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公园规划设计

生态公园规划设计

时间:2023-09-24 15:5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公园规划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 养生文化;规划原则;设计途径

一 引言

随着社会建设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日益需要经常性的休闲健身活动来平衡身心,享受自然生态的环境,懂得养生和保持健康的体魄。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特色为目标,提出了扬 “城中有山、山中有水、水绕城转”之长全面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新会区政府与规划分局结合江会路控规要求,在体现该片区的态旅游轴和宜居轴的规划理念上,为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步伐,适时提出了重点规划建设新会区荔枝山(土名)公园,积极引导城市建设向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发展。

如何进行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如何提高公园的文化品位和适合社会需要,使公园景观具有生态性、多样性、人文内涵及实践性特色。借此,本文结合新会区荔枝山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在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融合文化教育、创造优美景观、提供适宜活动场所和生态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 城市生态公园概念

城市生态公园指位于城市城区或近郊,以生态学及相关学科为指导,以保留或模仿地域性自然生境来建构主要环境,以保护或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游览、休憩、时间等活动的园林。其不仅具备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功能,还在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地方文化传承和人文景观的保护、绿地系统、旅游等方面有独特的能动性。因此,城市生态公园既具有“生态性”,又具有“城市性”的园林,有别于普通的景观公园和自然生态公园或自然保护区。

三 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原则

城市生态公园强调自然保护及展现生态、人文景观,通过廊道连接各观景点,配套服务设施,满足人们休闲游憩的需要,塑造出连续、完善的人与自然和谐园林。因此,在规划与景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

在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中,首先研究区内的地形和原生态、植被等特征,应坚持保护自然生态为原则,充分利用林地、坡地、水体等资源,保护自然的原生态和维持景观过程、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科学的植物群落系统,是生态公园设计中的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也是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多样性原则

城市生物多样性含景观多样性,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景观异质性导致其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而使景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维持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在生态公园设计中,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增加异质性的设计,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更好地体现了自然生态特性。

(3)景观个性和连通性原则

景观个性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景观连通性是指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在景观规划中,强调维持不同斑块之间空间联系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廊道是景观连通性的主要表现结构,如水系廊道、环湖带、文化与休闲走廊等,通过廊道将园内各个绿色斑块联系起来。

(4)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生态公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景观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换季的保护与改善。其景观是由多个生态系统组成,设置合理的休闲场所,将自然性和文化性相结合,是近年来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发展趋势。景观资源的永继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城市生态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四 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途径

4.1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根据“斑块-廊道-本底”模式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以生态保护建设为核心,分析和组织生态公园的生态功能,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通过生态修复,将区域内各级斑块、廊道有机联系,使其成为有机整体,发挥生态系统自身调节功能和改善城市生态条件与保护的双重作用。

4.2 融合文化教育

尊重地方文化与历史文脉,挖掘独特文化内涵,在规划设计中进行培育生态公园的文化意义,将历史、人文融入公园之中,在结合生态教育及实践需要、文化艺术性处理及展示,让生态公园的空间、形式等方面有创新的可能,并作为教育和自然活动基地,让人们体味历史的深远和得到很好的教育。

4.3 创造优美景观

规划设计中要着力将设计理念与地方人脉及传统文化完美结合来创造优美景观,突出传统的“天人合一”及现代“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良好的景观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地形,把人工与自然、技术与艺术、功能与观赏、时尚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也应避免建设性破坏,使景观更丰富生动来创造自然舒适、优雅的宜人环境。

4.4 提供适宜活动场所

城市生态公园要提供多种适宜人们活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健康休闲游憩及教育实践的需要。因此,在规划设计时,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主动地利用公园入口、园路、步行登山径、水体岸线及其他用地,开辟适宜各种健康运动休闲的公共场所,配套服务设施,充分发挥园林的社会公益性,使之成为城市园林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和新的内容,创造更富有活力和亲和力的各类活动休憩空间。

4.5 生态技术应用

城市生态公园要充分发挥其生态环保的特性,结合自然资源、场地环境和基础设施等,要考虑应用一些生态技术。如生态恢复技术中的土壤改造、植被恢复、防治土地退化、土地复垦及流域整治等方面的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时,又采用水循环再利用、地表水采集、太阳能、风能利用等。希望通过一些生态技术应用能减少公园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有效修复景观环境,从而恢复生态环境让得到可持续发展。

五 荔枝山公园设计构想与实践

5.1 项目概况

新会区荔枝山(土名)公园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城区北端,南至圭阳北路和会城大道,西至圭峰路,东临新峰路(北段),与省级风景名胜区圭峰山风景区相邻,与国家AAAA级旅游区和体育运动公园对望,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业资源丰富和发展的前景,结合控规定位建设成为城市绿肺和休闲旅游的城市生态公园。

荔枝山公园范围的基地包括圭峰路东侧荔枝山和都会水库西侧山头,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51.09公顷,场地基本有大小12个山峰及都会水库组成,主峰绝对高程为130米,较低的山峰为48.5米。场地内山环水绕、藏风纳气,植被覆盖率极高,绿化植被情况良好,空气清新,适合开展多种养生休闲活动。但部分植被较为单调,山谷中有部分的牲畜养殖,对水体环境有一定影响,山体现有道路系统不完善。荔枝山公园作为广东省珠三角绿道3号线区域性绿道首站节点,也是新会城区绿色生态休闲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圭峰山森林公园向城区延伸的最大绿锲,是城区生态绿脉最重要的连接关键点。

5.2 规划定位及设计构想

5.2.1 概念起源

通过分析新会区城市生态结构,城市规划生态景观轴上已形成了多种主题的城市公园及圭峰山风景区森林公园,但缺乏以生态、特色文化为主的区域性公园。首先考虑利用荔枝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脉和挖掘出由新会名人伍廷芳所著的《延寿新法》书中先提出了运动养生理论和文化,展示和弘扬新会“海滨邹鲁”文化底蕴衍生出养生文化。再者,从人们注重生命健康和舒缓各种身心压力来看,向往休闲和保健性的活动,并享受其乐趣。显然养生休闲将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带动一种社会潮流。以此提出了将荔枝山公园打造成为“生态的养生谷”的概念,规划定位为城市养生文化的生态公园―让人们享受城市山林中的慢生活。

5.2.2 规划构想和与景观创造

根据“斑块-廊道-本底”模式,依据基地现状和自然条件的分析基础上,以自然优先、多样性、景观个性与连通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规划中提出 “一轴、两带、十景互动”的规划结构,同时营造出以“养生文化”、“养生服务”、“养生体验”、“养生植物”、“养生教育”五大特色为主题,并以生态养生旅游为主线进行景观设计。“一轴”:核心景观轴,串联公园内山水游线的主要景点和开放空间;“两带”:既山林生态复原带与城市活力开放带。 “十景”:分布于公园中适合建设,并能增加游览乐趣的景点,展示荔枝山公园的休闲养生的特色。(见图1)

5.3 规划功能分区与景观创造

5.3.1 自然植被保护与功能分区

规划设计坚持自然优先原则和利用边界效应理论,做好自然生态保护,结合居住、道路、山体植被及各功能特征,划分成三个区域:(1)城市活力区-山林生态复原带。在山林带中以健康绿道为景观引导设计,以养生植物为景观骨架,以展示植物养生为目标打造成运动休闲的景观体验带。同时,基于现有山体部分树种密集单一的情况,在保护自然生态前提下,有计划进行植被更换,补充豆科类等固氮性品种,改善土壤土质,保护生态山林和水体并营造生态密林区,有利于丰富林相层次和群落结构多样性,维持了山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市民活动带-景观种植区。主要是与城市居住生活相接的边缘地带,充分利用道路、居住区、商业设施及基础设施,合理安排公园入口广场、服务设施等,以养生服务为主,配合养生教育并强调植物种植的景观性,创造优美城市景观,从而形成养生文化内涵的景观展现带。布局上设有四个入口广场,其中西南入口以心湖饮绿为主题,由现有山谷间引下一条曲线形山涧与水系连接形成动态水景,达到活跃景观氛围;并设有花径寻芳、葵林晨韵和涧影听音等景点。西入口广场以寿山绿谷为主题,利用地势高差建半地下停车,较为平坦地势为入口广场,通过树阵、跌水雕塑、台地等景观元素构成丰富的入口空间,满足人们集散、活动、文化展示的休闲需要,延续了城市广场空间发展。

(3)谷地景观游览-特色植物区。在山林谷地结合自然山水进行特色植物种植,结合养生文化、体验和教育等方面构建特色园区,以养心湖为景观核心,以谷底溪流为景观个性,并通过水系廊道连通起来,也让各生态景点得到可持续性发展。通过种植特色植物和花草,打造特色花谷,吸引和培育蝴蝶等多种动物,同时沿坡地种植茶园,让人在品茶中学会茶道,感受自然让人体味茶香与花香,再现生态田园气息。(见图2)

5.3.2 融合养生文化,创造优美景观

荔枝山公园在规划游憩功能方面主要分为五个区,分别是入口广场区、山林游览区、市民活动区、滨水休闲区和谷地景观游览区五大区域。同时设置了各具特色的十个养生景点,分别是健康绿道、寿山云台、茅龙石刻、花溪谷、蝴蝶谷、茶园雅径、心湖饮绿、养心湖、天香石径和百家园圃。(见图3)

5.4 道路系统及组织景观游线

规划将主入口分别置于公园西侧与南侧,以此作为市区人流进入绿地的主要空间。同时,规划设置了多个次入口和直接进入公园的道路,以满足周边居民的游览需求。各入口设停车场其中有半地下车库结合现状地形,结合广场空间进行商业管理服务建筑布置。

内部交通除预留的消防通道作为应急车行道以外,公园内不设置车行道。道路结合地形,形成顺地形而行、穿地形而行、切地形而行的三种道路景观效果。局部可供车行的主园路结合绿道宽为3.5米,二级步行主园路宽为2-3米,三级园路宽约1.5-2米,登山小径宽约1.0-1.5米。为更好结合省绿道规划、支持绿道建设,环绕整个荔枝山公园的一条园路,该园路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和自行车通行需要,使游人通过骑车游览能包揽公园全景绿道沿途景观。游人景观游线组织依托于主要交通框架,通过主园路、游步道串起各个主要景点,形成完整的游赏、休憩、养生活动的综合游览路线。(见图4)

5.5 因地制宜,布置生态服务建筑

规划中将园区内建筑的形式与性质、功能和风格上进行协调保持统一,其建筑功能主要以开展休闲文化活动、创造景观、防风避雨为主。建筑采用现有的生态技术进行精心设计,应具有造型艺术感个性化,要求建筑与自然景色高度统一,以植物陪衬的色、香、味、意来衬托建筑,其外墙立面色彩选用明快色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体现审美价值。

六 结语

荔枝山公园作为新会区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项目,有别于过去公园规划一般仅满足娱乐休憩和商业服务的需要,只从绿地广场层次进行规划。然而本规划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融合文化教育、创造优美景观、提供适宜活动场所和生态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实践。因此,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不单从生态、绿地建设方面考虑而且涉及面更广,更应发掘城市的内在景观、人文渊源等元素,对城市在生态、社会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充分展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邓毅. 《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2] 张任. 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第2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规划 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public awareness of wetland is deepe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Wetland Park in various cities is gradually put on the agenda, which has become a focus of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 resourc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lanning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of the Wetland Park, expounds the conserv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he planning of Wetland Park, provide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planning and study of Wetland Park.

Key words: Wetland Park; planning;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湿地公园是人类保护利用湿地资源的一种形式,同时还具有进行生态方面的环境教育和旅游功能的特殊区域。湿地公园与小型的湿地保护区的概念接近,但是与传统意义上的保护区和公园又不完全相同。比较有名的香港米埔国际湿地公园等都是在湿地保护区的进行湿地公园的规划,从而实现城市和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湿地公园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1)规划目标:进行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保护湿地的植物景观,从而维护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的特性。尽力营建自然保护群落,不断恢复湿地的景观与特有的生态功能,对于生物的多样性也起到了保护作用。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包括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的生活环境,进行生态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等,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湿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得到保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规划原则:首先是功能综合性原则。湿地景观的功能很多,在进行湿地公园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态、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不断改善湿地环境,发挥湿地的功能,呼吁市民参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促进人与湿地资源的共同繁荣。其次是生物多样性原则。根据湿地资源的特点,遵循湿地植物的生态特征,借鉴本地的植物构成特点和演变规律,使单位面积内的生物多样性的指数不断提高,形成一个稳定的湿地植物群落,为湿地的动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再次是生态性原则。要立足这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遵循生态性原则,选择地带性的湿地植物为湿地公园设计的素材,再适当的引进一些特色的植物,构建公园的生物多样性的格局。对自然湿地植物群落进行模拟,从而构建富有特色的组织形式,建立绿色生态网络,为城市生物的生存创造合适的环境。最后是地域文化性原则。城市湿地一直被誉为“城市之肾”,要不断挖掘城市的湿地植物文化,结合这个地区的区域特色,建设具有当地文化内涵的城市湿地公园。

2、湿地公园规划中的保护性策略

(1)测算生态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之内资源开发对于环境所能承受的压力。测算环境容量是进行合理的开发湿地公园的前提条件,也是湿地公园规划人口确定的一个参考指标。进行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容量的测算不能简单的套用《公园设计规范》等相关规定,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区域图,结合当地的湿地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生物资源与水资源以及地表植被的覆盖率等综合指标进行统一测算,通过科学的观测方式,对于收集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观察这一时期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保证湿地生物的平衡状态,掌握其平衡状态的时间与规律等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

(2)不同圈层的景观规划

根据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设计原则,可以把整个景观区分为核心保护圈,生态缓冲圈、实验控制圈和控制圈等。不同的圈层处于保护目的的不同对于景观的规划要求也不相同。核心保护圈主要是以地带性的植被为目标,不断改善生物群落的组分结构,丰富植被类型来改善景观功能,选择本土植被对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保护,从核心保护圈的生物栖息区域,通过景观设计建立与的通道;生态缓冲圈是要改善景观植被的群落结构,在一些重要的部位引进乡土植被,可以围绕核心区进行一些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实验控制圈是用于外来物种的实验以及科研的专门区域,避免因为引进外来物种对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可以在调整土地利用格局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地域性植被的比例;控制圈主要是建立一个的防护林,从而建筑生物的廊道系统。这个区域的建筑形体需要结合保护生态系统的需要进行建设,并给予一定的约束,从而降低对湿地公园的影响。

(3)维护和修复策略

湿地公园的维护和修复的目标是不断保护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为这些生物提供较好的生存空间,控制生物环境的改变范围。维护和修复的内容主要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结合季节上和是建设上的变化对于规划和开发的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湿地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的目的就是制定调节和控制策略。季节性的调控措施主要是在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完成之后对于游客的游览区域、线路以及方式等进行的有效保护。

综上所述,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需要建立在全面的掌握湿地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功能综合性、生态优先性等的规划原则,制定和统筹具体的规划策略,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周建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6)

[2] 孔祥龙.生态文明下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浮力南卤阳湖天骄湖景区规划设计为例[N].中南大学.2011

第3篇

关键词:精细化、城市中心公园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中心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但随着城市旅游的开展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城市公园将不再单一的服务于市民,也将服务于旅游者;城市中心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娱乐,而且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市民、旅游者外在需求的拉动,休闲、游憩、娱乐等主题的产品细分化、精细化将逐成主流。

生态功能 城市中心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的绿色生态斑块,是城市中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之所在,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城市的肺”、“城市的氧吧”。城市公园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积极的、有效的作用。

空间景观功能 城市土地的深度开发使城市景观趋向于破碎化,唐山市由工业化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城市景观严重破碎的问题。而城市公园在措施得当的前提下,可以重新组织构建城市的景观,组合文化、历史、休闲的要素,使城市重新焕发活力。城市公园成为城市重要的节点、标志物。

防灾功能在很多地震多发的地区,城市公园还担负着防灾避难功能,尤其是处于地震带上的城市,防灾避难的功能显得格外重要。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都让我们认识到防灾意识的提高以及防灾、避难场所城市中心公园的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

美育功能从城市中心公园诞生开始,它就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的各种流派,或多或少地都能在城市公园中找到它们的踪迹。城市公园融生态、文化、科学、艺术为一体,符合人对环境综合要求的生态准则,能更好的促进人类身心健康,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水平、社会行为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百年大计,规划先行。由于城市中心公园具有生态功能、空间景观功能、防灾功能、 美育功能等功能的多样性。那么,使城市中心公园设计真正成为每个城市居民所设计的具有广泛内涵的游憩环境,而不是只注重装饰性的美观效果。对其规划设计也有诸多要求。

城市中心公园规划设计景观异质性城市公园设计景观异质性导致景观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而使景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趋于稳定。景观的丰富多样性可以满足公园的多种功能,因此在对城市公园设计的过程中,应以多元化、多样性,追求景观整体设计手法,追求植物物种多样性,并根据环境条件之不同处理为带状或块状,与周围绿地融合起来。随着现代交通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城乡差别缩小,城市形态在改变,公园也在随之溶解。例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就将大片农田引入城市之中,与城市绿地有机结合,已然成为一个自然的公共游园,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场所,同时增添了景观异质性,丰富了城市景观效果

城市中心公园规划设计生物多样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即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城市生态系统中所缺乏的生物多样性,可以通过自然过程得以显著提高。因此,在设计时要注重考虑物种的配置问题。

在公园设计时,应采用以本土和天然为主,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这种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的设计,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能诱导更多的昆虫、鸟类和小动物来栖息。这样,公园及周边环境也能得到有机改善。例如,在城市公园设计中人工改造的较为清洁的河流及湖泊附近,蜻蜓种类会十分丰富,有时具有很高的密度。而高草群落(如芦苇等)、花灌木、地被植被附近,将会吸引各种蝴蝶。这既有利于提升公园的景观效果,同时对儿童的自然认知教育也非常有利。

因此 ,在城市中心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时,要满足发挥城市中心公园主体功能的要求,以保护为前提,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本着“简洁、美观、大方”的原则,尊重现状、减少人工,充分利用现有植物、树种,科学规划公园的绿化硬化、美化。

规范城市中心公园规划市场准入机制

城市中心公园的规划设计涉及多行业、多领域,其发展模式、产品模式和娱乐项目的创新发展,都会为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因此,需要有一个核心部门且非常专业的专家团队来统领全国的城市中心公园规划设计定位工作,即对城市中心公园最有特色、最具亮点的分析。对城市中心公园的具体规范、制度、方法了解清楚,这样专家们就能把自己的知识融入整个城市中心公园的规划建设体系中去。而这个规划一旦定下来后,就应该保持相对稳定的建设期,照此执行。国外的国家公园建设对于定位,把握得就非常成熟,像美国、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都有一个科学、系统的建设规划,虽然时代在发展,先进的科技产生了,但由于他们已经把技术都融入先进的理念中去,因此规划一直不落伍,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对于目前我国城市中心公园规划的市场现状,有些地方没有一定之规,市场准入门槛低,导致一些规划队伍连资质都没有,就去承接城市中心公园的规划设计,往往以模仿为主要手段,创新力不足,这从长远看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一定要严格规范城市中心公园规划的市场准入机制。

建立通俗易懂的解说宣教系统,突出生态、文化两大主题

城市中心公园内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科普知识,如何把这些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故事表述出来,通过解说系统传递给游客,将是城市中心公园在今后的规划设计时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突出生态主题,就是要突出常绿树种,在“四季有花、三季有果”上下功夫、做文章; 国外有些城市中心公园,从人文角度来说,他们的人文文化内涵不是特别重,反而对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融合更多一些。尤其是科普园的建设,尤为突出。像蕨类植物,国外是穿插在整个中心公园的类型中,游客每走到一个地方,便会发现与之前看到的蕨类植物的相同之处,以此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很多知识。而我国的科普知识介绍让人感觉很累、很机器化,以至于效果很不理想。这就需要我们在旅游解说词上下功夫,改变以往单纯的林业专业术语的介绍方式,而把树的可爱之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出来,让小朋友都能一下记住。如:在建筑、标牌等建设上广泛结合“说文解字”,充分展示“食品文化”,突出文化主题,。只有这样,城市中心公园才能真正与旅游结合起来。目前,我司在规划设计各个主题公园解说词的编写中,也在做这样的创新探索。

规划中要深化创意产品 增设游客参与体验的项目 提供体验价值

第4篇

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主要包括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公园规划、城市景观规划、区域景观规划等。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从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至“大地园林化”理论的提出,反应出近代以来人类对城市居住环境的绿色空间的规划,“大地园林化”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类聚居环境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绿地”即为“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的统称。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是将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风俗风情以及传统文化融入到绿地空间之中,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同时,体现出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和精神,从而提升城市本身的内涵和文化品位。例如:中国的古典风景园林,体现出道家所表达膨意”,因此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都是“经营位置”,强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相互统一;欧洲国家的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主要表现在将园林展与城市设计和发展规划相互结合,强调可持续发展性。与此同时,城市绿地的规划不仅要满足国家规定的城市绿地指标,合理利用规划用地,而且也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城市脚热岛效应”,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2公园规划设计

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为城市绿地系统融入城市规划的总体布局拓展了新思路,将局部的城市调整转向对整个城市结构的重新规划。城市公园设计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表达现代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以及满足人际交往的需求。例如:纽约中央公园。该公园规划设计强调了公园规划应该满足人的需求和环境的需要:强调保护自然景观,强调自然式,并提出公园中乔灌木的应用及园路草坪的规划布置。

3区域景观规划设计

进行区域景观规划时应该注意城市自然山水的格局,一切以自然山水格局为规划设计基础;合理利用城市各层级空间的边缘区,将边缘区的各种自然景观特色融入到城市公园系统中,建立起系统的城市景观体系;进行区域景观规划的时候应该要考虑整个相关区域的环境规划与整治,从而进行整体的规划和统一,减少对其他区域的破坏.例如:长江上游地区只顾自身城市区域的发展,而忽视了下游整体的规划和整治,从而导致了1998年那场大洪水对下游城市区域的严重破坏.同时,区域景观规划应该注重‘集聚间有离析”并且坚持可持续发展性。

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1对城市风景园林的绿地重视性不足

城市绿地是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论上,虽说城市风景园林必然是以绿地为主,但是实际上,很多城市风景园林的绿地面积达不到标准。按规定,全市性公园应该在10一1(X)ha,R二3-skm,而区域性公园应该在10ha,R=l一Zkm,绿地本身的绿化率应该大于等于70%,种植保存率应该在98%以上,优良率应该大于等于90%,但是,很多城市风景园林达不到这个标准。与此同时,很多城市风景园林树种比较单一,植物功能较少,缺乏景观色彩,空间利用能力较差。

2城市风景园林水景观存在的问题

城市风景园林中的水景不仅能够给城市居民提供亲水环境和优美的水晶棺,提升了城市形象,而且能够改善一定范围城市的小气候,调节城市温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城市风景园林中的水景观缺少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使得我国城市水景观建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①是水资源的利用。无论哪种水资源利用到水景观设计中,都应该尽可能的节约水资源,应该将水资源进行水循环利用。现阶段很多城市喜欢将城市风景园林中的水景观做成大水池、人工湖,并且湖底防止渗漏,这样并不仅会使得水景观的耗水量增大,而且会使得水质不断恶化。②是对城市风景园林中的水景观缺乏保护和治理。虽然城市风景园林的水景观将景观手法和文化相互结合在一起,但是却不考虑对水景观水质的保护和治理,使得水质不断恶化,原本优美的水景观变得恶臭肮脏。

3人为破坏

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地表植被破坏严重,使得原本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从而使得城市风景园林中的植被大多数为“人造”,增加了城市风景园林的建造和养护成本;其次,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面积扩展的速度远远比不上人口的增长,从而使得城市相对空间不断缩小,且人口流动频繁,人为活动损坏,使得城市风景园林植被承载能力的压力不断增加,对城市风景园林的绿地系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而且,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对城市风景园林中植物和器材带来了一定的破坏。

4处理方式

合理设计规划城市风景园林,增加园林内的植物多样性,对园林内的水体进行保护治理,尽可能地与自然水体相连,对水景观内的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在显眼处标记“爱护公物”的标牌,定期在园林内进行文化教育。

第5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

1 基本的概念

1.1湿地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

1.2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即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是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公园是指: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近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1.3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让社会民众亲近、感受、体验自然,融合自然、景观、园林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根据园林学的研究内容和层次,湿地公园包括湿地造园(湿地公园)、湿地绿化、湿地景观3个层次和内容。

湿地造园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手法基础上,遵循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兼顾生态和景观的一种造园方式,是传统园林内容的拓展。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以景观(视觉美感)设计为主,再现自然山水,可以说,它们只是湿地造园的一部分。湿地绿化是指运用园林学、园林树木学等学科为基础,对湿地环境进行保护、修复等一系列的活动。湿地景观是由湿地人类文化圈和湿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湿地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的区域。

2 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内容

2.1湿地生态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干扰的、甚至破坏的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对于新建设的项目也要以保护湿地为前提,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2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湿地生态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核心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2.2.1重点保护区(核心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应针对珍惜物种的繁殖地及活动区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要充分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2.2.2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建立湿地展示区,本区的重点是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以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2.2.3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

可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设计应以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原则。同时,应加强对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2.2.4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其目的是对湿地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游人进行湿地游览中的安全及注意事项的宣讲:对游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3 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

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连贯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与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的原则。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协调建设原则。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第6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现存问题;主要对策

1 湿地公园设计规划中的现存问题

1.1 公园内部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

随着我国公园景观的不断建设和开发,逐渐出现了景观同质化的现象,而湿地公园作为具有独特性的生态公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导致公园内部的独特性丧失,同时也会导致区域内人文气息的流失[1]。与传统公园景观相比,湿地景观更具其地域性的风貌特征,在国内许多的湿地公园中都有所体现。在设计湿地公园时,部分规划人员由于不了解湿地景观,设计了与其他生态旅游模式相类似的主体景观,导致其景观特色不明显,并呈现出同质化的趋势,十分不利于湿地公园的健康发展。

1.2 忽视生态服务功能

在对湿地公园进行设计规划的过程中,部分管理者由于过分重视美学观赏价值,从而忽视了其内部的生态服务功能保证。湿地公园作为我国的基础生态公园,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生态服务功能,其中也包括休息功能区、科普功能区等,但这些都是以生态服务为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建立。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忽视,将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维护园区内的生态平衡,破坏园内生物多样性,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违背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3 园内缺乏人文内涵体现

在我国湿地公园设计规划中,人文内涵主要体现在对湿地公园特色的发挥上,使其可以更完整地展现当地地域特点。比如,广东肇庆星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就充分体现出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以及相应的农耕文化[2]。而在总结和分析我国目前的湿地公园规划时,却发现依然有部分湿地公园内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当地的人文内涵,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湿地公园的建设,同时也不利于园内专有特色的体现。

2 实现湿地公园合理设计规划的主要对策

2.1 建设具有典型化的湿地景观特色

首先,应保护湿地的水体、沼泽等基本自然景观,并确保其可以完整地呈现出来;其次,园内的建设应当以湿地植物为主,打造出适合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生态环境,确保为野生动物提供基础的生活资源;最后,应保持湿地与其周围自然环境的连续性,确保其内部生物的生活环境不被破坏,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特点。

2.2 构建生态保护的服务功能分区

在设计规划湿地公园过程中,由于其主体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对不同的湿地公园类型进行功能划分时,也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考虑。一方面,根据我国对湿地公园规划过程中的相关规定要求,在公园内部的保育区与其恢复重建区的面积所占比例应当相对较大,以实现为更多的野生动物提供足够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对园内合理空间的利用,开发出更多的分区,比如游览区、休息区等,但同时也要确保其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建设,避免破坏生态平衡,也可以在园区内提高整体的湿地面积,并建设部分森林湿地等景观,既可以提高湿地公园的美观效果,同时也可以确保生态服务功能的保护。

2.3 在公园内部融入人文内涵的建设

第一,可通过发掘当地历史文化,分析相关风土人情,规划湿地公园,可以在公园内部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可以在园内介绍历史遗存的诗词歌赋、文化等,也可以在园内设计相应的功能分区,以充分体现出人文内涵的文化主体;第三,可以合理利用图腾、雕刻等景观元素,充分发挥出湿地公园内的人文主体,加强人文景观的内涵;第四,可以对公园内部的整体景观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充分体现其整体性的人文特点;第五,可以加强对当地具有地域特色的植被种植,以此来体现出湿地公园的人文内涵等,通过这些途径,将有效实现湿地公园景观特色的再体现。

2.4 保护生物与遗传多样性

在湿地公园内,有许多野生保护动物,其种类的多样性也是确保生态平衡维护的基本原因。因此,在对湿地公园进行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可以调节和改善其生活环境,来保护其多样性。

3 结语

目前,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已有20年左右,仍处于初步探索时期,部分相关的规划和设计还不够完善,这就使对湿地公园的设计研究,逐渐成为当今学者所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湿地公园设计规划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出实现湿地公园合理设计规划的主要对策,以此来促进湿地公园的有效建设,并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永红,杨倩.杭州西溪湿地植物园――基于有机更新和生态修复的 设计[J].中国园林,2010(7)

第7篇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abstractforest landscape is the main material carrier of forest parks. 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ese parks,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urban forest parks were summarized,and principles of forest landscape planning were proposed,including systematic,ecology priority,planning by stages,highlight characteristics,etc. take the zhaomu mountain forest park planning as an example,it was pointed out that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裸露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源,借竹之名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5] 王艳,陈东田,侯可雷,等.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性质定位[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1):104-107.

第8篇

一、三元论

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是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的重要理论。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景观感受层面,通过视觉效果所体现的自然与人的形态关系,即狭义景观设计。二是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自然资源(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及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三是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内涵,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简单而言即将感官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方面作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规划设计的项目都涉及这三方面,只是有的方面突出,有的方面相对薄弱。我认为这对城市湿地规划也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城市湿地公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综合体,它涉及到的理论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湿地公园景观研究具有交叉性、融合性等现代新兴应用科学所具有的特点。正是因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所以针对立新公园在多个角度上对公园提出了不同的三元论:在设计策略上——原生态、净环境、大包容;在区位设计上——山水一体、呼应整体、道路合理;在营造意境上——自然、人工、天工合一。

二、立新水库改建湿地公园规划方案

根据立新水库与望牛亭公园的地理地貌情况,将湿地公园分为三大功能分区——山地风景区、林地风景区、湿地核心区。山地风景区下辖三小区——山脚广场区,盘山小路区、山顶平台区;林地风景区分为两大系统——林间跑道系统和邻水平台系统;湿地核心区分为湿地科普园区、湿地植物风景区、湿地养殖区。

(一)山地风景区山地风景区主要是原望牛亭公园部分,面积较小只有0.2平方公里,这里位于水库西南角,地势隆起可以俯瞰周边风景。根据望牛亭公园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原有的植物景观为基点,坚持三元论中“原生态、净环境、大容量”的方针,加大对原山地面貌的保护与游客的容载量。其中,集中体现扩大容载量的元素是山脚广场区。这里位于望牛亭公园的入口处,地形开阔平坦,少有景观植物阻拦,属于大型全开放公共空间,为游客的团体活动提供了团体活动的场所。并且从水库开出一条小河,将水库的水引致瀑布之下,这样就扩大瀑布对整个环境的渲染,使瀑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景点,而是成为新湿地公园当中山水相连的纽带。“盘山小路区”的特点是环山而建,道路较窄,小型平台点缀其间。“山顶平台区”是山地风景区的核心主题,这里有一座大亭子——望牛亭,即山顶风景区的主题所在。游客在爬山之后常会选择在这里休憩。

(二)林地风景区林地风景区的主要范围在水库以南望牛山公园以北,占地约为0.45平方公里。这里被一条公路(政丰北路)穿过,将望牛亭公园与立新水库一分为二,且公路旁靠近水库一边还有一座垃圾回收站,严重的影响了周边的环境。根据区位设计上的三元论——山水一体、呼应整体、道路合理的要求,将会对这个区域的道路做出相应的修改或调整。对于政丰北路,连接着多个制造中心和居住中心,对于整个区域的生产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如果将这条道路封死,第一,会对居住区居民上下班造成不便。第二,工业园区之间都是存在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的,所以工业园区之间的道路运输要求也是十分巨大的。第三,封死政丰北路之后,会将巨大的车流量人流量转移到其他的道路,这会给原本就压力很大的道路交通更大的打击。为了对经济的发展不造成影响,结合实地的地形情况与道路情况可以打造隧道。选定的连接区域较短,建造隧道的成本不是很高。并且道路所处的地形本身就是一块小型山脊,原道路通是通过路线规划的弧度来降低道路的坡度,从而使道路可以直接通过山脊。

(三)湿地核心区“湿地核心区”是整个改造工程的主题,湿地科普园区位置选择在水库的东部,这里有一座湖心小岛,最宽处有110多米,最长处有160米,东部有一条走廊可以连接岸边。可以说是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科普园可以利用湖心岛的优越地理环境塑造各种湿地景观,以及标本馆、湿地生态链主题馆等进行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价值演示,还可以对游客进行科普宣传等活动,从而可以让游客在休闲之时还能够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湿地,提高他们保护湿地环境的意识。科普园的存在还不仅提高整座公园的文化气质,还能使人们在自然之中看到点缀其间的人类文明。在选择湿地植物时,结合这里的水质,应该偏向于多种植睡莲、水葫芦一类即具有较大净化水质能力又具有观赏性的湿地植物。深圳市的气候条件也非常适合这类植物的生长。同时在湖心岛周边可以多种植芦苇等高大湿地植物,可以起到很好的视觉缓冲效果。其他湖面的广大区域,可以继续发展水产养殖。可以开发钓鱼等湿地娱乐项目。这样,可以将原来产值较低的第一产业变为产值较高的第三产业,既保护了环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还增添了周边居民的娱乐项目。

三、结论

对于城市湿地公园无论是从经济、生态、社会生活这三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意义,可以解决或者缓解城市当中的许多问题。所以,在湿地公园规划的时候也要相应注意到经济、生态、社会生活这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就对应着“三元论”这一核心思想。本次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要将立新水库由一座功能单一且惠及面较小的水库升级成为一座功能全面地湿地公园;二是将原本一路之隔的望牛亭公园与立新水库合二为一;三是对湿地公园进行分区设计,主要分为了山地风景区、林间风景区与湿地核心区。

作者:徐游 单位:三亚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第9篇

关键词:可食性景观,农艺主题公园,规划设计

农艺主题公园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主题公园设计,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以可食性景观作为农艺主题公园的设计内容能够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旅游的理念,满足消费者的休闲娱乐、参与到农作物耕作收获的过程中,以独特的体验为人们带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体验和享受。

一、 农艺主题公园发展现状

农艺主题公园在旅游行业当中属于新兴的旅游文化,以可食性景观作为农艺主题公园的内容更是一种创新实践,主题公园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其设计和发展需要结合农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市场需求进行规划。农艺主题公园的发展需要长期的磨合和不断的探索,吸取优秀的主题公园建设的发展经验,为农艺主题公园注入活力。

(一) 农艺主题公园的定义

农艺主体公园是以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创设出来的新兴产业,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让游客能够参与其中实现旅游观光、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农业生产成果,实现绿色农业的发展。农艺主题公园的设计应该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从可食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生产和景观设计是可以实现一体化的,拓展旅游行业的发展渠道,实现对农业生产知识的广泛的普及,带来精神上和身心上的享受和体验。农艺主题公园建设丰富了规范化、制度化的主题公园的建设模式,实现在旅游文化和农业文化产业的创新。

(二)农艺主题公园的经验借鉴

国内外在农艺主题公园的建设上并没有的到广泛的关注,但是在主题公园的建设上为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能够带来一定的启发作用,从主题公园的发展历程来看,农艺主题公园的建设应该体现一定的原则性,新、奇、美、趣、娱成为主题公园规划的内容,另一方面主题公园的建设也体现在文化传承的特点上,发掘民族文化,回归人们的内心精神需求,过度的重视在场景和设备的建设上忽视游客的本质需求就会造成主题公园的价值实现缺失。

(三)农艺主题公园的发展意义

农艺主题公园的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上来说,寓农于乐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的科学性和现代性,充分的体现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上来说通过可食性的农艺主题公园的设计规划能够实现对旅游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一种轻松舒适的休闲方式,实现旅游文化的创新。从经济发挥的角度来说,农艺主题公园能够很大程度上刺激消费,实现农业旅游项目的现实价值,也对与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提升。

二、 可食性景观的特点分析

可食性农艺主题公园不同于其他的主题公园,其发展具有创新性和现代化的特点,在可食性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上应该准确的把握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体现一定的规律性和原则性,不断的激发农业发展的潜能,拓宽现实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生态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可食性景观的规划设计不仅仅可以满足游客在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可以增加体验性的服务,在农艺主题公园的设计当中应该充分的体现生态性的特点,农业生产逐步的走向了现代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繁忙的城市生活当中渗透生态保护的理念能够让游客了解不同的生活感受,在实用性的原则下让游客可以切身参与到其中,体验农作物的生长、感受农耕的乐趣。生态文明的理念需要通过实践性来进行把握,融入到实践当中,可食性农艺主题公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享受和体验。

(二)体验性与思考性相结合

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应该更加之中参与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离不开劳动参与,体验性的活动设计能够实现农艺主题公园的现实意义。以家庭或者组织为单位的群体性参与活动能够增强人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家庭和单位的组织凝聚力。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带来更多的现实思考。可食性的理念在农艺主题公园的设计过程中能够增强农耕活动的实际感受,直接让游客享受到劳动的果实,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思想上的感悟。

(三)人文性与娱乐性相结合

农艺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目的是让人们在参与到农业活动感受到收获的乐趣,同时可以亲自品尝到收获的果实。与其他的主题公园的规划的模式不同,农艺主题公园给人们带来的体验更具亲和力更加贴近人的内心感受,充分的展示了旅游景观的人文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带领游客参与到农业活动过程中科普农业知识,注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更加突出了人文性和文化传承的特点,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也能为人们带来释放和舒缓疲惫身心的效果。将人文性和娱乐性实现完美结合,体现农艺主题公园的现代性的特点。

三、可食性景观在农艺主题公园设计中的规划设计

将可食性景观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当中,切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主题,统筹农业生产和文化发展的总体布局,有步骤有计划的实现对农艺主题公园的总体规划,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农艺主题公园的建设意义。

(一)实现景观的协调性,注重地域规划和总体布局

对于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地域性的特点,根据不同的确的气候农业生产的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内容应该满足各地区人们的对农业旅游体现的不同需求。可食性的景观应该体现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人们在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季节的农业文化,掌握农业知识,体现可科学性的规划特点。同时协调总体规划布局能够满足农艺主题公园创意规划的创新性的特点,同时在不同地域能够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二)增强景观的参与性,提升农艺景观设计的文化底蕴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大国,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虽然正在不断的实现现代化的生产,但是对于传统农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应该遗忘,这些文化历史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在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过程中应该赋予丰富的文化底蕴,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价值升华。通过对农业发展历史的讲述,对传统农艺的解说让人们感受到农业生产的文化历史,带着对文化的感受投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让生产实践活动更能体现文化价值。懂得珍惜劳动的果实,形成节约环保生态的生活理念和思想。

(三)立足于市场发展,促进农艺主题景观的价值实现

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是面向市场化的,一方面农艺主题公园应该满足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应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合理的进行农艺主题公园的设计,实现其多重的社会价值。农艺主题公园体现的可食性特点是其他主题公园所无法匹及的,人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就能够品尝到劳动的果实,这种旅游模式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拓宽旅游行业和农业发展渠道的必备道路。

所以,对于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应该放宽发展的视角,将可食性做为其发展的要点,推动农艺主题公园建设不断向前迈进,实现其现实价值和长远的发展价值。(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保继刚等著.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0年.

[2]董观志.旅游主题公园管理原理与实务[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年.

[3]张凌云.借鉴与反思:主题公园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0(5).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规划

城市公园(UrbanParks)和公园系统的演进,是此时城市发展上的重要的规划观念。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是全国最早也是开发最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之一,它不仅将城市中心和新郊区及偏僻的园地连接起来,还以街车(streetcar)路线和排洪系统将公园、公园道(parkways)结合为一体。我国城市公园一般分为综合性公园、专类型和专题性公园和花园。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一个功能齐全而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

总之,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会以一个城市公园数量的多少来作为该城市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

现代公园与早期公园的设计理念不同。早期公园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效果需求,或者是为了满足达官贵族的奢华享乐而建造的,抑或是统治阶级、富有阶层为了家族显赫等等许多的因素。因此,公园强调的是美化和造景,常常会有假山石堆叠成各式景致,修建得精巧别致的亭台楼阁,修剪得很完美的植物,在再加上一池碧水,半遮半隐,借景,对景,曲径通幽,使人在其中的确感到惬意、放松。历史上国内外这样的景园不在少数,有私家的,有皇家的,有寺观的。如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人们对城市公园的使用不同于城市广场。对城市广场的使用可以使有目的或无目的的,或者是多目的的,可能是短时的、随意的;对公园的需求则是有目的的。目标十分清楚:一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二是与人交往的需求。因此,公园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采用适当的手法满足人们的使用目标。针对不同层次或级别的公园,还要根据有关的规范,考虑其使用对象和服务范围,并结合场地特点,做出功能较为完善又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案。

二、城市公园的历史发展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导致的人口剧增和环境恶化,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城市已开始通过建造城市公园等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早在奥斯曼进行巴黎改建的时候,在大刀阔斧改建巴黎城区的同时,也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绿色空间;纽约的中央公园也是在此背景下建造的。通过建造城市公园来构筑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最成功的例子是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Olmsted)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该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络网格局的限制,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200—1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ParkSystem),被人称为波士顿的“蓝宝石项链”。

现代公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参考美国公园的发展。盖伦.克兰兹(GalenCranz)认为自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公园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游憩园(thepleasureground)、改良公园(thereformpark)、休闲设施(therecreationfacility)、开放空间系统(thespacesystem)。

游憩园流行于1850-1900年间,其发展至少部分起因于对新兴工业城市肮脏而拥挤的环境的反应。这类公园的典型样式竟是浪漫主义时期英格兰或欧洲贵族的采邑庄园。特点是将原野火田园风光理想化。游憩园通常设置在郊野,使刻意为周末郊游设计的,以大树、开阔的草地、起伏的台地、蜿蜒的步行路及自然主义的风光的水景为特征。人们希望通过工人们在这里通过户外活动保持健康,进而影响到贫民。

改良公园出现在1900年左右,是改良主义和社会工作运动的产物。像早期公园一样,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条件。改良公园位于城市内部,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邻里公园。其最主要的受益者是近邻公园的儿童和家庭。其重要的特征是儿童游戏场。

休闲设施是1930年左右开始出现在美国的城市和城镇中,并成为公园和社会改良目标之间的纽带。他强调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和有组织的活动。随着城市的郊区化和家庭汽车的使用,新型的和更大规模的公园被建立起来以提供各种各样的球场游泳池和活动场地。

1965年以来发展起的开放空间思想,是将分散的地块如小型公园、游戏场和城市广场等联系为一体,构成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

美国公园的发展史和欧洲田园风格的公园代表了西方公园的发展状况。中国的公园起源于皇家园林、私家花园、寺观园林,真正具有市民意义的城市公园是解放以后随着城市建设开始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建设在各个城镇兴建开来。但是,一定要注意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城市公园景观规划

作为一个综合性公园设计的开始,首先要对设计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注意包括了解公园用地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性质与其他用地的关系;公园用地历史、现状及自然资料;公园的用地内外的景观情况。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依据设计任务书,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拟定公园内应设置的项目内容与设施,并确定其规模大小。然后进行公园规划,确定全园的总体布局。待方案被批准后,开始进行各项详细设计。这样的一个流程需要多个专业的协同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

公园规划设计内容在设计流程的不同阶段,深度、专业分工配合、有一定的不同。总的来说以下两点是相似的:

1、规划布局形式

1)规则式布局:在全园的构图形式上强调轴线对称,多用几何形体,比较整齐、庄严、雄伟、开朗。如北京中山公园。

2)自然式布局:完全结合自然地形、建筑、树木的现状、环境条件和美观与功能的需要灵活布置。可有主题与重点,无一定的几何图形。

3)混合式布局:根据公园不同地段的情况,分别采用规则式或自然式布局形式,以取得不同的景园效果。

2、功能分区及绿化设计

1)文化娱乐区:公园中的“闹”区。是较热闹的人流集中的具有文化品位的活动区,设施主要有俱乐部、游戏场、舞池、(旱)冰场、画廊、游泳池等。是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园中建筑多集中于此,因此设置应接近出入口。设计时应避免区内各项活动的相互干扰,可利用树木、山石、土丘等加以隔离。文化娱乐设施应有良好的绿化条件,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尽可能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创造出景观优美、环境舒适、投资少、效果好的景区景点。

2)安静休息区:主要作为游览、观赏、休闲,公园中占地面积最大,可根据地形分散设置,选择有大片的风景林地、较为复杂的地形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山、谷、河、湖、泉等)。区内园林建筑和小品的布局宜分散,密度要合理,体量不易过大,应亲切宜人,色彩宜淡雅不宜华丽。具体来说设施一般有山石、水体、名胜古迹、花草树木、盆景、雕塑、建筑小品,可以开展划船、散步、休息、喝茶等活动。

具体可以设置两部分,即山林休闲区,将公园滑草场、烧烤乐园、草坪、山谷和山林整合规划为山林休闲区。其次是田园休闲区,在公园建设服务建筑、景观挑台、亲水长廊等休闲配套设施。结合水生、湿生植被和生态景观驳岸,形成田园休闲区。

3)儿童活动区:公园中专供儿童游戏娱乐的区域,相对独立,不可与成人活动区混在一起,位置应尽量远离城市干道,避免汽车尾气和噪声的污染。区内设置儿童游戏场、戏水池、游乐器械、儿童体育活动设施。区内建筑、设施的造型和色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区内应以广场、草坪、缓坡为主,不宜有容易产生危险的假山、铁丝网等伤害性景观。花草树木品种要多样化,不要带刺带毒。此外考虑到儿童需要大人照顾,还要设置一些桌凳、厕所等。

四、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规划设计方案将大块草坪分割成为若干小块,在某一时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这既养护草坪的生物机能,增加草坪的可接触性,同时也缓解了公园内人流组织的压力。

2、以人为本原则的迷失

城市公园景观要求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活动特征,使公众参与到公园景观规划和建造过程当中,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却在渐渐地迷失。现在许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忽视了公众的行为活动需求,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如现在一些公园在入口处布置广场,宏伟气派,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坛边缘闲聊与交流。

3、公园景观规划不够深入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注重运用一些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法,如轴线、对景、框景等,而忽视了公园的本地文化内涵,导致公园景观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公园配套设施不足也是另外一个方面。游客在公园中常见的问题是公厕布置过少、分布不合理,座椅、果皮箱和电话亭等配套服务设施形式陈旧,数量不够,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艺术性。

4、忽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另外的许多地方残障人士轮椅都难以进入。城市公园应当更加细致地考虑不同类型游人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公园应继续深化对老年人的关怀。公园规划中要考虑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以及方便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场地设施。公园景观规划中也要考虑残障人士的需要。在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还缺乏这一方面的设施,应当为残障人士设置无障碍系统、专门的残疾人景区和场地。

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一个功能齐全而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会以一个城市公园数量的多少来作为该城市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各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城市化水平在不断加速,今后的十多年里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人涌向城市,在我国更是如此。人们将越来越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因此,我国市政建设部门一定要加强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研究力度,不断创造更优美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倞,秦柯.西方城市公园发展史[J].山西农业科学,2008,(10).

[2]王绍增.本期主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7,(02).

[3]刘玲,范文芳.综述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新观念[J].文教资料,2009,(23).

[4]姚亦锋.现代中国城市公园的问题以及景观规划[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1).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森林公园 渗透 融合优化 提升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原始森林里古老部落茹毛饮血的生活,到都市树林里现代人愉悦惬意的漫步,森林不仅仅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更是钢筋水泥喧嚣中现代人的一种内心渴望和回归向往。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离开自然又要重返自然的人们,如何保留而不是蚕食山水自然资源,并将其作为谋篇布局中重要要素,营造“山-水-城-林”有机整体,不仅仅是对中国古代“山水城市”理想的传承和延续,也是对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 的积极推进。

1.森林公园与城市公园的区别与联系

1.1相关概念综述

1.1.1森林公园的概念

我国关于森林公园的一般概念大多延续了国有林场转型为旅游实体的改革思路[1]。根据1999年的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I8005-1999)中对森林公园作的科学定义:森林公园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和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报批准的森林地域2。

1.1.2 城市公园的概念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 2002)》,“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3。可以看出城市公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其次,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但随着城市旅游的开展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城市公园将不再单一的服务于市民,也将服务于旅游者;再次,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娱乐,而且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市民、旅游者外在需求的拉动,城市公园将会增加更多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主题的产品4。

1.2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2.1地域位置不同

城市公园位于城市建成区内。而森林公园可能位于城市建成区内或近郊区,如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也可能位于城市郊区(距离城市1.5-3.0小时路程),如西安朱雀森林公园;也可能是距离城市居民点较远,大型独立的森林公园,如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1.2.2生态结构不同

城市公园是以观赏植物、人工维持为主,养护管理投入较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较低。森林公园是以自然群落植物、自然演替为主,生态健全、抗逆性高。

1.2.3承载的空间功能不同

城市公园是以人工或半人工的环境为主体,通过创造环境良好的休憩、娱乐空间来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不同体验要求5。森林公园则是以自然生境为主体,在满足生态保护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自然游赏、生态体验和休闲游憩来满居居民亲近自然的不同体验要求。

1.2.4互为补充的游赏体验

随着“假日经济”的发展,“假日出游”越来越多的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新风尚。而森林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的有机补充,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有别于城市的生态体验,无疑会带给城市居民更为丰富的空间感受和心理体验。

2.城市森林公园概念与特点

2.1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

从森林和城市的布局关系来看,大致可分为“林在城外,林在城边,林在城中”三种。而城市森林公园应当是对“林在城边,林在城中”两类森林公园的统称。关于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不同学者均有不同见解。如“城市中出现的有较大面积的山、水、森林,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的游览、!度假、休闲等要求的公园”6;“位于市内或市郊有一定面积,森林覆盖率较高的自然风景”7;以及“位于城市当中并以粗放的森林景观为主的城市公共绿地,同时为市民提供以森林景观为特色的游憩休闲场所”8等等。其中,较为准确的概念当属黄茂玲在其论文中所提出的,即“位于城市或城市郊区范围内,具有一定面积和良好的森林自然景观,同时提供与森林生态过程相适应的满足市民日常休闲、健身、娱乐、生态体验等活动的复合生态系统4”

2.2城市森林公园的特点

2.2.1复杂而稳定的森林生态效益

森林生态系统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光、热、水、气、土壤等)综合组成的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最复杂的组成,最完整的结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最旺盛,生态效应最强。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城市中的绿心,在调节小气候、缓解热岛效应、提供氧源、净化空气等方面的效益可见一斑。

2.2.2开放且互动的公园游憩体验

城市森林公园因为与城市的密切关系(临近城市或位于城市之中),除了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良好的基础配套外,也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对其游赏性及功能性会有更多有别于一般森林公园的需求,与居民的互动性也更强。

2.2.3独特而深刻的城市景观风貌

在中国传统城市格局中,往往将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9。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在现代高楼密布的城市森林中镶嵌的绿色森林,无疑会对城市景观风貌塑造、城市特色形成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2.4保护与开发的综合权衡博弈

从保护与开发角度来看,城市森林公园既要对已有森林生态资源合理保育、完善稳定,又需要从满足居民休闲需求、丰富居民游赏体验方面适度开发,因此,如何合理权衡二者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森林公园规划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3.城中森林营造的规划实例探讨

以下将结合笔者对榆林市大墩梁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实践提出对城市格局变迁下的城市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3.1榆林市城市格局变迁与大墩梁森林公园的价值区位变化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榆林市中心城区位于市域中部,是大漠绿洲-生态示范城市。大墩梁森林公园位于榆林市中心城区西部,然而随着城市空间发展变化,它逐渐由原来的生态绿地转变成中心绿地,成为位于市中心的城市型森林公园。

3.1.1在城市格局变迁中的地理区位

从“依山傍水”到“环山顺水”,从城市西北侧“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到逐步被老城区、建成区、新城区乃至空港生态园区四面围合的“城市绿核”,大墩梁随着城市步伐的迈进而价值凸显。图1

3.1.2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生态区位

作为生态绿心的大墩梁对于串接各类线状绿带、丰富城区内原本局促的绿化体系、重构城市生态格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1公园在城市格局变迁中的区位示意图

3.1.3在城市景观体系中的视线区位

昔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今有“南水(无定河)北园(文化生态园)中茂林,绿珠串接天下秀”,规划旨在借助视轴将古城景观、新城景观以及红石峡、镇北台、明长城边塞遗址带景观与大墩梁进行对接,以此实现传统景观与生态景观齐晖。图2

3.1.4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经济区位

作为公共财富以及现今城区中稀缺资源的大面积绿色空间,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无疑将为区域乃至城市经济价值提升、人气凝聚提供新的吸引力,促进周边地块不断进行功能重组,进而为城市发展开拓新的机会与领域。图3

3.2保育与渗透的生态发展策略

3.2.1生态发展目标

保护并维系区域生物格局及生态安全

绿色理念的培植与渗透

3.2.2生态发展策略

(1)合理确定环境容量与游客容量

环境容量——采用面积法估算。

根据游赏项目性质以及公园地形特征,确定公园可游面积占总面积的40%。即23600000Х40%=9440000(平方米);

整个公园可满足游客一日游,即可游时间为一天。日周转率为1次。

根据《公园设计规范》,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60㎡为宜。其中,水面和陡峭坡地面积占60%左右,公园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不小于75㎡为宜;水面和陡峭坡地面积占

70%左右,公园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不小于100㎡为宜。根据《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主要景点人均游览面积100-400m2/人,一般景点人均游览面积400-600m2/人。综合考虑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风景抚育功能,确定其人均占有公园面积按110-200㎡区间计算。

由此,可估算出公园日环境容量为4.7-8.6万人次

游客容量——由于公园环境容量测算中可游时间是按一天计算的,因此其环境容量和游客容量大致相同,即公园的日游客容量为4.7-8.6万人次。

(2)优先划定核心保育区

规划将公园内森林、水库生态关键因子划为核心保育区,其保护与发展策略包括:保护强化原有山体、水库、植被等自然特色;保护、修复原有山形地貌特征;适度林相改造,更新树种,丰富植被,加强绿化郁闭度;以登山活动为主线控制山脊景观视廊;合理控制森林内的建设规模和强度。

(3)绿色观念渗透

规划在核心保育区适度发展森林游赏,形成以登山眺望、文化休闲、绿色认知、回归自然为内容的区域,通过居民与绿色的亲身体验、亲密接触强化生态观念,实现绿色理念的渗透。

3.3多样与融合的功能发展策略

3.3.1功能发展目标

协调各类用地,优化公园整体环境氛围

合理增加各类设施场所满足游客需求

3.3.2功能发展策略

(1)因地制宜,合理功能分区

规划在生态保育的核心基础上,充分依托现状,形成滨水冶趣园、农庄体验园以及绿色建设控制区三大功能区。图4、图5

其中:滨水冶趣园以休闲观光、运动娱乐、滨水体验、科普认知为主要内容,面积2.6平方公里,共规划草波跌宕区、碧水清湾区、水生博览区、水岸怡情区以及湿地探游区五景区。保护与发展策略包括:引王圪堵水源另辟景观游赏水系;结合功能需求设置多样岸线形态,丰富景观环境;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及植栽设计动静功能分区;弱化人工痕迹,合理控制建筑体量及色彩形态,鼓励仿生及绿色建筑等。

农庄体验园以田园风光游赏、农事学习、农菜品尝、农节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面积1.9平方公里,共规划乐舞农耕区、绿色民居区、田园牧歌区以及林果飘香区4大景区。保护与发展策略包括:保留复垦现有耕地;整治提升现有村落;适度开发农田、果林的旅游价值;引入配套服务设施,强化农业观光游赏特色;引导发展以农业为主的绿色生态旅游产业新模式,提升原有农民生活环境与质量。

绿色建设控制区内涵盖现状已建成的榆林林校,鸿翔酒店、鸿翔装饰有限公司以及新建居住小区住宅楼等多层、高层建筑,多为近年新建,规划暂时保留,作为绿色建设控制区有效防止城市无序建设蔓延。规划控制面积2.7平方公里,近期在控制区西北侧靠近森林核心区处通过密林种植进行空间与景观视线上的阻隔,远期随着城区综合搬迁整治,发展为公园生态、景观和设施建设用地。

(2)完善公园基础配套

公园共设置1处综合服务中心、8处综合服务点,11处小卖点以及五谷坊、水溪茶坊、农家乐等景区餐饮设施、10处服务辅助用房、11处设备用房、12处主要公共卫生间、4处小型医疗救助设施点、9处主要公共电话点、9处公共展示栏,以满足公园及主要景区的管理设施需求。此外,规划还对公园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综合防灾等予以综合设计。

3.4优化与贯通的景观发展策略

3.4.1景观发展目标

强化公园绿色地标的天际轮廓

强化公园景观标识

3.4.2景观发展策略

(1)强化外部视廊贯通

考虑城景之间的联系,公园着重控制与西入口门户区、古城区以及铁西新区之间的3条观景线, 凸出山林在城区中的景观视廊以及优美绿色天际线,增强山与城的视觉联系。

根据控制点、观景点及周边景观的分布关系,规划着重控制与北侧明长城林带、镇北台之间的视线廊道,通过公园内制高点烽火台、观星台与园外明长城沿线、镇北台之间建立视线联系,借景入园。

(2)优化内部视线节点

根据公园地形地貌、景区功能格局,结合观景点朝向,规划在公园内确定了绿色山林景观、人文景观2处景观控制区、4处视线通廊和14处视廊控制点,作为景观视线控制的依据。公园建设中应留出透景线,保证观景、眺望及对视。同时,电力、电讯等工程设施以及大型构筑物应尽可能避开视线廊道建设。图6

表1公园内主要视廊控制点一览表

3.5带动与提升的社会发展策略

3.5.1社会发展目标

带动自身及周边运转,提升区域经济价值

凝聚人气,塑造绿色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

3.5.2社会发展策略

(1)经营策略

规划将山灵五感区、草坡跌宕区、九边怀古区以及林海沐泽区4类地块通过拍卖、招标

等渠道进行土地开发经营,并对其绿地率、建筑密度等地块指标分别予以控制。地块面积共4.0平方公里。此外,还可通过门票售卖,商店、门面、摊位、停车场等建筑、设施租赁以及餐饮店、果园等专项经营权特许出让等方式引导公园产业经济发展。对于公园边缘0.5-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地,规划建议进行适度的低密度高档居住区开发,以增强收益,回馈于公园建设。要求公园整体建筑用地开发比例控制在1%以内。图7

表2土地开发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2)建立绿色生态品牌意识

规划在城市层面积极寻找保护与利用的最佳平衡点,通过对旅游项目、节庆活动与环境保护的持续投入打造城市绿色品牌,探索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品牌共赢的城市经营模式。图8

4.结语

从森林茂盛的远古富庶到大漠绿洲的生态名城,榆林用绿的信念扎根萌动,与“绿”结下不解之缘。从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到藏水聚秀的城市绿核,大墩梁宛若一颗绿色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延展,烙印了它与“城”的绿脉相通。“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大墩梁森林公园规划旨在反客为主,从由外而内的被动保护转化为由内而外的主动发展:在山的“绿脉”以及城的“人脉”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对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自身环境、景观以及设施品质的提升引导公园开发与保护良性健康发展;通过公园赏心悦目的环境以及寓教于乐的项目带给人们绿色的享受以及生态观启示;使“林园”成为人们能够在自然中呼吸的城市绿色“乐园”和生态名片。从“大墩梁”的美好构想开始,让更多的城市森林激活能量,让“山-水-城-林”的有机整体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抒写绚烂的一笔,未来任重而道远!

1、江海燕.广州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05

2、GB/T18005一1999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S].

3、CJJ/T 85— 200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

4、黄茂玲 . 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三台县凤凰山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2011 .

5、邓雨佳 . 城郊型森林公园_三台县凤凰山森林公园景观空间设计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 .

6、张万荣,钱益新,王小德.混州西郊城市森林公园总体设计探讨[J]. 浙江林业科技,2003,23(3):

47一50

7、江洪,刘典伟,张万萍,等.城市森林公园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J]. 研究动态与进展,2003,22卷增刊:78一80

第12篇

关键词:低碳;滨江公园;规划设计;

正文:

前言

截至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6.6%,且以每年一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增长,在几年之内城市化率就将过半,也就是说不久中国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之中。随着中国高度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娱乐活动要求越来越高。但大多数城市的休闲娱乐、生态用地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因此对城市公园的需求剧增。

要提升城市的滨水景观形象,就要针对我国滨江公园的具体特点进行规划设计,而如今很多滨河公园的景观设计都存在着严重的高能耗,多浪费,如:对原有地块完全重建,大量的破坏植物,硬质铺装的大面积使用等等问题,于是我们试图寻找“低碳”途径来进行滨江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

1、项目背景

1.1 九江滨江生态公园区位

九江是江西省的北大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九江滨江生态公园位于九江市浔阳区金安组团九江长江大桥东侧,西起九江长江大桥东至中石化金鸡坡油库,总用地面积18.99公顷。

1.2 地段的现状特点

九江滨江公园位于九江长江大桥桥头两侧,主要在长江大桥东侧。

建设区域内现有沙场6家,码头13座,其中沙码头7个,煤码头2个,石子码头2个,散货码头2个。沙场和码头集中在琵琶亭至国电九江发电厂电煤码头之间区域内;有供水泵房3座(国有九江发电厂一期、三期供水泵房各1座,石化总厂九江分公司排水闸门一个)、国电九江发电厂排水泵房工作用房1栋、国电九江发电厂电煤码头一座、中石化九江分公司批发油站一座等生产性用房;美孚洋行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用地25亩,美孚洋行别墅、办公楼、油库等建筑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缺乏空间联系;1988年修建的琵琶亭,占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构筑物状态良好。

2、现状存在问题

现有琵琶亭景区规模小,场地狭小,地势低矮,排水不畅,如果重建,会造成资源上严重浪费;现有的文物保护单位美孚洋行别墅、办公楼、油库等建筑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且现为中石化九江分公司使用,其油库安全要求与文物保护、旅游景区规范不符;区域内现有沙场共6家,码头13座,沙石码头场地混乱,环境景观差;二电厂泵房等生产性建筑立面破旧,生产区内建筑物凌乱,一些破旧围墙阻碍观江视线;现状混凝土防洪堤高差2米,妨碍人们的景观视线和以及区域间的联系;现状地段沿江界面分布着几处斑块状的芦苇荡,没有进行系统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3.基于低碳基础的设计措施

现今,随着人们对科学认识的升华,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低碳”也成为世界各国瞩目的焦点。

3.1国际上流行的“低碳”途径。

当今世界低碳的主流主要是在讨论“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

3.1.1 “低碳经济”一词首次出现于2003年的英国政府白皮书(,其主要的理念是:强调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应尽可能向大气中排放最少量的碳,以降低能耗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实行低碳生产。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水平与结构、具体形式、社会性质,因此低碳生产环节至关重要。低碳生产可以通过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来实现,其特征是“两低一高”(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

(2)“退二进三”的产业模式。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为第一产业的五倍多,为第三产业的四倍多,因此控制高碳消耗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对于低碳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3.1.2 “低碳社会”,倡导人们采取积极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创建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培养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文明的低碳文化理念,形成具有低碳消费意识的“橄榄形”公平社会(“橄榄形”社会: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形”的社会结构,旨在创造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结构合理、公平的社会)

3.1.3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城市中的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以低碳为理念、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目标的城市。其最主要的核心是培养城市居民和企业的低碳的消费方式,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降低城市中的碳排放量。

3.2基于以上几种“低碳”概念的分析,浅析滨江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的几种生态途径。

以上几种方式的共同之处在于降低碳的排放量,尽量减少各种资源、能源的浪费,以及资源、能源的再利用。在滨江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体现“低碳”:

3.2.1 遵循生态原则

(1)充分利用滨江生态公园原有状况较好的树种,尽可能的减少新植物的种植,以减少“碳消耗”;增加植物的多样性、立体绿化、多用乔木、选择适宜粗放管理的植物品种等,这样做既可以有效减少维护园林绿地所需的碳成本,同时又可以保持滨江公园的开放性与可达性。

(2)在设计中减少采用“高碳”材料,如减少高能耗的玻璃、钢材、水泥的使用,增加泡沫混泥土、再生材料、竹子等低污染、低消耗的材料。与树木相比,竹子生长迅速,吸收二氧化碳量是普通树木的4倍,而竹子作为新型的建筑材料完全有可以,甚至被称为“植物钢铁”,与树木相比,竹子生长迅速,吸收二氧化碳量是普通树木的4倍,而竹子作为新型的建筑材料完全有可以,甚至被称为“植物钢铁”,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马库斯・海因斯多夫的“德中同行之家”展馆以及世博会中的竹子的高度利用:国际竹藤组织馆、带竹子穹顶的印度馆、以竹子和泥土编织墙体的秘鲁馆、竹藤版鸟巢的西班牙馆……

3.2.2 现状建筑和构筑物“再生”利用

对于滨江公园中的历史建筑,以及保留较好的建筑和构筑物可以使用以下几种“再生”的利用方式:

(1)对于建筑状况较好的历史保护建筑,对其周围景观环境进行整合设计,以突出建筑物的历史遗存痕迹,同时转变同滨江生态公园不协调的建筑功能,如原来的建筑是办公楼,私人别墅,可将其转换成为展览馆,博物馆等来体现公园所在城市文化内涵;

(2)对于建筑状况一般甚至破损较严重的历史保护建筑,可对其建筑立面进行处理,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保留其原有基本构建,为其穿上“外衣”。这种“外衣”可以采用新型的低能耗的建筑材料。

(3)废弃的工业建筑的“再生”利用:

对工业建筑可予以保留的,可采用“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对其建筑内部和周围进行环境设计,其建筑功能可以转换成滨江休闲、娱乐、休憩的场所,如茶楼、咖啡厅、酒吧、休憩一角等。

对建筑质量较差的,可对其进行拆除,拆下来的建筑材料,可采用环境艺术的处理方法对其进行再利用,用此方法可以打造滨江生态特色工业文化景观。

(4)对景观特性较好的构筑物进行“有机”保留,景观效果特别差的构筑物可以移除;影响了某一地块的滨江景观视线的或者不符合其地块景观特色的构筑物可以将其转移到适合的地方去。

3.2.3 充分利用原有景观特性

(1)防洪堤的利用,垂直状或者陡坡状的防洪堤往往只是起到了防灾的作用,阻止了游人同水的亲近,可以将防洪堤进行几个大型的阶梯状设计,将每个阶梯辅以其适当的功能,或步行廊道,或景观雕塑,或休息平台。

(2)竖向空间的利用

滨江公园往往位于长江大桥旁边,充分利用大尺度的竖向空间进行设计,利用现有的景观特性达到观桥与观景的结合,塑造滨江公园特色景观。

3.2.4步行优先原则

在滨江生态公园通过步道,植物组织方式的配置,公交站点以及停车场的合理设计,减少游人汽车的使用,鼓励人们步行游览公园。

3.2.5体现节能、环保

这一途径主要通过滨江生态公园中的照明系统来体现,可以采用节能灯,太阳能面板灯以减少电耗。同时设置环保警示牌、环保装置艺术展区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景观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