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56: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67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是自然环境设计的重要导向,其对自然资源保护、合理调配、利用、开发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直接影响整个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然环境的整体审美性、甚至社会与自然共存的可持续性。
1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现状
以1982年我国第1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出现,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到1984年,以广东流溪河、沙头角等第2批国家森林公园的出现后,森林公园增长态势明显,其景观规划设计更有了清晰的方向逐渐去归类出现各类型的森林公园设计,例如火山、湖泊、沙漠绿洲、冰川、海岛、溶洞、温泉、草原、海滨以及城郊园林的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景观的多样性,拉动了我国旅游经济的收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不过,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带来了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上的商业气息过重、游乐设施过分增加、旅客安排与指引设计不合理、周边配套建筑规划设计建设项目不协调等,这些因素在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出现,对整个景观设计的价值出现减分的效果。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些情况反馈下中应作新的思考,以适应更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技巧
2.1 灵活处理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
对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要考虑的基本要素要与地域和特色呼应,通常考虑公园的植物情况、地形地貌、水体系统、动物活动、综合人文资源等,根据具体的规划设计目标定位,把气候、时空因素等综合考虑分析的。对森林公园具体的景观设计基本要素做灵活的运用,形成山、石、水、物、情的全方位巧妙融合,体现森林公园固有的独特景观美。
2.2 规划设计处理方法
2.2.1 多维度立w景观设计思路
森林公园本身是天然美妙的大氧吧,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可以考虑人的感官系统与其互动关联,在视觉效果设计构思上,要把自然客观景色、传承的文化景观美、观景长线、最佳框景点等做最好的比较和分析,尝试达到视觉设计上的最大化容纳。在嗅觉互动设计上,可以把森林公园在大自然中拥有的淳朴味道科学地引入,把公园的清新、清香、清甜、清爽淋漓尽致地在环境中弥漫。在森林公园中体验自然的细微,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以自然式的植物群落结构布置,用植物景观规划与香味树种搭配设计思考,体现新气息的存在感。在听觉景观设计过程中,考虑到风声、瀑布之声、流水声音、虫鸟鸣叫的声音、雨声、鸡犬鸣吠的声音、人工处理的流水的声音、各种噪杂的声音、寺院钟声、公园背景音乐及人本身发出的声音、回声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能考虑到这点是设计人员能否用声音语言再现大自然美景的重要手段,它是视觉的最加配合方式。当然,触觉设计考虑也不容忽略,毕竟最直接的行为是印象最深的活动,能把手、脚零距离地接触自然景观,是真实的景观在生活中的最好的体现辩证和检验。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能有这些行为的周全思考,会使得整个森林公园的整个系统有真实的诠释和展现。森林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产业环境空间,在主要自然环境凝造的氛围下,公园的游客活动氛围打造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子,活动项目需要统一的规整处理和规划布局,它是属于森林公园动区空间,具体包括的活动例如:野战、野炊、野营、烧烤、露天歌舞晚会、篝火晚会、垂钓、划船、漂流、攀岩、蹦极等旅游娱乐类的活动,在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把整体与局部考虑进去,发挥森林公园最大的功能化。深圳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韶关市小坑国家森林公园、惠州市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樵山国家森林公园、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园等在这方面的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善用多维度立体景观设计的思路,全方位感受和交融到森林公园的意境中,会产生更多意想不到的景观设计效果。
2.2.2 升华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森林公园的设计开发与研究需要设计原则的升华,通过对原有设计原则再定义,重新审视对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原则的科学总结梳理,把我国森林公园发展各个时期的特性与规划设计理论再分析探讨,以未来发展的思维勾画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规划新原则。以尊重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在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积极引入本土文化创新点并把传承的灵魂继续发扬光大,这样的设计做法更多的在历史名胜出现,例如: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在坚持个性化的基础上,突出时代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以这样的方式能把人们对原有森林公园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感悟,把原景观的设计不断赋予新的生命力和活力,用时代的审美与原景观美巧妙地结合;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系统统一中,把社会、自然生态、经济发展融为一个协调关联体原则。森林公园其本身就是一个美妙的综合世界,它的构成体系已经反应出无论是森林景观、地质地貌景观还是水域景观的综合收益,直接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重视现代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新原则,对当今和未来的森林公园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 结语
通过以上的综合阐述和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很多的美中不足,在追求经济利益与地方发展的情况,它已经成为地区长远发展和提升的重要课题,设计师只有在规划设计中把环境,生态保护、自然绿化效益,地域整体环境与周边协调,尊重自然规律,激活地域的传承文化和优势多重综合考虑,开展设计工作,才能更好利用森林公园价值造福人们。另一个角度来说,森林公园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国家面貌,设计人员在景观设计时注意塑造中华民族特色、文化、时代特点、地域优势、人文精神,把我们的思想和理念更好地在世界人们中展现,打造中国特色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作为景观设计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不断努力设计出与时俱进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作品,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刘福智.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9).
[2]黄明,罗晨.城市森林公园项目运作模式的研究[J].建筑施工,2006(12).
关键词: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ourism consumption also changed.The current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era of experience economy, while forest tourism recognized and welcomed by the people. However, the current experience of China's forest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an not meet people's need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analysis of the main points of Forest Park to experience the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 Forest Park; experience;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52 Q149 文献标识码:A
森林公园是集旅游、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森林公园旅游受到人们的热捧,但其在体验化景观设计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需要进一步改善。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在本文中解析了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的规划设计。
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设计的原则
体验设计是以消费者的有效参与为前提,以消费体验为核心,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感受到美的过程。因此,森林公园的体验设计的总的理念,应是一切从游客的角度出发。而在具体的规划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参与性的原则
当前,许多的文娱综艺节目受到了观众的喜爱,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华汉字拼写大赛》、《开心辞典》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节目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比较强。而旅游体验也是调动旅游者积极性,让旅游者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感受到快乐。
但当前森林公园仅仅停留在观光和休闲这个层面上,给消费者提供的是一种静态的体验,因此缺少相应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因此,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应当增加参与性较强的景点和项目,通过更新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等,增加娱乐性和参与性较强的内容。
可持续的原则
现阶段,网络和媒体所宣传的森林公园旅游还停留在自然旅游这一层面上,而这一层面的旅游活动强调的是森林公园旅游的自然属性,但是忽略了可持续性这一属性。
因此,为了把握住森林公园旅游的方向,实现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体验化设计中,必须从制度上入手来加大公园森林植被的保护力度,通过公园内部服务设施的朴素化等,控制影响森林资源的因素。
此外,森林公园的开发可当地的居民合作,让当地居民参与到森林公园的开发与保护当中来,实现森林公园体验化设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保护性利用的原则
旅游部门的相关数据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实现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当中,接近25%的保护区形象受到损害,而超过10%的保护区出现了资源退化的情况,而3%的保护区出现了大气污染的状况。这就要求在森林公园体验设计中,必须遵循保护利用原则。
而遵循这一原则,就需要使人们认识到森林公园实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宣传保护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目标,可对公园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保护利用意识,来间接提高旅游者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性。
二、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规划设计重点
(一)确定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设计的主题
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规划主体,首先必须要有一定吸引力,从环境、地理位置以及自我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改变人们的习惯。
而森林公园的主体影响力应该较大,通过旅游者的体验,可以增加游客的现实感。比如神农架森林公园通过建立科普馆,解说“野人”的故事,把珍贵动植物的标本加以展现,游客置身其中,好感自然增加,因此其森林公园旅游获得成功。再次,主题的整体性要好。森林公园的主体应当显示协调性,根据景区的特色、旅游者的需求等,确定各个季节的主题。最后,公园的景点必须尽可能多,以此来吸引游客。
合理规划森林公园的体验旅游项目
适度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新的旅游项目的开发,主要是为了吸引年轻一代的旅游者,而新增加的旅游项目则应集中在冒险旅游项目上。冒险的旅游项目,可让旅游者通过亲身的体验,感受到紧张和刺激。
此外,森林公园体验化规划设计还可以增加森林探险、健身游以及风情游、高山滑雪旅游等项目,但是这些旅游项目必须具备吸引旅游者的特点。由于这些旅游项目的风险均比较大,因此,在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安全设施,确保游客在体验式旅游中不会遭受安全方面的威胁。
营设森林公园体验的气氛
森林公园体验景观的主体是游客体验的基础所在,但是其还必须通过深刻的印象来实现。因此,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通过以下几方面的设计来营设体验景观的氛围:第一是视觉设计,第二是听觉设计,第三是触觉设计,第四是嗅觉设计,第五是活动设计,第六是其它设计。
其中,视觉设计指的是通过捕捉景观的颜色、外形和大小等,从而使旅游者对景观产生一定的印象。视觉设计是森林公园体验式景观规划设计中最基本的一项设计,其设计对象主要包括森林公园中的森林、建筑、文化产品等,通过视觉设计可以使游客获得美的享受。
听觉设计指的是有效利用森林公园中的各种声音,比如把高山流水的声音与风水碰撞所产生的美声柔和到一起便可以受到良好的听觉效果;而这样的听觉设计通过游客的想象,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色彩。这也就是说,通过合理的设计,声音也可以显示出多种色彩。
嗅觉设计指的是利用森林公园中的各种花花草草所散发出来的幽香,影响出可以愉悦游客身心的氛围和环境。在森林公园中,不仅有着清新自由的空气,而且空气中还满含香气,定会让游客陶醉其中,从而使游客流连忘返,带给游客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和体验。
而其它设计指的是整合多种感官刺激,把吃、穿、住、行等各种服务通过让游客体验的方式整合起来,从而给旅游者创造完整的旅游回忆体验。此外,为了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旅游体验,公园还可以开发多种旅游纪念品供游客选择购买。
结语:
当前,在森林公园的开发利用当中,体验式景观设计是一个较为棘手和重要的课题。森林公园体验式景观设计必须遵循可持续性、参与性和保护开发利用性这三个原则。同时,在设计景观时,应当站在旅游者的角度,一切以游客的需求为根本指南,实现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能开发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吴琴香.森林公园体验化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2]闫奇峰,廉伟.我国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城市设计研究,2013(1)
Abstract: from the United States can be seen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and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has the close relation, both in many areas overlap coincidence,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ers in the field of urban planning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So i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with the landscape design theory to guide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景观设计理论指导城市规划的依据
1. 美国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密切联系
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其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大工业生产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他们渴望得到一个自然。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应运而生。
1.1Olmsted
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1.2Ian McHarg
生态规划的倡导者,他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建立了当时景观规划的准则。McHarg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被称之“千层饼模式",从而将景观规划设计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
2.当今我国所面临的生态困境
目前,我国660多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在城市和乡村流淌的河流几乎没有一条未被污染;在中国境内的大多数河流上建筑15米以上高度的大坝25,800座,占世界总坝数一半以上;每年都有3436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变成沙漠,且每年都在不断上升;每年都有近50亿吨的土壤被侵蚀。在过去的50年中,有50%的湿地消失;地下水水位每天都在下降。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是环境的破坏。
这一系列的数据说明,中国的生态处境很险峻。我们需要有一种与自然系统,自然演变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特殊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经验,来解决现状社会问题,以及未来社会人口迅猛增长和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的难题。
能帮助我们度过难关解决生态问题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经验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应该是中国的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相结合,用景观设计理论指导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在美国,景观设计是同城市设计紧密结合的,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意识进步以及技术的飞跃而不断得到调整,在动态发展中,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从局部的环境调整走向整体环境的改造,同时,越来越多的商业企业感受到景观设计职业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商业价值。而广大公众也因其在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平衡方面所所取得的成就而对其大加赞扬。可见,在美国的城市发展中,景观设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我国,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也正是创造性地将中国的风景园林同城市设计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所以,中国应当扩大园林景观师的职业范围,让他们运用丰富的园林设计知识与优势,结合当今优秀的城市设计原理,积极参与到城市的改造、商业步行街建设以及城市设计当中,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环境面貌。
二、景观设计理论指导城市规划的优势所在
1.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我们一直强调的“设计以人为本”的说法,其实是比较片面的。因为从生态价值圈这个意义上理解的生态,全面理解的生态概念,土地和环境都是有生命的。而环境中的土地、动物等等都应该拥有各自的位置,得到相应的尊重。中国人普遍认为,西方哲学是“天人二分”的。但是,有很多现代的西方景观规划设计师们也一样相信“天人合一”的哲学原理。
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景观设计理论在城市规划上的反馈,也正是人类道德价值的反映,通过这样的城市设计,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设计必然是长远的、尊重自然的、维护生态的、切实为人类创造可持续发展生存空间的设计。
2.传承中国造园文化
有人说,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或者生活空间,很难满足现代中国因“人多地少”而带来的像“需要高密度住宅”这类要求。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设计的一些手法,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现成的好的做法。在传统的中国园林设计中,不是用人工的理性和几何方式来创造景观,而是用他们所熟悉的自然景物来创造一个微缩的自然景观,造就了不少“一壶天地”。将现代景观设计理论结合中国古代造园手法,对我国的城市规划进行指导,可以达到高效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将我国丰富的造园文化传承下去,
3.保证城市设计的整体性
从目前我国的城市设计项目来看,几乎是由规划师、建筑师、园林师分工分段合作完成,这种工作模式导致生态环境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利用,同时造成建筑环境与园林环境的脱节,使设计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由景观设计师负责整个城市设计项目的全过程,能够消融规划师、建筑师、园林师的明确分工界限,有利于创建协调一致的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空间的整体构建,营造自然和谐的城市氛围。
三、景观设计理论指导城市规划的具体手法
1.他山之石
美国景观设计发展是美国工业化发展的产物,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在对待产生于美国并发展起来的现代景观设计理论的态度上,我们必须采取儒家的取之有度,笔者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实行“拿来主义”。
关键词: 景观 景观规划设计 三元论
一 前言
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曰是举足轻重。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 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 决的根本问题。 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 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 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 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 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生,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二 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 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 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 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己。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 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 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 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呈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 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 放在解决这三万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设计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阴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 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地意识淡薄,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司题。由于人口众多、几千年来城市户外环境场地一直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就连景观规划设计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来满 足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户外活 动场地才适合,就 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考。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 这三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 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 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 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转贴于
三 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最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 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 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quot; 游憩行为“、”景现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 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二者进行 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quot;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 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 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十同而已。
四 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一个稍上规模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通常需要来自不同领域总共数人乃全 数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专项负责人员参与,若要保证起码的质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 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 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谁是纲,谁是目?必须达成共识,否 则纲目混淆,主次颠倒,反而给规划帮了倒忙。这就如同城市规划,社会经济、人口、文化、总体、道路、景观绿化、市政管线,在众多分工专项中,需要由“总体”作为龙头,也 如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中要由建筑作为统领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心理行为、游憩、资源、文化、历史、景观、园林、环艺、交通、设施、环保、生态 等等,在这些众多因素的专项规划中,也需要一个“龙头”,这个龙头必须是游憩行为一时空形态布局一环境生态保护三结合的“规划”。结合国情,基于实践,笔者坚持以景观与城 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 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观划设计理论。对于目前我国刚刚起步、众说纷纭、观点各 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笔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侧重:
1、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固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
2、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
3、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 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六 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观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分争景观规划设计天 下?quot;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的综合。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 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 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只引出一个大的分 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目前,在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栌性傲肿ㄒ档 拇笞ㄔ盒S?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所。由此就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 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往往需要若干个专业的共同支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应当变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
【关键词】滨水生态公园;规划布局;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254-01
一、滨水生态公园概念
滨水生态公园是指临近水体区域而建,专为居民提供观赏、休闲、游憩、文化交流的公共绿地。滨水生态公园的生态环境对城区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怡人的生活、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规划布局布局
“两轴”、“五心”、“六片区”
两轴:以公园西入口广场至水上舞台东西向轴线作为景观主轴,主要景观节点沿主轴布置,依次为主入口广场、水上喷泉、麒麟阁、水上舞台。北入口至公园中心的高台建筑为景观次轴。这一主一次两条景观轴共同构成整个公园的骨架。
五心:公园中心的高台建筑为一心、公园西入口广场为二心、游船码头为三心、南湖宾馆为四心、水上舞台为五心。五心即五个主要景观节点,通过景观主轴联系起来,丰富了公园的景观骨架。
六片区:整个公园分为六大功能区。分别是水景区,利用挖湖的土方堆起的山及山顶的高台建筑以及水上舞台,垂钓平台。生态密林区,种植景观林为主,起到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入口景观区,开放的广场形成大气的公园形象,雕塑广场体现出整个公园的灵魂,水中音乐喷泉成为这个景观序列的。休闲娱乐区,包括拉膜广场、麒麟山庄、游船码头;南湖宾馆,在公园的西北角布置集商务洽谈,住宿接待,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四星级宾馆。观景区,在公园的东南角堆起假山,成为公园的至高点,山上的观景亭也成为了欣赏景观的最佳位置。
三、滨水生态公园景观规划方法
(一)道路交通规划
1.三级道路网设计
全园道路系统采用自然式布局,把各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形成道路网络。路网规划由陆上游与水上游组成,全园分一级、二级、三级道路形式。
一级路形成环路,贯通全园,并联系各主要景点,大都与水相临,增加融合性。路宽4米,可通车,方便公园管理施工、消防。
二级路为连接各景点的纽带,路宽3米以自然线形为主,根据景观需要的不同选用不同的铺装材料和铺装形式,如红石板、透水砖、沙石等,并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形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窄,坐凳、坐椅处外延边界,园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宽窄不一,曲直相济,园路多变,生动而有活力。
三级路1.2-2米宽,是各区内的游览步行道,作为纽带联系一、二级道路及全园各主、次景点,路面采用接近自然朴实无华的天然材料,如卵石、天然块石等。通过行走卵石路,按摩足底穴位,达到健身目的,又不失园林一景。
公园停车场共两处,结合主出入口位置进行综合设置。
(二)竖向规划
公园现状地势平坦,为增强公园的吸引力,着力营造山水自然风光特色,在公园东南部设有主山体,高度10米,为植物景区造景创造条件,同时成为公园的制高点和主要观赏面的绿色背景,其他区域适当设计1.0-1.5米不等的高低错落、连绵起伏的山丘和缓坡,并点缀景石,用以分割空间,组织交通。这些地形的设计,丰富了园林空间层次和变化,使公园更加贴近自然,穿行期间,可领略同一景观的变幻。
(三)驳岸规划
整个湖面的驳岸规划以自然式缓坡驳岸为主,整形式平台驳岸为辅,自然式块石驳岸和自然式卵石驳岸并存,追求一种自然原生的状态。
(四)给水和排水规划
1.人工湖用水通过超级支渠引入的黄河水和人工蓄水两种方式。
2.生活用水连接市政管道,公园喷泉、跌水用水利用河水循环使用。
3.公园消防用水,需合理的引进供水管网布置和配套工程设计。
4.绿化灌溉用水,直接利用河中水,并根据植物的分布,制定不同的灌溉方式,如喷灌、滴灌等先进设备技术,避免绿地漫灌用水,杜绝浪费。
5.各类广场及公园管理区采用组织排水和自然排水相结合的方式,其余区域以自然排水为主,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沿地面自然排放入人工湖中;生活污水和废水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五)植物景观规划
绿化规划设计在整个环境规划设计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整个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植物规划总体做到:“绿树葱翠、百花争艳、四时有景、多方景胜”。植物的配置,以适地适树为原则,以深根性或根系发达的乡土树种为主,考虑有经济价值的树种,并充分考虑季相变化,乔、灌、藤、草、花配合,复层群落式栽培,落叶树与常绿树并重,彩叶树与芳香树种配合,形成三季观花、夏秋观果、冬季有绿、季相丰富的特色景观。
主要树种有:银杏、紫叶李、地被菊、紫薇、旱柳、泡桐、榆叶梅、荷花、香蒲、玉兰、侧柏、合欢、水葱、垂丝海棠、国槐、等。
(六)夜景规划
公园主要道路设置高杆灯,其余道路和景点设置庭院灯、草坪灯、照树灯、地埋灯、线型灯等景观灯具。采用多回路的照明系统,平日照明与节日照明分层次控制,达到实用、经济、美观的综合照明效果。游船码头、麒麟阁、水上舞台、麒麟山庄等主要景点在景观照明上突出夜晚的灯光效果。公园夜色中的景观照明,使公园更显活力,人们在夜色公园中因美丽的夜景而心旷神怡,整个南湖公园处在流光溢彩之中。
(七)紧急避难场所的规划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过度集中,健全城市防灾系统已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艰巨任务。在城市各类防灾系统中,公园绿地是一种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自然游憩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又能发挥避难疏散重要作用的场所。公园大型绿化活动场地、绿化停车场、广场设计为紧急避难场所,包括西侧主入口广场、北入口广场、拉膜广场、树荫停车场等,平时是休闲娱乐的场所,灾时作为棚宿区。
参考文献:
[1]魏强.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魅力中国,2010(1).
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蜿蜒千里,运河沿岸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及民风民俗各具特色。随着“宜居城市”理念的提出,在大运河后申遗时代如何合理改善运河环境,打造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景观,提升运河文化内涵,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已成为沧州段运河景观规划设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京杭大运河沧州主城区段运河景观规划范围
京杭大运河沧州主城区段运河景观带的规划设计,主要规划范围为大运河流经沧州市区的渤海路至海河路东西两侧,分界点设在运河两岸第一个街坊外缘道路,沧州市区内运河河道的总长约为13.7千米,规划占用地面积大概为11.7平方公里。京杭大运河跨越沧州市区,在主城区内由永济路、新华路、光荣路和解放路将南北运河景观带划分为三段,将南湖公园和人民公园两大景观节点与之连接。
二、京杭大运河沧州主城区段运河景观设计定位
京杭大运河沧州主城区段景观设计要基于“生态、文化、休闲”三大主题。北段景观规划的定位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中段景观规划定位侧重于居民生活休闲,南段景观带规划定位主要体现生态科普主题。
景观设计要以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基础,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积极融入当地居民的休闲娱乐要素,努力打造具有宜居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元化实用为一体的旅游景观。
三、京杭大运河沧州主城区段运河景观设计要素分析
(一)水景
京杭大运河沧州主城区段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景观要素之一就是水体。水体主要包含静水和喷水两方面。
在沧州主城区景观带上,南湖公园和人民公园内的湖水是最具代表性的静水。南湖公园依自然形态修建,湖水呈现出一种明净和祥和的视觉感受。人民公园的人工湖配备有人工堆砌的假山,营造了一种恬静和优美的意境,使人身心舒畅。
喷水因其动态美成为运河水景中的重要景观要素之一。在沧州市区的运河景观带上,在运河的西侧和解放桥的南侧设有一圆形喷泉,给游客带来动感的美的感受。
(二)护岸及沿河道路设计
护岸线的设计保持了其原有的自然弯曲,通过对两岸进行硬化处理,使其形成一定的囊状结构,在保证美学设计的基础上又能发挥较好的防洪效果。护栏及水上平台的设置,保障了游客在安全的基础上亲近水面,满足了人们观赏的需求。
沧州主城区运河景观带的沿河道路主要体现交通组织功能、引导功能及划分空间的功能。对游览道路进行合理规划,既要满足游客游览运河景观带的需求,又要利用主路线将运河景观带的各个景观节点连接起来,满足人们对舒适型和艺术性的要求。
(三)绿化种植
运河沿线的绿化种植通常要与河水的走向保持一致,具备一定的连续性,充分发挥植物的自然生态功效。主要种植的植物类型为列值,同时要配置一定的群值,构建一些新型的绿化带,植物种类主要以包括杨树、柳树、槐树为主,通过绿化植物的布置和种植,营造自然和谐的自然环境。
(四)建筑及桥梁
沧州主城区段的运河沿岸的建筑体现了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在距离运河较近的住宅楼上装饰和运河相关的图案、灯饰,将运河和周边建筑有机结合。以清风楼、南川楼为代表的仿古建筑,增添了运河两岸古朴典雅的美感。
桥梁是连接河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设计造型优美的桥梁结构,也能给沿河地带塑造良好的景观效果。位于光荣路上的彩虹桥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构造成的钢筋混凝土索拉桥,其配备的霓虹彩灯在夜间桥梁上的灯光闪烁,成为夜景中最为独特的风景线。
四、京杭大运河沧州主城区段主题景观节点分析
(一)生活休闲为主题的景观节点
京杭大运河沧州主城区景观规划设计中段的核心重点体现的是生活休闲。位于中段的南湖公园是沧州地区最大的自然水域,是运河景观带上一处十分重要的景观节点。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2005年政府开始进行南湖改造建设,沿南湖周边修建了驳岸,构建了亲水平台,清除了湖底的淤泥,修建了南湖广场及环湖公路,设置了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等,成为市区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二)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节点
沧州运河段景观带设计重点突出历史文化特色。沧州市文庙是明初修建的梁架斗拱结构的古建筑,是目前保存较好的古建筑遗址。沧州主城区中段运河东岸是沧州幞头城址,散布着众多古建筑遗迹,主要集中分布在解放路运河至交通大街之间。在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的景观带规划设计中,要深入挖掘沧州地区的古文化特色,充分展现运河的怀古情结,打造沧州运河古文化景观。
(三)景观带夜景照明设计
沧州运河景观带上,夜景不仅有自然朝霞、落日夕阳及月色,还有路灯、照明等。沧州市主城区段运河的景观照明主要利用多种照明光源,滨水景观夜景照明依据冷暖色照明效果进行了不同设置。对于桥梁树木利用了小范围的泛光灯进行照明,进而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感受。
关键词:区域原生态科学化;景观施工;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生态;伦敦绿色廊道
Abstract:Landscape design to regional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for ecological balance area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e rational use of land and space resources as the guiding premis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The London Green Corridor case, using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cience i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Keywords:Regional Ecological Science;Landscape construction;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Urban Ecology; The London Green Corridor
中图分类号:TU9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073-02
1 前言
园林的建设是伴随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人们远离大自然后,渴望返朴归真,追求自然生活环境而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兴园林绿化风格。在城市整体规划和城市生态建设中,提出区域原生态科学化概念,并应用于景观规划设计及施工中。区域原生态科学化概念是指保护区域内原有的生态环境,运用科学方法培植多种植物生长,因地制宜地创造整体的景观效果。景观规划设计是为当今作为保护区域生态科学发展提出理念,景观施工则是重点实施如何保持生态平衡。在当今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反省中重新审视人类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使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逐渐趋于平衡;另一方面,人们更加需要建立一个融合目前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化、多元综合的理想生活环境空间。区域生态科学化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
2 区域原生态科学化的概念
广义的区域原生态科学化是指用生态科学方法对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原生态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原生态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原生态科学化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自然原生态环境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当我们把一些小规模的景观规划建设行为放在一个区域背景考察,并且与强有力的促进城市增长的外力因素结合起来看时,区域原生态科学化地必要性就显现出来了。作为区域经济中的重要节点.都市经济的出现就是这样一个背景和外力因素的主要标志。计算机、通讯、信息技术的革命使整个区域前所未有地联系成一个网络.都市成为全球经济的控制节点。除此之外人们的流动性也大大增强了,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上表现为移民、全球商务和旅游;在区域层面上表现为机动车拥有和使用量的增加。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环境与20年前孕育新传统主义的环境有所不同,城市快速发展也造成了原生态破坏;于是区域规划针对这些新的情况再次出现;在区域原生态科学化的宏观大背景下,进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场地要素,多方面权衡利弊,综合评价后,再进行景观的施工工程。
3 区域原生态科学化的来源
区域原生态科学化是安排聚落并使之与区域原生态相协调的活动。它考虑一个住区系统——城市、市镇、乡村——是如何通过道路、运输、公用事业、通信线路等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又是如何通过自然原生态河道、农田、公园、湿地等开放空间来相互隔离、缓冲的,使原生态达到科学化可持续发展。
McHarg的《设计遵从自然》一书引起了国际性的反响.并改变了景观规划设计和区域原生态的发展方向。他的设计方法是在区域尺度上整合原生态环境及其他要素。这个方法标识了自然系统吸收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McHardg.1969)。Ed Bacon的著作《城市设计》描述了如何指引及调整城市内部的增长,从而使它区别于增长管理这种着眼于乡村和近郊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思想(Bacon 1967 费城规划委员会,1960)。另一个例外是Kevin Lynch,他一生都在做有关城市设计和原生态保护的工作。他在区域尺度上的主要著作是《保持区域感》(Managing the Sense ofa Region)(Lynch 1976)。McHarg、Kevin Lynch、Ed Bacon给当代区域设计提供了灵感,他们均以自己的方式实践了区域原生态科学化的某种形式,在一个世纪以前展示过的完整综合全面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方法,并在施工中传承其设计理念;在实践中有两个重要的范例:纽约区域规划协会(NYRPA)的1929~1930年纽约市及郊区规划及施工,以及Patrick Abercrombie的1944年大伦敦规划及施工。另外还有欧洲大陆的案例包括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及景观施工和荷兰的兰斯塔德规划及景观施工,都是体现了区域原生态科学化在景观规划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
4 区域原生态科学化的综合性
区域原生态科学化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为城市景观规划和景观专业工程施工提供宏观的技术经济依据。因而,它对所规划地区的整个经济建设的重要决策具有指导性。全面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各方面的矛盾,使景观规划方案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适用,建设上现实、可行。
良好的区域原生态科学化在景观规划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可以达到几个远大的目标:有效地提供基本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基础设施物流与通信),保护乡村土地和敏感的原始自然环境:支持农业牧业及其他乡村经济活动,恢复与复兴城市及其他社区等。
5 实例:伦敦绿色廊道
5.1绿色廊道概念
在19世纪,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规划的领导思想是建设绿色斑块,即公园;20世纪,重点思想是建设绿带,即公园道或者绿色通道;21世纪人们渴望拥有多样化的城市开放空间,而不是仅限于街道、广场、公园。具有很强的自然特征和很高的生态价值的绿色通道为开放空间规划提供了有效途径,最近几年,绿色通道被系统的认为是保护城市生态结构、功能,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核心。
绿色通道是具备较强自然特征的线性空间的连通体系,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休闲、美学、文化、通勤等其它多种功能。根据绿色通道的发展过程,绿色通道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①具备较强的自然特征;最直观的即具备大量的植被,这样就可以将完全人工化的景观如硬质道路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②线形空间;这是绿色通道自身的基本空间特征。线形空间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感观上,它给人以运动感,构成了人类的一种重要体验;在生态过程上,它对物种、营养、能量的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集中了多种具有很高价值的资源,因此这是一种很重要也很普遍的景观组成。③连通的网络;首先是绿色通道网络本身的互相连通,这个网络必须形成一个互相作用的整体;其次,它必须与周围的景观周况连接;它和周边土地的利用方式之间有着深刻的相互影响。
5.2伦敦绿色廊道规划
5.2.1 1929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
这个规划是大伦敦区域规划委员会制定的。规划中包括了关于Raymond Unwin雷蒙德昂温的规划思想即引入绿化隔离带概念和开放空间的一些指标。“开放空间”不同于“开放用地”,后者是指没有开发的用地,而前者是指休闲用地。考虑到开放空间的布局,这次规划最大的特征就是规划了环绕伦敦的 ’绿环’状开放空间。1938年,绿化隔离带法案通过,征购了大面积的土地,但是这些土地没有连接起来。而且许多地段都没有实现休闲功能。大多数土地变成了地方政府所有的农田而非绿色通道和公园道。
5.2.2 1943-1944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
这个规划是由Patrick Abercrombie帕特里克.阿伯克龙比 (建筑师、城镇规划师、景观设计师)所指导。他推进了1929年的思想并且引入一种设想:用绿色通道将内城的开放空间与大伦敦边缘的开放空间连接起来,创建伦敦的绿色通道网络,目标是实现:城镇居民从家门口通过一系列的开放空间到乡村去。这些连接性公园道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扩大开放空间的影响半径,使得这种较大的开放空间与周围区域关系更加密切。总之,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相信它还会继续影响开放空间规划。
5.2.3 1951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
1951年伦敦行政县发展规划参与机构单-(伦敦县议会,1951)。这是一个法令性规划,没有明确的个人思想。他们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增加有植被的公园空间。如果这个规划完全实施了,它将使得城市绿地和开放空间结构均质化。规划者自称他们的成就是:使每千人拥有4英亩的开放空间。但他们忽视了Abercrombie阿伯克龙比为伦敦规划的绿色通道系统。
5.2.4 1976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
1976年的伦敦开放空间规划基于对社会科学的广泛深入研究,由伦敦县议会发起,由大伦敦议会完成。这个研究被描述为:“任何近来的休闲研究中最有意思和最有用的”(Burton 伯顿和Veal维尔,1971)。但是它同样忽视绿色通道思想,并且导致了不同寻常的结论即公园应该按照不同的大小等级来配置:大城市(metropolitan)公园、区域(district)公园、地方(local)公园。
5.2.5 1976年后伦敦开放空间规划
1976年后关于伦敦开放空间最有意义的改变就是发展不同类型的绿色通道,也被称作绿链。最初的绿链由大伦敦议会整理调整(绿链连接委员会,1977),目的是为了保护大多数开放空间以及开发它们的休闲潜力。开放空间全面的以链状形式在伦敦东南部展开。在开放空间之间规划了绿链步道,连接成一串绿珠项链。
5.2.6 1991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的绿色战略
绿色战略报告(Turner特纳,1991)提出了一系列的叠加的网络,每个都有不同的属性。第一个网络是步行绿色通道,是为步行者而规划,沿途设置不同项目,包括火车站、购物中心、学校、公园、河谷等。步行网络是由一个非法定组织(伦敦徒步旅行论坛)发展的。步道唯一的目标就是作为休闲线路。第二个网络是自行车绿色通道。这是由伦敦自行车组织提出的。1000英里的自行车线路网连接了伦敦的地方中心,这个网络主要功能是通勤。象步行网络一样,这是一个局限的政策,两个网络都应该包括通勤休闲功能。第三个网络是生态绿色通道,是由第三个非法定组织提出的,即伦敦生态小组(大伦敦议会,1986)。规划者希望这些绿色通道成为野生动物迁栖的通道。生态廊道具有的优势:第一,它们是栖息地的一种;第二,它们能在整个城市尺度上延伸;第三,它们包含精神文明价值(因为我们常常会感到我们的文明销毁了自然环境)。
总之,伦敦经过上个世纪不同阶段的开放空间规划,最终又再次认识到绿色通道在城市开放空间规划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再次认识到1943年-1944年的规划(到目前为至也是最伟大的规划)所包含的生态和人文内涵。伦敦开放空间规划历史说明:法令性规划并不重要,而思想和概念规划才是最关键的。
6 结语
运用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哲学关系原理进行区域景观生态规划,能够促进从区域景观生态过程与功能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切实有效的生态格局和生态结构规划方案。本文的重点是强调一种规划研究的哲学理念,即从生态过程和功能需求出发,寻求有效的景观规划格局和生态系统经营方式,进而实现对区域生态质量的调控。
景观施工是一种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性质的创造活动。每个时代都赋予了景观设计不同的内涵,都会对景观设计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己任。“景观设计的宗旨就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3]。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J].地理学报.1998,53(增刊):12-18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功能;绿化
城市公园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它不仅是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也是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也被划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设计出具有人性化和风格化的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如何改善城市人居坏境?这已成为关系到城市能否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
1.片面追求景观美感,缺乏人性化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过分注重形式化、美学化,使得公园成为城市的一个展览品。如现在一些公园在入口处布置气势宏伟的广场。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坛边缘闲聊与交流。准确来说,城市公园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休息、互动、交流的场所。目前,大多数景观的设计缺乏人性化,使人和公园环境无法达到一个很好的互动。例如:经常会有标语提示‘切勿践踏草坪’‘切勿触摸’等,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园景观规划中,对于人的个体行为的忽视。其实,在规划草坪这块,完全可以把一个大草坪分割为若干小块。在某一时间段,把其中的个别几块进行公共开放,这样的话,一方面能够养护草坪的生物机能,增加草坪的可触碰性,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公园内人流的压力。
2.忽视弱势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应该更加细致地考虑到各类游人的需求,服务对象还涉及到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应针对这些特殊群体,设计出具有人性化的规划方案。而很多公园却很少在规划上体现出对这些特殊人群的考虑,大部分的公园规划,往往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一些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另外,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到了无障碍设计,另外的许多地方残障人士的轮椅都难以进入。虽然残疾人在市民中占的比例并不高,但他们更需要温暖的关怀,更需要接近大自然,放心自己的心灵。
3.公园景观规划不够深入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运用一些常规的设计手法,常常流于形式套路,并没有把本地的文化内涵很好地融入到设计之中,使得公园缺乏人文魅力和特色。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都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倘若能够在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中,合理地展现出本地独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则将会大大激发市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可成为各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
二、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的功能分区和绿化设计
在现代公园景观规划中,需要对公园内的各个区域进行功能划分,使得每一个区域都看似独立,却又相互之间密切联系。为此,需要把公园空间划分为‘闹’和‘静’两个属性区域
1)“闹”,即娱乐区,这部分是在现代公园规划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娱乐区可以配置溜冰场、儿童乐园、游泳池等公共设施,考虑到可能会人流量较大,所以,应该规划在公园的入口附近,方便市民进行娱乐活动,不过,要注意娱乐区的噪音隔离,可以借助于假山、灌木丛等之类隔离物。这些自然物种,可以很好地与人文环境融合,发挥其最大价值。
2)“静” 即休息区,这部分也是个重点,大多数游客来到公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放松和休息,为此,在规划过程中应该多布置一些山水草木。具体的设计中,各类景观应该合理分散,避免相互重合或干扰,可借助一些山石、雕塑、花草树木创造一个观景走廊,这样一来,游客就可以在这里放松的喝茶、散步、聊天。
3)‘建筑小品’即一些小型建筑设施,它们可以起到装饰、照明、展示,方便游客休息的作用。通常的建筑小品,造型精巧、富有特色。它大致可分为四类:1装饰性小品,例如:喷泉、香炉、各种类型地景墙以及景窗等。2照明性小品,例如:各类路灯、灯头、灯柱等,它们的存在,为公园增添了一道道美丽的夜景。3展示性小品,例如:布告板、指路标牌、导游图板、景点说明牌。目的就是为游客提供一个清晰的目标,同时能够节省时间,让游客在第一时间内找到自己乐意游玩的场所。这样的设计,更具人性化和服务化。
总之,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一个地标性建筑物,它无论是在象征意义上,还是在实际功用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加之,当前国家城市化进展速度加快,未来的几十年,将会有更多的人群涌向城市,在城市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因此,加强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以及实施力度,促进城市化的快速和谐推进,是现代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摘要:围绕风景园林专业名称与内涵的争论已有时日,一些以景观规划取代风景园林或者自立门户的主张及做法,已经对风景园林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一些混乱。因此,有必要对景观学派的发展方向做一些分析与思考。就是否有必要将“风景园林”更名为“景观规划”、怎样看待“景观规划师”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如何发展中国的风景园林教育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大力保护和发展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艺术与文化,从而为世界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风景园林; 景观规划学派; 研究; 分歧与问题; 发展前途
1、引 言
随着国外新学说和新观念的引入,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又开始对风景园林名称及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风景园林的名称已经过时,应该用“景观规划”(又称为景观设计学、景观规划设计学或景观学等,主要是根据对英文Landscape Architecture 的理解翻译而来,缩写为LA)来取代。这种讨论本是学术争鸣的好事,它可以启发人们更好地认识“风景园林”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探索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的发展道路。令人遗憾的是,某些倡导以“景观规划”取代“风景园林”的学者,对于学术上的分歧没有坚持科学的精神,以讨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是通过媒体宣传、分解队伍、另立门派的形式来进行。这些做法在客观上已经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对风景园林的专业教育、职业定位和设计市场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不仅无助于解决认识上和学术上的分歧,而且还有害于园林事业、学科(专业)和学术的健康发展。由此,我们有必要对景观学派的发展方向及做法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2 、“风景园林”更名必要性之辨对于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名称与内涵之争由来已久
“风景园林”是目前中国园林界(包括学术界主流和政府管理机构)及社会普遍接受的一门学科(专业)和一种职业的称谓。其原因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也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共识。为与国际同行进行对等交流,其英文名称采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也无可厚非。因为就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社会功能和职业活动来说,均与LA是极其相近或相似的。之所以不说其是相同的,是因为二者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差距。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存在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差距则是指在发展阶段方面的。而正是在如何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和差距的问题上引发了这场新的争论,当然其中也包括对LA的理解与翻译。以一些学者为代表的景观学派(即认为自己是真正LA的代表,和那些支持和赞赏这些主张的学者)通过利用媒体、出版物和学术会议等形式,宣传自己的主张,且已初步在社会上和风景园林设计市场上形成了一股势力,大有与传统、与风景园林相脱离之势,此种现象令人忧虑。
2.1 “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概念比较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究竟存在着多大本质上的区别呢?我们不妨对二者进行一下比较。对关于风景园林的解释,这里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有关论述:“园林学(即风景园林——笔者注)是研究如何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1]”它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3个层次。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园林设计是根据园林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运用上述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创造各种园林的艺术形象。城市绿化学科是研究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系统,其中包括公园、街道绿化等。大地景物规划是发展中的课题,其任务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当作资源来看待,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3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在开发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景观、最合理地使用土地。规划的步骤包括自然和景观资源的调查、分析、评价;保护或开发原则、政策的制订;规划方案的编制等。大地景物的单体规划内容有风景名胜区规划、国家公园的规划、休养胜地的规划、自然保护区游览部分的规划等。这些工作中也要应用传统园林学的基础知识。[1]”该辞条是20世纪80年代由已故中国现代园林学的奠基者之一——汪菊渊先生主持撰写的,之所以强调时间是为了说明当时风景园林学界的有识之士就已经对传统风景园林有了新的认识。
关于景观规划的解释,我们先看一下国内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论述:“景观设计学(即景观规划——笔者注)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地说是指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2]”它的“主要专业方向包括:国土与区域规划;新城镇与社区规划设计;空间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与区域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校园与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综合地产开发规划设计;风景与遗产地规划设计;户外游憩地规划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景观与城市管理。[3]”它的解释主要是参考了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成立于1899年)的有关资料①。我们再看一下欧洲风景园林院校理事会(ECLAS)的解释:“风景园林既是一种社会职业活动,又是一门学科专业,它包括在城市与乡村、地方与地区范围内从事的景观规划、管理和设计活动。它所关注的是基于当代及后代福祉的景观及相关价值的保护与提升。”它所“关注的领域包括从国家公园到户外空间的具体设计;它关注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园与花园的研究、保护和重建工作;它参与城市开放空间与废弃土地恢复的管理工作;它通过利用从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的技术手段到大地艺术的方法来创造新的空间;它致力于景观资源的评价和环境影响研究的前期准备;它参与居住区环境的设计和新建基础设施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改善。②”
2.2 “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差异认知通过以上对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内涵和外延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在“城市规划”方面国内风景园林的主流学派与景观学派存在一些不同之外,就整体和大的方面而言,中外学者对两者的解释是基本相同的。而在“城市规划”(包括新城镇和新开发区规划等)领域(这也是某些景观学派学者对风景园林最不满意的地方之一)作为的大小,或者说活动空间的大小,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则不是风景园林界自身所能决定的,而是受制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社会分工和专业设置等诸多因素的。至于在微观和实际方面上的差异,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技术层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这种情形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所属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员中恐怕也不仅限于中国一家
关键词:当代中国;景观设计;专业教育;设计学;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景观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它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找到规划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监理规划设计的实施,并对大地景观进行维护和管理。景观设计结合了艺术和科学,是对自然和景观环境的分析、规划、改造、设计、保护和恢复以及管理。景观设计是一项致力于为未来创造健康的、令人愉快的放心场所的职业。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也激增了对景观设计服务的需求。景观设计师通过增加美感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同时,他们也是问题的解决者,分析社会发展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规划行人和汽车交通,并决定如何最佳利用每个场所。
一、景观设计的定位
景观最初的含义是指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16世纪末,“景观”主要被用做绘画艺术的一个专门术语,泛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17世纪以后到18世纪,景观一词开始被园林设计师们所采用,他们基于对美学艺术效果的追求,对人为建筑与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整体景象景观进行设计、建造和评价。19世纪初,德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亚历山大·洪保德将景观概念首次引入地理学,1939年,德国著名生物地理学家Troll提出了“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在强调景观地域整体性的同时,更强调景观的综合性,认为景观是由气候、水、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组成的地理综合体。
景观设计内容,首先,景观设计就是区域尺度上的,在几百、几千、上万平方公里的尺度上设计,梳理它的水系、山脉、绿地系统、交通、城市;其次是城市空间设计,城市需要人们去设计它的公共空间、开放空间,绿地、水系,这些界定了城市的形态;第三,风景旅游地的规划和设计,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地的规划和设计;第四,自然地,如湿地、森林,也需要人们去设计;第五,综合地产开发项目的规划和设计;第六,校园、科技园和办公园区的设计,当然还有花园、公园、墓地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也就是跟土地发生一种关系,这些都是景观设计的范畴。
景观规划设计所研究的基本元素在美学、地理学、生态学中都有初步、广泛的探讨和研究。景观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项目选址、土地利用、山水地形改造、风水条件研究、生态效益研究、文化融合的切入点、项目组合研究、功能布局分区研究、建筑形式探讨、植物种植研究、实施策略研究、工程造价评估等等。
从美国现代景观设计发展来看,其专业内容已大大拓展。景观设计已经成为设计行业内容最为广泛的专业之一。根据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的定义,景观设计是一门运用科学和艺术的原则去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修建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学科,从业人员将本着管理和保护各类资源的态度,在大地上创造性地运用技术手段,以及科学、文化和政治等知识来规划安排所有自然与人工景观要素,使环境满足人们使用、审美、安全和产生愉悦心情的要求。该学科主要针对人类盲目利用和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所带来的社会、环境及生态问题,在建筑学、艺术学科领域内创立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和艺术设计相通的交叉型和应用型学科,这显然是我国当前国民经济急需且市场前景广阔的学科专业。
美国景观设计师需要处理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越来越多的复杂关系。其工作内容包括邻里社区的建成环境设计、城镇规划,包括森林、河流、湿地、土地、海岸在内的自然环境管理和保护。在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土木工程师和其他专业人士的合作中,景观设计师通过规划设计,同时能够满足人类及环境需求,并在环境保护方面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对环境资源的使用做出合理判断,从而满足人类的需求,是一项在今时今日非常需要的工作,而且在将来,这项工作的需求也会很大。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专业被列为全美十大飞速发展的专业之一,而现在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一个国家景观规划设计师的数量、职业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人居环境的优劣,景观学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21世纪人居环境建设的引领学科。
在我国,随着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环境问题正在受到广泛而深入的关注,建筑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正在深入中国的城市规划界。城市风貌保护、形象策划、环境设计等实际工程项目此起彼伏,高科技生态园区规划、绿色园林城市设计、生态农业区开发、生态旅游等以环境、生态资源为导向的规划设计项目几乎各地都有。面对这些实际的社会需求,我国目前从事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专业人员主要来自六方面:建筑界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出身的人员;环境界资源、生态方面的专业人员;管理界旅游管理出身的专业人员;艺术界环境艺术专业出身的人员。事实上,从学科专业知识结构要求来看,六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都难以全面胜任景观规划设计的工作。而对于任何一项完整的景观规划设计,至少需要同时具备三方面以上的知识背景。就目前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来看,这样的专业人才相当匮乏。一方面,迅速发展的景观规划设计市场急需合格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这一学科目前尚处于形成初期,学科教育严重滞后。
关键词: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趋势;途径;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 attracts attention, country gardens afforest builds pace to accelerate, a lot of good garden construction has coordinate well to person and nature, represen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be just perfect on garden design requirement grasp, reflecting the designer's one's ability and cleverness and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is paper made a brief analysis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development trend; way;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城市中的景观园林为居民提供生态、环保 文化、美化、舒缓、休憩的空间,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景观园林的规划与建设已变成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城市景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居民的需要,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这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标
1.城市园林规划设计问题
城市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关键,根据不同的主题,可以设计不同特色的园林景观。如某公园以松竹梅为主题,设计为老年宫小院。在配置植物时,院外环绕草坪, 草坪上种植常绿松树,并设鹤舞雕塑象征常乐、长寿。而另,公园以春花烂漫为主题, 则在广场中央设置喷泉、花坛及迎新春的雕塑。两个主题, 两种景色。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前,设计者必须巧运匠心,仔细推敲,确定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这就要求设计者有一个明确的创作意图和动机,也就是先立意 意是通过主题思想来表现的, 意在笔先的道理就在于此。另外, 城市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必须同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相统一。
2.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重要性分析
现代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不仅仅是单纯植树、种草、摆雕塑、设置座椅,而是通过科学的种植密度、空间划分来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不仅要求景观的美观, 更注重的是其功能性的体现。以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 以此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营造良好而城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舒适性奠定基础。其更关系到城市居住舒适型、现代休闲运动的开展以及投资环境的建设, 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3.城市景观规划发展历程的梳理与发展趋势
3.1城市与城市景观和谐一体的发展
在前工业时代,城市与城市景观是和谐一体发展的,并没有独立的景观的概念出现,城市景观与城市的其他要素和谐的构建了城市的有机整体。
3.2城市景观从城市有机体中分离
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带来。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人们渴求一处自然清新的场所,以逃离环境恶劣的工业化城市 城市景观从城市有机体中分离出来,以庇护所和避难所等公园的形式出现,随后的公园运动,城市美化运动和现代主义城市的实践,都表现为分离的特征 技术发展和分工细化推动了现代风景园林行业的出现。
3.3从分离走向整合
人本主义强调了回归传统的思想,城市景观回归到城市有机体中 20 世纪 70 年代,生态主义思想介入到城市规划中,城市作为统一有机体的观念已经得到社会的共识。理性的回归和生态思想的介入使得城市各个要素从分离走向整合也成为大势所趋。
3.4与城市发展整合的城市景观规划成为发展趋势
城市景观回归到城市有机系统中,从整体上考虑城市景观与城市发展的思想成为了大趋势。理论上的发展趋势已经得到认同,探索有效的整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适应当代城市发展的风景园林规划途径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于目前的城市景观建设的基础上,借鉴传统城市形态和国外的最新理论和实践,通过整合的途径尽可能把与之相关的要素整合到其中,构建适于当代城市发展中景观规划的途径。
4.1对场地进行综合分析
从区域尺度下解读场地,分析现有城市建成区的景观特征和场地与环境的关系,把握发展的脉络和方向。场地综合分析包括了对场地中的自然元素、地域特征与文化景观的分析、场地的综合分析实际上也是找寻解读景观,阅读大地的过程,在对各种要素进行充分的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分析,提出有利的因素 不利的因素以及发展潜能等。详尽的场地分析能够有效的为规划提供指导,尽量把场地景观整合到新区的景观体系中。
4.2 建立景观分级评估体系
依据规划过程中不同的处理方式共分为三个层级:场地景观保护层级,场地景观改造层级和为了满足城市的功能需求而进行的景观规划层级。前两个层级是相对于原有场地景观而言的不同处理方式,第三个层级则是针对场地开发的城市功能而言的处理方式。三个层级的整合叠加成为满足新区功能,同时具有场所感和景观特征的城市景观体系。
4.3新区景观的空间形态体系构建
公园绿地与开放空间整合,构建新区景观体系,并与其他相关城市要素建立关系,包括:连续的空间体系与多样的交通选择,创建休闲交通和步行友好的街道景观空间;与旧城区城市文脉在景观的空间尺度上建立联系,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环境在视觉和空间上的相协调,与场地地域特征结合,使得场地文脉得以延续 再生,塑造场所感;与自然资源整合,实现与城市形态和谐的景观空间布局。
4.4制定开发控制性导则
制定明确的公共空间管理控制导则,保障高质量的景观塑造; 制定道路红线和道路网开发控制导则,塑造宜人街道景观空间;制定与城市建设地块形态相协调的公园绿地形态控制导则。
4.5开阔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展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存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开阔设计思路, 以多种形式的景观设计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绿化面积, 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园林景观中的小路上使用泥地零散铺石的方式进行路面的规划与设计, 路的两遍模拟野生环境打造郊外的自然景观。而泥地零散铺石的方式为增加园林内的绿化面积提供便捷的条件,泥地与路石间的缝隙增加了园林绿化草的种植面积, 即打造了独特的园林景观有提高了园林内的绿化面积。
5.推动城市景观发展的行动策略
5.1开发时序与行动规划:将整体规划、环境先行、循环发展作为开发策略,并引入投资效益估算机制,验证规划的可操作性,确保顺利实施。
5.2 以举办大型城市事件作为新区景观建设助推力,引导新区文化繁荣,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动景观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5.3 政府主导的开发策略,政府主导筹措资金并引导多种投资模式(PPP模式),克服财政资金的不足 政府主导能够有效控制开发质量,并实施规划监测机制检验规划的合理性,不断修正,保证开发效益。
6.结束语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要以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基础,利用园林内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 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以此促进城市综合环境的改善,提高人们居住的舒适。这就要求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要以综合城市基础信息与园林基本情况, 以本土植物为重点, 人性化、极向上、新颖而不浮躁美观而又实用、简单而满足需求、符合生态要求的城市园林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志芳.实景感悟现代景观园林规划 设计与实践[J].陕西林业科技,2009(2)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
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裸露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
有一定渊源,借竹之名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5] 王艳,陈东田,侯可雷,等.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性质定位[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1):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