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反思

时间:2023-09-25 11:3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物理重力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梯度差异 能力在提升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如何让高一新生尽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呢?我针对新课改对高一物理的要求,总结近几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逐步摸索,认为要教好高一物理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处理好初高中教材的梯度差异

高中物理教材和初中物理教材在梯度上有较大的差异,教师必须要处理好这一问题,才能在知识上完成初高中物理的衔接。初中物理教材主要是引导学生入门,其对物理知识只是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辅做了浅显的解释,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物理,喜欢物理。初中物理实验也比较简单,比如天平的使用, 密度的测量等,都是基础性操作,是为以后高中更为复杂的实验研究做准备。教材的编写形式以生活观察与思考、动手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为主要形式,中间穿插一些吸引学生兴趣的小实践、丰富生活的小制作、古今中外物理名人的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其内容的简单、形式的多样让知识程度较低的初中生很容易接受。

高一物理是高中阶段物理学习的基础。学生对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的学习,尤其是在匀变速运动中的受力分析,会直接影响对高二、高三电学的学习。但是高一物理的教材梯度明显增大。比如说初中物理只要求学生掌握匀速直线运动,而高一物理教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初中学习的是速率和路程,而高一物理的要求是速度和位移,对物理量的矢量性进行学习。这样使刚上高一的学生的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很大。作为高中物理教师的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实际水平,掌握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梯度,在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尽快实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和过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教好高一物理,让学生顺利地完成高一物理教学的任务,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就体现出来了。

二、要做好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直观的形象思维基础之上的,而高中物理教学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的。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学习首先要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衔接过渡。这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在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新生一时难以适应。

初中阶段只是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涉及现象本质,比如说初中阶段重力教学,只告诉学生有质量的物体就有重力,但不讲解重力的产生原理。学生习惯从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生活中一些经常看到的现象和经验形成一些自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看法。比如很大一部分刚升入高一的新生会很自然地认为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这种由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产生的物理知识的思维定势,不可避免地会干扰和影响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形成高中物理学习上的障碍。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必须突破学生这一学习上的障碍,在物理课堂学习中打破学生初中阶段形成的错误的思维定势。仍然以重力教学为例,高中学生学习了矢量的运算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后,会知道自然界当中所有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学生会理解清楚到底什么是重力,为什么会有重力,对重力的方向也会理解清楚,还会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重力会近似等于它和地球间的万有引力。这样会对以后的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来源的学习起到辅助作用。这样使学生对“力”“力的合成和分解”“重力”“万有引力”“圆周运动”等形成系统化的联系,真正分析到事物的本质,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提高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尽快扭转学生在初中形成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使其适应高中学习

初中物理内容涉及广泛,但是问题简单,教师只要要求学生背背概念、记记公式,就可以对付考试。学生养成了教师说什么就听什么,课下就背什么的学习习惯,而高中物理知识,内容多、难度大,要求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高中阶段物理的学习要求教师引领学生,理解其中的概念和规律,能够真正应用到实际,做到举一反三,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教师引领学生学会,而不是要求学生学会。比如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到底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加速还是减速,做什么运动,怎样来描述它的运动最简单。物体的运动速度会出现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到底选择“谁”为参考系?一般情况下,学生选择大地为参考系,其实有时变换参考系会给问题的解决带来方便。这就要求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改变固有的学习习惯,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会方法的灵活运用,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第2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反思;浮力

初中阶段是思维的成型阶段,对于复杂的物理问题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假设情境、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浮力》的教学探究

1.教师课前准备

除了上课所用课件等之外,老师可准备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适量水、软木塞、石块等。

2.引入“浮力”概念

(1)教师将乒乓球放在空量筒中,问学生:“除了将量筒倒过来,还有什么办法能将乒乓球取出来呢?”学生很快回答:“加入水。”教师将水倒入量筒,乒乓球果然浮起来了。

(2)教师用手指把软木塞慢慢压入装水的大量筒里,然后放手,并让几个学生上台体验,重复相同的动作。主要体会手的感觉、观察木塞的情况。学生经过思考能够回答出问题,由此引出浮力的概念。

教师归纳浮力概念:浮力,就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

设计说明:通过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物理知识,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他们理解。

3.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1)教师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浮力的概念,那么是不是只有浮起来的物体受到浮力,而沉下去的物体,比如金属块、石块这些就不受到浮力呢?”让学生猜想讨论,然后以实验结果作为

回答。

(2)实验探究。教师用弹簧测力计勾起石块,测出其在空气中所受重力,再将石块放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说明下沉的石块也受到来自水的浮力。这个实验也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总结: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来自液体对其向上的浮力。

4.讲解阿基米德原理

(1)探究浮力的大小

在量筒中加入体积为V1的水,把石块挂于弹簧测力计下测出其重力为F1,再将石块浸入量筒中,水位上升,记下此时量筒中的液面示数V2,再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实验完毕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F1-F2)与(V2-V1)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浮力和排水体积的关系。

(2)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流体的重力。公式为:F浮=G排。

5.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学习测量浮力大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时,对其进行高度赞扬,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快地掌握学习方法。

6.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和自己亲自动手得出的结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便于学习和理解。

二、教学反思

1.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物理知识并不是枯燥无味、深奥艰涩的,而是贴近生活、有滋有味的。在教学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对浮力有清晰的认识,理解得十分透彻。而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的引导和实验测量小石块在水中的浮力则得出小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它排开的水的重力是相等关系,进一步推导,得出最终结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分散难点,层层递进,从生活中的现象引申到物理学原理,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2.经历探究实验利于学生理解物理

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上来就大谈物理原理和公式,而是先进行探究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就会若有所悟,思想也变得非常活跃,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他们就渐渐领悟了小石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浮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解答学生的疑惑,引出阿基米德原理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这样通过实验的启发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3.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上课时要有意地引导学生多做实验、多观察、多思考。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中,多动脑、动手、动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就能体现教学的探究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引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探究式实验来促进教学,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效果是十分显著的。这种渗透着科学的教育策略对于物理这种抽象性的学科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如果学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的话,可将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改为演示实验的探究。在实验过后,要注意知识的总结,强化实验的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天津,张红岩.注重科学探究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2005,23(01).

[2]邢,陈清梅.论中学物理教育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08).

[3]陈兴瑞,陈万平,李新乡.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曲阜师范大学报,2001,27(03).

第3篇

(一)“圣经式”的教科书,只会照本宣科

作为初中物理的复习,肯定是要求以教科书为参照,抓好知识要点。但是在这一个过程中,多数物理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只是重复着教科书,重复的知识、重复的课后习题,复习课堂教学程就成为了乏味的知识点回味。

(二)没能抓住知识间的联系

对于复习课堂教学,只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温故而知新。所谓的温故绝对不是将原来教科书上知识重复一遍,但是大多数的教师都没能注重“知新”,教师没能懂得将旧的知识加以总结、概括,没有将分散的物理知识点系统化。

(三)例题没有明确指向,目标模糊

部分教师,在复习课堂教学上直接大讲特讲,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教学所讲授的知识,感觉到了无从下手;部分教师则以练习来代替讲解。堆积如山的作业,将复习课堂教学直接变成了作业课。

二、初中物理复习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很多学生都感觉复习的内容已经学过一次了,没有兴趣再去重复一次,也觉得没多大的必要,从而让学生对复习课堂教学产生了厌倦心理,而且,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习惯、学习能力强弱都各有不同,导致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不一,所以实际的接受能力也不同。

(二)教师没有深入的研究复习课堂教学的具体课程内容,也没能够形成一定的系统模式。

(三)复习课堂教学程的难度很大。教师在上复习课堂教学的时候,所讲解的全是重点、经典题型,并且很多都相对复杂。

三、初中物理复习课堂教学的几点注意

(一)抓好基础,明确考点

从笔者多年对中考试题的研究发现,在中考中物理题型的具体比值为难、中、易为1:3:6,其中的基础知识点的考察占了60%,但是学生往往在基础中的失分现象较为严重,所以抓好基础才是首要条件。

如功率与机械效率:为了抓好基础复习,着重对这两个基础概念进行的分析。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其定义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而机械效率则是描述机械性能的优劣的程度,其定义是在总功中,有用功所占的比值。两者的公式分别是P=W/t、=W有用/W总,前者的单位是瓦特,后者则是无单位的百分数。

(二)建立专题复习

1、中考题型

根据中考题目类型,分设填空、选择、实验、作图、计算等专题,在上述五大板块中精选题目,进行专门练习,使复习的知识纵横交错,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复习重点,化解难点。

2、热点知识

把近几年来中考中的热点、重点问题编成若干个专题进行复习,如科学探究专题、电路故障专题、图像专题、数据处理专题等。这些题在练习中采用题组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出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题目之间的异同,既解决问题,又掌握方法和技巧。

(三)物理实验复习

中考物理试题中,物理实验大约占据总分数的25%左右,所以应当重视实验这一块,其中有两点需要我们的特别注意:其一,掌握各种仪器与测量的工具;其二,注重、摸清测量的原理、方法与步骤,做到学以致用。

把蜡烛放在 2 倍焦距以外,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把蜡烛放在 1 倍焦距和 2 倍焦距之间,观察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把蜡烛放在焦点以内,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针对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反思并总结:物体由 2 倍焦距向焦点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大;物距小,像距大,像变大;2 倍焦距是成放大与缩小像的转折点,1 倍焦距是成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等等。这些归纳过程为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探究“电流做功与电压大小和电流大小的关系”,设计出并联、串联两个实验(如下两个图所示),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探究电流做功跟电压大小的关系。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高效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已经在全面全面铺开,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广大师生共识,很多教师在思想认识和实践上有了一定的感悟和经验。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之上,课程改革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要求,初中物理高效教学既是一种新的要求,也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立足有效教学,追求高效教学,不仅是对现有教学改革成绩的更进一步,也是对已有经验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建设。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和改革,在此探讨一下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学与有效教学,诚能通过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的感知,能够为高效物理教学找到真正的实践起步,并由“有效”过渡到“高效”打开一扇门,寻到物理教学的新天地。

一、定位好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关系,确定学生的高效主体

在一次省级优质课大赛时,耳闻目睹一位评课专家向选手点金:“在你备课之前,先看看教参,不是让你模仿,而是让你学会摒弃,凡是教参上有的一概摒弃,真正炒出你的拿手好菜。”这样的理论让很多人佩服,感到是真知灼见,佩服至极。但是,只要往深处想想,结合教与学的关系,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成长,还是老师的卓绝拔萃呢?如果真正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素质,发展能力,为何要一定和教学参考向对立,不走寻常路呢?其实,这样的教学正是暗合了很多教师骨子里的学生为辅教师为主的潜意识。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新课改的明确要求,也是有效教学上升到高效教学的前提。教师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必须立足“教师为辅”的前提条件,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高效教学。一切的中心活动就是学习,就是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借助教师的高质量的辅助指导,充分发挥自己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高效学习。

例如,学习“压强”的有关教学内容时,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师来说,感到很容易,可以由很多中方法来验证压强的存在,证明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一切从零开始,如同婴儿学步,每一步都是那么的艰难。教师既不能盲目求快,更不能代替学生的代替学生走路,那样婴儿不可能走稳路,走好路。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让学生自己感知他们的存在和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感知,取一板鸡蛋平方,让学生直接踩在上面,鸡蛋不会破裂,通过这一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感知和思考背后的原因;再用一个鸡蛋让学生踩,两种现象进行对比,组织学生根据教材知识分析原因和原理,找出鸡蛋承受的压强与压力及受力面积的关系。然后让学生根据类似情况,感知“赤脚走钉板不受伤”的现象,真正自己感知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理解压强公式,并组织学生自主合作讨论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利用这种关系。

这样,整个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是辅助学生感知,辅助学生理解,辅助学生分析,在整个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教师就是辅助服务,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做到高效教学。

二、确定质效当先量效次之的选择,追求真正的高效

初中物理高效教学或者学习必须回到教学的质和量的问题关系上来。初中物理高效,要突出的质量观,要在质的基础上做量的拓展。正确把握教学中“多与少“”快与慢“的关系。课前做到精心备课,课堂做到精心讲解;作业练习做到精心筛选,课后做到精致评价,力求少而精。课外阅读、课后兴趣练习等力求多而广,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热情。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到慢讲,细作,深评,突出一个“慢”字,对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简单层次的巩固练习,力求快速解决,详略得当。

例如,学习“浮力”的有关知识时,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原因及各种关系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真正感知浮力的内涵,真正理解浮力的公式,悟透几者之间的关系,这些知识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合作讨论,对于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重点分析,逐层解释,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真正理解。尤其是课堂例题,做到少而精,慢而透,把典型例题做好变式教学,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理解透彻。对于浮力的发现及生活中应用等知识,给学生留在课下,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大量阅读,扩展视野,激发兴趣。

三、围绕教学目的,精选教学方法,实现高效教学

很多情况下,由于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很多的改革运动都是从矫枉过正开场,然后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改革的深度发展是改革本身。例如,很多教师简单的认为教师的讲授就是注入式、填鸭式教学;学生背书就是死记硬背,这样,原来两种非常基本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成了批判和割除的对象;又如,很多教师简单理解学生讨论或者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就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于是,教学过程冲充满这样的讨论和互动。因此,新时期,真正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就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的和三维目标,灵活教学模式,精选教学方法,传统方式与现代教学理念有机结合,立足有效教学,争取高效教学。

例如,学习“重力”的有关知识时,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对有关的重点难点进行重点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感知到位,理解透彻。除了案板一定的演示实验,把学生直接带进实验室,亲自操作,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重力。同时,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实验视频,给学生多媒体播放,让学生更好地感知重力的有关知识和现象。并播放太空第一位旅游者蒂托在太空中生活的片段,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让学生仿佛亲自遨游太空,感知失重状态,加深对重力概念的感知和理解。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何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实现高效教学,需要每一位同仁结合教学实践,更新教学理念,解放思想,不断研究,不断改进,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批判性思维 质疑态度 错误评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128-01

批判性思维兼具严谨性、理智性、批判性等诸多优点而广受推崇,是新世纪学生应习得的思维方式之一。国外已明确提出将以培养批判思维作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内对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培养也日渐重视,但对这种思维培养的方式、载体及配套设施并不完善,有待提高。为了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具有自我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能力,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 加强概念推敲,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缺乏批判思维的学生往往缺乏敢于质疑的精神,在明辨是非、区别真伪时缺乏自信。当面对外在表象区别不大的事物时,这类学生往往会举棋不定、难于定夺。在物理习题中,通过对概念进行推敲、对比来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现象的题型比比皆是。教师应将易混淆的知识点全面归纳、总结,设计成概念辨析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反复练习。通过不断的推敲比较,促使学生掌握基本辨析方法,提高判断真伪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质疑的勇气。

例如,在“桌子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桌子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地面的压力”、“桌子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三对力当中,哪一对属于平衡力?这一问题考查的是平衡力这一概念,出题者抓住了学生容易混淆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这两个概念。二力平衡的定义是:同一物体上所受到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处于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单看二力平衡的定义,不难理解,但在学习了相互作用力概念的前提下,就对学生的判断造成了阻碍,难于区分二者的不同之处,从而不能选出正确答案。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推敲、对比这两个物理概念,找出二者的异同。让学生明白相互作用力具有“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和“方向相反”的特点,但不能满足“作用于同一物体上”这一条件,因为相互作用必然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这便是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也是解题的关键。通过对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两个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让学生养成质疑态度,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二 利用错误评析,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因为思维定势、概念混淆、审题不清等原因而导致解题失误,归根结底源于学生思维缜密性的缺乏。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答案找到出错原因,并引导学生自主找出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应指出学生犯错的根源,让学生养成对错误成因自主分析的习惯,从而增强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体系中抓住问题的关键,理解物理过程与规律,进而正确解答问题。

例如,在水平桌面上有一锥形的玻璃杯,杯自重1N,杯中酒精重2N,液面高度为10cm,杯底面积为20cm2,已知酒精密度为0.8×103kg/s,求酒精对杯子底部的压强。很多学生断章取义,机械套用公式P=F/S,直接用酒精自重2N除以杯子底面积20cm2得出错误答案。这种解法的错误在于没有考虑容器的形状,忽视了液体对杯底产生的压强受到容器形状的影响。因为只有粗细均匀的柱状容器受到液体的压力才等于液体的自重,对于广口瓶(口大底小)容器,器壁分摊了液体重力,因此液体对瓶底的压力小于其自重,而细口瓶正好相反。对于不规则形状容器,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强时,应采用公式P=ρgh。

此题着重考查学生对问题的质疑精神,许多学生缺乏思维缜密性,望文生义,把问题简单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对易错点、易混淆概念进行质疑。这样,学生不仅能发现错误,也会对物理概念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师应以质疑错误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发掘错误的根源,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与批判思维。

三 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中学物理教学目标中的“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变为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物理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探索新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批判性思维习惯是学生应具备的、必不可少的素质,而初中物理课堂便是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平台,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不轻信、不盲从的反思精神,这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教学策略 教学研究 管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54-01

1、物理错题管理教学策略

错题管理教学策略是从错题教学总体方向考虑的,主要从差异性和积极性两个方面着手。

1.1 注重错题教学持续性,改善学生心理品质

错题集的建立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项难度大、负担重、要求高的任务,但若肯下此“拙功”,不仅可获得一本有针对性的学习参考资料,更重要的是在整理中培养了学生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题目数量可不同,任务要具体,形式可多样。另外,要经常引导学生回顾前一阶段的学习,小结自己在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个性心理品质上的欠缺、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得到的收获,以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1.2 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师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以奖分制的形式多元化评价学生是否真正发挥了主动性、积极性。例如虽然有些学生目前的成绩不够理想,但他的确己学会了错题分类整理,并制定了较科学的学习策略,对这些学生,教师都给予一定的奖分。这样可大大降低学生的挫败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物理错题反思教学策略

现在大部分学生“重就题论题,轻举一反三”、“重改错,轻反思”。错题集不是简单地将题目和答案抄录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和预防类似错误出现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除了自己反思教学上的问题外,还要引导学生在纠错中学会反思性学习,学会自己分析做错的原因。在分析原因时,也要注意注重非智力原因(态度、技能等)的查找。可提醒学生在错题旁边写上错误的原因或简单的总结,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同时,借助错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展开反思,对错题可能出现的其他条件进行变换,注重问题和答案的多样性,使学生伴随着反思过程的进行能够加深对解题中错误的认知,从而此基础上进行检查、批判和修正。

3、物理错题归纳教学策略

物理学习过程中,既要适当做题,更要认真思考,举一反三,以质胜量,做到发散与聚敛相结合,错题整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将错题按错误类型归类整理

出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知识记忆性错误,思维方法错误,也有审题失误、运算错误等。可把犯同样错误的题目整理在一起,为了便于整理,教师建议学生平时用活页纸进行错题收集。这种整理法,可使学生总结、掌握某一类型题目的解答方法。

3.2 将错题按知识点归类整理

同一知识点出现的题目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也常会在同一个知识点上犯错误。因此,可把做错的相同知识点题目整理在一起,从中总结出该知识点常考的方式、出题的角度,以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

3.3 将错题按章节内容归类整理

把错题按所考知识点在教材中出现的章节不同归类,属于同一章节的整理在一起。这是较为常用的方法,这样整理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理解知识,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结构,综合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

4、物理错题针对教学策略

俗话说的“教与学要对上口径”就是教学要有针对性,准确“诊断”出学生问题所在,然后“对症下药”,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错题教学也必须具有针对性。

4.1 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思维多向性

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样的,有些问题的结论也是开放的,例如在学习电路故障时,将学生出错的题归类,开展专题讨论与研究,让学生自主钻研,设计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案,如实验、计算、理论推导等,从而培养各自对信息搜集、加工、整合的能力。针对性地进行纠错练习,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注重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能力的训练,促进学习方法的革新。

4.2 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学生的模仿能力强,课堂讲授的知识容易接受,但题目一旦改样或时间稍久就无所适从。往往因对题目的特殊性、多样性、变通性等缺乏认识,导致概念、定理错用或思考不全面,出现一些错、漏解情形,以偏概全。因而弄清错误根源,将相关问题归类后进行变式练习,从多角度加深理解,养成严密的思维习惯。

4.3 通过易错题训练,提高学生对概念的巩固

对物理概念理解要防止片面性,所以在运用概念时,除了用典型的正面的例子来加强概念的理解外,还应采用针对性的反面的例子来加深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廷的理解,补充和完善了自身的认知结构。例如,通过以下题的分析可加深对二力平衡概念的理解:室内天花板上悬挂一只吊灯,电线对灯的拉力和是一对平衡力,灯对电线的拉力和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不少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分辨不清哪是一对平衡力,哪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有学生错误认为灯受的重力和灯对电线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灯和电线两个不同物体上。同样灯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灯的拉力,这两个力也都是分别作用在电线和灯上。也有的错误认为灯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这两个力也都是分别作用在电线和天花板上。而事实上,吊在天花板下的电灯静止不动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另一个是电线对灯竖直向上的拉力,这两个力都作用在灯上,所以是一对平衡力。灯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灯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通过这个错题的分析可以加深“区别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关键是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这个概念的理解。

第7篇

论文关键词:物理实验,教改探索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一、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代替过去只强调智育发展,围绕中考转的质量观。传统的实验教学把实验课仅作为验证理论的课程,所有的实验都是按教材预习,对照教材做实验,依据教材写实验报告,在整个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改革试验中,我们始终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索的过程。整个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自觉动手、动脑。

二、抓好课堂内的演示实验教学,寓实验课于趣味之中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最优目的,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每一个实验在揭示物理规律的原则下,若做一些趣味性改进,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时,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水沸腾时,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做压强的实验时,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三、认真设计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根据这一思想,将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能从中获得直接感受和丰富体验的认识活动。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展,在实验教学时采用分组探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让学生按照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从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其要点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路的连接方法》探究过程如下:

(1)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要求两盏灯都亮了。

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

(2)改变电路,只让一盏灯亮,另一盏灯不亮。学生分组探究,寻找方法。

有学生连接成并联电路,有同学连接成对其中一盏灯短路的电路。分别把他们连接的电路画在黑板上,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串联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大家发现用这两种电路都可只让一盏灯亮,另一盏灯不亮,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和电路的短路连接方法。

(3)交流结论,互相补充。学生们不但可以得到短路的方法和定义,还会加深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理解。

通过探究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们较好的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

对于实验中学生初次接触的仪器、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之处,实验开始前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点。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正确使用仪器,谨慎操作;尊重客观事实,不拼凑数据;实验完毕后自觉整理并爱护仪器等等。实验后,还必须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三、充分发挥课外活动和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后,应配合课堂实验教学,组织好课外实验活动,例如:在学习液压机前,借来油压千斤顶,利用课外活动操作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自己操作,在学了光学后,指导学生自制望远镜、潜望镜等等。这样把课内和课外内容衔接好,课内课外就能相互补充。

教材中的“小实验”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例如: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的《电磁铁》一节中,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我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在此后的几天中陆续有不少同学前来询问如何能提高电磁铁的磁性,以求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磁性最佳,这样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对电磁铁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电与磁》一节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同学对“电磁铁特点”这一知识掌握较好。

四、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由于人的个性差异,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很多想法都想付诸实施;而另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因此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学生施展身手、创造动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场所。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或复习已学实验的操作,或做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将能极大地增进学习物理的兴趣,有益他们动手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五、重视实验后的总结和反思

反思可总结实验规律,优化实验方案,创新实验设计,揭示实验本质,增强实验效果。

围绕实验原理进行反思,可变通实验原理公式,使实验方案更为简洁,实验结果更为准确。例如,“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原理公式是η=Gh/Fs,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若反思一下实验原理公式可变通为:η= Gh/Fs=Gh/Fnh=G/nF 此时只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观察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即可方便地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反思实验规律,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深入反思实验条件和实验现象的变化,总结实验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观察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把蜡烛放在焦点以内,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反思,可总结出以下规律:⑴物体由2倍焦距向焦点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大。⑵物距小,像距大,像变大。反之亦成立⑶ 2倍焦距是成放大与缩小像的转折点,1倍焦距是成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以上规律化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为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多个实验,可进行联系与比较,反思实验异同点,更易使学生掌握实验的本质,理解实验规律,巩固知识与技能。例如做过“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电功率”实验后,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反思:⑴两实验根据的原理各是什么?⑵两实验的电路图是怎样的?⑶两实验共同用到的实验仪器有哪些?⑷两实验需要测量的相同物理量是什么?通过以上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展开讨论,分析对比寻找异同点,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第8篇

一、借助物理实验教学功效,提升学生动手实践技能

研究发现,生本理念改变了以往教学活动模式,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生本理念开展物理学科教学时,必须时刻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及重要形式,物理实验为学生动手实践、思考判断等物理学习的技能提升提供了有效载体.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活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数据、总结结论,锻炼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用天平称固体的质量”时,教师采用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实验教学活动,设计如下过程:教师展示本次实验的课题内容:练习使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教师向学生讲解使用天平称量固体质量的注意事项.学生根据实验步骤和实验要求,开展动手操作称量固体质量活动.教师课堂巡视,开展指导.学生将称量所得数据记录表格,反思实验步骤,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延长物理案例探析过程,提供学生探知辨析空间

教育学指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入交流、情感碰撞、观点交融的实践进程.生本理念鼓励学生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开展先学活动,以学定教、学教合一.由此可见,生本理念下,教师应将课堂作为学生实践的“阵地”、锻炼的“平台”、前进的“阶梯”.笔者通过研析物理案例发现,案例解析的过程,正好为学生思维辨析、实践探究、概括判断等能力锻炼和培养,提供了有效“载体”.因此,教师在物理案例讲解中,不能“全程”,而应该延长物理案例探析过程,结合案例要求、学生实际,提供先学空间,将学生引入探析案例之中,鼓励和指导学生思考分析、动手解题、归纳总结,提升初中生物理学习技能.

例如,有一辆重40t、高2m的重型履带式卡车,已知它的每条履带面积为2m2,该重型卡车在水平的路面上行驶时,对地面所产生的压强为多少?教师可以采用“先学后教”讲解方法,组织学生主体开展“先学”活动,观察、分析问题条件以及解题要求等内容,并从中探析解题初步思路.学生探知分析后认为,该问题实际是关于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方面的案例.期间,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开展指导活动.教师开展“后教”活动,先对学生“先学”活动情况进行评判,并根据学生感知分析结果,向学生提出:如何计算重型卡车对地面所产生的压强?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分析活动,指出:利用公式G=mg得到重力;利用公式P=F/S得到对地面的压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解题活动,并要求在书写解题过程中归纳解析方法.

总之,生本理念是新课改下教学理念的重要论断之一.在生本理念运用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要抓住生本理念核心,紧扣生本理念宗旨,紧贴物理学科特点,开展有效教学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物理技能,推进和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作者:嵇建中单位:江苏阜宁县张庄初级中学

第9篇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兴趣

上课时,教师介绍复习课要用的实验器材有: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水槽、空饮料瓶4个、橡皮筋、细线、水。问:能用手边这些器材设计完成哪些力学实验?分组讨论并写出实验的名称、原理及方法。学生在相互的讨论中快速进入物理学习的情境中。

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在实际动手实验中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问:如何用细线、毫米刻度尺测量饮料瓶的截面周长。课堂上,学生思考、教师点拨,然后学生实际操作测量饮料瓶的截面周长为:l=19.5 cm。师生共同讨论测量结果的科学性。教师归纳实验注意:测量用到化曲为直法、细线要自由伸展不可拉伸、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等。

三、创设新的情境,茅塞顿开,激发兴趣

设计情境(一):如何测量一瓶水的重力?学生给思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让学生上台按自己的思路操作演示,结果发现超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解决?师生讨论得出:

(1)化多为少,多次测量;

(2)借用上面测量饮料瓶的截面周长数据,再测出瓶中水面的高度,用V=hs=hπR2=■计算。

设计情境(二):用侧面粘有小磁铁的水瓶,吸在竖直黑板上不掉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水瓶受到的力,然后往水瓶中缓慢加水直到瓶子刚好下滑。问:在这一过程中受到的重力与摩擦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学生在新的情景的触发下,饶有兴趣地思考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设计情境(三):若将一水瓶装满水,再倒立在水槽中,瓶中的水还会充满瓶吗?师生讨论,学生上台操作。教师引导分析:(1)瓶中水不掉下的原因;(2)计算瓶底要受到的压强;(3)若在瓶底扎个小孔,瓶内水会从小孔喷出吗?(4)若换成底部蒙有橡皮膜的水瓶,橡皮膜会向外凸吗?在师生的讨论中,完成瓶底扎小孔及换成底部蒙有橡皮膜的水瓶实验。让直观的视觉效果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四、培养学生归纳知识、整合知识的能力,产生新的感悟,以激发兴趣

教师问:如何测出一个空水瓶运动的快慢?分别设计水平拉动与竖直方向自由下落时速度测量。师生讨论竖直下落时,运动时间短,速度时刻变化,应平均速度。引导学生回顾课本上频闪照相法,拍得相同时间内物体的运动图片,来测量运动较快不易测量的物体的速度,从而回顾学习物理学中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远近来比较运动快慢。

五、由实验情景,引导联想其他生活情景,以触类旁通来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看到带磁块的水瓶吸在黑板上,分析受力,知道在竖直方向上水瓶受重力与摩擦力相平衡而不掉下,联想思考生活中,类似的情景,如:墙面上吸盘挂衣钩,它们不掉下的道理相同。

学生看到倒水后,水瓶由静止状态与匀速下滑状态的分析。联想生活中人爬杆时,匀速爬上、爬上静止、匀速滑下三个情景受力情况;手拿着水瓶不动时,手中的瓶子受到的竖直方向力的情况等。在情景的迁移中,突破思维的障碍,获得新的认识,产生对物理学习新的乐趣。

第10篇

1 准确把握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学生步入高中阶段,整个学习心理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心理表现.

1.1 能够保持批判性思维

说明高中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例子可以有如下几个:

(1)从高中物理的教材来看,很多知识点或概念都会涉及到较大的运算量和推导,要想实现有效推导,学生就必须要能够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

(2)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我在授课时出现了错误,总有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提出来,可见学生不仅具有批判性思维,而且时刻警惕着.

(3)能够刨根问底,有很多学生课后总能跑过来问问题,或是学生之间就自己不会的内容进行讨论,可见他们在遇到困惑和疑虑时有刨根问底的意识的.

1.2 能够胜任自主合作学习

为什么说学生能够胜任自主合作学习呢?

(1)高中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的物理学习目的性就较为明确.

(2)在探究课上,笔者巡视后发现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学习策略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学生在完成物理学习任务和探究任务时,对学习技巧和策略有自己的主见和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在探究学习实践过程中反复尝试和实践后沉淀下来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1.3 具有积极的情感因素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是真心喜欢物理课的,只要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没有哪个学生是不高兴的,说明了学生对探究活动很感兴趣,这是学好物理必须的情感.

1.4 能够科学有效的进行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认知发展比较成熟的表现,无论我们用建构主义理论或是元认知理论,又或是其他的教育学理论,自我评价都显得尤为重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客观地自我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反思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

2 倡导分层合作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里的学生是全体学生,应该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实现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发现和归纳,在高中物理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正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需要合理的渗透分层教学理念.换言之,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首先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基础和能力进行合理的分组,同时需要针对不同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想要深化物理教学中个体差异教学,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鼓励学生的交流互动,这不仅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到课堂中来的机会,也有利于学生思维上的交流与相互激发.在好的教学环境下应当充分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促进每个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进而实现个体差异教学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能力强、基础好、学习兴趣大的学生分为一组,将其划分为A层次.相反,教师可以将能力偏弱、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分为B层次.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要求A层次的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得到相应的结论.针对B层次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帮助其设计实验,并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其能够得出结论.

通过分层教学,教师考虑到学生的能力与基础,能够让高层次的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更大的提升,同时也能够避免低层次的学生因为无法完成高难度的教学任务而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班级中的全体学生才能共同进步,才能真实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 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

我们在教高中物理知识时,不能想当然,或者凭借自己的经验施教,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尤其是刚刚步入高中没有多久的高一学生,如果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不注意教学跨度的设计,缺乏有效衔接初高中的意识,则学生往往难以吃透概念.

例如,在讲授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一节时,笔者原本认为,初中已分析过压力、支持力和重力三者的关系,学生有基础,学习起来应该不困难,但是事实上,学生学得并不轻松.很多学生总错误地认为,失重就是重力减少,而超重就是重力增加.原因在于,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并未帮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好研究对象.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高中的受力分析入手,依此为起点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实重”和“示重”,接着让学生自己发现失重和超重现象是弹簧测力计示数在发生着变化,再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最终实现对失重、超重的准确理解.

4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可视化程度

4.1 借助于图像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

图像有助于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如力的示意图,有了力的示意图,一个带有箭头的线段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力形象化的表示出来.再例如,在人教版选修3-4中,教材中给的波长的概念文字叙述较长,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理解上的障碍,此时我们只要把图像画出来(如图1所示)就一目了然了.

4.2 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和对比度

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不可缺失的重要一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提高实验教学的可见度,有些教材中提供的实验设计,在规律的演示上可见度不高,我们应该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创新.例如,选修3-2教材中研究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笔者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

装置上有如下两点改进:其一,用氖管代替灯泡,如此改变后可以看到开关闭合时氖管不发光,而断开时产生自感电动势氖管闪亮,具有较强的对比性,而且氖管的耐压值比较高,相比小灯泡而言不容易烧坏.其二,开关由传统的单刀开关改为点触式弹片开关,断电更瞬时.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

“二期课改”是基于“一期课改”后教育现状的反思而实施的,因此,它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实现内容与课堂教学各环节一致性。因此,本文就从以下方面进行简单介绍,以期能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实现高效的物理课堂。

一、开展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主体性

自主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环节。传统教学模式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待加工,可以被塑造的对象,总认为学生的大脑就是储存知识的“容器”。教师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一味地灌输、传授,学生一味地接受、储存,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所以,随着“二期课改”的实施,教师要吸取以往的教学经验,切实将自主学习落到实处,进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在学习有关“压力和压强”的问题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首先,我向学生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①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②掌握压强的概念,

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学会用本课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目的是为了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使学生能够有目标的进行学习。之后,按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互相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物理知识。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作用,让其带动学困生进行学习,做好“带头”作用。而且,为了验证学生的自学效果,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当堂检测题,如:

①关于压力和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B.压力方向总是与所受重力方向一致

C.压强是物质表面上收到的压力

D.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②放在水平课桌上的墨水瓶受到的重力G与墨水瓶对课桌的压力F( )

A.彼此平衡

B.是相互作用力

C.三要素相同

D.方向相同

③某工厂要建造一个烟筒,设计总重是2×108 N,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5×106 Pa,则烟筒的基础面积至少是多少?

……

这些试题的设置,一是巩固学生学习的内容,二是可以防止一些学生将自主学习当做“自由课”。因此,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一致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展主体能力

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关键。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一定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的支配,学生缺少一定的问题意识。然而,在一期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意识已经开始转变。但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却让创设问题情境成为虚设,没有一点意义。如: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急于给出答案,或是创设的问题,太容易没有探究的意义等。所以,教师创设有一定价值的问题情境,逐渐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在发展学生主体能力的过程中,也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有关“摩擦力”的时候,本节课我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现象入手,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为什么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行进时,如果不蹬脚踏板,无论路面多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②为什么车胎都有花纹?③滑旱冰的运动员穿的溜冰鞋的鞋底为什么要装有小轮子?④为什么饮料瓶盖上常会有一些竖纹?……紧接着,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这些现象的图片,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这些问题。之后,我让学生自由地讨论,逐渐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主动性也逐渐得到发展。

三、借助物理实验,培养操作能力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较强。而将实验引入课堂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物理自主实验的作用,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愿意自主的探索在物理的世界当中。

例如:在学习有关的“欧姆定律”的内容时,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能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活动探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己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并通过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利用图象分析、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首先,我给每个实验小组配置了干电池、导线若干、开关,电流表和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之后,小组进行分工合作,有记录的、有操作的、有观察数据等等。

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可以加深对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关系的印象,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曲折和乐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倡导一题多解,鼓励个性发展

主体性教学是注重学生个人价值的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教学。主体性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处处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开展工作。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大勇.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2(9).

第12篇

1什么是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被归纳为“在教育者在学科课堂教学之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之下,学生获得的实际的教学效果”.

结合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案例,笔者认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物理学习兴趣,就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的物理教学环境,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在思考物理问题时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在学生出现困难时或物理学习情绪较低时,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上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对物理教育资源进行创造性整合,从而根据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而获得的实际成果.

有效的教学不是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物理问题,并解决问题.

有效的教学是教师双边互动的结果,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促进学生知识的有效吸纳,既增进了师生感情,也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实现有效教学的起点:教学理念的更新与优化

2.1改变教学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什么无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这是理念不够新的原因,教师对师生的教学角色定位出现了问题,没有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的有效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浮于表面,未能真正形成科学素养,课堂守旧成份较重,缺乏创新.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探究,强调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新思考我们的教学行为,思考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思考有没有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学生的选择性强不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何?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提出自己的见解?

当然除了要站在学生角度进行反思外,我们还要从教师“教”的角度进行反思,如,哪些话可以少说一点?哪些内容本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学?哪些环节上给学生提供的支架不够?等等.

2.2优化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于教师的“讲”,这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有没有效果?笔者认为效果是有的,但是高耗低效!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我们教师优化我们的教学方式,倡导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是“问”、“探”、“测”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问”即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本节课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具体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2)“探”即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在老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参与,点拨学生在探索中遇到的困惑,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在探索过程中进行分工合作,及时交流完成探索目标.

(3)“测”即反馈检测,教师设计出最能检测本节课的题目,全体同学解答,看知识掌握情况.学以致用,适时检测,为下一次的教学设计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据.

2.3教师的赏识、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地教学是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教学,在学习中学生的自我确认、自我显示心理比较强,他们往往有各种各样的疑问、想法、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回答.教师对学生和蔼可亲的态度、赏识激励性的话语是激发学习的潜在动力,可以促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做到勤思多问,增强学习的信心,使学生由“有疑”转化为“无疑”,相关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3实现有效教学的阶梯:优化课堂细节

3.1优化问题设置,促进学生思维逐步深化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质疑、释疑都应该让学生自主体验与完成.高中物理教学,知识点可以看作为一个错综复杂的大问题,我们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就在于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小问题,采用分散难点,各个击破的方法,然后再找出各个问题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架桥组合.

如果对应于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学生存有疑惑时,我们教师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解答提出的问题,还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适当提示与此相关的知识和相似的问题,还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适当提示与此相关的知识和相似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横向拓宽,纵向加深,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

3.2开放探究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物理知识本身就具有探究性,由于物理这门学科比初中的内容更加抽象,探究渠道更为丰富,所以,在学生探究时,往往会涉及到多种方法,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方法,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教师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例如,在“探究求合力方法”实验中,有一组缺少了一只弹簧秤,这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只用一只弹簧秤能否完成本实验么?”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很有价值,为此我将学生生成的这个问题放到了班级内部进行讨论,最终学生经过讨论得到了“替代法”可行,是不行呢?进一步探究,问题果然得以解决,这样的教学过程远比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要深刻的多.

3.3精选例题,内化知识,培养学生建模的意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题能力最关键的在于建模,有效的教学不是靠灌输和题海战术,需要我们精选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物理图景,在解决问[HJ1.45mm]题的过程中培养建模的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在一根细线的两端各拴一个小球A和B,细线跨过两根固定在同一高度的、表面光滑的水平细杆上,如图1所示.A球质量为3m置于地面上,B球质量为m,从细线处于水平位置时将B球由静止释放,当A球刚要离开地面时,B球摆过的角度为θ,则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TP12GW29.TIF,Y#]A.θ=90°B.θ=45°

C.B球摆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其重力对小球做功的功率先增大后减小

D.B球摆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其重力对小球做功的功率一直增大

解析本题的物理情景是:B球在由静止摆下的过程中,A球没有离开地面,则B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B球受到重力和细线的拉力作用,且只有重力做功,故有机械能守恒;当A球刚要离开地面时,此时地面对A球没有支持力,细线的拉力为F=3mg,而B球摆下的角度为θ,对B球摆下的过程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TP12GW30.TIF,Y#]

mgL1sinθ=[SX(]12[SX)]mv2,

设B球做圆周运动半径为L1,摆下的角度为θ时,B球受力如图2所示,由向心力公式得

F-mgsinθ=m[SX(]v2L1[SX)],

将F=3mg代入,得sinθ=1,所以θ=90°.

B球由细线水平变为竖直位时,B球的竖直分速度先增大[LL]后减小,因而B球重力的功率由:P=Fv,也为先增大后减小.所以答案A、C正确.

分析本题主要向心力和瞬时功率这两个概念极易出错,因此,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根据题意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情景,运用圆周运动向心力和机械能守恒的物理模型,问题即可获得解决,通过此题还可增强对向心力和瞬时功率这两概念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3.4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惑,答疑重在引导其反思

当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不尽相同,能提出的问题各不相同,即使对同一个问题,导致疑问的原因也不相同,所以出错的情况不一样,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了,要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