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英语学科教育

英语学科教育

时间:2023-09-25 11:3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英语学科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语学科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远程教育 英语学科教学 教学效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以计算机为中心的通信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远程教育的传递手段日益多样化,远程教育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学习者能够借助网络自主学习,远程教育这种学习手段也越来越成为国内外人们借之推动教育的热门话题,同时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列入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工程。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我国加入WTO,使国际间和社会的交流活动日益广泛,人们有更多机会认识和了解国门外面的世界。英语就成为学习国际先进科技和文化的敲门砖,人们对英语学习的渴望和原动力构成了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扩大教育面,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的良好基础。正是由于英语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我们更应该对远程教育手段充分认识,结合英语学科的教学特点,综合各种教学手段,加强远程教育课堂教学外的补充和完善,满足人们的日益增加的英语学习需求,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率。

一、充分认识远程教育教学手段的优势

(1)内容广泛,资源丰富。

学生通过多媒体资源,利用电视、VCD和DVD等手段,可多形式、多渠道地接触所学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展认知领域,使自身不断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学生通过这种开放式教学,不再被局限于课堂的狭窄环境,更加有利于自主学习,从而给英语学习提供创造性的学习环境。

(2)突破了传统教育体制的教育面授制约,使更多的受教育者有机会接受英语教育。

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有一部分来自成人,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需要照顾,经常抽不出时间来上课。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他们就可以在有时间的时候上网去学习知识,从而弥补了不能参加面授的缺憾。

(3)有利于英语师资资源的充分利用。

在不少的学校里,英文教师极为缺乏,很多教师一个工作周要上二十节以上的课,满负荷工作。而远程教育恰恰弥补了这个不足,教师只要给学生一些面授辅导,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自学。

(4)突破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限制,扩大了点面效应。

通过多媒体资源,网上学习,学生不再只局限于课堂的面授教学,从而使学习更加灵活多样。远程教育这种开放教育的形式,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无疑起着极大的作用。

二、远程教育因其固有的特性对英语学科教育的制约

(1)英语学习者对远程教育方式的学习动机及原动力缺乏延续性。

有些学生一开始对这种教育形式觉得新鲜,而且是不经过考试就可以来读,以为很容易就能拿到文凭,殊不知其对自学要求非常严格,有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渐渐减退了。有时在课堂上要放映电视进行教学时,一些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觉得反正无人看管,没有老师在旁边监督,所以思想上有些放任自流。

(2)教学活动缺乏交互性。

由于远程教育更多的是观看多媒体资源,面授课相对压缩,所以就不可能像普通上课那样互动性强,从而造成缺乏传统课堂教育的言传身教的课堂效应,无法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3)学习效率的不稳定性。

由于远程教育主要是靠学生自学,教师抓不住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甚少,不利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正确测评。

二、结合英语学科教学特点,提高英语学科教育的教学效率

(1)加强英语学习者课前听力策略的传授和技巧的培养,提高远程教育的课堂效果。

远程教育丰富的教育资源,齐全的教学设备为英语听力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为学习者提供了语言动态情景和英语氛围,加上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在远程教育中由于缺乏面授机会,这就需要组织者加强课堂前的辅导和帮助,结合英语听力课堂教育的教学教法,重点提高学生的听力策略的培养,使之充分掌握技巧和策略,有备而听,融入课堂,提高效率;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听的活动中来,从而达到较好的听力训练效果;做好听前的预测活动,在远程课堂听力课程中通过预测使其获取成就感,一旦学生在每次听力训练中都能获取新的知识和新的感受,他们便会对听力策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成就感和兴趣的培养,使英语远程课堂教育在发挥学生自身能动性基础上提高课堂效率。

(2)在远程教育英语口语教学中,针对其缺乏课堂交互的不利因素,重点加强口语教学的课外交互和环境的培养。

我们知道英语口语教学对联系和课堂交互要求较高,而远程教育英语学习者缺乏这种必要的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辅导的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加强电子课件的设计,强调远程教学设计;促使课堂活泼,调节课堂气氛,要做到课程本身生动有趣,有启发性。这方面国外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供我们借鉴和学习。同时我们要注重在班级加强英语学习环境的培养,结合远程课堂内容,课下交流和锻炼,充分利用英语角和英语小品等口语联系工具,对课堂教学给予有益补充,帮助学生制定一个明确的口语学习目标,逐步培养学生敢说、能说、会说的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加强阅读技巧培养,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信息丰富的优点,扩大阅读面。

远程教育多媒体手段和网络的应用使得远程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内容广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扩大知识面,为广大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机会,充分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同时有利于学生支配自己的时间、过程和空间。我们在进行英语远程教育教学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课前做好预习辅导,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和增加阅读面,同时要知道阅读技巧和阅读目标。针对精读和泛读课程特点,给予课前辅导,做到精读要“精”,强调语法教学重点;泛读要“泛”,有重点,限定阅读范围,避免陷入阅读误区。针对信息来源广泛性,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学会阅读,做好阅读笔记,同时辅导教师应及时结合远程课堂教育课程要求给予阅读评定,使学生不断修正阅读方向。要充分利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环节的配合,如辅导课、自学和讨论等环节以培养学生自己理解和建构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辅导课是电视课的延伸,它以辅导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的讲授弥补了电视课交互作用的不足,这是当前远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它又必须从属于电视课,作为其重要的补充。

(4)在强调写作理论的同时,加强学生课堂教学外写作的考核评定,重点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侧重写作理论和技巧学习的同时,我们要结合写作特点,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指导和综合评定,使学生明白如何提高写作技巧,同时结合生活,阅读范文,鼓励学生多习作,要侧重习作的评改,籍此增加写作理论的认识,由理论到实际写作再回到写作理论,否则学生会出现写作循环断层,失去写作动力和局限于理论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远程教育有着其较好的资源优势,是对目前英语师资资源不足的有益补充,更多更好地扩大了英语教育面,但是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由于其目前交互不足,在做好远程教育课堂教育的同时,综合利用各种手段,针对英语学科教学听、说、读、写内容,在形式和手段上加以补充和完善,使远程英语教学更上一层楼,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使更多的学生和受教育者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掌握技巧,加强课堂外辅导,如此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远程教育这种教学手段更好地为英语学科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师 学科教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49-01

引言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阶段中,中小学基础英语教师应该在知识、能力和观念三个层面上实现自发和自觉的转变(徐仲林等,2003)。因此,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需要有先进的学科教学知识作为支持,才能够带动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活动设计上的变化。

一、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Shulman(1986)首次正式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以下简称PCK)这一概念。Shulman(1987:8)指出PCK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是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不同兴趣和能力”。朱晓燕(2004:64)指出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师知识是各种知识元素的有机结合,主要融合了教学目标、课程知识、主题知识、学生知识、教学法知识、自我认知知识。是专家教师所独有的一种综合知识结构。吴一安(2008: 35)的“外语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是指“融通外语学科知识和外语教学知识的整合性知识”。主要基于英语教学除了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与管理,还包括教学推理、课程知识、学生的了解、和教育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

从以上概念得知,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的多样化是因为不同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定义不同,但是把学科教学知识作为一种综合性知识的研究越来越多。各种不同的研究表明PCK已经深入地被研究,从而形成它的基本概念的扩展和延伸。

二、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组成部分

Shulman(1986)指出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整合。Grossman(1995)把专家教师的PCK分成六个基本组成部分:教学目的知识,学生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教学情景知识和自我认知知识。Andrews(1999)认为英语PCK由六个部分构成:教师语言意识、主题认知、学生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情景知识。Tsui(2003)认为英语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学习管理和课程设置。朱晓燕(2004)指出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师知识是各种知识元素的有机结合,融合了教学目标、课程知识、主题知识、学生知识、教学法知识、自我认知六种基础性知识。吴一安(2008)提出外语学科教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知识、教育情景知识、教育目标知识。

三、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特征

(一)非客观性

吴一安(2008)指出英语PCK具有非客观性,外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反映他们的教学观,以及学科教学能力。另外,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还包括教师如何教的知识,所以需要具备科学的教学观和学科教学能力,这是整个教学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不同的教学观和学科教学能力,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二)技能性

英语学习是一种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听说和阅读实践。英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实际使用能力。英语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的不同之处在于既教知识又教技能,让学生掌握并运用。

(三)实践性

英语学科教学知识是建立在教师反思的基础上。来源于课堂实践和生活学习中的经验反思,经过归纳与总结,从而不断获得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获得基于有经验、有目的、有重点的反思。

(四)创造性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较强的创造力,外语教学中,缺乏相关的社会文化情境,英语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建构生成的。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各个方面知识的不断综合并且创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需要不断创新。

四、中小学英语教师PCK研究的意义

首先,英语学科教学知识能够促进有效的英语教学。俗话说的好,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在这个教师知识量的关系中,不仅包括教师的学科知识,还有其他的知识,如果忽视的话,将不能完全发挥教师的教学效率。其次,对英语学科教学知识中各种成分的研究,可以为英语教师教学知识发展提供指导。并且为构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Andrews,SJ.the Language Awareness of the L2 Teacher:It’s

Impact upon Pedagogical Practice.Language Awareness,2001,v.10n.2,

p.75-90.

[2]Grossman,P.L.Teachers knowledge.In M.Dunkin(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nd edition.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Shulman,L.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4-14.

第3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 教学价值 定位 实现

高职教育阶段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可为我国尖端经济领域提供大量具备较高文化水准及实践技能的人才。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作为高职教育阶段教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才可以对高职英语教学价值进行科学定位,已经成为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师教师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此,笔者在文中主要对高职英语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进行思考。

一、高职英语

当前阶段,高职教育阶段的英语学科教学与本科英语教学课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仅是可以为学生提供较为基础的英语学习内容,同时也侧重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学习能力,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课程,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此,高职英语教学与本科教育院校主张的英语教学是存在本质性区别的。高职教育阶段的英语学科教学,需要更加侧重专业性的培养。以学生个体的英语能力为发展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高职英语教育的价值性。

二、当前阶段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发展现状

(一)教学观念过于守旧

直至现在,仍然有许多的高职教育院校没有彻底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英语学科的教学理念严重偏离其开设的初衷。以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第一教学顺位的高职教育院校,严重的忽视了其职业教育的核心,即为侧重展现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理念;同时严重忽略了职业教育需要充分满足工作岗位的物质需求。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情况下都是将课堂教学精力全部集中于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所有知识的教学都是为了学生可以更加迅速的理解它,却完全没有想到需要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问题。教师这一问题,及时的抹杀了学生的职业学习需求,没有从根本上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以重视。

(二)高职生英语学习基础比较差,严重缺乏自主性

当前阶段,大部分现有的高职生在刚入学时,学习基础比较差,严重缺乏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兴趣。文中主要以沈阳市某某职业教育院校为例,自2014年来本校开始扩大招生,并及时对新入校的高职生进行学习能力的摸底考察。学生群体入学成绩相较于本科学生而言,相差甚远,成绩分数十分不均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

首先,大部分的高职生特别是理工科机电专业中的学生,学习状态比较散漫,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比较低下,进一步导致了英语考试成绩比较靠后的问题。其次,现有绝大多数的高职生认为进入职业学校最为关键的还是学习技术,尽可能掌握专业技能,学习英语的价值性不高,毕业后英语则更没有用处。最后,学生参与英语等级考试资格考试,其成绩是否合格对其学习毕业不存在多大的一半影响。为此,学生并不重视英语学习,且认定英语课程的学习是不必要的。

三、高职英语教学价值定位

当前阶段,高职教育院校开设的英语课程教学,是与自身特色教学理念相吻合,办学条件向映衬的一门学科。高职教育院校在开设英语学科教学课程时,对其的定位如下:经过全新教学改革目标的充分洗礼,教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将教育院校内部开设的英语教学课程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趋势相融合,以此来有效构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的、具备强烈教学特色及教学价值的英语教学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院校办学特色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进行合理构建与经济发展形势相承接的英语专业,并积极进行探索研究全新的教学知识。其二,不断树立品牌教学形象,尽可能构建一整套特色品牌效应的英语知识体系,不断精简教学内容,全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潜能,以此来不断实现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这一教学目标。其三,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贴合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此专业人才的物质需求,尽可能突出兼备实践操作能力及理论能力人才的培育,以此来从根本上落实职业教育教学育人的培育发展目标,逐渐由职业教育向实用型高涵养教学模式进行转型。

高职教育院校英语教学课程的设置与落实,是以教育院校自身的教学条件及办学特色为基础进行展开的。高职英语学习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突出其人才群体的高级性要求。在全面具备高学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自我的职业能力,以此来充分满足高职毕业生未来工作岗位的现实需求。随着我国经济能力的不断提升,高职教育阶段中英语教学模式也逐渐由原本的对学生群体职业能力的培养,转变成为以学生群体素质与职业技能为主的教学目标。为此,高职教育院校在实际定位英语学科教学价值过程中,需要将其发展目标定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可以保证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健全发展。在学生广泛具备英语学习能力的同时,学生也有效掌握了其专业知识。依据经济发展形势及相关法律的颁布,深入解析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与工作范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提升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将其英语作为一种纽带来为自我的实际工作注入新鲜活力。

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一)高职教师需要及时转换教学理念

随着我国方方面面的不断进步,高职教育也随着此发展形势进行了教学改革。若是想从根本上改变当前英语学科的教学僵局,就必须要及时有效的转换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使其可以充分运用全新教学理念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此来不断优化革新高职英语学科的教学模式,进而从根本上提升高职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活动,而是以一种学习兴趣开发的形式,积极进行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外语交流的能力。

(二)积极改革英语课程教学模式

为了更加高效的提升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教育院校需要对本校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及时创新改革。通过对英语学科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转型,逐渐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效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习模式与教材内容进行创新优化。双管齐下,举一反三。同时,高职英语教师需要依据班级中学生未来的发展去向,选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提升高职生群体的英语学习能力,同时还进一步的增强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三)积极创新教学内容,构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

在进行实际开展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借助合理有效的英语教材内容对高职生进行集体教学,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学生也将在积极学习参与过程中,逐渐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实际选取教材内容过程中,需要尽可能选择具备趣味性的教材内容。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尽可能控制英语学习量。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产生学习厌烦心理的这一问题。同时,高职教育院校需要以毕业生的未来就业为导向,依据其就业方向合理构建高职英语教学课程体系。由高职英语学习基础知识、学习巩固模块、就业需求模块、专业技能模式这四大模块为主,积极构建高职英语教学体系。在高职生刚刚入学初期,必须要对学生已有学习基础进行二次知识巩固,为后期的英语学习、学习能力的培育点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高职生专业需求这一视角进行出发,深入探索英语学科与学生学习专业的结合,学生需要什么就深入学习什么,做到学以致用这一发展目标,同时这也充分展示出当前阶段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将英语知识合理的融入至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院校的办学特色,以此来不断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除此之外,高职教育院校需要不断加大英语教材创新的建设力度,尽可能增加与工作岗位相关的教材内容。如经济商品的简介、实践手册、维修指南等内容。将其知识内容合理应用至实践活动中,积极展开语言交互活动。

结束语:综上所述,当前阶段正是高职教育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最佳时期,能否可以高效开展英语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英语教育院校的发展程度。为此,高职教育院校必须要积极结合自我教学条件,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备高职教育特色人才。

参考文献:

[1]文慧.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5.

[2]陈海英.高职英语教学背景下的情感研究[D].安徽大学,

2015.

[3]彭爱武.高职院校英语教材价值取向研究[D].湖南师范大

学,2015.

[4]李蕾,杨登新,孔娟.关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疯

狂英语(教师版),2014,03:33-35+38.

[5]曹兰.关于高职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展望[J].常州信息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13,02:69-72.

第4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微信;应用;渠道;优化

由于微信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交互性和完备的媒体功能,使其自微信推出以来无论是在即时通讯领域,还是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教育教学等其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学教育中,微信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尤其是在学科教学成效优化方面,更是取得了突出的作用。以下,作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深入探讨如何在中学语学科教学中有效地结合与利用微信平台,使其为提升与优化中学英语学科教学效果服务。

一、中学英语利用微信平台开展教学的适应性分析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其实现教学的关键在于听、说、读、写等环节。在听、说、读、写方面,微信平台具有先天的优势,不仅平台具备强大的媒体功能,而且平台强的交互性,还能实现传统中学英语教学课堂所不曾具备的远程交流。为此,将微信平台应用于中学英语课程教学当中无疑具有较大的适应性。

(一)落实“生本”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下学科教育力求推广与落实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在中学英语学科教育中也同样如此。将微信平台应用于中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微信平台具备的开放性与私密性共存的特性,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将教师与学生分别置于“教”与“学”天平的两端,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师生地位的平等,使学生在轻松、平等、愉悦的网络环境中展开学习,这些都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助益明显,有效地落实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生本”教育理念。

(二)帮助学生实现移动学习

传统模式下的中学英语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教学为主,以固定式教学为主。在此模式主导下的学生英语学习,不仅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影极大,学生只能固定在英语教学课堂上才能进行学习,而且在生活、学习节奏日益快速的现代社会,该模式所凸显出的不适应性和僵化属性也愈加明显,对中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极为不利。借助微信平台,得益于微信平台不受制于时空限制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效地摆脱了传统英语教学课堂固定、僵化的教学格局,同时利用微信即时互动与信息长时间保存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移动化、碎片化学习,即学生可以在有网络、有移动设备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展开英语学习,极大程度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

个性化、差异化是当代学生所具备的突出特点之一。为构建中学英语高效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展开差异化教学以实现因材施教等尤为重要。在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课堂上,由于教学时间有限,使得教师“一对一”的针对性教学指导不具备可行性。而微信平台的出现,则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使教师在任何时刻都可以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与互动,进而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尽可能的提升和进步。

二、中学英语利用微信教学的实施策略

当前,随着微信平台功能的日趋完善,将微信平台与中学英语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形式也愈加丰富多样,微信在优化和提升中学英语课程教学成效和质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也越来越大。那么,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到底该如何操作,才能将微信更好、更优地融合到中学英语课程教学实际呢?以下,作者从中学英语教学实际角度出发,探析微信平台在中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听力教学方面的微信应用策略

与汉语相比,英语作为舶来品语言,缺少语言学习、交流所必备的环境和土壤,非但是学生,即便是英语教师,也普遍缺少英语会话的机会。为此,英语听力教学不仅是中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点,而且也是难点。根据以往实践教学经验得知,良好的听力能力需建立在坚持不懈的训练基础之上。而受制于传统课堂听力教学频次和时间的限制,使得传统模式下的英语听力教学收效不如人意。通过微信渠道,将中学英语听力教学寓于微信平台之中,既能实现有效激趣,又能丰富听力训练素材,一举两得。例如,教师在应用微信开展听力教学时,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和需求,为其推荐与之能力、需求相适应的英语广播、电影、视频等,使学生在兴趣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进行英语听力练习。

(二)口语教学方面的微信应用策略

“说”的能力是当前学生英语学习的普遍“短板”之一。由于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弱,加之部分学生个性内向、心理敏感等原因,使得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效果整体水平较差。为突破中学英语口语教学这一“瓶颈”,教师就可以利用微信的语言通话功能,在微信群或者微信公众号平台上,设置一些具有讨论性的英语话题,让学生在微信群内用英语口语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在此过程中,既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口语发言机会,又能规避学生内向、不敢发言的问题。通过此,可以明显地看出学生的口语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与提高。

(三)阅读教学方面的微信应用策略

现代社会,微信各大公众号的文本推送已经成为大众阅读较为普遍的形式之一。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微信电子数据包罗万象以及传输速度快速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在微信公众平台搜索阅读文本材料。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微信群给学生们传输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或者当下社会关注热点类的阅读资料,鼓励学生阅读和评论。通过长此以往的坚持,必能收到见微知著的成效。

(四)写作教学方面的微信应用策略

此外,中学英语教师还可以依托于微信平台,开展主题内容丰富的写作训练。例如,教师在微信群中提出某一个话题,要求群内学生用英文形式输入自己关于该话题的看法和意见,同时学生之间若是对对方的观点有异议,也可以提出质疑的看法。通过微信群内的文字交流,既能够强化学生英语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又能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和交流。

三、结束语

未来,随着微信平台的日益成熟,以及它在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娱乐等诸多领域的渗透愈加深入,微信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必将越来越大。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当紧跟时代潮流,准确把握机遇,积极将微信与英语课程合理、有效、有度地结合与应用,以增加中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内容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教师 学科教学 知识转化

随着中国教育的逐渐进步,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基础课程的改革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在这个改革过程当中,产生了许多新的理念,这些理念的提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提升教学质量,而与教学质量紧密相关的就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而初中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转化是提高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工作中最重要的一步。

1. 初中英语的教学需要舒尔曼的PCK

谈到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就要涉及到舒尔曼的PCK。PCK是属于一种特殊的知识形态,该形态在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初中英语的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初步的认知。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够把自己所具有的学科知识一成不变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转化,以便更好地教学。在这个学科知识转化的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PCK。换句话说PCK就是教师为了适应不同能力的学生将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转化为有效学习形式的能力。

2. 初中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组成

针对初中英语学科知识的组成,大家说法不一。通过一定的调查总结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不乏以下几个说法,舒尔曼曾经指出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的综合,即学科知识包括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以及基本的教学能力。在1995年,Grossman将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分成了六个部分,主要是学生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教学目的知识、教学情景知识、自我认知知识。而中国的教育学家朱晓燕指出,初中英语教师的学科知识是各种知识元素的有机结合,融合了学科的教学目标、课程知识、主题知识、教学法知识、自我认知知识以及学生知识。这两种学科知识的分类在大体上是相似的,通过对初中英语教师的学科知识的分析,可以准确把握教师的教学方向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向,对制订有效可行的教学计划具有很大的帮助。

3. 初中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分析

初中英语的学习应经不再是以往枯燥乏味的学习模式,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自身的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教师在进行学科知识转化的时候,在教学方面更看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创造力。

举例来说,某位中学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到极致,该教师在学习“this, there, that, those ”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语言情景,让学生运用这些单词向学生们介绍在动物园的所见所闻,同时教师也将学生分为了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有效讨论,最后将最好的表述呈现在大家面前。该教师通过此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也让学习的课堂气氛达到了一定的。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采用了多种英语表征形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教师的英语教学方法知识到学生学习知识的转化。

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学生的学习知识,通过对学生的深入观察以及了解学生的本质特点,这对知识的转化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比如说,某市初中英语教师在针对初一学生的英语学习上,就是通过对学生年龄特点的深刻观察来制订一系列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知识与知识的有效转化。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在十二岁左右,该时期的学生心理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童年到青年的转化。该教师就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模式,在进行《This is my sister》教学时,教师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小型的比赛,在比赛上,通过一定英语小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一些较为有趣的课外英语小知识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班级内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成功地调动起来了。

初中英语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英语单词和英语语法,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能力。而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上更是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忽视的话,将不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不能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所以,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准确把握对学生的学习甚至是教育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1] 唐泽静, 陈旭远. 学科教学知识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第6篇

论文关键词:教研员;自主发展;人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教研范式理论基础 

 

按照库恩的解释,范式是指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体系。库恩认为,“范式”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他们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即一种“世界图式”或世界观。“范式一词通常被理解为人们看待与处理特定领域内的一种现象或一系列问题的基本原理”。本文中的范式指教研员与教师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英语学科人本主义教研范式指团体中英语教研员与教师围绕共有的英语学科教研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英语教学实践中问题时的基本理论、视角和话语。 

最早提出人本主义范式的是泽兹纳(zeichner),“人本主义范式强调教师教育将教师培养成为完整的‘人’,促进教师心智、品格的全面成长,重视对专业知能中各种知识、能力、信念和态度的反思与经验重建”。人本主义教研范式是指教研员应将教师看做独立自主发展的人,促进教师心智、品格的全面成长,引领教师反思英语教学实践,重视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 

 

(一)传统教研范式以客观主义为基础。客观主义教研范式体现旧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即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性格、规则、自律、服从以及勤劳的习惯,培养一种专门的职业技能。以客观主义为基础的教研范式主张教学存在规律,它是一种稳定的结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制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研的内容为教研员指导教师教学中客观存在的规律并将规律输入到教师内部。教学中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着教学中隐含的因果规律,具有普遍性、稳定性且价值中立,这些客观存在的真理支配并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教师服从于规律,处于被动的地位。教研员在研训中传播客观的教学规律,带领教师追求普遍并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教研的方式必然以教研员为中心,教研员控制教研内容以及教研的活,动方式。教师成为教研员知识的接纳容器,教研员的主张在教研中起重要作用。教研员在研训中强调统一和标准,认为统一的标准能预测教学后果并提高区域教研质量。 

(二)新教研范式以人本主义为基础。张奎明博士则认为:“建立在实证主义知识观以及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传统教师教育范式正在被解构。”人本主义教研范式主张教研的本体教学实践的规律是教师群体创建的集合体,它的存在取决于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师,不同的教师以不同的方式解释教学中的各种教学现象。英语学科教研活动中教师的认知离不开教师的个人语言教学实践经验,需要教师自身参与探究、反思、建构等活动,最终建立起教师个人对语言教学研究的理解。理查德·亨利·托尼(r.h.tawncy)曾经说过“:只有当人进行思想,有自己的意志并且行动时,他才是真正的自己。”语言教学研究是基于个人教学环境的创造过程,每位教师在创造中积累对语言和语言教学的理解,教师的教学知识是独特而多元的。每位教师基于自身教学经验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构建教学知识。由于每位教师具有不同的经验,因而构建出的知识具有差异性和多元性。教研活动的内容是多元知识的汇集,教研员提供交往和互动的平台供教师理解与反思。教研活动的方式是开放的,不限定于具体统一的模式和方法,重视教师个别差异,教师在自我判断、自由选择中自主地成长。艾·伯林(i.berlin)认为:“那些曾经为了自由本身的缘故而尊重自由的人认为,应该自由地进行选择,而不是要别人代为选择,这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新的教研范式体现以教师为本的理念,新的教研范式赋权于教师,尊重教师的话语,关注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实践的价值与意义,教研员与教师共同选择与参与者相关的教研内容,以教师自身的实践理性和反思理性为基础,引领教师形成个人独立的立场和观点,探求与自己相关的学习经验,构建独立的自我,在平等、交往和互动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中筛选各种信息,并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成长。教研员在新的教研范式中起支撑作用,以引导者、咨询者和对话者的身份,创造情境供教师在经验中构建实践性知识,搭建教师对话的平台。 

 

二、人本主义教研范式结构特征 

 

(一)教研目标:引领教研主体一教师为“独特的专业自我”。传统英语学科教研范式以教研员训练和发展英语教师的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为价值取向,其目标定位为掌握熟练英语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英语教学知识和策略,教师将教研中接受的普遍教学规律运用于课堂教学。“传统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是技术效能。为教师教育确定了一个以具体的、外显的、可操作的行为指标为主体内容的目标体系”。控制与规约成为传统教研范式的一大特点,专业标准化的英语教学行为规范由教研员决定,并自上而下地严格执行,普通教师及学生对研训的内容影响甚少。 

人本主义教研范式以教研员引领和发展教师实践理性和反思理性为价值取向,教研的目标定位为教师自主诠释教学,建构其意义与理解,教研员引领教师成为独特的专业自我。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强调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实现知识现、教学观的转变。关注的焦点不是用专业的标准规约教师的行为,规约教师的行为并不能实现教师价值观和教学观的改变,机械地限制和规定会限制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在教研中获得的知识只会成为僵化、不实用的教条,影响研训的效能。真正让教师实现成长势必以教师为主体,建立在教师的实践基础上,教研员引领教师积极地体验教学,诠释和反思教师的主观体验,领悟英语和英语教学中蕴藏的价值观和意义,构建教师个人独特的专业信仰和专业认同,构建个人的教学知识。改变教师的知识观和价值观,从而使教师成为独立的专业自我才是教研的真正目的。教师的专业自我影响教师在具体语境中的个人语言及行为选择,帮助个人根据教学情境自由选择适合的学生语言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理论转化为实践。 

(二)教研组织管理:以平等、合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为载体。“当前,教研室、教研员依靠其部分行政职能拥有大部分教育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分配权,享有教育行政部门尚无法摆脱的结构性依赖的优势地位”。由此可见,学科教研员掌握一定的教育资源,享有检查、监督、评价学科教师教学的权利,受我国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研室呈省、市、县自上而下的科层管理。如果教研员欠缺专业道德、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则难以避免工作中的武断与专制。“教师教育正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一个方向是延续武断的、专制的官僚组织体制;另一个方向则是转向参与、合作、分享权力与责任、扎根共同体的专业发展方式”。因而教研组织需要成为平等、合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成为新人本主义教研范式的载体。 

在教研员和教师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平等地分享、思考、内化知识,在自身理解基础上构建个人的知识,形成个人独立的观点。教研过程中,教师主动根据个人需要选择知识并表达个人的声音,知识呈多元性、平等性和情境性。而非传统范式下不顾个人的需要统一被动接受教研员教授的知识,教师的个人观点无法得以展示,传统教研范式下的知识呈单一性、权威性和去情境性。因而,专业发展共同体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平等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教研员与教师组成的英语学科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主要工作模式为立足教育现场的情景式协作模式,英语学科教研员为区域教学专家,熟悉当地教育设施及教师的实际语言专业水平及教师的实际需求,区域学生的整体英语学习特征、教材及英语教学资源、家长整体素质、英语教学问题等当地英语教学场景特征,同时掌握一定的教育资源,教研员能为理论转化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也能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英语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弥补理论与实践的代沟。因此,教研员引领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应立足当地的教育情境开展现场教研,全面地诊断当地的学科教学状况,为改进学科教学和管理提供咨询,同时发现学科教师中的有效经验和优秀典型,在区域内推广传播。否则将沦为游荡在理论与实践断层中的行者。“教研员角色定位:行走在理论与实践断层之间,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中介作用。在课程与课堂、研究与实践、行动与反思中发挥中介作用”。 

(三)英语学科教研的目的:为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自主地形成专业信念、观点和看法,最终的落脚点在提高教师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成长,因而教研关注教师的语言观、语言教育理念及师生观,这些因素影响着教师的思想、经验及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质量。“教师的观念是教师专业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观念与教师的专业行为是相互关联的”。教师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对自身教学情境的诠释与理解,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选择。教师所决定的教学行为产生的后果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促使教师反思、更新其教学观。因而教研的重点在于构建教师观念。教师的教学理念被认为是教师专业“设备”的关键部分。帮助教师形成个人实践性教学理论是教研员的重要任务,实践性理论是个性化、情景化、动态、不断变化的,决定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下的具体教学行为。教研是重新建构教学观念的专业场所,一方面,教研员挖掘教学中“隐性理论知识”并使其显性化,引导教师具备系统的教学理论系统;另一方面,教研员根据区域的教学情况补充、更新教师原有的主观性理论,促使教师个体形成“实践性理论”。 

教研需要关注教师的知识观,尤其是学科知识观。传统客观主义教研范式中英语学科教研更多关注学科本体的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英语学科教研应强化教师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教师离校后专业知识与能力退化的问题,熟练掌握交际工具。但语言不能仅仅为表达意义的符号、人类交流信息的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人类思想的载体,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人本主义教研范式中教研员同时也关注教师的精神状况,鼓励教师在语言中领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思考存在的价值,以语言为载体引导教师获取多元信息,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观点,教师在语言中得以成长。教师语言观的改变能帮助改变学生功利性语言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思想蕴意,在语言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成长。 

学科教研的过程由传统的传递式改为批判式建构。由于知识社会中知识快速递增,语言的形式和功能随之不断加载新的内涵。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价值观转变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这些因素导致语言教育环境异常复杂。独立、创新、批判的思维为教师解决复杂教育环境中的新教学问题提供自信,而教师的批判思维无法通过传统的传递式教研形成,互动、批判式建构才能帮助教师独立批判思考的能力。英语学科教研需以英语教学问题为中心,教研员引导教师基于专业知识和专业体验上互动并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研员系统地引导出教师的经验、观点和概念,将教师置于不完整、相互冲突、多种多样的观点中,为教师搭起脚手架供教师主动建构。与传统客观主义教研范式从量上关注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与经验相比,人本主义教研范式从质上关注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强调教研的过程,教研中学科教师的主动生成,形成独立的专业自我。 

 

三、人本主义教研范式的意义 

 

第7篇

教学模式;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1―0066―01

信息技术的到来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个高科技的教学平台,也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驱动力。它一改传统的“一位教师面对一群学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课程设置提供了新的内容。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英语课程整合做了初步探究。

首先,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英语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认知工具和知识载体,采用任务驱动学习、研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等策略,围绕英语学科知识的学习进行整合实验。实验表明,课程整合后,学生在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动手和计算机能力等方面均能得到显著提高。我把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主要做法是:让学生用英文发送E-mail ;或者让学生应用PowerPoint制作英文课件,这样结合生活实际来训练学生,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对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其次,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整合

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带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促进了教育模式的转化。把传统的英语教育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索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同样是课程整合的有机组成部分。把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具体的整合教学模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展示式教学模式。所谓展示式教学模式,就是指英语教师事先利用PowerPoint、电子表格Excel、写字板或Microsoft Word等软件,制作好上课用的英语课件,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播放给学生看,促进学生认知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教学方式。

2.操练式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把课堂操练的方式多样化。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口语交际操练模式和检测练习操练模式。口语交际操练模式,主要还是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进行制作课件,然后套用英语课本每单元的重点句型进行操练。

3.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素质教育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英语学科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思维意识,是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旨。

4.探究性教学模式。所谓探究性教学模式,就是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对当前英语学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英文习作是英语教学的其中一环,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来开展英文习作探究,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语法词章的判析。

再次,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模式进行整合

网络信息化教育是一种学习过程交互化的学习模式。它以内容选择自主化、知识呈现多样化、图文音像趣味化等优点,减少了理性知识的认知难度,实现了学习过程的个别化、个性化、随机化,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与途径,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模式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体的整合模式有:

1.辅助式学习模式。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询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处理个别文字的操作等。

2.直接式学习模式。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直接运用网络自己学习英语课程。

第8篇

[关键词] 课题研究 攀登英语 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习运用英语启蒙和入门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学校对英语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学科认识不足,英语教学成绩差。

其二,小学生英语口语差。成人化英语的“高知低能”和“哑巴英语”现象比较严重。

其三,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针对上述问题,2005年9月,我校参加了国家级科研课题“攀登英语”的实验研究。

五年来,整个课题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9月~2007年7月),起步探索阶段。主要跟随总课题组,进行初步研究尝试,积累经验。

第二阶段(2007年9月~2008年7月),深化研究阶段。逐步扩大研究规模,覆盖全校每个年级,并尝试启用班主任教师担任攀登英语的教学任务,初步巩固运用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10年6月),整合提高阶段。不断深化课题研究,进一步扩大专业英语教师的队伍,以“攀登英语和常规英语的整合”为抓手,加强专题研究,争创优秀学科。

第四阶段(2010年9月开始),普及推广阶段。总结五年来攀登英语课堂研究取得的经验,并在常规英语教学中广泛应用,切实提高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巩固和扩大英语学科教学特色。

1.加强领导,建章立制,逐步规范课题研究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专门组建了主管副校长、教学主任、教研组长、实验教师等组成的课题组,确定了一至三年级7个教学班为实验班,并逐步扩大到全校15个班级;同时,学校逐步健全完善了“集体教研”、“年级组月汇报”、“学期展示”等制度,有效保障了课题研究和常规英语教学。

2.加强管理,开拓创新,不断规范常规教学

从常规教学入手,突出“四有八落实”,严格执行过程化管理。几年来英语组非常重视课后反思环节,逐步形成了“研讨――学习――再讨论――反思――总结――提高”的教学过程。尤其每学期,英语组教师在参与“校级评优课”时,都以组为单位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课前大家集体钻研教材、集体探讨教法、集体备课,课中认真听课、思考,课后认真讨论教学得失、回顾小结,撰写课后反思,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3.强化设计,积极引导,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

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初,学校就想方设法在各个教室、楼道等场所张贴了英语宣传画。学生入学时,老师就为他们提供了很多英语名字,让孩子们从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并制作成胸卡每天佩戴,课上或课下学生与老师都用英文名字互相称呼,课间用英语问候;平时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实施每天十分钟早读制度,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会话能力,并把好语音关,掌握好发音;运用词汇积累本、百词竞赛、作业评比、朗读比赛、课文短剧表演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能力,今年我校又引进了英语口语外教,受到师生的好评。

4.深化研究,因材施教,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校英语教师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出发,在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的优化、情境的创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深入具体的研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每学期末学校组织英语展示活动,各种节日都会由孩子们自己表演,这种形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广大家长的一致好评;学校先后承担的两次区级展示活动,不仅扩大了知名度,而且得到与会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结果与分析

五年来,学校课题组成员在项目组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坚持不懈、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攀登英语课题研究与日常英语学科教学的交融点,突出“两大特色”,取得“四项成果”,成效显著。

1.突出“两大特色――评价的整合突出阶梯性、内容的整合突出互补性”

(1)评价整合――突出阶梯性

借鉴攀登评价体系优化常规英语课堂教学。攀登英语的评价机制就是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依据,每个细节处的设计都非常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喜好,从而使评价真正地发挥了其激励和促进的功能。

(2)内容整合――突出互补性

攀登英语和常规英语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各有优势,我们采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整合,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2.取得四项成果

(1)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说英语、用英语的自觉性显著增强,并且养成了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2)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通过家长会和开放日活动,广大家长纷纷来到学校观摩课堂教学,家长们都为自己的孩子们在课堂上用英语大胆交流、精彩表现而惊喜万分。

(3)建立了新型的学习模式和师生关系

通过试验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渐渐从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学习者,实现了自身角色的转换,从而建立了一种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新型学习模式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4)提高了英语学科的成绩

2007年,学校荣获攀登英语基地校称号;2008年,学校英语学科被评为优秀学科;2009年,学校荣获英语实验优类校称号。并在全国及市区论文比赛、课堂教学设计及教案设计比赛中多次获奖。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的英语学科教学已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而且在市、区都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学校还会在固化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十二年一贯制校自身的优势,努力探索小学攀登英语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机衔接,力求共同促进取得双赢。

参考文献:

[1]黄和斌.外语教学与理论.译林出版社,2001.

[2]小学英语教师手册,广东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4]禹明.小学英语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第9篇

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具有“双专业性”,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知道“教什么”即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教”即掌握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张传遂,2005)。这种向特定学生有效呈现和阐释特定内容的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包括教师讲解某一主题所用的可能的例子,解释,演示,举例与类比等方式,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错误理解。学科教学知识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独特性,是教师与学科专家的最大区别(舒尔曼,1987)。教师自身学科教学知识是否能满足高职英语教学要求,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虽然舒尔曼于1986年就提倡结合特定主题研究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但到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仍较少,且以宏观研究(杨彩霞,2006,任一明,2009),理论研究(廖元锡,2005,刘学惠,2006,李伟胜,2009,王政,2010)和理科研究居多,例如:初中生物(林俊宏,1986),大学生物(蒋圣娟,2010),小学数学(李琼,2006,卢锦玲,2008),初中数学(董涛,2008),高中数学(胡志奇,2009)。在英语学科方面仅有中学英语(朱晓燕,2004,孙自辉,2009),大学英语(周燕,2005,史平,2007,徐爱民,2007,陈琨,2009)。纵观这些文献,针对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理论资料匮乏。基于此,本文采取文献综述法论述了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分析其构成和内涵并总结了对教师教育的意义。

二、朱晓燕针对中学英语学科提出的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模型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教师专业化运动中,为强化行业标准,教师有怎样的知识基础作为重要议题提出。此背景下,舒尔曼(1987)提出了包含七种成份的教师知识基础模式,此模式中,他强调教师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即具有学科教学知识,它表现为教师知道使用讲解、演示、举例、类比等呈现学科内容,也要知道学生的理解难点。(刘学惠, 2006)学科教学知识后被格罗斯曼(1990)扩展为四方面,即教学目的知识、对学生理解程度的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策略知识。(朱晓燕,2004)舒尔曼,格罗斯曼等人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是在具体学科案例上概括的宏大理论框架,适用于各学科。英语学科上,还有更适用于本学科的框架。

朱晓燕(2004)提出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模型作为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理论框架依据,原因如下:一,此模型包含在PCK领域反复被众多学者提到并在大量实证研究被证实的四个成分:学科内容知识,课程知识,对学生的知识,教学法知识,(格罗斯曼,1990,1995;安德鲁斯,1999,特纳-碧赛特,2001,徐碧美,2003);其二,这个模型囊括了“教学目的知识”,此概念在格罗斯曼被多次引用的研究(1988)中被作为她的PCK框架中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此模型中的“学生的知识”包括两方面:学生的经验性知识和学生的认知性知识。这两部分抓住对学生学习理解的显著特点。第四,基于艾尔贝兹(1983),格罗斯曼(1995),特纳-碧赛特(2001)的研究,教师“对自我的知识”在PCK的模型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下表显示了本研究所采取的PCK理论框架:

表1 朱晓燕提出的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框架(朱晓燕,2004)

以上六项成分在新教师专业发展中被广泛提及(舒尔曼,1987,格罗斯曼,1990;科克伦,1993安德鲁斯,1999,特纳-碧赛特,2001,徐碧美,2003),并在国外二语教师教育项目中被作为学科教学知识的坚实基础。(卡根,1992,班尼特,1993,森丹,1995,弗隆,1995,徐碧美,2003)。

三、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

1.教学目的知识(conceptions of teaching purposes)即教师关于一门学科教学目的的统领性观念,包括:教师对学科的理解与信念和对学生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的知识或概念。这会影响到他们组织教学内容和方法。(格罗斯曼,1990)在教学目标的实施中教师通常有两种作法,即教师对教学的定位是传递知识还是建构知识,其主要区别在于教师对于知识,教学的不同态度。传递模式将知识看作是独立的实体,“教”的目的在于传递和覆盖,“学”的目的在于机械训练。而建构模式则认为知识可协商和建构的过程,“教”的目的是强调与语境,教材,学生三者互动的协商与建构,“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和练习。在本研究中,教学目的知识指教师个人对于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认识。对此教师通常存在两种看法,一种是脱离语境,侧重语法,词汇和语音的语言形式观;一种是结合英语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语言运用观。(朱晓燕,2004)

2.课程知识(knowledge of curriculum)即课程和教材的知识,主要指关于教材和其他可用于特定主题教学的各种教学媒体和材料的知识,还包括学科内特定主题如何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董涛,2008)教师需要知道在教授特定的学科内容时可获得的某种课程材料,需要知道如何评价这些课程材料。

3.学科内容知识(subject matter knowledge)是对特定的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特定课题在学科体系中的来龙去脉及其定位。(杨彩霞,2006)在本研究中,学科内容知识指英语语言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即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前者指目标语的语言系统,包括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语言运用指教师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中对目标语的使用。(朱晓燕,2004)

4.对学习者特性的知识(knowledge of learners)即学生对特定学科内容理解的起点,理解的模式,理解的层次,典型的误解。包括学生的能力,学习策略,年龄,发展水平,态度,动机和知识基础等。(董涛,2009)具体的说,学习者和他们的特性的知识指就学习兴趣而言的经验性知识和就学生先前学习知识和对特定话题的潜在困难而言的认知知识。(朱晓燕,2004)对于学生特性的知识,教师通常存在两种看法:一种是以教师为主,偏重完成教学计划或进度,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接受程度的“满堂灌”;二是“以学生为主体”即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出发点,从学生角度预测教学内容适量性与教学方法适宜性。

5.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即特定主题的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教学内容的表征与呈现手段,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的知识。对特定内容,教师要储备些有效的典型样例,类比和表征。对特定类型学生,教师也需有针对教学策略。(朱晓燕,2004)在本研究中,教学法知识包含两方面:对教学模式的理解,目前教师通常存在两种看法,一种是“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提供例句,布置大量练习;二是提倡任务型教学途径,模拟实际运用语言的情景,设置语言使用的目标或任务,帮助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习得英语。(朱晓燕,2004)

6.自我的认知(knowledge of self)指教师对于教学的投入,评价,反思,改进。在本研究中,对自我的认知包含两方面:就对教育投入及教学对个人影响而言的教师的专业身份;就教学自我学习而言的专业学习态度。(朱晓燕,2004)Poser(1989)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而在反思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经验的解释,来增加对教学现实理解,提高教学水平和职业能力。

四、英语学科教学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第10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心理素质;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25-1

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外语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变苦学、厌学、死学为乐学、好学、会学,以愉快向上的心境积极主动地去习得语言,提高语言实践能力,显得格外重要。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可以从备课、讲课、作业布置和批改几个方面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一、注重平时了解,结合学生的心理动态备课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思想上和观念上都很不成熟,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很薄弱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外语学习缺乏信心,甚至放弃英语学习,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在准备课堂上“教什么”的同时,还应当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思想状况、兴趣爱好以及其他课程的学习情况,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就是掌握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心理障碍,从而采取相应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例如,在当今社会中,多数学生在家里享受过多的溺爱,思想上有很大的依赖性,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缺乏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又如有些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没有获得预知的效果,觉得无论怎么学习英语也没有明显的进步,从而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勇气。再如,有些学生来自于“单亲家庭”,思想上总是处于自卑和厌学的状态。教师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学生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调整自己心理状态的过程,知道怎样才能去激励和推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师生间进行了一次心理沟通,缩小了师生间的心理差距。而师生关系越融洽,就越有利于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备课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知识教学与心理教育,迎合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承受。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们真正从内心感受到学习外语的乐趣。

二、整合教学目标,挖掘心理教育知识因素

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感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备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来备、围绕新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来备,不能只考虑教师应该怎么做,而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才能掌握为中心来设计,同时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挖掘各种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等,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辅导活动。把好这一关,就等于为“以课堂教学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可行的基础。英语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涉及的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

例如,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在课《Miss Evens》中的爱心、课《The Man Upstairs》的邻里之情等,除了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体悟,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树立不断进取的精神,获得求知的动力,熏陶完美的人格。

三、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与品格

1.创设心理环境与情境,消除厌学、逆反心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

首先,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爱心去贴近学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以特有的亲和力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引导他们,拉近彼此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尽快地使学生进入外语学习的角色,把学生对外语学习的“陌生感”变为“好感”。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纯正的声调,生动形象的表情和恰当的手势进行口语表达和朗读对话、课文等,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使学生欣赏到英语的魅力所在,从而诱导学生产生“说”的欲望,消除厌学心理。其次,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的欲望强烈,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采用直观的图片、动画和实物,创设语境,激发学生“看”的兴趣,消除逆反心理。

第11篇

一、面向全体教学,为所有学生奠定基础

英语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因此英语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英语学科的设置,其目的不是通过英语学科的学习和考试来淘汰一部分不适合学习英语的人,而是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英语语言素养。我们都应该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中任何一门学科的设置,都是经过科学研究和论证的,任何一个时代的义务教育阶段和各门学科设置的目的,都是通过各个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全面地、综合地培养那个时代的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任何一门学科所培养出来的某一方面的素质,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构成学生基本素质的一部分,任何学科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不是全部。因此,英语学科的教师应该站在大教育观上看待自己所教的学科,根据学生素质建构和发展应有的价值和所占比例,为自己所教的学科定位。作为一位英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看英语对他的价值是什么,从而帮助学生为自己的英语学习定位,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他的个性化发展留出时间和空间。英语教师要跳出英语学科的局限,既要为具有英语特长的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也要为不具备英语特长的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

教师应该认识到,设置英语学科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记住几个单词,知道几条语法,学会说几句英语,更重要的是通过英语的学习,掌握学习外语的方法和策略,并具有良好的学习心态,为今后漫长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从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说,英语教师不能只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不能放弃学习成绩提高较慢的学生。为所有的学生奠定基础,就会是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更多的机会,有更多选择,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在进步

实际上,教师面向的学生,都是具有不同智力结构、相互之间差异很大的个体。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有两个含义:一是英语教学应该是每一位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变化,英语运用能力都有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教师的目光,不能只盯着少数所谓成绩好的学生,而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我们学科教师的共同出发点和归宿。二要注重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智力结构是不同的,也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的差异,所以,英语教学就要满足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要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诚然,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极大的学习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高中英语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尊重学生,而这种尊重,首先的表现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潜能的信任。我们很多老师就相信学生的潜能,也注意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收获更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永远是动态的,教育就是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一切,英语更是如此。因此,教师不能仅仅盯住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英语教师永远要重视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在过程中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才不会背离设置英语学科的根本目的。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因为每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表现、能力和天分都是不同的,对英语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学习成绩也会相应不同。因此,在教学设计上的任何疏忽,都会使一部分学生的需求受到忽略,都会使面向全体成为事实上的空话。对于教师来说,备课的重点不在于语言知识点,而在于这样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各种活动,特别是如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

第12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学习 动机涵义 影响因素激发培养策略

一、外语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和教学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陈琦、刘儒德、邵瑞珍、皮连生认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1][2]。外语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发动和维持外语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3];Gardner认为外语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做出的学习某种语言的努力,以及在此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4];外语学习动机应包括: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这种努力的持久性[5]。外语学习动机表现为渴求学习并掌握外语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6]。Gardner把英语学习动机定义为努力+实现学习目标的愿望+对学习语言的积极态度,即英语学习动机由态度、愿望和努力三部分构成[7],英语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欲望和动力[8][9],表现为学习英语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是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一种自觉、能动和积极的心理状态;英语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愿望和推动力[10]。英语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英语学习者进行英语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11],综上所述,我认为英语学习动机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英语学习目标的愿望,不断努力和在英语学习所具有的自觉、能动和积极的心理状态。而初中英语学习动机是指初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初中英语学习的目标,所具有的自觉、能动和积极的状态。

二、外语学习动机分类的研究

Gardner和Lambert把外语学习动机分为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12][3][13][14][15][16][17][18],而Brows把外语学习动机分为整体动机、情景动机和任务动机;文秋芳博士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把英语学习动机分为表层动机即表层的物质刺激和深层动机即深层的非物质刺激[14][16][18];而王万兵、葛红、冯斌等把英语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13][14][17][19];周美慈依据奥苏贝尔的分类把英语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3]。贺双凤、杜芳把英语学习的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12][16]。

三、外语学习动机的理论研究

吴振英、冯斌、原文惠提出学习动机的理论模式:人本主义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竞争和追求优越标准;成就归因理论――个体对过去活动的成败归因影响着个体对未来的期待;期望价值理论[19][20][21];社会观察学习动机理论[17];加德纳的社会教育模式认为语言学习的习得带有另一文化社团特征的技能和行为方式[14][22]。赵菊、卢润、冯丽等指出了外语学习动机的理论:多尔的外语学习动机理论和威廉姆斯和伯顿的社会建构主义动机模式[22][23][24][117][8][25]。戴传刚、卢润、司联合也指出了Gardner等的外语学习动机理论主要在态度和动机之间增加了目标特征、价值及自我效能这三个中间变量[17][23]。克鲁科斯和舒密特的动机理论提出了微观、课堂、大纲和课外这四个层面的动机理论[8]。

四、中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激发和培养策略研究

1.中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

汪春英指出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六大因素:学习者自身方面: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和自我概念;学习情境方面:学校环境、英语课堂教学和同学间关系[26];马兰芳指出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因素是英语基础差、缺乏学习毅力、缺乏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教材难易程度不适合、评估方式单一[27]。贺双凤认为其主要因素是认知即学习者对本人的自我认识,和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对人才在外语方面的要求、外语教师、家长的要求及同龄人的影响等[12];韩晓艳认为影响学生外语的因素是学习环境、教师、教学因素、自身基础和努力[28]。刘晶、周亚峰认为它的因素是自身需要、个人志向和家长期望及教师的示范[29]。冯斌认为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前者是学生的内在心理特征、学习英语的目的、自我效能感、学生的归因倾向和习得性无助感;而后者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及学习任务[19]。邱卫琴、戴传刚认为有内在和外部因素:前者是学生的内在心理素质、学习外语的目的、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学生的归因倾向;而后者是社会、学校、家庭和课堂学习环境[15][17]。

2.中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策略研究

韩晓艳认为要采用对话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巧妙设计学习任务[30]。彭红兵指出了要帮助学生设立明确且适当的学习目标、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和培养,激发学生的融合性动机[32];张慧娟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有效进行奖惩;妥善组织学习竞赛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33];而谢红指出要对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培养学生成功的归因观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34];郑永梅提出激励的因素是教师的素质、能力和整体形象,学生的成就感,适当的表扬和引导,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材,以及适当的竞赛和考试等七个方面[35];张红认为应该从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方面来培养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7];邱卫娟、黎峰认为可以通过直观式及启发式教育、表扬优生与鼓励“差生”、注意多媒体教室的使用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36];王菲认为可以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行为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刘晶、周亚峰认为唤醒学习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学习环境,来培养和激发[37];宋梅珠认为帮助学生树立恰当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建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38];冯斌、邱卫琴认为要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合理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正确归因;创造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创设问题情境;及时反馈;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评价[15][19]。戴连刚认为是目标激励、及时反馈、成功体验、合作竞争、激发好奇和积极归因策略[17]。郭红认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学校可设立奖惩制度;启动动机和加强班级学风建设[8]。

五、对已有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分析

第一,从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理论可见,人们对外语学习动机的含义、结构和成分的理解上分歧较大,关于在课堂环境下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的变化规律的研究成果依然较少、不够深入。

第二,在研究内容方面,探讨学生的一般学习动机的研究较丰富,而在探讨外语学习动机方面,则多从思辨的角度为教师提出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从学习者个体因素出来,外语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较多的精力也放在了动机与策略、成绩关系的探讨,然而师生关系是一个相对来说较为笼统的概念,只能给教师提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理念的指导。

第三,在学习动机的相关文献,比较常见的是学者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或者分为表层动机、深层动机、成就动机来进行研究,但是不能将一般动机研究和其他学科动机研究的结果推广到英语学习背景下,应该结合国内英语学习的学科特点来探讨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192.

[2]邵瑞珍,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286-287.

[3]周美慈.澳门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之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4.

[4]王贞贞.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特点及其与教师支持的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09.

[5]勒鹏.谈英语学习动机对教学的几点启示[J].科技信息.职教与成教.

[6]肖莉,吕慧.浅析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J].科教文汇.教育教学,2007,上半月刊.

[7]张虹.论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9,(5).

[8]郭红.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科教大学,2008.

[9]胡德华.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对策[J].英语教学,2009,(2)中旬刊.

[10]陈萍.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J].学术纵横.发展・月刊.

[11]周媛媛.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研究[J].科技信息.职教与成教.

[12]贺双凤.英语学习动机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24),2.

[13]王万兵.英语学习动机的特征和激发方式擦谈[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4,(3).

[14]葛红.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15]邱卫琴.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及培养[D].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5.

[16]杜芳.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1.

[17]戴连刚.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及培养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

[18]庞守生,彭宁.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关系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林区教学,2010,(1).

[19]冯斌.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和教学策略[D].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

[20]吴振英.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J].苏州工职院,教学实践,2005,(12).

[21]原文惠.农村普通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的研究[J].英语教研,2010.

[22]赵菊.论动机理论对及对中学英语教学的指导[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3.

[23]卢润,司联合.中国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与前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3),4.

[24]冯丽.初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及对教学的启示[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8.

[25]魏爽.任务型教学对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影响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

[26]汪春英.论影响英语学习动机的六大因素[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27]马兰芳.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原因探析[J].天中学刊,2010,(25),5.

[28]韩晓艳.正确有效归因――保持英语学习动机的良源[J].新课程(教师版).

[29]刘晶,周亚峰.浅谈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6),3.

[30]韩晓艳.改进教学模式和策略――激发英语学习动机的催化剂[J].外语教学研究.

[31]彭近兰.互动式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J].中学教学研究.

[32]彭红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J].科教文汇,2007,(10),下旬刊.

[33]张慧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J].中小学电教,学科研究,2008,(2),下半月.

[34]谢红.激发学习困难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初探[J].科教文汇.英语教学,2007,(10),中旬刊.

[35]郑永梅.论英语学习动机的外部激励因素[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19),5.

[36]邱卫娟,黎峰.浅谈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J].教育园地,2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