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在高校的教学工作经验推进的过程中,体育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其实一般来说体育教学的本身就和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不仅仅只是身体进行体育运动,同时心理也在进行运动,这也就意味着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大学生的心灵与身体是一起运动的。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或者是结束的时候,人的身体和心灵都要承受着很大的疲惫感,如果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体育运动的良好效果,那么首要的问题就是需要大学生们能够克服体育运动带来的疲惫。体育运动和锻炼是需要按照一定规范一定计划以及规范性时间来进行的,不然是无法从根本上达到预期的体育锻炼效果的。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应该注重鼓励学生并且能够制订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计划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起足够健全的思想道德观念。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其实是从体育教育的本身衍生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体育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分不开的,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思想道德教育引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法
1.教学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所包含的体育项目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并且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有着自己的项目优势和项目特点。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其实和义务教育的体育课程是有很大区别的,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大学生们可以自己选择体育项目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发挥学生的体育学习主体地位是有着一定优势的。例如,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中往往会有传统的长跑体育项目,这样的体育项目会让学生们感觉身心疲惫,并且长此以往学生会丧失对体育的学习热情。针对这一情况,相关的体育教师应该从根本上为学生讲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投入更多的热情到体育学习中。为了能够从根本上促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应该注重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完善。2.教学方法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有必要性的。在积极推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改革的时候,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地注重学生的体育成绩,从而忽略了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训。体育的教学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制订不同的体育教学计划,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自己的体育学习方案,并且引导学生能够按照体育方案进行体育学习。3.教师个人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有一定主导作用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想、性格特点,但是不同的学生都会以教师为主要的学习对象,会去模仿教师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经验。因此,教师应该坚持以身作则,从根本上做好体育学习以及体育训练的任务,用自己正确的方法与经验来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同时,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地丰富自己的体育教学经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积极发掘学生的体育学习潜力。
综上,在学习阶段,体育学习对学生的日后学习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近几年来,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引领下,我国各大高校积极开展体育教学的改革工作,在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各大高校既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率,又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作者:陈三忠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煤炭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教育 中国近代史 思想道德教育 现状 重要性 强化教育
在大学学科教育里,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等许多学科都能帮助大学生真正寻求到到社会的价值观,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在中国近代史的教材中,列举了许多的事例,这些事例蕴含着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这些具备道德教育的事例,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能够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从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了解公民在社会中应该尽到的责任和可以享受的权利,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
一、当前我国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高校学生不同于初中生,高中生,他们对于学习历史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学习书本上的内容,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书本背后的知识,书本外可以延伸的东西,针对高校学生学习历史的这些特点,高校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进展也很顺利,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但是,在高校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思想更新不够,还在运用传统方式开展教学,只强调传授知识,就书本而进行教学,课堂上思想道德教育喊得响,但都是学用脱节,表里不一,仍然流于形式,并没将中国近代史中的思想道德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二是一些老师教学方式单一、陈旧,还在沿用以的老套路,还是传统的“口耳相授”,他们不想花时间去制作多媒体课件,没有想到调动学生学习性;三是没有积极开辟中国近代史教学的第二课堂,出现就书本内容进行书本教育的情况,思想品德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四围是教学中并不关注学生的主体情感和生活需要,课堂上更多的是大话、空话和套话,没有紧密联系实际,学用脱节,知行脱节,没有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注定会导致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效果不好,出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不良的社会文化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出现道德问题,而教育教学模式还囿于原有思维模式,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改革一直推进不理想。当今社会中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严重影响学生正常道德意识的形成,这些消极的反面现象,严重摧残着学生的身心。部分学校德育工作者也受到影响,从而让学生逐步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讲,可有可无,没有任何价值。加之,当今社会上的许多家庭中家长错误的认识也成为影响高校学生道德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建立的思想道德意识与社会生活中相抵触,在生活中并不适用,甚至遭到大多数的讽刺、嘲笑,这些现象的存在,让高校课堂中的教育与学生生活距离越来越远,一些学生由相信这些观点到怀疑这些观点,到后来公然反对教师的观点。历史教师的教学中也存在偏离正确教育导向的情况,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表现,轻内在,观念极为落后,自身素质也不高,大大降低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包罗万象,信息量世大,师生之间在课堂中缺乏互动,一些教师拿着国家发的工资,安逸于轻松的教学,的巨大信息世界,但师生之间互动作用发挥得并不明显,整个课堂死气沉沉。
二、当前我国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渗透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自1840年后,中国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英勇无畏的中国人并没有被吓倒,更没有屈服,他们奋起抗争,积极探索救国之路,为的是让国家定富强,社会安宁,人民幸福。让高校学生通过这中国近代这段历史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认识,培养大学生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在了解当时国情的同时,增强与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树立追求真善美的热情,培养学生大我的的人生境界。让学生深入学习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让学生热爱并乐于继承中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建立起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树立为国家作贡献,为社会努力,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的人生理想。
通过对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充分认识到人类在发展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能自觉做到真善美,杜绝假丑恶。在中国近代史上渗透思想道德,为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要强化在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力度
牛根生说: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从这位知名企业家的言语中看出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的终极目标,是历史教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在中国近代史的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让学生形成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公民意识。
教学中,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可以使用移情体验法,在学生眼前、脑海中再现历史情境,从而形成道德表象;可以使用对比法,让学生在鲜明的历史对照中深入深化道德认识;可以使用故事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总之,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专注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教师就要不断致力于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让中国近代史中思想道德教育效果更好,影响更大。
关键词民办高校 思想道德教育
1 民办高校学生思想现状及特点
1.1 自信心相对不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民办高校学生多为高考失利,分数较低的学生,这就容易造成民办高校学生在进入校园后,总觉得自己和公办学校的学生相比,没有什么优势,因此在心理上容易造成自信心不足,带着这种心理来到学校,学生存在着各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抱着混文凭的态度、向父母交差等不正确的思想,这些心态的存在不仅加剧了自信心的不足,还将会对今后的成才产生不良影响,其次,民办高校大学生重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交往,希望得到尊重,找到心理安慰和归宿。在这一过程中,会使一部分学生在交往中感觉自己的学校名气不大,与公办学校存在很大的差距,自然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学生带着这种情绪来到学校学习,由于得不到很好的引导和化解,长期性格的压抑导致学生心理产生自卑、失落情绪,造成学生的心理不健康。
1.2 追求标新立异,自我意识较强
分析一下民办高校的学生,我们会发现,他们大多家境比较优越,受到父母的无比溺爱,这些“90”后的新新人类,他们思想活跃,张扬个性,容易形成独断的自我意识,许多学生主张自我审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这是有胆识、有魅力、有个性的表现,是现代青年应当具备的品质。这种思想表现在日常行为里,那就是做事一意孤行,听不进老师和家长的意见。
1.3 思想活跃,但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弱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已经受到大学生的关注,但在这样的关注中,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缺乏理性,缺少生活的经验,对一些社会现象还不能正确的判断美与丑、善与恶,他们比较容易轻率地将看到的事物凭自己的感觉判断,但是由于缺乏理性和经验,往往做出的判断又不能真实反映事物的本质。同时,大学生本身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遐想,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发展成熟,需要进行引导和指正。由于思想意识的不成熟,他们看待社会,分析问题,注重眼前实际利益和事物表象的对比,看问题还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容易得出简单的结论。
2 对学生思想状况特点的分析
2.1 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成熟决定他们看问题的片面性
刚刚经历了高中时代来到大学校园,思想和身心还处于转型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对问题的认识容易产生片面性,易偏激,感情波动大。一方面他们渴望社会接纳,对人生充满着热情和希望;另一方面对时下发生的许多社会现象又不能很好的解释,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这样造成学生看问题还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形成正确的主张。
2.2 社会风气对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影响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一系列新的观念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道德、价值标准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波澜,与此同时,社会上广泛蔓延的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等思想不断冲刷着青少年的心灵,这种影响是直接深刻的,使大学生难免对老师所讲的知识产生怀疑,动摇了他们原有的精神信念,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出现理想信念危机。
3 加强民办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3.1 重视“两课”教育,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包括民办高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如何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变化的特点开展德育教育,探求新的工作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大多数民办院校对思想(下转第171页)(上接第135页)政治理论课教育重视不够,在课时分配上也比较少,因此,作为学校,首先,从思想上要重视政治理论课的作用,重视“两课”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次,对于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是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职责,了解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对症下药,及时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深入学生心理,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2 多开展体现学生性格特点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细致入微、深入人心的工作,是春风化细雨,是润物细无声。要使思想道德教育深入人心,成为民办高校学生思想的“航标”,就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艺术性、科学性、趣味性,围绕着德育教育的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大学生时事政治辩论会、针对各种节日开展的演讲比赛、参观考察、假期社会实践以及各种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参加社团活动、课外活动首先让学生有机会去认识多点朋友,在交往中,学生也学会如何处理好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懂得如何珍惜朋友,如何帮助朋友,同时,朋友之间的关爱使得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积极而又健康的心理品质,与良好的人际关系相联系,对大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极为重要,培养大学生的交往能力还可以拓宽大学生的心理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人格。
3.3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试能力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要求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是心理障碍高发群体,但绝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掌握自我调试的方法,从而给自己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找到心理平衡点,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来说,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绝不可放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将问题杜绝在萌芽状态,给学生的心理发展指明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临安.民办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初探.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5.
[2]彭彬战.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及对策.新西部,2009.8.
【关键词】大生 思想道德教育 实效性
一、前言
思想道德教育是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首要阵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大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许多滞后性的问题,以待解决。而这些滞后性问题的归根结底便是大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表现。因此,如何在教书的同时,加强育人,切实提高大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当前高校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对此,本论文将结合当前大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切实提高大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性对策。
二、大生思想道德教育及其现状
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高校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要把培养大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指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对大生进行教育活动,以培养大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而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则是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进行评价。即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对象在情感、思想、道德观念方面所引起的变化,是否达到了预想的要求与目标。大时期是大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大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重要。切实提高大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有独特意义的。首先,思想道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实现素质教育是当代深入推广教育改革的目标。素质教育要求要把生培养德、智、体、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以提高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而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其次,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实现创新教育。当代教育是创新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思想道德教育是实现创新教育的载体。此外。思想道德教育还是大生进行终身习的保证。
然而,我国高校大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观念滞后,缺乏创新性教育理念。许多教师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教育中,只重视对科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生的主体性与育人的重要性。在新的形势下,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德育观念,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其次,思想道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思想道德教育注重理论与形式,而忽视了实践的作用。单靠空泛理论方面的面面俱到、夸夸其谈,不联系实际情况,使大生在面对实际困难时仍然不知所措。这将导致大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变得表面化、形式化。成为一纸空谈。此外,大生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方法单调。内容陈旧空泛,教育手段与教育方法的单调、守旧,是思想道德教育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还需提出的是,许多高校都忽视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切实提高大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对策
当前,在现代网络的冲击下。大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更为突出。高校要摆脱大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困境,并切实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第一,创新思想观念,树立以生以为主体的德育理念。教育改革,思想先行。要提高大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从教育思想上着手。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德育思想,树立以生为主体的德育理念。这就要求高校要尊重生的主体性,根据生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需求,唤起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生的主体能力,使生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体现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
第二,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与途径。内容守旧,方法手段单一,是制约道德教育成效的重要原因。社会的发展也开拓了思想道德观念的新领域。因此,一方面,高校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大胆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除了传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科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等等,都应当作为大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涵盖其中。另一方面,样要创新道德教育方法与手段。使教育形式多样化。这就要求教育者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使道德教育形象化、生动化,不断地改进道德教育的方法,并把显性道德教育方式与隐性道德教育方式相结合,切实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加强思想道德理论教育与现实道德生活的联系。重理论,轻实践,是许多高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重大误区。高校要协调好道德理论与现实道德问题的实际,才可能真正培养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与行为规范。高校应当注重将道德教育理论深入到大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将二者联系起来加以教育。积极开展课外第二课堂,如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讨论等,言传身教,让生在丰富的现实道德生活中真真切切地受到教育。总而言之。成功的道德教育不仅包括道德理论教育,还包括现实道德教育,只有把知、言、行相统一,才能促进生自主地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四,要加强道德教育的互动性。加强道德教育的互动性,即是耍注重道德教育体系里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而这种互动关系,主要包括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教育者与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关系、道德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之间的互动关系、道德教育与管理的互动关系、家庭与校、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只有改变单一的灌输方式。代之以平等的原则把这些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处理好,构建一个有机结合、有机联系的道德教育系统,才能切实提高道德教育的成效。
第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校园文化是大生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教育者可以通过把道德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在校园文化中无形地对大生进行道德教育。积极的校园文化具有吸引力强、感染力强的特点,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大生言行,促进大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总之,高校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于道德教育的独特作用,并利用生社团、生会等多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道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大生融入其中,并在校园文化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采用单向灌输方式,没有把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动脉,忽视受教育者的参与作用,缺乏思想与心理上的互动交流。
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教育。作为课程教学,思想道德教育是以书面考核学生的道德认知,评定其思想品德教育科目的成绩,学生思修成绩的高低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表现非常错位,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导致教育模式难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重道德教育形式,轻实际效果。当前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以课程形式体现,加教师照本宣科、空洞说教,使教育最终流于形式。有些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贯穿其中,多是宣传意义大于教育意义,这种实践教育活动很难有实际效果。目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带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偏重于政治教育,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基本品德有所忽略,比如对孝敬父母、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等强调得不够。
重业务素质提高,轻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综合素质高低的标志,特别是思想道德很难制定一个科学、合理、量化的评价标准。日常活动中受到多元化的价值冲击,造成大学生进校后就带有许多不足和缺陷,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弱化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和目标。
实践环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
实践环节是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涵的重要平台。抓住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性环节,帮助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提高其思想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应当以社会需要,精心设计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教育实效性。
实践环节是检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尺。在新时期,道德教育应基于大学生的兴趣,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道德活动,以达到最终引导他们的思想行为的德育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掌握正确的处事方法,往往让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关照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在实践中发展。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环节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环节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社会实践可以使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在社会实践中明确行为目标和价值取向,为理论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在实践中感悟、在现实中运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人才目标。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环节是促进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强化大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转化,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弥补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地方,从而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使学校专业结构与市场接轨;社会实践架起了沟通高校与社会的桥梁,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制,建立起互惠互利的长期联系,形成良性循环,促进高校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环节是促使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们思想更开阔、目标更清晰;激发大学生为祖国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环节是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措施。社会实践借助于各种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的目的,专业理论教学联系密切的科技创业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科技开发与扶贫活动等,对大学生专业知识领域的扩展、专业技能的锻炼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可以为将来走上就业岗位提供必要的实践准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创新
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生动个体,只有让我们的道德教育富有人情味, 在德育过程中注重唤起个体的自我意识,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发展个体的主体能力,使道德成为活生生的具有人性的道德,才能逐渐消除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功利化色彩,让人们领悟到道德的真正内涵, 生活的本质及做人的本质和意义, 让人关心人、人爱人的传统美德一代代传下去。
一、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力求观念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思想道德教育有没有开拓性, 关键在于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更新。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 面对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无法跳出旧观念、旧模式的约束, 就无法树立正确的教育思路, 无法积极大胆地探索、开拓, 也就谈不上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工作的创新。进行观念创新, 就是要克服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思想, 努力打破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式, 根据具体情况, 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创造性地开展思想道德修养教育。
二、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 力求内容创新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他们身上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一方面, 他们对外来思想不再盲目地被动接受, 而是敢于怀疑、否定, 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 另一方面, 他们思想活跃, 朝气蓬勃, 容易接受新思想, 研究新问题。从整体上看, 由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尚未完全成熟, 生活经历比较单一, 对生活、学习、思想上碰到的许多问题不一定能正确地认识和解决, 需要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需要正确地进行人生定向, 需要加强修养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只要从大学生最关注、最渴望寻求答案的问题入手, 就能与大学生产生共鸣。所以, 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增强时代感, 反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和法律、民主政治、环境意识等要求。要围绕党的十以来各项重要会议的精神, 进一步拓展大学生修养的内容。在当前, 对青年大学生要加强四个方面的修养。第一, 创新精神的修养。第二, 民族精神的修养。第三, 奋斗精神的修养。第四, 时代精神的修养。以上四个方面是社会进步、时展对大学生所提出的素质要求的浓缩和精华, 应成为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框架内容。
三、注重教育实效, 力求手段和方法创新
思想道德教育能否取得实效, 与其教育手段和方法密不可分。方法得当, 则效果明显, 否则往往劳而无功。目前在课堂教学中, 有的老师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空洞的“说教”,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生不感兴趣; 有的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全面, 对自己熟悉的内容讲得过多, 对迎合学生兴趣的内容发挥过多, 等等。这些现象无疑是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的。要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尤为重要。因此, 必须重视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的改革。要经常采用典型案例分析、专题讨论、问题教学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开创思想道德教育新局面, 力求机制创新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创新, 是开创思想道德教育新局面的重要前提。事实上, 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机制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的发展需求, 而新的机制必须在新的实践中摸索和创立。因此, 进行机制创新, 必须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诸如时代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等。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对新机制的确立进行科学决策。总之, 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同其他学科一样, 也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 不断创新。当代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应与时俱进, 不断进取, 为培养更多的合格大学生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总结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目的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 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改进, 特别是要在增强时代感, 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力求创新, 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 4)
[2] 顾海良.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纲领[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 11)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
作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传媒,因特网在信息化的全球背景下对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等各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对与因特网接触最为密切,对新鲜事物怀有特别好奇心并乐于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大学生群体。因此,仔细分析因特网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如何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产生影响并认真研究其教育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因特网的出统与发展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空间。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不仅便利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而且为高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学生能自如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有力保障了其思想表达的有效和真实,如此使得学校能较容易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和观点。通过网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及时有效地采取一些措施开展针对性的引导并进行启迪教育,大大提高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率和水平。此外,网络所具有的丰富资源也为思想道德教育增添了素材。随着网络的出现,教条而又更新滞后的传统教材具有的类似状况将得到改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变得丰富而容易获取,而素材的时代性也使得其教育更容易被学生主动接受,同时也使教育者的教育显得更加从容并更富有说服力。而伴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在生动性与趣味性方面也会得到提升和强化,增强了其教育的效果与质量。
因特网对文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负面影响。网络的出现的确在很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与好处,对我们的教育也是,但如同硬币有两面一样,它的出现同样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双重影响。按目前状况看,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导致网络上各种思想纷繁芜杂,而网络上又没有有效的监管体系,身处单一学校环境成长起来的部分大学生难以甄别各种思想的好坏优劣,加上人所共有的好奇心理,客观上增加了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压力,提高了难度。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加之监管体制不全,很难短时间内消弭其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生活环境与空间发生急剧变化,学生间交际交往的需求和技巧也随之改变,而一旦适应大学环境的能力得不到及时提高,和周围同学的接触交往不顺利,学生们会很容易求助于网络,对网络的依赖就会增强,如此将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情绪低落,情感愈发脆弱与敏感,心灵将走向封闭与孤独,甚至变得偏执极端,所有这些都将影响到大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和健康心理的成长。同样,类似状况也会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行为和水准的提高。由于网络的复杂与便捷,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可预测,网络对大学生的冲击可谓强大,经由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作用在学生身上从而导致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网络信息内容丰富且主题庞杂。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的对他们思想观念有影响会产生冲击力的信息,远远超过传统的课堂教育。因此,传统依靠课本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再次与之形成对比,并无可置疑受到强烈冲击和极大挑战。另外,传统模式所呈现出来的灌输态势和教师处于绝对权威位置的模式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压抑,无法在一种自由自在的氛围内进行自然的交流,而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和隐匿性恰恰弥补了这个缺憾。网络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激活,参与意识加强,单向灌输的模式变成一种可能的自由交谈式的互动交流模式。网络是极为广阔的自由空间,一方面网上信息传播速度迅急,另一方面网络上的每条信息被阅读的可能性非常大,这又使得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处在一个相对不安全的境地,发端于网络的BBS论坛可以说是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一个“重地”,因此论坛上的各种言论传播的广度和速度将不可估量。任何一个BBS论坛上的言论都有可能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开来。因此,网络构建起来的“无限”环境给我们传统的有限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同样也带来了挑战。另外,传统教育中教育者的权威因为网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先前驯化式的教育将受到质疑甚至摒弃。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由于网络存在双重作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与强化其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利用因特网本身的特点,扬长避短,致力于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教育系统,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培养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建设好重点新闻及教育网站;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成为在校大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交流信息、与人沟通的重要方式和渠道,通过网络形成的新型教育模式也进一步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网络文化因此进一步影响着学生的生活。
当前,高校应进一步改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掌控高校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完善校园网络道德教育。伴随着网络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高校应在网站建设上下大力气,花大心思,开发出能让学生乐意乐于点击访问的主题式教育网站。同时通过学校德育教育网站,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及时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和事迹,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丰富网络教育形式,培育文明、健康、安全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社团作用,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网络文明教育活动,通过发动和组织各类社会实践及社团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
加强引导,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由于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都处于一个特殊的认知阶段,因此要引导他们自觉开展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网风”和“网德”,提高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网络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强化自律与责任意识。
加强监管力度,健全网络各项规章制度。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法制观念的教育,提高其网络法律意识,建立合适的校园网络规章制度,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加强校园网络管理,防止不良信息在校园网上的肆意传播。
1.1公民意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不足,合适的思想道德教育教程欠缺
长期高效思想道德教育中,高校的思想教育都过于追求单一的政治目的,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公民教育知识都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明确性。这就会导致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公民教育的层次以及目标不明确,相关的教育手段以及教育方式都过于陈旧。尽管这些年在思想道德教育新方案中对公民意识的教育方面的知识有所加强,但是仍然面临着大道理居多,具体内容匮乏的尴尬局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容易把握书本的内涵,学生也很难有明确的公民意识。高校的师生多数认为大学的思想政治课中应该把公民意识的相关内容加入到教育行列,明确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并能体现在相关的教学中。
1.2国内外一些新形势对公民意识在校园思想道德意识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的整体进步,国家发生着很显著的变化,导致人们的思想也跟着有了显著的变化。目前高校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社会环境中很多负面影响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冲击。随着西方国家多元价值观、社会全球化以及政治多极化等思想的影响,当下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一些传统的美德也收到了西方思想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的文化发生碰撞,我国传统文化、宗教以及思想都受到很大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追求利益最大化,拜金主义,权钱交易等都严重影响了高校师生的道德观。
1.3当代大学生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知识,但是欠缺如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相关技能却很欠缺
公民教育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权利义务意识教育。根据一份权威调查显示基本上高校大学生都知道一部分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但实际生活中却不知道如何应用相关的知识。例如在学校的请假条中有出现问题,一切责任自负的说明,有2/5的学生认为是不合理的,只有将近1/3的学生认为这是不合法的;对于一些超市进行搜身的做法,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拒绝;在自身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只有4/5的学生首先想到运用法律相关的知识来维护自身的权利。在实际的生活中,大学生对法律的作用认识很模糊,同时对于自身相关的法律知识掌握的不多,多数认为只要没有违法的行为就够了,不用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根据相关的调查,有将近1/3的学生认为法律是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近来报导中,校园犯罪比例有上升现象,多数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心理不健康以及思想道德欠缺的原因造成的。对法律知识的匮乏以及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缺乏解决冲突和矛盾的有效途径,有将近1/3的人认为依靠关系或者其它手段能更有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公民意识不单单是现代与时俱进的体现,也是中国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需要。
2.1高校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具有时代的特征
要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相关调整,并能够深入的思考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民观念、意识,致力于培养具有合格公民意识的大学生;从另外的一个方向考虑,公民教育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也有一定的区别,也有一定的统一性。二者内容上存在很多交叉的部分,在教育口标上也比较相近,故而有很多的类似的教学内容,这也为二者进行融合奠定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各有利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比较早,相对来说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制度也比较健全,但是这些思想不一定满足新时展的需要,教育的观念有待于跟新;
2.2公民教育发展的比较晚,体系也不完善
但是公民教育能较好的推崇受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和主体性,提倡公平,有很好的时效性,能够成为培养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中普遍缺乏独立而又有系统性的公民意识教育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很好弥补这一缺陷。因此公民意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互融合,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及公民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在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公民意识教育的措施
3.1从内在素养方面
3.1.1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比较难了,高校不能否认学生的个性、爱好,但是人作为这个社会集体中的一员,就必须要承担起来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在学校期间,学生努力学习,报效国家就应该是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学生,努力学习做好自己要做的事,这是学生的职责,要想把这件事做好,就要解决这几方面的问题:勤奋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方向与目标、顽强的意志品质。
3.1.2培样有爱心的公民培养学生做到心中有人,眼中有事。所谓“心中有人”,就是爱人,关心人。我们认为,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心中有他人。具体说,二外的学生应该做到心中有父母、有老师、有集体,不能只有自己。利用中秋、国庆合家欢聚之时给每个学生布置一个感恩作业,提出了“五个一”:1、陪家长散步。2、与家长共同营造一个“家庭读书时刻”。3、与家人合作设计温馨客厅、张扬家庭文化。4、帮父母做一次家务。5、给父母做一次饭。有爱心是一名当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这一点在汶川大地震、玉树、舟曲救灾中,表现的非常充分。没有爱心,才华再高,对社会也不会有多大贡献,甚至会对社会有害。所谓“眼中有事”,就是要求大家,如果看到楼道的地面上有一张纸,二外的学生就应该能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箱去。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能把最小的、最不受重视的、最被人不屑一顾的事做到最好,那就是替未来最大的、最尊贵的、最卓越的事业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二外一直强调的做人的准则。我们平时的工作中都有体会,一个人如果不能把小事做得很好,领导也不敢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你去做。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的态度,这样会终生受益。
3.1.3培养有自律的公民培养学生能够做到越在黑暗的地方,越做光明的事,也就是要求学生自觉自律。所谓黑暗,实际上就是指没有人看见,没有人监督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自觉做好应该做的事,就是人生的一种高境界。我们的先辈常常提醒人们要“慎独”,这句话的意思与我们的要求其实是有相同之处的。
3.1.4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公民任何教育都要进行评价的,这不单单鉴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测试。但目前高校中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多数是采用闭卷的考察方式,设置固定的答案,这种测试方法能够快速的判定一个学生的成绩,但是却不能整体评价一个学生对思想道德。目前已经有些高校尝试在学习过程中监控学习过程来评价,以成绩评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以后教学中应采用更多的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例如在课堂上,应将主动权更多的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案例,整理之后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2从外在表现方面着手
3.2.1要培养学生尊师敬友的品德。尊敬老师,友爱学生这是学生进入学校之后一直被教导的,这是小事,但也能体现一个学生的素质问题,在学校见到老师应该学会主动向老师问好,跟同学相处要求谦让,和睦。
3.2.2在公共场合要遵守社会公德。在学校的公共场所旁若无人的大声喧哗,其实是一中文明修养不够的表现。例如在学校的每年体检的时候,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整个体检过程中都能保持轻声说话,有序排队,这个班级就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并且体检速度会大大增加。
3.2.3要时刻教育学生做到生活上要崇尚简朴、不慕虚荣。现在高校学生接触外界社会的渠道很多,受到外面很多浮夸之风的影响,在校园一直强调学校做到节约,不慕虚荣,这才是现在文明的体现。
3.2.4要自觉爱护校园环境。现在的高校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学校校园环境都花了很大力气,在高校中应该倡导弯弯腰活动,提倡学生像爱护自己的家那样爱护学校的环境,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4总结
1.社会与高校大环境背景下的因素
社会中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尚未完善;社会上渗透着很多道德失范、道德人格扭曲的丑恶现象侵袭大学生的头脑。高校道德教育与政治高度的结合,被时事教育、政治教育所取代,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整日受日常繁杂事务束缚,以行政管理行为的道德教育情况较为普遍。
2.家庭与自身视角下的因素
家庭教育是道德文明教育的起点,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倍受宠爱与溺爱,对品德塑造甚少;大学生住校,远离父母,家庭教育在道德建设中基本脱节。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多元化、利益化的错误倾向,注重道德主义转向“实惠主义”;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有脱节现象,道德实践能力较差。
二、创新与完善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系
1.要充分体现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精髓的传承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伦理规范的国家,我国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的精髓应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墨家、道家伦理思想以及其他各派思想家提出的伦理规范和完备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德育工作体系要继承并运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对心灵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君子怀德”“君子喻于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仁义、忠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诠释着做人的道德标准与社会公德责任,既能促使当代大学生继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有效途径。
2.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分隔的方法
虽然道德与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政治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道德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尊重需要,因此本人认为道德并不从属于政治,高校应当在相对明确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功能区域的前提下,不能把大学生的道德问题简单地看成是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问题,分别实施道德规范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以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完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两课”学科体系,发挥思想道德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科学设置、认真实施,针对大学生关心的一些道德热点与焦点丰富道德教学内容,避免一味地灌输和说教,引起学生的兴致,体现德育课程意义,就能使思想道德教学效果要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稳步地向前发展。
3.以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辅助思想道德建设
在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融入心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作用,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德育与心理相挂钩,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防止心理问题的道德倾向化,创造适应社会实际的心理德育目标。法制教育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保证,只有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通过法制教育课程与形式多样的活动,才能使学生懂得道德既受法律的严格约束,又有法律的及时保护,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增强道德观念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加速发展。
4.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理论依据,高校尤其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塑造,而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荣辱观,“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从现实表现看,它很好地体现了高校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特点,对高校营造社会道德观、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可以不断牢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确立起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较好地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理论指引,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面发展。
5.全校共同营造、重视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环境
高校应进一步增强全员德育意识,思想道德建设不只是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在这个体系中,学校从事行政与教学的每一位领导与老师都应在课堂与生活中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全校上下要注重人文关怀,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将道德教育转化为规章制度,通过严肃校风校纪,规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发挥学生自律作用,实现道德的自我教育,营造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气息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如果说理论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那么实践教育则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可靠保证,做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统一,创新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重视社会化实践的道德功能建设;多方面提供有利于大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和亲身实践体验的一切条件,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发展。
6.政工队伍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线工作者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完成高校培养人才任务,实现德育培养目标的一支重要队伍。德育的教师队伍在课堂上讲授道德理论,政工队伍则需要在日复一日的常规管理中从学生中身边的小事抓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大学生的品德是在其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政治辅导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最直接和最泛的渠道,也是高校开展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策略的具体实施者;政工队伍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决定“隐性课程”的效果,这就要求德育的一线工作者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讲究师德,政工队伍的道德情操高尚、正直无私,无需歌功颂德,自然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成为他们在道德上效仿的楷模。
1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德育的知行转化需要两个过程,第一是对德育内容的思想认同,第二是根据自我的德育思想树立或者纠正德育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强化。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普通高校缺乏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表示学校对于学生的评定基本呈现以学生成绩为参照标准,以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为参考,很少与学生的德育认识和德育行为相联系。学生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只是在学生有突出的道德表现时,在公布板上公布。但是这只是德育一个很小的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德育,不说脏话、不随地乱扔垃圾、乐于帮助学生、有礼貌等等,这些并没有有效的监察机制。普通高校学生的德育知行矛盾,源于高校德育教学的开展途径单一,在德育内容的开展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的教学,而缺乏对道德认知的认同以及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机制,笔者认为德育的开展应该与不同的学科教育相结合,在不同的学科教育中不断渗透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呈现出连续性。作为高校英语教学的承担者,本文主要探讨在高校英语课堂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2在高校英语课堂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2.1以行动导向为核心设计教学
德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个转化过程通过动态的方式进行呈现和分析。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为核心设计英语教学是突破这个难点的重要途径。这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分析本节课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相联系,围绕主题选择学生典型的日常作为,作为课堂开展的主要案例;第二,促进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分析和讨论,对道德行为是否需要改正进行讨论;第三,确立本周的道德养成行为。例如,在“sayyes”的单元教学中,配合的课文中心思想是人的极限是不断突破的.围绕此主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当代大学生不易坚持,容易半途而废的特征,渗透“坚持去做,努力突破”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引导学生使用生活中通过坚持取得胜利的故事进行句子练习,其次引导学生设计近期的目标,并设计具体实现的步骤,通过一二百字的英语课堂小短文进行表达,第三,引导学生互相监督将目标予以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枯燥的讲解课文中设计的语法和复杂句子,而是将语法的学习和短语的使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潜移默化的进行坚强的思想道德教育。
2.2以情境教学为途径开展教学
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学生道德思想的情感认同,这个过程只有在同伴的交流中才能实现,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强调以情境教学推动学生的同伴交流,促进道德认知的情感认同。道德情境的设计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为素材,将学生的各种道德行为进行综合或者典型化的凸显,通过学生的话剧表演或者PPT的展示,引起学生作为旁观者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省视,与同伴对道德行为展开讨论。
综上所述,目前的高校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认知方面基本实现了道德教育的要求,学生的道德认知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但是关于道德思想的情感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和纠正,则处于弱势地位。
作者:王艳霞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大学
【关键词】大学 思想道德修养 生命教育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55-02
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最佳时期,故这一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对生命教育形成正确的认知,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当中,对学生的心理、观念、情感给予足够的关注,使学生在科学的教育理念之下收获生命教育,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一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注,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使人对生命形成正确的、深层次的认识。我国各大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学者对生命教育有不同的定义,总体上都是强调对生命规律的遵循,通过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来实现生命价值。
二 大学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忽视思想道德理论的学习
思想道德理论教育是推进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学生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来认识生命的价值。但当前高校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对思想道德理论的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要让学生对生命有正确的态度,一方面又不为学生提供认知基础,学生在这种矛盾中必然难以形成正确的认知,使生命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2.缺少自我调节能力
缺少自我调节能力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不仅是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疏漏,更是学生成长各阶段心理教育的缺失。很多大学生都存在心理问题,并且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调节,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十分强烈的挫败感,并且要用很长的时间来恢复,甚至有的学生会因为一次重大打击而一蹶不振。这是学生对生命状态认识不清的表现,需要高校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关注,提升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3.道德认知存在偏差
当前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对很多事情的认识都是从消极方面进行考虑,道德认知存在较大偏差。如对不道德的行为只有在关乎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才会出面干涉;对拜金思想不但不抵制,反而进行宣扬,认为是当今社会的正确导向;对学习科学知识没有正确的认识,秉持读书无用论,并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际活动。这些都是错误的道德认知,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导致严重恶果。
4.价值选择趋向功利
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不够正确,有趋向功利和多元的倾向。对于人生目标的设定呈现出多元、复杂的态势。有的学生追求金钱、权力和地位,有的学生追求的是舒适的生活。在就业方面,有的学生关注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有的学生则关心长远发展。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总体趋向功利。
三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1.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社会压力的加大及人际关系的紧张使得现代人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大学生本身属于心灵脆弱的群体,因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在少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大学思想道德课程教师的重视,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大心理辅导力度。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确保在思想道德课堂上能将正面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传递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努力规避不良情绪,利用教师教授的心理调节方法来处理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如学生对读大学的意义产生怀疑时,就会不自觉地出现厌学倾向,做出逃课、违反课堂纪律等不良行为。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明确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克服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对人生做出合理规划,继而进入到脚踏实地的学习当中。最后,教师要从思想道德学科中努力挖掘与心理教育相关的内容,通过学科结合来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使大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只有消除了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才能使学生们对人生、对生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各种挑战。
2.挖掘课堂人文意蕴
可以说,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具有启迪大学生心智的重要作用。思想道德教育肩负着传播优秀文化的重任,其文化功能不容小觑。教师要想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发挥生命教育的功效,就要将思想道德课堂中深厚的人文底蕴挖掘出来,使之为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服务。教师要对大学生的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处于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特质,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期待值,对成才的渴望比较强烈。因而,思想道德教育的安排就应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传递给学生正确的成长成才方法。如通过努力钻研专业知识而成长为这一领域的人才,从而换得用人单位的赏识,获得工作机会,实现个人价值。或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着重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的交际水平、经营能力、判断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为创业打下基础。这样的引导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关注,展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文意蕴,使学生对生活和未来燃起无限希望,向着设定的人生目标前进,使生命教育的效果充分展示出来。
3.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
生命教育的开展不仅要重视理论的教授,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注重对生活情态的发掘,将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们将学到的思想道德理论融入到生活当中,加强道德实践。如社会上出现的老人摔倒无人搀扶的现象,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此类事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帮助他人的意义所在,不能对需要帮助的人和事采取漠视态度,要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来纠正社会不良之风,改变道德缺失的现状。然后引导学生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主动向弱势群体施以援手,将学到的道德知识落到实处。鉴于生命教育的实践性,教师不应将学习的视野局限于思想道德课堂,而要进入到广阔的社会实践当中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体会生命的意义,借道德实践之力来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懂得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创造生命奇迹。
4.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教育理念在不断进步,对大学生的评价方法也应随之改进。当前,很多高校对学生的评判标准依然是学习成绩的优劣,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获得成为干部的机会,能够顺利入党、获得各类奖金,这样的情况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来说显然是难以接受的,很容易导致他们走向极端。这就要求在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要将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再以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为导向,而是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考评,并关注学生的每一项进步。如教师通过对学生平时言行与课堂表现的观察来给出基本分,将道德实践的成效纳入考评当中,另外还要将作业、测验成绩一同记录下来,进行累积和科学分析,设定好每一项所占的比例,从而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反映学生的动态发展。通过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学生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5.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生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因而也非常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要从网络当中汲取积极元素来促进生命发展,同时摒弃腐朽思想对学生的侵蚀。思想道德教育要根据时展的要求,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引入到课堂当中,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将优秀的思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思想道德理论有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教师要用民主心态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从学生中获得足够的网络信息量,经过提炼提升信息质量,在后续教学中对学生的信息结构进行调整,引导学生放弃没有价值的网络信息,将有生命意义的内容留存下来。教师还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确保学生不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虚拟世界中都能保持言行一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自觉抵制网络语言暴力。通过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能对学生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使学生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并能用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实践,实现生命教育的意义。
四 结束语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要对生命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努力规避当前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生命教育的问题,通过消除心理障碍、挖掘人文意蕴、开展道德实践、优化评价体系及正确利用网络等方式来提升生命教育成效,将大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潘玉芹.当代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2]刘敬妍.试论生命教育观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关键词: 高校思想道德建设 经验 启示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随着我国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政治中心走向经济中心,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如何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从而保证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的全面实现,这已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高校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创新、科学发展,为推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和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一、我国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回顾这一时期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以下宝贵经验。
(一)始终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确保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大学生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要让大学生懂得必须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紧紧地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主旋律,才能正视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挑战,才能找到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契合点”,才能发挥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作用,引导和推动当代大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去,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去。
(二)始终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
创新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核心。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密结合世情、国情、党情,根据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创新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学生德育教育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
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要用最新最鲜活的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教育大学生。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对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意识教育等。
(三)始终坚持了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同时,必须讲究艺术和方法,要着眼知行合一,注重讲求实效,切实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要做到宣讲教育与身体力行相统一。每一位从事德育教育的教师不仅是德育教育的宣讲者,而且是先进思想的践行者,其自身的言行就是对大学生最有力的导向。因此,增强德育教育的说服力,教育者要“台上当老师、台下当模范”。
第二,要做到理论讲解与实际应用相统一。德育教育工作不能重理论轻实践,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只有用事实阐明理论,才能让大学生信服。要讲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评定德育教育的依据,是要看大学生究竟弄懂了多少基本道理,解决了多少认识上的问题,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第三,要做到理想要求与现实需要相统一。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这给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关键是要敢于面对问题,正视矛盾,做到理想要求与现实需要相统一。要注意从当代大学生最关心、最关注的疑难问题入手,既要理直气壮地讲明大道理,又要善于结合实际把大道理讲实、讲透、讲具体,对“歪道理”予以旗帜鲜明、针锋相对的批驳。
(四)积极拓展了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历史和实践证明,高校德育教育要以创新为先导,要在观念、内容、方法和模式、载体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赋予大学生德育教育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第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第二,充分发挥网络载体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功能。网络载体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新途径。网络为高校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网络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高校师生的思想情绪及其关心的热点问题;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德育教育的资源;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活动。
第三,充分发挥校园管理、校园文化、校园传媒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工作实践中,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等文化建设普遍受到重视。借助这些文化建设的载体,把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基层,使得德育教育工作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于其中的德育教育工作内容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
(五)积极构建和完善了大学生德育教育效果测评体系。
大学生德育教育测评是大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导航仪。但总体而言,目前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实际操作也还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因此,深入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对于营造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全新环境,帮助各级党委、政府、高等学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厘清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对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启示
当今中国社会的时代主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蕴涵丰富的新课题,这也给予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深刻的启示。
(一)必须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从国外德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看,当今世界各国德育都力求通过本民族的创业史、斗争史和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唤起青年一代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和国家价值观念,以使他们成为本民族的接班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发展历史,有更加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而当今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发扬优良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通过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构建新的时代精神,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到人们实际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强大精神力量。然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国家提倡的爱国主义的性质和内容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提倡的爱国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连的,其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地位。而我们提倡的爱国主义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连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爱祖国就是爱社会主义的祖国。也就是说,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从根本上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
(二)努力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注重“无意识性”教育。
当前现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色彩愈来愈浓,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它为何给人以无政治色彩的错觉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其思想政治工作可谓“出神入化”,已基本达到“无意识”的境界。即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德育教育重在感染,这不仅是中国德育的精华,而且是西方国家的共识。我国高校应当认真研究并实施无意识性教育,创造出良好的德育环境,把教育的政治性也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方式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创造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包括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注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关系的平等性,教育上要以启发为主,以利于形成学生的思考和认知能力;管理上实行较为宽松的非强制管理方式,以利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进行一定的道德选择和价值选择。德育教育除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外,还要通过学科课、各种文化设施、重大节假日、重大事件、国旗、国歌等多途径、多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教育。第二,加强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大众传媒无时不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左右着人们的价值道德观,发挥着其对受教育者的“软约束”作用。第三,要建立起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综合德育机制。学校、社会和家庭一定要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要密切联系、反馈信息,通过建设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来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德育环境,达到教育目的。
(三)必须强调知行合一,讲求教育效果。
德育教育重在实践。要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广泛深入人心,就必须使人们自觉践行,在践行中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心理上的认同升华为内心的一种信仰。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为广大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因此,教师必须将思想道德体系的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人们从德育教育的客体变为主体,德育建设才能取得实效。
我国目前在强调大学生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应注重引导他们从“政治人”向“社会人”转变,注重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实事做起,而不要停留在空洞抽象的说教上。我们应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学校德育的立足点,引导他们增强公民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既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更注重对社会和他人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知行合一。我国的高校德育,一定要强化学校德育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把德育放在真实的人的发展上,根据大学生发展和人格形成的特征有序地安排德育内容。德育内容要突出宣传社会主义的人格典范,对道德层次尚未达到理想境界的大学生的普遍行为进行规范的指导,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编写教材,使教材通俗易懂,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要加强队伍建设,重视理论研究,大力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
德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保证。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理论素质和丰富经验,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要向专家学者型队伍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积极探索和建构具有时代特征、富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为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建设,提高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我国德育工作者还要积极借鉴国外德育的人本主义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德育内容上,要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公德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的时期,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现实道德问题能力为目的,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另外,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应是全面性与层次性的有机统一,还应趋向生活化,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韦文学.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导刊,2005,(8).
[2]张鸿燕,杜红琴.美国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