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30: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皮肤性病学 教材编写
在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的21世纪,医学将会在寻求还原分析方法与系统整体方法相结合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医学发展的这一走向,注定了中西医结合教学的现实可行与不可或缺。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起步,以199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为标志。1992年,泸州医学院率先开始了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的探索并得到好评。教育部于2002年批准包括泸州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湖南中医学院等在内的部分院校在专业目录外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正式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2005年,我国第一版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第一批16本)凝聚了全国40多所医药院校和中医院校200余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的心血,正式编纂出版。这是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西医结合教育由零散走向规范。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专业教育的依据,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的出版,标志着中西医结合专业拥有自己的教材。其中《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第一版)主编单位由我院担任。回顾我院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育18年的探索,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协编教材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规划教材的筹建、出版和反馈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新版《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材的编写与研究。
一、筹建过程和出版意义
中西医结合专业独立于中医、西医专业以外,非常年轻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尚有许多空白有待探索和开发利用。我院自建院以来就是中医系、西医系并存,这在全国的医药院校也是少有的优势。这一优势非常利于我院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故我院继199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后,1992年率先在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之。医学教材建设是保证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中西医结合专业没有自己的皮肤性病学教材已成共识和积虑,我们在充分利用自身、科室和我院特色和优势的同时,经全国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研究协作组第二届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教学研讨会讨论决定,由我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与附属中医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为主编单位,率先联合全国十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着手于2002年编写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协编教材。2003年8月由四川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3月在我院临床本科2001级投入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协编教材的出版和发行,使部分中西医结合院校使用自己的皮肤性病学教材教学成为可能,对我国中西医结合专业皮肤性病学的发展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同时,该协编教材的发行和使用为我院担任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第一版)主编单位的编写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第一版)规划教材的编写经过主编会议、编委会议、初稿、中稿和定稿会议的周密安排和精心编写,历时两年,凝聚了全国21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知名专家的辛勤和努力。2005年10月,由中国中医教材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她的出版,使中西医结合专业自豪地拥有自己的皮肤性病学教材,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皮肤性病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该规划教材在全国较多中西医结合系学生中已使用5年,反应较好。
二、教材研究与提高
任何一本教材的编写都凝聚了编者的心血,任何一本教材的出版都具有不能磨灭的作用。但是,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完美无暇、无可挑剔,特别是对于毫无蓝本参照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第一版)规划教材更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面向 2 1世纪的教育改革,教材必须要反映临床技能训练及社交能力、判断能力、主动获取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的教育内容。所以,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不断地升华提高,才会使已出版的教材有顽强的生命力。教材编委会对《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规划教材非常重视反馈调整。2004年7月,规划教材昆明定稿会议上,教材编委会独创性地向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秦万章教授提出成立中西医结合专业皮肤性病学教学研究学组的建议,以便更好地交流和收集反馈意见。这一提议立刻得到秦万章教授的高度赞赏,并于2004年11月广州会议正式宣布成立。“中国首届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临床与教学研讨会”于2005年6月2-5日在美丽的四川康定举办。此次会议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安徽、辽宁、四川等地的会议代表共120人,共收到学术论文近70篇,其中皮肤性病教学方面9篇,有皮肤性病学研究生培养、病案式教学效果分享、《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材编写的会议纪要等内容汇报,为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学经验交流拉开了序幕。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皮肤性病学教学研究学组已定期举办两届教学研讨会,及时沟通、交流教学研究经验和教材使用中发现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有利于不断改善和提高。2007年9月,昆明第十七届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年会正式宣布成员名单并颁发聘书,商议学组的工作计划。
目前,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我国医学发展中的一个独立学科,国家职业医师考试也将中西医结合列为与中医、西医并列的一个类别,使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了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伴随着中西医结合专业皮肤性病学教学研究学组的成立,这一教学平台无疑更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校际交流,有利于教学用书及相关课件的开发利用,出版的教材质量将处于良性循环和监控中,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的教学、研究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更有利于新版《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材的编写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炜,严火其.从库恩范式理论解读中西医结合教学中的问题[J].医学与哲学,2003,24(9):55-56.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为主,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因而不少同学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部分专业(如护理学专业)仅安排了48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联系紧密,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仅为其五分之一,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强化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
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有些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方法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因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汇报,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要自己配好试剂,实验的仪器要调整,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独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挑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摘要】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授课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概念,讲解具体操作步骤,并结合实例由学生亲自操作,体会如何应用。实践表明该方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循证医学 临床思维方法 中西医结合 教学改革
临床诊断思维,是医生运用已有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对于疾病的认识过程。采用的思维方法是哲学的认识论运用于临床上的典型实例,思维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对疾病诊断的正确性,必将影响临床疗效。因此,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生实践技能要求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也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1]。我们在对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开设的《临床基本诊疗技能》选修课中非常重视学生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同时结合现代方法学引入循证医学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循证医学是指在各种医疗行为和决策时都必须遵循最新的科学证据。被誉为“21世纪临床医学新思维”,也必将是指导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方法。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理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rt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的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2]。lw881.com其核心思想是要求任何医疗措施的确定,即医生处理患者、专家制定治疗措施、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等,都应根据现有客观的、最可靠的科学依据进行。ebm已被当今医学界公认为对指导临床实践、制定计划、解释结果和临床决策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方法学。在医学教育研究中引入循证思想,也是近年来国外医学教育研究较热门的课题。
1 加强循证医学思维和方法培养的必要性
1.1 循证医学是发展中医药学,提高临床疗效的需要中医药学的特色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临床疗效是其优势,更是中医药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临床疗效虽确切,但对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重视不够,往往对临床疗效不能进行科学、客观、系统的评价,严重束缚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体现在辨病与辨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西药与中药结合,最终目的就是把提高疗效作为最高的原则。中西医结合虽不是唯一途径,但是一个很重要的传承发展传统医药途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在校生,肩负着提高中医药疗效、促进中医药实现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任,完成这些工作的前提是掌握大量的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他们同时也面临着有限时间和无限知识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中引进全新的方法学——循证医学的理念,促进中医药与世界接轨。只有把中医药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变成具有确切科学依据的有效疗法,只有依靠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 )将中医专家宝贵的临床经验进行严格验证,才能转化为最佳的客观证据,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临床决策的失误。
近三十年来,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报道使临床医生面临着时间有限和众多文献的矛盾,如何进行文献评价,从良莠不齐的文献中选择精华则是ebm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国家从“六五”至“十五”期间资助一大批中医学课题,一些成果相继问世,如“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风病证候学、治疗学研究,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等项课题的临床研究部分都是多中心的rct,所报道的文献质量较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使学生掌握检索、评价文献方法,如果将这些成果评价后应用于临床实践势必会提高他们的临床决策能力,从而提高疗效。另外中华中医药学会各分会为规范临床治疗编写的相应领域指南,其中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参考符合ebm原则的多中心rct结论,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ebm知识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
1.2 循证医学是评价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改革的依据 循证医学不但给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使疾病的诊治更准确、更有效、更安全,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中引入并实施循证医学,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医学实践,激发内在兴趣,避免了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传统的经验医学教育中,大课讲授、小组讨论、床旁带教见习等各种方法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老师按照教学大纲和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学生讲授,考试也是强调理论知识,学期结束时以分数高低评价教学效果,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当中,更没有寻找证据和实践的机会。近年针对以往医学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各种医学模拟技术、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等新兴教学手段和评估方法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医学教学实践。以实践为导向,变灌输式教学为共同探索。把ebm理念引入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中,教会学生如何去收集证据、检索文献、评估和利用证据,培养学生一种全新的医学思维方式,训练诊断与防治疾病的临床思维,使他们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乃至今后从医过程中主动运用这种思维方法进行临床实践;教会学生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寻找最佳证据融入临床判断中,才能做出最佳决策和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因此,循证医学一方面有利于临床教育创新;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促进多学科的交叉结合,如计算机、英语与中西医结合。这些全新的改革效果评价同样需要采用循证医学方法。
1.3 循证医学知识尚未普及目前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循证医学方面几乎还是空白,大多数医学生在学习阶段尚未接触循证医学, 临床医生对循证医学的认知现状不尽如人意,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课题的设计方案缺乏经过大规模rct 验证。尤其是临床教师对循证医学也不甚了解,更谈不上主动培养学生实践循证医学的能力,这是当今教学中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3,4]。
2 循证医学融入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的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循证医学的原则、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为将来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2.2 教学方式根据华西医学中心李幼平教授等[5]提出对新入校的医学生应尽早开设循证医学课程,介绍循证医学理念与原理,我们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二、三年级学生中开设了《临床基本诊疗技能》选修课,在介绍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时适时引入循证医学理念。计划用3个学时讲授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采用案例式、问题式教学法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收集资料、评价证据。并且提出问题由学生课下通过运用计算机检索工具收集资料,最后安排一次讨论课,内容是如何利用ebm的思维来解决临床问题。
2.3 教学内容首先介绍循证医学理念与原则,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经验医学缺陷与循证医学优势,把握住循证医学的精髓,避免陷入误区。这是循证医学理念在学生思想中的启蒙阶段,也是应教会临床前期医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最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循证医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即:提出问题——收集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估进行循证医学实践。例如选定一个专题“冠心病与血脂”进行检索尝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集体组织讨论,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作重点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检索实习后得出结论:①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②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必备条件。③冠心病防治中降低ldl-c已确定为首要目标。④应用药物升高hdl-c以达到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结果不一致,尚需扩大规模进行临床观察。⑤他汀类药物是目前降低ldl-c最强效的药物。⑥他汀类药物长期应用可损伤肝脏和肾脏。由此提出思考问题 “如何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调节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危险事件发生”。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拓宽了思路,提高了兴趣,又锻炼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了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循证医学研究的方法也具有双重性,其理论尚在不断完善,很多研究仍在探索中[6]。但可以肯定的是,循证医学与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融合的思路对于提高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研究水平,尤其是研究的设计水平将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这种研究的结果也必将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正确决策提供更加可靠和有说服力的依据。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将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推动现代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世纪人才需要“知识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综合医学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春虎,温海青,纪正春.当前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5,22(4):362.
[2]王家良.循证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welsby p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guidelines, personality types, relatives and absolutes[j]. j eval clin pract 2002,8:163.
[4]finkel ml, brown ha, gerber lm, et al. teach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medical students[j]. med teach 2003,25:202.
1西医学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1西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西医学的发展与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同步,西方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有赖于17世纪兴起的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法国医生拉美特里(Lamettrie)著作《人是机器》就是把人体医学研究纳入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还原论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方法论,主张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于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本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不断的医学实践逐步建立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等学科,为现代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促使医学研究日益向微细方向深入,从大体水平、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甚至到达基因水平[2]。迄今为止,以还原论为哲学指导的医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重组DNA理论和技术更是引起了生物学、医学的革命性变化,分子生物学将各个学科的研究内容引入到分子水平,使人们对生物学原理和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生命的本质[3]。可见西医理论的世界观源自于西方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西医学研究的方法论倾向于还原论。
1.2中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医学理论是以中国古代自然辩证法为指导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其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联系观、平衡观是其主要的特点。系统论作为一门学科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同时,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4]。中医理论诞生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其指导观是以中国古代自然辩证法为指导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理念,以阴阳平衡观和五行相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全过程。阴阳学说代表着人体与环境,机体内部、脏腑间、气血津液间的动态平衡观,五行学说代表着机体内部的多系统、多层次相互间的联系观,因此整体观、平衡观、系统观、联系观是中医理论的主线。经过近千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融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较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对疾病诊治有着较强的整体性、系统性性、联系性,其研究方法完全符合系统论思想。可见中医学理论的世界观源自于以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中医学研究的方法论符合系统论。
2中医学理论与西医学各自的理论特点及不足
医学是以人体为研究主体,以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5]。由研究的主体、内容可以知道西医学和中医学是可以相通的。由于两个医学理论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理论也各具特点和不足。从两者特点可见,他们的世界观是可以互通的,方法论是可以互补的。
2.1西医学基础理论特点与不足
2.1.1西医学基础理论特点西医理论是以还原论哲学观为指导,他的发展与现代西方科技发展同步,从医学的形式看西医学遵循着现代科学以还原论哲学观为指导,它以客观、具体、形象的实物证据为基础,重视人体细微结构的分析研究,用微观的变化解释宏观现象的本质就成了西医学纵向思维方式的基础[6]。西医学把单元结构作为其理论基础,把单元结构局部微观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研究依据,善于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和起始因素,主张对疾病的一元化的解释,根据西医学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把以还原论为指导的以单元结构为基础的西医学简单理解为“元”医学。西医这种纯技术的还原论的研究方式促进了人类医学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多数传染病被有效控制、多数疾病找到了诊断治疗的方法,人类平均寿命得到了很大提高。
2.1.2西医学理论的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西医学这种过于依赖于实验科学,过于强调对人体微观结构的研究,把生命视为一个线性的系统,以简单的因果关系来推导生命活动、推导生理病理、推导治疗手段的还原论方法日见其局限性。有时单纯的还原分析难以导出由一些随机、综合因素所引发的变化和产生结果的机制[7]。例如,生物体活性的理解,按线性关系从无活性不能得出活性;没有组成要素的非线性关系、复杂系统的概念,则难以理解活性[8]。由于还原论过于强调新发现、新技术,新的技术常常以市场为导向而忘记了医学研究的人本主义精神,存在着技术性有余、思想性不足的现象。其片面性、局限性是难以避免的,例如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医学虽然对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防治方法的认识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诊断治疗方法不断增多,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并有不断升高的趋势,给患者、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负担。创新技术产生的成果被快速产业化运用于临床,为过度检查、过度治疗提供了理论庇护。其产生的后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关注。这种非人性化的局限性是以单纯的技术至上的还原论的哲学观指导下的西医自身无法解决的。
2.2中医学基础理论特点与不足
2.2.1中医学基础理论特点中医学以阴阳平衡观为指导,以五行相关学说为联系,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疾病的诊治,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中医理论诞生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以阴阳平衡观和五行相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的过程,脏腑、气血津液学说代表某一脏器的结构单元的动态平衡观,五行生克代表着多个脏器间的多层次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的层次平衡关系,天地人的平衡观代表人与环境的整体平衡状态,因此动态平衡观是中医理论的主线。经过近千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以阴阳平衡为指导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较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对疾病诊治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人体健康和对疾病总的看法是以平衡观、联系观为基础的。因此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以动态平衡为基本线索的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模式。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衡”医学。
2.2.2中医学理论的不足中医理论系统观思维是其最大的特点,但我们必须看到系统论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核心内涵是需要以还原论为基础的,在中医理论的构建中,由于中医理论对还原论思想有着先天不足,过于依赖系统思维,对一些客观存在的结构不够重视,不重视对微观结构的研究,常常在诊断疾病过程中存在病变部位不清,治疗方法笼统的缺陷,面对蓬勃发展的西医科技,常常显示出思想性有余而技术性不足。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各个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否则这种系统论的研究只能是一种“暗箱”。
2.3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点与不足
从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形式看,我们不难知道,中西医结合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如用西医的方法来发展、研究、解释中医理论,用西医的方法来评价中医诊断和疗效,用西医的方法来研究中药(药理分析、组方成分分析),以中医的疗法补充西医治疗或用西医的疗法补充中医治疗,用西医的技术方法进行检查诊断,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或同一病种使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进行诊治,这些中西医结合方式虽然在临床上取得了不少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基本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互补,对中医科学性论证及对中医理论的局部观点的证实,以及对中药组分分析,存在着点多、线长、面广,较庞杂不够系统,且多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其主体指导思想仍然是把中医药处于被动从属和被检验和验证的地位用还原论方法指导中医药现代化。由于缺乏有效的医学思想和创新医学理论的指导,中医与西医在医学指导思想和医学基本理论层面上的结合非常有限,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中西医结合虽然走过了50余年,至今未能形成系统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基本理论。所以中西医结合目前只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远不能满足于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急需在取得前述的大量成果、经验、素材的基础上结合中西医两个学科各自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理论特点进行更高层面的结合研究。
3创新理论的医学哲学基础
3.1中西医结合医学创新理论的世界观
由中西医学理论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可知,中医理论具有整体观、平衡观、系统观的“衡”医学特点,其研究方法倾向于以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具有与系统论相符合的医学哲学观。西医理论具有以单元结构观的“元”医学的特点,其发展受西方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较大,具有与还原论思想相符的医学哲学观。从当代的哲学观看,无论是自然辩证法还是机械唯物主义都有着历史的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的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在医学理论的世界观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同样可以把自然辩证法和机械唯物论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的世界观。
3.2中西医结合医学创新理论的方法论
由前述分析可知,无论是还原论还是系统论都有着其方法论的局限性,都不具备引领中西医结合医学基本理论发展的重任。我们把西医理论以解剖结构单元为基础的“元”医学特点与中医理论平衡观为基础的“衡”医学特点进行融合,形成还原论与系统论相统一的“元衡论”观点。“元”是西医理论的精髓,是结构单元的简称有形态的、结构的内涵,是以静态的、孤立角度研究人体;“衡”有阴阳平衡观的基本内涵,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有平衡的、联系的、动态的内涵,是以联系的角度研究人体。我们可以把“元衡论”简单地理解为以结构单元为研究基础的人体平衡观。包括整体单元结构、层次单元结构、单元结构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状态。用它进行医学研究就可以形成兼顾点(单元结构)、线和面(层次单元结构)、立体的(整体单元结构)多维研究思路,可以丰富阴阳平衡理论的内容,完善中医的科学内涵,弥补西医学重技术轻思想,重局部轻整体的不足。使对疾病的分析更具整体性、系统性。用它来指导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本理论构建可以有效地兼顾局部与整体、宏观与微观、结构与功能等。可以作为一种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方法论。用于指导疾病预防、控制、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研究。
3.3中医理论、西医理论、中西医结合元衡论观点的医学哲学特点
中医理论、西医理论、中西医结合元衡论观点的医学哲学特点见表1。
3.4试用“元衡论”指导临床医学研究
痤疮有着复杂的病因病机,我们曾经以“元衡论”对痤疮的病因及治疗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到痤疮的发病是由于三个层次的内在平衡失调共同作用产生的,性腺雄激素循环为第一层次,皮脂腺皮脂循环为第二层次,微生态循环为第三级,当他们的循环保持平衡时,人体不会发病,当第一个循环被打破,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第二层次循环的平衡被打破,皮脂分泌增加,进而导致第三级循环的微生态的平衡被打破进而引发痤疮。这三个循环由第一层次到第二层次到第三层次分别由雄激素、皮脂参与介导,构成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发展的病理过程[9]。我们根据病因病机特点,有针对性地分解为三个层次分别针对皮肤微生态、皮脂腺分泌和雄激素分泌等进行治疗,明显提高了疗效,减少了复发。同样的道理,遇有复杂难愈的疾病,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元衡论”思维进行临床研究,例如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是一种慢性的、顽固的、反复不愈的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医学上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医学上一般认为静脉性溃疡的病因是静脉曲张后静脉机能不全,静脉长期淤血,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最后因轻微外伤或感染形成溃疡[10]。但通过我们的一组研究可知,以上情况只反映了病因的一个方面,静脉性溃疡除与下肢静脉曲张有关外,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与下肢淤积性皮炎、足癣、甲癣、反复发作的丹毒、甲沟炎、心衰、糖尿病等均有一定关系[11]。从“元衡论”观点看包括三个层次的失调:①下肢静脉曲张—静脉循环障碍—淤积性皮炎;②慢性足部真菌感染—反复引起丹毒—淋巴循环障碍—淤积性皮炎;③淤积性皮炎—外伤感染—微生态失调—皮肤溃疡。可见静脉性溃疡的发生是有多层次病因导致的,其反复不愈、顽固难治是由该病病因的多样性和病情的复杂性决定的。通过给以相应的针对各层次的综合治疗和相关的健康教育,可以大幅提高疗效,并且可以有针对性防治复发[12]。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眼底出血;临床效果
眼底出血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眼科疾病,由于临床的发病因素较多,因此导致其治疗方法的统一难度较大。而在临床治疗中,选择西医治疗方法起效快,但是,在实际治疗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争议较多。我院在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研究中,对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入院接受治疗的140例眼底出血患者进行了分组实验研究,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入院接受治疗的140例眼底出血患者,对其进行临床研究治疗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龄平均(61.5±10.5)岁,实验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平均(62.4±11.5)岁。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本次临床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患者进行神经营养治疗,使用药物主要包括三磷酸腺苷、维尔新、维生素E等。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选取合理的治疗方法,并静脉注射止血药物保证患者在治疗中的安全性。根据患者出血时间长短不同情况,需要持续3 d的时间进行治疗,治疗期间,还应当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增加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其中主要依据患者的基本体征进行中医药物的选择。如早期治疗患者,主要以凉血止血药物进行治疗,主要选择生蒲黄、旱莲草、丹参、郁金、川芎等重要来进行治疗。中期患者则主要选用芍药、当归、川芎、桃仁、生地等中药来进行活血化瘀治疗。以滋补肝肾的黄芪、山药、芍药、杭、生地、枸杞子等药来进行中和温补,结合西药治疗展开救治。以求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的中药成分比例,均按照患者的临床情况来采取酌情加减用药,以此来确保药物使用的适量。
1.3疗效评论标准 分为:治愈:患者眼底出血症状完全消失,却无复况;有效:患者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但眼部仍旧不适症状,经药物维持后,无不良反应;无效: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未发生缓解,甚至有加重倾向,经药物控制后,仅有缓解效果,或无效果。
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取平均值进行比较,满意度由患者自己打分,分值越高表明对治疗越满意,满分100分制度。
1.4统计方法 本次临床统计结果,均由SPSS 17.0统计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检测结果P
2 结果
经临床诊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中,实验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P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满意度经统计分析,实验组为(94.5±4.3)分,对照组为(82.6±5.6)分,经比较,P
3 讨论
眼底出血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眼部疾病,其发病因素较多,且在发病前期无明显征兆,在临床中,眼睛外部无较明显异常,因此导致的视力问题等。而在治疗中,主要采取西药进行对症治疗,虽然疗效较快,但是其治愈率却并不满意。且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临床不m症状。虽然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成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正在逐步降低,但是,其治愈率仍旧无法让患者满意。
在本次的临床试验治疗比较中,经临床诊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中,实验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P
通过本次试验分析可以得出简单结论,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眼底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需求,同时在患者的临床治疗满意度方面,得到较好的提升作用,其临床作用,对患者的基本治疗需求,以及各路影响的分析结果等,都极大的促进了患者在治疗中的信心。
从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基础来看,不同的眼部出血症状,在治疗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情况,展开合理的治疗执行方案,并依照患者的基本治疗需求,也都有更好的促进作用。从患者的单纯治疗方法和基础的治疗需求上,可结合患者的康复治疗需求,加强对临床病症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体验。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症状的眼底出血疾病的中西医治疗效果,能够更好的满足患者的临床治疗需求。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不同眼底出血的疾病症状上,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冬梅.中西医结合治疗128例眼底出血的临床效果及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200.
[2]高晓宁,李锦云.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眼底出血的临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3):91,93.
[3]马小飞.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4):86-87.
[4]赵璐.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眼底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7):62-64.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支气管哮喘是在支气管高反应状态下由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广泛性气道狭窄的疾病,呼吸道感染是其主要诱因,而在呼吸道感染方面病毒感染占90%以上[1]。近年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支气管哮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西医一般采用氧疗、输液、解痉、抗过敏、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方法,疗效不佳[2]。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对收治的54例支气管哮喘病例,分别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种方法,并对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54例,均符合199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的西医诊断标准[1]和《实用内科学》中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诊断标准[2],排除重度、危重急性支气管哮喘发作或伴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将54例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0例,女14例,年龄19~63岁,平均(33.2±5.8)岁,病程1~17年,平均(8.5±2.4) 年;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0~62岁,平均(32.4±5.1)岁,病程1~18年,平均(8.3±2.5)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西医常规治疗,包括吸氧、通畅呼吸道、平衡患者体内酸碱度、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等,在常规治疗同时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即以布地奈德混悬液1 ml(0.5 mg)加入生理盐水2 ml,通过雾化泵雾化后吸入,2次/d,每次15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平喘汤,组方:白芥子10 g,葶苈子10 g,海浮石20 g,黄芩12 g,苏子15 g,杏仁10 g,桔梗15 g,麻黄10 g,瓜蒌15 g,浙贝10 g,生甘草5 g,紫菀15 g。每天1剂,水煎3次,取水煎液分3次温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疗效评价标准[3] ①显效:患者的喘憋症状明显缓解,呼吸困难状况也得到明显的改善,肺部哮鸣音消失。②有效:患者的喘憋症状缓解,呼吸困难症状基本恢复,肺部哮鸣音也基本消失。③无效:患者的上述症状基本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3%,经χ2检验,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慢性炎症[4]。临床实践表明氧疗、输液、解痉、抗过敏、抗感染等西医综合治疗方法疗效均不显著,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能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在支气管哮喘的西医治疗方面,1995年《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策略》提出其最佳治疗方法是吸入治疗。布地奈德是一种非卤化的糖皮质激素,具有良好的抗过敏、抗炎的作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后可直接作用于气道,且对气道中的炎性细胞具有高选择性,可在组织中长时间保留,且无皮质激素类的全身性反应, 长期使用耐受性良好[5]。中医认为,哮喘发病主要是由宿痰积饮所致,痰饮留伏,潜伏于肺,日久则气滞痰阻,导致气道狭窄、挛急而发病。因此,哮喘治疗关键应是化痰平喘,本院所选中药平喘汤方中白芥子快膈消痰,葶苈子泻肺平喘,海浮石化痰平喘,苏子降气行痰,共为君药;瓜蒌化痰宽胸,黄芩清解肺热,紫菀化痰止咳,浙贝清化热痰,为臣药;桔梗宣肺祛痰,为佐药;麻黄宣肺平喘,杏仁肃降肺气,一宣一降;甘草祛痰止咳。该方寒温并用,宣降结合,诸药合用,共奏化痰平喘、宣肺止咳之效。本研究采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及自拟中药平喘汤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3.33%,明显高于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沈臣尹.中西医结合防治支气管哮喘的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7):426.
[2] 张尊磊.中西医结合治疗4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2, 7(7):144.
[3] 蔡茜虹,郭雪霞,朱敏.中西医结合治疗64例支气管哮喘.广东中医,2008,1(1):145.
河北医科大学是一本院校。
材料补充:
河北医科大学简介:河北医科大学(HebeiMedicalUniversity),简称“河北医大”,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教育部三方共建,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是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现已成为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科大学。
学校建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生物学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拥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学位授权学科已经覆盖了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等。学校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医学教育体系。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
在现代临床医学上,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眼科疾病,并且多发。该疾病有很高复发率与致盲率,对患者造成极大危害。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因为在角膜细胞中所存在HSV抗原所造成的迟疑性过敏反应或者是细胞免疫反应所导致的。HSV-Ⅰ型会造成眼部的疱疹感染,并且发病的年龄界限不是十分显著,在青壮年中的发病率比较高,到目前为止在杀灭HSV方面还缺乏比较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单纯应用抗病毒药物很难对由于HSV抗原所造成的免疫性炎症以及其复发进行控制。在现代临床医学上,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主要是利用抗病毒药物来进行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本文选择12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对其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来进行治疗,并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曾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择的这些患者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有63例,其中男性有38例,女性有25例,患者年龄在20~60岁,平均年龄为(35±4.5)岁;其中有25例患者为树枝状角膜炎,有20例患者为地图状角膜炎,有15例患者为盘状角膜炎,另外3例患者为基质坏死;观察组中患者63例,其中男性有40例,女性有23例,患者年龄在18~6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5.2)岁,其中有20例患者为树枝状角膜炎,有22例患者为地图状角膜炎,有18例患者为盘状角膜炎,另外3例患者为基质坏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方面无显著差异存在。
1.2方法
1.2.1所有患者均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诊断标准相符合。西医诊断以《眼科学》为标准。中医诊断标准:①角膜呈星点翳障,可能聚集,也可能散开,或者是连缀成一片,形状呈地图状或者是树枝状,有抱轮红赤;②眼睛干涩畏光,有刺痛泪,视物比较模糊;③对角膜行荧光素染色,呈现出阳性;④病变区的角膜直觉有所减退;⑤经常会有眼部外伤或者是外感风热等诱发因素。将角膜穿孔与盘状溃疡患者排除,排除在治疗期间有新眼病突发患者,排除资料不全或者是未正常用药患者,排除治疗过程中其它情况出现患者,排除药物过敏患者。
1.2.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西医单纯治疗,即利用浓度为0.1%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来点患眼,进行4次/d,利用干扰素眼液点患者患眼,进行4次/d。向400mg炎琥宁注射液中加入250ml、0.9%氯化钠注射液对患者静点,进行1次/d。将1~3w时间作为1个疗程;另外还要利用0.1%阿昔洛韦滴眼液对患者滴眼睛,1滴/次,6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方法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口服来进行治疗。中药药方:薄荷、黄苓与栀子、谷精草各10g,生地黄与蒲公英各15g,车前子、赤药与柴胡各10g,蝉蜕与龙胆草各6g。合并外伤风寒患者加金银花与姜活,对于外感风热患者加入桑叶,对虚火患者加入知母与黄柏,在病程之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入适量麦门冬与白蒺藜。水煎之后口服,1剂/d,与早晚服用。
1.2.3疗效判定 在完成治疗之后,患者的角膜星翳与其他临床症状均消失,行荧光素染色,呈现(-),则为痊愈;完成治疗之后,患者的角膜星翳有所缩小或者是减少,行荧光素染色,呈现(+),畏光刺痛以及红赤流泪等临床症状都有所减轻,则为好转;在完成之后,患者的角膜星翳症状未变化或者是更加严重,对患者行荧光素染色,呈现(+),症状未改善,则为无效。
1.3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且要利用t与χ2对组间数据进行检验。
2 结果
在治疗结束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组中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明显较高。见表1。
3 讨论
在现代世界临床医学上,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致盲的眼病,发病率以及致盲率在角膜病中都占有很高比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因为在角膜细胞中所存在HSV抗原所造成的迟疑性过敏反应或者是细胞免疫反应所导致的。HSV-Ⅰ型会造成眼部的疱疹感染,并且发病的年龄界限不是十分显著,在青壮年中的发病率比较高,到目前为止在杀灭HSV方面还缺乏比较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单纯应用抗病毒药物很难对由于HSV抗原所造成的免疫性炎症以及其复发进行控制。
在现代医学理论研究看来,单纯疱疹病毒大约有50d的存活期,在病毒感染的早期,患者病情比较轻,在疾病的中期,病毒会大量复制,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在疾病的后期,病毒接近死亡,但是其所产生的免疫反应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角膜仍然会有仍然会有浑浊出现,或者是出现反复发作,目前对于该疾病还无彻底治愈以及杜绝其复发的有效方法。本次研究中所选择的阿普洛韦是一种高效的抗病毒药物,该药物对于单疱型病毒具有最大活性,对于感染细胞中的病毒DNA合成能够选择性抑制,但是对于正常细胞活动不会产生影响。另外一个方面,对于深层组织阿昔洛韦具有较好渗透性,特别是比较容易进入被病毒感染细胞内,所以,不管是对于上皮型以及基质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还是对于内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该药物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抗病毒作用。更昔洛韦眼膏能够使药物与眼角膜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接触时间增加,能够使其抗病毒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对于发作期疾病,利用阿昔洛韦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深层的非溃疡性病变,加用皮质激素能够对组织反应进行抑制,使患者水肿减轻,对疾病的治疗比较有利,但是要防止突然停药而造成病情加剧。在原发性感染之后,病毒始终在三叉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内部潜伏,因此对于疾病复发无法进行有效控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其免疫功能与正常患者相比较而言比较低,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比较低,一旦出现劳累、感冒以及情绪刺激或者利用皮质类固醇等情况,会造成机体免疫力再次下降,机体免疫与潜在病毒之间的相对平衡就会被打破,潜在病毒也就会被激活,进而造成疾病复发。
在中医学中,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属于"聚星障"与"花翳白陷"的范围。在中医理论中,角膜炎的主要病因有一下几种:六外感、七情内伤以及饮食不节与劳倦内伤。病机可以分为两端,即虚端与实端,主要是以实证为主,夹杂有虚者。五脏功能失调,其病机主要就是肝、胆、肺与风、热、毒以及心火,疾病的后期经常是肾虚。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辩证论治,主要是以肝经风热与肝胆火炽、湿热以及肝肾阴虚为着手点,还要根据不同的病因与病机,来进行诊治,从而将疗效提高。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清热解毒效果的药物也具有消炎以及抑制病毒的作用,同时该种药物还能够对机体反应性进行调节,使患者局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对吸收水肿以及渗出有一定促进作用。
利用柴胡、龙胆草与谷精草能够平肝清热与退翳明目;利用薄荷、蝉蜕以及蒲公英等能够退赤,还能够开玄府、散郁结;利用生地黄与赤芍以及车前子等能够滋阴、活血与利湿。在临床上给予患者疏风清热以及泻火除湿治疗。蒲公英、薄荷、柴胡、桑白皮以及荆芥与能够清热解毒;紫草、丹参以及赤芍具有凉血活血的作用,木通与决明子能够清肝利湿。对于头痛、畏光以及流泪严重患者要加用蔓荆子、白蒺藜以及白芷,能够疏风散热以及明目止痛;眼干涩与视物不清患者要加用女贞子、鸡血藤以及昆布,使患者养阴活血以及退翳明目;对于病程迁延患者要加用炙黄芪与党参来益气扶正。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蒲公英、荆芥、、柴胡、桑白皮以及紫草能够抗病毒及抗炎;赤芍、柴胡以及木通能够抗炎以及镇痛;炙黄芪、丹参、蒲公英、党参、柴胡以及女贞子能够增强以及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
从本文研究中可以看到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进行治疗,总有效率可以达到95.2%,所以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进行治疗能够有较好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丽媛.综合疗法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9):2369-2371.
[2]厉芸芸.98眼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治疗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2):1480-1481.
[3]李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思维[J].眼科,2012,21(3):157-161.
[4]魏冉.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治疗分析[J].中国保健,2010,15(15):620-620.
[5]曹淑霞,欧阳云,张健(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1(10):77-79.
[6]陈光西. 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38例临床观察[J]. 江苏中医药,2011,6(22):41-42.
[7陈俊,陈小娟,洪亮.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中医治疗概况[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3):89-92.
[8]雷春燕,余纯,张夏玲,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27(25):79-80.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149-01
乳腺增生症属于中医学“乳癖”的范畴,临床以胀痛、肿块为主要表现。本病的发生多为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思虑伤脾,痰湿内蕴,以致肝脾两伤,痰气互结,瘀滞而成块。或因肝肾不足,冲任失调,阳虚痰湿内结所致。如果没有正规有效的治疗,常使病情迁延不愈。2002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症638例,收到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乳腺增生症638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8~50岁,平均36.4岁。
1.2 治疗方法:取辨证论治,根据证型不同而治则方药亦不同。肝郁气滞,痰湿互结型治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用逍遥散、乳康片加三苯氧胺。冲任失调,阳虚痰湿内结型治以调理冲任,温阳化痰,方用二仙汤合四物汤、乳康片加三苯氧胺。1个月为1疗程,以3个疗程为佳。
1.3 疗效判定标准:以中国中医学外科乳腺专业组1987年制定的标准为准。①治愈:疼痛及肿块消失,停药3个月不复发;②显效:疼痛消失,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2以上;③有效:疼痛减轻,肿块最大直径缩小不足1/2;或疼痛不减轻,而肿块缩小1/2以上;④无效:肿块不缩小或反而增大,变硬;肿块不缩小而单纯疼痛缓解。
2 结果
本组638例,治愈177例(27.7%),显效342例(53.6%),有效94例(14.7%),无效25例(3.9%)。
3 讨论
乳腺增生症属于中医学“乳癖”范畴,是由于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思虑伤脾,脾湿健运,痰湿内蕴,肝脾同病,痰气互结,瘀滞而成块;或因肝肾不足,冲任失调,阳虚痰湿内结所致。
3.1 肝郁气滞,痰湿互结型:肝性喜条达,主疏泄,肝经布于胸胁。由于情志不畅,怒而伤肝,致肝气郁滞,疏泄功能失常,进而影响脾的运化,使清阳不能升,浊阴不能降,水液停滞,聚而生痰,痰气互结,聚而成块,结滞乳中而成乳癖。张琼等[1]研究证实了情志因素对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肝郁气滞,痰湿互结型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药用逍遥散、乳康片、三氧苯胺。逍遥散以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养心,生姜温胃和中。共同起到疏肝解郁,行径止痛,软坚散结,养血柔肝,调节冲任之功效。徐淑鸿等加入穿山甲,王不留行等,以增强其祛瘀消肿,活血软坚之功效[2]。乳康片的组方具有疏通肝经郁滞,理血脉,调冲任,行经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进血液运行,消积化痰,软坚散结,补气健脾,调理中州。
3.2 肝肾不足,冲任失调型:肝血充盛,气机调畅是冲任通畅的重要条件。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温熙不足,致使血液凝滞,津液停聚而成水湿痰饮。血瘀与痰湿互结,聚而成块,络于,故胀痛。本型治宜调理冲任,温阳化痰。方用二仙汤合四物汤、乳康片、三苯氧胺。共同起到调摄冲任,养血补血,行经止痛,消积化痰,软坚散结之功用。
3.3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乳腺增生症是雌性激素代谢失常所致,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或雌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造成乳腺各部分增生程度参差不齐。三苯氧胺是雌激素受体拮抗剂,能阻断高浓度雌激素对乳腺的刺激,抑制乳腺组织及周围纤维组织的过度增生,减少末梢导管的增生和囊变,使增生的组织复原,疼痛消除。我们使用扬子江药业生产的三苯氧胺(他莫昔芬),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根据不同证型,采用不同药物组合,使其相辅相成,以增加疗效,缩短疗程,是治疗乳腺增生症较好的联合用药方案。本组638例治疗结果与艾剑峰[3]统计620例治疗结果相近;但与李戎等[4]在中、重度乳腺增生症治疗中用三苯氧胺加乳快欣,可以达到治愈率93.54%,有效率100%有一定差距,可能是统计方法或疗程设计不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琼,陈家旭,于震.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证心理应激生活事件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6):509―512
[2] 徐淑鸿,徐建设.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38例[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4):27-28
[3] 艾剑峰.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620例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3,1(3):42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系由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所致。因此,防治DN的发生、发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近年来报道显示,辨证与辨病结合组方用药能提高疗效,延缓DN。现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分别从辨证用药、基础方加减、单味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综述如下。
辨证用药
张国山等拟益肾活血方(熟地黄、山茱萸、山药、川芎、黄芪、羊藿、丹参、地骨皮)治疗肾虚血瘀型DN 100例[1],总有效率达98%。李小娟以有无水肿分为两型[2],有水肿型是糖尿病早期证型,治宜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方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DN 71例,总有效率76.2%;有水肿型是糖尿病肾病早期,治宜健脾益肾,益气行水,予六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DN 36例,总有效率91.2%。并指出血瘀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对多种肝肾阴虚、血瘀阻滞,需对证治疗。
王长闵等自拟降糖清氮汤治疗糖尿病肾病30例[3],治以健脾补肾,活血通络,祛毒除湿之法。基本方:黄芪、羊藿、生地黄、熟地黄、大黄、丹参、人参、肉苁蓉、益母草、茯苓、黄芩、荔枝核。结果总有效率92%。
基础方治疗
李占林等采用四黄汤加减治疗早期DN 60例[4]。主方:生地黄、黄芪、大黄、黄连、葛根、水蛭。肝肾气阴两虚加太子参、山茱萸、黄精、石斛、玉竹;脾肾阳虚加菟丝子、杜仲、羊藿、猪苓、茯苓;阴阳两虚加菟丝子、补骨脂、熟地、冬虫夏草;口渴燥热加天花粉、知母、芦根;皮肤瘙痒加刺蒺藜、地肤子、蝉蜕、土茯苓。四黄汤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余毅等运用益气补肾活血汤(黄芪、益母草、延胡索、赤芍等)治疗早期DN 1089例[5],经8周治疗后,发现患者的血流变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24小时尿蛋白定量、Scr等指标及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鲁淑敏用固元汤(熟地、女贞子、桑椹、羊藿、枸杞子、泽泻、茯苓、猪苓、黄芪、石韦等)结合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早期DN 68例[6],从本图治,总有效率92.7%。陈华用复方黄芪汤(黄芪、北沙参、水蛭、大黄、丹参、红花、枸杞子、羊藿、车前子等)治疗糖尿病肾病57例[7],经8周治疗后,总有效率85.97%,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董小革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70例糖尿病肾病[8],结果显示,患者尿蛋白、血β2微球蛋白明显下降,血液流变学指标亦得到改善,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极为明显。
单味中药
陈少华等通过对168例DN的观察[9],发现黄芪注射液能够降低肾脏蛋白的排泄,对肾脏的损害有保护能力。周兴磊等观察90例DN患者[10],发现冬虫夏草对早期DN能减少尿蛋白漏出,可延缓早期DN的进展。肾脏病理学结果提示,冬虫夏草可减轻肾小球肥大及系膜增殖。田云龙占永力等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32例DN[11,12],结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使血液黏度降低,尿中白蛋白β-MG显著下降,提示该药有保护早期糖尿病肾小球、肾小管功能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
吴先旺在控制饮食[13],适当运动,限制蛋白摄入量基础上,口服糖适平30mg/次,3次/日,严重者可静脉注射胰岛素,给予洛丁新片10mg,1次/日口服,控制血压在140/90mmHg左右,如不理想可配合应用心痛定10~30mg/日口服,同时服用自拟益气养阴活血汤,方为:生黄芪30g,太子参20g,丹参30g,生地黄15g,山茱萸15g,女贞子15g,益母草15g,麦门冬15g,枸杞子15g,赤芍15g,川芎15g,焦山楂15g,红花10g。水煎服,日1剂,分2次口服。结果:治疗组53例总有效率90.6%,对照组42例总有效率76.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王素美将DN病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14],两组均进行DM教育,给予优质蛋白质饮食。清型者应用诺和龙或糖适平口服以控制血糖大量蛋白尿或血肌酐;尿素氮明显升高者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以使血糖达到良好控制水平(空腹血糖4.5~6.5mmol/L,非空腹血糖5~8mmol/L),血压高者应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潘生丁25mg,3次/日,治疗组予黄芪注射液20ml、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200ml生理盐水静滴,1次/日。两组均以10~15天1疗程,观察1~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在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指标变化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肾功能,效果良好。
问题与展望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原则关键在于对早期肾病可逆阶段进行治疗和干预,以达到延缓慢性肾衰进展的目的;严格控制血糖、血压、低蛋白饮食,保护肾功能,及时纠正各种并发症。然而西药治疗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且DN晚期透析、肾移植等治疗方法也会给患者带来身体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中医是祖国传统医学,中药对DN发生的诸多环节都有阻止、拮抗作用。尤其在糖尿病早期,患者虽无临床表现,但可借助西医微观检测诊断,一旦发现有微量蛋白尿就说明有肾脏损害,辨证论治,采用专方专法治疗对消除或减轻其肾脏损害有很大优势,且确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中医对本病的认识起步较晚,中药治疗DN的机制研究多局限于单味药,而对复方治疗本病的机制研究较少,尤其在作用环节上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在药物剂型方面也可有所突破和创新,如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取物可制成注射液、口服液等,不但可减轻患者服用汤药的不适,使治疗手段更简便,而且疗效更显著;此外,中医对DN诊断的分期分型及疗效标准有较大分歧,在比较鉴别上难以取得客观标准,应在突出中医特色前提下开展临床实践。比如可以结合西医的微观检查完善和统一中医症候诊断及类型,使DN在临床治疗中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使疗效评价更加有据可依。
中医药治疗DN有极强的灵活性和个体差异性,在DN的治疗中,采用现代医学的有关治疗方法,结合中医药,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和专方专药相结合,药疗与其他疗法相结合等方法,更好的控制糖尿病,延缓DN进展,改善肾功能,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有着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国山,陆连芬.益肾活血方治疗糖尿病肾病100例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2000,17(3):17-18.
2 韩云平.李小娟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撷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1):13.
3 王长闵,高军,梁桂芳.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J].中医药研究,2000,16(4):8-9.
4 李占林,岳斌,倪广林,等.四黄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182.
5 余毅,陈杭军,林宏初,等.益气补肾活血辅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7):389-392.
6 鲁淑敏.固元汤结合灯盏花素治疗糖尿病肾病68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3):316.
7 陈华.复方黄芪汤治疗糖尿病肾病57例疗效观察[J].实用内科中医杂志,2006,20(6):642-643.
8 董小革.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初期7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22(12):38-39.
9 陈少华,侯凤英,张连记.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中成药,2000,22(3):207-209.
10周兴磊,冯志刚,张本祥.冬虫夏草治疗糖尿病肾病90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00,20(1):56-57.
11田云龙.血塞通注射液干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10):753.
12占永力.中药三七注射液对显性糖尿病肾病并高凝状态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3(1):23.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治疗时机;治疗方法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2.055
Treatment opportunity, measure and method for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ZHONG Lian-na. Guangdong Zhongshan City Chen Xinghai Hospital, Zhongshan 5284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reatment opportunity, measure and method for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measures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Western medicine for treatment. Comparison was made on curative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s 3.33%, which were lower than 2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8.09, P
【Key words】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Treatment opportunity; Treatment method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主要是指女性体内生殖器和生殖器周围盆腔腹膜、结缔组织发生的炎症, 在一个部位或者多个部位发病, 以人体输卵管卵巢、输卵管炎最为常见, 具有发病率高、迁延性等特点[1, 2]。目前在临床中尚无特效、规范、统一的治疗方式, 因此, 本院对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120例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 收治时间为2015年2月~2016年7月, 120例患者均符合慢性盆腔炎性疾病诊断标准。诊断标准根据B超检查、妇科检查、妇科病史相结合诊断:①均伴有急性盆腔炎病史;②慢性盆腔痛主要包括下腹部疼痛、坠胀, 常在月经前后、后、劳累时加重;③月经失调、月经量多以及月经不规则。120例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不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0~32岁, 平均年龄(26.15±2.27)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1~33q, 平均年龄(27.05±2.18)岁。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盐酸克林霉素胶囊(北京恒生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1021333)治疗, 将0.9 g盐酸克林霉素胶囊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给予患者静脉滴注, 1次/d。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患者月经期中期给予患者口服散结镇痛胶囊(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20030127)治疗, 3次/d, 口服4粒/次;若患者伴有明显症状时, 则给予患者采用甲硝唑片(上海新亚药业邗江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5258)治疗, 1次/d, 0.2 g/d。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 4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治疗后,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并且妇科检查结果均正常。有效: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治疗后, 临床症状有效缓解并且妇科检查结果有所改善。无效: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治疗后, 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并且妇科检查结果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 低于对照组的2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9, P
2. 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对照组的7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91, P
3 讨论
近年来,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慢性盆腔炎性疾病为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主要包括盆腔腹膜炎、输卵管脓肿、子宫内膜炎等,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性疾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后衍变而成的, 易引起不孕症、异位妊娠、月经不调、疼痛反复发作等情况, 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在临床中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方式具有多种, 但是其治疗效果均不理想[4-9]。因此, 本院对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时机与方式、方法进行研究, 为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提供有利依据。
本院在患者月经中期实施治疗, 其效果显著优于月经期, 主要因素为:月经中期为人体下丘脑、卵巢轴、垂体内分泌功能最为旺盛的时期, 患者活跃、机体雌孕激素水平均升高, 在该时间段对患者进行治疗, 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而在患者月经期实施治疗, 由于患者月经期常伴有盆腔充血情况, 患者各种临床症状加重, 易导致自身情绪波动较大, 为了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常常给予患者使用药物, 从而分散了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治疗药物的效果, 使患者正气未补、瘀滞未化、邪毒未解,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时机应选择在患者月经中期[10-13]。
西药对于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是多数患者实施该种治疗方式后, 易导致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增加, 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14-17]。因此, 临床不推荐西药单方面进行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具有病情复杂、病程长等特点, 应采用通络止痛、活血化瘀、利湿止带、清热解毒原则进行治疗, 在患者月经中期给予患者采用散结镇痛胶囊治疗, 散结镇痛胶囊具有龙血竭、浙贝母、三七、薏苡仁等多种中药成分, 对患者体内多种细菌具有杀灭和抑制作用, 增强患者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 改善患者微循环, 从而发挥较强的抗炎作用, 能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再给予患者采用甲硝唑治疗, 不仅能杀灭患者体内的病菌, 还能弥补临床单一用药的不足, 能有效减少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促进患者较快恢复健康。因此, 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18, 19]。
本文研究表明,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 低于对照组的2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9, P
综上所述, 在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月经中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不仅能有效减少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还能增加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较快康复,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新霞. 盆炎汤保留灌肠加腹部热疗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62例. 中医外治杂志, 2011, 20(3):22-23.
[2] 李咏梅, 黄敬东. 微波结合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260例.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36):423-424.
[3] 韩矗 韩超, 曲淑君. 高压氧联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66例疗效观察.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16, 23(3):239-240.
[4] 吕亚利, 许粉利. 灌注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60例疗效观察. 基层医学论坛, 2013, 2(28):3699-3700.
[5] 吴舒. 盆炎汤保留灌肠加腹部热疗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82例. 光明中医, 2012, 27(9):1812-1813.
[6] 张蕾, 李妮.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内蒙古中医药, 2016, 35(7):61.
[7] 王淑.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40例临床观察. 中国保健营养, 2013(11):485.
[8] Ness RB, Randall H, Richter HE, et al. Condom use and the risk of recurrent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chronic pelvic pain, or infertility following an episod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4, 94(8):1327-1329.
[9] S敏, 吴宁宁.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62例. 河南中医, 2012, 32(9):1205-1206.
[10] 杨柳明, 陈丽霞.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观察. 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11):75-76.
[11] 李芹, 张帆.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214例疗效观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9):117-118.
[12] 侯玉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不孕疗效观察. 慢性病学杂志, 2010, 12(1):22-23.
[13] 陈丽梅.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50例疗效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2(6):153-154.
[14] 张惠.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35):288-289.
[15] 李文英, 刘霞.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86例疗效观察. 甘肃医药, 2010, 29(5):522-524.
[16] 徐静.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2):108-109.
[17] 黄宏娟, 容素仪. 中西医结合治疗186例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体会. 中国卫生产业, 2013(25):146-147.
[18] 张亚洲.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52例. 河南中医, 2015, 35(3):602-603.
[关键词] 病例式教学;中专;中西医结合儿科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a)-158-02
随着临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与探索,运用临床病案进行辅助教学已成为众多医学高等院校临床课教学的手段之一[1]。该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的方法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临床医学生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还应关注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参考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刘艳明等[2]对该校2001级临床医学专业儿科临床见习课的教学过程部分采用的模拟病案教学方法,加以变通,应用于我校中专中西医结合儿科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试验组为2008级三年制中专中西医结合(1)班80名学生,在讲授第二章常见疾病时加入病例式教学法;对照组为2008级三年制中专中西医结合(2)班75名学生,在讲授第二章常见疾病时仍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案讨论的实施步骤
1.2.1 编写病案教师精选儿科中常见的标准病案,以起到示范和指导的作用。以门诊病历形式,主要内容包括一般项目、主诉、望、闻、问、切、视、触、叩、听各方面的情况,及必须做的辅助检查,中医与西医的诊断,中医与西医的治疗方案。
1.2.2 学生讨论对照组与试验组都是同一个讲师任课,两组总课时相同。对照组以传统的讲授加上多媒体,试验组以传统的讲授加上多媒体再加上病例式教学。病例式教学的具体方法为:试验组每4人一组。讨论方式依据教师提供病例情况可分为:①教师只提供一般项目(如姓名、性别、年龄、体重)、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接着让学生讨论该患儿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包括中医与西医的症状与体征),必须做的辅助检查,必须鉴别的疾病,中医与西医的治疗原则。②教师只提供一般项目(如姓名、性别、年龄、体重)、个别症状与个别体征,接着让学生讨论该患儿可能的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可能出现的其他临床表现(包括中医与西医),必须做的辅助检查,必须鉴别的疾病,中医与西医的治疗原则。学生可以自由讨论,课后查资料,并将其记录整理。
1.2.3 教师总结 教师提问某组学生,其他各组进行补充、讨论。教师对病案及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教师强调该病例的重点与难点,关于该病例最新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法。让学生反复训练、思考、讨论、查资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查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深刻认识某种疾病,而且学会一些临床思维方法。最后,带教老师对病案及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2.0软件分析,经U检验,P
2 结果
2.1 理论考试结果
两组都采用同一试卷,教考分离,闭卷考试,考试题型为选择题30条,占30分;填空题10条,占10分;是非题10条,占10分;名词解释4条,占12分;问答题3条,占18分;病例分析题2条,占20分。试验组平均分为(87.50±12.30)分,对照组为(81.60±16.2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病例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理论测试结果比较(x±s,分)
表2 病例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理论测试中病例分析题得分比较(x±s,分)
2.2 学生反馈意见
在教学结束后,即实习前发放教学反馈意见调查表,发放80份,回收80份(采用不记名的形式),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对病例式教学法意见调查
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喜欢该教学方式,认为该方式比传统方式灵活生动,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典型病例的讨论,使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查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
3.1 中专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情况
中专学生总体初中基础知识较差,年龄小,理解力较差,学习欠积极主动,喜欢新鲜事物。
3.2 中专中西医结合专业儿科学的特点
该专业学生只有一年就要完成中西医的医学基础学科,困难很大。第二年就直接学习临床学科,儿科学内容多,包括儿科学基础知识、常见病症、时行疾病及新生儿病症。涉及疾病时都有中西医的病理,中西医的治疗。儿科学作为临床学科,实践性强,而学生又没有见习机会。第三年进入实习期,又包括内、外、妇、儿、急诊等科。所以儿科实习时间很短,儿科疾病季节性很强,学生碰到的病种更少。
3.3 中专传统教学的特点
学生没有见习机会,学生由2年的理论学习直接进入第三年的实习。教学以讲授加上多媒体为主,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一言堂,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教学效果差。
3.4 实行病例式教学的意义
通过病例式教学能解决上述弊端。通过实践和调查,病例教学法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缓解大量学生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对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3]。笔者也从实践中证实,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弥补了其实习时病种少的情况。所用病例是经过精心编写的,通过模拟能够像接触真实患者那样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模拟病案,将学生引入教学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积极研讨等活动强化教学[4-7],特别在实践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因此,学生普遍反映此种方法比单纯讲授教学有更大的收获。通过教师提供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进行讨论,课后查资料,使学生边实践边思考,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利用所得资料作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及需做的辅助检查及进一步处理的计划。这种训练方式从实践需要出发,与日后医师的日常临床实践要求完全一致。由于选择的病种均为各系统疾病要求的重点内容,极具代表性。因此,可以与单纯课堂教学互相呼应,使学生学得更牢固,提高了教学质量。无论是从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或从个别症状与个别体征开始讨论,都要求学生运用基础与临床知识进行连贯思维,使学生早期就接受严谨、科学的临床训练,为日后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笔者认为,病例式教学法的确是一种临床技能与思维训练并重的新型教学方法,但因首次应用和尝试,故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范丽玲,杨志洪,吕翔,等.儿科病案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11):985-986.
[2]刘艳明,农光民,韦文英.模拟病案教学法在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作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134.
[3]周水生,余启支,高卉,等.“案例学导式”教学法的初步探讨[J].医学教育,1994,(6):31-34.
[4]袁义厘,耿桂灵.运用发展性教学方式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6,6(9):28-29.
[5]孙雪洁,柳翠凤,王晓思.模拟病案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8,8(2):30-31.
[6]王丽君,张月.案例式教学在临床护理学中应用评估[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2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