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想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想

时间:2023-09-24 15:5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想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体系构建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现实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知主客观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有助于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且采取各种积极行动去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学家舒伯认为,人一生中的职业发展可划分为5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其中,探索阶段从15-24岁,是择业和初就业阶段,大学生活就属于这个阶段。探索阶段还可细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试验期,从15―17岁,是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开始进行择业尝试的时期;第二是过渡期,从18―21岁,是查看劳动力市场,或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时期;第三是尝试期,从22―24岁,是选定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的时期。

按照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属于探索阶段的过渡期和尝试期,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对大学生活新鲜、好奇,但自主学习意识较弱,控制能力不强,特别是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及就业趋向比较茫然。在这个阶段,个人承担学生与未来求职者双重角色,产生的主要疑问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迷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未来的明确目标和自信心。这个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极强,对未来职业方向的清晰描述和选择大多基于此阶段。因此,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其一生的职业教育和规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我国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一)从高职高专学生个人角度分析

1.职业相关知识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

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真正普及还远远不够。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规划,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他们在大学里除了读书和参加相关活动之外,对“将来如何发展”、“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等问题从未做过认真思考,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2.职业选择盲目,生涯规划路径缺失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以及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直接影响了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实施,使学生面临职业选择时非常迷茫和盲目,对接下来的发展道路更是感到迷雾重重。笔者曾经对两所高职高专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过专业选择及职业方向调查,大多数学生明确表示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工商管理专业依据的是专业的名称或家长的意见,没有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90%以上学生不明确工商管理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发展路径,这使得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极其茫然和盲目。

(二)从高职高专院校角度分析

1.职业生涯教育专门机构缺失,人员匮乏且专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机构,在学校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教育的机构基本上是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服务中心或招生就业处等。

2.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缺乏系统性、实践性

在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只有在大学三年级即将毕业时,学校才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十分有限,且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3.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力度不够,满意度低

尽管各个高职高专院校都意识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但大多数还只是蜻蜓点水,渗透力度不够,没有将其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倾注人力物力给予足够支持,致使相关服务覆盖率低,因而学生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满意度不高。

三、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构建的设想与对策

(一)构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专业化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以课程的形式实施生涯教育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和生涯成熟。目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已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创业指导、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纳入学院各专业的学分制教学计划中。此项课程改革体现了学院领导及相关部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空前重视和大力支持。

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只能起到普及知识理论的作用,具体到学生个人的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的选择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个性化的咨询辅导。笔者曾对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科技职业学院两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工商管理发展前景》课程教育,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综合性强、就业面较广但不够专、深的特点,为学生设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咨询管理、创业管理等职业发展方向,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就业的盲目性问题,鼓励学生从大一开始即着手进行学业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准备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或择业时开展的临时性工作。高职高专教育一般采用2+1学制或2.5+0.5学制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仅有4-5个学期,其余1-2个学期为顶岗实习期。因此,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根据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课程,延续至实习期。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自2010级进行了教学计划改革,开设了职业规划、创业指导及就业指导三门课程,并以讲座的形式分别设置于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及第五学期,完善了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系统建设。

(二)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指导队伍是高职高专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当务之急。这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指导队伍,可以经常为学生开展职业指导、生涯咨询、岗位推荐等服务工作,成为大学生的“职业导航师”。目前承担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开设的职业规划、创业及就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中包括具有多年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团委负责人、学生处负责人及具有企业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教师,同时拟聘请更多的校外兼职辅导教师,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选择并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和测评工具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测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教育和职业选择中的作用,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凭借内部人员或与外部的测评机构共同开发。通过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毕业生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高职高专院校在选择和开发适合的测评工具时,应从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的结合。

(四)结合校内外教学和实践活动,搭建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平台

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环节是“实践”,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检验自我认知是否正确、目标设定是否合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结合校内外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平台。

首先,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活动和竞赛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职业发展起点。其次,开展“校企合作”实习活动,促进学生进行未来职业体验,利用节假日时间,依托“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就业实习基地”和“毕业设计实习单位”,鼓励学生深入企业、亲身体验,了解社会实际需求,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检查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是否合理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促进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发展。

(五)建立职业生涯评估和反馈机制

加强学生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动态发展的过程。作为学校相关部门,一是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跟踪调查,比较他们的修正规律,总结实践经验,积累案例;二是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后续跟踪,收集就业信息,为学校教学工作反馈信息;三是要做好用人单位的回访工作。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状况和单位对毕业生工作的评价意见;四是邀请各阶段毕业的校友回校交流。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向在校学生讲述他们不断调整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过程,加深在校学生的印象。通过比较研究,探寻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之后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规律性,为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不断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拜五旭.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社科纵横,2007(8).

[2]石晓燕.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

作的启示[J].市场周刊,2007(12).

[3]李学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省

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9).

第2篇

高中生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思考

职业生涯规划,也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它包括如何在一个职业领域中得到发展,打算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等问题。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大都设了相关的课程,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指导,但由于高中课程设置、升学考试压力等原因,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对滞后,而高中生在高二年级面临文理分科,高三毕业面临填报志愿和进入大学,对职业生涯的指导对高中生而言,是有着迫切的需要。因此,如何做好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了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校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两个问题

通过对我校2012届新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关心自己的未来,关心自己能否考入理想的大学,但是只有68.5%的同学对自己的职业进行了规划。通过调查了解到,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了可喜的进步,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就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存在的两个问题,即高中职业生涯规划重视对自我认知的指导,缺乏对环境认知的指导;高中职业生涯规划重视“职业指导”,缺乏“生涯指导”,谈谈自己的两点思考。

二、指导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两点思考

(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两个维度

对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所发现的问题,我认为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要重视学生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两个维度的指导。

1.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知

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知,包括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四个基本方面,他们是成功职业生涯(升学就业指导)规划的基石。

学生的性格特点会在今后的职业当中最明显地体现出来。例如,支配性较高的学生,乐于在组织中充当领导者,乐于用言语说服他人、影响他人。有了对自己性格的透彻认识,才能清晰定位自己在什么样的组织中适合担任什么样的角色,也可以努力改变自身性格,为未来目标职业做好准备。

能力决定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能做什么和做得怎样。一定的能力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较强的能力是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条件。学生要有意去培养自身的能力。

不同的学生由于价值观不同,因而对具体职业和岗位的选择也就不同。如有人喜欢同人打交道的职业,有人喜欢同物打交道的职业,有人喜欢充满挑战的职业,有人喜欢安全平稳的职业等等。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职业,正是职业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认真分析和了解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对正确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重要的意义。

2.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环境认知

一是社会环境认知,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人才等各方面的发展环境,属于宏观层面的职业环境探索,主要目的是引导高中学生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能够顺应环境,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二是职业环境认知,在进行选择职业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该行业的发展状况,行业的整体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在高中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分析自己所选择的行业的发展现状、优势及问题,发展前景、重大事件对行业的影响等。

社会在进步,在变革,作为当代的高中学生,应该善于把握社会发展脉搏。这就需要做社会大环境的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及需求状况;自己所选择职业在目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等。对这些社会发展大趋势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自我把握职业社会需求、使自己的职业选择紧跟时代脚步。

(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几个阶段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连续而又系统的工作,高中生的职业生涯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高中三年甚至高中后,结合普通高中的特点,我认为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各个阶段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1.高一:职业认知期

经过调查发现,高一学生在职业认知方面不足,调查显示,有37%的高一学生的职业目标是“考上理想大学”,而非具体职业。这直接导致高一学生普遍自我目标缺失,绝大多学生都认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上大学、升官,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学生顾及不到自己的需要。

对高一学生应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学生的大半生,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而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引导学生对职业进行再认知,走进职业,加强对对职业的深入认知。可以开展“目标职业人物访谈”调查活动。活动内容可设计如下:结合自己的兴趣、专业方向,列出未来可能从事的几个职业,然后选择出一个职业寻找3位以上的在职成功人士,作为目标职业人物进行访谈,从而了解职业需求、未来工作环境等,从而强化高一学生的职业认知。

高一学生对目标职业有了一定的认知后,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根据自己所向往的目标职业去培养自己与目标职业相关的兴趣,塑造性格,发展能力。

2.高二:职业导向期

调查表明,高二学生在学习科目偏爱方面出现了分化,其实质是学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兴趣、个性、价值观、能力。高二学生面临着的一个重要抉择,文理分科,何去何从不少高二学生困惑不已。文理分科的抉择,是学生奠定未来职业的基本方向。

老师可以对高二学生强化一个意识:文理分科的目标要着眼于规划职业生涯,在选择文理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是在“文理”之间做选择,还是在“学习和不想学习”之间做选择。如果为了逃避文科或者理科中一些东西的学习,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可能还会出问题。老师要教育学生文理科选择关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选择,慎重地选择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职业和人生。

3.高三:职业设计期

高考结束后,高三学生面临着人生最重要的抉择之一,学生、家长、老师都很重视,学生对自己和职业都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这为高考志愿的填报(职业设计)奠定了基础。

第3篇

如果没有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会在择业的时候感到困惑,对就业的形势没有清醒的认识,加上对自身的认识不足也很容易导致较大的就业压力,笔者认为规划是走向成功的阶梯,有规划的人更容易成功。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也是踏入社会的转折点,所以合理进行职业规划很有必要。

(一)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及学习目标的实现

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不断创新进取。

(二)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从业心态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从业心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积极地面对就业的压力,对就业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求,与社会紧密结合,以实现创新发展。课程的开展使学校更好地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加强学生管理。

(四)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力

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高职生没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因此要做好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能力,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技能,实现成功就业、创业。

二、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在这方面主要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缺少真正意义上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而且,我国这类型的服务机构很少,一般只有大学才有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多停留在文字层面,认为只是一门要完成的课程而已,没有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规划。大学三年只是按照学校的安排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没有三年的规划,更没有三年后就业创业规划,没有规划就没有目标任务。因此,学生在三年学习结束后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学到,也不知道自己能从事什么工作。

(二)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1.对职业规划认识不清。通常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活动范围多在校园内,对于社会的接触较少。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并不了解,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无用功,甚至没考虑规划问题。加上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真正找工作的时候发现自己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容易面临失业的风险。2.缺乏对自身的认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通常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造成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积极,对将来从事的职业没有清晰的认识。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比较盲目,多是听从父母的意见,缺乏对职业的了解,找工作的时候会比较依赖父母。3.择业观念不理性。在学生的择业过程中,比较注重工作的收入。大部分学生对工资的期望值过高,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以及所处的城市的总体薪资水平,选择不够理性,容易导致学生错过工作机会。

三、高职高专院校职业生涯课程开设现状

(一)规划课程管理不科学

在大一的时候开课,主要由公共课部或就业办负责管理。很多学校及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将其与就业指导划等号,一是认为就是就业前为学生提供招聘信息和就业政策的解读,现在很多规划类教材也是与就业指导合编在一起;二是片面地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工作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筹划,这是不全面的。

(二)课程内容缺乏专业化

任课教师主要由公共课部或就业办教师授课,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管理专业、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教师授课,只能教授一些通用的规划内容。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是临时抱佛脚,没有长期规范的指导。课程都偏向理论,缺少实践操作。课程的课时也比较少,学校不重视,容易让学生忽视。而且授课的老师一般不是本专业的老师,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做深入的专业职业规划。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考核方式主要采用传统试卷考核或做一些规划在大一课程结束后完成本课程考核,考核内容和时间上不够合理。如果在大学一年级就将规划课程完成考核,显然不能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也不能起到规划的作用,规划课程就成为了一个形式。

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会计专业为例

(一)课程转入教学系负责

公共课部或就业办对学生的专业缺乏具体的了解,只有转入教学系,让每个系的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才会更加明确。教师根据教学的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按照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定向的教学,强化学生的就业理念和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会计系的老师对本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了解的程度更深,将会计专业的职业规划由会计系的老师教授,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职业规划,更好地认识职业发展的道路。

(二)任课教师改由专业课教师授课,结合所学专业展开规划

针对各个专业的不同就业前景以及就业方向,专业课老师的专业意见对学生指导的现实意义更大。专业课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比其他教师更深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成绩也比较了解,制定的培养方案会更加适合学生,对于学生的疑问也会有详细的解答。在会计专业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会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应用。专业课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支持学生参加会计专业技能证书的考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专业问题专业老师也可以更好地解答。

(三)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校三年学业规划,二是三年后的职业规划。在校三年学生学业规划的考核较容易,以实现目标为考核依据,大一上完课后,学生做规划,做三年在校要完成的规划,和三年后完成的规划。考核时间放到第三年考核,看其是否实现来确定该门课程是否合格。三年后完成的职业规划因学生已经毕业已经无法考核,故应以学业规划为基础,遵循规划的原则与方法来进行考核。

五、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

一、相关概念解析

《辞海》对“生涯”一词的定义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①。大多数西方学者所接受的生涯的定义是舒伯(Super,1976)的论点: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态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生涯不是一个静止的点,它是一个动态的历程;不只发生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而是相伴人的一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简单等同于找工作,或者仅仅与工作相关。从舒伯的生涯彩虹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涯规划立体化了。从长度上,它包括了一个人人生到死的全部生命历程;从空间上,并不局限于对职业角色的关注,同样重视非职业角色对一个人生涯的影响。在舒伯的理论中,生涯规划更注重职业对人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订个人一生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根据定义,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对个人特点进行分析,再对所在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订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职业生涯的意义具有双重性,它不仅与人们的内在状态(对自我的想象、自我认同等),同时涉及政治、法律、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人才竞争是第一位的。大学生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用什么指导思想来规划自己的职业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从国家的层面来看,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由什么样的人参与国际一体化竞争的问题。另一方面,对精神文明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很快,大学生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要求大学生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看待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用什么理念来指导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值得每一个大学生深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方向。

2.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参与现代社会竞争的需要。职业生涯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时间比例,我们应该科学有效地规划、利用好宝贵的时间,促进我们人生的成功。职业生涯能够满足人生需要,实现人生价值。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途径,在完整的生涯过程中,才可能发挥潜能,实现人生最大价值,并从中获得满足感。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成功就业

1.培养大学生对人生资源的驾驭能力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锻炼、培养个人能力的关键时期。首先,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成功积累人生发展的必备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包括:健康的身体、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协调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其次,及时、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培养大学生对这些资源的驾驭能力。比如,通过对职业尝试性的定位与选择,反思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来的人生发展指明方向;通过对个人的评估以及对职业形势的分析培养自己有选择、有目的地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的过程锻炼自己创造人际支持的能力,通过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培养自己在未来人生发展中的分析、观察以及创造能力等。

2.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

职业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为自己职业发展着想,大学生有必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自己能干的工作即优势所在,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及提供辅助支持、后续支援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自我人生目标,给自我进行人生定位。大学生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3.促成大学生成功实现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求从低级向高级层次推进,人生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生的成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特定的职业中去谋求。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决定不同的人生,因此,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的有效途径。首先,选择合适的职业为大学生提供自我实现的舞台。大学生最终必将走向社会,只有在社会中寻找和争取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最能发挥自己的才华,才能充分获得相对竞争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体现自我价值。其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不断调整和改进促使大学生取得更快、更大的成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充分满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进展状况。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自身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周围的环境也时刻在变化,这种变化要求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不断进行对自身、对职业定位的合理调整,不断发现新的职业机遇,保持职业规划计划性和动态性的有机统一,提高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①汉典网站:http://

第5篇

【关键词】高职生 阶梯式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78-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柔性的培养计划、弹性的学习年限、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为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充足的空间和条件,如何在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阶梯式”教育进行探索。

一、高职生“阶梯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通过评判自己所处的环境、拥有的技能、知识、兴趣等客观条件,从而对自身未来设计较为合理的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在于对学生通过“帕森斯的职业―人匹配论”测试,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它是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进行自我管理,在校园学习生活中规划好短期的目标和探讨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在未来人生道路中根据自我条件进行就业规划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阶梯式”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在大学期间分阶段、分层次的自我认知与设想。在高职院校开展“阶梯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校学习、择业和就业,能够让学生在各个阶段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实现的路径。这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对培养学生对未来规划的自觉意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对其离校后职业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一)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生活目标的自觉意识。相当一部分高职生有从众心理,如没有明确的学习、奋斗目标,盲目参加各类名目繁多的社团;不懂合理利用课余时间,一有闲暇时间,便感觉无所事事,较多在宿舍上网、睡觉、玩游戏、看小说。当被询问到有什么目标、想法,大部分学生表示不知道,得过且过;不懂得如何制定目标,更不懂得应该做什么。

(二)缺乏“阶梯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由于缺乏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和对自我的合理定位,一些高职生往往在就业前夕才发现自己不喜欢又不适合这个专业,感觉从事这个专业不能发挥自己的某些潜能和特长。一些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看到别的同学签约,自己也急忙找单位签约,而不管这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还有的高职毕业生到毕业时都不能有效就业、及时就业,才会感慨当初在学校的时候就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种情况,归根结底就是在大学三年里,这些学生没有根据各个阶段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制定好短期的和长期的规划;不能给自己定下好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三、高职生“阶梯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

(一)在课堂上“阶梯式”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在高职生大学三年的课堂教育中阶梯式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意识。具体做法如下:

大一阶段教师要对专业进行详细介绍,一一说明专业的性质、就业方向、相关政策法规、培养目标、考证等情况,让学生学习和奋斗有一个大致的方向。一般来说,大一的高职生大多处于迷茫与清醒的边沿,对于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都存在着一知半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自己对专业性质和职业的理解,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知道自己在三年内能够学到什么东西,进而知道自己未来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要做到这个程度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也就是说如何做好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这一点在大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大二阶段重点在于鼓励学生培养专业能力。在大一一年的学习当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学习型、实践型、全面型几类,对于学习型的学生,鼓励、引导其考取各类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对于实践型的学生,则着重提高其技能实训,并指导其参与技能大赛,不断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全面型学生,可以从以上两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大三阶段则重点在就业方面进行规划指导。从专业出发,从就业岗位的近期发展和长远发展和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出发,不能为了就业而就业,要教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个人规划来选择招聘单位,学会分析招聘单位的性质、前景发展等是否与之相符合。

(二)在第二课堂“阶梯式”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一阶段是学生心理调适阶段,学生从高中到上大学,目标从原来集中转成发散状态,不少学生在短期内不能很好地调整心态,由于环境的改变,大部分高职生存在不自信、对自我认识不够的现象,有缺乏主见、孤立独行的特性。因此,在大一阶段要有针对性地利用主题班会,如开展自我认知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及别人的观察了解自己,对自己有更加客观的全面认识;开展提高个人魅力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班级内部讲述自己最值得炫耀的事情和特长,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为大二、大三的规划做好充分的准备。

大二阶段应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经过大一的适应期,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的环境并掌握了应对方法,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价值观。因此在大二阶段需要重点引导学生增强自身实践能力。可通过远程教学、“三下乡”、义工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职业,通过实践去培养职业素养,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三阶段要引导学生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职业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求职技巧、法规政策培训,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与规划,讲解就业流程和信息来源,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和学会预测。指导学生参加招聘会,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强化求职技巧,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是否充分,通过实践提高自己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阶梯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以生为本。由于每个学生的生长环境、条件和个性都不相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共性,但个性在学生自我规划中显得更为突出,职业规划教育是通过分析学生的个人情况对学生加以引导,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生搬硬套,更不是强压指示。当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如果学生经过自我评判和自我认知,发现职业目标和专业、特长不一致,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并在学生决定的个人目标上再进行相应的指导,帮助其制订学习计划等。

其次,应注意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性。任何事情都具动态性,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样具有动态性,当周围的环境、人的思想发生变化时,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会相应地调整、重新定位,包括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手段。因此,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当学生的定位发生变化时,职业生涯规划也应作出阶段性的调整。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规划,不能将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看成是完成学校在校期间的一个任务,而要体现以生为本,着眼高远,注重对学生规划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完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实施。同时,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遵循由浅入深的教育规律,“阶梯式”地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参考文献】

[1]吴萱,董俊.大学生自我规划、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 (8)

[2]徐波.浅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觉意识的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9)

[3]雷传平,宓林,张晋芳.大学低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学与管理,2010(6)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70-02

1 引言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每个人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的设想和计划,个人根据自身的主客观因素和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1]每位大学生都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前提下,掌握和了解当前的社会环境、就业形势等基础上,审视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方向制定目标。因此,高校要有目的、系统性、针对性地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充分挖掘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在力量,并对大学生自身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与调动,但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诸多问题。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完善大学生对自己的全面认识,帮助大学生明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合理选择就业方向,通过大学几年的努力使自己各阶段的目标变成现实。如果没有得到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们很难明确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势必会造成学习的盲目性和缺乏动力,久而久之,大学生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弱化,对其长远的职业发展极为不利。我国目前不少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程度不高,虽然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都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和讲座,但基本上都流于表面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理念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纵观各大高校,由于职业规划理念的不完善,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基本只是在大学生毕业前进行短期的就业指导培训,而很少涉及系统地、针对性地分析社会环境、就业形势,就业指导中心通常以大学生就业率作为工作完成目标。在这种理念缺失的引导下,导致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辅导方面的工作随意性,很多高校都未建立专业职业指导队伍,基本上内容较为空洞,并没有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相结合,很难达到实际效果,没有一定的考核制度,规范性差。

2.2专业师资缺失

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职业规划老师,基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教师、辅导员,甚至是不相关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这些就业指导者往往缺少相应的职业规划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深入实际地开展工作。同时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指导教师数量与学生的数量存在较大差异,指导老师根本无法将工作做到实处,导致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3大学生自我认识欠缺

职业准备包括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等,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而事实上,我国大学生从初中时代起学校就注重文化课程学习,自我兴趣、爱好、特长等认识不足,进入大学后,高校在学校自我认识教育也缺失,这就导致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很盲目,仅仅跟从高校安排的课程,更不知道如何合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而对自身的就业方向模糊不清。加之,缺失社会实践经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得不到培养,容易造成大学生信心不足或盲目自信,这无疑不利于大学生的求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针对上述主要的问题,高校势必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文简要提出几点思考与对策。

3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若干思路

职业生涯规划关乎到社会、高校和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如何改善现存的问题,需要三方面同时加强认知,并付之于实际行动。社会加强立法,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证体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落实;高校要从思想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心,建立专业师资队伍,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大学生要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环境问题的能力,自觉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3.1社会的改进思路:加强立法,健全制度

西方通过法律来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如美国在80年代颁布的《均等就业法案》,90年代制定的《学校一就业法案》的政府法案,来强制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我国只是通过颁布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办法等文件,如2010 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做出引导,缺乏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国家、政府部门不仅要在法律、政策等层面予以保障,还需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证体系,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小组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管理和实施。此外,国家和社会要加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物质投入,为高校积极提供社会资源,通过各种宣传渠道,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同时也使得社会公众进一步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了每一位家庭成员的重视。

3.2高校的改进思路: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体系,将就业指导课放在专业课与公共课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尽早地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了解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一方面加强职业教育老师的专业化队伍建立,挑选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聘请国内外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来学校做讲座,开拓老师和学生的视野。此外,高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基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3大学生的改进思路:提高自我认识和能力

社会和高校营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氛围,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努力地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优缺点、兴趣

爱好、特长、性格、知识架构、专业技能等各个方面,还要明白自己喜欢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等等,在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剖析的同时,结合社会、家庭、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同时要自觉地提高自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竞争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弥补自身的能力不足。最重要的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目标进行有效地分解,积极主动地付诸行动完成计划,这样才能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大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真正将职业规划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其巨大的作用,需要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才能促进社会就业结构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张再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 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80万人,创历史新高。未来几年的毕业生人数只会有增无减,但现有的就业岗位远不能满意所有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等问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生本人和学校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

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让其在大学阶段有更清晰的职业目标,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和教育,培养其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他们今后就业以及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一般是到大三大四才开始为求职做准备,然而他们发现到即将毕业时才开始准备是远远不够的。一些必备的职业资格证和职业素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规划和准备的。即使有某些临时抱佛脚的大学生幸运地被用人单位录用,并不具备扎实职业素养的他们在工作后也会因能力和职业技能的缺乏而感到力不从心。另一部分大学生虽然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指导,从而无法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以往各高校一般是在大三或大四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而近年来各高校普遍意识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教育的重要性及尽早开展的必要性,因此他们开始在低年级学生甚至新生中展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目前许多高校还未构建好完善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通常的做法只是局限于讲授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平台,无法很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存在持续性较差、系统性不强、实践平台窄、合力性不足等主要问题。加之即使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大学生的帮助也因每个人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同而效果差异显著。真正解决大学就业困难问题和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还需多方努力和探索。

2 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习指导、心理疏导、生活辅导和成才向导的职责,处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相比科任老师,他们与大学生有四年近距离相处的时间,能从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方面全面观察和了解学生。可见辅导员在参与及具体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时具备诸多有利条件。通过与学生的朝夕相处,辅导员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专业学习等情况的基础之上,便于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将这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融入到辅导员日常工作当中,促进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

辅导员身为连接学校和学生的纽带,如何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辅导员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并且具有很大可挖掘的潜力。他们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实贯彻国家的就业政策,帮助学生转变在择业、就业中存在的错误观念,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指导,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3 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角色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对其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个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需要对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价值观、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能力特长等主体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再通过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认识,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据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分四个步骤:认识自我、认清目标职业及就业环境、制定计划和付诸行动。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这四个步骤中,辅导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3.1 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者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学校开展相关的课程,辅导员如何真正将就业指导和教育渗透到日常工作当中,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辅导员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者,首先需要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挖掘和树立其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除了平时向他们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这可以辅以一些活动。比如开展“求职经验交流会”,让已经找到工作或正在求职中的学长学姐跟他们分享求职前的准备,求职中的艰辛以及求职后的喜悦,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让低年级的大学生们切身体会到就业压力和就业竞争的激烈,使他们意识到尽早规划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大学生具备这种意识后,辅导员应当引导他们树立符合自身特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理想。

其次引导者这个角色还体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两个阶段,即认识自我及认知目标职业和就业环境。认识自我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基础工作。大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自我个性特征、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展示和了解自己的性格,挖掘自身潜力,发掘个人兴趣爱好,塑造健全的人格。在对自身有了充分地了解和全面地剖析后,大学生应该对当前就业环境、自身专业前景及自己的目标职业等方面进行信息收集。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尽可能多的向学生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有价值的信息,如为他们讲解就业政策、建立职业信息共享平台等,让学生充分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进而做出正确决策。

3.2 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

当大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前两个步骤后,下一步是在充分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制定获取目标职业和实现职业理想的计划,以及紧接着展开相应的行动,辅导员在这两个阶段可以对学生起到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让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和自主管理的方法;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活动中遇到的困惑需提供帮助。此外,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自身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及职业信息有比较系统地了解,帮助学生开发自身潜能,准确了解社会需求与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明确目标职业的具体要求。

完成认识自我和环境这两个步骤所需要的时间是因人而异的。有些学生很快就能找自己喜欢的同时又符合自身个性特征和能力的目标职业,对于这些学生,辅导员在他们制定每学年计划时和执行计划是只需要间断性地辅导。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长期处于迷茫和犹豫的状态,无法尽快确定自己偏好的目标职业。在有必要的时候,辅导员需要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3 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督促者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督促者主要体现在他们在大学期间付诸实际行动去获取自己目标职业和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的阶段。当大学生具有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顺利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前三步后,在他们朝着目标职业奋斗的过程中,辅导员应该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敦促比适时提出建议。

最后“付诸行动”这一步是最关键的阶段同时对大学生而言又是最难执行和贯彻的阶段。许多大学生制订了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后,并没有将自身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进行自我激励和自觉行动,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很多大学生规划完毕后,却缺乏执行力,等于将制定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束之高阁了。然有规划没有行动,是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此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发挥好辅导员的督促作用。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后,辅导员需要定期检查其阶段性成果,对其适时激励和肯定,以督促大学生的学习和社会活动是按计划有序进行的。

在学习上,辅导员可以通过各项考试成绩及与任课老师的交流来掌握每个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这其中应该重点关注那些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对个别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辅导员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引导和批评教育。此外,还可以鼓励并敦促他们多参加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能为大学生提供训练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机会。除了发挥自己的督促力量,辅导员还可以建立班级同学、寝室室友监督机制,以固定人数为一个小组,定期每月召开总结交流会,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隐形地推动学生按计划执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4 总结

大学生通过认识自我、认清环境和目标职业、制定计划及付诸行动这个四个步骤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当然这个过程很多时候是循环的,每个大学生在行动后都会得到相应的结果和反馈,进而更新对自我和环境的认识,然后再根据这些新的认识对职业计划做出相应调整。在每个阶段,辅导员都要有充分的自觉性,承担起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培养高职业素养人才的角度出发,把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切实贯彻到自己工作当中。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应当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制定合理计划,督促他们行动起来,最终顺利找到自己满意的的工作,迈出人生职业生涯关键性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 白强,高定伦.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73-177.

[2] 沈洪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100-101.

[3] 文厚润,张斌.大学生就业实用教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8.

第8篇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影响因素

职业生涯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大学生对他的接受还是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大多数企业更倾向于有明确职业规划的毕业生。对于个体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必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我们常常提到的成功与失败,不过是所设定目标的实现与否,目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职业定位是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最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和个体所处的家庭、组织以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校期间是高职生就业的关键时期,如何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确定就业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规划和选择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根据相关统计,有些高职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成功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存在这种想法的人占大多数;还有些人认为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规划有些早,那应该是走向社会以后干的事。这些想法都是因为高职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未能从根本上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而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意识这已经成为一个群体病。很多学生以为成绩好,拿奖学金就能有很好的就业,至于应该如何选择职业,学校、学生、家庭都很少去关注这些问题。

2、自我评价不够客观、对本专业情况了解不够清晰。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认识不清,期望过高的薪酬忽视本身能力,造成了社会大众对毕业大学生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看法。不少高职毕业学生的眼光往往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一线企业,给自己制定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缺乏对社会的整体认识,对社会的整体评价不够客观,不能清楚的认识自己给自己正确的定位。而专业知识不足是一个影响高职生就业的重大问题。有些毕业生,对本专业不了解,无法确定目标,缺乏学习的主动力。只有正确对自己有个清楚的定位,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更好的发展。

3、对职场缺乏感性认识。目前高职生就业信息来源大多是互联网、就业指导课、大众传媒等间接渠道,而互联网又是因为方便快捷成为高职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互联网信息的不真实性使得高职生对职场缺乏正确认识。一方面各大高校的扩招造成毕业生数量增加,就业难度增大。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技工荒”。高职学生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社会所需,特别是将与自己所学专业或特长有关的岗位需求情况了解清楚,再结合自身情况,做出相应的职业规划以达到规划目标。

4、职业目标不够清晰。职业目标是个人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所设定的成果或者输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个人情况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不可随心所欲。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目标必须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只有职业目标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能跟上时代进步和企业的长远利益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变大,越来越多的同学注重学习,很少考虑工作上的问题,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看到某种高收入职位就想从事,把自己的规划全部丢弃。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作用于个人外在的因素,影响个人职业的发展趋势、方向及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和个体所处的家庭、组织以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

1、学校教育: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我国多年就主张实行的素质教育一直未能贯彻落实,真正主导教育行业的还是应试教育和学历教育。职业规划问题贯穿一个人的一生,是一个连续而又系统的工作。国外发达国家职业规划从小学教育开始,获得诺贝尔奖的丁肇中说:“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很多,但他们在学校很少是第一第二名”。教育应该注重学生自由发展,应该放飞自由。自由是聪明之源,自由的教育可以培养出杰出的人才,而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心理能力特征和多元化的个人成长和培养模式需求,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一步步抹杀在大学之前。到了大学阶段,高校的学科管理制度使得学生很难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专业,甚至很难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与学校与市场需求“盲婚哑嫁”,这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相对增加。高职学校的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就业指导以及学校的社会地位等都是影响学生的就业的因素,所以学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高职生就业目标来定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为其提供各种准备条件。

2、家庭教育:就个体而言,每位学生的家庭教育均不相同,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态度和说话方式等一切行为,都对一个人理想的树立,人生观的形成,尤其是性格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美国学者鲍姆林德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而放任型又可进一步分为溺爱型和忽视型。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父母和子女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孩子的最终职业选择很大一部分受到父母观念的影响。家庭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职业规划。有些家长以自己的选择左右孩子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不关心子女的兴趣、爱好,从主观愿望出发影响子女的就业目标,使学生产生叛逆、厌学等负面情绪,以致于压抑自己的个性发展,最终影响学业成绩和专业技能的发展,从而影响职业。

3、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的发展状况是一国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经济和社会等因素不断变化,社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职业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人们的职位地位差别更加明显,直接产生社会歧视职业教育的现象,这让很多高职生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对就业目标产生动摇。“公务员热”高烧不退其实就是社会价值取向病变导致的。处于高等教育学历底层的高职生如果没有没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提前做好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就业准备不充分,大学光阴虚度,毕业后求职就业到处碰壁。

社会教育的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和融合性也影响着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如何更好的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在社会的前进中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成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努力营造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利条件

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等特点,需要社会和学校公共努力为高职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环境,尤其是学校更应承担起重要的责任,在师资、教学管理、课程安排、以及学生个人的指导和就业市场等多方面齐抓,努力形成一个有利于促进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氛围,让他们从学校开始打好人生高楼大厦的第一步,使他们能更好地迈向社会,立足社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企业需要招之即用的人,高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搭起了学校教育向社会转化的重要桥梁。所以说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校在抓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职业规划教育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入到专业的教学计划,开展并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向学生分阶段的传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向学生讲授当前社会的职业发展方向,使大学生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建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大三分别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让学生从认识、分化、强化、定型几个历程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避免盲目学习,盲目报班考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最大限度激发学习的能动性。

2、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生涯作为我国的一个新生事物,在师资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求专业性较强,指导人员必须对市场的职业方向了解,并且能够按照学生的自身条件,正确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帮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方向。在就业压力逐渐变大的今天,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一措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建设却不容乐观,大大地制约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因而各高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必须解决的问题。

3、加强校企之间的协作,共同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培养学生是为了能够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但是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不断变化,学校应及时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以便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及时做出调整。当今社会一方面出现大量毕业生无法就业,一方面很多职位要求的专业性较强,职位空缺,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未能更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变化。所以应当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这就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位的协作共同完成。学校要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调整专业学习方向,及时修正职业规划,将就业磨合期提前到在校期间。

4、开展职业规划咨询辅导,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定位

职业规划是个复杂而动态的设想、计划,受课时、授课教师能力、学生个体接受差异等的限制,职业规划课堂教学只能解决学生部分知识层面的问题。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需求,做出科学的定位,还需要进一步咨询辅导。如职业测评是对学生进行就业定位的依据,但是并不是唯一依据,因为其虽然可以为高职生提供客观评价,却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测评,一个学生的情况还受到他本身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咨询教师以其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知识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得出符合学生发展的科学的评估结果,才能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后期的规划实施中还需要实时修正,需要就业指导师进一步的跟踪和评价,这都需要高校有专门的的咨询机构,全天候地为学生服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学校的职业规划教学以外,还应作为高校职业规划咨询指导机构,全天候的为学生做课外咨询辅导和评价。

5、加强高职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完成岗位需要,现在很多企业要求上岗条件是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而这些恰恰是刚毕业大学生所缺少的,由此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在校期间学校应积极鼓励高职生参加实践活动,增加其对专业技能的熟练把握,增强职业针对性。学校应加大力度建立相关的专业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基地,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去锻炼,从实践中积累经验,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不足,及时修正职业规划,明确自己要努力的方向,这将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筹码,也将成为今后学校加强职业指导的一个努力方向。

结束语

本文从职业生涯规划个人、环境和如何努力创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利条件方面分析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其中个人和环境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是社会和学校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这句话充分证明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在通往职业目标的路上,必须稳扎稳打,做好规划,才能通向成功。高职生的职业发展关系着自身的成长,也关系着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在高职发展已经成为占据高等教育大半壁江山的今天,党和政府已经出台了很多有利于高职学校发展和高职生就业的优惠政策,解决我们高职就业难的问题关键是先解决我们自身的观念问题、自我认识问题和对社会对企业的适应问题,究其实关键是我们怎么找到并且抓住机会的问题了。我们高职生应当积极把握大学三年这一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树立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正确地认识个人和社会,确立科学的职业规划,努力实践,争取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必裕.开展创新教育是培育创业人才的基础[J].煤炭高等教育,2002(6).

[2]胡放.谈创业教育中的育人观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2(10).

[3]叶育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3).

第9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启发式教学

如何在职高政治课教学中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力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作为职高政治教师,要想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该课程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呢?

长久以来,职高生的任务都是简单地学习知识,应对高考,对未来就业,很少有人考虑,更不要谈规划了。所以,就导致一些考上大学的学生不知道该报什么专业,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未来要向哪方面发展;而一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也很盲目,没有方向,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只能听从家长的安排。更甚之,面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将来希望从事什么职业,为什么要从事这份职业,自己有什么优势等等,很多学生都不清楚。对于职高生来说,即将走上社会,盲目的发展只会让学生多走弯路,是不利于学生健全发展的。所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正确地分析自己,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规划,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进而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二、多样化方法构建高效职业生涯规划课堂

1.自主学习

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莫过于自己,所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自己、分析自己,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为自己的将来做出一份有实际价值的规划书。

例如:在教学“发展职业生涯要从所学专业起步”时,该节课的设置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所了解,而专业的选择对自己将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授课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通过了解“专业和专业对应的职业群、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生涯发展”等相关知识来分析自己现在所选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努力方向,进而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现高效课堂的同时,也为学生明确自己的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小组讨论

小组学习是课程改革以来广泛被应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能够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应用小组讨论模式呢?如何让学生在激烈的交流中掌握知识,提高效率呢?在教学“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尽快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我选择了小组讨论法进行授课,目的就是要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发表自己看法的过程中了解其重要性,进而端正学习态度。首先,我向学生讲述了下面几则小故事:岳飞学艺、华佗拜师学艺、邓亚萍苦练球技等等,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加强学生的理解,在提高课堂质量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真正懂得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进而落实到自己的行动当中,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3.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使学生在自觉的、主动的求知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例如:在教学“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好,不如某个专业好等等,这种心态是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其实,行行出状元,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出路和发展方向,所以,只有让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他们才会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①我的专业中的名人有哪些?②我的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如何?③我现在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行业中的明日之星?……鼓励学生思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提高竞争力。

此外,情境教学法、案例剖析法等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效果。

总之,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中,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该学科的重要性,并采取恰当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使学生真正明确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同时,也确保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价值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度与职业生涯发展幸福感

职业生涯发展幸福感是幸福感在职业生涯领域中的反映,它是劳动者通过对职业领域中各方面的感知、评价而产生的情感和所保持的心理状态,它是以愉快的心情实现了自己设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发展幸福还是不幸福是抽象不易量化的,既表现在学生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复杂多变性,也体现为学生个体心理幸福感的复杂多样化。幸福感指数的高低受职业价值实现、职业发展条件、职业个人成长、职业人际关系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度与职业发展幸福感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非线性耦合关系,职业规划认知度高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应聘、工作发展过程中对于外界的干扰因素往往表现出较强的鲁棒性,因此,优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度,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幸福感。

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1.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一句话“幸福必须是生活的,生活必须是幸福的。”阐述了生活幸福的意义。选择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追求职业幸福是每个人的生活动力。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和价值观念的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作为当今高职院校学生,应该明确当下的生活性质和意义,选择联合国的四个“学会”的学习化生活方式,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理想信念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和发展观上,它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因此,职业价值观影响职业目标定位,同时职业价值观又改变生活方式。引导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显得尤为重要。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度

作为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摆脱以大三集中突击性就业指导教育的“短期促销”模式,系统化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职院校应针对不同年级,引导学生树立分阶段学业和职业目标,增进自我认知,拓宽工作世界认知程度,提高职业规划的自信心和决策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目标定位、计划实施、评估调整的一个生命周期的过程。如果职业生涯规划只是理想化的设想而无实践的话,那么职业生涯规划将趋于形式,达不到规划的效果和目的。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实质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发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作用,指导和督促学生积极实践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是人的生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选择职业、就职,直至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者的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学生高协议就业率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成才成长。对于毕业3年内职业煎熬期的跳槽、重新择业、升迁等变化进行研究,跟踪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3.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职业发展成熟度

职业生涯规划贵在实施,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因此,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各环节,体会各种职业人角色,在体验实践和对比分析中重新审视自我,进而找到真正符合自己的职业角色。同时,高职院校还应积极搭建各类社会实践平台,使学生自觉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潜能,提升自我,提高职业发展成熟度。

4.开展全程化的幸福教育,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幸福感

高职院校开展幸福教育在帮助学生完善道德品质,明确人生目标,激发自我潜能,提高幸福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关心关爱学生成长,帮助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使我们新时期的学生能发现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

三、结语

幸福是人生的根本目的和最终追求。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幸福感绝非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作用的同时,高职院校、企事业用人单位等通力合作、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用人单位也应给予员工关怀与辅导,培育他们理性规划人生的能力,将员工自我成长与单位成长结合;工作上给予支持与引导,力争更多教育培训和发展机会,关注员工职业发展;建立合理激励机制,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生活上给予关心与帮助,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员工正性情感和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让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真正快乐成长、实现自我、感受幸福。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课题“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幸福感的有效性研究”(2011SJB88010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丁燕华、孙元元、毛春红.探析职业发展幸福感[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10):57

[2]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143

作者简介:

第11篇

关键词:NLP理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大学生过去“天之骄子”般的从容与优越感逐渐被日益严峻的就业现实带来的焦虑与压力感所取代,大学生就业进入了“自主择业”时代,在大学期间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每个大学生走向成才、获得事业成功的重要课题。目前,社会上对如何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讨论很多,但对如何指导大学生更好地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得以实现的讨论较少。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初步研究了NLP理论,尝试探讨运用NLP理论指导大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NLP理论简述

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是神经语言程序学的简称。N指神经系统的看、听、触、嗅、味五种感官收集与处理信息,形成主观经验的过程;L指语言与身体信号所表达的内容,编码感官经验形成意义;P指程序、策略、模型、编程,人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体现的内容。NLP理论旨在利用言语、心智、技巧去实现特定的目标。

NLP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其创始人约翰·格林德博士(Dr.John Grinder)是一个心理学家兼语言学家,理查德·班德拉博士(Dr.Richard Bandler)是一个心理学家兼数学和信息科学家。他们二人曾长期共同研究人类的潜意识行为与潜意识情绪,并为此对数十位世界级的优秀人士作了细致的观察与研究,终于对潜意识的语言信号有了全新的认识,并发现人们可以借助心理学技术有意识地感知与影响潜意识行为。NLP认为:我们所有的经验都可以通过神经组合储存在大脑里,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这一储存(编程)过程是可变的,运用神经——语言——程序的方法,可以探究我们的行为方式,并能对其施以影响。

NLP是研究人的主观经验结构的学问,对人的经验的主观性、虚拟性或操作性本质有深刻的理解。NLP是可以促进人行为改变的技术,通过模仿卓越人物的优势资源状态,对自己的思维进行重新编码或规划,可使自己具备成功卓越人士的心灵状态,从而积极行动,达到自己希望的理想状态。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人生成功的起点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为职业生涯设计,是对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与规划,是基于对自己的知识、技能、兴趣、动机等自身特征和所处环境状况的认识与分析,从而为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及其发展道路,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而进行的规划与设计。

成功的人生需要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发达国家从小学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而我国的传统教育对此几乎完全缺失,因而对大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必须从零起步。目前不少学校就业指导队伍的素质不高,难以达到专家化、职业化的程度,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深度也很肤浅,尚未建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体系,导致不少大学生毕业前及毕业时面对就业压力束手无策。因此,必须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进行职业选择,依据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己所利、择社所需等一系列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原则,充分认识自我、社会与环境,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确立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性的目标,制定获得成功的职业生涯策略和行动计划措施,并自觉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及时进行评估、反馈与修正。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帮助大学生找一份具体的工作上,更应注重对大学生人生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指导与服务。

运用NLP理论指导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

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那么如何付诸实践?NLP理论对此提供了良好的行动指南。只有先学会如何自控,理解这些技术思想怎样对自己发挥作用,才能更灵活地适应所处环境的变化,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树立自信自信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动力之源,是实现目标的潜在自觉。对大学生而言,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阅历,情绪起伏较大,一旦遇到挫折,常会一蹶不振,因此,自信心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自信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一种后天养成的心理品质和心理习惯。那么,如何才能养成这种品质和习惯呢?首先,要坚定实现目标的信念。信念决定你的决策和日常行为方式,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能否实现自己的目标,形成强烈的改变自己的意愿并付诸实践。改变行为就是改变神经联结以及对事物的定义方式,NLP的神奇之处在于可以帮助你改变自己的信念,建立一套新的信念支持自己希望的方式。不需要持有别人的、多余的甚至具有破坏性的信念系统,你可以建立自己的强大信念。相信什么就会期待什么,积极期待是所有成功人士身上最明显的特点,这些人在走向成功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高水平的自信、热情与乐观。信念是自我实现的人生预言,如果你持有必胜的信念,你的动作与行为就会释放你的潜能,表达真实的自我,你真心相信的东西往往就会变成现实。其次,要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NLP认为,“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因此,每个人都有天生的独特优势,拥有优势的种类和数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是否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当你将重心放在你的最大优势上时,便可增加自信,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再次,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NLP强调:“没有失败,只有反馈。”成功是一个过程,我们经历的挫折只是对我们采取的行动的一种反馈,并不表明失败,一切努力都是向成功的逼近。失败只是告诉我们过去的做法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是提示给我们需要改变的讯号。“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当一种做法没有效果时,就要接受反馈,采取另一种不同的做法,观察其效果如何,直到实现目标。“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至今不成功只能说明至今用过的方法都不能达到预想效果,没有办法只能说明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而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的方法。

开发潜能科学研究发现,人具有巨大的潜能。著名心理学家奥托指出: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那么,如何开发剩余的巨大潜能?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发现,人的潜能与潜意识有关,而且人的潜能就存在于潜意识之中。要开发潜意识中存在的潜能,首要的条件是与潜意识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开发潜意识,发挥其作用。如何沟通呢?NLP强调暗示的积极意义。切断自己与过去消极经验的联系,从积极方面设想自己的一切事情,消除所有的消极预测,换个角度看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把一生中所发生的所有事件都看作是激励上进的因素,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寻找积极的因素。用积极的暗示,能够给潜意识输送积极的信息,这种信息反复的次数多了,潜意识就会接受,积极的心态就会产生。NLP认为:成功是一种内在的态度,一种积极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一种能抓住机会的做事方式。因此,积极的心态可使你自信、自爱、坚强、快乐、兴奋,使你的能力源源不断地涌出,一旦建立了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就会通过神经语言进入潜意识层面的自动导航系统,真正属于你行为系统的一部分,成为自动反应,从而使你的人生奔向成功。

积极行动若无行动,一切规划与目标都是空话。要使职业生涯规划变为现实,必须按照规划行动。首先,要当机立断,雷厉风行。规划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立即行动。NLP强调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如果只是一味地想这样做到底有没有道理,而不采取行动的话,只会错失良机。其次,要克服困难与阻力,持之以恒。行动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行动的目的就是创造所需的条件,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要有敢于面对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坚信“自己做出的选择都是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选择”。再次,要瞄准目标,有效行动。NLP是以结果为导向,信奉“道理好不如效果好”。持有这个信念,就不会把别人当成问题的来源,就会寻求发展自己的灵活性,这样就能发现带来新反应的新选择。行动要始终围绕目标,对每一个特殊对象要采取独特的策略,集中力量向目标进攻,直至实现。最后,要灵活机动,迂回前进。NLP强调实践操作,强调行为策略的灵活性。“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思维和行动最灵活的人最有可能获得成功。有越多的选择,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机会也就越大,如果你选择了一条路径但没有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可以另辟路径,不断选择,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弹性,直到发现实现目标的路径为止。

参考文献:

[1]张传平.运用NLP造就成功心态[OL].

[2]赵雨.NLP视野中的写作心理[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4).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95-02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个体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未来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通过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评,制定出有关对个人一生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而人才的需求结构由于受经济结构转换和用人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影响,发生了较大变化,致使人才结构性失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逐年下降,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适应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就业率,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学校、学生、家庭与社会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升学与就业指导方面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而且已经形成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具有早期性、个性化、服务性、实用性、专业性、连续性等特点 [1]。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及中国大学生教育的特点,笔者对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

目前,一些高校存在着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混为一谈的现象,但事实上这两者是不同的。首先,其教育目标不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而就业指导更关注个体对已有发展成果的“盘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着眼于个人未来的发展,就业指导更多关注学生在求职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解决。其次,其实施对象和时间有区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学生入校就开始,面向全体大学生,而就业指导一般是为毕业生或即将毕业的学生服务的,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最后,其教育观点内容有差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帮助个人在其独特的能力、兴趣、价值倾向的基础上,进行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的过程与活动。就业指导是以协助个人选择职业、准备就业、工作安置和就业后的适应为主要内容的[2]。

目前,中国很多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不同,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不应该是就业指导中心。关于职业生涯规划主体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从最初的以用人单位为主体,转换为员工个人为主体。可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也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个人为主体。这就需要在规划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成长特点,还需要学校辅以相应的指导。指导之责可以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担任。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积极为大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指导与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最直接管理者与服务者,肩负着时代和历史赋予的重任,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历史使命[3]。同时考虑到辅导员对所带学生的专业课程和专业发展前景不是特别熟悉,建议对每个专业配以固定的由专业课教师担任的班主任,定期和学生沟通。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连续性

大学生从刚一入校的“新手”到毕业时的“准职场人士”,这四年当中经历的变化是很大的。所以,建议结合每个年级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一年级为试探期。首先要初步了解近几年来就业情况,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有时间就多和学长学姐们进行交流,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向他们询问就业情况。因为大一学习任务不重,所以可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挖掘自己的潜力;打好英语基础,为英语过级作准备;积累计算机知识,争取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辅助自己的学习;为获得双学位、留学深造做好课程准备和资料收集。

二年级为定向期。这个时候就应考虑清楚未来是深造还是就业,并以提高自身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努力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同时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老师的科研项目来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多读点人物传记、纪实报告和其他专业入门知识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三年级为冲刺期。临近毕业了,必须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或留学。如果不考研、也没打算留学的就应该把目标锁定在收集就业信息、提高求职技巧;学习写简历、求职信,和同学交流求职的心得体会;同时积极加入校友网和从已经毕业的校友那里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考研的同学除了认真复习要考试的科目外还要在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可多接触留学顾问、准备TOEFL或GRE、注意留学考试的各种资讯,参与留学系列活动,向教育部门索取简章参考。

四年级为分化期。在这个阶段,首先,要检验自己已确定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是找工作、考研,还是出国;其次,看看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经充分;再次,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单位的资料信息并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多样性

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前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和手段等优势资源,积极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开展与职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模拟招聘面试大赛、企业经理人系列讲座、校友调查等相关活动,促进学生对职业生涯的关注和参与,促进大学生对职业生涯问题的思考积极引导和扶持学生创建职业类学生社团,建立健全这类社团长效发展机制,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思考、多实践,以网站、QQ群等形式多样的载体,探讨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在快乐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杨淑欣,鲍德媛.中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时空,2005,(10):57-59.

[2]邱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略论[J].江苏高教,2010,(5):99-100.

[3]徐惠红,李晓波.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131-133.

Thought on Career Planning of College Student

BAI Bin

(Material College,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51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