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时间:2023-09-25 11:30: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第1篇

党的十报告强调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今日中国,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业已成为社会共识和百姓心声。2012年年初启动的广东“三打两建”专项行动(打击欺行霸市、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商业贿赂,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体系),从肃清市场乱象、强化政府服务、维护公共安全、保障民生幸福多个维度系统推进和谐幸福广东建设。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广东省在领先发展中最早遇到社会民生难题。“三打两建”行动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治理改革措施,成功开创广东率先发展新优势,并为全国积累了经验和启示。

“三打两建”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党的十报告明确把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作为现阶段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任务。广东“三打两建”行动正是对联系民生紧密、群众利益攸关、社会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给予集中治理、整顿。以尊重市场经济的法治精神和诚信价值为起点,把提升公共服务和强化市场监管两项重点工作统一于市场监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与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相对应,通过打击不法市场行为以有效整顿市场秩序,通过查处商业贿赂以遏制权力寻租和公权力越位,通过法律建设和体系构建完善改革创新举措,在打建实践中稳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合理有度放权,形成科学的市场边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增进百姓福祉、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丰厚物资基础。

“三打两建”有效推动社会组织发展

十报告把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社会组织是一支重要社会力量,是独立于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之外的第三类组织,以非营利性、公益性为主要特征,构建起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桥梁,履行着畅通社会多元利益表达,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效整合社会和谐因素的社会功能。广东“三打两建”行动通过取缔非法经营、打击黑恶势力,还市场一片净土,护一方社会安宁,并按照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的改革思路,采取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筑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因此,“三打两建”是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的民心工程,也是对当前经济社会转型中突出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市场无序等社会问题的积极回应。

“三打两建”推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十报告强调要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用五年时间,推动建立主动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食品药品安全、企业安全生产和社会应急管理是构成现阶段公共安全工作的主要内容。“三打两建”行动从老百姓最关心的食品药品安全诉求着手,集中执法力量,对非法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展开重点整顿,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净化了市场环境,保障了民生权益,大大减少了因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引发的。并从构建市场监管体系,强化市场综合监管职能着手,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通过理顺不同部门监管职能,实现监管力量有效整合,形成市场监管执法合力,使之常态化、制度化,建立长效机制和系统体系,维护公共安全,建设和谐社会。

“三打两建”惠及社会民生幸福

十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关注和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集中体现。“三打两建”行动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主题开展整治工作。打击制假售假,扭转了食品药品安全形势,营造了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维护了老百姓消费权益;打击欺行霸市,整肃黑恶势力违法犯罪活动,保证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秩序,让老百姓乐享安宁、祥和的社会环境;打击商业贿赂,从商业领域查处官员腐败行为,有效遏制扭曲市场的权力寻租行为,并推动规范权力运行、强化权力监督。这些成果通过市场监管和社会信用两个体系建设加以巩固和发展,在消费、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老百姓都可以真切感受到“三打两建”带来的民生实惠,全社会安全感、幸福感得到大幅提升,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幸福,和谐社会在幸福广东建设实践中实现全面推进。

“安小康以进大同”是世代古人向往的社会理想,如今理想已初现波澜壮美的时代画卷。我们看到,“三打两建”把民生幸福送到百姓身边,更把和谐社会建设付诸生动实践。让我们更加奋发有为,在和谐社会理想的引领下,抖擞精神,接力前行。

第2篇

Abstra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traffic safety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task,which require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public traffic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ty syste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nhancement of public transport safety system construction.

关键词:科学管理;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

Key words: scientific management;public transport;safety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059-04

0 引言

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大城市的命脉,这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关系到城市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公益事业。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相继发生了多起公交车辆燃烧和安全生产事故,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加之近两年在雾霾治理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各城市分别采取不定期限行政策,无形中增加了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营管理压力,其中安全管理无疑是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

本文首先主要对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继而通过引入公共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来对当前的公共交通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和安全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公共交通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

1 城市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管理现状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居民的日常交通活动息息相关,其安全性直接决定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我国目前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整体的运营管理状况并不乐观,其安全管理和日常运营管理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难度,加之近两年来雾霾治理政策实施过程中,全国各大城市不定期限行,客观上加大了公共交通安全管理的难度。此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1 安检措施缺乏

我国公共交通具有公益、大众以及便利的特征,这部分特征的存在,则使得公共交通运行安全处于公共安全范围内,即需要能够做好相应的安全检查工作。安检措施方面其经常应用在铁路运输、民航以及公路运输等公共出行方式中,在这几类安检工作中,安全检查措施可以说是对出行安全进行保证的基本前提。而在目前的公交车出行当中,很多地区根本没有开展安全检查措施,即在城市公交车中,任何人都可以乘坐,不仅在乘坐时没有专人查验,且没有专人值守,根本无法判断乘客是否携带危险品上车,而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事故高发的一项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出现了较多的乘客携带汽油乘车、报复社会导致公交车爆燃的情况,因此导致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伤亡情况,该种情况的出现,同现阶段我国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安检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

1.2 管理不到位

在公共管理安全体系建设中,科学管理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做好相应的管理,则会因此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如在前些年成都发生的一起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当事故发生之后,无法找到公交车安全锤,乘客在危险情况下不能够破窗逃生,同时,公交车存在较为严重的超载情况,进一步加大了事故后果。厦门BRT发生的一起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当公交车已经发生着火情况之后,司机却没有立即停车疏散乘客,而是坚持将车开到站台位置停靠,在着火情况下,该种操作方式无异于火上浇油,对事故的发生以及扩大起到了加剧的作用,并因此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此外,当厦门BRT完成建设之后,就已经有市民对BRT快线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向政府提出了解决建议。可惜的是,在建议提出之后,相关部门并没有对问题进行积极的采纳,并最终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可以说,这部分情况的存在,同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关联,正是管理方面不到位情况的存在,不仅直接导致事故发生以及后续的救援,且因在事故情况下没有做出正确处理导致事故向着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

1.3 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缺失

在公共交通事故发生之后,公众往往会进入到一个慌乱而无助的状态,在该种情况下,良好的公共安全常识可以说是保证公众自救的关键依据,而在现今城市交通当中,公众在基本公共交通安全常识方面却存在十分缺乏的情况,如即使公交车已经满员,仍然要挤进去,并使得公交车达到了饱和,乘客在车上即使连正常的移动都无法进行。在该种状态下,如果因各类因素的存在发生爆燃事故,可想而知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在拥挤的公交车当中,乘客逃生将存在非常大的困难,而从安全角度考虑,如果在公交车的运行过程中就做好最大载客量的限制,那么即使事故发生,乘客下车自救的机会则将增大,也将有效降低事故后果。对此,就需要能够积极加强公众在公共交通安全方面的意R,通过意识的加强做好日常出行防范、以此对交通事故以及事故后果的扩大起到积极的防范作用。

2 完善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对策

2.1 构建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网络科技加强安全监控

公交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遵循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相结合原则,企业通过自筹资金负责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集群调度系统、智能场站建设和公交站点信息服务系统等的建设与维护,以及员工培训等投入,并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提倡由第三方机构参与公交信息建设和服务,政府对涉及公众服务和行业管理等信息内容购买服务。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以提高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效率。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细节虽然因城市而异,但是都有一个通用的模式,见图1。

2.2 加强安检

对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乘客积极开展安全检查,是实现我国交通安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能够在从源头避免交通事故发生的基础上实现对乘客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在所有交通工具当中,飞机事故率最低,除了飞机自身可靠性以及较高的飞行技术保障之外,安检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措施。在乘坐飞机时,其所开展的安检工作十分严格,不仅需要在过安检时要做好包裹以及自身携带物品的扫描,甚至是一瓶矿泉水都不允许带上飞机。而同飞机相比,公交车基本上不存在安全检查,乘客是否携带危险品上车,谁也不能够掌握,而这也可以说是影响公交运行安全的一项重要因素。对此,在未来的工作当中,就需要能够对公交系统的运行安全引起充分重视,在城市公交系统当中强制安检。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安检技术十分成熟,通过在不同公交车上做好安检设备的安装,则能够从技术层面对不法分子作案的可能性进行杜绝。同时,在对安检设备安装时,也将会因此提升公交车的运营成本,对此,政府则需要能够加大城市交通安全方面投入,在该方面加大补贴力度,或通过对公交运营价格适当提升的方式抵消安全设备带来的成本负担。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同人的生命相比,设备成本负担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2.3 科学管理

管理的科学与否可以说是对社会现代化情况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志,要想真正实现安全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科学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之前我们提到的公交车爆燃事故当中,公交车超载情况既是对管理缺位的一种充分体现,也是对公共交通事故后果的加剧。作为城市公交公司,不应当不加变化的对公交车辆进行安排,而是需要根据城市不同时段人流情况对公交车辆进行合理的调配,以此实现对公交车辆的动态管理,即在对本城市交通情况充分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流、增加运力以及科学规划等方式避免出现超载情况。而除了做好公交超载情况的科学治理之外,也需要能够在城市公共交通当中做好运行方面的强化管理,即在做好视频监控设备安装的基础上对公交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将公共交通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消除。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其逃生工具、安全门以及卫生消毒等方面的维护可以说是对公共交通安全进行维护的重要措施,虽然这部分工具从外观角度看来并非关键内容、甚至在平时交通运输当中很少用到,但却会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2.4 加强公共交通安全教育

在城市交通安全工作当中,做好公众的交通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该类安全教育的开展,则能够帮助司机以及乘客都能够形成好的交通安全常识,在事故发生之前,能够形成基本的安全考虑,在外出以及工具乘坐之时就能够做好各类安全内容的防范。在事故发生中,不会惊慌失措,在临危不乱、科学有效开展自救的情况下,在保证自身安全、避免此生事故发生的同时做好帮助协作作用,降低事故后果。在事故发生之后,能够有序逃生,降低灾害伤亡,可以说,这部分能力非常重要,也绝非依靠乘客的自我认识就能够形成,而是同长久的公共交通安全教育分不开的。在该项工作实际开展中,要充分重视、严格落实,避免该项教育出现流于形式的情况,需要在公众当中经常开展,无论是普通的乘客还是司乘人员,都需要定期的接受这方面教育。同时,交通部门也需要在城市当中定期开展交通事故演习,加大媒体如报纸、电视对该演习活动的宣传,通过该种方式使公众能够在心灵深处对公共交通安全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在共同实现公共交通事故发生情况防范的基础上提升自我自救能力,最大程度降低公共交通事故发生所引起的危害。

2.5 构建良好的社会安全网

在整个社会当中,公共交通安全并非是孤立存在的一项内容,而同社会上公共卫生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以及建筑、医药等各方面都具有密切的联系,并共同形成公共安全。虽然在公共安全这个较大的领域当中,安全的不同方面具有一定的区别,但同时也具有密切的联系。如在前些年贵阳公交车爆燃事故中,携带汽油上公交车、点燃汽油导致公交车爆燃的犯罪嫌疑人之所以作出这样的举动,即是因为其在生活中怀疑其妻子出轨,为了对心中愤怒进行发泄所作出的报复社会举动。而在厦门公交车爆燃事故中,犯罪嫌疑人作出犯罪举动的原因,即是到当地派出所更改年龄遭拒,在诉求无门的情况下决定以此方式报复社会,并因此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这部分案例的存在,都充分体现出了社会安全网对交通安全事故预防方案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事故当中,犯罪嫌疑人自身因素固然重要,但试想一下,如果这部分不法分子心中的诉求以及不满能够得到满足以及释放,则可能会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对此,就需要政府部门能够秉承为民服务的原则,在工作中恪尽职守,使具有诉求的民众具有申诉的渠道以及途径,则不会因诉求无门导致绝望、不会因绝望而做出报复社会的行为。除了做好群众正常诉求的满足之外,政府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民生的改善工作,对普通民众的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医疗方面做好保障,在使普通民众具有生活保障的情况下形成好的社会安全网构建。

3 实践研究――上海地面公交行业信息化建设

2013年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关于推进本市地面公交行业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来,以巴士集团、浦东公交两大集团公交信息化示范工程和交通运输部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公交行业信息化工作,目前已基本建成集行业监管决策、企业运营调度和公众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公交行业信息化体系框架。按照“掌握现状、找出规律、科学诱导、有效指挥”的总体指导思想,以一机三屏的方式,全面、实时整合、处理全市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对外交通领域车流、客流、交通设施等多源异构基础信息数据资源,实现跨行业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交换,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交通综合信息应用服务体系。

中心城区基本实现一体化车载信息系统全覆盖(如图2所示);完成150个公交首末站的RFID基站建设,2000辆公交车安装了RFID电子标签;完成2111个POS机改造工作;完成945辆公交车的智能投币机的改造安装工作,试点265套客流采集仪对上下车客流进行采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道路交通状态判别与实时展示,以可变信息标志,展示道路交通状态等实时信息和交通视频(如图3所示)。通过车载信息系统,畅通了数据的采集渠道并实时传递,与公交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交互,公交站亭建成1600块LCD55寸显示屏、1700根太阳能电子站牌实现了车辆实时到达信息的,继而通过客流量监控界面(如图4所示)实时调控车道信息。4600余站点通过手机扫描设置的二维码标识,获知该站经停公交车的信息。基于智能手机“上海公交”APP的个性化服务,除了具有出行规划、线路站点查询等功能,目前已实现965条公交线路的实时到站信息,并具有公告和线路评价等互动功能(如图3所示),为新一轮智慧公交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总体来看,公交监管系统可对企业服务质量、运营安全、运营成本进行动态监管和定期评价,实现对人员、车辆、线路的过程化管理,增强行业优化配置车辆、优化公交线网布设的能力,提高了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

4 结语

在我国现今城市发展建设、交通事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对于交通安全也具有了更高的诉求。在上文中,我们对科学管理加强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通过安检工作的加强,能够避免不法分子有机会实施犯罪;通过科学的管理,有利于实现公共交通安全隐患消除的基础上提升交通工具运行可靠性以及安全性;通过公共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则能够使公众在形成较高危机意识的情r下掌握自救知识,减小事故伤害;通过良好社会安全网的构建,则对公共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在未来工作中,需要交管以及城市管理者能够从上述内容着手,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切实提升公共交通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纪志龙.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创新发展的若干建议[J].人民公交,2014(01):46-49.

[2]胡杏.浅谈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理念[J].青年与社会,2013(12):44-46.

[3]章继光.城市公共交通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J].交通与运输,2013(03):55-56.

[4]吴晓武.广西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对策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1(09):106-111.

第3篇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公平正义的观念、基础工作是各项公安专门工作基础的观念、严管严控挤压犯罪空间的观念、社会治安可控制的观念,充分体现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消除和减少不和谐因素。

二、切实做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工作

(略)1.2.3.4.5.6

三、坚持严打方针,加大对各类违法犯罪打击力度

5、严厉打击命案打头的严重暴力犯罪。要强化对现行命案、劫持、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的侦破工作,快侦快破,提高破案率;要加大宣传教育和重点防范力度,切实减少引发命案、大案的机率;要加大负案逃犯的追缉力度。

6、严厉打击黑恶势力打头的有组织犯罪。

(略)

7、严厉打击“两抢”打头的多发财型犯罪。要加大社会面巡防力度,提高现场捕获率,增强动态控制能力。

8、切实解决重点地区、重点方面的治安问题。要坚持“哪个地区案件高发,就重点整治这个地区;哪类治安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这类问题”,从打、防、控各个方面整体考虑整治工作,切实改变管理混乱、阵地失控的状况,保住一方平安。

四、切实加强命案侦破工作

9、完善命案侦破工作机制。要根据命案侦破规律,力争发一破一;要以打促防,打防结合,尽量减少可防性命案的发生,真正实现“两降一升”的目标。

五、加强和改进公安行政管理工作,严格公共安全管理

10、加强影响公共安全的行政管理工作。要以维护公共安全为目标,交通、消防、治安等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按照“适度超前、便于落实”的原则,加强建设和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防止发生群死群伤的重特大案(事)件。

11、全力做好各项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北京奥运会安全保卫工作为重点,立足苏州、服务大局,超前谋划、周密部署,早作部署、责任到人,确保实现“绝对安全、万无一失”的总目标。

六、加大社会防控工作力度,增强驾驭社会治安能力

12、完善社会面巡防工作建设。要规范从110指挥中心到特警支队、交巡警、分局、派出所、卡口岗亭等各个节点的指挥运作机制,理顺各巡防警种的工作职能和责任,深入实施“四色布警”工作机制,提高现有道路监控设施的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巡防工作水平。

13、加强重点场所、行业管理。要对易发案场所、行业加强管理,促使其合法经营、健康发展,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的空间。

七、推进“三基”工程建设,努力做到“力量往基层使、工作往实里干”,真正将“三基”工程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性、根本性任务抓紧抓好

第4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创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党的1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从理论到实践,它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新境界必有新要求,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完备的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系,以消除社会公共需求日益增长与当前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的矛盾,缓解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紧张关系。

1、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先决条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市场化进程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但也带来了新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国内各种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伴生出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社会需求的某些方面仍然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社会贫困问题虽有所缓解但仍然严峻,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大量的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问题、失业问题、教育问题、环保问题等日趋突出。诸如此类的社会不和谐问题犹如病灶1般侵入并损害了我国社会机体,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深入分析上述这些侵害我国社会机体的因素,笔者认为,这些不和谐因素归根结底都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备所致。总理曾经指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这不仅给“公共服务”下了1个权威性定义,而且深刻地阐述了公共服务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确,在新形势下,我国公共需求呈现出增长迅速、主体多元化、结构复杂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需求比重大幅上升,公共需求结构正逐步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具体而言,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主要表现如下:1是公共需求以超常的速度增长。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总需求中,个人公共需求年均提高的比重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体增幅,并且近两年的增幅更大。2是公共需求主体快速扩大,广大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逐步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3是公共需求的结构变化迅速,除了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对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利益表达的需求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由于1方面是公共需求迅速增长,另1方面则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使得我国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甚至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矛盾。这个社会矛盾不解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和谐社会的建构就无从谈起。因此,从1定意义上说,建设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就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与先决条件。换言之,只有建立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稳定、快速、健康、持续性的发展。

2、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须1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出发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相当长时期内所要面临的1大基本国情。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要受基本国情的制约,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同样要受制于此。也就是说,当前我国所要建构的和谐社会,是1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和谐社会,否则,这种和谐社会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我们党也正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发展状况,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九大目标包含了我国民主法治、人民生活、公共服务、道德文化、社会创新、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全方位的内容,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1定时期内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同理,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样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1现实。也就是说,1方面,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立1个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但在体系建立过程中我们还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要有条件的、分步骤的。那种脱离现实国情、好高骛远式的盲目建设难免要遭致失败。我国仍是1个发展中大国,在当前条件下,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目标是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就会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完备,就能安全地度过经济社会发展的危险期。唐铁汉等人的研究表明,依据国外经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可分为3个基本阶段:1是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左右的阶段。在该阶段,必须全面完善公共服务制度,否则,将导致经济发展的中断与停滞。2是人均GDP处于1000~8000美元的社会经济增长阶段。这是以公共服务为基础和平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需要注意全面、系统地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坚持教育、科技优先增长,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适度控制社会福利的增长水平。3是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左右、开始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这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的发展阶段,要注意稳定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和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控制社会福利的过快增长。在该阶段,要注意控制公共服务的数量、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发展阶段,比较国外经验而言,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该说仅仅处在第1阶段(即“必须全面完善公共服务制度”的阶段)向第2阶段(即“以公共服务为基础和平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过渡时期。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1般说来,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1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

1政府主导。有学者指出,公共服务主要是指由法律授权的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有关工商企业,在纯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履行的职能,其中,政府是责无旁贷的主导者。这种政府主导的特质,首先表现为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最主要的提供者。由于政府的公共性质,政府的主要职能之1就是公共服务。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政府必须加强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积极发展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治安和国防安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政府主导的特征还表现为政府责无旁贷地成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政府根据国情和本区域内的人口资源和财政能力来确定公共服务的总体目标、水平、策略、原则等方向性的框架,并经同级权力部门机构批准实施。从公共服务过程来看,无论从目标设定到组织设计再到公共服务的机理运作,还是最终输出公共产品到收集社会反馈再到修正输入,政府始终是其中的主导者。换言之,政府是公共服务制度的设计者、实施者与维护者。公共服务体系全面不全面、完整不完整,归根结底取决于政府意愿与政府能力。

2社会参与。和谐社会中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1个社会公众、政府以及其他各种公共服务供给者之间互动的过程。首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有公共服务需求信息与持续不断的支持。这不仅需要政府设置畅通的公共需求的表达渠道,而且更需要社会公众需求表达的积极参与。社会公众是公共服务的直接消费者,因而在公共服务的需求等方面最有发言权。如平新乔、赵俊超在浙江省慈溪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当地居民作了1项公共服务需求调查,并对公共服务需求事项作了1个排序。结果表明,解决户口需求排在第1位,其他依次是子女教育、各种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补助、治安、卫生及其他。该项调研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某部分人群的社会需求。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对于公共服务需求是不1样的,因此有必要建立畅通的公共需求表达机制,以真实客观地反映来自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心声。当前全国各地的献计献策行动即是1个很好的佐证。因此,不了解民意、不集中民智,政府就会在公共服务供给上失去方向。不仅如此,社会公众的合法性支持与资源性支持无疑是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不可或缺的,比如在慈善捐助等慈善事业的发展方面,美国的慈善捐助每年达6000多亿美元,相当于GDP的9%;我国香港地区的慈善捐助每年也达60亿港元。我国内地目前每年仅有10多亿元,只相当于GDP的0.01%。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增加慈善捐助,扩大第3次分配的规模,这样既可弥补国家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的不足,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应该说,政府不是唯1的公共服务供给者,私人部门和第3部门也要加入到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当中来。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等人认为,在治理公共事务方面,政府和市场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所以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的制度安排。多中心理论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政府与市场两种秩序的2元思维,公民通过参与自主治理公共事务,改进公共服务。在传统意义上,私人部门主要提供私人产品和服务,私人部门不得进入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领域;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公私界限,私人部门的力量逐渐渗透到公共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私人部门的角色和性质。它不仅使自己获得了相应的利润回报,而且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从而分担了政府的责任,改进了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第3部门以自身的非功利性目的或客观的公益性后果,以社会的自组织、自规则和自治理方式,或者以政府授权的行动方式,或者以跨国行动的方式,或者同政府或私人部门共同采取行动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局部性或专项性公共服务。

3体制创新。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能缺少体制创新。这种体制创新首先表现在如前所述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上。主体多元化良性造成了公共产品的生产市场化、效益化与社会化,并继而间接带来了这样1种前景可观的后果:政府可以逐步退出公共产品的直接供给,且依据公共产品的不同种类,政府退出的程度也有所区别。

其次则表现在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多样化上。政府职能外包理论表明,政府履行行政职能可借鉴经济部门有效的管理方式,用市场手段代替行政手段。利用招标、承包、租赁、委托、、拍卖等方式实现政府职能的对外转移,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这样,政府通过职能外包降低了公共服务交易成本,实现了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甚至精简了政府机构。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大胆地借鉴了国外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进行了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创新。比如,在我国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当中,政府就已经借鉴并摸索出了许多有益的方法,如BOT模式、合资模式、直接购并、纯民营模式、TOT模式以及PPP模式等等。

第5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创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党的1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从理论到实践,它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新境界必有新要求,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完备的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系,以消除社会公共需求日益增长与当前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的矛盾,缓解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紧张关系。

1、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先决条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市场化进程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但也带来了新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国内各种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伴生出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社会需求的某些方面仍然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社会贫困问题虽有所缓解但仍然严峻,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大量的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问题、失业问题、教育问题、环保问题等日趋突出。诸如此类的社会不和谐问题犹如病灶1般侵入并损害了我国社会机体,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深入分析上述这些侵害我国社会机体的因素,笔者认为,这些不和谐因素归根结底都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备所致。总理曾经指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这不仅给“公共服务”下了1个权威性定义,而且深刻地阐述了公共服务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确,在新形势下,我国公共需求呈现出增长迅速、主体多元化、结构复杂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需求比重大幅上升,公共需求结构正逐步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具体而言,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主要表现如下:1是公共需求以超常的速度增长。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总需求中,个人公共需求年均提高的比重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体增幅,并且近两年的增幅更大。2是公共需求主体快速扩大,广大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逐步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3是公共需求的结构变化迅速,除了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对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利益表达的需求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由于1方面是公共需求迅速增长,另1方面则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使得我国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甚至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矛盾。这个社会矛盾不解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和谐社会的建构就无从谈起。因此,从1定意义上说,建设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就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与先决条件。换言之,只有建立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稳定、快速、健康、持续性的发展。

2、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须1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出发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相当长时期内所要面临的1大基本国情。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要受基本国情的制约,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同样要受制于此。也就是说,当前我国所要建构的和谐社会,是1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和谐社会,否则,这种和谐社会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我们党也正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发展状况,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九大目标包含了我国民主法治、人民生活、公共服务、道德文化、社会创新、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全方位的内容,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1定时期内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同理,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样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1现实。也就是说,1方面,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立1个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但在体系建立过程中我们还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要有条件的、分步骤的。那种脱离现实国情、好高骛远式的盲目建设难免要遭致失败。我国仍是1个发展中大国,在当前条件下,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目标是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就会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完备,就能安全地度过经济社会发展的危险期。唐铁汉等人的研究表明,依据国外经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可分为3个基本阶段:1是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左右的阶段。在该阶段,必须全面完善公共服务制度,否则,将导致经济发展的中断与停滞。2是人均GDP处于1000~8000美元的社会经济增长阶段。这是以公共服务为基础和平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需要注意全面、系统地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坚持教育、科技优先增长,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适度控制社会福利的增长水平。3是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左右、开始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这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的发展阶段,要注意稳定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和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控制社会福利的过快增长。在该阶段,要注意控制公共服务的数量、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发展阶段,比较国外经验而言,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该说仅仅处在第1阶段(即“必须全面完善公共服务制度”的阶段)向第2阶段(即“以公共服务为基础和平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过渡时期。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1般说来,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1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

1政府主导。有学者指出,公共服务主要是指由法律授权的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有关工商企业,在纯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履行的职能,其中,政府是责无旁贷的主导者。这种政府主导的特质,首先表现为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最主要的提供者。由于政府的公共性质,政府的主要职能之1就是公共服务。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政府必须加强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积极发展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治安和国防安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政府主导的特征还表现为政府责无旁贷地成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政府根据国情和本区域内的人口资源和财政能力来确定公共服务的总体目标、水平、策略、原则等方向性的框架,并经同级权力部门机构批准实施。从公共服务过程来看,无论从目标设定到组织设计再到公共服务的机理运作,还是最终输出公共产品到收集社会反馈再到修正输入,政府始终是其中的主导者。换言之,政府是公共服务制度的设计者、实施者与维护者。公共服务体系全面不全面、完整不完整,归根结底取决于政府意愿与政府能力。

2社会参与。和谐社会中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1个社会公众、政府以及其他各种公共服务供给者之间互动的过程。首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有公共服务需求信息与持续不断的支持。这不仅需要政府设置畅通的公共需求的表达渠道,而且更需要社会公众需求表达的积极参与。社会公众是公共服务的直接消费者,因而在公共服务的需求等方面最有发言权。如平新乔、赵俊超在浙江省慈溪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当地居民作了1项公共服务需求调查,并对公共服务需求事项作了1个排序。结果表明,解决户口需求排在第1位,其他依次是子女教育、各种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补助、治安、卫生及其他。该项调研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某部分人群的社会需求。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对于公共服务需求是不1样的,因此有必要建立畅通的公共需求表达机制,以真实客观地反映来自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心声。当前全国各地的献计献策行动即是1个很好的佐证。因此,不了解民意、不集中民智,政府就会在公共服务供给上失去方向。不仅如此,社会公众的合法性支持与资源性支持无疑是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不可或缺的,比如在慈善捐助等慈善事业的发展方面,美国的慈善捐助每年达6000多亿美元,相当于GDP的9%;我国香港地区的慈善捐助每年也达60亿港元。我国内地目前每年仅有10多亿元,只相当于GDP的0.01%。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增加慈善捐助,扩大第3次分配的规模,这样既可弥补国家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的不足,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应该说,政府不是唯1的公共服务供给者,私人部门和第3部门也要加入到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当中来。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等人认为,在治理公共事务方面,政府和市场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所以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的制度安排。多中心理论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政府与市场两种秩序的2元思维,公民通过参与自主治理公共事务,改进公共服务。在传统意义上,私人部门主要提供私人产品和服务,私人部门不得进入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领域;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公私界限,私人部门的力量逐渐渗透到公共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私人部门的角色和性质。它不仅使自己获得了相应的利润回报,而且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从而分担了政府的责任,改进了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第3部门以自身的非功利性目的或客观的公益性后果,以社会的自组织、自规则和自治理方式,或者以政府授权的行动方式,或者以跨国行动的方式,或者同政府或私人部门共同采取行动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局部性或专项性公共服务。

3体制创新。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能缺少体制创新。这种体制创新首先表现在如前所述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上。主体多元化良性造成了公共产品的生产市场化、效益化与社会化,并继而间接带来了这样1种前景可观的后果:政府可以逐步退出公共产品的直接供给,且依据公共产品的不同种类,政府退出的程度也有所区别。

其次则表现在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多样化上。政府职能外包理论表明,政府履行行政职能可借鉴经济部门有效的管理方式,用市场手段代替行政手段。利用招标、承包、租赁、委托、、拍卖等方式实现政府职能的对外转移,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这样,政府通过职能外包降低了公共服务交易成本,实现了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甚至精简了政府机构。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大胆地借鉴了国外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进行了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创新。比如,在我国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当中,政府就已经借鉴并摸索出了许多有益的方法,如BOT模式、合资模式、直接购并、纯民营模式、TOT模式以及PPP模式等等。

第6篇

一、我区档案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的方面

1、一些单位档案资源管理存在安全隐患。很多单位特别是街道、乡镇由于办公条件的限制没有专门的档案库房,且保管不符合条件,档案保管存在安全隐患。有的档案库房无法满足每年新增的档案存放,档案分散保存在各个职能科室或个人手中,造成档案遗失损坏。档案人员大多数是兼职且调动频繁,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无法有效保障档案的安全管理。

2、一些单位对电子文件的重视和保护意识不强。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和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文件逐渐取代传统的纸质文件,成为最主要的信息记录载体。当前政府部门大量生成、使用电子文件,却忽视电子文件管理和使用。很多单位没有及时备份电子数据,导致数据丢失、损坏,特别是涉及到民生领域的电子业务数据,一旦丢失就会损害公众利益,危及社会稳定。

3、机构变动引起档案管理不善,遗失严重。区档案局在去年档案接收工作中发现很多单位档案有发生遗失、损毁现象,特别是很多街道在2001年区域调整机构整合中,档案遗失现象很严重。很多工程指挥部等临时机构没有及时把工程档案移交给主管部门和档案馆,造成机构解散后档案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为日后工程管理维护造成很大困难。

二、我区近年来对档案安全监管的重视及经验

1、档案新馆建设为全区档案安全保管提供保障。去年年初区档案馆搬入2400平方米的档案新馆,按照《档案馆建筑涉及规范》设置查阅大厅、档案库房、技术用房、陈列室等,配备空调、监控、除湿器、消毒柜、灭火器等档案专用设备,大大改善了档案馆的档案保管条件。

2、档案和电子文件登记备份工作成效明显。2010年9月份区编委同意成立鹿城区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又建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为组长的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办、区府办下发了《关于开展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的通知》,明确了登记备份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原则、目标任务 、范围、组织保障等。要求全区各单位加快数字档案室的建设,对重要的电子文件、电子业务系统和纸质档案的数字化成果向区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中心进行登记备份。这两年年又把登记备份列入区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引起各单位的高度重视。去年登记备份了3家涉民机关单位的电子业务数据、24家机关单位的档案数字化成果及1家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档案数字化成果。

3、加大对档案管理经费的投入。这两年财政拨款80万登记备份专项经费,区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中心购置了存储器、服务器、光盘存储柜、扫描仪等设备,并开发了档案登记备份平台,对登记备份的数据进行有效安全管理。

4、开展到期档案的依法接收工作。档案馆从去年年初开始陆续分四批接收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符合接收条件的保管满10年的档案,有效缓解了机关档案室库房面积不足的压力,及时保障了各类档案的安全。到目前为止,共接收了37 家单位 2573 卷,20549件档案,特别接收了散落在乡镇、街道的婚姻档案,有效地维护了百姓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5、重视机构改革中档案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去年机构撤并中,区委区政府多次在专题会议中提出各有关单位要重视档案工作,切实做好机构撤并中档案的归属和管理问题。区档案局在去年的5月份起草了《关于鹿城区机构改革中做好档案工作的通知》,并多次对有关单位的档案整理移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保证档案的完整、安全、齐全。

三、下一步的对策与工作思路

作为我区公共安全建设和“平安鹿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档案安全监管工作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我区今年继续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为此建议“

1、完善档案安全监管保障机制。争取区领导的重视,解决档案工作中人、财、物等一些实际问题;发挥档案行政执法和考核的监督作用,推进全区各单位对档案安全工作的重视。

2、加强对重要档案的收集力度。加强对婚姻、土地、社会保障等民生档案和重点工程档案的接收工作,重视机构改革中有关单位的档案指导和接收工作,切实做到把对国家和社会、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档案都接收进馆,做到应收尽收。

第7篇

【关键字】烟草业 信息安全体系运维管理体系

一、IT运维的概念与重要性

IT运维管理就是指单位IT部门采用相关的方法、手段、技术、制度、流程和文档等,对IT运行环境(如硬软件环境、网络环境等)、IT业务系统和IT运维人员进行综合管理。其运维管理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管理内容:设备管理;应用/服务管理;数据/存储/容灾管理;业务管理;目录/内容管理;资源资产管理;信息安全管理;日常工作管理。

运维工作能有效延长应用系统的生命周期,并因此成为软件工程的重要阶段。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应用系统的运行效果,乃至生命周期。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看,整个运维期从应用系统投入使用开始,直至系统的自然消亡,是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最长、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良好的运维机制和运维措施不但能够确保系统长期稳定地运行,有时还能缓解或解决设计时遗留的某些缺陷,并且延长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科学的运维工作能针对不同的运维要求确立灵活的运维原则。运维工作应是讲求科学性和策略性的。由于各种信息应用系统在职能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分工,在处理方式上有着各自的特性和规律,因此应用系统间普遍存在着较多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在软硬件设备上,而且还体现在日常的运行方式,乃至安全性要求上。针对这些参差不齐的差异,运维部门需要制定差异化的运维原则。

二、烟草商业基层运维队伍的建设的基本方式

建立安全运维管理平台,作为体系的应用支撑系统。一方面通过集中授权访问,实现统一的认证授权和全网日志审计。另一方面依托集中授权,保障网络服务质量,提高网络的可用性和利用率。第三从业务视角提供对业务服务的管理,并以预先定义的事件管理流程完成事件的处理。第四将信息化队伍建设、资产资料管理、工作计划、考核和项目管理工作电子化,实现信息中心的信息化。

一体化保障体系建设原理是“以整体规划为引领、以标准规范为主线、以集中管控为模式、以应用系统为支撑”。即在整体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制定标准规范,指明一体化保障体系建设工作依据和管控要求;通过集中管控,明确一体化保障体系的管控模式和具体措施;通过应用支撑,保证一体化保障体系能够按标准规范建设、按管控措施执行。

通过明确管控模式和措施,落实人员职责,确定行为规范,保证技术措施真正发挥效用,保障标准规范的有效贯彻和落实。具体措施包括在基层单位建立起"一站式"的运行维护窗口、优化岗位设置、提升人员素质、实行集中安全管理、整合技术监控及防范措施,逐步实现在线绩效评估及考核。

三、运维队伍建设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当前,宜昌市烟草公司信息化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各类面向不同业务形态的应用系统不断产生。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对应用系统使用的网络及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的依赖程度也相应增强,然而,现实环境中的许多意外故障或蓄意事件(如病毒攻击)却无法完全避免。作为组织机构关键性和战略性的资产,信息化系统与组织机构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关联越来越紧密,信息系统能否安全、可靠地运行,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实施,对维护好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新、复杂度越来越高的应用环境,确保各个系统能够长期、健康地运行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经过近半年的运行,在烟草基层单位的队伍中安全运维管理系统应用方面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1.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1)安全运维管理系统尚未得到充分应用,没有及时通过安全运维管理系统了解本单位系统运行情况,多次发生系统预警2小时后仍未进行处理的情况。

(2)日常工作记录不及时,全年共有1517起机房日志和备份日志未及时进行记录,占总日常工作的80%。

2.落实不到位。

(1)人员未落实,一些基层单位的服务台、技术支持、日常工作记录填报人员未明确具体责任人。

(2)流程执行不到位,预警发生后,应首先由基层单位所在的服务台接受预警信息并转入事件处理流程,目前,有68%的预警信息未转入事件处理流程,只是由技术人员自行进行解决。

3.已转入事件处理流程的事件处理不及时,有50%的事件超过2小时后才开始处理。

四、基层运维队伍建设工作的改进

建设安全运维管理系统,使烟草基层单位实现信息化的公共安全管理、系统运维监管和信息安全防控为当务之急。

(一)进行“6A”公共安全管理。“6A”是指账号、授权、认证、审计、接入和流量预警。

集中账号管理:集中帐号管理的管理对象是用户和帐号,通过LDAP,将用户与其拥有的所有信息系统帐号关联,进行集中管理维护,为集中访问控制、授权、审计提供原始数据基础。

集中认证授权:集中认证授权的管理对象是用户和他的系统访问权限,通过设置在单位内的CA认证授权平台,实现所有应用系统、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的统一认证授权和单点登录。

集中安全审计:集中安全审计的管理对象是所有基层单位的网络、主机、应用系统和用户行为,通过架设在各单位的网络探针,收集相关数据并集中的进行审计分析。

集中安全接入:集中安全接入的管理对象是用户、网络设备和服务器,通过架设在各单位的安全网关,实现对用户终端的登录安全评估检查,并为每个用户划分基于被访业务系统的专用虚拟安全域。

集中流量预警:集中流量预警的管理对象是骨干网链路,通过部署在各单位的流量探针,对网络出口流量、业务系统访问流量、终端节点流量进行综合分析、监测、预警和清洗。

(二)进行系统运行监控和运维服务监管。安全运维平台是以业务为视角,将业务系统相关网络设备、链路、主机、数据库、中间件等软硬件设备进行集中管控,对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视,出现异常情况后立即预警,通知运维人员进行处理。同时,集成部分操作命令,实现自动化处理的操作控制活动。如:监控发现业务带宽的空闲和紧张状况,通过配置针对网络的优先带宽、保证带宽和预留带宽策略,保证业务带宽需要。

烟草基层单位下一阶段将要开发的业务应用管控部分,是以全程业务流程作为监测视角,通过业务流程建模、确定监测的关键点、设置关键点的监控指标,进行以全流程业务为中心的监测处理,实时提供业务全流程运行状态和质量情况监测;并可通过模拟客户端运行全流程业务的过程以及模拟外部系统调用服务的过程,对全流程进行探测,从而主动发现业务流程的潜在问题。

(三)提升信息安全防控能力。一方面进行机房标准化改造,各单位机房标准化改造应按照B级机房标准进行,避免贪大求洋。主机房面积按照每机柜占地3.5-5.5平方米计算,机房采用双电源双回路配电,消防采用S型气溶胶自动灭火装置,机房专用空调、防雷、电磁屏蔽、环境控制等其他设施设备应符合GB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划分网络安全域、进行安全域之间的隔离和访问控制、进行应用访问流量和互联网访问流量的有效管控,来保证网络性能和带宽能够充分满足信息化需求。第三方面通过安全配置、补丁修复、漏洞扫描、防病毒、主机入侵防御等技术手段实现所有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的全方位安全加固与防护。第四方面通过进行终端安全修复、安全接入控制、终端桌面安全和网络行为监控,提高全省对于分散终端的安全管理能力,规范终端用户的行为,降低来自终端的安全威胁。

(四)设立基层单位运维服务窗口,统一受理、处理和记录信息化安全服务事件。

烟草基层单位运行的维护窗口设置在单位内的运维服务中心,实行74小时运维保障,做到一站式受理、一站式服务。运维服务中心设置服务台、信息服务管理、IT维护和技术支持岗位,由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和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员组成。一般来说,基层的韵味服务中心是最基础的服务中心,主要是解决基层单位自身的问题,如果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可请求上级单位层次更高的运维服务中心帮助解决。

运维服务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基层单位内信息化实现安全服务统一调度、信息资源的集中管控和统计分析。信息化安全服务统一调度依据ITIL最佳实践进行,目前已实现了事件、问题、配置和变更流程的电子化处理,下一阶段将逐步实现IT服务规划、日常需求管理、服务级别管理、服务可用性管理等其他18项服务流程的电子化工作。运维服务中心通过对信息资源的集中管控和统计分析,定期向各级领导提交运维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依据。

去年,湖北省烟草基层单位实现一体化的保障体系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建设工作。一是编制了一体化保障体系建设规划、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共编制了12项标准规范,修订完善了16项规章制度和21项管理流程。相应的征求意见稿已下发给各市州公司,下一步,市局将结合各单位提出的修订意见,对标准规范和制度流程进行修改,力争在年内。二是在基层单位内推广了安全运维管理系统,系统建立的安全准入帐号7396个,发放加密与签名证书16156张,目前全省共有7000多人在使用。安全运维管理系统集中管理IT基础设施842个、信息化项目70个、信息化从业人员172名, 实现了21项信息化指标的自动考核,从2010年10月至今,系统预警73877起,已全部处理完毕,未发生因故障导致业务中断的事故。

五、宜昌运维的发展

一体化保障体系建设遵循“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小步快跑、分步实施”原则,分阶段开展。2011年为体系巩固年,在2010年一体化保障体系初步建成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应用效果。2012~2013年为体系优化年,优化完善一体化保障体系。2014~2015年为体系提升年,持续改进一体化保障体系。

2011年,全省将通过“抓管理、抓落实、抓实效”三项工作来进一步深化一体化保障体系应用,巩固完善全省一体化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第8篇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严重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改革创新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能力、解决我国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显得重要而紧迫。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有效应对危机与完善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责边界,凡应由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做的事情,政府不应越俎代庖;凡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责,政府不能弃权缺位。依托政府职能转换,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缩小审批范围,改进审批方式,简化审批程序,加强审批监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正确政绩观的树立和落实。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率。

以实现平等保护物权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以实现平等保护物权为重点,着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特别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使之成为扩大就业、保持增长的重要力量。

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在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相应调整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收支关系,确保财力与事权相匹配。逐步降低财政支出中直接投入经济建设领域的比重,增加用于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支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实现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多种所有制并存、多样化经营方式相互协调,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进一步深化银行系统内部改革,使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赢利能力和经营绩效不断提升。当前,应特别注意稳步发展中小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注重股票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发展出口信贷,创新出口企业融资担保方式,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本制度。应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以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为基础,建立和完善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推动实现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转移就业。

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为重点,促进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结构调整、合理利用与配置资源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着重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及相关价格改革,合理调整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价格,建立起真正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治理成本和公共服务需要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

以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重点,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劳动就业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妨碍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制度障碍,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充分发挥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努力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重点建立和完善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科技决策机制、引导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机制、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以及公共科技资源社会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风险投资制度、技术入股和技术期权制度。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促进技术流动和创新机制的形成。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任用机制和激励机制。

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重点,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发展方式转变,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保障。进一步研究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等,促使人们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资源、更加重视保护环境。

第9篇

食品的来源广泛,涉及环节众多,所以其品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状况逐步改善,但食品安全事故仍有发生。就主体而言,食品安全问题与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政府等关系最大。

一、食品安全简述

我国《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安全的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其实,食品安全还有“质”和“量”的区分,对于经济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而言,食品供应量不足,温饱问题困难,是食品安全中量的本质;在供应量无问题后,由于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的损害,规模较大,造成公共问题,这是食品安全中质的本质;在食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还要求食物的获取既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注重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这是食品安全中发展的本质。

二、食品安全问题浅析

(一)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履行

食品企业应提供安全、优质的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要保障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维护公共安全。然而企业不是社会公益机构,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求利、个人求财,无可厚非。正如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人的本性使然,也是生存之道。但是当食品安全与利润产生矛盾时,企业往往会选择后者,而忽略前者。纵观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没有一件是因科学技术落后导致的,无一不是追逐利益的后果,无一不存在主观上的故意,无一不存在道德的丧失。

(二)消费者购买观念的不正确

消费者是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消费行为对食品安全也有一定的责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欲望在不断增长。食品的外观最能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消费者的需求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生产。有的企业为了迎奉消费者的需求,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昧着良心去生产,形成不良竞争,乃至恶性竞争,损害其他企业合法利益和消费者的健康。如有人喜欢红心鸭蛋,苏丹红就应运而生;有人喜欢瘦肉多的猪肉,盐酸克伦特罗横空问世等。消费者在购买食品的时候,忽略食品的安全和原生态,一味的追求美观和口味,这就让不法企业有了肆意发挥的空间。

(三)国家法制体制不完善

现阶段,中国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各项强化措施未上升到法律体系建设层面,缺乏操作性,无法形成长久的有效机制。

根据《食品安全法》,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最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协调、指导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国家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依法分别监管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这也再次确认了“分段监管”体系的继续实施。一方面,级别高于国务院各部门的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虽组建完成,参与“分段监管”的各部门之间的平行关系,使得食品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传递与链接;另一方面,《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配套文件尚未出台,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未完成,基层政府的卫生监督、药监、质检等有关机构如何分工合作、执法监督,还有不明确之处。

三、食品安全问题应对举措

(一)加强企业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

企业是产品生产及市场竞争的主体,是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食品企业要本着对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时刻把质量和安全摆在企业现实及未来发展战略第一位。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贯穿食品企业的所有社会责任,从经济责任到法律责任再到伦理责任,都离不开质量管理及食品安全。

质量的保证离不开企业领导和实施员工。企业领导对管理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决定了质量管理的效果。加大对企业家质量管理、责任、诚信等培训和监管力度,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及其实施,提高其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促进企业的质量管理。同时,质量管理的实施离不开所有员工。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质量管理的成败。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企业要对员工履行相关的伦理责任,做到没有就业歧视、保护员工隐私、保障工作安全、定期对员工培训,从而保护了员工的权益,提供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引导消费者安全健康消费

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缺乏必要的认识,在以“低价位”为导向的消费观念的驱使下,忽略了食品的安全性,导致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将食品安全问题纳入消费者卫生和营养教育体系,通过课程教育和社会各界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质量安全的浓厚氛围,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食品安全教育体系。第一,普及全民性的食品安全知识。使消费者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用自己正确的消费方式引导企业合法生产。另一方面要强化消费者责任和维权意识。利用法律武器积极维权,使假冒伪劣企业无处藏身。

(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规和监管体系

鉴于发达国家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经验,我国应加大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领域的工作力度,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为制定和实施标准、检验检测等活动奠定法律依据。重视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监控食品安全卫生,对从农场到餐桌的各个环节进行多次监控,建立了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为使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

尽快建立科学、完善的垂直监管体系,强化农业部门对农产品种植养殖、初加工、流通环节的全程监管,整合质检、卫生、工商、食药、商业等部门职能,形成一个负责预包装食品加工、制造、流通全过程以及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综合性部门。强化食物质量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要逐步实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资源共享、检测结果互认制度等,畅通食品安全信息,降低管理成本。

第10篇

关键词:民生;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260-03

增长经济是解决以温饱为中心的民生问题的正确决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拘泥于温饱,而是日益侧重追求个人的发展。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需求是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依托,因此,公共服务的供给便成为保障民生的主要途径。新时期民生问题对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从一个方面规定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公共服务是民生之源

1.公共服务产生于公共需求。人的需要的产生是由于人与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引起的人对某种事物的渴求和欲望。在人与社会相关的历史领域中,“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对人来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个体的需求即社会成员个人的需求。我们应当承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虽然个体需求之间存在着冲突,但个体需求中还存在着共同的部分,这便是公共需求。公共需求不是个人需要的简单相加,而是一般社会需要的抽象。公共需求无法通过私人或家庭实现满足,而只能通过公共事务来满足。因此便出现了满足公共需求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诞生于公众需求,它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公共服务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贫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以及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国防等。

2.公共服务追求改善民生的最大社会效益。公共服务是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调节,因此它坚持“最多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的原则,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根据这一原则,公共服务必须着眼于以下两点:一是公共服务满足最基本的社会公共需要。如使每个人都享有基础教育、基本医疗;二是满足弱势群体的生存需要,如针对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的生存权益保证等。

公共服务不仅为社会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而且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因此它具有突出的社会效益。公共服务是应对市场失效出现的,“社会服务在应对一系列社会成本,特别是对经济变迁和社会变迁中固有的‘负面福利’(diswelfare)(包括失业、过剩、废弃过时的技术、规划受挫、污染等)提供补偿的角色。”[3]公共服务的提供可以改善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同时提高普通大众的生活水平,由此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和谐。英国社会福利学家蒂特马斯认为社会服务可以“进一步促进社区感和参与感,预防异化,以及把少数人群体、种族群体和地区文化的成员整合到整个社会之中。”[4]此外,国家对于公民健康、教育的投入,也可以看做是对人力资本的培养,加之国家对于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极大地扩大社会生产效益。

3.公共服务保证社会公平。公共服务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同时维护他们的发展。因此,公共服务具有维系社会公正、体现社会公益性的作用。人类的公平或公正,通常针对于收入和生活机会分配等方面。公平不是平均化、完全相等,而是指对所有人公正、平等的对待。由此,公共服务所保证的社会公平也不是绝对的平均化,它承认差别性,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公共服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保证社会公平。第一,国家提供无差别的基础性公共服务,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益。每一位公民都能平等地享有政府所提供的义务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第二,公共服务尊重每一个公民的生存、发展权利。国家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群体和个人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第三,公共服务有效地弥合收入分化差距。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公共服务对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群体实施补贴、保障,进而实现社会公平。

二、公共服务体系架构

民生问题能否得以改善,取决于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不仅包括覆盖人群广、服务项目齐全、还包括服务的多样性以及坚实的基础性公共服务。

1.建立广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广覆盖有两层含义,一是惠及全体民众,二是涉及公共服务的所有项目。公共服务是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行使公共权力,运用公共资源提供的服务,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另外,公共需求是保证社会再生产的必须条件,公共需要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改变。公共服务从最初的主要集中在吃穿住行、社会安全、秩序等方面,逐步扩大到维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文明提高等诸多方面。这就意味着公共服务的种类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存在着发展差异,每个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群体的公共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公共服务的消费具有多样性。

我们必须建立起惠及全民,种类全面的公共服务体系。然而,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基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应当在经济总量和人文基础有差别的情况下,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建立起项目全面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安全;技防;综述;管理;表现;作用

随着国家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尤其是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方面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这也使得企业更加重视安全防范工作。作为一个企业,其具有自身的安全文化管理体系,但基本上包含人防、物防以及技防这三种,技防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安全防范方式,被各大企业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技防管理与企业安全文化管理综述

1.1技防管理基本概述

技防,就是社会公共安全范畴的技术安全防范的简称[1],主要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安全的防范,例如我们去超市经常看到的监控设施,经常去银行取钱时的防盗报警系统等等,这些技防就在我们身边,并时刻保护着我们的安全。技防管理不仅得到了广大企业的一致好评,更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它既有人防的智能性与灵活性,又有物防的坚固性,它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更新换代,具有时代性,更为企业安全文化管理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大程度的保障了企业的安全,提高了企业的安全防范水平。

1.2企业安全文化管理基本概述

安全与文化单单拿出大家很容易理解,放在一起就有点摸不清头脑了。简单地讲,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和[2],它属于文化的一种范畴,是不能被人直接感知的,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安全文化自提出以来就有很多种定义,各个方面的都有,但其本质目的却是一致的,都是为通过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来保障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安全。在企业中,安全文化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上下员工深层次的强化人文因素,利用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广大员工的安全素质,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全体员工从被动地服从安全管理制度,转变成自觉主动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3]。

2技防管理在企业安全文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技防管理在企业安全文化管理中可以说是人防与物防功能延伸和加强,是对人防与物防在技术手段上的补充和加强,通过高科技含量的增加,不断提高企业安全体系建设的探测能力、延迟能力和反应能力,使企业安全防范手段真正起到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

2.1可以帮助企业巩固安全文化管理成效

安全文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过程,没有长期的巩固是达不到预期成效的,技防管理工作在企业安全文化中的开展,使企业在不断发展中,通过高科技的不断融入,帮助企业巩固了安全文化管理的成效。在企业开展技防管理中,不仅需要国家出台相关规定加以规范,还需要企业根据国家安全规定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安全文化管理的规章制度;不仅需要政策上的支持,还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更应该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性,将被动变为主动,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以此循环下去,为企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企业更应抓住这一机遇,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管理平台,通过信息的共享,实现技防管理的信息化以及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成效的进一步巩固。只有实现高质量的技防系统建设,才能够为企业安防系统的有效运行提供基础,保障技防系统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2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安全文化管理水准

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安全文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主要保障,无论以前还是今后,这都是企业发展不变的根本,尤其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企业要想长期处于市场有利的地位,就必须应用技防管理提升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水准,保障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全国企业开展改革的浪潮中,企业必须完善自身的技防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提升全体员工开展工作的安全自觉性与安全意识,激发其积极主动参与性,为企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3可以满足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

在一个企业中,其内部的安全文化管理具有强大的文化内涵,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较之其他工作相对要严格,高素质人才是其开展工作高效的必然需求,技防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在企业中,相关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高标准的安全文化职业素质,通过技防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在企业中形成独特的工作环境,让全体员工在企业安全文化管理中得到熏陶,大大提升了企业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水平。通过技防管理措施,可以积极调动员工安全文化素质培养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实力。

3结语

技防管理在推进企业安全文化管理工作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企业安全文化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备受人们关注,尤其是技防管理在企业安全文化管理中的应用,使得安全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进技防管理能够在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玉玲.企业安全文化形式系统及其评价系统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2]吴颖.“以人为本”的管理智慧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苏州大学,2003.

第12篇

面对应急管理的严峻形势,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下,各地区、各部门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深入推进“一案三制”为抓手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狠抓应急管理各项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妥善处置近些年发生的各类各级突发事件,自治区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同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

(一)注重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强化工作基础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要求,着力加强全区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2005年12月人民政府在总值班室的基础上,成立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与原有的政府总值班室合并,机构升格为办公厅内设的正处级行政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应急管理工作和总值班工作。2011年4月,为加强自治区应急管理工作,自治区编委又批准成立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服务中心,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在此基础上,12个盟(市)及2个单列市分别建立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部分旗县也根据当地的实际,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进一步规范了各类机构的工作职责。

(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制度保障近些年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要求,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应急预警、信息报送和责任追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建立并严格执行主要领导现场组织指挥重特大突发事件制度,提高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建设、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水平,健全突发事件报送系统、广泛进行应急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与周边省市区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建成自治区应急指挥平台一期工程等。

(三)深入开展风险防控工作,强化预防准备工作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和部署,近些年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大力加强风险防控工作,不断做实做细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从数量、质量各方面逐步深化。截至目前,全区共编制各类预案2.8万余件,全面覆盖了常见的各类突发事件。从2013年开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各地区、各部门对正在实施的应急预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注重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卫生、气象、地震、水利、地质灾害、环境、森林防火、传染病疫情、农林病虫害、煤矿瓦斯等专业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建成。

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2014年4月2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切实守好祖国边疆要强化应急处突准备,按照实战实用实效的原则细化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完善应急指挥、联动处置、舆论引导一体化的应急处突机制,强化综合演练,确保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尽快平息事态,控制局面。”为自治区下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与问题导向,不断做实做细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一)要突出共同参与,加强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通过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社会、公民的共治,已成为当代重要的社会治理模式。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系统推进,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和各层各级的作用,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军地协同、条块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要强化军地协调机制,完善军地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体系,加强物资储备、信息共享、指挥体系、救援队伍的军地沟通协调机制,实现良好对接。要根据我区的实际,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模式,全面落实与强化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领导作用,理顺应急委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理顺应急办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特别要适当提升办事机构规格,增加应急管理人员编制和经费,提升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组织协调的力度。在大力整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同时,组织规范志愿者队伍,鼓励社会各类主体的参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社会组织应当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协助人民政府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二)要突出依法治理,着力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水平现代治理的核心是依法治理,应急管理也要实现依法进行,下一步要将法律规定和地方民情相结合,对《突发事件应对法》条文中的原则性规定进一步明确并细化,加强该法的可操作性。应及时制定该法的实施细则或出台相关条例,将应急法制落到实处。要更加明确权利主体、内容以及细化责任,要对突发事件应对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做出明确规定,要明确应急处置和救助分工,要加强事后责任追究,要对应急处置和救助措施方面进行细化和完善,如细化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和风险评估的标准、应急资金的调配与使用、应急机构的设置与职责、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应急责任的归属、信息报送的时限等。

(三)要构建一体化的应急处突机制,完善突发事件联动处置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不是单兵做战,要建立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有效汇聚合力,力求快速高效做好现场处置工作。应急管理工作要进一步立足“大应急”,构建“大联动”的工作格局,健全应急管理责任体系,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分析机制,实现预警预测工作常态化,对可能引发社会稳定的风险因素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狠抓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应急信息报送网络的建设,按照标准与规划先行的原则加强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处置职责。要完善应急会商机制,提升合成作战的能力。要以应急政务信息公开创新为要求,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尊重和保障公众知情权,及时向公众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类真实可靠的信息。要立足地区联动机制,实现突发事件的联防联控机制,在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通报、跨界处置、联合演练、资源共享方面切实开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