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时间:2023-09-25 11:3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经济管理;改革;建设

1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多,地区范围大,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这也就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局面,如何平衡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当代农业经济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发展农业经济需要农业经济管理者有效的协调;最后,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与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相适应。

2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基层政府认识不到位

在当下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政府对发展农业经济的认识不充分,国家在许多地区推行了新农业建设,然而,许多基层政府没有充分掌握新农业建设内涵性的东西,忽视农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位置,因此,新农业建设带来的效益并不大。

2.2农民群众信息化意识薄弱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信息化生产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然而,处于经济不发达、交通闭塞的偏远地区,农业种植区教育和信息技术水平有限,农民群众信息化意识薄弱,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力,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了生产水平的高低。

2.3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核心动力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去大城市工作,从而导致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许多走出去的劳动力不愿意重返家乡参与到农业建设之中。加之青壮年的外出务工,也造成了农业建设力量的缺失。

3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基层政府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

对于解决基层政府对于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到位的现象,首先应当使基层政府明白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深化改革农业教学模式,发展农业教育事业,为农业经济管理培养有用人才;另外,基层政府应加强人才流失意识,树立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同时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修缮破旧房屋、道路,加快自来水工程建设,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修建农业文化体育场所,提升农民身心素质。

3.2给予农民、大学生优惠政策,吸引青壮年、大学生回乡建设

农业建设缺乏技术人才,这就需要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到农业搞建设。国家应适当给予农民、大学生优惠政策,鼓励其回乡建设,这不仅解决了农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难题。

3.3倡导保护环境,鼓励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并且良好的环境可以给予庄稼良好的生长环境。国家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工厂排放污水、废弃等污染环境的行为,严禁公民恶意放火、燃烧秸秆的行为。另外,政府应鼓励农民适当使用化肥、农药,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土地和地下水的污染。

3.4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

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基本上是产量扩大策略,如建国初期为了根据英美的发展步伐,而在农业开展了不正确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根据国内外发展需求来对已有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不能单单依靠提升农业产量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关注环境对农业经济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5借助信息化技术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果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可以推动传统农业经济逐渐向知识型农业经济过渡,从而为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提供便利。目前,随着“云计算”服务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其可以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丰富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以更好的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措施

1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融入各个行业的发展中,各个领域的发展规模也发生了很大改革,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是农业科技成果、农业加工经济的有效应用。在新农村建设日益推进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必须针对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实行相应的措施予以优化。基于此,阐述了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问题,总结了相应的优化措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

2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是贯彻并落实国家的政策、方针,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等条件,针对市场经济做好再分配,确保农业经济发展进入正规,有效地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农业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农业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发展联系十分密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科学发展,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为农村经济调节提供支持,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持续化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农业经济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局限性问题,合理地规划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实现农村地区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其次,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制度基础,有利于明确农业经济发展方向和地位,为后续农村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规范的制度作为支持。

3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但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现状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很多农村地区,农民群众不注重传统农业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导致大量农业经济无法实现有效应用,阻碍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在很多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无法清楚地认识市场环境,未针对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其主要原因还是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不健全,引发农业资源浪费问题。3.2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在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很多农产品生产效率相对较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相关部门缺乏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投入的资金有限。除此之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导致农产品生产效率有所下降,且各级农业部门投入的资金无法满足实际要求,导致农业科技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相关部门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需要强化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及时地发现人才、留住人才,为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水平。

3.3农业金融体系不健全

在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国农业产业在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资金作为支持。现阶段,我国农业金融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很难集中分配农业运营过程中的管理者,且农村金融单位无法发挥出农村政策的优惠作用,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无法有效地建立农产品衔接制度,导致农业生产应用水平有所下降,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未建立有效的连接体系,农产品经营者很难获取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农业生产体系得不到优化,无法实现精准化农产品加工的目标。

3.4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薄弱

在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全面、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无法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很难与时俱进地更新并补充自身的知识储备,严重影响着各项工作的有效执行,不能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预期目标。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农民群众的力量无法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建设新农村贡献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4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措施

4.1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实行全面、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还需要合理地规划并安排农业经济发展环节和流程,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在建立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管理部门需要深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当地农业发展水平等各项内容,以此为基础制定满足农村地区发展的经济管理模式,在合理征用和流转农业用地的基础上,有效地改善农村地区劳动力外流现象,避免出现土地闲置问题。除此之外,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还需要根据农村地区特色,合理地调整农业经济管理结构,实现农民群众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各个地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2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过程中,农业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农业经营管理人员需要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整体生产效率,为了有效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的问题,管理人员需要深入改造基本的农田基础设施,增设农机道路网、防护林网、农业电网、输变电配套设施建设,以实现农业作业的机械化。同时,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农田水利设施匮乏问题,管理人员需要注重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大力推广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农田,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农田基础水利设施运行的问题性,以创造更多的效益。其次,农业经营管理人员需要注重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力的提升,深入分析农产品种植、收获人力资本消耗量大的问题,农产品生产者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机械化作业方式,注重农产品机械装备总量和质量的提升,并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建设具备区域特色的农产品机械化作业模式。为了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机械化作业难度大的问题,科技工作人员可以大力开发机械化种植技术、收割技术,为油菜、棉花等农作物的生产提供支持。除此之外,农业管理部门还需要制定完善的农机具安全使用制度,建设规范的农机具维修市场,建立农机具第三方供给机构,形成农业机械作业的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为农民群众创造更多效益。

4.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农业经济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不断调整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金融扶持体系、农产业销售制度,为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支持。首先,根据农村地区特色和农产品项目,优化各项政策,实现特色农业到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生产的转变。其次,大力发展绿色农产业,以满足生态环保的发展要求,并创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当地农业的综合实力。最后,在农业经济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进现代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存储方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并加强农产品和当地加工企业的联系,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4.4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素质

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应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与时俱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另外,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效地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5结语

第3篇

市场化与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渗透于现代农业的各个领域。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是目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关键内容。基于此,从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入手,探讨提出若干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希望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突破性成就,但由于起步较晚,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是主要原因。因此,分析和探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1促进农村经济的产业化经营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和应用

信息技术的普及把农业经济管理推到了社会最前沿,农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农村经济不得不探索生存之路。信息化建设对加强农村的相互联系、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强强联合有着重要作用,能促进农村经济尽快走上新的产业化经营道路。

1.2帮助转变传统农业经营形式

传统农业经济管理形式单一,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较弱。将信息化建设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则能通过现代高新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措施改变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弊端,实现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管理和发展,将农业发展转变成资源密集型农业,实现知识化经营,改变传统农业和经济管理形式。

1.3缓解农产品供需两难的问题

随着各类惠民政策持续出台,农民生产主动性有所提升,农产品也获得巨大的扩展空间,但这也使中国农业经济进入了局部过剩阶段,国内大量农产品原料销往海外给他国造成倾销压力,而农产品跌价、难卖等问题又很难得到及时处理,势必会对农民生产主动性造成消极影响[1]。借助信息化建设与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购买商家与农民可进行自由沟通、商讨价格、售卖等,国内外商家与农户不仅能快速收集农产品信息,还能实时掌握价格变动情况,从而突破地域限制、及时推销农产品,缓解供需两难的问题,在增加农业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优化农业经济管理。

2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2.1加强农民培训,建设信息服务队伍

一是要重视培训农民,在农村普及信息教育,提高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科技素质和认识、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培养现代化的农村劳动者。二是壮大农业农村信息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站的作用,联合涉农部门,依托村组干部、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农业合作社等形成进村入户的农业经济管理市场信息服务网络,采取远程教育、在线培训、逐级培训等方式加强对信息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工作,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三是组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专家队伍,培养出一批既懂农业经营生产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积极参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服务于农业经济管理及决策,为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2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务必要有与之配套的保障体系,避免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一句空话。

2.2.1组织保障

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专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形成合力,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组织、管理和协调。

2.2.2政策保障

主要通过资金倾斜、政策扶持等体现,即银行要实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优先贷款、低息贷款等政策,有关企业和项目享有支持科技进步的政策扶持,并要扩大国际合作,给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所用进口物资征税一定的政策优惠,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咨询业务进行财政扶持。

2.2.3投入保障

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视作公共设施,等同于公共交通网络、自来水网络、煤气网络和电信网络等,方便农民使用网上服务;鼓励民营资本、外资、非电信企业参与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资主体。

2.2.4技术保障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确保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各类型项目开发工作都能得到国际先进技术的支撑,保证项目的有效应用,预防出现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

2.3建立多层次农业信息市场服务体系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政府为统筹背景,极易弱化组织和基层的行政管理功能,只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能力与优势,因此建立多层次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市场服务体系至关重要[2]。一是建立健全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在信息服务时有限定的标准。二是各级农业社会力量要坚持合作、资源、利益一致的基本原则,通过公益属性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因缺乏市场盈利性而出现的缺口进行弥补。三是充分考虑农业经济管理社会信息服务业巨大的和力及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将国家信息市场作为建立多层次信息市场服务体系的龙头,依据信息多级市场属性在农业产品生产与消费者之间建立全方位服务体系,开发农业经济管理信息产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3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将传统农业转化成知识农业、使农业逐步从信息化走向现代化是目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改革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势在必行,相关部门要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郭红涛 单位:河南省南召县乔瑞镇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创新

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农业生产、消费和分配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我国已逐渐成为农业大国,但距离农业强国仍有一定差距。相对于世界上的农业强国,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不足。由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局限性已逐步显现,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水平,并实现农业强国的目标,必须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进一步改善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20年代才形成相对比较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由于缺少管理经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缓慢。加上受到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我国广大农民在思想上仍具有保守性。科技人员和农民积极性不高、生产方式落后等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也引起了社会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1]。

1.1管理人员在思想上不重视农业经济管理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发展受到各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出台了相关的一些列文件,建立了规章制度并制定了保护农业的措施。但是管理人员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时,缺乏执行力,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另外,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管理人员思想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没有与时俱进。有的人甚至认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大力发展的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适当忽略,导致管理人员农业经济管理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落实国家的政策和制度,缺少执行力度,最终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农业管理人员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没有认清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关系,将二者分隔开来,进一步降低了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2]。

1.2农业经济发展与管理体制不协调

我国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也难以适应农业社会的结构,更加难以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于这种不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导致有些农业经济管理方法丧失了执行力,这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不利影响。此外,现行的管理体制在利益协调方面的表现也差强人意。这种体制的缺陷已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2.1促进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农业经济关乎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其中关键的问题就是农业经济管理。只有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才能落实农业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规范性,从而达到优化新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

2.2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人员的个人能力发展,由此导致科技人员工作不积极、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出现。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可以重新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3可以满足新农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农业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体系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是维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点。随着新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必须要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实处,实现管理的创新,保证新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同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得到满足。

3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具体举措

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可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从制度、技术、理念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以期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1管理理念创新

管理理念是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可以有效地保障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工作有效进行。首先,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培训上要不断加强。通过培训让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我国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的创新方案并应用于工作中;其次,不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思想方面的教育。要让管理人员用创新的眼光看待管理问题,不断突破传统管理体制的弊端;再次,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作为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要积极地倡导这种观念,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向广大人民宣传这种创新观念,让人民群众有所了解。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作,具有持续性,只有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得到提高,才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3-4]。

3.2管理体制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落后,对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管理体制是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也是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主体。目前虽然我国新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还是显得很薄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发展和管理体系,具体表现为农业经济投入不足、农业发展科研装备比较落后、农业科研人员收入水平偏低等。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优化管理制度中不合时宜的内容,不断完善全新的条例,规范农业经济管理的行为,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3.3管理方法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要基于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首先要创新农业经济资金管理制度,改变以往的资金投放模式,严把资金投放关,要根据不同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下拨科研基金,以便于科研基金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同时可促进各农业科研单位之间的良性竞争,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的进步。对于创新的科研成果,要将其转化成资金并继续投入到科研中,这样不断循环可以提高农业科研的水平[5-8]。同时,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积极地扩展管理经费的渠道引入管理资金,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能力,重点是要优化农业科研条件的相关内容,不断满足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需求;其次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3.4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完善与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健全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此政府部门可以启动专项资金,不断加大扶持的力度,适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便于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此外政府部门可以统一领导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各行各业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做好科学规划和布局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较传统的管理模式更加高效,信息化的发展可以直接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要充分利用现代各种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标准化和程序化发展[9]。

3.5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

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质,在进行管理创新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并始终坚持,要构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不断激发农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挖掘农业科研人员的潜能,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6群众利益管理方式创新

目前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问题层出不穷,群众与农业经济管理之间的矛盾也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无法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这就需要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创新群众利益的管理方式,保证该管理方式可有效解决矛盾,保障群众的权益,并最终实现统筹和协调。当地政府要加强自身经济职能和服务职能,以保障群众的利益为发展基础,让群众在出现有关事件后权益受到保护,也能够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快速化解矛盾。

4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实现社会的和谐、提高国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高效化,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深刻认识到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要认真学习最新的管理理念和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要时刻树立起正确的管理理念。由于受到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局限性影响,新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时,要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从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实行管理创新,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进而满足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目的是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为了促进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不断推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让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温翠青.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的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6(2):85.

[2]李冲,孙玉成.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办法探析[J].吉林农业,2014(16):2.

[3]薛敏.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35(6):218.

[4]孙海平.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5(13):51.

[5]何忠伟,王艳霞,夏龙.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23(S2):45-48.

[6]刘喜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5(24):16-17.

[7]王鹏.浅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J].现代商业,2015(3):54-55.

第5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促进作用;策略建议

在近些年中,国内农村经济取得了长时间的发展,农村行政管理将会发挥重要性作用。伴随着经济改革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现有的产业结构也会显著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与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特点。为了能够确保农村经济更为健康稳定增长,非常有必要运用一些必要的管理方法,来有效的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同时解决经济纠纷与利益纠纷,使得改革工作更为顺利,彻底的展开,以此来使得乡村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提升。

1有关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进一步展开本文主题内容分析之前,需要对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有一个相对清楚的认识。具体的作用表现为以下方面:

1.1大大提升农村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能够使得农村范围内的生产资源,来展开统筹规划,从而依据农业生产目标,来优化配置各项资源,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问题,从而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切实实现增产增收目标,最终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现有乡村步入到振兴之路[1]。与此同时,农村经济要想使得转型发展目标得到实现,寻找全新的经济增长要点,也就需要依靠农业经济管理的手段,来对可利用的资源展开规划,整合利用农村资源,来使得全新的经济项目得到实现,提升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切实的实现农村资源不断增值的目标。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实施,必定能够使得农村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升。

1.2使得农村经济活动的行为得到规范

在农村经济发展之中,大大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构建更为全面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来确保现有体系,能够有助于农村经济活动行为,来形成最为有力的规范,避免盲目主导农村经济发展决策,在根本上使得农村经济风险问题得到降低。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状态可知,因为缺少更为统一管理机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也就存在较多的问题与情况,难以科学有效的加以解决。然而通过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进一步的提升经济管理专业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以及技术保障,调动农民参与农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为农村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帮助。

1.3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农业经济管理的持续发展,能够更为直观的获取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信息。借助对信息的对比研究,将会获得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为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奠定更好的基础。其次,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还能够科学实行管理制度,将会更为理想的规范现有农业人口的行为,进而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与领域处于日渐优化的状态。与此同时,还需要严格的执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能够实现农业资源的科学合理分配,以此农业人口的农业经济效益,进而促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还需要实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能够有效改变农村人口的传统观念,进而持续的优化农村人口的工作模式,确保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目标真正得到实现。通过这些方面的内容研究可知,农村经济必定会得到更好保障[2]。

2有关农村经济发展中现存的相应问题分析

依据国内农村经济长时间发展能够了解到,在发展过程中常常还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能够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些方面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需要予以明确:

2.1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显然不足

从城市居民来看,农村整体教育工作开展明显较为滞后,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农村自身的经济条件的确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其次是农村没有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直接忽视了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农村区域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往往都会因为生活的原因,前往到城市安家,进而也就导致了农村年轻人员出现匮乏,农村留下的人群都是年纪较大的人,外加农村知识人才缺乏断层的问题日渐突出,假如长时间的积累下去,那么必定会大大阻碍农村经济的稳定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城市经济又在持续发展,最终城乡之间的差距必定难以挽回,也就不得不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从这些方面的研究可知,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明显不足,所以需要对此高度化的重视[3]。

2.2有关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

虽然在国内社会持续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常常也会表现得更为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但是对于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带来明显显著的问题。具体展现为:其一,农业生产灌溉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进而使得水资源遭受到浪费,并不利于国内淡水资源的长时间运用。其二,农业生产种植也会不可避免的运用化学药剂,但是由于农业人员尚未把握好化学药剂的运用数量以及模式,因此大大损害了土壤的结构,必定会污染现有的空间,这些方面的内容都会为国内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隐患问题。再次,农产品的加工常常也会形成较多的废弃物,产生的废弃物并不利于清理,因此累积起来的问题,还会造成环境的问题。最后,相关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发现了土壤荒漠化问题渐渐明显,同时因为生产用药的不科学性,还会大大影响国内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处理,最终对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定造成影响。所以,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确需要投入更多的重视,确保这些现有的问题将会得到最为全面的解决。

2.3国内有关政府部门投入力度还应当全面加强

虽然从长期发展来看,国内政府部门极为重视农村经济的长效化发展,但是,由于我国自身的人口基础极大,农业面积极为广阔等客观性的问题存在,也会直接导致政府部门的具体投入量,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其中表现出来的不足还越来越明显,如果长时间以往后续的隐患问题,将会直接的表现出来。将国内当前的农村基础经济情况研究分析得知,国内政府部门投入,应当大大注重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并且还需要制定出台同政策措施切实有关的条例,将这些方面的基础要点结合在一起,当这些方面的要点得到落实之后,那么才能确保当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真正有效的满足农村经济工作开展的根本要求。通过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可知,能够清楚的了解到政府部门投入,需要得到更为深层次的加强,进而才能使得农业经济效益得到实现,缩短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差异。

3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根据有关人员的持续研究可知,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信息化的水平明显不高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状态,农业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模式、生产管理,都在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然而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管理,所含有的信息化水平不够高,信息化管理工作处于一种起步的阶段,管理的模式也落后于时展的需求,部分偏远地区更有甚者极少的运用现代化的农业作用模式,所以经济管理信息水平明显滞后,这样不仅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还会直接给农村信息化发展带来极大阻碍。因此,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显著提高,需要得到有关人员的全面重视,力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2政府经济管理模式的更新还相对缓慢

农业始终都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直都是国内党以及政府需要重视的方面,尽管有关政府部门应当要实现对农村地区多项帮扶政策的制定,但是因为国内农村占据着较多的经济来源,这样就导致了出台的政策依旧很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还需要注意的是,政府部门需要农村发展实际着手,具有针对性的增加物力、人力以及财力的投入,更好的制定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情况与优惠政策制度,将发展的方向制定为农产品深加工,进而必定能够使得农村经济稳步持续化发展。

4有关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的分析

根据前三个方面的内容分析可知,农业经济管理的一些内容,在了解这些前提内容之后,接下来也就需要对科学的管理措施加以研究。具体措施可以参考以下要点:

4.1大大加快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切实的打造现代化农业体系,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有效的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大大实现农业资源信息高度共享,为合理配置农谷才能资源提供最为理想的技术支撑。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内容:首先,建设信息化网络。地方政府需要在农村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在农村与农村之间、乡村与企业之间的机构,需要切实构建沟通桥梁,避免出现信息闭塞的问题。农村地区需要构建农业网站,对外宣传当地的农业种植模式、农产品品质情况,农业资源运用的情况等,进一步的使得农产品销售市场得到扩大。其次,应当购置信息化设备。地方政府还需要给予财政资金以及优惠政策支持,调动所在地农民与企业认识购买信息化设备的积极性,为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提供根本的物质保障。所以把握好此项技术要点,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

4.2构建完善科学适当的规章制度

国内农村地区的经营管理工作,应当要切实的遵守有关法律制度,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也需要得到提升。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管理人员不应当与现实分开。它需要符合农村经济特点,管理也就需要更为专业。只有在满足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构建可靠、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才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首先,需要制定执行农业以及管理责任的制度,以此来将每项决定和所有的事情予以分配,并且还需要明确职业以及工作的职责。其次,则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农业管理规章制度,有效减轻农民负担,将财务工作效率的提升作为工作重点,同时确定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与程序,以此来完成各个项目的任务。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都是重点核心,需要对此予以高度重视,进而才能使得规章制度的制定,能够为实际工作开展所服务。

4.3大大加强农业财务管理要点

财务管理工作始终都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关键内容,在农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彻底治理账务混乱问题,严格的执行收支两条线路,推进财务管理工作,进入到规范化的运行轨道当中。具体措施要点:其一,完善制度建设。农业农村部门需要构建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非生产性开支展开严格化把控,杜绝出现挪用公款行为,及时的结算各类账目,理顺农业经济运行秩序。其二,实施财务公开。农业农村部门需要对公开有关账务展开研究,主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农民群众的监督,做到账务透明化,确保各个项目的经费都得到专用。其三,控制集体债务,农业农村部门需要加强农村集体债务的控制规模,使得村级债务得到化解,使得乡村资金压力得到缓解,最终真正有效的维护农村的经济秩序。因此,加强农业财务管理的水平,需要得到全面重视。

4.4切实注重农民群众的基础环保意识

在当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性也在持续提升,然而农业领域的环保工作,对于国内农业经济的持续化发展将会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这也就需要不断的强化民众的环保意识,尽可能的减少农业生活当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具体操作上,第一,应当对工业用地与农业用地展开合理的规划,尽可能的扩大两者之间的距离,降低工业生产对于农业环境的影响,进而使得农业生产的活动能够在更为健康与稳定的环境下发展。第二,还需要大大强化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依照有关标准来对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展开处置,防止出现燃烧秸秆的问题。第三,还需要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环节中,尽可能的投入足够的资金成本,及时的应对处理已经发生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营造出更为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使得我国农作物的生产数量真正得到有效提升,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最为有利的支持。

4.5积极学习更为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经验

除了上述几个要点之外,接下来还需要切实对农业经济发展经验予以把握,因为掌握科学先进的农业经济发展经验,将会使得自身所在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上升的稳定性更为良好,同时还能够使得农业经济的效益得到根本性的实现,促进农业人员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先进的经验的时候,不能一味的学习与照搬先进经验,而是要对经验展开科学甄别,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出科学有效的改变,这样才能使得经验的作用得到体现。因此,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需要得到研究。

5结束语

通过以上文字的分析研究,相信随着专业人士的把握与实践,必定能够使得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在实践中,就要把握到相关要点,对相关措施有效落实,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巴格那,米志蓉,张悦.基于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健全的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22(4):55-57.

[2]刘伟敏.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J].智慧中国,2022(02):87-88.

第6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发展建议;探索思考

1前言

中国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的重要不言而喻。但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起步较晚,农业经济的管理很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而现代化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并不多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目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弊端。由此,现阶段,注意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2.1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低

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是实际政策的执行者,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少管理人员仍然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严重滞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而且,不少管理人员信息不畅,新颁布法律法规不重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效果,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农村经济管理与农业的发展相脱节

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我国没有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建立相应和配套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相脱节。无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指导,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2.3农村经济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现在的中国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就管理技术层面而言存在诸多不足。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仍然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技术和方式,缺乏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受此影响,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效益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未来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3.1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

未来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模式是大趋所向,就目前而言,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基本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而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要求我们从现代化的角度考虑问题,重新审视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处理好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2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能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损耗,更为便捷地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指导。而且,信息时代越早来临,实现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夙愿就越早实现,也就更有利于国内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农村经济管理迈向产业化

迈向产业化的发展趋向,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发展途径。通过产业化的发展,国内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将更高。同时,产业化时代的来临,将有助于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能大大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和发展制度,就能够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高新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战略结构的调整,培养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4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建议

4.1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

搞好农业经济发展,思想上,就应该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地方农业发展部门应针对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出台对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经济培训和教育,让民众更清晰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4.2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

就农业经济管理而言,保障农民整体利益,是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尊重的事实。由此,地方部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协调各方利益,调节各方矛盾,切身保护民众的自身利益。地方政府能顺应时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4.3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能够对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促进我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应当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来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此外,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让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运用到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当中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大大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群众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5结论

顺应时展的现实需求,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将走向现代化、实现信息化、迈向产业化、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而顺应这些发展的基本要求,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利益的最大化,更好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东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6):264.

第7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术理论界对农业循环经济研究十分火热,对农业循环经济内涵、方法及发展模式进行了如火如荼的研究和探索,要用农业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模式改造传统落后农业产业,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状况、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将绿色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可持续地开发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点

1.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经济增长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循环经济以“绿色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不断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模式,其核心是生态环境保护、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是指以循环经济的理论为核心,在农业发展过程清洁生产与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相结合,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生态环境或农业生产系统的祸合,形成农业资源的多级、高效利用,节约农业经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实现在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获得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是“自然界—农业产品—农业废弃物—自然界”的形式,通过将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构建农业生产循环利用的生态结构,实现在农业经济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农业生产系统转变为集约型、生态型系统。

1.2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前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途径,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通过创新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经济资源的循环利用,将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精细、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农业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要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采用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农业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协调,从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三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将人看作是与自然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转变以往的以消耗农业经济资源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思想观念,通过不断创新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来实现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在国外学者研究中很少出现“循环经济”一词,而是将其替换为产业生态理论、零排放理论、生态农业理论、可持续农业理论等。美国肯尼斯•鲍尔丁[1966]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哥尔丹•馗格拉斯[1984]明确提出“农业可持续性”问题;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帕斯和特纳[1990]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概念;Loge,Emest[2008]产业生态理论主张通过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环境负荷降到最低,推动环境质量的提升,并注重产业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ZeroEmissions[1994]零排放理论主张废弃物也应是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通过技术手段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而充分应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达到无限小;美国土壤学家W-Albreehe提出生态农业(EcoligicalAgriculture),通过运用现代的农业生产科技手段,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相和谐的现代化农业;美国加州议会通过了《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提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既“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我们共的未来》(WCE(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一书中全面分析了世界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粮食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科学论证了忽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注重生物、自然资源的保护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生态破坏,农业经济就得不到健康发展。此外,发达国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支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

2.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循环经济”这一术语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中国,学术界从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方式等不同的角度对循环经济所涉及的范畴进行探索及研究。农业区域规划委员会和相关部门“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践”项目[1992],就有关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生产技术体系,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战略进行研究。吴天马[2002]《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并简单介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概念;马凯[2004]在全国循环经济大会上提出循环经济是一种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它的有效运行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用循环经济的思想来指导农业经济生产活动,有效减少了资源的消耗,提高了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郭铁民[2004]提出“循环型农业以生态经济学、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王鲁明[2005]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农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这种农业发展模式讲求农业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利用生态技术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何尧军[2007]指出把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经济生产系统,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以原材料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为重点,从而做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杰[2008]指出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建立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张学会[2010]提出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将农业生产废弃物转化为可供生产利用的再生资源,实现上游废弃物、下游新资源的生产模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唐思航、韩晓琴[2011]认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投入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农业循环经济及其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集中理论层面研究,对农业循环经济缺乏定量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研究。学者们更多的关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对区域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分析探讨和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程,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着很多问题,存在着诸多制约影响因素。

3.1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尚未全面树立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传统农业经济体制根深蒂固,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约束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科学的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是造成农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展,对农业技术的要求较高。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不能满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造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梗阻问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意识较薄弱,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视程度也不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严重背离了科学发展观,农业经济发展违背科学发展规律,一度出现盲目追求农业产量,严重破坏了绿色生态环境,阻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主体动力不足

在国外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政府倡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农业循环经济需要有政府、农业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才能推动其有效发展。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却不是很足。传统的政绩评价方法使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现阶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已经得到高度重视,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但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着“中央热”、“地方冷”的局面。既得利益使一些涉农企业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涉农企业是农业循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它们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农业生产成本的最小化而非社会成本的最小化。而生态环境意识薄弱使社会公众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

3.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缺乏政府资金和技术支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大量资金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农业技术体系和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尽管我国近年来一直强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不断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包括资金、科技服务、人力等的投入力度。目前状况是,“农”字企业融资难、贷款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项目投资周期比较长、收益率也偏低,银行因利益不愿投资农业经济领域,也不能有效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导致农业生产设备科技含量较低,农业生产技术设备落后,很难形成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缺乏农业生产技术支撑。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制度的不完善,必然导致了农业生产推广项目和农业生产科技成果脱节。

3.4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社会参与度不高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没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就很难取得成功,目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社会参与度不高,值得深思和改进。主要表现:一是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业绩行为导致宁可把资金和技术花费在业绩明显的方面,不愿意在成效不明显的农业循环经济下功夫;二是社会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关注相对较少、关注度不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宣传程度和社会教育不到位,培养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保意识不够,也没有鼓励人人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建设奖励机制和人人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社会氛围;三是许多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认知,没有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意识。一些农民资源消耗存在浪费,为了盲目追求农业产品产量,牺牲农业经济资源环境为代价,甚至带来了严重后果。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思考

为了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真正认识到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是保障农业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任务,它需要多方位努力才能够促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同时,还要积极学习国外经验,与国际接轨,让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国际化。

路径一:将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引入农业企业生产设计、农业企业管理、农业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企业应积极探索“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再生资源—农业再生产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统筹兼顾,发展农业再生资源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农业废旧物资和农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农业循环经济型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

路径二:建立政府扶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制度,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支撑。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资金、科技、人力等主导方面予以扶持。各级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扶持主要从融资、财政绿色补贴、绿色采购、贴息贷款、环保专项基金支持、增殖税和所得税减免等方面予以扶持,鼓励绿色消费,鼓励废物回收再利用以及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等促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科学先进的农业生态循环技术和先进设备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和保证。我国目前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现在以下方面:推广新型长效平衡施肥技术,加强生物农药研制与开发,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重视农业废弃物和生物质能源循环技术开发利用研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突出抓好农业资源节约和农业“零排放”技术,切底解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和障碍问题。

路径三: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加强农业重点行业、重点农业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及时向社会有关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综合协调开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信息咨询、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

路径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公民的全面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全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农民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和对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认知,通过学习和教育培训,自觉普及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知识,不断增强农民认知意识和责任感,让农民认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性。同时,最多限度调动全社会参与,鼓动人人为农业循环经济贡献一份力量,尽量减少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减少垃圾的排放,养成良好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农业资源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农业经济形态,需要由政府引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此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只有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才能拓宽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渠道。同时政府应将农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权更多的投放到农产品市场,政府加强对农业经济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和宏观调控。政府要采用农业循环经济政策引导方式,引导农产品市场主体绿色生产、环保生产、绿色采购等。

[参考文献]

[1]法玉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06).

[2]段发明,党兴华.基于熵值法和DEA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

[3]郭晓鸣,廖祖君,张鸣鸣.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

[4]夏蕾,马友华,栾敬东.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5]李倩.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6]孙勇.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些建议[J].农业经济,2012(09).

[7]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0(03).

第8篇

关于农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考

农业是民生之本。农业发展关系经济发展全局。作为百业之本,我国农业自从改革开放后政策变化就不太明显。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政策落实,我国正式提出了新的农业发展计划,这必将带动我国经济的全局发展。工农经济性质的变化以及新的发展趋势这些都必然会倒逼我国的农业经济格局新发展新变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这样的形势下必然也要提升和发展,适应新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1]。便是本文索要讨论的问题。

一、农业转型期经济新特点

(一)工农产业性质的变化

中国建国之始,效仿的是苏联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这一模式,自开始到改革开放这种模式为中国工业发展带来了莫大的好处,以至于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农业地位从封建王朝的百业之本沦落为工业、服务业的附庸。尽管农业在这段时间跟随工业快速发展的脚步,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是农业想要真正发展还需要等待契机。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工农性质的变化,我国的农业经济模式必须改变。农业经济转型改革,是为了平衡城乡差距,也是为了更好的增强国家农业宏观调控能力。目前经济改革大趋势下,我国农业转型已经具备了条件,国家农业转型期已经到来,农业转型势在必行。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

我国城乡经过了四十年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形态,格局,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城乡之间的二元趋势已经逐渐缩小,目前国家城乡结构想要进一步得到优化,必须不仅要在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福利状况和教育水平这些方面下手,更应该从农村发展之本农业经济着手整理。农业的发展,关系到了农村人均收入、城乡经济人均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和经济增速等方面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就必须要关注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必然与之变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在这样的状况下深入了解城乡发展趋势、差异,将城乡之间的二元发展变成社会经济一体发展。

二、经济转型期农业转型新变化

(一)我国当前的工农性质变化为农业发展学科带来的变化

农业经济的重心应该不仅仅是简单的农业生产,而应该更加紧密的关注国家工农业政策,国家工农业发展之间的联系。目前,我国工业反哺农业趋势正在不断增强,打破了传统的农业政策,其更加注重农业经济生产全过程的研究。产品的深加工、绿色产品的发展、农产品产销销售链的发展、互联网+与农业经济一体发展、农产品的生产质量监察等方面都成为今后农业经济研究的重点。

(二)城乡二元结构变化为农业发展学科带来的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问题倾注必要的、足够的关注。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传统的城乡经济正在一点点从量变向质变转化,农业经济结构在不断提升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性也随之提升。伴随城乡一体化,城乡经济生产要素的生产、流通、销售将成为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发展重点。

(三)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为农业发展学科带来的变化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2]动包含着农业生产、流通、销售等多个方面,其政策为农业转型提供了保障。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将会深刻的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走向生态化发展趋势,农业经济走向生态化是农业经济提质提效的关键,实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便是实现生态化。农业发展学科必然将会向着可持续发展方面发展,与新技术贴合性更强。其次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必然会对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缓慢、发展潜力不足、农业发展前景受限等方面问题进行解决,全盘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能力,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将会更具备自己的部门独立性,提升起产业联系性,挺高农业产业国际化水平。

三、面对新特点、新变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新发展

(一)差异化学科战略

农业经济转型期,是农业发展全方面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已经将农业4.0政策提上日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应该将培养专业的农业化人才提上日程,早日为国家工业4.0做准备。就农业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在此之外要提升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性,通过农业学科独立性提升来提升农业发展的独立性、高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培养可持续发展行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

(二)科研人才战略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想要做到转型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科研人才。人才是劳动力,只有提升劳动力素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才能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我们的科研人才,要能具备吃的下苦,收的住心、忍受得了寂寞、愿意风险和付出的精神。目前,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新变化引导下,其理论内容、教学内容、科研内容必然随之变化,要适应得了变化,将提升自己与建设祖国的伟大理想联系起来,提升科研人才比例,提高科研人员素质。

(三)学科互补性战略

当前,我们所需要的人才不再仅仅是只懂得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人才,而是需要懂得国家经济各个部门与农业经济之间所有紧密关系农业经济的人才。只有具备行业前瞻性,才能正确管理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学科发展提供广阔前景。这就是学科互补性战略的意义之所在,命脉之所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转型期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科研发展意义重大。要深刻了解农业经济转型,了解农业经济转型对农业经济学科带来的变化,培养农业学科人才,这才是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所应该做的。对政施措,这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提;众筹广议,这是农业经济发展学科发展的基石。要发展好农业发展学科,为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做好准备,真正为三农服务,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马维东.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3,(22):15-15.

[2]李想,彭德远.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5,(6):145-145.

关于农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策略探讨

摘要: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和生活,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形式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长期以来,人们过度的重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但却忽略了环境问题,付出了高额且沉重的代价,为此要在发展中调整方式。低碳经济讲究的是能耗低、污染低和排放少,因此对于我国这个农业大国来说,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非常重要。文章主要从我国农业入手,分析了发展中的存在的弊端,对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错略做了深入的探析,以期能够为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转变;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根基的稳固,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的稳定。由于长期在经济发展中没有足够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愈发恶劣,雾霾等生态问题逐渐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以更加环保、健康的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核心在于技术和政策的创新,提倡的是能耗低、污染低和排放少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要将此作为农业发展的方向,调整农业经济体系,才能确保我国农业走向健康、稳定的发展之路。

一、传统农业发展的弊端

(一)环境污染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民接受教育的水平相对较低,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因而在农业生产方面,很多人创新性不强,不愿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新技术、新科技,仍然沿用传统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不仅导致生产效率不高,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重金属含量超标,也导致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比较严重。随着工业的发展,一些企业开始在农村建立工厂,给当地土地带来了很大的污染,一些农民由于认识不到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而继续在污染的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进一步加剧了粮食污染的程度。

(二)农业科技滞后

农村地区一般都偏僻落后,农民大多都依靠种地和外出打工生活,整体生活水平比较低,再加上农村教育发展程度不高,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因此,很多农民的文化素质都比较低,对于新型农业科技认识不足,也不愿意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因此,在很多农村地区,农业科技推广与实施效果不是很理想,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低,农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

(三)农业产能偏低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都是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为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而且,国家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也将支持的重点放在了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的工业和服务业上,从而导致如今农业经济之后、农村地区落后的局面。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城市开始反哺农村,以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但是,因为农村地区广阔,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时日,因而,如今农村很多基础设施,虽已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问题却仍然存在,尤其一些落后、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其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土地生产能力不高。例如,农业必须的水利设施,很多农村地区仍然是沿用20世纪中期修建的那些,不仅灌溉能力不强,而且损坏严重,也影响了农业产能的提高。

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渗透低碳理念的重要性

低碳经济相关概念是在21世纪初英国首次提出。不同的国家,对于低碳经济的要求也不同。欧美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碳排放绝对量,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碳排放相对量。低碳经济实现的是世界各国的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低碳经济发展,以有效杜绝环境污染和气候改变,做到节能减排并促进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是一种强调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形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渗透低碳经济理念,将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土地、环境和大气的污染,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还能提高农民保护土地、环境的意识,以及生产创新的意识,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地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方式来进行耕作,这样,不仅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也会提高,最终,将会从整体上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

(一)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污染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的,在确保人与土地、与自然、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农业高效、高质地发展。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技术、新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产品污染。

(二)加强低碳经济宣传,提高低碳生产管理力度

目前,低碳环保理念在工业产业中,已经得到了大力的普及和宣扬,但是,在农业领域还没有进行大力宣传。农民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和理解还不够多,因此,在农村和农业生产中,要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和推广。在实行低碳生产的地区,要加强对低碳生产管理的力度,当地领导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注意培养典范和标兵,让更多农民认识到低碳生产的好处,这样,将有助于低碳生产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三)提高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低碳环保成本内在化

在推进农业生产低碳化的道路上,促进低碳环保成本内在化,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我国农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目标指导下,政府应在坚持市场调控的基础上,加大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根据农业生产实践,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规范农业生产行为,以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例如,低碳环保税就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它将环境污染的成本,融入到农产品生产成本中,利用经济手段,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环境破坏及资源浪费等行为,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农业发展与保护环境和资源协调统一。

(四)强化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人是生产的重要因素,在实行农业低碳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培养出一批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头脑比较灵活、肯钻研的带头人,在此带领下,因地制宜地发展低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往往缺少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而,培养出一批带头人,将有助于加快农业低碳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农民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对于快速推进农业低碳生产发展进程,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农业低碳发展的问题,我国尚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了规范低碳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国家必须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只有以制度和法律作为发展的依据与参考,农业生产才会真正走上低碳发展之路。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时候,需要加强对农业实际的调查研究,使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和完善,都切实符合农业发展的实际,符合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理念,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生产的转变和农业机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农业走上健康、良性发展之路。

(六)加强新技术指导和培训,坚持走科学化发展之路

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化的目的,就是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在实践中,应当加强对农民的新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合理配置低碳农业发展的各项资源,以促进低碳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国家积极倡导走科学化发展之路,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科技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将能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使农业、农村、农民都获得充分的发展进步。

四、结语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要改变传统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和平衡,大力开发和利用自然能源和太阳能等新能源,逐步的改善农村环境,做好产业结构及社会、发展、生态三方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绿色、低碳、健康的现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0(04).

第9篇

1.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自身缺乏信息化意识

从目前农业发展来看,大部分农业种植区域集中在较为偏远的地区,由于信息技术水平以及农民教育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促使实际的农业种植工作存在着盲目性,同时农民信息化接受能力相对较弱,这就使得农民针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接受程度并不是非常理想,对于先进信息技术以及先进农业技术设备缺乏做够的了解。作为农业生产主体,农民是农业生产中信息化技术实践者,因此,农民对于信息化技术实际接受程度直接的影响农业经济信息化推广工作。由于农民缺乏信息化意识促使农民农业农产品销售受到了影响,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受到了阻碍,直接的影响农业发展。

2.信息技术开发工作资本不足

在信息技术开发工作过程中,开发资本分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两种。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分析,虽然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也开展了相关教育课程,但是学生对于农村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以及向往,学生更加倾向于选择在城市工作,这就使得农业管理中缺乏高水平人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受到了限制。从目前农村发展来看,农村家长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能够走出农村,因此很少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缺乏人才支持,农业生产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从物质资本角度分析来看,经济建设工作更加集中在工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工作,对于农业信息技术投资投入并不多,因此,农业信息技术的科学合理工作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往往农业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化创新往往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有效开展。由于农业发展特殊性,资金不足不仅会造成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缓慢,还会造成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受限。

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策略

3.1 政府方面给予经济和政策的支持,有效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日渐丰富,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也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农业生产仍然是沿用人力生产和运输机械生产的方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制约了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由于农民资金有限,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投入方面并不是非常理想,政府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从政策和资金等角度给予支持与帮助,加大对信息化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以及信息机械使用的培训力度,转变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人才匮乏的问题,提高农业信息工作人员工作热情,促进农业经济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从农村的角度分析来看,需要认识到农业信息资源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重视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不断丰富农业信息,保证农业信息发展的科学性、真实性,进而为农业信息内容全面性以及完整性提供保障。因此,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农业信息化发展实际情况,有效集中农业信息,保证农业信息及时性,促使广大群众能够更加及时、更加直接的掌握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3.2 健全农业经济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大农业信息化研发工作

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较为完备信息化建设工作,农业经济信息推广工作就会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相关管理工作部门需要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农业信息化投资比重,不断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大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扶持力度。政府工作部门可以结合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引入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实现国内技术与国外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竞争,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快速发展。此外,还需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研发工作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的效率问题,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与科学技术发展相结合,相关管理工作部门需要在推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模式基础上,重视创新工作,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与种植产业、生物工程等相结合,实现全面性信息化技术研发工作,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宣传工作力度,提升人才综合素质

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地方政府工作部门需要给予经济以及政策方面的大理支持,这就可以利用会议以及媒体等方式传递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精神,培养农业技术骨干,给予农业经济管理技术以及人才方面的巨大支持。同时还可以鼓励农业技术骨干进行全面的走访以及信息技术推广工作,深入到农民日常生活中,为农民普及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建设的认识,提高配合积极性。在农业经济信息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日渐深入,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不仅需要农民支持,还需要信息化就技术高素质人才的支持,这就需要重视提升农业经济信息信息化技术,重视农业技术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实现信息化建设工作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目前农业信息化技术工作人员来看,大多为体制内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差,这就需要转变传统框架限制,构建信息化竞争主体,为农业与科技结合提供保障,提升农业技术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技术工作团队,促进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培养出符合农业信息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结束语

第10篇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精准扶贫;生产方式

近年来,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同时基于新时期之下,相关部门针对乡镇农业经济工作的开展,进行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从而推进了乡镇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着新时期发展乡镇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对现阶段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策略的实施,致力于实现乡镇农业经济的全面提升。

一、新时期发展乡镇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根据对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新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其他时期相比明显较快[1]。而想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全方面发展,不断扩宽发展空间,需要将目光重点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并且需要对经济发展观念进行不断地更新和优化,同时依托于信息化技术之下,能够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针对乡镇农业经济而言,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整体综合经济实力,因此,需要对乡镇农业经济进行不断地重视和关注,并且从基层角度出发,将农业价值链进行不断地延伸和拓展,实现农业经济发展联动机制的良好构建,同时不断地促进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不仅需要重点关注农业生产服务业的相关情况,还需要认识和了解农产品加工业的实际情况,从而通过多种发展途径,逐步推动乡镇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现阶段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一)经济环境得到改善由于比较重视乡镇农业经济,我国进行了多种基础设施的建立,如水利设施等,同时建设了许多配套硬件,由此不断地改善硬件环境,扩展农业发展的空间。现如今,我国针对农业经济方面,出台了多种惠农政策,并且对农业科技进行不断地创新和优化,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2]。

(二)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以往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结构比较单一,新时期发展以来,不仅逐渐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促使其朝着个性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对于农产品而言,应用科学技术对其进行加工,能够促使其价值得到更加显著的增强。为了能够更好地贴合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需要进行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和调整,由此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显著增强。

三、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根据对乡镇农民的认真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而这同样会对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基于此种情况,想要实现乡镇的农业经济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在进行农业技术普及之前,需要先促使乡镇农民不断地增加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量,然后再进行先进技术的不断认知和应用[3]。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人员选择外出务工,而没有选择外出务工的留守人员基本上有几点特征,一方面是年龄比较大,另一方面,是文化程度比较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很难有效满足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应需求。

(二)经济发展观念滞后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相比,我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一些乡镇,其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明显是非常落后的。其中,不仅是由于地方政府没有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经济支持,而且针对经济发展方面的观念,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传统性和落后性。想要实现乡镇经济发展,首先需要对观念进行改变,观念无法改变,发展格局永远都难以拓展。而导致其观念滞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地区的封闭性,农民难以接触到外界的信息,无法进行思想和信息的交流以及转换。同时,由于创新意识的严重缺失,部分农民对于地方政府宣传的一些相关技术,没有应用的主动性。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我国已经出台过多种支持发展政策,并且政策内容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4]。但是根据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并没有发挥出其自身应有的价值。究其根本,是由于应用前期并没有向农民充分宣传相关政策,使得农民对于政策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同时在应用后期,由于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环节,使得形式化情况的出现。

(四)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较多首先,是农业和信贷之间存在着矛盾。针对农产品来说,其实际的质量和产量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主,以周期因素为辅。同时,通过长时间对农产品销售情况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其销售价格基本没有太大的浮动,并且没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农业投资,将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会不断地降低其提供信贷支持的信心和主动性,同时会对我国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其次,对于乡镇农民来说,他们基本上都会选择存贷业务项目,而对于债券等金融工具,乡镇农民并不熟悉,也很少会进行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金融机构便很难在农村发挥出应有的职能,更不利于乡镇农业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5]。针对农产品来说,其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和周期性,这不仅体现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还体现在农产品的销售环节中,在周期性较长的情况下,将很难保证信贷安全。因此,在信贷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很多金融机构都选择迁出农村,由此也就难以提供更多有效的支持和发展动力。与此同时,大部分的农产品都存在着收益低的情况,如果再出现自然灾害,那么,农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产量更是会大幅减少。而我国在农业保险制度方面的建设并不完善,因此,难以对乡镇农民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保障。

四、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农业经济发展观念,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观念决定行动,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转变观念是基础,并且需要从农业产业链角度着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节。同时,针对农业经济的实际情况,重点打造生态农业,实现传统农业的发展。针对工业来说,需要聚集发展新型工业,全面推进公路、铁路建设以及供水工程等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辐射带动第三产业,加大文化融入和旅游资源开发。针对加工行业,可以将其传统农业良好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实现乡镇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乡镇人民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6]。

(二)以点带面精准扶贫,全面提升民众综合素质水平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想要全面实现其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难度,最为有效的方式是提升精准扶贫的效果,同时注意秉承着以点带面的原则,从乡镇人民的综合素质角度着手,加强相关培训,对其进行不断地培养和增强,能够有效实现其综合素质的全面稳定发展。地方政府可以有计划的进行相关技能培训班的建设,并积极鼓励乡镇人民参与培训,加强培训宣传,促使乡镇人民真正地认识和了解到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和优势,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技术水平,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基础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具体来说,需要按照每一年年初所指定的相关经济工作目标,围绕着乡镇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这一主题,着力于解决乡镇人民更为迫切的和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其中,乡镇政府需要更加积极的争取物资和资金,号召乡镇人民来进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公路建设等。同时,还需要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有效建设,比如,加强和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乡镇政府需要认知乡镇农业经济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更新和出台新的惠农政策,为了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需要指派专人进行政策的监督与落实,对落实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完善[7]。

(四)革新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进一步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的革新,乡镇政府可以从信息化的角度着手,加强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的重视,进而提升互联网在乡镇地区的使用率和覆盖率,为乡镇农业的生产以及销售创造科学的信息化环境。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动之下,乡镇人民能够更为直观、清晰地学会一些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同时,依托于新型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理念之下,能够对乡镇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走向和供求关系做出较为精准的判断,进而掌握乡镇农业经济市场的实际需求,并开展不同的乡镇农业经济活动。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改善乡镇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为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乡镇政府要给予农民一定的支持和帮助,由此实现由点带面的经济发展效果的显著增加,进而带动农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

(五)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一方面,需要对金融环境进行良好营造,在大环境下,能够更好地促使农村金融体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防止和减少各种乡镇农业经济问题的出现。根据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过程的全面分析和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其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特征,并且形式和内容极为多变[8]。在这样的情况下,是难以有效对乡镇农业金融进行相应的监管的。因此,乡镇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并始终秉承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实行因地制宜的策略,进行差异化管理和监督。具体来说,需要促使乡镇农业金融体系朝着个性化、差异化以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需要从自身角度出发,对自身拥有的引领作用和职能作用进行充分认知和明确,并且能够科学、合理地应用在乡镇农业金融监管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模式下的金融监管模式的一种突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乡镇农业金融产业的发展。而且,依托于金融环境之下,无论是对金融机构而言,还是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框架来说,都能够焕发出勃勃生机。另一方面,需要重视和关注对相关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现如今,农村经济合作社正处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当下乡镇农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所在。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最为普遍的问题,即为缺乏活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经济合作社需要用更高的标准来对自身进行要求。与此同时,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经济合作社的扶持与管理力度,并能够始终贯彻乡镇政府提出的相关惠民政策,从而真正为乡镇农民争取福利。与此同时,需要将目光放在金融产品的开发上。相关金融机构需要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实时观察和分析,并以此为重要依据,对金融产品进行相应开发,进而不断地进行推广和宣传。与此同时,可以进行农产品期货形式的创新和开发,农产品的种类多样,不同的农产品,需要采用不同的期货形式,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农产品的风险管控能力的增强,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其保值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开展乡镇农业金融业务,相关金融机构需要充分认知和明确人才的重要性,并且促使其能够进行实时创新,这就需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培训制度,重点放在对员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增强的方面上[9]。

(六)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乡镇农业经济工作队伍针对乡镇农业经济工作人员,拥有专业的管理能力是关键,由此能够更好地应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实现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性。而为了能够有效地增强其管理效果,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既可以组织相关的座谈会,也可以开展交流会,促使乡镇农业经济工作人员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实现思维的碰撞,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显著增强,更能够促使乡镇农业经济工作始终保持一定程度的先进性。同时,还需要为乡镇农业经济工作人员提供多种培训机会,培训期间不仅需要进行理论性的知识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以此锻炼乡镇农业经济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促使其职业素质的显著提升。

(七)优化乡镇农业产业结构从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乡镇农民对于市场所提供的信息了解不够全面,最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乡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因此,乡镇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地致力于农业生产的经济结构的调整,由单一化的生产结构向多元化的生产结构进行不断的转变,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由于农业经济市场供求变化而导致经济收入下滑的不良现象的发生。针对乡镇农村的土地资源,需要从土地经营等方面着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认知和解决。具体来说,部分农民对土地存在错误认识,认为土地归自己所有,因此,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由此严重浪费了土地资源。所以,作为乡镇政府,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错误认识,并且不断地增加宣传的力度和强度,以更为简单的语言和方式,将中央下发的相关土地政策进行有效宣传,由此促使农民提高认识,更放心地进行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明确土地产权、承包权以及经营权。作为乡镇政府,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扶持政策的制定和出台,由此为农民争取最大程度的经济利益,促使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态度朝着良好的方向转变。其中,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由此实现乡镇农业规模化发展,并以此为基础,促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更加顺利。与此同时,土地是进行流转的根本条件,因此,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良好的保护,并从大局上进行分析和思考,实现土地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10]。

第11篇

1.1 低碳农业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是与高投入低产出的“高碳”经济相反的一个概念,而低碳农业经济则是将低碳经济与农业相结合,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入手,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1.2 研究意义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带来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解决环境污染的关键是转变现阶段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模式,探索出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

2 低碳农业经济模式

2.1 节能模式

从农业机械、养殖方式、耕作制度等方面入手,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改革落后的耕作方式、种植技术;推广生态、高效的畜禽养殖技术,降低能源的消耗与饲料的使用,推广水稻直播等保护性耕作,利用太阳能调节畜禽舍温度等措施。

2.2 节水模式

目前,我国农业年用水量大约站全国总用水量的68%,位居第一,其中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但灌溉水利用率也不高,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蒸发、渗漏等原因并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近年来,各地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用管道输水、防渗渠道等方法,有效地减少了水的蒸发和渗漏。并且在各地推广了喷灌、滴管等节水技术,大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2.3 有害投入品减少、替代模式

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虽然能够促进农作物增产,但也存在着不可小觑的不良影响,会带来农产品的残毒,会造成土壤退化,会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用农家肥代替化肥、用可降解农用薄膜代替不可降解农用薄膜等方法都能有效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

2.4 废弃物再利用模式

秸秆还田、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秸秆氨化后喂养牲畜、桑树修建下的枝条种植食用菌等。

2.5 立体种养模式

充分利用阳光、土地、水资源等,拓展生物的生长空间,提高生产效益。如“稻-萍-鱼”种养结合,“鱼-桑-鸡”种养结合,“鸡-猪-鱼”种养结合等模式。

2.6 “三品”基地模式

“三品”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建设“三品”基地,能够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能。

2.7 清洁能源模式

主要有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

2.8 农业观光休闲模式

近年来,观光休闲农业受到大众的喜爱,发展较快,主要有休闲农庄、农村天然景观、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特色产品市场、历史人文遗址等。

3 促进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举措

3.1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低碳农业经济的认识

目前,绝大数人并不了解低碳经济,对低碳农业经济更是闻所未闻,因此加强宣传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多媒体手段宣传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通过社区、单位等场所的黑板进行宣传,印发相关宣传资料进行宣传。通过诸如此类的方法,让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家喻户晓,让人们认识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并开始自觉实施起来。

3.2 选择合适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切实施行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加以务实推进。绘制低碳经济模式运行的宣传图,让农民群众做到心中了然,能够根据宣传图切实施行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对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实施进行适时的总结报告,表彰成果显著者,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3.3 抓重点,大力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要从多方面进行的,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是不可行的,要抓住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从重点出发,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将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规模化,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低碳农业经济带来的益处,从而增加农民群众的热情。其次要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去,比如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改善灌溉设施,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农机设备。

4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意义

4.1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适应现代农业的建设

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必将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那么调整农业结构是势在必行的。在现代农业建设中,?r业机械化是必然的,但很显然,只有低能耗、低排出、低污染、高收益的农业机械才能适应低碳农业经济的要求。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科技技术现代化,农业管理制度现代化,低碳农业经济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运而生。

4.2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很多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化肥、农药、农用薄膜使用过度的问题,污染土壤;农机废气排放多,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污染环境,还降低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发展低碳农业,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取代当前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既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还能提高农业产量。

第12篇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式;问题;探讨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同时农业也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是促进社会建设以及保障国民需求的关键推动力。乡镇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因此,增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以及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

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1.1环境优化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改革,农业经济也取得显著提高:第一,硬件方面,农业水利设备的发展和建设得到有效改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汛以及抗旱能力,同时,乡镇在进行农业水利建设的同时,还改善了居民用水安全,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间接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第二,软件方面,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在乡镇得到快速传播,同时,农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也得到显著提高,利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在国家和党的强调下,乡镇农业部门针对市场混乱的情况进行及时治理和整顿,为外资进入奠定环境基础。

1.2增长方式优化

第一,当前,农产品逐渐由以往的单一品种向特色精品方向优化,随着生产结构的变化,很多农业精品都取代了以往的普通产品,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第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农业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特别是在农产品加工以及果业生产方面,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经营方向也由以往的单一式向多元化方面发展,促进乡镇经济更上台阶。

1.3经济结构优化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正向合理化、科学化以及多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同时,生产模式也由以往的单一模式逐渐向运输、服务以及餐软为一体的综合性结构,在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乡镇人均收入的增加。

2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发展观念陈旧

当前,我国一些偏远乡镇依然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扶持。同时,农业人员的思想依然十分保守,缺乏上进心和进取心,受到传统发展模式和思想观念的双重影响,农业经济停滞不前。同时,一些乡镇虽然拥有比较好的资源,但是农业人员只重视农作物的种植和开发,忽视了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形成资源浪费。

2.2农业人员素质较低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分析,我国乡镇农业从业人员都严重缺乏专业生产技能,同时,文化程度较低,小学文化甚至文盲占农业人员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同时,随着乡镇青年人员都选择外出打工,导致留守人员除了孩子就是老人,乡镇劳动力呈现下滑趋势。

2.3市场环境落后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呈现多样化,乡镇农业发展的效率以及水平一直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整个市场缺少合理性和规范性,经济发展的形象和理念与实际不符,例如,我国重庆乡镇地区,虽然耕地比较多,但是其发展更加重视工业,很多乡镇居民也弃农从工,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

2.4资金匮乏、技术落后

当前,我国乡镇地区由于体制的约束,缺少资金用于改善技术,融资量、外部资金以及乡镇农业经济投资很少,同时,政府扶持资金的预计和安排十分有限,对生产技术以及市场发展十分不利。

2.5基础建设滞后

当前,我国很多乡镇农业基础建设滞后,用于农业的水利建设十分缓慢,甚至一些乡镇依然秉着靠天吃饭的思想,根本没有修建水利设施,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解决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相关对策

3.1转变发展观念

当前,针对一些比较落后的乡镇地区,一定要转变农业人员的发展观念,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通过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吸引投资,起到招商引资的作用,进而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利用本地的农业资源,并且对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2提高农业人员的素质

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是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培养农业人员的素质,从农户中挑选出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对农业生产抱有热情的年轻人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使其成为专业技术领头人,并且实现以点带面,由这些专业技术领头人带领所有农户开展农业现代化经营和生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3.3创新农业技术

首先,要创新乡镇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提高乡镇农业科技研发基地以及乡镇农业研发中心的建设速度,完善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以及人员招聘机制;其次,乡镇政府一定要大力宣传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通过资金以及政策上的扶持,促进农村研发中心的发展;最后,政府要创设优质的技术环境,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新方式,改善投资环境。

3.4实现产业化运行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以往的单独生产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乡镇农业一定要实现产业化运行,根据本地的农业发展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投资,丰富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同时,政府还要进行宏观的调配和整改,在调配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与其他产业充分结合,通过互进互补的形式,实现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5加强基础建设

当前,我国一些乡镇由于农业基础建设比较缓慢,进而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快速发展当地的农业水利建设,购置以及兴建用于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实现现代化生产;其次,在扩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同时,还注重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从以往的原材料供应转变为具备特色的产品销售,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我国乡镇农业经济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农业生产技术需要创新、农户思想意识需要改进,进而适应当前多变的市场。乡镇农业研究者一定要根据本地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针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而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鲲.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旬刊),2015,(3):1-2.

[2]王继翠.浅析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J].现代商业,2014,(4):49.

[3]吴根英.浅析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J].中国经贸,2015,(2):13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