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

时间:2023-09-24 10:52: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

第1篇

关键词:胸腰椎;不稳定骨折;前后路手术;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68-01

1983年Denis提出了三柱分类概念,提出脊柱的稳定性有赖于中柱的完整,而并非决定于后方韧带复合结构。三主分类将脊柱分为前、中、后三柱。凡是中柱损伤的患者都属于不稳定性骨折[2]。自此脊椎骨折的手术技术和治疗方法有了大幅的改善,我国在近几年的医学发展中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院在2010年7月到2012年5月一共接治了5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患者,对他们进行了I期前后路手术,通过对术后疗效的观察,5名患者均恢复良好。

1方法

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是高空坠伤、交通事故等原因导致的。5例患者在手术前呈现的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分别是A、A、B、B、B级。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先从患者的脊椎后路切开,使用Luque棒将脊椎固定和复位,然后进行侧前方的减压,将已经断裂的椎骨及软骨取出,露出骨面。选取同侧的髂骨,将其处理成骨块,注入髂骨使之融合。手术中根据患者脊椎骨的损伤情况,分别使用普通的“L”形钢板和“Z-plate”钢板进行固定。在手术结束后要放入引流管,检查患者是否感染,对有常规性感染的进行治疗。手术时间在6~7小时左右,患者出血量每人1800~2000ml之间,为患者输血每人1000~1500ml。

2结果

患者在我院住院的平均时间为35天,我院对术后的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到18个月的随访,患者的髂骨植入处均融合良好,固定处稳定,没有松动的迹象,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分别达到D、D、D、E、E级。

3讨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科技技术也随之提高。在医学领域里,由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人们开始发现,因脊椎骨折所带来的神经压迫是在硬脊膜的侧前方。通过对患者的临床察看,以往的只有后路利用Luque棒将脊柱复位及固定的方法,难以将移位的椎骨良好复位,容易导致神经的二次损伤,进行二次手术。根据Denis提出的三柱分类概念,脊柱是否稳定,取决于中柱是否完整,而骨折导致中柱断裂就是不稳定性骨折。对于这种患者的手术应尽量的提早进行,消除骨折的椎体对于神经的压迫,尽最大可能恢复骨折处脊柱的正常排列,并用Luque棒对脊柱进行固定处理,使复位效果达到最好。运用前后路联合的固定方式,在纵向抗压、后伸抗弯、侧弯抗弯及抗旋转方面,都要比单独使用后路或前路固定的疗效好[3]。在临床病症的治疗过程中不难看出,单独使用后路固定脊柱使其复位的方法,其疗效要取决于损伤脊椎的前韧带的完整性。如果前韧带损坏,则当弓根钉被撑开时,没办法让损伤的椎体达到预期的复原效果,而且严重时,会使损伤的椎体发生脱臼或旋转移位的现象,打乱了损伤脊椎周围其他椎体的排列顺序,在复位以后容易在损伤椎体留下一部分类似“台阶”的痕迹,导致硬脊膜受到前方带来的压力,这样,手术就达不到预期的疗效了。然而,前后路联合手术就避免了这一弊端,在手术中,后路手术是运用Luque棒固定损伤的脊椎,这时,脊椎复位不单单只是借助于前韧带的弹性,而是在后柱的辅助下,借助于被拧紧的钢丝的拉力,使损伤的脊椎逐步的复位,并且使周围的脊柱恢复正常的排列顺序,然后再进行前方的减压,将硬脊膜处残留的小碎骨去除,消除来自前硬脊膜所带来的压力,使植入的髂骨得以固定,增加稳定性。本次观察的5例患者均属于是不稳定性骨折,如果单独使用后路手术,不但消除不了由硬脊膜所带来的压力,还会增加对损伤脊柱后柱的损伤,导致损伤脊柱稳定性进一步下降;而前后路联合手术就可以帮助这5例患者消除这一弊端,使得患者的损伤脊柱中的小碎骨完全被去除,而且还能使损伤脊柱得到前后两个方向的固定,最大可能的加大了损伤脊柱稳定性。

4结语

根据5例患者的临场观察和术后随访,我们不难看出,在对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已经不能只采取单纯的后路固定脊柱方法,因为这样不仅消除不了由硬脊膜所带来的压力,还会增加对损伤脊柱后柱的损伤。应该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方法,因为这样会使损伤脊椎受到前后两个方向的固定,起到了良好的脊椎复位效果,而且还可以较好的减小损伤脊椎对于神经的压迫,恢复脊椎的正常排列顺序,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使得患者的损伤脊柱最大可能恢复到最好状态。

参考文献

[1]霍,温树正,郭文通.前路减压Kanada装置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段爆裂型骨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7(3):123~124

第2篇

【中图分类号】R726.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83-01

1 概述:环枢关节轻度移位,是区别于环枢关节半脱位的环枢关节轻微移位,是环枢关节解剖位置的微细改变,在直接或间接、急性或慢性外力的作用下,导致环枢关节移位时,对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的牵拉力在其弹性限度之内,没有造成软组织的撕裂伤,原发性软组织损伤较轻,由于小关节移位而导致的病理改变,而出现一系列的继发症状。

2 病因病机:由于长期伏案和低头工作,或枕头过高,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弯曲状态,使颈椎周围的肌肉、韧带、关节囊长期牵拉,紧张、痉挛、疲劳、松弛,导致局部软组织慢性疲劳性损伤,充血、水肿,形成原发性无菌性炎症,由于肌肉及关节囊松弛,牵拉力不平衡,使关节腔内平衡失调,滑膜嵌顿,关节移位,出现继发性炎症反应,局部充血、水肿,张力增加,波及到附近的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其受到炎症反应的侵袭和关节移位平衡失调的压力和水肿的张力,使椎动脉、脊髓、交感神经受到轻度损伤,功能紊乱,出现局部、头部和全身症状。

3 症状:

3.1 局部症状:轻者仅感觉颈项酸困不适,休息后逐渐减轻或消失;重者表现为颈项强直、疼痛,活动受限,颈部旋转时疼痛加重,头部有向前下坠感,减少或停止不良姿势后,症状逐渐减轻。

3.2 头部症状:头晕、偏头痛、头胀,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失眠多梦,血压不稳,视力减退,耳鸣耳聋,鼻塞,口眼歪斜等症状。

3.3 全身症状:工作后容易疲倦,肩背四肢酸困乏力,胸腹部感觉不适。

4 检查:

4.1 X 线检查:X线片开口位,可显示环枢关节轻度移位,齿状突不对称,侧块偏移,环枢关节间隙不等宽,并排除骨折、脱位、先天畸形。

4.2 体格检查:急性期:颈部活动范围(前倾、后仰、侧弯、旋转)受限或轻度受限,颈部各项体征基本属阴性;慢性期:活动范围基本正常,各项体征均属阴性。

4.3 拇指触诊:急性期:环枢椎后部及两侧有轻度肿胀,压痛明显,以患侧为甚;慢性期:环椎关节两侧椎板压痛明显,以患侧为甚;枢椎的棘突和横突有压痛,患侧为甚;可触及环枢关节和横突表面不平整,向一侧突出,棘突偏歪。

5 诊断:

5.1 环枢关节轻度移位(根据解剖位置的改变命名,其症状包含颈椎病的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

5.2 颈椎病(椎动脉型)(根据症状为主命名)

5.3 颈椎病(交感神经型)(根据症状为主命名)

6 鉴别诊断:

6.1 落枕:由于转头睡眠时间较长,或旋转幅度较大,或睡时受凉,引起颈部软组织损伤,主要是胸锁乳突肌痉挛和斜方肌损伤。

6.2 环枢关节半脱位:由于颈椎退变失稳,导致隐形损伤,关节囊松弛,或不协调的外力,引起环枢关节内外平衡失调,引起关节移位的外力超过局部软组织的弹性限度时,可造成横韧带、翼状韧带或齿突尖韧带损伤,环枢关节移位或环枢关节交锁,严重者可造成脊髓损伤或椎动脉受压迫。

6.3 颈椎病(神经根型):X线片45度斜位可见椎间孔变小,主要表现为上肢疼痛、麻木。

6.4 颈椎病(脊髓型):MRI可显示颈椎间盘突出,主要表现为下肢步态不稳,有落空感和踩棉花的感觉。

6.5 骨折及先天畸形:X线片开口位、正、侧、斜位片,可显示骨折和先天畸形。

7 基本治疗:

7.1 按摩:用揉法、弹拨法、理筋法,颈部重点在风池、风府、枕骨下缘,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及压痛部位按摩,肩部顺着斜方肌的走向及分布按摩,重点是肩胛内缘、肩胛内上角、岗上肌、岗下肌、大圆肌、小圆肌。

7.2 针灸:重点是风池、肩井、天宗,配合曲池、手三里、列缺、阳陵泉、条口透承山。

8 手法复位:

8.1 旋转复位法:适用于环枢关节旋转功能障碍者。

操作:以头部左旋障碍为例,患者端坐,医者站其后,医者左肘弯托着患者下颌,右手拇指抵住偏歪的枢椎棘突,左臂向左轻轻旋转,患者头部左旋(下颌不超过左侧肩头),稍发顿力,听到响声,指下有移动感,复位结束,按压原来的压痛点,疼痛减轻或消失,复位成功。

8.2 侧推复位法:适用于环枢关节左右侧弯功能障碍者。

操作:以头部右侧弯障碍为例,患者端坐,医者站其后,医者左肘弯托着患者下颌,右手拇指抵住环枢椎右侧突出的环枢关节处,左臂向上向左轻轻提拉旋转,旋转不超过30度,右手拇指向左侧轻推,稍发顿力,听到响声,指下有移动感,复位结束,按压原来的压痛点,疼痛减轻或消失,复位成功。

8.3 牵搬复位法:适用于环枢关节后仰功能障碍者。

操作:以头部后仰功能障碍棘突右偏为例,患者端坐,医者站其后,医者左肘弯托着患者下颌,右手拇指抵住右偏歪的枢椎棘突,左臂向上轻轻提拉,并向后板,右手拇指向左前方轻推,稍发顿力,听到响声,指下有移动感,复位结束,按压原来的压痛点,疼痛减轻或消失,复位成功。

9 功能锻炼:颈椎六步操:患者端坐,头部中立、前倾、后仰、左侧、右侧、左旋、右旋,可重复3~5遍。

10 小结:

10.1 环枢关节轻度移位只是一个指标,也是诊断的病名,是损伤程度介于落枕和环枢关节半脱位之间的病理改变和一系列的症状。

10.2 环枢关节轻度移位是颈椎病的早期表现,为功能性改变,多数患者感觉病因简单,症状较轻,简单治疗或靠自身恢复,失去早期的最佳治疗时期;症状较重时,与五官科、神经科的症状相似,容易误诊。若迁延日久,反复发作,形成较重的颈椎病,

10.3 按摩采取俯卧位(有洞的按摩床)较好,手法要轻柔和缓,多种手法交替使用,多个部位轮流按摩,避免医源性损伤,不要按照患者的要求,大力按摩或一个部位长时间按摩。

10.4 手法复位时,一般采取坐位复位,对头部症状较重者采取平卧位复位;根据局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先做针灸和按摩手法,一次或几次后,局部炎症反应基本消失后再做复位。

10.5 复位原则:排除手法禁忌症,手法要轻巧,不要追求响声,不要追求一次到位。

10.6 颈椎六步操,是本人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简单、轻柔,安全、无副作用的颈椎锻炼方法,实用于健康人的锻炼,亚健康人的康复,患者的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张长江等《脊柱相关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广东科技出版社

[4] 田纪钧等《脊柱调衡疗法》,石家庄市,人民日报社 新闻事业培训中心医药专题部

[5] 韦贵康 《脊椎相关疾病》,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3篇

关键词:脊柱;结核;X线;CT

        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为常见。近年来随着结核杆菌耐药性的增加及艾滋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等因素,结核的发病率又呈明显上升趋势[1]。本病是严重的骨关节疾病,其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大,因而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意义重大。现搜集经我院诊治的脊柱结核200例X线及CT资料,加以分析,旨在探讨其X线、CT表现及二者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资料齐全的脊柱结核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200份。其中男性124例,女性76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2.5岁。就诊原因:139例因相应节段椎体结核区域疼痛就诊,9例发现胸/腰背部后突畸形就诊,32例因在外院确诊脊柱结核到我院治疗,其他原因20例。

        1.2方法:仪器采用美国Kodak公司产CR系统,常规摄取脊柱正侧位片。CT采用美国GE Light Speed Ultra-16排螺旋扫描机。对20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X线及CT表现进行分析归纳。

        2结果

        本组200例全部于术前行X线正侧位检查,182例同时行CT病变部位扫描。200例脊柱结核中X线检出188例,检出率为94%(188/200),CT全部检出,其检出率为100%(200/200)。发病部位:颈椎6例(其中寰枢关节4例),占3%,胸椎62例,占31%,腰椎118例,占59%,腰骶部14例,占7%。单发椎体病变84例,累及邻近2个椎体98例,累及邻近3个或以上椎体11例,跳跃性累及2个及以上椎体7例。X线及CT表现:椎体上、下缘虫蚀样骨质破坏,椎体可被压缩呈楔形样变,椎间隙变窄及周围软组织肿胀,重者可有脊柱后突畸形。

        3讨论

        3.1临床与病理: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常见,约占40%-50%[2]。以25岁以上的青壮年最多见,近年来老年人脊椎结核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腰椎为最好发的部位,胸椎次之,颈椎较少见。结核杆菌通常随着血液循环到达椎体,引起椎体中央或边缘骨质破坏,少数情况下也可能由于前纵韧带下结核病变侵蚀破坏椎体。结核病进一步发展侵犯椎间盘和椎旁软组织,导致椎间盘破坏和椎旁脓肿形成。病变常累及两个以上椎体,可间隔分段发病。约90%的脊椎结核病变侵犯椎体,脊椎附件较少侵犯。病理可分为两大类即椎体结核和附件结核[3],前者又分为中心型、边缘型和韧带下型;附件结核指发生于椎弓和骨突的结核。临床上,大多数病人发病隐袭,病程缓慢,症状较轻。有的病人脊椎已形成畸形,但仍能从事劳动。全身症状可有低热,食欲差和乏力。局部常有脊柱活动受限,颈、背或腰痛,多为酸痛或钝痛。脊柱可后凸畸形。脊髓受压可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或瘫痪。颈椎结核形成咽厚壁脓肿,可压迫食管和气管,引起吞咽困难和呼吸不畅。下胸椎、腰椎结核形成腰大肌脓肿,可流注入髂窝,甚至到达臀部。

    3.2脊柱结核X线、CT征象分析:脊椎骨质破坏:椎体骨质破坏是脊柱结核的主要征象。早期根据骨质最先破坏的部位,脊椎破坏可分中心型、边缘型、韧带下型及附件型,但临床上见到的常很难分型。由于骨质破坏和脊柱承重的关系,椎体塌陷变扁,呈楔形,甚至椎体完全消失为最常见的表现。少数病例为所谓附件型,主要见棘突、横突、椎弓等附件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病变引起相邻的椎体终板破坏,髓核疝入椎体,椎间盘完全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椎旁冷性脓肿:脓液会聚集在椎体一侧的骨膜下形成椎旁脓肿;当脓液突破骨膜后,由于重力关系沿肌肉筋膜间隙向下垂方向流注,形成流注脓肿。在腰椎可形成腰大肌脓肿,表现为腰大肌轮廓不清或呈弧形突出;在胸椎表现为胸椎两旁梭形软组织肿胀影;在颈椎形成咽后壁脓肿,表现为咽后壁软组织影增宽,并呈弧形前凸。脊柱畸形:因病变广泛,可发生脊椎畸形,可见脊椎后凸或侧弯畸形。死骨:较少见。可见中心型的骨破坏区中沙粒状高密度死骨影。

        3.3脊柱结核X线、CT临床应用价值:早期脊柱结核骨质破坏较轻微且软组织肿胀(冷脓肿)往往亦轻微,X线片上很难发现,一些较为特殊部位的脊柱结核由于投照因素、患者体型因素等往往可掩盖病变位置,本组200例中有12例骨质破坏较轻微且位置较为特殊在X线片上并未发现病变,其位置分别位于寰枢关节、腰骶椎。而CT则可100%检出,较X线更容易显示骨质破坏,即使较小的破坏也能够显示,更容易发现死骨及病理骨折碎片,平扫结合增强检查还可帮助了解脓肿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大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

        4小结

        综上所述,脊柱结核的X及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可作出正确诊断,但早期脊柱结核的诊断CT更优于X线平片,故在X线片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结核时,宜早期选择CT检出,避免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俞勇,钟生才.脊柱结核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8,5:164-166

[2]郭启勇,主编.实用放射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53-1155

第4篇

因为,久坐、坐姿不良、缺少运动是这类人群的日常状态,也同时也是脊椎病的促因。

比如前几年就结成病友,时常切磋哪家中医院更好的李冰冰、梅婷、袁立等人,都曾受其害。

其中,李冰冰更是腰椎间盘突出的资深患者。

人老先从脊椎老

“人类成为这世间唯一的直立行走生物,是付出了代价的。” 肖丹用他数年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的接诊案例佐证此言。

颈肩疼痛、腰痛、腿痛、走路乏力而前来求助的人,是肖丹最常遇见的患者。“他们大多都是由于久坐并且长期坐姿不良,脊椎长久压力过大,而引发脊椎疾病。经常开车的人,也容易有这些问题。生物由四肢爬行演化为今天人类的直立,脊椎要承受比非直立行走大许多的压力,这让它在日常活动中容易受到影响。”

脊椎健康,比我们以为的更重要。

脊椎病,通常意味着脊椎的骨质、椎间盘、韧带、肌肉发生病变,进而压迫、牵引刺激脊髓、脊神经、血管、植物神经从而出现复杂多样的症状。比如,使动脉血管受到影响,造成脑供血不足,使得记忆严重受到影响,严重会造成失眠。

不能直立、头痛、眩晕、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颈肩酸痛、食欲不振、反胃、呕吐、下肢无力、走路像踩着棉花,都是脊椎病的可能症状。

“如果不能改变久坐的工作方式,那就要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尤其坐姿”,肖丹说。

“坐如钟”不利于脊椎健康后仰135度最好

据《泰晤士报》报道,长期坐在办公室的上班族理想的坐姿是上半身与大腿成约135度。这样可能给使用电脑带来不方便,但脊椎承受的压力比弓着背和直坐小。

在研究中,22名志愿者摆出三种坐姿接受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扫描:弓腰趴在桌上或玩游戏;90度直坐;上半身向后与大腿成135度角,放松,双腿着地。

通过计算不同姿态脊椎的角度、排列和椎间盘的高度、移动,放射线学者发现,放松的坐姿最能保持脊椎的自然形状。

领导研究的瓦西姆•阿米尔•巴什尔说:“当脊椎承受压力时,它会受到挤压、偏离排列。135度坐姿是最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而非大多数人认为正常的90度坐姿。”

巴什尔医生指出,上班族和学生或许可以通过纠正坐姿和依靠能向后躺的椅子避免未来的背部疾病。

他说:“我们生来就不是可以长时间坐的,但是现代生活要求全球绝大多数人在椅子上工作。最佳的护背姿势是躺着,但实际情况不允许这样。”

选择让脊椎松驰的枕头

对于脊椎,坐姿之外,睡姿也很重要。

古人说“高枕无忧”,但现代医学认为,“枕头太高或太低,对颈椎都不好,垫错位置更会出问题。平躺时,枕头要刚好从整个头部一直垫到脖子,不能垫到肩膀,更不能只垫到后脑一半之处”,肖丹说,“让头稍微向后仰,才是让头脑休息的最好姿势。”

下巴最低处若朝天,就表示枕头太低,若下巴往下压,即枕头太高,下巴应该保持水平,才是舒服且正确的枕头高度。

但是,不论姿势再怎么正确,固定太久都不宜,久了一定要换一换,睡觉要翻身,坐久要站起来动一动,脊椎才能保养好。

另外,有些人认为睡硬板床,是对脊椎好,其实人体臀部、腰部、肩膀三处的肉多少不同,硬板床会让身体曲线处不能贴到床面,以致不能放松休息,不舒服也不健康。

用办公中的边角料时间给脊椎减压

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之外,运动是预防、缓解脊椎疾病的良好方式。

肖丹建议,在办公桌前,每1、2个小时,要起身活动一下筋骨。若不想站起来,可以用最简单的自我牵引的方式来给脊椎减压:用手托住下巴,推动头部尽力向后仰;有意识地左右转动头部、扭动腰部。每次几分钟即可。

此外,最适合缓解久坐引致的脊椎病的运动是游泳,肖丹认为。

“游泳时,头部要不时伸出水面呼吸,让可以让脊椎尽量向后牵引拉伸,有利于缓解平时弓腰对着电脑书桌给脊椎带来的损伤。”

“对于脊椎职业病,中医的针灸、按摩只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来缓解症状,不能治疗脊椎病,若是真的有这方面问题,还是要去医院请医生用专业手法检查、治疗。”

脊椎是否健康自检

不健康的脊椎有多种表现。虽然脊椎矫正医生需要凭借多年的训练和老练的分析技术经验才能发现脊椎半脱位,但自己仍可通过以下一些简单的检查对照,判断脊椎是否健康。

1.如果鞋子的脚后跟常被磨得高低不平。通常是由于双腿长度的不相等或沿着脊柱长轴压力的不均衡。

2.不能完成十分舒适的深长呼吸。呼吸与脊骨的健康和活力相互紧密联系。

3.下颌运动时发出“咔嗒”的声音。多是由于颈部或者髋部关节半脱位引起的。

4.颈部、背部或更多的关节发出爆裂的声音。通常是由于脊椎关节被锁住或卡住。

5.头或髋部不能向两侧轻松地扭动或者旋转相同的角度,运动的范围减少。

6.经常感到疲劳。不平衡的脊柱消耗更多能量。

7.精神不能很好集中。脊椎半脱位或颈椎不适会影响大脑健康。

8.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脊椎半脱位可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而神经内分泌系统在抵抗疾病和防止传染的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9.行走的时候脚尖向外展开。只要你不是有意改变的话,这试验很容易。在你走路的时候,注意看你的脚。他们二者都指向前方吗?或者有一侧脚出现向内或向外展开?或者双侧?脚外展也许是下部脊椎或髋骨的问题,或头颈部或颅骨基底部的压力不均衡的信号。

对于有上述情况的,最好到骨科门诊体检随访,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鸣谢本文部分医学专业知识支持: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肖丹、北京同和医院院办

预备姿势:直立,腿并拢,两臂自然下垂。

动作:两臂前上举同时吸气,然后两臂由体前下垂,上体尽量向下弯屈,同时呼气。重复做8-10次。

预备姿势:端坐椅上。

动作:两手交叉于头后,肩搭椅背,同时吸气,肩胛骨尽力后屈3-5次,然后还原。呼气。重复。

这两个练习能减轻脊背的疲劳,可在工间休息时做,呼吸要自然。

预备姿势:两臂屈肘俯卧地上。

动作:两臂伸直,上体离地尽量向后弯屈。重复6-8次。

第5篇

中图分类号:R 246.6 文献标志码:B

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共48例,均为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均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20~58岁,平均42岁;病程1~50天,平均25.5天。

2 治疗方法

采用针刺加枕骨复位法。

(1)针刺治疗:穴取阳白透鱼腰、攒竹透瞳子、迎香透四白、地仓透颊车、牵正透下关、水沟透地仓、承浆透地仓。乳突区疼痛加翳风、风池;眼裂不能闭合加申脉。操作:急性期(1~7天)取健侧穴位,静止期取患侧穴位。针刺后以G6805-2电针治疗仪通电,选用断续波,频率15~20次/分,强度以面部刚出现跳动为度,每次通电30min。每天治疗1次,10天为一疗程。

(2)枕骨矫正法[1] :左右交换,隔日1次。以右侧矫正为例,方法如下:患者仰卧位于矫正床上,头部放低,将患者头部向左旋转90°,患侧在上。矫正者站于患者右侧,两脚分开成八字形站立,膝半蹲,腰部微弯,左手托住患者左侧脸颊,掌心不要紧贴耳朵,以免患者产生压力,右手掌贴于右脸颊与下颌中间,拇指压于乳突骨后方,小指置下颌处,余3指平均平稳贴在脸颊,两前臂放低,尽量与床平行。两手向患者头顶的方向稍微牵引,左手将头部向上稍微托起同时双手带动头部向患侧旋转,转到极限后再退回少许,然后瞬间发力,超越极限2°-5°即完成纠正。矫正前注意:舒缓患部矫正的软组织;舒缓前胸部软组织胸大肌、胸小肌、肩胛下肌上点处。头部不能做90°旋转的患者及严重骨质疏松者禁用此法。

治疗1个月后统计疗效。

3 治疗效果

采用日本面神经研究会制定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2]。病情评价依照表1方法累计计分,病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具体划分标准如下。轻度:累计积分>20;中度:累计积分12~20;重度:累计积分<12。疗效评价依照表1方法累计计分。临床治愈为累计积分≥36,计30例,占62.5%;好转为累计积分≥22,且<36,计18例,占37.5%;恢复不良为累计积分<22,计0例。总有效率为100.0%。

表1 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分

4 体会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归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口僻”范畴,多因机体正气内虚,外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肌肉迟缓不收。其病变部位轻浅,临床多采用透刺法,施以平补平泻。但对一些顽固性面瘫,患者疗效往往欠佳。笔者在偶然间了解脊椎与相关疾病中,得知枕骨关节紊乱可引起头面部疾患,且长期的临床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面瘫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面神经炎症水肿、变形所致,枕骨复位法通过纠正枕骨的关节紊乱可以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改善面神经营养,加速面神经的修复,从而取得疗效。笔者以枕骨复位结合针刺治疗本病不仅在临床报道中鲜见,更重要的是此方法所取得的疗效给临床针灸医师在治疗面瘫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也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参考文献:

[1] 苟亚博,黄国松.脊柱手疗法大全(图解)[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4-16.

第6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丹参注射液;杨氏手法

武汉同济医院康复专业杨树宣教授,以其独特的脊柱整复法被同行业认同,杨树宣教授的脊柱整得手法“杨氏手法”被临床广泛运用[1]。笔者于2000年进修于武汉同济医院康复科,回院后将“杨氏手法”应用在非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结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筛选可采用保守治疗的病例108例,男45例,女63例,年龄20~60岁,平均43岁,病程最长的3年,最短的4 d。腰通伴一侧下肢疼痛,跛行,起坐困难86例,其中左下肢疼痛33例,右下肢疼痛者53例,仅有腰痛患者12例。查体:腰椎侧弯活动度受限,直腿抬高试验86例,腰椎CT显示:外侧后型突出者73例,其中半侧隐窝狭窄者6例,混合型13例,中央突出型的12例,大多数病变发生于L4~L5,L5~S1,L3~L4,少数在L2~L3。

1.2  治疗方法

1.2.1 在急性期嘱患者平侧硬板床,制动。予丹参注射液800 mg(正大药业丹参冻干)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或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5~7 d为1个疗程。

1.2.2 在急性期过后,便可采用“杨氏手法”进行治疗,在作手法之前,先检查患者的脊椎是否侧弯,是否有压痛点及腰椎活动受限包括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侧屈、右侧屈六个方面及直腿抬高度。而后嘱患者俯卧位,首先在肌肉僵硬处进行按摩使僵硬肌肉放松,而后以 “无痛反向运动的概念”既“无痛自由运动的原则”为理论基础,采用旋转手法,也就是说:嘱患者仰卧位所选手法的方向是与疼痛或运动受限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运动,又称旋转复位法[2]。手法可单一应用,也可将“后伸法”、“振摇技术”中医按摩等综合应用,但在治疗手法上必须掌握3个时期:①摆好位置;②拉紧;③冲击得法。这样就能准确合理的控制用力程度以及手法进行的范围,从而可提高疗效。应用 “杨氏手法”]治疗3至4次如无疗效,就应该修改治疗方案或采取其他治疗方法(这是杨树宣教授多年行医以来的独到见解,也是我在进行治疗过程当中的学习体会)。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症状消失,腰部活动正常,腰肌痉挛消失,功能恢复,能正常工作,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好转:症状大部份消失,肌痉挛缓解,直腿抬高试验可达60°左右,能做日常工作。无效:经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3]。

2 结果

临床治愈94例(82%),好转8例(8.2),无效5例(4.7%),总有效率为95.3%。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多年的治疗中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保守治疗的方法繁多、流派纷呈、各有所长、独具一格,然而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但影响疗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再加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复杂,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深入细致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开辟新的领域,为此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丹参注射液结合“杨氏手法”治疗原理在此阐述:①丹参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丹参酮,具有解聚抗凝之作用,还可使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所以能够消肿止痛,它符合中医理论气血凝滞经络不得宣通,不通侧痛的原理;②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及韧带位置的改变以及肌肉痉挛,久病具有韧带僵硬,小关节粘连等,在用“杨氏手法”前,先用中医按摩消散的手法缓解肌肉痉挛,然后采用“旋转复位法”或“后伸法”使粘连的关节、韧带复位,从而达到缓解患者疼痛的目的,因此,丹参注射液结合“杨氏手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即经济又实用,且疗效显著。

4 参考文献

[1] 黄绍灿,杨树宣.杨氏手法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14(5):226.

第7篇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侧突;经皮髓核切吸术;入路途径

The investigate of fld operation’ way in lunbar interverbral disc protrusion with the spinal columu side outstanding disease

【Abstract】 Objective Aim at to be different suffer from lumber disc herniation to have accompanied with the spinal column side outstanding disease patient,look for the best PLD surgical operation to go into journey path to raise the treatment result of surgical operation.Methods At 192 suffer from lumber disc herniation to have accompanied with the spinal column side outstanding disease on the sick list person,copying the performance that the elephnt learns according to CT’etc.ising pided into ridge never an oppression type(A type)68,ride never root outside oppression a type(B type)45 and mixture type(C type)are 79 inside root,each again is pided into observation set and matched control random.Among them,the observation set adopts a health side to go int o road,the matched control adoption suffers from the PLD surgical operation of the way enforcement that the side goes,into road,carrying on observation,contrat and analysis of curative effect finally after operation.Results Judge according to Nakai curative effect sdandard,the observation set of A type good rate is 82.35%,the matched control good rate is 67.65%,wasing learned by covariance processing,P0.05,have no obvious difference.Conclusion In to contracts lumber disc herniation to have accompanied with the spinal column side outstanding disease patient to implement PLD surgical operation,the ridge never an oppression type(A type) inside the root is proper to adopt a hralthy side to go into road;But ridge never root influence which then is free from into the journey path of the outside oppression tpye(B type) and mixture type(C type),but at part of serious side outstanding patient,the first chooses to take suffering from a side to go into road as good.

【Key words】 lumber disc herniation; the spinal column side outstanding disease;percutaneous lumbar diskectomy;go into journey path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疼痛不适的常见病症,它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而经皮髓核切吸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kectomy,简称PLD)等微创治疗技术因其损伤小、见效快、副作用少的特点,目前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青睐。然而,针对具体不同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如何进一步完善手术操作技能,以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仍为当前经皮微创技术领域中研究的热门话题。我院自2004年3月~2006年8月期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脊柱侧突患者,采用不同的PLD术入路途径进行手术治疗,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病例总共192例,所有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脊柱侧弯改变、腰腿疼痛、麻木、肌肉萎缩或肌力下降等现象,无马尾损害的表现;且与X线、CT、MRI相关的影像学资料相符合,并排除椎管狭窄和椎间盘脱出等情况存在。

根据临床的CT影像学资料的表现,在上述病例中,脊神经根内压迫型(A型)68例,脊神经根外压迫型(B型)45例,混合型(C型)79例。各型具体详情分别见表1~6。表1 脊神经根内压迫型(A型)的一般情况注: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 表2 A型两组病例的发病部位注: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表3 脊神经根外压迫型(B型)的一般情况 注: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表4 B型两组病例的发病部位注: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表5 混合型(C型)的一般情况 注: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表6 混合型(C型)两组病例的发病部位注: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术中均取俯卧位,使用山东龙冠公司生产的经皮髓核切吸仪、西安蓝港C臂X光机、在1%Procain局部麻醉的同等条件下进行PLD术治疗。其中,观察组采用健侧入路,对照组采用患侧入路的方式施行PLD术。

1.3 疗效观察 按照Nakai[1]等标准评定治疗效果。优:症状和体征消失,恢复原来工作。良: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劳累后偶有腰痛或下肢酸胀感,恢复原工作。可: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遗留轻度腰痛或下肢不适,需减少工作及活动量。差: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不能从事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x±s表示,u或χ2检验进行统计处理,P0.05,差异为无显著性。

2 结果

依照Nakai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的效果分为优、良、可、差。其治疗组和观察组的结果详情见表7、表8、表9。表7 A型病例各组的疗效情况 注:两组比较,P< 0.05,差异有显著性 表8 B型病例各组的疗效情况注: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差异性表9 C型病例各组的疗效情况 注: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根据资料统计,大约有 25%~47%[2]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脊柱侧突,这主要因为病变的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压迫脊神经根,而引起躯体防护性改变的结果。然而,由于突出物压迫神经根的部位不同,所造成脊柱侧突的方向亦不一样。

腰骶神经离开硬脊膜囊的水平其与腰椎间盘的关系,许多作者报道不一。Armstrong[3]发现L4神经根位于L3/4椎间盘的上缘,而L5和S1神经根则分别位于L4/5和L5/S1椎间盘的上方。孙正文[4]等通过尸体的腰椎解剖、腰椎管的造影术以及部分的CTM扫描,来观察脊神经根离开硬膜囊的位置。同时将脊神经根出囊的位置分为椎间盘上部、椎间盘部和椎间盘下部。其中以L5神经受累的发病率最高,多在椎间盘的上部出现。此外,S1神经根的位置比较高,位于上部者72%以上,盘部仅为16%,故有时可因L4/5腰椎间盘突出压迫而受累。L5神经根发自L4/5椎间盘及其上下缘的水平,斜向外下方出椎间孔。基于这一关系,当L4/5椎间盘突出时,多累及L5神经根的发出处。

然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侧突主要产生在腰部,其突出的方向与神经根和突出物相邻的位置有关。如突出物在脊神经根的内侧——腋部,则腰凸向健侧,以减轻脊神经根所受到突出髓核的压迫,使神经根松弛。此外,腰背神经受到强烈的刺激,患侧腰段骶棘肌痉挛,也是出现向健侧凸出的原因。相反,突出物在脊神经根的外侧——肩部,则腰凸向患侧,使神经根离开突出物而达到减轻受压的程度。也有部分的病人脊柱侧突有可能出现左右交替性的改变,即神经根开始凸向一侧,过了一段时间又凸向另一侧。这主要由于突出物恰好位于神经根的前方,当腰部活动时,神经根在突出物的内外侧移动所造成的结果。一般来说,脊柱侧突绝大多数发生在L4/5腰椎间盘突出。而L5/S1腰椎间盘突出往往比较少有,这是因为髂腰韧带使L5的横突与髂嵴、髂骨翼及骶骨紧密相连,令L5难有机会出现侧屈活动度[5]。

如何区分椎间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这在临床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青岛医学院附院[6]对100例单个后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观察,发现突出物最高点位于脊神经根前外方或外上方者46例,位于脊神经根内下方者11例,而位于脊神经根前方分不清内外者43例。在影像学的定位与分型方面,X线摄片只能显示脊柱侧突的方向和程度,以及病变椎间盘的形状改变,但它不能显示脊柱的非骨性结构,对直接的定位诊断价值极为有限。椎管造影对椎间盘髓核后方突出的节段具有良好的定位价值,但由于其侵入性和危险性,目前已经较少应用。随着高新影像技术(CT、MRI等)的临床广泛应用,特别是CT检查技术手段,在腰椎间盘突出的节段定位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胡有谷等[7]应用CT对椎间盘后方突出的具体部位做了比较确切的描述:(1)将矢状面的椎体节分为三个层面。Ⅰ层面——椎间盘层面;Ⅱ层面——椎间盘上层面,即上一椎体的椎弓根下切迹至椎间盘上界;Ⅲ层面——椎间盘下层面,椎间盘下界至下一椎体的椎弓根下切迹。(2)将横断椎体后缘面分为4个区。将两侧椎弓根内界即椎管前界分为3等份,中1/3称为中央区或1区,左、右1/3分别称为左、右外侧区或2区;在椎弓根内外界之间称为椎间孔区或3区;椎弓根外界以外称为极外区或4区。

经皮髓核切吸术(PLD)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为常用的经皮微创技术手段之一。然而,经典的PLD术大多采用后外侧入路的手术途径来完成手术操作,此种模式对于中央型突出或者膨出型来说,髓核的摘除比较完全,脊神经根的减压效果也是比较充分。一般来说,切吸的工作套管插入椎间盘时,理想的位置在椎间盘的后外侧1/3的区域。这也就意味着该手术入路的操作存在着两个理论上的盲区,即入路侧工作管的前外区和后区。由于前外区属在椎间盘的外侧部,一般比较少影响到脊神经的功能改变。而后区恰好位于椎管的前外侧,相当于CT分类型中的2区、3区和4区,正好和脊神经根相邻。因此,合并有脊椎侧突的患者如依常规的入路施行手术,势必在部分的病人中可能出现有突出的髓核摘除不干净,令受到压迫的脊神经根减压不够彻底,从而影响到患者手术后的治疗效果。

本组病例的研究显示,在脊神经根内压迫型(A型)方面,从采用健侧入路的观察组的效果看,优良率28例(82.35%),而在对照组采用患侧入路的优良率则为23例(67.65%)。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从CT表现来看,该类型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刚好在2区。如果采用患侧入路的方式施行PLD术,而这一位置刚好落在手术盲区的区域,极易出现有髓核摘除不干净的弊病,势必影响到脊神经减压的效果。而从健侧入路可避免这点弊端,该入路途径对突出的髓核摘除比较完全,进而对脊神经根的减压也获得比较充分的效果。这就提示在对脊神经根内压迫型(A型)患者施行PLD术时,应选择从健侧入路进行手术。

在脊神经根外压迫型(B型)和混合型(C型)方面,从观察组健侧入路和对照组采用患侧入路的优良率结果对比中,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显著性。从CT上显示,此两种类型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刚好在4区和3区,当采用健侧入路进行手术时,突出的髓核在手术操作的区域,脊神经能够达到满意的减压效果。而采用患侧方式手术,由于手术工作套管穿刺部位恰好就在突出物的邻近区域,纵然有可能存在盲区,但局部突出物附近的纤维环受到穿刺“开窗”的影响,也亦使得受压的脊神经根获得较为充分的减压效果。尽管这两型病人的手术入路与术后效果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但在实际的手术操作中,仍依具体的情况而定。如果脊柱侧弯比较严重,手术时最好以患侧入路为首选。其理由是该类型患者大多的脊椎是向患侧突出,这样就造成健侧的椎间盘较患侧为窄,如从健侧入路,操作的难度相对比较大一些,有时病人术中的疼痛感觉多一些。

【参考文献】

1 Nakai O, Ookvwa A, Yamaura I. Long-term roentgenogragphic and functional changes in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wide fenestion for central lumbar stensis.J Bone Sury Am,1991,73(5):1184-1191.

2 Perennou D,Marcelli C,Herisson C,et al. Adult lumbar pain population. Spine,1994,19:121.

3 Armstorng JR.Lumbar disc lesion.3rd ed.Edinburgh:Livingstons,1965.

4 孙正文,闵坤山.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神经根出囊位置的关系.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5,5(2):49.

5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537.

第8篇

精确诊断辨症施治

疑难骨病十天康复

我叫汤文成,今年32岁,是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位政府工作人员。三年前患上了一种病,呼吸时常出现右侧胸胁疼痛,自脖子右侧耳后至锁骨处异常难受,还有头晕恶心现象。我去过多家医院都没有明确诊断,甚至还去做了推拿针灸,但都是治标不治本。2010年入秋,天气转凉,我的病情随之加重。无奈之下,我只有在媒体上四处寻医。后来,我在一本叫做《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的杂志上面看到了介绍于小轩医师治疗风湿骨病的报导。我眼前一亮,马上电话联系了于医师。和于医师讲了自己的病情,于医师说:“凭经验判断,你这不属于胸胁的问题,应该是颈椎的问题。”我告诉于医师:“之前我也按照颈椎病治疗过,但都没有治好。”于医师说:“颈椎病有六大类型,有极特殊的病例,没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是找不到病根的,你的病情比较复杂。你抽时间来我这里,我给你做详细的诊断。”

电话沟通后,我向单位请了半个月的公休假,于11月16日来到了宏福康,把拍的CT片也一并带了过来。于医师详细检查诊断后我被确诊为颈椎小关节紊乱,颈椎三四曲度变直,第五六节向右错位且锁骨出现半脱位后引起神经与软组织粘连,称为颈锁综合症,比较少见。于医师首先进行了颈椎正骨复位,又结合外用药物渗透,一次做下来后他让我做深呼吸,当时就感觉症状减轻不少!我在宏福康接受了一个疗程(十天)的治疗。11月25日我病症痊愈准备回阜阳,临走时我握着于医师的手说:“非常感谢你于医师,您的技术真实可靠,连我这好几年的疑难病都治好了。回去之后有合适的朋友我一定介绍过来学习您的技术,当地的骨病患者也就不用大老远的出来治病了!”

当时,和我一起在宏福康治疗还有一名河南的患者叫陈彦召。他是做柴油机修理工作的,来诊时整个脊柱侧弯,右肩膀明显高于左肩膀,还有严重的腰肌劳损。于医师采用侧弯矫正术及外用1号、3号药物渗透外敷,疗效非常明显,一个疗程十天的治疗后,陈彦召的脊椎基本恢复正常,两肩高度也没有明显的差别。于医师又建议他为防止复发再做一个疗程的治疗,就可以从根本上康复。在宏福康治疗的期间,我每天都看到很多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等疑难骨病的患者,他们都在于医师的治疗下痊愈!

痼疾顽症五天即痊愈

患者下定决心学绝技

于医师的绝技不仅治愈了数以万计的骨病患者,他还着力培养专业骨病人才,服务各地骨病患者,造福一方。

我叫余放晓,广东人,一直在广州做服装批发生意。2009年我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右侧臀部至后脚跟疼痛麻木。在广州大医院治疗后疼倒是不疼了,但麻木难受的感觉始终存在。2010年夏天,因为小孩上学我决定回老家,但又不知回家做点什么生意。这时,我想到了山东莱西市宏福康的于小轩医师。早在2005年,我就通过报导了解到了于小轩医师治疗风湿骨病的事迹和他带徒弟的事情。因为自己的病情不见好,这次正好想去找于医师治疗,要是能治好就留下来学习。

11月1日我来到了宏福康。经于医师诊断,我是坐骨神经因长期受髓核突出的压迫已出现水肿炎症,且骨盆严重倾斜,需要做腰椎正骨复位,解除压迫。在做了腰椎正骨后又结合骨盆矫正五分钟后,于医师让我下床走走,当时我感觉舒服多了,麻木感立时减轻了七八成。于医师对我说:“像你这种情况如果刚刚得,只需一次正骨即可恢复正常。但你的症状已有一年多,所以需要治疗几天,才能彻底治愈。”11月6号,我觉得麻木感消失了,就下定决心要学习于医师的技术。我决定留下学习,不仅是因为自己的病好了,更打动我的是每天都能看到许多病人和我一样在宏福康得到了最好地治疗。

有位患者是山东海阳市人,患三叉神经痛已有两年,吃饭说话不敢张大嘴,发作时他手捂着脸疼得在床上打滚,一连三天吃不进饭,有时连碰都不敢碰。他也去过不少地方治疗,中药西药吃了一大堆也没治好。后来他去烟台大医院治疗,医生建议他做手术切断神经,但他怕手术后可能出现歪嘴或吃饭漏饭和时常流口水等后遗症,因此一直没敢手术。后来听说宏福康能治疗这种病,就特来求诊。在宏福康,于医师采用十步整神经手法及专治神经疼痛的外用搽剂,当时就见效果。一次治疗下来最多五六分钟,再用手摸一摸就不疼了,效果立竿见影。经过七天的治疗,患者再没出现反复,病痛痊愈。

当时在宏福康学习的还有各地的几位学员。大家选择宏福康,都是因为于医师的医术精湛,治疗效果好。亲眼看到实实在在的疗效,我们回家开门诊就更有信心了!

相关链接:于小轩医师绝技主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关节错位、急性腰扭伤、落枕、腰肌劳损、肩周炎、膝关节积液肿大、网球肘、椎管狭窄、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弯、股骨头无菌性早期坏死以及关节脱臼、小儿桡骨头脱位、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头疼、神经衰弱、电脑综合症等。

自2005年开始,于小轩医师就开始在全国以师带徒的形式招收学员,学员学习必须面授,学期一个月,学员学习在门诊,于老师治病全过程都能看到,正骨技术手把手地教。学完后可实习,实习时间根据自己掌握情况安排,学会为止,年龄不限,一次性收费6500元,免费住宿,并可办理高级康复理疗师证,全国通用。

2011年,因春节较早,宏福康将从2011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十六)开始招收学员,特此通知。

地址:山东省莱西市青岛路北端422号宏福康骨病康复中心(青岛路与北京路十字路口北70米路西二层楼)

第9篇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6月~2006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25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所有病例的诊断均符合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中制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全部患者均行X线片(部分患者经CT或MRI)检查。其中男120例,女136例,年龄33~68岁,平均50.5岁,病程15天~29年,其中小于6个月者86例,6个月~3年者113例,3年以上者57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8例,其中男67例,女61例,年龄35~68岁,病程15天~27年;对照组128例,其中男70例,女58例,年龄33~67岁,病程18天~29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颈椎牵引、短波、中频电疗法加按摩综合治疗:(1)颈椎牵引:牵引仪器采用日本欧技公司产OL-2000型牵引系统,患者采用坐位枕颌牵引法,牵引时,患者头部前倾10°~25°,牵引重量首次从5 kg开始,间歇牵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递增牵引重量,每天递增1~2 kg,最大牵引力不超过16 kg,以患者感到牵引后自觉症状减轻时的重量为维持牵引量,每日1次,每次15 min,10次为1个疗程。(2)短波疗法:采用日本伊藤公司产SW-101型短波治疗仪,短波频率(27.12±162.72)kHz,波长11.06 m,输出功率80 W,将两个165 mm×165 mm板状电容电极置于患侧颈肩部斜对置,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微热量或温热量,每日1次,每次治疗15 min,10次为1个疗程。(3)电频电疗:应用北京奔奥公司产BA2008-Ⅳ型电脑中频治疗仪,患者取俯卧位,将电极分别置于大椎、肩井、曲池、外关及阿是穴。选择2号治疗处方,中频载波频率为1~10 kHz,低频调制频率为0.5~140 Hz,调制波型为方波、尖波、三角波、指数波及数种组合波形,输出强度以患者耐受量,感觉舒适为宜,每日1次,每次20 min,10次为1个疗程。(4)按摩:用双手拿揉颈肩部患侧上肢,反复施术,约3~5 min。单手拇指拨揉颈项部,由轻而重,反复施术,约2 min。用肘沿脊椎两侧(T1~T7)做点压法3~5遍(刺激强度适宜)。用拇指点压大椎、颈根、肩井、缺盆、天宗、曲池、手三里等穴各30 s。若颈椎侧弯棘突偏歪,采用坐式定位旋转复位法。以右侧为例,术者左手拇指顶住偏歪的棘突,并使其颈前屈25°左右,右手以肘部兜住患者下颌将头抱紧,向右牵旋,此时会有弹响声(不可强求弹响),同时左手拇指下有轻微滑动感,然后头颅恢复中立位,用手指理顺椎旁肌肉、韧带。每日1次,每次20 min,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按摩治疗,方法同治疗组。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张鸣生等介绍的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2],具体标准为:临床治愈:患者颈臂部放射性疼痛消失,手指末端麻木感消失,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显效:患者颈臂部放射性疼痛消失,手指末端偶有麻木感,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或弱阳性;好转:患者颈臂部放射性疼痛减轻,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弱阳性;无效:患者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或患者终止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经3个疗程的治疗后,2组患者的治愈显效率分别为83.59%和57.81%,经χ2检验,其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P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很多,在康复疗法中,颈椎牵引是各型颈椎病的首选方法之一,牵引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措施,能降低颈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张力,缓解痉挛,使椎间隙增宽,缓冲椎间盘内压,有利于突出的椎间盘复位或者改变突出的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使椎间孔牵开,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与刺激。短波治疗可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加强组织营养,促使水肿和炎性浸润消散吸收[3]。调制中频电刺激可根据患者治疗需求合理调节刺激参数,其每一次脉冲刺激均可引起神经肌肉兴奋一次,刺激粗神经纤维兴奋进而引发闸门关闭效应,切断痛觉传导通道,从而发挥拮抗痛觉的作用;其产生明显的麻、揉、拍、颤等节律性脉冲电刺激,疏通经络,可促进静脉淋巴液回流,有效改善组织血液,解除局部痉挛,达到止痛效果[4]。对于颈背部有不同程度肌肉紧张、痉挛甚至粘连的患者,通过揉、拿、点、压、拨等手法,可使其肌肉松弛下来,达到通络止痛之目的。其次,通过循经穴位点压,可消除气血运行阻滞、疏通经脉。通过特定手法,如定位旋转复位法,可以纠正肌肉、韧带之扭挫,使经络顺接,纠正关节错缝,使脊柱恢复正常的生理平衡,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消除颈背部疼痛及上肢的窜痛窜麻。

观察证明,综合治疗具有协同治疗、加强互补的作用。使神经组织在短时间内得到修复,颈部解剖关系达到新的平衡,缩短了疗程,提高了疗效,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1993,31:472.

2 张鸣生,许伟成,林仲民,等.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151.

第10篇

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若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临床效果非常理想;若延误治疗,则将导致不可逆的疼痛性骨关节炎和不同程度残疾。

病因

小儿髋关节脱位的病因现在还不太清楚,可能与孕期母体激素分泌异常或胎位等机械因素有关。母亲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分泌大量的激素,促使韧带松弛,便于分娩。超量的激素可能是引起婴儿髋关节脱位的重要因素。

髋关节脱位的患儿中,臀位产出的高达16% ~ 30%。臀位产婴儿发生先天性髋脱位的比率较头位产要高出10 倍,而臀位出生的女婴则患病比例更高。另外,家族发病率高达20% ~ 30%。

从哪些方面观察孩子患有此病症?

患儿出生时,部分或全部股骨头脱出髋臼,病变累及髋臼、股骨头、关节囊及髋周韧带肌肉。在医疗完善的妇幼医院,医生的常规检查是会给新生儿做蛙式试验,即外展试验,或者观察婴儿的皮纹。皮纹检查是很重要的手段,如果婴儿大腿两侧的皮纹不对称,应怀疑髋关节发育脱位的可能,要及时找小儿骨科医生进行髋关节检查。

早期若出现下列症状,建议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 3~4个月大的婴儿两条腿外观不一致;

* 婴儿仰卧时其中一条腿(因脱位)不能完全打开;

* 站立时婴儿的两个膝盖有高低。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为什么容易漏诊?

婴儿期,患儿尚未开始行走,症状难以被家长发现,所以容易漏诊。若仔细观察,我们仍能发现一些异常表现。

父母应该怎样观察:

* 孩子的大腿、小腿两侧不对称:表现为变短或变细、外旋(脚尖指向身体外侧,见于单侧);

* 臀部增宽(见于双侧);

* 皮纹不对称:臀部、腹股沟与大腿皮纹增多、增深,不对称;

* 肢体活动有异,换尿布时最容易发现:有问题的那条腿活动少,把尿或换尿布时双腿分开受限等。

* 幼儿及儿童期现步态异常:走路较晚,开始走路时步态不稳,呈蹒跚、摇摆的样子(单侧);走鸭步,肢体不等长,躯干侧弯或出现髋部弹响等。

如何得到确诊

如果怀疑孩子有髋脱位,最简单的是到医院骨科检查一下。出生6个月前做超声检查,6个月后拍X光片。根据B超或X 光片中骨块的形状、相互关系和角度可以判断脱位的类型和程度。医生会通过家长的情况介绍、手法检查和分析影像学结果,排除其他疾病后作出确诊。

早期选择保守治疗

孩子一旦被诊断是髋关节脱位要即刻开始治疗。早期可以采取保守疗法,比如说做一个连衣挽具、穿一个小布兜或使用专业的PAVLIC吊带,使孩子双腿处在一个外展的蛙式位,每隔2~3个月去医院复诊,检查髋关节的发育情况。如果6~7个月以后还没有明显改善,需要进行麻醉复位,并且佩戴蛙式石膏或使用支具。

生活护理提醒:

1. 患儿的床褥要稍硬一些,以防小屁股下沉,不利康复。

2. 患儿的裤子要稍大一些,最好穿着背带裤,使孩子自由地活动腿脚,伸展髋关节和膝盖。

什么情况需要进行手术

如果孩子已过18个月,保守疗法未能达到复位的目的,可能需要住院手术。手术治疗一般适合18个月以上、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失败的患儿。其他包括脱位时间长、复位困难、畸形比较严重的患儿以及行走后就诊较晚、年龄较大的患儿等。

全脱位者术前还需要行骨牵引,视具体病情选用相应手术。

治疗效果提醒

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效果与年龄有很大关系,患儿在6岁以前如果能得到正确的治疗,大多数能治愈。超过8岁,关节病变已很严重,治疗效果一般不太满意。

术后护理和锻炼

髋关节脱位治疗后的护理与功能锻炼十分重要,会影响到最终的治疗效果。医生的治疗只是尽力恢复髋关节的形态,功能的恢复主要靠锻炼,需要家长在医生的指导下对孩子进行功能训练。这会要求家长付出极大的耐心。

骨科门诊中父母经常询问的问题:

问:孩子3岁,经常腿疼,有可能是患了骨科方面的毛病吗?

答:首先要看孩子疼痛的部位是否固定,疼痛的时间是否持续,疼痛有无功能障碍,是否有关节、肌肉的异常,是否伴有其他的症状。小孩腿疼,家长不可掉以轻心但也不必大惊小怪。如果关节肿胀、伴有发烧、贫血、皮肤起斑疹,建议带孩子去医院做血常规、血沉等检查,判断孩子是否有关节炎或者其他疾病。做过以上检查,排除内科疾患以后再到骨科做进一步的检查。

问:有没有必要给孩子测测骨龄?

答:对决心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孩子来说有意义,可以帮助教练预测孩子的潜能,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没有特别意义。

小儿骨科常识

容易被忽视的先天性骨科疾病

宝宝出生后,他在母体内形成的姿势会持续一阵子,如小腿弯曲,足部内翻或外翻,头颈部稍微倾斜,脊椎前屈等。这些被称为“姿势性变形”,绝大部分会慢慢自行改善,恢复正常,不需要特殊的治疗。但有些“异常”属于先天性畸形,是结构上的异样,必须请医生鉴定,如:

背脊突起新生儿身体较软,身体向前倾时,背脊弯曲较明显,有时婴儿动来动去时背部有侧弯现象,绝大部分是正常的,如果不放心,可去小儿骨科检查一下。

胸骨异常胸骨尤其是在腹部上方左右处特别隆起,好像里面有什么东西把它推出来的,这都是软骨发育不均衡的缘故,没大碍。轻度鸡胸或漏斗胸不会防碍身体发育,不必治疗。较严重的,则需观察到2岁,必要时手术矫正。

歪脖子如果是因胎内压迫所造成的,无需治疗。颈部肌肉有肿块时,最好作物理治疗,继续观察是否会演变成真正的肌性斜颈。经医生确诊,可在1岁后接受手术治疗。

马蹄足与小腿弯曲 足部在子宫内可能处于往内翻或往外翻的位置,这种“变形”在出生后几个月内会慢慢恢复正常,不会有后遗症。真正的畸形足需要石膏矫正,甚至手术治疗。

佝偻病、O型腿或X型腿 这是婴儿最常见的生理现象,开始学站或学走路时,此种情况会更明显,2岁后会逐渐改善。如果“O”型腿特别严重,两腿不对称,可到医院拍X光片或抽血检验,检查有无佝偻症,以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王医生的特别提醒:

孩子在发育过程中,有时候正常与异常的分界并不那么明晰,需要家长多加留意,发现有异及时请医生作专业的判断。一旦发现孩子有骨骼发育的异常现象时,及早去医院咨询就诊。

专家介绍:王志刚

专业专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先天性外展性髋挛缩

简历:

1992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医学专业,后多次赴美国进修,学习恶性肿瘤的保肢手术、儿童脊柱畸形矫治等,学习了国际最先进的儿童脊柱畸形的治疗理念和技术。

2000年起在国内率先采用国际最先进的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004年被列入“马蹄足治疗全球认证医生名单”,成为中国首位得到此殊荣的医生。

王志刚医生门诊时间:

第11篇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及其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34例,全部进行x线检查、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 结果 34例中ct及mpr图像显示共66个椎体受累,28个破坏椎体中见死骨,累及椎弓根4例,32个椎间盘受累,34例椎旁、前或腰大肌脓肿,4例见钙化,10例椎管狭窄,3例椎体后滑脱。 结论 常规的x线检查为脊柱结核诊断的最基本检查方法,螺旋ct扫描结合其mpr后处理可以清晰显示骨质破坏细节、死骨、钙化、脓肿以及椎间盘的改变,对病变范围、椎管狭窄程度及脊髓压迫情况具有优越性,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脊柱结核;螺旋ct;多平面重建

脊柱结核为骨关节结核中最常见者,近年脊柱结核患者的发病率又呈现出上升之势[1],脊柱结核致残率高,在晚期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脊柱结核早期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螺旋ct检查及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是脊柱结核重要的影像诊断手段之一,为临床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本文收集了34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的x线、螺旋ct及其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影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4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38.2岁,临床表现有低热、盗汗者5例,双上肢麻木3例,胸背、腰骶疼痛、活动受限20例,截瘫6例。病程1个月~6年不等,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进行了脊椎正侧位x线检查及螺旋ct检查,所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扫描层厚:颈椎2mm,胸腰椎3mm,重建层厚0.75mm,间隔1mm,骨函数b60s重建方式,将扫描数据传至wizard工作站,采用图像后处理软件行mpr重建。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变累及范围

34例患者中累及颈椎4例(11.8%),胸椎12例(35.3%),腰椎13例(38.3%),颈胸椎同时受累1例(2.9%),胸腰椎1例(2.9%),腰骶椎3例(8.8%),其中单个椎体受累6例(17.6%),两个椎体受累24例(70.6%),三个及以上椎体4例(11.8%)。共累及66个椎体。累及附件4例(11.8%),主要累及椎弓根。

2.2  x线、ct轴位及mpr检查结果  x线与ct两者间比较,经统计学计算,在椎体骨质破坏(χ2=15.74)、椎间隙狭窄或椎间盘破坏(χ2=3.90)、椎旁或腰大肌脓肿(χ2=20.11)、死骨形成(χ2=57.97)及椎管内受侵(χ2=33.18),上述改变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脊柱结核x线、ct及mpr表现(略)

3  讨论

3.1  脊柱结核的临床及ct表现

脊柱结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壮年多见,其次为儿童;男性略多于女性,最好发于胸腰椎交界附近,其次为腰椎、上胸椎和颈椎,骶、尾椎少见,以相连椎体或多个椎体受累多见,本组28例占82.4%,单个椎体及跳跃性病变少见,6例占17.6%;脊柱活动障碍、疼痛和畸形为常见症状及体征,严重者可出现截瘫。

脊柱结核的主要ct表现为①骨质破坏为脊柱结核的直接征象,呈单椎体或多椎体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少数呈跳跃性破坏,多侵及椎体前部少累及椎体后部及附件,这与椎体微循环有关,但从本组病例来看,累及椎体前中部15个,仅占22.7%,累及整个椎体较多见,51个,占77.3%,这可能与患者病程长、就诊晚有关,常见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高密度死骨,破坏椎体边缘常见有增生、硬化,部分破坏严重者可见椎体塌陷、脊柱后突或侧弯畸形,甚至滑脱改变。椎弓根破坏多发生在前部,与病变椎体延续。②多椎体骨质破坏多伴有椎间盘改变,严重者椎间隙狭窄或消失,而椎间盘破坏是诊断脊柱结核的重要指征之一。③椎前、旁或腰大肌脓肿,部分脓肿内可见钙化。脓肿累及范围可超过病变邻近多个正常椎体,甚至流注至腹股沟或髂窝形成脓肿。椎前、旁或腰大肌脓肿是脊柱结核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特征之一,特别是脓肿的钙化常具有特异性。④部分患者见有椎管狭窄,脊髓受压。本组共9例见有椎管狭窄,mpr发现其中3例椎体压缩塌陷后滑脱致椎管狭窄,而ct轴位仅发现2例呈“双边征”改变。

3.2  ct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显示较小、轻微的骨质破坏及对椎管内侵犯程度,而成为常规x线检查的重要补充,其优越性在于①显示椎体不同程度及部位骨质破坏,以及对附件骨结构及破坏程度范围的显示较常规x线更为清楚。能清楚显示骨破坏区内的肉芽组织,特别是能发现早期x线平片难于发现椎体前缘轻微的骨破坏及骨膜下脓肿侵蚀样改变以及小死骨。②显示结核病变突入椎管的范围及椎管的狭窄程度。③对椎旁脓肿及其内部结构的显示,特别是脓肿内细小钙化的显示有独特之处。④对椎间盘溶解破坏或退变显示较平片清楚。⑤ct可清晰显示椎管受侵,硬膜囊受压的情况。⑥有助于脊柱结核的鉴别诊断,特别是转移性椎体肿瘤和化脓性脊柱炎。⑦用于手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和作为治疗后的随访复查。本组34例x线与ct对照,ct对显示骨质破坏细节、椎间盘破坏、椎旁脓肿及椎管狭窄明显优于x线(p<0.05)。

3.3  mpr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mpr是在横断面图像上按要求任意画线,然后依此线重建图像,为二维图像,由于容积扫描,可选择任意方向和平面进行重建,调节窗宽窗位,多方位、直观、清楚和形象地观察椎体破坏的具体情况及周围软组织的关系,椎体压缩程度,椎间盘受累,椎前、椎旁脓肿的部位、范围及内部情况,椎管狭窄程度,充分展示脊柱及脊髓的复杂结构,是x线检查无法达到的,能获得全面的信息,不遗漏小的病变,克服了x线检查时的影像重叠、干扰图像的观察,又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轴位图像的不足之处,对椎体破坏类型的鉴别、椎旁软组织有无脓肿、有无破坏的骨碎片、硬膜囊有无受压等有独到的优势。

骨骼系统具有良好的天然对比,x线检查能显示大部分椎体骨质破坏,能清晰显示椎间隙狭窄,根据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即可确诊90%的脊柱结核[2]。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可观察脊柱各种结构的全貌,空间分辨率高,为诊断脊柱结核的基本方法,对于椎体楔形变、脊柱侧弯、后突畸形、跳跃性及多椎体受累等方面,平片因涉及的范围广,显示较为清晰、直观,由于脊柱结构的复杂性,且平片是一种重叠影像,难以发现椎体前部的轻微破坏和前缘潜在的缺损,以及骨质破坏细节、死骨、脊髓受压情况,对椎旁脓肿及脓肿内钙化的显示率也较低。ct轴位扫描及其mpr后处理两者结合使用能显示脊柱结核早期较小、较轻微骨质破坏及椎管内侵犯,明显提高脊柱结核的检出率,做出准确诊断,减少漏诊,脊柱结核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治愈率高[3],而早期诊断对治疗及预后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常规x线检查仍为脊柱结核诊断的首选,但对于不能确诊或需要了解脊柱结核病变的详细情况时,须做ct扫描并行mpr重建,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并可作为脊柱结核治疗后的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 tuli sm,mbbs ms,general prlciples of osteoatricular tuberculosis[j].clin ortho,2002,398:11.

第12篇

关键词:胸腰段骨折;伤椎固定; 椎弓根置钉;植骨

胸腰段为活动腰椎与固定胸椎间的转折点,因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以及生物力学特点,该节段为脊柱骨折多发部位。传统的手术方法多采用后路跨伤椎四钉法固定技术,但该术式存在术后伤椎高度恢复不理想,远期椎体高度继发丢失以及钉棒断裂等一系列问题。我科采用后路经伤椎置钉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26例,临床疗效确切,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脊柱胸腰段骨折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23~55岁,平均33.6岁。致伤原因:交通伤9例,重物砸伤4例,高处坠落伤13例。骨折部位:胸12椎体8例,腰1椎体11例,腰2椎体7例。所有患者均摄胸腰椎X线片、CT及MRI检查,术前CT示伤椎双侧椎弓根均完整或基本完整,本组26例术前均无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损伤。按Denis分类,其中A型8例,B型14例,C型1例,D型3例。

1.2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患者俯卧位,取后正中纵行切口,以伤椎棘突为中心,充分暴露伤椎及上下相邻椎的棘突、椎板、关节突和横突,依次置入椎弓根螺钉,安装预弯好的连接杆,紧固伤椎椎弓根螺钉与连接杆,以其为支撑点,双侧上下同时撑开后锁定上下椎的椎弓根螺钉,术中透视下证实伤椎的椎体前缘高度已恢复或基本恢复,并且生理曲度恢复,再松开一侧连接杆,退出同侧的伤椎椎弓根螺钉,通过已经形成的椎弓根通道植骨并压实,置入原伤椎螺钉并锁紧连接杆;另一侧依同法进行。

1.3 术后处理 术后绝对卧床休息4w,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早期进行腰背肌锻炼.术后4w可在腰背部支具保护下逐渐站立行走,3个月内禁弯腰及负重。

2 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5.7月。切口甲级愈合,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术后伤椎椎体高度、伤椎椎管正中矢状径和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无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或松动,椎体前缘高度无明显继发丢失,椎管正中矢状径及Cobb角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脊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多数损伤源于高处坠落伤,重物砸伤,车祸伤。其中胸腰段骨折多见,约占脊柱骨折的50%。对于胸腰段骨折,大部位可以通过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较前路手术,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手术技巧相对更容易等优势。

3.1经伤椎置钉六钉法与传统后路跨伤椎四钉法固定技术的比较 传统后路跨伤椎四钉法固定技术使用广泛,但该术式存在术后伤椎高度恢复不理想,远期椎体高度继发丢失以及钉棒断裂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对经后路伤椎置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颜华儒[1]等通过对比研究得出结论:胸腰段骨折经伤椎的六钉法固定在术后椎体稳定性及复位程度方面优于跨伤椎的四钉法固定。有研究[2-5]显示经伤椎置钉可有效控制脊柱各轴向的旋转,显著增加脊柱的稳定性,因此能减轻骨折复位后椎体高度的继发丢失,减少术后内固定物断裂的风险。经伤椎置入椎弓根螺钉,术中术者既可通过伤椎的椎弓根螺钉直接加力从而复位骨折椎体,同时亦可以伤椎为支撑点,更有利于纵向撑开伤椎及相邻椎体,从而恢复椎体前缘的高度及Cobb角,并可以降低传统4钉固定所造成的平行四边形效应,伤椎置钉可以分担应力分布,由原来的4钉承担增加至6钉承担,并在连接棒的中央增加了一个支点,缩短了连接棒的力臂,故可降低术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率。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经伤椎置钉首先要求伤椎的椎弓根至少有一侧是完整的,只有置入椎弓根螺钉的钉道周围骨质结构完整,椎弓根螺钉才能提供足够的把持力度 ,才能起到力学支撑作用,故术前常规CT检查以了解伤椎椎弓根的完整性是必要的。

3.2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的重要性 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后,通过后路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使椎体前缘的高度得以恢复,但复位后椎体内必然存在一定的空隙,空隙较大者将影响骨折的愈合,并使椎弓根螺钉所承受的应力明显增加,甚至导致螺钉断裂。有研究证实通过传统的四钉法固定,压缩的伤椎经复位后,椎体前缘高度可恢复或接近正常,但椎体内骨小梁及髓核等结构却不能完全复位,致使其形成空壳现象,伤椎的承载能力下降,影响前柱及中柱的稳定性[6-7]。根据Denis三柱理论我们得知,脊柱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前、中柱, 因此脊柱前、中柱稳定性的重建对于椎弓根钉固定术后椎体高度的维持至关重要。目前通过后路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办法不多,而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则是一种可行的方法[8],通过椎弓根向椎体内植入自体松质骨可以明显缩小甚至消除空壳,增加椎体的抗压稳定性,使前柱及中柱的稳定性增加,同时通过椎体内植骨可使伤椎内骨小梁重建时间缩短,从而使伤椎承载负荷的能力增加,减轻术后伤椎的高度继发丢失,也使前柱及中柱的稳定性早期得以恢复。

综上所述,后路经伤椎置钉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经伤椎置钉有助于骨折复位,可以分担应力分布;经椎弓根植骨可避免椎体蛋壳样变,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该术式可有效防止术后内固定失败、椎体高度继发丢失和后凸畸形,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颜华儒,许互新,张斌,等.六钉法和四钉法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2012,18(5):441-443.

[2]宋晋刚,苗艳,崔易坤,等.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J].华西医学,2012,27(8):1146-1149.

[3]张结合,黄学应,任戈亮,等.后路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1,15(8):999-1000.

[4]敖新华,吴争鸣,范卫星,等.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O11,26(3):237-238.

[5]Wu H, Wang CX, Gu CY, et al. Comparison of three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es for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burst fracture[J].Chin J Traumatol,2013,16(1):31-35.

[6]袁强,田伟,张贵林,等.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4):21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