困难,这将对海洋渔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全球变暖导致海水的温度上升,会带来很多类型的病害发生。在长期处于平均温度高的环境下,海水养殖会出现充血病、溃疡病、烂鳃病这类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引发的指环虫病、孢子虫病、锚头蚤、车轮虫病等常见细菌性疾病,该类病害的出现对渔业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还会使养殖户出现经济危机。相关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环境下,日本海域出现的海蜇数量越来越多,这会在捕捞过程中,出现“海蜇潮”堵塞渔网现象,影响海洋捕捞业的发展。高温环境还容易诱发大面积的“赤潮”,养殖时,鱼池会出现“水华”现象,捕捞时,海域出现“赤潮”现象。赤潮能够覆盖大片海域,争夺鱼类生长的氧气,从而导致一定海域大量的鱼类死亡。同时赤潮生物死亡分解大量的有毒物质,会对鱼类生存产生恶劣影响。
当然,气温升高和海水变暖对海洋渔业也会有一些有益的促进作用。气温的升高会缩短海水鱼类胚胎和胚后发育周期,缩短海洋渔业整体的生产周期。水温的不断的升高也可促进海水养殖活动中鱼类的新陈代谢,从而大面积提高养殖产量。水温的升高也会延长水产养殖时间,鱼类的个体成长更快,养殖产量提高。水温的升高也会使低纬度地区的养殖鱼类向中纬度和高纬度推广成为可能,改变海区生物群落和生物地理学的结构,使得一些有高经济价值但是又受区域限制的鱼类养殖摆脱区域限制成为可能。
二、极端天气与海洋渔业
极端天气指的是灾害性天气,主要由台风、暴风、龙卷风、暴雨和一些反常的自然天气组成。暴雨会降低海洋的表层盐度,淡化养殖区域的海水,形成不适应鱼类生存的环境,从而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同时暴雨、暴风等环境容易对养殖的鱼塘形成破坏作用,造成养殖户财产损失,严重的话还会危及生命。冬季寒潮来临,超过鱼类生存忍耐的极限,导致养殖的鱼无处可逃,最后被冻死;或者出现冷空气降临,海水结冰,冰块覆盖养殖的水塘和网箱,导致养殖鱼类缺氧而死;海冰遮挡阳光,海藻类植物消亡,以海藻为食的海洋鱼类和养殖生物因食物短缺而减产。
极端海洋气候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为主要代表。海洋和大气两者之间由于不稳定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在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洋面出现海水异常增温现象。全球的气候变化越来越大,“厄尔尼诺”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厄尔尼诺”的发生周期一般是3到5年,每次的持续的时间也不是固定的,持续的时间是在一年以上。现阶段全球极端气候并没有得到改善,“厄尔尼诺”的出现频率和间隔时间形成反比,持续的时间更长,覆盖范围更广,危害程度更大,这使得“厄尔尼诺”对海洋渔业的发展影响更大。“拉尼娜”现象是和“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在“厄尔尼诺”出现过后,“拉尼娜”就会紧随出现,在中国,“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使华南地区秋冬季东北季候风得到加强,冬天明显比正常年份更冷,所以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海洋渔I的发展影响都很大。
三、海洋渔业的应对策略
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的影响是长远而深久的,这需要我国的渔业相关部门采取相关举措加以研究,并提出应对措施,以促进海洋渔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渔业相关部门要做好自然灾害的信息收集工作,迅速而准确地灾害预警,以预防为主;及时收集自然灾害方面的信息,集中人力物力进行抗灾抗害,把自然灾害的影响损失降到最低。收集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没有防备的时候灾难突然降临,造成的后果是严重而可怕的。
只有多开展抵抗自然灾害的建设活动,进行资源的储备工作,健全预防灾难应对体系,面临自然灾害时才不会出现人手匮乏、资源短缺现象。
针对不同区域的灾害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的举措。出现海冰、“赤潮”等现象时,开展人工破冰和打捞工作,通过破冰增加养殖水池的氧气摄入量,为藻类植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给以藻类植物为食的养殖品种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
四、结语
全球的气候变化影响着全球的海洋渔业资源,我国的极端天气现象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说更加严峻,相关渔业部门应该重视环境影响因素,通过与环境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维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并且制定实际有效的服务政策,为我国的海洋渔业保驾护航,从而促进该方面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淡水螯虾的生物学
1.1 栖息环境
淡水螯虾生活适应性强,从河流到小溪,从湖泊到池塘以及沼泽、稻田均可生长。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对环境条件要求也不高,浅水深水,肥水瘦水皆能生存,耐旱力较强,离水生活数天或数周仍能较好存活。
1.2 食性和生长
杂食性,大量摄食水生植物、小型水生动物。相比之下,更喜欢动物性饵料如水生蠕虫、水生昆虫幼体小型甲壳类、软体动物的螺蚬蚌肉、蝌蚪以及鱼肉、屠宰场的下角料等。小麦、玉米面、菜饼、豆饼等谷物饲料以及水生植物、陆生植物的嫩叶,也是淡水螯虾的重要饵料来源。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更是淡水螯虾的优质饵料。淡水螯虾一般生长很快,但不同品种之间有差异,春季繁殖的克氏原螯虾虾苗经3―4个月的生长,其规格可达到50克,符合上市要求。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温度为14―32℃,最适生长水温为18―28℃。
1.3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因种类的不同而异,但大多数是夏末秋初,有些种类却是在秋季,冬季产卵,春季孵化。一般为一年性成熟,大部分种类一年繁殖一代,有的种类在条件适宜情况下,可产生两代。淡水螯虾为雌雄异体,抱卵的母体一般多隐居石下或洞穴中,不爱活动。时雄性抓住雌体,将精排至雌体腹部腹面,卵产出后附于附肢上,腹部弯曲,保护卵子,又不停地扇动腹肢,造成水流,保障胚胎发育的供氧,经2―3周孵化,幼体孵化后不经任何变态即与成体相似,攀附母体附肢上1―2周,两次脱皮后才独立生活。
2国外对淡水螯虾作为渔业资源的发展状况
北美是淡水螯虾种类最多的地区,约有300多种,它已成为重要的水产资源。早在1880年美国就已从事淡水螯虾的捕捞生产,捕捞产量连年增加。到1960年美国就开始了养殖业,并且发展迅速,现养殖产量已占美国甲壳类养殖总产量的90%以上。养殖种类主要是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此外,还有原螯虾属Pacistacus、太平螯虾属Pacifstacus和叉肢螯虾属Orcenectes的一些种类。养殖方式有大水面粗养,池塘精养,虾鱼混养和稻田轮养等。单产水平一般为:稻田养殖1000公斤/公顷,大水面粗养1000~2000公斤/公顷,精养4000公斤/公顷。淡水螯虾售价随质量、季节和地区不同而异。在美国,每公斤鲜虾约为0.9~3.3美元,去壳虾肉的售价为鲜虾的10倍左右。
欧洲开发淡水螯虾的资源也很早,早在1870年,芬兰便开始出口螯虾。60年代后,瑞典、芬兰、法国、英国、奥地利、意大利、德国、波兰和苏联等国家都从国外引进抗病力强的优良种类,还大力恢复本国的淡水螯虾资源。70年代初,波兰淡水螯虾的年产量超过5万公斤。80年代初,西班牙的年产量已达到200万公斤,西德和法国的年产量也都在100万公斤以上。由于欧州市场的需求量很大,故每年仍要进口5000吨以上。1987年,仅瑞典就进口了3000多吨。
3 国内开发淡水螯虾养殖的目的意义和发展前景
3.1 提供优质的蛋白食品,改善人们生活水平
虾历来是人们喜爱的水产品,我国人口众多,对虾的需求量很大,但水产养殖虾类却很少,主要有南美白对虾、青虾和罗氏沼虾,其产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逐渐提高的生活水平。淡水螯虾是中国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区(地处北纬46°-48°)较重要的水生甲壳动物,其味道、营养均可与著名的河蟹相媲美,是当地群众喜食的水产品。虽然可食部分比例少,但蛋白质含量高。有报道,100g螯虾肉中含蛋白质达58.5%,且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必须氨基酸。因此,开发淡水螯虾的养殖可以改善人们的结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还是高值经济鱼类和野生动物(如水禽等)的优质饵料与动物饲料蛋白源,这在特种养殖业日益发展,动物饲料蛋白源又显不足的今天,开展淡水螯虾的人工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3.2 有效利用渔业后备资源,减少资源浪费,维持生态平衡
淡水螯虾个体大,适性强,生长快,繁殖率高,其生活适应性非常广,从溪沟、河流、湖泊、池塘到沼泽都能生长。淡水螯虾食性很广,饵料极易解决。1978年Monot等学者认为,淡水螯虾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它能直接将水草和外源有机碎屑转变成动物蛋白,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率。华中农业大学魏青山(1985)指出,武汉地区克氏原螯虾的食物中植物性成份占98%,其中主要是高等水生植物及丝状藻类。我国平原地区的湖泊有着丰富的水草资源,如能合理放养和捕捞,有利于生态平衡,可提高湖泊渔产量。
3.3 市场前景分析
第二条凡在本市管辖范围内的江、河、湖、海及沿江、沿海滩涂等渔业水域,采捕天然生长和人工增殖的水生动植物以及收购、利用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照本办法缴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以下简称“渔业资源费”)。
第三条渔业资源费的征收和使用,实行取之于渔,用之于渔的原则。
第四条市、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批准发放捕捞许可证、收购许可证的权限,征收渔业资源费。
第五条渔业资源费分为海洋渔业资源费和淡水渔业资源费。
第六条海洋渔业资源费的征收金额按以下方式确定:
(一)从事外海捕捞作业的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1%计征。
(二)从事近海拖网作业的国营、集体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2%计征;个体渔船按3%计征。
(三)从事近海围网(含对网)、流网、钓作业的国营、集体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1%计征;个体渔船按2%计征。
(四)从事定置作业的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计征,其中集体渔船从事高稀网、海蜇涨网、疏目转网、板曾网等作业的按2%计征。
(五)对持有临时捕捞许可证的渔船,按同类型作业的征收标准加倍计征,但最高不得超过9%。
(六)教学单位的教学实习船根据上级主管机关批准的实习计划从事捕捞作业的,可以减半征收;实习计划外从事生产性捕捞的,按国营渔船同类型作业标准计征。
(七)科研单位的科研调查船根据有关部门批准的课题任务书、调查监测计划从事捕捞作业的,可以免征;课题或者计划外从事生产性捕捞的,按国营渔船同类型作业标准计征。
(八)按规定属海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渔业资源费的,按海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制订的收费标准计征。
凡从事不利于渔业资源保护的作业(包括国家限制发展和应当逐步淘汰的作业)的,其征收标准应当高于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但最高不得超过9%。
教学、科研单位需要减征或者免征渔业资源费的,按发放捕捞许可证、收购许可证的权限审批。
第七条淡水渔业资源费的征收金额按以下方式确定:
(一)对从事钩子、丝网、扎网、抄网、扛网、虾笼、鳝笼、扒蚬(螺、蚌)等作业的船只或者个人,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2%至6%计征。
(二)对从事机拖蟹、机拖虾、珠网等作业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4%至8%计征。
(三)对从事机吸蚬(螺)、软硬簖等作业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6%至12%计征。
(四)在划定的增殖水域采捕增殖资源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5%15%计征;在重点增殖水域采捕增殖资源的,征收比例可以高于15%,但最高不得超过25%。
(五)在本市管辖的长江渔业水域从事流网、挑张网等作业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2%至3%计征。
凡从事不利于渔业资源保护的作业(包括国家限制发展和应当逐步淘汰的作业)的,其征收标准应当高于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15%,但最高不得超过20%。
非专业渔民从事季节性淡水捕捞作业的,应当按同类型作业征收标准的200%至300%计征。
第八条对多种捕捞方式兼作的海洋或者内陆水域渔船,按其产值较高的作业类型的征收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
对海洋、长江水域捕捞兼作的渔船,分别按相应的作业类型的征收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九条对专项采捕经济价值较高的渔业资源品种的,属海洋的可以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至5%计征渔业资源费;属淡水的可以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5%至10%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条因养殖和其他特殊需要采捕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的,按不超过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15%的标准征收渔业资源费。其中从事鳗苗捕捞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5%至10%计征渔业资源费,从事蟹苗捕捞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至5%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一条凡从事收购或者经营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其收购或者经营总金额的1.5%至2.5%计征渔业资源费。
收购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直接用于增殖、养殖的单位和个人,按其收购总金额的0.5%至1%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二条依法经批准采捕珍稀水生动植物的,依照本办法第九条的征收标准,加倍征收渔业资源费。因科研活动的需要依据有关规定经批准采捕珍稀水生动植物的除外。
第十三条经本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许可在本市管辖水域作业的外省(市)渔船和个人,从事海洋捕捞的按本市同类型作业的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从事淡水捕捞的可以高于本市同类型作业的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但最高不得超过其年总产值的25%。
第十四条从事捕捞作业的单位和个人如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重大损失的,可以向发放捕捞许可证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申请减征或者免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五条渔业资源费的具体收费标准,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发证权限,依照本办法第六条至第十三条的规定确定,并报同级物价部门核定和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六条本市凡利用江、河、湖泊、河沟等自然水域从事水产养殖生产的,按当地平均亩产值的0.5%至1%计征养殖保护管理费。
精养鱼塘、园沟、宅河的养殖保护管理费征收与否由各县(区)人民政府自定。凡征收养殖保护管理费的,每年每亩收费不得超过1元。
第十七条市、县(区)两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按照职权范围在核发捕捞许可证、收购许可证、养殖使用证的同时征收渔业资源费及养殖保护管理费,在有关证书上记录缴款金额、加盖印章并出具收款收据。
已持有捕捞许可证、养殖使用证的单位和个人,在办理年度审证时缴纳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
在规定日期内不缴纳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的单位和个人,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责令其限期补缴,并按日加收0.5%的滞纳金。
第十八条渔业资源费列入当年生产成本。
第十九条渔业资源费实行按比例留成和上缴部分统筹使用的办法:
(一)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的海洋渔业资源费,10%上缴海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90%留用。
(二)各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的海洋、淡水渔业资源费,10%上缴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90%留用。
(三)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委托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捕捞许可证所代征的渔业资源费,80%上缴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20%由代征机构留用,其中代征的鳗苗渔业资源费,20%上缴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80%由代征机构留用。
前款规定应当上缴的渔业资源费,征收单位应当按季度上缴,不得截留坐支。
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所征收的养殖保护管理费,全部留用。
第二十条渔业资源费用于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的使用范围是:
(一)购置增殖放流用的苗种和培育苗种所需的配套设施,修建近海和内陆水域的增殖设施。
(二)为增殖保护渔业资源的科学研究提供经费补助,以及为渔业资源监测和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提供经费补助。
(三)购置、更新与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有关的渔政公务车、船,改善渔政管理设施。
(四)为保护渔业资源、渔场环境和维护渔业生产秩序提供经费补助。
(五)为保护特定渔业资源品种,借给生产单位用于转业或者转产的生产周转金(不得作为生活补助和流动资金)。
依据本办法所征收的养殖保护管理费,全部用于维护渔业生产秩序的经费补助。
第二十一条渔业资源费用于资源增殖的开支原则上应当高于用于保护管理的开支。
本市渔业资源费用于资源增殖和保护管理的比例为:资源增殖不得低于50%,保护管理不得高于50%,其中对采捕、收购、利用鳗苗所征收的渔业资源费,资源增殖不得低于40%,保护管理不得高于60%。
第二十二条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按预算外资金管理。
市、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的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应当交同级财政在银行开设专户储存,按规定用途专款专用。
市、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使用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应当在年初编制收支计划、在年终编制决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并报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收支计划和决算报表使用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订的格式。
第二十三条本市的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自**年度起征收。
第二十四条市、县(区)财政、物价、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征收使用的监督检查。对挪用、浪费资金的行为,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查处。
第二十五条本市各县(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和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补充条文,不另订实施细则。
各县(区)制订的补充条文应当报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关键词:气候变暖;淡水养殖;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67
1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广东气候变暖现象未能例外
2013年9月27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3:自然物理基础》及决策者摘要,根据报告,“气候系统暖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相对于1961―1990年,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约上升了0.85℃。”。我国的《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显示,从1909―2011年的一百多年历史来看,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0.9~1.5℃。《报告》预测,到本世纪末,中国仍将持续增温、降水变多、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广东省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近50a来广东省平均气温震荡上升,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其中珠三角地区的气温增速达到每10a0.3℃。
2 气候变暖对广东淡水养殖的影响
广东省水库池塘众多,淡水养殖业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 2015年广东省淡水产品395.74万t,增长2.6%。淡水养殖已成为广东大农业的主导产业。伴随着广东气候的变暖,通过大气环流、降水分配、水温等的改变而影响到渔业生产的稳定、渔业病害等许多方面。
2.1 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淡水养殖业损失惨重
世界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曾经指出,气候变暖将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气象灾害更加频繁发生。陈新光等分析了近10a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广州市出现了极端性的高温热害、低温冷害、秋冬干旱、严重“龙舟水”、灰霾等气候事件[1]。由于近些年来气候变暖,广东这个地处亚热带的省份大面积养殖了一些暖水性鱼类,同时多年的暖冬,让众多水产养殖户缺失防冻害的意识。一般暖水性鱼类生长的水温在10~12℃以上,罗非鱼在水温8℃以下就会被冻死,大多数鱼类在10℃以下就会被冻死。遇到极端寒冷天气,就会造成重大损失,例如2008年一场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让广东成为重灾区,罗非鱼、鲮鱼、淡水白鲳、南美白对虾等暖水性鱼类受到了惨重的打击。广东省受灾面积11.79万hm2,损失水产品产量23.9万t,渔业经济损失达21.8亿元。
2.2 气候变暖导致水温升高,水产频繁发生病害
随着气候变暖,淡水温度升高,有利于原本生活于较高环境温度中的水生动物和病原的入侵。鱼类免疫反应等生理机能直接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温度小范围变化可改变鱼的代谢和生理机能,水温高于或低于生理适宜水温都会造成鱼类应激,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发病。受暖冬影响,水塘中的一些病菌和寄生物等会在冬季存活下来,细菌、真菌的繁殖时间相对缩短,病原的种群数量增加,造成水塘严重污染而不利于水产养殖[2]。病菌的生命力是非常强的,往往在高温环境下也能够生存,甚至一些病菌在气温的持续偏高的环境下,还会促使其繁殖的速度加快,加之冬季的水环境温度升高,在捕捞的时候,使得养殖物挣扎而使得体表的鳞片脱落而导致其受伤,如果水体环境已经遭到了污染,这些受过伤的养殖物就容易被污染物所感染而患病,并在水环境中传播、扩散。
3 气候持续变暖情形下淡水养殖的对策措施
3.1 对淡水养殖环境加以改善
宏观的角度而言,面对气候持续变暖的环境现象,要避免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淡水养殖的经济损失严重,就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养殖环境。而改善淡水养殖环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做好规划工作,包括渔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标准高,而且更多地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将水产养殖示范区建立起来是非常必要的[3]。通过建设示范区而不断积累经验,将成功的经验向周边环境扩散,以发挥辐射效应,起到带动作用。具体而言,可以启动“三改”措施,将浅水塘改为深水塘;小水塘改为大水塘;死水塘改为活水塘。注意做好水塘的日常管理工作,不仅要及时将水塘中的污泥清除,而且还要做好护坡固岸工作,以避免水塘中的水渗漏,还可以防止水塘外的水流入到水塘中。要求水塘周围的水系要保持畅通,以使得水塘中所养殖的各种生物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微观的角度而言,水塘养殖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要使其发挥生态效益。水塘养殖要做好清塘工作,并对水塘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日常的水塘管理工作中,可以使用漂白粉或者生石灰对水塘进行消毒处理,对放养的生物,也要做好消毒工作,以避免由于外源性病菌而引发污染。如果在水塘中所养殖的是虾、鳖或者是螃蟹,就要在水塘中养殖一些水藻等等,放养一些螺蛳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起到为水塘遮蔽阳光并降低水塘温度的作用,而且这些水藻和螺蛳还可以作为养植物的食物,同时起到了水体净化的作用。
3.2 采取科学有效的水体病菌的预防措施
处于持续高温环境下,各种病菌会大量繁殖,特别是寄生虫会寄生在养殖物的体表或者是身体内而引发病症。为了避免类似的状况发生,就要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当处于高温环境中,水体就出现严重的分层现象,即水体的上层与下层不在对流,而使得下层的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使得各种有害物质被分解出来,包括二氧化氮、硫化氢、氨气等,导致水体的下层长期处于缺氧状态[4]。此时,可以采用底质改良剂将水体的下层的环境进行改善,同时增氧剂投入,或者使用增氧机对水体的下层增氧。处于夏季的高温环境下,还可以向水塘中泼洒一些化学药物,在高温环境下药效会增加,可以避免水塘的水体发生变化而使得水体的缺氧状态严重,同时还可以预防病菌大量繁殖。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淡水养殖业是环境温度持续升高的现象,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别是由于负面影响而导致淡水养殖在经济上受损。这就需要对气候持续变暖对淡水养殖的影响以充分认识,并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新光,潘蔚娟,张江勇,罗晓玲.气候显著变暖使广州极端气候事件增多[J].2007,29(2):24-25.
[2]中国环保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135-141.
[关键词]无公害;淡水养殖;病害防治
近年来,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食品安全问题逐步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人们开始了解有关食品安全的专业知识,并对食品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无公害食品成为了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在无公害食品生产过程中,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无公害食品的产品、生产地及加工工序作出科学规定。与海洋养殖不同,淡水养殖需要通过水库、池塘及江河等进行鱼类、虾蟹类养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淡水养殖的规模。另外,与海洋相比,内陆水域没有较好的流动性,从根本上增加了水产品病害防治的难度。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实地调研,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无公害淡水养殖中的病害防治技术进行分析。
1养殖水域设计与建造
在淡水养殖中,最为关键的是养殖水域的设计与建造。在设计建造之前,要提前对水源地点进行严格的勘察,在保证水源质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后,方能进行养殖水域的设计与建造。具体来讲,水域水质要满足淡水生物生产标准,不能含有大量污染物、金属物质与病原体。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制订了渔业水质生产标准,在勘察水源时,可以依照国家标准进行设计与建造。在建造养殖场地时,要根据养殖规模、养殖场地面积等综合设计出科学的养殖地,要在养殖区域内设置出入水口以及完整的进排水系统,务必保证每一个独立的养殖场都能够拥有完整的进排水系统。另外,在引进水源时,要做好水源的消毒工作,并保证氧气容量与水温达到国家规定的养殖标准。
2病原体控制与消灭
与海洋养殖区域不同的是,我国内陆的淡水养殖区域内水源流动性较差,必须时刻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才能真正达到病原体控制与消灭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通过改善水域水质实现病原体控制与消灭的目的。具体来讲,可以在池塘水域内定期投放漂白粉、生石灰等物质来调节池塘水质。另外,在投放鱼苗等水产品幼苗之前,首先要根据《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对这些幼苗进行检疫,不仅可以保证幼苗的质量,而且能够保证幼苗的繁殖能力。最后,要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杀菌消毒工作,从水质、苗种、场地、工具及饲料五方面加强病原体的控制[1]。
3无公害渔药的使用
所谓无公害渔药,主要是指其具体成分中没有无毒成分存在,而且能够快速在水环境中分解,不会对水质产生影响。通常来讲,无公害渔药都有相关的生产与使用标准,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来选择无公害渔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坚持预防为主。要定期对养殖水域投入无公害渔药,定期杀灭其中的虫害及病毒,坚持防治结合,尽可能多地使用生态环境友好型渔药,从根本上降低对水池生态环境的破坏。第二,坚持安全性原则。要严格按照国家安全标准进行淡水养殖,必须保证使用的渔药属于无公害类型,从根本上保证淡水养殖的安全性与科学性。
4季节性疾病的防控
在淡水养殖中,有些疾病属于季节性频发的疾病,一般这些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因此,养殖场要结合实际情况,搞好季节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中草药预防、外用药物及饲料使用都能够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对外用药物来讲,可以直接把药物泼洒到养殖水域,也可以通过在养殖场地悬挂药用竹篓进行疾病的防治,这种方式可以对鱼类体表疾病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硫酸铜、漂白粉及硫酸亚铁是常用的药物。另外,可以在饲料中加入大蒜素等药物来防治鱼类的肠炎。对于中草药预防来讲,可以针对鱼类的皮肤病利用流苏子等中草药进行预防与治理,进而增强鱼类的抵抗力,为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2]。
5提高水产品抗病力
对于水产品病虫害的防治,一方面要加强外部防治力度,利用药物的投放来防治鱼类病虫害;另一方面要从鱼类自身出发,不断提高水产品抗病力。具体来讲,第一,要实行科学的放养。在放养之前,首先要科学选择合适的品种,尽可能保证鱼类放养的单一性,避免混养带来的疾病感染。另外,可以在北方地区进行冬季放养。第二,科学投放饲料。在投放饲料之前,要对养殖水域进行调查,保证水温、天气及水质等达到渔饲的投放标准,尽可能保证科学投放饲料。第三,调节水质。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池塘中的空间会逐渐变小。因此,可以采取隔天向池塘灌注新鲜水源的方式增加养殖场水域的流动性与活性。
6标准化生产技术
在具体的生产技术运用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要结合养殖产品的特征,不断完善操作流程。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饲料喂养、日常维护、苗种引进、疾病预防等,可以通过标准化生产技术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证水产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生产[3]。
7结语
要想实现淡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标准化的生产技术应用,如提高水产品抗病能力,合理设计与建造养殖水域,加强病原体的控制与灭杀,推广使用无公害渔药,及时防控季节性疾病,才能实现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凯.无公害淡水养殖中的病害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6(7):96.
[2]陈海冲.淡水养殖病害生态防治技术[J].海洋与渔业,2008(10):39-40.
【论文关键词】小龙虾;池塘养殖;种植水草;苗种放养;科学饲喂;日常管理
小龙虾原产于北美洲,是美国淡水虾类养殖的重要品种,1938年传入我国,现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淡水虾类的重要资源品种。小龙虾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它不仅是城乡居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同时也是我国大量出口的淡水水产品。安徽省2009年小龙虾价格达到12~22元/kg,超过了常规鱼类的市场价格。近年来,小龙虾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工养殖小龙虾不但可以解决市场供求矛盾,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笔者于2009年进行了小龙虾的池塘养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其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池塘选择与清整
池塘净水面积1866.67m2,坡比1∶3,水深1.2m,长方形,宽度为40m,池塘四周为浅水水域,宽度为1.5m。池塘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透明度30~50cm,pH值6.8~8.5。进排水方便,配增氧机1台。冬季排干池水,挖除池底过多淤泥,加高加宽塘埂,沿塘埂四周埋设网片80cm,网片上端缝挂20cm塑料板。进排水管均用60~80目筛绢过滤,防止小杂鱼卵和敌害生物进入[1]。池塘进水保持水深10cm,用生石灰1200kg/hm2溶化后均匀泼洒于池中,7d后用发酵过的猪粪6000kg/hm2撒于池底,5~7d后将池塘水深加至50~70cm。
2种植水草
小龙虾食性杂,摄食的水草有眼子菜、轮叶黑藻、凤眼莲、水浮莲和水花生等,沿池塘四周浅水处10%~20%面积种植轮叶黑藻和水花生,供小龙虾摄食,同时为小龙虾提供隐蔽、栖息的场所[2-4]。“虾多少,看水草”,水草多的池塘养虾成活率高,但也不能过多,种植水草面积以不超过池塘总面积的1/5为宜。此外,池塘底部用水草扎成草堆,每堆5~10kg水草,沉于水底,放450堆/hm2,用绳子系住草堆,绳子另一端漂浮于水面。小龙虾养殖池栽植水草,不仅是小龙虾重要的天然饵料来源,而且也是小龙虾栖息、隐蔽的场所,但是当水草生长过于旺盛时,应捞出一部分水草,以免影响小龙虾的生长。
3苗种消毒与放养
小龙虾能与不同的鱼类混养,放养模式可以春季、秋季放养幼虾,也可以夏季放养种虾。小龙虾种苗从野外河沟捕捞,虾苗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附肢完整[5-6]。从野外捕捞或收购小龙虾苗时,应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的虾苗,不能购买离水时间过长或用药捕获的虾苗,否则成活率不高。放养前经严格消毒,鲢鳙鱼种从附近渔场购买。小龙虾苗和鲢鳙鱼种均用4%食盐水浸洗10min,以杀灭体表细菌和寄生虫,放养时间在3月。小龙虾规格为3cm,放养30万只/hm2;鲢鱼规格为25cm,放养3107尾/hm2;鳙鱼规格为26cm,放养1018尾/hm2。
4科学饲喂
小龙虾食性杂,以水体中有机碎屑、水生植物和动物尸体为食,喜食人工投喂的各种饲料。饲料采用鲤鱼配合饲料,粗蛋白质含量35%左右。每天投喂2次,8∶30—9∶30投喂1次,16∶00—17∶00投喂1次。投喂饲料“四定四看”(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龙虾摄食情况),一般日投喂量以池塘存虾总量的3%~5%调整。此外,每周投放水草2250kg/hm2,投喂切碎的鸡肠子等动物性饲料15~30kg/hm2。
5日常管理
小龙虾幼苗放养后,为了提高池塘水温,初期保持水深50cm,后期随气温升高应逐渐加深池水,通过调节水深来控制水温,使水温保持在20℃以上[7-8]。根据池塘水色、天气情况、虾的活动及摄食情况,调节加水和施肥,一般每15~20d换水1次,每次换水1/3左右;每20d泼洒1次生石灰,每次用量为75~150kg/hm2。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40cm,溶氧量4mg/L以上,pH值7.0~8.5。7—8月高温季节,根据天气和池塘溶氧情况适时开启增氧机。小龙虾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病害少,能在湖泊、河流、池塘、稻田等各种水体中生长中国。
6收获
小龙虾在池塘能够自然繁殖,10月发现有龙虾苗活动后用拉网把成虾全部捕捞出售,利用原池培育小龙虾苗种,以解决翌年生产所需苗种问题。
7参考文献
[1]张桂芝.浅谈淡水小龙虾养殖技术要点[J].渔业致富指南,2008(6):55-56.
[2]王建国.淡水小龙虾养殖技术要点[J].齐鲁渔业,2008,25(2):46.
[3]耿俊.稻田淡水小龙虾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224.
[4]任红艳.小龙虾养殖技术[J].农村新技术,2007(12):21-22.
[5]徐海强,轩子群,周嗣泉.淡水小龙虾池塘养殖技术[J].河北渔业,2009(11):23-24.
[6]周文宗,李洪涛.小龙虾生态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2007(4):43-46.
面对较好的发展态势,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一是随着港口建设和城镇建设用海增多,用海矛盾更加突出。二是我县海洋捕捞能力事实上仍在继续增长,但网具超标、“大机小标”、异地挂靠等问题也十分突出,海洋捕捞能力强度难解。三是由于部分渔船老大安全意识不强,加上渔船多为老旧小,渔业安全生产隐患较大。四是渔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2013年,我们将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实施并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力争全县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有更大跨越,发展后劲有更大提升。
一、发展思路
以建设海洋经济强县为目标,大力服务海洋经济和海洋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试点县建设,强化海洋与渔业综合管理,提高海洋经济竞争力,努力为服务沿海开发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二、主要指标
预计全年水产品产量45万吨,实现产值105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4.6%、10.5%;完成各类优质苗种产量10万公斤;引进水产新品种4个、新批无公害水产品4个;渔民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争取增长幅度达到9%;在册渔船保险率达98%以上;捕捞许可证办理年审率达100%,换发年审电台执照1500份;培训渔民2000人次以上。
三、重点项目
1、秦山岛整治修复与保护项目。投资2200多万元,对秦山岛岸线、道路、码头、防波堤、蓄水池及水井进行修复,继续争取二期开发项目。
2、渔业现代化试点县建设工程。围绕省渔业现代化试点县建设,依托我县优越的区位、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利用滩涂、浅海域、工厂化车间、池塘“四大”资源,发挥优质渔业项目带动和示范效应,重点打造现代渔业“3325”工程,即打造30万平海参工厂化、30万平鱼类工厂化、20万亩浅海域、5万平淡水规模化养殖工程,全县淡水养殖达10万亩、工厂化养殖规模达100万平。围绕国家级农业园区创建,推动海州湾现代渔业园区、蓝湾现代渔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攻克泥鳅、大菱鲆、海蜇繁育技术难关,实现规模化育苗。加大标准化渔船更新改造力度,新建远洋渔船6艘、200千瓦以下10艘、200千瓦--300千瓦20艘、300千瓦--400千瓦6艘。
3、秦山岛海上牧场工程。结合国家海洋局秦山岛首批海岛修复开发项目,打造秦山岛海上牧场,投资8800多万元,实施紫菜养殖5000亩、海参养殖1万亩,底播贝类2万亩,筏架太平洋牡蛎4000亩。投资2000多万元,发展人工鱼礁1处,建设海上垂钓平台。
4、水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工程。本着“高起点、高水准、高品质”的开发理念,协助海头镇重点发展以海洲湾现代渔业园区为主体的现代渔业综合体,集苗种繁育、科研、养殖、精深加工、物流配送、渔业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实现紫菜、鱿鳕鱼、墨鱼丝等水产品加工量15万吨,加工值15亿元。
5渔民培训工程。以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渔业生产安全为载体,完善培训体系,渔民培训2000人次以上。
6、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提升工程。加快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省计量认证和农产品检验机构考核认证,建成全县农检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监测全覆盖,夯实检验检测基础,确保2家企业通过HACCP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及ISO2002体系认证,新增“三品”认证30个。
7、渔港建设工程。继续建设国家级海头渔港,三洋港申报一级渔港,完善青口港、韩口港等渔港建设。
四、推进措施
1、强管理,进一步提升服务沿海开发水平。做好港区、新城区域用海围填海、柘汪渔港航道疏浚、宋庄镇高涂围垦规划等项目用海手续的报批工作。根据《市海洋功能区划》和《县海洋功能区划》,结合海域使用现状,拟定我县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实施(暂行)办法。开展好海洋渔业、“海盾”等专项行动,对我县海域生态环境、渔业资源实施保护。
2、求创新,进一步加快渔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生态、高效渔业,切实抓好现代渔业产业区建设,扩大精养规模和水平,提高工厂化养殖水平,重点发展半滑舌鳎、海参、鲟鱼等高附加值水产品的养殖。稳定池塘养殖面积,重点发展浅海域养殖,以紫菜、海参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主,淡水以泥鳅养殖为龙头,提高渔业经济效益。
3、抓民生,进一步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本着“服务渔业、服务渔民”的宗旨,加大渔业互保工作力度,认真做好渔民、渔船保险和理赔工作,提高渔民灾后自救能力。积极向上争取渔业补助资金,加大对设施渔业、池塘改造工程的投入力度。
关键词 高密度 养殖技术 水产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是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并且注定了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向智能化转化的必然趋势,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已经给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效益。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渔业发展成就辉煌,特别是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成功解决了我国城乡居民“吃鱼难”问题,而且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对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操作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做出了详细论述。
1国内外水产养殖的现状
水产养殖最为发达在世界范围来看属亚洲,主要有以下诸国: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我国已经列入世界上从事水产养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列,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广泛的养殖技术普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重新调整了发展重点,明确确立了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因此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布局变化,已从长江、珠江流域以及沿海地区和传统养殖区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养殖品种多样化、优质化,并且海水养殖的种类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实现了海珍品全面发展;我国已进行大规模化、自动化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已达50多种,工厂化养殖、生态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等高密集度水产养殖得到了迅速发展。从各项数据显示来看我国水产养殖业已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目前有4800万吨水产品全球供人类消费,源自水产养殖仅占45%,而全球人口在迅速增加,估计到2030年世界人口将增加20亿人,假设人均消费量还是维持不变的话,到那时所需水产品数量将增至约8500万吨。分析全球当下水产养殖已达到最大产量水平,所以发展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是填补水产品供需缺口的有效途径。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渔业这方面更需要不断地开发新资源,因此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是我国水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水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会迅速向智能化转化。
2国内外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研究和发展的概况
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实现了我国水产业的巨大发展,我国水产业在国际上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对国际水产养殖技术研究和发展上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我国水产业在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不能忽视的地位。
中国渔业类型由捕捞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的转变已率先完成了。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科技新兴养殖行业开始崛起,其中高密度水产养殖就是一个刚兴起的科技水产养殖行业,我国由于改革开放的促进,我国的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已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我国渔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科技、经济进步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极大地拓展了水产养殖的生产领域。
(2)大幅度提高了水域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3)提高了增强了开发新资源、新品种的能力。
(4)高度促进了渔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3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的一些相关简介和分类
高密度养殖技术就是利用湖泊、水库、河沟等,改变以往的养殖方式,加入新的科技手段和科学管理,以达到更高效、环保的养殖。其种类可分为:网箱养鱼、围栏养鱼、流水养鱼
4我国高密度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及展望
根据对我国资源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扩大发展我国水产养殖业生产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但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不断化,不健全的病害防治体系;不完善的水产养殖种苗培育体系,不合理的养殖品种结构;渔业基础设施薄弱,以及不够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产业链结构。就是这些问题,对我国渔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极大地制约作用,更是水产养殖科技工作的不懈努力方向。针对以上问题,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便是顺应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水产业的发展趋势。下面是就高密度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势的几点分析:
(1)注重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发展健康养殖,提高养殖效率
(2)进一步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加强优良品种开发利用
(3)不断加强水生生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普及高效配合饲料的使用
(4)积极开发技术设施养殖,发展高效养殖业并向智能化方向转变
5总结
网箱养鱼十几年来迅速发展,已成为海水、淡水鱼类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所以高密度养鱼技术将是一种必然趋势。重点研究海、淡水工厂化养殖技术,解决相关的养殖工艺、水质控制和净化处理、增温、自动控制等工艺及设备;开发相关的养殖工程设施和自动控制技术,把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快速走向智能化,引领中国水产业再次飞跃,不过也更是因此而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蒋高中.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 胡海燕.水产养殖废水氨氮处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