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时间:2023-09-25 11:30: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

何春燕: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 行政管理101班

林荣锋:浙江师范大学 数理信息学院 数学102班

摘 要:道德教育是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的教育,德育不仅仅是道德规范,还包括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行为规则和法规意识。我国教育的探索中认识到道德教育不能仅仅是理性的学习,体验式的道德教育越发重要,德育离开了情感就缺乏魅力,旨在通过情感介入而得到深刻的认识,并将道德认识升华为道德观念和道德智慧,最终为人的终身幸福奠基。

关键词:情感体验 道德教育 必要性 作用体现

道德教育是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的教育,道德的产生源于人类的生命智慧,道德教育就是一个涵养生命,提升人生命内涵的活动。现今社会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越发被得到认可。如何进行道德教育也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告别学科式纯理论的道德教育,德育愈发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试图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卷入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得到真正的道德认知,最终表现为道德行为的出现。

一、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不仅仅是道德规范,还包括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行为规范和法规意识。而今的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生命存在,把他们看作是等待灌输道德规范的“容器”;或者忘却了他们的情感和意志,而只重视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忽视情感培养。情感是指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对象过程中对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态度、感受和体验。它在人的感性生活中起推动、中介、监控作用。①道德情感是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形成道德信念的重要的心理因素,是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动力和催化剂。②道德情感的产生有赖于道德教育中情感介入,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道德认识得到升华。

道德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知”、“情”、“信”、“意”、“行”。“知”即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对于价值和规范的认识和习得,重视倡导和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要让学生体验而开启情感之门,达到言行一致。“情”就是道德情感,是对人对事的真挚感情。而“信”就是道德信念,有了自己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判断标准。“意”即是道德意志,它是对于道德行为的一种保障。“行”即道德行为,是一种具体的道德实践。道德知识的形成并不意味着道德行为的出现,在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中,情感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情感体验在德育中的必要性

现实中的道德教育一度忽视和扭曲德育的真正生命价值,道德教育对象被当作工具打造,其生命尊严得不到尊重,甚至出现体罚、虐待生命的现象。我们不能够先验地否认,对惩罚的恐惧能够对某些意志产生一种清醒作用。然而,这既非是惩罚所独有的理由,甚至连主要理由都不是。就我们能够具体说明的角度而言,惩罚可以机械训练孩子避免某些行为,但是,就能够使孩子卷入不端行为的前提条件而言,惩罚并不能诱导出一种向善的相反倾向。③灌输性的道德教育也只是将学生作为接受对象,而忽视了行为的输出,导致“知行脱节”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只是片面摄取理论知识,只达到知道或者理解的境界,而远非内化的知识,故其输出的行为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道德教育绝非仅仅是理性的认识,更需要情感介入而得以升华。

情感教育是德育的一个老话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德育的老生常谈。“动之以情”主要是德育中教师能够善于把握德育对象的心理活动,如兴趣、动机、情感等,以便收到最佳的德育效果。亚里士多德为人的本质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人就是逻各斯的生物。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这个定义成为一种规范的定义,它表明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人由于能够思维而同一切其他动物区别。西方文化以理性定义人,德育由于受到西方近现代文化的影响,理性与逻辑占了语言的解释,德育的理性语言一统天下。谈情感教育需要回归东方文化的传统。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就是爱人的情感,无此心就不是人,东方文化是以情感定义人。中国文化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仁爱情感就在人心中,就是人的良知。在德育中有一句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德育无论怎样改革 ,都离不开情和爱。④理和情均是道德教育实施的手段即方式。在现行的道德教育中学科化的道德教育成为了德育的主要方式,然而也正是由于学科化的道德教育造成了学生德育主体的失落,学生大多形成了对于道德规范的顺从而缺失了自主性。因此,在引导学生认知真善美的过程中要重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认清学生德育认知的兴奋点、困惑点,找准切入点,进而引导中小学生的情感发展方向。

三、 情感体验在德育中的作用体现

人的一切行为表现和事件活动都离不开情感的伴随,而道德行为中的情感体现尤为突出。德育的情感性是道德本身的情感性所决定的,我们进行道德教育,不能没有理性的思考,也不能没有情感的激励。⑤情感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道德养成必须借助情感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行为动机。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如果缺乏道德情感,即使是道德认知,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而不是出自内心的道德行为。因此,德育过程中,情感起着核心作用,道德教育必须遵循情感性原则,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的培养离不开认知过程中情感介入,情感的介入促使学生产生共鸣,对于行为和事件有一个真假美丑善恶的判断,落实到做与不做。从而使人成为有道德智慧和道德观念的人,为终身幸福做好铺垫。

教育把德育作为核心和灵魂,是其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德育把情感培养作为其追求目标,则是构建有魅力德育的关键所在。⑥道德教育中理论的灌输常常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而情感的介入往往能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效果,此种情感虽然不是学生直接生活体验所得,但是依旧具有身在其中的感触,学生的感受真切真实。而载着情感的课堂往往是学生喜爱的课堂,是有魅力的课堂。

我国现今的道德教育存在“知行脱节”的突出问题。其中“知”的质量不高直接影响“行”的实施以及质量。道德教育中学生对于法律规范、行为规范等仅仅停留在知道的知识或是理解的知识,未成为内化的知识。学科化的道德教育往往造成学生德育主体的失落,学科化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内在体验,忽视学生于受教中情感的卷入。道德教育重视情感体验利于将道德知识内化,从而发自内心地付诸实践。(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注解

① 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

② 王如才,《主体体验 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③ 爱弥尓.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④ 孙迎光,《诗意德育》[M],上海三联书店, 2011年5月出版。

第2篇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食品安全问题由于与人们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来看,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食品原材料的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二是食品工业滥用添加剂等所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三是食品销售过程中存在不诚信的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产生,并且愈演愈烈,有着深刻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企业自身道德责任意识淡薄可以被认为是最根本的原因。政府的管制、法律的约束,舆论和公众的监督,这是规范企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力量,但如果离开这些制约力量的发达,很难有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伦理规范的作用,一个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通过企业自己的自我约束、道德良知来起作用。不论在任何时候,真正的质量安全线是企业、更是个人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论何种管制、约束和监督都只能依赖于那些在这些制度内的人的诚信。因此,唯有加强自身道德约束和增强社会责任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才能真正的解决我国目前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第一,加本文由收集整理强企业伦理道德教育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现代社会,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持续发展,而健全的企业伦理道德教育体系,又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要谋得长久发展,需建立良好的品牌及口碑,而品牌和口碑的建立则需要时间的不断打磨,健全企业的伦理道德体系会增加顾客的认同感,使得企业不断地扩大再生产,通过逐步的扩大再生产,加之以良好口碑的保驾护航,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伦理道德体系虽然是无形的,但它无疑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不讲道德的企业,没有消费者会信赖它,那么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加强企业伦理道德教育可以使企业谋得可持续发展。

首先,企业盲目追求利润,不讲“义”只讲“利”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短期的利益,但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不合理的经营模式使企业养成不正当经营的惯性,从而放弃企业自身的理念及追求,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其次,企业不道德会使员工的凝聚力下降,从而对员工的控制力也会下降,最终导致整个企业的气势下降,从而最终导致企业不能谋得可持续的发展。最后,对于企业来说“顾客就是上帝”,如果企业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就会失去它的立足之本。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食品行业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小企业、小作坊,生产技术水平不够高,食品安全基础薄弱,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检验检测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着很大差距,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生产经营食品的企业,都是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保障食品安全,关键是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而道德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维系社会运行最根本的准则,要让人们“吃的放心,用得安心”,不但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严格的监管体制,消费者正确的消费意识,更需要则是良好的道德教育体系,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超越市场,超越监管。要形成良好的食品交易氛围,就必须培养企业家们较好的伦理素养、员工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再加之以健全规章制度的保障,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贡献于社会和广大消费者。只有当所有企业都将伦理道德深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社会才能继续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伦理素养。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的支持、领导和表率作用。管理者的伦理素养不仅仅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因此企业管理者伦理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企业道德建设的建立,企业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企业管理者的伦理素养,每个企业都应积极努力认真地建设一支有高素质, 以身作则的管理者队伍, 从而促进全体职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其次,要重视员工职业道德的培养。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在当前激烈紧张的市场竞争的氛围中,企业文化凝聚了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构建企业的重要条件,有了企业文化的精神支撑,才能促使员工更好的工作,并规范员工的行为方式,进而提升企业形象。每个员工都是企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每个员工都具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产品生产过程认真负责,重视质量,对产品的销售过程诚信经营,不弄虚作假,时时刻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深深根植于自己心中,那么企业将在稳定的环境中逐步发展壮大。

第3篇

关键词:会计学;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2014年本科生创新计划阶段性结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2日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当前越来越公平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我国会计行业既面临高速发展的机遇,也迎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约束的企业难以在市场上立足,缺乏职业道德意识的会计人员也难以在行业内生存,因此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刻不容缓。高等院校作为给社会培养未来会计人员的重要基地,更要在注重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培养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法纪教育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使在校学生切实了解会计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影响,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无论是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还是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以及中国的孔孟之道,这些学者都把“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会计学专业学生中重视道德教育也不例外。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通俗地说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对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有着很强的约束和引导作用,更是对整个社会制度的重要补充。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会计工作更是诚信行业,如果会计失去诚信,弄虚作假,欺诈舞弊,则必然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给国家、企业和投资者等带来损失。目前,会计从业人员想要进入职场,从事会计这一职业,必须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其中必须要通过的一门考试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足以可见会计职业道德对于从事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国家会计队伍预备人员的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是未来会计工作的后备军,他们是否具备会计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会计工作的好坏。高校作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基地,作为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更应加强并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习惯。

二、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一)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认识不够。当代大学生是将来会计行业的中坚力量,是社会未来的开创者,学生这一群体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十分重要,然而从目前现状来看,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认识远远不够。在这次的问卷调查中,对于“你了解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什么”这一问题,68%的会计专业的学生片面地认为会计职业道德只是不做假账或是诚实守信,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还是比较片面,需要不断的学习、加深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了解与认识。在“你认为会计人员在以后的发展中最需要注重培养的是?”这一题中,有近55%的人选择了“专业实践技能”,有33%的人选择了“自身职业道德”,而剩下的12%选择了“专业理论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重视专业实践技能,会计职业道德次之,而认为理论知识相对不那么重要。

会计工作是一个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会直接牵涉到很多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会计从业人员很可能会经常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也会面临各种利益诱惑,当这些和会计职业道德冲突的时候,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就关乎企业或是社会的利益。

(二)高校正式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的不多。我国目前会计专业使用的国内出版的若干套教科书中,涉及到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的还很少见。而把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单独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教学的,在中外高等学校中也不多见。我们的调查对象为江苏某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该校没有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你认为企业在招聘会计时最看重的是什么”这一问题,73%的人选择了“经验”,仅有27%的人选择 “品德”,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和了解少,并未看到其重要性,从这一点可以很明显地反映出教育对会计职业道德培养的缺失。以小见大,我国现在教育对会计专业的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存在不足之处。

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要考《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两门专业课,而很多学校只安排了《基础会计》的学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通常只是短时间的自学,并且仅仅是为了从业资格证的考试,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注,以至于学生们都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学习。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目前在高校教学中大多采用的仍是“说教式”教学,教师单方面传输,缺乏和学生的互动,也缺乏学生的参与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来体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因而不能达到使学生真正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理念的目。

老师是学生认识和学习知识的领路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好的领路人通常能带领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同样的,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老师正确有效的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改善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要较好地解决目前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专门课程。财会职业判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会计诚信的理解和认识,注重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的灌输,强调会计诚信是最基本的会计原理,应该使学生一开始学习会计就认识到会计诚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强化会计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树立起会计职业的尊严感。高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单独开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使得每个会计专业的学生都修读这门课程,以此来肯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高等院校的会计院系应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适应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二)创新教学方式,丰富学习内容。在老师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实务演示、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性,让学生能主动地去体会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以此来增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将基础课程与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课可以学习西方的教学方法,以讨论课为主,学生与老师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并不提供答案,只是起引导和鼓励作用,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通过讨论可使学生认识到以后将要从事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提前接触以后工作可能遇到的一些难题,并学会找出合理或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法解决这些难题,在这个不断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发展学生的道德理解能力,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举两得。

除了课堂上的教育,丰富的课外活动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将会计的职业特征融入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能以会计人的面貌出现,营造会计氛围,体现会计人的特色可以增强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学习的兴趣。如邀请企事业单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先进模范人物作报告,组织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时,选择与当前社会热点经济现象或事件相关的主题,培养会计人的职业敏感。

(三)建立学生职业道德考评档案。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阶段,也是学生职业伦理和观念形成的基本阶段,规范的前提。道德的力量往往可以超越法制的约束力量,能使人从内心自觉地遵纪守法,而不是只在外力的强制下,这种无形的力量十分强大。为了增强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足够重视,学校可以建立学生会计职业道德考评档案,对考评情况进行归档处理,最好是将其记入会计专业学生的个人档案,严格规范档案的填写,杜绝舞弊作假,并将档案效力衍生到学生日后就业和工作中,以促进其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

综上所述,会计高等教育是健全会计职业道德和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意识的重要环节,在大学期间高校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当大学生毕业走进职场时,才能以一个具有正确价值观和职业观的职场人姿态为企业、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建春.对加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5(中).

第4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困境;对策

一、技工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困境

第一,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技工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职业道德教育理念落后。学校和教师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导致职业道德教育在开展中缺乏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课堂活动较少,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没有体现出整体性;第二,教学方法缺乏先进性[1]。现阶段,职业道德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仍然将学生作为客体,自身充当课堂主体,一味的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这一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不利于学生对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认知,职业道德教育质量和实效性相对低下。第二,教学体系不规范。技工学校在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构建起规范的教学体系,这集中体现在学校并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对教学体系进行构建,导致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无法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现有的技工学校职业道德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是以岗位职业道德、一般职业道德等为核心的,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也无法对企业实际发展需求中的职业道德规范进行掌握,而现有职业道德教学体系内容无法提升学生对此门课程的重视,因此不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职业道德约束的习惯[2]。在这种情况下,技工学校学生在后期参与工作时经常会出现频频跳槽、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吃苦耐劳能力若等现象,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也具有阻碍作用。

二、加强技工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第一,提升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新时期,要想从根本上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技工学习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而是应当努力增加同企业、家庭之间的联系,通过合力加大对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学校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鼓励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并通过各种规定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职业道德教师应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对职业道德重要性产生深刻的认知;企业应给予技工学校学生参与实践实习的机会,促使技工学校学生对企业职业道德的规定产生深刻的认知,并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努力有针对性的实现自我提升;而家长也应当积极参与到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来,通过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家访等工作,促使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为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提升技工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过程中,还应当及时应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岗位教育、班会教育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行培养;同时也可以通过热爱专业演讲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促使其在社会实践中来检验自身的职业道德;同时还可以同当地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引导学生深入企业内部对企业在职职工的职业道德进行体会,并接受企业给予自身的各种磨练的机会,为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奠定良好的基础[3]。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职业道德的学习中来,为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全面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规范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下,有助于切实提升技工学习职业道德教学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技工学习职业道德教师应积极构建完善的德育评价机制,对学生每日在校学习行为和表现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全年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制定综合评价机制,并将德育评价好技能考核进行紧密的融合,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科学的培养和评价。同时,将某一行业领域内的职业道德作为核心,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行培养,对该行业领域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规范等进行全面的介绍,并在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努力创新德育,为完善德育教育体系和标准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技工学校还应当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有针对性的构建专门的学习基地,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对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认知。这种工学结合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是对技工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完善,有助于提升职业道德教学质量,为人才的全面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技工学校在发展中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性人才,一定程度上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先进技术的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技工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人才的全面发展。新时期,技工学校必须从职业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和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完善两方面入手,加大对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才能够确保人才在长期学习过程中专业技能以及内在修养都得到有效提升,能够在步入工作岗位以后更加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志明,杜卫有.技工学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探讨[J].科技信息,2015(26):318.

[2]陈文兰.加强技工院校职业指导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4):199-200.

第5篇

1高校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现状

这样的教学都不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产生最积极的和最有效的意义与价值。其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在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进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尊严,忌谈人性和人格尊严,无视他们生命情感中的丰富性和心理的多样性,过多地强调大学生应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服务,过多地引导和强调大学生应该遵从已有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思想理念,从根本上直接导致道德教育目标和法制教育目标彼此偏颇,双方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强调社会生活和建设的稳定,忽视、否定甚至抹杀个人内在的社会需求。其中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在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功能发挥上,不能呈现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不是重视大学生在促进人的个性、特性发展方面的个体,而是过多关注和强调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促进人类群体发展方面的社会群体,因此,不能使大学生正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失去了最初的宗旨所在。

2高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效结合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之一便是高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有效结合。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宗旨是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实现个体化和社会化,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过程是育人、育心、育德的文化教育活动过程,这一过程直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引领和创造学生的幸福人生。实际上,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因为他们在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方面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大学生认识道德中所蕴含的善,认识道德所蕴含的社会崇高理想、完善提高自我意识以及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道德激励人们去不断地超越自我并且去实现自我,在这一过程中能促成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然后再不断超越自我,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和贡献社会。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是让他们认识和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增强对法律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宿感,进而敦促他们自觉地维护和恪守法律观念,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和融入社会,更快地实现超越自我。培养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是道德教育的理想结果,培养一个知法、守法的人则是法制教育的理想结果,还可以进一步引领、加强、促进和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的健康、稳定发展。

3高校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效结合的路径

3.1高度重视和有效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继续发挥这一门课程的重要载体作用,进而促进大学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具体措施如下:把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从传统的常识教育提升为素质教育;让学生深刻地领略和体会到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的实际效应,让大学生感受到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彼此相互独立、相对线性的静态发展状况,促使二者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动态发展过程,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把道德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具体的法制社会的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探索多元的教学方法,合理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使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积极认真地解决他们成长和创新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现实问题,以便增强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道德素养。

3.2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生动的有机的融合。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利用道德和法律各自的功能、所长和优势来弥补相对的不足和缺陷,促使两者共同发挥彼此最大的作用。只有把道德的自律与法律的他律结合起来,才能克服人性的缺失。道德教育使人在美德指引下,向往光明,遵从善德。法制教育使人认识和清楚法律规则,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树立法律思想和意识,进一步促使他们养成守法的良好习惯;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人类本身的发展,同时也是高校师生各自发展、完善和实现自己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者要改变教育理念。具体措施如下:教育者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强制式的教育方法、注重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把大学生看作是积极的主体,更多地把自己看作是不可或缺的辅助人员,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从而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把现实生活中道德和法律冲突的两难境地,利用代表性的教育录像和视频等直观化、生动化和形象化的手段使大学生们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法制与道德的经验教训,进而改变和促进他们对人生观的改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蕴含的法制与道德精神融合的深刻理解;充分利用讨论、交流、座谈、知识竞赛和动手实践等形式和手段把正确的道德意识观念和法制意识观念传递和转化到学生的内心中去;坚持和使用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仍然有效的一些教学手段来继续强化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辅相成的重要性,把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科学化;通过不断地开设座谈会和讨论会来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和分析当代社会现实生活中涌现的典型问题,不断激发和振奋大学生的兴趣以便促进他们的参与性,在交流讨论中认清是非,在讨论中提高道德认识和法律认识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可以采取自我教育法、情景教学法和教学发现法等方法来创设良好的、互动的学习环境,使课堂呈现出开放的、和谐的教学氛围,进而让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作者:郑英伟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学院

第6篇

关键词: 中职形象设计 职业道德教育 有效性

中职学生和大学生一样是我国庞大生产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他们的职业道德状况高低决定行业服务的质量高低。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中职形象设计科的学生受到社会意识的影响和家庭品质教育的制约,出现很多不利于其职业发展的思想和行为。这就要求学校在形象设计教学中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和实际效果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由于新课改在全面推行学生为主的课程观,使得形象设计教学时的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和学生需求紧密结合,教师的人格、学术魅力在这一过程中会起很大积极作用,是促进师生能良好交流和沟通的必要条件。职业道德教育最好的开端是使学生体会他人的关系和爱护,感受到忠诚、责任、团结协作等精神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事业的重要性。为了能在中职形象设计教学中更好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优化提升,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从了解学生开始,逐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需要课堂这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的,因此在这个平台上,教师能通过自己的人格和学术魅力引导学生积极和自己交流心里的想法和需求,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分析出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实际情况及在接下来的职业道德教育中找准方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例如有的学生向老师反映学习形象设计没有什么方向,还需要长时间坐在教室学习,不仅没有找到钱,还不能自由活动,还不如去社会上的理发店学习。这种思想是受到社会因素影响而使得自己学习态度转变的典型,若没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那么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就可能走向歧路。相反,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职业道德教育,告诉学生理发店学到的是手艺,其发展的潜力是有限的,而在学校接受到的知识是系统性的,将来通过实践活动,能使自己的见识和能力有质的飞跃,强调知识基础是决定技艺高度的,扎实的基本功可以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平坦。在交流中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机会,才能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有效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把握形象设计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更有成效

形象设计的就业方向是以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它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在未来学生就业时需要掌握和服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要有与之匹配的服务素质,如举止礼貌、态度温和等。因此,在形象设计教学过程中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需要从基本的对人待物开始,同时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人的礼貌,言行的文明。当学生能理解自己从事行业的特殊情况后,经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就能使得自己及时纠正不足和缺陷,从而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也就是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还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创设的活动中感受服务意识的重要性,知道恶劣态度和不文明行为对自己的职业工作的不利影响。

三、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才能有效

在中职形象设计中用传统说教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行不通的,应该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提出具体要求,用职业理想激励学生在行动中保持积极的思维导向,在个人责任意识方面,不仅要体现对形象设计学习的认真负责,而且要做到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防止在工作中出现推卸责任等现象。在技能方面,要保持高度精神,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掌握知识、技术等,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把这些知识和技巧融会贯通。在纪律方面,需要逐渐教育学生从他律到自律,不能依靠他人的监督,而应该自我约束。

四、职业道德教育用灌输、养成和示范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在形象设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不能随想而为,而是应该注重一些方法,首先需要用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职业道德教育与自己的职业发展的关系和重要性,使得学生明确自己为什么需要职业道德教育,其次是从上述的行为习惯、理想、责任等方面进行养成教育,使得学生养成严于律己、努力向上、认真负责的行为习惯。同时要让学生观看榜样人物的故事,可以用讲故事的办法,也可用视频进行,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了解未来职场考核人员看重的道德品质是哪些,未来自己的职业道德怎样在实践活动中会让用人单位看重,从而获得重用。

总之,在中职形象设计教学中,对于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采取很多措施,上述措施只是万分之一,具体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在不同的学校和学生方面的效果还有待观察,但是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提高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关注的内容,而且从学生出发才是解决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困境的最有效策略。只有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关注了学生需求,兼顾了未来职场的用人趋势及形象设计专业的特点,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信息道德品质 社会行动模式 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75-01

一、信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社会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特征,赋予了每个人信息的生产、加工、储存以及传播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越强,个人所生产信息的社会影响便越大。如果这种信息是健康的,有益的,那么其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反之,如果这种信息是无益的,甚至是毒瘤,那么其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同时由于信息社会的特征(个性化和社会化),其根除也必将越困难。因此,培养信息社会每个公民的信息道德品质,将是保证信息技术这个科学的“双刃剑”朝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的有力保障。同时,由于人类社会才刚刚步入信息社会,许多信息技术手段才刚刚出现,还有许多新技术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相关信息法律还不成熟,信息道德在某种情况下,将是调节人们信息行为的有力工具。因此,这时候的信息道德教育将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二、信息道德品质的组成

(一)信息获得的道德规范:信息的获得要在信息拥有者的授权下进行,不要恶意获得别人的信息,不要非法进入别人的信息系统中,等等。

(二)信息生产的道德规范:信息的生产是指信息的创作。在信息的创作中,要自觉遵守知识产权,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在信息社会的海量信息中尤其重要。在信息的创作中,不要创作有害于社会,有害于他人的信息,等等。

(三)信息运用的道德规范:信息运用的道德规范是指信息的复制、加工和存储。信息的运用要尊重信息创作者的意愿,在信息创作者的授权下进行,等等。

(四)信息传播的道德规范:信息传播的道德规范是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要通过正当的渠道传播信息,不要传播不健康、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不要强迫把信息传播给别人,信息的传播要在信息创作者的授权下进行,等等。

三、当前信息道德教育的现状

目前,教育界已经普遍认识到了信息教育的重要性。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和普及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被列入到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计划中。但是这些研究和实践,一般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而很少关注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在这些研究和实践中,信息道德教育仅仅是信息能力教育的附带品,甚至是无意识的附带品。信息道德教育被散落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中和信息技术课的无意识影响中。这与信息道德在信息社会的重要性极不相符。要想让技术为社会服务,必须让它掌握在拥有一定的技术道德的人手里。因此,加强信息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是当务之急。

四、社会行动模式简介

社会行动模式是美国学者纽曼等人在充分分析了传统道德教育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的。纽曼认为,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强调了学术性学科,注重学生获得有关历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强调对社会政治体制结构和政府法律的了解;强调讨论社会问题;强调理性思维过程,注重学生掌握逻辑推理、实证技能来得出正确结论。纽曼认为这种教育有它的可取之处,那就是使学生具备了道德知识,但是传统的道德教育都忽视了对行动的关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传统道德教育强调了“知”而忽视了“行”。纽曼认为,要使社会行动模式成为可能,必须具备或创造以下前提,即:1.使人们感到自己能够以某种方式影响这些问题(道德问题)。2.教育对象有影响这些问题(道德问题)的能力。3.贯彻“群众同意”的原则。(1)制定政策目标;(2)努力支持目标;(3)解决心理和哲学上的问题:在实施社会行动过程中,人们会产生许多忧虑,纽曼把这些忧虑解释为是心理和哲学上的困境。

五、社会行动模式对信息道德教育的指导作用

社会行动模式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理论,更加强调“环境能力”,也就是更加强调被教育者对道德本身的建设和影响,强调被教育者对道德本身的内化。可以说,其可以应用到道德教育的任何领域。当然,具体到信息道德教育中,我们必须首先分析信息道德教育的特点。1.信息道德体系的不完善性。2.信息道德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3.信息道德问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涌现.4.信息法律具有不完善性。

六、以社会行动模式为指导开展信息道德教育的模式

(一)制定行动目标。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信息道德品质为目的,提出学生应该获得的信息品质。

第8篇

[关键词]会计教学 渗透职业道德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即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道德。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高低, 关系到国家的财务制度、 法规是否能够贯彻执行, 关系到国家资金、 财产物资能否正确使用。要培养热爱专业、有较高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的会计人才, 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会计课的老师义不容辞地要肩负起这一重要责任。会计是一种经济语言,它所传达的信息是投资者、 债权人政府等各种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依据。 如果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出于各种目的而编制虚假会计报告, 其危害的范围和程度将是无法预计和防范的。不可否认会计职业道德需要他律, 但是我们在不断完善法规建设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要求。 虽然安然事件终结了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的历史,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自律不重要,相反,这恰恰是因为自律做得不够。 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诚信教育最适当的时机就在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 , 一旦将这种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 , 那么无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上升到什么层次, 公众的利益都会得到保护。为此,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加强“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更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等职业道德意识和观念,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风尚,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

二、 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认识不足

在目前的高校会计教学中,由于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使学生缺乏对会计专业职业道德要求的认识,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以后找工作 与自己的职业道德没有关系,他们不明确会计业职业者的责任所在,不懂得诚信为本的职业操守。学生从思想上忽视加强自身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能严格律己,导致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低下。一旦这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对社会将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2.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专业的教学内容

当前高校 会计专业教育中, 重视专业课教学而轻视思想教育 , 更谈不上职业道德教育。学校在各种形式、 各个层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中有关于品德的规定, 但缺乏具体的教学和检验内容。现有政治思想品德教材存在内容空洞、 形式单一、 脱离专业等问题。目前,在各类学校教学体系中, 很少有统一配套的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课教材, 使实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理论依据。

会计职业本身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的要求就很高,然而长期以来大部分的高校,只重视会计知识和基础理论的传授,而疏于职业道德的教育。高校在教学计划上没有安排相关的道德教育课程,使高校内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处在很低的水平甚至处在完全被忽视的状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会计专业人才的需要

三、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会计专业知识教学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灌输会计职业道德知识,将传授会计专业知识与进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良好的道德品质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在教师开始给学生传授会计专业知识时就引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会计专业知识教学的始终。

2.在与相关学科结合学习中树立坚定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操

会计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有一套 自己独立的运作机制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会计信息来管理决策,如果一个企业的会计人员不懂财政、 金融等相关经济政策, 很难使本企业的“ 支“ 出” 流程运作好。会计学除了与一些经济学科相关外, 还与哲学、 政治学、 法学以及一些 自然学科紧密联系。就会计职业道德观的树立而言.应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哲学和法学的教育。哲学中的辩证法、 方法论、 人生观、 世界观与会计教学的结合 , 有助于学生明确会计职业道德的应然状态, 树立坚定的职业道德观。而会计学与法学的结合使学生明白, 会计是责任, 只要选择从事会计职业就意味着承担了责任和义务 ,从而在这些学生心中树立起了一道无形的警戒线。

3.在实证研究中培养具体的会计职业道德操守

会计学研究方法广义上可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规范研究是理论性的, 它主要告诉人们“ 应该是什么” 的问题, 而实证研究则是将这种理论性的东西放在社会中去实践,论证理论在社会中的真实状态, 他回答“ 实际是什么” 的问题。在会计教学中一味地推广规范教育的成果 , 不仅会磨平学生判断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因为理论中一些滞后的内容混淆学生已经构建的知识体系。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开展研究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观,也有利于他们在进人社会后独立正确的职业判断。

4.加强专业技能, 克服会计自身的不足

会计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职业,会计工作质量的优劣, 一方面受会计人员道德品行的影响, 另一方面受会计人员技能水平的影响。没有娴熟的会计技能, 再好的个人道德品行, 也无法干好会计工作, 至于是否遵循职业道德就意义不大了。会计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完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 二是完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精通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会计职业道德得以存在的前提。因此, 对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教育, 绝对不能放松。

总之,学生的职业道德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老师正确地引导和有步骤地培养,在会计教学过程 中,会计 教师应会计专业知识教学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与相关学科结合学习中树立坚定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操,在实证研究中培养具体的会计职业道德操守,加强专业技能, 克服会计自身的不足,使德育于智育之中,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财会人才 。

参考文献:

第9篇

前言

严格履行会计规章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完整是每名会计人员的基本性工作,也是会计行业的生存之本。但近年来由于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会计犯罪逐渐趋向年轻化、学历化,这就需要我们深刻思考会计学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努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整顿会计行业不正之风。

1.加强高校会计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提高会计专业人员综合素质。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并不完全由其知识和才能决定,绝大部分取决于人的道德和人格水平。出于对会计职业道德特殊性的考虑,会计人才必须具备相当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才能够更好的贯彻会计法律法规。因此,开展高校会计专业教学就应当重视对学生的德才教育方面的培养。高校应当紧跟时展的步伐,加大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从会计人员长期发展的角度进行人才培养,使其在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兼具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树立诚信为本的会计从业理念。高校每年向社会输出大量的会计人才,他们是会计行业重要的人才来源。因此,开展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促进会计职业道德本质的改变,全面提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更好的贯彻国家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会计人员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然后才能更好的完成会计工作。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肆意造假、伪造会计信息的情况,且在很多经济案件中有很多会计人员牵涉其中,使会计成为了一份高危职业。为了更好的促进会计行业发展,作为会计人员重要的输出地,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应当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学重点来抓,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项会计法律法规,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使其能够做到自我监督和自我保护。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使其产生职业自豪感和责任心,还应适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处理好集体与个人之见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经济利益和道德规范相冲突的时候,经受住巨大的利益诱惑,做出正确的抉择。对于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来说,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就是其职业道德的启蒙阶段,是最容易接受和贯彻执行的时期。促进会计队伍的健康发展。会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工作环节,但它不是或有或无的,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是利益相关者所迫切需要的,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会直接影响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社会公众的决策,干预到经济社会秩序。会计人员承担着会计工作职责的同时还承担着社会责任,只有将会计职业道德真正归入专业教育当中,才能够更好的树立学生的责任感、道德观念,从根本上遏制住会计队伍中的不正之风,推动会计队伍的健康持续发展。

2.高校会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和道德情况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资本要素知识化的重要阶段,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能力和知识,更为重视人员综合素质的考量。针对这一人才培养需求国家教委提出了全新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整体培养目标。而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尚未完全转变自身教育观念,仍以知识和能力考验作为教学的主要方面,忽略了社会现实的呼声。虽然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众多的高技能人才。但由于他们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法规教育,将其完全推到政治老师的身上,致使高校会计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缺项。因此,我们必须要全面转变会计专业教师的教育教育观念,使其认识到职业素质教育对当代学生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单一。现有的会计学教材中很少出现职业道德教育,而这在政治教育中涉猎又不深,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教材可谓是少之又少。可以说教师们的教学依据主要是《会计法》和《会计从业道德规范》等内容极为枯燥,这就完全要依托于教师的讲授了,怎样讲、讲多少完全取决于教师。而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是极为乏味、枯燥的,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

3.加强高校会计专业教师职业道德能力和水平

树立全新的会计专业教学目标。我国教学改革要求,必须要将素质教育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其成为能够满足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高校会计专业教师也应转变自身教学观念,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面向社会培养会计专业人才,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己任,更好的发展会计教育教学。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榜样,充分发挥自身魅力,做到言传身教,是学生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其日后发展的好处,从心底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应当肩负起会计专业教学的伟大任务,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知识、了解掌握现时会计法律法规,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加强教师自身能力素质培养,开展各种职业素质培训活动,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能力和水平。高校会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和水平是直接影响教学的关键,因此,必须重视对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断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师能够热爱本职工作,深入到会计专业教学研究当中,不断拓展自身知识面,了解适时信息,树立正确的人格和理念,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教师的长期感染和教育中成为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时期可用人才。

4.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高校会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和素质对教学的重要性,深入研究了当今社会会计行业发展需求,并具体阐述了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弊端,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改善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营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

作者:刘鹏 鞠永红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职业道德;教学改革

在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平,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会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的表现

在高职会计教学的实践中,普遍存在重实务技能而轻职业道德、重理论传授而轻职业修养、重内容灌输而轻方法创新等问题。具体来讲,高职会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重实务技能而轻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注重按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我。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无论是开办会计专业的职业院校,还是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都特别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教师授课的重点也是围绕会计记账方法、电算化操作技能等问题而展开。与职业院校自上而下重视实务技能相比,对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重视明显欠缺。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目前的课程主要由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三部分构成,文化基础课和道德素质课被纳入公共课的范畴。但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学校还是任课教师,都对职业道德课程缺乏必要的重视,甚至出现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课时挤占道德素质课课时的现象。

(二)重理论传授而轻职业修养

职业道德教育是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范畴,包括基础职业道德教育和待业职业道德教育两个方面。在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基础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院校应该合理分配两者的教学时间。但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而言,基础职业道德教育所占比重偏高,而与会计专业、行业密切相关的职业操守教育不足,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专业特色。从对学生的考评机制来看,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首先看重的是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而较少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养,无形中也影响了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导致学校在学生、教师考核中,也完全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考核为主,而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考核手段,也无法将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最终导致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而学生也因为职业道德教育与考试成绩挂钩,更加忽视对职业道德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三)重内容灌输而轻方法创新

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把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转变学生职业道德理念列为重要目标,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现状,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法。然而,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实践来看,不仅教学内容陈旧,而且缺乏与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结合。即使是某些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的课程,如《财经法规》等,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如果过于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不能采用形象、生动的案例,就可能陷入灌输式教学的怪圈,课程内容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育和形成。

二、高职会计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重塑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念

主要是树立从学校领导层、学院管理层、专业教师、高职学生对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新认知,形成自上而下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和文化氛围。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侧重专业技术教育,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工作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并将职业道德准则、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品质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系之中,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忘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不忘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最终成长为能够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

(二)优化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

会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较多,“课时总量不足”也就成为制约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从优化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全局角度出发,做好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课程改革工作,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课时分配中的比重。首先,要针对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结构性缺陷,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独立的课程内容纳入教学体系之中,以保障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要动用学校资源,鼓励教师在借鉴已有德育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会计专业特色、会计工作案例等,编制既能契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能体现职业道德建设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德育教材;再次,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要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在深入剖析会计职业道德内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展开讲解,尤其要把“坚持原则、诚实守信”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高职会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来施教。

(三)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

高职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改变过去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模式。可以考虑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大量加入案例教学,通过开放、互动的方式,将会计职业道德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实践,将抽象、生硬的文字,通过声像和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记忆、消化和创新。要把讲座教学列为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的重要方式,学校要定期邀请行业专业、实务界代表、法律界人士给学生举办讲座,通过将真实的事迹展开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吸引会计专业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最终帮助学生达到自省、自警的目的。此外,学校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校外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既能了解会计职能、明确会计流程,又能领会职业道德的真实内涵,真正明确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担当。

(四)健全职业道德教育考核机制

第11篇

一、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一改原来以“智、德、体”为序的教育目标,将道德教育放在了首位。1989年2月,日本对学校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将道德教育的目的规定为“是把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念体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培养作为创造富有个性的文化、致力于民主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主动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1]在《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中,日本明确地指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日本的道德教育以培养“面向世界的日本人”为目的,以塑造完美的人格为目标,主张人们应当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成为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成为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和国际主义是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的三个明显特征和内容。

二、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范围

我国的学校教育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甚至还有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国防教育、学风教育、青春期教育、礼仪训练等等一系列内容,称之为大道德教育。而西方国家则把道德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政治教育区分开来,日本亦如此。日本学校也有政治教育,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严格的界线,并未被笼统地称作“道德教育”。日本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得到了确认,其提出道德教育是把尊重人的精神有效地应用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努力创造富有个性的文化和发展民主的社会及国家,为培养能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日本人而奠定道德的基础。其道德教育内容正是道德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目的在于通过道德教育过程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而关于中学生则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1.形成好的生活习惯,调节适度,能身心健康地生活。2.有更高目标,有理想,有勇气,有脚踏实地干到底的意志。3.重视自律精神,独立思考,具有责任感。4.爱真理,求真实,期望实现理想。5.总结回顾自己进步的同时,发展个性,以求充实人生。

三、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类型

现代社会生活丰富复杂,社会职能分化增多。与此相适应,调节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有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之分,学校教育也包括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私人生活方面的道德意识,养成其与他人交往的道德行为习惯。公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意识,养成其符合国民公德、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其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德教育和公德教育。日本更重视公德教育,他们认为公立学校的道德责任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识,私德教育主要由家庭负责。

从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的内容看,日本小学道德教育非常注重个人道德修养、道德意识、道德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日本社会公共生活极为丰富,注重个人私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公德意识,尤其是强调具有作为一个日本人的觉悟,愿为国家的发展尽力,甚至进一步提升到对于全世界的人们具有正确的理解和热爱的心情,希望成为一个能对人类幸福做出贡献的人。

四、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计划的制定

文部省规定,学校的总体计划、学年年度计划和道德课的教学计划必须根据德目制订。其目的,一是使道德教育与整个教育目标和学校全部活动联系起来,二是使学校道德教育重点与学生、学校、地区的情况联系起来,三是使道德教育课与各科教学和特别活动联系起来,从而使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学校的总体计划是按照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根据学校和地区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学校各部门的作用和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而年度教学计划则包括本年度的德育目标和教学方针、各学年学生的道德情况、各学年的重点设想等方面的内容。道德课的教学计划是每个班级根据年度教学计划所规定的主题和资料制定的道德教育教学方案,一般由班主任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日本强调学校抓好道德教育总体计划和年度教学计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以提高道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五、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层次

与我国一样,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也包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等内容,相对来说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教育的比重较大。他们的道德教育重视在最低限度的要求上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作用。他们的道德课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日常行为道德准则作了详细规定,通篇内容都是从具体、细微的方面把学生导向对善和美的追求。如尊重生命,端正礼貌规矩,整顿好日常生活,尊重自己和他人自由,行动诚实,热爱正义,爱护大自然,尊重美好和崇高的东西,体贴弱者和不幸者,理解别人的心情和立场,爱护公物,敬爱家中和学校中的人们等等,都是通过道德倡议指导学生的行为。

日本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由四个方面组成:关于自身方面的内容——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强的意志,自主性和责任感,探索真理,发展个性;关于与他人的关系——理解与言行举止,体贴他人,相互信赖,健康的异性观,宽容与谦虚;关于与自然的关系——热爱自然,丰富情操,尊重生命,人类关爱;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热爱集体,履行职责、义务与公德,正义,勤奋与奉献,热爱家庭,孝敬父母,尊师爱校,爱国心,热爱乡土及世界和平。1977 年7月,文部省颁布《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和《日本中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它们根据《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制定,确立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学校道德课教学内容。其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由三个方面28个科目构成。根据不同的年级段,将小学所必须实现的28 个重点指导项目进行组合,分别落实到要求层次不同的低、中、高年级,并且三个年级段的要求和目标有明显的连续性。

由此可见,日本对不同年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要求层次化、序列化的特征保证了其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六、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品德结构

一般认为,品德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构成的综合体。道德认知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必要条件,没有认知就不可能有道德情感。同样,缺乏道德意识支配的行为无论实际产生何种令人满意的结果都不是道德行为。反之,一个人道德知识不论有多么渊博,若无切身体验或情感的介入,都不会有任何行动,或者一个人光有善意,却无坚决执行善意的性格力量,那只不过是一种伪善,即使有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不付诸行动,依然构不成一种美德。与品德构成相对应,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包括: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且这三方面的工作不能割裂开来分别进行。

对比日本学校道德课教学大纲可以发现:相对于知、情、行三方面的道德教育,他们更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某些一般的道德精神。在道德教育内容的条目中,中高年级都增加了考虑、理解、批评、判断等具体要求,如理解相互尊重的礼节的重要性,正确理解物质和金钱的价值,不盲从他人的意见和行动,考虑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经常反省言行,深思熟虑地行动,创造新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常规和规则的意义,正确理解权利,认识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等等。可见,日本学校道德教育注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恰恰是学生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准提高的根本方式。

七、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拓展

日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受西方国家影响,重视通过情感等潜在因素对未成年人进行渗透,是“看不见的道德教育”,具有隐性化特征。如除对于授课教师在仪表、语言、职业道德上有严格要求,利用潜在因素影响外,日本学校根据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容特点还明确规定了应培养学生具备的思想品质。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又广泛,从与道德教育有关的课程来说,它还包括公民科、伦理科、社会科、修身科、生活指导课和劳动课等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学校道德教育内容除了传统的生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劳动纪律、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外,又有了新的拓展,如个性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

个性教育是日本战后民主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战后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1947年日本《教育基本法》明文规定,“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尊重个人的价值,培养独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国民。”他们所说的个性,不仅仅是指个人的个性,而且也意味着家庭、学校、企业、国家以及时代的个性。最重要的是打破划一性、僵化性、封闭性等弊端,树立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或意识,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尤其是个性教育中包含有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内容,使它有别于西方国家倡导的个人中心主义和个人自由主义。

为了培养国际社会中可以信赖的日本人,日本文部省从1953年起实施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实验学校计划,并且通过修订学校教学大纲,把高中的“社会”科目重组为“地理、历史”科目和“公民”科目,把其中的世界史由选修改为必修,改善充实小学、初中的外语和有关科目,积极推进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日本《中( 小)学道德学习指导纲要》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如小学要求“尊重并正确地理解外国人,做一个对人类幸福有 用的人”。在他们看来,“只有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出色的日本人”。为了迎接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他们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本国文化的同时,也要了解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各个方面,学会与外国人密切往来与友好相处,树立日本人的形象,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以取得国际信任。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或许有必要对道德教育内容进行一些调整,一方面需要对学校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分类分层,使之符合该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借助于理性的力量,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道德精神,以便进行道德选择。同时要加强道德规则教育,改变那种“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充分发挥道德规则的指导性和约束力。

参考文献

[1] 聂火云.中日小学道德教育内容之比较.新余高专学报,2002(12).

第12篇

一、高职院校生活化道德教育范式建构的重要意义

只有回归生活,高职道德教育才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才能发挥道德教育应有的社会功能和人的发展功能,才能提高高职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使高职道德教育成为引领学生走向希望和幸福的教育。三是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倡导“学以致用”,学习任何知识的终极目标都是能够在实践中运用,高职道德教育更是如此。道德教育生活化就是在学生真实的生活之中,通过道德教育,让学生不但知道可以做什么还知道该怎样做,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感悟和理性判断能力,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有实际道德的人。四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价值追求。生活是高职道德教育的载体,是把道德教育和学生连接起来的桥梁。高职道德教育生活化就是肯定、尊重、挖掘学生生活中的道德蕴涵,让高职学生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内心充溢着满足感,能感悟到生活世界的美好,让生命活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二、高职院校生活化道德教育范式建构的基本对策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和加强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构建高职院校生活化道德教育范式,是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思维方式,树立以学生生活为中心的道德教育理念高职道德教育理念是道德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人的精神活动,不能从学生生活中剥离出来,离开学生生活去谈论人的德性生成,就像让鸟儿离开天空去飞翔、鱼儿离开水去游泳一样,徒劳无益。高职道德教育生活化就是站在学生生活的维度上认识道德教育,把学生生活作为道德教育的本源,高职道德教育的进行应围绕学生生活而展开,道德教育的过程应与学生生活的过程同步进行,但又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学生生活或是对学生日常生活的重复,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生活,是学生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与探索。在生活化的高职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高职学生是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是高职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因此高职道德教育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一切学生,关注学生的一切。只有这样,我们的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才能真正提高高职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加强高职道德教育内容改革,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以往高职道德教育的内容过多地强调社会既定道德规范的抽象知识,漠视学生个体的生活,漠视学生的内心愿望,造成道德教育对学生生活的疏远。因此必须大力加强高职道德教育的内容改革,不断增加一些新的道德教育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一方面高职道德教育的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不断充实。另一方面高职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还要扎根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应该从学生的所有方面选取道德教育的内容。这就意味着不仅要对学生的生活领域进行全方位的审视,把以前未被纳入道德教育内容范围之内的而又富有道德教育意义的领域重新纳入到道德教育的视野中去;同时要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开展道德教育,把它作为道德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比如网络道德教育、性道德教育等。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空间在不断拓展,生活中新出现的道德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高职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生活的所有方面。

3、加强高职道德教育方法改革,进一步突出学生道德养成教育道德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为实现道德教育目标,完成道德教育任务而采取的各种影响手段和活动策略。恰当的方法是完成高职道德教育任务的根本保证,可以这样说,学生对高职道德教育课和道德教育活动是否喜欢,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因此必须加强高职道德教育方法改革,进一步突出学生道德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和指导。“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同样,人的德性的养成也要通过生活化才能成为真正的道德教育。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和指导,是高职道德教育生活化实施的有效突破口。教师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基本生活规则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参与课堂生活、班级生活,日常生活等方式,为学生拟定生活规则,提供行为指导。在关注高职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高职学院也要注意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自我反思和评价,使养成教育能在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向深化。比如针对现在高职学生的生活消费普遍过高的不良生活习惯,高职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指导他们以勤劳节俭、自尊自爱、量入为出的方式生活,引导他们体验这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大力开展高职道德教育实践性教学,注重对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高职道德教育追求的最终效果。马克思曾经指出:“德育与实践生产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呢?我们认为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性。因此高职道德教育应该更多地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学校道德教育生活化,应该把社会实践作为道德教育的课程开设。这种社会实践不仅仅局限于校内生活,而且把丰富、生动的校外实践也纳入到道德教育的视野。一是通过组织体育比赛、歌咏比赛、书画摄影展等各种文体艺术活动,既能锻炼大学生的体魄,为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又能增强大学生的团结互助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感到身心愉悦,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升华;二是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专题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感动中国人物等道德模范的影片、播放关于道德模范的视频、做一些道德模范的图片展览、参观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认识和体会道德模范的力量。三是以志愿者行动为实践拓展高职道德教育范围。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大学生可深刻体会到帮助他人带给自己的快乐,体验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人生感悟、实现的自己人生价值,完成对自身德性的认识、发展和完善。

5.加强高职道德教育评价方式改革:促进学生真正发展以往的高职道德教育评价主要注重期末考试,忽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对学生估计失真,师生关系失调、对立,严重影响了高职道德教育实效性,因此必须大力加强高职道德教育评价方式改革。主要包括:一是高职道德教育评价目标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发展。高职道德教育评价的目标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我们不否认高职道德知识教育的重要性,道德知识教育对于学生掌握道德行为准则,判断、辨别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否认对道德知识评价的重要性,没有一定的道德知识评价,教师就无法确切了解学生对道德知识掌握的水平。但是,我们必须强调:高职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无论是道德知识的教育,还是道德知识的评价,都是为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服务的。道德教育评价必须改变道德教育知行分离的弊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知行统一。把道德评价作为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二是高职道德教育评价内容应注重学生的全面评价。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操行评价只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而且在校表现也几乎局限于学业的评价,几乎不触及学生的任何道德发展问题。这种“重学习,轻道德”、“重学校,轻社会”的道德评价,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学生成了“口头上的君子,行动上的小人”。有不少学生,在家里什么都不干,在学校各方面表现得特别积极。为什么学生在学校和家里判若两人,因为家里没有道德评价的要求,学生双重人格的出现就在所难免了,这是道德教育的失败。因此,高职道德教育评价方式必须改革,道德评价方式要关注学生道德生活的全部领域,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致,激励学生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修德养性的主动性。只有全面关注学生日常道德实践活动的高职道德教育评价,才是真正具有引领和激励作用的道德教育评价,才能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作者:刘大中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