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灾害治理工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地质灾害;勘查;滑坡;广东;两江中学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two rivers and middle school large landslide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methods, geological disaster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has discussed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 by landslide of analysis, occurrence, development trend of landslide forecast, the landslide hazard degree of evaluation and calcul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landslide the general procedure of the exploration and content of significance of reference for similar work.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Exploration; Landslide; Guangdong; Two rivers and middle school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尤其是滑坡地质灾害治理的工作的勘查,其内容包括查明滑坡体的分布特征、分析滑坡体的形成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评价破话题的危险性和危害特征、选择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方案等。
2、勘查工作情况
由于两江中学山体周边地形陡峭,历来断续有小型崩塌滑坡发生。2006年7月份,因“碧丽斯”强热带风暴带来的连日暴雨,导致了两江中学校区内发生山体滑坡,直接威胁滑坡体前缘的主教学楼和学生宿舍。
勘查采用方法为收集分析已有资料,进行1:500滑坡体地形测量,1:500综合工程地质测绘,开展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表1
3、地质环境条件
3.1地形地貌
勘查区地处低山丘陵区。地面高程为310 428m之间,坡度35°~55°,植被较发育。
3.2 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特征
勘查区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和坡残积层(Qdl+el)两类,现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3.21坡残积层(Qdl+el)
分布于勘查场地及其周围的大部分丘陵台地区,岩性为砂质粘性土,呈褐黄、灰白色,可-硬塑状为主,局部为坚硬状,主要成分为石英砂及高岭土,层厚一般为1~20m。
3.22 人工填土层(Qml)
素填土,分布于坡角,层厚3.00~5.00m。
3.23燕山三期花岗岩(γ52(3))
主要出露于丘陵台地一带。岩性为粗粒和中粒花岗岩以及中粗粒斑状花岗岩等。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含少量黑云母。节理裂隙发育。
3.3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填土层、坡积土层、残积土层中的孔隙潜水和部分基岩裂隙水,坡地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雨渗流补给,以地面径流为主,少量渗入地下,地下水水量贫乏。
4、滑坡体特征
4.1滑坡体结构特征
两江中学滑坡位于两江中学后侧,滑坡体总体积约13.5万m3,分布在两江镇两江中学的边缘。该滑坡位于两江镇两江中学的后方山坡,水平宽度约153m,矢高约94m,滑体物质由第四系残坡积砂质粘性土、砾质粘性土以及花岗岩的部分全风、强化层组成,平均厚度9.4m,总体积13.5万m3。
4.2滑带变形破坏特征
通过现场调查和多种勘探手段查明已发生的滑坡和变形体发生在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内,该边坡表层坡积粉质粘土厚3.0~4.0m,以下为残积砂质粘性土,厚4~15m,全、强风化花岗岩,厚2~10m,下覆中、微风化花岗岩。滑体前端为陡坡,覆盖物为坡残积土,自然边坡处于临界状态。该斜坡曾于2006年在教学楼、宿舍楼后山发生山体滑坡。滑坡斜长约150m,宽约90m,滑体厚度约10m,滑体体积约13.5万m3。滑坡发生后冲毁了学校堡坎,土石和树木冲进教学楼和宿舍楼。目前教学楼后斜坡出现局部蠕滑变形迹象,坡面上出现马刀树、坡脚膨胀,有块石脱落,强降雨时可能演变成快速滑坡。
5、滑坡体稳定性分析计算及评价
5.1滑坡体稳定性分析计算
根据场地岩土体结构特征,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我省类似场地的经验以及滑坡的模式,定量评价模型边坡采用折线型滑动面计算公式,剩余下滑力计算按传递系数法对滑坡稳定性加以试算。
折线型公式稳定系数k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滑坡稳定系数
-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到第(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
;
-作用于第i块段的抗滑力(KN/m)其中
-第i块重力(KN);
-第i块滑面K(m);
-第i块段滑面倾角(°);
-第i块段的滑面物质内摩擦角(°);
-作用于第n块段的抗滑力(KN);
-作用于第i块段的下滑力(KN),出现与滑动方向的下滑力时,Ti取负值;
-作用于n块段的下滑力
剩余下滑力计算公式:
;
其中 ——第i-1条块的剩余下滑力(KN/m),作用于分界面的中点;
——第i+1条块所在滑面倾角(°);
k——滑坡推力安全系数,本次k=1.10-1.25;
式中:Ei—第i条块的剩余下滑力(KN/m);
K—稳定系数;
—第i块重力(KN);
—第i块水平力(KN);
—第i条块的静水压力(KN/m);
—第i块滑面K(m);
-第i块段滑面倾角(°);
-第i块段的滑面物质内摩擦角(°);
—第i块段的滑面物质凝聚力(KPa);
经过计算,边坡6个剖面的稳定性计算结果如下表2。
边坡原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表2
剖 面 A—A’ B—B’ C—C’ E—E’ F—F’ H—H’
稳定性安全系数k 工况1,自重 1.432 1.192 1.356 1.577 1.433 1.398
工况2,自重+暴雨 1.078 0.910 1.121 1.036 1.045 1.122
从分析的结果表明,边坡在自重作用下处于基本稳定至稳定状态,在自重+暴雨情况下处于较不稳定状态,即目前边坡在自重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状态下,稳定性迅速降低。
5.2、滑坡体稳定性评价
⑴、在天然情况下,滑坡体为基本稳定~稳定状态,整个坡体处于总体稳定状态;
⑵、当遇连续暴雨时,边坡的变形趋势发生了明显变化,滑坡将表现为不稳定~欠稳定状态。
6、滑坡变形的防治方案建议
应修好排水沟及导水沟,有利于地表水排泄,达到防渗效果。边坡可采用在变形体前端采用抗滑桩,桩间设置挡墙,桩基进下伏稳定的基岩。坡脚人工开挖段经修整后采用毛石钢筋混凝土挡墙加锚索(或锚杆)支护,并设置一定数量的泄水孔,持力层可选择强风化岩或中、微风化岩。
7、结论
⑴ 本次勘查达到滑坡勘查要求,所提供资料可为滑坡防治设计依据。
⑵ 该场区边坡在不考虑降雨及地震力作用下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在考虑降雨及地震力作用下可能发生塌滑,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防治、治理,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按折线型滑动法计算取1.35。
参考文献
[1]郑颖人,陈祖煜. 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37-61.
[2] 王恭先,徐峻岭等. 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3] 刘子振,言志信.边坡稳定计算斜条分法机理分析 岩土工程技术,2006,,217-220
[关键词]地质灾害;施工;质量控制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一进入汛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地震灾区频频发生,每次地质灾害的发生,都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面对地质灾害现场的惨烈场景,对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质量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治理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质灾害发生时的破坏影响力,只有切实做好了地质灾害施工的质量控制,才能达到设计预期的防治效果,才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结合实际施工经验就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总结以下几点。
1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遵循“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的原则,在安全可靠、科学经济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特点的地质灾害应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治理滑坡地质灾害一般采用:混凝土挡墙、锚索、抗滑桩等;治理危岩、崩塌地质灾害一般采用:锚杆、锚索、挂网喷射砼护面、主、被动网、拦石墙等;治理泥石流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拦挡坝、钢筋石笼拦挡墙、防护提等。各项治理措施中以锚索、抗滑桩的施工质量控制难度最大。
2 影响质量因素
2.1 人的因素
(1)人的技术水平
人的技术水平、操作技能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因此,一些主要技术工种和岗位施工人员,如钻工、焊工、钢筋工等都须经技术培训取得岗位证书,而且还须具备一定的地质灾害施工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2)人的质量意识
人的质量意识是指对工程质量的重视程度,为保证工程质量应加强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全员质量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造福灾区群众的民生工程,施工人员责任重大。
2.2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水泥、钢筋、钢绞线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2.2.1 材料质量控制要点
(1)水泥、钢筋、钢绞线等主要外购材料,进场时必须具备正式的出厂合格证和材质化验单,否则不准进入工地现场。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水泥砂浆配合比设计等,所采用水泥、砂、石、等材料,都必须按有关试验规程规定的方法现场见证取样。
(3)要使施工人员对施工准备使用材料的性能、质量标准、适用范围必须充分了解清楚,慎重选用,严禁乱用、错用。
2.2.2 材料质量控制内容
(1)材料质量检验的目的,是通过检测手段,将所取得的材料质量数据与材料的质量标准相比较,借以判断材料质量的可靠性及材料能否用于工程施工中,同时,还有利于掌握材料质量信息。
(2)材料质量检验的取样必须有代表性,即所采样品的质量应能代表该批材料的质量。在采取试样时,必须按规定的部位、数量及采选的操作要求进行。材料的检验取样应按规定进行,随机抽样法、二次抽样法、分层抽样法等方法取样。
(3)材料的选择不当和使用不当,均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或造成质量事故。为此,必须针对工程特点,根据材料的性能、质量标准、适用范围和对施工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慎重地选择和使用材料。
2.3 机械设备的控制
钻机、灌浆机是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必不可少的施工设备,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均有直接影响。为此,在工程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现场条件、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技术经济等各种因素制订机械化施工方案。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有机联系,以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从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角度出发,应着重从机械设备的选型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等方面加以控制。
2.3.1 机械设备的选型
机械设备的选择,应本着因地制宜,符合地灾治理施工条件,按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性能上可靠、使用上安全、操作和维修上方便等原则,突出机械与施工相结合的特色,使其具有工程的适用性,具有保证工程质量的可靠性,具有使用操作的方便性和安全性。
如预应力张拉设备,根据锚具的形式,对于锥锚式千斤顶,适用于张拉钢筋束的OVM型锚具。从保证质量和可靠地建立预应力值出发,则必须使千斤顶的张拉力大于张拉程序中所需的最大张拉值,且对千斤顶和油表一定要定期配套校正、配套使用,在使用中,若干斤顶漏油严重,油表指针不能回到零,更换新油表时,均须重新校正。
2.3.2 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
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正确进行操作,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应贯彻“人机固定”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出现安全质量事故。
2.4 环境因素的控制
影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如场区溶洞较多,节理裂隙发育,锚索灌浆量大,要特别注意锚索注浆这工序的控制;如遇低温天气,则应加强对现浇混凝土的保温控制。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3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 施工准备过程中质量控制
(1)施工方案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三大指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为此,在制订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际,优化施工方案,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科学安排施工进度,合理调配劳动力,对总体计划要有周全、细致的安排,对施工中易碰到的技术问题要有详细的针对性措施。
(2)治理工程开工前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召集有关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对于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对于特殊工种人员操作前要进行技术培训,经考核持证上岗。
(3)建立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成的质量检查监督机构,定期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
(4)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以项目经理部为核心的QC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该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各小组均应制定自己的管理目标,以便遵照执行与检查。
(5)降低材料在运输、装卸过程的损伤,从材料出厂至材料最终使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加控制,保证材料完好无损地送到施工人员手中。
3.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每道工序施工前,技术负责人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对治理设施的位置、标高进行全面复核,确认无误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2)加强现场联系,定期召开协调会,协调交叉施工中的相互关系。事前以工程联系单书面通知对方。施工期间必须遵循先后原则,后者不得强行施工。
(3)为了实现质量目标就要调动每个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搞
好压力传递,管理人员做到目标明确、指挥分工、管理到人。现场施工控制线、材料供应控制线、内业管理控制线、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控制线。每条控制线由若干人组成,指定专人负责,并分别与项目经理签订责任状,与经济利益挂钩。
(4)采用质量预控法中的因果分析图、质量对策表、“五合一”记录表开展质量统计分析,掌握质量动态。追踪“病灶”,对症“下”药。
质量管理小组在每月月底召开一次质量分析会议。活动过程严格按照PDCA循环有秩序地开展,即按P(计划)、D(实施)、C(检查)、A(处理)工作程序进行。
各分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实行质量程序控制。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编制各主要分项工程质量控制程序图,并按各质量控制程序图进行施工。
3.3 重点工序质量控制
3.3.1 锚索施工质量控制
(1)脚手架的搭设,必须稳定,对紧固体的紧固必须有人复核,搭设位置必须根据锚索孔的位置确定。
(2)钻机在脚手架上必须固定牢固,避免因钻机固定不牢而导致孔位出现偏差。
(3)若遇坍孔,应立即停钻,进行固壁注浆处理,注浆24小时后重新扫孔钻进。
(4)锚孔要清洗干净,空中不得留有岩粉和水。
(5)锚索的编制要确保每一根钢绞线始终均匀排列、平直、不扭不叉,锈、油污要除净,对有死弯、机械损伤及锈坑者应剔出。
(6)锚索下科长度允许误差不应超过规范,并对锚索按孔号相应编号。
(7)锚索的张拉要在注浆体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
(8)张拉前必须对张拉设备进行标定,保证各级张拉的稳定时间。张拉到位后用机械切除多余钢绞线,严禁电割、氧割。
(9)桩上锚索的张拉必须按张拉程序进行,即:从上到下的原则进行张拉、锁定。
3.3.2 抗滑桩施工控制
(1)抗滑桩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核对滑动面情况,及时进行岩性资料编录,当其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进行处理。
(2)施工宜在旱季进行,当雨季施工时,孔口应搭雨棚,做好锁口,孔口地面上加筑适当高度的围堰。
(3)施工前应准备备好各项工序的施工机具和井下排水、通风、照明设备。
(4)施工时整平孔口地面、设置地表排水、截水及防渗设施。应对滑坡变形、移动进行监测。
(5)开挖及支护应分节开挖,分节应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不宜过长,不得在土石层变化处和滑床面处分节,挖一节应立即支护一节。
(6)开挖应在上一节护壁混凝土终凝后进行,护壁混凝土模板的支撑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能保持护壁结构不变形后方可拆除。
(7)开挖桩群应从两端沿滑坡主轴间隔开挖,桩身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的75%时可开挖临桩。
(8)钢筋笼搭接接头不得设在土石分界和滑动面处。
(9)抗滑桩桩身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断面净空,混凝土护壁应清洗干净。混凝土浇筑必须连续进行,桩间支挡结构及与桩相邻的挡土、排水设施,均应按要求与抗滑桩正确连接、配套完成。
3.4 成品保护措施
对已经施工完成的防护结构,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受损、从而才能保证结构物的质量。加强养护,使成品尽快达到设计强度;加强覆盖,以免成品受损;设挡保护;增设标识;建立责任区,落实到人,实行损坏赔偿制度。
3.5 工程质量竣工验收
建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验收机制。治理工程完工后,由监理单位组织施工单位进行预验收,预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初步验收。初步验收由业主邀请有关单位和专家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实体和资料进行检查验收。待初步验收合格,通过一年的治理效果监测后再进行最终验收。只有达到预期治理效果的,才能办理最终验收相关手续。
参考文献
[1]张维宸,地质灾害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4
第一条为保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控制治理工程工期,充分发挥治理工程投资效益,加强对治理工程监理单位的资质管理,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实施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活动的单位,应当在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在其资质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活动。
第四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国土资源部负责甲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和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乙级和丙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和管理。
第二章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
第五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分级标准如下:
(一)甲级资质
1.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资金人民币二百万元以上;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技术人员总数不少于三十人,其中具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土工程、工程预算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二十人;
3.近三年内独立承担过五项以上中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理项目,有优良的工作业绩。
(二)乙级资质
1.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资金人民币一百万元以上;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技术人员总数不少于二十人,其中具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土工程、工程预算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十人;
3.近三年内独立承担过五项以上小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理项目,有良好的工作业绩。
(三)丙级资质
1.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资金人民币五十万元以上;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技术人员总数不少于十人,其中具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土工程、工程预算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五人。
第六条除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资质条件外,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还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具有健全的安全和质量管理监控体系,近五年内未发生过重大安全、质量事故;
(三)技术人员中外聘人员的数量不超过百分之十。
第七条同一资质单位不能同时持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
第八条甲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单位,可以承揽大、中、小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理业务。
乙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单位,可以承揽中、小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理业务。
丙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单位,可以承揽小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理业务。
第三章审批和管理
第九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机关为国土资源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申请的具体受理时间,由审批机关确定并公告。
第十条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应当在公告确定的受理时限内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资质申请表;
(二)法人资格证明或者有关部门登记的证明文件;
(三)法定代表人和主要技术负责人任命或者聘任文件;
(四)当年在职人员的统计表、中级职称以上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名单、身份证明、职称证明;
(五)承担过的主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项目有关证明材料,包括任务书、委托书、合同,工程管理部门验收意见;
(六)单位主要监理设备清单;
(七)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关材料;
(八)近五年内无质量事故证明。
上述材料应当一式三份,并附电子文档一份。
资质申请表可以从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上下载。
第十一条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资质单位在申请资质时弄虚作假的,资质证书自始无效。
第十二条申请甲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的,向国土资源部申请。
申请乙级和丙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的,向单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
第十三条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资质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批工作。逾期不能完成的,经审批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
第十四条审批机关受理资质申请材料后,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专家评审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审批时限内。
对经过评审后拟批准的资质单位,应当在媒体上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七日。
公示期满,对公示无异议的,审批机关应当予以审批,并颁发资质证书;对公示有异议的,审批机关应当对其申请材料予以复核。
审批机关应当将审批结果在媒体上予以公告。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的乙级和丙级资质,应当在批准后的六十日内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第十五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证书,由国土资源部统一监制。
第十六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证书有效期为三年。
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从业的,应当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三个月内,向原审批机关提出延续申请。
审批机关应当对申请延续的资质单位的从业活动进行审核。符合原资质等级条件的,由审批机关换发新的监理资质证书,有效期从换发之日起计算。经审核,不符合原定资质条件的,不予办理延续手续。
符合上一级资质等级条件的资质单位,可以在获得资质证书两年后或者在申请延续的同时申请升级。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质条件的,审批机关应当重新审批,并颁发相应的资质证书。
第十七条资质单位遗失资质证书的,在媒体上声明后,方可申请补领。
第十八条资质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的,应当及时到原审批机关办理资质证书注销手续。需要继续从业的,重新申请。
第十九条资质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等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三十日内,到原审批机关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
第二十条资质单位破产、歇业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业务活动的,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注销手续后十五日内,到原审批机关办理资质证书注销手续。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应当配合,并如实提供相关材料。
第二十二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单位,应当建立监理业务手册,如实记载其工作业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十三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技术成果和资质图章管理制度。资质证书的类别和等级编号,应当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有关监理技术文件上注明。
第二十四条资质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或者其他技术人员应当定期参加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业务培训。
第二十五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单位,对承担的监理项目,应当在监理合同签订后十日内,到工程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监理项目跨行政区域的,向项目所跨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资质单位不按照本办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的规定及时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注销手续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资质单位不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进行备案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审批及管理过程中、、,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取得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资质证书的单位,应当于本办法实施后六个月内,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到审批机关申请领取新的资质证书。逾期不申领的,原资质证书一律无效。
(一)领导挂帅,把地质灾害治理列为民生一号工程
2002年,广西在全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中,就已将梧州市列为地质灾害高发区。2003年,梧州市便开始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2004年,市委、市政府正式把地质灾害整治作为今后几年工作的一号工程,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指挥、协调和落实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同时,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整治的日常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由市人大、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等部门人员组成,并设立了工程项目组、工程技术组、项目资金组、房屋拆迁组、房源安置组、综合信息组等6个小组,按其职能分别开展工作。3个城区也相应成立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二)强化责任,严格实施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1、制定“6.8”灾害治理方案。“6·8”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及时组织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配合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以及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等有地质灾害防治勘探、设计、施工资质的专业队伍,对市区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和勘测,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并编制了《梧州市区“6·8”灾害治理方案》,根据灾情及分布情况,按照“统筹安排、连片治理、方便工作”的原则,将210个地质灾害点列为急需治理的灾害点。该治理方案于2006年7月28日获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对210个灾害点的治理工程措施有2种,一是采取截水渠、重力挡土墙、锚杆挡墙、抗滑板桩、锚杆格构、挂网喷砼护坡等永久治理工程措施;二是采用绿化护坡、筑拦沙坝、建沉沙池、修排水渠等临时防护措施。所有治理工程项目均由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委托广西3家有甲级地灾勘查设计资质的单位和市内3家有地质灾害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勘查设计,将项目分门别类,相对重大、危险的工程项目由广西设计单位负责,相对中型及小型工程项目由梧州市内设计单位分城区限时完成。
2、明确地质灾害治理目标、责任。市委、市政府要求210个治理点必须赶在2007年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主体工程,以发挥防灾抗灾作用。在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不少治理点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市政府进一步落实责任,要求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使210个治理项目均落实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包括项目责任人、技术责任人、行政责任人)和具体工作目标,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问责制度,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2月出台了《梧州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问责暂行办法》,明确了问责对象在整治地质灾害中,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或者在整治过程中措施不力,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行为将被问责,并规定了问责方式和程序。
(三)积极筹集地质灾害整治项目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该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面广量多,所需投资巨大。为解决整治资金不足的问题,梧州市除了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资金外,市政府自筹部分资金。同时,还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的整治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理。210个急需整治的灾害点中,有50个灾害点确定了整治责任单位,如公路局后山边坡,全部由公路局自筹资金实施整治;有38个灾害点由市直、区直、中直机关共56个部门单位捐助资金进行治理。由于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地灾治理工作,从而有效缓解了资金的压力,确保治理工作的推进。
地质灾害治理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执行资金的支付程序,每月下旬由分管财政的副市长主持召开资金调度会,审定各城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业主的资金支付额度,然后按规定代扣税金并经财务总监复核后,直接支付给施工队伍(业主),这样既保证了项目建设资金需要,又防止资金被积压、挪用。
(四)严把工程质量关
该市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办法对治理工程质量实施监督。一方面从市内各设计单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检查组对各项目进行实时跟踪检查,尤其是在施工中不定期深入工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报市地灾办,由市地灾办项目联系人加强督促落实。质量检查组经常同各项目的监理、设计和施工队伍及时沟通、协调,尽量在施工现场将问题及时解决,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推进。另一方面,根据国土资源部《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及重庆市的做法,由市地灾办请示市政府同意,下发了《关于市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有关问题的通知》,统一了验收的资料,明确了各类地质灾害治理的验收标准、程序。并委托广西两家有检验资质的单位对各治理项目的关键工序如抗滑桩、锚杆、锚索、挡土墙等进行随机抽样检验,出具检验报告书。经过检验,目前治理工程绝大部分项目都达到设计要求,对个别不达设计要求的,则由设计单位提出意见,施工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补充完善并验收合格后方可通过验收。
二、有效整治地质灾害的几点思考
梧州市大规模整治地质灾害是近几年的新工作,没有更多经验可循。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梧州市目前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地质灾害治理的责、权、利尚需进一步明确
梧州市“6.8”治理方案按“谁受益,谁治理,谁引发,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原则去实施。但由于历史原因,市区山多平地少,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居民建房不断自山脚向山顶扩展,房屋依山而建,且无规无序,造成大量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之房屋密集,边坡支护及排水设施不到位,每逢暴雨季节,山体经常崩塌塌坡而引发地质灾害,危及周边房屋的安全,其责任认定难度较大。如“6·8”灾害是属自然因素造成还是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很难确定,因为很多都是七八十年代建设的房屋,完全认定由责任单位或房屋所有者承担治理责任难度大。另一方面,一些确需治理的边坡,在实施工程治理时必须拆除部分周边房屋,需要给予拆迁补偿,这部分资金若由责任单位或房屋所有者承担有难度,若由政府全部出资治理和补偿,又会使群众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地质灾害治理是政府的责任。因此,目前梧州市规定,近几年房地产公司建设的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所在地的边坡治理责任,由这些房地产单位、部门承担;而私人住宅及原单位(部门)70~80年代建设项目和学校的边坡需进行地灾治理的都由政府实施治理。今后,必须进一步明确治理责任主体,居民房屋等所有受益者,应该有一份治理责任,也就是要担负一定比例的治理费用;对于需搬迁避让的,政府只给予经济补助,而不能作为房屋拆迁补偿全额补足,也就是不能完全依赖政府。
(二)必须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梧州市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受威胁人口多,且很多房屋建在山上,如何保证老百姓不被地质灾害威胁需要全市统一规划,全盘考虑,科学治理。一方面地质灾害的整治不能为治理而治理,应与城市旧城改造结合起来。如对石鼓冲、平民冲、冰泉冲等万秀区河东片80年代前建在山上的房屋实行搬迁,进行集中安置,并对河东片的土地进行城市建设,既可以进行旧城改造,又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彻底消除地质隐患,让居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地质灾害治理必须与城市景观改造相结合。梧州市属于一个山城,应利用山来点缀、装饰城市,使之更漂亮、美观。因此,工程措施必须结合山坡以及周边环境、建设物的特点,有些植被、建筑物和设施能保留的,应尽量保留,对景观有影响则在设计时就应考虑拆除,根据山坡的不同景观而采取不同治理措施,以达到既消除地灾隐患,又改善城市景观的效果。由于地灾点多且广,要全面彻底整治,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目前只是实施近期整治,而中期、远期整治必须严格按照《梧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2020年)全面分步实施。
(三)解决好治理经费不足的问题
根据《梧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2020年),梧州市区近、中、远期整治地质灾害的勘查和治理经费估算需3亿元,搬迁避让费用2.5亿元,共计需5.5亿元。目前已累计投入2亿元,资金不足还需要多方筹措解决。目前除积极争取上级补助支持外,还尝试通过地质灾害治理产生的效益以及银行贷款来弥补资金的不足。
关键词:路基边坡;稳定分析;边坡设计
路基边坡包括填方路堤边坡和挖方路堑边坡,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路基边坡的综合防护技术一直是公路修筑中的一个常见但研究程度低的课题。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主要以低等级公路建设为主,深挖高填较少,公路建设投资不大,因而路基边坡稳定问题较少,坡面防护工程不作为道路建设的主体工程,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对边坡的防护常常被忽视。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大量修建高等级公路,遇到大量的高填深挖路基,边坡稳定问题日渐突出。90年代初期,边坡防护与加固仍主要沿用低等级公路的边坡工程技术或借鉴铁道部门的经验来实施局部处理,由于在边坡处治时缺乏综合考虑,为工程埋下隐患。例如早期建成通车的沈大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等。通车后路基边坡发生滑塌,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90年代后期,中国公路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吸取前期公路建设的经验教训,高等级公路路基边坡的综合治理受到重视。各地结合当地工程实践开展了一系列公路路基边坡防护与加固技术研究,路基边坡工程理论与实践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一、公路边坡现状及防治工程
1.公路边坡问题研究现状
研究分析阶段: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岩体结构对边坡稳定的控制作用。边坡稳定性的可视化建模和非线性理论评价阶段:大量基础资料的积累和边坡工程实例的增加,使得可视化 建模在边坡稳定性评价和治理中的应用将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光明的应用前景。
2.公路边坡工程设计的特点和要求
2.1 边坡工程设计的特点
非标准设计:不同类型的边坡有不同的特点,同类边坡和灾害也会因形成条件、成因机制、稳定状态等的差异而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对每个边坡的治理部位和范围、采取的方案和措施也是互不相同的。所以,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属非标准设计,必须对每个边坡进行具体的针对性设计。
风险性设计:a.不稳定边坡都是不良的复杂地质体;b.治理工程承受来自边坡体和外界的各种荷载,不仅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而且还要求下伏的地质体也具有优良的性质;c.边坡治理工程技术迄今还是一门不严谨、不完善、不成熟的科学技术。因此,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性。
应急设计:边坡形成虽然都有一个较长的孕育过程,但其发生灾害却往往具有突发性。 为了防止边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或减轻其危害程度,在边坡灾害发生前后开展的防治工程设计,不少情况下具有应急设计的特点。此种情况下,通常是边勘察、边设计、边监测、边施工。
综合防治设计:单一的治理工程措施有时难以承受来自边坡体和外界的荷载,从而导致工程失效。因此,针对每个边坡的特点,在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是非常 重要的。即使工程投资不能一次到位,也应在治理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分解,采取分期、分步实施的办法进行综合防治。
2.2 边坡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特殊荷载组合条件下,防治工程仍能保证灾害体的整体稳定性,不致造成危及人员生命等重大的地质灾害。在正常荷载组合条件下,防治工程应保证灾害体无明显的破坏,不会造成危及建筑物安全的地质灾害。应注意与公路、当地环境发展相适应,与市政规划、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和开发相结合,并在安全、经济、适用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美观。
2.3 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资料
地形资料:地形图及平面、高程控制。气象水文资料:气温、降雨、冻结深度、暴雨;水文、流量、淹没、冲淤等。防治工程勘察资料:地质体的类型、年代、成因、产状、分布;岩土的工程性质及变异性;地质构造的性质、展布及对工程的影响;自然或人为不良地质现象及对工程的影响;地下水类型、水位及埋深、动态、补给排泄条件及地层渗透系数;水与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参数;特殊岩土的测试与评价。
二、 路基边坡工程设计理论
公路是沿地表建设的线状构造物,延伸长度非常长,对环境影响大,跨越的地质地貌单元多,所遇到的工程地质条件好坏不一、复杂多样。判断一处边坡是否安全,取决于对边坡所处自然环境与地形地质环境的了解程度,以及能够把握住保持边坡安全的基本条件。工程边坡设计是否合理要综合考虑其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现行的路基边坡设计在整个公路设计过程中受重视程度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路线勘测设计阶段对工程地质条件了解不够充分,设计缺乏针对性,往往导致施工时边坡失稳,频繁变更设计,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反过来说,如果片面要求公路全线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同样也会由于路线长、工程地质条件好坏不一,增大很多投资,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对地质资料的掌握仍然不容易满足设计要求。因此有必要调整边坡的设计思路。公路路基边坡加固与防护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并行性。并行设计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内容,在综合集成制造系统(CMIS)领域中广为应用。由于边坡工程条件非常复杂,因此严格按照岩土工程要求将滑坡治理过程明确划分为勘察、设计和施工几个阶段是不现实的。但是并行设计必须建立在非常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国内典型滑坡治理工程中,长江三峡链子岩危岩治理过程是成功的并行设计范例,公路高边坡治理中,应用并行性思路进行设计的报道还未见。
2.反馈性。反馈设计又可称为动态设计或信息设计,它建立于监测基础上。90年代以来,以潘家铮院士为代表的学者在设计和加固水利工程边坡时提出了该方法。其基于施工期逐步明朗的地质条件及监测结果,对岩体工程进行动态设计,达到优化设计结果。反馈设计的前提是要根据现场施工监测资料对原设计进行正确的反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反馈设计,目前在深基坑支护,高边坡工程得到初步应用。
3.智能性。如前所述,智能科学应用于边坡工程领域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方向,目前正处于开创性阶段。对复杂边坡工程系统,通过智能科学方法进行规划、决策和设计是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
4.绿色性。绿色设计已成为现代边坡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半个多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和公路环境建设的发展里程清楚地告诉我们:生物环境工程是公路环境治理工程的主体,必须在公路规划、设计的同时予以考虑,应用先进的绿化工程技术恢复与重建植被是公路生物环境工程的内涵。因此在路基边坡加固与防护设计时,应当结合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质、气候特征,正确设计边坡植被防护与加固工程。
三、结语
总之,搞好公路建设,确保路基边坡稳定、安全,搞好环境保护,要深入了解现场,针对不同的工程土质、水文、气候等特点设计灵活的防护形式,并加强施工管理,这样才能建设―条安全之路、生态之路、人文之路。
参考文献
1“以人为本”是核心思想,加强项目管理班子及施工队伍建设
一个精力充沛、办事果断、善于沟通的项目经理能很好的控制整个项目的节奏,能把项目团队的决议实施到实处。项目经理要责、权相匹配;有责无权,是空架子,有权无责,将有不测之患;在项目管理来说,项目经理的权力行使到哪里,责任就要追究到哪里;项目团队同样如此,团队赋予项目经理管理权限,同时也受到项目经理的管理,所以,项目经理的责、权,也是整个项目团体的责、权。有了强将,还需精兵,一个再精明能干的项目经理,也需要相匹配的项目团队,管理起项目来才能指哪打哪。所以,组建一个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团队,制定一个结构科学合理的项目组织管理机构体系,也是项目管理环节别重要的一环。项目管理团队人员配置不求多,多则乱,少则精,项目管理团队选人应选择有特长的,能独当一面的;用人则应根据项目自身特点和个人自身特长,技能,性格等方面综合考虑。用此人之长,补他人之短,是项目团队组建的精髓所在,团队成员能够长短互补,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则团体凝聚力强,办事效率高,才能够保证项目管理机制最有效的发挥。优秀的项目经理与精干的项目团队组成了整个项目的管理层,那么,有了管理层,必然就有被管理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组成了项目管理的动态循环。对于项目管理来说,最直观的被管理者就是项目的施工作业人员,好的管理也需对应好的实施,管理落不到实处便成了一纸空文。所以,没有好的施工作业人员,也无法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本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机械作业逐渐取代人力作业的工程施工却由于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施工作业面往往处于灾害已发生的地质不稳定区域,大中型机械化设备很难进场,这造成了在地灾治理项目施工中进度的快慢往往取决于人力的多少,很多原本依靠机械作业的环节只能使用人力,所以这也是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相比普通工程项目所存在的特殊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作业特殊性决定了项目的实施环节需要大量人力;随着更多人力的投入,首先带来的更流动的施工人员、更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些相熟的劳务人员在一起也更容易组成各自的小利益团体;所以,更多的人并不一定代表更高的效率,反而会对项目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这也是地质灾害施工项目管理的特殊性之一。因此,在地质灾害治理施工项目管理中,对施工人员的入场要求也应更加严格,项目与劳动队伍间应长期保持联系,培养用于自身项目的熟练工种,做到技术熟练、来之会干、干则干好这几点要求;可给予优秀劳动者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尽量减少项目施工人员的流失率,不要这个项目培养了一批人,到了下个项目却都是新面孔。对于地质灾害施工劳务管理来说,坚决不使用“人情、关系”队伍,这类劳务队伍人员素质往往参差不齐,劳务方自持情面与关系,管理方碍于情面和关系,管理难度非常大,这种队伍在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只会拖后腿。
2建立并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度
“人管人”难免存在感情上的弊端,为保证项目管理顺利实施与良性运转,项目建设过程中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健全也是重点之一,特别是对于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来说,安全隐患大,人力使用多,工期时间紧,所以更应该建立安全保障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各项施工管理制度,从项目经理到现场作业人员都应约束在规章制度内,制定相应的奖赏、惩罚标准,靠制度管理人,靠制度激励人,确保人员的思想、管理、安全、责任一一落实到位。
3安全管理是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重中之重
对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来说,施工作业区域本身就已经发生灾害,造成了生命或财产上的损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工作任务就是清理地质危险因素,防治二次灾害的发生。但在实际施工作业过程中,受地质不稳定因素影响,作业区域在暴雨、暴晒等自然因素干扰下极易产生二次灾害,此时防治工程尚未完工使用,所以一旦在施工期间突发灾害会对我们现场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安全就是效益,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人,成立专门安全生产检查小组,才能够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只有深入现场,才能发现安全隐患潜藏的细枝末节,从而顺藤摸瓜的找出不安全因素所在,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同时,项目应加强安全知识、安全制度培训与考核,所有专业岗位作业人员都应经过系统的岗位培训。除了安全教育培训和检查外,还应制定系统的安全保证措施,例如施工现场关键点、疑难点、危险部位都应悬挂各种安全警示牌;施工现场临边、危险地段均相应设置安全防护栏杆、防护网,通过对机械设备的安检,每天的现场安全巡查和定期与不定期的安全大检查,从严格的检查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对抗滑桩、基坑开挖、护坡施工等施工安全关键点,必须经安全检查合格后方允许开工,对每次安全检查的结果都在项目内部进行通报,通过严格的检查,确保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4文明施工与项目形象
作为与当地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势必会比普通建设项目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如何树立良好的项目形象,以工程树丰碑,以形象造口碑,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中必然会面对的问题。既然是形象,那么肯定首先要从外观上讲,施工人员统一着装,管理人员佩戴岗位工作证进入工地,施工现场实行标准化管理,合理规划施工临时用地,建筑材料码放、堆放整齐,弃渣外运及时等都是项目形象建设的要求。外观上干净亮丽了,环保作业也应该同步进行,一个外表光鲜、内里却污水横流的工地肯定不会受到认可的,所以项目现场排污措施、防尘降噪等工作也应同步跟进。
5结语
地质灾害施工项目管理比其它普通工程项目管理更具有复杂性,挑战性,拥有良好的项目管理制度与团队是项目效益的基点,在项目管理的基础上,提高项目运作质量才能得到人才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确保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优质、安全、快速的完成,必须树立现代项目管理理念,加强项目管理团队与施工队伍的建设,注重质量与安全的主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预期的目标。
作者:庹儒琦 单位: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队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及其他措施同等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水土保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斜坡及沟道中的水土流失机理,即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损失和破坏过程及工程防治措施。
我国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山坡防护工程;②山沟治理工程;③山洪气压层工程;④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山坡防护工程的作用在于用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及融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在有发生重力侵蚀危险的坡地上,可以修筑排水工程或支撑建筑物防止滑坡作用。属于山坡防护工程的措施有: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水簸箕、钱鳞坑、山坡截流沟、水窖(旱井)、以及稳定斜坡下部的挡土墙等。
山沟治理工程的在于防止兆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排泄,对沟口冲积锥不造成灾害。属于山沟治理工程的措施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以拦调节泥沙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拦沙坝,以拦泥淤地,建设基本农田为目的的淤地坝及沟道防道防岸工程等。
山洪排导工程的作用在于防止山洪或泥石流危害沟口冲积锥上的房屋、工矿企业、道路及农田等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及意义的防护对象。属于山洪气压层的有排洪沟、导流堤等。
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的作用在于将坡地径流 及地下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水土流失危害,灌溉农田,提高作物产量。其工程包括小水库、蓄水塘坝、淤滩造田、引洪温地、引水上山等。
坡面治理工程
坡面在山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斜坡又是和径流的策源地,水土保持要坡沟兼治,而坡面治理是基础。坡面治理工程包括斜坡固定工程、山坡截流沟和沟头防护工程等。
二、斜坡固定工程
斜坡固定工程是指为防止斜坡岩土体的运动,保证斜坡稳定而布设的工程措施,包括挡墙、搞滑桩、削坡、反压填土、排水工程、护坡工程、滑动带加固工程和植物固坡措施等。
三、山坡截流沟
山坡截流沟是在斜坡上每隔一定距离坡修筑的具有一定坡度的沟道。
(一) 截流沟的作用
山坡截流沟能截短坡长,阻截径流,减免径流冲刷,将分散的坡面径流集中起来,输送到蓄水工程里或直接输送到农田、草地或林地。山坡截流沟等高耕作、梯田、涝池,沟头防护以及引洪温地等措施相配合,对保护其下部的农田,防止沟头前进,防治滑坡,维护村庄和公路、铁路的安全有重要的作用。
梯田的基本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于改变地形,减沙、改良土壤,增加话题,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等都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变形监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技术
变形监测就是利用专用的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进行持续观测、对变形体变形性态进行分析和变形体变形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等的各项工作。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在精密工程测量中,最具代表性的变形体有大坝、桥梁、高层建筑物、边坡、隧道和地铁等。
1概述
工程范围总体呈的矩形(长边约100米,短边约60米),呈西北到东南分布,地势为西北高而东南低,坡度约30度,高差达20多米。区域最北端治理前塌陷严重,因此为监测重点,中部和南部的塌陷依次递减,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中南三处具有变形的代表性,产生沉降和位移可判断整个工程区域的变形情况。
本次监测采用2″级日产索佳SET2Ⅱ全站仪。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概述和监测方法
2.1概述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体系是一个反馈体系,它包括区域调查、重点地质灾害勘察、监测、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与管理等。其中,监测贯穿了从勘查到工程治理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而监理与管理则在整个过程都要行使职责.并架起与社会各职能部门联系的桥梁。在此过程中,各个阶段是相互关联的,又是相互反馈的。由于反馈信息,必要的修改是难免的,但它是在研究对象的地质力学破坏机制清楚、工程治理的总体目标确定、设计的技术路线基本科学合理的前提下的调整与优化,不是无原则的“三边”工程或推倒重来。
2.2监测方法简介与对比
2.2.1传统的测量方法
传统的测量方法是使用四等以上精度的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求出待监测点的高程。
(1)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是一种利用水平视线直接测高法,测定高差推求高程的精度是较高的,能够很好的满足变形监测的精度需要。可是水准测量方法本身受地形高差起伏的限制,仪器和标尺的精度要求很高,外业工作量大,施测速度较慢,效率不高,特别是危岩灾害体一般都是分布在陡峭的石山上,水准测量的难度非常大,有的根本无法攀爬实施测量。于是,人们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解算危岩等灾害体的滑动、下沉的变形参数。
(2)传统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
三角高程测量是一种利用经纬仪间接测高法,它不受地形起伏的限制,且施测速度较快,效率较高。在地形测绘、灾害治理工程、线路工程、管网工程、河道工程等工程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三角高程测量方法也有其致命的局限性,其测量精度往往受每次设站测量时仪器高的量取、棱镜高的量取、测站对中误差的联合影响。大大降低了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而且影响了工作效率。
设A为地面已知控制点,B为灾害监测未知点,A点已知高程为HA,HB为未知点高程,由图一可知:HB=HA+hAB。
图1三角高程测量原理图
图中:D为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α为在A点监测B点时的垂直角;Ι为测站点的仪器高,L为棱镜高;
V为全站仪望远镜和棱镜之间的高差(V=Dtanα);
为了讨论问题方便,这里对与设站方法无关的球差和气差的影响不作讨论(实际计算时按规范进行球差和气差的改正即可)。根据图1可得传统三角高程测量在已知点设站监测的基本计算公式:
hAB=V+I-L
HB=HA+Dtanα+Ι-L
2.2.2使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新方法进行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
随着全站仪的广泛使用,使用跟踪杆配合全站仪测量高程的方法便被人们广泛采用。虽然有先进的全站仪,但在危岩等灾害体高程变化测量工作中,如果采用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依然无法解决精度低、效率不高的局限性。
作者经过研究摸索,提出一种全新的方法进行三角高程测量。这种方法既结合了水准测量的自由设站的特点,又减少了三角高程三个环节的误差来源,因为每次测量时不必量取仪器高、棱镜高、不必仪器对中,不必选择固定点而可以在任意位置设站进行监测,即可求得未知点的高程数据。下面以地质灾害危岩变形监测为例,阐述这种新方法的原理:
图2 自由设站法三角高程测量原理图
如图2所示:我们在与已知点A和未知点B之间的任意位置设站,将棱镜设置在任意高度(只要在监测A和B点时,保持棱镜高度不变,就无需量取棱镜高),不用量取仪器高,不用与控制点对中,不用保留测站点位(下次监测也是随意设站),由图2得:
hAB=D1tanα1+K0-HA-K1=S1*sinα1+K0-HA-K1------------(2)
hAB=D2tanα2+K0-HA-L=S2*sinα2+K0-HA-L--------------(3)
K1=L-hAB------(4)
图2中:S1为斜距(监测值);α为水平视线至监测点的垂直角;K1为棱镜中心与B点的高度差(过渡值);L为棱镜高―可以设为常数(LA=LB=L);
将(4)代入(2)、(5)代入(3)后整理得:
L=S1*sinα1+K0-HA-----------------------------(5)
hAB=S2*sinα2-S1*sinα1---------------------(6)
HB=HA+hAB=HA+S2*sinα2-S1*sinα1---------------------(7)
为了便于直接利用垂直角监测值进行计算,我们将sinα=cos(90-α)=cosLa代人(7)式得:
HB=HA+S2*cosLa2-S1*cosLa1---------------------(8)
La为垂直角监测值。
通过以上公式推导和实例论证,我们从(8)式和实例计算表数据可以看出:
1)自由设站联测已知点A和未知点B,理论推导公式正确无误;
2)计算过程与仪器高无关,所以不用量取仪器高;
3)计算过程与棱镜高无关,所以也不用读取棱镜高;
4)计算公式与自由测站点的三维数据无关,所以更不用与控制点对中;
5)由于每次观测均为任意设站,因此不用保留观测站点位,即可求得未知点B的高程,既可以减少几个环节的工序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减少误差提高精度;
3变形监测技术的实施
3.1监测控制网的建立
为了取得高质量的变形监测成果,满足有关部门对工程变形分析的监测数据要求,制定合理并符合有关规范要求的监测方案。
(1)平面和高程监测控制点的布设和选埋
首先在监测区布设3个监测控制点,作为平面和高程监测控制点(平面和高程同点),以满足永安南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测的变形监测,首级监测控制点为可引入当地基础测绘控制系统的坐标及高程,也可在1:1万地形图选取某点坐标、高程及一条边的方位角,内部按一级精度要求执行。
监测控制点必需选在通视良好、确保点位无沉降、无移位的地方,并且其位置宜于长期保存、便于对监测点的观测。如果选在房上则应将不锈钢测量标志浇注混凝土固定。如选在基岩或山边地基坚实的地方,应采用现场基石打孔,放入不锈钢测量标志浇注混凝土固定。监测控制点编号以N开头,按N1、N2顺序编号。
(2)监测点的布设和选埋
监测点应选在工程区域内最能反映变形的位置上,根据实地的具体情况,北侧重点监测区选埋5个监测点,南侧非重点监测区选埋4个监测点,共选埋9个监测点,编号依次为JC1、JC2、…、JC9。监测点的埋设过程为先在具有变形代表性的岩石上钻孔再放入不锈钢测量标志并用混凝土固定,监测点埋设必需做到与岩石坚固连接,使监测点能真实反映工程区域变形情况。
3.2监测方法
利用当地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的Ⅲ16和Ⅲ17控制点连测得基准点坐标作为起始坐标,采用三联脚架法观测,水平角,垂直角各观测三测回,边长三次读数。设站Ⅲ17定向Ⅲ16测得N1,N2平面坐标和高程.设站N2定向N1分别测得JC1、JC2、JC3、JC4、…、JC9平面坐标和高程,水平角,垂直角各观测三测回,边长四次读数,今后各测站的定向及观测方法不得改变。
3.3监测控制点的施测
(1)平面监测控制点的施测
在监测区内布设一级导级,一级导线测量采用日产2″级SET2BⅡ全站仪,水平角观测三测回,垂直角观测三测回,边长观测三测回,每测回四次读数,边长要加入加常数、乘常数改正,气象数据按《规范》要求测量、记录,并且可直接输入全站仪对边长进行改正,各项限差应满足《规范》中各项要求。
(2)高程监测控制点的施测
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联测监测点。采用日产2″级SET2BⅡ全站仪,垂直角对向观测三测回,边长观测二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垂直角测回差及指标差较差不大于7″,垂直角要加入地球曲率与大气折光的改正(K值取0.14),仪器高、觇标高量至毫米,往返高差较差小于±40√D(D为公里)mm。
3.4监测点的变形监测期
监测点的变形监测期暂未确定,12月下旬起每半个月监测一次,春节前计测3次,以后根据工程监测点的变形情况另行确定。监测过程中有突发性变化,出现异常时,要及时通知甲方采取必要的措施,是否延长观测期或加密观测次数,视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后再由甲方决定。变形观测中除特殊情况外,仪器和人员不得变动,以消除人为和仪器的观测误差。
3.5监测点位移监测、沉降监测
监测点的位移监测采用极坐标法测得每个监测点的平面坐标,本项目采用日产2″级SET2BⅡ全站仪进行观测,水平角、垂直角以及边长的观测分别执行《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的相应规定。为了提高监测精度,观测次数适当增加,具体观测要求为:水平角采用方向法观测三测回,垂直角观测三测回,边长观测四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气象数据按《城市测量规范》(CJJ8-99)中一级精度要求测量、记录,并且可直接输入全站仪对边长进行改正,并加入仪器检定的加常数、乘常数改正。
各次沉降监测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代替四等水准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采用日产2″级SET2BⅡ全站仪,垂直角对向观测三测回,边长观测二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垂直角测回差及指标差较差不大于7″,垂直角要加入地球曲率与大气折光的改正(K值取0.14),仪器高、觇标高量至毫米,往返高差较差小于±40√D(D为公里)mm。
4结语
在以后的工作中只有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的科学研究、地质环境的调查、评价和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才能达到提高监测技术水平,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我市地处皖南山区,80%的国土面积为山地、丘陵,地质结构复杂,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为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市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经市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知如下:
一、牢固树立地质防灾意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加强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地质灾害是实施**生态大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早日实现“三最”目标,推动**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绝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的发展。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方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规规定,狠抓防治地质灾害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确保防治地质灾害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一)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将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和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具体负责人。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列入年度计划和预算,确保潜在的地质灾害得到及时调查、勘查和治理。要制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和群测群防的网络,切实落实地质灾害险情巡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等制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妥善处理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要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知识,提高防灾意识,增强防灾能力。
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市政府及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和**风景区管委会都要设立地质灾害值班室,落实值班人员,向社会公布值班电话,并建立迅速、准确的信息反馈系统。
(二)市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的责任,会同建设、规划、水利、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拟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建立和完善相关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依法查处工程建设中各类破坏地质环境的行为。切实加强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审查管理和地质灾害治理责任的认定,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市防治地质灾害的具体管理办法。
(三)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互相配合,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部门负责组织规划编制和审查,依据经评审备案的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工程项目选址和规划管理。建设部门负责勘察设计审查和工程建设活动管理。计划部门负责项目审批,依据经评审备案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组织审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交通、水利等部门负责本行业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监察部门负责对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进行行政监察。
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按照市政府公布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规定,做好防治工作,建设、水利、交通、旅游、教育等部门要编制本部门《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三、严格规划编制,加强规划管理
(一)认真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防治地质灾害是城乡防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必须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交通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的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凡没有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应当限期安排或在规划修编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补充,并在规划管理中进行有效控制。
(二)严格把好建设项目规划用地选址关。从严控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活动,严禁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内进行除灾害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以外的其它建设活动。在城市规划区内,申请规划选址和建设用地前,必须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条件,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凡没有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或未考虑建设用地条件的,或虽经评估但未经国土资源部门评审备案的,不得批准使用土地和进行建设活动。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在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上形成联动机制,防止产生新的地质灾害隐患。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当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审备案的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计划部门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管理。规划部门要把严防地质灾害作为规划方案审查的重要内容,与国土部门一道,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不符合规划的,应坚决予以纠正。对未经国土资源、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使用土地和建设的,应按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四、严格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安全
建设、水利、交通等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工程项目主管单位,要在工程项目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
(一)加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预防,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必须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进行工程设计。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必须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主体工程设计应考虑施工进程中因挖方、填方、堆载和卸载等对山坡稳定性的影响。在建设场地内,由于施工或其它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形成滑坡、崩塌的地段,必须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防止地质灾害发生。
(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单位或项目业主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开展建设工程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工作。承担建设工程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的单位,应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相应业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无证、越级、挂靠、出卖图签、代盖图章等违法方式,从事建设工程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工作。
(三)加强工程施工管理。工程施工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做好完整的隐蔽工程记录,加强监测和维护,不得擅自改变建筑物的层高、结构、体量和施工工艺等影响建筑质量安全和基础稳定的参数。凡边坡稳定性得不到保障或支护工程达不到设计要求的,不得进行主体建(构)筑物施工;凡地下工程未完成或达不到设计要求的,不得进行地上工程建设。如施工中发现实际地质状况与工程勘察资料不符或存在隐患时,应立即采取妥善措施,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同时,要切实加强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工作,严禁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投入使用。
五、加强业务培训和宣传教育,增强防灾能力
国土资源、建设、规划、交通、水利等部门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的学习培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要加强对各区县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工作人员防治地质灾害的技能培训,提高区县防治地质灾害的能力。
1)地质环境背景。井田位于河东煤田中部,地层自老到新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P1x)、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上第三系(N)、第四系(Q)地层。井田地质构造简单,褶皱、断层、裂隙构造均不发育。主要充水水源为奥灰水及采空区积水,充水通道主要为导水裂隙带、构造及封孔质量不佳的钻孔等。该煤矿主采4号煤层,其直接顶板泥岩为软弱岩石,稳定性差。
2)井田土地类型及植被。根据中阳县国土资源局2011年的《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井田内土地类型为:旱地、其他园地、有林地、其他林地、其他草地、铁路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田坎、裸地、采矿用地、村庄。植被类型为:乔木以油松、侧柏、杨树、刺槐等为主,灌木以荆条、酸枣、胡枝子、蔷薇、刺梅等落叶阔叶灌木为主,草类以白羊草、黄背草、苜蓿等蒿类为主。阴坡植被覆盖率高于阳坡,自然植被覆盖率45%,植物种类相对丰富。区域植被类型属山地中生落叶阔叶灌丛区,群落结构为:林地植被、草地植被、农田植被、路际植被四种类型。当地乡土树(草)种主要以油松和刺槐等人工林为主;适生草本植物:白羊草、沙打旺、羊胡子、荆条;适生灌木植物:柠条、胡枝子、连翘、紫穗槐等。
2矿山地质环境主要问题
1)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塌陷及滑坡等,根据野外实地调查,地面塌陷并不明显,这与开采规模较小、开采方式落后、回采率低有关;荒坡上的地面蹋陷,因形成时间长、受雨水冲刷和自然风化、加之自然植被覆盖,也不易辨认。调查中发现4个较典型的滑坡,均为土质滑坡。随着矿山大面积的开采,区内会形成大面积的地面塌陷及滑坡,因此生产中应加强对地面塌陷及滑坡的监测和防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地形地貌景观破坏。该矿目前建设项目主要有:矿井主副井工业场地、行政办公建筑、生活福利建筑、排矸场地等。场地修建时分台阶整平,有较大量的挖填方工程,排矸场目前有少量煤矸石,对地形地貌景观造成较重不良影。
3)土地资源的破坏。该矿目前土地类型主要为:旱地、林地、草地、村庄、采矿用地等,土地面积共581.99hm2。该矿主副井工业场地占用土地类型为采矿用地,排矸场占用土地类型为林地和草地,对土地资源的影响较轻。
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方法对策
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这是该矿主要的对策之一,规划应重视地面塌陷及滑坡等的恢复治理,要充填塌陷裂缝及治理已有滑坡,使矿山服务年限期满后,地质环境得到很好的恢复。淤地面塌陷治理工程:首先沿着地表塌陷裂缝剥离表土,剥离宽度为裂缝两侧各0.3耀0.5m,剥离土层就近堆放在裂缝两侧;然后充填裂缝、平整土地,当充填高度距地表1m左右时,应开始用木杆做第一次捣实,然后每充填40cm左右捣实一次,直到略低于原地表,再将之前剥离的表土赋予其上。塌陷坑、裂缝较小时,就近取土填埋、整平,保证其自然排水通畅。于滑坡治理工程:治理方法主要是对滑坡体上部进行减荷卸载,在滑坡体后缘修建排水沟,并进行防渗处理。
2)地形地貌及土地资源治理工程。矿山服务年限期满后,对排矸场内矸石进行清运,对风井工业场地进行拆除、并覆土恢复土地功能。据粗略估算,种植杨树按1500株/hm2,覆土约8000m3,补种杨树约2000株。
3)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主要是对地面塌陷、崩塌等地质灾害,地形地貌及土地资源破坏等进行监测。监测方法为对地形地貌景观进行人工现场调查,现场测量监测;对采矿引发的地面沉降观测,采取布置地面沉降观测站进行长期观测。
4结束语
[关键词]程寨滑坡 治理效果 监测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45-1
程寨滑坡位于贵州省习水县程寨乡集镇上,威胁到区域136户近52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滑坡区前缘重要道路的畅通。该滑坡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此习水县政府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对滑坡经行了综合治理。在滑坡治理工程结束后采取合理的监测方案,布置有效的监测仪器设备,可以及时掌握滑坡诱发因素变化和坡体变形发展趋势[1~3],科学客观地评价工程治理效果[4~5],从而确保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要道路畅通。
1地质环境
程寨滑坡发育于习水河左岸,属侵蚀型河谷斜坡地带,坡度在18~30?,顺坡长420m、宽80~220m,平面分布面积8.2×104m2,主滑方向10°,地形坡度11°。滑坡右侧为官渡河,前缘直抵习水河,后缘边界位于村级公路外侧,滑坡后缘窄,向前缘逐渐变宽,地貌上呈圈椅状地形。滑体物质成分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老滑坡堆积层及含砂质泥岩强风化层,滑体厚度5~24m,体积110×104m3,确定为顺层推移式大型蠕滑类滑坡。
2滑坡治理工程及监测实施
2.1治理工程
根据滑坡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特征和其他实际情况,结合习水县政府的市政规划要求,程寨滑坡采取搬迁避让+排水沟修补疏通+削方工程+抗滑桩(中下部)的方式进行治理(详见图1)。治理内容包括:对坡体上原排水沟进行修复;以高程700m为基准向后进行削方,对滑坡体上坡面舒平整理和道路恢复;在滑坡下部设置3类抗滑桩,防止滑坡进一步变形滑动;对于滑坡已经破坏的35户居民采用集中搬迁至安全区域;滑坡范围内的水田全部改为旱地,以减少地表水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
2.2监测实施
根据程寨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布置5个钻孔安装测斜管,呈3个剖面对滑坡体深部位移变化进行监测(图1),还对降雨量,孔隙水压和土体湿度等相关因素进行了自动化监测。
3滑坡监测成果分析
程寨滑坡治理工程于2013年7月基本完成,随后开始治理后的监测工作,从2013年8月13日起监测成果分析如下:(1)深部位移监测。滑坡体深部位移监测布置的5个测斜孔以A+向位移为主,位移量均很小,基本在2mm以内,说明滑坡的蠕变得到很好控制;IN-2、IN-4孔口在B-向有3mm左右位移,说明在滑坡体中部在前缘抗滑桩作用下西向蠕滑;IN-1、 IN-3、IN-5在B向未有明显位移量。(2)降雨量。程寨滑坡区8、9月降雨稍多,日最大降雨量不超过50mm,期间滑坡体未出现较大的变形。(3)孔隙水压。渗压水头雨季变化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明显滞后于降雨时点。连续强降雨使滑坡体渗压水头阶梯式增大,地下水位在此过程中上升了1.49m。雨季过后,滑坡体渗压水头逐渐减小,历时短暂的中小雨对地下水活动的影响较小。(4)土体湿度。滑坡土体含水率随埋设深度呈明显的分层规律,由1.0m深处往上土体含水率逐渐层降低;在1.0m深处土体含水率随降雨量无明显的增减变化,说明程寨滑坡的降雨入渗影响深度达到1.0m左右。
4结论
(1)程寨滑坡各测斜孔A向位移量很小,滑坡中部的IN-2、IN-5在B向有3mm左右的位移;滑坡体的孔隙水压受历时短暂的中小雨影响较小,在区域强降雨下与降雨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并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降雨对滑坡土体湿度的影响深度在1.0m左右,并且随深度增加,土体含水率递增。
(2)程寨滑坡治理工程使滑坡区整体趋于稳定,坡体削方后达到了滑坡后缘减载目的,滑坡前缘抗滑桩实现了有效的阻滑功能,使滑坡体变形量很小;排水沟的修复疏通使短时中小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力大为减小;水田改造使滑坡体水环境得到改善。
(3)程寨滑坡综合治理效果非常明显,滑坡体发生整体滑动再次产生大范围灾害的可能性很小,滑坡存在隐患基本消除。但是,在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仍应重视和加强对程寨滑坡区域的监测预警工作。
参考文献
[1]丁瑜,王全才,石书云等.基于深部监测的滑坡动态特征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1,19(2):284-288.
[2]薛强,张茂省,唐亚明等.基于变形监测成果的宝塔山滑坡稳定性评价[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40(3):110-114.
[3]景锋,张忠亭,肖本职等.某滑坡变形监测及稳定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3,24(增1):234-236.
关键词:矿山地质 环境治理工程 勘查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TD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00-01
我国对矿山的开采使用历史悠久,由于存在开采方式的不合理,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因此,就出现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只有启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计划,才能对矿山能源的开采走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1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设计中存在的弊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也在不断的推进实施中,矿山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在治理设计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1.1 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
对矿山的开发利用引发了诸多的地质环境问题,由于人为的盲目开发利用,造成矿山环境的恶劣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与减少的,还存在受原生态地质影响的因素,导致地质环境相对脆弱,同时,在对矿山进行开发时,对矿山的地质环境也会发生复杂的变化,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地质灾害的产生,由于长期对矿山实施开采,矿山也会堆积大量的重金属,形成重金属污染,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会威胁到当地居民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同时,影响着他们的正常生产与生活。
1.2 矿山开采过程中造成的地表沉陷与水资源的破坏
矿山资源的开采是没有节制的,随着矿山的开发,就会不断的形成矿山内部的采空区,矿山内部会受岩层的影响形成弯曲断裂的一种状态,这就会直接导致地表与空区的岩层产生不断的变形弯曲,致使塌陷的现象出现,地表沉陷后就会导致当地的耕地面积大面积的减少甚至绝产,大部分的农耕用地成为洼地,另外,塌陷的现象还会导致地下建筑的沉陷现象,严重时还会致使建筑物出现倒塌或开裂。矿山的地质环境受到重要影响后,就会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甚至出现枯竭的严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在矿山的开采进行中,要用到大量的水,这就给水资源带来了一定的浪费,导致地下水位受到影响,系统失去平衡,同时还会造成地下水污染的现象产生,这是由于矿山地质的环境在不断的破环中会产生一定的有害矿物质的原因。
1.3 矿山开采带来的垃圾污染
我国对矿山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与废渣,同时,随着开采的持续进行,废渣与垃圾的堆积就会越来越多,会直接导致突涌与滑坡的事故发生,矿山开采所产生的废渣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长时间堆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污染及土地污染,进而影响了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同时对当地的动植物的生存也有一定的影响,矿山开采遗留的废渣已经严重的对生态平衡与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对地质地貌也有相应的不同程度的破坏及污染。
2 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程中规划设计的解析
2.1 治理工程的规范化设计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的基础就是了解规划设计,对需要完善的规划治理项目进行进一步的评审与申报,规划设计治理手段与投资的具体标准,同时,区分好治理的难易程度,确定好需要治理的工程范围及治理的力度,在矿山实施开采前,根据不同的矿种类型,实施计划不同的开采方式,在实施治理工程的过程中,要保证发挥出治理工程的最大效果,在消除矿山地质安全隐患的同时,还要最大力度的发挥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2 设计原则遵循了互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我国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程设计工作,从计划到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科学理念与实际情况,根据矿山开发当地的地质环境污染与破坏程度,设计计划了不同的治理工程理念,在设计原则上遵循了尽量保留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则,在科学治理的同时,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设计理念,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同时,我国在治理工程中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的实施给与了资金上的帮助,最大限度的解决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中对设备的准备,及整治工作中需要的资金成本预算。
2.3 治理工程设计中的企业扶持制度
我国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在政府与相关管理部门的大力治理下,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工作作出贡献,鼓励企业与个人对矿山土地的复垦工作,并且复垦后经国土资源部门检验合格后,可以归个人或企业使用,政府与相关管理部门大力鼓励企业与个人在治理后的土地上进行养殖与种植,实行产业化的经营及发展。
2.4 控制矿山的开发实行有节制的开采政策
我国对矿山的开发已经引发了诸多的地质环境问题,正是由于人为的盲目开发,造成了矿山环境的恶劣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与减少的,我国在矿山开采的相关政策上应该完善管理体制,控制好矿山的开采利用,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矿山地质环境免受污染与破坏,现如今,矿山地质环境遗留下的环境问题,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只有实施有节制的开采计划与政策,才能保证日后的矿山地质环境在恢复治理后早日实现规范化与科学化。
2.5 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程设计政策的实施
我国在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程设计中,出台了相关管理政策,并且国土资源局与环保总局在一定程度上都明确了治理工程设计的相应决策,在管理形式上也多种多样,给与了管理上的指导性意见,并且实行对矿山开采后的验收工作,对那些不符合验收标准的,给与相应的处罚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尽量避免与减少开采对矿山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同时,对符合资质单位的技术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质量。
3 结语
通过解析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程设计工作,了解了对矿山开采后的环境治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计划与实施效果,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面临着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同样,矿山的开发对当地的地质环境有着重大的威胁,矿山开发后遗留的地质环境问题值得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去思考,因此,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在现阶段尤为重要,只有启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程的设计计划,才能对矿山能源的开采走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理航.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中联合工艺复垦的运用[J].科技与企业,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