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化快速发展

城市化快速发展

时间:2023-09-25 11:30: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化快速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化快速发展

第1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建议

我国人口分布不仅呈现农村与城市的巨大差异,而且呈现从东到西阶梯状分布。人口分布明显由西向东逐渐增加,人地关系也相应紧张。东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9%,人口密度452.3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仅有0.061公顷。中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9.6%。人口密度262.2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098公顷,是全国粮、棉、油及林业生产基地。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是全国的主要林业生产基地。西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6.5%,人口密度仅为51.3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082公顷,土地开发程度低,牧草地、未利用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全国最高。

1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问题

1.1 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总量仅次于俄罗斯与加拿大,这是单从数量上考虑,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人口众多,如果土地资源按人均算,中国人均占有耕地仅1.65亩,仅是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占有土地、水资源少,是中国资源的一大劣势。中国土地资源不但人均数量少,而且分布不平衡,这就更加剧了资源紧缺。北方地多水少,而南方地少水多;东半部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西半部干旱且缺水。而华北地区则处于人地和水土两种矛盾的叠加之中,这些问题是中国人口和资源矛盾的焦点问题。

1.2 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在我国现有的农业用地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土地质量不高,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而且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城市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较低。城市中的闲置土地占5%,而其中有40%属于低效利用。在开发建设中盲目的批地,造成了大量的土地闲置。在农村的土地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质量的退化是指对土地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的土地质量与数量下降的过程。

1.3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某些地区盲目进行农业的结构调整,没能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导致许多优质的耕地被挤占。除此之外,西部建设用地特别是是交通与城镇用地数量较少,比例偏低。城市建设设施落后,严重的制约了西部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我国后备耕地不足,且一半以上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及云南等边缘的省、区。给土地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难度。而且在后备资源中山地较多、平地较少,质量较差,中等与次等土地偏多,且开垦难度大,所需投入大。

2 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问题必将给中国的土地供给和保护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带来持久而巨大的压力,城市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的研究也将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显得更为重要。

2.1 城市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西方人文地理学者很早就从人地关系论的角度看待人与土地的关系,对土地利用问题进行过探讨,其实质上就是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进展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由最初的人与自然的适应—依赖—适应—利用的过程向人与自然进行物质的交换和人口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过渡。在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就有一个核心观点:人口增长和资源总量限额相矛盾,人口增长可以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而资源供应却是一个有限额的问题,人口指数增长迟早要面临着资源无法实现指数增长的矛盾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尽管对马尔萨斯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但也指出人口增长是产生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带来环境压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2 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战略。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国耕地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耕地锐减的势头也得到了一定遏制,但城市的快速扩展所导致的土地减少的失衡趋势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在今后相对长的时期内,以有限的耕地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必须切实加强保护耕地,提出过硬的治本之策。

3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3.1 科学规划和开发土地。

未来的中国是否具备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控制人口的增长将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最基本的措施。在控制人口的同时,科学规划和开发土地,也是保护耕地,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提高土地规划质量与效率,提炼出有代表性的模式,减少规划工作中重复的劳动,增强规划的标准化。制定耕地保护专项规划,调整土地利用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建立全国耕地变化动态监测系统。

3.2 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用地行为。 为实现土地的可持续性利用,就要加大法律宣传的力度,使干部与群众都了解违法用地的危害性与严重性,自觉的去维护土地使用的有关法律法规,自觉去抵制违法用地的行为。同时,还要加大执法的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者及违法行为,只有使违法者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及受到法律制裁,才能起到有效的阻吓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举报有奖激励机制,形成人人参与监督、处处有人巡查的高压态势。通过法制手段、经济手段以及行政手段,逐步做到消长平衡,防止土地退化与流失。

3.3 建立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运行机制。 要调整与优化工地的利用结构,依靠科学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在保持生态平衡与持续利用前提下,发挥土地资源在提高质量与利用效率方面的最大潜力,实现综合效益最优化。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运行机制,以调整各用地矛盾,保证整个社会健康、平稳地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才能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在政府的干预下利用行政、法律、经济及技术等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及合理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密切结合起来,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要】不论中国还是韩国,城市化水平与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关系。运用计量经济法,实证分析了韩国城市化水平与能源消费量的关系。研究表明,高城市化时期城市化水平与能源消费量之间仍存在着一定因果关系及长期均衡和短期纠正关系,并间接地对能源消费政策的演进起着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韩国城市化 能源消费 能源政策

经济的发展,带来城市化水平大幅度的提升,但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能源。

站在世界能源消费第二大国的角度上,中国能源供需的矛盾已经成为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约束,协调城市化与能源消费的关系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进入城市化完善阶段时,城市化对能源消费产生的影响是否保持类似的状况?能源消费的政策应如何调整?回答这些问题就有必要研究发达的高水平城市化地区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对能源消费的影响。韩国虽然是一个不大的国家,但是它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且与中国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与现代文明,研究韩国国情的同时,必将对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和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及所应采取的对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研究高城市化水平下城市化对能源消费及政策的影响,以他人的经验为提高中国城市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及能源消费政策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变量与数据来源

为了对韩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选取了1981年―2010年韩国的相关数据。选取这一数据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完成了新村运动的基本框架和任务,城市化达到了高度城市化水平70%,开始进入城市化完善阶段,并且在这一时期,韩国实行了新的能源政策,因此本文对1981―2010年之间的系统数据进行考察。本文选取的能源消费指标为电消费量和城市燃气消费量。一方面,在主要能源品种的消费过程中,由于在城市生活中电力被广泛的利用,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直接动力,所以城市化进程对电力消费的影响比较大;另一方面,城市燃气的消费量直接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对此的影响。因此,韩国电消费量和城市燃气消费量能较准确地反映韩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城市化率指标选取现阶段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非农业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来计量。能源消费量的统计数据来自韩国国家能源统计综合信息系统,能源消费量的单位为百万千瓦小时,城市燃气消费量单位为百万立方。城市化水平的统计数据来自韩国国土海洋部,单位为%。

二、序列平稳性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法检验序列的平稳性。从表1中可以看出,LNCSH、LNDL和LNRQ的检验结果均在5%的水平下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我们可以认为韩国城市化水平、电消费量、城市燃气消费量均是平稳序列。

第3篇

关键词:快速发展;城市化;消防工作;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在城市化进行的快速推动下,大量人口聚集,城市人流、物流量集聚增加,尤其是车辆的快速增加,使得全国几乎每一个小区的道路,晚上都变停车场了,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无法进入灭火,救人,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城市消防安全运转带来了新的压力。

消防安全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我国的城市发展过快,就使得城市人口在短时间内过度的集中,城市人口稠密、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集中、财产密度大,给消防安全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一方面增大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灾害的破坏性,严重威胁城市的安全,甚至影响经济快速稳步发展。所以,要根据当前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来把握其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对一个新城市的规划建设要首先考虑其消防工作的因素,将消防工作放在城市规划的重要位置,使城市的发展向着一个科学、合理、安全的方向发展。

一、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消防工作的主要问题

现在许多地方只顾着城市的快速建设,却缺乏对其合理的规划,尤其是城市的消防规划比较滞后,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城市消防站及消防装备、消防通信、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等都缺乏合理的规划,消防规划跟不上城市规划调整的步伐,留下许多消防安全隐患。市政消防设施缺乏,消防供水不足。消防的水量较小,压力也比较小,在进行城市供水管网的规划时只是考虑了生产和生活用水,未将消防用水考虑进去,供水管网小,满足不了灭火所需的水量和水压要求。并且许多供水管道长时间没有得到管理和维修,有的过于陈旧,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更新,再加上城市的规模不断地扩大,这就导致城市中的建筑物逐渐增多,相应的城市用水也在增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消火栓达不到出口压力的规范要求,在出现火灾时也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消防站责任区面积远远大于规定要求。但是在进行城市的规划时也没有增加消防站的数量,或者是增加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壮大的规模要求,这就使得一个消防站需要管辖的面积比原来增加了许多,消防设备也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这就使灭火的力量大大地减少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城市道路的规划与建设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车辆的行驶要求,这就导致城市拥堵越来越严重,从最初的上下班高峰堵,到现在的周末也堵,不但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而且也给城市的消防救灾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如何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消防工作的困难

(一)对城市的消防设备做好合理的规划,加强对火灾的多发区的消防建设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要对城市的消防设备及设施做好合理的规划和统一的建设,对消防设备不要仅仅停留在建设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设备的维护,要定期对消防设备进行仔细的检查,保持设备的运转良好以及功能的更新,要结合城市现在发展的情况和以后的长远发展的前景做好城市消防的长远发展的工作。

同时,还要对城市火灾的多发点进行重点的关注,城市火灾主要集中在人口及建筑物比较密集的社区,所以,要根据社区的不同的情况对其消防工作进行不同的管理。要建立完善的群防群治管理网络化,规范合理的社区消防工作机制,借助社区人力,加强群众义务消防组织建设。开展经常性的防火检查,保障社区内的消防车道畅通,保障社区内的公共消防设施、器材以及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有效,定期对社区居民住宅楼的消防设施及公共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二)提高消防救援队伍的专业素质,增加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

消防救援队伍的建设关系着消防工作的救援效率,要加强消防专业队伍建设,除了日常的常规训练外,还要定期对消防人员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在加强其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多组织一些实战演练,积累其实际的救援经验,提高社会抢险救援能力,使其不断适应日益加快的城市化的建设。

(三)提倡绿色出行,减少私家车的数量,增加人们的环保意识

现在私家车的增加,交通的拥堵,给城市的消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容易使消防人员错过最佳的救援时间,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要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消防救援意识,提倡绿色出行,尽量选择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也相应地减少私家车的数量,缓解交通的压力,减轻消防救援工作的难度。

三、结语

总之,要把城市的规划建设和消防工作的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在进行城市的规划时要把消防工作的规划放在首要的位置,做好城市整体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增强人们的环保和消防意识,为城市的消防工作当好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城市化;房地产业;发展

城市化推进着人类的发展,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全球化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城市化正快速运行着。我国房地产业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现如今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领域。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关系十分密切,研究我国城市化与房地产业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城市化与房地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概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现如今已取得显著效果。我国城市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1949-1957年为城市化初期起步阶段,1958-1965 年为不稳定阶段,1966-1977为停滞发展阶段,1978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

二、房地产业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1.增加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

当前,我国城市化率跟不上工业化的发展。如果促使两者水平处于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那么在未来的20年内,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少说要提高一倍。所以,就理论而言,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具有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2.促进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提高

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也比较快,在未来的20年内,城市面积和城市入口要成倍的增加,住房的需求很大,这样我国各大城市房价明显上升。

3.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需求结构多元化的态势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在当前还是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不同城市和地域的发展都不平衡,这样我国城市房地产市场呈现出需求结构多元化的态势。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中房地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我国房地产业面临的机遇

(1)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建设质量提高。城市化发展要求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进行,因而房地产的商机是很大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机遇十分难得。

(2)不断进行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这样城市产业功能逐渐明朗。进行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发展起来,这样房地产的需求得到城市化进程的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的有效激发。

(3)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房地产具有较强的改善型需求。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房地产消费以及改善型的需求也慢慢提高,而这两个因素把住房需求的规模反映了出来,所以房地产业发展受到了强大的支撑。

2.我国房地产业面临的挑战

(1)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不平衡。一是供给结构是不合理的。当前住宅市场的产品类型与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偏差显著,市场上所供应的经济适用房过少;二是房价上涨过快,涨幅过大。面对如此强大的房地产需求空间,居民对房地产的现实购买力和消费倾向是大大不足的。这就使得具有购买力的有效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凸显。在房地产开发投资过程中,银行贷款和经营性欠款具有过高的占用比例,这样房地产企业具有了过高的负债率,因而使得强大的金融风险藏在其中。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资金链中,商业银行全程参与了房地产开发。事实上,在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每一个环节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都有所参与。因此,一旦国家把银根缩紧,把银行利率调高,房地产业受到的影响将会很大。

(3)有待加强房地产的企业实力。当前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开发技术水平低的风险,技术创新率低、对新技术的引进和吸收慢,专业的人才队伍有所欠缺。激烈的竞争将会把那些规模小、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效益低下的企业淘汰掉。

四、城市化带动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

1.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具有不合理的投资结构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在住房需求量大量增加和国家鼓励个人住房消费的引导下,房地产业开发和投资的速度加快,投机现象十分普遍。虽然整体经济的增长具有的动力十分强大,但是在投资过程中,房地产业的投资结构出现不合理状况,在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显著。同时,房地产业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的缺陷是十分严重的,当前我国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股本是不够的,融资渠道也比较窄。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得到较高的资本回报,也不愿让利于股本融资,如果过分依赖了银行贷款,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可能会受到威胁。

2.房地产价格过高,居民的购买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随着我国住房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很大。尽管近年来政府出台了诸如“新国十条”、国八条、限购令等的政策来压低房价,但是开发商却把房价稳定在较高水平,一年比一年高,使收入水平较低的人不可企及,无力购买。除此之外,面对政府调控手段的颁布,很多开发商处于退市观望的状态,使得房屋空置下来。

3.土地和住房的供给问题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稀缺,然而却有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土地空闲了下来。土地闲置会导致土地交易市场混乱,使商品房的供应量降低,这样一来,供求关系便不平衡了,房价的上涨也处于非正常状态,从而导致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使得宏观经济运行稳定不下来。同时,户型结构处于不合理状态导致大户型住房供给过多,而中小户型的住房供给相应少了一些;价格结构的不合理使得中高端住房供给过多,而低端住房供给相应少了一些;政府经济适用房和微利房的比例也处于较低状态。

4.房地产市场的不规范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调增,但是现如今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秩序仍然比较混乱。集中表现在市场总供求失衡,房价过高,租赁市场不规范,商品房价格管理混乱等方面。

5.房地产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欠缺完善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速度很快,建设规模也慢慢变大了,开启了一些规模比较大的项目,但是却存在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欠缺的不足。这样很多房屋纠纷产生了,因而扰乱了社会秩序。

五、应对措施

1.完善政府的干预机制

政府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遏制和疏导。我国政府应该就房地产商发放错误信息或恶意操纵市场的形式提高打击力度。对于中介机构散步虚假信息、造谣惑众的行为应严厉制裁。对于恶意炒房的人要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的手段进行打击和限制。与此同时,还要通过一些疏导性的政策来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比如,引导高端房地产进行投资,吸引房开企业等社会资金进入公租房建设领域等。

2.规范土地供给流程

通过进行土地供给流程的规范使房地产供给更加合理。一方面,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地方土地受益的出让,所以,中央政府一定要把这种私自把地价太高的行为打击掉,切实提高地方政府对抑制房价上涨的重要性认识。加大力度监督地方政府,把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腐败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土地交易信息系统亟待建立,还要做好监管工作,确保土地交易的及时公布。

3.确保房地产供给的多样化

二手房市场火了,可以促进一手房市场的发展,鼓励条件允许的消费者多多购买一手房,消费水平不足的消费者可以选择购买二手房,另外,在商品房市场得到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大力度发展廉租房,房屋的供给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方式,从而阶梯状的住房消费结构得以形成。采取这些措施使得人们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还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

4.平衡供给和优化结构

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宏观调控积极、主动、及时的全面控制,运用多种多样的调控手段把总量平衡把握好,以使一个具有一定限度的买方市场形成,这样确保库存处于比较合理的状态,能够充分的流转下去而不至于有不正常的空闲位置。根据社会消费水平和市场需求的不同,把不同类型、不同档次商品房的供应数量制定出来,在广大的中低收入的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得到保障的同时,社会的许多层次的住房需求也要考虑在内,确保产品的销路合适,确保供给的有效进行。

六、结语

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再加上房地产业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发展也没有稳定下来,房地产市场有待完善,只有政府制定了有效的房地产开发商合理合法竞争、消费人群理智购房、宏观调控政策等多方面措施,房地产市场才逐渐规范,保证房地产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人人住房、人人安居。

参考文献:

[1]牛凤瑞:大区域一体背景下的中小城市发展差异化[J]. 上海城市管理.2012(01).

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一、我国目前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管理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在不断地加快,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加快,我国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在不断加大,中国的城市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速度达到世界同期进程的两倍。1980年世界城镇化率平均为40%,而当时中国不到20%。到1999年,世界城镇化率平均为45%,中国为31%。2007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4.9%,2010年49.68%,2012年达到52.57%。但是城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远远不能与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相匹配。

二、城市化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方向,信息化管理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大力推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新型国家的必要选择,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要求我们推动城市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形成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

(2)我国当前城镇经济发展的模式要求我们对城镇进行信息化管理。农业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支撑点,尤其是在当前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信息化技术在发展集约、高效、生态农业方面有着确定性的作用,目前,农业信息量大、种植种类繁多要求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管理体制;同时,在城镇工业发展与产业升级过程中,也需要信息化来提升竞争水平,提升管理效率,信息化对城镇的长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信息化时代需要顺势而为。在发达国家,原始的工业结构正在被信息化的社会结构所取代。目前,中国处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时期,在这种趋势下,城镇化将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城镇由于人群的爆发式聚集和产业升级遇到的瓶颈,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管理、资源匹配、环境发展、民生需求等诸多难题,都要求有更有效的手段去整合协调,信息化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三、城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城镇化的信息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技术方面来说城市化信息管理分为空间信息技术和管理信息技术这两个方面;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说分为管理层应用和服务层应用这两个方面。然而,不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城市化的信息管理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在对城市建设进行信息化管理时主要是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进行分析与管理。

(2)重要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城市信息化管理时,城市管理者要具备一定的技术信息能力,只有管理者掌握了信息技术,才能更好的对城镇进行信息化管理。

(3)城市数据的集中采集和分散管理。对城市化进行信息管理必须对城市的各种数据进行集中采集与分析,然后对信息进行分散的管理方式。

(4)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利用。要想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就必须开发城市信息管理系统,只有具备具体的系统,才能对城市信息进行管理。

四、加快我国城市信息化管理的方法

加快实施和推进城市信息化管理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城镇中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术。由于欠发达的地区,城镇化发展比较闭塞,居民对信息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更不知道如何进行信息化管理,因此,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在城镇内普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并且引进相关的技术。

(2)走集约型的产业化信息管理道路。由于小城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规模都比较小,因此,对小城镇的信息化管理必须采用集中管理的模式,通过建立共同的信息数据库,加快城镇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对城镇中的小型企业进行整合,进行集约化管理,缩小管理规模。

(3)充分发挥城镇区内的现有优势。对城镇的信息化管理要根据每个城镇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利用当地的经济结构、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等进行管理,减少城镇信息化管理中的资金。

五、信息化管理为城镇发展带来的效益

信息化管理将为城镇发展带来明显的效益。首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优化城镇工业的结构,加快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为城镇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动力。其次,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人们快速的发展信息服务,使信息化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再次,信息化的管理有利于加快城镇化的发展速度,避免城镇发展过程中的误区,提高城镇发展的效率。最后,信息化管理不仅给城镇带来了发展,也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便利,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创造新动力。

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在促进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还为城镇化的管理带来了便利,促进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镇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城镇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工业化的速度;信息化的发展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动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和科技方面的知识,逐渐加快了农业信息化的脚步。信息化的管理促进了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发展。

六、结束语

加快城镇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实现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虽然在城镇化的建设下,城市管理的信息化也在加快,但是由于基础设备不够完善,城市信息化管理的任务依然是一个关键难题,加快城市信息化管理需要在网络的基础上加大对信息化管理的宣传,让人们认同城市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从政府管理的角度高屋建瓴、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如田,李茜.小城镇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与方法[J].小城镇建设,2008(10).

第6篇

关键词:转型期;城市化;政府改革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33-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城市化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城市化发展的实践表明,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对城市化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公共服务等领域,政府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暴露了很多问题,这无疑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它要求政府进行相应的改革,努力探索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新模式。

一、社会转型期我国城市化的特殊性——政府主导型城市化

城市化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城市化道路也走过了一段极为坎坷曲折的道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步入正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新阶段,城市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依托,城市化也成为我国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纵观中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我们不难发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是工业化的自然选择,是在微观经济主体追求经济效益的活动中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发展,而与此相反,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鲜明的政府主导型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政府是城市化战略的制定者。制定城市规划是政府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手段。虽然在城市化进程中,企业和个人也是城市化的主体,但由于他们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局限性,不能把握城市化进程中的客观发展规律,也就无法从宏观上把握城市化健康向前发展的方向。因此,政府作为城市化的宏观主体,它对城市化的健康向前发展起到全局性的调控作用。

其次,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努力克服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现象。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政府针对市场失灵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城市化能够顺利、健康地发展。在城市化过程中,最能体现政府优越性的是公共物品的提供。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特点,这就容易导致公共物品生产者与受益者相分离的现象,一般生产者是不愿意进行该种物品的生产的,譬如城市道路、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因此,在我国,城市成为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最主要提供者。

最后,政府提供城市化制度。城市化是随着经济增长与社会结构的变迁而出现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它与制度安排也是密切相关的。倘若离开了有效的制度体系,城市化的进程也将无法正常推进。我国的改革是政府推动的改革,政府是城市化制度供给的最主要主体,它为我国城市化的顺利推进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

二、转型期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我国整个城市化进程,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型期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城市化水平有待提高。尽管我国城市化已经驶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不到50%,比世界的平均水平低十多个百分点。由于受传统体制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相同步,这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从长远来说也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其次,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某些“城市病”。伴随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资源短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亟待提高等现象也普遍出现在我国的很多城市,这是“城市病”的典型体现。在我国,越是大城市,上述“城市病”现象也会越明显。

再次,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利益需要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城市化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然而由于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我国失地以及失业的农民也越来越多。在某些城市,土地被征用后,相当一部分原农村人口就业问题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转变成了城市中没有失业保障的失业工人,丧失了生活来源,他们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另外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离土又离乡地向沿海发达城市转移,然而,以户籍制度、城乡差别劳动就业以及福利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二元分割,使得这些已经“离乡”、“离土”、“进城”的农民工无法真正地融入城市,也无法摆脱他们具有的农民身份。

最后,“土地城市化”大于“人口城市化”。在我国的很多城市,城市化的加快推进更多是一种土地的城市化。产业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城区的土地不断扩张,但是人口没有相应地大规模向城市地区迁移,造成人口与产业集聚不相协调的现象,阻碍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某些地方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幌子,盲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等。在我国某些城市,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制度仍未建立,导致“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不良现象的出现。

城市化既是现代化的结果,又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社会转型的目标也是实现现代化,作为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是极为关键的。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也急需通过政府改革来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城市化问题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在社会转型期,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我国政府能否成功解决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能否顺利、健康地发展。

当前,我国城市化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我国政府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政府能够采取比较具体且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积极应对。针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政府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政府应该努力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当前,我国政府应该切实强化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应该努力加强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市是各种社会、经济及政治问题最集中的区域,尤其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移民问题、交通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安全等问题都对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鉴于此,政府要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增强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努力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1]。

其次,政府必须坚持对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区域布局、城市规模扩大等方面实施必要的宏观调控,尤其是中央政府要对某些地方政府盲目城市化进行有效的规制。“土地城市化”大于“人口城市化”、“城市病”等问题的产生都和某些地方政府盲目城市化有密切关系,因此,从这方面来说,加强宏观调控是很有必要的,有效的规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将有利于城市化的健康发展,防止虚假城市化所带来的弊端[2]。

最后,政府要切实充分保障农民权益。征地补偿是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能获得的最直接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他们重要的生活来源之一。有鉴于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征地补偿体制,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因此,政府应努力做到:一是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的标准。土地征用补偿要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应该以当地的城区最低生活保障作为重要参照,将现行征地补偿标准逐步提高;二是研究实施分类征地补偿方法。要兼顾国家、市场征占主体以及农民利益,在这基础之上,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同时,在新形势下,政府应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主要突破口,努力消除农民进城的种种行政限制以及不合理的限制措施,逐步消除对外地户口农民工的歧视,让他们也享有平等的权利,以便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

总而言之,城市化进程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城市化问题也是历来就有,但在转型时期这个关键阶段,城市化问题也更为突出,问题的解决也更为迫切。因此,我国政府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来审视整个城市化进程,深入、具体地分析问题的特点以及产生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化顺利、健康发展,不断开拓我国城市化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城市化 作用

一、城市化建设需要高速公路奠定通行基

目前我国城市间运输方式以公路和铁路为主,其中公路运输量逐年升高,所占据比例也不断扩大。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尤其是高速公路网体系的形成,人们切实感受到了高速公路带来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交通的便捷,时空的转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重要的是改变了城市的发展观念。例如,甘肃省临洮县得益于高速公路的发展,建设兰州卫星城与后花园,改变干燥多尘的生活环境。白银、定西和河西等五市利用高速公路的交通便利与巨大的商业机会这些条件,纷纷促进本市基础建设,利用内部与外部的优势,互相弥补,招商引资,建立工业园区与新型小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高速公路是一项必不可缺的发展规划。各个地方政府部门应予以密切关注,高度重视,做出优先发展决策,构建适当合理的高速公路网路,以此来增强以中心城市为主的辐射集聚功能,为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为了促进城市化建设,建设环保型绿色城市,社会的资源配置需要形成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无疑,在同等条件下,高速公路便是不错的选择,一级公路和火车线路的造价虽说是高速公路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但同样的单位形成的通行能力却是前者的大约二十五倍以上。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时,以高速公路为主要干线的交通运输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与完善,提高了公路建设的资源配置利用率,具有无比的优越性,适合城市的发展条件。

二、城市化建设为高速公路发展创造了条件

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表明,高速公路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出行要求便有更多标准,安全、舒适、省时的出行方式越来越重要,为适应这种特殊的要求,高速公路便悄然出现,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在经济的带动下,你会惊奇的发现,交通运输费用的支出已经在人民的日常生活费用支出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且所占比例也在逐渐稳步上升。高速公路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成为首选。

城市化建设的加快需要高速公路的延伸,同时,高速公路也代表着城市化的水平。在二战前夕,德国是当时世界上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中的一个,其率先在国内修建高速公路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城市化与高速公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其高速公路在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覆盖率已达40%多,位居世界前列。就连国土面积小小的日本,高速公路网也是覆盖整个国土,每年都要新增高速公路。以我国为例,你就会明显发现,哪里的城市化建设水平高,哪里的高速公路建设也就发达,我国东南部经济社会发展快速,高速公路交通网分布的密密麻麻;西部发展缓慢,高速公路分布是零零散散的。东南沿海的高速公路发展明显的超过内地发展,尤其是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地高速公路水平密度位居国家前列。可见,交通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交通提供了必要的物力、财力、技术的支持,高速公路的发展彰显着城市化的水平。

高速公路的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化建设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通等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高速公路是“省与省,市与市”经济沟通交流的桥梁,实现货物在中短途运输中占有绝对优势,促进各地的物质交流繁荣,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高速公路的发展,并扩大了车流量,拓展城市建设的面积范围,满足城市化的建设要求。

三、高速公路与城市化建设的融合体现

城市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高速公路建设也迈进一个新的台阶。城市化的建设是一个有计划地系统过程。高速公路在整体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与城市化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高度重视高速公路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将城市化与高速公路发展计划共同筹划,使高速公路建设体现城市建设的城市形象。具有投资大、固定性强等特点的高速公路是一项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规划时,必须与城市建设进行通盘的细密考虑,吸取以往建设中由于工作不到位而导致的教训,减少类似于“杭州市内高速,形成封闭性的人工屏障,无法实施拓展工程,影响城市向东、向滨江发展的进程,”。在规划时,一定要细致入微,通盘考虑相互交融,减少不必要的的麻烦与障碍。

高速公路是一个展现城市形象的特殊“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了解当地城市的管理质量与城市化发展水平。虽然当今流行“一路一公司、项目法人制”,但这些并不是暗示着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没有一定的关系与责任。在建设和管理高速公路时,一定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从整体看问题,学会维护当地的城市质量形象,拥有高态度、高标准、高起点的准则,尤其是在,工程设计施工、服务文明、环境保护等方面融入高速公路建设中,对外体现出当地城市的城市精神品质。

但是,我们在城市化建设推动高速公路发展时,必须有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有瞻仰性。江苏省的主骨架路网沪宁高速是四车道的,但在通车后的五年,车道已呈现严重的饱和状态,想要拓宽却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问题。所以,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高速公路是一项永久性、先行性的基础设施工程。在建设前期,必须进行科学预测,充分的考虑到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交通与经济发展要求的适应性,与经济的长远要求相符合:在此基础上,确定与城市建设相符合的高速公路建设规模,避免出现上文中类似的问题,不要再在同一个低级问题上栽两个跟头。如果不这样做,当出现问题时,进行高速公路改造或是拓宽等措施时,不仅会受当地城市环境的约束,还会再次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与困扰,实为劳民伤财。

结语:高速公路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命脉,是商品流通的支柱,高速公路是城市化建设中的公路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快速,城镇发展也在不断加速中,只有大力发展高速公路事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才会有力推动城市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赵登刚.科技风[J].宁夏省固原市西吉县交通运输管理所.2008

[2] 黄艳霞.关于公路交通经济影响的探讨大众商务.[J].2010

[3] 信息中心[R].甘肃交通厅.2010.01

第8篇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 商品住宅价格 实证

本文为吉林大学与吉林省吉信房地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合作的横向项目《中国城市化与房地产发展的关系》的阶段性成果。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与商品住宅价格的现状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只有不到20%,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深入,到2009年,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达到了46.6%,城市化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0年4月公布了《宏观经济蓝皮书》,它指出: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年增长率高达1.09%,并预计在2013年结束快速城市化的过程。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同时也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发展趋势符合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镇化水平的发展轨迹是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

(二)我国商品住宅价格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增长,如果剔除相关的价格因素,2010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7.32%、23.21%、30.23%、24.21%。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为我国商品住宅价格的上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我国商品住宅价格涨幅较大。后来,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房价出现下跌的趋势。但是,由于央行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等一系列政府宏观调控政策颁布之后,2009年商品房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与商品住宅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城市化发展水平与商品住宅价格的度量指标

首先,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指标我们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即:城市化发展水平(UL)=城市人口数/总人口数

其次,商品住宅价格的度量指标。在房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可以用商品住宅销售额和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的比例来表示商品住宅价格。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住宅商品房市场,所以选用商品住宅销售价格。

(二)基于EBA模型的相关数据分析

首先,实证分析。在两者关系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把土地交易价格、变量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住宅房地产投资额、住宅施工面积分别用消费价格指数平减,然后取对数,取对数之后为弹性、另一方面,把变量原始数据经过相应的处理之后得到相应的变量及表达。根据EBA模型选择变量相应研究,目标变量为城镇化水平,被解释变量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把所有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通过逐步剔除的方法,我国可以得到三个核心变量和几个条件变量:核心变量主要包括土地交易价格、金融机构长期贷款利率、商品住宅价格预期;条件变量主要包括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商品住宅本年竣工面积、商品住宅本年施工面积、住宅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建筑材料购进价格增长率。

其次,EBA模式数据分析的结论。通过相应的EBA数据模型分析,证明了城市化发展水平与商品住宅价格之间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随着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品住宅的价格也会不断上升。

(三)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

首先,模型建立。第一,要对实证分析所选择的变量进行相应的平稳性检验。由于受到时间趋势的影响,所以要用单位根检验变量的稳定性,防止伪回归现象的发生;第二,进行相应的协整检验。协整检验主要分析了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协整检验的前提下,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从而能够更好的分析不同时间顺序下的修正机制;第四,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在实证分析过程中,给城市化发展水平一个脉冲,从而能够观察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作用。

其次,实证分析。第一,平稳性检验。通常情况下,一些经济变量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往往具有时间趋势。所以,在进行具体的经验方程估计和相关检验的时候,要进行相应的单位根检验,从而能够更好的考察这些变量是否具有时间趋势,进而确定是否有必要采用协整分析方法;第二,建立VAR模型并进行协整检验。在市政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土地交易价格、城市化发展水平、城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之间存在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也就是说:伴随着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人口向城市涌入,对住房的需求不断增加,商品住宅房的价格也会上升;如果土地交易价格提高,商品房成本提高,进而房价也会相应提高;城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同时会增加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促进商品住宅价格提高;第三,误差修正模式。通过对误差模型的分析,商品住宅价格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变动:一是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另一种是短期城市化水平的影响。

再次,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结论。误差修正模型反映了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的均衡关系,如果给城市化发展水平一个正向的冲击,那么同时也会给商品住宅价格带来同向的影响,而这一种冲击作用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论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价格,尤其是商品住宅价格出现的迅猛的提升。同时相应的实证分析,进一步理清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与商品住宅价格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对促进城市化发展和优化商品住宅价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

市场化建设是重中之重

中国35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经济持续近10%的速度增长,一个基本原因是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巨大潜力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问题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并不尽如人意,“半计划、半市场”是这种体制的主要特征。因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的问题。也即如何进一步释放市场经济内在潜力的问题。

推进中国市场化水平,对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四化建设中,市场化建设是重中之重,也是中国下一步改革的重要领域。

3b23

推进中国市场化水平,目前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对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一个明确定位,打破国有企业对行业的垄断,垄断行业逐步向民营经济开放;二是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定位,政府主要在以下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制定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即建设一个法治的市场环境;二是建设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服务型政府,即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政府不能作为利益攸关方与民争利。政府也不能过多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这样只能为经济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在上述两方面有所突破,中国的市场化建设将迈上新的台阶,并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全球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经济全球化浪潮大体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中国虽然卷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时间较短,但中国可能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国。中国2001年加入了WTO,在中国加入WTO的十年中,中国在全球经济的作用得到较为充分显现。2001年,中国全年货物进出口贸易只有6000亿美元,2012年则达到3.86万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要贸易大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第二进口大国。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在全球地位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虽然近年来,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降,从中国自身发展角度分析,需要提升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但就全球发展分析,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仍可以大有作为。在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和资本流动等方面都有巨大发展空间。就货物进出口分析,中国在印度、非洲、南美和俄罗斯等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到2020年,中国出口份额占全球的15%是完全可能的。

城市化进程还需注重质量

城市化,主要指的是人口城市化。2012年,中国内地总人口为135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6%,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仅2012年全年,中国就有1700多万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这说明,中国仍处在人口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按照目前中国城市化发展态势,中国大体在2025年左右,大体完成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65%左右之后,其快速发展态势将告一段落。也就是说,在今后十余年,中国仍处在城市快速推进时期,这对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城市化的推进需要水、电、路、气等公用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同发展,也会带动房地产、建筑材料如钢铁、水泥等多项产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过去30年中国的城市化对GDP的贡献率超过3个百分点,未来10年至少仍维持在3个百分点以上。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使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的大量原农村人口真正融入城市,使他们在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与服务上享受与城市户籍人口同样的待遇,如何为流入城市的农村居民或农民工,提供平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是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工业化面临调结构重任

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6%。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我国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中期,但同时又在向信息化快速迈进时期。中国要完成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迈进,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差距就是潜力,在这一进程中,重要的是通过改造和提升现有制造业,提升产业结构的质量。通过调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扶持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如何通过提升产业结构水平提升中国创造水平,如何通过“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推进中国工业化水平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

第10篇

[关键词]房地产;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住房价格

[DOI]10.13939/ki.zgsc.2015.51.259

1998年,在以取消福利分房为特征的住房制度改革的大潮下,开启了我国房地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周期,特别是2003年,政府将房地产行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进一步推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壮大。然而,随着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房地产投资额逐年上升,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房地产行业能否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

1湖州市区房地产行业发展回顾

1998年至2013年,在全国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湖州市区房地产行业总体上也呈现开发投资额快速增长与商品房销售价格稳步上涨的局面。15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由1998年的5.3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3年的130.1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3.8%;商品房销售平均价格年均增长11.1%。依据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与销售均价的变动情况,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来描述湖州市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为1998年至2002年。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定位:促进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住房制度改革。这一阶段,湖州市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绝对数较低,但增长速度较高,前三年加速增长,后两年增速放缓,2000年增速达到64.3%的峰值,2002增速放缓至8.6%,年均增幅为28.92%;商品房销售均价变动较为平稳,1998年与2001年商品房销售均价出现小幅度的下降,另外三年基本保持平稳增长,增幅最高的2000年为11.8%,年均涨幅为6.15%。第二个阶段为2003年至2007年。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定位: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一时期,湖州市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也呈现单边递增的走势,除了2005年投资增速较低,仅为1.4%外,其余各年份房地产投资增幅都在25%以上,2007年达到阶段峰值55.3%,年均投资增速为31.5%,高于第一阶段2.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均价从2003年1919元/平方米上升至2007年的4083元/平方米,涨幅达到112.77%,年均涨幅20.77%。第三个阶段为2008年至2013年。主要特点是房地产反复调控期,目的是控制房价。这一时期,湖州市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先抑后扬,2008年受到次贷危机影响,房地产投资额下降0.9%,其余各年投资额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2013年市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创历史新高130.1亿元,较2008年的56.9亿大幅增长128.6%,年均增长17.99%。2008年,湖州市区销售均价涨幅放缓至3.3%,但随后三年湖州市区的房价加速上涨,其中2010年销售均价在2009年环比上涨19.3%的基础上再大幅飙升36.4%,成为1998年以来销售均价涨幅最高的一年,2011年涨幅放缓至9.1%,2012与2013年销售均价保持高位震荡。这一阶段销售价格年均涨幅10.5%。1998年至2013年,湖州市区房地产行业总体经历了一轮量价齐升的上升周期,然而随着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在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房价大幅上涨,居民生活成本上升,并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过分依赖;此外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地区环境与资源构成了较大的压力。因此,房地产行业能否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2湖州市区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因素的评价与展望

2.1湖州市区房地产住宅投资额与GDP的关系

自1998年以来,湖州市区房地产住宅投资额逐年稳步上升,从1998年的4.35亿元上升至2013年的87.2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2.13%;住宅投资额占GDP的比重从1998年的3.2%上升到2013年10.8%。如此快速发展是否可持续成为许多行业专家学者争论的焦点。回顾世界各国的房地产行业发展历史,或许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图1为房地产住宅投资额占GDP的比重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与中国、浙江以及湖州市区的历史表现。由于数据可得性的约束,图中的中国住宅投资占GDP比重数据为1995年至2013年,浙江1999年以来以及湖州市区1998年以来至2013年。从图1可以看出,湖州市区该指标从1998年3.2%上升至2013年的10.8%,基本呈现波浪式上升态势,这与全国住宅投资的GDP占比走势基本吻合。从近十多年中国、浙江省及湖州市区住宅投资占GDP比重的曲线斜率来看,美国1929年大萧条之后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复苏阶段,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快速崛起的阶段,韩国20世纪80年代以及21世纪初曾经出现类似陡峭的走势;但是对比上述几个国家的峰值,目前中国住宅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湖州市区这一比率较全国和浙江偏低,但仍高于上述四个国家的历史峰值。上述四个国家中峰值最高的日本,最大值为9.2%(1973),而2013年湖州市区这一比重已经达到10.8%,浙江12.8%,全国12.4%,均超过日本峰值1%以上。从上述几个国家住宅投资占GDP比重的历史走势看,目前湖州市区、浙江乃至全国住宅投资占GDP比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表明湖州市区房地产住宅发展已经进入阶段。未来随着GDP总量的上升,房地产住宅投资的放缓或者下降,这一比率的上升势头将会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下降。

2.2城市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除了经济因素外,城市化是影响房地产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房地产作为城市化的载体,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给房地产业带来深远的影响。1975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研究发现,城市化进程呈一条S型曲线,具有阶段性规律:一是当城市人口超过10%以后,进入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增长缓慢;二是当城市人口超过30%以后,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人口迅猛增长;三是当城市人口超过70%以后,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化进程停滞或略有下降趋势。根据这个规律,当城市化率超过30%之后,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房地产业也会随之加速发展;而当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城市建设也达到,作为城市化载体的房地产业也应该达到顶峰。从表1可以看出,当住宅投资额占GDP比重达到峰值时美国、德国、日本及韩国的城市化率介于60%至80%之间。2013年湖州市区城市化率为61%,根据历史经验,湖州市区房地产住宅投资占GDP比重的峰值应该会在未来几年中出现。

2.3人口年龄结构对住房需求影响

有关人口与房地产需求关系的著名研究见于Mankiw和Weil(1988,1992),他们认为战后“婴儿潮”(1946—1964年)推动的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能够显著影响房地产价格。哈继铭(2007)认为,人口因素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途径有二点因素:一是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产生大量住房需求;二是早期的“婴儿潮”推动当前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加,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此外陈斌开(2012)等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人口年龄结构与住房需求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居民住房需求与年龄高度相关,即个人在20岁以后住房需求快速上升,直到50岁以后开始逐步下降。图2是湖州市区1978年以来的新生人口数据及1997年以来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从图中可以看到1981年至1990年曾经出现最近一次出生人口,即婴儿潮。从上述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湖州市区商品房的销量变动趋势与婴儿潮的推动存在较大的联动性。注意到1990年至2005年,湖州市区出生人口数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此外,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年底湖州市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23.1%,呈现严重的老龄化,这势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担,同时也会抑制住房需求,因此,预计未来较长时间住房需求的动力不足。

2.4湖州市区住房价格的合理性评估

评价住房价格是否合理的常用指标是“房价收入比”,即一套商品住宅价格总额与家庭年可支配收入的比值。按照“国际惯例”,合理房价收入比应为4~6倍。根据统计2013年资料,湖州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7年7183元增加到2013年的36614元,16年增长了5倍多,年均增长10.7%。而房价收入比走势则呈现明显的几个阶段:1997年至2003年指标从6.5%下降至4.6%,表明房价涨幅低于居民收入增幅;第二阶段2003年至2010年,房价收入比从4.6%上升到8.0%,这一阶段房价上涨幅度要高于收入增长幅度,表明房价上涨较快;2010年之后,房价收入比逐年回落,2013年降至6.1倍。按照房价收入比4至6倍的惯例来评价,湖州市区房价明显偏高的年份仅为2009年至2012年,其他年份房价收入比基本上在6倍以内或高出6倍一点,表明湖州市区房价总体上并没有出现严重高估的情况。但是,为什么湖州老百姓仍然觉得房价太高呢?根本原因在于居民收入分配的严重失衡。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20%的高收入家庭,湖州市区的房价应该是偏低的;对于20%的较高收入人群,当前房价应该基本可以接受的;而60%的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一个90平方米的商品住宅,需要7.4~13倍的家庭年收入,对这部分人群而言,当前的房价应该是偏高的。此外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其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左右。因此,对于社会大部分人群而言,当前的房价的确是偏高的。综合上述几方面因素:房地产住宅投资占GDP的比重、城市化、人口年龄结构以及居民住房价格合理性的评估,当前湖州市区房地产行业正处于行业发展的高峰,预计未来房地产投资将会呈现放缓的趋势;鉴于目前湖州市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以及较为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住房需求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当前住房价格存在一定幅度的虚高。根据以上因素的评估结果,另外考虑到较低的人均资源水平将制约着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发展,预计湖州市区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3湖州市区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转变发展思路,逐步降低房地产行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从几个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当经济增速放缓或者城市化水平达到70%前后,往往出现房地产住宅的投资顶峰。鉴于湖州市区房地产住宅投资额占GDP比重处于历史高位,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0%以上的水平,加上1990年至2005年出生人口数量的逐年下降和较为严重的老龄化问题,预计未来房地产的投资与需求将会放缓甚至下降。因此,经济发展的动力将不能再主要依赖房地产投资,应主动降低房地产行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3.2因地制宜的发展城镇化,切实改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近10多年来,高速发展的城市化率导致市区的过度扩张,不仅带来了诸多城市弊端,也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因而,积极推进乡村城镇化成为缩小城乡发展差异的重要抓手。这方面可以借鉴德国乡村城镇化的经验。避免过度发展城市区域中的某一单一支配性中心城市,而是形成若干功能互补的多极城市群。城市周边的城镇与乡村依靠便捷的路网紧密相连,并在经济和社会中发挥各自功能。

3.3提高住宅质量,缓解环境资源压力

由于生态环境与各类资源的限制,未来房地产业的开发应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型,以达到缓解环境压力提高住宅舒适度的目的。首先应提高住宅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与超前性,通过科学合理的功能性布局,提升房屋通风、采光、隔热、保温、隔音等物理性能,从而提高居住舒适度。其次采用优质建筑材料和高质量的施工过程实现高质量的住宅。此外,应通过对住宅定期维护与修缮来提高房屋寿命。

3.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商品房供应结构

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商品房的供应结构。过去10多年湖州市区商品房开况表明,商品房呈现出高端化的趋势。2007年140平米以上与别墅高档公寓开发额占到住宅投资的比例仅为8.9%,而2010年这一比例达到58.9%,此后虽有回落,但2012年高端住宅比例仍然占到41%;与此同时,低端商品房的比例几乎没有提高,2007年90平方米以下商品房占住宅投资比例为17.9%,2012年这一比例为18.4%。开发商对大量低端刚性需求的忽视,导致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只能面对较少的选择或者望房兴叹。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考虑社会人群的收入结构与潜在的住房需求,积极引导或强制性政策要求开发商增加中低价商品房的供应。

3.5加大廉租房供给,着力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

在增加廉租房房源方面,可以由政府出资建设,也可以对长期空置的存量商品房进行收购改造并入廉租房体系;还应鼓励社会慈善机构、企事业单位通过建设一定数量的住房专门用于出租,政府可以给予相关单位一定的补贴或税收优惠。

参考文献:

[1]陈斌开,徐帆,谭力.人口结构转变与中国住房需求:1999—2025[J].金融研究,2012(1):129-140.

[2]MankiwN.G.,WeilD.N.TheBabyBoom,theBabyBust,andtheHousingMarket[J].RegionalScienceandUrbanEconomics,1989,19(2):235-258.

[3]李浩.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3(1):43-50.

[4]胡学峰.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J].统计研究,2000(3):48-52.

[5]杨霞,徐邓耀.城市发展中人口结构变化与住房需求的研究[J].开发研究,2011(2):84-87.

[6]王振华.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2(45).

第11篇

一个事物总有历史和未来。城市演进到今天,人们的生活、工作需求日益智慧化,所以大家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在这里,我对未来智慧城市的一些功能定位做一点思考性的介绍。

融合信息化和城市化

当人类文明还处在农业社会的时候,城市就出现了路网。当时的路需要承担两种职能:交通和通信,也就是说通信网和路网是合在一起的。所谓五百里加急快报,就是当时一种典型的通信方式。后来通信网才从路网中分离出来。

到了工业社会,城市基础设施的网络越来越多,增加了水网、电网、热电网等,城市功能越来越完整,对人们生活的支撑力度也越来越强。

目前,我们正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渡期。从城市的各种网络来看,信息通信网异军突起,正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威力。因为信息通信网可以整合并加强其他网络的作用,所以地位越来越重要。信息通信网可以分成通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物联网等,自产生以来,这几个网络分分合合,但发展趋势是会走向融合。目前这几个网络还在各自起作用,这是一个过渡期。

负责向人们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络,将对其他所有网络实施智能化,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将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即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中的城市,就是智慧城市。

那么什么叫智慧城市呢?智慧城市就是用信息化手段,对现代城市的功能、形态、布局、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重新整合和改造,使它变成一个智能化的新型城市,这种城市更有利于人们在信息时代生活和工作。简单地说,智慧城市就是信息化和城市化融合的结果。

整合城市和农村优势

基于几千年来城市的演进情况,我们可以预判一下未来城市的发展形态。当信息化手段或智能化工具将城市真正完全改造时,人们将进入信息社会。我们可以构想一下:现在我们生活的工业社会城市,可能要经历一次全新的回归过程,这个回归过程当然是更高层次的,而不是回到原来的农业社会的模式。

这样一种回归,我们可以称之为生态化回归。为了实现这种回归,人们提出一些新的城市概念和理念,比如田园城市。田园城市这个概念是我两年前在成都听到的,当时,这个概念引起我非常多的联想。既然有田园城市,是不是也可以有森林城市、草原城市、湿地城市等呢?

智慧城市是信息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城市做出的贡献。目前这种城市演进过程还在快速推进中,所以我们可以从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生态化、城市与乡村的融合等方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展望。

未来的城市到底有多大?是大城市好,还是中小城市好?这些问题可能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从一个例子中,或许我们能找到答案。今年5月8号,我国第一个村级市挂牌了,这个村是河南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可以谈谈农村信息化和城镇化后的智慧城市概念。

这个村支部书记是一名人大代表,他说他们之所以将农村改为城市,是为了能让农民当市民,他认为在九亿农民中,八亿人都想当市民。农民想当市民这种想法很正当。从城市化未来的实现模式来看,从智慧城市的角度去看,工业化可以让农业实现产业化,农业产业化以后,必然要求农村实现城镇化或城市化。因此,大量农民在客观上需要农村城市化,这种城市不需要是很大的城市,一个中小城市、小型城市也是可以的。农村城市化就是信息化追求的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不仅可以助力农村城市化,还可以让它智能化。

目前不少城市存在严重的污染、拥堵等问题。套用上述村支部书记的话,我认为在五亿的市民中,有四亿人向往着农村蓝天白云、绿树青草的田园生活。

未来,在建设智慧城市、新型城市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把城市和农村的优点整合在一起,逐步解决目前在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工业社会的问题。

突破物流和信息流

田园和城市看似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如何实现建设田园城市的梦想呢?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要突破两个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是物流,一个是信息流。

目前来看,物流主要靠汽车、火车高速化以及现代航空业的发展来逐步完善。这些交通工具的发展可以缩小空间距离。而信息化可以把空间距离降至零,因为信息具有流动性,可以即时获取。信息网络的普及可以把城市的信息鸿沟填平,使得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没有障碍地获取信息。信息网络具有智能化的能力,可以使得城市的其他基础设施,比如水网、电网、汽网、路网等,都实现智能化。

基础设施智能化加上科学的城市管理方法,可以使城市和农村其他方面的生活设备实现智能化。当农村的基础设施全部实现智能化后,农民跟市民在生活设施的使用上就没有太大的区别了。我们坚信这个愿景是能实现的,关键是我们要努力。

目前,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的发展时代,没有必要走老的城市化道路——先实现一个工业化城市,然后再将其改造成信息化城市。我们可以走城市化跟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云计算、物联网等发展和成熟,能够加速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快速发展。

针对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我认为建设智慧城市,可以从两个途径来实现。

一是针对现有城市。建设一座城市的成本很高,对已经建成的城市,我们不可能将其大楼拆掉,使之变成田园。因为现有的城市在整体格局上不可能进行大调整,因此我们只能运用信息化手段和创新管理理念对其进行改造,逐步解决城市存在的问题,使其在生态环境接近田园。

第12篇

以河南郑州市为例,历有商贾古都之称的郑州市政府特邀日本著名城市规划设计师黑川教授,为该市东移新区绘制了建设蓝图,计划用3―5年,最长不超过8年的时间再建一个国际化的郑州新都市。郑州是一个具有3500多年历史的商都,目前市区总人口222.2万人,市区总面积为133.3平方公里。如果按此规划发展,建造同样规模的新城区,建设速度缩短了将近1000年。到2008年,郑州市区人口将超过400万人,按2000年郑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6亿元,扣除其他可变因素,预计到2008年一年间,郑州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加到近1000亿元。

就全国的发展而言,郑州的地理位置界于东西部之间,其城市发展速度应居于全国平均水平。以此为参照系可推算出全国到2008年一年内所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百货、超市、连锁店所需新增数量和利润空间。

以下根据目前零售业所处的结构性调整时期,分析城镇化建设导致的趋势。

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实际增长

自1995年以来,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速度一直高于GDP的实际增长(如图1),如果我们将中国的零售业看作传统行业,低估了它的增长潜力,有可能因此错过投资机会。

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7480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与2000年同期相比实际增长了10.4%,超过GDP增长约两个百分点,预计在今后的数十年内,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保持下去。

城镇化进程对消费品零售的推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GDP增长更快的最主要原因,是得益于中国的城镇化加速和消费的商品化过程。

城镇化进程对消费品零售的刺激主要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水平,二是平均消费倾向。(1)自1995年以来,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一直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如图2),特别是自1997年来,我国城市居民收入与农村相比,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而且,两者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2)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商品消费倾向(用消费额与收入之比来衡量)高于农村居民,其中原因之一是农村家庭自己生产了部分的消费品,如粮食、蔬菜、蛋肉类食品、衣物和家具,以及农村的家庭收入较低,没有社会保障体系,导致农民消费意识差,零售网络在农村几乎没有开展。

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走城市化道路是经济振兴的必然道路。这一点已得到我国的认同。为此,越来越多的人口会加速迁入城镇,对零售消费品的需求快速上升。研究表明,零售总额与城镇化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根据回归方程的推算,城镇化率每增长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3123亿元人民币。自1997年以来,城镇已成为消费品零售企业的最大市场。以2000年为例,城镇零售总额增长率高于农村1―2%,占总人口36%的城镇居民购买了全国54%的零售消费品。

我国城市化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949-1965年的缓慢上升时期,1966-1978年的停滞时期,1979至今的快速上升时期。城镇化不仅和经济发展有关,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政策。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对我国的城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我国政府必将从政策上支持城市化建设的加速和规范。城镇化进程势必加快,这也正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第三次发展的高速时期。

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零售服务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