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业设计与规划

产业设计与规划

时间:2023-09-24 15:55: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业设计与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产业设计与规划

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住宅设计;园林规划;生态产业

一、新农村住宅特点及设计规划原则

1.1 新农村住宅特点

要做好新农村住宅的规划设计,就必须深入地研究新农村住宅的特点。新农村住宅使用功能较为复杂,所处的环境贴近自然,具有独特的乡土文化。

在我国,农村住宅不仅仅有确保农民生活和居住的功能空间,很多功能空间还兼具生活和生产的双重要求,除此之外,还配置了供农机具、谷物等的贮藏空间以及室外的晾晒场地和活动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农村住宅的建设应具有适用性、灵活性和可改性,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适应可持续友展的要求,尽可能避免反复建设劳民伤财。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村庄、不同的民族也都有着不同的风俗民情,即便在同一个地区,对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活习俗、邻里交往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认识和要求,其宗族、邻里关系极为密切,十分重视代际关系。因此,在农村住宅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服务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适应各自不同的要求。

农村住宅通常受到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使用对象对生产、生活的具体要求的影响,即使在同一个村落,有时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必须注重保留原有地方风貌,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农村住宅。

1.2 设计规划原则

首先,要充分结合现有当地自然环境及自然景观,积极保护生态,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与此同时,要注重村庄的空间型式和网络结构,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次,优化村庄布局结构,扩展建设的发展空间,从而适应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要尽可能节约土地。再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尊重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强化邻里交往。满足当前农村多样化的需要,规划多样性的户型。最后,要建设完善的、具有农村特色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居住质量。

二、新农村建设园林规划的必要性

2.1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角度谈必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所谓新是指“创新”、“先进”、“现代”,新农村包括创新的建设思路、先进农村科技和文化思想及现代的致富理念,建设新农村就是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在我国传统的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总是沿用“建设―破坏―恢复”的发展模式,这样是不可能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因此,必须突破传统的建设模式,以创新的手法和思想,应用园林建设的思想和手段来解决农村建设中环境改造的问题,使得其创造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风格的适宜居住的新农村。在农村建设上勇于创新,将园林规划思想融入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创造性的提出,它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从根本上遏制农村环境的恶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建设―破坏―恢复”的建设模式,保持了生态系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相贯于现代建设理念的核心便是和谐,所以将园林规划的思想融入农村建设是和谐发展的体现。

2.2 从农村文化发展角度谈必要性

传统思想即为相传成统的思想,而农村文化又是最能体现我国传统思想的民俗文化。我国农村文化正是继承并发展了华夏的传统思想,农民对土地、山水、动植物等天地自然的情意是难以言表的。他们珍爱自然,创造自然。中国的园林正是起源于人民的生产斗争(开山、治水)。中国的造园史也体现出中国的传统理念,即人为自然一员,人与自然协调统一,讲究天人合一,并提出以人为大、以大为天及自然为君、人则为臣等天人共容的哲学思想。他们每日的耕作也从侧面映射出传统造园的理法即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人的自然化,自然的人化等种种理念,在他们身上表现的是那么浑然一体那么的交融相洽。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思想正好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将其应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给农村的特色文化提供更大的展示机会,使农村文化得到充分发展。

2.3 从园林美感角度谈必要性

园林美感是指人在园林建设基础上获得的在视觉、心灵等感官上的享受,这也正是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

园林景观既然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那么,体现美学规律的普遍的艺术创作原理,必然成为其致关重要的组成部份。如对比衬托、均衡匀称、色调色差、节奏韵律、景物造型、空间关系、比例尺度、“底、图”转化、视差错觉、感受认知、审美情趣、意念意境等。园林景观设计,充分利用这些艺术原理,融汇贯通,创作出赏心悦目的、富有审美特征,又具精神内涵的人居环境和人化的自然。

三、关于农村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3.1 开发农村特色生态旅游业

农村生态旅游是以广大农村地区资源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业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8],对于农村农业、经济、文化、环境等诸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是加快农村生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农村生态旅游开发应重点实施特色项目开发。包括: 特色休闲农业开发,河南省农村存在着多种特色农业,比如焦作的怀山药、开封的西瓜、中牟大蒜等;特色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一方面以自然风景区、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开展以农家乐、家庭式旅游为主的景区与农户联动发展的战略,另一方面,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开发为主开展农村文化之旅。

3.2 农业生态工程建设

首先,要探索适地发展的农业生态工程模式与技术。农业生态工程是有效地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与建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高效、高生产力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所涉及的工程理论、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为减少农业废弃物的环境负面影响以及提高其利用效率,可以采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循环和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的生态工程模式。其次,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配套硬件,必须注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是建设一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抓好小型抗旱水源建设、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面上除涝工程建设,合理布局,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形成田园化生产格局。

3.3 环境生态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与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污染治理不能仅仅局限于村镇的环境整治,应从源头上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生态恢复与污染治理,主要体现在:加强农村水资源保护;强污染治理,禁止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加强对农村生活、养殖为主的生活垃圾的收集,然后集中进行资源化、能源化生态处理,同时,可适当发展适合乡镇和农村聚集点的能源生态工程、农村给排水工程,减少和防止村镇面源污染,逐步引导乡镇和农村建立清洁的、可持续的生活消费方式;保护濒危生物资源和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建设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 高建明.论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13

第2篇

关键词:科技园区;规划设计;问题;原则;措施

随着科技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科技园规划设计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历史文化特点。

1 科技园区的概述

科技园区指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园区,其是区别于传统产业园区,是一种集科技、经营等多方面的产业园区。当前基于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以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需要建造更多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在科技园区规划过程中,其用地类型比较复杂,包含各类用地性质,有工商业用地性质以及混合用地性质等;科技园区中的建筑类型主要为写字楼、研发楼以及高科技生产厂房等。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不断加快,加强科技园区的建设已成为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策略。

2 科技园区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科技园区建设的日趋重要,必须提高其规划设计水平,但是目前科技园区规划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1)基于科技发展快速的特点,其用地规模较难确定。如果规划太小不利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如果用地规划太大,高科技产业规模很难在短期内形成。(2)高科技园区就业人口估算问题。科技园区相对于传统工业园区,其工作人口密度及配套等需求,如果依据经验估算,会导致项目定位的错位。(3)基于高科技产业园区人口密度集中的特点,其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如交通拥挤、停车场地不足等。(4)高科技园区内的企业属性不同,各企业的建筑风格要求也不一样。使得规划设计不统一。

3 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的要求

3.1城市科技园区的整体规划。城市科技园的整体规划设计要求其建筑具有空间构成简洁合理、可识别性强等特点。比如建筑需要具有层次丰富的园区空间,并且需要具有现代化及高效特征的内部使用空间。同时合理应用景观以及自然光,提供高质量、舒适、环保的办公以及生活空间。运用开拓创新的设计理念,将城市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成为一座真正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综合型区域。高科技园区的整体规划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合理布局,采用不同的建筑形式与不同企业类型相匹配。

3.2城市与科技园区的和谐统一。城市与科技园区的和谐统一是指依靠城市化发展的进程,科技园区在规划和设计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下共同建立起来的一个和谐共存的系统。

城市与科技园区的和谐统一,需要从科技园区的功能性方面进行考虑,需要以城市文化作为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的主导方向,强调科技园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且基于城市本身的地理空间特点,城市科技园区与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对于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因此在进行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之前,需要对其发展空间以及发展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就业人口、文化程度、产业结构、建筑风格以及经济水平,综合考量科技园的效益以及城市的整体环境。

3.3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表达为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影响后续发展。并且需要通过以生态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条件,并且最终实现城市科技园区整体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科技园在规划设计时,所遵循的最最主要原则就是实现与城市的相互融合,共同稳步的进行可持续发展。因此科技园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应该严格贯彻落实生产、生活以及生态三大方面的协调发展,坚持环境建设与功能建设的同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理想的工作、生活环境。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周边区域的自然条件以及自然资源,体现于自然的共生、与环境共存的绿色生态理念。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渗透、融合、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以及建筑材料,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科技园区。

4 加强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的措施

4.1加强城市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基于城市科技园区的具有科研、教学、生产的综合性特点,其在交通以及各种生活配套设施等方面上往往落后于科技园区内的产业发展。为了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中政府必须积极参与,并且需要结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对城市科技园区进行长远规划,从而使市政方面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设施能适应城市科技园区的发展。

4.2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必须结合地方特征。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城市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结合当地科技产业项目的特征,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比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印度班加罗尔等世界著名的城市科技园区,然后结合当地地区产业特征,对科技园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发挥当地的科技产业特征,从而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高技术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提高科技园区的竞争力。

4.3园区定位从地方科技产业走向国际。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形成,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大部分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显现国际化趋势。很多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大型国际企业在科技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并且有些大型国际企业与当地特色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科研单位以及建立生产加工基地等。据相关统计,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吸引了将近100多家的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内设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科技园区的定位将从地方科技产业逐步走向国际。

4.4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模式逐步向 “园中园”或专业园方向发展。过去在政府推动下建立的科技园区,基于科技发展快速的特点,在科技园区初期规划设计过程中,其规划范围通常大于实际建设面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科技的进步发展,使得很多项目需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科技园区初期的规划设计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因此科技园区内部会分化出多个专业园,并且基于个园区的专业自成体系,形成了“园中园”或专业园。例如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部的软件园、生命科学园等。

5 结束语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在对城市科技园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紧密围绕城市发展的功能。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给人类提供更加亲近自然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同时城市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的意义也是为了实现城市与现代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毅;刘力.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新思维[J].城市住宅,2009

[2]郑云凤.城市高新区视觉识别系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第3篇

xxxxx有限公司

xxxx年xxx月

一、项目概况

1.项目位置

项目地块位于xxxxxx(附图1),周边已建和在建项目有xxxx园、xx园、xxxx电子、xxxx产业园、xxx电子等。(附图2)。

2.地块四至范围

地块实际用地面积约20.0公顷(含xxxx大道18米绿化带),约300亩。地块呈梯形,东西向地块平均宽度约450米,南北向地块长度约520米。xxxx路(次干道)、南临xxx大道(次干道)、北临xxx大道(主干道),西侧为在建电力产业园项目。规划地块内拆迁已经完成,现状为空地,地势较平坦。(附图3)

3.道路交通

地块交通条件良好。东侧王xxx路由南至北连接xx路、xx大道、xxx大道(大广高速连接线),从项目地块到xxx高速、xxx高速、xx高速、xx站、xxx北站、xxx桥火车站均不超过30分钟车程。

4.基础设施

项目地块东、南、北三条城市干道均已建成,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已经完善。

二、项目定位及设计原则

1.项目定位

本项目是xxx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后第一个工业互联网产业园项目,要充分融合xxxx片区主导产业特点,充分融合工业互联网的理念,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结合开发区主导产业的基础与发展趋势,推助xxx工业转型和升级。

2.设计原则

政策性原则。“工业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设计内容应符合国务院、工信部印发相关文件的要求。

区域统筹原则。统筹考虑周边城市交通条件、区域配套设施,合理安排项目地块对外交通系统的布置和配套服务设施的规模与位置。

景观性原则。本项目融入了全新的理念,建筑外观应独具特色,其城市景观应不同于传统工业园区外观。地块三面毗邻城市干道,应充分将项目的定位与城市景观形象相结合。

经济性原则。在达到项目预期效果的前提下,设计单位还需研究和探索成本控制。按照租售两便的模式,考虑迅速去化策略,从多方面控制开发成本,禁止过度奢华。

时序性原则。园区建设量较大,宜结合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和区域配套设施,科学合理安排项目建设时序。

三、设计依据

l 《x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17年修订)

l 《xxxx总体规划2018-2035》(2019版阶段成果)

l 《xxx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9年试行版)

l 其它相关技术规范

四、项目设计指标及深度要求

1.项目设计指标

地块实际用地面积约20.0公顷(xxx大道18米绿化带),用地性质为二类工业用地,地块容积率≥1.2(规划设计条件控制为≥1.0)、建筑系数≥40%、绿地率≤15%、停车位0.5辆/100㎡办公建筑面积,建筑限高不作控制。项目所需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7%,生产服务、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15%。

2.设计深度

设计深度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平、立、剖及施工图设计(含工程建设成本测算内容)。

3.其他要求

为突出“工业互联网产业”主题,科学指导园区建设,合理打造园区城市形态,设计内容应包含产业园区策划专篇。

五、设计成果要求

1.整体要求

应系统完整、观点鲜明、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符合设计任务的有关要求。

2.主要内容

设计成果应包括产业园区策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三个部分。

产业园策划应包含并不限于:项目理解与思考、产业发展分析与研判、项目发展定位及对项目发展的建议。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包含并不限于:规划总平面、道路竖向、综合管网、绿地规划等内容,以及停车位、建筑系数、绿地率等计算辅助图纸。

建筑设计应包含并不限于:设计说明书,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和施工图设计。包括效果图、场地设计、结构设计、给排水系统设计、强弱电系统设计、暖通设计等。

提及内容为基本要求,建筑及其他专业设计提交成果的内容和深度不低于建设部颁布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要求的深度,设计单位也可根据方案表达自行增加相应章节或图纸。

3.成果提交形式

除相应图纸外,设计单位还应提供相应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以刻录数据光盘的形式提交。如需要汇报方案,设计单位还要提供相关多媒体演示文件并制作展板。

第4篇

0前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东北、山西为代表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陆续出现了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居民收入、资源环境、社会就业等诸多问题。由于大规模、高强度的资源开发,虽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资源型城市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投资基本依靠国家、城市的产业超重化且结构的单一性、国内和国际贸易结构以资源性产品为主体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具体来说,主要存在着内部循环、飞地经济、外部性、经济波动等诸多现象。煤炭产业属于典型的上游产业,因而往往受到市场价格变化的重大影响,在价格上扬时,煤炭开采初加工产业成为高收益的“短平快”产业,资金等经济要素一拥而入,经济建设“无暇他顾”,其他产业难以得到有力的扶持和发展;在市场条件不好时,与煤炭开发相关的产业全线“溃退”,经济要素全面“紧缩”,资金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经济建设“无力他顾”,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同样难以得到应有的支持。而城市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口流动、户籍管理、产业发展、社保就业、国土交通、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存在着时间、空间、逻辑等复杂的联系。这就要求城市领导者善于系统思考和学习,能够从局部看到整体、从表面洞察到其背后结构,进而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寻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稳定。文中为此具体探讨了基于煤炭工业的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发展。

1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内涵

1.1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建设是城市形态的重要基础,是市民生活的载体,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建筑设计,无论生态环境还是人文景观,无一不是城市风格与品质的反映。城市的发展与变化首先体现为城市外貌特征的改变上,比如建筑、街道、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建设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城市建设不只是竖几栋建筑,造几个房子,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凝结着某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城市建设不仅在当下被市民和社会评价,更会在城市史和社会生活史中被深层评价

1.2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原则(1)以人为本:伴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化,城市变得更为亮丽的同时,其功能也不断提升,并趋于完备。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对于居民而言,无外乎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完善的商业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发达、完备的基础设施,这是最基础的内容。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通过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城市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从整体布局到单体建筑,从建筑设计到环境设计,市规划局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普通百姓关心的住房建设规划到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再到社区设施以及社区文化、医疗、养老、菜市场、公厕、绿地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管理,严格执行配套标准,确保配套公建按规划实施到位,均衡发展。这一系列规划,将进一步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大幅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2)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3)强调整体效果,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2当前煤炭工业城市建设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现状

2.1空间布局分散首先是工业生产区的分散,由于一般矿产资源分布区域面积都有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平方公里,需要划分为若干个井田开采,井场间距一般在5km以上,从而形成一个个分散的采矿工业点;其次,在早期煤炭工业城市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要交通方式条件下,要求职工上下班单程时间不超过30~45min,这就使居民点必然随矿区呈现多点分散性布局。

2.2城乡交错分布对于大多数早期煤炭工业城市来说,由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分散性,导致城市中心区与各矿区之间的空间距离较远,其间往往穿插分布着大面积的农田、水域、乡村等非城市化景观,形成城乡交错分布的景象。

2.3内部功能分区不明确部分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地上形象工程,而忽视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缺少城市安全保障的目标和措施、灾难应急方案、专项防灾减灾规划等,同时一些地方官员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改造可以提升城市品质,屡屡出现强拆现象,造成和群众的矛盾。同时目前政府对规划实施的力度还不够强,投入与规划有关人力、财力还不够多。规划不能停留在纸上,要确实加强规划落地能力。相关部门要加强规划的宣传,让市民了解城市发展规划,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造城市经济增长级。

3基于煤炭工业的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发展措施

3.1总体原则一是实行产能控制,坚决淘汰浪费资源、缺乏安全保障的小煤矿,通过产业的升级优化和改造提升,巩固和增强煤炭生产优势。二是整合煤炭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市场秩序,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实行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限制新上单纯的煤炭开发项目,按照煤-电-建、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等产业链群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煤炭的后续加工和相关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群体系。四是重视煤炭开采利用的技术创新,创新煤炭技术服务模式和技术贸易机制,塑造煤炭技术和服务的新优势。

3.2设计与发展措施

3.2.1工业区布局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要尽可能立足煤炭工业现实和城市功能及工业园区布局,搞好规划修编,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专业规划。要做到规划适度超前,避免再修正所造成的浪费。要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做到规划出台后就不折不扣的执行,决不随意变更。要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对规划进行修编,坚决清理规划范围内的违章建筑。要合理利用土地,做到节约集约用地。要通过政府的投入和产业的发展来提升土地的价值,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如以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为战略目标,鼓励煤炭、电力与化工等相关产业联营,围绕发展大型坑口电厂、合成油、煤制天然气、聚氯乙烯等主导产业链,构建了以煤炭、电力、煤制油和天然气等为主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形态。其中,神华集团一期108万t/a煤直接液化项目已打通全流程;伊泰集团16万t/a煤间接液化项目已累计生产油品4.1万t,并在煤耗、催化剂等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方面,每年计划安排矿业权收益专项资金6亿元,对乌海市、包头市石拐区、霍林河市、鄂尔多斯市等8个资源型城市的13个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规划治理面积约120km2。实现了大规模开采与脆弱生态区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资源保护性开采与生态环境治理相协调的绿色矿业之路,为全国建设同类型矿区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3.2.2居住区布局城市领导者要向书本学习城市发展管理理论。一要学习城市规划理论,合理布局城市空间,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城市规划的调控力;二要学习城市运营知识,广泛学习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调控、建筑节能、市政公用、建筑市场监管等行业业务,成为专家型领导,夯实领导城市发展的专业基础;三要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引入先进的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城市运行整体效率,保证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城市领导者要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城市发展实践经验。基层干部群众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直接实践者,也是做好城市建设发展工作的根本动力。城市领导者应当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深入基层,真心倾听市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呼声,学结他们的鲜活经验。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市政设施建设运营、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调控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上,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吸纳民意、集中民智,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3.2.3市政布局一是依托煤炭资源,拓展企业转型发展空间。根据煤炭上下游产业的关联关系,按照产业链发展模式,发展前向和后向连锁的关联项目,或通过与具有纵向关联特点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实现纵向一体化。二是依托园区发展平台,明确“技术创新基地、经济增长点和城市化支撑点”三位一体的园区功能定位,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建立和完善资源型城市转型、煤炭企业转产的资金投入机制。在发挥煤炭、冶金、焦炭、电力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大力扶持非煤产业,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重心转向更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同时城市规划不能仅重在安排城市的形体建筑、街道,还要注重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人口发展的匹配。当人口发展出现超预期增长时,规划部门应及时统筹考虑,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不能任由一个个排污口肆意排污。一个城市的水出了问题,带来的影响一定是全方位的,会给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的健康和舒适度带来严重的问题。

3.2.4生态布局一是实行绿色开发策略,推进外部经济内部化,促进矿区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二是实行清洁生产制度,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支持企业生产清洁化。三是要制定和完善环保产品技术标准,定期淘汰落后环保装备。四是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强化企业的环境义务。五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扶持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积极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资源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六是要重点抓好共生矿、废弃物、污染物,特别是污水的再生资源化和综合开发利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利用园区和工程的示范效应,推进技术和工艺扩散,走资源可持续利用道路。

第5篇

关键词: 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产业园区规划;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以低碳、生态、创新等为主题的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的兴起,传统的工业园概念已少有提及,集合研发、制造、办公、服务等企业的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的概念正方兴未艾,它是以某类或某几类产业为依托,配以居住、商务、办公、会展等服务元素形成规模化的城市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通过合理规划、规范布局, 这类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各功能在时间上的衔接,使其各部分的活动组织有序,而且各部分的使用也能相互补充。

二.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规划策略

1.发展基础

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规划前期阶段要整合区位因素、外部交通条件、产业发展基础、生态资源环境、政府政策等方面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要素,以前瞻的眼光、科学的理论、客观的实践和详实的数据,对产业项目作宏观的、方向性的计划、筹划和谋划。

2.职能定位

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是在产业集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完整的产业链为核心,以完善的产业配套为支撑,以完备的生活配套为保障,实现产业自我聚集自我发展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通过产业与城市不断融合、共享资源,共同促进,并以特色产业为支撑,通过与多重城市资源的有机组合,实现资源优势的最大化。产业园区是执行城市产业职能的重要空间形态,在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引进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积极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模式中准确合理的职能定位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提升效应,提升区域价值、为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3.产业选择

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其主要构成有提供高新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技术)的企业,有高端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的企业,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还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有在文化商业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而目前以行政区域划分或行业分割方式构建的产业园区,毕竟会受到传统利益格局和资源配置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要素组合和产业的深化。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充分获取创新产业的诸多效益。

三.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规划设计要点

1.概念规划阶段要点

本阶段规划主要立足于探讨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功能发展定位,提供规划创意概念。通过设计空间规划结构,进行用地内土地利用规划,论证业态规模配比,将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各种业态综合考虑,确定能够达到最大综合效益(土地价值、产业前景、城市长远发展)的各产业及其业态合理规模。有必要时,可以模拟规划三维形象,辅助调整、完善概念规划。

2.详细规划设计阶段要点

本阶段是由规划转向具体设计,在确定了各种产业开发模式的情况下, 进行相关业态建筑群体空间布局,提供建筑平面选型,确立能够契合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的建筑风格形象,完善产业园区的道路交通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工程管线规划等。

四.案例分析

某国际企业创新港旨在打造区域内示范性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通过引入绿色产业,高效聚集,实现低碳环保,同时能够营建一个生态新环境、高品质工作环境及环保示范区,从而引领创新、传播创新,吸引商务精英、创意人才。不仅带动了区域的产业发展,而且承续地域文脉,形新领地。

1.发展基础分析

某国际企业创新港位于某市高新技术区产业密集带上的重要节点。北邻省道,同时市政规划道路贯穿地块;西侧为大型商业综合体用地,交通便利。东南临河部分景观效果好,是该市科技文化观光带上的重要一环。由此可见,地块北侧具备一定展示功能、东侧/西侧具备商业及对外联系的效益。

2.职能定位

项目定位:以外向型科技企业为核心、生产研发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客户定位:外向型中小企业。

功能定位:生产研发、科研商务(见图1)

该综合创业港的重要职能确定为通过集群化生产研发,解决中小企业前端难题;通过科技、商贸解决其后继问题,帮助中小企业顺利度过上升期。

3.产业选择

该综合创新港因职能定位为集高端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中试组装以及生产业为一体的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其产业选择包括航空航天、海洋科技、生物医药、轻型机械制造、服装加工、电子信息,外加配套设施、研发区、商务区。(见图2)

图1图2

4.规划构想

⑴规划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解析

凭借用地北侧的便利交通并具备展示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良好形象的条件,确立为核心产业区,向南逐渐形成高密度开发的空间模式,同时利用绿化环境沟通用地腹地,同时开发强度随核心区距离减小,开发时序也依此得以确定。(见图3)

该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根据用地功能进行组织,形成“一核、两轴、两区,一环,两带”的总体空间布局。

“一核”为办公、住宿、餐饮、购物集合体服务中心;“两轴”为沿经三路的城市战略拓展轴、沿河渠的景观生态轴; “两区”为生产研发区和科研商务区; “一环” 为沿各地块形成的景观环廊; “两带”为沿省道城市形象展示带、沿河景观带。(见图4)

图3图4

⑵交通组织

该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的交通方式由货运流线、一般车行流线和人行流线组成。货运流线环形连接各相关产业区,一般车行流线在各产业区内部环形外部相连,人行流线沿滨水景观带形成完整的步行空间,沿景观环廊构成环状流线。三者依据相互联系、互不干扰的方式进行组织。

⑶整体形象及立体空间设计

该综合创新型企业园区的建筑在建筑平面功能、立面造型、结构选型、总平面布局等方面都有别与过去的工业建筑,不再是机械、简单、朴实的形象。而是将企业的理念,文化,形象等要求融入到设计之中。其特点主要体现为外观设计的多样化、平面功能组合复杂化、结构选型多元化。厂房建筑运用标准化的设计,采用统一立面造型与色彩搭配,既能有效保证企业的建设效率,有保证了企业形象统一的效果。(见图5)

另外,该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占地面积大,建筑密度高,绿化空间少,外部环境难以为内部共享等特点.因此,在空间设计中应考虑空间功能组织的可沟通化,同时利用顶层纳入为绿地,弥补了原有绿化率较少的不足,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景观环境。(见图6)

图5 图6

五.结语

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规划是园区建设的龙头,规划决定园区建设规模、方向和品位。行之有效的综合创新型产业园区规划通过自身的规模、品牌、资源等价值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资本扩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劲松.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模式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6(3)13-15

第6篇

【关键词】 研发区;高品质;泰州市创意生活园;规划设计

1 概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技术创新的研发(又称R&D)活动通过高科技产业及科技创新人员将研发成果转变为“真正的经济”来实现[3]。“研发区”则随着技术创新产业规模的扩张及研发活动的不断积聚而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作为产业园区的枢纽环节,建立高品质研发区、创造良好研发环境能够增强园区的活力和吸引力,凝聚人气。在研发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的设计精粹,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合理利用当地特色,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来提升园区的品质。

1.1 研究对象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研发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由高科技产业研发到研发产业自发性集聚区域的形成,至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配套于文化创意这一新兴产业的研发区。

表1 当今研发区的主要存在形态

本文研究对象的确定,主要与高新技术产业园相配套的研发区为主,文章第二部分将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园研发区规划设计案例来具体分析影响研发区建设的相关因子。

1.2 研究意义

当今乃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对于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无论是对产品品质、生活品质,还是环境品质的要求都日益加大。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壮大,已不仅仅是对于技术或者硬件设备的需求,而人们的视线更多的放在对园区环境的营建与基础设施的配备方面。

整合空间的功能性、生态性、场所性和精神性,塑造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的高品质空间,已成为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换言之,研发区之于产业园区,不再单单是从属的部门、机构,而应更多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从人才吸引的角度出发,增强园区的活力,创造兼具创新和科学文化氛围的环境,聚集人气;还应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园区环境品质的塑造中。只有具备高品质的研发空间及良好的环境氛围的研发区才能真正适应到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2 案例借鉴

2.1 国外-北欧高科技园区规划特色借鉴

北欧的高科技园区虽然在功能构成的外延上有所不同,但就功能内核而言,基本都是由产业、研发与实验、教育与培训、经营与管理以及配套服务五大块组成。同传统的产业空间相比,北欧园区的功能构成已发生显著分化,主要表现在三点:

(1)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分离出来,成为产业空间发展的根基,从而使研发和实验机构以及信息中心一跃而成为高科技园区核心的功能构成;

(2)产业、培训、经营、管理等其它功能仍然保留着,但新背景已赋予其许多不同于传统的特征和规律;

(3)员工生活区无须再成为当前园区的标配构成和硬性负担,反倒是高品质的服务设施和交流空间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需求层次。

在基本功能的空间布局上,主要从宏观到微观形成三个层面:

(1)在园区的总体层面上,其主要依照产业群以及产业链组织的内在需求,针对生产加工、研发实验、科教培训、服务等一系列的功能区块,做出了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

(2)在各入驻的公司和企业层面上,其往往会以“功能”为主线将产业、研发、教育、管理等分区设置,内部自行安排;

(3)在入驻公司和企业内部的某一功能层面上,如研发功能,则往往会以“产品”为主线,围绕着不同的产品技术分别组织,形成一簇簇的研发集群空间。

总体来说,北欧的科学园区的规划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达到激发创造、促进交流的建设目的。

2.2 国内—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规划特色借鉴

在园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特色:

主要功能包括:服务于生物研发机构的研发区,服务于生物医药企业的基本中试和小型制造配套的生产区和为园区科研人员提供的配套住宅及相关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等的生活区。

规划布局理念: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空间布局灵活,满足各类企业需求。

广场空间组织:中央广场是空间组织关键部分,兼顾展览科普休闲多功能。

专享独立空间:独栋组团可根据入驻企业需求提供整栋或分层租赁服务。

开放平台共享:部分实验平台开放,方便各类技术企业共同使用。

量身定制服务:为大型企业提供量身定制服务,根据需求进行规划建设。

3 规划实践

3.1 项目概况

本项目将打造泰州市新能源产业区的服务配套中心,解决该区域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新兴产业优势不足的现状,提高产业区的创新能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3.2 基地选址

3.3 目标与策略

本案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基地条件,分别确定总体性、功能性、引领性目标及策略。

(1)体现高品质研发区对新能源产业园发展的总体带动作用。注重功能策划、特色展示与及品质提升,确立服务中心地位,构筑市级特色意图区,树立园区形象。

(2)体现高品质研发区的的功能综合性。注重结构合理性,系统完善性及园区的活力打造,划分园区研发集聚区、企业服务配套中心、生态休闲游憩中心、职工生活区。

(3)体现高品质研发区的生态示范性。注重构思新颖,兼顾生态理念及高品质空间的营建,确定可持续发展示范先导区、园区形象展示区、园区城市名片的引领性目标。

3.4 方案构思

3.4.1完善的功能结构

3.4.2特色的功能布局

3.3.3高品质的空间环境

景观环境:结合既有水系资源,叠山理水形成具有山水意向的景观空间,将新能源产业园园区乃至泰州市营建一处独具特色的、现代风貌与传统园林意蕴和谐共存的特色意图区(图8)。

生态环境:绿地系统形成滨湖、滨河生态游憩绿地、生态涵养绿地、公共活动绿地、绿色院落四级。水系由生态河道、内部生态湖面、涵养渗透水池、以及景观水面构成(图7)。在前期生态策略研究的基础上,将整个规划区划分为上游来水净化区、滨水生态区,生态岛、雨水涵养区等部分,采用人工湿地、生堤岸等手法,注重雨水回收与再利用,充分体现本次规划的生态理念。整个规划区采用了太阳能光伏电板、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暖房等太阳能设施,并在湖中生态岛上设置集中地太阳能展示区,既代表了整个规划区的生态形象,也具有较高的展示教育意义。

建筑组群:将符合当代研发使用功能的建筑有机融合到环境中去,注重出入口、界面和环境的交融互动关系,形成富有变化和层次的空间形象。

4 规划启示

总体来看,高品质研发区的规划主要从区域空间及园区规划角度考虑。

(1)城市区域空间角度出发,打造良好研发区空间环境:

区位选择:正确的区位选择是一个科技园区发展的良好开端,对园区的发展速度和投资效益带来明显不同的影响。

城市交通:便捷的交通可以加速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产业化进程,还可扩大信息、产品、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对外辐射、联络与流通。

自然环境:良好的外部自然环境有利于园区内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对有较高要求的高科技人才产生吸引力。

科教资源:在保证有完善的生活等配套的同时,与周边的高校、科研机构等保持空间关联和业务往来,这样在足以确保园区在承接大学优质产业的同时,利用其密集型智力和良好技术基础而转化为大学科技的孵化器和转化平台。

(2)园区规划角度,我们应从功能布局、环境营造、建筑设计和特色标志等因素综合考虑。

功能布局:功能配置的选择尽量满足不同企业以及人群对研究生产、生活休闲等多方面的不同要求,各功能区之间要相对独立,特色明显,既相联系又能激发创造、促进交流。

环境营造:内部空间环境、绿化布局、步行系统以及建筑群体的设计要能形成一种富于变化和层次的空间形象,为人们打造生态型充满活力的活动交流场所。

建筑设计:建筑内部空间布局灵活,满足不同需求;外部造型新颖独特也不失为一个吸引眼球的亮点。

特色标志:创造园区自身独有的个性与特色,有利于彰显园区品牌;标志性建筑的设置同样能够为园区的品牌效应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振华. 科技园研发中心设计初探. 保存地点: 东南大学, 2005

[2] 徐新扩. 研发产业的研究视角评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61(2):37-39

[3] 周天瑜,马勇.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研发产业发展趋势探析[A]. 2008.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4] 杜德斌, 周天瑜, 王勇等. 世界R&D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世界地理研究, 2007, 16(1)

第7篇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型的深刻变革,本文从宏观量化分析和微观规划设计两方面对此进行了前瞻性分析,以期为城市规划工作者适应信息时代的变革提供参考。

Key words:information times; urban planning desig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bstract:Along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apid development and its widespread application, the urban planning design is experiencing a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to the informationization patter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wo aspects from the macroscopic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and the microscopic planning design to carry on the forward-looking analysis, and provides the reference to the urban planning designers in this information times.

1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设计

信息技术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 以计算机等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乃至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对城市建设实施全过程控制的过程,这一过程除决定于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及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外,还决定于对城市历史、现状信息的把握,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利用。当今时代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城市规划也不例外。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米切尔(William J.Mitchell)认为:“信息时代产生的新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组合将会深刻地影响我们享受经济机会和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对话的性质和内容、文化活动的形式、权力的实施以及由表及里的日常生活体验。”(《City of Bits》,1995)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规划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各种新的城市规划分析、设计和表现技术层出不穷,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型的深刻变革。

2宏观层面

2.1城市产业发展预测

经济地理学中的生产力布局理论认为:产业是城市核心和支柱,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二、三次产业的聚合体。由于不同产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差异,因此各项产业用地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如在城市中心区往往分布着付租能力最强的商业、办公等第三产业用地,在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则分布着以工厂为主的第二产业用地,在城市远郊区则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用地。这说明城市各项产业用地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和空间分布特征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根本依据,在城市产业构成和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乃至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的耦合关系,即城市空间结构实质上是城市产业构成在空间上投影的产物。一定的城市产业空间构成必然与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对应,通过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能够使规划人员把握城市空间演化的基本趋势,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

在收集城市历年来各种产业发展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人们可以建立起城市产业发展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运算,就能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各种产业的发展状态,并可逐年将预测数据与实际发展数据进行对比,将其反馈回预测系统,对原有模型加以修正,以更准确地预测未来城市产业的发展。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由于受专业知识、时间、精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以往规划人员对此几乎无从下手,只能采用相对简单可行的趋势外推方法进行估算,因而难以真正把握住城市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也就难以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在今天,规划人员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经济学界的专家相互协作,展开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也可以直接采用已经开发成功的计算机模拟程序来对城市产业发展进行预测,以分析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基本趋势,为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2.2 城市人口预测

人口预测是指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现有人口状况以及影响人口发展各种因素的发展趋势的假设,对未来人口发展状况的测算。人口预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国家制定未来人口发展目标和生育政策等有关人口政策的基础,对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就规划设计而言,人口的数量、构成和空间分布直接决定了未来城市发展的规模、对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量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在宏观层次的规划中,上述表现的更为明显。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总用地面积、人均建设用地等一系列重要规划指标的确定都是以城市人口预测为基础的。虽然人们早已认识到人口预测对于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但在信息技术手段相对匮乏的时期,规划人员无力进行大量人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几种经验预测法分别进行预测,然后进行相互比较和校核,再进一步确定未来城市人口规模的取值。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规划人员自身业务水平、长官意志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往往难以客观准确地确定人口预测模型中各项参数的取值,参数取值的随意性大。这往往使人口预测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科学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规划人员摆脱上述困境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以厦门市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出的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为例,该系统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基础上,它将传统的人口预测技术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GIS技术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预测未来城市人口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而且能够分析城市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和演化趋势,从而便于规划人员进行城市总体规模、城市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的论证研究。

2.3 城市交通预测

交通预测是通过对大量观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进行演绎,预测交通量变化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交通预测,可以确定各条道路的交通荷载,即交通量的大小。通过交通预测可以进一步确定道路的断面形式、宽度等关键要素。因此,交通预测是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而道路网的形式又进一步影响和制约着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对城市整体空间布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基本因素,因此,科学的城市规划必须以准确的交通预测为基础。

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时期,交通预测仅仅是少数经过专业训练的专家才能胜任的工作,对于大多数城市规划人员来说,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交通预测对于规划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交通预测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倾向于采用相对简便的经验预测法,而不是进行更为准确的量化分析。例如在城市路网规划中,他们常用道路网密度作为路网规划的依据和标准,而在具体的道路设计时则参照类似地区通过经验类推来确定道路断面的形式和宽度等。这种做法虽然有其合理性,但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并难以摆脱个人经验的影响,其本身并不能成为一种科学的规划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交通预测中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反馈修改过程都可被编成自动运行的程序。在进行交通预测的时候,人们只需将观测到的交通数据输入计算机中,或者利用现代化的监视设备和数据搜集仪器完成数据的自动输入,就可以进行交通量的预测。持续更新的观测数据被不断地反馈到预测系统中,系统通过将观测数据与预测数据进行对比,自动完成对预测模型的修正,实现动态地实时跟踪预测。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交通预测的精度和效率,而且降低了交通预测的难度,使规划人员在无需精深掌握交通预测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就能准确地进行交通预测,为城市道路网规划和总体空间布局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3微观层面

3.1场地分析

场地分析是规划设计的起点,在以往,规划师主要借助地形图来分析场地的坡度、植被、径流等特征,并通过现场踏勘获取直观感受加以进一步核实,然后据此绘制诸如坡度、植被之类的专业分析图进行场地特征的分析。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在设计人员的头脑中完成,需要设计人员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工作量大且沟通不便。随着计算机三维表现技术的日益成熟,现在规划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多种三维建模软件进行地形建模,将抽象的现状图转化成具体生动的空间模型来进行场地的分析。目前应用较多的建模工具主要有Arch view、3DMAX、3DViz等,其中Arch view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它要求用户具有一定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专业知识,且对输入数据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属于专业化的建模软件。3DMAX、3DViz都与AutoCAD保持着良好的协作关系,二者能直接应用AutoCAD文件进行三维建模,而不需要用户掌握额外的专业技能,因此比较而言,两者较Arch view建模更为简单易行,应用更为广泛,属于大众化的建模软件。以利用AutoCAD与3DMAX进行现状地形建模为例,只要将AutoCAD现状图中的等高线进行简单地分层处理,然后输出到3DMAX中,直接应用“地形”(Terrain)命令即可生成现状地形模型。现状地形三维空间模型的建立为规划人员展开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共享平台,规划人员可利用现状地形三维模型展开一系列诸如高程、景观视线等方面的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大大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效率。

3.2成果表达

在传统规划设计中,最终的规划成果通常是一整套专业化的图纸,其中大部分图纸都是平面图纸,透视图寥寥无几。这种基于平面的表达方法,对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公众来说,过于专业化的图纸往往显得晦涩难懂,难于理解蕴涵其中的真实意图,因此公众也无法对规划方案展开积极有效的评论,结果必然造成公众与规划设计人员在沟通上的困难。由此可见,在传统规划设计中,规划成果表现手段的匮乏在客观上抬高了公众参与规划的门槛,由于规划方案无法有效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引起公众的兴趣。公众在事实上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身于规划设计之外,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无从谈起,从而就使规划设计仅仅局限在少数专业人员的圈子里面,“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无形中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三维建模、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直观而生动的成果表现手段。规划设计人员通过运用3DMAX、3DViz等建模软件,可以将规划成果在电脑虚拟空间中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并可进一步将其制作成为静态的透视图或者沿一定路径进行游览的三维动画,从而使人们在规划方案尚未实施之前就能看到其形象。相对于传统表达方式而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规划成果的表现不仅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规划设计的全貌,而且通过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处理技术,能非常直观地将规划方案呈现在公众面前,吸引公众的兴趣,鼓励他们对规划方案展开全面讨论,这对增强公众参与规划的积极性和规划方案的进一步完善都不无裨益。

4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较为详尽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和多种分析与表现的工具和方法。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从宏观到微观,从技术到方法的各个层面都给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以更多的启迪,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积极开展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切实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世界,吴明佳.信息化城市的特征——关于信息化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2.1.

[2] 王颖.走向信息社会的居住生活与环境[J].城市规划学刊.1997.1.

第8篇

关键词:成品住宅;一体化;产业链;前期阶段

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287-04

1传统住宅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传统住宅产业链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掌握土地和资本的房地产企业居于整个产业链的主导地位。从项目总体策划、立项审批、规划设计、开工准备、全面施工、验收交付许可到登记入住的各阶段,均为单线推进模式,形成以房地产企业为核心进行配套生产的产业链。传统住宅建设依托劳动与资本密集,势必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相背离,其发展后劲因而受到严重牵绊。具体而言,传统住宅产业链存在以下问题。

1.1产业链价值分布不合理

中国现行的土地供给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主导着住宅产业价值链,因此地方政府掌握土地资源,以及房地产企业掌握资本,控制了产业链的主要利益,导致产业链中利益分配不均,未能赋予产业链各价值主体公平竞争的平台,进而影响了新技术、新材料、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在产业项目中的实施。

1.2产业链环脱节

科技密集型程度较低,以及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垄断资源、资本,传统住宅产业链各价值主体呈现粗放经营与合作的关系,导致产业链关系孤立割裂,未能形成平等参与、优势互补、高效沟通与互惠合作的一体化关系模式。

1.2.1房地产开发粗放竞争

作为获得资金、土地便能运营的房地产企业,一般不具备项目规划能力,因而只能委托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通常规划设计环节占据整个项目成本的70%,这就导致传统住宅产业链中没有技术支撑的房地产企业,无力培养自身的规划设计能力,只得凭借拿地环节进行粗放竞争,以此确保自己的利益主体地位。

1.2.2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

由于传统住宅建设多为现场手工作业,加之产业链各环节各自为政、衔接互济不够紧密,导致工人劳动强度加大,生产、经营呈分散状态,因而拉长了建设周期、降低了生产效率。同时,因设计、施工、部品选择与运输的责任部门缺少实时沟通与工作对接,又导致相互推诿、权责不明,因此建设质量难以控制,监管耗费成本巨大。

1.2.3建材业标准化、系列化、部品化水平较低

现场手工作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导致传统住宅产业链中部品、建材的工业化生产水平较低,因此影响了住宅产业化的基础――部品与建材的标准化、规格化与系列化。这无疑导致资源浪费、劳动效率降低、工程质量堪忧,进而影响产业链环的衔接与住宅产业的规模化效应。

1.2.4未形成供、产、销一体的“链"状参与主体

传统住宅产业链的供、产、销关系为:房地产企业拿地委托设计院完成规划设计通过工程招投标选择施工企业由施工企业整合原材料供应商、建材经销商、设备供应商等承担施工任务完成施工并交付给房地产企业房地产企业通过销售或自行销售给最终客户由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维护住宅产品。

由此可知,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参与主体,涉及众多部门和人员,各自拥有独立的经营目标、技术理念和利益关系,众口难调很难建构合作纽带,生产经营的一体化模式因此较难实现。此外,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工作割裂,大量半成品的“毛坯房”上市交易,致使购房后还需进行二次装修,这不仅增加了环境负担,不符合低碳环保的大势所趋,同时,亦不利于建材、部品的标准化、工业化生产体系的建构。

2成品住宅产业链的重构原则

“成品住宅”(finished housing)是指套内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铺装或涂饰、管线及终端安装、厨房和卫生间的基本设施等全部完成,已具备基本使用功能的住房。成品住宅开发建设应强调以“成品”为目标,采用一体化开发建设管理方式,使各生产要素完美组合,减少中间环节、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工厂化生产提高构配件质量与生产能力,从而节约建设成本、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发掘其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商品”。成品住宅的产业链建构原则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以终端用户需求为导向

2.1.1立足顾客现实需要和潜在需求

成品住宅从土地获取管理、项目总体策划、设计任务书的制定、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部品选样、项目施工、材料设备的供应、竣工验收、入住总结到售后服务等各环节,均以终端客户的需求和消费为中心,以产品的服务功能为重点,综合技术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的优点而形成产业链;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重构产业链各价值主体的生产组织形式与工作对接的关系,真正实现“以客户为本”的产业链建构主旨。

2.1.2搭建用户参与设计的开放平台

“以客户为本”的建构主旨还表现在:在成品住宅的产业链中介入用户参与设计、监控的过程。为此,以信息系统为支撑搭建用户参与的平台实属必要。例如,在前期规划设计阶段,利用BIM互动性与及时反馈性的可视化特性,可使客户更加直观、快捷地了解项目全过程。同时其强大的模拟功能辅以造价控制环节,亦可方便客户把握节能、日照、热传导与紧急疏散情况,进而有效控制成本,深化客户的自主参与程度。此外,通过类似的信息平台收集用户的需求信息,进而优化方案,亦有助于改善产业链环之间的协作关系,以期高效生产出市场接受度高的产品。

2.2建构信息共享的平台打通全产业链

2.2.1优化设计方案

信息化的集成环境可为成品住宅的产业链建设提供较准确的模型。其信息平台的优化性在于:将“多种项目设计方案和投资回报分析结合起来,从而实时的计算出设计变化带来的投资回报变化,找出最优方案”,从而有利于参与主体客户的决策。与此同时,对于施工难度较大的异形设计,亦可藉此信息平台优化设计施工方案,以期减少工程量、压低工程造价,为客户赢得更多的价值回报。

2.2.2 链接工作接口

传统住宅产业链环脱节的重要导因就在于各专业之间沟通不到位。据统计,仅仅由于项目成员之间的数据互通性较弱而产生的额外成本,就降低了建筑工程6%左右的效益。例如,由于建筑施工与室内装修割裂,时常出现建筑主体结构妨碍管道设备的布置的问题。为此,变更原初设计方案,导致资源与劳动力的浪费,人为拉长了建设工期。信息化的集成环境因其模拟、预演与协调功能,可在“专业之间与专业内部进行碰撞检验,并即时生成数据,以供施工参考”,因而成为打通住宅全产业链、提升项目效益、进行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平台。

2.2.3 高效传递信息

信息化的集成环境可通过交互窗口修改三维模型,其即视性、互动性与反馈性为设计、建造、运营信息的传达提供较大便利。同时,其完备的构件信息亦为自动生产加工提供了技术条件。此外,通过4D模拟可预演施工过程,采用5D模型辅以成本控制,皆体现了信息化集成环境可动态、高效传达信息的优势。

2.3建构工业化生产平台

2.3.1缩短建设周期

由于工业化生产平台藉由标准化、规模化、系统化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取代分散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其中的住宅部品、建材皆在工厂流水线上产生,故通用化、系列化、集约化程度较高,加之现场装配式施工方式,因而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此同时,亦较少受制于天气情况,建设工期大大缩短。

2.3.2提高工作成效

一方面,对传统住宅的产业链进行分解、重组和优化,密切成品住宅的产业链接口,提高各工种之间的信息沟通成效,深化客户的自主参与层级,可显著提高工作效率且质量可控;另一方面,工业化生产方式带来的标准化、规格化的部品、建材,亦有利于成品住宅的规模化生产与社会化营销,从而推动成品住宅的产业化进程。

2.3.3减少资源浪费

勘察、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监理、部品、材料、设备等的全产业链生产组织形式,可减少在设计、施工、材料部品的选样、供应等环节中,因工作对接问题与无效益变更导致的资本浪费与能源消耗。此外,工业化生产平台采用污水再生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实现施工养护用水的循环利用, 可显著节水节能。另外,标准化、通用化、现场装配式的工业集中生产方式,亦可降低建筑主材与辅材的损耗。

3成品住宅前期阶段的一体化产业链建设

成品住宅是一项涉及获得土地、开发、设计、施工、监理、材料、设备和用户等众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一体化则指在信息化集成环境与工业化生产方式基础上,以为用户提供优良的成品住宅和优质服务为目标,将获得土地、投资开发、设计施工、构配件生产、部品设备生产供应、施工、销售及售后服务等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成品住宅产供销一体化。在此,以产品设计中的人、机、环境关系为研究成品住宅建设一体化的切入点。具体而言,即成品住宅开发建设各环节均以用户需求为基础,进而,传承中国古代造物模件化技术与多元样式兼容的营构模式,以成品住宅的部件化、标准化生产为出发点,根据消费者品质需求的不同,探索个性化菜单装修模式与大众化标准式装修模式,实现工业化与人性化、通用化与个性化、批量化与多样化的共赢。同时,建构以产业链核心企业为成员的企业集团,整合资金、资源、技术优势,注重成品住宅推广应用过程中的集成化、低碳环保与智能化技术。

根据成品住宅一体化产业链的构成及相关因素,可将产业链系统分为土地获得管理、项目投资开发、项目设计与项目报批等前期阶段,土建安装、样板房施工等中期阶段,以及住宅销售与服务等后期阶段。其中,投资开发定位的正确性以及设计构思、设计成果等前期阶段,直接影响成品住宅一体化产业链建设成果与项目实施结果,因此,拟重点阐述成品住宅前期阶段的一体化产业链建设情况。

3.1土地获得管理

3.1.1土地信息收集

收集土地信息的目的在于,藉由政府、专业网站和主流报纸为公司拍地、融资、调整土地价格、了解区域土地情况、分析市场竞争等提供参考。一般而言,由集团营销企划部通过报纸、土地储备中心处、人员来电、约访等途径收集、整理土地信息。在地块公示后,确定重点意向地块,报送公司主管、领导审批。之后对获批地块进行审核并进行现场勘查,在此基础上,将勘查资料整理成文报送公司管理层。经公司管理层研讨后,由企划部组织完成“意向地块可行性研究报告”。负责这一环节的职能部门为公司营销企划部与公司管理层,必要时需与国土部门交涉。

3.1.2意向地块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制定详细实施计划,通过具体数据和量化的衡量标准、责任分配,动态预测、分析市场、消费者与竞争对手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可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提高决策成功率。通常来说,意向地块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涵盖城市发展与房地产市场整体概述、周边情况分析及重点个案研究,区域楼盘目标客户分析、经济测算等内容。

由营销企划部设定可行性研究计划、组织市场调研、定位分析产品,而后提交设计部。设计部进行项目规划设计和初步分析,提交采购部与审计部。由采购部和审计部对产品进行初步成本测算,并制定初步销售计划和销售价格,提交财务部。财务部对投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估,总结评估结论提交公司管理层审核、决策。此环节涉及职能部门为营销企划部、设计部、采购部、审计部、财务部、公司管理层。

3.1.3土地竞拍管理

土地竞拍旨在:①控制各城市短长期的土地供应总量;②逐年增加经适房用地的供应;③对商品房用地进行招标或挂牌出让,并确定出让价高限,以防地价飙升;④将一次性收取土地出让金改为收取土地租金。具体流程包括准备履约保证金、参加挂牌、准备投标拍卖所需文件,与拍卖人、招标人、土地管理部门、挂牌人等签约,以及备份同摘牌、投标、拍卖相关的资料。该环节由土地管理部门控制。

3.2项目投资开发

3.2.1制定“项目经营计划书”

作为项目经营的纲领性文件,计划书涉及经营业绩、客户维度,包括成本、设计、工程、入住、物业的内部维度,以及学习与发展。制定项目经营计划书首先需就项目位置、现状、配套设施情况、规划设计条件、技术经济指标等进行简要分析与介绍。集团应对总利润要求、总投资要求、峰值资金、人员配置、总开发周期、品牌建设、团队建设等提出总体量化要求。制定项目开发中关键节点的行动计划和各部门、各专业的详细进度计划。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陈述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制定应对方案。最后,对上述内容分类列表汇总。该环节在获得土地后一个月内进行,由公司管理层和各职能部门负责。

3.2.2编写“项目前期市场研究报告”

“项目前期市场研究报告”是项目策划与编制“产品建议书”的参考。营销企划部需系统收集、整理、记录、分析成品住宅地产市场、营销、产品等方面的信息,以期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为市场定位和公司决策提供依据。在地产市场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项目市场、项目客户、产品概念、规划设计、建筑室内设计细节与标准、配套设计、社区服务、户型面积配比、项目价格等入手进行定位。最后,依据项目投资开发周期、销售周期、经济收益调整定位,以寻求用户与项目的平衡点。

3.2.3撰写“产品建议书”

以用户为导向,探讨项目的市场受众面,进行项目市场定位与产品建议,是撰写“产品建议书”的目的所在。获得土地后,营销企划部市场主管负责制定编写工作计划,计划报送营销总监并通过后,由营销企划部、市场部人员与相关部门进行协商与沟通,并就目标客户群、项目主题、形态、建设指标等深入调研,而后提交市场调研报告。同时,营销企划部组织编写“初步产品建议书”,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建议书提交公司管理层审批通过后,由设计部开始项目初步规划设计,审计部、财务部测算成本、财务指标实施,营销企划部综合各部门意见,组织编写“产品建议书”。再次提交管理层审批、论证。经由董事长、集团总部论证通过后即可实施。此环节涉及职能部门较多,包括营销企划部、项目部、审计部、财务部,以及公司、集团管理层等。

3.3项目设计与建材、部品选样

3.3.1制定工作计划

此环节在产品建议书确定之后与概念设计之前的一周开始,由规划设计部负责制定有关项目内容、工期、起始时间、需其他部门配合事项等内容的工作计划,并交由规划总监与公司管理层的总经理审批。

3.3.2设计招标

招标文件旨在阐明部品、建材的采购或工程性质,通报招标程序将依据的规则和秩序,是投标商编制投标文件的基础,也是采购人与中标商签订合同的基础。

设计招标环节涉及四大流程:①编制招标书。由规划设计部负责制定计划,报送公司管理层审批。招标书通常包括:方案招标书、施工图设计招标书、景观设计招标书。方案照标书在产品建议书完成一周后提交,施工图设计招标书在扩初阶段根据扩初深度提交。景观设计招标书在规划方案确定后一周内提交。②实施招标流程。由规划设计部负责实施,公司管理层总经理委托的招标小组评标,相关表单报送公司管理层审批。③编制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书包括方案设计任务书、景观设计任务书、施工图设计任务书。一般由规划设计部负责编制任务书,在招标确定后一周内开始。方案设计任务书需对项目名称、用地概况、设计依据、总体控制性指标等进行明确说明;要依据用户需求定位户型与面积匹配;指明具体的经济技术指标、总体规划要求、住宅户型设计要求、建筑形式、功能、车位比例要求等;提出技术控制要点与提交成果的形式、要求;出示设计时间节点。景观设计任务书除项目简介、定位与设计时间节点外,需重点就景观设计原则、规划技术经济控制指标、景观设计要求、方案设计提交成果形式与内容、景观施工图纸内容等提出具体要求。施工图设计任务书需对总图设计、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与标准等提出具体要求。④签订合同。由规划设计部负责合同的谈判和起草,并交由相关部门流转审批,一般在招标确定后一周内开始。

3.3.3方案设计与建材、部品选样

一体化产业链的建构理念,使得成品住宅方案设计阶段,即要考虑从住宅构件、部品的设计生产,住宅建造施工,住宅使用、改造直至废弃回收等各个阶段,积极通过新技术来提高效率、降低能耗,从而求得经济和环境关系的平衡与优化。

成品住宅的方案设计阶段包括以下环节:在投资部、销售部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进行建筑、景观、住宅室内风格定位;规划设计部提出概念方案的同时,装修设计与主案设计师介入,从住宅的长寿化发展、用户的标准化与个性化需求角度入手,优化户型、预留可调整的空间,提供可供用户自主选择与搭配的菜单式装修方案;在户型定稿前,由装修设计师结合系统设备、土建各方做最后优化,完成成品住宅户型设计方案及施工图;方案设计完成的同时,设计单位提交材料、部品和设备清单,财务部进行成本估算;设计师通过信息平台与一站式建材、部品超市选择材料、部品样板,提交技术部确认(销售部、成本部、工程部参与),并由技术部、设计部确定材料设备供应商。

由上述流程可知,在方案设计与建材、部品选样的过程中,立足用户需求,借助信息化集成环境与一站式采购,建筑师、室内设计师、销售部、财务部、工程部、材料供应商等搭建了紧密的工作接口,建构起互助合作、优势互补的一体化产业链。

3.3.4方案论证、评审

方案论证内容主要为:审核项目定位,会审专业规范、技术要点、设计指标、设计风格、物业管理、成本控制等,以此为确定中选方案提供依据。

方案论证对象包括:规划、建筑、施工图与景观方案。其中,规划、建筑与景观方案由规划设计部负责组织论证后,填报论证表并报送相关部门审批。施工图方案由项目部负责组织图纸会审,填报会审意见并报送相关部门审批。

3.4项目报批

此阶段在整套施工图出图前即可进行。

3.4.1办理项目立项手续

首先,将土地成交确认书和土地储备中心地产经营科提供的资料,提交行政审批中心发改委立项。继而,将环境影响报告书提交环保局审批,获得项目审批意见。最后,携带材料至行政服务中心发改委窗口办理立项手续。

3.4.2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首先,至规划局窗口获得“选址规划意见书”,至测绘院获地形与管线图,至规划局获得红线图与规划设计要点,并转交设计院,从设计院处获得建筑设计方案。复归规划局审批,获取建筑设计方案审定意见书。在相关部门签署意见后,至规划局窗口办理用地规划许可证。

3.4.3办理土地证

携带土地登记申请书、土地登记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土地登记委托书及委托人身份证明书等,土地权属证明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选址意见书、规划红线图、总平图等,至国土局办理。

3.4.4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首先,将施工图交由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审图机构审查,获得“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批准书”等相关支撑文件;继而,至规划局申请规划放线,同时,环保局进行环保评估,审核通过后至规划局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4.5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招投标,选定监理施工单位后,至城建档案馆进行施工合同备案,至房管局进行白蚁预防登记,至质监站进行质监、安检备案。备齐相关材料后,即可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3.4.6办理预售证

首先,办理预售住房价格批复,至地名委员会办理小区命名审批。携带项目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地址、编号证明,办理住房预售面积审查,至产权处报送相关报建资料供审查,最后,联络公司工程部协助产权处进行现场勘查,无异议后即可获得预售证。

4结语

到目前为止,江苏成品住宅仍低于住宅年开发量的40%,与发达国家成品住宅开发量的80%以上相去甚远,究其原因在于:产品质量问题影响购房成本与用户消费观念的转型。因此,立足终端用户需求与信息化集成环境,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等尚需积累成品住宅建设经验,强化获得土地、投资开发、设计施工、构配件生产、部品设备生产供应、施工、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产业链的衔接力度与合作机制,提升住宅部品、建材的标准化、通用化与工业化生产水平,才能推动成品住宅的产业化进程,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里,梳理前期阶段一体化产业链的流程,或可为成品住宅投资开发、设计、管理体系的规模化、一体化建构,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彭加亮.房地产开发6大关键节点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房地产开发前期阶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罗红旭.基于产业链理论的我国住宅产业化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4]曹四海.浅谈菜单式全装修住宅[J].安徽建筑,2002(4),12.

第9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和谐社会 生态建设

概论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来看,城市规划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协调与生态和谐,来推动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城市空间规划的核心,要从城市物质空间的全面部署转变到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等支撑性内容的安排。城市规划要由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走向促进社会协调和谐为主要依归的道路。本文将对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如何进行城市规划作―个新的探讨。

1.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各产业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加快能流二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规模化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大于500万元的工业企业)通过1SO14000认证的比例、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等。

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系统)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包括化学晶泄漏)、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汐 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

2.现代生态城市设计理念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0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人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3.充分利用现有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市政排水;规划设计

1前言

本工程是针对乌鲁木齐市新市区的城北新区进行专项排水规划,作为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本工程规划符合国家政策和建设方针,以保障乌鲁木齐市及周边人口、经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立足于城市用水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统一,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与步骤,合理预测污水水量、水质、做到因地制宜,统一规划,近远期规划有效结合,实现促进城市建设进步的目标。

2工程背景

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北分区位于乌鲁木齐的北部,北分区大部分区域属于乌鲁木齐高新区,高新区发展迅速,拥有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煤炭及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五大特色产业,北分区发展以创新型、战略型、服务型产业为主,主要包括依托产业集聚配套关联的高新技术产业;依托空港口岸临空经济发展的商贸物流业;为产业配套提升提供保障的生产业。近期鼓励发展产业以商贸物流产业中的航空服务、物流业、国际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生产业中的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等产业为主。

3排水规划

乌鲁木齐市老城区部分区域为合流制,目前建成区已建了部分雨水管道,排水系统尚不完善,雨水主要通过地面漫流排入城市防洪渠系或污水管道,属不完全分流制,城北新区等其余新建及改扩建城市道路下均铺设有雨水管道,实行雨污分流制。本工程旨在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充分回收利用雨水资源,合理统筹尾水排放,因此城北新区规划排水体制为:新建的区域要求建设分流制管道;在道路改扩建时如有条件可将合流制管道改造成分流制管道或根据规划增设雨水管道,无条件改造的道路可保留合流制,在规划期逐步改造成分流制。

4污水量预测与规划

预测方法: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和《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城市污水量由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量组成,城市污水量宜根据城市综合用水量(平均日)乘以城市污水排放系数确定。规划需水量:通过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法、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单位用地用水量指标法分别对乌鲁木齐中心城北分区需水量的预测比较,考虑乌鲁木齐中心城北分区水资源缺乏的具体情况及城市经济建设的快发展需求,且乌鲁木齐中心城北分区采用分质供水,道路广场、绿化及工业的50%用水采用再生水,最终确定乌鲁木齐中心城北分区规划近期2020年城市需水量为31万m3/d,远期2030年城市需水量为47万m3/d。规划污水量: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污水量包括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两部分。城市分类污水排放系数可根据城市居住、公共设施和分类工业用地的布局等因素综合确定,本次规划设计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均采用70%的污水排放系数,通过各分区需水量的预测,及污水排放系数的确定,规划确定本专项规划范围内规划污水量规模:近期2020年污水量为8.4万m3/d;远期2030年污水量为12.4万m3/d。

5污水管渠设计

5.1排水管材选择。污水管道是城市地下永久藏工程设施,管材选用要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还要兼顾经济性原则,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污水管道管材有钢筋混凝土排水管、HDPE双壁波纹管、玻璃钢管,本次规划结合乌鲁木齐市本地实际情况,在同样能保证排水安全性的前提条件下,同时考虑工程的投资成本,本工程排水管道材料建议de315~de600管径采用HDPE双壁波纹排水管,环刚度8KN/m2,d800~d1600管径采用钢筋混凝土管。5.2管道埋深。根据乌鲁木齐市气象特征及地形特点,保证排水安全前提下,本次设计排水管道埋深为:排水主干管,截流干管是排水系统的主要部分,充分考虑安全性又不可埋设太深而造成工程费用增大,本工程设计其埋设深度为2.0m~4.5m。汇水支干管及排水接户管其安全性容易保证,其埋设深度不易过深,设计为2.0m~3.0m之间。5.3检查井设置。本工程规划d1600排水管道采用2000×1100矩形钢筋混凝土检查井,d1200排水管道采用1500×1100矩形钢筋混凝土检查井,d800~d1000排水管道采用φ1500圆形钢筋混凝土检查井,de600排水管道采用φ1250圆形钢筋混凝土检查井,de315~de500排水管道采用φ1000圆形钢筋混凝土检查井。检查井外壁均做防水、防腐处理。5.4污水处理厂。规划近期在城北新区西北侧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处理乌鲁木齐市城北新区规划范围内收集至该厂的污水,污水厂设计污水处理规模:近期2020年污水量8万m3/d;远期2030年污水量11.5万m3/d。对于污泥的处理,本工程的污水厂主要是接收城市生活污水,污泥泥质稳定,符合土地利用标准,可应用于城北新区的绿地建设,长期规划污泥处理采取“好氧堆肥土地利用”技术实现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6结语

第11篇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希望走进自然的田园生活。服务于城市居民的农业观光园便在这种回归田园的潮流中应运而生。现代农业观光园是人们较为喜欢的休闲去处,其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是集旅游、休闲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为居民提供的身心放松的场所。农业观光园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在此前提下,如何对现代农业观光园进行规划设计,是每个规划设计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综述了现代农业观光园在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总结在产业结构、旅游项目策划、景观设计等方面的要点,并提出一些建议,最后展望了现代农业观光园的发展趋势。

1 农业观光园的定义

农业观光园是旅游业与农业观光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市场为导向,集休闲娱乐性、观赏性和农事体验为一体,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多种效益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1]。农业观光园开辟了新的旅游方式,丰富了旅游产业。满足城市居民亲近田园生活,体验新型旅游方式的心理。

2 现代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原则

2.1 因地制宜

设计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规划设计中充分尊重当地原有地貌及特色,在对其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观光农业的合理开发与规划设计,力求以最少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景观效果及经济效益。例如适当的设计微地形,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且不可大面积的挖山填湖,一方面是对当地水文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费时费力,加大园区营建成本及后期维护管理费用。

2.2 以人为本

一切设计以人为本,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者的需求。

2.3 地域性原则

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地域风情,设计应将当地的人文景观与农业生产结合,充分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通过将地域文化的提取,概括,解构,通过设计语言,设计手法在园区表达,体现不同地区农业观光园的特色,增强园区趣味。

3 规划设计思路及要点

3.1 产业结构规划

从横向看,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养殖业为辅的模式,改善单一的产业模式,为园区带来经济效益。从纵向上看,称为立体农业,例如在果树林里,种植具有中草药价值的植物,或养殖家禽类等,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与经济效益。注意在选择植物种植时,应以和谐共生为主,避免物种间竞争。

3.2 旅游项目策划

旅游项目策划的前提是前期充分的资料收集、调研,包括所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当地居民收入情况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客源分析,得出精准的市场定位,然后结合旅游学理论进行规划。前期的分析和旅游学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前期分析没有旅游开发相关知识,即使园区建成也不会形成良性运作,没有前期详细分析直接进行盲目开发,不仅会造成当地环境的破坏,也使投资与收益失衡,导致园区陷入亏损的困境。只有两者统筹兼顾,才能设置合理的旅游,休闲项目。

3.2.1餐饮 挖掘乡土餐饮文化,加强特色,定期举办饮食节,提供厨艺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作为婚庆场地,一方面给园区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体现当地婚俗文化。

3.2.2 购物 田园超市,特色售卖点,形成销售链、线上订购派送等。

3.2.3 娱乐 在合理规划功能区的基础上,设计射击、咖啡酒吧、沙疗、垂钓、土陶制作、农事参与等项目。此外儿童作为特殊使用人群,设置儿童游戏场地,依托当地土壤状况,在裸露的地表,可采用树木枯干经过加工处理形成游戏设施,可满足儿童亲近自然释放天性,同时减少园区维护成本。

3.3 景观设计

3.3.1 地形 地形普遍应用于造园中,其具有加强空间的独立性,丰富空间层次,组织排水,控制游人视线,形成小气候等功能[2]。设计应结合用地实际情况合理设计,一般高差不大的土地用作生产用地,低佳之处蓄水建湖,抬高的地形用于栽植果树等。

3.3.2水体 避免大面积的挖山填湖,根据游客量设置合理的水体面积。

3.3.3植物 生产区温室外和道路两侧不宜栽植高大乔木,以免影响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一般以小乔木为主,常绿灌木作为绿带,适当配以地被花草,总体上形成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季相。

3.3.4建筑 应体现住宅特色,采用当地原材料,构建原生态的居住条件。

3.3.5道路 主道路以科学、便捷为准则,既要便于集散人流、物流、又要利于生产区内路网,次道路应将景观节点连接,成为网状,方便游人到达,游步道营造中国古典园林曲径通幽的意境美。

3.3.6 其他 农业观光园中不可缺少的设计要素还有垃圾箱、标志牌小品等,它们既有其自身的功能性,又具有景观功能,设计中应挖掘地域文化,通过设计语言将文化元素体现在景观小品中。

第12篇

关键词: 高新区现代企业加速器模块化 生态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enterprise accelerator of Qingdao Hi-tech Indsutry Development Area, including introductions of the accelelerator design,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goals and stragedy, as to probe into the ideal structure of modern enterprise accelerator area to build an active, ecological, effective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intensive enterprise zone.

Key Words: hi-tech zonemodern enterprise acceleratormodularized ecological

理解现代企业加速器

现代企业加速器是一种以高成长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服务模式创新充分满足高成长企业对于空间、管理、服务、合作等方面个性化需求的新型空间载体和服务网络。它是一系列服务的提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是科技园区从外延式扩张进入集约型发展的初步尝试,具有更强的集群吸引力和创新网络形态。其主要特点是:具备有效整合资源的显著功能;市场化和网络化的特点以及专业性和知识性的特点。

项目概况――现状区位、资源条件与契机是建设企业加速器的前提

青岛市高新区企业加速器规规划地块所处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是青岛市规模大且配套设施完备的产业园区,位于 “一主、三辅”城市框架体系中的胶州湾北部辅城,交通便捷,与机场、港口、铁路客运站、高速公路联系紧密。周边产业园发展环境优势明显,对外交通便利,产业开发条件良好,具备一定的景观优势,并可以结合现有水系进行厂区内景观建设。

产业发展策略

本次加速器的规划设计与产业选择紧密结合,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划分,顺应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综合考虑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结合青岛市人才资源、科研和产业基础,规划主要以电子信息产业、海洋科技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入住,规划设计产业弹性发展区,考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青岛高新区加速器的发展目标与开发策略

1、发展目标:

以产业研发和生产为导向,优化整合和利用青岛产业资源,建设成为生态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综合型“现代产业加速基地”,并成为红岛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实现与红岛高校科技园区的产学研互动发展,有效地维护本地区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

2、开发策略:

开发建设模式以“专业化的核心服务区”、“土地划片开发”与“星网模式”相结合。

专业化的核心服务区:是将一般企业无法提供的管理、中介和高等级配套等服务设施集中在一个核心区进行建设,包括金融机构、科技信息中介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公共信息平台、物业服务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会展中心、专业教育培训、医疗保健设施、国际化的文教设施等等。

土地划片开发:是将基地的土地划分为多个地块,根据招商与发展需要,各单元块可单独或者几个单元块联合进行分片分期建设。

星网模式:以“核心产业+次级产业”吸引产业集群发展,由于核心产业的入驻,其他次级产业相应跟进,围绕核心产业形成星状的协作网络。

经营管理模式以考虑大规模产业园区建设“三高一长”(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和周期长)的产业特征,参考国内外类似开发区的经营模式,建议本基地的经营管理在积极引入民间资金和专业化服务商的同时,各级相关地方政府(如省、市、区和镇政府)需要对园区的经营进行必要的投资,或促进园区建设所需的融资。由政府管理服务机构、学术促进机构、物业投资和管理商、信息和中介服务商等构成协作型的经营管理机构体系。在总体用地布局中,保证有足够可经营用地的比例,以平衡园区开发的投入,增加民间资金进入的可操作性。

设计思路

将生长模式理论运用于本次规划的设计思路中――生长脊与生长单元。

1、生长脊

提供一个明确的空间组织路线,令使用者可以清晰地获得领域感与认知。

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盎然的景观轴线与观光通道。

将成为整体空间分期建设的纽带与桥梁,将不同阶段的的开发组团综合成为一个整体。

2、生长单元

在整体的开发过程中,将不同阶段的的开发组团以生长单元的形式组织,犹如一个个细胞。每个生长单元内部都有细胞核企业研发与办公、细胞液休憩绿地。这样每个生长单元都是独立的,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器官孵化器。

具体设计

1、规划结构与功能构成

――“一轴、一核、七大模块”

“一轴”:由基地中心向东西两侧延伸的核心功能和景观轴,这一中心轴将联系东侧大学科技园区中心、基地的管理服务中心、西侧的保障中心,是城市联系的生态主轴。

“一核”:是指基地东侧区域,在该区布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企业研发办公、教育培训区、商贸区及各类服务配套设施,成为管理、服务、技术的核心区。与南侧的创业大厦,能够快速形成城市的主要形象。

“七大模块”:是指综合中心区和西六大研发组团。每个组团中又将划分多个独栋建筑;当有龙头大企业进驻,可以作为该企业的专属园区;当为中小企业使用时,可根据内部控制路网进行建筑细分。

2、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系统规划应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反映产业基地独特的景观风貌,为地上、地下管线和其他市政公用设施提供空间,满足基地日照、通风、救灾和防灾的要求。

由于园区产业需求,将会有大型装卸运输车辆,故规划时设计为人车分流系统――――外环式车流、内院式步行系统。

园区内停车采用建筑底层架空作为停车库,各建筑二层采用连廊联通,形成了“城市浮岛”模式,较好的解决了人车分流的问题。另外采用沿外环道路外侧停车,尽量减少对园区内的交通影响和景观破坏。

3、绿化景观规划

根据本次规划的功能特点,基地的环境既要有足够的绿地空间,又要有高标准的绿地质量,以期满足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商贸服务的环境要求。设计以现代流线的线路为主题,与本次规划的产业与动能定位相呼应。在景观主轴上设置绿色休闲走廊 :以绿色的步行道串联不同地块,道路联系着尺度宜人的小广场、绿地和庭院。绿化联系着不同场所的同时也能起到分隔各个产业区域的相互干扰的功能。

4、三维空间设计

建筑底层有柱廊,在特定的位置建筑之间以两层高的连廊相连,步行道 路从连廊下穿越街区地块,柱廊和连廊为步行者提供遮阳避雨的场所。连廊和柱廊,高度上下起伏,建筑物连成一体,有韵律的建筑立面和步行空间仿佛翩翩起舞。

设计采用变化的外部空间标高,从地下开敞、半地下、地面和平台层不同标高的空间联系在一起。炎热的夏季这些变化的平台和柱廊又能提供遮荫,和建筑的墙面一起提供阴凉的步行空间。屋顶花园、平台绿化提供了三维空间中的生机和宜人的氛围。

5、建筑形态设计

院落――小院子策略

--以最大程度吸引景观资源为设计前提,将大院子打碎成为小院子,穿插建筑,生成一个外向性建筑。

--把公共空间和交通空间至于中间,大大减少交通面积,提高实用率。

--折叠建筑外轮廓,增加吸收景观资源面积。

6、生态规划

设立富有特色的生态功能区(EFA);对建筑单体进行生态节能设计;在模数的基础上以错落有致的小体量分解、消化大进深的室内办公空间,使办公环境同时获得了理想的采光量且形成自然的热压通风,并通过建筑周边的水池为进入建筑的热气流降温。具体有效的改善了大建筑室内的小气候,从而显著提高办公环境质量。

绿化庭院被精心安排,穿插于办公空间内部,与之咬合、相融,使办公空间得到均匀的采光、通风、绿化景观及清新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