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3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经济;相互发展;问题
一、城市交通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所得来的,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脚步。而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是离不开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交通正是这样一个的基础设施建设,它直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了城市经济发展。
(一)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我们在任何的一个地区区域内要加强其对于经济的发展,那么都离不开对其交通运输的要求,只有交通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才能够让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我国当前的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城市交通已经给城市经济带来直接的影响,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
(二)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交通运输不仅仅是作为流动载体,它同时也是作为其经济组成的一部分而独立存在。它在实现生产商品交换这个过程中起到主导型的作用,它在促进其它行业发展的同时,自己本身的发展也会产生经济效益。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可以降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可以加大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使其可以扩大规模。城市交通加大了城市间的相互联系.
因为城市交通的发展,使得各个城市间的距离得以拉近,这可以让整个市场的发展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和完善。快捷便利的城市交通的发展,增进了资本的流动性因素,可以吸引更多的公司企业前来进行发展投资,同时也可以带动更多的消费者来进行生活和消费,加大了经济发展的灵活性。以贵州遵义市为例,2005年以前贵州遵义市都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自从2005年崇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来,2006年当地工业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321.81亿元,是2005年127.91亿元的2.3倍,全市旅客接待量就由上年的323.32万人(次)上升为764.56万人(次),旅游收入由2005年的1.51亿元增加到4.78亿元。由此可见,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在经济发展脚步的日益加快,城市交通行业也得到了一个突破性的发展,让城市交通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走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状况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交通条件相比较,我们的城市交通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一)城市交通发展速度不及城市经济发展速度
我们不断的加快了城市交通的建设工作,使得城市交通运输网络得以升级及完善。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没有充分去考虑到城市交通承载量的问题,致使很多城市交通出现的压力之大,在城市的道路之中,经常会发生拥挤、堵塞现象。这种城市交通不及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问题,给我们在生产生活中都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因素,从而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这我们在城市规划中的水平较低
从我国目前的城市交通的规划上来看,其水平都普遍比较低,在我们所做的城市交通规划之中,没能够做到从长远的利益上去考虑,这不符合城市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它就会给城市经济的日后发展带来不利的后果,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那么以前建成的城市交通设施因为不满足其发展需要,只能够不断的进行整修甚至是重建,这样就会造成资源上的消耗,同时在改建过程中,要限制交通的运行,这都会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北京开车、坐车或打车的人很容易发现,一些路段刚刚翻修、拓展后马上就又开始拥堵,而且局部地段甚至越来越堵,政府不得不进一步增加投资,不断翻修。可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修路的速度根本无法赶上车辆增加的速度,结果自然是一个恶性循环。
(二)城市交通的发展需要城市经济的支持
我们分析分析我国交通发展的现状就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平衡的因素。这让我国的城市交通在其发展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其中很多地方政府没有将城市交通的地位重视起来,从而使得其经济一直发展不上去。城市交通的落后使得其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城市经济的落后,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发展城市交通设施。另外,也有很多政府没有意识到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来做保障,从而给城市交通的发展造成忽视,若是政府不能够足够的重视城市交通的发展,那么城市交通的发展就得不到提升。
三、做好城市交通的基础性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的加大,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中,都给我们的城市交通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我们从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及经济建设的角度上去考虑,建设完善的城市交通设施基础,去满足经济发展带来的需求,让城市交通和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一个较为良性的循环,其实现更大的利益。
我国目前的城市交通仍旧存在着各类的问题,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同时,就要加大探讨城市交通治理的方法问题,为城市的继续发展增进一些保障。
(一)加大政府对于城市交通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
在我国,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来实行对经济的控制,政府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部分。因此,政府要实现城市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保障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城市交通的依赖,政府首先要对其重要性有所意识,然后再将其放在其相关工作建设中的主要地位,要使得城市交通的发展脚步超过其城市经济的发展脚步,有效积极的对城市交通做出建造和改善。另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做好规划,让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方可以得到国家的项目支持,去积极的发展其城市交通建设。
(二)要做好城市交通的建设规划工作
城市交通应该属于一个城市的公共型的基础性设施,其在发展和规划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到城市各个方面产业所存在的因素。像城市的高架及轨道交通的建设工作,都是一个特别艰巨而困难的工作,像这样大的工程的建设,都是关系到这个城市在以后的发展定位及其整体布局,对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交通的建设工作中,不仅仅要考虑到这个城市当前发展所存在的情况,还要充分的考虑到这所城市未来的发展因素。完善城市交通的规划工作,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及科学高效性,做到合理的构建城市交通项目,不给城市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负面的影响。另外,还要做到整个城市交通在规划过后,进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能够通过城市交通的建设来做到有效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使得这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周围的覆盖地域都可以因此而得到发展,此外,在城市交通的建设过程中,还要保证其城市的生态设施不受到影响。
(三)要增加对城市交通的投入力度
我国目前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城市交通不能满足其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切实的增加城市交通项目及基础设施工作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这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增进关注度,要投入充足的资金来保障其有效可行的发展,另外,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要做到有效到位。将政府投入的资金用于城市道路的扩建中来,去改善和构建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可以承载相关运力的交通项目,例如大城市所建设的高架与轨道交通。从而使得城市拥挤的状况得到很大程度的
改善。
四、总结
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互推动的作用,城市经济的大力发展给城市交通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虽然我国近些年已经大力发展城市交通建设,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需求,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很多城市交通的不利因素就暴露出来了,这将会给城市未来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程度上的阻碍。因此,我们要从中积极的发现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改善,另外,我们还要切合实际的加强城市交通建设,以便于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常惠丹.我国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2]谢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探索与思考.[J]中外建筑.2010
[3]邓童,李泽宇,万美洁.中国城市经济与交通状况的模糊聚类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
关键词:泸州;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主要问题
泸州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有着在城乡教育、社会稳定以及城乡统筹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城乡文化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这就是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过大。泸州作为西部城市,在这一问题上表现的更为明显,这就需要在泸州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科学统筹泸州市城乡文化发展,从而为泸州城市与乡村整体统筹发展做出其贡献。但是,泸州市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以便加以解决。
一、泸州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泸州市精神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是城乡文化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这也容易导致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协调。泸州市文化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着重视城市、忽视农村的现象,这样就容易导致城乡文化差距拉大,发展极其不协调。针对这些问题,泸州市政府应该坚持遵循党和政府对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相关政策,根据泸州地方实际状况,在政策法规制定上加大力度,促进城乡文化统筹及和谐发展。泸州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是:1、泸州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供给存在着严重滞后的状况。在在改革开放后,泸州市政府紧随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在从所有制形式、行政管理、人事制度、分配机制、领导体制等多层面加大了力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其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供给则严重滞后,这也是导致泸州在城乡的文化发展中的管理体制、资源配置以及利益分配等政策法律法规安排极其不公平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泸州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
2、泸州市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特别是体现在投入机制上。存在着在城乡文化发展的二元投资体制,这就是文化发展资源多是向城市倾斜,特别是城市不仅在公共文化设施上有很大优势,而且还集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而泸州市的广大农村则存在着文化建设落后,特别是文化资源短缺,随之带来的是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存在着障碍。民间资本多流向城市的文化建设,这也是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投资空间大、机会多、报酬率高。
3、泸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得泸州城乡文化消费水平存在差距。现在存在的基本状况是泸州广大农村还存在着文化消费内容和结构的单一,农村广大农民在各种劳动之后,根本享受不到城市多样化的文化生活。这就造成农民文化生活的单一,而且在很多时候在文化消费上,城乡之间的交流过少,这就造成城乡文化消费水平的两极化。这就需要泸州市要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从而来构建小康社会的高度,这样才能促进泸州市城乡文化的统筹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来促进泸州市和谐社会的建设,缩短城乡发展差距。
4、泸州城乡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在文化投入和发展水平的两极化。经费不足、设施老化、文化机构运转困难、①公共文化资源偏少等现象现在仍然是泸州市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主要的文化方面的专业人才、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等多少存在于泸州市内,这也是导致泸州市农村与城市在文化发展中存在巨大的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泸州市各级城乡政府而言,在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同重视,在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上没有树立重要的意识和理念。而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缩短城乡差距。
二、泸州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泸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城乡二元文化发展现状,使得泸州市城乡文化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也就使得泸州市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泸州市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要首先从城乡二元文化的历史起源去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当前我国发展道路之上,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就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泸州在城乡发展问题上也脱离这个历史发展的束缚。正是城乡二元体制加大了泸州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落差不断加大,而这种文化发展上的差异又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这就使得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差距更加加大,针对于此,需要找到症结所在:
城乡文化差距的根源主要在于经济发展差距。泸州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有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还有着泸州市自身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泸州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特殊,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还是居于发展中重要位置,相比其他地区,工业化程度还是较低。而且,泸州市的城乡管理制度也是遵照全国城乡管理制度,这就是户籍管理制度,把农村、土地、户口结合起来,同时把城市、就业、社会保障与户口结合起来。其实,城乡存在自中国古代就存在,不过古代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当前存在的状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当今的城乡二元化主要就是指工业化之后形成的不同的两种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也就把普通公民划分为了市民和农民两大群体,这也就使得本已存在的两大群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等方面差异在逐渐的加大。同时,也使得双方在文化生活等各方面资源的分配和享受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城乡文化统筹发展,逐渐实现城乡发展的平衡,改变其不平等性。(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一)评价指标的意义
1、发现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可能是发展方向上的偏差,也可能是发展过程中对某一方向发展的疏漏,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达成,影响城市发展效果。在评价模型的帮助下,研究者能够通过各项指标了解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例如发展过程中处于相对落后阶段的方面能够通过评价模型表现出来,在日后发展中政府部门应更加重视这些方向的资金以及人才投入,尽可能让发展处于稳定状态。同时,通过评价模型,也可以对比出全省发展中的平均水平,了解哪些地区尚处于落后阶段,发现在城市发展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以及发展薄弱环节。
2、为城市发展目标的设定提供依据。
一个城市的发展首先应注重目标的设定,有科学合理的目标,城市才能够在阶段性发展中注重发展方向以及进度,尽可能保障发展方向的不偏离、不落后。在对城市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评价体系的全面标准制定下,城镇化发展目标的制定能够帮助城市发展找到重点以及难点,同时通过阶段性发展目标的构建达到促进发展政策制定的效果。在评价指标完成之后,城市发展同样能够起到鞭策作用,帮助评价指标模型的构建更具针对性,不断将模型完善,使之更适合城镇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城市发展以及评价模型处于相辅相成状态,更有利于两者的共同完善与进步。
(二)评价模型的分级
一般而言,评价模型可以被分为三个等级,主要是从不同层面对一个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这里的分级是建立在综合评价基础之上的,并不能够作为城镇化评价模型的最终结果。具体而言,指标分级状况如下:一级指标指的是综合评价指数,研究者可通过这一指数了解到城镇化水平发展程度,从总体上了解发展相对于上一阶段的进步以及相对于其它同类型城市存在的优势或是差距。二级指标指的是经济基础评价指数、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数以及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数这三项,其中经济基础类别主要是城市以及城市居民经济状况的研究,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够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指的是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状况,是城镇化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让城市居民切实感受到城市进步的数据体现;城乡协调发展指的是一个城市中原本处于城市化状态的地区与从乡村转化到城市地区之间的差异性,这同样能够反映出城镇化发展中的不协调指出,帮助政府部门完善投入比例与方向设定;三级指标则是指各项具体指标的构建,也就是城镇化评价模型中具体到某一项目的指标,例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度、万人拥有床位数、普通高校在校人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道路面积、职工年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居住面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等。
二、城镇化模型构建研究
模型构建指标设定的目的在于从多方面具体的对城镇化发展做出评价,同时研究者可通过各项评价指标制定出相应的权重,在权重计算下得出城市发展城镇化进程以及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点,从而分析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具体而言,本次研究中采用的评价模型类别设定方面主要分为了经济发展、城市水平、生活便利、社会安定以及环境美化这五项,具体而言,这五项包含的指标如下:
(一)经济发展类别
经济发展类别主要在于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发展了,城市发展才能够处于相对优化状态。否则如果一个城在发展过程中没有经济的支撑,发展只能成为空谈。本次研究中经济发展类别主要包含城市GDP、财政收入、产业发展等方面,具体各项指标计量单位以及所占权重制定如下表一:
(二)城市水平类别
城市水平类别主要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速度,主要在于固定资产以及城镇化水平等方面,是反映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总体性类别。城市水平类别的研究能够让研究者从统筹层面,由上至下的了解到城市发展变化。换言之,即直观掌握城市城镇化进程以及发展速度。具体而言,各项指标计量单位以及所占权重制定如下表二:表二:城市水平指标及权重计算表
(三)生活类别
生活方便类别主要表现出的是城市发展城镇化进程中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方面。城镇化发展的目的就在于让城市水平提升,让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因此发展城镇化必须要了解城市居民生活状态。居民生活水平的了解不仅仅在于收入方面,政府部门应从更为实质性的方面了解到城市居民生活状态,从而掌握居民生活标准,为今后城市建设提供发展目标,让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长期处于优化状态,提升城市向心力与凝聚力。本次研究中生活方便类别主要在于城市人口在交通、医疗、生活等方面的状态分析,具体而言,各项指标计量单位以及所占权重制定如下表三:
(四)社会安定类别
社会安定程度同样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生活状态以及在城市中生活的稳定与安全,同样这也是一个城市发展中的形象展现。试想,一个经常出现不安定因素的城市,无论是城市内部居住居民还是其它城市,都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城镇化发展同样应注重社会安定,保障城市发展不会对居民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本次研究中社会安定类别主要包含了适龄人口入学率、失业率等方面,旨在减少不安定因素产生几率。具体而言,各项指标计量单位以及所占权重制定如下表四:
(五)环境类别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造成环境方面的污染,这一点是难以避免的,相关部门只能够极可能将城镇化发展对环境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程度降至最低。事实上,环境的破坏可能只是暂时性的,例如城镇化发展中离不开道路以及公共设施、场所的修建,修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城市渍水、灰尘增多等问题,但日后发展从总体来看是对城市有益的,因此这些项目并不能够省去。本次研究中环境方面的指标主要在于生活垃圾、绿地等方面,通过环境层面评价城镇化发展效果。具体各项指标计量单位以及所占权重制定如下表五:上述5项类别为本次研究中对城镇化发展评价模型构建的基础性类别,城市发展中还可在此基础上适当修改,但一定要注意权重的计算比例问题,保障最终综合得分中权重总数为100。具体计算方面,城镇化发展水平最终得分表示为权重*[60%+(X实际值-X平均值)÷(X最大值-X平均值)*40%]的最终值。部分特殊指标的计算需要按照特定公式来执行,例如在社会保障覆盖率方面,其值应按照“[(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户籍人口)÷(户籍总人口×3)]*100%”来计算,其中在人口统计方面需要与人口普查单位联手,将外来常住人口与短期人口区分开来计算,以免影响到比例计算有效性。参加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的户籍人口是三种保险的综合。考虑到绝大部分数据组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以平均值作为参考,平均值两侧的水平都以[60%+(X实测值-X平均值)÷(X最大值-X平均值)*40%]的公式来计算,将比平均水平的均值与数值差异乘上0.4之后拉近了与平均值之间的差距,进而在数值排序并没有产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将区域客观差异的影响最小化。这行操作也能够让落后地区看到赶超的希望,增强其加速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三、结束语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城市规划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中,正在以积极的姿态活跃在城市扩张的道路上,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城市规划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在发展的浪潮中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已经成为城市发展道路上不可忽视的话题。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的分析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使得城市规划符合时代的要求。
一、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越来越突出,城市扩张也在不断加剧。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城市的发展尤为突出,但是由于城市建设的极度扩张,也留下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城市规划方面,也逐渐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规划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问题的的存在,使得城市建设在质量上粗制滥造,影响颇深。在城市规划方面,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入浅显的探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1、城市规划存在随意性
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是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计划指导作用。城市规划的涉及面之广,已经囊括了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不过,在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剧中,城市规划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由于建筑行业追求效益最大化,以及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利益的驱动下对城市规划不断的任意更改,并没有在实际的运作中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的合理要求进行操作,表现出了在城市规划方面存在的随意性,这就为城市规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难度。
2、对名胜古迹的保护意识欠缺
在城市规划中,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例如在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方面,没有合理的规划,使得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是一个城市兴起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同时也在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对风景名胜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城市建设中极为重要。然而由于在城市规划的引导和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的素质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保护意识,在风景名胜的保护上并没有制定完全合理的计划,使得许多风景名胜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生态环境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人们在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重要方面。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或者城市规划实施的滞后性和不便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污染和浪费也极其严重。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为人们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在城市规划的制定上越来越重要。
4、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
在城市建设中,效益永远是持久的话题。在制定城市规划时,相关研究管理人员由于利益的驱动与一些不法开发商沆瀣一气,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的质量和职能。在城市规划的实施上,施工单位也并没有贯彻城市规划合理要求,在施工建设中盲目只求利益最大化,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的质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5、城市规划不具有前瞻性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具有指导和牵引作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是提升城市建设质量的保障。然而,现在的城市规划在前瞻性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现在的城市建设中公共交通和下水道的疏通排水方面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交通拥挤、车道狭窄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得人们行车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在下水道的排水方面,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疏通通道,是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存在诟病,尤其是在近两年连降暴雨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在暴雨之后,许多城市成为“水上城市”。这就是城市规划在前瞻性上,没有为将来的发展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
6、城市规划生搬硬套
在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应用上,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许多城市在制定城市规划时直接完全套用一些主流城市的规划方案,没有联系自己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城市建设上没有发挥城市规划的作用。在城市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极为突出,施工单位没有联系实际,完全套用一个模式,使得城市建设过程又发了一列的施工问题,城市规划的生搬硬套在城市的发展中严重影响了其进程。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统一
在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情况下,城市规划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何制定更好的城市规划方案,显得尤为突出。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效统一问题上,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向。
1、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的意义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问题上,人们普遍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生,源于经济类型的转变发展,是运用规定的区划方法,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主要是针对土地的开发以及城市建筑等标的物进行划分,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
历史证明,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在传统的详细规划中,制定计划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计划的实施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于传统的规划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灵活性,也为计划的事实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
2、城市设计发展的意义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的整体发展为切入点,侧重的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针对整个城市的设计,这样的一个宏观环境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更好的想象空间,激发了设计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城市设计致力于改造人们的空间环境,为人们营造更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存在重要的作用。现在社会的城市设计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城市设计桎梏,不再建简单的追求外观上的设计,而是只求设计层面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设计是独立与城市规划之外的,与城市规划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城市设计的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制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在城市的建设中相互独立,却也在逐渐的走向融合,合理的统一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不可阻挡的趋势,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效统一,对城市的总体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机统一,为城市的总体规划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实施基础,使得城市规划在方案制定与有效实施上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可以极大的推动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机统一在今天看看来,已经势在必行。
三、结束语
在经济腾飞的今天,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关系到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完善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机统一。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机统一在城市的建设中对城市的总体规划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但是在如何实现两者统一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更多的广泛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郑正.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方法和控制指标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5
关键词:城市群协同发展;空间经济网络;作用机制;培育路径
在当前中国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4.77%,未来还将有3亿多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如何妥善解决由此引发的“城市病”问题,以及更为重要的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等是中国现实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其中,解决上述问题最为关键的方式就是通过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探索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但是,城市群内部“落差过大”一直是制约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特别是目前以京津冀地区为代表的中国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城市发展落差过大、空间形态落差过大、产业结构落差过大“三大落差”问题,导致“不健康”的空间经济联系,阻碍城市群的协同发展。遗憾的是,针对这些问题,现有理论未能提供有效的分析与解决工具。空间经济网络理论的提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突破口,通过构建空间经济网络,可以增强区内"健康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也为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提供新的思路。
一、 城市群协同发展中的“三大落差”问题
作为中国的典型城市群,京津冀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都是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缩影。通过梳理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出中国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问题,为后续分析提供现实基础。
1. 城市发展落差过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落差过大的发展水平,不仅不利于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并且仅有的要素流动也会表现为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虹吸效应”,不利于城市群整体城市的共同发展。2014年,北京、天津、河北的人均GDP分别为10.00、10.37、3.98万元,河北人均GDP不到京津两地的40%;同时,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资源在三地区域间的空间分布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均(薄文广和陈飞,2015)。由于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作用,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发展水平落差会进一步扩大,不仅使得三地缺少协同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使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以流向北京、天津的单向联系为主,“经济辐射效应”转变为“虹吸效应”,三地进入经济差距持续扩大的恶性循环之中。
2. 空间形态落差过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落差过大的空间形态,会导致各地区间的各自为阵、差距悬殊、衔接断层等(刘健,2006),也意味着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出现空白,会使城市群发展出现“分块”。以人口密度为例,截至2013年,北京常住人口密度达到了1 288人/平方公里,天津常住人口密度则为1 235人/平方公里,京津两地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超过国际大都市水平;而河北的常住人口密度仅为390人/平方公里。京津两地与河北“断裂式”的城镇体系与空间形态,使河北无法承接北京、天津过度膨胀的人口与产业,同时,断裂式空间形态导致的区域性空间分割进一步割裂了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致使京津两地的“城市病”问题日益严重,河北省的发展也倍受制约。
3. 产业结构落差过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落差过大,一方面使中小城市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的能力有限,阻碍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大、中、小城市之间无法实现上、下游产业的有序衔接,也就无法形成资源合理配置、功能有序分布的产业链。目前,北京处于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发展技术密集产业和现代生产服务业;天津处于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比重略低于第二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重化产业占比较多,高端生产业刚刚起步;河北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京津冀三次产业发展阶段差异化明显,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仅降低了产业转移的可能性,也阻碍了区域性产业链的构建,制约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综上,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存在的“三大落差”问题阻碍了三地协同发展,落差过大的城市发展规模制约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间形态上过大的落差割裂了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产业结构上过大的落差限制了各城市产业间的良性互动。同时,这也是当前中国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城市发展、空间形态、产业结构等方面过大的落差所导致的区内“不健康”的空间经济联系,阻碍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二、 空间经济网络影响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
空间经济网络是一类特殊的经济网络,既是各种经济关系的空间投影,又是一种经济活动的具体空间形态,是融合了空间属性的经济网络。空间经济网络与城市群协同发展实质上是一体两面的:首先,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构建区域性的空间经济网络;其次,空间经济网络的有序运行,可进一步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城市群内部存在“三大落差”问题,导致区域内部“不健康”的空间经济联系,阻碍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情况下,通过空间经济网络的经济一体化机制、空间一体化机制、产业互动机制,重塑区内“不健康”的经济联系,可以有效破解上述问题,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图1)。
1. 经济一体化机制。空间经济网络的发展可以缩短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差,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区域性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依赖于要素在城市之间的有序流动,其演变过程遵循单核心集聚到多核心等级再到高水平均衡的发展规律。一个有序演变的空间经济网络通过其自身的发展,会重塑已有的区内经济联系,更多的节点城市在网络内会由过去的单向链接导致的从属地位转变为双向链接的平等地位(刘华军等,2015),从而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变“虹吸效应”为“辐射效应”,充分实现核心节点城市对周围非核心节点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其次,空间经济网络的网络形态可以降低经济联系的空间成本,促进要素在城市之间流动,缩短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
2. 空间一体化机制。空间经济网络可以通过自身蔓延,打破区域性空间分割,缩小城市群内部空间形态上的落差。首先,空间经济网络依托的通道网络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由“点轴状”向“辐射状”和“网格”状动态扩张,可以促进经济要素在各城市之间有序流动,破解区域性的空间分割(司明,2014)。其次,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较强的节点城市结成空间经济网络子网络,通过网络的动态扩张,不断蔓延、交叉、重叠,最终形成覆盖全城市群的网络。随着空间经济网络子网络的扩张,“不健康”的区内经济联系被重塑,经济要素在城市群内部有序流动,区域性空间分割自然破除。
3. 产业互动机制。空间经济网络通过节点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并依托网络的系统性特征,使得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产业互动加强,从而缩小大、中、小城市间的产业发展差距,构建区域性产业链。首先,网络状的空间经济形态,通过网络外部性进一步促进了节点间的经济要素流动,并扩大了空间经济联系的范围,加强了各地区产业间的互动。其次,空间经济网络的系统性特征要求其内部各节点间协同合作、共同发展,依托经济要素的流动,网络内各节点间可以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进而促进各城市间产业功能的合理配置,重塑区内的产业联系,从而推动区域性产业链的形成,促进城市间产业良性互动。
三、 空间经济网络的培育路径
根据上文的分析,空间经济网络可以通过经济一体化机制、空间一体化机制、产业互动机制等作用机制,重塑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但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仅是自发的,其有序演进与有效运行依赖于政府的正确干预与积极引导。本部分从政府促进空间经济网络形成入手,并结合空间经济网络影响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经济一体化机制、空间一体化机制、产业互动机制,提出培育空间经济网络,解决城市群协同发展过程诸多问题的三条培育路径(图2)。
1. 合理设计政策制度,有序引发空间经济网络的经济一体化效应。制度安排是空间经济网络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通过促进重要节点形成、推动或限制要素流动等路径引导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首先,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空间经济网络的重要节点,引导了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及其经济一体化效应的发挥。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政策的安排对于城市的崛起有着重要的影响,就北京的快速发展而言,固然离不开良好的区位条件,但有利的政策导向才是关键。对于空间经济网络影响城市群协同发展经济一体化机制而言,通过政策制度的设计扶持相对薄弱的节点城市,增强其承接能力,可以变“虹吸效应”为“辐射效应”。其次,政策制度推动或限制了要素在不同节点间的流动,影响了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及其经济一体化效应的发挥。政府的户籍制度、社保制度、就业制度、和土地制度等政策制度实质上是通过对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空间选择的限制和制约,引导要素在各节点间的有效流动和配置(司明,2014)。合适的制度为要素在各节点间有效流动与配置提供了保障,促进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不合适的制度安排则会过度限制要素的流动,制约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
2.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充分发挥空间经济网络的空间一体化效应。基础设施网络在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承载与塑形作用,影响其空间一体化效应的发挥。一方面,基础设施是经济联系的载体,承载了网络中经济要素的流动,决定了节点间经济联系的强弱;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物理形态塑造了网络的空间形态,通过基础设施的蔓延发展,直接引导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及其空间一体化效应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是由政府财政支出承担的。因此,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行为直接影响了承载空间经济网络中经济要素流动通道的建立与完善,政府对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直接影响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及其空间一体化效应的发挥。
3. 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有效增强空间经济网络的产业互动效应。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及产业集群形成,能够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推动空间经济网络形成,并有效增强空间经济网络的产业互动效应。首先,针对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制定不同产业的发展战略,扶持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产业,加强空间经济网络中城市的产业差异性,增强产业互动行为。一方面,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迅速发展,形成空间经济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另一方面,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不仅避免了大区域内的产业同构现象,也可以进一步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其次,可以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引导区域内部的产业集群形成,有效加强了空间经济网络内部的经济联系。集群内部的企业集聚在一起,相互开展竞争、模仿活动,企业间的劳动力、信息等经济要素的流动与交换互动日益频繁,加深了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此外,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空间经济网络或空间经济网络子网络,因此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不仅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也促进了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及其产业互动效应的发挥。
四、 结论
本文首先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梳理了当前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存在的“三大落差”问题;其次,从空间经济网络视角出发,详细阐述了空间经济网络影响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可供探索的构建空间经济网络,发挥其经济效应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培育路径,为破解城市群协同中的“三大落差”问题以及探索中国城市群发展模式提供启发。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当前的城市群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城市规模落差过大、空间形态落差过大、产业结构落差过大“三大落差”问题;(2)构建空间经济网络,依托其经济一体化机制、空间一体化机制、产业互动机制,可以重塑城市群内部空间经济联系,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3)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仅仅自发的,其有序演进与有效运行依赖于政府的正确干预与积极引导,政府应重视政策制度的合理设计、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促进空间经济网络的形成与演变,保证其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经济效应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 薄文广,陈飞.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0-118.
[2] 刘健.区域创新网络的现实效应及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2006,(1):114-118.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城乡规划也获得较快程度的发展,可持续人居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国的城乡规划中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当前的城乡规划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城乡生活的以及功能区域的规划。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素养的提升,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城市建设的节能、环保问题。本文主要立足于我国城乡发展的现状,对我国城乡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城乡转型的科学有效的措施,为我国城乡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城乡规划;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现状问题;措施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鉴于此,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规划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不可否认城市化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1]。但是我们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化的发展也使得我国的城市用地更加紧张,伴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给城市的交通造成一定的混乱,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当前首要的问题就是提高我国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促进我国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
1当前我国城乡发展规划的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就获得较快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虽然城市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城市化的发展同样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之前的城市规划虽然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是日益紧张的交通情况以及住房情况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化。想要实现城乡科学的规划就必须着重的解决这些具体存在的问题。城乡规划的主要目的还是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均衡发展。进而推进我国社会的更深一步的改革[2]。
2当前我国城乡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缺乏完善的城乡规划建设体制
完善的城乡建设规划体制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城乡规划的协调发展,因而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建设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的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发展现状而言,其城乡规划建设的体制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城乡科学、合理的建设与规划。
2.2发展缺乏一定的平衡性
纵观我国目前的城乡规划建设的全过程,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等都比较注重,但是对乡村的建设力度却没有过多的投资。这样就会直接导致城市与乡村规划出现失衡的状况,造成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2.3缺乏合理的规划
我国的很多城市往往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没有对城乡建设进行长远的规划,会造成城乡在空间分布上出现严重的失调现象,纵观我国整个城乡规划的现状而言,合理性与科学性是严重缺乏的。
2.4缺乏一定的预见性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上的汽车也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阻塞等问题。之所以出现交通堵塞的问题,除了汽车行业的发展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城乡在建设规划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预见性[3]。不管是城市道路的宽度还是其建设的数量等都没有满足私家车的需求。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城市的交通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3促进我国城乡规划的科学有效措施
当前的城乡规划设计也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但是在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目前的城乡规划建设是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想要促进我国城乡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合理规划城乡建设。下面就我国城乡规划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措施。
3.1坚持以人为本在城乡规划建设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原有的建设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权威的基础之上,没有过多的考虑民众的需求,城乡规划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站在民众的角度对城市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3.2将绿色因素渗入到城市规划中
在人居环境的建设中,绿色生态文明城市是建设的重点。绿色不仅仅是颜色上的区分,更是文明以及低碳、环保的的真正内涵。想要将绿色因素渗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坚持以人文本,在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彰显安全绿色理念。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城市空间布局的科学合理性,促进产业结构的科学性发展。
3.3社区的低碳化发展
低碳化的发展在本质上也是促进节能环保,想要实现社区的低碳化发展必须要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参与,引导社区居民低碳排放。在对居民小区进行建设时不仅要考虑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同时还要对群众生活的习惯以及生活要求等进行全面的考虑,保证生态小区建设的经济性以及舒适性[4]。
3.4促进小区的文化建设
可持续人居环境的建设同样不可以忽略小区文化的建设,小区集聚的居民以及人群其生活文化的都是不同的,设计师在对小区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同时还要考虑邻里之间的关系的建立。另外,还要分析当地的自然以及生态环境因素,小区的建设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结语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在加速发展,其城乡规划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内容,实现城乡合理科学的规划在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意义重大。城乡规划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系统的工程,其涉及的内容比较广,包括审批以及实施工作,因而在具体的建设中也会遇到各类问题。城乡规划的每个细节都不能懈怠,要立足于人本思想,切实的实现可持续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5]。
参考文献:
[1]周侃,蔺雪芹,申玉铭,等.京郊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1(03):361-368.
[2]颜文涛,王正,韩贵锋,等.低碳生态城规划指标及实施途径[J].城市规划学刊,2011(03):39-50.
[3]何璇,毛惠萍,牛冬杰,等.生态规划及其相关概念演变和关系辨析[J].应用生态学报,2013(08):2360-2368.
[4]高欢,高振,王鹏,等.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J].商品与质量(上篇),2013(24):36-64.
关键词:城市化建设 相关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97-01
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必然会面对相关的综合性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把握城市化发展的规律。就必须在科学指导的观念下制定城市化发展策略。科学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以及经济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
一、城市化内涵
城市化指的是随着经济的不断提高,经济生产工业和社会服务业在发展中逐步取代传统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的转变过程。在发展中包括如人口工作职能的变化、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土地利用形式及社会区域空间的变化等多种社会形式的变化。简单的说,城市化的内涵就是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转变的一个过程。
二、我国城市化建设存在的相关问题
1.户籍制度的局限性,导致了城市发展“伪城市化”
从历史的发展层面上来说,户籍制度在控制城市人口的发展以及稳定社会秩序等放方面,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社会物资紧缺的背景下,更是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农民群众真正融入城市的一到门槛。
从城市的发展规划层面上来看,大部分城市在经济发展上允许在城市开展经济投资、允许农村农户买房落户,但是在户籍制度上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落户城市的农村户籍群众不能与城市户籍享受同等的养老、失业以及医疗保险等社会待遇。户籍制度把城市的人口划分为两类人,很大程度造成了部分农村户籍的群众缺乏归属感。同时因为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农村建设用地的需要不断增多,许多农村群众的土地被征用“架空”被迫失去土地,其土地已经被城市化,而农民群众自身却没有真正的融入到城市当中。户籍制度的制约所造成的这种“伪城市化”现象,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质量[2]。
2.城乡发展差距不断加大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来说,城乡经济存在一定的差距是正常的,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国家把发展中心和扶持力度日益向城市倾斜,这就很大程度上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剪刀差”,这种用农村群众的经济利益来换取的城市发展,必然会造成城市越来越发达,农村越来越落后的“马太效应”,城市在建设上教育、医疗、卫生以及住房等多个生活体系发展日益完善,而农户群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被朝天的平困局面依然没有多大改变,促使更多的农民百姓为了更多的经济收入,被迫离开家乡到城市寻求生计,艰辛的付出所得到却是微薄的收入。这种不合理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了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以城乡经济收入为例子,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为三比一,城市居民收入三元,而农村居民才收入一元,对于这个数据的结论还是建立在比较笼统分析的得来的。通常来说,城市居民的收入难以详细的分析计算得出。所以这种收入差距会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而逐步加大,如城市建O用地不断的征用农村土地,造成农民失地的现象逐渐增多,农民没有土地,经济收入就缺乏必要的保证,城乡收入差距就很难在短时间加以调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必定会逐渐拉大[3]。
3.重建设轻规划的错误政绩观
城市化建设有着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其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如果在城市的建设中打破了这种寻去渐进的发展规律,就很有可能造成事半工倍的发展后果。就目前的许多城市发展而言,“小政府、大社会”的错误发展思想依然严重,如政府为彰显自己的政绩,出现权利寻租的现象,运用政府的权利干涉市场的发展规律。同时有些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上,没有做到事先科学合理的规划,随意的上马工程投资项目,造成污染环境浪费经济资源的同时,并没有取得相应的回报。
三、我国城市化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就必须打破户籍壁垒,实现城市经济、教育、环境以及医疗等各项公共资源合理分配,避免因户籍门槛造成资源共享不平等,真正的使城乡发展融为一体,实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2.明确政府职能、依照城市发展规律
所谓的政府职能就是政府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社会服务的工作职责。对于不属于政府职能权限的范围,政府不能够超越自己的权限。从近几年政府职责权限的发展可以知道,政府职能的转型在不断推进,城市化政府“包揽经营”的发展状况也会得到有效的改善,政府管理在认知权限上,要认清自身服务与市场发展的界限,做到该管该服务的一定做好落实好,政府不该管或者是管不了的就必须交给城市发展第三方去监管,分清政府的职责权限,还原城市的发展机理。
3.强化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实现城市建设安全稳定的重要保证,对城市的规划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从城市历史发展而言,长期的二元化结构的发展,城市发展对农村资源的掠夺,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平衡。所以要适时的进行改革,建立高效的农村发展管理机制,用社会保障的手段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城乡统筹就发展[4]。
结语
城市化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力量,对促进社会经济转型有着重要意义。从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来看,所取得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快速的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现实问题,如资源经济的分配、城乡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原因,使得城市化发展偏离了最初的发展目标。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认真总结好发展经验,在整体上规划好城市的发展规模,把农业纳入城市产业规模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促进城市化的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扬.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和顺园社区“村改居”的分析[D].天津大学,2012.178-179.
[2]李水山.农村城市化建设与其相适应的农村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6):12-1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体制改革;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01
一、新型城镇化概述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产业将会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会逐渐上升,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则表现出城乡一体化、环境保护以及和谐发展等特征,促进中小城市、农村以及小城镇的统一建设。与以往城镇化建设不同,不再追求城市的大规模发展,而是提升城市的文化特征以及公共服务等,使城镇成为高品质的居住之所。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新型的地方在于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绝不牺牲农业和粮食以及生态环境,在重视空间扩张的同时,与环境和谐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为解决贫富问题,城镇化建设必要的途径,这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群众已经进入到小康,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发展的目标转变为全面步入小康社会,这个问题的难点集中在农村建设中,因此有必要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到城镇中,享受城镇文明、减轻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压力。
2.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三农”问题在几年前就已经提出,也是我国近些年发展经济发展集中体现的问题,在国家的发展中,想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就需要大幅度减少农村的适量,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吸纳到城市中,通过建设新型城镇化能够增加很多的就业机会,能够为提高人口素质和技能提供很大的帮助。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很多内容都是一些中小城镇的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建设能够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很大的帮助,能够为构建中国城乡体系提供基础。
3.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
目前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内需不足。长期的内需不足,但是城镇发展目标不明确,因此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转化经济发展形式的必要途径。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能够极大的扩大内需,极大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需求水平。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每年都会增加大量的城镇人口,这类人群具有非常大的消费力,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国的消费水平。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动力机制发展逐渐出现失衡,扩大内需是必要的选择,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也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形势的必要措施之一。
三、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措施分析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1.完善相关体制政策的建设
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将不会存在农民和市民的差异,而是将农民变为市民,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加快农民进城。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可以逐渐放宽条件,在农民建设中,将在城市工作的一些非农人员,或者是缴纳税金有一定年限的人员登记为城镇人口。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及时将加入农村建设的农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需要注意保证农民日常生活,在发展中,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事业保障。其次在建设中需要保证居民的住房需求,保证居民有自己的居住场所。最后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证农民进城后与城镇居民具有同样的养老、生育以及医疗等保障,可以将一些有困难的新型农村社区人员换纳入到养老保障范围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2.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
在城市的发展中只有保证规划的合理性,才能保证城市的健康发展。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宏观方面的城市、城镇等的规划发展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条件,在每一个城市、城镇的发展中,需要保证土地规划的统一性,针对专项规划,需要从整体发展出发,制定连续的发展措施。在规划制定后,需要同时开展管理和实施,由专门的部门开实施管理规划,避免规划的实施出现差错。在城市的规划发展中,需要注意一定要遵循城市的发展规律,为城市写阶段的发展提供基础,保证在不同的发展中,各个城市部门的建设能够很好的起到连接作用。成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规模下,产业和功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规划建设中需要正确判断城市的规划范围,充分挖掘城市的发展潜力,为后期发展提供基础。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有效的治理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依旧是每届政府必须解决的老问题,但是解决的思路却可以与时俱进。如若能够以新型城镇化的思维去发展经济,那么相信政府一定会以最小的机会成本,实现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双赢局面。调整产业结构的布局,构建、完善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同时可以用先进的科技水平,对工业三废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利用,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另外对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传统工业企业进行合理的市场化淘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并非要求政府放弃经济发展而去单纯的治理环境,而是希望政府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给予环境保护部门更多政策上的倾斜。政府部门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可以将环境建设指标投入到考核指标中,全方位入手,建设环境优美、集约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四、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加强引导,运用好指挥棒的作用,在关注显绩的同时,更要重视潜绩。目前在建设城镇化的过程中,存在严总污染、人口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部门政府盲目推进城镇化的情况,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这些都是需要逐渐加爵的问题,针对这些,我们要有理性的认识,认识到建设城镇化中存在的不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尊重市场,尊重人民,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参考文献:
[1]赵小平.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J].中国物价,2013(12).
关键词:淄博 鸟类 问题 发展
中图分类号:S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104-01
鸟类的保护与发展是我国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市在鸟类的保护中还专门成立了鸟类保护协会,鸟类保护协会的成立,有利于对我市鸟类的良好保护。根据我市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对鸟类的保护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由于我市的城市化发展较快,对自然界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我市的森林覆盖面积也缩小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使我市的鸟类明显的减少,这对于鸟类的良好保护,是一个很不利的因素。根据这种状况,必须做出必要的解决措施,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对鸟类的栖息地进行保护,鸟类的栖息地建设首先要着眼于恢复植被,建立人工的自然保护生态系统。建立好栖息地,才有利于鸟类的生存与繁殖。促进我市鸟类的良好保护。
一、淄博市的地理位置与鸟类的生存发展关系
淄博的地理位置是在我国的山东地区,总面积在5938平方公里,这里的旅游资源十分的丰富,并且气候适宜,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在一年四季各季节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年平均温度在13.9摄氏度,这样的气候条件很适宜鸟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且利于鸟类的良好繁殖。
二、淄博鸟类发展中现存的问题
从我国鸟类的发展主体来看,鸟类的生态学研究发展是在1990年开始的,在研究中充分的体现了生态建设与鸟类保护的重要性,在研究中对濒临灭绝的鸟类也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如何有效的保护鸟类是鸟类生存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1.鸟类繁殖中的问题
鸟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鸟类的良好繁殖,在鸟类的的繁殖中,一直是鸟类研究中重要的问题之一。根据我市的现在发展状况来看,在鸟类的繁殖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没有良好的繁殖场地,原因就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造成了生态的破坏,使鸟类的栖息地受到一定的破坏。在这种状态下,鸟类的生存都存在问题,就更不要说鸟类的繁殖了,根据这一现象也充分说明了为什么鸟类的数量和种类会减少的原因。繁殖是保护鸟类数量和种类的唯一解决办法,在鸟类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破坏,鸟类还能怎么繁殖呢?
2.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越来越快,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城市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扩大建设,在建设中,就要扩大对土地的利用,并且还要对植被进行清除,这样才能为城市建设更多的建筑物,在建筑中,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还造成了城市的建设垃圾。生态环境不仅为人们的良好生活有促进作用,还利于人们可持续的发展,但是破坏了生态环境,不仅使人们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就连鸟类的生活环境也受到了破坏,鸟类主要都生长在植被较多的地区,在生态环境好的地方,才是它们的家。但是生态遭到了破坏,也就是鸟类的家园受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鸟类的数量一定会减少,一些受不了自然环境变化的还会导致死亡。
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在人类的不断发展中,科技化、信息化逐步的走进人们的生活。在人们不断的多自然的开发,造成生态的破坏,在工业的大肆发展中,不仅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还加速了全球的气候变暖现象,气候变暖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人们在发展中,没有注意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而造成的。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状态下,鸟类的生存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威胁。直接导致鸟类数目的减少和种类的减少。
三、在鸟类的生存发展中应对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我市认识到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对鸟类造成的巨大不良后果后,对鸟类的保护及生存发展制定出了可行性的计划,针对现存的问题,也制定了一定的解决方案,根据下文的简要阐述,会让大家了解到如何进行鸟类的良好保护。
1.加强鸟类资源的保护,对稀缺的品种进行科学的研究。对稀缺的鸟种进行科技的投入,实行科学的繁殖,在繁殖后的幼鸟管理中,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对幼鸟进行科学的管理,在其长大后在放回到大自然中,这样有利于鸟类回归自然塑造本性,在对鸟类的繁殖中,一定要利用科学的先进技术,良好的进行繁育,促进我国稀缺鸟类数量的增加。
2.对自然环境进行良好的改善,是鸟类生存的关键,在鸟类生存的栖息地中,一定要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对破坏的植被进行良好的修复,在修复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植被幼苗的管理,保证植被的建设质量,这样才有利于鸟类栖息地的建设,使鸟类能够安心的生存,这样建设,不仅保护了我市的鸟类的生存发展,还促进我市生态文明的良好建设,为我市构建文明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在鸟类的研究上也要做一定的工作,加强专业的人员进行对鸟类的研究,在鸟类的生存发展史中,还有许多的未解之谜,需要人们去研究,这样更有利于人们对鸟类的生存发展更好的了解。加强研究方法的探讨,20年来我国开展了许多内容的鸟类生态学研究,但却未见有专门从鸟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角度、探讨方法学的研究论文,少量的有关方法学的论文也均为介绍性的文章。而国外学者非常关注鸟类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学探讨,在许多国际性重要学术刊物上均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著。提倡长期的系统研究 纵观国内外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大多是长期积累甚至于几十年的积累,例如英国对大山雀的研究,这样才有可能发现一些理论问题或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但国内鸟类生态学研究中最缺乏的就是对某一对象进行长期研究方面的工作。
4.提倡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是现代生态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并由此生了许多颇具活力的前沿性分支学科,如分子生态学、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等。虽然国内鸟类生态学的研究均已涉及上述领域,但多数只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国内学者应积极开拓鸟类分子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探索鸟类生态学现象、过程和规律的内在分子与进化机制及其理论。采用先进的行为观察与记录手段、科学的量化分析方法和理论进行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注重在基因水平上探讨行为生态学机制,特别是行为、生态和进化的相互关系,并将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引入到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之中。重视群落生态学理论与概念的探讨性、创新性与发展性研究,加强群落形成过程、群落稳定性、群落内物种共存持续性和景观群落生态学等鸟类群落生态学重要领域的研究工作。
四、总结
根据本文的介绍,对鸟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对存在的问题也制定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始终是自然界发展的主旋律。在鸟类的保护中,本文虽然介绍了几种保护的方法,但在实际的保护工作进行中,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针对存在的不同问题,利用科学的办法,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进行良好的解决。鸟类的生存发展关乎着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在鸟类的保护中,一定要遵循鸟类的生存原则,营造适宜鸟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制定保护鸟类发展的管理体制。这样,才能良好的促进我市鸟类保护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土地储备制度;问题;对策
一、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城市国有土地产权制度变革的衍生物。1987年9月,深圳市政府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第一块土地使用权,开创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先河,成为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一次革命性标志。随着改革不断向市场化方向的深入推进,1996年,上海市成立中国第一家土地收购储备机构一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2001年4月30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指出,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对建设用地试行收购储备制度。
土地储备制度是政府加强垄断城市土地供应的新的政策工具,通过土地储备制度,可以确保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有效控制土地供给,防止多头供地;有利于企业改制解困,盘活存量土地资产,高效合理配置存量土地;土地收购后,进行开发和整理,使一些规划不合理,环境较差的土地得以再开发和再利用;出让后的土地升值,增加政府土地收益,保证国有土地资产的增值。
二、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
1土地储备运作主体界定不清。
从目前来看,全国各地一般都建立土地储备中心作为土地储备的实施机构,明确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土地储备中心的管理机构,形成了政府与土地储备机构之间的委托关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城市土地发展中心一个部门的工作既要代表政府制定收购储备计划并根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具体实施土地收购储备等工作;又要参与到企业运营过程中,与开发商共同经营土地,便产生了政府部分官员的“寻租”行为。
2土地出让倾向于高端住宅。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土地出让作为这一行业的起始点正在起到关键性环节作用。同前,部分城市住宅价格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却飞速上扬,部分城市的土地储备机制运作过程中,存在单纯追求土地高收益的倾向,居民房价收入比例超过国际标准3至5倍,引起中国大部分低收入利益群体的强烈不满。
3土地储备的收益分配及征用补偿机制不健全。
土地储备中心在征购、回收土地时,需要对土地、地上建筑物等进行一定的补偿。由于补偿标准很低,导致很多郊区农村的农民出现了耕作无地、就业无门、保障无路的“困境”,拉大了城乡之问的差距和矛盾。
三、发展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对策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发展必须围绕资源配置、激励、约束、风险保障等方面。
1建立一个以政府为核心,土地管理部门为纽带,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土地储备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土地收购、储备和供应计划,保障政府对城市土地资产的有效经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1、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方而的含义:一是指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对各种房地产品的要求,又要满足子孙后代未来发展的需要。其中,包括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住宅业的稳定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完善及人居环境的改善等;二是既要保持产业自身不断增长,又要与社会以及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主要包括社会的公平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如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建材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产业发展的协调性等等。
2、房地产经济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关于房地产的话题在各种媒体上议论不断、争论不休。但是,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房地产业在近十年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绝对不能因噎废食,否定房地产业在促进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过程中的积极而重大的作用。必须要明确目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房地产业仍然是我国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之一。
房产业的最终产品为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场所。房屋能为商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园林花木业、家庭通讯业、房屋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家庭特约服务业、搬家公司、房屋买卖中介业等等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发展场所。如果没有房地产业为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场所,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难免会受到瓶颈的制约。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龙头产业,可以带动诸多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需要国民经济中的建材、设备、机械、冶金、陶瓷、仪表、森工、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相配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性十分明显。据测算,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每投入200元的住房资金,可创造相关产业140~440元的需求;每销售200元的住宅,便可带动260~300元的其他商品销售。因此,住宅建设若增加20个百分点,可望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个百分点,住宅行业每吸纳200人就业,可带动相关行业300~400人就业。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3.1房地产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偏重粗放发展,表现为效益增长主要依靠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过度消耗;空间资源鲜被认识,其合理利用和开发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并不丰富,尤其是土地、空间等资源在一些地区形势非常严峻。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对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并影响其他行业发展的事件屡见不鲜。在房地产下一步的发展中,资源的机会成本及合理利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3.2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开发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房地产在发展中建筑密度过高,容积率过高,产生“钢筋混凝土”丛林。城市缺少绿色空间,市区污染不易向周围散发,城市空气质量差;人们居住、生活感到压抑紧张;人们远离自然,使人类与自然隔离。更有甚者,长江中游部分地市围湖造田,开发房地产,大大降低了湖泊的蓄排洪能力,对整个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包括房地产在内的经济造成潜在威胁。
3.3与房产发展相配备的金融基础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的房地产金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已完成了基本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有些问题如不解决,将影响房地产经济的整体发展前景。首先是房地产信贷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房地产贷款长期倾向于开发贷款,住房消费信贷发展不足。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消费信贷一般占到整个房地产信贷总额的70%左右,而我国消费信贷占房地产贷款比例最大的银行还不到10%,仅占银行全部贷款总量的1%强。同时,住房消费贷款的发放也给银行资产安全带来隐患;房地产贷款的长期资金来源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金融二级市场缺位。还有,住房公积金缴纳范围和比率的扩大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低进低出的运营方式使资金使用低效率和显失公平。
3.4商品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空置率居高不下。
空置房地产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与外部客观环境不相适应引起的空置,包括上文提到的大大超过当地人口规模的房地产,以高利润为目标,不顾市场需求的房地产等。第二类是由于内部因素造成的房地产空置,包括开发商资质较低,开发的房地产质量存在问题、销售不畅、与周围已有项目雷同,缺乏自身特点,由于没有特点,没有优势导致的空置等。空置房地产不仅占用了大量宝贵资源,长期下去,还必将危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4、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4.1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首先要在政策上限制粗放型的房地产经济,努力使房地产经济向对资源集约利用的方向转变,尤其要提高对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应作好房地产发展中的科学规划,房地产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既要发挥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带动经济增长,也要避免那种过分超前,危害经济的行为。
4.2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房地产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生态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在建设项目决策之前充分听取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科学规划,在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物质功能,树立“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美好的生活办公环境;要求房地产与环境因素的衔接更加自然和优美,与周围的绿化、园林、小品等和谐搭配,相得益彰。
4.3逐步完善相关的金融体系,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
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房地产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根据我国目前的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应重点做好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增加消费贷款比重,并注意防范风险。另外,为解决房地产金融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期限错配问题,资产流动性问题,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业还应着手研究并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将一、二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金融大循环,打通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还能有效分散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房地产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向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转轨,提高整个房地产金融的效率。
4.4加强市场监管与宏观调控,保障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
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公平、高效的外部环境的创造。一方面,政府应将制度建设作为重点,减少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根除腐败、杜绝暗箱操作、严格执法、取消不合理收费。另一方面,完善现有房地产经济法律法规,包括制定各项明细的实施规则,尽量做到法律、条令、规则之间能相互配套,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依靠市场原则优胜劣汰,提高开发商的素质,使房地产项目与人口、源、环境相协调,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将房地产开发的短期行为和投机减至最低。
关于解决____新区建设用地供应等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
__月__日下午,市长____到______新区现场办公,专题研究新区发展中存在的建设用地供应等问题。现将会议研究决定的事项纪要如下:
会议指出,______新区承担着______转型发展、务实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职责,既是______经济新的增长板块,又是新的增长极,新区发展的快慢决定着______发展的快慢。______作为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要实现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主题必须突出发展,而______唯一的发展空间在新区。______转型发展中有“一长一短”,“一长”就是______工业基础比较雄厚,过去有力支撑了______的发展;“一短”就是对外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没有跟上。加快新区建设,提升新区承载能力,才能更好地推进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推进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实力。市本级与新区一体,支持新区实现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市本级才能发展壮大,______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备足发展后劲。
会议认为,______新区组建以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入驻了一批高成长、高科技、规模大、发展潜力好的项目和企业,有力支撑了发展;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拉开了发展框架,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新区领导班子工作思路清晰,工作重点突出,工作成效显著,应予充分肯定。但与全省先进城市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和不足,特别是实际工作中还存在推进机制不顺、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基本农田数量偏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等诸多制约新区加快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会议要求,要把推进新区加快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综合施策、全力支持,帮助新区解决实际问题,加快发展步伐。 ______新区既要坚定信心,也要增强危机感,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市的先进经验,自加压力、自我挖潜、加快发展、迎头赶上,努力实现良性循环、滚动发展、快速发展。针对新区提出的建设用地供应等六个方面问题,会议决定:
一、关于加强领导问题。研究成立市委副书记、市长____任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____任常务副组长,副市长____等有关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为成员的______新区建设推进领导小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解决______新区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二、关于简政放权问题。市直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______新区建设的决定》(______发〔20__〕10号)精神,将该下放的行政事项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新区,大力支持新区发展。新区要慎用权力,管好用好下放权限。
三、关于建设用地供应问题。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____,副市长____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城乡规划局负责,与有关县(市)区对接,调低新区管辖区域内基本农田比例,增加新区建设用地,进一步拓展新区发展空间。由副市长____牵头,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向新区倾斜,重点保障新区用地需求。
四、关于供地程序问题。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____牵头,市财政局、国土资源局负责,在严格执行国家、省规定的供地程序的基础上,确定土地出让金在市级财政周转所需最短时限,限期返还新区,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金周转效率。
五、关于规划审批问题。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____,副市长____牵头,市城乡规划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负责,对新区管辖区域内的商住项目,规划审批要严格执行程序,报市规划委员会研究确定;要严格执行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除上交中央、省部分外,其余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新区,用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新区规划工业用地范围内,符合投资强度和准入要求的工业项目规划审批,要快审快报,由主管副市长、市长审签。
六、关于社区规划建设问题。新区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区管辖区域内的社区是城市社区,原则上以多层和高层为主,要按城市标准、城市元素、城市功能,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______新区要学习借鉴外地市先进经验,建设好21个城市社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腾出更多建设用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参加会议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