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56: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1.引言
管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同时,管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发展中的科学,它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特点。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就如何提高管理学教学效果不断展开研究,在探索中求创新。
2.管理学通用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一般分三个层次,即实验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教学,可以通过讲解、讨论、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举,综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简练、生动、准确、形象的语言向学生解释概念和原理。该法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讲授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它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能将抽象枯燥的理论、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将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管理学的各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辅以讲授法。但讲授法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指教师提出实际生活中的某一典型的管理案例,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用于教学的案例是一种运用语言形式或各种视听手段而描写的特定管理情景。案例将企业带人课堂,让学生自己通过案例的阅读和分析,以及在群体中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和管理过程,建立真实的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2.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老师和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并加以总结,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讨论法的模式是: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发表看法,分析、总结;其特点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达到明辨是非、纠正错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目的,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4 学习团队教学法
以学生团队学习为中心,以素质培养为目的,有效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团队(或小组),实行教师指导,组长负责制,把抽象的教材、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部分,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问题,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团队,由各团队全体成员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团队通过学习,把学习成果向全体同学展示,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团队成员的个性和特长。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2.5 角色演练法
角色模拟练习可以是在课堂上穿行,即通常所说的演练,也可以是有计划安排的角色演练。即兴的角色演练是在学生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全凭学生的临场发挥,要学生做好一件或几件事情,目的是用来训练学生的快速应变能力。比如我们在课堂上曾设计了这样的角色模拟情景:你发现了领导的决策错误,你该怎么办?你如何去说服他接受你的观点?这个角色演练不但可以检验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还可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2.6管理游戏教学法
游戏练习方法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受场地、道具等限制,游戏的选择和开展有一定难度,如结合实际条件开展管理游戏,同学们的积极性就非常高,并且可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收到相当好的教学效果。如我们在讲管理冲突时,设置几个学生宿舍调整冲突事件,冲突双方经过激烈辩论,最后采取回避、迁就、强制、妥协、合作五种处理冲突的方式妥协解决了冲突问题。
2.7故事引导法
巧妙运用故事,创造互动的交流机会,引导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因为它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性,就具有更强的说服作用。例如一位商人在经商管理中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教育员工、管理公司、说服客户,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同样将故事教育法运用到管理学的教学中,应该也能发挥作用。
2.8鼓励学生参与科研
高职教育越来越注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挑战杯等活动,发表高质量的文章,使学生从单纯的课堂学习向教师指导下的探究转化,提高他们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信息量的明显增多,学习时间和学习途径的增多,管理学教学方法与手段除了传统方法外,可以创造性地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习的效果:
3.1 网站教学法
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网页,并设立相关专栏,提供课下辅导资料、案例等。还可以运用留言板开辟课下讨论区,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畅所欲言,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以无记名的形式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建议,使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
3.2课堂演讲法
通过整理学生的电子来信,笔者发现,管理专业的许多学生都存在一个问题一一心理上的不自信。针对此类学生,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简单演讲,用管理原理去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管理学原理的认识,使学生产生学习管理的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将来走上管理岗位做好准备。
3.3教学生活化
学生没有管理经验,这给一些管理理论的教学造成困难。管理无处不在,而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从他们所熟悉的领域取材,学生所在的家庭、班级、协会、学校等组织,以及学生们所关注的娱乐新闻、故事、电视剧等都存在管理的问题。学生们只有学会用管理的思维去思考一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才能深人地掌握管理学。这种教学手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而且还可激发学习兴趣。
3.4教学开放化
原来的管理学授课主要是通过黑板、粉笔、教师的讲授来完成的。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发展起来,主要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幻灯片的演示,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媒体信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如在讲授科学管理理论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纪录片,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官认识;还可以播放企业的管理方式以及知名企业ceo访谈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结束语
管理学教学的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并持之以恒。同时,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这些教学方法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积极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综合教学能力,就能全方位提高管理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方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13102
1 普及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三十多年的较快发展,作为经济主体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企业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实践遇到一系列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如何解释这些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对管理学理论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的管理传统和管理实践与西方的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国管理学的广大研究者在对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然而,这套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作用,脱离了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更是值得怀疑。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把管理学研究方法列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主要选修课程之一,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可以帮助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掌握管理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规范并将之应用于管理实践分析,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 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师的教育背景局限了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
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主要由一、两位教师承担,任课教师往往由于只钻研于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而难以对工商管理类这个涵盖广泛的专业领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授课内容只对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有明显的指导作用,而对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学生的方法论认知则作用不大。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需要让本科生对自己所在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形成的相关方法论知识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把握,然后他们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的管理学理论研究。但授课教师教育背景的专业性局限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适用于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这就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难以全面顾及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需求。
2.2 适合本科生的教科书较为缺乏,难以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教科书既需要向学生展示种类众多的研究方法理论知识,也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真实科研情境中的研究实践及其成果,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方法论的认知上同时获得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然而,现有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科书往往重视传授方法论的理论知识,对于真实科研情境的例子说明则比较缺乏,这一方面使得学生对方法论的理论知识感到讳莫如深和羞涩难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管理学研究方法形成透彻的理解,更谈不上使学生能够在科研实践中掌握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形成科研成果,这样的结果无异于纸上谈兵,事倍功半。
2.3 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没有较好地配合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由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内容中会用到其他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方面的知识,很多本科生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上的差异,对某些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缺乏基本的认知,从而使学生难以有效掌握具体方法与技术的精髓,这对于他们在科研实践中有效运用这些方法与技术必然大打折扣。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先系统地学习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专业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才可以更好地领悟和运用其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从而才能将之与专业领域的研究有效结合起来,形成教学双长和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 改善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虽然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上述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教学的有效安排需要任课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3.1 采取理论传授、范例教学、文献评价、软件操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讲授如何运用统计技术来解答研究问题的课程,按照科学研究过程和管理研究论文的逻辑构成,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性质,可以把课程分为确定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理论构建、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等五个教学模块,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向本科生传授这五个模块的基本理论知识,让本科生对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管理学科学研究打下知识基础。除此以外,选择经典论文,结合典型范例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也是本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比如,教师在讲授研究问题的来源和形成时,可以以樊景立教授等人研究中国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基本内涵及其形成机制为实例,讲解如何发现研究问题,阐释如何将观察到的有趣现象转化为一般性的研究课题。范例教学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科研情景,使他们在学习范例的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是如何在科研实践中运用的。另外,文献述评的讲解也是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努力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查阅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详细评价现有文献的进展与缺陷,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学习与钻研,还可以培养本科生的文献搜索、分析和提炼能力。软件操作是学生从事管理研究的重要技能之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现场演示如何运用SPSS或者其他具有相似功能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研究资料的处理,同时也给学生设计一些课后的上级练习作业,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对这些常用软件的认识和运用,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管理研究数据处理的基本操作。
3.2 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
目前,高校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仅仅停留在研究方法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这对于学生运用科学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分析管理实践问题,并将之上升为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必要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但方法与技术仅仅是工具,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更重要的。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培养从管理实践中发现研究命题、并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解释和预测管理实践的能力。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考虑在期末考试或期中作业中安排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从企业管理实践中提炼出相关的理论问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如何运用现有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建构、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任课老师也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这是因为,一方面,任课教师对自身的研究领域较为熟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投入到同一领域的科研活动,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学生在研究方法与技术方面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在这种科研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模拟学习,能够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任课教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恰恰可以弥补以往教学中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的不足,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更深入地掌握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运用。
3.3 重视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科研活动中的科研能力
随着管理学理论发展的日渐深入,其研究中不同模块的技术和分工也越发深化,管理学研究的复杂性也因此迅速提高,从而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研究需要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培养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向学生布置以团队自由组合的形式制作研究计划书的大作业,这是本课程的一种重要的考查方式,要求各团队做好组织结构、模块分工与协作的安排,并需要严格按照课程教学模块的进度完成研究计划书,同时在每次上课开始之前必须由负责研究计划书相应模块的学生报告其写作进度。在课程结束时,每个团队必须按时提交研究计划书,并将此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师评阅研究计划书后,可以考虑举办研究计划书报告会,挑选研究计划书做得比较好的团队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汇报他们的制作经验,特别是分享交流他们分工与协作的成功经历,从而既可以对学生开展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在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中提高科研能力产生显著的实际效应。
参考文献
[1]王玻.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的渗透教学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10):234235.
论文摘要:《管理学》理论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过程中应定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创新的实践考核体系,发挥其高职高专经济管理基础课的作用。
管理无处不在,任何一个部门、组织,要协同劳动,要经营要发展,都需要进行管理。《管理学》课程就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中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实践性极强。
一、实践能力型课程教学定位
《管理学》课程是高职高专所有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也是其他各类专业的选修基础课。《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124”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1.一条主线。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
2.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3.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管理学》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决策与计划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主体与重心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
鉴于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管理学》课程服务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基本管理实践技能,同时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后续教育考试打下基础。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力型的定位,适应管理职业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1.头脑风暴法。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寓言故事中、学生身边生活中提出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2.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3.角色扮演法。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4.实地走访法。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条件时,直接访问企业家及其他各级组织管理者,组织学生与企业家等各级组织管理者的对话活动。
5.管理游戏法。游戏围绕着对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它帮助参与者思考、反应、操作,更重要的是会有很多启迪,通过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让他们在非正式的、非紧迫的情境下学会一个技巧。
三、创新型的教学考核
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同时又鉴于各专业教学大纲中以考查课的身份出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理论、概念,注重考核思维与技能。二是考核的答案是多元化、开放式的。特别是思维力与能力的考核,可以无标准答案,可以超出教材与课堂讲的范围。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基于工作过程,在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以实践性为中心的课程定位、教学手段方法和考核形式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学理论的拓展,必然还会出现新的价值认识、教学手段和方法,《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只有具备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才能适应这种发展变化,做到与时俱进。
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1954年,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源”这一概念,认为人是具有企业其它资产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的资源。但由于在那个时代知识经济还未到来,人们更多关注的只是传统的竞争要素,诸如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力,因此,在后来的20多年时间里,人力资源概念并没有得到企业界的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进展也不大。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企业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它开始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国内外管理研究文献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作了不同的解释,对其理论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并预测了发展趋势,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2、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范畴
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变,人的价值在不断得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地位也得到企业的重视,更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涉及到了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岗位设计和职务分析,员工的招聘和培训,素质测评,绩效考核,薪酬管理以及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所有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对象都可以归结为人、人与人的相互配合、人与事的匹配三方面,其中,人岗匹配是核心。
特别是1986年Mahoney和Desktop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研究层次以来,人力资源管理宏观与微观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两者各自沿着独立的轨道发展,对于研究的学科和方法来讲,这一区分是极其重要的。从所涉及领域的相关学科的近似性上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范畴大体可以归结为四部分: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组织中的员工个体,所以首先就会面临到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又不可避免地面对具体实际操作中的管理问题,这又涉及到管理学;由于企业始终处在政府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力市场等外部环境影响当中,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又会涉及法学和经济学,甚至是人口学。上述划分也再次印证这样一个事实:现代学科理论在分化的同时也出现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同一趋势。没有一个学科能够完整地覆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所有内容,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由多学科支撑的研究领域。
二、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管理学科,涉及到许多的学科和领域。从目前国内研究的视角来看,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展开研究,包括心理测评、素质测评等;二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展开研究,三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展开研究。其实,对于人力资源的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基础是心理学和经济学基础,这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学科基础,而基于管理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其实是在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基础上的研究,如果没有经济的基础和心理学基础的支撑,管理学本身是无法发展的。
管理学即是科学也是艺术的特点也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即人力资源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从人力资源管理所积累的知识基础、它的描述性知识和研究程序方面看,它本身是一门科学。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来看,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包括研究活动和非研究活动,尤其是在实践中的决策和行动,更显示出其艺术性。盛洪(2001)认为在最高境界中,经济学不是一堆结论,不是一组数学公式,也不是一种逻辑,甚至不是一种分析方法,而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三、当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方法述评
一般来说,研究方法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方法论、研究方法和具体方法。就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而言,目前主要取自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确切的讲,应该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实施的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对其所进行的研究。
1、管理学的视角
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就属于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领域,是管理学在人的研究方面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从人力资源规划,员工的组织培训到绩效的考核控制,无不体现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的基本职能。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而来的人力资源管理,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多元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WTO体系的不断扩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逐渐成为了管理的核心问题。很显然,管理学领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也是以组织作为其基本视点的。管理学家彼得o圣吉更是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提倡企业流程的再造。在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企业的发展必须与之相对应。企业的员工特别是企业的高层领导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存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进行再造。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再造的价值理念应做到建立创新的企业文化。
2、经济学的视角
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中,早期的人力资源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研究。诸如利润分享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以及契约和激励理论等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总的来看,从经济学视角看人力资源管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专门研究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经济学分支以及借助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劳动经济学可以说是专门研究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经济学分支。
另一方面,借助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研究的趋势在当前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较为典型的当属以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拉泽尔Lazear教授为代表的专家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又称人事管理经济学)的研究。简单地说,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就是以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去探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它以严谨的经济理论和实证分析为基础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结合。在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Lazear及其他的经济学家逐步对报酬形式与激励、收入与绩效、经验与绩效、晋升与工资增长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制度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众多理论假说,如职业生涯激励理论,锦标赛理论模型等。虽然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众多的问题,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在近20年来一直都集中在报酬、激励等方面,只有少部分文献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方面。毕竟,报酬与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最核心的两个内容。总之,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的发展研究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的分析,激励问题逐步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精髓。经济学的激励理论深化了对激励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使人们认识到信息不对称问题尤其是委托关系的普遍存在,为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本的激励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3、心理学的视角
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学问题主要属于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但其研究的范围及内容却在不断变化。心理学对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是利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从组织、群体和个人等不同层次和角度,通过分析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研究如何科学地选拔、评价、激励、培训员工,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实现组织化的过程。
就心理学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1)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员工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以及对组织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2)岗位测评和人才测评是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两项基础的技术,在人才测评中,涉及到很多心理测验的设计的问题。心理学通过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员工的人格类型、认知特点的要求及人员和岗位如何匹配进行研究以开发和完善人才测评工具。(3)心理学对绩效管理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因素,如员工自身因素、环境因素、人际互动因素等。心理学认为,考核可以起到反馈和交流作用。(4)激励不仅是经济学研究的精髓,同样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在重点。在心理学家看来,激励的出发点是人的心理,员工的激励是要引起他们心理状态变化,达到激发动机、引起行为的目的。心理学正是通过研究员工工作满意度、职业压力、行为动机、报酬与动机、奖惩与行为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探索激励的心理机制,寻求最有效的激励方式。
4、人口学与社会学的视角
总的说来,人口学能在员工的数量、素质、结构研究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诸如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人口的地域性研究,对于企业在人员招聘选拔及任务分工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社会学则在跨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当中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探讨
从上述对研究、方法、方法论等概念的梳理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活动是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获得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必须通过相关的检验。
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包括各种形式的回归分析、数理分析、计量分析、运筹研究技术、数据搜集、文献综述、统计理论、案例法、实验法、对所选择出的理论结构的运用以及其他一些程序,等等,并包括了各种技术的联合运用。具体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三个层次,微观分析方法(个量分析方法)如需求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供给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等。宏观分析方法或总量分析方法。如总需求分析方法、总供给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均衡分析方法、经济增长分析方法等。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投入产出方法。
2、经济学研究中的一般方法。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论、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论。前者是进行研究的方法论,如人力资源管理学研究的问题和目标如何确定、人力资源管理学研究项目如何设计、文献如何评价、研究报告如何写作等。后者是所有科学中普遍实用的方法,如实证方法、规范方法、归纳方法、演绎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等。
3、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哲学方法,如辩证法、认识论、辩证逻辑等。哲学方法总是指导着科学的研究,同时,具体问题的研究,又丰富了哲学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哲学方法,如诸子百家学说等等,都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和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对人力资源的研究中,穆勒的实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方法,最为重要的是两个一致方法(一致肯定和一致否定)和差别方法。经济模型是通常采用的方法,它是对现实的抽象,它的形成全部或部分地来自于理论,经济模型常常用数学公式表示并被设计为能够提供解释和预测。
五、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的趋势展望
就目前而言,经济学及心理学,特别是经济学,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尽管它自身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事实上,经济学的确不失为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最优方法,尤其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上,现代经济学的一些前沿理论(比如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不完全合同理论、激励机制设计)的确是非常好的分析工具。特别是人事经济学的提出,为考察人力资源管理问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且常常比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更有效。尽管有许多人文因素、非货币因素被认为是不该用经济学理论来分析的,但事实证明,他们确实可以纳人经济分析的框架。
当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应该是多学科化的,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或心理学。从长远来看,未来关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将是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如哲学、经济学、管理学、人类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数学、生理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同时,将不断吸收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我们可以预见,在21世纪关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的方法将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我们很难判定这些研究方法到底属于哪一学科。
参考文献:
[1]廖昌荫,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视点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月,第2期.
[2]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P8,P20-21.
[3]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
[4]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6]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陈宪,经济学方法论通览,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一、高职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偏差
笔者以工商管理专业、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和质量管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他们在《管理学基础》、《流程管理》和《质量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由于高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和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不强,导致高职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存在偏差,这些偏差大致可以归结为定位于知识的学习者、痴迷于典型企业案例和纠结于数学公式推导。
(一)定位为知识的学习者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工商管理学科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仅仅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学习者则显得视野太过于狭隘和眼光不够深炯。比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管理学基础》的时候,只是被动地接受那些教材上的相对比较系统成熟管理学知识,而对管理学理论发展前沿则一无所知。换句话说,他们把精力放在管理学知识“是什么”(what),而不是聚焦于“如何”(how)发展和创新管理学理论。又如,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对创业实践跃跃欲试,但对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却不感兴趣,管理学知识的应用就更加无从谈起。缺乏管理理论指导的创业实践是盲目的,而且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这样的创业实践需要承担更大的商业风险。
(二)痴迷于典型企业案例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商学院,主要是指教学者以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管理案例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管理理论知识,对案例材料进行判定、分析和研究,揭示案例中各种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很适合于教授工商管理学课程,并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同。然而,高职学生片面强调案例的重要,忽视理论知识学习,这导致他们在进行案例分析时缺乏理论依据。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流程管理》时痴迷于单案例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并认为管理学教学和研究必须要有单案例分析,完全没有意识到多案例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存在。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多案例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需要很长的篇幅,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使用太多的多案例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二是高职教师的科研水平相对不高,没有掌握一些重要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比如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层次回归分析。
(三)纠结于数学公式推导
质量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质量管理》课程时,会遇到很多有关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数学公式,而教科书上也没有给出如何推导这些公式,因此他们就往往纠结于数学公式的推导。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加上大学数学的基础课程没学好,这导致他们在学管理学专业课时出现的数学公式感觉很陌生。由于高职学生不知道这些数学公式是如何得出的,而且这些公式相对复杂,这使得他们对后续的数学公式在管理现实背景下的应用失去了兴趣。如果说数学专业的学生侧重于数学公式的推导的话,那么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则应该把重心转移到公式的应用上。
二、纠正认识偏差的措施
在发现高职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后,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以帮助学生们纠正偏差,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主要促成以下思想认识的转变: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创造、从案例分析到数理统计和从数学推导到公式应用。
(一)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创新
知识学习者是理解和记忆知识,而知识创造者则是创新和应用知识。管理学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和应用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高职学生不应仅停留在管理学知识是什么的问题上,而应该关注如何创造知识。教材一般反映的是较成熟的理论,而最新学术期刊一般能反映本领域前沿、热点和新的理论成果。因此,笔者建议高职学生应该到图书馆阅读一些权威的学术期刊,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高职学生在阅读教材的时候,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撰写文章和教材,而不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读者。
(二)从案例分析到数理统计
尽管案例教学法在丰富教学内容模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想把管理学真正从艺术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还得依赖于数理统计分析技术来证实研究结论的一般性。因此,高职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介绍一些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比如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针对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高职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面向操作层面的课程,诸如“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会计、电子商务”等,教师应该用大量的图表来进行讲解和过程分析;涉及到数学方法时,应有现实背景丰富的例题和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方法和技能;面向决策层面的课程,诸如“战略管理、技术战略”等,教师应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从数学推导到公式应用
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需要把学习重心从数学推导转移到公式应用上来。知识(公式)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应用于管理学的习题中;第二,应用于后续的专业知识构建;第三,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知道数学公式的适用情形,即在什么样的企业管理背景中使用什么公式。高职教师应该强调公式的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一些和企业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知识点,启发大家一起思考与讨论。另外,高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善于使用数学公式,而不是纯粹的文字表述,这样会使他们的工作报告更精彩。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5日
目前,高职院校都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思想指导教学,但是在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缺乏互动与交流、实践教学效果较差的现状,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概述
(一)管理学教学现状。《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的课程,涵盖的是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科学方法。作为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课程,其教学的重要性和难度不言而喻。管理学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讲授和理论灌输为主,讲解过程中结合的案例,与实际的管理模式结合不够紧密,由于该课程开设的广泛性,青年教师开始陆续补充到教师体系中,这部分老师缺乏实际企业工作经验,也没有机会参与企业调研和咨询,对管理学原理在各类组织中的应用缺乏实际的感受,致使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深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管理学课程特点。管理学基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特点表明学生仅仅学习学校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有组织的实践教育始终是大规模扩招后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必须对管理学课程特点进行全面分析。
第一,管理学教材学生一般自己看得懂,有较强的可自学性。这使得学生对课堂兴趣及听课价值的感受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灌输式教学,学生认为没必要认真听课和做笔记,就算没有认真听,也会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考前努力复习也会通过考试。
第二,抽象性特点。管理学中很多道理和结果都难以直观地看出来,这增加了学习的枯燥性和理解的难度,甚至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混淆高职与普通本科的培养目标。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其办学的思想普遍带有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混淆的特征。这表现在:一方面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教师仍未摆脱自身原有的普通高等教育思维的惯性,对知识理论教学重视有余,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但教学内容易脱离生产、生活实际;另一方面重单一的专业技能训练,轻职业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这样,就致使目前许多毕业的高职生在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上均显不足。
(二)管理学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高校的课程设置,既有综合素质教程,也有针对专业课程所设置的专业课。不同教学属性自然就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自然也会存在着不同的课程设置。而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基础课程,在不同专业领域中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当然也会不同。所以,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属性。许多高校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专业属性,全部对管理学课程进行统一的设置,教学针对性不强,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当然也不十分理想。
(三)实践课程较少。根据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现今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并不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而往往都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只注重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成管理实践操作技能,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四)实践教学效果较差。在“工学结合”的思想指导下,不少高职院校虽然积极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学实践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较差,主要表现在:1、校企结合难度大。主要原因是找不到校企结合点,学生到企业不能真正顶岗实习,大部分到企业实习的学生只是在企业做普通工人的工作,成为企业急需的临时工(有时是因为订单多、赶货而急需更多的工人),谈不上管理技能的训练。2、校内实训薄弱;在利润驱使下,大部分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表面上很重视管理学的实训,但真正能投资模拟管理实训室的学校较少。3、实训教师极其缺乏。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缺乏有经验的管理实训教师。
(五)互动式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正确贯彻。互动式教学相对于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来说,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专题讨论、辩论、演讲、小组学习、社会实践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目前,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中还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行。
三、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现存的这些缺陷必然要求对管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高职工商管理教学能够设计出更符合职业需求的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案,具有浓厚的工商管理教学特色。针对上述问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管理类营销专业应培养“实用型人才”,非学术型人才;以培养中基层管理人才为主,毕业生能够作为现实工作中业务主管、部门经理等职位的后备人才,通过一段时期的适应和锻炼,胜任这些工作。这些方面的才能和素质,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主要是指适应社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强有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因此,既要注意培养具体的管理方法、技巧,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管理环境,学会分析、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充分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包括PPT课件、Flas、相关音像和录像资料等开展教学活动,利用电子教案、情景剧、管理游戏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一方面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料来源;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丰富课堂气氛,寓教于乐。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游戏、活动等多种类型的交互式教学,能够适应高职层次的教学需求。
(四)将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课堂。管理学理论是一门发展非常快的学科,为了处理好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前沿性,也为了弥补教材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选择一些知名企业作为管理学科学生的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组织和安排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和社会接受实践的锻炼;另—方面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和企业家走进校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管理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五)注重师生互动与交流,形成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学课程的特点,适应管理职业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管理游戏、管理沙龙等。
(六)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可根据学院当地的情况与企业签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如建立小企业家训练中心综合实训基地。由管理教研室和企业分别选择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较丰富的业务骨干共同担任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另外,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管理实训。具体有:1、企业资源。加强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机会,加强与企业家、重点工商业企业的合作和联系。将企业引进学校,鼓励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共同建设实验室,开发实验、实践、实习课程,并让学生顶岗实训,如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轮流到共建企业的生产现场担任主力,在管理者的直接指导下亲自体验并处理管理工作;2、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管理咨询公司、职业资格鉴定中心、行业协会力量,开展应用性教学研究、教学方法培训、实践教学开发与课程建设,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和联络,加强与市属政府管理机构的联络和培训;3、内部资源配置。争取院校配套应用性建设方面的资金,申请鼓励开发和实施实践教学优惠政策,争取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课程开发资金,引进实践教学和双师型人才,配备应用性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负责人,建立应用性课程开发团队。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国华等.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中职卫校;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2
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1]课堂教学的好与差是直接反映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士的工作除了给予病人治疗护理,病员管理以及物品药品医疗抢救器材的管理外还包括病区的管理控制。护理工作琐碎繁杂,护士的计划性也是直接反映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近年来,护理管理学这门护理学科,已经成为每一位护生完成护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必修课。由于中职卫校的学生主要由初中毕业升学而来,普遍年龄偏小,接受能力有限,生源素质不太理想,加之管理学理论知识枯燥等因素给护理管理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由于目前我校护理教师队伍中年轻老师占绝大多数,几乎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更谈不上管理经验,这样使护理管理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对护理管理学这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教师也认为讲授起来力不从心。加之该课是考查课,教师们也就没有下工夫琢磨教材,琢磨教法,以及琢磨学生,以至于该课程讲授几乎就是“照本宣科”,学生听得昏昏然,教师讲的也了无兴趣。笔者有二十年的临床护理工作及管理经验,深知一个护士的优秀与否不仅仅是她的穿刺技术如何高超和是否拥有仁爱之心!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护理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通过课堂学习,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知识,为应对繁忙的临床护理工作甚至是今后个人的生活及未来的人生,是我们每位护理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护理管理教学中,对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研究教学方法。在当今医学教育中,教学方法种类多样,选择何种方法应以教学任务、内容和实情而定。对护理管理学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应该让学生感兴趣,易理解,好记忆。只有不断改进或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1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简称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S.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玛斯特(McMaster)大学首创,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推荐。[2]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笔者将8-10人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有主持人和记录人,然后将设计好的问题告诉学生。学生通过教材,网络,文献等分头查找资料,课堂上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PBL以问题为单元,打破了学科界限,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一体,是实行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培养的有效方法。[3]国内许多医科院校已经在尝试使用PBL教学法。设置问题,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找内容,找答案。打破了传统的“照本宣科”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既感到新奇又感到刺激。笔者的体会是问题要设置得贴近生活,有新意,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努力能找到答案,但答案不一定是一目了然的,可能还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那么在讨论中学生们会为了自己的观点想法找论据,对知识又是一个重新梳理和消化的过程。
1.2 应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场景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4]该方法可按呈现案例,学生讨论,集中发言,教师总结四个步骤进行。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并有利于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4]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五年一贯制护理管理学教材及习题里有很多的案例。笔者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选择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从最开始的沉默,不发言,不关注,到最后的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以及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增强这些真实有效的改变,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1.3 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每堂课要结束前的几分钟,教师都要总结本节课内容,然后要布置作业。笔者并没有依葫芦画瓢完全布置课后的习题。而是将课本中一些复杂的没有展开的问题罗列出来,让学生自己去网上找答案。并强调第二次上课笔者抽问。比如在讲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时候,我故意一带而过,课后的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找相关的内容,并告知他们看懂且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能举例。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主动学习的欲望被激励起来了。
2.教学内容的改进
2.1 去繁就简,帮助学生建立管理学“框架体系”
众所周知,现在的楼房都采用“框架结构”,不仅抗震能力强,而且各层楼之间干扰小,有利于按居住者不同的需求进行装修使用。那么,在护理管理学教学初期,不妨先给学生建立起管理学的“框架结构”,即向学生反复详细介绍管理的概念,内涵,五大要素,五大职能,以及常用的管理理论方法等等。让学生从框架上熟悉各章重点内容,使学生思路清晰,脉络明了,有利于今后学生对管理学的记忆和掌握。
2.2 利用生活细节连接管理学理论,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到管理的目标控制,时间控制时,笔者就举学生感兴趣的考前如何复习的例。以一天的复习为例,首先确定目标看哪一门或几门科目,其次确定看哪些章节,最后确定在哪个规定的时间段完成哪些内容的复习背诵。只要是计划好了内容,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了规定的内容,甚至是超额完成的就可以休息玩耍。在讲到时间管理的策略如连续性,学会拒绝,学会授权,ABC法则,四象限法则等内容时,都举生活工作中的例子,学生听后恍然大悟,原来小事情背后还有大道理。笔者常举一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管理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取得学生共鸣的基础上,再将管理学中的原理,法则延伸拓展,引导学生自己运用管理学的方法去管理自己的生活学习,并不定时不定期评价他们的管理成果。
2.3 找到契合点,在整个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贯穿
护理管理学作为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没有太多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度困惑,怎样让学生有兴趣?怎样让学生听懂?怎样让学生觉得有用?经过反复实践,笔者在护理管理学的教学中找到了一个理论和实际生活联系习的点,那就是学生自己的生活费管理。而且在整个学期的护理管理教学实践中都围绕这个点展开,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身边的管理细节主动探究,以期待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开学第一堂课的导入起,笔者就抛出问题,询问学生们一个月的生活费用是多少?有没有超支?有没有结余?并询问学生们愿不愿意学会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费用?想不想学习管理的法宝?笔者先抛开枯燥复杂的概念,从学生们感兴趣愿意深入讨论的生活费的管理开始,然后慢慢引入正题,效果很好。笔者让学生们先计划好一个月的总费用,然后再归类,甚至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来零用钱多少,电话费多少,吃饭多少,买学习用品多少等等,然后让学生将计划,组织,人员管理,领导,控制等五项管理的基本职能运用到生活费的管理中去,一个月后检验自己的管理成效。最后让学生上讲台来分享交流,效果很好,学生对该门功课的兴趣大大增加。笔者告诉学生,不仅生活费是可以有效的计划和管理,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任何一项事物都可以纳入管理的范畴。管理离我们并不遥远,比如自我管理(控制打游戏上网的次数),寝室的管理(是否干净整洁有序)以及班集体,兴趣小组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等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控制。管理学的知识不仅仅可以运用到工作中,在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人们常说的“井井有条”,“有条不紊”等都是管理有效的结果。通过巧妙地把这些管理学知识与生活管理密切结合,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使得学生认识到管理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管理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4 以学生为本,运用激励技术,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教学工作而形成的精神环境或课堂气氛,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教学效果的优劣。作为刚人校门初学管理学的学生,本身对管理学就一无所知,甚至还有些抵触,再加上管理学内容枯燥,案例相对复杂,难免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恰当运用心理学规律和语言艺术,有效地调控课堂气氛。例如重视情景创设,课前予以一段"导学”宣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课中穿插诙谐幽默的小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张有弛;课尾适时抛出小思考题,让人回味无穷。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时时鼓励激励学生。“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心理距离等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关爱少漠视,要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值”,善于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从而使课堂气氛不断上升,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总结
总之,要想上好一堂护理管理课.取得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护理教师不懈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积极研究和尝试上述几种做法,并使之不断成熟、完善,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都不适用于合班的教学,因为合班人员太多教师不好管理,甚至会适得其反,而且对教师要求也较高,护理教师们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也得相应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21页
[2]TavakolK.Reicheaen EA.The rol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enhancement of allied health education[J].Allied Health.2003.32(2):110-115
论文关键词:感悟;实证;研究证据;管理艺术;管理科学
《中道管理》研究了易经在管理上的应用,在详细剖析人性及西方X理论、Y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大学之道,提出管理的三向度,即“安人之道”、“经权之道”和“絮矩之道”,并用M理论来代表,认为中国式管理应以安人为目标,依经权而应变,用絮矩(将心比心)来促成彼此的和谐合作,实施真正适合中国人的中道管理。单向度地学习《中道管理》难以发现中国感悟思维在管理研究中的缺陷,笔者拟对比《一种新的管理范式——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来分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和文化互补的重要性。
1从传统感悟思维模式中突围
《中道管理》提出“重点管理”,整个论述充满了中国感悟思维气息。这个结论没有错,但是判断“谁是重点”的经验和理论可能会错,背后还有继续追问的空间。该结论有儒家“点到即止”的特质,又有道家的随意性和超脱性,暴露了中国感悟思维的局限。感悟只是体验中的某一瞬间对宇宙本真的洞见和彻悟,感悟方法是中国古代治学最常用的方法。感悟,注重的是经验的积累,强调的是个体的特殊感受和瞬间反应。
值得推崇的是中国感悟的结果往往直觉了事态的发展趋势。感悟一词,起于人的体验,着落于人的生命智慧。人的感觉经验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生物的刺激反应,就是因为人的感悟渗透着潜在的博弈;生命智慧不同于纯粹的理性,始终与感性粘连,在感悟发生时,因感而悟和因悟而感很可能是一种双向的辩证的运动,很难用因果分析讲清,是一种高度的直觉,“理论的形成并不完全来自于我们的现实和经验,我们没有理所当然的事实作为前提,通过‘唯心’的思考仍可得出唯物的结论,而且这种结论往往还具有真理性。感悟其实是在进行模糊的“思想实验”,“只可意会”是中国管理智慧的特色,也是局限。当代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能够突破思维上“不可言传”的千年禁区吗?西方的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够为“说不清”的中道管理智慧开辟言说的路径吗?某一瞬间的“偶然性”中有什么“必然性”?“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理解成智慧,但也不排除某种思维的惰性。
《中道管理》没有用现代学术的形态系统深入地阐释“重点管理”这个法则;在文献E23中,却引用了国外的一个“重点管理”的研究证据:在“友好反馈”中,卫生保健系统执行主任,凭借偶然了解到的心理学知识:人决策时每次只能处理有限量的信息,开始对所辖20多个诊所考核指标实施“重点管理”,从原先200多个指标中,选择3类绩效指标——质量、成本、满意度。这3个方面都有一个总的测度。在下一个年度,通过使用更易理解的反馈形式,卫生系统的绩效得到了广泛改善,低绩效单位进步显著,“绩效考核体系”在“实证研究”中不断改进。把《中道管理》中“谁是重点”这个“感悟”到的答案,不是作为结论,而是作为研究的起点,使整个研究上升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实证科学研究层面。实证研究之所以在国际上风行,被国内管理学界信奉,一个不易察觉的原因是它的“假设和命题”蕴含感悟智慧,而“实证之后”的“结论”比“感悟结果”更加精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实证主义的思想一直在社会科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证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由于客观规律和事实的存在,使研究对象可以进行科学的测量,以此来解释、预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科学研究大多是从实验或问卷调查中得到数据,然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实证主义倡导的研究方法大多是用于检验预先建立的研究假设或命题,如果所得到的数据与研究假设的预期一致,就认为假设是可以接受的;一旦发现了与假设判断相反的结果,就有理由拒绝假设。换言之,实证主义思想强调的是理论的检验,而不是发展理论。在实证研究中出现的定性研究方法大多是为定量分析提供补充信息。”实证研究希望将研究纳人清晰的、可观测的、能重复进行的科学研究轨道,希望检验悟到的结果。“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指出,中国管理智慧中的个人的直觉和洞察力,在“建立研究假设或命题”时,在“大胆假设判断”方面是大有作为的;而实证研究对“直觉和洞察力”所得的结果,是能够提供有效信息予以证实或证伪的。理论的进步,总是依靠试错来进行的,试错就是“有意识地、审慎地试图发现错误以收寻证据驳倒该理论,包括诉诸于以他自己的才智设计的最严格的实验检验。”也就是说“小心求证”时,实证研究行之有效,于是各有所长的中西思维方式在管理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榫头——对接。
关于这个榫头,吴冠中大师有一个比喻很贴切,他说:“艺术到高峰时是相通的,不分东方与西方,好比爬山,东面和西面风光不同,在山顶相遇了,但是有一个问题:毕加索能欣赏齐白石,反过来就不行,为什么?又比如,西方音乐家能听懂二胡,能在钢琴上弹出二胡的声音;我们的二胡演奏家却听不懂钢琴,也搞不出钢琴的声音,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视野窄。”这句话启示我们要站到更高的国际视野,将充满感悟智慧的中国管理艺术与实证主义管理科学研究方法对接,才能把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旗帜插上世界管理学研究的山巅。只有半山腰上固步自封的人才无视他人的长处,也只有没有文化信心的人才彻底依靠他人的长处。目前西方管理学研究的领先,正是因为他们“能听懂二胡,能在钢琴上弹出二胡的声音”,而我们“却听不懂钢琴,也搞不出钢琴的声音。”也就是说,实证研究方法暗含感悟智慧,而单纯的“中国式”感悟却难以进入实证的层面。
的确“因为我们的视野窄”。在管理中诸多问题恐怕不是一个笼统的“重点管理”能说清楚的,通过实证的科学研究,寻求合适的自变量,实现对应变量差异的解释,有助于实现管理学研究的严谨性。比如个人收入水平无法完全解释员工满意度,而组织情境、气氛、个人期望值和人格特征等外生变量,甚至误差变异,都有可能影响满意度,当我们把“逻辑思维的科学性与感悟”融合起来,通过实证研究,会得到一个比“凭印象”更科学的分配方案。又如,M理论指出“人是可以改变的,具有可塑性,但是要靠自己。这样论断对管理者而言,究竟有多大程度上的指导意义?尼采曾叹息:“自来,精神如同道德一样,成百次地实验而成百次地迷误。是的,人是一个实验。唉,许多无知和错误化作了我们的躯体!”在这个背景下,管理的首要问题,可能不是仅仅提出“人是可以改变的,具有可塑性,但是要靠自己”,而是要说清如何“改变”,如何发挥人的创造性,所谓民族复兴,就是把压抑、窒息的创造力重新焕发出来,从传统感悟思维模式中突围,认识现行研究方法、思维定势、管理模式的局限。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受到美国实证研究严谨性的启发,认识到中国现行管理研究粗放和照搬西方理论的危机,悟到传统经验和理论的可错性,吸收当代美国学者研究成果,通过移植“溯因推理”和“双环学习”概念,开发了一种将具体组织作为实验对象的新管理范式。这种管理学研究方法,找到了中西思维方式在管理学研究中对接的榫头,在感悟中“溯因推理”,在“双环反馈”中检验其方案效果,并质疑方案赖以产生的因果关系。
中国管理学研究迫切需要这样的“榫头”。把管理问题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既关注一般性规律,也不忽视个性特点;既寻求普适性的管理方式,也照顾到具体情境。
郭重庆在各种会议上强调,管理学是个学以致用的科学,中国管理学界应该直面中国管理实践,从照着讲到接着讲,到接着做,接着中国传统文化讲,接着西方管理科学讲,接着中国近现代管理实践讲,既要重视理论升华,又要重视中国情境与实证研究。“接着”就需要“榫头”。有机对接,才能检验“悟到的东西”,推进研究结论。
2管理创新的本源:社会实践
管理的创新,人们往往从制度改革、时代变迁来探讨,恐怕这些因素只是管理创新的结果和外因,它们与创新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对基本观念的重新理解,很有可能找到创新本源。观念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视角,世界观转变是管理创新的指导思想。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从个人层面看,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是研究者个人不断进化的有效途径,因为管理的决策对公司的命运有重大的影响,管理者的胜任力成为了关键性的并且常常是稀缺性的资源……这个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观察、认识管理问题的范式的转变,世界观的转变和胜任力的提高。”这里,提出管理者转变世界观的问题,也就是管理创新要有新的指导思想;胜任力是指参与社会实践的深度、广度和力度。
管理学离不开哲学导航,哲学提供的正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了世界观的转变,才会重新定位“我怎么管理?”“我怎么研究管理?”这样源头性的问题。“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的内涵就是一种观察、认识与解决管理问题的新方式——既然经验和理论有可错性,就不得不在实践中寻找新的因果关系和基于“该关系”的方案,把管理推向了无止境探索和创造的路上。世界观决定着管理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质地,无形中左右着管理方法和管理研究的方法,新世界观一定是因为它终结某种旧的观念而熠熠生辉,“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正是摆脱了感悟思维对“经验、理论”的过度依赖,才迈出了创新的步伐,其研究思路(见图1)。
反馈1是一个验证,或者说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试错是科学的保姆,因为“根据片面的知识而采取的行动难免要犯错误,关键是尽可能迅速改善我们的知识,尽可能及早发现我们的错误,并消除它。”该模型的优点在于其有一个纠错环节,即反馈学习的环节,因为“溯因推理”和“制定的方案”也具有“可错性”,其中有一个关键性的双环学习过程:由反馈1构成了一个单环的渐进性学习…根据绩效调整方案,形成同一因果关系下的不同方案,但是,它并没有质疑方案赖以产生的因果关系(a一6);由反馈2构成一个双环的变革性学习,即根据绩效的高低,它不仅仅反思制定的方案,而且质疑方案赖以产生的因果关系(a一6)的正确性,因而具有很强的自我纠错能力。这个研究过程不仅是一个科学的探索实验,而且也是一个将科学原理转化成管理实践的过程。在新的指导思想下,在社会实践中,不仅实现管理研究的创新,而且实现了管理活动的创新。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以“友好反馈”为据,说明“问题b的确定、a—b关系的猜测、选择以及具体解决方案的设计,都深深打上了管理者的主观烙印,与管理者的经验,特别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其内在的“溯因推理”逻辑机制吻合了管理的实践性、科学性、权变性特征,从而保障了管理的效果。“溯因”在中国感悟思维中是最模糊的,事实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归因的往往未必是真正的原因。通过反馈2的自我纠错,“研究”把中国管理的朦胧感悟推进了理性思维的漩涡,是中国管理艺术向管理科学迈进的重要哲学台阶。凸显了研究结论具有“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的“科学”特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感悟一实证的对接”将使管理学研究向更高阶段迈进,更加精准,其概念模型(见图2)。
《中道管理》探讨的是管理的艺术,而“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注定管理学具有艺术和科学2个维度。人本主义管理学研究范式正在兴起,中国人文传统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地位正在提升,这为科学和艺术二维交融提供了时代契机。
中国感悟思维下的《中道管理》强调主观感应,重想象,直观对象,主要靠感性,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在感悟中注入了逻辑思维,强调客观理性,重推理,主要靠理智,以抽象思维为主。从个别中揭示一般,从个性中抽象出共性。分析对象,构造概念体系,对客观规律的不断揭示和描述,其哲学根源是遵循因果决定论,严谨而规范。
中华民族思维定势决定了中国人与管理艺术性有天然的血缘。德鲁克强调,管理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人文艺术——之所以称其为“人文”,是因为它涉及知识、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艺术等基本要素,知识、智慧与艺术等与个人价值观有关的来源离不开民族的人文传统,因此制度、文化、社会结构等民族性格因素作为自变量或调节变量必须是中国管理理论建构的因素,但不是全部。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更需要的可能不是我们拥有的,恰恰是我们缺乏的。管理科学的“中国性”不是指在中国应用西方的管理理论和定理,而是说这个管理理论和定理是中国人创造的;不是独立选择的,而是独立创造的;它是被现代中国管理困境激发出的学术原创冲动,它体现着中国人的管理思想和文化,它开启着中国人的管理世界,代表中国向世界输出有中道管理特色的管理科学。
3“中道管理”有待继续道说
“目前,中国管理研究相对滞后,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在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和研究成果的原创性方面,与西方管理学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难以融人国际管理学界的主流。”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也指出,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在中国推行的最大困难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证据的匮乏,最流行的案例教学强调的是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研究证据;人们关注的是具体方案而不是何以至此的原理,缺乏理论挖掘的学术研究,只是现实量的累积,始终无法实现质的突破。
原理的匮乏是研究方法局限和研究成果的原创性不足导致的。中国传统管理研究方法的局限是过分依赖感悟思维,遗忘了多元化的思维方法和多元化的理论范式,窒息了学术原创的活力。
中国管理学要摆正文化的客观性与历史继承性的关系,不泥古、不媚外,必须刺激我们民族长期处于麻木状态的一个重要穴位——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研究意识,激发出学术原创的冲动。
中国管理学发展离不开中国情境,更离不开中国管理学研究者的人文情怀。
从孔子提倡的“思无邪”,到后来主张“发乎情、止乎礼”,“温柔敦厚”的儒家传统,无不统摄在“人”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这一铁腕之下,统治者要求人们正直而温和,宽厚而谨慎。几千年的专制文明一方面使人文明了,另一方面为了巩固集权统治也从某种程度上扼制了人的自我意识、自由精神、创造活力。温和谨慎难免固步自封,专制下自由的强音愈来愈弱,因循守旧窒息了创造的火花。中国封建专制文化的阴影难以消除,“大一统”难以培养自由、创造的精神和独立、自主的人格。爱因斯坦指出:“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进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管理学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研究者的创造力的激活,“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闪现了这种学术创造力的火花,昭示着当代管理研究出现“中华气质”的可能性。
形成当代管理研究“中华气质”,第一要敢于质疑,任何创造都是建立在对一切既定文化成果质疑的基础上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学科生存、发展的关键,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和灵魂“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开篇就指出现行的2类管理依据经验和理论都是有局限的,并着手创造一种新的管理依据。
第二要认清中西管理学“现成价值”局限。“中道管理”的局限是感悟思维的局限,是管理科学视野下管理艺术的局限;而实证研究擅长检验“假设或命题”,多强调的是理论的检验,而不是发展理论,理论的原创迫切需要在实证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感悟思维的优势,进入下一轮“大胆设想和判断”。《中道管理》的直觉和洞察力往往直接抵达了一个新的假设和命题,不可小觑。克服双重局限的方法既不是照搬西方管理理论,也不是因循守旧,而是“感悟一实证无缝对接”,“创造”普适性的现代管理理论。创造成就了我们民族辉煌的历史,也只有创造才能奠定这个民族在世界管理学上的地位。
目前,中国管理学之所以难以产生“中国性”,原因多少在于管理研究者以自己所选择、所认同的研究方法对待中国管理困境,始终在现成的管理思想中徘徊,以不同的“学术选择” 代替“创造”。这样的管理学研究只是选择性的学术,产生不了思想性的学术。
【关键词】 管理学;情景模拟;教学
Research on the Simulated Teaching of Scenes in the Management Teaching
FAN Ying QI Xin
(Longdong Univercity Qingyang Gansu 745000)
【Abstract】 Management is the science that research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common law and general management curriculum. The management teaching should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mulated teaching of scenes makes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teaching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n this article , based on the management specific sections as an example, we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simulated teaching and discuss the solution of problem in practice of simulated teaching of scen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imulated teaching of scenes in management .
【Key Words】 Management; the simulated teaching of scenes; teaching
引言:《管理学》是教育部制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又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管理工作与管理学科的特点,掌握各项管理职能运作的程序、重点及常用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理论性、系统性与实践应用性的结合。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综合管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管理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对于培养21世纪高水平、复合型管理人才,对于我国企业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概述
1.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概述
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是通过设定一定的工作场景,设计工作角色及工作情节,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按照工作情节进行工作实践,演练工作技能,并从中体会工作的情景及增强其对角色的认知,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应的工作培训技能、积累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要求根据管理理论教学目标,从管理实践程序或管理案例中搜集资料,形成情景案例,即“剧本”,让学生扮演“剧本”中的各种管理角色,身临其境,从中理解管理角色,了解管理过程,体会管理艺术和技巧。其特点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建立情与景的联系;进行教与学的互动;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融合 。
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现有管理学的课堂理论教学的弊端在于,一方面管理技术无法进行操作练习,另一方面无法让学生体会管理活动的艺术与技巧。通过情景的设定,既可以提供给学生演练管理技术的真实情景,又能营造逼真的管理氛围,让学生深刻体会管理的艺术。通过让学生充当管理角色或“演员”,直接处理管理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建立在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种典型的亲验性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将教师与学生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2.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实践原则
(1)效率原则
情景模拟教学是利用教学课时进行的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学基本原理,体会管理艺术与技巧的教学方式。因此情景设计要紧密联系课堂讲授理论,严格按照组织内实际流程操作设计。应该注意避免模拟流于形式,变成简单的情景剧扮演。
(2)集体参加原则
在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与角色分配,使全体或大部分学生都能加入到情景中。通过切身体会,加深对角色的理解,进而加强对管理学基本理论与知识点的掌握。
(3)经济性原则
情景模拟教学需要构建一定的情景以帮助学生认识角色,完成情景任务,因此在实践中必须依靠一定教学条件,例如实践地点(会议室)、基本办公设备、工具。由于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实践中应该合理选择案例,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真实性原则
情景模拟应该尽可能真实生动。模拟情景尽量与管理实践中的管理活动一致,力求营造真实的管理场景,真实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真实的场景与情景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学生加深对角色的认识。
(5)学生中心原则
在情景模拟过程中,由于学生很少接触到真实情景,缺乏对情景的理解,可能出现无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扮演,实际操作技能欠缺等问题。教师应扮演好监督者、指导者的角色,强调学生在模拟过程中的独立自主性。
二、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以《管理学原理》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一章中招聘一节为例设计情景模拟教学设计。本情景模拟计划课时4学时。
1.情景模拟教学设计
情景设定:某新建IT公司计划招聘部分部门工作人员,包括财务部副经理1人,人力资源部培训专员1人,销售部经理1人。根据该班人数分成6个小组(6-8人为一组)。每一小组为一个公司,每个公司拟招聘三人。各模拟公司招聘由招聘小组完成,公司成员均为招聘小组成员;每名学生可向不超过三家公司(不含本公司)应聘;各公司根据每个应聘者的表现决定是否聘任。(为方便期间只进行一轮面试,是否录用由招聘小组组长决定)
2.情景模拟教学组织
(1)课前准备
布置招聘任务,要求学生熟悉案例情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一章招聘一节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准备,准备相关工具道具。下节课进行情景模拟扮演。
(2)情景模拟教学
课时做如下分配,第一节课各公司制定招聘计划,第二节课第一大组公司招聘(全班6个公司分为两大组),第三节课第二大组公司招聘,第四节课检查模拟成果并总结。
学生以公司为单位组织招聘活动。要求制定招聘计划,包括招聘的目的;招聘小组的人员和具体分工;招聘信息的时间和方式;招聘的方法、聘用的条件、招聘程序,招聘经费预算。
按照招聘计划及招聘程序组织招聘。包括选择招聘信息吸引求职者;进行资格审查,筛选收到的简历;进行笔试、面试甄选;确定最后录用人选。应聘角色要求提供简单的应聘简历、应聘提纲,或应聘讲演稿,要体现出应聘竞争优势。教师在学生组织招聘活动时观察、记录、监督并指导整个招聘过程。
3.成果提交
各小组需要提供的成果包括:各公司提供招聘计划书;招聘启事;应聘简历;面试提纲;应聘者提供应聘提纲或讲演稿;各公司最终录用名单。各成果都应明确记载成员具体分工。
4.教师总结评析
成果提交后,教师应对情景模拟过程进行总结评价。教师通过观察每个学生在模拟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对于各个小组分别进行全方位的评析,评估各公司招聘的组织状况的好坏,并以前来应聘者的人数为重要衡量指标。按照角色分配评价每个人的表现,特别是受到其他公司聘任的频次。评价时应注意结合理论知识对管理角色的理解做深入解释和分析,加强学生对管理情景的认识。同时也要让学生注意到管理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差距。
三、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情景模拟案例选择难度大
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本质是“仿真式训练模式”,要求在一定的实践情景通过中扮演角色达到练习目的。因此,选择适当的情景是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基础。由于《管理学》学科特点以及实际教学条件的限制,选择案例难度较大。一方面,要求教师选择能与课程内容结合紧密的情景;另一方面,需要符合实际教学条件;另外,情景还必须有一定的可演性。
2.教学过程中可控性不强
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课堂时间也基本上由学生自己来掌控。虽然事先有预设的场景,但是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无法完全了解场景设置的真实意图,难免会随意想象。使模拟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情景模拟的训练目的。
3.情景模拟教学效果评估困难
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管理技术与手段的能力,它侧重学生对于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按照柯氏四层评估模型,情景模拟教学效果的评估应该属于第二层次——知识层次的评估,即对于学生通过应用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效果的评估。实践技能的掌握教学效果主要通过教师对学生模拟扮演的过程进行观测来评估。模拟过程除与教学效果有关外,还受到教学环境、学生扮演角色、学生其他知识背景及其他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影响。因此仅仅依靠观测不能准确评估教学效果。
4.对教师能力要求较高
一方面,由于案例选择难度大,要求教师能结合所教内容选择有针对性又适于模拟的案例;另一方面,在案例模拟扮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角色扮演者和旁观者进行深刻的讨论,指出扮演者的优势和不足,探讨该如何做好各自的“工作”,也让旁观者从中学到知识。我们通过记录,可以真实地再现表演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 。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无法选择合适案例,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影响最终教学效果。
四、提高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途径
1.精心选择适用案例
情景模拟教学必须有好的“情景”,在进行情境设计时,必须选择经典管理实例,并且有一定的可演性,也就是说要易于表演,因此编写剧本非常重要。指导教师可以自己编写,也可以根据现有实践条件改写已有案例。课前必须检查剧本编写情况,并切实考虑到学生特点、训练的理论知识、实践环境条件特点,目的是让该“情景”能够顺利上演。
2.增强教学过程可控性
首先,对学生反复强调教学目的。其次,指导教师在学生扮演的过程中应不断地提醒学生的角色,增强其对角色的理解,引导学生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去做。特别是在学生饰演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小组意见发生分歧的时候,教师应该改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适时的信息补充或者有效协调,以便使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更进一步的体会角色的特点和要求,保证情景模拟教学法的顺利进行。
3.完善效果评估环节
评估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测试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效果的必要环节。由于情景模拟教学过程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因此仅仅依靠现场观察很难准备判断学生掌握的效果。应通过对教学过程不同指标的监测获得评估信息。包括学生最终提交的情景成果,例如招聘计划、招聘启事、面试提纲等;情景模拟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情景模拟的实际结果,例如吸引的求职者的人数,最终录用名单等指标。
论文提要:案例教学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管理学中普遍推崇和倡导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受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阻碍与问题,使其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针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管理学;阻碍;对策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
必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1]欧阳桃花.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2).
[2]马新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学习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3]叶祥凤.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八种误区[J].经济管理教育教学研究,2007,(4).
一、社科论文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论证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论证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以说理的方式,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对研究问题进行层层梳理,提出明确的论点,并逐一予以阐释、 论证的研究方式。运用论证方法撰写的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属于论证型论文。论证型论文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部分组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因果法、反证法、引申法等。
(二)评述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评述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对其研究领域的某一成果或具体观点进行褒贬不一的综合性评述的研究方法。根据评述对象的不同,评述通常分为文献评述和会议评述两种不同类别。运用评述研究方法所撰写的。论文通常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并钚- -味对已有观点或成果进行正面论证或反面驳斥,而是综合各方面观点以客观的态度对其进行评述。评述型论文通常包括前言、主题和总结三个部分,与运用论证方法撰写的论证型论文相比有明显区别。在评述型论文的撰写中应特别注意对评述对象资料的搜集要尽完整,使用的文献资源也应忠于事实,最大程度保证评述的客观性。
(三)调研方法
调研方法是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特别是社会科学类论文研究方法中较为重要的研究方法。运用调研方法撰写的论文就是通常所说的"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报告撰写的论文就是"调研型论文".调研方法是基于真实的社会实践调研,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后,再开展客观分析的一种综合性学术研究方法。调研方法最常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社会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性方法。调研型论文通常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阶段,通过调查去研究某些社会现象,得出有关数据,归纳相关规律,为解决某些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或参考。
(四)考证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考证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对学科领域或社会实践中的某- -问题 ,以直接或间接的材料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辨明是非的研究方法。通常意义上的"考证"多指对古籍、古证的考察或修订。现在的考证含义已有所延伸,不再仅局限于对古籍的考察,而是指对事实的考核和例证。
考证方法常用于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考证型论文-般包括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与其他研究方式不同的是,考证型论文的研究方式需提出新的考证观点,否则只是延续前人的考证结论,考证的意义就大大削弱了。
二、适用社科论文的研究方法介绍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 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 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 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 问卷调查法 ,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 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 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 研究提纲或观察表, 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 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 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 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 发现其中的问题。 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 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 借助各种方法技术, 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 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3、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 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 从而全面地、 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其作用有: 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 有助于观察和访问。 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 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 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 在自然条件下, 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 根据观察、 记录、 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 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4、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 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 理清关系, 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 的方面的分析。 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 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 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从而能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 揭示内在规律。
5、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 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 2000 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 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 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6、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 加以调查分析, 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
(1) 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
(2) 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
(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7、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 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8、模拟法 (模型方法 )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 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 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 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9、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 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10、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 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 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11、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 使之系统化、 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12、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 它将已有的现象、 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 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 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 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 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 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13、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 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 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 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 ,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 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 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 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 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
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 模糊数学 分析方法。
14、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5、 系统科学方法
关键词:学科交叉课程 内容体系 构建原则 灾害信息传播学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为了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在课程设置上不断进行革新,根据社会需求开设学科交叉课程。笔者所在的防灾科技学院就开设了《灾害经济学》、《灾害心理学》、《灾害信息传播学》等课程,学科交叉课程往往缺乏现成的内容体系,需要开设课程的教师结合课程所涉及的学科体系进行自行设计。本文以《灾害信息传播学》为例,认为学科交叉课程内容体系构建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完整原则、融合原则、主次原则。
一、完整原则
学科交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坚持完整原则,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至于什么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取决于课程的属性。在《灾害信息传播学》的内容体系中,充分借鉴了新闻传播学各种教材的编写体例,最终确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1.概说部分
这一部分分为三节,分别论述灾害信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灾害信息传播的概念,灾害信息传播学的理论基础。这三个部分属于灾害信息传播研究的基础内容,决定着整个课程的方法和内容。
2.简史部分
在《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体系中,专门有一章的内容是研究灾害信息传播简史的。历史的梳理有助于学生理解灾害信息传播的发展演变过程,通过对原始传播时代、传统媒体传播时代中灾害信息传播形态和特征的了解,加深对当前新媒体时代灾害信息传播现象的理解。灾害信息传播简史站在一个宏观的视角,对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灾害信息传播实际进行了简述,对整个课程内容体系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要素部分
《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内容体系的主体部分就是灾害信息传播要素,在全部的十章内容中此部分占到了四章(灾害信息传播者、灾害信息传播媒介、灾害讯息、灾害信息传播受众),几乎占到了全部章节的一半。这一部分详细地分析了各要素在灾害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地位、特点、作用、表现形态,为灾害信息传播的整体认知服务。
4.机制和效果部分
这一部分包括两章内容,即灾害信息传播机制和灾害信息传播效果,传播机制部分分别从行业机制、道德机制和法律机制三个方面论述,传播效果则从积极效果的建立和消极效果的消除正反两方面论述。
5.案例部分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在课程教学中专门设立一章案例分析,选取了近年来发生的几起灾害事件,包括2008年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山西运城地震、甲型H1N1流感疫情报道,分析了这几起灾害事件中信息传播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升信息传播效度的对策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直观地了解灾害信息传播理论研究大有帮助。
6.研究现状部分
作为一门课程,需要向学生传播这个研究领域最前沿的知识。《灾害信息传播学》专门设置一章的内容讲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新的学术增长点,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术素养训练,指导学生如何在这个研究领域寻找研究选题和进行学术研究。
对于《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来说,以上的内容体系基本上体现了完整原则。不同的学科交叉课程应该有不同的内容体系,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内容体系,都应该设计完整,让学生对这一领域的知识有全面的认识。
二、融合原则
学科交叉课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有些课程涉及到的学科比较接近,比如《新闻传播学》涉及到的是新闻学和传播学,这两个学科同属新闻传播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还有一些课程涉及的学科比较远,比如上面提及的《灾害心理学》等课程。无论什么样的学科交叉课程,既然是交叉,也就是说必须解决好学科融合的问题。《灾害信息传播学》涉及的学科知识包括传播学、新闻学、灾害学、管理学,这就需要寻找以上学科的交叉部分,在整个课程内容体系中有所体现。
学科交叉课程融合要实现各学科研究方法的融合。新闻学和传播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灾害学属于自然科学,二者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学科交叉课程因为涉及到以上不同学科,所以《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在研究方法上也要进行融合。在本课程的概说部分专门有研究方法的论述,指出了该课程的研究方法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法、田野调查法、文化分析方法。其中,定性研究、田野调查和文化分析方法都是人文社会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而定量研究则更多地用于自然科学,灾害信息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但是在研究传播效果时,又常常会考虑到“灾害信息”这一特定的传播内容,经常会用到定量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融合。
学科交叉课程融合要实现各学科内容的融合。之所以开设学科交叉课程,就是因为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学科交叉课程需要将所涉及到的学科知识融合到一起。《灾害信息传播学》涉及传播学、新闻学、灾害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因此在涉及课程内容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内容融合。整个内容体系都是紧密围绕灾害信息传播设计的,如在《灾害信息传播媒介》一章中,针对灾害事件的特点,专门论述了各种媒体的物质依赖性及其应灾能力,在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指出了广播媒介在灾害救助中发挥着生命线作用。在《灾害信息传播机制》一章中,其中的行业机制、道德机制和法律机制等内容,就要涉及到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只有将这几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才能构建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
三、主次原则
构建学科交叉课程的内容体系并不是要将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平均使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主次原则,也就是说,要分清主干学科和一般学科,并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它们在学科交叉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灾害信息传播学》涉及到传播学、新闻学、灾害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在这四个学科中,传播学是主干学科,灾害学是一般学科,而新闻学和管理学只是在某些章节中体现,并不贯穿所有内容,所以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就明确了以传播学为主,灾害学为副,新闻学和管理学为辅的地位。
首先,以主干学科构建内容框架。《灾害信息传播学》尽管属于学科交叉课程,但是归根结底仍然属于传播学的研究范畴。课程组在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终认为仍需参考传播学课程体系。在参考了国内外传播学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几经协商,最终确定了《灾害信息传播学》的课程体系:灾害信息传播概说、灾害信息传播简史、灾害信息传播者、灾害信息传播媒介、灾害讯息、灾害信息传播受众、灾害信息传播机制、灾害信息传播效果、灾害信息传播案例、灾害信息传播研究现状。
其次,以一般学科凸显特色。《灾害信息传播学》课程毕竟不等同于《传播学概论》课程,它是一门具有鲜明防灾减灾特色的课程,那么就需要在课程建设中体现这种特色,这就需要在课程体系的微观层面紧紧扣住灾害学学科知识。无论是简史,还是要素和效果,甚至案例分析,课程内容的前提都是灾害事件背景下的信息传播。比如对业余传播者作用的重新认识、对灾区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的研究、对广播媒介在灾害救助中的生命线作用的论述、对各种灾害事件中的信息传播进行的案例分析,都具有鲜明的特色。除此之外,在具体的章节中会涉及到新闻学和管理学的相关内容,这些学科知识只是对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充实,以使得整个课程体系更具科学性,更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学科交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既要面向市场,也要充分考虑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反馈,才能打造出体系完整、知识融合、主次分明的课程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 何高奇、张启兵、李建华等,《多学科交叉课程软件知识产权管理的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6)
[2] 陈海平,《动漫周边产品设计――动漫专业与工业设计学科交叉与整合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9)
[3] 杨晓波,《财经类院校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0(8)
基金项目:防灾科技学院2011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20112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