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5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意向
高职高专院校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提高大学生整体就业率的最大潜力所在,也可能成为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本文采用的研究数据均来自“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2006年在江苏部分高校中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调查对象为某高校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共发出调查问卷480份,回收424份,回收率为88%,其中有效问卷390份。
调查内容采用自编的《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设计的问题由样本基本情况和就业意向考察两部分构成。调查以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分析方法调查问卷用spss10.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百分比分析与卡方显著性分析方法。
结果分析
择业观念的调查笔者设计的问题分别涉及就业目的、择业标准、职业定位等几个方面。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就业目的有明显的功利价值取向。毕业生对就业有明确的判断和意愿,而不是茫然不知所措。毕业生对于就业目的的选择依次是:生计需要(32.6%)、实现自身价值(27.7%)、享受物质生活(11.0%)等。这表明现代社会中讲求利益导向、效率优先等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专业水平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以“为社会做贡献”为就业目的的仅占4.6%,这表明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择业具有较强的利己性和功利性。女生在就业目的中选择“生计需要”的高达40.0%,而男生则把“实现自身价值”作为就业目的的首选因素。经卡方检验,X2=45.156,df=7,P=0.00
2.择业标准呈现多重性趋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是:工作稳定性(19.7%)、经济收入与福利待遇(19.5%)、行业发展前景(16.7%)。而选择“适合兴趣爱好”、“发挥能力”、“专业对口”等因素的只占很小的比例。这表明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加注重实惠、注重稳定、注重发展,说明毕业生在择业标准上呈现出明显的多重性。
3.职业定位的多变性与不确定性。虽然有45.1%的学生在刚上大学时就确定了未来的职业,但仅有14.4%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将来的择业目标具有清晰的定位,31.8%的学生进大学时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还不确定,在毕业前对今后的职业选择仍然不太明确或根本没有定位的学生分别占29%和3.6%。个别访谈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的择业目标曾经发生过变化。因此,必须加强就业指导,特别是面向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促使毕业生尽早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
择业心态的调查为了解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心态有哪些变化,本研究针对就业压力、专业对口、就业期望等问题设计了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1.就业压力的调查。毕业生普遍感受到巨大的就业压力,93.3%的毕业生觉得就业压力较大或很大;61%的学生看到校友毕业时找工作的情形后十分着急;88.5%的学生担心自己毕业时找不到好工作;62%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不太乐观或者不乐观,这表明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认识比较清楚,并表现出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有平静、乐观、兴奋,更多的是紧张、无奈、烦躁、焦虑。
2.专业对口的调查。有53.6%的毕业生希望以后从事的工作能够专业对口,只有16.7%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有36.4%的毕业生明确表示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有46.9%的毕业生主张“先接受,再调整”。在竞争面前,毕业生理智地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女生希望以后从事的工作能够专业对口的占57.2%,男生只占42.9%,经卡方检验,X2=6.088,df=2,P=0.048
3.就业期望的调查。77.9%的毕业生表示如果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会降低就业标准。只有2.1%的毕业生表示不接受与期望值不一致的工作。而在选择接受与期望值不一致的工作的毕业生中,只有23.8%愿意努力适应工作,有高达74.2%的毕业生则准备“跳槽”或继续深造。如此高比例的毕业生选择就业后再调整,意味着他们在初次就业后流动的可能性和比例都较大,这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不良影响。有25.9%的毕业生希望直接就业,有71%的毕业生打算继续深造或在参加工作后继续深造,这说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对学历的看重,相当多的学生并没有把“高职高专毕业”与“就业”直接联系起来,这将直接表现为求职行为的被动与消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有待提高。男生选择“参加工作后继续深造”的占47.0%,而女生则高达66.1%。经卡方检验,X2=16.707,df=3,P=0.001
就业去向的调查在问卷中,用“择业地区”、“择业单位”、“择业行业”、“薪酬期望”四个关于职业的显性特征的变量测量毕业生具体的就业意向偏好,统计结果如下。
1.择业地区的选择重自我利益。51%的毕业生首选城市就业,愿意去县级及以下地区就业的只占3.3%,愿意去西部地区就业的只占5.6%。这说明毕业生在择业选择中更加看重自我利益,忽略了社会责任。尽管学校大力宣传并采取了许多鼓励措施,但仍然收效甚微,这不能不引起重视。有36.4%的毕业生选择回生源地,其中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有这样的要求;另一部分则是希望借助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获得理想的工作。女生选择回生源地的高达39.7%,男生只有26.5%;而愿意去西部边远地区就业的男生占10.2%,而女生只有4.1%。经卡方检验,X2=21.413,df=6,P=0.002
2.择业单位的选择呈多元化趋势。学生的理想就业单位依次是:学校及科研单位(占52.8%)、国家机关(占21.5%)、自主创业(占8.5%)、外资企业(占7.4%)、国有企业(占4.9%)、中小及私营企业(占2.1%),其他(占2.8%)。虽然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有了更为广泛的选择,但由于国家机关、各类学校等事业单位工作比较稳定,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等方面占有优势,仍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只有8.5%的毕业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虽然所占的比例不高,但应该是今后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选择的趋势。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扶持体系,学校在就业指导中应进一步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以此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男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占14.3%,而女生只有6.5%,经卡方检验,X2=37.072,df=6,P=0.00
3.择业行业的选择期望值较高。毕业生希望从事的职业排序在前三位的是:教师(占36.9%)、公务员(占30.0%)、管理人员(占13.3%)。毕业生不切实际地抱着过高的期望值,必然会导致就业难。过高的期望值是大学生为自己顺利择业设置的一道障碍,这就需要高校及早进行就业观的指导和教育。
4.薪酬期望的选择趋于理性化。有73.3%的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为1000~2000元,只有6.7%的学生月薪的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说明大部分毕业生薪酬期望趋向理性化,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较为健康,就业心态日趋成熟。男生对月薪的期望值在1000~2000元之间的占61.2%,女生则高达77.4%,月薪期望值在2000~3000元之间的男生占23.5%,女生则只占11.7%,经卡方检验,X2=14.129,df=3,P=0.003
择业渠道的调查在就业渠道的问题上,有36.9%的学生选择家长和亲友介绍,17.7%的学生选择校外招聘会,16.4%的学生选择校内招聘会。这表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视野开阔,希望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信息。亲友介绍工作不但可靠,而且有良好的发展预期,因而受到毕业生的普遍关注。互联网和大众传媒可使信息传递更加迅捷,使毕业生的选择面大大拓宽,降低了择业成本,但许多毕业生面对大量的信息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而错失良机。主动联系用人单位的占13.8%,反映了学生主动就业意识的增强。毕业生选择学校提供的信息的较少,这说明学校提供的大量信息没有被充分利用,或者学校需要考虑提供给学生的信息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影响择业因素的调查在影响择业的因素的调查中,学生对“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的哪些条件”进行排序,排在前三位的是:学历(占23.3%)、职业能力与特长(占22.3%)、所学专业(占16.9%);对于影响择业的不利因素,毕业生的选择是:学历层次偏低(占25.1%)、社会关系不足(占16.4%)、自身竞争力有限(占13.3%)、缺少实践经验(占13.3%);对于影响择业的主要问题,毕业生的选择是:人才供大于求(占37.2%)、就业市场不规范及凭关系走后门现象严重(占13.6%)、毕业生就业思想不端正,期望值过高(占8.5%)。以上调查结果说明:(1)毕业生已经认识到用人单位首先看重的已不是学习成绩,而是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2)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自己的学历与就业竞争力信心不足。(3)多数毕业生认为社会关系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这表明目前我国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程度与公平性较低,大学生在择业时仍然存在依赖心理。(4)毕业生认为现在的人才市场是供大于求,这反映了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忧虑。
对学校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笔者的问题涉及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与学校教学工作两部分。
1.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查。有66.2%的毕业生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对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是:与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占23.6%),就业指导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视(占21.5),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占13.8%);对于“你希望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哪些服务”的回答是:为就业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搭桥(占32.6%),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占16.4%),宣传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占13.6%)。在访谈中,有的毕业生提出应提高校内招聘会的针对性,只有专业对口率较高的招聘会才能提高签约成功率。部分学生还提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了解就业市场行情,然后把信息提供给学生。有的学生对就业指导的效果表示不满,认为针对不同的专业,就业指导应有所区别,特别是对就业相对比较困难的专业更应该加强针对性的指导。校内的学习和求职招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如果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提高就业率,就业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但从目前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与完善。
2.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调查。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不高,认为合理的只占2.6%。当问及如何改进课程设置时,有48.7%的毕业生要求“多开实用性课程”,有32.3%的毕业生要求“增加社会实践课程”。在访谈中,很多学生反映在学校所学的课程到社会上用处不大,究其原因,有的是内容陈旧,与实际脱节;有的是只学理论,不讲操作,等到实习的时候还要从头学起。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策建议
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对待择业的问题上存在就业期望值较高、择业功利性较强、竞争自信心不足、缺乏职业规划、创业意识不足等问题。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高校教育教学及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不高,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学生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正确地认识自我,给自己一个客观正确的定位。在正确评估自己的同时,要充分地了解社会需求,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结合起来,给自己确定一个适当的位置,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要鼓励学生从基层做起,自觉服从社会需要,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要注意培养学生面临挫折与不利处境时的心理耐受能力,同时要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中明确指出:有首创精神和学会创业,应当是高等教育主要的关注点,目的是使毕业生更容易就业。高等院校培养的未来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应该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岗位创造者。因此,学校要多渠道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的培养训练,多渠道地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使学生拓宽就业思路,从被动就业转向积极创业。
学校教学:加快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说,大学生就业取决于社会需要与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归根到底取决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增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必须从社会对人才的近期和长远需要出发,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在进行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调整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的就业作为重要衡量依据,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全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关注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断积累社会工作经验,为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就业服务:完善机制,创新方法,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对毕业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其准确定位求职目标,避免在求职过程中因非能力因素而影响就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效率。因此,应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在就业指导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全面了解就业现状及前景,加大分析和开拓就业市场的力度。要将提供有效信息作为就业服务的重点,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联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要加强政策宣传,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另外,还要加强对毕业生情况的调查分析,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及就业意向,抓重点专业、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咨询。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在学生入学后就要有计划地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向大学生系统地传授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大学生从心理上、方法上全面做好择业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王国宇,曾宪皆,何艺辉,黄劲.关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意向的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4,(12).
【关键词】就业意向;体育专业毕业生;影响因素
【Abstract】This paper researches that the impact of factors and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s of the Henan Province professional sports graduates,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s, statistics, it shows that: Henan Province professional sports graduates’ employment intentions are affected mainly by the following factors: students source, the graduation location, employment unit types, region, salaries.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at graduates appear in the environment of career in Henan Province professional sports graduates, this paper puts opinions ,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university personal training program design and the career guidance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Employment intentions;Professional sports graduates;The impact of factors
随着国家扩招计划的逐步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综合素质的同时,在校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当今时代出现的突出问题。国家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80万;2013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预计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700万达到穿记录的727万。比2013年增加了28万。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 [1]“2014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1.4万,较上年增长2.9万人,总数居全国第三”[2]。而河南省体育专业毕业生也将达到7000人,而今年体育毕业生人数与社会对其专业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
李海平在《青年文学家》2012第04期专题研究体育专业就业问题提到:“随着国内众多高校体育专业的扩招,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数量不断上涨,但是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不足以及相应岗位的数量限制,使得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社会、学校以及学生本人都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以缓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种种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面临这严峻的形势。加上国民体育意识比较薄弱。体育专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专业群体,面临着就业面窄,就业岗位少的难题。深入了解河南省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并根据形势提出就业指导方案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探索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为河南省体育院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社会需求人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及价值。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1.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问卷,并邀请相关专家对问卷进行内容效度检验,在相隔一个月的时间间距分两次对5000名10级即将毕业也的体育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62份,剔除24份无效问卷,对两次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信度范围为70
1.3 数据统计法
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整理分析统计。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影响河南省体育院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2.1 个人因素
2.1.1 学历的影响
河南省体育院系毕业生认为学历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因素,在调查者中,有86.30%的毕业生认为好的就业单位与学历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事业单位、公务员,学历是被认为进入其队伍的敲门砖。大部分学生认为学历对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2.1.2 综合素质的影响
河南省体育院系毕业生被调查的人中,有84.30%的人认为就业与否与毕业生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近年来学校连年扩招,毕业人数也逐年递增,再加上有部分毕业生大学四年不学无术,虚度光阴,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素养、知识技能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省内体育院系本科毕业生与发达地区的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生相比普遍表现出职业素质不足,这些反应在:课程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专项体育基本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低。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变化,大学的就业制度和就业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显着的转变。由于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之一就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现有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书籍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体育大学艺术系2010届-2012届毕业生从实际就业率、意向就业率、期望薪金,工作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调查,进行数据统计,并对所得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调查的研究结果,提出我们应当为体育艺术系各专项的学生拓宽市场,能够使各专业的学生就业单一化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使各专业的学生拓宽思路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体育表演专业;就业现状;调查;对策
研究对象
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表演专业2010-2012届学生在毕业时的就业情况为研究对象。
结果与分析
1.2010-2012届体育表演专业毕业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根据就业中心的数据显示,2010届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119人:男生43人,女生76人;2011届本专业毕业生122人:男生49人,女生73人。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23.171%,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为0820%,2012届实际就业率为18.440%。
2010-2012届毕业生的意向就业形式很多,毕业生选择就业方向按照自己的自身情况进行工作方向的确定,2011届毕业生选择报考社区工作的人数较多,2012届毕业生主要看好的有继续考研。
对于薪金问题上,有59.000%的学生的毕业后薪金的期望在3000-5000之间,毕业生表示,先有个稳定的工作,薪金不是问题,关键是有一个良好的择业态度。
在对2012年应届毕业生预期工作满意度的调查:74.80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是满意的,有10.23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可以说明体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总体预期工作满意度较高。
2.2012届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分析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分析
学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不利因素都是造成毕业生被工作单位拒之门外的原因[1]。在这种状况下,艺术专业学生求职形势很不乐观,很容易导致尚未步入社会的艺术表演专业的学生忽略社会整体现实形势,再就是由于期望过高、择业挑剔而错失合适就业机会。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因素――政府主要通过高等教育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但影响最直接的还是招生规模调整政策。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发展阶段的需求结构矛盾;就业体制新旧转换和高校毕业生配置方式产生的矛盾;大众对教育投资与预期效益的矛盾;大众观念与就业现实的矛盾。这几点是影响别业生就业的主要社会矛盾。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学校因素-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激增[2],学生在校期间不能进行针对性、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毕业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已成为很普遍的现象;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就业指导大众化,缺乏个体的具体指导。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家庭因素-个体最早的社会环境就是家庭,家庭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期望、职业定位、地位和社交能力、与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个体因素-体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个人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
结论与建议
结论:作为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不仅有着学校名气的优势,还有着专业特长的优势,凭借一技之长并定会在社会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1]。通过本文,力求为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学习、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能够为其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2]。
建议:(1)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
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意愿-作为体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应当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转变传统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不仅有助于艺术毕业生正确求职择业,而且有利于参加工作,施展自己的才华。
大学期间努力学习、提高就业能力-一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决定其在求职择业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就业能力的提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掌握理论知识的合理结构;锻炼适应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院校应以学生为根本,建立就业导向的就业体制
根据市场和现实就业状况做出充分的反应,才能根据市场行情自主调整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相对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而言,高校作为教育的微观主体[3],与独立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在信息的搜集与处理方面,比就业主管部门更具有优势,应该享有更充分的办学自,以增加对人才市场的反应力度。
(3)政府职能部门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由于政府承担了较大份额的高等教育成本,政府与高校之间是委托关系.政府应采取对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3]。(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晓峰.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中华,2011,8:24-26.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查设计和分析方法
为更好地了解当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高职院校有效地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对江苏省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样本抽样,进行了就业心理状况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抽样是问卷调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本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某职业技术学院的4000余名毕业生中,按照学院规模、专业分布和学生人数的对应比例抽取了800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收回745份,回收率为93.13%。通过对全部问卷进行逻辑检查和幅度核查之后,除发现一些学生附有强烈感慨留言的特殊问卷之外,没有发现无效问卷,说明本次就业心理调查问卷的取样具有较高的成功率。问卷内容的设计是取得就业心理调查成功的重要保障。本次就业心理调查问卷内容主要针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评分析。调查问卷为匿名性问卷,问卷内容包括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自我认知、专业认识、就业思考、理性追求、意识培养、人性矛盾和育人评估等内容。通过对全部有效问卷进行编号整理,把每一份就业心理问卷的资料输入EXCEL文件,进行概率统计、描述性分析和模型计算等来分析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特征,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条理化层次化的建模分析是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研究的关键步骤。构造出一个有效的分析结构模型才能结合调查问卷数据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做出科学分析。层次分析法,即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方法,是美国的著名运筹学家T.L.sat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结构化、层次化分析的决策方法,它模拟人脑对方案的多指标系统进行模型化、数量化综合评价,是一种简洁实用、定量数据信息所需较少且无结构特性的系统评价方法。经过经验借鉴和专家建议,AHP法是对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的有效分析模型。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AHP法模型分析
首先,建立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通过对就业心理因素的实际分析,将全部问卷内容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三个层次,第一层“目标层Z”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第二层“准则层Oi”包含为“自我认知、专业认识、就业思考、理性追求、意识培养、人性矛盾和育人评估”。第三层为“方案层Cj”,包括:“自我认知”指标下包括“性格分析、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素质欠缺、知识外延”;“专业认识”指标下包括“兴趣专业、满意专业、专业前景、专业方向”;“就业思考”指标下包括“考虑频次、意向准备、正在准备、曾做准备、择业规划、前景态度”;“理性追求”指标下包括“理想职业、入职重点、就业意义、薪酬预想、性质追求、地区追求”;“意识培养”指标下包括“西部历练、基层考验、毕业准备、意识认知、培养途径方向”;“人性矛盾”指标下包括“就业压力、承压能力、内部心态、挫败准备、差异心态、意向不符、机遇把握、心理困扰”“;育人评估”指标下包括“整体评价、意义评价、效果评价、引向评价、咨询频次、效果帮助”。其次,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根据问卷调查资料并综合专家意见,将高职大学生心理评价指标层次分析结构中各指标因素两两进行判断比较,从而构造出准则层、方案层判断矩阵。然后将准则层判断矩阵、方案层判断矩阵进行列向量归一化并处理结果,从而判断出方案层与准则层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通过层次分析最终得到参与调查问卷学生的就业心理的评分标准。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问卷调查分析
根据准则层Oi“自我认知、专业认识、就业思考、理性追求、意识培养、人性矛盾和育人评估”诸要素的划分,针对各类要素的问卷调查结果,依据上述AHP评分标准分析如下。“自我认识”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28分,本次调查毕业生得分为20.5分,即评分73.2分,说明高职毕业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为中等偏上。其中他们对自我的素质欠缺、性格分析和兴趣爱好方面的认知有一定认识,但是,对于知识的外延方面比较处于劣势,从侧面反映了高职类大学生在知识外延拓展上具有提升的必要性。从高职这一客观角度分析,其间接地影响到的学生的主观认识,从而对其动机、兴趣和情绪产生影响,继而造成后续就业认知的差异性。只有端正自己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去加强自我认知。“专业认知”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13分,而该校毕业生得分为6.6分,即评分51分,说明高职毕业生的专业认识水平为及格偏下水平。其中有近一半的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选择感到并不感兴趣和满意,但是,对于自己所选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是较为满意的。在许多学生的观念中相比于兴趣而言,选择一个有利于就业的专业更为重要。“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实用技术以超过或接近半数的比例远远领先于其它选择项被高职生们排在前三位,体现了浓厚的实用主义倾向”[1]这个调查结论正体现了学生选择专业的心态。在当今大环境下,大学生理想就业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导致尽管入学所选专业不是自己所喜欢和满意的,但为了就业而只能选择能够保证就业的专业,“先就业,后择业”,此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就业心理。在排除概率性前提下,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基础上,去学习更多自己喜欢的其它专业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大环境。
“就业思考”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6分,而该校毕业生得分为5分,即评分83分,说明毕业生的就业思考水平为良好以上。其中,在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工作比较充分;但是,对于以后的生涯规划尚存在些许问题。“面对急剧的社会变革,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被推向市场的毕业生们不仅面临着人生理想、职业发展道路的选择,而且还面临着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威胁”[2]。因此,大学生应树立生存、发展、事业融为一体的职业生涯观。首先要能够保障自身的社会生存基础,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其次在职业发展中发挥技能特长与智慧,推动工作进步。最后在职业发展中不断完善自己,达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佳结合。“理想追求”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4分,而该校毕业生得分为3.6分,即评分90分,说明毕业生的理想追求水平为优秀。其中,对于以后的工作预想有着自信与充分的准备及抱负,但是,对于薪酬方面,有着现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即职业预期较高,理想色彩严重,就业目标通常忽视个人能力与经验的积累。高职生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是好事情,但不宜急功近利,否则会导致择业过程中的眼高手低。另外,高职大学生对于工作单位倾向于有实力且发展稳定的国有、三资企业,对于私营企业和自主创业的意愿较弱;工作地点的选择也是倾向于发达繁华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意识培养”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18分,而该校毕业生得分为11.3分,即评分63分,为及格水平。其中对于基层考验和西部历练有一定数量的同学能够承受,但是,对于条件的考虑还是非常在意:其中有近一半的学生是在条件符合自身要求下,才有意前往;有1/5的学生是拒绝考虑的。毕业生对于“毕业准备”和“就业意识培养”是比较积极的,其中有1/2以上的同学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毕业准备,相信“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认识到“就业意识”非常重要的;当然,也存在近1/5的同学缺乏此类意识。对于“就业指导”的渠道,有32%的学生是通过学校,31%的学生是通过亲朋好友帮助,24%的学生是进行自己搜索,仅有很少一部分同学是通过职业咨询机构等其他途径。这也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就业意识培养亦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养成自我意识以达到更具期望的就业“人性矛盾”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28分,而该校毕业生得分为20分,即评分72分,为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有2/3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较大,这是符合国内就业大形势的;有23%的同学有非常高的心理承受能力,39%的同学有比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有29%的同学承受能力一般;就整体而言,高职毕业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好;面对竞争有45%的同学相信可以成功,面对失败有近一半以上的同学可以坦然面对,这体现出高职生面对就业挫折具有良好的心态和认识。在就业过程中即使职业与自己意向相悖时,亦有74%的同学选择继续“先就业,后择业”;当机会来临时即便以后会有更好机会,仍有54%的同学选择抓住当前机遇,但有26%的同学持观望态度;体现了高职生能够从现实出发把握当前的机遇。高职毕业生面对压力应该直面压力,改变思维方式并适度宣泄以培养乐观豁达的性格,参加一些放松训练和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等方法,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就业和未来人生。“育人评估”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3分,而该校毕业生得分为1.8分,即评分60分,为及格水平。其中对于学校的就业指导的整体评价,有24%的学生非常满意,32%的学生比较满意,35%的学生持一般态度;说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合理,但仍需进一步的改善。对于就业指导的作用,有73%认为是完全有必要和意义的。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必不可少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加强毕业生个性化心理咨询与辅导,强化其职业生涯意识,使就业指导与咨询适应时展需要,为疏导毕业生心理压力发挥积极作用”[3]。当遇到就业心理问题时,30%的同学选择和同学和朋友交流,26%的同学向老师寻求帮助,19%的同学选择到心理咨询处寻求帮助,但存在个别同学选择默默承受,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仍有发挥作用的更高空间。对于就业心理咨询的帮助,17%的同学认为帮助很大,能够获得成长的动力;23%的同学认为帮助很大;42%的同学认为有点帮助,可见就业心理咨询对于毕业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必要性。最后,本次调查的整体AHP评分为70分,说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为中等水平。其中,专业认识和意识培养方面的心理存在偏颇,需要学校及学生加强重视和深化;对于自我认知、就业思考、理想追求、人性矛盾和育人评估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去调节和学习,为更好的就业和健康的就业心理而努力。
四、结束语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中职学生;就业意向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274-03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和高素质的社会急需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目前,中职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缺乏了解,对社会需求缺乏了解,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自我推荐能力差,不善于包装自己等,这些弱点导致不少学生在个人择业与岗位择人的互动过程中无所适从,就业意向、职业定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如何帮助职校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潜能和社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与岗位,培养他们基本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升学或就业是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承担起的教育重任。
笔者参与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市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体系与实验研究”课题组的北京市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意向和北京市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情况的问卷调查,并获得了相关数据。本次问卷着重围绕在校中职生的就业意向方面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为北京市四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问卷发放时间为2008年6月。调查涉及四大类共35个专业,我们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主要采用百分比分析和卡方分析。调查旨在了解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倾向、就业观念、就业行为以及相关问题,从中找到中职生就业的意向与就业结果之间的关系及中职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其充分就业。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准备方面
经卡方检验,卡方值为0.274149463>?琢=0.05,说明三个年级的在校学生在对就业前景的问题上所持态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大都已经意识到了就业的严峻性,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并不太乐观的态度,进而选择一般、没有信心和非常没有信心。而且是年级越高对就业所持态度越不乐观,选择一般和非常没有信心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年级的学生。
(二)对毕业后打算的调查分
经卡方检验,卡方值为0.20744>?琢=0.05,说明三个年级的在校学生在对就业后的打算首选项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各年级都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毕业后首选求职工作,而选择继续求学的学生比例也相对稳定,均占到三成左右。选择自己创业和其它的比例略低,且年级越高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越低,说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就业打算逐渐趋于理性与实际。
(三)对薪酬期望的调查分析
经卡方检验,卡方值为,说明三个年级的在校学生在对就业后的薪酬希望差异性非常显著。
三个年级的在校生中期望薪酬在800―1 000元之间的人数均为最多,所不同的是在800―1 000元之间,2007级学生即刚入校的高一年级学生人数比2005级即将毕业的学生人数少了12.3个百分点,比在校高二年级学生少了近8个百分点。而在1 500―2 000元之间,2007级学生即刚入校的高一年级学生人数却比2005级即将毕业的学生人数多了2个百分点,比在校高二年级学生多了2.5个百分点;在2 000―2 500元之间,2007级学生即刚入校的高一年级学生人数比2005级和2006级学生人数分别高出5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2007级希望薪酬在2500元以上的人数分别比2005和2006级更是高出了3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当然500―800元之间也有分布。
从对薪酬希望的差异分析结果图表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年级越高对薪酬的期望值越接近于社会可提供的薪金水平,三个年级对薪酬的期望值符合正态分布。但同时也应看到平均有超过60%的学生希望毕业后薪酬高于1 000元,对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月薪平均超过1 000元,期望值还是偏高,略高于社会上所能提供的薪酬。
(四)对就业单位性质期望的调查分析
经卡方检验,卡方值为0.054976922略大于?琢=0.05,说明三个年级的在校学生对于就业单位性质的期望方面差异是不显著的。
从各级中职生对于就业单位性质期望的比较可知,2005、2006和2007级中职生对于就业单位性质的期望主要集中于政府机关、大型国企和外企或合资企业,而选择事业单位、私企、自己创业和其它的则相对较少。期望进入政府机关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在2007级中,期望进入政府机关就业的比例超过往年期望比例最高的大型国企而达到最高,占到34.40%。期望进入大型国企和外资或合资企业的比例逐年下降,期望以其它的方式灵活就业的比例以每年一倍的速度递增。
(五)对职业理想期望的调查分析
经卡方检验,卡方值为0.0079245308<?琢=0.05,说明三个年级在校学生在对自己职业理想的差异性非常显著。
三个年级的在校生中关于职业理想的期望主要集中在白领、自己创业当老板和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专家这三项上,而期望成为高级蓝领的比例在各级中都相对较低。在2005级学生中有超过四成的学生期望成为白领,几乎是2006级和2007级期望成为白领的学生所占比例的总和。除期望成为白领外,在职业理想中第二项受在校中职生欢迎的是自己创业当老板,三个年级中都有三成左右的学生选择此项。排在第三位比较受青睐的职业理想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专家,其中2007级学生选择此项人数所占比例最高。而期望成为高级蓝领的学生在各年级中均只有10%左右,比例非常小。
总之,年级越高对职业理想的期望越高。数据的变化趋势亦非常明显:年级越高期望成为白领的比例越高,而期望成为高级蓝领和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专家的比例则相对逐渐越低。三个年级对职业理想的期望符合正态分布,但总体来说期望还是偏高,说明在校中职生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尚不十分准确。
(六)对于离京就业态度的调查分析
经卡方检验,卡方值为0.0122039<?琢=0.05,说明三个年级的在校学生对于离京就业的态度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由于首都特殊的地位、相对优越的发展环境及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以来都是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较为青睐的理想就业地之一。但受到户口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各级各类学校的毕业生在京就业一直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可对于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他们中绝大部分学生就来源于北京当地,长期以来北京生源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不愿意离开北京。但是随着就业的压力逐年增加,外地人才不断进入首都,他们往往素质高,肯吃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与赞赏;同时,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户口等因素对于就业的影响正逐渐变小,北京生源得天独厚的就业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每年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离京就业来解决就业问题正在逐步被人们关注并开始接受。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意向存在的问题及
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意向有如下特点:
(一)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准备意识较高
在“就业信心”、“毕业后的打算(首选)”两项调查中,经卡方检验后我们发现各年级在校学生没有显著差别,平均有59%的学生毕业后的打算(首选)是就业,并且平均有54.4%的学生就业信心不足。这说明在新的就业制度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管是否面临毕业,都早早地将就业问题纳入日常考虑的范围,积极主动地思考自己的未来,首先在思想上为就业积极做准备。
(二)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于就业地点的选择相对狭窄
在上述“离京就业的态度”一项调查中,三个年级选择“乐于接受”的比例平均只有26.7%,这充分显示出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就业地点的选择是十分苛刻的。每年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长远来看如此苛刻的择业条件势必会增加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难度。
(三)就业定位把握不够准确,职业期望不切实际
在上述“薪酬期望”调查中平均有超过60%的学生希望毕业后薪酬高于1 000元,对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刚刚毕业月薪平均超过1 000元,期望值还是偏高,略高于社会上所能提供的薪酬。对于“就业单位性质期望”和“职业理想期望”也同样存在过高的现象,在“就业单位性质期望”一项中,三个年级绝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意向首选政府机关,其次是外企或合资企业,第三是大型国企;在对“职业理想期望”的调查中,三个年级绝大部分学生都选择的是管理人员的白领或自己创业,而期望成为蓝领一线技术工人的比例三个年级依次为7.43、11.89和13.26。由此可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期望是不切合实际的,大部分中职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就业定位把握不够准确。
三、教育对策
(一)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评价自己,树立积极的择业心态
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是走向成功的保障,面临求职与择业的毕业生,只有从客观出发,综合自己素质和能力情况,将个人的求职意愿与社会的客观需要结合起来,加以全面而充分的考虑,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获得成功。在这个充满机会又充满竞争的社会,追逐挑战且渴望成功的时代,职业学校尤其要积极开展择业指导和咨询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估价自己的水平和特点与就业市场,正确认识社会需求和个人实现的关系,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好择业的心理状态,纠正定位偏差,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形势。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观是人对于职业的根本看法,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职业生活中的反映。中等职业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大就业”观念,特别要提醒学生不要把个人兴趣、爱好当作择业的先决条件。在选择职业时,对就业单位、岗位的选择要有度,在前期可以适当降低择业的期望值。在校学习期间要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巩固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不断提高自己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要求的能力和素质,做好职业准备,这样才能为今后就业、创业教育打下基础。
(三)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
在就业压力之下,不少学生想要选择自主创业,这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解决就业问题是不可多得的一剂良药。但据笔者了解,很多学生虽有良好的愿望却不知如何实施,其实创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创业品质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学习、创业能力的形成上。要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形成自主创业的基本能力,要帮助学生认识创业活动的规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动中,进一步了解与运用创业的知识、方法、要领,从而综合提高创业能力,解决就业问题。
就业意向影响学生的就业状况,如果我们能够在关注中职生就业状况的同时,充分关注中职生的就业意向,那么这无疑将对我们的学子找到满意的工作,得到较好的报酬,愉快工作、幸福生活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刘建华.试论加快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对策[J].广西教育,2008,(1).
[2]李建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意向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李唤.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4]刘海燕.职校生择业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周少斌.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关键词】护理专业;职业前景;调查
随着人们对健康标准、卫生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护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高职护理;专科护理;一本、二本、三本护理;硕士护理等多层次学历相继出现,致使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表面看护理人才出现供过于求,但据资料显示,医疗卫生改革尤其乡村基层医疗体系仍亟需大量护理人才,这一市场并没有达到饱和。一方面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聘困难。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现就独立学院护理专业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展开调查,了解现阶段独立学院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独立学院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促进护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更好地实现各自目标。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抽样方法选取浙大城市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医高专应届毕业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55份,收回有效问卷150份,其中女147人,男3人;最大年龄者24岁,最小年龄者21岁,平均年龄为23岁;地域分布均为浙江省。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在就业形势的评估、就业途径选择、就业意向单位及薪酬、就业时的自我心理状态、就业影响因素5个方面进行调查,共计25项,全部为选择题。共发出问卷155份,收回150份,有效回收率为96.8%。
2.结果
2.1 独立学院护理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评估
(1)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看法(见表1)
(2)对于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情况(见表2)
2.2 对就业途径的选择
对就业途径的选择(多选题)见表4。
2.3 就业意向单位和薪酬
(1)目前形势下希望就业的单位(多选题)(见表5)
(2)希望得到的薪酬(见表6)
2.4 就业时的自我心理状态
(1)一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单位,会不会降低自己的期望值?(见表7)
(2)自己对现在的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见表8)
2.5 就业的影响因素
(1)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见表9)
(2)求职时遇到的最大困难(见表10)
(3)应加强的职业指导(见表11)
3.分析及讨论
3.1 目前的就业形势加大心理压力
从表1看69.8%毕业生认为形势严峻,比较困难。而表2显示74.8%毕业生认为护理人才紧缺。可见毕业生对就业的供需认知存在矛盾。一方面,从护理专业的总需求来看,护理专业2004年被六部委确定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专业之一,预测到2015年我国护理人才将需232万人。另一方面,护理专业的扩招使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多,超过了目前的需求量,造成了护理人才供需失衡,导致县级以上公立医院招聘时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而基层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保健岗位却招不到护理人才。表3显示这种就业现状造成多数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感到一般;感到乐观的人仅占19.7%,加重了毕业生的心理负担。
究其原因,一是扩招造成毕业生数量增多,竞争日趋激烈。二是毕业生对工作单位的地点、规模较关注,不愿意下基层,目光只盯在省市级大医院或城市。三是各级医疗机构对护理人才需求小,不平衡,目前我国省、地市级、县级大医院护士已日趋饱和,紧缺的是乡镇卫生院及家庭、老年护理等方向所需要的护理人才。四是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不足,致使医院在用人方面出现护士配备严重不足。五是需求方面目的人才“高消费”观,许多医药卫生单位用人上相互攀比,形成重学历轻技能的不合理用人观,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上处于弱势。六是学校培养目标滞后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造成“产品”与“市场”脱节。
3.2 就业途径趋向自主自立
表4显示,自己应聘者占36.2%,亲朋介绍者占35.2%,反映出毕业生的自主自立能力较强,对就业的公平、公正性有一定的认同,但对社会关系在就业中的作用认同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也是符合社会现状的。
3.3 就业意向单位定位不准,薪酬期望相对理性
从表5看选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者仅占17.5%、6.7%,显示出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时以医院地点、规模为主导因素,不愿意去农村基层工作,与实际的市场需求相违背,造成就业困难。
表6显示选择最多的月薪是1000-1499元占39.7%,1500-1999元者占25.7%,2000元者以上者占24.2%,说明毕业生对薪酬的期待还是比较理性,只有小部分毕业生期望值过高。
3.4 就业时的自我心理状态比较务实
表7显示56.6%的人选择在长时间找不到满意工作后会降低标准,29.4%的人选择不会,这反映出多数毕业生找工作较务实。
表8在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上,83.8%的人选择了解一些,5.5%的人选择非常了解,其他选择不了解。说明在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方面学校还做得不够。
3.5 外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表9显示,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这一问题上,选择工作较稳定的毕业生最多,占49.6%,其次21.9%的人选择了父母的选择,而选择喜欢护理工作的人仅占6.2%。可见绝大部分毕业生是受外在因素影响而选择护理专业的,真正喜欢护理工作的比较少,缺少学好护理专业的内驱力,这对就业的内在需求和将来工作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表10显示,在求职时遇到的最大困难,53.9%选择个人能力不足,31.2%认为是对单位的用人标准了解太少,7.2%认为学校指导不够。说明毕业生自信心缺乏同时学校指导也有所欠缺。
表11显示55.1%的人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24.2%的人渴望求职面试技巧、简历制作和写求职信培训,19.7%的人要求开设职业指导课,8.5%喜欢各类讲座。说明大多数毕业生是在就业需要时才想到急需信息和技巧,忽略了对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平时积累,也暗指学校就业指导还不够到位。
4.建议及对策
4.1 调整学校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护理人才
学校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形式、实践技能、价值取向、道德素养等方面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衔接,多做调研,搞清楚用人单位最急需的是什么,按需培养出实用型护理人才。
4.2 科学统筹护理岗位编制,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当今护士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但因经费紧张,医疗机构对护理人员的配备都不足。许多医院除正式在编护士外,还有合同制护士、临时工护士,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挫伤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长期下去势必对医疗卫生事业造成损害,不利于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
4.3 培养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
高校在校学生,年龄一般处在19-23岁,是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社会、家庭应共同承担起教育任务,从各方面正面引导,提倡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我价值,应摆正位置、脚踏实地,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
4.4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调查显示,许多毕业生对就业形势及用人单位录用标准缺乏了解。学校应针对毕业生的需求深入开展工作,及时就业信息,邀请护理部主任开展医院录用标准等就业知识讲座。就业指导还要动员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及各职能科室等全员参与,从而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4.5 增强内驱力,提高综合素质
部分学生被动选择护理专业,缺少学习内驱力,应注重逐步培养对护理职业的兴趣,让学生用心去体会护理事业的真、善、美,并为护理事业付出自己的智慧和真情。
4.6 克服自卑心理,加强自信心的培养
护理学专业是个相对女性化专业,学生性格较内敛,独立学院的文凭在就业竞争中更易滋生自卑心理。因此,要重视对独立学院护生心理压力的正确疏导,多表扬鼓励,多给机会,帮助树立信心。
参考文献
[1]王成.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5:35-36.
[2]郭保明,高艳琴,等.我校大学生就业观及态度的调查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6(6):668.
[3]付伟,刘婷婕.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8,23(8):5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意向;对策;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21-04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565.92万人,比上年增加19.87万人;在校生1 884.90万人,比上年增加146.06万人,增长8.4%;毕业生447.79万人,比上年增加70.32万人,增长18.63%。
本文的调查对象是2010年即将毕业前3个月的甘肃某大学大四本科生,随机地抽取该校经管、数学、中文、生科4个系的200名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同时采用个别面访作为补充,本调查回收率100%,被调查者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4∶46。
一、临毕业大学生的人生与就业选择趋向
(一)临毕业大学生毕业前状态与对未来的选择
毕业在即,大学生们已经对自己的状态有了认识。通过调查了解到,尽管现在考研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大多数毕业生(67%)还是准备进入社会。所以研究和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刻不容缓。调查还表明,有56%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感到焦虑,24%的毕业生觉得乐观,还有20%的毕业生无所谓。
(二)毕业生对人生的定位与追求
1.人生定位。在问及毕业生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时,有38%的毕业生表示非常明确,29%的毕业生觉得有一定目标,23%的毕业生处于不明确状态,应尽早找出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选择未来的就业方向,还有1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将来感到迷茫,没有明确目标。
2.人生追求。由图1可知,大学生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健康,其次是理想,然后是家庭,最后是友谊、爱情。
3.择业观念。调查显示,2010年甘肃该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更为开放,就业思路更为开阔,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面前表现得较以前成熟多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生择业观念的变化,但同时,不少毕业生有待于改善自己的就业观念。在对“专业对口”问题的认识中,有38%的毕业生认为“看重”,有22%的毕业生觉得“不需要”,其他毕业生认为“无所谓”。40%的毕业生赞成“先就业后择业”的说法,22%的毕业生不赞成,13%认为“无所谓”,25%觉得“很难说”。
调查还显示(如图2),40%的毕业生都能意识到在就业中,自身能力最重要。
(三) 毕业生对就业条件的期望
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注重实惠、重发挥、重发展,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选择工作的标准是和前述毕业生自身的人生追求与定位的价值观紧密相关。他们对择业考虑的因素次序是: 个人发展、薪酬、工作环境、公司性质与规模、稳定、地点等。
1.对工资收入的期望。从对工资收入的调查中可以看到毕业生的高期望值(见表1),选择月工资待遇2 000元~3 500元的最多,占46% ,选择1 500元~2 000元的占32% ,选择3 500元以上的占12%,而只有10%的毕业生选择1500元以下的月工资。可以看到,自由竞争的环境可以使大学生为自己选择更好的环境,但过高的期望值也不可避免地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失落。
2.对就业地点的选择。就业地点也是毕业生择业时所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调查表明,20%的毕业生首选大城市,42%的毕业生选择沿海城市就业,17%的毕业生选择中小城市就业,10.5%的毕业生选择愿意在西部就业,6.5%的毕业生选择其他,4%的毕业生认为无所谓。
在对“你是否愿意去小城市或乡镇企业工作”问题的回答中,非常肯定地回答“不愿意”的占被调查学生的62%,“愿意”的仅占15%,23%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所谓。
3.对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调查得知,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性质时,排在前二位的单位依次是国家机关和私营企业。
二、临毕业大学生求职渠道及对学校和家庭的依赖
(一) 毕业生求职渠道
2010年甘肃该高校大学生求职途径趋向多元化,各种招聘会发挥了交流人才的重要功能,社会关系在求职中还有着重要的作用,网上求职已成为普遍趋势。学生们求职途径按照选择比例高低依次为:招聘会、互联网络、学校和老师、家庭关系、毕业生和朋友、新闻媒体等(见图3)。
(二)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的期望
调查显示,为了学习和求职,毕业生迫切需要学校为其提供就业指导,包括:
1.对求职技巧指导的期望。在求职期间,学生认为学校应组织的求职技巧的指导类型(见下页图4)。调查结果表明,有79名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组织一些关于“面试技巧”的培训,即面试技巧的指导,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成功面试的策略,也是求职者应有的训练;38名毕业生倾向于组织“英语口语”培训,即特长优势的指导,通过学校指导可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答辩和应对;51名毕业生则想多了解一些“简历制作”方面的常识,即自荐技巧的指导,简历是用人单位了解你的第一印象,直接关系到求职的成功与否,自荐技巧能使求职事半功倍;最后还有32名毕业生认为“服装搭配”方面的培训也不该缺少即求职礼仪的指导,衣着应端庄大方,其次有礼貌,还要表现热情,给人好感等。可见,大学毕业生是需要学校给予就业指导的,这可以帮助毕业生提前做好面试准备。
2.对培训方式的期望。大学生眼中最好的培训方式(如表2所示)。学校进行就业指导的内容很丰富,方式也灵活多样。在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最好的指导方式是“模拟面试”,其次是“讲座”,最后是“录像或光盘”。
表2 学校应组织的培训方式
3.对就业政策的了解。 大学生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情况(见图5)。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对现有的就业政策不太了解,只有45%的毕业生表示了解。
对就业政策的了解
图5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情况
(三)毕业生对家庭的期盼
调查显示(见图6),大部分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都表示会考虑家庭、父母的意见,同时也希望家庭能够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坚定的支持。
图6就业是否受家庭因素影响
三、影响临毕业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
(一) 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大学毕业生的供求矛盾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有了较大变化。特别是新兴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国际贸易壁垒的消除,对大学毕业生无论质和量的需求都有了提高。但是,随着中国高校毕业生近年大幅增长,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供求结构矛盾,即地区、行业、层次、专业结构的不平衡与错位。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非常复杂,其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供求关系,供求之间矛盾更加激烈,涉及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家长、学生等各方面。
(二)相应对策与建议
1.提高毕业生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就毕业生专业结构的供求矛盾,需从提高毕业生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加以解决。提高毕业生的有效供给,除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应更切合实际外,国家各级教育部门与学校应科学地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并据此调整专业结构。但大学教育周期长,对毕业生专业结构的供求矛盾将是不可避免存在的。因此,同时要加快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要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为大学生创造更大的就业空间。人力资源市场需要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即能力强、知识广的人才。它需要学生掌握综合基本理论、方法以及一定的技能,同时还要理论结合实践。所以,学校的课程应当更科学、实用,同时留有相当比例的选修课程,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课,减少因课程设置过细过死给学生就业造成障碍。提高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需社会上各用人单位(企业、事业和政府机关) 共同努力。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期望值要求是“独当一面,创造效益”,所以对大学生强调经验,对在职流动人员看重学历。人才应该在实践中培养,用人单位不应期望太高,应当把招聘看做“识才”的过程,选择合适的人,给他们一些锻炼的机会,识才与育才并重。
2.加强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与指导。毕业生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学校应努力做到:加强就业政策宣传。使学生了解国家制定的全国性的、有关部门和省市制定的行业性和区域性就业政策以及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边疆、面向经济建设需要的地方。加强就业思想教育。教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发展观;鼓励毕业生充分发挥专长,走艰苦创业之路,加强就业信息沟通。学校应根据毕业生们求职信息来源,加强与各招聘会、用人单位等多种渠道的联络,为毕业生带来更多的就业信息。同时学校要帮助他们分析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与发展,并积极向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的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加强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寄予厚望,因此学校应根据毕业生的要求,通过模拟、讲座等方式,对毕业生进行面试、简历制作、外语和礼仪等多方面求职技巧的训练和指导。加强求职心理辅导。如上所述,大学生择业都有较高的心理期望值,这是正常的,但脱离现实,好高骛远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指导大学生择业心理要解决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又要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同时增强心理承受力的指导。指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增强心理承受力。
3.重视家庭影响。尽管家庭不可能单独承担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大学生在心理上也已不再与家庭保持少年时期的强烈依赖关系,但从以上毕业生对家庭的期盼可知,家庭在就业指导方面扮演着不可估量的角色。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权威性和情感性的扮演者,家长对大学生个性的了解有更多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大学生想找到理想而合理的职业坐标,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大学生的个性是其就业的重要参考指标,家庭在这方面可以作为在大学生就业时的帮手。家庭此时就应该发挥其独有的优势,帮助大学生清楚地把握个性,更好地找寻自己的方位。
4.毕业生的自我完善。以上其他因素对毕业生个人的择业而言均是外因,而毕业生个人自身的因素是内因,是毕业生最终选择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毕业生对自己的理想、兴趣是什么,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是什么,都应认真考虑。要相信自己,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不怕找不到用武之地,学业是择业和就业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只有真才实学,才能在人才市场上更具实力,占据主动地位,找到理想工作。要树立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兴趣相结合的择业观。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用发展眼光来看待所选职业,既要看到眼前,又要看到前景; 既要看到个人利益,也要看到国家利益,考虑全面,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参考文献:
[1]赵葵军.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与思考[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3,(2):64-65.
[2]崔雅莉.扩招形势下一般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3):215-217.
[3]张生勇.甘肃大学毕业生就业倾向调查[J].发展,2008,(12):34-35.
[4]徐敬建.西部地区大学生择业意向和择业影响因素调查――以甘肃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50-152.
[5]闵维方,等.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5,(4):3-6.
关键词: 高年级大学生就业季度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09年,我国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山东省内高校毕业生46.5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系到每一个毕业生的成才立业,寄托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帮助大学生就业,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直接体现,是教育战线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在全社会普遍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高年级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心态是下一步开展工作的有效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选取山东师范大学大三、大四学生,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7份,回收率为84.66%。其中男生51份,比率为40.16%,女生76份,比率为59.84%;大三69份,比率为54.33%,大四58份,比率为45.67%;独生子女37份,比率为29.13%,非独生子女90份,比率为70.87%。
2.2研究工具。
采用《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对自身状况的评价、就业准备、就业观念等方面。
2.3研究过程。
问卷为封闭式,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用不记名的方式作答,当场收回。学生填写时,控制了其他干扰因素,问卷结果采用SPSS15.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3.研究结果
3.1择业取向调查结果。
3.1.1毕业选择。选择直接就业的占15.75%,继续深造的占61.42%,出国留学的占1.57%,先工作后深造的占21.26%。
3.1.2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选择个人发展的占28.35%,行业前景的占22.05%,选择报酬为首要考虑因素的占14.96%。
3.1.3对就业单位的性质要求。要求就业单位是事业单位的占40.80%,政府部门占7.87%,其他占11.81%。
3.1.4自主创业。明确回答考虑过自主创业的占51.97%,没有考虑过的占46.46%。
3.2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3.2.1对所学专业的认识。51.18%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学专业在今后求职过程中优势不明显,26.77%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优势,认为有优势的占14.96%。找工作时,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占8.45%,可以有一定关联性,不一定对口的占77.17%,认为专业与工作没什么关系,关键是先找一份工作的占13.38%。
3.2.2对求职时最需要了解的知识排序。在“社会知识、行业企业概述、用人需求、职业岗位知识”四个选项中,17.3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知识第一位,45.69%的被调查者认识社会知识排在最后一位。47.24%的被调查者将用人单位需求排在了第一位,无人将其排在最后一位。
3.2.3在求职中担心的结果。选择找不到工作的占13.39%,选择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占59.84%。
3.2.4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在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选项中,67.7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素质能力,11.0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求职技巧,7.87%的选择了知识储备。在请被调查者列举三项重要影响因素栏目中,社会需求、所学专业和工作经验脱颖而出,分别占到了44.09%、42.52%和39.37%。
3.2.5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方面:45.6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缺乏实际技能和经验,42.52%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于就业期望过高。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环境因素方面:44.89%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于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意向存在巨大差距,32.28%的认为由于学校专业设置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
3.3求职需求调查结果。
3.3.1求职道路上最大的障碍。选择没工作经验的占42.52%,学校名气小的占10.24%,缺乏求职技巧的20.47%,专业限制的占26.77%。
3.3.2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时间。5.4%的被调查者是大一时开始关注就业信息,16.5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大二,51.1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大三,选择大四的占26.78%。
3.3.3最希望得到的帮助。选择就业岗位信息的占48.71%,选择就业技巧的占29.45%,有关政策信息的占9.57%,就业心理调适的占6.67%.
3.3.4就职前需要的培训。49.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求职技巧培训,13.39%的被调查者同时选择了英语口语培训和求职技巧培训,11.02%的同时选择了英语口语培训、计算机培训和求职技巧培训。
3.3.5求职前是否需要得到就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训。94.5%的被调查者回答需要,1.57%的被调查者回答不需要,3.93%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
4.讨论
4.1高年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一定的保守性。
在择业取向上,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据我多年一线工作的经验,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基本可以分为三类:致力于献身学术研究,取得高学历增加就业砝码,周围同学考研自己不甘心放弃。根据调查结果,这么高比例的学生选择深造具有回避就业、延缓毕业的因素。问卷反映出,近一半的学生倾向在事业单位工作,这个结果一定程度上与我校师范院校性质有关。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的人民教师,学生就业目标单纯,缺乏冒险性。但当前情况下,各地学校对教师的需求量有限,造成大量师范类毕业生摩擦性失业。在就业途径上,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高年级大学生考虑了自主创业,但70%的学生认为资金和人脉在自主创业中最重要,这恰恰是应届毕业生最缺乏的。因此在现实中,能将自主创业的想法付诸行动的非常少,成功的例子更少。近半数的被调查者最希望学校的帮助是提供就业岗位,反映了其在就业过程中依赖性比较强。
4.2高年级大学生对就业认识总体成熟客观,积极向上。
大部分学生在评价专业与工作的关系时,放弃了一定要专业对口的想法,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社会上掀起热潮的大学生就业是否必须专业对口的大讨论已经销声匿迹。选择工作时大部分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个人发展和行业前景,说明其择业标准符合时展,有利于个人成才。大多数学生认为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是自己的素质能力和综合实力,更加重视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对社会知识和社会关系在求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认可度不高。反映大学生就业观念成熟积极,对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性认识很明确,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面对就业难,不到1/7的学生担心找不到工作,3/4以上的学生担心的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他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在于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意向、学校专业设置存在差距。这个结果与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摩擦性失业”的结论一致。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对求职技巧的重视程度不高,对知识储备重要性的认识更低。这不利于学生顺利求职,也会挫伤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4.3大学生需要就业指导。
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求职前得到就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训,根据前面分析,学生求职有依赖性,高校在加强就业指导方面责无旁贷。半数以上的学生大三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低年级开始,点滴培养,长线运行。一些学生对就业技巧重视不够,依赖包装精美的自荐书、厚厚的证书奖状,既造成资源浪费,又不利于顺利就业。
5.建议
5.1建立长线、多面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并不是高年级学生的专利,更不是毕业前的“求职面试技巧”讲座,就业指导应该贯彻整个大学生活。从入学开始,与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相结合,与专业认可相结合,促使学生根据自身需要确定大学期间的发展方向。就业指导应多面化,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等多股力量,以开设选修课、讲座、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等多种方式进行。
5.2建立心理咨询室,帮助毕业生开展就业心理调适。
目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焦虑、急躁、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增加,导致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偏差,从而引发问题行为。高校应主动对毕业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高毕业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根据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矫正。
5.3根据就业市场需要调整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即买方决定产品的规格样式数量。高校毕业生已经不是“社会精英”、“时代骄子”,而是普通劳动者的一员。根据调查,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解决就业主力军。高校应该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参考文献:
[1]曹新美等.大四学生就业心理倾向调查分析与建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孟敏.高师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引导[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3]贺志燕.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表现与成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2).
关键词: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
近几年来,随着我校护理专业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连年增长。由于大型综合医院的工作条件好、福利待遇优越,能为自身专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吸引了大批护理毕业生择业时首先考虑大城市,导致大型综合医院毕业生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主要是与部分护理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有关。针对目前的现象,我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做了更加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经调查分析、实践观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2016年度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总共608人。
1.2方法
1.2.1资料分析法
我校护理毕业生的实习医院都安排在新疆医科大学6所附属医院及其他综合医院,都在乌鲁木齐市,今年根据我校的就业人数和往年的就业情况、加强了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进行了实习前预教育、就业指导,实习生每个月的最后周五下午返校时进行针对性就业指导,大力宣传我国“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就业有何优惠”“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村官”“三支一扶”服务等政策及毕业生参加招聘会前的准备,如何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等,端正毕业生的择业观。笔者从2014年开始一直做关于“新疆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我校2015年级、2016年级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再参考相关文献与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得出结论。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去年的就业分析情况及今年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自制“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调查表”,举办“2016年度新疆医科大学招聘会”前发放该问卷,发放问卷608份、回收后经整理,得到有效问卷601份,有效率98.85%。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用Excel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
2讨论
2.1最近2年我校毕业生签协议情况的比较分析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尤为重要。有调查显示,有92%的学生渴望在大学的不同阶段都能够得到个性化指导[1]。今年我校把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放在帮助大学生择业前了解就业政策,把握就业形势,准确地向大学生宣传新的就业政策,帮助他们正确了解并适应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实现顺利就业。2016年我校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笔者2015年、2016年同一个时间段统计的不同年级各层次毕业生签协议情况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2016年毕业生签协议比例明显增加,占毕业生总数的73.85%,2015年级、2016年级护理毕业生的签协议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5,P<0.01)。大学阶段是个人职业生涯历程中的重要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和职业适应性、职业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期[2]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从个人讲,关系到毕业生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从学校讲,它是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体现,关系到学校的前途与命运;因此,作为高校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深化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其工作的实效性。
2.2最近2年我校毕业生去基层医院状况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校不同学历护理毕业生县级及以下医院就业的学生占了总数的31.86%,比去年增加了10.11%,2015年级、2016年级已签协议护理毕业生的医院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000,P<0.01)。虽然今年去基层医院就业的毕业生有所增加,但是结果还是不容乐观,68.16%的毕业生还是选择了市、州级及自治区级医院,可能是与我校护理毕业生对基层医院的认识还是不够,没有自身体会到基层医院的工作环境,毕业生个人期望过高,没认识到基层医院是锻炼自己的重要途径,对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认识不清,毕业生认为乌鲁木齐市等城市的大型综合医院的工作条件好,福利待遇优越,能为自身专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等因素有关。
2.3不同年级毕业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
有针对性地进行毕业生指导工作,让毕业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抓住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切合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在思想方面加强人生观道德观教育,就业法律意识教育,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如果能做好这些工作,那我们可以充分体现毕业教育的实效性。近2年做的“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完善。如,就业指导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方面2015年级、2016年级护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得到满足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7,P<0.05),另外在2015年级、2016年级就业指导工作的就业去向引导、就业策略指导、就业规划指导、介绍各家医院劳动合同关系、就业工作流程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调查结果的数据来看,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我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了就业指导工作,并发挥了其在实现大学生顺利、有效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面试技巧,就业法律知识等方面的满足情况还不是很好,因此笔者建议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要加强。总之,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政府一直重视并致力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高校更是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因此,我校应继续重视并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以提高我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热比古丽·热合曼 米合热依·阿不都卡迪尔 吕琴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
大学生群体是走向自立,走向社会这一过渡时期的特殊群体,多重价值观、多重人格的再构成等特殊心理集于一身,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就业心理,面对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变化,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是指大学生在毕业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状态与心理特征的总和。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大学生国家包分配制度被打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择业的主要方式,这种机制的转变一方面增加了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就业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社会的残酷竞争、人才供求不平衡以及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无疑都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是心理疾病。根据我们对兰州大学597名大学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以及几年来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优点
(1)择业价值观形成、自我意识完善
基于自编问卷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职业主要在高中、大学期间形成,在此期间,多数人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了预期,其中在大学期间形成理想职业的占49.1%,高中期间的占17.6%,初中的占4.2%,小学5.2%,尚未形成占23.9%。而理想职业形成过程中,受外界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是家庭(33.50%),其次是社会舆论(20.94%),学校(18.59%),地区等因素影响较小。大学生普遍认为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兴趣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明确程度却不太明了(41.88%)。
对于目前用人单位招聘规范程度而言,有45.7%的大学生认为较为规范合理,同时有38.2%的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招聘不透明、不公开,不规范。大学毕业生多数认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择业最重要的要求是能力水平的要求,以及个人品质的要求,这是符合招聘方条件的,表明大学生对于自我、社会都有了清晰透彻的理解。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多数毕业生自我意识已经形成或正在完善,大学期间是大学生自我形成的重要阶段,对自己的个性特征逐渐了解的过程。
(2)择业信心强,积极调整心态
调查显示,有50.67%的大学生认为通过个人努力应该可以找到一份工作,面对就业难这一情况,可以先就业(37.70%),抱“车到山前必有路”心态的大学生占到21.40%,只有6.03%的大学生茫然失措、焦急;同时也有37.41%的大学生对就业市场不太乐观,认为现在就业困难重重,对就业形势比较担忧,只有8.90%的大学生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胸有成竹。被问及对选择理想职业的信心度时,多数同学还是有信心的,只有20.84%的大学生信心较低或没有信心。
考察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对人际关系把握程度,以及面试信心对就业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对人际关系的把握程度、面试的信心对就业都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分别为F1=3.540,p1=0.015,F2=2.942,p2=0.033,F3=5.835,p3=0.001(p1,p2,p3
2、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缺点
(1)就业期望值过高
过高的期望,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在观念上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味追求热门行业。在调查过程中,有81.07%的大学毕业生期望能够进入科教卫生等事业单位或国有单位;一味追求大城市。调查数据显示有46.6%的大学毕业期望能到北京、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在考察“您是否愿意到基层工作”时,有53.86%的同学愿意到基层工作,同时存在46.14%的同学不太愿意选择到基层工作,题目设置为多选题,因此可以综合考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而为何导致大学毕业生择业期望过高,不愿意到基层工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环境待遇差(38.77%),怕影响个人以后的发展(47.96%)。
大学生对毕业后的收入期望普遍在2000-3000元(48.3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现有收入与毕业后的期望收入存在显著正相关,r=0.091,p=0.027(p
(2)择业主动性低
在大学生理想职业形成过程中,受外界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是家庭、社会舆论、学校等因素。在择业过程中,这些因素的影响有很大不同,首先,来自家庭方面的影响 (51.61%),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程度是较高的(49.49%),受求稳定、保终身等观念的影响程度(50.08%)。还有超过23.9%的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未明确今后想要从事何种职业。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己的主观性较少,干扰因素太多。
当被问及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大学毕业生眼中社会关系成为重要的因素(32.66%),其次是学校推荐(29.30%),然后是人才市场(22.6%),最后才是网上求职等其它手段,说明大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间,仍缺乏一定的主动性,认为家庭或个人的社会关系是最重要的,或是依赖学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自己寻找走出困境的方法,比如多数大学毕业生只参加过1-3次招聘会(43.72%),有25.79%的人连一次也没有参加过,只有30.49%的同学参加过三次以上的招聘会。三分之二的同学在择业时无法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单位,这在就业过程中是极为不利的。
(3)焦虑心理存在
在调查过程中,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应对工作,超过半数坦然自若(58.79%),有28%的人感到担心与忧虑,如果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如,有10.45%的同学认为自己会感到很沮丧、情绪低落,害怕再找工作,同时有43.84%的同学认为能冷静面对挫折,准备再找新的工作,23.78%的同学认为能很快调整低落情绪,21.92%认为这是积累求职经验的好机会。
调查反映出大学生的焦虑心理问题存在,这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调查还反映出大学生就业期望普遍过高,尽管大学生在择业初期认为自己能够积极面对面对就业市场的残酷竞争,也认为自己能处理好面对的困难(74.20%)。但随着择业的不断积累,大学毕业生无可避免地要经历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面前,心理失衡,患得患失,他们的上述心理问题与不良情绪反应很容易扩大,小问题也会发展成为严重心理障碍,对正常学习与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二、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得优化建议
1、政府的管理功能
首先,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简化毕业生报到程序,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消除大学生去偏远地区工作的顾虑。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失业大学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其次,要规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在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扶持力度的同时,要加强规范和管理。建立全国联网的毕业生供需信息系统,强化毕业生需求信息登记制度,统一规范的数据信息,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提高就业工作效率,降低大学生就业成本。最后,要深化体制改革,鼓励自主创业。改革人才流动体制,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改革企业用人机制,企业用人不能盲目攀高,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文凭,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2、高校的指导功能
首先,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高校要科学地做好各类人才需求的预测合理设置专业结构,提高办学层次,严格管理,加大高校内部改革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管理干部的素质,使人才资源符合社会需要。其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操作系统和管理系统。通过积极开展与大学生就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等测试,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便进行合理的人职匹配和科学就业。再次,要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理想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最后,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走创业之路。
3、家庭的沟通功能
首先,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引导,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家长应及时与学校筑起沟通的桥梁,摆正位置,在学校的帮助下准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审时度势,一方面积极为子女寻找就业渠道和职位,另一方面要关心了解子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引导和鼓励。其次,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引导子女端正就业心态。家长的观念直接影响毕业生对就业的定位,家长要鼓励子女充分利用好家庭的社会资源,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同时,要避免子女对家庭产生过度的依赖性,倡导学生通过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实现就业。
4、自我的调节功能
首先,要正视社会现实永远充满自信。正视社会现实是大学生就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大学生要树立的自信心,更新就业观念,面对人才市场,要正确估量自己,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其次,要认清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神闲气定地找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谢冰洁,王作宝.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社会保障因素分析[J].安徽:科教文汇,2007,6:146.
[2]黄敬宝.社会保障发展不均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吉林:劳动保障世界,9.
[3]赵放辉.规范市场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J].北京: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18).
[4]徐伟东.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7,(8):72-73.
[5]杜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索[J].山东: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1-4.
[6]尚利.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江苏:江苏高教出版社,2004,(4):127.
[7]况源.充分发挥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J].重庆: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6(3):148-150.
[8]从建伟.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促进择业成功的举措[D].哈尔滨:哈工大出版社.
[关键词]大学生 基层就业意愿 调查分析 对策
201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豫政〔2011〕67号,文件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心理”和呈现出来的主要问题,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我们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为例,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进行了实证调查和分析。
一、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河南省大学生,以准毕业生为主,占调查人数约一半,涉及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专业,此次调查对象所属专业、年级等覆盖面较广,具有普遍性。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计量分析法、个案研究和走访座谈法等方法。对河南省大学生进行分层和随机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同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随机的访谈工作,更直观的了解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意愿。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研活动,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组统一组织,调查问卷为自制封闭型,题型为单选和多选题,并运用个别访谈、座谈等形式。为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集体测试与个别调查相结合,保证了调查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调研,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37份,回收率91%,其中有效问卷595份,有效回收率85%。有效问卷样本分布为:男生241人,女生354人;城市户口272人,农村户口323人。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就业选择面窄,倾向高薪、大城市、国有企业和“工资待遇与福利”依然是毕业生择业时最看重的首要因素。对于就业区域,78.49%的学生选择中等以上城市或省会、直辖市等发达地区,而只有5.38%的大学生选择去县城、城镇和农村。这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姿态依然较高,他们更多的是将自己定位为高级知识分子,而不是普通劳动者。
2.基层就业意愿未广泛普及,学生认识不到位,对于基层就业范围,普遍学生都存在不全面的理解,认为去基层工作就是去农村或西部贫困地区。56.9%的大学生对于其身边已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的工作状况没有了解或不了解,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关注意识不够强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观念。另外,对优惠政策的有效性的认识上,33.8%的人认为有效或很有效,认为一般的占51.9%。这说明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但由于政策的宣传不到位,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其不了解。
3.对基层就业认同感较高,并不盲目反对。在本次调查中,有24.87%的大学生在就业时愿意或有意向去基层工作,明确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仅占13.61%,这表明部分大学毕业生开始将基层作为择业的选择。但90.08%的同学去基层工作是为了积累经验,谋求更大发展。当然担心自己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成为制约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首要因素占64.2%。而基层单位的状况成为制约基层就业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工资福利问题选择不愿去基层的大学生占到45.21%,选择“政策保障不够,再就业难”的占到41.51%。这反映政府应加快落实好大学生服务基层的优惠政策,要做到“政策出,必落实”的原则。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1.构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指导体系
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建设,完善一套覆盖全面、专业性强的就业指导体系,实行就业指导的全程化、经常化、专业化、全员化。将基层就业意识渗透到每个教育环节,可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发挥党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团组织生活打造成大学生接受就业指导和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阵地。
2.加强大学生择业观念教育,树立基层就业意识
高校应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基层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去基层就业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从而在思想上提高大学生面向基层、投身基层实践的自觉性。加强大学生择业观念教育,使广大毕业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到基层就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强基层就业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同时注重发挥模范的典型示范作用,安排那些在基层工作出色的毕业生代表回学校介绍自己的基层工作经历和经验,激发大学生去基层工作的热情。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每个大学生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同时也要正确分析当前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联系国家发展实际,主动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同国家的实际需要联系在一起,勇于去基层接受锻炼,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在基层岗位上成长成才。
3.加强社会舆论支持,营造良好基层就业氛围。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基层就业意愿,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转变,更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媒体及基层用人单位大力宣传符合基层需要的人才观和就业观,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艰苦奋斗、去基层就业光荣的浓烈氛围。大力宣传在基层就业创业的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通过现身说法,提高大学生去基层就业、创业的意识,振奋基层就业、创业精神。
四、小结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需要学校健全就业指导服务,加强学生的基层意识教育;需要大学生自身树立其正确的基层就业意愿;需要社会舆论的大力引导和基层的物质保障。只有多管齐下,合力助推,才能实现高校毕业生积极到基层积极,与基层共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梅,熊孝梅.对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若干问题的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09 (01)
关键词:创业意向;差异;创业教育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技术创业活动在推动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创业者基于斯坦福大学的知识产权衍生出了诸如惠普、思科、SUN、Yahoo、Google等著名企业,这些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推动了科技进步。北京大学是著名的综合性大学,诞生了方正、青鸟等知名校企,以及百度等一批校友创办的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但与国外相较,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偏低。一份针对全国2000所高校发放的20万份问卷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仅为0.9%,而北京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则低至0.2%(数据源自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北京大学2010年毕业生就业白皮书》),2012年北大毕业生的创业比例虽有提高,但仍仅为0.25%(数据源自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北京大学2012年毕业生就业白皮书》),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通常是20%-30%。因此有必要对北京大学的学生创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1 创业意向的提出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意向被认为是行为的直接预测指标。文献[2]认为创业意向是引导创业者追求某一特定目标而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Christian和Nikolaus在有关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生的创业意向研究中,用“毕业后在可预见的将来选择创业的可能性”来衡量大学生创业意向。文献[4]指出创业意向反映了一个人将创业作为自己人生规划的意愿,是创业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创业意向是对于未来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信念或行为倾向。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选取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2届毕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Linan和Chen开发的创业意向调查问卷(EIQ),用“我坚信自己将来一定会创办企业”等题目来测量创业意向,问卷共包含6道题目,采用Liken 6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0。
本次调查于2012年2月进行,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32份,有效问卷313份。问卷的回收率为87.4%,其中有效率为94.3%。采用EXCEL 2007及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3 创业意向的基本状况及其在不同类别学生问的差异
3.1 基本状况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创业意向的平均值为16.49,低于中点值18.00,创业意向较低,随着创业意向得分的增加,人数频次却表现出递减的趋势,见图1。具体来看,得分在6(6个题目都选择“完全不符合”)~12分(相当于6个题目都选择“比较不符合”)之间共有112人,即具有较低创业意向的毕业生占到35.78%;而得分30(相当于6个题目都选择“比较符合”)~36分(6个题目都选择“完全符合”)的共有21人,即具有较高创业意向的毕业生占6.71%;其余处于创业意向中间水平的毕业生占到57.51%,也就是说大部分毕业生对于未来是否创业的态度并不明确。
3.2 在性别上的比较
本次调查中,男生有229人,占73.2%,女生有84人,占26.8%。图2显示男生的创业意向平均值为17.71,中数值为17.00;女生的创业意向平均值为13.15,中数值为12.00。总体来看,男生的创业意向的平均值比女生高出13.68%,相应的中数值高出41.67%,创业意向在性别方面差距明显。
3.3 在学历上的比较
本次调查中,本科生有99人,硕士生有180人,博士生有33人,1人未填此项。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本科生的创业意向平均值为15.79,中数值为15.00;硕士生的创业意向平均值为16.49,中数值为16.00;博士生的创业意向平均值为18.67,中数值为18.00。总的来看,随着学历的提升,创业意向也在提升,尤其在本科生和博士生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博士生创业意向的平均值比本科生高出18.24%,相应的中数值高出20.00%。
3.4 在经济、管理方面知识比较
在本次调查中,基本没有经济、管理知识的毕业生有186人,自学了一定经济、管理知识的有74人,辅修了经济、管理学位或双学位的有53人。图4显示,没有经济、管理知识的毕业生创业意向的平均值为14.79,中数值为13.00;自学了一定经济、管理知识的毕业生创业意向的平均值为20.36,中数值为19.50;辅修了经济、管理类学位或者双学位的毕业生创业意向的平均值为17.02,中数值为15.00。
总之,无论是辅修了经济、管理学位或者双学位,还是自学了一定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他们的创业意向都高于基本没有经济、管理方面知识的毕业生,尤其是自学的个体与没有相关知识的个体在创业意向上差距明显,自学的个体创业意向的平均值比没有相关知识的个体高出37.66%,相应的中数值高出30.00%。
3.5 在创业经历方面的比较
本次调查发现,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有创业经历的毕业生仅有10人,297人没有创业经历,还有6人未填此项。图5显示,有过创业经历的个体的创业意向平均值为26.40,中数值为26.50;没有创业经历的平均值为16.15,中数值为15.00。总体来看,在平均值上具有创业经历的大学生创业意向比没有相关经历的大学生高出63.47%,相应的中数值高出76.67%,可见差距是很明显的。
3.6 在实习经历(包括兼职)方面的比较
在本次调查中,有实习经历(包括兼职)的毕业生有223人,没有实习经历(包括兼职)的有90人。图6显示,有实习经历(包括兼职)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平均值为17.21,中数值为16.00;没有实习经历(包括兼职)的平均值为14.70,中数值为15.00。总的来看,有实习经历(包括兼职)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平均值高出没有相关经历的17.07%,相应的中数值高出6.67%。
4 结论与启示
4.1 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培育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较低的创业意向将导致较少的创业行为。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意向整体偏低,有关半年后的就业去向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群体创业的比例仅为0.96%,这一结果初步印证了该理论。所以说,创业意识的唤起是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从20世纪中期开始,美国等西方国家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一转变不但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并且使知识产权有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认为,未来的人应该掌握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即创业教育问题。可见,创业意识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它的重点就是使大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精神,而创业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创新精神、独立精神以及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锲而不舍的企业家精神。大学生思想活跃、创造力强,是最有潜质的创业群体,如何发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质是高校就业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不过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唤起、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不能一蹴而就,有必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整体育人机制中,一方面要将创新创业工作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中,另一方面还要在校园课余文化建设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4.2 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课程及实践。加强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未来是否准备创业持模棱两可的态度。究其原因,一部分学生是由于缺乏创业意识,尚未对是否创业进行过考虑和探索;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有创业想法,但是由于缺乏创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社会实践经验等,他们缺乏创业的动力和信心。因此,创业教育不但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有不同需求的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课程建设往往是大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创业教育专家布罗克豪斯在《企业家精神与家族企业的比较研究》一文中也指出:“教一个人成为创业者,就如同教一个人成为艺术家一样。我们不能使他成为另一个梵高,但是我们却可以教给他色彩、构图等成为艺术家必备的技能。同样,我们不能使他成为另一个布朗森,但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必需的技能、创造力等却能通过创业教育而得到提升。”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百森商学院等创业教育机构形成的多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的创业课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实际素质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可见,创业能力的教育是创业课程建设的重点,国内高校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促进大学生相关能力的提高。
同时,创业教育是和实践结合最紧密的教育活动,只有突破固有课堂教学的局限,积极开展实践性活动,才能达到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真正提升。例如,北大开展“挑战杯”等学术科创活动,开办创业讲座和创业论坛,组织创业课题研究和案例分析,支持大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等。
4.3 关注不同性别的创业价值观念,进行分类创业指导
本研究结果表明女生的创业意向明显低于男生。文献[8]认为拥有同样自身条件的男性及女性,在同样面临创业机会时,女性真正创业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这是出于女性个体对于家庭责任和对于女性社会角色认同的原因。文献[9]认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等思想的影响,多数女性在择业时仍期待安逸而稳定的职业,而创业这种需要冒险和动荡的行业则更受男性的偏好。在被调查群体中,发现女生在校期间其学业能力和学生工作能力等方面并不弱于男生,而在创业意向上却显著低于男生;所以,对于女生来说,创业教育首先要从价值观念出发,让她们更多地突破传统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具体来说,高校要积极开展女性企业家、女性创业人物的宣传和交流活动等,在此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培训,让她们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优势,对于女性的角色有更好的把握,使她们能够在未来创业中发挥自身优势,成就事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