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5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的基本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途径
管理学是高等教育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该课程对于经管类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学原理,培养管理理念,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但是三本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
1.学生基础比较薄弱
三本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高考成绩相对靠后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比较差。三本院校的学生就高考的成绩而言,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偏科,不是英语差就是数学差,造成偏科的原因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学习自主性差
三本院校的学生和一本二本相比,脑子一点都不笨。差在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造成了成绩的落后。
3.学习兴趣低
对于学习,三本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不是很感兴趣。上课迟到、打瞌睡、旷课现象比比皆是。上课不听讲,早晚自习都是在上网、聊天、闲逛中度过。考试的时候则想着抄一下过了就可以了。有的学生想学习,但往往是看了两三页书就坚持不下去了。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4.学习方法不对路
三本学生和一本二本的差距不仅仅是学习自主性差,而且往往在学习方法上也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三本学校的学生学习随意,没有计划性,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积极地探索。上课被动接受,下课不复习,作业抄袭。有的学生看起来很用功,但就是考不好。这都充分表明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待改进。
二、管理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基本上以讲授法为主。这种方法对于系统的讲授一门学科的知识是比较有效的,但是是建立在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认识不足,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实际过程中真正的掌握并加以运用。所以,传统的讲授法也无法适应管理学的教学。
2.缺乏实践环节
因为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该学科的实践环节实施的难度是越来越大,很多时候是基本上无法付诸实施的。这样就使得在教学方法中基本上忽视了实践,造成学生无法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的掌握了知识。
三、改进管理学教学方法的途径
管理学的教学方法对于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产生着很大的影响,但是目前三本院校的管理学教学方法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如何改进管理学的教学方法以促进管理学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多媒体教学
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了较大的变化。多媒体教学现在越来越多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上。多媒体教学能直观地将所讲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能够为教学提供大量的感性资料来辅助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多媒体教学的直观、信息量充足的特点能调动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在三本院校管理学课程中一定要普及多媒体教学。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诞生于上世纪的哈佛大学。案例是对一个实际问题的客观描述,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利用自己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对案例进行学习、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将学生引入其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案例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模式
三本学校应该主动的走出去,和企业联合,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按照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的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习,以便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还可以邀请企业界的管理层到学校做兼职教授,为学生进行讲课或者做管理学方面的讲座。企业管理者到学校给学生讲课或者做讲座,可以把自己多年来从事管理的经验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给学生讲授,使得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管理的前沿,可以加上学生对管理学原理的理解。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经济大潮下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我们今后应该加强的重点环节。
4.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目前我们教学中应该说是比较容易实施的,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场景,要求学生参与其中,具体扮演一些角色,以角色的身份在情景中处理各项事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按照书本知识的内容来设定场景,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更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我们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渊,陈戟.“管理学”教学方法创新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关键词:经济学;管理学;异质性分析
一、引言
管理学和经济学是两门独立学科,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假设前提和研究方法迥然不同。但是两者在形成、发展、创新及演进的过程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同质性。管理学被引入我国之初就与经济学产生了混淆,其定位和发展一直受到经济学的深刻影响。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经济学泛化”现象,经济学在企业、咨询机构和政府智库等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与“经济学泛化”相对应的是“管理学弱化”的现实。作为专门研究各种组织管理问题的管理学,不仅在理论成果方面距离世界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实践方面远没有经济学家活跃。相对来说,作为一门学科,管理学是尴尬的。这种局面的形成与人们对管理学的认识偏颇有很大关联。
二、认识上的偏颇及其原因
从学科起源来看,管理学与经济学有着共同的经典――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直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1911年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的原理》,开创管理学科学研究,管理学与经济学从此分立,各自发展。由于二者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而且作为成熟学科,管理学出现的时间晚于经济学,所以为了获得学科合法性,管理学在某种程度上过于依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甚至模糊了自己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边界。久而久之,人们对于管理学的认识出现偏颇。
1.认识偏颇一:管理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管理学与经济学都是以资源的经济效率和节约为研究宗旨,这就决定了管理学与经济学紧密相连是必然的。作为学科理论基础之一,经济学为管理学提供了多种分析方法与研究路径。因此,管理学吸收、借鉴了大量的经济学知识,其发展受到特定时期主流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与制约。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管理学越来越依赖经济学,自身学科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的构建缓慢,同时又脱离了管理实践,陷入价值困境。与此同时,随着边缘学科研究的兴起,经济学对管理学的渗透更加明显。
我国的管理学教育和研究起步较晚,由于历史原因,管理学在我国长期居于从属地位。1998年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管理学科作为一级学科列入学科专业目录,从此管理学正式从经济学科中分离出来,和经济学成为两个不同的、平行的学科。但是直到目前我国很多院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都与经济学院具有较高相似性。管理学无形之中仍然处于经济学分支的地位。
学科借鉴主要诉求是在方法论上有所发展,突破学科壁垒,它在管理学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有助于管理学披上合法的外衣。经济学的借鉴丰富了管理学领域的知识,但是如果长期依赖经济学及其他学科,始终将经济学理论作为自己的学科基础,那么管理学将无法形成自己的框架和研究范式,也就无法保持独立的学科价值。
2.认识偏颇二:管理学的研究场域无限大
随着边缘学科研究的兴起与发展,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大都兼有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双重性。在这种情境下,管理学理论研究大大突破了应有的边界,研究目标偏移,学科泛化和空洞化不可避免。
法约尔最早给出了管理活动的边界,他将管理活动从企业的其他五项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中分离出来,从管理职能上给出明确界定(“管理就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种界定方法得到了学术领域认可。现在我国很多高校在设置管理学科的时候出现混乱,将宏观经济、商业、营销等都纳入管理学院,而且很多管理学者也将管理活动之外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有学者提出管理学是没有边界的,把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泛化,将管理学的研究场域无限扩大。
无论是将管理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还是无限扩大管理学的研究场域,管理学的发展都会逐渐失去“硬核”(核心范畴),学科范式和基础理论框架的构建更趋混乱与缓慢,发展前景堪忧。
2011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提出“建立现代中国管理学”的“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强调“基于中国管理实践的重大管理理论创新”。要实现自身创新,管理学首先就必须与经济学区别开来,回到自己的学科场域,回归注重实践的研究方法,找回自己的独特价值。基于此,我们应当从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异质性出发,对管理学进行再认识。
三、管理学的再认识
1.管理学应坚守自己的研究场域或者“硬核”
管理学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场域是不同的,两者有不同的“硬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中的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中的人。即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经济行为,而管理学研究的是人的管理行为;经济学研究以社会资源的使用为主要内容,而管理学研究以特定组织资源的使用为主要内容。以对企业问题的研究为例,经济学是从整体上把企业作为市场的一个主体来考察的,而管理学在研究企业时,则从管理细节开始。
管理活动的核心要素是组织、目标、人、协调、效率与效果,因此管理学研究也应当围绕这些核心要素来划定研究边界。也就是说战略、领导、人力资源、组织行为、创新等是管理学边界内的子领域;而金融、财务、会计、营销等子领域则明显不应在管理学场域之内。该管理学场域界定已在美国管理学界得到承认并持续良性运行,值得我们借鉴。
实际上,明确管理学的研究场域重点在于厘清学科基本假设和基本问题。有了确定的研究场域,即使研究主题相对较为宽泛,也不会导致管理学学整体弱化,失去自己的“硬核”。
2.管理学的研究应注重人文性
人性假设是经济学也是管理学的重要研究前提。与经济学相比,管理学的人性假设更为复杂,“经济人”“社会人”“观念人”“复杂人”等人性假设相继提出。经济学以节约成本、扩大产出、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从大多数人的一般行为出发展开分析,其人性假设偏重于人的“自然属性”,假定人是经济人、理性人;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既分析多数人的一般行为也分析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其人性假设侧重于人的“社会属性”,假定人是社会人、复杂人。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决定了研究方法偏向于客观描述与分析,力求形成公理体系和系统的原理定律,如果管理学也受到经济学的过多影响,那么管理学研究就会忽略人的主观感受与体验的抒发与阐释,“人”的主观性与复杂性被遮蔽,管理学的研究将会出现重大偏差。
行为学也是管理学的重要学科基础,随着行为科学研究发现,情感、需求等人文因素在人的行为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学的研究也应当注重人文性,关注人文因素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影响。
3.管理学研究应提高实践相关性
管理学被认为具有艺术属性,这说明管理活动的成功除了需要管理理论和知识之外,还必须依靠在实践中获得的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技巧。所以说,管理学是不能脱离实践的。
经济学很早就走出了经验总结的阶段,其分析与论证向精密科学靠拢,从系统假设出发,形成一套逻辑体系。因此,经济学以演绎法为主,从一般到个别,先在逻辑或理论上构建预期的模式,然后观察和检验该模式是否确实存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管理人员主要凭经验来管理,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基本上处于积累实践经验的阶段。因此,管理学以归纳法为主,从个别到一般,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提炼出一种共同模式,可以说管理学是经验的总结和运用。
管理学是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社会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实践当中,理论成果需要应用于实践当中。因为对“学科合法性”的过分强调而依赖从经济学引进理论层面的研究方法,反而会失去“实践合法性”,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对于管理学的发展弊大于利。因此,管理学研究必须提高实践相关性,从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思想,使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
四、结论
与经济学相比,管理学在中国是年轻的、不够成熟的,梳理出学科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有一定的难度,并由此造成管理学弱化的现象。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管理学与经济学具有异质性,经济学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而非全部,适当借鉴经济学研究方法可以促进管理学发展,但经济学并非是万能钥匙。严格的区别和紧密的联系是经济学与管理学能够不断发展和繁荣的基本前提条件。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联系不能割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能够使二者在学科之林中繁荣发展,但我们不能因此模糊两学科的区别,只有严格区别才能使得两学科各自独立,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从而形成互补互相借鉴之势。
参考文献:
[1]高良谋,高静美.管理学的价值困境:回顾、争鸣与评论[J].管理世界,2011(1):15.
[2]再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质疑[J].管理学报,2013(4):471.
[3]郭重庆.中国管理学者该登场了[J].管理学报,2011(08):1733-1736.
[4]谭力文.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关键词:临床专业;医院管理学;教学
Reflection on teaching of Hospital Management Course for Clinical Expertise
Zhang Zhenfang Wang Liquan
Abstract:The purpose and meaning of Hospital Management,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and teaching reforms for Clinical Expertise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Clinical Expertise;Hospital Management;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35-02
随着医学教育的深入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不断增多,医学课程教学需要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医院管理学是卫生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卫生管理专业的教学及实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不少高等医学院校认识到对临床等专业也有非常的积极意义。但同样是学习医院管理学,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学习价值目标,因此探讨针对临床专业的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 《医院管理学》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
医院管理学是运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方法,从医疗机构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研究医院运行过程中的现象及其规律,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充分发挥整体运行功能,以期达到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运营效率的一门应用科学[1]。医院管理学是一项涉及多领域的综合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在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技术进步和医院健康和谐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临床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医院管理学》了解和掌握医院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利于树立医学生的法制观念,推动依法行医;树立“质量第一”观念,促使医疗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对促进我国医院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最终提高医院整体服务功能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2 当前临床专业学生《医院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单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临床专业和卫生管理专业使用同一套教材,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致使学生学习后往往仍不知医院管理的具体过程,很难将所学与自己的专业联系起来,甚至存在“不知为何要学、学了不知何用”等想法,学生缺乏学习的信心和激情,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2.2 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学只注重理论讲解和书上的作业练习,不注重临床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目的,“一人讲、众人听”的填鸭式教学成为一直沿用的教学模式,只着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某些理论易掌握,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尽人意。
2.3 实践教学偏少:医院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开设实习课和专题调查研究非常重要,但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由于领导重视不够、人力、财力紧张或实习基地建设困难等问题,仅仅是理论的传授或者开设的实践教学课时数偏少,致使医院管理学实践课一般是在教室里分析一些经典的医院管理案例,至于分析这些资料有何意义、与自己的专业有何联系,没有直观认识,学生不甚了解。
2.4 教学时机安排不合理:要学习好医院管理学,深刻理解医院管理学的基本知识,综合运用医院管理学方法,必须要有主要临床知识基础和对医院情况有一定认识。但一些医学院校把医院管理学安排在一、二年级,因为此时学生尚未基本完成临床课程的学习,也未进行了临床主干课程的见习,对医院情况认识还不够,不利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觉得学习医院管理学困难、抽象、不好理解,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2.5 考核方式单一:大多数院校考核上还是传统的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和平时的考勤,而不管其实际掌握及综合运用的能力,甚至于一张试卷定终身。
3 《医院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3.1 教材建设:应考虑,协调组织全国知名医院管理学专家编写适合临床专业培养目标的医院管理学教材,介绍一些与临床专业紧密相关医院管理学新内容、新知识。
3.2 优化教学内容,强调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医院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随着卫生事业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医院管理新理论的不断出现,为弥补教材的不足,应以现有的多本国内权威的医院管理学教材为主线,以国家的医院改革发展政策和国内外医院管理等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辅助,符合我国的国情,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学习和引进其它行业及部门管理经验,与医院管理的实际结合,不断补充最新的理论与实践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使之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教材的更新有一个过程,因此需删除教材中重复与陈旧的内容,针对临床医学生,尤其要侧重当前医疗卫生方面的法规政策及医疗安全、医疗质量方面的管理知识、方法,增加其学时,并应适当加强面对及处理医患纠纷能力的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中也要有相当比例的医疗质量及医疗纠纷的案例。
3.3 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针对医院管理学的教学内容,探索一套集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CBL)、举办专题讲座、现场调查研究等形式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3.3.1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有时很无聊,并且会缺乏实践性,而单纯的案例教学会流于讲故事。因此针对医院管理学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认真讲解医院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深入阐述新形势下反映在医院经营、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医患关系等医院管理中的新问题、新理论。其次,注意观察、调查并收集在医院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实例。理论联系实际,并紧密结合医院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和开拓学生思考医院管理实践中各种问题的新思维。
3.3.2 注重案例教学:针对医院管理学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案例教学是医院管理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们提供大量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案例,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应使学生以医院领导者、管理者和普通医生的身份参与讨论,而作为教师将积极倾听,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但对正确的、独到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允许学生开放式的辩论。关于案例的选择,应结合我们的实际,尽量满足医学生的好奇心的同时还有实际指导的作用,适合我国实际。如给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介绍“医院感染管理”章节时,从网络下载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几起严重医院感染事件的文字和视频材料,让学生看完后,总结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意义与相关措施,通过这种案例式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效果自然不错。如给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介绍“医院感染管理”章节时,从网络下载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几起严重医院感染事件的文字和视频材料,让学生看完后,总结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意义与相关措施,通过这种案例式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效果自然不错。
再者目前各地医疗纠纷日趋频发,已成为一大社会焦点。可通过一系列医疗纠纷案例,让医学生熟悉医疗安全、医疗事故等方面的知识,初步认识面对及如何处理医疗纠纷,树立依法行医、自觉执行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意识。
3.3.3 推进“互动”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互动”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以学生们的回答与讨论内容为依据,深化医院管理知识的讲解。同时,通过利用平时的写上课体会、案例点评等方式督促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促进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
3.3.4 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依托学校网络中心,建设本课程专题网站,建立学生网上学习平台和师生课外交流学习平台,不断更新和丰富本课程案例库和教学内容,拓展课程学习的时间、空间和受益面,扩大课程的辐射效应[2]。
3.3.5 引导学生自学 由于教学时数有限,难以完成医院管理学的教学要求,因此,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学,在自学中着眼实际,注重本质,学以致用,重在实践。
3.4 合理安排教学时机:对课程授课对象及开设时间的选择,应倾向于高年级学生,因为此时学生基本完成临床课程的学习,也进行了临床主干课程的见习,对医院情况有了一定了解,有助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及运用。
3.5 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数,开辟医院管理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医院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真正掌握它的基本知识、方法需要具体、形象的实践过程。在现有医院管理学教学只有理论课情况上,应增加医院管理学的现场实践,开辟医院管理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一定要安排一定时间到医院各个管理部门见习,单纯教学安排的学时可能还不够,最好能得利用寒暑假时间。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课题小组,利用假期或课外时间深入医疗机构,做一些有关医院管理方面的专题研究。
3.6 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医院管理学是一门多元学科交叉性的实践性课程,教师队伍也要加强自己有关学科的素养;教师还需定期进行集体备课,互相交流,提高教学艺术,使课程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要定期听取学生反馈意见,及时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及手段,以保证教学质量。
3.7 强化综合性考核方式:根据医院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为了内化观念,提高境界,增强能力,应当强化综合性考核方式[3]。考核有三个要点:①对医院管理学基本理论的认识与理解;②在案例教学及见习中的表现;③医院管理的应用技能。具体的考核方法不宜以闭卷考核为主,根据面对的是临床医学生,可以采取的考核方式有①在案例教学及见习中的表现;②课外作业;③平时上课的表现及出勤率;④开卷考试,医院管理案例分析与处理要占一定的比例;⑤调查报告。同时,也要进行少量的闭卷考试,以促进学生对医学管理学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为了提高综合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成绩一定要采取上述3~5种考核方式综合而成。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临床专业的学生更多地了解医院管理学知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摸索与改进。
参考文献
[1] 王礼泉.临床专业开设《医院管理学》课程之浅谈.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 教学管理:134-135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高职院校开展管理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技能,从而为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一方面教学强调理论课程教学的充实;另一方面,要求实践教学的务实开展,即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要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实。
一、传统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找几个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一下,再由教师公布标准答案;都是典型的传统高职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概念、原理的讲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向学生介绍,案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原则、原理,对于案例中所涉问题的具体情况及管理者自身情况却涉及甚少,至于学生自身条件所涉就更是少之又少。总之,管理学教学中所涉及的都是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
(二)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落实不到位。单一形态下的教学,不利于构建有效的教学方法。管理学课程具有特殊性,强调案例教学组织开展的重要性。一方面,案例教学契合了课程的特色需求,是师生教与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由于案例教学落实不到位、僵化的讲学形式、缺乏良好的教学经验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管理学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队伍理论知识雄厚但实践技能不强,缺乏企业锻炼的经历,不利于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深入。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的优化与调整,关键一点仍在于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夯实管理学教学的基础,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落后。在很多学校都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主要依靠期末考试成绩。这些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拔尖人才更无从谈起。
(五)案例教学较少。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学校的条件不够、教师水平所限,使得所选择的教学案例较少,远远不能满足管理学教学的需求。
二、强化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的应对措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精神支柱,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教学改革,理念先行。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首先应是相关教育教学人员的教学理念的改革,否则,一切改革都将是“新瓶装旧酒。”“以市场为指导,就业为目的”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因此,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当然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目的,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的。通过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基本能力,从而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二)调整教学方法,强化多元化教学构建。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利于教学的构建,而且逐渐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应注重教学方法的调整,逐步构建多元化课程教学。1、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方法强化了“生本”理念的践行,并确保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实践培养。一方面,案例选择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感染力,这是有效案例教学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实践创造空间。2、角色演练法。角色模拟也是一种有效教学的方法。该教学方法首先需要契合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的连贯性要良好,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角色模拟中,更好地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
(三)提高双师素质,提升培养能力。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要求专职教师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管理岗位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际教学能力。兼职教师可以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目前,任务引导式的学习方法已经深入人心,高职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各方面,所以双师型的教师对学生管理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培养至关重要。
(四)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根据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时更换教材内容。我们在管理学教材建设方面也要向国外学习,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集中著名高校的师资力量,对国内外管理学的最新理论及案例进行精心选择,实现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
(五)设计学习任务。高职院校的课程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这需要科学和系统地组织学习内容,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作业。作业是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它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总结
总之,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发展仍需要各方面基础工作的有效落实,特别是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更新教育观念等,都是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需求。当前所面临的教育教学困境,是管理学课程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需要逐步消除,进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发展形态。因此,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其着力点在于如何创新,如何寻求发展的空间与平台,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袁年英.关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262+272.
关键词:高职高专 课程建设 酒店管理 现状 改革构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2-02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近几年围绕高职高专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一直在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一、高职高专《酒店管理学》教学现状
《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后续课程有《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营销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共同构成酒店服务与管理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主线,从而实现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基于酒店中层管理人员及基层服务人员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来确定课程目标,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依据职业能力的培育选择课程内容,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来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上以“学以致用”为原则,改变原来按照教材章节顺序编排内容,真正地根据酒店实际工作岗位需要,按照实际工作情境来设计课程,在原知识结构中进行提炼、取舍,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知识“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
经过《酒店管理学》的实际教学,笔者认为此课程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三个缺乏”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酒店管理学》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与改革具体实施中面临的难题。
1.学生缺乏管理学基础知识。本课程参考学时60学时,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饭店的起源、演变与发展趋势;掌握饭店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理解饭店组织结构及各部门人员职责,掌握饭店各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及管理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饭店有所认知,对饭店各管理部门及直接对客服务部门有所了解,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缺乏基础的管理学理论知识,这就给酒店管理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一些困难。既要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又要讲各管理部门及直接对客部门的管理知识。这样就造成教学内容多而杂,没有重点,有些教学内容由于课时所限只能泛泛地讲讲,不能深入。学生反映整个学期这门课讲的内容不少,但重点却不突出,多而杂的内容很难在脑中形成完整、全面、系统的框架。
2.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酒店管理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本课程的性质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以当前酒店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酒店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酒店及酒店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熟悉酒店的基本业务和技能,明确酒店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培养掌握酒店管理知识、具有服务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然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践性很强,就应该在课程设计上有实践教学环节,而目前的“酒店管理学”课程设计却缺失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还是偏重理论,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3.缺乏综合性的考核方式。《酒店管理学》在过去的考核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问题。常常出现学生“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现象。由于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实习结束后,对《酒店管理学》的主要内容记忆模糊。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学完能记住,记住会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个任务作为考核项目,既考核理论知识,也考核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综合性的考核可以通过运用理论知识加强记忆,加强理解,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知识。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特点
1.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开设酒店管理学之前没有学过相应的管理学基础,缺乏相应的管理学理念,直接开设酒店管理学就需要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这一课,才便于学生理解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但酒店管理学只有60课时,很难系统地讲授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只能粗略简要地讲解一些管理学的基本常识。
2.学习目标不明确。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不了解,因此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也不明确。在原先的课程改革中,对本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教学,将本课程分为饭店认知模块、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酒店市场营销模块、酒店服务质量管理模块以及酒店物资与设备管理模块。五个模块虽然包含了酒店的主要部门的管理内容,但是在讲解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再加上和学生工作实际结合不紧密,学习重点不突出,影响到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3.学生缺乏应用能力。在目前的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没有生动的案例教学,纯理论讲授枯燥乏味,造成学生不会学习,不想学习。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滞后,教学只局限于课堂内教材中,无法真正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酒店管理学理论教学不能向实践教学转化,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学生缺乏技术应用能力,一遇到需要进行职业能力判断的灵活性问题就束手无策。
关键词:管理学方法论;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
Analysis of Management graduat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management ability
Li Xiangyu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 research capacity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ers urgent need to address the problem. Management methodology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behind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ontological position and point of view, it is designed to answer "why" questions. And the "why" questions the ability of analysis is precisely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ost-graduate research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leader. Therefore, 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management must focus on methodological knowledge.
Keywords: management methodology; graduate management; research capacity; training
如何提高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是高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个非常普遍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从研究能力上看,管理专业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研究生已基本形成独立的研究能力。但研究生形成这种独立的研究能力是不容易的,它需要在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研究能力方面有一套迥异于本科生的方法或途径。从国外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的情况看,他们在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上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开设管理学方法论课程来实现的。事实上,在西方国家管理学院(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中,大都开设有一门叫做Businiss Research Methodology的课程,翻译为“经营研究方法论”,也可称之为管理学研究方法论,或者就叫做管理学方法论。通过管理学方法论这样一门课程的开设,他们的目的就是借此途径来提高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相比之下,国内由于管理学这门学科在大学的设立比较晚,而且刚开始时管理学还依附于经济学自身并不独立,而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招收则要晚几年,因此,国内高校对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的开设一方面由于缺乏合适的教材或参考文献而难以开设;另一方面也因为师资匮乏而无法开设。因此,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在国内高校的开设是参差不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或科研院所像西南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上陆陆续续开设了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这几年,我也在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中开设了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和探索,我认为提高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管理专业研究生在方法论方面知识的传授和研究。
一、学习管理学方法论的重要性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指的就是方法。对于方法的重要性,同志曾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P125)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则说:“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常是极富兴趣的部分。”[2](P445)以上说明方法对于科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是因为科学与方法之间具有统一性。用英国著名学者皮尔逊的话说就是:“科学的统一仅仅在于它的方法,而不在于它的材料”。[3](P15)这说明科学即方法,或者说科学与科学方法具有合一性。易言之,科学方法和科学本身是合二而一的、不可分割的,科学即科学方法――在用科学方法研究的过程以及所得的最终结果都是科学意义上的;或者用通俗化一点的语言来讲即科学方法是科学的精髓和真谛,是形成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乃至统一科学的决定性因素。不仅如此,科学方法之所以重要,还因为科学方法是对科研过程规律性的总结,学习科学方法,能使研究者通晓科学技术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掌握科研中的各个基本过程和环节以及科研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使研究者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使科研工作少走弯路,获得成功。一门学科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是由于应用了科学方法,科学的成功是由于科学方法的成功。在此意义上,著名学者巴甫洛夫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进步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要提高一步,随之我们面前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的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法。”[4](P49)以上名人或学者的话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确证,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在科技发展上做出重大成绩,除了其他条件之外,确与他们善于运用正确的科学方法有关。例如,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经过数十年对天象的观察,积累了大量的行星运行资料,但是由于他不能正确运用数学方法,因而不能从这些资料中得出天体运行的规律性的认识。而开普勒正是在第谷・布拉赫的大量观察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发现了行星运行三定律。欧几里得成功地运用演绎方法,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演绎出几何学的宏伟体系;伽利略巧妙地将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和惯性定律;爱因斯坦创造性地使用理想实验方法,创立了相对论等等,都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可见,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对于科研上获得成功是十分重要的。[5]尽管以上所说的大多是科学或者自然科学,但对于作为社会科学的管理学而言依然是适用的,毕竟社会科学也是科学。而“社会科学……之本质特征是它的方法,而正是通过拥有某种方法,其作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才必须得到试验”,[6]管理学发展的历程证实了布赖斯的上述看法。从科学管理时代的泰罗、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到科学管理时代与社会人时代两个时代之间桥梁的玛丽・帕克・福莱特和切斯特・巴纳德,再到社会人时代的梅奥、勒温、马斯洛、赫伯特・西蒙,直到现代的孔茨、德鲁克等等,其管理理论创立的背后,无不隐含着方法论上的变革,可以说,一部西方管理学发展的历史,在很大意义上说就是一部管理学方法论发展演变的历史。
当然,以上讲的大多是方法的重要性,但这丝毫没有表明方法论的重要性有逊于此。问题是,方法的重要性往往会掩盖了方法论的重要性。因此,以往对西方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大都停留在对方法的研究和教学而不是对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上。方法论指的是整个研究方法背后的知识论和本体论立场与观点,而方法只是指我们收集资料的方式和技巧。这说明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可判别性、目的性、创造性与经济性等基本特征。方法有利于人们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研究目的,而找寻到最为有效、简便和经济的研究方法。然而,任何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也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方法”并不能自身说明自己,它无法确定在何种情形下应当使用哪种方法,也不能预示在某项具体的研究中,这种方法的采用是否适当。同时,对于研究活动来说,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还要求指明科学研究所遵循的纲领或规范:究竟用什么眼光看待世界,体现出什么样的传统和风格?因此,方法本身并不一定就能保证认识主体能够获得预期的结果,这就产生了必需对方法进行科学说明、解释的必要,从而,方法论的研究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故此,进行管理学方法论教学就不能简单地以管理学方法的教学来代替。
二、影响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因素分析
美国是管理学的发源地,管理作为一种专业以及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最早就在美国。在美国,管理硕士研究生获得的学位是职业性学位。职业性学位有两大本质特征:学术性和职业性,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职业学位要求有独特的知识领域,较高的专业技术层次,严格的入门标准和鲜明的实践性。毕业研究生只有获得这种学位才能进入某一行业或领域从业,即学位是从事职业的必备条件。显然,研究生尤其是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在获得学位前必须要参与社会(企业)实践,接触整理大量管理案例,了解行业特点,拥有从业的实践经验,在校学习与研究交叉并行,走上工作岗位前就能够建立与企业和政府,社会非营利组织密切的联系。可见,培养人才的质量是本,学位的获取是末。[7]
在我国,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招收和培养要比美国晚得多。1998年前,我国的管理专业是寄宿在经济学学科之下的,尽管1990年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就被批准试办MBA,但自1991年起,我国才首次设立MBA学位。1998年之后,随着管理学学科从经济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工商管理专业才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由此看来,管理专业研究生在我国招收和培养时间并不长。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类别上看,它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上看,它服从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2006年,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而中国能否建成创新型国家,则取决于是否拥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而研究能力的最核心部分则是创新能力。由此看来,高校培养出的研究生理应是未来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执行主体,是国家创新制度的有力推进者。因此,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就业水平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有调查表明:在对100位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显示:45%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研究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有85%的学生认为不知道自己怎样提高研究水平。[8]究其原因,一部分原因在于一部分高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在研究能力的培养上常常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即大都限于是什么的知识的传授,而对于为什么的知识则相对传授得较少。问题在于:“是什么的知识”是比较容易传授的,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接受以及记忆。而对于“为什么的知识”即方法论的知识而言确实是比较难传授的但又是非常有用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缘由。从教育角度讲,传授给学生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诚如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教授威廉・贝弗里奇所指出:“人们普遍认为:多数人的创造能力很早就开始衰退。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姑且假定他迟早会懂得怎样最好地进行研究工作,但如果完全靠自己摸索,到他学会这种方法时,他最富有创造力的年华或许已经逝去。因此,如果在实践中有可能通过研究方法的指导来缩短科学工作者不出成果的学习阶段。那么,不仅可以节省训练的时间,而且科学家做出的成果也会比一个用较慢方法培养出的科学家所能做的多。这只是一种推测,但其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是值得考虑的”。[9]由于方法论与研究能力或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管理学院(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中,大都开设有一门叫做Businiss Research Methodology的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提高。相比而言,我国在管理学方法论方面的教学则要比他们晚得多。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培养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时,进行方法论的学习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忽视管理学方法论知识的传授,必然会扼制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提高。
三、提升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途径
如上所说,管理学方法论在提升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的教学。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都十分注重管理学方法论知识的传授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进行管理学方法论知识的传授,其前提就是对管理学方法论进行研究。从国外的研究和教学状况来看,国外不少知名学者都参与到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上来。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组织管理系的陈晓萍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里商学院摩托罗拉国际管理讲座教授徐淑英主编了《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美国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写了《21世纪的管理挑战》的专著,英国管理学家保罗・格里斯利写了《管理学方法论批判:管理理论效用与真实性的哲学探讨》、Gibon Burrell and Gareth Morgon写了《Sociological Paradims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以及加拿大约克大学舒立克商学院的谭劲松教授等,他们在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上造诣很深。研究论域涉及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区别、管理学与经济学研究范围界定、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定位、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管理学研究中的测量统计方法、管理学论文研究发表的旅程、管理的新范式、什么是管理学、管理研究范式的类型、管理研究方法论的组成成分等。其次,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上看,美国的陈晓萍教授、徐淑英教授、Gareth Morgon教授、英国的保罗・格里斯利教授等,他们都非常注重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检验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的关键就是看他们能否在一流期刊发表管理学研究论文。而要在一流期刊发表文章,必须讲究规范。现代方法论是规范性的和反思性的,因此,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加强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不仅如此,徐淑英教授还十分热衷于传播管理学方法论知识,几年来,徐淑英教授不仅在国内出版了《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这本著作,而且还在全国许多地方举办管理学方法论的学术会议,这对于提高国内高校管理专业教师的管理学方法论研究和教学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国内的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状况来看,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最突出的当推西南财经大学的罗珉教授。罗珉教授不仅写了《管理学范式理论研究》等与管理学方法论有关的学术专著,而且还发表了《管理学: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等一系列管理学方法论方面的文章。其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黄速建研究员和黄群慧教授,他们不仅合著了《管理科学化与管理学方法论》这本国内第一本以管理学方法论命名的著作,而且还撰写了《企业管理科学化及其方法论问题研究》等论文。其他在管理学方法论上有突出贡献的还有西安交通大学的李怀祖教授,河北经贸大学的崔援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唐伟教授,浙江大学的马庆国教授,苏州大学的魏文斌教授,山西财经大学的孙国强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张新平教授,苏州大学的尹卫东博士等,他们在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上均有比较深的造诣。从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上看,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设了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
从我校的情况来看,我校对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令人欣喜的是:我校在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上已取得一些成果。其中,就我本人而言,继2005年我以《管理学方法论新论》为题获得学校博士基金课题立项以来,我所申报的《多元学科方法论影响下的西方管理学方法论流变研究》获得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立项。而我以《西方管理学方法论百年发展史及其启示研究》为题所申报的课题亦获得了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其中,黄启慧同学就是因为听了我的管理学方法论课程而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第10期发表了《简析实用主义方法论与科学管理理论》这篇文章而成为我的课题组成员之一。而教育科学学院的七位研究生因为从管理学的逻辑起点的视角来探讨管理学方法论而发表了七篇文章,其中有两篇是中文核心期刊。可见,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在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上是多么的重要,这也说明了在管理专业研究生中进行管理学方法论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注释:
[1].选集(合订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2][法]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3][英]卡尔•皮尔逊.科学的规范[M].李醒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俄]巴甫洛夫.巴甫洛夫选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5]赵建方.科学方法论及其学习意义,。
[6][英]詹姆斯•布赖斯.法学的方法,杨贝译,省略.
[7]王鲁捷,王锐兰,许凤芝,张玉玲.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目标与方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8]李藜.关于提高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几个方法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5).
[9][英] W・I・B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J].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
李翔宇,男,汉族,生于1970年2月,广西桂林人,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法学在站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方法论。
目前,我们还无法对“管理”进行全方位的透视性的研究,也无法对“管理”给出一个类似数学公式的精确定义,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可能多的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管理”,使多种视角的研究结果总和能够逼近“管理”的全貌,也许这就是管理学的魅力所在。
一、管理学研究的视角
综观管理学研究的历史,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管理学的意义和方法,20世纪管理思想的研究可概括为如下线索:
从工作研究到人的研究;而人的研究经历了从人际关系――人群――人性――人的需要到人的激励的研究; 从局部的工作或人研究到整体的组织系统和组织行为研究;从客体被管理者及其工作效率研究到主体管理者的管理职能活动及其规律研究;从实证研究到规范研究再到实证研究。
根据以上的研究线索,管理学的研究视角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机械科学的视角
代表人物是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他提出要对企业和工人科学地进行管理,通过科学地分解每一道工序、流程,科学的定时、定量,总之,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来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他将管理定义为“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在泰罗之后甘特寻求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提高工人的效率,他扩展了某些泰勒最初的思想,并加进了自己的理解。例如,甘特发明了一种奖金制度,对那些以少于标准规定的时间完成工作者给予额外奖励。甘特最著名的发明是创造了一种线条图,称为甘特图,使管理者能够利用它来进行计划和控制。甘特图使管理当局能够随时看到计划的进展情况和及时采取必要的行动保证项目按时完成。甘特图及它的各种改进,今天仍广泛用于各种组织作为安排工作进度计划的手段。
机械科学视角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将管理的各个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忽视了人作为管理要素中的关键因素所具有的特殊需求和主观能动性。
2、组织的视角
众多管理学大师们都注意到了组织在管理学中的基础作用,并从组织的视角对管理学进行研究。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马克斯•韦伯最早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也称为官僚行政组织模式。韦伯仔细研究后指出,工业化趋势就是具备监工和中层管理者的工厂和一种全新的规模生产方式。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人日益失去个性,他认为这种异化是不可避免的。
明茨伯格在组织管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于经理工作的分析,指出经理在工作中担任的10种角色:挂名领导、联络者、领导者、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由彼得?圣吉提出的系统化思考和学习型组织是近年来组织研究变化的一个特点,在《第五项修炼》中他定义的一个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不断地扩张它的能力来创造它的未来。同时他确定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所需要的五个技术组成部分或个人发展技能:个人优势、思维模式、共同的远景目标、团队学习和系统化思考。
3、行为科学视角
所谓行为科学,简单地说就是对组织成员在工作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的学科。它涉及职工的需要、动机、内驱力、个性、情绪、思想,特别是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主要是开始重视人的作用,重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在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后来改称为行为科学(也叫组织行为学)。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至今昌盛不衰,构成管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的人本管理可以说是行为科学的发展。
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埃尔顿?梅奥(EltonMayo)。他强调在管理中应当注重人际关系、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以及员工的心理反应等。这一学派注重研究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公司的结构和公司行为等。这方面的代表人物还有新泽西州贝尔公司总裁ChesterBernard,根据Bernard的观点,人们组成公司或组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单靠一个人所不能达到的目标。一个组织就是系统地来协调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活动,只有靠组织的目标和员工的目标一致才能取得最大效率和成功。这样就形成了公司或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1)是一个合作的系统;(2)有共同的目标;(3)强调效率和有效性。这一流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Douglas McGregor。在他的著作《企业的人性方面》中,McGregor推动和发展了在行为管理学上的两个著名理论,即“X”理论和“Y”理论。
继梅奥之后,有很多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从1949年起改称为行为科学,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则更多地使用“组织行为学”。
4、人文的视角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管理的研究的逐步深入,人文因素成为学者们研究管
理学的又一重要视角。包括企业文化、人本管理、知识管理等更多的社会学内容被因入管理学研究。
《Z理论》的出版掀起了70年代管理学研究的的企业文化热潮。 企业文化对内表现为企业精神,对外表现为企业形象,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纽带和辐射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中全体人员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价值观念或称为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管理实质就是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人的观念”的管理。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早在1965年即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受到1990年代的资讯化蓬勃发展,知识管理的观念结合因特网技术等工具,成为企业累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新世纪利器。一般来说,知识管理是一种漫长的经营策略,带给企业的好处为:一、创造企业新竞争价值。二、增加企业利润。三、降低企业成本。四、提高企业效率。五、建立企业新文化。
5、实践过程的视角
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管理有三个职责:管理企业,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对工人和工作的管理。德鲁克说:“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这就是德鲁克对管理的定义。
巴纳德认为,协作是整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而又重要的前提条件。社会的各种组织,不管它是政治的、军事的、宗教的,还是企业的、学术的,都是一个协作系统。而且协作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运营环境以及组成要素都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协作系统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协作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决定于协作系统的有效性和高能率。
赫伯特•西蒙的《管理行为》(1948),对于组织和管理有了基本的理解,认为‘企业组织是一个功能实体’。组织要向员工提供价值,提供地位、权力、资源、信息、机会、名誉和报酬收入,而员工则为组织做出贡献,贡献出绩效、知识、经验、技术、方法、热情、智慧和思想观念等。
6、战略的视角
安索夫在战略管理中的特殊地位最主要表现在对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的开创性研究,由于他的开创性研究终于使他成为这门学科的一代宗师。作为战略管理的一代宗师,他首次提出公司战略概念、战略管理概念、战略规划的系统理论、企业竞争优势概念、以及把战略管理与混乱环境联系起来的权变理论。迈克尔•波特对于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产业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中,他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所谓的“五力模型”。他认为,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及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指出公司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相应地,迈克尔•波特也提出了“三种通用战略”,包括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注化,并说明由于企业资源的限制,往往难以同时追求一个以上的战略目标。
7、其他视角
除了以上六种管理学研究视角以外,还有许多学者从其他的多种角度来研究管理问题。从管理理论本身研究来看这些视角可分为两类:一是从企业的职能角度来研究企业管理。其一般包括: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信息管理等,这种研究我们可称其为“企业职能学派”的企业管理理论;二是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实践中的问题需要对企业特定运行环节或关键点的重视而展开的研究,历来已经历了科学管理、质量管理、目标管理、形象管理(CI)、项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创新管理等。
二、管理学研究的参照系
就我理解,正如孔茨在1961年将管理理论的发展称为“丛林”一样,由于众多学者的研究视角各不相同,就象散落在地上的珍珠一样,颗颗发光却又自成一派,一时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和公认的参照系。唯一得到大多数学者承认的是:管理的目标是提高效率;管理学研究离不开人和组织。
三、管理学研究的分析工具
关于管理学研究的分析工具,可谓是丰富多彩。在方法上,它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来研究管理活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管理活动是很复杂的活动,影响这一活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利用经济学、数学、生产力经济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仿真学、行为科学等的研究成果和运筹学、系统工程、信息论、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等最新成就,对管理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预测,从中研究出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并用以指导管理的实际工作。所以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相互关系来看,可以说,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但从它又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成果,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来看,它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从泰勒的动作研究到梅奥的霍桑实验,自现代科学管理研究以来,管理学者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统计法等众多研究方法,但是,除管理科学学派以外,所有的研究方法基本上都是基于认识论上的归纳主义。当然,管理研究方法的不彻底性与前面论及的管理对象的模糊与宽泛、管理取向的“目光短浅的实用主义”以及基本假设的飘忽不定与核心概念的缺乏等因素密切相关。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人将管理学归结为是“数学+计算机+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的模式,从这一表述我们可以得到对管理学研究的一些分析工具信息,既管理学的分析工具是运用了数学、计算机、行为科学、信息科学中的理论、方法所形成的一门综合学科。
四、结束语
至今对于“管理是什么”这一管理学最基本的问题仍没有一致性的答案,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家对于管理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假设等基础条件缺乏良好的界定。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一、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管理学课程内容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财经院校人才培养已直接面向生产经营企业,而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生源状况,为管理学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结合本校专业实际对管理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优化设计教学内容
管理学课程是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把不同专业对管理学基础知识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原理与方法传授给学生,加强通用基础知识教育,解决不同专业对基础知识的不同要求作为重点。
课程围绕学生专业思想、专业通用基础知识教育做好管理学课程内容设计。针对各经济类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从精简课程内容、突出核心重点和难点、避免内容重复的原则出发,把与专业课相关的内容整合到专业课程当中,科学界定管理学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明确分工,使之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紧密衔,构建起管理学课程内容的系统化体系。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运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对管理学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并系统了解和掌握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了解、学好管理学,在现实生活中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以及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统筹安排的方法等,是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基础。提高对管理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通过重点对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基本管理技能和方法。
2.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大信息量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讲授中要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原理,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管理思维模式,教师就要经常深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了解和收集具体的管理案例,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是做好管理学课程优秀教材选用。二是采用数字化更新管理学的课程内容。本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原则, 把更新管理学教学文件与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整合,形成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
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典型企业的数据和实例。几年来,本专业的教师编写了15万字的《管理学习题案例集》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
3.适时调整课程教学大纲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适时修订教学大纲,使理论课程内容满足能力培养需要。以课程论文形式加大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测试。通过论文的写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全院各专业开设专题讲座,把最新的管理学理论与发展动态介绍给学生。教学内容改革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二、探索适应管理学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把解决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出发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实施案例等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素质教育。
1.案例教学法
紧密结合我国企业改革和上市公司实际,将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搜集整理编写了《管理学习题案例集》,辅导学生学习。教师将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指导学生分析案例的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同时采用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启发讨论式教学法
针对大一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管理学课程刚刚接触,对管理知识陌生的实际,结合专业思想教育,重点启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知和兴趣;了解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从事管理工作的前景,结合教学内容、案例分析进行启发式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形成师生互帮互学,教学相长。为培养学生对经济类专业学习兴趣,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知识基础。
3.erp沙盘模拟实战训练
依托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结合企业生产运作的全过程,实施ERP沙盘模拟实训模式,师生团队合作,以小组形式完成。学生在灵活运用管理学原理,自选方法与路径完成一套完整的决策方案;教师对各小组进行角色分工、明确规则,并进行沙盘初始化,带领模拟第一年决策,编制报表。通过企业模拟运行,使学生能在模拟实战中愉悦地体验管理者应掌握的技能,强化了实践能力。通过该项目实训,使学生领略了完整的工作流程。了解掌握基础管理理论与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过程,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具体分析、解决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综合素质,激发学习热情。
三、建立适应管理学课程改革的考核体系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期末考核采用主观题和客观题相结合,以基本理论与应用够用为度的原则设计考试内容,强化本课程的实践能力的考核,全面提升学生运用管理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民办高校学情分析,本课程的考核体系如下:
1.课程考核比例
平时课堂考核占总成绩20%,由书面作业、出勤和课堂讨论发言加权得出;课后考核占10%,包括实训报告、企业管理专题调研报告等方面内容;课程期末理论考核占70%,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
2.考核内容与题型
考试课程期末考核方式为:理论考试占总成绩70%,卷面实行百分制。考试试题覆盖全课程,其中第1~3部分占30%,第4~7部分占40%,第8~10部分占30%。考试题型原则上可分为填空题、选择题、解释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七种类型;其中客观题占40%,主观题占60%。考核为闭卷,笔试,实行教考分离,密封集体评卷,做到公正、客观,学生成绩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这种灵活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能够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管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适应未来管理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加强管理学课程实施的保障条件建设
加强管理学课程建设,保障条件建设是持续搞好优秀课程建设的需要。对此,我们在进行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的同时,加强了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使教材建设、网络资源整合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同步进行,从而保证了管理学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1.收集、归类、整合管理学网络课程资源
一是收集和整合与管理学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资源, 既有学术水平较高的教改论文,又有生动典型的案例,促使学生能在人性化的网络环境中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增加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二是进行管理学课程网站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学课程网站资源库由课程大纲、媒体教学、案例习题、前沿动态、视频课堂等五个模块组成,管理学课程网站设立交互功能,由学习评价、在线答疑、实践教学三个模块组成。
2.通过局域网(校园网)和互联网等进行教学
一是通过管理学课程网站,使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内容和各章节的电子讲稿,以及课题组统一制作的PPT讲稿得以在网上呈现。二是录制了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供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三是通过互联网下载企业的基本状况,使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及经济与政策发展态势等。
3.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是依托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引进当前国际最流行、具有明显实效的“沙盘模拟实战训练”模式。二是积极与社会企业合作办学,走产学合作道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互利共赢。目前全院已与61家企业签订了教学实践合同,师生在不同的学期到企业进行锻炼。
4.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核心保障
几年来一直鼓励教师在职攻读高级学位,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说课、讲课竞赛,参与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实践与基地建设以及科研课题研究;有计划地组织课程组成员到签约企业参加管理实践活动,开展企业咨询服务等项目,提高其学术水平。教学团队中,课程组成员在研究方向、教学经历、学历结构、年龄阶段、职称层次等方面形成互补。通过团队学习和研讨的方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升了研究的效率和效果,强化了教师自身的团队意识,从而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得到了快速和持续提升,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同时为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五、管理学课程建设的反思
管理学课程内容和方法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还缺乏创新思维。目前,管理学教学模式仍是传统教学占主导,学生参与性较弱,并且教师过多依赖媒体教学。为了实现管理学教学多层次目标,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形象化、趣味化,让学生积极主动进入深度学习,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知识结构需要提高和优化。此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还存在不适应;学校与生产经营企业的联系还不广泛,阻碍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霍彬.<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教改研究,2008(10).
[2]武忠远,王成,李兴开.管理学课程改革新思路[J].教育探索, 2008(7).
[3].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讨[J].教改研究,2013(4).
[4]贾明清,方林.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5).
关键词:管理学;实训;技能
一、管理学实训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适应于各种组织的普遍的管理原理和方法的综合性学科。其理论研究范围和方法十分宽泛,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管理学实训系统的构建和运用,使学生由信息的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管理理论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及管理知识和技能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要求教师要由管理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管理学实训系统设计中,首先应体现出系统的目标要求,对系统环境和需求、系统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出管理学实训系统的总目标和具体实训目标及要求;其次,根据实训目标及要求,制定管理学实训策略及方案;第三,根据实训目标及学生特征分析,选择较为合理的训练方案和策略;最后,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以及一个教学循环结束后,进行实训系统的有效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做出是否调整实训目标和策略的决定。在实训系统设计中,应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和整体观念,充分考虑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管理学实训系统设计的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管理学实训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上,注重对学生的管理技能的培养和管理素质的提高。
2.智力与非智力训练并重的原则
在对学生的管理智力技能训练的同时,应重视对学生的情绪、态度、情商等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培养。
3.前瞻性原则
未来对于管理者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会愈来愈高。在实训系统的设计上,无论是实训目标的确定,还是实训策略、方法的选择,无论是测验项目的制定还是系统评价标准的建立,都应以未来管理实践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4.系统性原则
对于管理学实训系统的设计,必须按照系统工程原理来进行。从系统环境分析和系统目标的确定到系统策略和系统方法的选择、实施和系统运行的反馈控制,直至系统的评价,尤其应强调系统中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管理学实训系统的模块设计
根据上述基本原则及管理学学科特点,按照史密斯・雷根教学模式,管理学实训系统应划分为三人模块:实训分析、实训策略设计、实训评价。其系统结构如下:
1.管理学实训环境分析及实训目标的确定
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对于运用管理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缺乏足够的能力,对于管理学中的基本要领的掌握也存在着一定的认识障碍。同时,由于管理学是从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高度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一门理论,使得这些对于管理实践缺乏了解和经历的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无味,对学习目标感到茫然,缺少了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因此,进行管理学实训系统设计,应当在进行实训环境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实训系统的实训目标,并对其进行分解。构建出管理学实训系统的目标体系,为进一步制定实训策略奠定基础。
管理学实训的总目标应当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训,激发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管理学的学习目标,完成管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建构,使其管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得到高效率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的基本管理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实训目标按管理学教学和实训单元进行分解。
在实训目标体系中,一级目标为实训系统总目标,即为实训系统运行完成后要达到的结果预期:二级目标为各教学单元的实训目标,形成了管理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结构框架:对二级实训目标做进一步分解,形成三级目标,即实训项目目标,如:对计划实训目标进一步分解为计划书的编制技能、预测能力、决策能力等分项目目标。
根据实训目标体系,分别制定各分项实训目标的测验项目和测验标准,作为实训系统运行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2.管理学实训策略的设计与选择
管理学是一门集多学科理论为一体的边缘性学科。知识的多面性和技能的复合性,对实训的方法、手段及策略要求亦是复杂多样的。根据对实训环境和实训目标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和选择实训策略:
一是自主实训(学习)策略。这种策略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其着眼点就是帮助学生“学”。具体采取如下几种实训策略:(1)抛锚式实训策略。按照实训目标要求,将管理案例或问题交给学生,由学生进行有关信息与资源收集,做出分析,完成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建构。(2)随机进入训练策略。由于管理学学科的复杂性和管理问题的多面性,要对管理理论和技能全面了解和掌握是很困难的。在实训中,要注意对同一管理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为不同实训目的而采用不同方式加以呈现,从而获得对同一管理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理解与掌握,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实训策略”。管理游戏是实现这一实训策略的具体方法。(3)自我反馈实训策略。通过采用管理品质自我测评,学生能主动地检测自己通过学习和实训所达到的管理品质,能发现自己在管理学学习训练中存在不足缺陷。经过自我反馈,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修正错误、重新学习,使学生完全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4)基于Intemet的探究式学习,已成为主要的自主学习策略。网上冲浪是实训系统中实现这一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手段。
二是协作式实训策略。创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同一管理问题,运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最后达到问题的解决。这种方式对管理问题的深化理解、管理知识的掌握运用、管理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具体采用的策略是:(1)计算机模拟实训。利用计算机模拟管理环境(使用相应管理模拟软件),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管理模拟操作,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然后进行角色轮换。可分协作组来进行,由系统自动完成对每个操作者的管理业绩测评。(2)角色扮演。利用情景剧使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去理解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并且,通过角色互换,来真正体会管理工作中各种角色的内涵。(3)工作场所实习。由教师设置管理问题,下达实习任务书。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深入到实习基地。首先是见习,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对实习单位的管理领域进行观察,与企业家座谈,使学生对管理问题在短时间内有一个直观认识;同时,将所学理论知识同现实管理实践比照,来发现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实习,在实际工作场所上岗实习。进行实际管理工
作方法、技巧的锻炼,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使学生的管理技能得到实际锻炼。
各个实训策略的选择与运用,都是围绕着管理学实训系统目标来进行的,每个实训策略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管理学实训资源的管理
管理学实训系统的运行是基于一定的实训资源来完成的。实训资源的选择与管理应与实训策略及方法相匹配。在管理学实训资源管理中,重点抓好以下几点:(1)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进行管理学实训必须有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具有较强管理学教学和实训能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达到管理学实训的目标。专职理论课教师承担着一定的实训任务,如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进行管理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管理沙龙等方面的实训,进行网上冲浪的指导和管理技能与技巧的训练指导等。因此,要求理论课任课教师经常深入实践,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要有一支由校外企业家、管理学者、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来参与管理学教学和实训,在管理沙龙中与学生对话,在管理学情境剧或角色扮演以及走进管理的实习中,作为评判和指导。(2)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管理学实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是管理情境的创设。为了使学生能在管理学实训中,能有一个真实的管理情境,以尽快进入管理角色,完成实训任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做到两点:一是根据管理学实训的项目和方式的需要,创建校内管理学技能综合实训教室(包括管理技能计算机模拟教室),来完成诸如管理沙龙、管理游戏、网上冲浪、计算机模拟、管理情境剧或角色扮演等实训活动。二是按着管理学实训的内容及要求,建立校外管理学实训基地,完成相应的管理实习任务。在校外管理学实训基地建设中,应注意实习场所特征与管理学实训内容和目标的吻合度以及实习指导教师的实习指导能力。(3)实训媒体的管理。管理学实训媒体的选择,应结合管理学实训的特点和内容来进行。在管理沙龙和管理案例分析的实训中,需要大量使用影像媒体,能够生动和直观地展现管理实景。在管理学计算机模拟训练中,应注重模拟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在管理游戏及管理品质评价中则需要大量地使用印刷媒体和实物道具。(4)实训资料的编辑与制作。作为管理学实训系统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管理学实训教程(或管理学实训指导书)的编制。在实训教程中,要充分体现出管理学实训各项目的训练目标及要求、实训方式及手段、实训效果的评测标准及办法等。
关键词:管理学课;有效性;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14802
管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与变革中的持久热点的话题。管理是兼具有技术与艺术的特殊领域。人类社会之初离不开管理,当代社会的持续发展性、复杂性和竞争性等特征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管理。组织需要有效管理,同样,一个现代人也需要懂得经营与管理:经营自己的事业;管理自己的人生。而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和艺术,其对应的学科,管理学显然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作为高等院校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院校,这恰恰形成了两者的契合点。因此,高职院校尤其需要重视管理学课教学的有效性达成。
有效教学的理念来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和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采取适合的方法或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最终达成有效性教学。
1高职院校管理学课有效性达成的基本要求
1.1管理价值和理念的培养
价值和理念往往是行为的先导。管理的价值和理念体现在对管理的态度和管理的认知上。管理的价值和理念的终极目的是使行为在一定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社会的发展,增进人类的福祉,使人类生活得更加自由与幸福。高职院校管理学课有效性达成之一要求就是需要注重对学生管理价值与管理理念的传授,使其熟知管理的终极价值是使人类更加自由和幸福;以及对学生在管理的权变(管理无定格)、人本、系统、责任和效益等理念的培养。
1.2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
管理实践需要理论来指导。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管理学课的有效性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例如,管理的涵义和本质、管理的特性和原则、管理的历史发展以及管理的职能等,这使学生对管理基本理论结构的认识系统化。这样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1.3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与组织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对于管理者来讲意味着严峻的挑战。管理是一门动态的学科,管理学的教学必需使学生学会在变化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管理。因此,管理学课的有效性达成要求之一就是学生形成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认知管理价值和理念以及掌握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契合当代社会变化性和发展性等重要特征以有效提高其应变能力、实践能力。
2制约高职院校管理学课有效性达成的原因分析
2.1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知识功底不厚实。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个性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利性比较明显,常常不懂得如何与人分享。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学课的教学常常侧重于对知识的讲授,为讲授知识而讲授,而忽视学生一种良好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2.2单一讲授的教学方法
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的教学上,也即传授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过于注重讲授,而忽视互动式对话教学、举实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笔者在对接受管理学课的新生就管理学课的有效性教学进行访谈中发现,有很大比例的学生提及到,管理学课堂上有很多管理知识内容不易听懂,管理学过于抽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单一讲授的教学方法造成的。
2.3非多元化的考评方式
目前,高职院校在管理学考核评价体系上,仍沿袭了传统考评的试卷考核方式,即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例如,考勤、上课回答问题情况等的总和)占30%。这种较为单一考核方式让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熟记理论知识上,忽视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显然这不能有效衡量高职院校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和技能培养和发展情况,需要进行有效改革,由较为单一化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向多元化考核评价的方式。
3高职院校管理学课有效性达成的路径分析
3.1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人格经济。作为将来从事经营管理或职业经理人工作的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培养个人良好的人格和价值观,并接受当代前沿的管理理念,而且需要懂得一个人接受大学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两个目的:其一,良好人格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需要他们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接受健康的、积极的事物,使这种良好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人格和价值观的塑造;其二,如何使自己在生活中过得更加幸福,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智慧,提高个人生活的质量和能力水平。现实实践中,管理学课的有效性达成有助于这两个重要目标的实现。
3.2教学方法上
纯粹理论教学往往使学生感到乏味、枯燥。在管理学课上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使其有机结合。举例,是管理学教学中最容易使学生理解理论而又简单易行的方法。它占用时间少,而且能够有效发挥其本身的功能。对话式讨论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方法,选取现实中知名企业的经典管理案例,应用相应理论进行对其进行多角度地分析,因为管理学当中的案例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这就需要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管理无定格。正如权变理论认为没有普适性的管理方法和方式,采取何种管理方法和方式要与管理环境和对象等相适应。所以,在管理学课教学方法改革上注重高职院校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使学生清晰熟知管理中的方法和方式是多样化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方法和方式。
3.3多元化的考评方式
课程教学评价由单一的知识性评价向注重知识、能力并重的多元化评价转变。教学的评价对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达成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功能。根据有效教学的要求,确定高职院校管理学的课程评价方式,势必要从注重知识性评价转向注重多元化的评价。管理学课程多元化的评价考评内容应包括:课堂管理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能力、演讲能力、组织会议管理能力、案例分析评价能力等的有机结合。
总而言之,管理学课的有效性达成需要结合管理学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特点、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规律特征,进行创新性探索,使高职院校学生从管理学课程中确立良好的人格和价值观,以及追求幸福与自由。
参考文献
[1]刘春泽.大学生公共理性教育应得到重视[N].光明日报,20130624.
关键词:东方管理学 学术定位 发展出路
自1994年胡祖光教《管理金论——东方管理学》第一次亮出东方管理学的旗帜以来,已经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建立起了自己的东方管理学体系,比如水教授的《东方管理学》、颜世富博士的《东方管理学》、曾仕强博士的《中国式管理》、席酉民教授等的《和谐管理理论》以及黄如金博士的《和合管理》等,这些研究为中国管理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应该说内容相当丰富,成果也十分丰硕。可是近20年过去了,虽然不乏实务界的响应,但看似花团锦簇的东方管理学研究到如今也未能取得一个公认的学术地位,在许多关键问题上依然颇有争议,在学术发展上陷入了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1]。笔者对此现象做了深入的思考后,认为这种尴尬是固然是有管理学内在中“实践相关性”和“学术合法性”的天然矛盾的原因,也是因为部分学者对东方管理学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定位不清晰造成的。东方管理学要想真正取得发展,就必须先解决定位问题和发展出路问题。只有把这两个问题真正搞清楚了,东方管理学才可以进一步向前发展,获得其应有的地位。
一、东方管理学学术困境的原因
现代管理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从 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以来,诞生已经超过百年。在现代管理学在诞生之初,管理学的先驱巨擘,比如管理科学学派创始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管理过程学派创始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巴纳德等,本身就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那个时代的管理学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是一体的,管理学的价值取向也比较单纯,就是有效的指导管理实践。但随着管理学的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需要依靠其他传统学科,比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等的支撑,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合法性遭到了极大的质疑。同时,管理学研究者的也开始日渐分化,管理学研究者和管理的实践者开始出现了明显分野。主体的分化导致了关注点的分化,原本应该“经世致用”的管理学研究者们,从其他相关学科借鉴了大量的概念、框架和方法后,却开始埋头于完美的科学体系的构建,反而对实践中管理者关注的现实问题漠不关心了。管理学研究到底应该更多的指导管理实践,还是应该去争取其“学科合法性”使之真正的发展成一门“科学”,成为了难以调和的内在价值矛盾。如今,随着中国学术体制越来越向美国靠拢,中国管理学“学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基本都是以实证主义为主导的话语模式的,其研究成果实际上更多地反映了知识生产者的偏好,是学科争取合法性的见证和结果,而不是体现了管理实践发展的结果[2]146。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东方管理学在学术界不受重视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东方管理学如果仅仅是因为管理学价值取向问题而不受学术界重视,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在美国被实务界奉为圭臬的经验主义学派也不被主流学术界重视。可是,东方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自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明显制约了东方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定位不清,对东方管理学处于什么发展阶段认识不明。
二、东方管理学的定位
关于东方管理学的定位问题,本文作者之一的胡祖光教授早在1995《东方管理学及其在管理理论连续谱中的地位》一文就做了讨论,胡教授从学科思想发展史的历时性角度,提出了以物为中心、以组织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三个周期循环的连续谱。认为,东方管理学应该处于连续谱的最右端,即东方管理学主要是以管理中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管理理论(包括一部分的组织管理理论)。进一步,从管理者必须抓好的事物出发,将东方管理学纳入了一个有意义的分类结构中,并命名为“管理要务学派”[3]。胡祖光教授的东方管理学实际上是为了弥补了西方管理学的不足,提出的一种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学“学派”,并没有革新西方管理学“范式”的想法。应该说,这个定位是相当清晰的。不过,在东方管理学的发展中,许多学者的步子迈的太大,认为东方管理学是一种可以更新西方管理学的“新范式”,试图一举替代西方管理学的统治地位[4],这种对东方管理学的过度夸大,导致了管理学者尤其是青年管理学者对东方管理学莫衷一是,反而对东方管理学的建设不利。
要想对东方管理学进行更清晰的定位,我们还是必须回到“管理学是什么”这个元问题上。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一般有四种观点:1、管理学是对常识的精炼;2、管理是一种职业,管理学是一种职业教育学科;3、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性和学术性学科;4、管理学是科学。实际上,这四种观点恰好是管理学学科的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从经验常识的精炼发展为一门职业教育和研究性学科,最后转变为科学 [2]149。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东方管理学目前应该处于经验常识的精炼到职业教育的阶段上,还没有完全的进入研究性和学术性学科的阶段。
应该说,东方管理学作为经验常识的精炼,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一个合理的分类学结构,比如, 《东方管理学13篇》就是通过梳理东方管理思想中的格言警句和管理案例,对中国管理的经验常识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弥补了管理过程学派忽视管理者自身修养、教化责任的缺陷,以管理者所必须从事的事务为划分标准,建立了东方管理要务学派。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符合中国管理管理实践,更加有效的指导中国的管理实践[5]。
管理学作为职业教育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大多数学习者能够很快的学会其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然而,经理人是很难记住和使用他们所难以理解的管理学原理的。而用名言警句表达的东方管理学原理精炼优美,而且符合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经历,在内容相似的情况下,中国管理学习者对东方管理学原理和中国管理案例的理解领悟水平都会高于西方的同类管理理论和案例。按照信息经济学的“信息接受成本”概念,我们认为,东方管理学作为管理学职业教育来说,比其同类型的西方管理理论具有信息接受成本更低的优势,更容易的被中国管理者所学习和掌握。这是目前东方管理学管理要务学派的最大贡献之一,也是《东方管理学13篇》在实务界引起的反响更大[6]的原因。
但是,东方管理学起步较晚,许多概念,原理并没有完全厘清,而且缺乏与之配套的研究方法体系,还没有真正进入研究性和学术性学科的阶段,只是在一些具体管理问题上,按照东方传统管理价值观做了一些尝试。比如,胡祖光教授遵循“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在定量考核目标领域中发展出了联合确定基数法,对西方的委托理论做了改进 [7],应用于实践中,效果非常显著[8]。但总体而言,东方管理学还远远没有发展成研究性和学术性的学科,更加不可能去革新西方管理学的“范式”,只能作为一种管理学派,对西方管理学的不足做出有益的补充和改进。
三、东方管理学的发展出路
如上所述,东方管理学目前还处于经验常识的精炼和职业教育的管理学发展阶段上,东方管理学就不仅仅是“东方管理思想学”,就是要真正以解决中国管理实践问题作为出发点,而不是仅仅为了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试图全面革新西方管理理论。东方管理学的研究者们当下的任务,不是急于追求东方管理学在主流管理学圈子中的学术合法性,也不是仅仅陶醉于博大精深的东方管理思想,而是要直面中国的管理实践,揭示出中国管理模式的文化特殊性。首先,研究者们应该通过扎实的素材收集,认真的理论梳理,分清楚传统管理所依据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经验的区别,将历史经验与现实经验在产生条件、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紧密对照,认真判断当今时代变化和管理学思想的发展趋势,挖掘和弘扬东方管理思想中的精华,去粗取精,发展出适合真正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东方管理学;其次,研究者们应该按照科学的体系整理出东方管理学研究框架,继续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东方管理学,开发出与之配套的东方管理学研究方法,而不是试图马上将东方管理学发展成学术性研究学科;再次,东方管理学应该先具备所说的“文化自觉”[9],即真正对中国管理的背景文化有“自知之明”,对这种背景文化的发展的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并以此为基,了解西方文化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只有认清自己的文化、并且包容的理解所能够接触到的其他文化,东方管理研究才能真正超越“客位研究取向” 西方管理理论,勾勒出中国管理理论建构的新思路。
注释:
①针对管理背景文化的差异,完全以西方为中心的研究取向被称为为“强加式客位”研究;将文化差异化约为几个简单的文化维度的研究取向被称为“衍生式客位研究”;而立足本土,扎根现实的本土研究被称为 “主位研究”取向。
参考文献:
[1]苏勇,于保平.东方管理研究:理论回顾与发展方向[J].管理学报,2009,6(12):1578-1587.
[2]高良谋,高静美.管理学的价值性困境:回顾、争鸣与评论[J]管理世界,2011(1):145-167
[3]胡祖光. 东方管理学及其在管理理论连续谱中的地位[J].浙江社会科学,1995(5):15-21
[4]吕力.中国管理学发展中的范式问题[J].管理学报,2009(8):1008-1012
[5]胡祖光,朱明伟.东方管理学13篇[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6]吕福新.东方管理学的建树、创新和发展—对东方管理学研究的追溯、综述和管见[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2.33-36
[7]胡祖光. 联合确定基数合约:对魏茨曼模型的一个改进.[J]经济研究,2007(3):81-91
[8]江苏平. 引入“联合确定基数法”,利润增加三千万——北京北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试验.[J].s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4.13-14
关键词:治安管理学 教学设计 理论基础 基本要素
为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关于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的决策部署,加快促进公安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公安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逐渐被提上日程,本文以治安管理学为例,分析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要素,力求推动公安院校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一、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在西方国家研究起步比较早。在我国,教学设计作为新兴的教育学科,是在教育技术学中逐渐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教学设计在我国逐渐成熟和完善。
(一)系统科学理论
我们可以把教学设计看作一个系统,这些系统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著名的美国学者肯普曾经用系统的观点,对教学设计定义进行分析。他认为,教学设计是采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过程中各部分存在问题,并对其进行规划的过程。乌美娜是我国教学设计方面的专家,她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分析,考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一个战略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我们对以上两个定义加以分析和概括,可以得出教学设计实质就是一个系统,其根本目的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就是一个系统,通常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内容、教学措施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功能,我们应实现教学设计系统要素整体组合与优化。同时,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科本身内容,并注重学科逻辑结构和学员自身身心发展差异,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科学安排。这对教师和学员的要求提高了,无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上,还是学员本身的学习中,都应有所体现。系统理论应贯穿于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二)教学理论
治安管理学教学理论是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世界上关于教学理论提法很多,在我国教学理论思想源远流长,特别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教学思想,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上,具有独到的见解,至今仍然对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学而知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教学观点,孟子的循序渐进、自得等精辟的教学论断。我们通过分析古今中外关于教学设计的材料,发现了许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内在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这些可以作为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理论来源。
治安管理学教学理论认为,突出治安管理主体、客体及其运行规律是治安管理学教学理论的鲜明特色。治安管理学教学理论研究范围涉及面广,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原理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以及课程与教材等方面。
(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对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应吸收学习理论新的科研成果。从广义上说,学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其目的在于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并不断分析其形成机制。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是为学生学习而创设的环境,是根据不同层次学员的实际需要而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此,应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运用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习理论对于教师课堂授课方面也有重要意义。例如,认知学派对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影响有以下几点:学习过程是一个学员主动接受刺激和积极思考的过程;学习要依靠学员的主观效能,应该以原有的旧知识作为基础,从而接受和理解新知识,进而形成最佳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认知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关系,以确保学员进行有效地学习。因此,在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中,应特别重视学员特性的分析,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能力、认知结构等作为教学起点,重视授课内容的分析,充分考虑治安管理学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员认知结构的一致性,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员对新知识加深理解,并对其认知结构的重新构建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还应特别重视教学措施的制定、充分合理利用媒体,以确保学员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局面,更好地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不同层次学员学习而设计的教学策略。为了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教师必须广泛了解学习活动过程。学习理论则恰恰阐述了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什么是学习有效,什么是学习无效、为什么导致有效学习与无效学习等,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以学习理论作为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四)传播理论
依据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在传播过程中,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也应该以信息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治安管理学教学信息传播是由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信息传递与交流系统。它通常由教师、学生、教学信息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构成。在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中,要重视教学信息反馈的作用,它既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教学信息反馈应做到及时、全面,教师应该了解各种层次学员的基本情况,并对反馈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分清主次,抓住要点,根据教学进度进行控制。
二、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通常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四个基本要素。
(一)教学对象
治安管理学教学对象的分析,包括对教学对象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教学对象知识水平构成成分的分析以及教学对象在生理、智力、发展等方面特点的分析。公安院校的教学对象既有全日制的本、专科学生,也有各种层次在职培训的民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分析教学对象,这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
首先应该分析学生的起点或倾向,学员在接受新学习任务之前,原有知识结构与基本技能、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态度等方面的准备,也就是学员的原有基础知识。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学员的原有基础可以看作是新学习的内部前提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学习的效果;其次,应该分析学员应该达到的使能目标,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学员一定有许多知识、技能还未完全掌握,而掌握这些新知识、技能又可以看作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在实际公安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从终点目标出发,进而一步一步地揭示其使能目标。
(二)教学目标
治安管理学教学目标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使学习者应该掌握的技能与知识,应该具有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要尽可能用可测定的、可观察的行为术语精确地表达出来。同时,教学目标也应该尽可能地表明学习者内部心理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首先立足于教育目标的特性,制定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认为教育目标可分为三个目标领域,分别是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我们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公安教育实际情况,治安管理学教学目标可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这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三)教学策略
治安管理学教学策略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方法和谋略,主要体现在“教”和“学”的交互活动过程之中。教学策略主要解决教师“应该怎样教”和学生“应该如何学”的问题,可以看作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具体方案。教学策略通常是隐藏在教学活动之中的,它更多地体现在思想层面上,这些思想往往深深印在授课教师的头脑中,促使教师较好地实现教学理论具体化,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应该根据授课科目的不同以及课程的特点做出选择,具有一定的目标性。治安管理学教学策略可分为教学传递策略,指教学信息通过何种媒体形式、按照何种顺序传递给学员;教学组织策略,指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形式;教学管理策略,包括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进度管理和教学活动控制管理等方面。
治安管理学教学策略是为实际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而设立的,因此,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涉及治安管理实训的内容,实践性非常强,制定教学策略时应充分考虑实训这一特征,并通过教学目标中的具体要求来实现。
(四)教学评价
治安管理学教学评价是指依据客观标准和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治安管理学教学评价开始于确定教学目标,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如果没有教学评价这一环节,教学过程就失去一种重要的内部动力,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治安管理学常用的教学评价有三种,分别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事前评价),它是一种摸底性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基本情况,通过评价判断学员对学习的准备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找出主要原因;形成性评价(事中评价),通过评价发出的信息,可以掌握师生自己的教和学的基本情况,并针对具体反馈情况,调整教学行为。对于没有理解的学生和已经完全理解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达到教学的初始目标;总结性评价(事后评价),这是一种“事后检查”性评价,通过考察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然后对教学效果做出科学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注重考察学员对某一学科整体掌握的程度,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次数较少。事后评价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参考文献:
[1]李龙.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梁惠燕.教学策略本质新探.教育导刊,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