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详细规划设计

城市详细规划设计

时间:2023-09-24 15:5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详细规划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267-02

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为正处转型阶段城乡规划指明了改革方向,新版《城乡规划法》颁布更是为我国未来城乡规划各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培养城乡规划专门人才的学校,应关注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

经初步统计,我国目前开办城乡规划专业的学校近200所,有的一座城市有五六所(吴志强)。而社会又反映缺乏应用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既有学历又有丰富专业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师。因此,普通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在面临的新形势下,应依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进行课程改革,办出特色。

一、学生入学情况分析

普通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录取批次在二本;它们一般是在原师专或建设学校基础上创办的,文理兼招,起点较低, 表1 学生入学成绩调查

从专科或中专升入本科时间不长。需做好新生入学调查等工作,了解学生素质、学生的长处与欠缺所在、学习需求、就业思想等,以便有针对性进行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找准定位。

(一)入学成绩分析

某院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来自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如江苏、浙江、山西、新疆、青海、甘肃、北京、山东、湖南、广西、安徽等地,以湖北省为多。分析学生的入学成绩,总的来看,学生基础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差的,绝大部分新生入学成绩刚好达到分数线或仅超过几分。以某级学生入学成绩为例(见表1),就湖北生员来讲,超过10分以上的有9人,10分以下的为24人,其中5分以下的为20人,超过1分的5人,刚好在线上的有4人。

(二)入学思想调查

从笔者对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进校时甚至一二年后绝大多数学生对本专业都了解得很少。他们不知道城乡规划是干什么的,更不知道毕业以后到哪里就业。笔者问他们为什么选择本专业,回答说是因为城乡规划名字好听或是他们父母的决定。

二、专业课程教学情况

(一)教师情况

表2 专业教学主要课程

某院城乡规划专业现有教师8人,其中具研究生学历的3人。师资力量少,没有形成各研究方向有机配合的团队力量,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很重,少有时间从事理论研究;教师实践工程项目少,只有新农村的一些小规划项目。

(二)课程安排情况

某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能从事城乡规划的管理、设计、研究工作,并具有参加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与市政工程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专业规划工作的基本能力。

现有课程安排状况为:学位课程有城乡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城乡规划系统工程学。其他主要课程有城市地理学、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城乡规划与管理、城市经济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有美术实习、城市认识实习、规划认识实习、社会实践(社会综合调查)、专业实习(建筑实习、居住区规划调查、交通调查)、毕业设计等。总计公共必修课18门、专业基础课18门、专业主干12门、集中综合实践7门、专业选修课20门、跨专业选修课5门,见表2。教师和学生都感到课程多,自习时间少。

三、面向社会和学生实际进行课程改革

(一)课程教学组织安排改革

课程的教师安排上,应充分考虑专业教师少这一具体情况,让每位教师据自己实际情况选一研究方向进行研究,教学课程相对固定,且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要相互配套,相对固定同一个或同一组教师教学。可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园林绿地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工程管线规划等几个方向。城市设计组可教城市社会学、城市设计概论、城市设计等课程;城市总体规划组可教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总体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等课程;城市详细规划组可城市详细规划原理、建筑概论、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依工科专业特点,加强对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学方式探索改革,如现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

(二)课程纵向安排上的改革

某院现有专业课程安排上,前2—3年时间基本上是建筑学课程。学生在城乡规划专业学习2—3年后对城乡规划专业还是知之甚少,基本上是建筑学方面知识,造成诸多矛盾和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革,改革方向一: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入学后先不分专业,前2年的课程拉通,第3年再分专业;改革方向二:(1)规划专业的一些基础课程可适当往前安排,如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市经济学、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城乡规划原理等。

(2)有些课程可合并,如:城乡规划初步与城乡规划原理等;建筑学方面课程有些可适当压缩学时,如:美术等,有些可取消,如:中外建筑史等。(3)理论课必安排在实践课之前,如:城市设计概论;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实践课应安排在所有理论课教完之后,学生毕业实习之前,即第七或第八期。

表3 专业教学主要课程改革

(三)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大学生就业形势本来就严峻,与重点大学相比,像笔者所在这样一般本科院校毕业生更具劣势。所以,应对本专业学生就业市场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就业市场动态,课程教学改革充分考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变化、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和单位实际情况。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快速时期,有大量的城乡规划和建设工程,各规划院已进行了面向社会的市场化改造。应积极鼓励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帮助引导毕业生就业于各层次规划院、建筑设计院从事规划及建筑设计工作;支持毕业生去县级及乡镇级规划建设管理部门从事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因此,教学改革实行“大平台、小方向”,在注重对学生理论、公共知识构建的同时,应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更宽就业面。城乡规划原理、城市地理学等理论课的课时应加大;城市地理学及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应作为学位课程教学(表3)。

(四)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工科城乡规划专业本身就是个强调实践环节的专业,而一般本科院校学生要在就业市场找准、找好就业岗位,更应强化自己动手能力,应以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知识素质和结构来安排本专业的课程教学。首先,加大各实践教学课程的课时量,而不是减少课时量。其次,配备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教学。再次,教学方式可多样化,比如:可积极与城乡规划院所联系,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方式,与他们联合;亦可积极与实践单位、部门进行人员交流,引入实践专家来校讲课;可联系一些小工程项目让学生完成等。

对于学生实习环节,现有各种项目较多,有美术、城市认识(一、二)、社会综合调查、规划设计、毕业实习等。我认为,根据绝大多数学生家庭不宽裕及学院经费紧张的具体情况,应讲求实效,合并相关实习环节。

(五)充分发挥学院已有优势

充分、现实地分析某院城市专业教学与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将优势基础做大做坚实,转化为市场,并积聚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能力,将这种优势发展成垄断优势。

某院本专业前身是建设部南方村镇建设学校,为各地基层培养大量技术力量。重点学校毕业生瞄准的是大中城市,而广大县级、镇级规划建设部门需要大量的规划建设设计和管理人才,应充分发挥学院的历史、资源优势,建设实践平台,瞄准小城镇,培养大量针对性人才。课程教学上,可安排一些针对性课程,如小城镇发展战略、小城镇规划等。

Study on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peci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ordinary colleges

HONG Guang-rong

(City construction school,Xiaogan college,Xiaogan 432000,China)

第2篇

一城乡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⑴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的过程中,现在的城乡规划设计业务已进入了市场.要有钱才能做规划,而一些中小城市在规划编制方面的经费一般安排都不是很充分,有的甚至认为规划可有可无,对规划的投入不足,致使城乡规划设计的深度不够,控规穆盖面不足,失去了宏观调控作用,即使编制了规划往往也难以实现。

村镇的规划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村镇规划人员编制偏少,人力严重不足,造成村镇规划管理不能到位。做村镇规划设计时,基础资料难收集,很难掌握准确的资料进行设计,一些设计单位只能按经验和常规做法进行设计,一些已编制的上版规划落实不到位。在己编制规划的村镇未能够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变动很大。村镇布局规划设计的实施涉及宅基地置换、承包地调整、基本农田保护等一系列政策问题,村民小组集中居住建房的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民存规划屑民点集中建房的积极性。

⑵城乡规划实旒管理。在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有些管理部门可能对项目的前期报批阶段把握得比较好,可在竣工验收阶段,由于人力物力不足,前期审批和后期验收脱节,竣工验收只是走走过场,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造成有些项目违规超标准建设得不到有效的查处。在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规划管理权力不集中,一个城市有几个相对独立的规划管理部门,各部门各行其事,各做各的规划,造成各管辖片区之间的规划不能很好的衔接,使整个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失去作用。

⑶城乡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管理。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是指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实现城乡规划管理的目标,依照城乡规划法律和法规批准的城乡规划和规划许可,对城乡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实施城乡规划的情况,进行行政检查并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行政执法工作。在城乡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管理的过程中,城市建设违反城乡规划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对违章建筑的拆除力度很大,但一些违章建筑今天拆明天建,违法建筑在一夜之间就能建起来,一段时间后,违法建筑又遍地都是,难以根治。有些违法建设由于某些领导事先打招呼,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可能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如何做到随到随查随处理,如何有效杜绝违法建设行为也是困扰规划管理的一个大问题。

二城乡规划管理问题的分析

⑴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城乡规划的编制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二是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总体规划只是从整体上、宏观上指导城市建设。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政府编制的详细规划一般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用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城市的近期发展和建设的时间要求往往是紧迫的,而能指导近期建设,最能发挥作用的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于对详细规划编制的投入太少。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面低,深度及广度不够,远远不能满足日常规划管理的需要。

⑵规划管理中受到的困扰。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由于城乡规划建设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已编制好的规划受到各方面特别是受到来自领导阶层和外资开发商的干扰。而且近几年来各地普遍进行招商引资,对待投资者实行优惠政策,争引项目,往往打破正常的规划管理,结果是城乡规划管理的运作受到投资建设方干扰。

当前城市管理机构的机能性臃肿和混乱,规划权力与规划管理的关系应是统一的,但现阶段规划管理体制不顺,或交叉或并列,往往出现多头管理,或无人问津现象,有些城市由于规划管理的权力分散,中心城区与开发区的规划管理缺乏联系和交流,各部门只考虑自己管辖区内的利益,造成控规无法衔接,部分道路无法拉通,路网体系不够顺畅,这些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⑶城乡规划监督力度不强。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是城乡规划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城乡规划实施的最终结果是否实现规划管理的预期目标。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工作是一项经常性、复杂性的工作。由于城乡规划管理的综合性、专业性较强,专业管理人员不足,存在效率不高,监督管理力度不强的现象。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工作中公众参与的很少,缺少群众的监督。

三城乡规划管理对策建议

⑴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解决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应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加大对城乡规划的投入,新的城乡规划法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明确提出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合理调整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在总规确定的前提下加快扩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面,确保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城乡规划的过程具有连续性和动态性,城乡规划需要综合研究一个城市,从宏观的角度对城市进行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应打破传统的编制模式,简化编制内容,合理缩短编制周期,突出总体规划的综合性、战略性、整体性、和地方性,充分发挥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还应防止有的地方换一届领导就换一版规划的做法,这样不仅造成规划的重复投入,而且对规划的延续性、系统性造成不良的影响。提高详细规划设计质量,当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保证一个合理的规划周期。编制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能正确指导城乡规划管理,不要强人所难.过度挤压设计周期,否则就会降低设计质量,欲速则不达。其次是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规划的设计水平和质量。应用数码信总技术思考和制作城市空间发展的剧本惰节模拟,对城市的建筑工程、未来建筑群体和环境进行空间虚拟,及时发现将出现的城市建设问题和指出城乡规划管理将面临的任务。

⑵城乡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针对困扰规划实施管理的这些因素,我认为首先应健全城乡规划法制体系,要强调城乡规划管理的整体效应,利用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来规范城乡规划建设行为,城乡规划的实施不是“权”、“钱”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应该按步骤、按法定批准的规划有序、合理的实施城乡规划。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还应加强城建、房产管理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在竣工验收阶段应该联合城建、房产管理等相关部门对项目严格按报批图纸进行验收。

⑶城乡规划监督检查存在的问题对策。城乡规划部门需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内部的协调性。必须建立城乡规划管理系统的信息反馈网络。为杜绝验收数据弄虚作假,竣工验收的数据要做到能够和房产等部门共享。同时城乡规划需加强宣传和监督的力度,对违规建设一定要查一个处理一个,并且要将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及时公开,供公众查阅和监督。这样也能给违法者起到一种震慑的作用。执法者应该依据城乡规划法这把法律利剑严格执法,确实保障城乡规划的依法实施。

第3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修建性规划;概念;区别;关系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makes the simple process of city planning industry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of development, therefore, and construction of detailed planning and city desig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concer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city through the simple design and repair construction planning concept, proposed the following several point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of construction planning, for reference only.

Keywords: city design; construction planning; concept; difference;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概念

1、城市设计的概念。城市设计又被叫为都市设计,研究设计工作的对象是城市,往往介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工作。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相比,具有图形性和具体化的特点;城市设计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是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也就是包括建筑物、自然地形、绿地、道路等,城市设计规划的是城市空间和整体形象,比如,庭院空间、城市广场。城市设计的复杂就在于,它是将城市的居民心理健康和实体安排相结合,并以其为考虑的重点,通过对景观标志和物质空间的正确处理,为城市居民营造一种愉悦、舒适的大环境,从而为整个城市的发展提供良性的规划目标。

2、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概念。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依据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一个方面,往往具体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就是为了对建设项目做出规划设计和具体的安排,来满足上一层次的需求;同时,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下一层次市政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提供参考。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整个城市规划体系里最具体、最实际的设计过程,真正落实了上一级规划的规定,真实的反映规划的整体思路。修建性详细规划就是研究具体的空间、环境、型体及各功能的组成,解决具体的交通组织和功能分区的规划设计和实施。

二、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1、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区别。城市设计是一种物化的劳动是一种设计的成果,一般情况下是在电脑的存储设置里,该属于一种商品,城市设计是设计人员的劳动成果,是城市进行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可是在城市规划的成果体系里,却没有以城市设计为单独的成果形式。而在法定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却将修建性详细规划加以明确的规定。在详细规划的内容里有如下的规定:对规划内的用地,按照不同的性质进行规划界限,确定适合用地的建设;对于各用地建筑的密度和高度,以及绿地率的各项指标进行确定,对于建设用地的公共设施配置、停车泊位以及出入口的交通方位,都作出一定的规定;对于各用地建筑的色彩、体积和体量,这些城市设计问题,也做出一定的指导性原则规定。

由此可见,城市设计存在于详细规划之内,假如想将城市设计单独的分离出去,就会遇到一些麻烦,如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若把城市设计从列单内容中分出,就会失去法定的效力,没有法律的规定,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编体主体政府,就没有了法律的依据,这样去进行城市设计,岂不是就属于违法行为。另外,城市规划强调的是各方面之间的协调和综合,如果把城市设计抽离出去,怎么会出现美化城市的现象呢?尤其是,现在的城市规划一再强调,不能仅仅拘泥于单纯考虑物质空间的设计,还要重视城市居民的精神界面,考虑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问题。因而,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2、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联系。城市设计的核心和重点任务就是对城市主体人的研究。城市设计的研究成果不是具体型的设计方案,而是以概念性设计、指导性设计、思维方式和设计法则表现出来的,具体包括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和景观设计等领域。城市设计一般研究的内容,往往是关于社会文化、美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基础应用。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指根据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对具体的地块建设提出设计和安排。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里,对修建性详细规划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对住宅建设、医院建设、学校和托幼建设等建筑进行日照的分析;详细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进行投资效益的分析;以及分析建设的条件和综合技术方面的经济论证等。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工作内容,从分工的粗细来看,城市设计侧重的内容是思想构建层次,而修建性详细规划侧重的则是工程实施界面;假若从思维方式来看待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属于感性思维,而修建性详细规划则是理性思维;若从法定立场来看,城市设计的内容,还没有法定的规定,而修建性详细规划则是属于法定规划内容。因而,有的学者就提出了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属于相同内容的设计,因而提出广场

城市设计、居住区城市设计、道路城市设计、中心区城市设计和校

园城市设计,细想一想,广场、居住区、道路、中心区和校园等,这

些都属于城市的研究区域,并不能等同于城市,城市设计是属于特定的专门设计,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分区规划一样。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设计内容,都是有可遵循的法规规定或者有章可依的规则,比如,广场修建性详细规划、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这些规划内容,都是可以具体实施的。

三、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当然了,新型的专业和学科分类,也使我们有了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我们现在城市所处的大环境是开放、多元的,在这种宏观的环境下,现代城市建设理论才被人们所重视和采纳,新的学科理论是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只有正确的看待学科专业领域的分类和互补问题,才能使新的学科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现在,我国的城市设计体系还能够适应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但有一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比如,现在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规划阶段主要有四个基本层面,也就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今天,本文探讨的就是这四个基本工作阶段的重要环节———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是进行合理的安排城市具体建设项目,进行规划设计,考虑的内容有建设的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进行开发设计的强度,因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从属于规划范畴内的设计工作,绝不是简单的设计就可以代替的。其实,学科、专业之间设互补互利的关系的,可以彼此制约,也可以彼此扶持。修建性详细规划存在着内容方面的欠缺,需要进行补充和优化,城市设计的思维和法则正好可以弥补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一些不足。同时,要想实现城市设计的人性化,则需要在其他相关规划和设计方面进行城市设计思维和法则的应用,这些城市设计思维和法则的应用,正好可以使规划和设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完善。

结语:现代社会的城市设计唤醒了人们对城市主体———人的关注,也就是在营造城市和设计城市领域中,时刻不忘了对城市中人的研究,关注人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思考人如何去影响和塑造城市的问题。修建性详细规划本身是有欠缺的,在实际的工作中,如果应用了城市设计的思维和法则,就会解决自身的不足,而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实施,在保证法定规划前提下,加入了一些城市设计考虑的观点,比如,分析行为需求、分析设计色彩、分析设计夜景和分析空间尺度等,在完善、优化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同时,实现了城市设计的人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吴远翔;徐苏宁;;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人理论的城市设计行为理性探讨[J];《规划师》论丛;2011 年00 期

第4篇

关键词: 城市规划;落后城市; 建设管理; 可持续发展

中途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城市规划建设的开展应该基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背景、政治色彩以及环境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一项全面性、整体性的工程。

城市规划建设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行实施。主要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以及各项建设活动,城市规划建设的内容包括编写城市策划、审核批准以及执行管制等多方面的工作。

一、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的进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计划速度,许多城市规划建设预计在二十年之内完成,事实上只用了五年时间就已经竣工。这种脱离计划的城市规划建设,导致城乡建设的严重背离,城郊地区的管理混乱,以及城市规划建设不完善,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许多城市建设规划的监督体系不完善,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现象屡见不鲜,大量占用城市绿地,建筑垃圾随处堆放,公共建筑的样式大同小异等都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1.2、许多落后城市在进行规划建设过程中经常模仿大中型城市,失去了当地所具备的环境特色、文化气息、乡土风情,景观设计出现同质化1。城市规划建设过程,应该根据建设项目所在位置的环境特征、人文因素、资金投入、设计师的创造性以及建筑物功能要求等因素来进行设计,而不是一味的去模仿、复制其他优秀的城市规划。

1.3、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除了做到景观的美观之外还应该给居民创造出和谐、亲切、充满人文关怀、生活气息浓厚的生活环境。真正做到城市规划设计的功能要求。这就要求在对设计过程中,就要结合居民的生活进行设计,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豪华、壮观。

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建议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根据具体情况研制出一套符合当地情况的城市规划意见。然后根据自身实力进行规划设计,制定各项单项目标,认真分析问题的根源找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应对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探讨。

2.1、城市规划建设应树立权威性。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形成一种规范执法的氛围,当城市规划建设完成时候,就应严格按照规划落实,这就要求规划设计应该具有超前性,并且应充分体现出其严肃性、权威性、严谨性、高标准性、全面性、细化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规划在执行过程有章可循。

2.2、城市规划建设应具有全面性。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其全面性。具体来说,城市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完善,并且能充分保障城市功能的完备性,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加快城市进步的进程。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从全局出发,进行整体的城市总规划,然后进行城市的分项规划3。

2.3、城市规划建设应保持其文化特点。

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对当地的文物古迹、名胜古迹进行保护。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应与当地的文化相呼应。规划过程应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历史底蕴,形成一个独具一格、风格鲜明的城市环境。除此之外,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加大绿化设计的力度,在城市规划中来保护生态环境。

2.4、现代规划理论学基础

立足人们普遍的审美观念,注重环境的和谐,在充分满足人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体现地方特色,凝练文化底蕴,合理布局,以体现景观的和谐性,使景观空间和功能与环境相协调,营造城镇和谐的城市环境。

现代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该恢复之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之后将景观设计以及自然环境、地域文化背景相结合。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2。

2.5、城市规划建设应独具特色。

城市规划过程应该彰显出本地的特色,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环境资源等各方面因素,坚持本土设计理念,最大程度的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结合,使得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和谐统一、交相呼应的城市环境。使得城市规划设计保持了当地的文化、历史、环境等元素,容易获得城市居民的认同感,同时具有本土特色。

2.6、城市规划建设应加强管理。

为了有效确保城市规划建设的效果和质量,就必须加强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第二,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第三,加强城市居民的意识,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来实现;第四,营造独特的城市规划理念。

可以通过培养一支优秀的具有经济知识、城市规划只是以及管理经验的团队,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实现科学的管理体系,严格控制城市规划的质量,通过奖惩机制、目标责任制度来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城市现代化的建设速度和信息化水平和法制程度4。

2.7、小城市规划的参数控制

为了合理确定城市的详细规划的参数,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参考许多的依据,比如说该城市的规划用地情况,周围的环境、总体规划、区域位置、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土地使用率等,只有在综合了上述各方面的情况的基础以后才能合理控制城市详细规划的参数,并且尽可能做到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除此之外,在进行参数控制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该城市的风格以及地域特色,并协调好之间的关系。再者规划设计的参数控制需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气候特点等,并且在规划时尽可能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并且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方便居民的生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5。

笔者认为在进行城市的分割时应对公共绿化带进行分割较为合理,原因之一是以绿化带属于居民共同的活动范围,其二可以发挥公共绿化带的最大价值。在进行城市详细规划的参数控制过程中考虑到居住区的长远发展,应该将绿色生态社区理念融入到规划设计中国,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并且根据该城市实际地形建立绿化系统。

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得到了不断地进步和改善,城市的布局也日渐合理,城市规划建设的水平也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当前的城市规划建设不仅要想着现代化、信息化的水平发展,还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环境,体现文化内涵,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长远性、战略性的意义,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开发指导规划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交通规划以及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以概念规划为基础。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追求精品工程的理念,以打造精品城市为目标。

结束语: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基础,城市得以合理规划的前提,是高效全面发展的城市建设的重点,也是信息化发展的现代城市建设的必经之路。文章中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城市规划建设实现具有文化特点、独具特色的城市环境,给人们带来更美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周国艳. 城市规划实施有效性评价: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的动态监控[J]. 规划师,2013,06:24-28.

[2]周建军,刘寿华,姚懿. 制约中的创造:走向科学务实的城市规划管理──益阳市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与体系建构之探索[J]. 规划师,2000,01:71-74.

[3]任致远. 论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历史使命──兼议21世纪初城市总体规划的改革[J]. 规划师,2000,04:84-88.

第5篇

Key words:Electric power planning, Difference, Focus and purpose, Specialized

摘要:市政篇中的电力规划不同于电力设计部门所做的城市电力专项规划,一个侧重对管位、站点的把控,另一个侧重通过完善的数据分析和严谨周密的理论计算,搭建规划区的电力网架。市政篇中的电力规划,负荷预测是重点,管位、站点的确定是目的。各种规划虽原理相似,但均不相同,所以在设计中要有针对性,真正为规划区的建设开发提供切合实际的设计。

关键词:电力规划区别重点和目的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X773文献标识码: A

今年,我有幸参与了几个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城市规划项目,并完成了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中的电力部分,对规划的理解有了进一步加深。以下浅谈规划中的几个注意事项:

1.两种“电力规划”的区别

控制性详细规划,顾名思义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而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其他配套设施发展的重要依托,更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根基。

作为市政设计人员,我们常说的电力规划,实际是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中的一部分,它与电力设计部门所做的城市电力专项规划截然不同。前者侧重于对规划片区电力管位以及空间点位等空间环境的控制,这里所说的控制,是指其必须与其他地上、地下的各种建构筑物及各种工程管线相互协调,统筹考虑,避免管线间的相互影响和矛盾,进而影响电力规划实施的进度,浪费国家资金;而后者则是从更加专业和技术的角度,通过完善的数据分析和严谨周密的理论计算,对规划片区乃至整个规划城区的输配电网架及变配电所进行整体的构建。

2.市政设计中电力规划的设计重点和目的

有人说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中的电力规划就是糊弄事儿,即使做了,后期也不会被真正的采纳和实施。的确,市政设计所做的负荷预测和电网规划,相比电力设计部门来说确实相距甚远,由于不能全面掌握各种基础资料,因此也做不了完善的数据计算和分析,只能依据规范和之前同类项目的设计经验,对规划片区的用电负荷进行粗略预测,使其尽量贴近实际,进而根据这些粗略预测的数据对规划片区的电力网架进行分析和搭建,所以负荷预测是市政设计中电力规划设计的重点,它影响到后续工作的准确性。而电力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以上这些工作,完成对电力管道的线位、容量和架空线走廊的方向、路径,以及对变、配电所点位的整体把控,使电力电缆有管可穿有位可放,使电力架空线有路可走,使变、配电所有地可建,把电力设计部门的电力专项规划设计真正落到实处,也为规划区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支撑和依据。

3.对负荷预测方法和用电指标选取的理解

负荷预测是编制城市电力规划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合理确定城市电源、电网规模、布局的基本依据。负荷预测的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是在限定的条件下建立的预测模型,所以每种预测方法的适用范围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应于城市详细规划阶段,多采用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法进行负荷预测。规范还指出,宜采用多种预测方法,互相补充、校核,做到尽可能全面地反应未来负荷的发展规律。但在实际设计中,我们经常采用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法预测,然后用人均综合用电指标法校验,缺乏多样性和全面性,因此今后应加强互相校验过程,使设计更加有据可依。

对应于各种负荷预测方法,规划用电指标也有许多种,对于城市详细规划阶段经常采用的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法,《城市电力规划规范》中,第4页3.2.1.2条中写到,本规范中的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为归算至10kV电源侧处的,这个指标相当于电气设备的额定用电指标,即额定电流或者额定电压。在计算时,我们不仅需要考虑本级电压的需要情况,还要考虑向更高一级电压归算的同时使用情况,即需要系数和同时系数(率)。但需要系数和同时系数(率)是一个经验数据,来源于大量实际测量数据的积累,而且它们会随着家庭用电需求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与电费负担能力的变化、各地方自然气候条件的不同、各地区生活习惯的不同等条件而改变。因此,我们在计算各类用地性质的实际用电负荷时,应计入这两种系数,这样得出的数据才最接近实际。表1为经验指标整理表:

表1分类建筑综合用电指标(W/m2)

Tab.1Classification building integrated electricity index(W/m2)

注:1、除S、U类按用地面积计,其余均按建筑面积计,且计入了空调用电。无空调用电可扣减40%~50%.

2、计算负荷时,应分类计入需用系数和计入总同时系数(率)。

3、住宅也可按户计算,普通3~4kW/户、中级5~6kW/户、高级和别墅7~10kW/户。

根据本人收集的资料及经验,同时系数(率)典型值的选取:配变负荷与馈线负荷间同时系数(率)取0.8,馈线负荷和变电站负荷间同时系数(率)取0.9,综合同时系数(率)取(配变层与变电站层间,及街区负荷到片区最大负荷之间)0.6--0.7。在真正实施中还需要根据规划区实际情况及同类项目设计经验自行斟酌取定。

4.市政篇中电力规划设计的一些注意事项

(1)现状的落实

设计之初,一定要充分与当地电力部门对接,了解规划片区内部及周边的电源情况,包括名称、数量、容量、电压等级、出线回路、所供负荷等情况。其次了解规划区内部及周边是否有现状管沟、架空线及其具体信息(包括管材、管孔容量、缆沟尺寸等)。最后要了解当地的特殊做法和要求,包括对电压等级的要求、对线缆敷设方式的要求、对管材型号规格的要求以及对缆沟尺寸和结构形式的要求等等,进而为下一步的设计工作做好准备。

(2)电源规划

规划区内变电站和开闭所的数量及容量,需要根据用电负荷值、各级同期系数及合理的容载比进行设置,另外变电站和开闭所位置的选择,需要考虑设在负荷中心,便于进出线的位置,同时为了节约用地,开闭所尽量不要单独占地。如果规划区分期建设,就要解决近期电源的问题,这需要根据规划区用电负荷等级来决定,如果规划区内有一类负荷,则其上级电源需要引自两个变电站,因此需要考虑两个电源;如果规划区仅有二类及以下负荷,则其上级电源可以引自同一个变电站的不同母线。同时,若近期电源引自区外,则需要确保区外电源的可用容量及出线回路能够满足近期负荷的要求。

(3)变压等级的选取

规划区变压等级的选择,需要根据现状电网情况及用电负荷的性质来确定。通常商住用地性质的变压等级一般为110/10kV,港口码头等偏重工业用地性质的变压等级一般还可能有110/35kV和110/6kV等级,所以变压等级的选取需要根据规划区实际情况选定。

(4)路由规划

路由的规划包括埋地电缆敷设规划和架空电缆规划。高压路由规划需要考虑最短最经济地接入上级电网,同时需要考虑预留足够宽的高压走廊。电缆路由敷设规划需要了解当地线路敷设的特殊要求,是架空还是埋地,是排管还是缆沟,路由的规划要考虑近远期结合(如近期采用架空,远期逐步入地,这种情况下,如果位置允许,可以考虑预留两趟电力路由,方便今后整改)。

5.结语

工作的经验需要靠长期的积累和总结,望本文能够为今后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但不同的项目,原理虽相似,现状条件和设计要求均不同。所以在实际设计中要有针对性,避免“一锅端“的现象,真正为规划区的建设开发提供出切实可行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国家电网公司 2006.12.28

第6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44-02

一、引言

教育部等部门2012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校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等,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结合农林特色,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主要培养具备地理学、城乡规划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实践教学掌握区域、城乡规划发展规划的整个流程,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对于进一步巩固、掌握和灵活运用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结合实际提高广大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性强,根据对2001—2008级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研,毕业生目前主要在国土部门、住建局、设计单位、城管部门、环保部门、房产公司等相关单位从事土地整理与开发、土地规划和管理、乡村规划设计、森林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规划治理、园林绿地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城乡管理等职业,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如运用CAD、PS等绘图软件绘制规划图,运用GIS进行空间分析等。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使毕业生能够胜任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土地开发与整理、城乡规划管理等工作,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本专业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所需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都促使本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

三、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1.实践教学环节学时相对较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25%。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2007级及以前实践教学学分数为38,占总学分165的比例为23.1%。2009级到2011级,实践教学学分为30.5,占总学分165的比例为18.5%,其中专业模块的学分数减少了5个学分。这个比例明显低于教育部的要求。为此在2012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内容,如增加了创新创业学习等,学分数达到了总学分160的27.5%,符合了教育部的规定,但是与国内开设同专业的其他学校相比(如河北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为44.3%),实践教学学时还是偏少。

2.实验室、实习基地不能满足要求。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目前签协议的实习基地主要有校内测量学、气象学实习基地、城市规划展览馆实习基地、清凉峰镇实习基地。实验室主要有手绘制图实验室和CAD制图实验室。自然地理学、气象学的实验室是与土壤学科共用、RS、GIS的实验是与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等专业共用。本专业每年招生60人左右,这些实验室、实习基地远远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求。

3.实践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目前本专业的实验、实习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如在城市规划综合实习和城市详细规划实习中,都是指导书发给学生后,教师先把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要求、绘制图纸等内容先详细地讲一遍,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内容,机械地完成,虽然参与了实践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少积极主动的思考[1]。

4.实践教学模式多样,但质量有待提高。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比较丰富,主要有课程设计、课内实践、综合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开放实验、创新项目等。但是在实践中,学生多是为了拿学分去参与的,师生是“一对多”的关系,根本不可能“面对面、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加之考核要求不高,一些学生应付了事,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再者,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缺少对学生的监管,也没有对实践指导教师的监督,因此有的实践课的“实践”效果较差,实践质量相对较低[2]。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由于与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冲突,再加上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这些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措施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3]。

1.重视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关键在于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偏低,某些课程教学中实践性学时所占比例偏低的现象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结合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采用网络课程,构建实践教学平台:认知实践教学平台、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平台、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平台、综合运用实践平台等,在平台上设置实践教学的各种模式和交流平台。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与老师、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和掌握各种实践教学的流程,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2.采用研究型教学方式(陈庆章,2013)进行实践教学。采用研究型教学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与知识获取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的不同情境教学,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从传统的“课堂—实验—实习—考试”模式向立体化模式“A理论知识(课堂授课)—B实验训练(早进实验室)—C创新课题、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早进课题、早进团队)—D实习、实践和社会调查(早进基地)—E完成实践教学、教师项目和毕业论文[5]—F创新”即“六步”教学新模式转型。通过这种教学学习模式,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研究,不断完善实践方案,最终解决问题。如在城市详细规划实习中,我们把规划地块红线图给学生后,让学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等法规标准和课堂上学的知识,设计规划方案—包括规划文本、说明书的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系列图纸的绘制。大家以小组为单位(5~6人)先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功能空间结构、道路骨架进行讨论研究,然后完善方案,进行规划编制。通过规划方案的编制,学生可以掌握详细规划的流程,并能熟练运用规划制图软件CAD和PS。

3.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开展实践教学的培训。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和现有教师的培训机制,加大对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引进和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力度,如2013年6月17日,辽宁省在沈阳师范大学举办了法学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拓展实验设备和实习基地。在现有的实验、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努力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与规划单位、设计单位、管理单位等建立实习合作,使学生早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

组织和质量监控保障?摇成立实践教学课程小组,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落实实践教学绩效考评制度,保证实践项目优质高效的完成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会玲,张炜平,张丽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

[2]齐艳红,王蕾,胡囡,赵映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教育论坛,2011,(11):149-150.

[3]牛海鹏.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和完善[J].高教论坛,2011,(2):47-49.

[4]秦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法制与经济,2012,(2):112-115.

[5]胡国柳,韦开蕾,柯佑鹏.浅议“四早”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J].琼州学院学报,2012,19(4):30-31.

第7篇

关键词:控规;不规定容积率;编制内容;修建性详细规划

中图分类号:G3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08年《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对城乡规划建设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法明确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表明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给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不断暴露出控规编制与实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此,必须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与管理办法,努力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发展建设的综合调控能力。如何在新时期下,寻找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问题的出路,不断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管理工作,已成为规划部门值得思考的问题。

1传统“控规”的不足

传统控制性详细规划是通过规定容积率极限值,达到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的速度,但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给控制性详细规划带来不少挑战,目前已暴露出许多不能调解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技术层面

(1)体系缺乏灵活性,过于死板。由于强调过于刚性的控制体系,因此显得缺乏灵活性,往往最终导致“失控”的结局。这种控制过死的情况集中体现在用地性质和开发强度上。

(2)公共设施得不到保障。“控规”编制和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就是保证公共设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划实施中,规定的容量限制常常被突破,造成公共设施严重不足,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3)城市形象缺乏有效的控制。传统的“控规”忽视对城市形象的引导控制,管理部门过多地关注容量控制,城市形象则依赖市场决定。

1.2系统层面问题

(1)总量失控。缺乏容量分布指导,人口容量和开发强度总量控制依据不足,总量失控问题严重。

(2)规划各层次衔接不紧密。编制层次单一,规划各层次衔接不紧密,矛盾较为突出,尤其公共服务设施落实较难。

(3)“控规”缺乏明确分层信息,规划控制内容系统性不明确。

1.3审批管理层面问题

(1)审批层次单一,批后维护较难。“控规”所有的内容集中在一张图上,均上报市政府审批。一经审批,所有内容须经法定程序修改,与城市发展、因素多变现状不匹配,稳定性差,批后管理维护难度大。

(2)调整门槛较低,调整程序复杂。所有“控规”内容处于一个层面,技术性内容调整门槛低,按程序调整较为复杂、周期较长,不适应项目建设需求。

(3)成果内容繁杂,查询使用不便。成果内容面面俱到、主次不分,重点控制不明确,可操作性差,查询使用不便。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以容积率为主要控制手段的“控规”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要求,研究探寻新的“控规”编制体系的要求已迫在眉睫。

2“控规”的体系要求

(1)针对传统“控规”的缺点,经分析总结,“控规”的编制应能满足以下几点:稳定性—科学控制,减少修改;灵活性—弹性控制,灵活应对;适应性—区别对待,实事求是;确定性—刚性控制,准确有效;核心性—去繁存简,重点突出;实用性—成果简洁,便于管理。

(2)分层、分级控制编制方法。“控规”是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城市政府批准后,成为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日常规划管理的依据。由于传统“控规”的不适应性,各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都在研讨新的“控规”编制管理办法,分层、分级“控规”体系成为了各地关注的热点。参照各城市“控规”的现有经验,笔者提出以下“控规”编制管理办法和体系。

3不规定容积率等具体开发强度指标的“控规”体系

3.1分层控制体系

容积率与土地开发强度容积率作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控制的核心指标,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容积率也不是独立存在于控规中,需要与其它指标共同构架起控规的体系。对应于城市控制管理和对地块开发管理,“控规”主要由编制单元、管理单元控制体系组成,地块开发管理由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修规”)确定。

1)“控规”编制与管理

“控规”由两层次组成,控制内容主要为城市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a. 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

b. 规划地段各个地块允许的建设总量;

c. 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设高度;

d. 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

e.规划地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f.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地段的建设控制指标和规定,建设控制地区的建设控制指标。

2)编制单元层面

编制单元层面的控制内容与上层次规划对接,分解总量控制指标,落实上层次规划确定的内容,划分管理单元。

3)管理单元层面

管理单元层面的控制内容主要分解容量控制指标,并对相应的配套设施、绿地等公益性设施进行配套,同时划分地块。

4)“修规”的编制与管理

“修规”由建设单位组织编制,落实“控规”的规定内容,同时根据现行国家规范及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研究确定地块容积率、建筑后退红线、地块出口等原来由“控规”制定的内容。

3.2管理体系

容积率指标在对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控制的同时,对城市建筑空间的控制同样起到重要作用。从宏观的城市整体面貌、视线走廊到具体的建筑形体空间,容积率都起到控制作用。由其概念可知它是对用地上的建筑容量的直接表述,但是它并不能完整的表达一个地块上的建筑容量和城市空间形态,还要与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建筑体量、建筑退线等指标共同来完成。不同建造方式和形体规划设计能得出多种开发强度的方案,如低层低密度、低层高密度、多层行列式、多层围合式、自由式、高层低密度、高层高密度,这些均对土地开发强度和城市空间的塑造产生重大影响。

“控规”规定的内容全部是强制性规定内容,即规定性指标,是规划管理与土地开发必须遵守的实施准则,也是土地规划管理的标底条件,具有绝对的法律严肃性。文件由法定文件和法定图则两部分组成,其控制内容是城乡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规划管理部门通过审查建设单位提交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地块的开发强度。图1为编制管理关系图。

图1 编制管理关系图

4 对控规”编制与管理的建议

(1) 强化控规指标调整的整体调控。

控规指标调整应当充分尊重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分区规划的要求, 其技术论证工作应当重视对被调整地块周边地区影响的分析和评价, 扩大控规调整论证范围, 应当通过一个具体项目的论证工作, 去解决更大区域内控规的调整问题。为防止城市发展的整体失控, 必须研究城市用地强度的分区控制策略, 控规指标调整必须在

一定区域内自行平衡, 不能平衡者则不予调整许可。

(2) 要构建市场信息的反馈机制。

在动态的市场过程中, 规划管理人员对于调整什么, 怎样调整, 调整多少的问题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 必须对控规指标调整工作进行检测、统计和反思, 针对控规指标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研究制定解决或改善方案。同时, 针对控规实施中所出现的重要性问题、集中性问题和普遍性问题, 规划部门应实时采取控规修

编的方式代替控规指标的调整工作, 以避免局部性问题的出现。

(3) 要完善规划调控的经济政策。

长期以来, 控规指标调整的管理工作, 大多是采取的行政性、技术性手段, 而忽视经济性、政策性手段。建设单位进行控规指标调整, 比如提高容积率的要求, 在根本上是为了降低建设成本, 实现更高的经济利益。借鉴国外经验可以采取/ 容积率奖励0、/ 开发权转让0、/ 额外收费0、/ 开发协议0等经济手段, 对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引导其自觉改变控规调整行为。同时, 运用经济手段对控规指标调整所增加的那部分土地开发收益进行统筹调剂, 以避免土地增值效益的流失和城市公共环境质量的下降。由于经济手段调节是以承认建设单位的经济利益为前提, 因此调节过程中不仅不会使整个经济体制失去动力机制, 反而会使各经济单位更加注重资源的使用效率。

( 4) 要加强公众及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

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 就必须有制度的保障, 还必须具体明确公众参与的内容、机构、程序和奖罚等,必要时设立听证制度、申诉制度, 力求使被动了解变主动参与, 变事后公示为事前协商, 变专家、业主参与为全民参与, 使象征性的公共参与向实质性的决策参与转变。

6 结束语

总之,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引导城市土地开发的最直接工具,《城乡规划法》的出台,其宗旨也是为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维护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权威性,不仅明确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也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完善后的编制内容和管理办法是否可行、是否能得以推广,是否能真正全面有效的服务于规划管理,还有待我们继续深入探讨并接受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档次。一是要尽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规划编制水平,重点规划设计项目,都要向社会公开招标,必要时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参与设计,确保城市规划的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二是要加大规划设计深度。城市的规划设计要充分体现我区当地历史文化底蕴,自然风貌特色,新世纪现代化气息。要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步伐,使城市所有土地的开发和建设置于城市规划的严格控制之下。对城区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容积率、绿地率等都要做出控制性详细规划,条件成熟时上升为法定图则,在一、二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全面覆盖城区。在城市详细规划中,要确定规划红线、生态绿线、自然水体保护蓝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紫线,并向社会公布。三是实行政府对城市规划实施权的集中统一,建立科学民主的规划决策机制。区城市规划委员会作为政府城市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机构,所有城市规划设计项目都必须经过规划委员会的咨询论证,未经规划委员会论证的规划设计项目,政府一律不予审批。加快建立规划、土地、房产统一的管理体制,使土地和房产管理成为规划实施的有效保障。对涉及景区内土地、规划建设一律上报省建设厅把关,未经省建设厅审批通过的一律不得实施。四是要依法加强规划管理。城市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严格依法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干预,更不能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必须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要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不符合城市规划的项目不得批准立项,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不得出让、转让和开发建设。任何建设项目都不得突破红线、绿线、蓝线和紫线。要加大规划管理的深度,严格实行城市规划违法违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要严肃进行查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五是要强化对城市规划工作的社会监督。全面推行"阳光规划",在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全过程实行公示制度,对建设工程项目规划许可的审批,实行批前和批后15天的公示制度,扩大公众参与,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

围绕把湾里建成南昌市园林山城的目标,按照建成现代化城市的要求,高标准规划好湾里城区。规划要突出旅游、休闲、度假三大特色。充分利用湾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结合旅游开发,作好历史文化名人、历史遗迹整体开发建设规划,形成湾里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城中山”磨盘山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抓紧进行磨盘山综合开发建设规划,形成“一核三区七线”城市格局,突出自然特色。要把乌源港、招贤路周边建筑作为湾里城区建设的亮点,所有建筑都要高起点规划,最起码五十年不落后。要按照湾里区总体规划要求,实行统一规划、分区实施。要重点解决湾里规划区内村庄农房建设混乱问题,今后,城区规划区内的所有城中村农房建设原则按农民公寓建设,城区外、景区内农房推荐农民公寓形式,以农民新村建设为主逐步改造。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一要树立精品意识,今后城市的各项建设都要精心设计、精心建设,争创一流水平。尤其是沿街建筑要认真把关,坚决禁止建设低水平的沿街房。要大力推广新设计、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并结合我区的自身特色,提高城市建设的科技含量。城市的旧区改造要与新区建设相结合。新区建设要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建设。要注重城市景观的整体效果,新建的每个组团、每个区片、每条街道、每幢建筑都要做到与历史文化风貌、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注重建筑造型、色彩、风格的协调一致,吸取国内外建筑精华,精心设计,建造富有湾里特色的建筑精品,要形成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景观。旧区改造,要坚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新与旧、保护与建设的关系,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好历史优秀建筑及其周围的整体空间环境,以延续历史文脉、体现历史传统风貌特色,坚决避免超强度、高密度开发。要树立长远观念,以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规划建设好每个建设项目,不留遗憾,不当历史罪人。

二要突出城市建设重点。当前,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在城市建设中,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资金投在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完善城市功能的建设项目上。要紧紧围绕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重点抓好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紧紧围绕完善城市功能,重点加强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热力、污水和垃圾处理、河流整治等。要高度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三要塑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适宜"人居"为目标,不断提高环境质量。要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做到城市建设从量的扩展转向质的提高。要抓好城市的公共绿地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今后的城市建设,要做到还空间给百姓,建绿地给市民,按照先造绿后造景的原则,抓好城市园林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两侧绿化带和大环境绿化,真正让城市绿起来。在新区建设中,绿地率必须达到40%以上,在旧区改造中,绿地率必须达到30%以上,在景区的项目,绿地率必须达到45%以上。要严格执行绿地管理制度,按照建设园林城市这一目标要求进行建设。要抓好城市供水净化处理和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不断提高供、排水能力。要积极推行城市供排水一体化运营管理。落实节水措施,积极推广节水器具,加快城市供水净化处理工程、污水集中处理工程、排水设施工程、中水回用设施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010年以前,每个乡镇都必须建设一处污水处理工程。要实施城市洁净工程,科学规划、合理布点,搞好垃圾转运站建设,逐步淘汰影响市容的垃圾方箱,每个乡镇都要根据垃圾的产量,规划建设垃圾无害处理工程,变废为宝,逐步解决垃圾对城市、景区的污染问题。要实施绿色能源战略,加快城市的管道燃气工程建设,减少烟尘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要注重城市景观建设。不但要把城市的路通起来,把地绿起来,把水清起来,把气净起来,还要把灯亮起来,把景美起来。在城市建设中要精心设计塑造富有湾里特色的城市景观。要特别注重标志性建筑、标志性景观建设,形成独特的城市"名片"。

(三)坚持高效能管理,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形象。

一是要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市创文明城市与园林城市的要求,从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以城市出入口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城市治污力度,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下大力气开展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力量对区内的乱搭滥建、违章建筑、沿街摆摊、店外经营、乱挖乱倒、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设广告等不良行为进行彻底治理,在尽快改变脏乱差状况的同时,制定巩固提高治理成果的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坚持常抓不懈。

二是要坚持依法管理。首先要健全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根据新时期城市管理的需要,及时修订和完善城市规划管理、市政设施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房地产管理、小区物业管理、建筑施工管理、公共交通管理、市场秩序管理、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形成一套完善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其次要依法进行管理。城市管理人员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坚持做到持证上岗、亮牌服务。严格按照法定范围、法定程序、法定权限进行文明执法。同时还要做到违法必究,对市区内的违章建设、户外广告、沿街摊点、车辆违规行驶、乱倒乱扔拉圾、乱挖掘占压道路、乱贴乱画等行为明确执法责任,加大整治查处力度,以保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城市的文明形象。

三是要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进一步推行和完善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加大城市管理的科技含量,对规划管理、环境监控、物业管理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管理效果。

(四)坚持市场化运作,做好经营城市文章。

一是创新运作机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打破垄断、特许经营的思路,放开建设事业的投资和经营领域。鼓励和吸引多种经济成份参与建设和经营城市基础设施,实现城市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服务运营的市场化。合理补充、调整城市管理专项经费和市政公用事业财政补贴,随着市场的发展,及时核定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服务、作业标准及费用定额,改革经费拨付方式,变"以费养人"为"以费养事"。要进一步深化市政公用事业经营体制改革,实行建管分开、管养分开。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抓好行业和市场监管,具体经营和作业行为走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供水、污水处理、供气等实行"特许经营",市政设施维护、卫生保洁、绿化养护实行动态招标承包。

二是搞好城市资产经营。首先要搞好城市土地资产的经营。经营性建设用地全部实行公开招标拍卖,土地转让全部实行挂牌交易,一律在土地交易市场公开进行。严禁零星分散供地,对小规模用地原则不出让,抓好城市规划区内土地清理工作,对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闲置土地,满两年未动工开发的,政府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其次要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经营。一要优化增量资产。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吸引投资者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城市道路、桥梁、路灯、供水、排水、园林绿化、公共厕所、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的建设与经营,全部实行向社会公开招标。二要盘活存量资产。城市现有基础设施资产只要国家法律法规允许,均可通过产权出让、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进行资产运营,实现存量资产的保值、增值、变现。第三要搞好城市无形资产的经营。今后,对城市的开发权、冠名权、广告权等都要实行公开招标拍卖,充分发挥城市无形资产的经济效益。要加强对城市经营问题的管理,依法有序地搞活城市资产的经营,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二、齐抓共管,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水平

第9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实践;规划指标

引言

目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多,给城市居民的心身健康来来了危害。因此,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而低碳城市规划作为建设的组成部分,对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实现低碳化城市的目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主要就低碳城市规划理念及实践进行了研究。

1 低碳城市的概念及规划理论

1.1 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的内涵主要包括3个方面:(1)低碳的城市规划建设,包括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低碳城市技术的运用等;(2)低碳的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居民低碳的消费理念、企业低碳的生产方式等;(3)低碳的城市运行系统,包括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效的城市管理方式等。

1.2 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使低碳城市由理念到实践的关键所在,也是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构建指标体系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界定指标范围。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应重点关注是否做到了减碳和固碳,并应尽量简化。(2)注重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选取的指标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得以实施。(3)注重指标体系的可考评性。选取的指标必须可以通过常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指导规划实施与成果检验。(4)注重指标值的适应性。由于存在经济水平与资源环境的差异,因此对不同的地区应该划定不同的指标值。

1.3 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

在我国现有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基础上,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方法有以下三种:(1)以专项规划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2)作为一种新型规划单独编制,在现行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之外;(3)将低碳城市理念融入现行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的各项中,并在各项城市规划中落实。

2 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从决策源头和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发展,城市详细规划阶段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实现低碳设计。

2.1 城市空间布局

建立科学、合理、有序、稳定的高效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防止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大城市病的发生,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城市内耗,减少城市能源消耗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我国城市的现状,要尽快遏制大城市主城区“摊大饼式”的蔓延趋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大城市的空间由局结构应以组团式为主,对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和功能过分集中的城市要进行适当的有机疏散,并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适当遏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减少城市夏季的空调能源消耗。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应适当集中紧凑布局,以减少交通能源消耗。

2.2 产业规划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导。

2.3 交通规划

交通与建筑是现代城市能源消耗最大的2个行业,占总能源消耗的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出行方式。据估算,广州小汽车出行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以上。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达到50%~60%。因此,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来提高公交出行的比例,有条件的城市要实现地铁、城铁、机场、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方式“零换乘”,并保留和扩大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对外交通规划方面,要推行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加快城际铁路和地铁建设,打造城际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此外,要做好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控制私人交通工具的出行规划管制。

2.4 房地产开发

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研究制定适合各地气候条件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主要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标准、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推广应用;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延长使用寿命等。在规划报批、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阶段,建立建筑节能规划设计审批标准与审批制度。同时,要研究出台精装房规划设计标准,减少装修材料的损耗,在旧城改造中应尽量保留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群、庙宇和街巷,避免大拆大建。

第10篇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定位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1999年国家教委对地理科学的专业设置进行新的调整,由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城专业)是属于地理科学中应用层次的专业。目前,全国有76个院校开设这个专业,大多数是依托本校原有的地理科学、环境科学、测绘工程或城市规划等学科基础开办的。

1 资城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

在国家专业目录中,资城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专门人才。该专业学制四年,属于本科阶段的教育。从目前市场需求看,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用人的学历门槛不断提高,需要的至少是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级专业人才,而政府机关容量更是有限,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也逐年提高,现在也开始向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倾斜。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最大的问题是在市场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这个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学生个人努力不够,而是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所致。所以资城专业对口就业困难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专业定位过高,脱离市场需求必然影响该专业的发展。

1.2专业方向不明确

在国家专业目录中,资城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规划科学,其主要课程: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主要学科与主要课程的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横跨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四门学科的内容,而这些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缺少一个核心,缺乏一个主导方向,它们之间是一种简单组合,缺乏内在的有机的联系。课程设置范围广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课。很多学校在开办此专业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目前解决这个问题主要的方法是结合本校相关学科的实力,开设若干“专业方向”,南京大学就为该专业开设了“土地管理和房地产方向”和“旅游规划管理方向”。这方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问题。但是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这些方向在国家专业目录中都有特定的专业,学生毕业时必然会与其他相近专业的学生发生就业竞争。例如资城专业“旅游规划管理方向”学生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在竞争中资城专业学生由于受到本身专业课程设置的限制,无论是在专业基础还是在实践能力上明显不占优势。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所以资城专业发展的出路必须立足本身专业优势,明确发展方向。

1.3专业与社会接触太少

资城专业与社会接触太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市场宣传力度不够。资城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生到目前将近十年了,已有好几届学生毕业,但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尚不认识该专业,也没有相应的用人需求,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困难。同时,由于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在招生过程中,熟悉该专业的学生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专业招生的生源和质量。(2)教学过程中与社会接触太少。学校和社会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求无法反馈到学校,以至于学校在调整课程体系时,往往仅从学科体系角度,课程设置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在四年学习过程中,接触社会、接触就业市场的机会太少,有的学生甚至到了大四快毕业了,还弄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该学什么,能干什么。

2 资城专业发展的新定位

基于上述分析,要解决该专业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拟调整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制定配套措施。

2.1资城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

在市场条件下,资城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调整应该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社会需求规定了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而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又制约着课程体系的设计。

资城专业是本科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定位应该以企业和基层事业单位为主,这些单位对人才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资城专业的定位应该从管理层次上升到规划层次,由培养城乡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城乡规划型人才方向转变,其次考虑到该专业的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学科背景优势,资城专业的培养目标拟侧重培养掌握3S先进分析技术工具有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理念、具有扎实的区域和城乡开发与规划的理论基础,能在城乡基层行政和企事业各单位从事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经济策划的应用型人才。

2.2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的,培养目标调整了,课程体系也应做相应的调整。新的课程体系主要拟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该课程体系只包括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不包括公共课),具体课程设置见表1。

2.2.1理论教学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的课程拟按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来设置。

(1)学科基础课拟以地理学的基础课(如地质学、气象学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可持续发展导论、地理信息系统等)为主,辅以环境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拟按三条主线设置:① 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如自然资源学概论、土地评价与土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旅游开发与利用、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等课程。 ② 经济发展,如区域经济学、城市开发导论、城市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等课程。③分析技术和绘图技术,分析技术侧重于理科的数理分析和地理学的3S技术,主要课程拟设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GIS软件应用等;绘图技术拟侧重于计算机辅助制图,主要课程拟设AutoCAD应用、规划效果图制作等。

(3)专业课的设置。专业课拟以规划作为核心内容,考虑到背景学科的优势和市场需求,资城专业的规划拟侧重于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这三个方面,主要核心课程拟设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概念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等。

2.2.2实践教学部分

对于培养规划型人才的专业目标,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安排的实习课程拟设区域规划综合实习、城市总体规划综合实习、村镇规划综合实习、城市详细规划综合实习等。

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课程的系统学习,资城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运用3S技术手段分析和研究能力,资源环境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区域和城乡规划能力,理科学生应有的通用能力。

2.3专业发展主要配套措施的制定

为了较好地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必须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

2.3.1增加专业类课程课时比重

专业类课程主要是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类课程的深度,直接影响该专业的教育质量。过去资城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课深度不够,面广而不专,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非常看重,专业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就业机会。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一整套的专业课程来保证。所以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需加重份量。保证专业类课程课时有三种方法:(1)调整该专业整个课程结构,精简公共课课时。(2)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重要的有难度的专业类课程采用课内教学方式,难度不大适合自学的课程安排给学生课外自学,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或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同样能保证教学质量和预期教学效果。而且这种方式不仅能解决专业课时紧张的困难,还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自学和科研能力。(3)调整学制。目前该专业学制为四年,在实际教学中,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上学期英语、政治、数学等公共课占了很大的比重,第四学年上学期学生准备考研和找工作,下学期主要是生产实习和做毕业论文。所以虽然理论上有四年的专业学习时间,但实际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两年都不到。借鉴工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学制,可以将资城专业学制由四年调整为五年。

2.3.2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管理型人才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不高,当我们把专业定位为规划型人才培养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必须大幅度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依靠实践教育。加强实践教育的主要途径拟通过为主干课程配置相应的综合实习课或者拟在课程内部设置相应的实习课。通过各类模拟规划实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课堂学习效果,促使他们提高学习质量;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3增强与社会的联系

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之间联系,积极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合作。加强与科研机构和规划设计单位展开合作,建设实习基地,送学生去实习,送老师去培训。面向基层行政单位开办城乡规划培训班,利用高校良好教育资源服务社会;和他们展开项目合作,指导和服务地方建设;向他们了解人才需求情况,为改革教学方案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可靠依据。

3 资城专业发展前景展望

3.1新农村建设给资城专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农村一直都是传统规划的盲点。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乡村的背景是以自然环境为主,所以乡村规划除了传统规划涉及的内容外,还涉及农业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科学等问题,而这些都是资城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3.2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迫切需要绿色的城乡规划师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全球进入了新一轮能源危机的周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一个高耗能的模式,能源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尤为重大。中国经济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取得的。

传统的城市规划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所以造成今天城市环境不断恶化。我国现在和将来迫切需要的是把环境效益放在首位的注重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绿色规划师。而建立在地理学、环境学基础上以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环境保护作为其根本规划理念的资环专业正顺应了这种需求。

3.3与工科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相得益彰,完善规划领域人才结构

城市规划学作为一门学科脱胎于建筑学,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全部是以建筑学为学科基础。国内规划领域的人才亦以工科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居多。工科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在形体规划、详细规划领域,它的建筑学的学科背景,手绘制图功底,景观设计等方面有它明显的优势;但在总体规划领域以及更宏观规划领域,掌握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管理学知识的资城专业不论是学科基础还是技术手段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领域是城市设计和城市详细规划,资城专业的优势领域是区域规划、村镇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我们国家的规划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从区域规划到城市规划再到村镇规划,门类齐全,特别是区域规划和村镇规划刚刚起步,这些工作需要各学科人才参与,资城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各有侧重,各有优势,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携手合作定能为我国社会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总之,资城专业通过对培养目标的调整,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保障措施的实施,必然会在规划领域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摆脱目前进退维谷的局面,未来的发展前景将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可持续性发展;城市规划;给排水系统;设计;现状

水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我国虽然资源比较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却不高,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不断的优化给排水系统,建立可持续性的给排水系统发展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给问题存在的矛盾越来越大,这不利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必须对传统的给排水系统进行改革与创新,还要努力改善资源环境恶化的问题,提高居民用水的质量,还要根据新时期治水的方针,设计出科学的给排水系统,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城市建设更加美好。

1.我国给排水系统发展的现状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后,建设发展的速度一直持续增加,而且城市建设与发展较快,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但是我国的人口比较多,也是资源比较短缺的国家,其中水资源的人均占有率还不及世界平均人口占有率是四分之一。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城市规划的相关人员,一定要积极改进城市给排水系统,保证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样才能达到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国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并不完善,而且规划设计人员采用的技术与工具也比较落后,设计与规划缺乏创新性与科学性,所以质量并不高。在设计城市给排水系统时,不能只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增加环保性,使其与自然环境系统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相互协调与促进,还要做到因地制宜,保证设计目标的多样性以及系统的规划化、统一化。我国有的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在建设时投入的资金比较多,而且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与能源,效率比较低,不利于可持续性给排水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城市给排水系统,比较注重对污水的处理技术,而对给排水体制的关注程度比较低,使城市给排水系统缺乏整体性。由于给排水系统设计与规划的技术比较落后,所以,给排水管网体系缺乏先进性,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建设没有做好呼应。在对城市给排水体系预计污水处理过程中,不能只进行单纯的排放,相关设计人员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对污点进行控制,这样才能构建出生态环保的城市。我国给排水管道的设计与规划,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与法规,而且排水结构并不完善。城市规划建设人员,一定要应用先进的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加强给排水设施的建设,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做到协调一致,这样才能使城市给排水系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与设计存在的问题

2.1给排水规划无法满足城市建设要求

为了保证城市建设的水平,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一定要做好规划工作,提高规划设计的质量,还要制定出统筹合理、符合实际的规划方案。给排水系统的总体规划中,包括多项专业内容,其中,排水规划的质量影响着排水系统建设的优劣性。在我国部分城市中,给排水规划不够先进,而且存在较多的质量问题,有的工程项目由于其他问题并没有按照计划进行建设,使得规划设计方案并没有发挥实效,而且失去了指导意义。

2.2排水管道建设周期略长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市政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市政管线的数量也有所增加,由于配套工程并没有落实好,使得一些排水管道建设的周期比较长,影响了工程的效率。由于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城区的范围越来越大,所以市政管线的规划已经不能满足排水管道的需求。所以,城市排水规划中,建成区内的排水应该采用合流的方式,而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区域应该采用分流的方式,这种分类方式对传统的排水管道体系进行了改革,由于应用时间不长,所以改建的周期略长。

2.3给排水体制比较混乱

在我国,一些城市发展的速度很快,其一般采用的是分区与分片的管理建设方式,而且规划的速度往往跟不上城市建设的速度,所以,城市给排水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城市一些民用建筑,在被改建为工业建筑后,排水系统的功能并没有做到相应的调节,使得污水混流比较严重,影响了市政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降低了排水系统的效率。

2.4给排水系统管理法规不健全

城市给排水系统在运行时,需要多个部门配合,但是由于相关管理法规不够健全,使得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较少,效率比较低。排水设施的管理一般是由城市环保部门、市政工程管理部门以及水利局共同执行,如果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及时,划分责任不清晰,而且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使得城市给排水系统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解决与处理。

3.城市规划设计与给排水系统规划的优化建议

3.1加强城市规划,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城市规划涉及的内容很多,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相关人员必须建立专项的审批制度,对给排水系统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的规划。城市规划人员要制定出水量平衡模式,这样可以更好的达到地下水以及雨水等水资源的平衡,还可以使城市给排水与污水的总量实现平衡。城市规划中给排水项目很多,设计人员要不断的优化供水规划、排水规划,还要加强水生态循环利用,对城市给排水设施进行合理的布局。根据调查显示,对城市用水规划进行优化与组合后,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120%-300%不等,相关人员还设计了水循环、水回用等节水方案,为可持续性发展给排水系统的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3.2优化市政给排水的循环系统

天然状态下的水系统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是动态平衡的,当天然水体被城市利用进入社会循环时,便组成了一个“从水源取清水”到“从水源排污水”的城市水循环系统,于是原来的平衡被打破,这个系统每循环一次,水量便可能消耗20%30%。若将污水排入环境,又会进一步污染水源,从而陷入水量越用越少,水质越用越差的恶性循环境界。这种循环无论是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实践中观察,都是处于失控状态的,必须加以改变,而改变这循环模式的关键措施在于加强对城市水系统的控制。

3.3城市水系统规划要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城市水系统规划是对城市内一定时间内的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其一些要素的统筹安排,综合布置和实施管理。规划的目的在于协调各子系统的关系,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和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城市水系统是城市系统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又是区域水资源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城市水系统规划要与城市规划和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相协调,既要满足城市高质量,品质的供水需求,又要根据区域水资源的条件,对城市的发展提出调整和制约性的要求。在城镇规划体系阶段,城市水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宏观层面上做好区域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合理选择水源;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水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水需求,优先满足生活用水,合理安排生产跟生态用水;在城市详细规划阶段,水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规划期内水系统及其网络设施建设的规模,详细布局和运行管理方案。

4.结语

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建设与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其不但可以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利用,还对周围环境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为了更好的优化给排水系统,设计人员需要制定出有效的节水措施以及水循环方案,还对城市地下水、雨水、污水的流经进行控制与管理,避免出现污水混流的现象。给排水系统的建设不能只注重污水处理技术,还要以达到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工作目标,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要求。给排水系统对于城市排水效果有着较大影响,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一定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建设出可持续性发展的给排水系统。

【参考文献】

[1]史朋飞.住宅建筑给排水系统管道设计初探[J].科技风,2009(23).

第12篇

【关键词】:低碳、福州、城市规划

一、低碳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低碳”一词最先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的“低碳经济”概念中,其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由于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加剧,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1997年的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产生了“巴里岛路线图”,“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2009年12月20日,各国政府代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了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哥本哈根协定。

二、低碳城市规划探索

低碳城市规划是一种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配置机制,是政府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规制手段,也必然成为快速城市化地区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直接手段。气候变化涉及的人为碳排放成为影响全球增温的主要因素,而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因此,低碳城市成为遏制全球增温的首要选择,而低碳城市规划则是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方面,清华大学的顾朝林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上要减少碳排放和增加城市地区自然固碳两方面,可以从城市整体的形态构成、土地利用模式、综合交通体系模式、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固碳措施等几个方面来考虑;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层面上,针对城市不同地区的功能、开发建设强度、建筑、空间形态等方面有较大差别,对功能相对集中的地区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弄清楚各类地区在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方面可以实施的减少碳排放的规划设计技术对策和实际效果。总的来说,在总体规划阶段要从决策源头和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发展,城市详细规划阶段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实现低碳设计。

在低碳城市规划的空间策略方面,同济大学的潘海啸等提出探索区域、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三个层面的低碳发展模式:在区域层面上提出以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在总体规划层面上提倡绿色交通支撑的空间结构,实现短路径的土地混合使用,适合人与自行车的地块尺度,以公共交通可达性确定开发强度;在详细规划层面主要以居住区规划为例,建议限定居住小区规模,避免大街区空间,以此促进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

三、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思考

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实践,首先应将低碳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法定编制体系,促进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新,是低碳城市规划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福州市的发展总目标为“富民强市、和谐宜居”,把福州建成为经济繁荣的中心城市,生活舒适的宜居城市,环境优美的山水城市,人文和谐的文化名城,在此基础上将“低碳城市”作为福州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相关构思体现在:

(1)综合交通规划优化实现低碳城市。以建立交通枢纽来引导城市中心体系构建,从而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向站点周边地区集聚。交通枢纽是影响城市中心体系布局的重要因素,是各种交通方式集结的中心,它不仅仅是一个交通换乘的中心,更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目前福州的公交线路性质和功能单一,布设时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而向外延伸,这种以线路为核心的组织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仅有1个的立体公交枢纽站,位于仁德路与广达路路口,于2008年1月投入使用。福州城市框架尚未完全拉开,在现阶段枢纽缺乏的负面影响还只是刚刚显现。由于公交枢纽建设滞后,使得公共交通无法以枢纽为核心进行组织。随着轨道交通、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的建设,福州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中提出按照枢纽功能与等级的不同,分为三级:对外综合交通枢纽一级8个,市区公共交通枢纽二级4个,组团公共交通枢纽三级18个。

交通走廊形成的核心驱动力是空间联系,而空间经济联系的产生是城市用地布局决定的,反过来,高强度的经济联系带来的交通为公交运营提供流量支撑。因此公共交通走廊的构建不仅仅只是满足、顺应城市发展,更重要的是根据走廊的性质、等级,在走廊的两侧影响范围内划分稳定发展区和开发潜力区,调整交通走廊两侧用地布局,利用走廊引导空间聚集发展,形成多核空间结构,并强化各个“空间核”之间的经济联系,为公共交通,特别是大容量公共交通的有效运营培育客流。福州构建沿“中心区-三江口新城”方向的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复合型城市交通走廊。沿城市发展主轴构建快速公共客运走廊,充分发挥轨道及地面骨干公交集约化运输效率,承担大规模的客运联系,引导居住用地开发以及沿线用地高密度集约化开发。

(2)空间结构优化促进低碳城市。福州城市布局仍然呈典型的单中心特征,空间结构较为封闭。目前福州城市人口和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主要集中在鼓楼区和台江区,主城区建筑密度不断增加、人口极度集聚,部分地区人口密度超过4万人/平方公里。单中心、强聚集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保证了城市空间较高的聚集度,有益于实现高密度城市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众多优势,包括高强度的土地使用模式倾向于高层、高密度、小单元的开发模式,有利于单位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同时高强度的土地使用模式还倾向于步行和非机动化的交通方式,有利于减少交通系统的能耗和碳排放。但是,由于城市不断向外拓展,过于集中的城市中心分布结构会导致不均衡的运输,所产生的电力消耗和碳排放在城市交通能耗和碳排放的比重也必然呈扩大的趋势。因此鼓励和促进福州多中心发展是实现低碳城市重要的空间性路径。

在多中心的建设过程中还要思考以何种交通方式支撑,不同交通方式支撑的城市中心,其引导城市空间的增长影响相关地区出行方式的导向型作用将有显著不同。通过交通与土地开发的互动效应,交通系统会影响与其呼应的城市空间使用强度,而这种强度又不会对应不同的生活能耗和碳排放水平。保证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增长与交通体系尤其是大运量、集约化的交通系统相结合将能促进公共交通方式的出行,同时增加枢纽周边空间的使用强度,促进土地混合使用,使得开发强度与交通方式协调发展。

(3)空间形态优化促进低碳城市。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碳排放水平的影响体现于不同城市形态特征的差异。以适宜的街区特征促进低碳城市。城市街区的功能混合度、街区尺度、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与居民出行距离、出行方式、出行频度等指标有关。相关研究对上海市中心城区和多个社区的调查比较证实了以下论断:位于城市中心地区、功能混合度高、街区尺度较小的社区往往更倾向于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交通出行方式,其用于交通的能耗和碳排放水平相对较低。反之,位于城市,功能混合度低、街区尺度较大的社区往往更倾向于机动化的交通出行方式,其用于交通的能耗和碳排放水平相对较高。

目前福州楼盘的分布情况,随着市区经营性用地的减少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郊的土地已经成为各家开发企业决策者眼中的尤物。福州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断面世大规模的项目,分布在福州东、南、西、北四大区域与江滨路沿线。南面有2800亩的江南水都、1234亩的东方威尼斯、600多亩的中天金海岸、400多亩的香江红海园、300多亩的融信第一城等;东面有1400亩的名城港湾、300多亩的海润滨江花园、300亩的武夷绿洲等;北面有1800亩的居住主题公园、800亩的家天下;西边有700亩的大儒世家、400多亩的运盛美之国花园等项目。这些大楼盘功能混合度较低,往往都没有就近的工作岗位支撑,甚至连配套的商业设施都往往在用地上相互独立,城市功能的分隔和单纯化趋势显著。

因此对于福州今后的楼盘开发的审批,有关部门对功能单纯、大尺度的社区要进行干涉把关。

(4)运用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福州能源匮乏,少煤、无油、无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一次能源自给率约40%,对外依存度高。2001年能源消费总量为687万吨标准煤,人均耗能1.15 吨标准煤,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已增加到1085万吨煤,人均耗能增加到1.64吨标准煤。2001-2005年间福州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率12.1%左右。与GDP 年均增长相比,福州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1.06,能源消费增长支持了全市GDP 的高速增长。要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要利用“后发优势”,依靠科技创新,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在工业方面,优化用能结构,采用节能的电机、锅炉、风机、泵类、窑炉等,推广先进工艺流程和余热余压技术。建筑方面,开展热量分户计算,减少建筑结构(外墙、门窗、屋顶)能量损失、采用节能电器及新能源产品。交通方面,研发电动、混合动力汽车,发展公共交通。

福州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可利用量位居全国前列,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前景广阔。作为全国海洋新能源的试验基地和全国风力发电试点区,平潭建立了全国最大风力发电试验站。据测算,福州可开发潮汐能装机容量是全市水资源理论蕴藏量的1.6倍。同时,福州可利用地热能蕴藏非常丰富,是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2005 年总开采量达272万平方米。除此之外,福州日照时间长,发展太阳能利用具有很大潜力。垃圾发电也被提上议事日程,福州市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2005 年动工,装机容量2.4万千瓦。有专家预测,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由目前10%提高到2050年的40%左右。要在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先进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掌握核心技术,降低成本。

(5)建立城市发展的长期环境和资源指标体系,重点采用环境评价和低碳指标,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在于对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起到预警作用,并能够为减缓城市发展建设的环境影响提出应对措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遵循早期介入、整体性、互动性、公众参与和与相关规划一致性的原则。

历版福州城市总体规划中没有环境影响评价这个部分,在此次福州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第一次引入了这个部分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建立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由概念到可操作的关键所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指标范围的界定,主要看是否能促进减碳和固碳这一目标,尽量使指标体系简化;二是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指标必须能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进行控制和操作;三是指标体系的可考评性,即通过常规的方法可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对规划的实施和成果检验进行有效指导;四是指标值得适应性,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应有不同指标值,从而更有利于实施和推广。

四、结语

清华大学谭纵波教授认为,低碳关乎国家利益,我们不能回避这样的问题,规划师应该积极应对低碳规划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追求一种理想的“低碳”城市模式,来化解由于工业革命以来200年的“高碳”城市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风险。要发展理想的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是必然的关键技术。仅仅通过节能减排的技术手段还不足以解决减少CO2排放问题,还需要以更加多元的标准和技术指导城市规划与建设,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方向,探索面向可持续未来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顾朝林.低碳城市规划发展模式[J].城乡建设,2009(11):71-72.

[2]潘海啸、汤、吴锦瑜等.中国“低碳经济”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57-63.

[3]侯波、焦琛. 浅析建立低碳城市规划体系的意义[J].价值工程,2010(4):185.

[4]陈蔚珍、卢源. 低碳城市发展的框架、路径与愿景―以上海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