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29: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影像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50-01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其涉及的领域和深度不断扩大[1],医学影像学对临床诊治的帮助越来越大,尤其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医学影像学从简单阅片诊断,已经发展到利用学科知识独立对疾病进行诊治并取得良好医疗效果的阶段,但这也对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课程建设,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知识,学会正确运用各种医学影像诊断学诊疗技术,是当前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学生为中心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授课只能造就高分低能的学生。为此,必须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坚持在教学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教学,以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要实行“少而精”的授课原则,注重精选讲授内容,突出重点,主要是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病例分析,最后由老师针对不足进行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我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重视影像解剖等基础学科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医学基础、临床实践与影像图像三者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它以人体解剖知识为基础,通过不同方式的人体成像技术发现病变,并对疾病的临床过程、转归预后和治疗效果进行互相印证、互相补充及综合评价[3]。影像都是以人体不同部位各种器官的系统解剖和断面解剖的结构形态为依据,解剖基础知识贯穿在医学影像学的始终。只有熟悉人体组织结构的正常形态,才能真正读懂影像所表现出的信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典型的病例影像与正常的组织结构图像做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授课,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讲授医学影像学时需以影像解剖学为基础,将二者有效结合来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过程中要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强调影像、病理、临床以及各种影像学技术的优势互补
医学影像征象既是组织病理变化的反映,也与患者的临床病程和表现有关,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单纯依靠一种或几种有限的影像知识在临床应用中很难提高疾病的正确诊断率[4]。因此,在指导学生分析诊断病例时应特别要强调联系病理学基础,结合临床表现对影像征象进行系统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在教学中向学生强调临床与影像的联系,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利用放射诊断的检查手段有的放矢地解决临床问题,同时要提示同学们注重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的相互印证、对照,才能不断促进医学影像诊疗水平的提高。各种影像技术都有其优缺点,不能相互替代,应有机结合,则可优势互补,有效反映病变的特征,提高诊断的正确率,作为1名全面发展的放射科医生对它们都应掌握,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各种影像诊断方法的互相渗透和融合,让学生学会根据各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必要的优化组合,从而有效解决各种临床问题。
四、双语教学是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
总的说来,各医学院校对双语教学的重视不够,没有制定长期、系统和全面的双语教学规划,各院校、各学科自行其事,各自为政,根本没有相应的课程建设计划,但是医学影像学作为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交叉科学,其理论基础、较多的的科研成果及大部分机器设备基本由西方国家最先掌握,为了深入掌握医学影像,必须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从更高的层面来讲,我国的医学影像学要发展、要充实,要提高我们的学术地位,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就要与国际接轨,就得培养大批掌握双语的专业人才。所以必须重视双语教学在医学影像专业中的重要作用,双语教学在今后的医学影像乃至很多相关教学中都会占据很重要的作用。
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一直都在不断发展总结中,上述教学方法在地方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教学中都发挥着很重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势,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医学影像学的课程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在教学中还要面临诸多问题,因此还需要不断努力,进一步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小平,李坤成,许卫.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6,22(9):62-621.
[2]刘玉清.进一步提高影像学诊治水平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1.
分析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探讨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6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人才需求;教学方法;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特别强调高等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1]。医学影像学专业是在放射诊断学的基础上伴随现代科学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2-3]。随着医学影像学科及新项目、新技术的迅速发展,CT、MRI、DSA、ECT以及彩色超声(多普勒)等设备在国内不断普及、更新,影像诊断水平明显提高。我院自1999年开办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学院)本科医学影像专业二段式教学工作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15年7月,我院的二段式教学工作被甘肃中医药大学批准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重点建设项目,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和方法,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更新、实践教学改革等[4],努力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
1医学影像专业社会需求分析
1.1医学整合性更趋明显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死因前三位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寄生虫病和传染病、意外伤害,到2012年,已经变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患病率迅速上升,成为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胁。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健康的范畴也随之改变,不仅局限于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都能适应社会和环境的一种完好状态。在我国,引起疾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约占60%,已大大超过单纯的生物因素致病的比例,与发达国家一致。医学模式已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医学的整合性基本特征表现为:医学内部各学科之间合理耦合,学科研究领域相互交叉、融合。
1.2医学强调高度的人文关怀
医学的使命是救死扶伤,面对的对象是人,而人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等特点,因此,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有着深刻而明显的人学标记”[1]。医学不像其他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是对人的关怀,我国历代医家也都奉行“医乃仁术”的思想,它强调“人学”。医学的理想模式应该是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这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即人文精神所决定的。
2医学影像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为广大影像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契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影像学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以教师、教材和课程为中心的传统的影像学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因此,要建立“大影像学”概念,组建包括介入、超声和核医学在内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影像学的发展趋势要求各个学科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将各分支学科融会贯通。
2.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2.1.1构建“四个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临床综合能力
以公共基础课为基础构建大学通识教育基础平台;以基础医学课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构建基础医学教育平台;以临床医学课程及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室、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等为基础构建临床医学教育平台;以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PACS实验室、电子阅片室和附属医院影像科室为基础构建医学影像学专业教育平台。通过上述“四个教育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1.2拓宽专业基础,强调临床与影像并重
优化课程结构,专业课教学形成以影像诊断学为核心的多门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形态学基础课程教学,使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形态学课程教学时数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时数相同;将断层解剖与影像解剖学合并为一门课程,增加图像处理、放射防护学等选修课程,拓宽培养口径。
2.1.3采用“2.5+1.0+1.5”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阶段:两年半基础学习(学习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等课程);第二阶段:一年临床科室轮转实习(进行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实习);第三阶段:一年半影像专业学习(其中半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半年在医院影像科室实习,半年在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进行综合阅片能力培养及科研能力训练),学习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医学课程后,即到医院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临床实习,实习后再学习影像诊断学等专业课程,然后再进行一个学期的影像专业实习。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影像诊断专业课程时,能够结合临床医学的理论与病例等问题听讲,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2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学习、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2.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课程知识体系的更新及相关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医学影像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均有密切联系,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之一[4]。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通过PACS系统调阅所有影像、临床病历、病理图像等资料,将影像诊断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注重传授专业理论基础,讲授新技术、新进展,突出对学生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
2.2.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片能力及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能力
灵活运用启发式、以系统疾病问题为中心及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阅片能力,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影像学解剖及常见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2.2.3改革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成数字化影像仿真实验中心网站,包括实践操作指南、教案与课件、影像试题、影像诊断学仿真课件、视听教具(如人体断层标本、病理标本、手术录像、各种影像检查录像和电影)等资源,更新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构建网络化、多媒体化新型影像学见习及实习教学模式,形成网络化的医学影像教学和管理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及医学影像学电子阅片室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考核。
2.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3.1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
建成PACS实验室,与附属医院进行无缝对接,能够实时、安全、有效地将附属医院CT、MR、DR、DSA等设备所产生的数字化图像信息同步传输到PACS实验室,使学生能实时调阅典型病例的影像和检查报告,形成了一个开放、仿真和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影像诊断能力。更新和丰富医学影像资源库和试题库,建立涵盖医学影像原理及全身各大系统、病种齐全、内容表达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医学影像网络资源库[5],便于学生随时在网上学习。
2.3.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做到时间、空间、内容的全面开放,建立师生互动平台。让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学习,将临床问题渗透到基础教学中,营造实训氛围,开辟学生的实习基地。
2.3.3加大实践技能训练和考核比重
教学中所有专业课程理论授课与课间见习课时分配为1∶1,理论授课与见习全部由富有经验的临床副高以上教师讲授并带教,毕业考试实行理论考试加实践技能考核的全方位考核模式,毕业专业课考试实行理论成绩与读片成绩分值分配为1∶1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岩波,段志光,程牛亮,等.结合专业认证开展内部评估助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3-4.
[2]袁小平,任俊杰,谢榜昆,等.培养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人才——医学影像学本科生的实习教学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0(4):253-254.
[3]赵云.培养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5):560-562.
[4]杨小庆,杨明,刘斌.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构建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236-1239.
关键词:医学影像 数字化 教学 应用
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下,成为现代医学领域发展最快、涉及范围最广的学科之一。医学影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需要教授学生大量影像图片资料。而传统的胶片式教学主要依赖于传统胶片,信息量少,只能提供静态的信息,费时费力且图像质量参差不齐,已逐渐地被时代的发展所淘汰。数字化教学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全数字化的采集、传输、重现医学影像资料,极大地方便了医学影像教学。
一、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X线、CT、MRI、介入放射学、超声及核医学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形象思维学科,其特点是有大量的图像数据,通过对影像资料的分析、对比,结合其他临床知识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的观察。鉴于这一特点,临床教学中也以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图片及图像资料为主,包括正常及疾病状态的图片,从而熟悉各种器官的不同成像技术所得的图像的正常与异常表现。
二、传统医学影像学教学
现代医学影像学与以往相比,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影像学知识和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等,还要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掌握分子生物学,大量的内、外、妇、儿等临床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具备物理、数学及计算机知识。医学影像学涉及的内容如此之多,课时却相对较少。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总是先带领学生复习理论知识,再让学生结合理论阅片观摩,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医学影像图像只能简单地描述、讲解,然后指导学生自己观察、体会、分析,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另外,大量胶片的反复使用会造成胶片模糊、损坏、丢失、错放等现象,同时由于观片灯视野所限,胶片质量、阅片距离、个人视力差异等因素,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
(一)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建立
PACS(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图像储存与传输系统①,是数字化医学影像信息采集、存储、传输的管理系统,是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建立的基础。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指在主计算机网络平台引导下,教学内容会被实时显示在各个教学终端的多媒体终端上,学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随时观看到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图像及报告。这种方式,使得教学资源可以最大限度的共享,丰富学生的临床经验。利用电脑,教师可以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将讲授内容随时编写成电子课件,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课后自学②。
(二)数字化教学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随着PACS的迅猛发展,更多教师认识到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作用,并积极参与到实现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教学中来③。Dundas认为由于PACS具有可存储功能,能将导入的数字图像进行保存,同时它还允许访问以前的图像进行比较,PACS这一技术为影像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④。
1.医学影像教学数字片库的建设
基于PACS系统的医学影像教学数字片库的建设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1)按照系统进行分类,如呼吸、循环、骨骼肌、消化、泌尿、中枢、五官等;(2)按照检查手段进行分类,如X线、CT、MRI、介入放射学、超声及核医学等;(3)按照患者的信息进行分类。
2.数字化教学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优势
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临床实践中采集到的真实图像信息直接传输到学生面前,还可以对这些图像进行有效的管理及保存,为临床医疗中的需要提供了方便,也进一步提高了原有教学层次。数字化教学具有如下多方面的优点:
(1)图像质量高、信息量大;
(2)为影像学生的实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提高了效率;
(3)为教师和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了便利条件;
(4)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课外复习及自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5)影像资料信息可长期保存;
(6)对于重点内容、关键图片、典型征象显示突出、直观。
“看图识病”是影像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多维立体的观图思维,改变他们传统的平面思维,解决了传统平面图像对学生阅片造成的干扰,提高了他们的实习效率。这种方式下,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对观察的图像进行调节、测量模拟实际工作中的场景,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习惯实际工作的特点,提高动手能力,为进入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观察到传统方式无法观察的新信息。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教学的另一优势在于使同一病例不同时期的各种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可以同时显示,学生对疾病的理解过程是立体的,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能更生动,对不同病程下的影像图像的理解更深刻,便于学生横向联系和纵向比较,加深学生感性认识。
同时,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还具有方便共享的特点,不同医院间、同医院不同科室间(尤其是各影像科室间、影像科室与临床科室间)、不同地区间甚至是不同国家间也能达到设备和资源的共享。
四、结术语
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医学影像资源共享,从根本上改变了医学影像的教学思维,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了教育教学手段,促进了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的实际结合,真正让学生掌握了识图看片的能力,必将在医学影像学临床与教学工作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注释:
①罗敏,王小林,罗松等.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综合布线和网络系统的设计[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6):493-497.
②邓晓娟,张伟国,陈蓉等.建立电子教学资料库革新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J].重庆医学,2012,41(5):509-510.
【关键词】学科整合;数字化信息;医学影像学;解剖学;临床病理学;多媒体教学;教育
随着循证医学与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学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所占比重日渐增长,然而临床医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对医学影像学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模式老旧,教学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导致临床诊断需要和医生知识储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对各器官、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影像学表现进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课程多为理论课的复习和挂片读片模式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教与学差距较大,教学与临床应用断层明显[1]。可见推行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改革是弥补目前传统教育模式不足的可行途径。为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广智慧化教室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打破传统医学影像学教育死板、教条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为医学领域输送更多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本研究组提出借助网络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将影像解剖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进行学科整合,开展基于学科整合的数字信息化教学模式。
1医学影像学常规教学模式
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多采用集中学习理论课+分组实践教学的模式,其中理论授课旨在使学生了解各检查设备的成像原理及各系统正常影像学特征,并掌握多发病、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2]。实践教学则通过观看影像资料,了解X线、CT、MRI、超声以及核医学等影像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识别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特点[3]。
1.1集中学习理论课
集中进行理论教学,虽然能够以系统为基础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进行系统讲授,但授课方式单调,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背诵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来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的领会应用。该模式虽强调对影像理论知识掌握的重要性,但对学生自主应用影像学检查和阅片能力的培养不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内容与临床实际需要不匹配,教与学脱节,缺乏积极互动[4-6]。故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对医学影像学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更好的发展教育学。此外,传统理论教学多以医学影像学教材为参考教材进行理论授课,教材中影像解剖学和病理学整合的知识量不足,导致授课时学生对影像学基础掌握不牢、理解不深入,因而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将理论知识进行转化,为临床的诊治服务。
1.2传统分组实践教学
传统实践教学将学生分为人数较少的学习小组,授课形式以阅片、挂图相结合进行临床诊断报告内容的讲授。实践课中由于学生对影像学诊断要点的理解仍较模糊,常先复习书本知识,再进行阅片观摩,课堂中对图像的描述和讲解也比较简单,学生真正通过独立思考去阅片学习的时间较短。上课人数众多时,学生注意力涣散,对胶片的观察不够深入,学生学习就成了机械记忆,导致实践课授课效果不佳。若分组过多,教学时间安排就相对不充足,会导致教学任务加重[4-6]。为更好的理解书本上教授的影像学知识,学生只能大量将影像资料和与书本上的图例进行对比,才能掌握一些初级的诊断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耗费时间,而且对于提升学生的阅片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学生仅能了解常见病的典型表现,不能对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融会贯通。为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不足,将影像解剖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进行课程整合,并结合图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HIS系统等多媒体教学模式[7],将医学影像学打造成为一门适应计算机时代的工具与桥梁课程。
2新型教学模式
2.1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理论教学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理论课融入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得医学影像学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有更多机会互动,不仅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也使学生阅片更为方便。尽管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授课的不足,但其教学模式依旧是单向灌输式,并且学生学习方式也没有变被动为主动[8]。随着循证医学和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任务愈发繁重,教学内容急剧增多,见习教学仅能观摩包含典型病变的几幅图像,对于影像学检查中横断面、矢状位、冠状位图像的学习仍不够深入,学生在未来临床中对影像检查图像的理解仍就困难,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单一的模式,不能给教学带来巨大的增幅,因此单纯融入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尚不能将影像学检查方法和图像直观而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也无法实现预期教学效果[9]。
2.2以PBL为教学模式的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
在医学影像PBL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材设置章节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设定病例为主体的模拟情景,编写典型的临床病例,设置并提出与病例相关的问题,提前一周将问题分发给学生,学生围绕病例和问题预习教材以及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10-11]。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并对病例中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积极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本章节重点内容,并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尽管PBL教学存在诸多优势:学生能够在轻松、浓郁的氛围下自主学习;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够独立收集资料,展开小组讨论,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能够提升学生文献资料的检索搜寻能力,使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深入理解,模拟临床情景进行逻辑推理、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些都将对其今后参与临床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PBL教学也存在诸多不足:课时不足,由于医学影像学涵盖的知识量十分之大,PBL教学难以用较少的课时数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PBL教师及教室的数量严重不足,难于大面积推广PBL的教学模式;个别学生可能不配合,有些学生很懒惰,课前不认真准备学习资料、不参与学习课件的制作,上课时不参加讨论、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不独立思考人云亦云、滥竽充数,从而影响了PBL教学目的实现。总之,PBL教学模式是优、缺点兼备的,需根据医学院实际情况进行实践,并不适合所有的本科教育[12-13]。
2.3影像学课程与解剖学病理学课程的整合
解剖学是影像学的基础,只有了解正常解剖特点才能更好的鉴别病变。多项国外医学教学改革项目提出,将影像学课程与解剖学或临床解剖学课程整合,不仅利于解剖学课程的重新学习与理解,也能够提高影像学课程的学习效率[14-15]。此外,影像学上的密度或信号、质地、内部征象和伴随征象等特点在病理学上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病理过程,因此病理学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6]。两者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两者相互互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疾病特点。然而,国内的医学教学模式常常是先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再下系到教学医院进行临床教学,这使得在进行临床教学时,学生对于基础医学知识已经有所遗忘,因此为让学生更加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影像诊断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课程进行整合是可行和势在必行的。结合目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模式存在的优势和弊端,本研究组提出整合了影像解剖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课程,并结合了PACS、HIS系统等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学模式,促使医学影像学教学接轨临床应用,成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有力工具,为循证医学提供有力证据。
3基于学科整合的数字信息化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
3.1学科整合教材的汇编
医学影像学、影像解剖学和临床病理学教材图片众多且多更新速度快,为顺应时展趋势,本研究组采取编写电子教材的形式,以现有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影像学》(第八版)、《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第三版)和《病理学》(第九版)为基础,结合PACS系统和电子病理中的病理学图片,整合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医学影像学》教材。
3.2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由原来的先理论后实践转变为边理论边实践,一堂课分为两个部分,先讲理论,然后进行实践,保证在课堂中当堂消化讲授的理论知识,真正让学生身临临床实况,培养学生临床运用影像学检查和独立阅片能力,体会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使医学影像学成为临床诊治的有力工具。3.3PACS等数字信息化工具应用于教学为丰富实践课堂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独立诊治患者的能力,将PACS和HIS系统用于教学中。采取情景模拟教学的模式,模拟现实诊治患者的过程,从接诊患者开始,逐步给学生提供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和体征等信息,让学生作为一名医生进行独立思考,运用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将PACS系统中影像学图像用投影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其模拟成为一名影像科医生,自主描述病变的位置、密度或信号、大小、边界、质地、内部征象和伴随征象等,身临其境地体会影像诊断的要点和技巧,使其在未来临床应用时能够很快结合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迅速进入住院医师的角色。
3.4整合教学实践效果的评价
开展新型教学模式时,采用随堂测验和问卷等形式实时监测教学效果和教师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问卷星等新型问卷、测试形式,发现和解决学生对于授课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老师授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我们从在影像科轮转的学生中抽取150名,分为两组,一组进行传统的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一组进行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的教师相同,然后对所有学生发放相同的问卷以调查课堂满意度并进行随堂测验。结果显示,传统教学组和新型教学组对授课效果满意度分别为78.7%和90.1%(P<0.05),两组随堂测验分数分别为(80.9±2.9)分和(87.6±1.7)分(P<0.05),说明采取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提升课堂满意度和授课效果。
4讨论
正确分析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诊断与某一系统疾病临床诊断的关系
某一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以泌尿系统疾病为例,在临床上,泌尿系统疾病涉及肾上腺、肾脏、前列腺、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泌尿外科医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在形成过程中除了应具备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方法。疾病是一个客观事物,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即对疾病的认识,都要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临床诊断要经历初步诊断、会诊、确诊等几个阶段,这个过程是泌尿外科医生对所获得的泌尿系统疾病信息进行临床思维,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最终将信息形成疾病诊断的过程。正确处理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与临床诊断思维的关系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使外科医生的视野扩大了,并克服了过去脏器诊断的模糊性。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CT、核磁共振等已成为肾脏等腹膜后器官检查的重要工具,而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各科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水平。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进步,不但使医生得到了对疾病的深层次认识,也使其对临床思维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例如,CT、MRI在成像手段上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它集计算机、物理学、生物工程学等于一身,形成了影像数字化。其高分辨及薄层技术可以对局部较微细的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对临床产生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诊断手段越先进,越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越要求影像专业的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所以,面对大量的影像高技术参数,临床理论思维方法要求更完善、更全面,就越要求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和临床水平。
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处理好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关系
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对于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两者的辩证关系,对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各科的合理应用具有现实意义。3.1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医学影像传统技术是各项高新技术的基础,它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具有以下特点。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具有“简”、“便”、“廉”的特征例如,腹部平片(KUB)就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医学传统技术,它简单方便,易于实施,且费用低廉,因而成为最基本的技术技能。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门诊总人数为21062人,虽只有922人检查了腹部平片,但确诊为结石的患者有645人,其阳性率为70%,便能充分说明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具有“简”、“便”、“廉”的特征。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在适用范围上具有广泛性例如,肾绞痛患者的KUB传统技术,适用于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肾盂造影(IVP)可以作为泌尿外科大部分疾病的常规检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IVP检查人数为806人,阳性率为65%,这足以说明IVP等影像传统技术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影像传统技术是发挥影像高新技术的基础例如,X-CT检查是一种目前已成为临床较为普遍开展的医学影像技术,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建立在普通X线基础之上的。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随着传统影像的突破及工程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以下特点。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具有新颖性、尖端性特点例如,应用MRI波谱技术检查前列腺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来发现早期癌性结节的存在是很先进的影像检查手段。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例如,CT技术就包含了X光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它是多种新技术综合应用的产物。因此,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各科医生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可实现临床诊治的定量化和定位化例如,CT检查能够准确测定肾脏等占位性病灶的各种主要成分的密度,MRI三维图像能够准确判定腹膜后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等。这些医学影像学高新技术均提高了临床诊断定量化和定位化的准确度,从而为诊断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临床诊断上的无创性CT及MRI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基本上是无创的,完全取代了以往有创的腹膜后空气造影,而且这种方法能获得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运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的相互关系在临床外科领域,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并驾齐驱,给当代临床外科提供了一个新的内容。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虽然X光片能够确诊泌尿系统的结石等疾病,但其准确性要比CT逊色得多,而MRI对腹膜后结构的观察更精细、更清楚。相反,CT技术尽管能定性、定量分析患者疾病的种类和部位,但在治疗时仍需参考泌尿专科影像传统技术。例如,输尿管结石即使经CT明确了诊断,但手术时仍需要检查腹部平片进行术前定位。泌尿系各项影像检查均有优缺点,两者之间可以互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泌尿系CT检查数占CT总人数的5.2%,泌尿系疾病进行MRI检查的患者数占总数的0.96%,传统X线检查占3.3%,说明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既运用了高新技术又把传统影像技术作为适宜技术予以保留。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并不排斥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例如,泌尿系MRI水成像技术(MRU)能无创地显示肾盂、输尿管和膀胱,但因为受尿液产生、排泄及输尿管蠕动的影响,有时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而胆道MRI水成像(MRCP)检查,影响因素较小,效果好于MRU。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MRU检查人数只占核磁共振总检查人数的0.25%,MRC检查人数占总人数的5.75%,所以,逆行肾盂造影仍被广泛使用,它虽是有创的传统技术,但它对泌尿系统狭窄和梗阻病因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向常规技术转化[2]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迟早要转变为影像常规技术,这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例如,CT引导下肾囊肿等的硬化治疗在治疗技术成熟后,它将成为较常规的治疗方法。
结语
CT、MRI、DSA等高新影像诊断已在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过程被广泛应用,它能使人们了解器官的细胞乃至分子水平的生理与病理变化,但一些疾病的诊断也不能离开医学影像传统技术,所以,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出现要求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要正确处理好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诊断和临床诊断的关系,要走在科技前沿,转变医学模式。
X射线发现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及放射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医学科学、临床医学的进程,为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作出了巨大贡献。
1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将是新世纪科学发展的主要学科
一方面分子生物学将推进医学科学的发展,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和医学生物工程的结合.将加速预防和诊治技术的更新。另一方面,社会、地理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受到重视,两者微观和宏观因素的结合,将促进医学科学各领域的发展,甚至使其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面对这一新形势,医学影像学将如何发展。
1.1随生命科学的进展,分子生物学、生物和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疾病基因组学)等,将深入和影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和影像学的进程和发展。实际上,生理、功能和代谢成像以及基因诊断和治疗已经并将进一步深入影像学诊治及基础研究、所谓生物医学成像,分子、基因成像已提上日程。
1.2随医学生物工程和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的进展,新一代影像和介入设备和器械,如多层面螺旋CT、MR(如 脏、神经)专用机等的开发、功能的改进、各种影像设备的图像采集和显示新技术(如三维仿真成像、MR频谱以及各种图像的融合)和精确度的提高等;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组织和(或)疾病特异性对比剂的开发和应用,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将不断拓展新领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1.3随信息科学的进展,由于影像学的数字化、图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ACS)和远程影像学、远程医学系统,智能型计算机和工作站,计算机辅助诊断和治疗等的进展和应用,网络影像学将会到来。 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人)将会用于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的操作。
1.4社会、地理和环境因素。受人类卫生保健的影响,对重大病痛如癌症、脑血管痛等发生、发展的意义应有新的认识,国内外资料表现,约40 丧病的发生、发展直接或间接与环境因素有关。随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人们健康的认识和医疗服务体系的转变,广大人民对安全、有效而微或无创性诊治技术的要求将会不断提高。影像学诊断将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或)基因成像过渡;对比增强由一般性向组织和(或)疾病特异性方向发展,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介入治疗含基因治疗向实时、立体、少或无射线介导,进而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相融合方向发展。对疾病及发生机理的认识,将从器官、细胞向分子、基因水平深入,从个体诊治到群体的卫生保健,如低剂量螺旋CT对肺癌的筛查等,对疾病防治将具有新的含义。
2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和特征
1972年CT的开发和应用,使放射学进入了一个以体层成像和电子计算机图像重建为基础的新阶段。50~60年代单独应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和超声诊断,也逐步发展成为放射性核素和超声成像。近20年的发展,已形成多种成像技术,包括CT、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X线数字成像、核医学和超声成像组成的影像诊断学,结合介入治疗共同构成了诊断和治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介入治疗现已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治疗技术。因此,现代医学影像学是临床诊疗科室(专业),以高科技为基础能向广大人民和病员提供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和服务。从而必须改变人们对影像科室和影像医师的认识:既从事诊断又从事治疗。医学影像学作为一个科室(或专业)必须诊治兼备,包括影像诊断、超声、核医学和介入治疗亚专业分工,同时又要划分神经、胸部、腹部、骨关节影像学等,各有分工侧重,协调发展,与其他科室相互配合,共同前进。这样才能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3医学影像学科建设
【关键词】微信;医学影像学;继续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R192,G7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6763(2016)02-0001-03 doi:10.3969/j.issn.1004-6763.2016.02.001
医学影像继续教育(medicalimagingcontinuingeducation)是实现医学影像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更新,紧密联系现代医学影像发展的重要途径,举办各类医学影像继续教育学习班是开展医学影像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1]。然而,传统医学影像继续教育学习班受专题讲座授课学时限制,其传递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常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的[2]。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免费应用智能终端即时通讯服务技术,目前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大众网络信息传递平台,在辅助教学中优点已得到初步证实[3]。然而,利用微信平台辅助医学影像继续教育学习班教学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索采用微信平台辅助在医学影像继续教育学习班中的应用优势和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参加我院举办的国家级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继续教育学习班(项目编号:2015-09-01-163)的医学影像从业人员,随机分成两组,甲组为采用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乙组为传统模式教学组,事后通过微信平台回顾分析参与电子问卷调查医学影像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39人,其中73人来自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66人来自传统模式教学组。
1.2研究方法
1.2.1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以脑梗死影像诊断及进展专题讲座为例体实施如下:(1)授课前准备,按脑梗死分类,分别选取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以及腔隙性脑梗死病例,提供患者详细临床病史、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生化检查等完整临床资料,同时,提供CT(ComputedTomography,CT)和MRI(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平扫、增强扫描、灌注成像(CTperfusion和Perfusionweightedimaging,CTP和PWI)、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和MRIangiography,CTA和MRA)、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oxygenleveldependent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BOLD-fMRI)、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1H-MRS)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SWI)等影像学资料以及脑血供图谱和上述功能性影像技术成像基本原理以及在中枢系统疾病中应用典型案例,通过事先建立微信帐号将上述资料以视频和PPT电子文档形式存放在微信公众平台中,供学员浏览学习,同时针对学习过程遇到问题进行在线交流互动。(2)现场授课,根据讲座预案对脑梗死影像诊断及进展进行现场专题讲座,如按脑梗死临床和影像分类、脑梗死分期、脑梗死影像检查方法选择,超急性期脑梗死影像诊断、影像缺血半暗带定义及研究进展、急性脑梗死后结构以及功能网络改变和重组等进行串讲。(3)课后辅导,通过微信平台对专题讲座学员遇到问题,进行交流解答,并设置相应知识点典型影像案例,进行互动学习,进一步加深学员对脑梗死影像诊断新技术应用价值的学习和掌握。1.2.2传统教学模式组。按传统专题讲座方式进行,采用同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相同的现场授课方式,但不提供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开展的微信平台授课前准备和课后辅导环节。1.2.3效果评估。通过微信以电子问卷并结合脑梗死影像诊断测试进行,电子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广度、知识结构更新程度评分,单项采用1~10分方式进行评分,总分合计30分。脑梗死影像诊断测试,采用用百分制评分,满分为100分,其中影像诊断基础知识占37分,新技术占63分。1.2.4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学员基本信息用双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t检验,电子问卷评分和脑梗死影像诊断测试得分采用双样本t检验,显著性标准为P<0.05,Bonferroni多重比较校正。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一步分析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学员电子问卷评分和脑梗死影像诊断测试得分相关性,显著性标准为P<0.05,Bonferroni多重比较校正。同时,为了增加上述电子问卷评分和脑梗死影像诊断测试得分数据分布的正态性,在进行上述统计分析前,所有数据均进行z变换,公式为:z=1/2×ln(1+r)/(1-r)。
2结果
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和传统模式教学组学员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广度、知识结构更新程度等电子问卷评分以及脑梗死影像诊断测试新技术部分得分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组(P<0.05,Bonferroni多重比较校正,比较次数为:5×(5-1)/2=10,校正后P<0.005),且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学员的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广度以及知识结构更新程度评分与其脑梗死影像诊断测试新技术部分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49和0.47,P<0.05,Bonferroni多重比较校正,比较次数为:5×(5-1)/2=10,校正后P<0.005),但两组教学模式下,脑梗死影像诊断测试基础知识部分得分缺乏显著差别(P=0.15),如表1、2所示。
3讨论
3.1传统医学影像继续教育学习班模式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检查设备不断更新和各项新技术的应用,医学影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医学影像学知识结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原先医学院校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满足医学影像从业人员实际临床工作需要。这就要求医学影像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涯中自觉的、不断的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才能紧跟医学影像发展需要。同时,结合影像从业人员临床工作任务繁重的实际问题,短期影像继续教育学习班,已成为影像从业人员获取新知识,更新医学影像学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4]。然而,现阶段各类医学影像学继续教育学习班授课学时通常十分有限,大部分专题讲座授课时间仅为30~60分钟,在如此短暂学时内,涌入大量新知识,简单影像继续教育学习班学习常很难达到熟练掌握应用的预期目的。因此,改革现有影像继续教育学习班授课模式已成为医学影像学继续教学亟待解决热点问题之一。
3.2新技术结构体系在医学影像继续教育中的特点
新技术,尤其是功能影像在医学影像诊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医学影像学已从过去传统单一依靠器官解剖结构的形态诊断学,发展成为结合分子病理、分子代谢以及器官微结构的形态和功能诊断并重的局面。如脑梗死影像诊断,利用DWI和PWI技术不仅为超急性脑梗死诊断提供了可能,而且缺血半暗带理论的提出为进一步认识脑梗死发生的血供机制指导脑梗死溶栓治疗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依据,同时DTI以及BOLD-fMRI技术的应用,为从结构和功能网络上揭示脑梗死后脑功能损害和重组机制提供了途径[5]。可见,这些新技术影像不仅为临床疾病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而且在指导个体化治疗上也扮演着较为重要角色,已成为医学影像继续教育学习班授课的重点。然而,这些医学影像新技术,设计理论复杂,涉及大量分子病理和基础生物医学知识,信息量庞大,对临床影像工作者短期理解存在困难。因此,建立恰当的信息交互平台,对医学影像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3.3微信平台辅助医学影像学继续教育教学的优点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免费智能终端服务系统,具有免费下载安装、操作界面简单、支持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的快速传递以及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和时效性等特点。目前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大众网络信息传递平台,通过微信群和朋友圈等功能,易于实现多人同时、互动和大流量信息交流,建立在微信信息交流上的网络教学或网络继续教育课程已有初步应用[3]。该交流平台具有以下优点:(1)大众化,微信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大众信息交流平台,该平台已经为广大学员掌握和习惯应用;(2)受网络接口限制有限,专门网络教学平台由于受接口、流量限制等因素,实际使用过程中效率远远低于微信平台;(3)实时交流方便,微信交流可以在任何智能终端手机上进行,该技术可以说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实时、在线交流,而且微信私聊功能也为针对性、个体化辅导,提供了重要途径。同时,本研究中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对新技术掌握明显优于传统模式教学组,可见,利用微信平台辅助为医学影像学继续教育提供了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总之,利用微信,搭建实时、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为各类医学影像新技术在临床医学影像从业人员中的掌握和应用提供了十分有用的信息交互途径,必将促进医学影像继续教育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大军,张向阳,袁为标,等.基层医院影像医师继续教育形式的创新与实践[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10):1130-1131.
[2]李振辉,潘军平,杨岷,等.中国影像医师网络学习现状调查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4,29(12):1360-1364.
[3]吴思茗,左扬扬,孟琦.基于微信及微信公共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1):44-47.
[4]史军华,史军丽,王亚男,等.探索影像继续教育学习模式的心得体会[J].医学信息,2013,26(17):8.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 课程设置 技能培养
[作者简介]刘颖辉(1966- ),男,吉林白城人,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二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影像设备教学及维修、高等医学职业教育。(吉林 白城 137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39-03
2005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试行)“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职业技术门类,反映了职业技术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培养目标,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一项基本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高等院校设置、调整专业、制订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该《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由原来的可以开办相关医学类专业调整为只能开设医学技术类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对医学技术类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环节作出了界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医学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人体解剖学基础、医学电子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基础、外科学基础、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及构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该简介中培养目标强调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技术应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非学科性人才。学生所具有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为了适应新的需求,高职高专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只有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才能应对新形势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挑战。
一、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设置阐释
课程设置主要是指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各课程之间的有序衔接,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二)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课程结构不合理。没有合理定位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目前大多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不是脱胎于原来的中专学校,就是参照医学类本科院校课程,很少做必要的调整,有的学校甚至是因人设课,能够真正深入社会调查市场需求和用人动态而调整专业计划并合理设置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很少。课程科目的设置往往偏重医学类科目,学时分配不合理,单纯理论性学时过多。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设不合理,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人文类课程太少或几乎没有开设。教材的选择两极分化,不是沿用中专的教材,就是采用本科医学类的教材,不能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这就导致学生所学不多或难于消化吸收,不能符合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2)轻实践环节,重理论课讲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技术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注重实践,单纯突出理论课的讲授作用,多数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并不重视实验环节,认为实践内容只是理论内容查缺补漏的方式而已,没有固定的实践课程安排,实践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大,缺乏系统和科学性,完全达不到实践课程在技术类课程中所应该具有的巨大功效。而且实践环节往往集中安排在理论学时之后,学生只是单纯按照试验大纲或实验指导进行操作,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导致学生丧失了实践中的探索、钻研意识,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最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基础知识不牢动手能力又差的学生。(3)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不能作为全面衡量学生能力的依据。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因为升格于中专学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旧沿袭原来学校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单凭理论考试成绩确定学生的优劣,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被忽略不计,学生在学业上掌握的程度不能被全面客观地评价。从这种考核方式上反映出的教学质量情况难免以偏概全,失去准确度。
二、应对新形势,优化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所界定的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医学技术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仅仅突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用性和综合性还不够,更要建立科学、系统和完善的实践培训体系。在课程设置中除加入人文知识内容外,还应该通过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选择上应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提升自中专院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加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殊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内容不是相对滞后就是脱离高职高专院校实际,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的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还是参照传统的医学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模式,不能脱离母体的羁绊,所做的只是在课程科目的数量和难度上加以减少和降低,而没有开设适合高职高专的课程。为了适应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要,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脱离医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创设新的课程,增开一定门类的技术类课程。结合服务区的需要和本院校的资源与优势,大力发展校本教材。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侧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展示与讲解,适当减少单纯的理论研究。
(二)医学技术类专业的特点是课程体系基石,实践内容所占比重过小
合格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是高职高专医学技术类专业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开设成败的关键。科学、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建立在工学医学结合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就业市场用人需求,通过让学生及早接触与熟悉工作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及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要兼顾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提升,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契合专业特点,要以影像技术岗位职能培养为出发点
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工作职能要求,改革传统的以理论内容为主忽视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根据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职能要求等选取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本着“理论内容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能力是理论内容的升华”的指导思想,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从而达到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时刻以问题为基础,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相融合,教学中采取院校与模拟医院和附属医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中心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及附属医院专业岗位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模拟教室或到附属医院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
(四)以坚持技能培养和工作相结合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整体课程实施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在传统讲授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路,注重学生校内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做到校内学习和实际岗位工作需求的统一。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采取理论为点,实践铺开的方式,采用任务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应用为载体,以注重培养学生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能力为目标,为学生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可持续提升提供一个有效和良好的途径。
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医学技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一个总教学模块,参照综合医院影像科的设置来设置子教学模块,也就是各门课程所包含的章节。这样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会避免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系统学习掌握好实际操作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淡化成绩观念,提高能力衡量分值。采用笔试+ 技能操作+ 平时作业+ 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方式。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重视实践考核的绩效分值,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权重相等。考核内容以医学影像技师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性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有着它自己的独立性,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能够印证学生在理论课中掌握的理论知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日常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能有利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性教学所包含的实验、实训与实习三大环节中,不但要认真编制实践教学大纲与计划,还应该对实验内容及方法进行合理改革调整,在实验中,指导教师一定要精于演示,才能带动学生,促进学生的实际技能操练。可以采用role playing的方式,在实验与实训中让每两位学生结成训练对,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进行操作训练并互换角色,教师对于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给予指导。实践教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该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每学期抽出一定的时间,以“模拟医院的方式将医学模拟设备应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技术实践教学, 倡导以贴近医院的真实环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实践和考核”。或者带领学生到附属教学医院,充分利用医院的影像设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充分安排学生在三级以上具备CT、MRI等大型影像设备以及具有较高诊断和操作技术水平的教学医院实习,开展技能实训,让学生在岗位的氛围中印证所学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健全实习管理制度,确保实习质量。
(六)立足校本实际,深化丰富教学资源
课程设置的成功依赖于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了课程的实施。作为应用型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富有前瞻性,能够站在技术的最前沿,要充分掌握本行业的工作背景和行业发展情况。院校在师资的培养上要注意突破教师的单一教书职能,积极鼓励教师到医疗卫生行业的一线进行充分的理论实践,丰富教师的专业素养。同一门课程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互帮互学,取长补短。院校可以根据需要合理地甄选本行业优秀人才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积极研制与开发校本教材,从本院校与服务区的实际出发,增强专业课程的适应性。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鼓励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学校的特色课程。而目前大多院校的课程建设研究只是初级阶段,基本是沿用原来的老教材,目前还没有使用效果更好、具有影响力的教材。所以院校应该根据影像技术专业的特点,大力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可以由院校和附属医院共同合作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教材及与之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并由附属医院共同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以提高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标,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鼓励教学一线教师积极采用国内外同类课程的优秀教材,通过对该教材内容的吸收与消化,并结合本校实际和专业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进行校本化处理,提高教材的适用性。体现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特点,理论知识宜广不宜深,实践内容要以就业岗位职能为依据。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同时加大资金投入,购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相应的实验设备,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各类医学人才的需求急剧加大,所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将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应对新的机遇,高职院校医学影像专业必须深化课程改革,了解课程结构的现状,深入分析其不足,对现有课程结构体系进行变革,按照有关依据和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培养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宏毅.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想[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9).
[2]刘燕,罗英辉.新形势下高职高专药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
[3]强琛,尹晓宁,陈楠.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考试改革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4]武丙云.培养面向社区服务的实用型医学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10(7).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影像学; 教学计划; 教学质量; 改革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edical imaging in clinical medicine.Methods Based on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investigation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3 Sichuan provincial western medicine colleges and other 23 universities selected randomly in China,we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quality such as teaching scheme and methods,textbooks and servicing facilities,students number of the class,intracourse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methods,etc.Results Problems of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exist in China,such as too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in one class and relatively lack of servicing facilities,contradiction among few teaching hours and high requirements,simpleness of test mode,etc.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character,educative purpose and realistic situation,we should immediately transform teaching idea and advanc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plan; teaching quality; reform
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其他专业重要的支撑学科,值得临床专业学生深入学习领悟。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高校医学影像专业的不断壮大,理应更好地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但现实状况可能并非如此。因此,为了解本课程教学现状,我们抽样调查了部分医学本科院校,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质量改进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将我国西医类本科医学院校无序排列编号(不含四川省属3所院校),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其中的23所(约占1/3)。结合网络信息,对该23所院校及四川省属3所西医院校(共26所)的相关教师、近2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36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班级人数、课程教材、教学条件、教学计划、见习安排、教学方法与学习效果等。
2 结果
各校理论课教学班级学生数量为80~260人,平均约163人。安排阅片实验/见习课的学校每组学生数量6~30人,平均19人。
各院校均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影像学》教材,计划总学时30~112学时,平均58.71学时,其中,理论课时15~56学时,平均33学时,阅片实验/见习课学时3~56学时,平均25.71学时。实施过程中,9所学校并未开展实验/见习课,另17所学校实验/见习课教学学时3~36个,平均7.29学时。
各院校见习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科室环境、工作流程和影像学设备。实验课教学的主要方式仍为传统胶片实习(以X线诊断为主),有3所学校同时使用PACS辅助实验教学。无院校常规使用CAI电子教材辅助教学。
各院校均使用多媒体教学,1所院校在理论课教学中全程尝试了参与式教改手段,实验课教学的主要方式依旧是教师讲授和答疑。9所学校考核了学生实际阅片能力,其中,8所学校以胶片或PACS方式考核,1所学校以试卷和图像投影相结合的方式考核。
36名被调查学生都认为该课程理论抽象,不易理解,66.67 %的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仅能分析简单的胸部和骨骼X片。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不够满意,认为学习效果中等、较差、很差的比例分别为55.56 %、33.33 %、11.11 %(合计100 %)。
3 讨论
3.1 教学效果整体评价
学生反馈意见表明,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实践能力很弱,整体教学质量不容乐观,难以达到所用教材“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目标。
3.2 影响教学原因分析
3.2.1 教学任务重 与学科发展同步更新的《医学影像学》,是教育部确定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包含X线、CT、MRI、超声、介入放射学的最基本内容,共六篇二十一章。为缩小篇幅,删减了解剖、临床与病理等基础内容,知识连贯性难免减弱。在省略疾病诊断各论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比较影像学的内容。为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图像、综合分析疾病的能力,教材配备了CAI教学光盘,并推荐了其他28种电子教材供学生参考使用[1]。因此,该课程内容多而复杂,教学任务十分繁重。
3.2.2 计划课时少 早期《X线诊断学》内容单一,理论与实验课一般以1∶1的比例设计约60学时,另有1~2周的见习课,授课计划条理清晰。目前的《医学影像学》内容至少需要在原先基础上成倍增加课时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与目前总平均58.71学时的计划反差巨大。
3.2.3 学生数量多 平均每班163名的学生数量,显著增加了目前高度依赖PPT的理论课程教学难度,实验/阅片课程更是难以开展[2,3]。
3.2.4 教学设施差 以往胶片式的实验课方式和场所早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在PACS广泛用于临床的今天,运用PACS开展影像学实验教学已成为必然的趋势[4]。由于经费紧张,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所院校建立了可以基本满足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需求的PACS教学实验室。
3.2.5 教学手段少 目前,国内影像学教改研究极其缺乏,启发式教学方法虽有引用,但仍不规范,而网络教学和电子教材的使用也不普遍,于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用PPT讲授理论并展示影像学图片的理论与实验阅片相混杂的教学手段渐成主流[58],其效果有待考证。由于配套CAI光碟的内容与教材图片相同,其教学辅助作用同样不明显。
3.2.6 考核方式旧 考试是指引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有力手段,在影像学实验课教学陷入困境的状况下,陈旧的理论为主的考核方式将进一步误导学生的学习目标,限制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充分发挥。
3.3 教学质量改进措施
从长远来看,只有提高人们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进而增强师资力量,改善硬件条件,调整课程设置[2],才能最终改进其教学质量。目前,教师应该重视先进教学方法的合理引用,提高大班理论课教学水平;勇敢探索简易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体系;大胆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自学“三基”重点内容[9,10]。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工作终将再度受到人们的重视,发挥其“融众多基础与临床医学知识于一体”的优势,为我国优秀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医学影像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2] 周杰,虞春堂,温志波,等.影像诊断学课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5:4647.
[3] 伍红霞,梅徽.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8):202203.
[4] 彭鹏,邱维加,唐海民,等.基于PACS的网络教学在医学影像学实习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193194.
[5] 袁蕙芸,谢宗豹,陈佩.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5:5153.
[6] 夏红梅,高云华,钱频.超声心动图学教学体会[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9,11(1):7172.
[7] 梁东群,孙磊,汤艳萍.多媒体教学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6,5:1213.
[8] 姜新雅,仇斌,廖伟华.多媒体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临床研究,2007,24(5):859861.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104-0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国内开办已30多年,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也近10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范畴不断扩大,已包括X线、CT、MRI、超声、核素扫描等多种成像技术。因此,如何根据各级医院及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不同需要设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培养适用性专业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根据近十年来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情况分析,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道如下:
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现状
据调查,全国5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基本相同的,其中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已经有约10年了,对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现有的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也逐步暴露出某些不适应之处。
1.1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医院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适应
目前,一般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影像科的职业岗位包括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和核医学科等多个部门;一般县级医院只有普通放射科、CT室和超声室;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则只有普通放射科和超声室。从毕业生就业定位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在地(市)级以上医院就业。目前,《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专业主干课程都是由普通X线、CT、MRI、超声四大影像学内容的横向组合而成,显然,上述课程设计与毕业生就业单位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适应。
1.2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教学进程安排不适应
从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前后关联性看,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诊断学三者之间是纵向联系的。因此,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先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再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最后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然而,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仅为两年(毕业实习一年),上述三门课程只能同时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开课,这样就难免出现课程前后衔接有“错位”现象。于是,部分师生“责怪”教务处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认为“难教”,学生也觉得“难学”,教学效果无疑会受到一定影响。
1.3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不适合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的相对独立性。譬如《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囊括了X线、CT、MRI、超声等各种影像诊断学内容,其希望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影像诊断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合于在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职业岗位就业的部分学生。但这不能满足于不同层次医院、不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尤其是不适合于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也不能使学生个性发展(选择职业岗位)得到充分实现,这与实用性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毕业生择业的意向。当务之急是要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改革,构建满足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主干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适用性技术人才的目的。
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2.1 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依据职业岗位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这三种模式统称为“能力本位模式”。它们各有所长,特点各异,其本质都体现了核心课程理念、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课程综合化,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这些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其课程开发方法已成为改造传统职业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1]。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职业教育界追求的一个目标[2]。近十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做了类似的课程模块化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部分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也进行了某些教学改革工作[3],但至今尚无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研究报道。
2.2 依据不同的职业岗位设计模块化课程,有利于实现零距离上岗
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内部主要有四个部门(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每个部门就是一个职业岗位,各职业岗位工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假设将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为一个总的课程模块(即为一门课程),然后,再根据这个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进一步分成许多更小的二级、三级课程模块(称为子模块),即是各个章、节的课程内容。这样,针对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一门课程,那么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不会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学习掌握好一门课程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教务处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2.3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设想和职业岗位的要求,由(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教材及配套实验实训指导书,并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含理论课、实训课)教学工作,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
此外,模块化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后,要逐步推广应用于全国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为新一轮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的改革提供依据。
3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工作的初步成效
3.1 (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模块化课程改革教材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课程为基础,以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四个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依据,重新编写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材,分别确定为《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四门课程。新编教材每一门课程均包含成像原理、检查技术和诊断三方面内容,各门课程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参加教材编写人员都是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医院临床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是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授课教师。此外,还为本套改革教材编写了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
3.2 设计实验班与常规班对照,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
每年将同年级的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分成两个班,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进行专业课教学。其中一班学生(简称常规班)使用现有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二班学生(简称实验班)使用学校自编的模块化改革教材《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两个班的授课总学时数是相同的,各课程均安排在第三、四学期上课。按照学校统一制定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分别对两个班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考核,比较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考核的结果反映:实验班的课程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各门课程之间不会出现前后衔接“错位”现象,模块化课程教学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优于常规班,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
3.3 通过对毕业生实习医院调查反馈,评价教学改革成效
自2008年6月以来,学校对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所在的实习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听取了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对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评价,比较两个班级学生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差异性。总体评价是:模块化改革教材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实验班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比常规班学生要强一些。
4 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时间还不长,各门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职业岗位能力的指标体系及考核测评方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教学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教师问题是根本。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的课程观,加强模块化教学的培训,尽快适应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方式;第二,要根据模块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配置相关的教学仪器设备;第三,要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搂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7):43-44.
[2]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2007,6:37-38.
>> 药事管理学教学案例库的建立与应用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库建立的探讨 居室空间设计教学案例库建设之课程解析 基于岗位业务流程构建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 基于视频案例的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的设计与应用模式构建 医学案例库管理及知识发现 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探讨 基础会计教学案例库建设的研究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商务英语网络案例库建设研究 浅谈机械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库的开发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案例库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与应用研究综述 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的构建 重视管理学教学案例库建设培养管理型人才 面向双语教学的医学案例库的建设 铁路高职院校生产企业实际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探讨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医护专业化学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产品库&案例库 产品库 案例库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建立比较影像学案例库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建立比较影像学案例库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利用广泛应用的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建立基于比较影像学整理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案例库,用于各专业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教师备课、自主学习等。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比较影像学,医学影像诊断学,案例库
医学影像诊断类课程包括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类以X线、CT、MRI、核医学、超声诊断学、介入放射学等多种影像资料为基础,结合临床资料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或治疗的综合学科,是医学影像诊断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临床医学、康复医学、护理学等专业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学科。
比较影像学是指对疾病的影像诊断采用最有效、最能获取准确诊断价值的优先的影像诊断的方法 [1]。其目的一是为了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疾病,二是为了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目前在医学影像诊断类课程中应用较多,其强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同的专业教学中其内涵侧重点不同,我们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均十分重视比较影像学的教学模式。
医学影像案例是医学影像诊断类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类教学资源,也是学生在校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继续教育十分重要的学习资源,为了满足各专业的教学需要,我们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建立了比较影像学教学案例库,用于日常理论和实践教学,教师备课和学生自主学习。
1、比较影像学案例库的内容
该案例库按照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白人驹、张雪林主编的《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版)教材目录大纲收集各系统各检查技术常见疾病的影像案例,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资料(包括既往病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X线、CT、MRI等影像图像,影像报告和病理结果。
2、比较影像学案例的来源
2.1、由影像专职教师、各影像医师于教学和临床影像诊断工作之际精心挑选病例,病例挑选原则如下:正常案例、典型病例、不典型病例、易漏诊误诊病例,有病理结果的优先;以JPG格式由PACS导出,注意选择消除患者信息的格式保存,以保护患者隐私;确保在窗宽窗位最合适的情况下保存,部分案例需要调节成多个窗的图像并一一保存;同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影像报告和病理结果(如果有),影像图像要求至少包括同一病人同一病理时期X线、CT、MRI或其他检查技术中的至少两种影像检查图像,或者同一病人检查技术不同病理时期的影像图像。该途径来源稳定,资料齐全,图像质优,日常工作中可按系统积累大量影像资料,是主要的来源。
2.2、依托外院兄弟单位和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按上述方法收集优质影像案例,该途径是优质案例的补充手段之一。
2.3、收集网络免费散在影像资料,包括各大影像论坛,微博,微信等。该途径可获取大量优质少见病例。
3、创建案例
将收集的每一例患者的资料按以下资料顺序用Microsoft Office PPT做成一个独立文档:
3.1、 PPT封面:系统+疾病名称+编号;
3.2、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3.3、患者影像资料:按检查顺序,一般是X线―CT―MRI,或平扫―增强,或治疗前―治疗后;或同一检查方法不同检查时间顺序,每一张图片使用一页PPT页面显示,以最大程度保留信息细节。
3.4、患者影像报告:包括影像描述和影像意见,每一个独立的检查后附完整检查报告。
3.5、病理结果:包括病理描述和结果。
4、建立网络学习空间案例库
将收集制作的PPT格式的比较影像学案例,使用绿色软件pfDesktop制作成swf格式文档,按《医学影像诊断学》目录顺序按系统上传网络学习空间,并按专业以课堂魔方的形式呈现予学生和老师。建议将PPT文档转换为97-2003格式以保证成功转换。
5、案例库建设平台
我校建设数字化校园,为所有在校师生创建了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学习平台账号,构建了全院范围的学习平台,也是师生教与学的交流平台,该平台可上传大量文档、图片、视频资源,并以多种多样的方式组建后呈现于师生,如多维课件,课堂魔方等,并可布置和批改作业,通过留言讨论区可实现师生交流互动。(笔者网络空间链接:http:///SpaceShow/Index.aspx?uid=655775)
6、比较影像学案例库的应用
6.1、理论授课:应用于医学影像诊断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医学影像诊断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护理学等专业的《医学影像学》等影像诊断类课程的理论教学,我校理论授课的多媒体教室配置的计算机均可在线浏览网页,理论课授课时可登录网络空间使用该案例库里的案例实施案例式教学和比较教学法。
6.2、实践授课:应用于医学影像诊断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医学影像诊断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护理学等专业的《医学影像学》等影像诊断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我校配备了两间交互式阅片实验室,配置了50套交互式阅片系统,并连接上了网络,实践课期间可打开网络空间在线浏览指定的案例,以分小组讨论,小老师讲课等形式进行实践课的授课。该实验室属于开放实验室,学生课余可自由使用自主学习。
6.3、教师备课:教师可利用里面丰富优质的病例备课,制作成精致美观的PPT课件或形式新颖的微课视频用于课堂授课,还可根据案例库灵活设计练习题和试题。
6.4、学生自学:丰富的案例资源可满足学生自学的需求,同时提高学生主动获取学习信息的能力。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学生自学的需求更甚于在校期间,案例库作为在线资源库,可恒久反复使用。
6.5、影像医师自我提高:少见案例、易漏诊误诊案例和不典型案例可帮助影像医师接触和学习临床工作中没见过或少见的案例,吸取漏诊误诊的教训,认识不典型案例的表现,从而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7、讨论
目前医学影像诊断类课程的理论教学已广泛使用多媒体教
学,实践教学作为该类课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同院校均十分重视,采取多样化模式,大多数医学院校还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也有部分院校已经开始探索基于 PACS 的影像教学系统[2]。虽然PACS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运用其开展影像学实验教学已成必然,但由于经费紧张,医学专业学生数目众多,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所院校建立了可以基本满足医学专业学生需求的PACS教学实验室[3]。我们结合自身特色,仍采用胶片教学和电子图片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我校建立了覆盖全校三个校区的数字校园网,医学实验实训中心配备了可真正实现师生双边互动的交互式阅片系统。校园网和阅片系统的建设,为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信息资源的匮乏,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迫在眉睫。
我们工作之余收集了各类满足要求的比较影像学案例,质量优良,制作相对容易,教学价值极大,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数字化平台和现有先进的交互式阅片系统,简化了教师备课程序,改进了教师上课的模式,使得各种教学方法得以顺利实施,学生可免费在校学量优质正常和典型影像案例,走上工作岗位后可进行自主继续教育,网络学习空间的留言讨论区便于师生交流互动,影像医师学习易漏诊误诊案例及少见病例可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尝试进一步构建试题库、微课库等其他新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数字资源库,更好地服务师生和临床。
参考资料:
【1】侯先存.比较影像学在核医学中应用的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2062-2063.
【2】马奎元,张会如,董睿,等.基于PACS的医学影像教学系统的现状及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45-46,92.
【3】 吴少平,白琛.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影像学》教学状况调查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9,4(2):147-148.
*通讯作者:胡芳,女,讲师,1982.03年出生,邮箱:;
关键词:多视图;医学影像;动态学习
1 医学影像学习平台的发展
医学影像是一门重实践的学科,在学习方法上除了相关的理论学习外,还要是与将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达到学习效果。传统学习主要是利用课堂PPT演示、实践课堂自主浏览、查阅纸质的检查报告、浏览书籍报刊上图片等方法,已不能满足越来越复杂的疾病需求。随着医学现代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已成为医学影像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能够推动医学影像的教学效果。现行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部分在用的平台达不到预计效果,不能实现在线学习的人性化、现代化,达不到教与学的多重需求,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不了其先进的功能,实现医学影像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1]。
2 医学影像教学平台的构建
医学影像教学平台是利用数字化教育教学技术、现代化网络技术,满足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育教学的需求,所研发的支持多类别多媒体的医学影像在线学习交流平台,平台同时应适用于医学影像学科的学生、教师及临床实践的医学影像工作者。其中主要模块包括:学习模块、交流模块、网上会诊模块及平台参数设置等功能(见图1)。
学习平台主要适用于医学院校及专科医院,由于存在着设备及人员的限制,因此在研发过程中要最大化的利用现有的硬件及软件,主要工作机制是将平台数据及影像资料存储在服务器中,用户通过internet登陆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会诊、交流及教学,同时平台应具备影像上传、影像管理、影像检索与浏览等功能,能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及远程在线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影像工作者查阅资料、提交疑难病症资料、交流、会诊等功能。
3 医学影像教学平台特点
3.1多重角色管理 医学影像教学平台将医学院、医院、校园网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平台涉及到的角色较多,主要包括教师、学生、专家、临床医师等个体,不同的用户应具有不同的功能。
教师为"临床-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模式,丰富的交互手段,摆脱以往"PPT+教科书"式的单向教学,辅助教师进行课后作业批改,参与到网上会诊等[2]。
学生则拥有多样化的学习手段,可以对影像有更加丰富的处理,从课前预习,课时学习到课后练习一体的学习和工作平台,从学生阶段开始积累个人的典型病例与影像,从医院实际工作环境一致的实战教学环境。
教学管理人员"临床-教学-科研"各个环节完全无缝对接,自动完成常用教学报表统计,包括考勤,作业完成情况等信息的统计,为教学管理提供大量有益的统计信息,协助改善教学管理流程。
3.2多视图模式学习环境 传统的学习平台使用既定的学习模式,依靠对应的链接打开学习内容。动态学习平台采用多视图模式学习模式,主要包括模拟人模式、疾病分类模式、个性学习内容模式。不同的学习模式主要是满足用户的学习不同需要及学习的特点进行设置,该模式功能如同word文档的提供的普通、大纲、页面等视图功能,不同的视图只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用户的学习习惯及学习目的。在对应的学习视图下提供独特的操作模式,有利于该模式下得学员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3.3实现模拟人导航技术 学习平台提供一种特殊的学习模式-模拟人导航学习模式,此模式主要是以模拟人为导航图,用户点击模拟人不同的身体部位,则进入对应的内容学习,如点击模拟人的心脏部位,则显示心脏听诊音频、心电图、心脏彩超视频资料列表,学员只要单击特定的疾病,则显示该疾病的相关影像资料及疾病分析。在功能实现过程中主要应用Ajax、flash、图像热区等技术进行设计研发。
3.4实现疾病类型分类管理 学习平台依据常见疾病情况,依据人体的系统分类,将疾病进行细化分类,常见的疾病系统分类包括: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分类时将特殊情况中的病例了单独列出,凸显影像特定专业的先进技术。同时系统支持疾病分类的自主管理,可对疾病类型进行增加及删减。
3.5实现图像动态调整功能 影像图像简便、清晰,同时提供动态调整功能,充分显示影像学的特点和细节,平台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疾病综合诊断与分析能力,有利于临床综合思维的培养。
3.6个人收藏功能 由于学科、专业的不同,学员对不同的疾病有着自己的比重,因此平台将疾病的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设置,不再是通用型的学习。学员通过学习平台可将自己学科、专业的相关疾病设置为收藏,则学员通过个性平台即可进行收藏后对重点疾病相的关学习。个性学习平台不再是通用型的学习平台,适用于特定学科、专业的精细化学习[3]。
3.7网上会诊及交流 随着医学的发展,疾病分类越来越细,复杂度越来越大,检查手段越来越多,疾病的判断不再仅仅依靠单一的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判断难度也越来越大。复杂的疾病往往需要会诊进行确诊,会诊需要多个专家进行研讨。学员在临床中经常遇到需要会诊的疑难杂症,学员通过会诊平台上传检查结果-彩超图像、X图像等,平台专家登陆系统后可对会诊疾病进行多次研讨,同时学员也可参加到会诊工作中来。网上会诊将特聘专家通过网络联系到一起,为专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解决了临床中出现的疑难杂症的判定难题,同时也为专家的研究提供了多种途径。
3.8多种多媒体数据兼容 平台应兼容当前主流的影像资料,其中包括X 线、超声、SPECT 、PET、CT、DSA、MRI、数字胃肠、乳腺钼靶、核医学等方面影像资料。
4 结论
医学影像的学习主要依靠实践与理论,在网络的基础上的医学影像在线学习要突破传统教与学的束缚,延伸到传统教学无法到达的新区域,让学习平台真正的体现人性化、网络化、高效化及实用化,达到推进人才培养、提升教学与科研综合水平的目的,地促进影像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加速医学影像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徐春环,周志尊,赵承业.浅论基于PACS的网络教育模式[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7,20(6):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