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3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洪涝灾害防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临武 暴雨洪涝 风险 区划 评估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059-06
临武县位于湖南省南部的南岭山脉之中,是珠江流域与湘江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北江流域一级支流武水河的发源地,境内水系的70%为珠江水系。全境面积1 375 km2,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1960―2010年平均降水量1 415.8 mm。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之成为湖南省山洪灾害的高发区,尤其是近些年来,山洪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受灾程度都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湖南抗洪救灾的前沿阵地。为此,文章依据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灾情资料,应用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临武县暴雨洪涝灾害的特征及成因,以期为今后山洪灾害的防治提供现实参考。
1 资料来源和统计方法
文章使用的资料来源于临武县气象观测资料、临武县自然灾害史料、临武县志等。临武县气象局气象观测始于1959年3月,所以基本气象观测资料采自1961―2010年,并采取相应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相应的资料处理,由此得出年、季、月降水量的相应序列和变化趋势。
四季划分:冬季(上年12月至当年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
2 临武地理
临武县因依武水河畔(北江一级支流)而得名。武水河发源于临武县西瑶乡境内的分水岭,从西向东穿过临武大部分地区,经宜章、韶关汇入珠江一级支流――北江。临武县位于湖南省南部,属南岭山脉中段,全县国土面积1 375.24 km2。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丘岗起伏。总体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山丘地貌。其基本特点是:西部是连绵的西山,最高峰天头岭海拔1 711.8 m;北部是东山山脉(香花岭),最高峰通天庙海拔1 594 m;东北部为南岭山脉的骑田岭;东南部为丘岗山地;中部是山间小盆地。全县总的地势是由北方向东南倾斜。临武县境最低点位于武水河出境处(临武县水东乡的五塘冲河床)海拨203 m,县气象局拔海高度292 m。
3 临武县的降水特征
3.1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临武县是湖南省雨水比较充沛的地区之一。1960―2010年的51年间平均年降水量为1 415.8 mm;从图1可以看出,临武县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2002年降水量多达2 074.7 mm,而少雨的2004年只有942.1 mm,两者相差1 132.6 mm。半个世纪以来,临武县出现两个多雨时段和3个少雨时段,两个多雨时段分别是1968―1977年和1992―2002年;3个少雨时段分别是1962―1967年、1986―1991年和2002―2009年。
3.2 降水量的四季变化
临武县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春季(3~5月)最多,平均降水量为523.6 mm,占全年雨量的37%;夏季(6~8月)次之,平均降水量为506.5 mm,占全年雨量36%;秋季(9~11月)平均降水量为201.8 mm,占全年雨量的 14%;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最少,平均降水量为183.6 mm,占全年雨量的13%。冬季平均降水量只有春季平均降水量的35%(见图2)。
3.3 降水量的月际变化
临武县各月降水量月季变化非常明显,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平均为636.0 mm,占年雨量的45%,其中6月份平均降水量最多,平均达240.3 mm。12月平均降水量最少,平均只有41.7 mm。各月最多、最少降水量的变化与各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见图3)。
4 暴雨洪涝灾害的特征
暴雨洪涝是临武县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暴雨或局地强降水往往引发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水土流失严重,并导致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史料中就有“大水,漂流房舍无数,溺死者不可胜计”“大雨倾盆,山洪暴发,沿河尽成泽国,淹死百人”等记载。在1961―2010年的50年当中,共出现≥50 mm暴雨179次,平均每年3.58次,最多的2002年达11天之多。出现≥100 mm大暴雨31次,平均每年0.62次。一日最大降水量 211.9 mm,出现在1994年6月16日。特别严重的是1968年、1994年、2002年、2003年和2006年。1968年6月15~24日连降暴雨~大暴雨,10天雨量达511.1 mm,其中6月24日一天的雨量达161.0 mm,由于降水量多且强度大,使得还未完全竣工的长河水库出现重大险情。1994年6月13~17日连续5天暴雨到大暴雨,总雨量达454.6 mm,其中6月16日达211.9 mm,为临武有雨量记载以来的最大日降水量。由于连日暴雨,河水暴涨,武水桥头水深近1 m,沿河两岸尽成泽国,倒塌房屋5 000多间,8 000多人无家可归,因灾死亡和失踪27人。2002年8月7日,全县普降暴雨,其中金江一带大暴雨,导致山洪暴发、山体崩塌和泥石流,造成死亡和失踪人数达34人的重大自然灾害。另外,局地性的大暴雨也往往发生山洪暴发,并导致泥石流发生。如2003年5月13日,香花岭地区的三十六湾地区降水量达161 mm,山洪暴发导致泥石流,许多个体小矿的厂棚被夷为平地,造成死亡和失踪30人的重大灾难。
4.1 暴雨的年际变化
临武县暴雨出现次数具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1961―1985年之间,每年暴雨次数在1~6次之间波动,年际变化相对比较平和。1986年以后每年暴雨次数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最多的2002年达11次之多,而1986年全年无暴雨。
临武县暴雨出现次数也具有较明显的年代变化。≥50 mm暴雨20世纪90年代最多,达47次,平均每年4.7次,而20世纪80年代最少,平均每年2.7次,即90年代比80年代平均每年多2.0次。≥100 mm大暴雨20世纪60年代最多,平均每年1.0次,而20世纪80年代最少,平均每年0.2次(见表1)。
4.2 暴雨的季节性强
临武县在1961―2010年50年间的每个月都出现过暴雨,但主要发生在4~8月。4~8月的暴雨发生次数占总数的82.68%。6月份是发生暴雨最多的月份,占全年总数的29.61%(见表2)。
同样临武县大暴雨主要出现在4~8月,6月份最多,50年间共出现13次,占全年的42%。所以6月份也是临武出现洪涝灾害最多、灾害损失最大的月份。
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频次与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是相吻合的,4~8月既是临武县的雨水集中期和强降水频发的季节,也是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最多的季节。尤其是春夏之交的6月,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次数之多占全年的近30%。
从表3可知,临武县1960―2010年的51年间共发生46次山洪灾害,其中有43次发生在4~8月,这表明洪涝灾害在年内发生的时段性较强。另外,临武县山洪灾害发生时间早,结束时间晚。从4月初到10月底均可发生。从人员伤亡情况分析,发生重大人员伤亡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5~6月和8月,这也验证了造成临武暴雨洪涝灾害的天气系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5~6月是受西风带系统影响,8月多受热带系统(如台风)影响。
4.3 暴雨洪涝灾害有一定的周期性
从图4可以看出,临武县年降水量具有较明显的周期性。按每5年平均降水量划分,临武县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80年代前期和90年代5年平均降水量都出现峰值;70年代后期、80年代后期,5年平均降水量都出现低谷。在1960―2010年的51年当中,1992―1997年的年降水量达到最多,5年平均值达1 674.2 mm。
按每10年平均降水量划分,临武县降水量也具有较明显的周期性。20世纪9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多,10年平均为1 578.9 mm,其次是20世纪50年代。而20世纪8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少,10年平均为1 441.1 mm,次少是20世纪60年代。(见图5)
据查询统计(见表4),临武县自西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至1950年的2 129年间,有记载的山洪灾害有162次,大约13年一遇。1951―2010年的60年间,出现48次不同程度的暴雨山洪灾害,平均每年0.8次。其中1981―2010年的30年间,出现35次不同程度的暴雨山洪灾害,平均每年1.17次。尤其是2002年一年就发生4次暴雨到大暴雨的洪涝灾害,另有4年每年发生3次暴雨到大暴雨的洪涝灾害。
4.4 暴雨洪涝灾害地域性强
临武县暴雨洪涝灾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山区(尤其是矿区)是山洪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由于采矿造成地表疏松,矿石废料乱堆,一遇暴雨,常常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泥石流沿着山冲(山沟)一路冲刷,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件。如2002年8月7日,金江一带(煤矿区)大暴雨,山洪暴发、引发山体崩塌和泥石流,造成死亡和失踪人数达34人。又如2003年5月13日,香花岭地区的三十六湾一带(有色金属矿区)日雨量达161 mm,山洪暴发导致泥石流,造成死亡和失踪30人的灾难。河谷低洼地带也是临武县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区之一,如1994年“6.16”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洪水造成土地乡古城村等地27人遇难。
5 人类活动与洪涝灾害
(1)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促使全球气候变暖,最终将影响到洪涝的变化。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相同洪涝程度的条件下,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大。
(2)毁林开荒的后果:陡坡山地过度开垦,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土地对水的涵养能力不断下降,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有的地方甚至发生泥石流。近些年来,有些地方对山地掠夺性的开发严重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岩溶地区的石漠化现象凸显,极易出现旱涝急转。
(3)乱采滥挖的后果:临武县盛产煤炭和有色金属矿,前些年无序的矿产开发,山体千疮百孔,废矿尾矿堆积如山。一遇强降水,洪水裹挟着废渣尾矿顺山坡山冲滚滚而下,形成泥石流或废矿尾沙流,从而造成严重的灾害损失或人员财产损失。
6 暴雨洪涝灾害损失大
临武县是暴雨洪涝灾害的重灾区,也是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较多的区域之一,其原因除与强降水有直接联系外,还与其特殊的山地地形、松散的地表、矿渣的乱堆有一定的关联。一旦发生强降水或持续性大雨,往往容易诱发山体塌方或泥石流,造成重大洪涝和地质灾害,甚至发生人员群死群伤的重大灾害。1994年“6.16”特大洪涝死亡失踪27人;2002年“8.7”金江地区洪涝、塌方造成34人死亡失踪;2003年“5.13”临武三十六湾地区局地大暴雨引发泥石流造成死亡失踪30人和2006年“7.15”碧利斯台风造成重大灾害(死亡7人)就是如此。
从表5可知,在1961―2010年的50年中的46次暴雨洪涝灾害中有15次出现了人员死亡(失踪),共造成人员死亡和失踪159人,平均每年3.18人,平均每次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和失踪10.6人。其中一次性洪涝灾害死亡和失踪人员在1~3人的次数5次,占33.3%;造成死亡和失踪4~9人的次数5次,占33.3%;造成死亡和失踪10~29人的次数3次,占20%。一次性洪涝灾害造成死亡和失踪30人及以上的特大灾情2次,占13.3%。
从表6可知,在1961―2010年的50年中,洪涝灾害共造成人员死亡159人,平均每年3.18人。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是随着年代的推移而增加。20世纪60年代死亡3人占2%,70年代死亡10人占6%,80年代死亡12人占8%,90年代死亡30人占19%。进入21世纪以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和失踪的重特大灾害猛增,10年间死亡104人占65%,且重特大事件也明显增多,如2002年“8.7” 洪灾造成人员死亡和失踪30人,2003年“5.13”,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和失踪人数34人。
临武县耕地面积13 760 hm2。从表7可知,在1961―2010年的50年中,洪涝灾害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91 529 hm2,平均每年1 830.6 hm2,相当于每年有13.3%的面积的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是随着年代的推移而增加。20世纪60年代受灾面积1 524 hm2占1.7%,70年代受灾面积4 318 hm2占4.7%,80年代受灾面积3 395 hm2占3.9%,90年代受灾面积27 196 hm2占29.7%。进入21世纪以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猛增,10年间受灾面积55 096 hm2占60.2%。
从表8可知,1961―2010年的50年间,洪涝灾害共造成倒塌房屋9 270间,平均每年倒塌185.4间,相当于50年间每一百人口因洪涝灾害倒塌房屋2.8间(2010年第六次全县人口普查,临武人口数331 871人,人口密度为240人/km2)。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房屋倒塌也是随着年代的推移而增加。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居民房屋倒塌明显增加,1991―2010年的20年间,共造成倒塌房屋8 792间,占所有倒塌房屋的95%,平均每年倒塌439.6间。其中1994年“6.16”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一次就造成倒塌房屋5 000余间,占所有倒塌房屋的54%。
从表9可知,1961―2010年的50年中,洪涝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4 548万元,平均每年损失3 691万元。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也是随着年代的推移而增加。进入21世纪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猛增,2001―2010年的10年间,共造成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3 741万元,占所以损失的83%,平均每年损失15 374万元。最为严重的是2002年“8.7”洪涝灾害,造成全县死亡和失踪34人,倒塌房屋229间,造成农作物成灾面积达7 063 hm2,该次灾害造成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41 000万元。
7 暴雨洪涝灾害区划评估
根据历年洪涝地质灾害发生地点、人员伤亡情况,考虑地形地貌、植被、人为因素(采矿)等,进行综合分析,对临武县洪涝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如下。
Ⅰ类:高山矿区:临武素有有色金属之乡和煤炭之乡的美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北有香花岭及周边的有色金属矿区,东北部是金江、水东等煤炭矿区。该区域山势陡峻,由于采挖严重,使得地表非常松散,且矿渣尾砂堆积。每遇暴雨极易发生山洪,甚至发生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极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是临武县暴雨山洪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
Ⅱ类:河谷地带:人类习惯于择水而居,河流两岸多为冲积平地,土地平坦肥沃,该地区耕地较多、人口稠密,是人类繁养生息和生活的首选之地。武水河两岸的地势低洼地区,包括城关、武水、花塘、南强、土地、汾市和金江、水东的大部分地区。该区域处于武水河及其支流两岸,地势低洼,每遇暴雨就容易出现洪涝,轻则冲毁河堤、淹没农田,重则淹没村庄,冲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所以河谷地带是临武县暴雨渍涝灾害重灾区。
Ⅲ类:山区:该地区包括西瑶、武源、大冲、镇南、接龙等乡镇及万水、双溪等乡镇的部分山区。该区域山高坡陡,遇暴雨后,洪水暴涨暴跌,洪水冲击力大,是山洪灾害的重点防范区。
Ⅳ类:丘陵区:该地区包括除Ⅰ、Ⅱ、Ⅲ类的其他乡镇,该区域多丘岗平地,地势较低,耕地面积大,人口稠密,比较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但造成人员伤亡事件较少。
8 暴雨洪涝灾害防御措施及建议
洪涝灾害是由暴雨或持续性强降水引发的,洪涝灾害危害的大小,暴雨是直接因素,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在随之增加。为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减少暴雨洪涝可能带来的危害,建议如下。
(1)加速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和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联防联动,提高防汛抗洪信息的科学综合能力。
(2)合理规划,合理避险,加大全民防灾避灾和抢险救灾的知识教育,不要在河道和行洪区建房、建厂,对在河道、行洪区及易发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村庄实行有计划的移民。
(3)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实施综合治理,严禁乱采乱挖乱垦,大力治理水土流失,大力施行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恢复森林水库功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
(4)加强水利建设,维护保养好山塘水库等水利设施,疏通河道,加固河堤,提高水库山塘拦洪蓄洪能力和河道的泄洪能力,保持排水畅通,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秦大河,彭广,刘立成,等.洪涝(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M].气象出版社,2006.
关键词 气象灾害;农业生产;影响;山东微山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03-01
微山h位于山东省南部,地处东经116°34′~117°24′,北纬34°27′~35°20′,南北长120 km,东西宽8~30 km,总面积1 779.8 km2,辖15个乡镇,68万人,境内有北方最大淡水湖――南四湖,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全县气候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境内多西南大风,雨水稀少,空气干燥,常发生春旱;夏季受东南风的影响,温度高,湿度大,常形成大范围降雨;秋季秋高气爽,有时出现阴雨连绵天气;冬季常有偏北大风,天气干燥寒冷,雨雪稀少。经查询近30年气象灾害资料发现,影响微山县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大风、寒潮、雪灾[1-3]。
1 暴雨洪涝灾害
据我国气象有关规定,24 h降水量为50 mm或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易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从而导致堤防溃决以及农作物被淹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微山县1981―2010年暴雨日数为85 d,平均每年暴雨日数为2.8 d。暴雨洪涝灾害是目前对微山县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6―9月,汛期期间降水强度大、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次数多等条件极易造成暴雨洪涝灾害。2005―2015年,微山县发生暴雨洪涝灾害4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05亿元,其中2005年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影响最大,造成该县房屋倒塌1 683间,农田受灾面积14 252.47 hm2,绝产面积4 415.73 hm2,养殖受灾面积7 948.93 hm2,损毁大棚面积93.47 hm2,直接经济损失达3.1亿元[4-5]。
2 大风灾害
大风指近地面层风力达蒲福风级8级(平均风速17.2~20.7 m/s)或以上的风。大风会毁坏地面设施和建筑物,危害甚大,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微山县1981―2010年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17 m/s的大风日数为84 d,平均每年2.8 d,最多年份有6次大风天气。大风易造成建筑物倒塌,对作物等产生机械损害,长时间的大风会造成土壤风蚀、沙化等,大风甚至还会引起风暴潮、沙尘暴等。微山县2005―2015年共发生3次大风气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5亿元。其中,2007年7月11日的一次大风天气过程瞬时风速达32.7 m/s,造成该县9个乡镇出现不同程度的灾情。据民政部门统计:倒塌房屋共1 691间,农田受灾面积3 862.67 hm2,养殖受灾面积630 hm2,损毁鸭棚123个,刮断树木58 000余株,损毁网箱490个,欢城镇重伤2人,夏镇街道轻伤2人,直接经济损失达4 10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3 500万元。
3 干旱灾害
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无法满足人的生存与经济发展需要的气候现象。干旱灾害自古以来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重大危害,时至今日,仍无法有效避免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反,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紧缺状况日趋严重,目前干旱化气候灾害已成为全球问题。
2014年进入汛期以来至7月24日,微山县降水量100.1 mm,较历年同期偏少179.2 mm。气温持续偏高,日蒸发量大,土壤缺墒,导致农作物干旱灾情严重,湖面及鱼塘水位急剧下降,造成大量养殖鱼、虾、蟹死亡。此次干旱灾害导致该县10个乡镇(街道)出现旱情。据民政局初步统计,全县受灾人口13.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 929.6 hm2,其中成灾影响面积2 904.3 hm2,绝产面积6 744.7 hm2;网箱受影响面积562 hm2,严重影响面积979.4 hm2,绝产面积1 706.8 hm2;鱼池、鱼塘受影响面积2 853.7 hm2,严重影响面积3 968 hm2,绝收面积224.6 hm2;网围受影响面积1 973.4 hm2,严重面积3 440.5 hm2,绝产面积2 104.3 hm2。全县直接经济损失3.566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3.566亿元。
4 寒潮灾害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即称为寒潮。寒潮的发生范围较广,其导致的降温通常超过农作物的耐寒能力,从而引发农作物霜冻、冻害等。
不同地区不同种类农作物的耐寒温度不同,如豆类、北方春小麦和油料作物可承受-10~-7 ℃的低温,萝卜可耐-6 ℃的低温,白菜可耐-4 ℃的低温,而玉米、马铃薯只能耐-3~-2 ℃的低温。同时,植物在不同生长发育期阶段的耐寒能力也有区别,大部分农作物在温度降到约0 ℃时就会明显受害。
5 雪灾
雪灾是由于长时间大量降雪导致的积雪灾害。2015年11月24―25日微山县普降大雪,降雪量35.7 mm,最大积雪深度达22 cm,受积雪影响,灾害造成该县6个乡镇的塑料大棚、牛棚、厂房被积雪压塌。据初步统计,此次灾害造成全县受灾人口共计81人,受灾面积6.03 hm2,垮塌塑料大棚76个,倒塌牛棚11间,压死黄牛51头,压塌厂房17间,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38万元。
大雪天气时应及时采取防冻害措施,避免持续低温对农作物造成危害。设施农业方面,要做好大棚的防风加固,并注意棚内的保温、增温,保障蔬菜的正常供应。同时,大雪过后应及时清除农作物大棚上的积雪,一方面减轻大棚塑料膜的压力,另一方面提高大棚透光性。与此同时,做好冬季蔬菜瓜果的储藏与管理工作。为避免雨雪天气导致田间积水,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应定期进行“三沟”清理工作。此外,加强日常田间管理,提高作物的抗旱性能。
6 结语
除以上几种主要的气象灾害外,干热风、冰雹也极易对农业经济造成较大的影响。应做好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增强灾害防范,确保农业丰产丰收,尽量避免经济损失。
7 参考文献
[1] 辛吉武,许向春.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灾害学,2007(3):85-89.
[2] 张养才,何维勋,李世奎.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3] 杨尚英,张梅梅,杨玉玲.近1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7):106-108.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作物产量;影响
引言
近年来,为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作物种植,逐渐取代传统的种植模式,如果树、蔬菜、茶叶种植等。然而,频发的气象灾害,如台风、干旱、洪涝、霜冻等,对农作物产量有着极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导致颗粒无收,不仅影响农民的收入,更会影响到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农业气象灾害,采取相应防范措施,降低其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1常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主要特点
1.1常见农业气象灾害种类
1.1.1暴雨洪涝灾害暴雨洪涝灾害即因长期暴雨而导致的江河湖泊洪灾和城市中小河流涝灾,致使房屋、田地等受淹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作为最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暴雨洪涝灾害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常多发于东部及南部地区,尤其是两湖、两广地区,且具有强度大、范围广、季节性长等特点,更易造成灾害[1]。对农业生产有着极大的破坏性,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若出现持续性大暴雨天气,将会导致中小河流水位超警戒,甚至河岸决堤等现象,一旦洪水冲过河道蔓延到农田就会冲毁农作物,甚至还会出现颗粒无收的现象。因此,在汛期来临之前,要做好基础水利工程,对区域内所有河流进行调查汇总,及时根据水流状况和降水量对堤坝或者相关蓄水设施进行加固防护。
1.1.2干旱干旱是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有着极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降雨量较低或者由于其它因素导致土壤中水分含量较低的地区多见,在干旱状态下土壤中的水分会流失,出现不同程度的干裂。水分是植物生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物质,一旦出现土壤水分收支不平衡,就容易发生土壤干旱,无法提供充足的土壤水分以保障作物正常生长,进而导致农作物减产[2]。通过修建调水蓄水工程,重新规划分配水资源,与其它地区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干旱。若某地常发旱灾而另一地却洪灾较为严重,这两地就可以共同建立一个远距离跨地域的调水工程,平衡两地的水资源[3]。
1.1.3风害风害是风力过大所导致的气象灾害,会出现农作物倒伏,花果脱落等,严重时还会将农作物连根拔起,特别是台风灾害,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而且还会伴随着强降雨。台风所带来的灾害一般具备毁灭性强、季节性和人为难以控制等特点,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产生巨大的影响[4]。此外,还有强对流天气中的雷雨大风天气,若对流性较强,风速较大,同时伴有强降水或冰雹,则对于农作物可能是灭顶之灾。
1.1.4雹灾出现冰雹灾害会对树体产生非常严重的损伤,不仅会将树上的果实打落,还会损害叶片等器官,甚至会打烂树皮,导致树干上出现很多疤痕。幼果被打伤,虽然有可能成熟,但是会降低果实的品质。果实在接近成熟时,若受到损伤很容易腐烂,因此会对果农产生极大的影响。冰雹灾害一旦发生,对农业影响较大。
1.1.5冻害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某一个地区的气温长时间处于较低的状态,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很大抑制,造成减产,甚至还会出现绝收的现象。通常从深秋到初春这一阶段很容易受到霜冻的影响,如果气温长时间在0℃以下,农作物的细胞就会受到极大的损害,植物的根部也会出现一定的伤害,甚至会导致植物直接死亡。如发生积雪或霜冻,极易使冬小麦、油菜、果树、茶树等遭受冻害[5],严重的会造成冬小麦等作物不能出苗或出苗后立即死亡,果树、茶树等苗期受损,影响生长周期、降低品质,直接导致作物减产,影响经济效益。由于农作物种类、种植地区、水分、发育等因素的差异,冻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及时进行低温冰冻预警,并根据当地壤特质和气候类型选择抗冻耐寒的作物品种,结合有效的御寒防冻措施,如建设大棚、铺盖地膜、使用增温防冻剂等,可减轻冻害对经济作物的危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2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
对近年我国比较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2.1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暴雨洪涝灾害、雹灾、冻害季节性特点最为明显,干旱以春旱、秋旱为主,风害以春夏之交的雷雨大风和夏秋季的台风危害性最大。如,春天的西北地区出现干旱,由于季节性气候变化所导致的。
1.2.2具备局部性、地域性的特点我国不同地区出现的气象灾害,其强度和种类都具有一定的规律。东北地区出现干旱和冻害的几率相对较大,而南方地区出现暴雨洪涝灾害、风害的几率则相对较大。
1.2.3具有并发性的特点不同气象灾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一种气象灾害出现时,也会伴随着其它灾害,且经常会多种灾害同时出现。一般旱灾过后,很可能会带来严重的虫害;洪涝灾害出现以后可能会出现瘟疫,而这些灾害的出现都会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影响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6]。
2农业气象灾害对不同种类农作物的影响分析
2.1棉花低温冻害及防御措施
棉花幼苗对于低温病害的抵抗能力在逐渐降低,很容易受到霜冻等灾害的影响。一旦出现霜冻,幼苗就会呈现水浸状,太阳出来后会变成暗绿色,受到低温病害较轻位置可能恢复,而受到冻害比较严重的位置则会干枯,死亡。表1为不同苗龄的低温冻害指标。在棉花吐絮以后,如遇最低温度低于0℃或地面的最低温度超过-2.5℃,就会导致棉花纤维停止发育,影响棉花的品质。如果冻害相对较轻,可能会导致棉花大面积叶片死亡,影响棉花的质量和产量;如果霜冻比较严重,会直接冻死叶片和棉铃,对于棉花的产量会产生极大的影响[7]。防御措施:在出现低温冻害之前,可以使用人工燃烧湿柴草熏烟的方式形成烟幕,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地层的温度,而且也能够有效防止日出后温度过高;在夜间,可以使用麦秸秆等物质进行覆盖,能够有效提高苗床的温度;可以尽量早播种、早定苗、早开花;使用人工催熟剂进行喷撒,能够有效防止低温病害。
2.2苹果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2.2.1干旱苹果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保证其对水分的需要,任何时期发生干旱缺水都会影响苹果树的发育,并最终影响产量和品质。表2为不同时期缺水对苹果树影响,可以看出水分对苹果树整个生育期都至关重要。苹果生育对水分的要求,年降水量达到500~800mm,生育期月平均降水量达到50~150mm,月降水量<50mm将出现干旱[8]。防御措施:防御干旱要加强果园灌溉设施建设,实施果园种草等改善果园小气候,降低土壤和果树枝条水分蒸发和减轻午旱危害;合理施肥、修剪,增强果树的抗旱能力。
2.2.2风害大风会降低树体营养生长量,导致枝、叶短小,树体矮化,树冠畸形,树体机械损伤。一旦风速超过10ms-1,很可能会导致树木的枝条折断,甚至还会使整个树木连根拔起。大风天气会导致树叶提早掉落,减少树体的营养,不仅影响果实的正常生长,还影响花芽的分化以及果实来年的生长状况。此外,出现大风天气还会使土壤过快干旱,影响植物根系的正常生长,导致果树抽条。植物在花期时受到大风影响,不利于植物的开花坐果。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6~7ms-1以上的大风,可能会影响花的授粉以及昆虫的正常活动,降低周围的温度和湿度,导致柱头变干,影响授粉。受大风天气的影响,还会使吹来的风沙黏在柱头上,影响植物的受精能力,也会形成大量的落花落果。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大风灾害,会使植物果实出现剧烈摇摆,导致果实脱落,果皮酸化,进而影响果实的外观以及品质,导致苹果减产。防御措施:建园时加强营造防风林,可减轻风沙危害;合理应用整形修剪技术措施,使果树树冠更易抵御大风侵袭;遇大风、沙尘暴危害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3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策略
3.1完善气象服务,减少灾害损失
农业部门和气象部门需要加大配合力度,在种植区域建设气象监测设施和气象预测系统,利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根据当地气候变化的规律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形成特定的气象简报,及时准确预测气象灾害发展的趋势。一旦发现可能会出现气象灾害,需尽快上报农业部门,做好灾害的防范工作,还可以通过广播、网络、短信等途径,为农户和相关种植企业提供有效的气象服务,以指导农作物的生产,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生的不良影响。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建设完善的气象服务网络,以提高气象监管的硬件水平,针对气象监测进行科学的分析,尽量在灾害发生之前做好减灾防灾工作。
3.2建立灾害预测体系
积极完善气象服务配套设施,结合当地气象灾害分布特点,建立有效的评估制度,对收集到的各种气象信息进行妥善整理和分析,准确评估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相应的灾害信息。做好灾害的预警工作,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方式传递灾害信息,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提高农作物的抵御能力,尽量降低对农作物产生的影响,同时通过信息平台还可以更加全面地开展气象灾害评估工作,完善预警机制的相关内容。
3.3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的事后防御体系
进行事后补救的主要目的是尽量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所以相关部门需要在灾害救助上加大注意力度,发生气象灾害以后,积极发放救助资金。如果农作物无法继续生长,则应安排农户从事新的生产活动。还可以进行农业保险,引导农户及时了解农业保险内容,发生灾害以后,及时落实农业保险,尽量降低气象灾害对农户产生的影响,保证农民的利益。
关键词:湖南怀化农业;气象灾害;对策
1灾害类型
1.1洪涝灾害
可分为洪灾、涝灾、湿害,洪涝的形成与降雨量、地理位置、图绕结构植被、季节、作物生物期、防洪设施等密切相关。多数情况是由于持续性降雨、暴雨、特大暴雨造成的江河洪水泛滥,淹没或冲毁作物,造成减产或绝收,怀化地区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夏季,洪涝灾害较为频繁,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气象灾害。
1.2冷冻灾害
农业冷冻害主要包括低温冷害和冻害,其中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低温冷害是指作物在生产期间,因温度偏低,影响正常生长,或者对作物的生殖和生产过程造成障碍,从而导致减产的农业生产灾害;冻害是指植物在越冬期间,在低于0℃的严寒条件下,作物体原生质受到损害,导致植株受到损害或死亡的现象[1]。
1.3风雹灾害
是一种局地性很强的农业灾害,对作物枝叶,茎秆,果实产生机械损伤,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风雹天气产生于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是由于特殊的气象条件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防御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不断发展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内容,根据怀化实际情况,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灾害普查办法》、《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管理条例》、《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管理办法》、《农业气象培训管理办法》、《气象灾害调查评估管理办法》、《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条例》,不断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气象灾害普查、评估、灾情收集等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一套适合怀化地区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针对具体作物品种,开展气象灾害指标研究,提高指标确定性和针对性,加强病虫害发生发展对气象条件关系研究;以怀化高山刺葡萄为例,全面进行综合分析,减少病虫害造成的灾害和污染。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设,提高农业气象灾害产品的预警服务效率;深化农业气象灾害科普知识宣传,打通“最后一公里”,切实做好服务农户的工作,为怀化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积极研究部署农业自然灾害隐患排查和农业“三防”工作,切实提高认识,增强“三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讲政治的高度,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将“三防”工作列入常态化、制度化,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业“三防”工作。强化预案,提高农业“三防”防御能力。厅“三防”办设在应急办,“三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机构,要切实负起综合协调、统筹的责任和做好预警、预报,做到农业救灾复产资金、物资、人员、技术储备四到位。尽快建立完善农业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应急联合值守,切实提高农牧系统应急能力。迅速行动,做好安全隐患风险排查工作。加强安全检查,做好农业系统行业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指导督导,切实加强汛期安全防护工作,切实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扩大农业灾害保险的范围,着力研究推动有关天气衍生品、天气指数保险等金融工具和保险产品,为农业防灾减灾和农业安全生产提供新路径。不断适应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积极有效抗击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抵御自然灾害水平,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我国危害最大的农业气象灾害是干旱和洪涝。据统计,在1949—1991年期间,有14a发生严重干旱,其中又以1959、1960、1972和1978年最为严重,受灾面积都在4~50亿m2,成灾面积在200亿m2以上;其中3a粮食减产都在1500万t以上。洪涝灾害平均每年受灾面积1100亿m2,成灾面积4329亿m2;1954、1956、1963、1964和1985年灾情较突出,1991年江淮水灾更是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气象灾害又有范围逐年扩大、发生频率不断提高的趋势,干旱的影响增加,西北地区有干旱化的趋势,温室效应有改变农业气象灾害格局的趋向。事实表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困扰日益上升,影响着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针对春季复杂多变的天气特点和近期气候趋势,气象部门将利用温室大棚小气候观测站、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点、电子显示屏等设施,切实加强农业气象精准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及时为特色设施农业提供专题服务信息,更好地为农户趋利增收、减灾避害提供支持。加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培训,讲解光、温、水、气等农业气候资源及变化规律对农业生态适应性和农时的影响。同时针对水稻、蔬菜、水产养殖、油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在生产中遇到的农业气象问题,给出实用的趋利避害建议。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道德、守纪律、有情怀、有担当”的新型职业农民。将农业气象减灾实用技术作为必修课,致力于提升新型农民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让智慧气象真正融入到田间地头,让农民朋友们真正成为智慧气象的获益者和推广者。紧紧抓住当前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有利时机,用好、用足中央和省、市有关扶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形成农业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实行“防、治、避”相结合的原则,有效提高现代农业防范自然灾害的水平。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做好防灾技术保障。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科教兴农奖励政策,鼓励农企、科技人员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携手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和农业设施的转型升级研究,大力培育和引进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提高作物耐寒、耐旱、抗病、抗灾的能力。加强市、镇、村三级防灾队伍建设,做到每镇至少有1名高级防灾技术指导员,每村有1名防灾安全人员。加强农技推广虚拟区域站建设,充分发挥首席专家、乡土人才等优势,加强防灾救灾科普知识培训,为现代农业抵御自然灾害提供技术保障[3]。完善预警服务机制,提高灾害预报水平。建立“共同合作、整合指导”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预警设施建设,提升自动气象观测站等监测能力,为现代农业提供系统的、多方位的气象、农情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进一步畅通灾害预警信息渠道,利用移动、联通、电信3大移动运营商和有线电视4个平台,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平台,确保灾情、农情及时、准确传播到千家万户。
同志们:
第一,一定要认清形势。今年以来,我国气候异常,气象灾害种类之多、受灾程度之重十分罕见。特别是4月底以来,南方频繁出现强降雨、暴雨等强对流天气,涉及范围广,降雨强度高,次生灾害重,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全国水旱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日渐增多。从我县来来说,大家都很清楚,具有十年九旱、旱中有涝、旱涝交潜发生的特点,且全年80%以上的降雨量集中于6—9月份,多数山体属土石结构,表层积土薄,地表蓄水能力差。全县境内若普降2—3小时大暴雨,洪水则沟平河满,泥石流、滑坡相伴发生,极易造成洪涝灾害。我们面临的防汛形势非常严峻,防汛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将防汛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第二,一定要提高警惕。一方面,必须清楚我县抗洪能力还不强。1996年“8.4”洪灾以来,我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新建和修复了一批护村护地大坝,对石匣水库和小型水库、塘坝进行了除险加固,但是全县还有许多村庄和边山峪口的大坝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筑的,建筑质量和建筑标准都远远达不到抗御特大洪灾的能力。另外,防汛预案和预警体系、应急队伍和应急装备等仍不尽完善,与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的要求仍有差距。另一方面,必须清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防汛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几年县城和中心村人口日益集聚,一旦发生重大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将成倍增加,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防洪设施,也不能按以前的观念来看待今天的防汛工作。在汛期内,一定要时刻提高警惕,克服松懈麻痹思想,把困难想得多一些,灾害想得重一些,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全面做好防大汛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三,一定要强化责任。刚才郭县长代表县政府与有关单位签订了防汛目标责任书。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责任书要求,全面落实防汛责任。县防汛指挥部要统筹协调、统一指挥,进一步落实各乡镇、各部门汛前检查、工程技术、防汛值班等责任,把应对措施想得更周全些,把各项工作落实得再具体些。各乡镇要认真落实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在工程建设、汛前准备、队伍组织、防洪调度、抢险救灾等各个环节都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特别是乡镇主要领导要全面了解本乡镇范围内的防汛工作基本情况,准确掌握防汛各个阶段工作重点,主动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履行好防汛抢险职责。
第四,一定要加强协调。防汛抗旱工作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大局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在主动组织做好本部门、本行业防汛抗旱工作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防汛抗旱救灾工作的合力。尤其是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继续发扬团结抗洪精神,尽心尽力,积极主动完成各自承担的任务和职责,真正做到各尽其能,各负其责,信息畅通,协调有力,调度科学,决策果断。县防汛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掌握情况,当好参谋,要进一步加强与武装部、武警中队的联系和协调,及时通报情况,开展必要的演习,有针对性地提前制订应急队伍抢险救灾的各种有效措施。
第五,一定要严肃纪律。洪涝与干旱往往具有流域性,防汛抗旱工作必然会涉及到各个乡镇、各个行业的利益。因此,必须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互谅互让,团结抗灾,这是战胜水旱灾害的宝贵经验和重要保证。各乡镇、各部门要坚持把团结治水的精神贯穿到防汛抗旱救灾全过程,要坚决服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指挥,不折不扣地执行调度命令。对不服从指挥调度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各乡镇和部门要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密切监视雨、水、风情的发展变化情况,及时做好上传下达工作,确保信息畅通。
第六,一定要“防”“抗”同抓。防就是防汛,抗就是抗旱。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统筹兼顾,一手抓防汛,一手抓抗旱。在严密防范洪涝灾害的同时,密切掌握旱情发展趋势,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抗旱工作的首要任务,满足全县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要进一步强化全民节水意识,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当前正是雷击高发期,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防雷知识的科普宣传,不断健全防雷减灾体系,做好防雷减灾工作。
同志们,今年的防汛工作面临着新形势,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主动性和责任感,紧急行动起来,对可能出现的灾情必须充分估计,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对当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必须大力加强,对各项应对措施必须及早到位,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防汛抗旱救灾各项工作,为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围绕街道工作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防汛防台并重,着力提升防汛防台综合能力,依法、科学、规范、高效处置洪涝灾害,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为街道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确保辖区排水设施通畅,保证防汛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日常生活和企业单位的正常生产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洪涝灾害及次生灾害损失。
二、制度建设及具体措施
(一)防汛责任制建设。各防汛单位、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防汛防台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的工作职责和任务,规范工作程序和内容,把责任制贯穿于整个防汛防台工作中。做到岗位明确、责任明确、人员明确。
(二)应急预案建设。各防汛单位要结合前几年防汛防台工作实践,突出重点,提高质量,进一步编制完善防汛防台预案,提升预案实用性,加强预案的落实和演练。
(三)各项汛前准备工作。各有关单位要积极组织力量对所辖范围开展汛前检查,针对危旧房屋、高大树木、店招店牌以及学校、建筑、拆迁工地等重点防范区域进行全面排查,并逐一落实各项安全度汛措施,确保在汛期到来之前消除各类防汛隐患。
(四)物资的储备和抢险队伍建设。各防汛单位要认真做好防汛物资储备和抢险队伍组建工作,加大防汛物资数量、品种的储备力度,确保物资储备到位。加强防汛抢险队伍的组建,确保关键时刻招之能来,来之能战。
(五)值班及信息报送制度。汛期内,各防汛单位要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遇到紧急情况及时增调防汛值班力量,带班负责人及值班人员应保持通讯联络畅通,确保各项信息指令的及时上传下达,相关汛情灾情信息应及时准确地报街道防汛办公室。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温度、水、光照是必备的条件,另外还需要例如土壤性质、营养供给、风向风力等,这些条件中某个的变化,都会导致作物生长受到影响,造成减产减收。而气象灾害主要是由于气象条件的极端变化,导致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个或多个条件的变化,从而给作物生长带来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气灾害的种类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种类;措施
1农业气象灾害的产生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合适的气象条件,比如温度、水、光照等条件必须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才能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一旦某个条件发生改变,达不到作物的生长要求,作物就会停止生长,从而造成作物的产量降低甚至绝收,这种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影响,就是农业气象灾害。与气象的概念略有不同,农业气象灾害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而言的,而气象现象是一种天气气候现象或过程,并不一定都形成灾害。相对于农业生产而言,一旦危及到作物处在生长期并造成产量变化时,就属于农业气象灾害,比如寒潮、倒春寒等。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可以有很多种类,一类是由温度因子而引起的,如热害、冻害、霜冻、热带作物寒害和低温冷害;另一类是由于水分而引起的,如旱灾、洪涝灾害、雪灾以及雹灾等;再有一类是由于风引起的风害。另外还有各种气象因子综合变化而共同作用的灾害,比如干热风、冷雨和冻涝害等。
2几种常见农业气象灾害
2.1冷害每种作物都有一个最低的下限生长温度,并不一定是零下温度,有的零上几度就可能形成冷害,但是在作物的生长季节内,温度处于下限温度之下,难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使作物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导致作物的组织器官受到伤害,以至于死亡,从而导致减产或绝收,这是由于温度因子变化而产生的灾害。
2.2霜冻这种灾害也是由于温度因子变化而引起,但不同于冷害,具有温度骤降的特点,一般是在温暖时期内,大气的温度骤降到很低的程度,迅速的降温引起作物组织损坏甚至死亡,形成低温冻害,对于一些必须生长在零度以上温度的作物,一旦温度降至零度,细胞中的水分就会结冰,导致细胞脱水,同时冰晶的膨胀也会破坏细胞,导致作物损伤。
2.3干旱作物生产必须要有足够的水分,但如果遇到无雨或少雨天气,又不能进行及时灌溉,作物生长的土壤中水分就会缺失,同时空气也会相对干燥,植物本身蒸腾作用也会散失一部分水分,导致作物缺水,作物外观表现出萎蔫现象,如果一直无法补充水分,植株将会干枯死掉,作物无法发育生长从而大面积减产。
2.4洪涝作物缺水会影响生长发育,而水分过多也同样对作物生长不利,因为雨水过多使农田被淹,导致植物体内水分过多,加上土壤长期被水浸泡,透气性变差,根部会发生病变甚至腐烂,导致作物停止生长甚至死亡。而且土壤变得松软,遇风时作物会出现倒伏,导致减产欠收。
2.5干热风这是一种综合的天气现象,主要表现为温度较高,湿度低,而且有较大的风速,这样的条件下使作物的蒸腾作用加速,短时间内就会导致作物缺水,如不能及时灌溉,则会导致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带来巨大的农业损失。
2.6冰雹这是一种由于强对流天气变化而引起的一种气象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如果作物正处在苗期,冰雹还不至于使作物完全死亡,一般春季受灾后,作物还能很快恢复生长,但是夏秋两季如果受雹灾,农作物在冰雹的破坏下,会出现叶片被打碎,茎秆折断,花穗被毁掉,籽粒被打落等现象,轻则大幅减产,重则颗粒无收,损失惨重。
3农业气象灾害防范措施
3.1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程度是由农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就可以减轻受灾程度。要大力发展水利事业,确保灌溉、防涝工程的作用,同时要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加强农田的基本建设,提高抗旱、防洪涝的能力。
3.2加强环境的改善,调整种植结构农业生产中生态环境对于气候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加强农田防护林的建设,改变局部的生态环境,能有效防止干旱、高温热害和干热风天气的形成。同时要根据当地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一些规律特点,对作物的种植结构及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置,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因时、因地采取一些防灾抗灾的技术措施进行防范,如播种期选定、土壤的耕作方式、灌溉的合理调控、肥料的施用、土质结构改良,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提高抗灾能力,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3.3运用科技手段进行防灾利用科技产品和科学技术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防范,比如一些抗旱剂、增温剂、萘乙酸、乙烯利等化学药剂的使用,能够减轻或避免干旱、干热风、低温冷害的危害。根据当地的自然情况建立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农业技术体系,从农业系统的整体着手提高抗灾能力,做到有灾防灾,无灾增产。
4结语
一、突出主题,扎实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1.学校电子屏滚动播出防灾减灾知识。
2.在学校显著位置悬挂防震减灾宣传标语。
二、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能力。
1利用周一升旗仪式,法安办进行防震减灾知识普及。
2、制作第十个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展板。
3、利用安全主题班会对全体学生进行防震减灾知识普及。
4、利用微、博微信以及校讯通等形式从不同途径、方位、角度向学生普及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干旱、洪涝灾害,风雹、低温冷冻、雪等气象灾害,火灾和生物灾害等各类灾害防范应对常识和技能。
三、强化风险防范,扎实开展灾害隐患排查和集中整治
我校针对区域性各类易发灾害可能带来的威胁,集中开展全面、系统的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灾害风险隐患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治,明确工作责任和时间进度,尽最大可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一、成立防汛指挥领导小组
1.为加强领导,统一指挥,成立了融媒体中心防汛指挥领导小组。
3.防汛办公室职责
负责传达上级防汛文件、指示。安排防汛期间的值班与各项工作的检查落实,严格汛期对值班人员的查岗制度、搞好防汛期间的车辆调配,搜集有关汛情信息并及时报告组长和各个有关部门,做好汛情记录和按时向防汛指挥部报告,协助组长搞好汛期抢险工作,当好参谋和助手。
4.融媒体中心防汛抢险救援队
5.防汛抢险队职责
抢险队员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在汛期要时刻提高警惕,严阵以待,做到快速反应、快速集结、迅速出发。
(1)发生洪涝险情时,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障正常生产,并立即组织人力及车辆疏导排水畅通。
(2)汛期随时对防汛设施进行检查,发现威胁防洪安全的隐患及时采取措施消除。
(3)发生洪涝灾害时负责组织抢救物资,排除洪涝威胁,紧急恢复正常生产,同时,抢险队员要绝对服从指挥,按时、按质完成防讯抢险任务及突发险情的抢险任务。
二、防汛工作职责和要求
(1)防汛阶段,领导小组成员在办公室轮流值班,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不间断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随时接受上级防汛指挥部门的命令,随时听从值班领导的调遣,确保上传下达、政令联络畅通。对出现的险情,要迅速组织抢险救助,对发生的重大伤亡事故,要及时上报,全力抢救,妥善处理。
(2)融媒体中心防汛领导小组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充分做好准备工作,配足抢险救灾物资设备、车辆和人员。要统筹安排,做好救灾抢险物资的储备、准备工作,同时将及时对防汛物资进行补充更新,保证满足防汛工作需要。
(3)根据往年汛情,重点防范区域有中波发射塔区、调频电视塔区,防止雨水过大、过急冲刷塔基地脚,形成大的冲沟,损坏设施基础,造成重大事故。重要部位中波发射机房、广播电视发射机房、供配电机房等设施。这些地段水位高于安全水位后要及时排水,做好导水排水工作。
(4)要做好抢险救援物资的准备工作,做到物资筹备齐全、供应及时,雨衣、雨靴、手电、铁锹等工具备齐到位,一旦发生汛情,抢险救援工具能够迅速有效地投入使用,同时要保证车辆设备工作正常,不影响防汛抢险救援工作。
(5)要加强监测工作,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系,当出现连续暴雨天气时,应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三、确保值班值宿到位
汛期做好防汛值班工作,严格落实报汛制度。24小时有专人值班,保证二十四小时通讯畅通,遇有汛情,及时报告情况并做好值班记录。
防汛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值班时间,及时处理值班期间的一切事项,遇有上级下达的紧急情况时,及时向防汛小组汇报,完成防汛小组交办的任务;值班期间要经常查询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做到:一查人员在岗情况,二查现场防汛准备情况,三查路段积水情况,四查积水排放情况,五查降雨量情况。人员在岗、施工现场防汛准备情况为每日必查内容,并做好记录;按时交接班,做好交接班工作记录,如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值班者,应在接班前安排接替人员,不得无故不到,造成空岗,漏岗。
四、基层台站汛期安排
1.各基层台站,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建立防汛抢险队伍,成立防汛抢险救援小组,准备好抢险物资,保障汛期相关设施安全正常运行,防汛抢险救援小组名单上报安监办备案。
2.各基层台站负责人,对所分工区域开展防汛安全检查,查出的隐患要立即整改,难以整改的,上报防汛指挥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加强发射场区检查,注意排水工作,防止洪涝对塔基的影响及铁塔联电造成大事故及人员伤亡。
3.基层领导小组成员要履行好各自职责,对工作失职的责任人将严肃处理。
今年以来,我国多个省市出现暴雨和大暴雨,特别是7月末到8月初,陕西、重庆、四川、湖南等地先后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暴雨。7月30日,上海就遭遇了70年一遇的大暴雨,降水总量在80~140毫米之间,城市交通一度瘫痪……申城拉响了最高级别的暴雨红色预警。
多大降水算暴雨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50毫米以上的降雨为暴雨。暴雨按降水强度不同又分为3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100毫米以下的是暴雨,100~200毫米以下的为大暴雨,200毫米或以上的为特大暴雨。
但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各地气象部门对本地暴雨的标准也有自己的规定。例如,在广东,24小时内降水量达到50~70毫米的机会较多;当地气象部门于是规定,24小时降水量在80毫米以上的雨才能被称作暴雨。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24小时内降水量达到50毫米的情况极少;这些地方气象部门便规定,24小时降水量在30毫米以上的雨都可算作暴雨。
在未准确测定降雨量的情况下,人们也可以从当时的降雨状况来判断降水是否达到了暴雨级别:如果雨似倾盒、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成特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就基本可以确定降水级别达到了暴雨。
自有记录以来,世界上最大的暴雨出现在南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岛,24小时降水量为1870毫米。我国最大的暴雨出现在台湾新寮。24小时降水量为1672毫米。以上两项暴雨纪录都是热带气旋活动酿成的。
何时何地降暴雨
我国是多暴雨国家之一,几乎各地都出现过暴雨,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汛期。
我国属季风气候,从晚春到盛夏,南方暖湿空气势力强盛,大举北上,北方冷空气且战且退,冷暖空气频繁交汇,由此形成一场场暴雨。我国的暴雨分布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南方多,北方少:沿海多,内陆少;迎风坡一侧多,背风坡一侧少。
我国大陆上主要雨带位置随季节呈现南北推移的特点:华南是我国暴雨出现最多的地区,4~9月都是雨季;6月下半月到7月上半月通常为长江流域的梅雨期暴雨:7月下旬雨带移至黄河以北;9月以后冬季风建立,雨带随之南撤。
由于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暴雨日及雨量的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内陆减少,山地多于平原。东南沿海岛屿与沿海地区暴雨日最多,越向西北越少。台湾山地的年暴雨日高达16天以上,华南沿海的东兴、阳江、汕尾及江淮流域一些地区在10天以上,西北高原每年平均只有不到1天的暴雨。当然,有些年份会出现异常,1981年在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就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暴雨。不过,天气变幻莫测,有时候本来多雨的地区在汛期反而可能出现旱灾。
因对流形成的暴雨以低纬度最多,降水时间一般在午后,特别是在赤道地区,降水时间非常准确。在中高纬度地区,对流雨主要出现在夏半年,冬半年极为少见。
暴雨形成“三要素”
暴雨形成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一般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这三个条件被称为暴雨形成的“三要素”。
先说说水汽来源。在我国,暴雨的水汽一是来自偏南方向的南海或孟加拉湾;二是来自偏东方向的东海或黄海。有时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水汽同时来自东南两个方向,或者前期以偏南为主,后期又以偏东为主。
再看看气流上升运动。暴雨常常是从一种叫积雨云的乌云中落下的。形成积雨云的条件是大气中要含有充足的水汽,并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水滴时。这些水滴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积雨云内冰晶和水滴往往共存,云的垂直厚度和水汽含量特别大,气流的上升和下降都十分强烈,速度可达20~30米/秒,云中带有电荷,所以积雨云常发展成强对流天气。一块块的积雨云就是暴雨区中的降水单位,虽然每块积雨云单位的水平范围只有1~20千米,但它们排列起来,可形成100~200千米宽的雨带。一团团的积雨云就像一座座的高山峻岭,强烈发展时,从离地面0.4~1千米高处一直伸展到10千米以上的高空。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常达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更低,云上部的水滴在这么低的温度下就要结冰,人们在地面用肉眼看到云顶的丝缕状白带,正是高空的冰晶、雪花飞舞所致。大自然确实很奇妙:地面上是大雨倾盆的夏日,高空却是白雪纷飞的严冬。
最后来看看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大气的运动和流水一样,常产生波动或涡旋。当两股来自不同方向或温度、湿度不同的气流相遇时,就会产生波动或涡旋。大的波动或涡旋可达几千千米,小的只有几千米。在这些有波动的地区,常伴随气流运行产生上升运动,并出现水平方向的水汽迅速向某一地区集中的现象,进而形成暴雨中心。暴雨产生时,一般低层的空气暖而湿,上层的空气干而冷。由于低层的暖空气轻,便会往上升:上层的干空气重,便会往下沉,致使大气层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这种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大气中能量的释放,使积雨云有“后劲”,可以充分发展。
地形作用很重要
地形对暴雨形成和雨量大小有很大影响。世界上降雨最多的地方,往往是在山地的迎风坡,因而迎风坡又被称为雨坡。与此相对应的是,背风坡降水量很少,常常被称为干坡或“雨影”地区。
迎风和背风坡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不同呢?这是因为山脉的存在,使得气流在迎风坡被迫上升,导致其垂直运动加大,降雨量增大;在背风坡,气流下沉,雨量大大减小,有的背风坡的雨量仅是迎风坡的1/10。如挪威斯堪的那维亚山地西坡迎风,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背风坡只有300毫米。又如我国台湾山脉的北、东、南都迎风,降水都比较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台北火烧寮的年降水量高达8408毫米,是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这里的居民早已习惯了一年有200天下雨的“见云就落雨”的气候。火烧寮的雨水一部分注入基隆河,往往造成下游汐止地区出现水患,因此火烧寮的降雨量始终是当地气象部门的观测重点。台湾山脉的西侧是“雨影”地区,降水量通常会减少到1000毫米以下。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像夏威夷群岛的考爱岛迎风坡年
降水量可达12040毫米,这里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印度的乞拉朋齐年降水量11418毫米,也是因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缘故;1963年8月上旬,南海有一股湿空气输送到华北,这股气流恰与太行山相交,受山脉抬升作用的影响,导致沿太行山东侧出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
除了迎背风坡因素的影响,山谷的狭管作用也能使暴雨加强。1975年8月,河南出现一次特大暴雨,暴雨中心林庄正处在南、北、西三面环山,向东逐渐形成喇叭口的地形之中,由于这样的地形,气流上升速度增大,雨量骤增,8月5至8月7日,当地降雨量达1600多毫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距林庄东南不到40千米、地处平原区的驻马店,在同期内的降雨只有400多毫米。
通常情况下,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与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以产生较大的暴雨。
值得一提的是,台风区内水汽充足,上升运动强烈,降水量常常很大。台风到来时,台风区内日降水量平均在800毫米以上,且多属阵性降水。台风登陆之时常常产生暴雨,少则200~300毫米,多则在1000毫米以上。台风登陆后。若维持时间较长,或由于地形作用,或与冷空气结合,也都能产生大暴雨。我国东南沿海是台风登陆的主要地区。台风雨所占比重相当大。
暴雨带来的危害
暴雨的危害十分严重。暴雨经常与大风结伴而行,来得快,雨势猛,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在城市中,暴雨会引起交通瘫痪,导致城市变成水乡泽国。
具体来看,暴雨的危害主要有洪涝灾害和渍涝危害两种。我国历史上的洪涝灾害几乎都是由暴雨引起的,像1954年7月长江流域大洪涝,1963年8月河北的洪水,1975年8月河南大涝灾,1998年我国全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等,莫不如是,由此带来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1931年7月,我国暴雨成灾,灾区遍及16省,长江沿岸许多城市长期泡在洪水中,武汉市积水达4个月之久。全国1/6人口受灾,淹、饿、病死几百万人。
暴雨引起的渍涝灾害是指由于暴雨急而大,排水不畅引起的涝灾,此时土壤孔隙被水充满,造成陆生植物根系缺氧,根系的生理活动受到抑制,加强了嫌气过程,进而产生有毒物质,使作物受害减产。
暴雨预报难度大
暴雨的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物理过程,它的预报难度也是非常大的。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上海那场大暴雨,主要是由3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是高空出现了3个短波槽,二是低空形成了一个低涡,三是副热带高压西升北抬。三个因素导致冷暖空气突然交汇,形成了强烈的雷暴降水云团,导致大暴雨的发生。
这3个因素中有一个没有考虑到,预报结果就会不准。
由于暴雨属于强对流天气的一种。从目前的预报水平来说,对强对流天气最多只能提前数小时预警,还不能做到提前一天就预测到。对于这场暴雨,上海市气象台前一天报的是大雨而没有报出大暴雨:但是后来的临近预报、预警还是比较准确的,使单位和市民及时防范,将损失程度减至最低。
目前,国内外对暴雨的探测工具在不断地改进,如用气象卫星探测得到有关暴雨的云图,用雷达观测得到暴雨的雷达回波图像,用大型电子计算机作为整理、分析研究和预报暴雨活动情况的工具。
当然,对于暴雨的预报方法也在不断地改善,这些都使得我们的暴雨预报水平不断提高。(文章代码:1803)
赵 菲
相关链接
暴雨预警信号的级别
为以蛊观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突发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惠,让公众知道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的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和自救措施。我国气象部门制定了暴雨预警信号。暴雨预警信号分4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其中红色为最高级别。
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标准:12小时内降雨量特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
2、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
3、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4、相关人员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工作;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
2、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
3、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怠工作;
2、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
3、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当停课、停业,采取专门措施保护已刘校学生、幼儿和上班人员的安全:
4、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暴两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怎和抢险工作;
各街道、各部门要把确保水库安全作为安全度汛工作的首要任务,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突出抓好病险、在建水库安全度汛,特别是重点工程、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要逐一落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各包工程责任人要组织做好对分包工程的自查,自查情况要由包工程的责任人签字后上报防汛指挥部门备案。要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项目法人责任制,认真落实以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分级、分部门责任制,逐一明确防汛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防汛指挥调度权限和防洪抢险应急预案审批权限。要加强水库应急值守、预报预警和转移避险工作,切实把管理、预案、制度、队伍、物资落实到位,确保大坝及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汛期不严格执行已批准的调度运用方案,擅自超汛限水位运行的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要严肃处理。
二、加强监管做好河道防洪准备
加强河道监测管理是做好河道防洪工作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完善优化洪水预报,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抓紧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及除险加固工作,对跨汛施工的工程,明确度汛施工方案和抢险预案,落实抢险救灾措施,确保安全度汛。要搞好洪水调度,在完善防洪预案和调度方案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洪水管理。要认真抓紧对河道行洪通道、水库泄洪通道等进行排查,对阻水障碍,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限期清除。要顾全大局、识大体,上下游、左右岸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调,避免造成人为障碍;对水库泄洪、水库开闸,有关单位要及时发出预警,通知有关方面做好准备,确保安全。要充分做好抗洪抢险各项准备,落实抢险队伍和物资储备,加强工程巡查,做到险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要做好蓄滞洪区运用的准备,汛前要完成人员撤退转移预案和措施的制定,确保蓄滞洪区运用时区内人民群众能够安全有序转移。
三、提前防范抓好山洪灾害预
要进一步完善非工程措施。着力加强基层责任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完善防御体系。要不断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防、自救和互救能力,特别是山区以及流动人口的防灾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高度重视台风暴潮灾害防御
要认真总结防台风暴潮工作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落实预测预报预警、人员转移避险、船只回港避风等各项机制,按照"防、避、抢、救"相结合的原则和要求,分阶段分步骤、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防御工作,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本着专防和群防相结合的原则,认真抓好专业抢险队伍建设,加强与当地驻军和武警部队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军地联防联动机制。
五、科学统管防止城市内涝发生
区城市防办要依照职责充分发挥组织牵头作用,组织协调好城区洪涝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与各街道办事处及相关单位紧密配合,共同努力,切实把预防和抢险措施落实到位,明确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等防汛责任,落实地下商场、车库等地下空间和公共设施的防汛措施,杜绝安全隐患。沿海各街道及相关单位要切实加强防汛检查,对城市建设侵占河道或者截断排水管网等现象要加大整改督促力度,规范运行管理,提高防御台风暴潮的能力。
六、扎扎实实做好责任制度落实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
今年我市防汛抗旱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贯彻“以防为主,蓄泄结合,科学调度,全力抢险,保安全、多蓄水”和“建重于防,防重于抢,抢重于救”的工作方针,坚持防汛与抗旱相结合,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强化责任、落实预案,依法防洪、严肃纪律,依靠群众、合力救灾。确保**千里堤不决口,蓄滞洪区分洪滞洪不死人,完成保天津、保铁路、保油田、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四保重任。具体言之,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快防洪保安工程建设。防洪保安工程是科学防控和管理洪水的基础。目前列入我市大事实事的千里堤水利工程建设,即千里堤**扬水站将于本月中旬完工,防汛排涝工程**扬水站正在紧张施工中。要千方百计加快施工进度,争取在主汛期到来前完工。要严格实行项目建设“三制”,严把工程质量关,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要对全市所有泵闸设施进行保养试车,确保灵活运用,保证汛期发挥作用。
二是大力加强城市防洪工作。城市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防汛的重中之重,一旦遭受洪涝灾害,不仅影响大,而且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大。尤其是,我市城市防洪的基础十分脆弱,城内基本上没有过硬的防洪排水设施,一旦发生集中大面积降雨,局面将难以控制,城市房地产建筑和公共设施将受到严重破坏。要求城建部门要切实做好城市防洪规划,着力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建设部门要对城区道路逐段进行检查,及时疏通管网,检修排水设施,加快排水工程建设进度。地处低洼地带受洪涝[本文章来源于21写作秘书网/]威胁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区,要抓紧落实防洪水、防内涝的自我保护措施。
四是抓紧做好河道清障和农村、学校危房排查工作。对在河道内违章盖房、筑坝、种树、取土、垦坡种植等影响行洪安全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已经形成的障碍要限期清除;对农村居民和学校危房要认真排查登记,一旦预报有强降雨,要及时转移群众和学生。要汲取我省煤矿事故和**洪水灾害损失的教训,决不允许麻痹大意导致发生安全事故。
五是切实抓好防洪队伍建设和物料准备工作。群众队伍是抗洪抢险的基本力量,武装部队是抗洪抢险的攻坚部队,专业队伍是抗洪抢险的骨干力量。我市有河北省**防汛抗洪机动抢险队。7月1日前,抢险队、我市武装部门和乡镇防洪民兵,都要按计划进行防洪抢险训练,随时准备投入抗洪抢险。要努力提高专业抢险队员的素质、提高抢险的科技含量,做到科学防洪。在防汛物料准备上,宁可备而不用,绝不可用而无备,必须做到有备无患。要按照防汛物料分级储备、群众号料和部门代储相结合的原则落买好防汛物资。
六是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防范,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周密完善的预案。市水务部门要及时总结经验,有针对性的进一步修订、完善防汛抗旱预案,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各有关单位和部门,也要制定和完善预案,并对照预案逐项落实各项准备措施,确保遇灾不慌,临危不乱,处惊不变。
七是搞好雨洪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短缺始终是我市的基本市情,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们必须要把防汛和抗旱结合起来考虑,把洪水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努力促进洪水资源化管理。而汛期既是防汛抗洪的关键阶段,也是抗旱蓄水的大好时机。要切实转变观念,搞好洪水管理,尽最大可能变害为利、变废为宝。洪涝灾害虽然是我们的心腹之患,但是相比而言,干旱缺水所造成的损失绝不亚于洪涝灾害。所以,适当承受风险而留住洪水反而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我们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有汛防汛,有旱抗旱,统筹兼顾,除涝去旱。要趋利避害,正确处理好泄洪与蓄水之间的关系,紧紧抓住上游泄洪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现有坑塘、渠道等水利设施拦蓄洪沥水,补充地下水资源,改善水生态环境,缓解我市的水资源危机,为工农业生产储备更多的水源。
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前一段时间,大家按照省、市防洪度汛部署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防汛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稍有麻痹和懈怠,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是我市防汛任务艰巨。我市位于大清河水系,境内有国家一级堤防**千里堤和两个国家级蓄滞洪区,肩负着“四保”重任。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防洪任务,使我市面临着严峻的洪汛考验。
二是洪水突发性强。我市80%降雨集中在汛期,一年之中有旱有涝,先旱后涝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我市上游河道都发源于西部和西南部的太行山区,上游支流众多,客水源短流急,集水范围广,洪水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致灾性。
三是防洪工程薄弱。我市境内的**千里堤,始建于宋代,建国后虽经多次加固除险,整体工程老化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多处险工险段尚待加固;我市境内的行洪河道淤积,行洪能力下降;桥闸涵站等水工建筑不少是带病运行;蓄滞洪区安全避险设施少;近几年我市城市规模急剧扩张,防洪排涝设施相对滞后,致使城市防洪排水能力偏低,一旦发生大的降雨,很容易出现积水,造成灾害。
四是发生区域性洪水的几率在增大。今年夏收前,我市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大旱。海河流域已十来年没有大水了,“久旱之后必有大涝”,发生大洪水的几率进一步增大。6月初,省防汛抗旱检查组来我市检查指导工作,特别指出要从思想上到位,责任上到位,说明我市防汛工作任务艰巨。对此,大家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三、科学调度,落实责任,确保防汛抗旱工作取得成效
第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的防汛抗旱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减少人员伤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尽最大可能减少财产损失。抗旱工作也要首先保证城乡群众的饮水安全;要坚持科学调度。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在调度洪水中的作用,依靠科技防洪,做到科学指挥;要坚持统筹兼顾。既要重视解决眼前的防洪能力建设、干旱缺水问题,又要着眼于长远的水生态环境问题,最大限度减轻水旱灾害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第二,认真落实各项责任制。继续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五种责任制”(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负责责任制、分部门负责责任制、技术参谋责任制、防汛岗位责任制)。各级行政首长是防汛工作的法定责任人,对防汛抗旱工作要负总责,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好各项工作。要继续实行县、乡领导包河包洼责任制。各级领导从汛前检查、维修加固到汛期调度、抗洪抢险、救灾安置等要一包到底。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防汛中要亲自坐镇、指挥全局;主管负责同志要掌握重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广大领导干部都要站在防汛抗旱工作的第一线,勇挑重担,努力工作。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是防汛工作的决策和组织指挥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及时掌握汛情变化,搞好科[本文章来源于21写作秘书网/]学调度。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要坚持汛期(6月1日至9月30日)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及时提供雨情、汛情信息,提出决策建议,为领导当好参谋助手。
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分工,认真履行好部门职责。气象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和汛情的变化,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搞好雨情、水情测报预报,做到测得准、报得快;财政部门负责协调安排防洪工程建设以及修复水毁工程的资金和物资;经贸、供销、粮食部门负责为抗洪抢险和救灾提供充足的物资;卫生、防疫部门做好医疗救护和灾后防疫工作;民政、统计、农业部门做好灾情统计、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公安部门要维护好防汛抢险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工作,协助防汛部门组织好群众撤离和转移;电信部门负责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良好的通信服务,确保雨情、水情、汛情等防汛抗旱信息和调度指令传递畅通;电力部门要保障防汛指挥机构和防洪排水工程设施启动用电和防汛、抢险、排涝、抗旱、救灾的电力供应;交通、铁路部门要确保防汛抢险、防疫、抗旱人员和物资、设备及时运送,做好水毁路桥抢修;城建部门做好城市排涝工作和汛期危房清查,确保群众生命安全;教委要做好学校防洪自保和危旧校舍清查;新闻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汛意识和自我保护、避险能力。对因责任不到位、工作不落实、组织不得力而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