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技术改造

农业技术改造

时间:2023-09-25 11:30: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技术改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技术改造

第1篇

针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农业衰退风险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的改造机制。农业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没有农业剩余,也就不可能有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素质的提高。这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因此,我国在二元结构进一步强化的条件下,要加快城镇化发展,就必须建立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改造的机制,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是建立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机制。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改造的重点是提升农业技术含量,不断培育农业新品种,以品牌产品带动农业发展。这就要求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研究开发上,要在重视城市产业技术开发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业新技术的科研开发,实现城乡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的有机统一。①政府要加大农业技术研究机构的支持力度。建立基础性农业科技开发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实现基础性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经费财政全额拨付机制,增加财政科研经费投入中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投入的比例,重点支持生物工程技术、农作物品种改良与畜禽水产育种技术、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灾变预测和控制技术、农副产品加工贮运和保鲜技术、设施农业和工厂化农业技术、农业管理和信息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把重视农业高科技技术开发和发展与重视农业应用技术有机地结合,既站在国际农业先进技术的最前沿,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农业技术,又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开发,优先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或有明显应用前景的基础性研究,加大实用性农作技术的创新力度,从而使得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太空农业、基因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和网上农业发展。②建立科学的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当前我国农业大学研究机构中的激励评价体系非结构化,专业利益驱动化,严重影响农业科技研究,排斥综合性、应用性研究与开发。为此,必须打破目前以论文及获奖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晋升与发展主要指标的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建立一个有利于促进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长效机制。③鼓励农业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开发与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相结合。在国家、省和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改革中,除从事基础性科研的所、室外,应用性研究院所都要采取与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相结合的措施,使科研人员深入实际,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大农业科研的针对性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版权所有

二是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是现代城市产业对农业改造机制的关键环节。因此,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是城乡现代产业改造农业的内在要求:①改革目前的乡镇级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在县级区域内建立跨乡镇的区域性中心农技推广站。区域中心站的建立将改变以往乡镇农技站小而全、力量单薄等弊端,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水平,促进农业规模发展。②优化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职能。将农业其他专业与现有农技站职能合并至区域农技站,成为能够对农民进行综合服务的推广机构,由以前狭隘的农技推广变为广义的农技推广,并使之成为其他进行有偿农技服务团体(企业)的监督管理机构。③对区域农技中心站进行信息化建设。将区域中心站建成放大的窗口、扩展的平台、延伸的网络,把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成为农业信息体系,将政府、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种养大户、农机大户、乡镇农村联结起来,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④加大农业技术市场建设。通过建立农业技术市场和网上农业技术产品交易市场,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与市场化提供便利条件和保障,同时对发展民营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起到推动作用。

三是建立城市产业对农业改造的政策扶持机制。现代城市产业与农业融合是防范城镇化农业衰退风险的有效途径。现代城市产业与农业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现代城市技术对传统农业改造、现代城市企业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对于城市现代技术对传统农业改造问题,在前面已经分析,这里讲的城市产业对农业改造,主要是分析现代城市企业参与农业生产经营问题。要防范城镇化过程中的农业衰退风险,不仅仅是要用现代农业技术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改造,还应该促使城市企业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实现农业企业化生产和农业工业化产业链延伸,没有现代城市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只是局限于农业谈农业,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就会扩大农业的衰退风险。因此,政府必须建立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改造的政策扶持机制,对于直接投资于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要实行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贴息贷款、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措施;对于进行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不但在贷款贴息、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方面进行优惠,而且政府可以成立龙头企业发展基金,根据企业与农户利益的关联程度和企业效益进行资金支持;同时,也鼓励农户按法定程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城市企业,与城市非农企业形成股份公司,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城市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尤其是农户直接作为城市非农公司的股东,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转型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城市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城市现代产业与农业融合,增加了农业增值链,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促使农民按照现代企业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有利于农民成为现代化职业农民。

第2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多元化;合作动力机制

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依靠科技,要能够有效地推动农业发展,只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我国目前主要的农业运行模式比较适应我国农户规模小、经营较为分散的基本国情。然而,根据当前我国的基本农业现状,在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的基础上,要促进现代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要有效推广农业技术资源,有效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的系统动力机构

1.1政府主导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

相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体系,世界的农业推广体系相对来说较为完善。世界农业推广体系多种多样,对我国来说有很多借鉴意义。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农业推广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个国家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究人员和研究力量。目前,世界农业推广体系已初步建立,并且成为政府推广农业现代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1.2需求互补

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合作的系统动力包含各个动力要素及其构成方式[1]。合作农业推广和控制的行为主体是推广合作产生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对合作农业推广的推动作用起到了中坚力量。

1.3充分发挥涉农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即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这种形式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涉农组织也相应带有一定的经济色彩。在农业推广方面也适应众多农户的要求,加快了传统农业被现代技术改造的步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相辅相成。

2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职能定位尚且不够清晰

我国现有许多地区仍然对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实行权利混乱下放,各种服务混为一体,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力量分散,缺失中枢力量,对推广的职能定位不够清晰,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出现多头管理、推诿责任等局面,工作效率严重降低。

2.2奖励机制不够完善,推广效果不够显著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一般是领导方面直接定项目,下达农业计划,拨发工作经费。推广人员简单应付上级领导的分布任务,不注重具体推广效果,也正是因为没有具体完善的奖励机制。因此,其难以替农民在生产方面提出建设性生产建议,以及进行详细的农业技术推广知识教育。同时,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也缺乏紧密的有效信息沟通。

2.3独立设置内部机构导致资源浪费

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主要有种植业、农业机械、经济管理等部门,各部门均分别设置有相应的工作独立部门,同时都以本部门领导下达的推广任务为主来开展推广活动。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与沟通,形成本地区的技术推广不允许外区推广人员到本地推广的局面,不能发挥推广部门的整体优势,造成资源浪费。

3实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

3.1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合理配置

要想开展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就要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为主要导向,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同时依据公益性职员的具体任务来促使其全面素质的提高。对分配的推广目标加以明确,来确保工作的有序展开。增强农业技术人员对其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不断更新相应的技术知识,结合实际展开培训工作,以促使相关技术人员能够在新发展阶段增强农业技术推广的能力。

3.2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

支持并鼓励广大农业技术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于一些农业科研学校及农业科研院提供大力支持;可以相应减少农业推广设置的内部机构,以此避免资源浪费的局面;分发挥出一些专业组织的力量充,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多元化步伐。

3.3增强农民对技术推广的认知

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有农民所具备的素质。为此,要不断加大在农民之间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培训力度,展开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技术推广培训课程。比如重点在如何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和转化率两方面,重视培训内容,从而加快农业技术推广走进千家万户的脚步。

4结语

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要因地制宜,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工作人员及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同时,将政府、农民、相关机构及科研单位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合作协同,将农民的需求与推广内容相结合,以便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以此来保证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实现农业繁荣发展。

作者:李卫东 单位:石家庄市裕华区农工委农业综合执法队

第3篇

长春市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全国第二产粮大市,玉米产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其中榆树市、农安县粮食产量位居全国前两名。长春市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良好,优势突出,依托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近年来发展迅猛,潜力巨大。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220家,今年产值可突破1000亿元,成为长春市继汽车产业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全市园艺特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现已形成20个特色经济种植区;长春农业会展经济蓬勃发展,长春农博会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届,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品牌展会。长春市投资8亿多元新建的长春农博园,成为具有国家级水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近年来,长春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惠农强农政策,坚持“三化”统筹和“三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长春市农委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重点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农业专项资金的投入方向、使用合理并发挥最大效益。据初步统计,自2008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支农专项资金46334.2万元(农业方面)。一是支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组织实施了长春市增产30亿斤粮食重大工程,累计投资41亿元,其中争取到国家和省级投资20.65亿元。重点开展了灌区治理、涝区改造、30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7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100万亩粮油高产创建、全市1360万亩宜机耕地块机械深松整地、打井开源、人工增雨防雹作业、20万亩旱田节水灌溉、200万亩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30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系列粮食增产重大工程项目和技术措施,促进了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二是落实良种补贴及农业重大技术补贴政策及资金。2011年,全市争取和下拨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1.8亿元,落实万亩高产示范片98个,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33万亩,全市水稻标准化育苗面积达到了60%,实现玉米螟生物防治全覆盖,测土配方施肥260万亩、农田灭鼠190万亩。三是出台了对农民购买抗旱水桶实施补贴的政策,有效解决了农民春耕播种水具不足的问题。四是针对化肥短缺的困难,适时出台了对化肥经销企业从外省购进磷酸二铵、复混肥两个品种肥料的铁路运费实施补贴政策。五是用3年时间完成深松整地任务90.4万公顷,实现了宜耕地3年深松一遍的目标。六是在双阳区开展了旱田节水灌溉项目试点,建设旱田节水灌溉示范区4500亩,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8000万元,加强了抗旱能力建设。七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目前全市全程农机化示范区面积发展到245万亩。八是支持“菜篮子”建设。规划建设了20个特色经济作物园区,启动了万顷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和棚膜蔬菜基地建设。九是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市本级和县(市)区也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和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建设,支持龙头企业进位升级、技术改造和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以“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为主要模式的产业化经营,加快“第一车间”建设,促进了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和产业不断升级。十是设立了“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先进农业技术项目评比奖励。十一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申报省级补助资金项目5大类167个,拉动全市各级投入2.4亿元,资金放大效应为1∶8。十二是支持农业会展经济。建设完善长春农博园,总投资达8亿元。

为进一步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的作用,长春市农委将继续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补贴力度。重点是加大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力度、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建立耕地养护制度、支持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机机补贴、恢复农用柴油专项平价供应制度及实行农田机械作业补贴;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用于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如旱田节水灌溉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量大,仅靠专项资金难以保证工程项目建设所需。建议整合农发、水利、发改、国土、农业等部门项目,资金打捆使用,以保证项目建设投入;取消国家和省项目的地方配套。考虑到一些项目地方资金配套难度大,影响项目实施,建议国家和省能否取消地方配套部分,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长春市农委 供稿)

第4篇

    1、制度保障

    1.1 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政府要将发展低碳农业纳入中长期规划,明确低碳农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要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开展调研,尽快研究制定低碳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专项规划,如:《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福建低碳农业发展规划》、《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清洁生产等专项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等,以明确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规划要把发展低碳高效农业放在突出位置,除了中长期规划目标外,要有阶段性目标和年度目标、各个阶段低碳农业发展的项目和措施、明确投入渠道,做到切实可行。

    1.2 建立机构,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机构,如成立省级促进低碳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发展低碳农业的领导,负责协调各个阶段低碳农业发展战略及重点项目,解决低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低碳农业碳排放强度评价、推动低碳农业发展以及低碳农业示范试点工作等。

    1.3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奖惩机制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逐步将低碳农业的相关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建立针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督、报告和评价体系,设立能效和排放标准,建立节奖超罚机制,制定以有机碳含量为基本指标的耕地地力升降的财税奖惩条例、对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施用有机肥(包括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利用、商品有机肥等)生产、运输、利用制定集成式的激励政策及措施。

    2、经费保障

    2.1 加大财政扶持 在财政安排中,要重视对低碳农业的投入,逐步探索形成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投入低碳农业项目试点,建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在土壤保护和改良低碳技术改造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建设与改善节能、节水等低碳农业的基础设施等。

    2.2 加强金融支持 发展低碳农业要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支柱和导向作用,通过示范、引导将资金合理配置到低碳农业:①制定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大力支持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低碳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的综合利用项目、沼气等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等。②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扶持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集中信贷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低碳农业项目、低碳农业示范园、低碳龙头企业,给予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以促进低碳农业规模效益的形成。

    2.3 拓宽投入渠道 加快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加大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投入,鼓励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和实施产业化示范应用项目,形成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投入格局。同时,在低碳农业领域引入科技风险投资,建立低碳农业风险补偿基金;积极争取外资、台资赴闽投资低碳农业技术和项目,促进低碳农业对外、对台的合作交流。

    3、政策法规保障

    3.1 健全低碳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分别于2003年1月1日和2009年1月1日施行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促进循环经济法》,这2项法律成为我国发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基本法制保障。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还应考虑就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农业生产排放物等问题进行立法,制定专门规范低碳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使其成为今后发展低碳农业的主要依据。同时,在制定与修订与农业有关的其他法律过程中要融入低碳农业的理念,如应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要贯穿低碳农业的理念,对农业资源的节约、废弃物的回收、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等作出特殊的规定。福建在遵循现有法律的前提下,还应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一批操作性强的地方性的法规和规章及实施细则。逐步健全福建低碳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3.2 制定财税优惠政策 ①鼓励企业参与低碳农业发展,完善促进低碳技术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如:对企业采取低碳农业技术进行财政补贴;对企业从事低碳技术研发给予一定程度的所得税减免;对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引进、转让和使用予以税收方面的激励等。②出台政策优惠措施鼓励低碳农业发展,如新增清洁农业、循环农业等方面的补贴转自LUNWEN.1KEJIan.com品种,对增施有机肥、能源和资源节约、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实施低碳补偿等。

第5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012-03

近些年,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农业相伴而生,通过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时间不长,基础条件差,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各地农业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赢得竞争新优势,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现实中淮安市对于农产品品牌的建设还是初步的、低层次的,依旧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果在生态农业领域能更好的运用品牌战略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其积极影响不可忽视,对于提高淮安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淮安市生态农业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我国生态农业与规模化、高效化的农业和现代化的农村差距还很大,目前还在技术低、效益低、规模小、循环不佳的传统生态农业的水平上徘徊,品牌战略是农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品牌战略的意义在品牌战略与战略管理的整合,在战略上胜出的农产品产业最后在销售领域才有持续加倍增量的可能,在市场领域才有品牌资产累计的可能,在农产品领域才有资本形成的可能。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各地农业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赢得竞争新优势,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淮安市在生态农业农产品品牌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淮安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地理标志认定为抓手,依靠品牌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淮安农民致富的“幸福名片”。发挥自身优势,打好“高效”、“品牌”、“生态”三张“王牌”,加速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而从个体品牌说,目前,包括“淮安大米”、“淮安红椒”、“淮安黑猪”、“盱眙龙虾”等在内,淮安已累计创成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件,居全省第二,获得“三品”标志567个。其中“盱眙龙虾”的养殖面积已达30万亩,品牌价值高达65亿元,雄居国内淡水水产品品牌榜首位;“淮安红椒”2009年总产值超过10亿元,全区农民种植红椒收入占年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2淮安市生态农业品牌战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品牌建设理念不到位,品牌战略导向不明显

品牌的建设,脱离不了科学的理念,正确的引导。生态农业品牌建设中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这是由生态农业品牌建设具有的系统性特点决定的,生态农业品牌建设绝不可能是一家一户或个人的事情,它应该是全面协调的建设发展。但在长期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和计划经济思想的约束下,有些地方政府对生态农业品牌建设引导不力,认为创建品牌是企业个人的事,与政府的关联不大,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还有不少企业认为即使创建好农业品牌,效益优势也不一定明显,且创建工作困难,没有开始也就没有成果,忽视了对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优势的培育;而对于受教育水平相对低下的农民群众而言,普遍认为个人的实力有限,靠自己也是不可能的事,把自己定位在与农产品企业只是产品买卖关系,创建农产品品牌与己无关,产品质量也相对的被忽视了。

2.2 产业层次不高,投入不够,竞争优势不明显

农产品品牌科技含量低,农产品产后保鲜、贮运、加工环节科技攻关滞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精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农业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除极少部分群体品牌外,大部分农产品仍存在“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现象,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缺乏市场竞争力。

这说明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于顺利推进生态农业品牌战略至关重要。目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健全。先进、适用的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如在农业污染防治、病虫害防治、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等技术引入农村的速度缓慢。市场营销技术、信息服务技术以及技术转化等方面还亟待完善、提高。同时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体系还有待改进各种防腐技术、包装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开发上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开发力度远远不能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不够,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和人才物浪费严重,成果数量少且转化率低,这些因素大大地制约了生态农业的生产效率与效益的提高。

2.3 品牌优胜劣汰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品牌建设

农产品市场流通业不够发达,农产品进入市场手段简单。由于农产品销售量大,价值比较低,因此其包装普遍比较简便,很多农产品如大米等用编织袋包装,包装不规范,外观特征不明显,难免鱼龙混杂,难以实现优质优价。一些企业和农民受自身眼前利益驱使,竞争行为不规范,有的以次充好,自砸牌子,有的假冒别人品牌,为他人作“嫁衣”,赚取短期超额利润,影响农产品品牌的美誉度。农产品品牌数量过多过滥,形不成品牌优势,浪费了资源。

2.4 品牌运作水平不高,没有形成有效机制

淮安市现虽有农业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100余家,但大部分都是小型企业,以初加工为主,其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大部分农产品缺乏深加工和现代物流配送环节。另外,淮安市农业市场结构很不完善,在已经建立起来的生产资料市场中也存在着规模小、设施不足、农村市场管理制度和行为准则不完善、市场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淮安市农业市场发育程度低,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需要。

高效规模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农业高效规模化是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由于淮安市推进农业规模化的时间还不长,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无论是在项目建设,还是在功能发挥上,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规划层次不高、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大、支持机制不完善、招商引资成效有待突破等不足和问题。

3淮安市生态农业品牌战略发展的对策建议

品牌战略始发发展品牌农业等生态农业发展困局是推动淮安生态农业进入更大市场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生产绿色、无公害的品牌农产品,满足市场对品牌农产品消费的需求,可以提升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品牌农业发展战略,需要树立品牌意识,转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观念,提升品牌农业的市场意识,把品牌作为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扩大品牌农业的生产规模,提升品牌农产品消费市场份额,使发展品牌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途径。然后是塑造和传播农业品牌,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

3.1推进管理创新,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就没有品牌,更谈不上创名牌。要把农业标准化的理念和企业化的质量管理模式引入农业领域,通过标准化的手段来规范从种子到加工、包装的全过程,建立一套与名牌产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办法,生产出产品外观统一、内质符合要求的优质农产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同行领先水平的标准,广泛引进、推广国际通用的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技术(HACCP)和良好的管理规范(GMP),鼓励企业进行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以及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以及相关出口国家和地区需要的体系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全过程的监管,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

3.2推进科技创新,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科技是农产品创立品牌的重要前提。要积极推进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改善企业的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控制设施。实施良种工程,引进、培育良种,优化品种结构。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业企业家、农业科技人员、农民的整体素质。优化和整合农业科技力量,鼓励和支持名牌企业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和方式,鼓励科研组织和农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品牌经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所以淮安市政府应当积极发展与生态农业建设相关的技术,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当地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政府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

3.3推进组织创新,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创建农业名牌,必须依靠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产业化龙头组织。要培育一批具有极强“龙头”能力的农业企业,增强其市场开拓能力,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鼓励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以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让农户共担品牌经营的风险、共享品牌提升带来的效益。注重品牌经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有序整合品牌,使之做大做强。

3.4推进市场创新,拓展品牌农产品发展空间

名牌产品不仅要优质,还要有知名度,得到市场认同。扩大品牌的宣传,针对不同产品和不同的消费群体,从农产品包装、市场定位、消费者信心鼓励、营销方法、文化内涵等角度,研究制订科学有效的品牌战略,强化品牌创意和营销策划,积极引进企业形象识别体系,塑造和弘扬农业企业文化。充分利用国内外农业展示展销平台、大众媒体等,大张旗鼓地开展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努力扩大农产品名牌影响,打造品牌农业的宣传载体。抓好农产品流通,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积极培育农产品新型专业市场,扶持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业发展,广泛运用现代配送体系、电子商务等方式,增强品牌的信息沟通,增强农产品市场在品牌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4.结论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轻资源与环境压力,从根本上解决面源污染问题;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农业健康、快速、高效的发展。而品牌战略能更好的发展生态农业。近年来,淮安市生态农产品品牌在不同的水平、层次迅速发展,现在已成为淮安市农业发展的一个不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生态农业品牌的建设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可以预见。它在淮安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并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促使淮安市农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参考文献:

[1] 朱七光.中国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对策[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2] 齐荣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思路和提升方法[J].河南农业,2008,(21).

[3] 刘成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征及构建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2007,(4).

[4] 江西平.非上市股份企业股票不易流动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10,(3).

作者简介:张政(1972—),男,江苏淮安人,讲师,从事工商管理、农业经济研究。

第6篇

(一)在流域规划和地区水利规划中的作用

水利区划是从投清自然情况,分析自然规律出发,结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不同地区的水利开发条件,水利现状,综合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_各部门对水资源开发的要求,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其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充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的农业水利发展方向、战略性布局和关键性措施,为更好地因地制宜地制定水利规划提供依据.在这里,主要属于认识客观世界的范畴。流域规划和地区水利规划则是根据自然条件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研究一个地区除害兴利,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原则,从技术经济论证入手,拟定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景设想,着重于确定技术措施、建设规模、经济效益和综合利用各项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力、物力和投资的估算与投资来源分析,拟定工程开发程序和实施方采.在这里,主要属于研究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

要改造客观世界,必须首先认识客观世界。我国五十年代早期进行水利规划,虽然没有把区划作为一个阶段划分出来,实际上也都存在着这样一个过程.进行黄河流域规划时,就曾根据调查研究资料,对西北黄土高原按不同侵蚀类型分类划片,分析干支流关系,因地制宜地拟定治理措施,为规划报告的编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江苏省主要水利工程其所以在布局上基本合理,主要原因就是从六十年代开始,他们在农业区划中考虑了水利区划间题,重视了区划、规划和典型样板试点。他们在水网地区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内外河分开,高低片分开,灌排分开,控制地下水位等治理途径,使水网地区粮食平均产量达到l,00。斤/亩以上.

他们在制定苏北地区水利规划时,分析了长江水资源丰富,淮河水可用但不可靠,沂、沐、洒三河平时无水,汛期洪水来得猛退得快等特点,水利建设从分流域治理发展到跨流域治理。同时,他们在流域水系复杂的地区,根据水利区划,突破流域界限,把三大流域串通起来,统一洽理,建立了一个“挡得住,排得快,降得下,灌得好,能控制,能调度”’的综合治理的范例,既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又发挥了备流域互调互济的有利条.件,但有些流域规划与地区水利规划,往往着重于骨干工程的兴建,忽视整个流域面上的治理,因而有些地区的水利建设,不但水资源的应有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还造成了不少浪费、失误与损失.这说明水利区划是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规划工作关系十分密切.

(二)在农业区划中的作用

水利区划是综合农业区划的组成部分.”方面它和其它专业区划提出的农业技术改造措施一起,对综合农业区划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也要求水利措施与之相适应。农业布局不当,必然导致水利措施不合的,随着工业理,而水利建设不遵守客观规律,也必然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例如,目前我国有些地区水资源比较缺乏,农业生产似应以早作物为主,而过去却不适当地发展用水较多的水稻,从而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有些地区盲目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影响水资源的涵养和调蓄,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等等.这些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农业水利区划,主要是根据水资源条件、水利建设现状和水利开发方向等因素划分的.而综合农业区划,则是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农业气象、农业种植和农业技术改造措施不足,使等因素制定的.水利区划虽然与综合农业区划有密切的关系,是农业区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侧重点不同,因而水刊区划又保持了本身的科学体系.

(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水利区划虽然以农业水利为主,但在源供需关系分析中要考虑到工矿企业、城镇供水,还要涉及到航运、电力、旅游等方面的需要.要研究水资源的余缺情况与解决的途径.因此,水利区划既以国民经济发展为基础,又是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搞好水利区划工作,还可对调整国民经济计划,工农业建设的合理布局,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水利事业的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工农业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不缘合考虑,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例如,辽河流域过去有不少水库是为农业用水兴建的发展,水库水量逐渐为工业所用,产生了工农业用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与农业布局.再如,京津地区的供水主要依靠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两水库1980年8月1日至1981年7月底进库水量不足10亿立方米,而在此期间,向北京市供水12.6亿立方米,向天津市供水5.7亿立方米,包括河北省农业用水与水库蒸发,共用去库存水量10亿多立方米,死库容水量所剩无几,水资源十分紧张.又如山西省有着我国1/3的煤炭储藏量,在当地建设坑口电站,是当前华北发展能源的最好条件,但是由于这个地区的水资源能源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长。

综合上述,可以预见,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果我们从现在起不下定决心搞好水资源的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等基础工作,做出今后水资源供需关系分析,拟定各流域、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措施,一部分地区的水资水资源危机必将加剧。

第7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重点

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1.通过走合作农业之路,实现从分散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组织参与竞争转变

现代农业是合作农业。近几年倡导发展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国农业要从分散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组织参与竞争转变,就必须像发达国家那样,逐渐跨过松散型合作发展阶段,发展紧密型合作,以此占据竞争的主导地位。

2.通过走规模农业之路,实现从单打独斗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新型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现代农业是规模农业。我国农业发展要从单打独斗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新型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应及时出台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及配套措施,为加快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的同时,制定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规划,注重建立土地中介服务机制和土地评估体系,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允许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扶持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的补贴,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扶持政策。

3.通过走高科技农业之路,实现从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向以高新技术为主转变

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农业。应充分认识发展高科技农业的极端重要性,制订和实施好发展高科技农业的计划和规划,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并制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围绕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没,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积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4.通过走可持续农业之路,实现从资源高消耗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向资源低消耗的永续性生产方式转变

现代农业是可持续农业。我国农业要从资源高消耗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向资源低消耗的永续性生产方式转变,就必须坚持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重点,切实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积极推进农田内“四大循环”,大力推广“八节”农业技术,坚持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二、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

l.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的重点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农业产业布局欠优化,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层次比较低。而农业产业布局是否得到了优化,主要体现在能否确保国家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能否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能否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等方面。

2.将加强农业物质装备,作为农业生产条件转变的重点

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的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比较小,新型农用工业发展还比较慢。而农业物质装备是否得到了加强,主要体现在能否确保水利设施完好无忧,能否使中低产田得到全面改造并建成了占耕地总面积50%以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否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

3.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农业尘产方式转变的重点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不给力,主要体现在许多地方仍然在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许多传统的农业产方式已经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相悖。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现代化生产力式,讲求的是能将资源、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力要素优化纠组合起来,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在知识农业背景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必须是在高新农业科技引领下发展。而农业科技含量是否得到了提升,主要体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能否得到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能否得到健全,现代种业能否得到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能否得到快速培育等。

4.将振兴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重点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农业经营方式尚不理想。这主要体现在:真正的集约经营还没有完全实现,粗放经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还不发达,亟待发展壮大和振兴。而农产品加工业是否得到了振兴,主要体现在食品工业能否得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能否得到大力培育,市场流通体系能否得到大力健全等。

第8篇

一、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一)同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江西省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相对滞后

在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高达70%至80%,我国仅为30%至40%,而江西省更低,真正具有规模的转化率不足20%。这些事实说明,江西省农业技术创新绩效比较低,创新过程存在许多障碍因素。全省农业技术创新的空间相当大,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工作大有可为。

(二)同农业龙头企业创建之初比较,江西省农业技术创新工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中国加入WTO后,相对落后的中国传统农业受到了发达国家高度市场化的现代农业的挑战。现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全省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竞争亟需提高。在市场竞争需求的推动下,全省农业技术创新工作主体已逐步由政府转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的决策管理层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农产品只有在科技含量上高人一等,才能在市场竞争上胜人一筹,农业龙头企业必须紧紧依靠农业科技创新,降低成本,优化产品品质,才能增强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玉山县江西三清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例,企业起步阶段的产品大部分都是初级农产品、贴牌产品,消费对象是旅游团购和机关单位购买,主要是开发本地名特优农产品,由于资源和市场有限等原因,很难进行规模化生产,企业难以做大做强。为了做大做强企业,几年来,公司每年都从企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2002年拿出科技创新资金50万元同南昌大学中德食品工程中心合作,共同研发从红薯渣中提取《高活性膳食纤维技术》,2004年拿出36万元,同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合作,用于研发红薯营养全粉技术。2008年拿出60万元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引进安吉白茶、金观音等茶叶新品种,推广标准化5000亩茶园建设。目前企业拥有的专利有3项:①高活性膳食纤维;②红薯营养全粉;③速溶葛粉。企业由自主研发创新到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对人才使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先后采用兼职、讲学、科研顾问的方式从科研院所引进高级技术人才9名,采用送出去的办法,企业送出技术骨干30名到科研院所、学习充电,通过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之路。同时公司设有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茶叶研究所等开展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创新。目前销售网络已遍布全国,在全国大中城市设有分公司、办事处配送中心15家,建立销售网点3500多家,设立专卖店8家,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三)政府扮演角色得到有机转化

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包办一切逐步简化为提供服务,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从政府转变为农业龙头企业。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新思想的产生到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的有机结合。政府应以市场机制为推手,逐步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投资者和受益者。让农业技术创新成为农业龙头企业迅速成长的增长点,优秀的农业龙头企业成为江西省农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使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完成从初级农产品加工到具有核心技术的,以自主创新为发展方向的战略转型。

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技术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农业技术创新制度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创新制度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虽经变革,仍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这一制度下的农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即从研究开发到推广应用完全受政府行政手段的支配。政府依据资源结构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增长的瓶颈制约,以提高科研资源的利用配置。同时借助行政手段为核心的农业推广网络将技术全面推广。这一制度在基础性农业技术推广上行之有效,但伴随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需求开始演变为市场行为,成本与收益以及市场竞争寻向逐步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风向标。现行的农业技术创新制度暴露出以下问题。1.技术供给的激励结构不合理,现行的农业创新制度不能有效地促使科研机构、企业及科研人员对变化的技术需求作出积极有效地反应。从而造成科研机构技术成果和社会研究资源无法转向农业技术创新,造成技术供给的滞后和短缺。2.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不能及时联姻。现行技术市场未发育,无法利用市场这一信息沟通渠道。

(二)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管理决策者对农业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受计划体制思想影响,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决策层还未能认识到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农业龙头企业自身而非政府,因而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要认识到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的重任只能由农业龙头企业来承担。只有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业技术创新,才能带动中小企业和个体农业生产者形成群体规模,最大程度地利用、集成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才能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向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把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农民作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发展现代农业要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认识到强化技术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2.阻碍江西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因:①资金缺乏;②信息来源不畅;③技术开发成本高;④缺乏技术开发人员;⑤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⑥缺乏完善的技术市场。

三、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农业龙头企业积极主动开展技术创新

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更应该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龙头企业应根据需要,密切跟踪本领域科技发展国内外动态,积极寻求科技信息,根据市场需要主动开展技术创新;要积极主动地与科研院校联系,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科研单位的科技资源,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同时,龙头企业之间、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之间也要加强技术合作,共同提高发展能力;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想方设法提高人才待遇,为人才开展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同时通过与科研单位开展联合创新,设立教学试验基地,选送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校深造、吸引科研单位科技人员来企业工作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不断加强技术创新队伍建设。

(二)政府导向与推动

第9篇

内容摘要:农业的多功能性既是农业历史进步的结果,也是当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方向。随着产业优化升级战略的实施,农业功能的多样化将得到全面发展,农业的内涵与外延明显变化,与其他产业部门的融合空前紧密。本文着眼于从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整合与配置农业资源,研究产业优化升级战略对农业多功能性的影响,提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与其他关联产业部门结合,并使其他农业形态的发展及功能的发挥获得战略支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词:产业优化升级战略 农业多功能性 影响

农业多功能性是农业除了提供食品、纤维等商品产出的经济功能外,还具有与农村环境、农村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农村生存与就业、食品质量卫生、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村农业文化遗传以及动物福利等非商品产出相关的环境和社会功能(陈秋珍等,2007)。农业多功能性跳出了“小农业”的狭隘范畴,从“大农业”、现代产业体系角度重新定义农业,将农业内涵和外延扩大,强调了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这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支撑。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农业,农业的多功能性既是农业历史进步的结果,也是当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方向。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产业优化升级战略

产业优化升级对推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持续、协调、快速的发展,都是以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动为前提,是通过产业优化升级来实现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必须常抓不懈的重大战略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过渡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高增长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并存的态势(王岳平,2008)。一方面,产业发展的基础、规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我国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平稳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尖锐,产业之间、区域之间、产业内部的不协调问题突出,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第二产业尤其是高消耗、高投入的重化工业,而工业的发展又以环境、资源的巨大损失为代价;农村地区发展滞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缓慢;现代服务业比重低。在新的时期,我国的产业优化升级战略将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战略重点将由部门之间的比例调整转向强化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为主的功能性调整,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外部效应,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优化升级战略对农业多功能性的影响

我国在经过了长期的以工业为主导的非平衡发展过程后,当前已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平衡增长关键时期。实施新时期的产业优化升级战略,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将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形成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战略将全面影响农业,带动传统农业向以多功能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迅速迈进。可以说,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本身就是产业优化升级战略的题中之义。实施产业优化升级战略,对我国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详见图1):

(一)产业优化升级战略强调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联动

一个地区的最优产业结构和最适宜的技术结构是内生于这个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在我国全面发展现代化工业不可行,必须根据功能分区合理配置不同的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基于自身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农业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将重点发展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形成新的产业功能分区与布局;而工业发展比重大的城市内部也会根据资源情况布局相应农业,发挥农业的食品保障、休闲观光、生态保育等功能。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与嵌入,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资源要素优势充分发挥的产业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不再边缘化,而是产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农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将进一步强化,在区域经济平衡稳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实施产业优化升级战略加剧了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表现为产业间的相互渗透,产业界限趋于模糊,新兴产业不断涌现。随着产业优化升级战略的实施,产业融合将提速,在农业发展领域,将出现三种新的产业融合方式:农业产业内部的融合,即农业通过生物链把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等产业重新整合,从而融合形成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等新的农业形态;农业与外部产业的融合,主要是渗透型融合,即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实现功能互补,从而实现产业之间的融合,主要表现在农业向工业延伸和服务业向农业延伸,这种产业的渗透融合形成了大量新兴产业,比如农业与工业融合形成现代食品工业,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融合催生了旅游农业或生态观光农业;新兴产业的替代融合,例如电子网络技术向农产品流通领域渗透而产生了物流、连锁经营等农业现代流通方式,产业融合丰富了农业多功能的内容,优化了农业资源的配置。

(三)优化和提升农业内部产业结构

农业分工分业的深化,将使农业形态更加丰富。我国传统农业基本以种植业为主,而种植业又以粮食为主,林牧副渔所占比重很小。现代农业则注重农业内部的分工分业,偏重于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协调发展,偏重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使农业多功能性突出显现。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状况将发生结构性变化,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一方面,随着产业优化升级,工业对农业的原料供给需求将发生变化,农产品的应用范围不断延伸,不仅满足食物和纤维需要,还向制药、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等更宽阔的领域扩展。另一方面,从农业的食物保障功能看,随着经济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对于农产品需求的档次也随之提高,农产品生产必须由注重数量向注重提高质量方向的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原材料农业、食品工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加工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多种形式的农业将引来新的发展时机。

(四)实施产业优化升级战略

一方面,农村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形成农业资源利用的新模式,农业多种功能得以有效开发。随着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加快,与农业相互交融,农业除生产之外的其他功能得到有效开发与拓展。譬如永川茶山竹海的茶产业就是典型的融茶叶采摘、加工包装、休闲品茶、旅游于一体,体现出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种功能。服务业快速发展,与农业相互交融。另一方面,多功能农业所具有的产业形态更丰富、产业链更长,分工分业的农民和专业化各部门间的协作、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等都需要通过服务来解决。而随着产业优化升级战略的实施,农村生产业和生活必然加快发展,为多功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服务平台和有力保障。

(五)技术进步决定农业多功能性发展水平的高低

技术进步对农业多功能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形成新的农业业态,促进产业创新,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影响和改变了传统产业产品特点、生产特点以及增值空间,形成新的农业形态。如生物化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产生了生物质农业这一新的产业形态。促进了农产品品种的优质专用化,保障了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的变革,机械作业、设施农业、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先进种养殖方法、动植物疫病防疫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手段将广泛采用。推动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制度的变革。新型生产方式、生产经营组织涌现,农业向商品化、社会化、集约化方向迈进。生产制度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加快,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农业信息化。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科技培训的广泛开展造就大批学科技、用科技、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

基于产业优化升级战略的要求加快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

(一)实施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

优化农业各部门之间及内部的比例结构,促进农业分工分业的深化。一方面,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注重保持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平衡,同时各部门内部注意多样化与平衡发展。扩大农业外延,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配套产业及关联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发展主导产业为基础,打造优质高效农业。实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选择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扩大优质产品在整个农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实现农产品生产以大路货产品为主向以优质品种为主的转变。在这一过程,要注重农业产业带、产业园、特色镇、专业村的建设与示范作用,推进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发展。

优化农业布局,因地制宜地谋划农业功能与产业拓展,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形成不同区域的农业主导功能定位与功能的区域布局。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资源环境的多样性不无关系。由于各地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农业各项功能发展的程度、所起到的作用、人们关注的程度是不同的。优化农业布局,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与特点,考虑农业多功能的区域差异,进行农业多功能区域布局安排,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区域农业主导功能与拓展方向,对于科学合理地开展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拓展农业形态与功能

加快农业与第二产业的渗透与融合。运用现代工业的理念与经营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积极探索农业工业化。农业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包括:对传统农业进行市场导向的工业化改造和经营,建设标准化、专业化、工厂化和高质化的大农业,加快农业设施化、机械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加强农业基地、农业园区等类企业组织以及农产品现代销售网络的建设;延长产业链,将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农村支柱产业来抓,组织农业制成品生产,真正实现增值增业、工农融合;注重发展现代食品工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新型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与壮大农业企业,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

加快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农业还要与第三产业相结合,以农业带动旅游业、餐饮业和商贸业等的发展,同时以第三产业带动农业及农产品的价值提升。注重现代农业生产功能与旅游、生态保育功能的有机融合,积极发展旅游生态农业。发展旅游生态农业必须注重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一体化和有机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与开发农业旅游、生态功能的有机融合,实现土里利用立体化,既发展了旅游业,发挥了生态保育功能,又直接推动从传统农业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现代农业转化,最终使得农村经济在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与渗透中得到发展。

(三)充分发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作用,尽快实现农业多功能发展

加强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最明显的表现是其对农业技术的改造。主要包括: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机械技术,提高农业作业中的机械化程度,在农业形态上,优先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立体农业等技术密集型农业;将更多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农副产品加工,建设现代食品工业;优化农业技术体系,改善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物农业,在生物育种技术、生物农药技术方面取得更多突破。同时,还要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尤其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的有效管理。比如农业信息数据库、田间管理自动化、畜禽管理自动化、花林虫害的监测及防治、农产品信息服务等各个农业生产经营领域。

构建循环农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把产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加大农业污染的综合防治力度,实现产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对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成分分析,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增效。建立和完善农业废物回收和利用通道,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废物循环利用水平,将废物的最终处理量降至最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实现生产过程污染减量化,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建立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圈。发展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农田和扬尘。实施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循环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奇.多功能农业[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陈秋珍,John Sumelius.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7(3)

3.王岳平.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J].宏观经济研究,2008(11)

4.尹成杰.农业多功能性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7(07)

5.吕军.产业融合与我国多功能农业建设初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9)

作者简介:

第10篇

1面临的问题

1.1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各级部门对农业的投入还有很大的随意性,影响了农业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由于投入不足,我国现有的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都还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大多已超期服役,无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影响,导致抗灾能力明显下降。

1.2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

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双重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巨大差别,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割裂了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农业和工业产品价格巨大剪刀差的存在,导致农产品价格低廉,束缚了农业经济发展。而农民通过剪刀差向国家提供的资金,又不能在城市形成应有的投入产出效益,也未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1.3农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农产品加工项目尤其是初加工项目投资较少、审批较快、易于生产经营、市场广阔且投资回报率较高,所以外商选择投资项目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而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因所需投资较多、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外商更缺乏投资兴趣。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外资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1.4农业标准化建设不容乐观

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水平很高,而当前我国许多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据了解,我国现行颁布的2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业方面的标准只占10%左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也为与国际接轨带来极大困难,使农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优势。

2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2.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研发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循环农业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2.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2.3加快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硬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改善基本生产条件,配套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营造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硬环境。同时,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各类资本投入的引导作用,创造条件吸引外商投资农业领域。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整治各类环境污染。健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为外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农田灌溉;发展趋势;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节水灌溉技术只有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得到广大农民的真正拥护,才能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我们应加大对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使全社会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通过对农业用水需求进行有效调控。削弱低效益膨胀型的用水需求,杜绝无效益浪费型的用水需求,促进节约农业用水的需求,从而推进节约灌溉技术发展。

1 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目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地面灌溉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地下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不仅是节水的需要,也是农业现展的需要。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节水型地面灌溉技术

主要包括畦灌、沟灌、膜上灌、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畦灌技术通过防渗沟渠及管道将灌溉水引入畦田,水层在沿畦田纵坡方向流动过程中逐渐入渗,使地上作物根层达到湿润的目的,该技术主要适用于小麦、谷子等窄行距密播作物。沟灌技术指在作物行距间开挖灌水沟,灌溉水在沟中流动过程中,靠重力和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的灌溉方法,主要用于棉花、玉米宽行距中耕作物。膜上灌技术指在地膜覆盖基础上,将膜侧流改为膜上流,利用地膜输水,通过放苗孔和膜侧旁渗给作物供水的灌溉技术。

1.2 节水型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用管道代替水渠将灌溉水低压输送到田间的技术,低压管输水系统接按照组成部件自由程度可分为移动式,半固定式,并固定式3种。

1.3 喷灌技术

将水经过加压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洒落到地面的一种灌水方法,按喷洒特征可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移动式喷灌。喷灌技术与传统的地面灌溉方法相比,它具有节水(一般30%~50%)增产(10%~30%),省地、保地、保肥等优点。喷灌所用的机具品种较多,喷灌专用设备的喷头的品种也非常多:摇臂式、垂直摇臂式、全射流式、蜗轮蜗杆式。常用的摇臂式喷头主要是:PY1系列、ZY系列影响喷灌质量好坏主要因素:喷灌强度、喷灌均匀度、水滴打击强度。

1.4 地下灌溉技术

地下灌溉包括:地下水浸润灌溉,地下渗灌。地下灌溉利用修筑在地下管道灌溉引入田间耕作层,借毛细管作用自下而湿润作物根区附近的土壤的灌水方法。

2 农田灌溉的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国情,节水灌溉新技术发展趋势有以下4点。

①节水灌溉技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今后攻关的重点是应用高科技术系统的集成,达到时,空、量、质上的精确灌水。②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③地下灌溉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推广速度较慢,但随着关键技术的解决,今后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④地面灌溉仍是主导地位的灌水技术。随着高效田间灌水技术的成熟,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⑤喷灌技术仍为大田农作物机械化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其研究方向是进一步节能及综合利用。节水灌溉新技术:①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②应用3S技术的精细灌溉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业率。③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

3 节水灌溉发展措施

3.1 农业节水措施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要十分重视农业节水措施的推广。这可采用水稻旱育稀植、抛秧、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深耕松土、中耕除草、镇压、耙耪、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以提高土壤对天然降水的蓄集能力和保墒能力。引进和优选抗旱品种和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等,也是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在干旱缺水地区应大力推广普及。就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而言,灌溉主要有播种前灌水、催苗灌水、生长期灌水及冬季灌水等种类。就发展到现阶段的灌溉方式而言,主要又分为地面灌溉、浇灌、科学灌溉等。地面灌溉是最传统的灌溉方式,包括沟灌和畦灌等。这种方式灌水不均匀,蒸发量大,容易表层土壤的团粒结构,形成板层,影响土壤中好气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浇灌一般是用皮管或洒水车浇水,是我国目前园林养护、蔬菜苗木种植等领域使用最多的灌溉方式。相对漫灌而言比较容易控制。科学灌溉是专业灌溉企业一直着力推广的灌溉方式,包括滴灌、微喷、渗灌、喷灌等现代化的灌溉方式。需要根据相应植物的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等做合理设计,制定相应的灌溉制度,适时、适量,合理灌溉。

3.2 节水灌溉符合农村实际。

为了进一步推动节水灌溉持续、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把科学规划摆在位,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期开发、注重实效”的原则,从全局和长远着眼,慎重决策,严格管理,以保证节水灌溉建设的合理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不仅是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节水灌溉技术如果不能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就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真正拥护,就不能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按照山丘区、井灌区、地面水灌溉区和旱作业区进行节水灌溉技术改造,结合各个地区经济条件确定重点发展及管理模式。

3.3 提高节水灌溉认识

农业灌溉用水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在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方面,必须加强水危机的宣传工作,推动全国人民养成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的习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简报、宣传标语、移动宣传车、网络等,整改以往喷灌、漫溉等粗放型用水方式,逐步向集约型节水灌溉方式改变。采用科学灌溉设备并实施扶持政策;大力提倡和鼓励节水行为,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在作物栽培上,主要针对农作物生长的特点,推广节水,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

3.4 加强科研和技术改造

伴随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节水灌溉设备制造业也可望能形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行业,成为中国加工制造业一个新的增长点。一项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有可能带动一个新的产业发展。改善我国传统灌溉方式,保持大力兴修水库,水利枢纽、集水工程的基础上,应大力加强科研与技术改造。结合我国各省市地区实际情况,自主研发具有中国特设的节水灌溉新技术,大力推动我国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必然依托于新材料、新设备的改进。因此在改进以往旧设备、旧材料等方面的同时,积极寻求和自主研发轻质、高强、智能性的绿色环保材料,实现节水灌溉材料设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磊.节水灌溉自动化与决策支持系统的 研 究 [J].信 息 技 术 ,2008(5):131~

133.

[2] 陈平 ,王景成 ,金兆森 ,程吉林.设施农业雨水资源自压利用系统研究[J].节水灌溉,2002(1):11~14.

[3] 赵元忠 ,王爱华 ,粱仲锷.甘肃河西走廊推广滴灌发展高效农业的探讨[J].节水灌溉,2004(5):36~37.

[4] 张艳.混凝土防渗工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处理办法[J].中国科技博览,2010.,(3)54~55.

第12篇

生态农业是强农富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以生态农业促农村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多渠道筹集资金,抓好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建设。要突出抓好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节水灌溉等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交通、通讯、娱乐、餐饮、住宿、购物场所等设施建设,完善和拓展旅游功能。同时,做到基础设施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相融合,确保“生态化”。

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精品、生态农产品基地。按照“精品、生态、科技、示范”的农业发展战略,以精品、生态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从培育区域竞争力出发,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升级,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同时,积极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工作。

争创生态品牌,强化农业的生态特色。把“走绿色路、创生态品牌”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路径。按照“集中、整合、提升”的原则,抓好优质果树、栀子花、无公害蔬菜、韭菜、商品兔、观赏鱼等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农业品牌。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果、蔬等农业主导产业,突出“扶优扶强”原则,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食品加工销售领域,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规模生产,发展高科技农业、效益农业,从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使企业与农户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公担”的利益新机制。

加快农业工业化,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弥补农业加工企业的空白,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鼓励企业与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联姻,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农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名特优产品。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营销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业务联系,加大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力度。

强化质量监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对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每个环节的规范化操作。一是加强对产前的管理,产前种子的种类、肥料的要求、农田土壤质量的保护等均要符合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的要求;二是加强对产中的管理,即要强化生产过程的农事操作,要求采用保护性耕作措施,少施化肥,慎用农药,尽量减少或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产品的污染;三是加强对产后各个环节,尤其是产后加工、运输贮藏等的管理,要按规范使用添加剂、防腐剂等。只有清洁的生产过程,才可能保证食品源头的“绿色”。

发展生态旅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回归自然的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休闲的主要方式。因此,要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建立生态观光农业基地,推进观光农业发展。一是在科技示范园、生态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让城镇居民节假日到果园、菜园通过摘水果、蔬菜等自娱自乐的方式,充分享受农村的田园风光;二是举办诸如“生态农业休闲观光节”之类的活动,搭建促进农民增收的平台,引导、扶持村民发展经果林、特色养殖等环保型产业;三是建设配套完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高标准城市文明社区,建立若干个集吃、住、玩、游于一体的农家乐,以吃农家饭、游农家果园、摘水果等方式打造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布依新寨,吸引外来游客旅游观光。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生态农业建设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实施起来才会事倍功半。要结合农村工作、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推广,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倡导科学,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提高生态农业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作者系贵阳市小河区区委常委、副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