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急诊科治疗流程

急诊科治疗流程

时间:2023-09-25 11:30: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急诊科治疗流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急诊科治疗流程

第1篇

关键词:诊疗流程;护理管理;质量

由于急诊科治疗的患者较多,疾病种类较为繁杂,大部分患者主要以群体伤员、突发性意外为主,因此在诊断治疗过程中容易引发护患纠纷事件出现;所以在进行急诊护理管理过程中应采用诊疗流程进行护理管理工作,建立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通道,让患者可以获得最佳治疗时间,提高治疗质量。因此本文选取我院急诊科室组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诊疗流程运用到护理管理中,开展后对实施前与实施后护患纠纷例数、患者满意程度进行对比分析,详细报道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急诊科作为研究对象,在该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实施急诊流程管理工作,其中该科室护理人员一共由35名,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2.5岁,中专学历15名,大专学历20例,职位:护士5名、主管护师15名、护师15名,工龄最短为12个月,工龄最长为>6年。此外,培训后对急诊室患者护患纠纷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培训实施后与实施前急诊室患者例数给予详细记录,对两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医院对本次研究患者进行诊断,患者均属于急诊室治疗患者,需要对其进行急诊护理工作。

1.2方法

1.2.1加强急诊室护理培训工作 由于在急诊科进行治疗的患者病情较为严重,病情变化速度较快,所以需要护理人员对其给予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因此将急诊诊疗运用到护理管理过程中,应加强急诊室护理培训工作,根据护理管理相关特点制定培训内容:与法律法规相关流程、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事件、急诊室护理管理的规章制度、护患纠纷案例举例等[1]。同时选取经验丰富的培训教师对其进行培训工作,要求培训老师应具备热爱护理工作,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以及良好的专业素质,热爱教育工作,并能根据护理人员各自特点开展培训工作,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培训人员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还应定时对培训的护理人员开展内容考核工作,防止在考核期间出现人情分。

1.2.2完善急诊室护理流程培训 急诊室护理管理中开展诊疗流程措施主要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降低护患纠纷,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2,3]。诊疗流程中流程是指一项组合为一体并能为患者创造价值的一项工作,据资料显示,在我国医院急诊室中出现80%呼唤纠纷不是因为护理人员技能问题,而是因为在护理管理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流程管理,导致护患纠纷加重。因此本次研究在我院急诊科室中开展流程管理,并结合诊室内部条件制定合理流程,并规范护理人员与治疗人员的诊治行为,加强员工工作意识,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护理风险。护理流程管理工作均由护士长、科室主任开展实施,并根据各项流程护理工作印发护理人员学习手册、注意事项等,让每位工作人员熟悉掌握各项流程,并在工作中可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做到默契治疗的目的。每位护理人员结束一天护理工作后,都要向护士长汇报当天工作情况,如需要进行急救抢救的患者都要想护士长详细报告抢救患者过程,以及处理急救事件的方式,值班医生应对护理人员急救处理过程进行评价,并根据护理人员在急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指出在急救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在实施护理流程中,应加强急救技术的运用,例如: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等专业技能,同时还应较强先进科技设备的应用,例如:呼吸装置、套管针等,并指导护理人员如何正确使用治疗装置以及熟悉掌握药物使用方法等,并对在护理人员实施分组巡房,并在每个月月底开展一次例会,针对病危患者处理、伤员急救处理、疑难病例、等事件进行探讨,会议由科室长与护士长开展,让每位护理人员就都参与例会泰伦中,分析在急诊流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措施。

1.2.3建立护士评价体系 由于急诊科患者较多,病情较为复杂,工作比较繁重,因此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治疗医师与护理人员协调合作,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未实施诊疗流程前期,以往出现了因护理人员与治疗医师沟通不足,产生矛盾导致医院服务质量受到较大影响,因此为了防止这一事件的出现,需要构建护士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内容包含有:急救抢救措施、协调组织工作、交接班状况、急诊工作流程、医护默契度、突发事件流程等。同时,还应让急诊科的医生人员就对护士工作态度、专业技能进行评价,评价结束后将评价表上交可是,差1~4分,中等5~6分,优秀7~10分。

1.3观察指标 、分析培训前与培训后急诊室护理质量,并对急诊科室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同时对这两个阶段中的护患纠纷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护理管理质量数据对比采用(x±s)进行对比,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数据对比,(P

2结果

培训前后数据对比,培训前护患纠纷为6例,满意率为73.33%,培训后护患纠纷无,患者满意率为99.65%,两个阶段的数据对比显示,开展急诊诊疗流程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后,护患纠纷明显获得降低,患者满意度明显较高,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

3讨论

本次研究中,培训前就诊患者例数为6950例,护患纠纷6例,培训后就诊患者9780例,护患纠纷0;培训前调查患者例数300,满意率为73.33%,培训后调查286例患者,满意率为99.65%,两个阶段数据对比显示,培训后护患纠纷明显比培训前低,满意度明显高于培训前;两个阶段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

参考文献:

[1]曾桂英,刘国英.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0(10):150-168.

第2篇

杭州市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 急诊室 浙江省杭州市 311121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急诊科在护理关键环节的管理流程模式,辅助临床医师的正常工作,以保障护理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方法:选取2014 年1 月到2014 年6 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并接受新型护理管理流程的20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2013 年6 月到2013 年12 月未实行改进措施的200 例患者为对照组,然后对比两组的就诊处理时间、护理操作失误率、工作记录以及患者评价。结果:在实行了新型的急诊科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之后,就诊接待的时间为(1.5±0.5)分钟,而对照组的就诊接待的时间为(5.2±1.6)分钟。通过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其P<0.05。结论:新型有效的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可以极大的提高患者的就诊率,对于患者的及时康复有着重大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 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

急诊科属于医院的先锋部门,它能够接触第一手的患者再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它的有效运转能够降低危重病人的死亡率。因此提高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效率能够很好的辅助医师实行抢救治疗工作,也能够更快的帮助患者脱离病痛的折磨。本次研究通过选取2014 年1 月到2014 年6 月接受新型护理管理流程的200 例患者为例作为观察组,检验急诊科护理的改进措施是否取得满意的效果,是否提高病患的康复率,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 月到2014 年6 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并接受新型护理管理流程的20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106 例,女患者94 例,年龄在9 ~ 76岁之间,平均年龄(43.5±18.8)岁。同时选取2013 年6 月到2013 年12 月在我院未采取护理改进措施的200 名病患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患者110 例,女患者90 例,年龄在11 ~ 80 岁之间,平均年龄(45.1±16.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因素上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护理流程

急诊接待主要包括门诊接待和救护车移交两种方式,观察组病重患者的接待处理应该在救护车移交之前就与急诊科室取得联系,通过初步的诊断通知各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待命,并且准备好所有抢救治疗器材。所有病患在接待和移交时都要保证基本信息的完整性,对于患者的以往病史、家庭信息都要有所记录,尤其是移交的病患,一定要保证病历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在移交时双方都需要在患者的病情记录上签字[1]。由于急诊科的门诊分诊台处人员较多,在病重患者送入时要通过绿色通道缩短耽误在路上的就诊时间。护理人员要及时关注每一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且对患者进行精神上的安抚。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流程,患者就诊时采取常规救治。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200 例患者的就诊接待时间为(1.5±0.5)分钟,远远低于对照组的就诊接待时间(5.2±1.6)。详见表1。

3 讨论

在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的改进中,制定有效的医护考核标准,通过护士长、医生、患者的综合评价以及护士之间相互评价进行考核,加强护士的监管,提高护士的责任意识。同时,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考试,采取合理竞争的方式选择优秀的护理人员上岗 [2]。采用最新的信息科技技术,对急诊科的秩序进行有序的调整,避免病患挂号、排队、就诊以及取药的杂乱无章现象。医院分设专门的护理接待台,对救护车移交的重症患者提前取得联系,首先快速的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患者的病症特征以及预计到达时间。在有效时间内联系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进行初步判断,同时准备相应的抢救设施和所需药品。经医师初步判断后通知相关科室的专业大夫进行候命。医院开设专门的绿色通道来缓解移交过程中产生的拥堵现象,这一改进避免了病患移交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促而造成的慌乱现象。

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就诊接待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失误率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护理的各项流程更具人性化和科学性,说明这一改进大大提高了病患就诊接待的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本院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的管理流程模式通过更加明晰的流程制度,使各环节的工作都能高效的联系起来,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值得更多的部门进行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急诊护理;护士素质;创伤急救

The status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traumaemergency care strategy

GuiyunAi

【Abstract】 This paper on the work of the emergency care problems in the analysis and extraction of the trauma first-aid management strategy to deal with. Tha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health care reform,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and tertiary care hospitals in the management of more and more to highlight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of emergency care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Keywords】 emergency care; nursing quality; trauma emergency

【中图分类号】R3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45-01

1 引言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医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而对护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特别是急诊护理,更是风险中的风险。在急救医学和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将风险减至最低限度十分必要。

2 我院急诊科护理现状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因受条件、管理机制等因素影响,我院急诊护理现状问题众多,与现代急诊护理要求相差甚远,现就主要情况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2.1 人员少,护龄短,应急能力差,技术不过硬:我院急诊科除急诊功能外还兼注射室、输液室和观察室功能,工作量平均252人次/天。按卫生部有关规定,需配备26名护士,现有护士20名,工作5年内的护士12名,占60%,可见急诊护士数量明显偏少,低年资护士比例较高,护理队伍起点偏低。给急诊工作带来困难。

2.2 护理操作风险:急诊医疗的对象是人,医疗护理过程中经常遇到不可抗力如采取紧急医学措施、患者体质特殊无法预料、无过错输血感染、违反操作规程、输液反应、过敏反应、患方延误诊疗等因素造成不良后果直接导致死亡或伤残且后果难以弥补修复。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而且急诊科是纠纷好发处,易受暴力威胁,护士往往难以安心工作。

2.3 急诊科护士素质亟待提高:由于急诊病人流动性大的特殊性和病情急、病种多的复杂性,现代急诊护理管理要求甚高,急诊科护士必须具有较强的急诊护理业务能力,还必须具有现代医院急诊护理管理的理念和能力。急诊病人中危重患者抢救护理的组织、急救技术的正确应用、急救设备的安全使用与管理等都是急诊科护士的重要职责。目前急诊科护士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管理方法简单等,难以起到领军人的作用,严重影响了现代急诊护理工作的开展,使急诊护理工作滞后于医疗的发展。

2.4 护理被动服务多见:根据调查,急诊科有明显的被动服务现象有求才应,只做职责范围的事。一部分护士因怕引起纠纷,一味地服从于医疗,一切遵医嘱办事,仅仅满足操作式工作;另有一部分护士认为做好做坏拿一样的工资,不必那么积极热情,对病人缺乏爱心。

2.5 信任危机的风险。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使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部分人的心理,在看病治疗中持有怀疑态度,不信任护理人员,个别人甚至故意制造纠纷,索取巨额赔偿金。

3 关于急诊科创伤急救

严重创伤的诊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遵循边抢救、边诊断、边治疗的“三边”原则,把抢救伤员生命放在第一位,其次再考虑保全器官、肢体、功能、美容。在此阶段的一些基本检查,如X线、B超及心电图等尽量在抢救室床旁进行,同时完成一些诊断性操作[1],如腹腔穿刺(或灌洗)和胸腔穿刺,使患者尽快获得确定性治疗;严重创伤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要注意多发伤的救治。

争取短时间内完成有效抢救治疗,尽快进行确定性手术。如大出血、窒息、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及脑疝等,需立即手术,救命手术要简单有效,迅速结束,不求完美,只求救命。创伤急救包括非手术性治疗和手术性治疗,非手术性急救主要用于患者的复苏、创伤并发症的监测和救治,以及为手术治疗做准备等;而手术急救才是最关键和救命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手术止血、修复或切除损伤的脏器、清除血肿和减压、骨折复位和内外固定等。

创伤救治的最终结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只有建立“自主型”的急诊外科,按照“院前急救-急诊科-急诊手术室-急诊病房或ICU的一体化模式”[2],在急诊科开展确定性的救命手术,才能从根源上防止复合伤患者互相推诿现象,才能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挽救生命;才能稳定急诊外科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做到急诊外科患者急救的“绿色通道”。

建立院前急救、急诊科、创伤病房和ICU病房一体化的创伤急救模式,可显著降低创伤患者的确诊时间、到急诊科至首次手术的时间,能显著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另外,能否及时发现和早期救治创伤后并发症,这是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的又一关键。所以,创伤急救必须注重创伤的每一个环节,才能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

4 急诊科的应对策略

4.1 要重视环节衔接: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流程目前二级医院急诊科基本成立了内科、外科急救专业小组,但仍缺乏妇产科等专业小组,这使得遇到这类病人需院前急救时要另外通知妇产科医生,导致出现场的时间有所延长。院前与院内病人交接制度不规范没有交接记录单,交接内容简单,不但会延误抢救病人时间,也会造成急诊病人入院后重复检查,直接影响急救护理的整个过程。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的衔接存在缺陷和衔接不紧密均会给抢救生命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不良后果。无论是急救护理流程中呼救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还是准备特殊抢救物品、出车、现场抢救,均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4.2 把握好院前急救及时效: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以最快速度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来维持患者的生命,而院前急救中护理工作承担的职责是配合医生及其他救援人员迅速有序地进行现场救护,安全有效地进行途中转运监护,以达到稳定病情,减少伤残及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及时有效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快速急救、安全转运是院前急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重点是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协调地做好护理工作,规范的护理流程是其关键。

一般,伤后2-3小时为救治伤员的“黄金时间”,能否在 “黄金时间”内进行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往往比伤情本身更影响生存率。“黄金时间”是创伤急救的关键干预阶段。新的黄“金时间”是严重创伤目前强调的新理念,不仅仅是指把重度创伤患者从院外转运至急诊科,更恰当的是指在手术室或ICU的创伤患者出现生理极限之前的一段时间,其最终目的是缩短创伤至手术切口时间或被送到ICU时间,实现“早期确定性救治”。

4.3 建立护士长竞争上岗制和护士岗位培训制,提高急诊护士长的综合素质:护理部应该首先采用先进的选拔人才方法,即竞争上岗制来选择护士长,只有竞争才能真正选出不仅有真才实学还有护理技术的护理管理者。其次,要加强急诊护士长的培训,外派学习进修。同时,要求护士长加强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学习现代专业护理理论和技术,做到管理理念及时更新,及时掌握急诊护理新进展,并对专业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充分发挥自己在护理管理中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4.4 加强人员合理利用及培训: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加强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急诊科护士专业和专科技能医院要谋生存,控制人员成为领导解决生存问题的一个办法,是造成人员长期不足的问题所在。但比院内其它科室工作量大、节奏快、紧张度高,护士仍处超负荷工作状态。因而护理部一般都安排较多精力充沛的低护龄护士在急诊科工作,致使急诊科人员低护龄化。

4.5 提高护士能力:急诊科要求护士观察能力强、应变能力强、抢救配合技术能力强。医院急诊科危重病人相对略多,但上述能力的培训重视不够;实践机会相对少,需要经过多年临床的积累。有关资料还显示,低护龄护士的总体知识得分有显著差异性。提高护理操作的合理与准确性,紧急急救是挽救循环呼吸衰竭病人生命的关键所在,争分夺秒,有条不紊的采取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给予气道吸引,清除异物;人工呼吸及氧气治疗;给予胸外心脏等技术能力。

4.6 完善急诊护理规范和制度:目前我国急诊科相关制度有《抢救制度》、《急诊仪器管理制度》等制度,但缺乏相关的规范和制度。通过研究证明,应建立急诊护理流程、规范、急救护理书写等相关制度,以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宗浩,主编。现代救援医学[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9.1

第4篇

【关键词】优质护理;常规护理;急诊科;应用价值

急诊科是急重症患者救治的场所,医护人员需要面对病情复杂的患者,处理不当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甚至诱发护患纠纷。为改进急诊科护理质量,减少意外事件发生风险,需要进一步转变护理模式。优质护理强调全程实施优质护理,改进急诊科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措施。此次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模式在急诊科中的应用价值,为了能够得到最科学的研究结果,本院特别选择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0例。对照组男128例,女122例,年龄5~74岁,平均年龄(38.6±12.6)岁;研究组男134例,女116例,年龄6~75岁,平均年龄(39.2±1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等[1]。研究组在常规护理模式上加以优化的优质护理模式,其护理内容主要为:①对就诊流程进行优化,以先治疗再挂号的就诊方式替换先挂号再治疗的传统就诊流程,这一改变将极大的缩短患者入院就诊的时间,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地救治;医院的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的诉求,并对患者家属加以安抚;对护理人员的常规工作要进行严格规范,避免因护理人员的操作不当导致患者受到不必要的伤害。②护理观念改变:医院的护理工作要做到一切以患者为工作重心,时刻为患者着想,为患者提供专业且有效的服务;要重视患者的基础护理,使得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③对医院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由于来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多数在夜间,这就要求医院对急诊科的夜间值班护士进行必要的责任意识培训,提高综合素质,确保其能在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帮助;在安排夜间值班护士时,排班人员要对护士的综合素质进行考虑,并进行合理搭配,改善急诊科的护理服务质量[2]。④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强化培训:因为急诊科的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准确地评估,所以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要对其专业技能配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操作能力。

1.3观察项目

护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结论

急诊科作为医院重症患者最为集中的科室,具有疾病种类较多、繁重的抢救和日常管理工作任务、护理纠纷的高发生率等特点,要求科室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高,使科室的护理质量得到保障。作为新型临床护理方式,优质护理模式是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基础护理上加以创新和优化,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以有效提高。经过临床研究证明,优质护理模式在急诊科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还使得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大大降低[3]。此次研究通过对研究组进行优质护理,并和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护理质量和基础护理水平分别为98、97分,高于对照组的91、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0%,高于对照组的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科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有效提高科室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使得护理纠纷发生率大大降低,应该加大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唐玲.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护理中的推广与应用[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2):248.

[2]孙琳.优质护理模式在急诊科的应用及价值评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2(28):262-263.

第5篇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措施

1引言

护理工作的重点是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所在。在医院的急诊科,会有急诊病人随时就诊,而且多数的急诊病人病情比较危重,病情比较复杂。在专业的医师到达就诊之前,要求护士以最快的速度、简洁的方法和熟练的技术,做好抢救前以及抢救中的各项具体的护理工作,同时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医师。因此,加强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急诊科护理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医院的急诊科要根据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护理指标,加强质量控制的管理。

2加强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急诊科是医院接收急诊患者抢救和诊治危重患者的场所,在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方。绝大部分的患者的病情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病人自身会有情绪急躁的特征,且病人的数量不也有不定性。这些特点要求医护人员的工作必须具有快节奏性、高技术含量性和有敏捷的思维。急诊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对加强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进行思考和探讨,对提高急诊科质量管理、提高急诊科病人的救治率和护理水平、降低急诊科护理风险、预防和减少护理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的措施

3.1实行全面质量管理(1)护士长作为急诊科护理的管理人员首先要有质量观念、质量意识,建立实施急诊护理的质量体系。急诊护士的行为是在大多数人病人失去部分知觉或无知觉的情况下进行的,质量控制小组的工作也是在无人监管、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医院的急诊科要建立和实施全面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使护理服务的每个具体环节始终处于受监管状态,这会最大限度的促进医护人员提高急救护理水平,提高抢救病人的成功率。制定抢救质量管理标准和急救技术操作标准。(2)要经常进行质量检查。质量管理的必要手段科是质量控制小组随时和不间断的对各个具体重要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护士长要不定期地对质量控制小组、科室内的工作进行质量监管,使护理的质量随时处于受控状态,这就会使护士的松懈思想起到减少的作用,会有一种自我约束的作用[2]。

3.2加强急诊科的软件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急诊科护士要本着为急诊病人服务的原则,以患者为中心,规范服务流程,服务就是效益。急救护理工作是在短时间内决定病人生死存亡的主观能动性工作。如果没有整体的质量控制观念,没有全面的质量控制理念就不能对病人的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实施快速的积极处理。因此,制定各种护理质量标准,避免发生过的错误再次发生,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培养他们准确、独立完成各项护理工作的能力。

3.3制定急救护士工作质量标准。急诊科护士的业务技能要不断提高,能够熟练、准确并且迅速和有条不紊的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急诊病人实施抢救和护理,激发护士参与科室管理的主动性[3]。比如,病人呼吸收跳骤停的情况,可能立即迅速进行的心肺复苏术,或者进行人工呼吸,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术,严密观察病情,使用气管插管及呼吸机对病人进行救治等。

3.4加强硬件建设,保障急诊科医疗护理需要。急诊科的具体设置要满足基本要求,如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用房面积要达到800m2。设有诊断室、抢救室、治疗室、留观室、处置室、手术室及其他辅助配置。抢救床位4张,留观床位10张。急诊科的设备要齐全,像基本的仪器:监护器、呼吸机、输氧装置、洗胃机、吸痰器、心电图机、气管切开设备。抢救车上物品,如抢救药品等也要齐全、充足、完善。急救物品、设备要时刻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可用,切实保证所有急、危重病人的就诊治疗,同时要有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标准,对设备进行正确的使用与维护。

3.5制定急诊科常见风险防范预案急诊科比较常见的风险预防预案包括,抢救设备故障防范预案、护理投诉应对预案、护理登记缺陷防范预案、医护配合不协调防范预案等。制定比较常见的急、危重症病人抢救程序和规则。制定急诊患者告知制度,像入院须知、出院告知以及特殊诊疗征求意见和有关的操作知情同意书等,并严格落实。建立急诊用药的不良反应监测制,对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按相关的要求登记,并上报有关部门及时处理。特殊药品(如,毒、麻、限、剧)应有专人专柜进行管理,药品的品种、数量要正确,用药情况要进行登记,药品合格率必须要达到100%。急诊科的护理人员应保持24小时通讯通畅

总之,急诊科护理工作是抢救病人的重要基础,加强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急诊科护理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医院的急诊科要根据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护理指标,不断修整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质量控制的管理,促进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任真年.现代医院医疗质理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9).

[2]杨慧林. 加强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的探讨[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9)

第6篇

〔关键词〕全面流程管理;急诊护理;实施效果

医院急诊科室的患者较多,而且较为复杂,各种疾病的患者相对集中,患者在候诊的时候都表现得较为急切,所以急诊科室也是医院的纠纷高发地带[1]。急诊科室的管理因素相对较多,但急诊科室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医疗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而且也关乎着医院的形象[2]。对于此,我国的各类医院都纷纷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以求得能够提高急诊科室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尽可能地缩短患者的候诊时间,以便于细化急诊科室的各个管理流程。本研究主要分析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科室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急诊科室实施护理全面流程管理前后的相关患者、医师和护理人员,共有护理人员30名、医师18名、患者140例,所有人员均对本研究知晓,而且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愿意进行本次研究。1.2方法(1)对急诊区域进行科学的划分:首先确定急诊区域的各个功能区,并做好科学的划分和布置,以此来确保急诊科是各部门之间能够有效衔接,并做好急诊流程的连续性。将急诊部门划分为4个功能区,分别是以红色进行标记的第一功能区,将其设为急诊绿色通道,用其来对高危重症的患者进行抢救;以黄色作为标记的第二功能区,将其作为观察区域,主要对急重症患者进行救治;以蓝色为标记的第三功能区,适用于普通急诊患者;以灰色为标记的第四功能区,主要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收治[3]。对功能区进行详细的划分能够有效地缓解科室的拥堵混乱现象,可以更好地维持就诊的医疗秩序,保证医疗服务质量。(2)实施急诊分级制度:患者过多导致出现急诊不急的现象一直都是医院的一个常见问题,所以可以遵守“预检分诊、急重优先”的原则,将患者划分为高危型患者、危重症患者、急症患者和普通患者。然后对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整体的培训,要求分管护理人员担任急诊的首要责任人,并且必须具备临床经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患者急诊就医的时候,分诊护士需要对病情进行简单的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将其引导到不同的功能分区进行候诊[4],实行重症优先的原则,避免因为传统的先来后到原则导致患者重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如果患者非急性发病,而且不是主诉较少的非急症患者,那么需要尽量将其候诊时间维持在4h以内;如果患者的体温在39℃以上,属于急症患者,需要在30min内安排患者治疗。(3)以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指导: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急诊信息管理流程,全面地对护理进行管理,有效推进医院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和现代化程度[5]。为了更好地提高门诊急诊的效率,需要建立急诊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以电子病历为主要核心,并具备对其进行查询和检索能力,能够有效地进行自动录入和信息的汇总,可以从根本上实现无纸化的治疗。出诊的医师需要打开电脑点击鼠标和键盘就能够输入患者的信息,独有的信息汇总功能还可根据输入的患者信息生成报表,并以快捷多样的检索方式,快速查询急诊预检登记处的信息。急诊信息管理系统做为给医护人员提供医疗操作和管理信息的主要手段,能够帮助医疗人员规范其诊疗流程和医疗文书,提高其工作效率。1.3观察指标观察分析干预前后患者急诊所需时间、留观登记所需时间以及离观登记所需时间。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我院急诊科室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后,在就诊、留观、离观等登记所需要的时间,患者的满意度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等方面和管理措施实施前比较大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科室的全面流程管理,其实质就是以流程为导向,使管理措施更加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在全面流程管理的影响之下,急诊科室的各个部门都能够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可以促使各个部门更好地进行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一体化的管理。流程管理具有逻辑性,且不可预估也不可分解,通过对急诊科室的各项护理工作进行优化管理,可以突出工作的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在实施全面流程管理的制度后,更好地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引进了更为先进的办公理念,促使医护人员提升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急诊科室护理管理中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后,相关护理质量较实施前明显提升,证明了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科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其通过对急诊科室进行科学地布置和划分,并且改善了预检分诊制度的执行效果,使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的诊疗质量明显提升,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综上所述,在医院急诊科室进行全面流程管理,能够更好地提升护理的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世英,陈婧婧,应春晓.全面流程管理在重症医学科的实施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4(4):54-55.

[2]汪学丽.急诊护理管理应用全面流程管理的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13(5):534-535.

[3]刘丽昕.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实施与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7(5):1638-1639.

[4]董建兰,居伟.探讨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与效果[J].吉林医学,2014,35(26):5928-5929.

第7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是急诊科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强、伤病员数量不确定性、病情的不稳定性,以及可能存在的病因不明确性等特点,这是与日常急诊工作不同的特殊情况,其诊治流程有别于日常急危重症的抢救。本文总结了2002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院急诊科处理的两起10人以上群体不明原因感染性疾病的急诊救治管理经验,分析得失,供以借鉴。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案例1:2002年12月19日15时,某运动集训基地43名教练员、运动员先后出现腹痛、腹泻、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全身酸痛等症状,呕吐出胃内容物,解稀烂便或水样便1~5次,无黏液、脓血,均有午餐饮用同一品牌酸乳制品史,短时间内先后到我院急诊科就诊。体查:T38℃~39℃,心肺无异常,腹软,部分病人有轻压痛,肠鸣音亢进。

    案例2:2004年10月17日21时25分~18日11时,陆续接诊本市某职高29名学生,共同主诉为发热、乏力,半数患者伴腹痛、腹泻,解水样便3~6次/d,少数伴头晕、头痛,个别伴咽干不适,均无呼吸道症状;虽为同校学生,但住宿分散,无共餐史;体查:T37·3℃~40℃,两肺正常,心率偏快,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或脐周深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增强,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升高,绝大部分患者WBC总数>10×109/L。

    1·2 急诊救治处理过程

    1·2·1 成立急救指挥部 群体患者同时就诊,接诊医护人员立刻意识到是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即将这组病人安排在同一区域便于管理,组织人员进行分诊分类,同时向科室领导、医务部、预防保健科汇报;医院领导和医务部成立临时急救指挥部,及时调派医护人员支援急诊科。医院还调配了车床和轮椅支援,方便及时转运病人。

    1·2·2 报告疫情 预防保健科在接到报告后,立即电话报告市疾病控制中心,同时派出人员到抢救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市疾病控制中心亦快速派人分别到事发现场和抢救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2·3 分诊分类方法 由当班医生和护士共同进行,简要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测量生命体征,按病情轻重挂以不同颜色(红、黄、绿、黑)、不同序号的标识牌;病人还要经过第二次分诊:经过初次分诊后,再细检,以决定下一步的分流。

    1·2·4 转运 案例1的43名病人经2·5 h检查治疗后全部分流住院。案例2的29名病人也在就诊后迅速分流到指定的病区住院治疗。

    2 结 果

    案例1的43名病人经病原学检查,诊断消化道沙门氏菌感染,治疗9~15 d,均痊愈出院。案例2的29名病人经病原学检查,诊断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治疗12~17 d,均痊愈出院。

    3 讨 论

    由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正在构建并逐步完善当中,目前仍缺乏同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流程,所以,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和改进,对我国的应急救援工作意义重大。

    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和群体性打破了急诊科的日常诊疗程序,当就诊病例量超出急诊科的承受能力时,单靠急诊科的力量处理是很困难的。所以医院应该有危机管理意识,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沉着应对。危机管理是一种非程序化决策,其包括危机的预警、防范、处理,以避免或将危机所产生的危害和损失减少到最低〔1〕。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医院应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协调调配医院的医疗资源,包括人力、物力,给急救现场以最大的支援;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并监督落实。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可以由主管院长以及医务部、护理部的主要领导等组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急诊科的运作中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首先是分诊分类。要区分好哪些是灾难事件造成的伤病员,哪些是日常急诊病人,并划分出病人监护管理区域,伤病员集中安排,方便管理和观察。建立专门的突发事件登记本(登记表),在检伤分类时完成登记工作。科学地将病人分诊分类,以保证危重伤病员得到优先处置,指派1~2名有经验的医生携同护士长、分诊护士、辅助人员共同完成。在院内抢救中运用灾难事件现场急救检伤分类识别标记方法,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混乱。在案例1中,我们只对病人进行了编号排序,未采用颜色标识,结果造成治疗和转运工作的一些混乱,之后我们借鉴国际通用的方法,制作了规范颜色、不同序号的标识牌(①红色:有生命或肢体威胁者,必须立即处理;②黄色:不处理病情有可能恶化者,要在30 min内给予处理;③绿色:病情不会恶化者;④黑色:已死亡者),使以后的这类急救工作井然有序。标识牌的另一个作用是:不重复的序号可以暂时作为病人的“名字”。在案例1中,因病人口音众多,使记录的名字有出入,最终导致5份化验结果无法归档。在之后的突发事件应急救治中,我们在每个病人的化验单、检查单上均标明病人的分诊序号,再无差错发生。

    其次是情况汇报。第一时间向科室领导及有关部门汇报,有利于迅速组织抢救队伍。同时,预防保健部门的及时参与,在治疗前或同时完成流调采样工作,为病因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案例2中,市防疫部门在第二天即报告了病原学检查结果,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第三是组织管理。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能实现应急救援的程序化、规范化,避免处理过程的混乱和差错。在制定预案之前,应该进行脆弱性评估(风险分析)〔2〕,还应了解本急诊科的资源储备和医院的资源储备,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应急预案中应规定预案的启动条件、事件处理后的评估等内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治体系涉及信息、指挥、支援、通讯、转运、救治单元的协作等方面,运作难度大;制定的预案是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需要实践的检验,也需要在实施前让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均熟悉预案的流程,所以必须通过演习和训练才能到达运作的统一协调〔3〕。在案例1发生后,我们针对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行动预案,并进行了演练,使以后多起突发事件的处理均有条不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对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总结,不断修订、完善预案,有利于提高救援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Cao Ercheng. Crisis manage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omprehensive hospital [ J]. China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05,17(3):131 ~132.

第8篇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胸痛;抢救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84例急诊胸痛患者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电脑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0±2.5)岁;发病时间0.5~10h,平均发病时间(5.0±0.5)h;疾病种类:心绞痛10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心肌炎8例,夹层动脉瘤3例,自发性气胸8例,其他5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5.3±2.3)岁;发病时间0.5~12h,平均发病时间(5.5±0.5)h;疾病种类:心绞痛9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心肌炎9例,夹层动脉瘤4例,自发性气胸7例,其他4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流程,护理人员带领家属排队挂号,简单分诊后实施抢救。试验组实施优化护理流程:(1)所有主治医师及护理人员参加培训,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服务技术等;定期开展模拟急救训练,提升综合护理能力;制定急救流程及管理制度,规范急诊操作。(2)优化分诊,接到出诊通知后,护理人员在2min内出诊,接诊途中联系家属,了解患者病情,指导家属帮助患者采取正确,告知患者不必慌张,以最快速度完成接诊;告知科室医护人员患者当前状态,做好急救准备,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判断,评估严重程度。(3)为危重患者开辟绿色通道,采取对症治疗,如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生命体征监护、绝对卧床并吸氧,肺栓塞患者平卧、保持气道通畅、请专家会诊,对于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直接送放射科检查[3]。

1.3观察指标

(1)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2)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4];(3)不良事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发生率[5]。

1.4数据分析

选择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抢救成功率为95.24%,护理满意度为92.86%,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76.19%,护理满意度为69.0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3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76%,对照组为19.0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第9篇

[关键词] 急诊; 质量控制; 方法和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93-02

急诊科是应急院前急救、突发公共事件、接受急诊病人就诊、抢救危重病人的公共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沿阵地和救治窗口。急诊科的特点:病人具有突发性、急危性、繁杂性、多学科性,数量不确定性等等。医护人员工作具有高风险性、高反应与不确定性、应用全科知识与高技术含量性、机智果断敏捷性、高度协调联动性。急诊科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对提高急诊科的救治和护理水平、降低医疗护理风险、预防医疗护理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硬件建设,保障医疗护理需要[1]

1.1 首先按照《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标准进行环境与硬件建设 我院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用房面积达到了1000m2。设有分诊处、诊断室、抢救室、观察室、治疗室、处置室、手术室、隔离病房、监护室及其他辅助配置。抢救床位4张,监护床位2张,留观床位16张,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

1.2 设备要求 急诊科配备了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洗胃机、心电图机、输氧装置、气管切开设备。急救120车4辆,抢救物品,抢救药品随车配置,抢救室、监护室备抢救车,其他基本的诊疗设备完善。急诊通讯装置(电话、传呼、对讲机)完备。在全县建立半小时急救圈,与乡镇卫生院形成急救网络,由我院急诊科安装了GPS定位扫描系统,统一进行救护车的调度、使用、跟踪与监测,为生命救治争取了最佳时间。

2 加强软件建设,提升服务能力[1]

2.1 人力资源 护士人数与病床的比例:抢救室1.0-1.5/1(每班至少1人),留观室:每班至少1人。医疗护理实行小组值班。每班至少3-5名医生、3-5名护士,24小时人力资源使用均衡,随时备有二线援助人员,实行弹性与均衡相结合的排班制度。

2.2 人员资质护士长 为主管护师,在急诊科连续工作10年。护士:均有护士执业证,8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均具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2.3 人员培训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急诊科具有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有全面的人员培训制度。30%的人员通过了三甲医院培训。

2.3.1 制定各类人员的培养计划 包括科内固定人员、新进人员、进修护士的培训计划,定期复训。新进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并达到要求后上岗。

2.3.2 制定本科人员医学继续教育规划 科内不满45岁的副主任护师以下职称的护士必须参加医学继续教育,院内、科内每周业务学习1次,年内每人完成25学分。每半年参加一次“三基”理论考试,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院级“三基”技能培训和考核。要求每位护士必须掌握急诊科所有仪器的使用,常见故障的排除,组织经常性模拟抢救配合演练,熟背各种急救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2.3.3 建立定期业务学习制度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学术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更新知识、学习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培育全科医疗护理人才。

3 更新观念,改善服务意识[2]

3.1 迅速反应观念 这是急诊急救护理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也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特点。不能快速反应,就不能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能适应急诊急救病人的需要。反应快、行动迅速、操作准确、抢救成功率高,这是快速反应观念的四要素。

3.2 院前急救观念 院前急救观念指一有呼叫,能迅速拉得出,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在现场有能力开展救治,途中的不间断救治;具有现代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

3.3 现代监护观念 首先要具有现代监护设备;对现代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准确的判断监护仪的各种数据;各种管道的观察;病情观察,这是一个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病情观察能反映一个护士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护理经验。

3.4 优质服务观念 优质服务观念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病人及家属满意是优质服务的金标准。向服务要安全。

3.5 服务效益观念 这是现代急诊急救的效果。救治病人应坚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原则。体现人文服务、降低医疗成本、体现生命的价值,以院前抢救、院内救治为主,按规定、按标准收费,服务创效益、效益促发展。

4 规范服务流程,开通绿色通道

4.1 建立“急诊绿色通道” 解决先救治、后付费的保障措施,体现医院管理的人文理念。

4.2 成立急诊工作领导小组 以主管医疗的院长为主要负责人,成员有医疗、护理、后勤和急诊科负责人。每周护理部、质控科室期和不定期检查急诊工作质量,进行绩效考核,及时反馈信息,进行急诊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

4.3 制定并执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 落实十三项核心制度如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制度,急诊交接班制度、急诊会诊与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急诊医疗护理纠纷和投诉处理制度和急诊工作单元工作制度,并有相应的实施记录。

4.4 制定紧急医疗护理应急预案 制定大批病员抢救预案,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并将组成人员备案在册,定期演练,保持24h通讯通畅。

4.5 提供多种便民措施 如轮椅、开水、茶杯、手纸、便器、拐杖等;为无陪人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对危重病人检查过程实行全程陪伴,并备好各种急救药品与用物,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2]。

5 实施规避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有效遏制不良事件发生 (1)急救物品、器材时刻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可用。抢救药品齐全、充足。(2)完善管理制度。急救物品做到“四定一保持”:即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保持完好。(3)班班交接,各班下班前及时补充本班消耗的药品、器材,对损坏的器材及时报修。(4)一万元以上设备登记建卡,并有使用和维修登记。(5)建立危重病人交接班认定卡,实行分类交接制度:如120出警情况交接;留观病人交接;临时输液病人交接;监护隔离病人交接;抢救病人交接等等,将口头交接与书面交接相结合。(6)制定每日工作重点和每日工作程序。(7)制定急诊科常见风险防范预案:如抢救仪器故障防范预案、护理投诉防范预案、护理文书缺陷防范预案、医护配合不协调防范预案等。

6 建立三级管理体系,制定质量控制目标,严格质量管理 急诊科质量控制以“零失误”为最高目标,并有相应的制度和要求来进行管理。(1)成立院级、科室、小组自控三级质量管理体系,科内定期对医生、护士进行质量管理教育,随时进行护理质理检查,建立检查登记和质量控制信息反馈制度。组长对本组本岗位工作质量全面负责,班班工作,班班落实,班班回顾,对组长实行延时(提前15分钟到岗、延后15分钟下班)自查补漏的管理流程。(2)公示质量控制目标,知晓率为100%。预检分诊正确率≥95%;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5%;急、危重症抢救记录和监护记录合格率≥95%;三测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准确、全面,合格率≥98%;年护理事故发生数为0;年褥疮发生数为0;基础护理合格率≥95%;危重病人护理合格率≥95%;急救物品完好率100%;抢救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病人对护理工作、服务态度满意率≥96%;三基考试合格率100%。(3)制定常见急、危重症抢救规范或程序,悬挂各种抢救流程图。(4)完善有效交流沟通机制,落实急诊病人告知制度:如入院告知、出院告知、特殊诊疗和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等等、及时下达危重病人通知书,规范尸检流程。(5)建立急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按要求登记上报并及时处理。特殊(毒、麻、限、剧)药品应专人专柜专锁管理,品种、数量正确,有用药情况登记,药品合格率100%。(6)抢救室在抢救病人时,采取家属回避制度,实行封闭式管理。(7)治疗室设施完好,布局合理,操作规范。处置室布局合理,符合消毒隔离原则,用物分类清楚、整洁、有标志。洗胃室单设,符合规范,污物处理符合要求。

7 体会 随着社会保障的日臻完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全民健康保健的鼎力投入,公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急救意识也不断增强。我院通过加强急诊科的护理质量控制,抓住“抢救病人生命”这个主题,在“急”字上做文章,在“快”字上下工夫,在“救”字上多研究,在“高”(效率、效益)字上多思考,不断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使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有了根本的转变,急救技能有了不断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有了更进一步地增强,科内管理也日臻完善[3]。更加彰显了急诊科工作的社会公益性、救治技术的权威性、生命回归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S].卫医政发[2009]50号,2009,5,25.

第10篇

关键词: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护理质量;满意度

急诊科是我院的重要科室,其护理工作的实施直接反应了医院的急救医疗水平及护理人员的素质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对我院急诊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2年1月~2014年2月我院急诊科的护理人员2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名,主管护师 8 名,护师12 名。学历层次: 在读研究生 1名,本科12 名,大专 7 名。

1.2 方法

3 讨论

急诊科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医院的急危重科室,其护理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因此在急诊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根据病人的实际需求,加强护理管理和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从而提高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的临床路径[7]。在急诊科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急诊科的护理服务质量,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对提高医院的服务形象有重要意义[8]。因此,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的相关文件精神,在急诊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通过在护理院长、护理主任的领导和帮助下,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并根据急诊科实际情况,加强护理管理和基础护理,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9]。在急诊科室,其涉及的工作任务较多,尤其是患者的转运护理工作,若护理处理不当,将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通过优化护理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使患者满意接受护理服务[10]。

通过本组对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的急诊科护理质量评分、基础护理质量评分均优于实施前的常规护理,且实施后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实施前的常规护理,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后的急诊科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服务满意度及基础护理质量评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P

参考文献:

[1]王清.在急诊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4,(8):696-697.

[2]徐晓娟.急诊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3):101-102.

[3]韩彦辉,李海霞.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37-839.

[4]周玉英,聂敏.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评价[J].西部医学,2012,24(9):1808-1810.

[5]梁文英,吴永芳.急诊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3,(4):408.

[6]王瑞,单欣刚,梁吹.“ABC”岗位责任制在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201-203.

[7]徐敏,赵正平.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中的应用和效果评价[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10):1225-1226.

[8]潘立珍.急诊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6):287-288.

第11篇

关键词:急诊科;人性化护理;患者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和进行处理突况的主要场所,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会直接影响医院施行抢救和处理突况功能的发挥,因为如果治疗或者抢救过程中没有护理人员进行妥善的沟通会导致患者或家属产生不良情绪,这些负面因素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急诊护理工作在临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型医院都会特意加强急诊护理工作质量,在常规模式内引入人性化护理。人性化护理是一种更贴近患者感受、重视患者心理状况的护理模式[1]。其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上获得一种舒适状态减少治疗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积极配合医生工作,以最快速度康复。我院今年来积极引进人性化护理于急诊科常规护理中,取得积极效果,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3年3月行急诊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3例,男39例,女24例,年龄23~69岁;对照组63例,男4O例,女23例,年龄22~7O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急诊科常规护理方式,治疗前告知患者关于治疗的注意事项,解答患者及家属关于紧急治疗甚至是急诊手术的疑问,指导患者用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人性化护理模式,包括:治疗前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基本情况,和患者多交流沟通,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积极鼓励患者面对突发状况,及时安抚病人情绪。举同类病患成功的案例来增强患者信心,减少患者因为突发病情带来的焦虑和恐惧感;治疗和接待过程中要减少于患者之间沟通不畅的情况,详细告知患者急诊病人可能出现的突况,让患者有心理准备。急诊病人病情稳定后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对于患者出院后一些注意事项和后续治疗药物详细说明,尽可能避免患者因粗心大意影响后续治疗效果;第一时间让患者了解急诊科大致环境以及急诊医生的治疗水平,避免因为对陌生环境恐惧而出现治疗不配合甚至不信任主管医生水平而耽误治疗的情况。病情稳定后及时了解患者病情以及病史,及时解决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状。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急诊患者及家属对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以及康复情况,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护士的护理态度,急诊医师的技能水平等,满意度采用百分制评分,比较两组的调查结果。康复情况分为三等:①完全康复:患者抢救后完全恢复生理功能,无明显不适;②基本康复:患者抢救后基本恢复生理功能,有轻微不适;③部分康复:患者抢救后需要家人护理才能维持日常生活。完全康复+基本康复=术后恢复顺利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 ± )构成表示,采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医院施行抢救和处理突发重大卫生事件主要是依靠急诊科的医护水平而开展的,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施行急救和处理重大卫生事件的能力[2-3]。目前急诊科一般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常规护理模式主要是指在急救告知患者家属抢救或者质量大致流程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详细解答患者关于急诊患者的各种疑问,患者经抢救病情稳定下来的患者护理人员指导用药和休息等细节。并不会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有时会因无法消除患者负面情绪而影响治疗效果。人性化护理模式是针对急诊患者及家属抢救前对施行抢救或者治疗前对病情相关知识的缺乏、对抢救施行过程中疼痛的害怕及治疗对预后的种种猜测设置相对应的具体操作。在心理和精神层面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从而能够积极健康面对自身疾患,在治疗时不出现因抗拒治疗而带来负面影响,使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候不会排斥,心理会达到一个舒适和信任的状态,为抢救的顺利进行创造了一个好前提,从而有效减少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因素,减少重复治疗和并发症的出现,能够提高患者对临床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急诊科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1.0%,顺利康复者为62例,远高于对照组的73.7%和56例,观察组急诊护理工作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曾惠洁,赵爱兰.人文关怀融人急诊护理初步的探讨[J].国际医药杂志导报,2011,13(17):115-117.

第12篇

【关键词】常规护理;优质护理;急诊科

由于急诊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患者及家属的情绪波动较大,需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才能更好的配合治疗。本院为了验证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临床应用效果,选取了部分急诊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通过对患者的表格调查统计并对比了两组患者评估的就诊环境、护理水平、服务态度以及沟通等方面,现将对比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的急诊科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35~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3±5.2)岁;对照组3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37~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6.1)岁。排除两组患者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老年痴呆以及意识障碍等,使得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及指标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遵医嘱护理即可。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培训急诊科护士的护理理念,通过会议方式对全体急诊科护士进行优质护理方案的学习,学习期间可以分组讨论护理方案和护理方法,加强护士的理解。同时加强护士急救知识和急救流程的培训,提高其急救和应急能力。第二是分配岗位责任制,所有护士应严格执行护理管理安全制度,细化护理工作,明确岗位职责。第三是排班制度,排班要人性化,医院会最大程度保障急诊科的护士数量,根据岗位、工作量及专业技术进行合理化排班。第四是优化诊疗过程,由专门人员负责将急诊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保证严重的患者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救治。采取一卡式电子服务,方便于患者挂号交费及拿药输液,保障用药安全。第五是确保患者舒适的医疗环境,护理人员先引导患者熟悉医院环境,帮助患者解决生活所需,保证患者身体舒适的同时平衡心理状态,降低患者的紧张、恐惧及不安等消极情绪,积极乐观的配合治疗。本院通过自制的调查表让患者对两种护理服务的就诊环境、服务态度、护士仪表、护理水平以及沟通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每一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效果越好。

1.3统计学处理应用

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的就诊环境、服务态度、护士仪表、护理水平以及沟通水平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科属于大多数医院的重要科室,也是所有重症患者进入医院后的第一重要渠道,集中了病种最复杂、抢救管理任务最繁重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水平的要求也随之升高,尤其在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在保证常规护理效果的基础上坚持新型服务理念。同时不断深化护理人员的内涵和专业技能,满足患者基本的生活所需,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建设,消除患者由于突发重病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通过具有亲和力的交流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旨在更好的配合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护理质量。本院通过分组对比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就诊环境、服务态度、护士仪表、护理水平以及沟通水平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表明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为为患者提供了更舒适的就诊环境,服务态度好,护士的仪表让患者感觉舒服,护理水平更高,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更顺畅,总的来说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更高,更利于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丽芬.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4):238-239

[2]童凤玲,陈秋星.目标管理在急诊肠造口护理中的实践与效果[J].安徽医学,2014,35(22):2743-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