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急诊急救护理

急诊急救护理

时间:2023-09-25 11:3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急诊急救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急诊急救护理

第1篇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急诊护士;心理压力

院前急救(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care)也称院外急救,是指经过专门受训的人员,在现场和途中对各种遭受危机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进行的医院前急救[1]。其社会性、随机性、紧急性、流动性,以及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多样复杂、不可预知、体力强度大等特点决定了院前急救工作的高强度性和高压力性。这些因素都会给急救人员身心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本研究对院前急救人员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急诊科护士对院前急救护理的想法和感受,为医院管理者加强院前急救建设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护士10名,入选条件:在急诊从事工作3年或以上;年龄在28~45岁的女性或男性;并取得院前急救资格证的;具有责任心强、技术精湛的护士。年龄在28~45岁;文化程度 :本科6名 ,大专4名 ;职称 :主管护师5名 ,护师4名,护士1名。(备注:其中一位为男护士,年龄28岁,护师)参与这次研究。

1.2方法

1.2.1伦理问题 在研究前详细向被研究者交代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征得各研究者的同意及支持,记录在案,实行资料保密原则。

1.2.2研究方法 以面对面、深度访谈方式收集资料。先设计并列出访谈的内容,避免因遗漏而影响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及正确性,最后提炼出主题[2]。

1.2.3访谈内容 访谈由研究者本人进行,内容是开放的问题,包括3部分:①目前院前急救护理面临最严峻的问题是什么?最困难是什么?②院前急救护理对你身心健康最大的影响是什么?③如何体会院前急救护理,有何价值?访谈时间约40min。

1.2.4资料分析 通过对研究者的访谈内容反复进行推敲,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通过研究部分的观点来反映绝大部分人的经历和心态。

2结果

2.1压力、担忧、恐惧 急诊科护士要独立承担120的院前急救工作。院前急救的患者大多数是在短时间内遭受意外或急症打击,易产生恐惧、焦虑、烦躁等情绪。院前急救护士害怕出车,多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所学知识不能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不能成功救活患者或患者家属不礼貌、患者要求过高或不配合护理等[3]。同时,疾病的性质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加上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治疗期望值及承受力与医疗救治的效果有一定的差距,一旦出现使其不满意的效果,将引发医疗纠纷,甚至会使现场急救人员的尊严、生命受到伤害。

2.2不适、疲惫、无奈 院前急救所处的环境多数在患者家内、路边、工地、野外等,加上院前急救器材欠充足完善,急救设备的功能不能处于最佳状态,现场环境灯光视线差;在转送途中,若患者病情危急,需要对其进行急救处理,救护车内狭小空间,对抢救操作造成一定的难度,急救效果不令人满意。因急救条例规定4min内出车、患者自救方法不当、路上塞车或治疗达不到预期效果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医护人员。护士因携带急救用物、搬运及现场抢救患者,很多时候不能按时下班;个别护士有晕车反应,月经综合征;出诊路途颠簸,精力不足,挤在狭小的后车厢内等,感觉更是辛苦,更容易致身心疲劳。

2.3对现场救治疾病感到害怕 院前急救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时刻对诊断未明确的患者进行抢救及护理,面对各种传染病的威胁。加上传染病的职业防护无法到位,院前的针刺伤,造成医护人员传播血源性疾病的危险性较大,尤其是乙肝、艾滋病最可怕。

2.4光荣、兴奋、迷惘 能够参加院前急救,觉得很光荣、自豪,坐在救护车上执行任务觉得很威风。这是首次踏上救护车的感觉,随着救护的日子增长,反而觉得出车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每次能成功救活患者那种兴奋心情还是有增无减,而也因抢救后患者不幸的离世而徒感伤悲。

3讨论

3.1加强护理管理、缓解急诊护士的压力 "120"急救指挥是伤病员处理的关键环节之一,承担着急救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起着通讯指挥的枢纽作用。 急救指挥调度员是患者及目击者与院前急救人员的第一联系人,其调度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伤病员的抢救时间、对症治疗、预后等,在某些时候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4]。为缓解120院前急救护士严重短缺、护理工作强度过大的矛盾,医院护理管理部门应重视急诊,适当增加护士配备比例,提高护士的福利待遇。同时从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心态入手,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及急救技能。

3.2加强出诊医护人员技术和协作精神的培养 医生是急救现场的的主导者,护士是医嘱的执行者,更是体力与智慧结合的劳动者,院前出诊抢救患者时更能显著地体现这一点。合理搭配,定时培训,在日常急救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各种护理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3.3认真关注护士的心理问题 绝大部分护士都存在心理问题,例如:紧张、焦虑、恐惧、失眠、倦态、心悸等神经衰弱的表现。作为管理者应该多关心体贴下属,了解护士的需求和关心护士的身心健康,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3.4培养和树立护士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 要想树立护士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保持应有的工作热情,给予人性的关怀和帮助,注重护士的权益,保证同工同酬,满足护士培训、晋升、职业安全防护的需要,增加编制,减少非护理工作,缓解护士压力,尊重护士,让护士正在体现出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许虹.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

[2]李选.护理研究与应用[M].台北:华杏出版有限公司,1997:202-205.

第2篇

结果:以上患者经过相应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之后,54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只有1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6.15%。患者住院时间在4天到13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8.1±3.5)天。其中有3例患者经急诊急救护理措施后出现了肺水肿并发症,所占比例为5.77%,经脱水治疗后症状消失。

结论:在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急诊急救过程中,充分留意患者情况并减轻毒素对患者身体的影响,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阿托品用量,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抢救率就可以得到大幅提高。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6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16-02

OPS(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有机磷农药)是一种硫代磷酸脂或者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 [1],作为杀虫剂其具有较强的光谱杀菌作用,在我国各种杀虫剂中的应用范围最广,同时使用剂量也是最大的。但是这一物质对人体也有着较大的毒性,主要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 [2]而导致该种酶类的蓄积,人体的胆碱能神经就会受到持续冲动作用,进而导致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因此有机磷农药中毒急诊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都比较严重并且病情容易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急诊的关键就是在最短时间内使用正确的解毒剂彻底将体内残留毒物清除干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本文主要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52例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诊急救护理方法及其效果,现将详细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期间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52例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口服有机磷农药导致中毒,服用剂量在50~150毫升之间。其中男21例,女31例。年龄在26岁到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8±5.4)岁。患者的中毒时间在半小时到7小时之间,平均中毒有时间为(3.2±0.9)小时。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口吐白沫、皮肤湿冷、瞳孔左右不等大、神志不清、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呼吸困难、双肺湿?音以及呼吸衰竭等。根据有机磷中毒诊断的分级标准 [3],所选患者均属于重度中毒。

1.2 方法。患者进入急诊科室后采取以下急诊急救护理措施:第一,清除患者体内的毒素:详细询问家属患者中毒的有关情况,比如所服药物、服用时间、服药量以及患者的情绪情况等,然后使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生理盐水或者是清水为患者洗胃,反复进行几次。洗胃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瞳孔大小、生命体征、是否腹痛及其它异常情况,若患者出现心跳停止以及呼吸困难等问题,需要立即停止洗胃转为施行抢救操作。第二,应用阿托品为患者解毒,因不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留意患者是否出现阿托品中毒现象,如果存在则应该马上减少用药量,通过物理降温等措施缓解患者的阿托品中毒症状。第三,呼吸系统的护理:有机磷患者一般会出现充血水肿以及气道分泌物增多等问题,因此呼吸功能会受到较大影响。为了确保急诊措施的有效性,急救过程中需要做好呼吸系统护理,比如翻身拍背、吸氧以及排痰等。如果患者出现排痰不畅的情况,可适当使用糜蛋白酶、地塞米松以及氨茶碱等药物帮助排痰,必要时可使用气管插管呼吸机来辅助患者呼吸,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形式表示。

2 结果

以上患者经过相应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之后,50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只有2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6.15%。患者住院时间在4天到13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8.1±3.5)天。其中有3例患者经急诊急救护理措施后出现了肺水肿并发症,所占比例为5.77%,经脱水治疗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第3篇

关键词:急诊ICU;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72-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月入住急诊ICU抢救的AMI患者60例, 所有入组病例均符合急性AMI的诊断标准[1],即: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3)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必须具备上列三条件中的两条)。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4~58岁,平均50.23±3.45岁。梗死部位分别为前壁22例,前间壁18例,广泛前壁12例,下壁4例,前侧壁4例。患者均意识清楚,言语流利,无精神障碍,愿意参加此项护理活动。

1.2 结果: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47例病情平稳后收入心内科住院治疗,5例病情危重住CCU病房,5例病情稳定后转入其他医院,3例抢救无效临床死亡。

2 护理

2.1 迅速建立静脉液路: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必须分秒必争,保证及时快速给药,因此护士要尽快为患者建立静脉输液,同时遵医嘱给予扩冠、溶栓和急救药物等,使其尽快发挥治疗作用,以免执行医嘱用药时在花费时间建立液路而延误抢救,一般情况下首先要建立两条静脉液路,以后按医嘱执行。加强用药的护理,在输注硝酸甘油及利多卡因时要掌握好速度、浓度,不要过快和过慢。

2.2 给予氧气吸入: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减轻组织和血管的缺氧程度,减轻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利于心肌梗死面积的控制。因此要及时按医嘱给予有效的氧气吸入,一般急性期给予4-6L/min的吸氧浓度,病情稳定后可按医嘱调整吸氧浓度,AMI患者要给予常规吸氧1周。在吸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缺氧症状的改善情况,做到既纠正了缺氧症状,又要防止氧中毒的发生。严格按照氧气吸入的操作标准执行,按要求更换吸氧装置。

2.3 止痛:胸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常见、最痛苦的症状之一,患者被疼痛折磨常有濒死感,严重疼痛还会诱发心律失常和其他并发症,致使患者危险性升高,因此护士要按医嘱及时采取止痛措施,如度冷丁50~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5~10mg皮下注射,或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或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滴注等,要严格按医嘱用药,不要被患者疼痛的呼叫吓的手足无措而私自给予止痛药物,严格防止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

2.4 多功能监护的应用: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是AM I死亡原因主要三大并发症,尤其警惕各种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常可导致猝死[2]。因此作为急诊ICU护士必须要熟悉多功能监护仪的使用,掌握各种心律失常以及常见异常波形的心电图变化,同时要会分析和辨别异常心电图波形的真假,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感,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并做好记录,要将真实的变化及时反映给医生,以便及时作出处理,并备齐抢救药物放于床旁。同时还要严密观察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对有合并症、血压不稳定患者应每隔10min监测1次,无合并症者每隔1~2h测1次作好记录。

2.5 心理护理:病人入住急诊ICU后会对疾病和周围环境产生恐惧、焦虑、孤独、紧张、不安全感、抑郁、担心、绝望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会严重干扰患者正常接受治疗与护理的心态,对治疗信心不足或依从性低下,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作为与患者接触最多最密切的护士要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拉近距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要求家属加大对患者的支持和鼓励,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实施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争取改善患者的认知,使其心态平和稳定、乐观勇敢的接受疾病和治疗,对周围的环境不存在畏惧心理,坦然面对仪器和设备,消除各种负性情绪逐渐接受和遵从护士的安排和护理,提高治疗与护理效果。

2.6 加强基础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处在急性期要严格卧床休息,饮食、洗漱、翻身以及排便等事项都需要护士做好帮助,为患者提供周到细致的基础护理很重要,要保证患者舒适、舒心。提供适宜的病室温湿度,尽可能创造舒适的环境,协助患者翻身,防止一个姿势导致的过度劳累。AMI患者的饮食中,应给予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足量蛋白质、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鼓励患者进食新鲜蔬菜及富含粗纤维食物,忌食刺激性食物,宜少量多餐,切忌过饱,增加心脏负担。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必要时使用开塞露或甘油栓塞肛,排便时要有专人陪护,严防意外发生。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急危重症,半数AMI死亡病例发生在症状出现后3~4 h,因此在患者自感不适时要及时就诊,治疗开始越早,患者存活的机会越大,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少。对任何怀疑心肌梗死的病例都应严密心脏监护,急诊科接诊时要将患者及时安置在ICU, ICU要备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所有抢救设备要处于备用状态,护士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技术精湛,知识扎实,能胜任ICU的工作。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要把护理重点放在减轻心肌缺血和缺氧上,通过止痛、吸氧和心电监护等一系列的适时、合理护理,减轻患者的痛苦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控制病情的发展,为AMI患者的抢救成功赢得了宝贵时间,为后期的治疗赢得机会。通过监测患者的心律、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以评价心肌损害程度,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做出处理。本研究中,通过缜密细致严谨的护理,多数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患者转入病房接受后期治疗,只有少数患者病情严重转入CCU,只有3例抢救无效临床死亡,这说明规范化快速有效的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有重要的帮助,广大护士要更加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工作中要耐心、细心、有责任心为患者提供周到细致连续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急诊急救;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166

有机磷农药是一种强力广谱杀虫剂, 可通过吸入、皮肤接触或挥发等多种途径中毒。有机磷中毒属急危重症, 多因呼吸机麻痹、呼吸中枢抑制、肺水肿造成呼吸衰竭而死亡[1]。患者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 如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会严重威胁生命安全。有文献报道[2], 对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实施急诊急救护理措施可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 促使其早日康复。本文以本院急诊科收治的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此类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科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5例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 其中男7例, 女8例, 年龄24~70岁, 平均年龄(45.7±8.3)岁。均为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 且剂量均>100 ml, 平均剂量(158.7±68.1) ml, 于口服后7 h内就诊。

1. 2 护理方法 15例患者均在常规急诊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急救配合和饮食指导等针对性护理干预。常规急诊护理措施主要有清除毒物、密切观察病情、及时调整药物使用剂量、采用物理降温和呼吸护理等, 而心理干预、急救配合和饮食指导等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如下:①心理干预。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掌握其心理需求, 向其说明胃镜检查的必要性并耐心讲解检查中的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检查流程和所采取的护理措施, 努力缓解其恐惧心理, 减轻其焦虑程度, 提高配合度。②急救配合。提升急救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做好急救准备,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给予救治, 对抢救成功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电监护, 心肺复苏时应对患者头部进行必要的降温处理, 合理选择药物。③饮食指导。补充高能量和高维生素的流质食物, 适当补充氨基酸、脂肪乳等, 提高营养水平, 逐步向正常饮食过渡。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痊愈:体征及临床病症恢复正常;无效:处于昏迷状态甚至死亡。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总分100分, 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80分;不满意:

2 结果

15例患者经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后痊愈14例, 无效1例, 痊愈率为93.33%。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9例, 满意5例, 不满意1例, 护理满意度为93.33%。

3 讨论

及时、有效、彻底的洗胃不仅是抢救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关键, 同时还对此类患者的急救护理效果起决定性作用[3]。洗胃时应尽量减少误吸, 防止胃黏膜损伤等并发症出现。如为重度患者, 应在洗胃后保留胃管1 d, 为再次冲洗提供便利, 同时应配合使用足够用量的药物[4]。在治疗方面, 除彻底清除毒物, 合理应用解毒药物并视情况给予机械通气之外, 还应做好对症处理工作。具体来说, 休克患者应给予升压药治疗, 肺水肿患者给予阿托品治疗, 脑水肿患者静脉滴注脱水剂与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 心律失常者应按其类型及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危重患者可采用输血疗法, 并适当补充部分胆碱酯酶。此外, 如为迟发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应给予大剂量B族维生素治疗。

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属急危重症, 可造成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重要脏器损伤, 死亡率很高, 患者家属常有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与其进行沟通, 了解其心理状况和需求, 耐心讲解相关治疗护理措施的必要性, 以争取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为后续急救提高便利, 这也是急救护理的关键所在。为确保抢救成功, 应迅速组织毒物通过黏膜及皮肤吸收, 做好抢救配合工作, 缩短洗胃时间, 防止胃内容物溢出, 以减少对患者的进一步危害[5]。另外, 患者口服农药中毒后会损伤肠道黏膜, 加之治疗时需禁食、催吐洗胃等, 因此应提供必要的饮食指导, 及时为患者补充营养, 以维持酸碱平衡, 促进病情恢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痊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高达93.33%, 提示该急救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 急诊护理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对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实施急诊急救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泽波, 张宇璞, 陈润森.早期气管插管抢救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23例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4, 34(1):111-112.

[2] 陈吉妮, 楼秋英, 赵美蓉.护理干预在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急诊中的应用.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14):86-88, 91.

[3] 姜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72例.实用临床医学, 2011, 12(5):26-27, 50.

[4] 蔡慧娟.急救护理流程在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中的应用. 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3):302-303.

第5篇

关键词: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体会

急性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指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其发病率占全部脑卒中的80%,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1]。目前临床上采用早期溶栓治疗对这类患者具有显著的作用,但是整个过程需要护理干预配合,从而保证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现对我院1例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陈某,男,55岁,因“急起左侧肢体麻木乏力1h”来急诊就诊,患者晨8时许,安静状态下突然自觉左侧半身及左侧上下肢麻木,同时伴乏力,左上肢勉强上举,左下肢乏力,无法自行站立,需家人搀扶方能站立。来院时神志清楚,精神尚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T:37 ℃,脉搏55 次/min,呼吸15 次/min,血压150/90mmHg。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5年,治疗不规范,血压控制欠佳,糖尿病史4年,血糖控制情况不详,有“青霉素过敏”史。左侧肢体肌力2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左侧病理征阳性,右侧病理征阴性。头颅CT示:未见脑出血,血常规正常,急诊肾功电解质正常,血凝正常。患者符合2014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无溶栓相关禁忌证。

2 临床治疗

目前我院所选的溶栓药物为爱通立(注射用阿替普酶,rt-PA),用注射用水50 ml加入50 mg的粉剂内摇匀后抽出,将配制好的药液按照0.9 mg/Kg(最大用量90 mg),其中总剂量的10% 先静脉推注,剩余剂量加入液体在随后1 h内用微量泵泵入,6 h后复查头颅CT或MRI再行常规治疗。

3 护理体会

3.1溶栓前的护理 ①急性脑梗塞发生后3~4.5 h内为静脉溶栓的最佳时间,护士在接诊患者时,应迅速判断患者的病情,入抢救室,立即通知医师,协助医师了解病史及有无溶栓禁忌症,陪同患者行头颅CT 检查排除脑出血。②立即对患者行心电监护,进行评估,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NIHSS评分等,然后给予吸氧、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建立静脉通路。③根据医嘱抽取血标本,包括血常规、血糖、凝血四项、急诊生化,快速送检,要求在45 min内出结果。④严密把握溶栓指针及禁忌症。⑤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由于患者起病急,患者及家属都紧张、焦虑,护士应向患者讲解溶栓的目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配合,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3.2溶栓中的护理 ①立即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按照上述治疗方法准确地将阿替普酶输入患者体内。②在使用阿替普酶溶栓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的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每10min测血压1次,如出现头痛、恶心、烦躁和血压上升,立即通知医师终止溶栓治疗,避免发生脑出血[2]。③专人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现象,并做好急救措施。

3.3溶栓后的护理 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静脉泵入阿替普酶期间需每10 min测量1次血压,血压平稳后改Q1 h测量第1d,第2d仍需Q2h监测血压,待血压平稳后慢慢改测量的时间,并做好护理记录[2]。②做好基础护理,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按时翻身,预防压疮的发生,指导患者清淡易消化饮食,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富含维生素和粗纤维的食物,不能自行进食者给予鼻饲管喂饲。③并发症的护理及观察,颅内出血是溶栓治疗中最为凶险的并发症,也是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脑出血,通常在治疗最初12h发生。观察患者有无皮肤及粘膜的出血点,有无解黑便或血尿等情况,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人性操作。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对症处理。④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肢体功能的康复锻炼,给予生活上的帮助。

4 讨论

目前我院所选的溶栓药物为爱通立(注射用阿替普酶,rt-PA),在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中国专家共识》以及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HA/ASA))《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中均获推荐用于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它是一种糖原蛋白,注射后可导致纤维蛋白降解,溶解血块。相关研究显示急诊静脉溶栓配合相应的一些护理措施能够提高药物临床疗效及改善患者的预后[3]。

急性脑梗死,实质上就是临床上经常发生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是当前世界三大主要死亡疾病之一,其具有非常高的致残率、致死率,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应当充分重视治疗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近年来,国内外开始逐渐加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相关研究力度,诸多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急性脑梗死在早期治疗过程中溶栓治疗方式可能是最佳的方式,主要在于溶栓治疗方式能够促进梗死区脑血流量的迅速恢复,可以使脑血管获取早期再灌注,进一步缓解由于局部脑缺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溶栓疗法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极易诱发颅内出血、再闭塞以及再灌注损伤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因此需要充分重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合理护理。

传统护理模式主要是由一名护理人员单独制定并完成护理计划,而由于一个人在能力、精力以及时间等多个方面的限制,导致标准化护理无法得以实现,因此需要选取综合性护理方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应当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对护理服务模式予以制定,然后按照溶栓治疗时间顺序予以阶段性的量化护理管理,这样能够可以使多名护理人员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多部位、多项目的护理操作,并对每一个阶段的护理操作予以合理安排,避免超过规定时间,这样能够有效防止由于护理人员能力、水平不足等一系列因素导致护理工作出现疏忽、遗漏状况,确保护理工作的合理开展,进一步提升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快速恢复。

本文研究通过及时、正确的溶栓治疗,严格掌握时间及适应症、严密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丁美晖等研究也说明通过最优化的构建、培训与应用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溶栓并发症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置率[4]。

参考文I:

[1]费珍芳.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心得与体会[J].医药前沿,2015,6(5):267-268.

[2]唐小青.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4,5(上):2650.

第6篇

关键词:急救护理 作用 特点 要求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6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49-02

护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护理实践,急救护理就是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并伴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除此之外,急救护理又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院前急救护理、院内急诊护理及重症监护患者的护理为主要内容。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将正确的诊断及治疗与优良的护理工作结合起来,是取得良好急救医疗效果的基本保证。

1 急救护理工作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中的重要作用

1.1 急救护理是急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对各种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方面。护土与患者接触的机会最多、最直接,急诊护士往往是急、危、重症病情的最先发现者或知情者,因此,急救护理水平和急救护上素质的高低可直接影响到急救工作的质量。

1.2 在急诊医疗工作中,接诊、分诊、就诊、留观、抢救等,都有护理人员参加,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如何与医疗质量有密切的关系,护士能否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并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是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的关键,所以,急救护理队伍必须过硬的队伍。目前,急救护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专业,为使这门专业更加成熟,急救护理工作应采取相对固定的模式,并要求从事急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急救技术水平和高度责任感。急救护理人员在急诊工作中,既是医师的得力助手,也是急救的组织者之一。因此应重视和加强急救护理和护理管理工作,使急救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及重病监护病房中,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3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院前出诊准备、现场紧急救护、转送及转送途中的救治监护三个部分,这二个部分紧密衔接,构成了院前急救的基本护理工作程序。快速而有效的院前急救,对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以及制定院内的后续抢救及治疗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急诊科是医院接收、处理患者的窗口,在急诊科最先接待患者的是护士,故护士必须有全面的医疗护理知识,了解各种急、危重症的临床特点,熟练掌握抢救技术,在医师还未到达之前,即予以相应的处理,做到分秒必争,在急症患者和危重患者的抢救和观察治疗中,认真做好急诊患者的分诊,切实加强抢救工作、严格查对,正确迅速地进行治疗,除进行基础护理、执行医嘱外,还要求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这对提高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是危重患者最直接、最重要的管理者之―,医师所得到的关于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是否需要修整治疗方案的大量信息,都来源于护士的监护分析和观察资料。因此,要求重病监护病房的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及业务素质、以胜任其工作。

2 急救护理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急救护理工作特点包括现代护理工作特点和急救护理工作特点。

2.1 现代护理工作的特点

2.1.1 既强调整体观念,综合性护理,又强调细致的分工及专职专护,同时也是两者的结合。

2.1.2 现代护理在医疗工作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在迅速改变看护士单纯地执行医嘱的状态,护理工作从医疗工作的从属地位变成了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紧密配合和协作的关系。

2.1.3 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突破了单纯生活照顾的狭隘观念。护理科研的发展,对护理工作的科学技术性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的知识广泛应用于护理实践。

2.1.4 现代科学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护理技术领域,它不仅改变了许多护理工作中繁琐的操作方式,也使护理工作逐渐向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的方向发展。更主要的是,让护理人员接触、了解和应用了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激发了广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并通过实践和努力,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2.2 急救护理工作的特点。

2.2.1 急,急诊患者病情绝大多数为急、危、重症,一切急救护理工作都要突出一个“急”字,必须分秒必争。因此,要求急救护理人员要做到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同时要有良好的体魄。

2.2.2 忙,急诊患者病情变化快,就诊人数多,尤其是发生意外灾害时,要承担大批伤病员的抢救护理工作,急救护理工作十分繁忙、辛苦,又复杂多变,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做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要求急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2.2.3 多学科性,急性患者病情复杂,常需多专科医护人员的协作诊断,因此要有高效能的组织指挥系统和协调体质。

2.2.4 强化无菌观念,由于多数患者是初次就诊,其中可能有传染病患者,易造成交叉感染,故要特别强调无菌操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2.3 急救护理工作的要求。急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急救护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增强工作的责任心,改善服务态度,改进医疗作风,遵守岗位责任制,认真执行医嘱,严格实行交接班制度及各项护理核对制度,严格执行办理操作常规,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护理表格的书写工作。

依据三级护理原则和急救护理工作和特点,每个急诊患者的护理过程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病情的分析判断;二是拟定护理计划;三是实施护理计划;四是对护理效果与质量的评价。加强重病监护护理和基础护理,提高急救护理工作水平、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急救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以救死扶伤入己任,不断提高急救护理工作质量,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在帮助患者战胜疾病的同时,还应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

针对急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必须做到明确护理的功能,确立护理组织,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急救护理管理的任务就是要针对现代急救护理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合理的模式及可行的制度,充分调动护士和患者的积极性,使护理工作更好地为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7篇

【关键词】 急诊 护理 管理

急救护理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社会医疗保健需求得提高,急诊医学和急救护理愈来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层医院的急救护理同样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所以科学、合理、快捷的急救护理管理决定了急救的成功和社会效益。

1 急救护理组织管理

1.1急救科护理组织管理形式

医院业务主管院长或护理副院长分管护理部,急诊科护士长接受护理部和急诊科主任的双重领导,护士接受科主任和护士长双重领导,以护士长为主。

1.2急救护理人员编制标准

综合医院急诊科应设副主任护师一名,主管护师、护师人员占护理人员20%-30%。护理人员要求正规护理专业学历,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熟练掌握急诊护理技术。急诊科应配备足够的护士和卫生工作人员,负责护送病人检查、拍片,减少中间环节,实施全程服务。

2 急救护理质量要求

护理管理在急诊科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急诊护理质量是急诊科护理管理的核心问题。良好的护理质量是急诊科取得良好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站在以病人为中心的立场上对急诊护理工作制定管理目标,根据目标确定急诊护理管理的规划与措施,并认真落实。做到有监督、有检查、有评价。

2.1急救护理管理的质量标准要求

急诊科要建立各项完整的护理规章制度和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定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要求常规物品消毒合格率为100%,急救物品准备完好率为100%,使护理工作达到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的要求。

2.2制定护理技术标准和业务考核内容

急诊科护理管理要高度重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学习,严格技术操作规程,要求护士掌握规范的抢救工作程序,熟悉抢救药品、仪器的使用,达到与医疗水平相适应的专科护理技术水平。这不仅是成功抢救危急重症病人的重要保证,也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良好社会形象和信誉。

2.3制定护理文件书写的质量标准

护理文件包括各种急诊登记本、护理病历、四测单、长期和临时医嘱、抢救和监护记录、交班报告等。护理文件的书写是护理工作质量、护理人员工作态度及专业水平的客观反映,也是护士的基本功。

因而,要求护士书写工整,病情描写确切、重点突出,记录及时、可靠,书写合格率应在95%以上。

3 急救科主要管理工作

医院规章制度是实行科学管理的基础,是医护人员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急诊科的规章制度是从急诊工作的服务性、责任性、技术性原则出发,根据其特点和要求而制定的。主要包括预检分诊制度,首诊负责制度,急诊留观制度,急诊治疗室、处置室、ICU的工作制度,出诊救护制度、救护车使用制度以及各部门消毒隔离制度等。

3.1首诊负责制

凡是第一个接待急诊就诊病人的科室和医生为首诊科室和首诊医生。遇到病情复杂的多发伤、跨科疾病、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人时,首诊医生和首诊科室应首先承担诊治责任,请上级医生分析病情,作出肯定性指示。或邀请其他科室会诊、协助治疗。在没有确定接收科室前应全面负责,严禁相互推诿病人。

3.2急诊留观管理

需留观的病人,由接诊医生通知观察室值班医生和护士,并与值班医生和护士当面或床头交代病情。建立交接班制度,应到病人床旁交接,共同观察病人。

3.3注重以病人为中心,不断提高病人的满意度,病人对医院急诊科的满意度代表着其对整个医院的评价,它取决于医院全体人员的合作,主要是要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在职人员象投资者一样把病人看成是顾客和收入,确立以病人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作为急诊科每个工作人员努力方向,为此从各方面满足病人的需要,有几点可借鉴。

3.3.1护士具备高度责任心,要求护士要有急、准、稳、快的观念和应急能力。要实行“没有任何借口拒绝病人”的政策,急诊科不断完善管理和检查制度,规定值班护士每班至少2次探望病人,以利交接班与处理病人。

3.3.2为使急诊科实行人道主义和解除神秘化,按病人需要和感觉进行护理。开创“软愈合”环境,隐藏轮椅、抢救车和其它设备,减少病人的恐惧和噪音,使用暗淡柔和的灯光,在病房及候诊室里摆设鲜花,减轻病人的忧虑,儿童要有活动乐园或环境缓解儿童紧张心情。

3.3.3为使病人缓解或消除疼痛、焦虑和无助感,采用引导想像法,它是通过想象在精神和身体方面建立一个桥梁,使人产生各种美好的感觉和情景,排除那些令人不快的情绪和事情。针对引导想像法的特殊效果,现已有标准的引导想像法的语言心率、血压、焦虑和改善情绪,因而促进生理调节。在危重病例中音乐疗法的完成需要经常不断地进行评估,因为一个病人的音乐爱好可能根据病情和情绪变化而发生改变。

3.3.4改变急诊候诊时间过长,提高病人周转率。急诊病人有绿色通道保证各辅助检查部门应尽量缩短时间,改进方法,如可通过传真方式将病人化验报告及时传递,替代电话传递方式等,以避免病人等候过久的不满心理。

综上所述,急救护理是一门新兴学科,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人民生命的安危。急诊与急救是医院工作的前线,急诊医疗护理质量最能反映一所医院的文明建设和技术水平。因此,我们应当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加强急诊护理管理,增强护士急救意识,不断学习新的急诊护理措施,努力提高医院的急诊护理质量和水平。

参 考 文 献

[1]王庸晋. 急救护理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

第8篇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风险管理

院前急救是指受伤或发病时,由急救人员实施现场救治及监护的行为。而院前急救护理是指在上述过程中所做一切的护理工作。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1]。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环境多变性,时间紧急,车载设备有限,现场救护条件有限,常常是在家属和围观者的众目睽睽之下开展救治工作;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及自2011年7月1日《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使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工作中面临的风险逐渐增多,因此护理风险事件极易发生。

通过对加强院前急救中的护理风险管理, 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护理水平。

1 院前急救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1.1时间 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 分钟,因此及时赶到现场展开救护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要求,救护车出诊时间是4分钟,然而对信息反应不及时、信息反馈流程不通畅等因素均会延长院前急救的反应时间,贻误患者的抢救时机。

1.2急救现场护理操作技术不过硬 现场急救的所有护理工作都是在患者家属的监督下完成的,如果护士对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安全隐患缺乏预见性,急救技术不熟练、操作不规范、动作迟缓等易引起护患纠纷。由于技术经验不足,遇到复杂的病情,在第一现场救治中往往暴露出较严重的技术问题,影响救治效果[2]。

1.3硬件配备不全或性能不好 院前急救物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是保证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设备、药品准备不全或设备性能不良,放置不规范将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质量,如喉头阻塞患者未带气管切开包,脊椎骨折患者未带脊椎固定板等,导致急救工作不理想。

1.4现场急救缺乏有效的沟通 院前急救环境复杂,病情多样,抢救过程中治疗操作均处于开放性。在开放性的环境下,护士的每项操作均被家属亲眼目睹,抢救中任何一点疏忽,护理操作不到位,动作生硬都可能引起纠纷。而院前急救紧张的气氛中,如果护士缺乏沟通技巧,不能够沉着、冷静、关心体贴地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病情变化,治疗原则,抢救护理操作的必要性和风险性等都可能引起纠纷。

1.5护士法律意识淡漠、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特别在对患者抢救时,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在护理处置时,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对出诊时间、现场病情及抢救中的动态变化,采取的治疗护理措施等,没做详细记录或未能及时补记;对现场伤情中可能存在法律问题未及时与公安等相关部门联系。

2 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2.1强化急诊护士对《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的学习,要求严格遵守4分钟内出车的规定。要求救护车停放在急诊科旁,司机、医生、担架员休息室也要在急诊科内,保证随时应急出车。

2.1.1加强急诊护士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精神, 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病情,机智、冷静、迅速、准确地处理病人,有条不紊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2.2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抢救能力

2.2.1要求急诊科护士持证上岗。每一位护士均需参加“120”急救中心组织的院前急救技能培训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急诊院前急救上岗证,而参与出车的护士必须还要有3年的临床工作经验。

2.2.2加强急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按急诊护士的层级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各种危重病人的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紧急气道开放技术、止血包扎固定等;掌握对成批危急症的分诊和观察;掌握各类突发重大传染病、中毒、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护方法等并组织和实施考核。

2.3.各种急救物品、药品配备齐全、急救仪器的完好率达 1 0 0%。

2.3.1出诊前准备工作保障到位,是保证急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急救物品、药品、设备设专人管理。急救药品实行“五定”管理,班班交接、登记签名,用后马上补充,每天四个班次检查药品数量、质量、有效期。急救设备班班清点、检测并签名记录,建立仪器档案。

2.3.2要求每一位急诊科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如除颤监护仪、呼吸机、洗胃机等等。每个急救仪器旁悬挂简易操作流程。有新仪器时及时组织学习仪器操作及性能、检测方法等。

2.4讲究语言艺术,提高护患沟通技巧

2.4.1急诊护士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态度诚恳,语言文明,加强护士护患沟通技巧培训。

2.4.2护士与病人家属的交流中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生冷硬的语言。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多进行换位思考。病人和家属出现急躁、恐惧、痛苦情绪并不配合治疗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及安抚工作。

2.5强化护士风险意识教育,增强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2.5.1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对于患者潜在风险向患者或家属进行详细交代, 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2.5.2完善和规范医疗护理文书,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院前急救的医疗护理文书具有法律效用,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严谨、细致、合法地记录院前急救医疗护理活动。因此,急诊护士必须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书写院前急救病历,不能弄虚作假和任意涂改,各项记录应客观准确、真实,字迹清楚。

2.5.3严格落实签字制度做好与急诊衔接工作。在转运途中应交代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请家属或人在转运同意书上签字。病情危重者及时通知急诊做好相应救治准备,到急诊后就病情及救治过程与急诊医生、护士严格交接并双方签字,严防医疗护理纠纷发生。

3结语

院前急救护理具有随机性强、病种复杂、病情紧急、各种干扰因素多等特点,急救过程隐藏着不同程度的风险隐患。我院通过加强护士急救业务技能及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文件的书写,提高了院前急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 0 0 7,4 2 ( 9 ): 8 3 0.

[2] 黄永义.院前急救医疗纠纷原因及防范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3):483-484.

第9篇

1完善建立护理应急救护体系,制订重大突发事件救护应急预案

1.1成立护理应急救护指挥小组由主管护理副院长担任应急救护指挥组长,护理部主任任副组长,大科护士长、急救中心护士长为指挥小组成员,负责救护人员及物资的调配、组织完成大批量伤员的快速护理处置应对,保障应急抢救工作圆满完成。

1.2组建应急救护梯队我院护理部成立组建了3个紧急医疗救护队,成员分别由各病区护士长及相关专科护理骨干组成,每个梯队均由20人组成,3个应急梯队按月轮流值班,要求队员保持通讯24小时通畅,随时处于备战状态,接到急救命令后15min内赶到急救中心参与应急抢救。另外还组建了一个自然灾害应急救护队,成员由各相关专科护理骨干组成,一旦突发自然灾害,随时准备听从医院召唤奔赴救援一线参与救护;在此基础上护理部还组建了一个人力资源储备库,成员由新进院3年内,且经过正规专业技能培训的年轻护士组成,随时听从护理部紧急工作调配。各临床科室每天还设有应急班,在排班表上用“”表示,为本科室当日轮休的护士,一旦科室遇重大抢救或病员突然增多时,现有值班人员不能满足工作量需要时紧急调用,以保证护理安全(如调动应急班参与仍不能满足的情况下,由护士长立即上报科护士长在本系统内统一调配人员力量)。另外各科室每月还设有1个二级应急人员,排班表上用“”表示,随时准备听从护理部工作调配。为了保证应急工作的实效性,二级应急人员本月不参与科室内应急值班。各应急梯队人员值班期间不得离开市区,如确因要事需离开,需事先向护理部请假备案,由护理部安排人员顶替,以保证应急抢救工作人员力量。

1.3制订突发事件护理应急预案和救护流程图、人员分工及职责,流程图将抢救步骤、人员分工简洁明了地列出,以便抢救时各级护理人员能各司其职,使应急抢救工作有条不紊,有序进行。

1.4列出全院床位设置、急救设备、运输工具分布表,供大批量伤员应急抢救时统一调配。

1.5建立护理应急救护梯队人员通讯录,将各成员的住址、联系方式详细列出,以便遇突发事件急救时人员的快速调配。

2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护工作的实施

2.1对人员进行合理分组、分工,制定明确职责

2.1.1编号组由2~3名护理人员组成,职责:根据伤员多少预先准备急救腕带若干,编好醒目的序号,于急诊接诊处等候,待伤员到达后,按顺序,根据病情程度佩戴相应级别急救腕带,并负责伤员的各种信息采集,汇总,接诊结束后上报护士长。

2.1.2预检分诊组由2~4名有丰富预诊经验的护理人员组成,职责:快速对伤员伤情做初步判断,在观察伤情时坚持一看面容、呼吸、表情、瞳孔、伤口、,二摸脉搏、肢体感觉,三听血压、受伤经过,疼痛,以确保观察全面,评估准确,为抢救重伤员羸得时机。按伤员伤情危重程度分别护送到不同的急诊区域。并负责伤员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记录,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和抢救组护士。

2.1.3抢救组由2~4名急救医师和4~10名有丰富应急抢救经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组成,职责:按各种抢救程序,严肃认真,动作敏捷,对危重伤员进行抢救(包括吸氧、监护、迅速配合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心肺复苏、抗休克等急诊救护,稳定伤员基本生命体征。

2.1.4护送陪检、转送组由3~4名护理人员及若干护工组成,职责:对生命体征平稳伤员护送做辅助检查,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就地抢救,并电话通知急诊科接应抢救,负责护送伤员入住相关专科治疗。

2.1.5协调联络指挥组由相关院领导,急救中心主任、护士长组成,职责:对现场急救工作总协调指挥,通知全院临床科室,医学影像科、药房、血库、手术室、物资供应科,经管科等相关科室做好准备,确保救治流程的通畅。

2.1.6秩序维护组由医院保卫科人员组成,职责:安抚家属在指定区域等候,以免影响接诊、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2.2应急预案的启动为了确保护理应急救护系统的指挥通畅、人员到位、物资保障,护理部于预案实施前在急救中心组织进行了多次突发事件应急救护模拟实战演练,演练涉及各级人员分工、职责、任务、协调等。通过演练使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及各应急救护梯队成员对整个应急救护预案的实施有了感性认识,为随时应对大型突发事件的抢救工作打下了基础。

2.3救治区域合理分区设置批量伤员到来后,预诊护士和抢救室值班医生需进行快速分诊,分类救治,减少混乱。我院急救中心根据伤员病情分为危及生命的特重症,普通重症,非重症,分别进入不同的诊疗区域。危及生命的特重症伤员进红色区域(抢救室),由抢救组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普通重症伤员由预诊护士护送至黄色区域(清创治疗区),一般伤员由预诊护士护送到绿色区域(输液室或观察室),如果区域不能满足需要,以备用转运床作为临时抢救床进行紧急救治。

2.4快速分流、及早安置抢救伤员应“先重后轻”,收治伤员入科应“先轻后重”,以便使大批伤员在短时间内得到急救和妥善安置,并缓解急诊科压力,为在急救室集中力量抢救重伤员创造条件。

2.5接诊、抢救、处置、分流结束后及时汇总准确伤员信息上报医务科、护理部及主管领导。

3医院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关键点

大批量伤员伤情复杂、危重、伤员人数多,正确执行急救流程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因此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3.1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医院紧急医疗救护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注重人员培训,使人人熟练掌握并能灵活应用。

3.2根据医院规模建立几支机动性强,应急抢救能力过硬的急救梯队,在遇重大突发事件时,能快速赶到,并迅速熟练地参与应急抢救。

3.3加强急诊科自身硬件建设和软实力的培养,严格执行急诊科医师,护士准入制度,平时按照“三严”标准,强化“三基”培训,搞好岗前培训和考核验收,把好医护资质关。

3.4严格按照规范管理要求做好抢救物品,药品、抢救设备仪器的准备和管理,并加强专科抢救技能培训,提高急救意识和应急抢救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快速反应急救团队,遇有突发重大事件时,能第一时间赶到参与抢救。

3.5平时就要进行人员合理分工调配,并反复组织培训,使每一位成员知道自己在接诊抢救重大突发事件批量伤员时的定位及工作职责,才能做到工作忙而不乱,有序开展。

3.6根据医院实际科学合理地简化急诊就诊抢救流程,开放绿色通道,本着先抢救住院再挂号付费的原则,是保证急诊科快速应对大批量伤员的前提。

3.7注重“接口”部位的协调配合,所谓接口部位,就是一件工作涉及到各个不同隶属关系的单位或隶属关系相同但涉及不同工种的工作。重点协调好:①医护之间在医嘱下达和执行中的“接口”②急诊和医技、辅助检查科室在申请、预约,特殊准备和结果回报方面的“接口”③急诊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的“接口”。

3.8组织指挥得力是有序快速接诊,抢救成功的关键。遇大批量伤员时由相关院领导、急诊科主任、护士长统一对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合理分工调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整个诊疗过程快速有序,不存在“真空”地带,不出现隐患环节。

3.9严格执行急救流程,抢救过程应遵循“先重后轻”,“先救命后救伤”等原则,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和保证良好的急诊室救治环境。

4体会

4.1护理应急救护体系的建立

为我院的大型突发事件大批量伤员的应急抢救提供了人员、物资保障。护理应急救护系统常年24小时处于应急状态,遇有大型抢救任务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出色完成抢救任务。

4.2为伤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大型抢救时耗费最多的是护理人力资源,由于护理人员和物资在抢救时得到保障,使医生下达的医嘱能及时、准确的执行,各项护理措施迅速落实,分组分工管理病人,危重病人有专人负责抢救,护送检查与住院也有专人全程监护,病情变化能得到及时发现和抢救,从而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与此同时其他急诊病人的抢救也不会因有大型突发事件应对而受到影响,保证了急诊的抢救质量。近5年共应对抢救各类突发事件大批量伤员多起。2009年7月~2014年12月,我院成功对多起重大突发事件伤员进行了快速接诊、抢救、处置、分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010.11.29第五小学学生课间踩踏事件135名伤员、2011.8.19爆炸案17名伤员、20人以上批量车祸伤员8起、1起、与爆恐相关的批量伤员数起。近年来所接诊的众多批量伤员,接诊抢救工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无一例因院内急救不及时或因为各个环节衔接不到位而延误救治,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为最大程度挽救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第10篇

【关键词】 心跳呼吸骤停;急诊急救;护理应对

病人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时,在最短时间内有效的复苏有可能挽救其生命。急诊心肺复苏(CPR)和有效的护理应对最能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为总结急诊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经验,现将我院48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急诊科的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7 年1 月~2009 年12月在我科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共计48例,其中女性19例,男性29 例;年龄最小为2 岁,最大为93 岁;院前出诊接回者26例;在门诊行检查或候诊发生心跳呼吸骤停4例,自行送入院16例,治疗发生者2例。

1.2 复苏经过 通过对当班医护人员的回顾式询问及病历资料的查看,现场急救措施中3min 内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呼吸复苏的实施人数为48 例,达到100 % 。

1.3 结果 48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12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25%,死亡36 例,(含放弃抢救5例)占75 %,未发生纠纷和不良事件。

2 护理应对

2.1 病情评估 首先评估运动反应,其次是按DRABC 程序评估:D 指危险程度,R 指各种反应,A 指呼吸道通畅,B 指有无呼吸,C 指循环支持[1],第三是用听、问、看方法评估,这三种方法均在1min内完成。快速高效的急诊急救护理在整个救治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评估伤情是首要环节。

2.2 急救处理 所有急救病例均应该在到急诊科的第一时间开始抢救,其核心是快速反应,实施综合的急救措施,分秒必争地开展救治工作。实施早期心肺复苏术和使用面罩式简易呼吸器,直至气管内插管呼吸机的应用是心肺复苏抢救的关键。

2.3 启动紧急预案,保证有效实施 一旦有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立即启动紧急预案。急诊一线、二线医护人员、经治医护人员全部到场,全力救治。发挥群体优势,保证救治措施的落实。另外让家属感到医务人员的重视,即使抢救失败,也不会有怨言。

2.4 迅速建立有效给药途径 气道开放成功后,医生行胸外心脏按压,护士立即用静脉留置针在近心端大静脉处建立有效的给药途径并连接三通管及妥善固定,确保复苏药物及补液顺利进行,防止转运过程发生脱管及刺破血管,方便反复加药,节省时间和人力,一次到位。

2.5 胸外按压、除颤及心电监护 护士完成以上操作,及时连接心电监护,电极不要妨碍胸外按压,配合医生进行高素质的胸外按压,快速有力按压,尽量减少中断。如有除颤指证,立即行除颤。2005 年复苏指南新建议将连续3 次单相波除颤改为1 次双相波电极,因为双相波除颤成功率高、损伤小,可减少反复电极的心肌损害,从而增加按压时间[2]。

2.6 应用冰帽保护脑功能 复苏过程应用冰帽,以有效降低脑组织的代谢,降低脑组织氧消耗量,对促进脑复苏有效。CPR 早期注意脑功能保护,有助于减少后期的缺血再损伤,减少神经损害,便于意识的恢复[3] ,同时还要做好基础护理及四肢保暖。

3 体 会

3.1 心跳呼吸骤停的最大特点是情况紧急,病人到急诊科后立即抢救,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性,而急诊护理管理者制定科学、严谨、规范的急救护理路径是使救护工作达到迅速、准确、高效、安全的有力措施。

3.2 从护理层面来看,急诊单元的护理人员并非都是高年资护理专家,综合急救水平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护士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经验甚少,只能被动地执行医嘱,不能预见护理问题,抢救效率有待提高。管理者应对每次急救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制订出适合自己的临床护理路径,促进救治流程的改善,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病人满意度;缩短急诊病人的停留时间,

3.3 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使急诊科护士能系统、完整地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充分体现了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控制性[4] ,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协调能力。护士的应急能力和护理素质直接关系到病员的抢救成功以及医患之间的矛盾。所以,提高年轻护士的业务能力和应急技能刻不容缓,对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起着积极的作用。

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就诊和发生,在急诊科是难以预料的,急救工作最忌讳的就是忙乱、无序。为此,笔者回顾性地分析过去急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隐患,进一步规范急诊危重症病人抢救流程,实行质量控制路径,人人参与管理,有效地避免了由于药物器械准备不全、摆放位置不熟悉或对药物性能不熟悉等导致的紧张、慌乱或差错,也避免由于工作人员个人能力、水平的差异对患者的救治措施出现遗漏或疏忽。因为现有急救护理路径工作模式已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待医生指示,而是主动地按照路径内容和程序有计划、有预见性地实施治疗护理工作,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高质量的救治,满足了患者及其家属紧急求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西宁.多发伤急救护理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51-52.

[2] 程宝珍.心肺复苏护理的进展[J].现代护理,2007,13 ( 7) : 675-676.

第11篇

【关键词】 批量车祸伤;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模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4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72-02

批量车祸伤虽然不常见,但时有发生,院内应时刻做好急救的准备工作。一方面车祸伤员伤情较重,另一方面完善的准备可提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1]。因此,对批量车祸伤员的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模式的探讨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文对院前院内批量车祸伤员护理模式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1月接诊救治的9批共98例重大车祸伤患者,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在3-78岁,平均年龄(38.9±12.3)岁;颅脑损伤21例,腹腔脏器损伤10例伴有失血性休克4例,腰椎骨折7例,肋骨骨折伴血气胸6例,四肢骨折16例其中股骨颈骨折8例,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38例。

1.2 方法 我院急诊科通过多年抢救重大车祸伤员中累积急救护理经验,制定出抢救批量车祸伤院前急救护理模式,主要包括正确接诊、现场快速验伤及分类、院前急救、安全转运、院内急救等,对本组98例患者进行急救护理,确保抢救过程迅速有效。①正确接诊:急诊科人员接到120报警时,要详细记录车祸发生的地点、受伤人数、伤情严重程度,根据情况迅速判断派出救护人员、救护车辆以及救治器材及药物的选用,并立即通知急救人员及司机,确保3分钟内可以出诊,并立即向急诊科主任、护士长进行报告,可通知休班人员迅速回到岗位。②现场快速验伤及分类:救护车到达现场后,救护人员要快速配合医生对车祸伤员进行捡伤,判断颈椎是否骨折、有无出血等因素,生命体征的情况,根据伤员身体情况,在2分钟内对伤员受伤程度进行评估,并向急诊科汇报情况。并在伤员手腕处配带捡伤分类卡,黑色为死亡,红色为紧急处理,黄色为缓些处理,绿色为伤势较轻。③院前急救:根据伤员的伤势进行急救护理,若有伤员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时,要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抢救,保持伤员呼吸道通畅,采用留置针为伤员建立静脉通路,颈椎骨折伤员应用颈托固定,开放性骨折伤员可以对伤口进行固定包扎及止血。④安全转运:按照伤员病情,先重后轻,将脱离危险或妥善处理后的伤员由救护车送至医院急诊科,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救治,保证输液通道的通畅,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昏迷的伤员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四肢外伤出血的患者可用止血带结扎止血。⑤院内急救:院前护理人员将现场情况汇报后,要立即根据汇报情况,准备护理人员、床位、急救器械及药物,必要时报告护理部请求院内人力资源调配,通知检验科、放射科等相关科室人员进行准备,按照伤员手腕的捡伤分类卡颜色将病情危重的送入急诊科或ICU病房进行抢救,伤情稳定的由专人负责护送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本组98例患者的救治时间、院前死亡率、院内死亡率、救治成功率。

2 结 果

本组98例患者救治时间10-40分钟,平均救治时间为(25.3±5.1)分钟,院前死亡2例,院前死亡率为2.04%,院内死亡1例,院内死亡率为1.02%,剩余95例患者均得到有效的治疗,留院观察或痊愈出院,抢救成功率96.93%。

3 讨 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行业日益发达,机动车辆的普及,车祸伤已经成为造成人类创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车祸造成的伤情普遍较为严重,复合伤情居多,因此抢救难度较大。例如客车相撞;汽车连环追尾事件等大型交通事故中,很容易同一时间产生大批量的车祸伤员,若无法进行有条不紊的救治,则可能引起伤者死亡[2]。而大批量的车祸伤员产生时的救护工作应及时、高效。高效的急救技能和措施是决定伤员生死存亡的关键。因此模式化的院前、院内急救有着相当大的优势。首先,模式化批量车祸伤员急救护理工作可进行事先演练,并且医护人员熟知护理流程,一旦事故发生,按照流程进行,可提升工作效率。其次,采用模式化护理流程,并配合现场伤情评估,可节省抢救时间,并且中途出差错的概率较小[3]。

批量车祸伤病人护理模式中,一大重要环节为院前急救。而接诊作为第一关,该工作必须正确,迅速,认真。而到达现场之后,进行快速的验伤,并进行分类,通过与急诊科的联系,使院内及时做好相应救治准备[4]。而对于伤情较重的患者应优先进行现场救护,提高存活率以及转运中的安全性。而转运也应分清伤情轻重,伤情稳定以及处理妥善的患者由救护车转运回院内急诊科进行系统的后续诊治。总之,院前急救应迅速而有条不紊,依照流程认真进行每一步,保证伤者存活率。院内急救同时也应遵循相应护理流程,患者到院后,护士汇报情况后进行合理分工,有效率的完成登记信息、轻伤处理,危重伤员救护,陪同检查等护理操作。并且应对患者进行分流,分流按患者伤情进行。

综上所述,批量车祸伤病人的院前院内急救护理应迅速、及时、认真。医院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以及批量伤员救治体系十分重要,一支训练有素的职业救援团队是车祸伤发生后患者生命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徐嫣,王宏玲,靳蕊,等.批量车祸伤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模式的探索[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09):585-586.

[2] 韩丽影,迟佳庆,田宝文,等.车祸性创伤的急救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2,35(04):111-112.

第12篇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思维;急诊护理;应用和重要性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3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88-02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卫生改革不断深入,医学模式,就医观念的转变,给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即代表医院的形象,又折射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同时也是医院纠纷发生的“集中营”。因此在急救护理工作中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更新更高。不但要有高超的急救护理技术,更要有科学的急救护理工作思维,要求护士思维敏捷,对病情观察有预见性和主观能动性。急救护理工作不再是被动的执行医嘱,而是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运用医学理论知识,预见到随时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以最快的速度、娴熟的技术,做好抢救中的各项护理工作,提高抢救成功率。

1抢救和确诊的因果关系思维

护士是患者在就诊期间24小时连续接触的群体,是患者病情变化时出现各种危险状况的第一反应人,所以要求护士在接诊患者时要第一时间对急危重患者能够做到快速、准确评估病情、能根据病情发展的客观规律有预见性的想到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果断决策、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的生命。抢救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在抢救的“黄金时间”里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但疾病的最终确诊还需要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如CT、B超级各种理化检查才能完成。“时间就是生命”但临床必需的检查会消耗很长的时间,可能会延误抢救的最佳时间。急诊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认识到只有将患者从致命的危险中抢救出来才可能有机会挽救其生命。因此急诊护士预见性思维培养的着眼点就应放在伤情评估紧急护理救治配合医生诊断继续进一步治疗这一科学的急救护理抢救程序中。面对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在医生检查病情时,护士就应立即投入护理抢救,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抢救和诊断,这在位明确病因的急诊抢救中是不能颠倒的顺序。护士应牢记:确诊,只有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出来才能够、才有机会做出的[1]。

2针对不同的急诊患者护士应用预见性护理思维动态评估病情,加强预见性安全护理的思维

2.1加强护士运用预见性思维动态评估危重患者病情的护理意识急诊急危重患者的特点是发病突然,病情急、重,病情变化不可预料。患者来急诊科就诊时多以一种重症危象为首的表现,病因不明确,病情发展迅速。往往患者和家属缺乏心理准备,惊慌失措,语无伦次,因此病史叙述不清。面对这种危急状况,护士不能消极等待医嘱,而是应用急救护理学知识评估患者,认真的听取患者的主诉和家属的述说,通过分析判断得出患者的首优护理问题,并在第一时间给予最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及时解除各种急症危象。如心跳呼吸骤停,要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术,开通气道,气管擦管,调节好呼吸机模式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路,持续心电监护等。因此,要加强护士对危重症的护理意识,提高救护技能。面对危重患者,护士应守护在患者身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及时给予治疗,给患者赢得最大的生还希望。另外要给予患者“人文关怀”,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赢得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减少纠纷的发生。

2.2预见性建立安全护理意识预见性安全护理也被称为超前护理,对于护理中病情复杂易变且极易发生意外的急危重症病患群体,通过预见性安全护理能够有效对病患病情确定护理要点,并对有可能出现的症状尽早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2]。

2.2.1预见性建立最佳护患关系急诊护患关系特点是建立时间短、要求高、矛盾多。急诊护士应意识到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各种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反正会影响急救工作或引发医疗纠纷。所以,在患者进入急诊抢救室时,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当时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心理反应、性格特点、文化背景及既往疾病史、家族史等以及陪同家属的情绪。通过评估来指导护士采用适宜的职业言行来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恰当、有效的沟通,对患者进行积极地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使其排除各种心理障碍真实反应病情,同时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

2.2.2危重患者护理工作中的预见性安全护理病患在进入急诊室时,医护人员应充分对病患“伴随症状、自护能力”等情况进行了解,并依据病患是否存在“视力障碍、有无平衡失调步态紊乱”等问题建立相应的风险警示牌[3],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例如:躁动患者要采用必要的约束和保护措施,并做好患者和家属的解释工作,让其明白使用保护用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预防患者和家属擅自解除保护用具。患者在做各种医学检查或住院等各种转运途中,也可能发生危象,所以要应用“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转运程序来确保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依据个危重患者的病情进行预见性安全护理能够有效防范转运过程中各类问题的发生[2]。

3正确准备应用、科学管理急救设备物资的预见性思维

3.1抢救设备护理思维急诊科是危重患者的“集中营”,是抢救患者的“主战场”,对护士的应急反应速度和对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的准确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护士在抢救设备的应急操作中,应把思维定势在快速反应、灵活机动、果断处理上,即使情况突变也能沉着冷静应对。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批量患者就诊时,护士通过评估事故原因、受伤人数及患者的病情预见性的准备各种急救物资。

3.2抢救物品管理思维在危重患者抢救中,抢救物品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抢救的成功与否。例如:昏迷导致窒息的患者,此时需要及时吸痰畅通呼吸道,那么吸痰器是否能在第一时间使用就是关键因素。所以在抢救危重患者时抢救仪器的状态也极大地影响抢救效果,抢救的状态取决于管理。在急诊这个特殊的“战场”,设备物品管理不仅仅是科主任、护士长的职责,也是每位急诊护士都应有的管理意识,应深刻理解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抢救物品的密切关系,要有危机意识和管理理念,以及预见性的完善准备。必须使急救设备物资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应具备以下条件:齐全、分类、完好、无菌、组合、匹配、立即、明示、固定[2]。为患者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4危重患者抢救时预防职业危险因素的预见性思维

职业危险因素自从职业医学之父Bemadio Ramazini 提出这个概念之后,职业危险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人们对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的认识更深刻了一步。而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及参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主要场所,长期面对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死亡、等恶性刺激的患者,以及因为病情急,各种操作的时效性要求较高,故许多急救操作都是在不知道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是否有传染性的情况下给予实施。所以急诊的工作性质使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紧张而无规律,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明显多于同行其他科。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和防护不当,会造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性损伤[4].急诊科护士处于抢救工作的第一线,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病患者的分泌物物、破损组织、血液或唾液,呕吐物,是接触各种传染病的高危人群。应菊素等[5]的研究显示:急诊护士针刺伤受伤率为90.3%;而3次以上受伤者占总数的34.4%。实际上,至少20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刺伤传播,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被污染针头刺伤后,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几率为0.3%,乙肝病毒的感染几率为6%-30%,丙肝病毒的感染几率为1.8%[6]。但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工作中接触的各种传染源防护意识不到位,使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威胁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7]。因此,在危重患者抢救时培养并加强急救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预见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但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新的化学药物、高新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广泛应用,我们应该预见到会有更多的职业危险因素出现。因此,有待于我们应用预见性思维去不断去发现和研究,并且寻找更好的防护措施。

5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时的预见性思维

急诊科室危重患者抢救的重要场所,特别是那些需要转运到其他相关科室接受检查、诊断和治疗的危重患者,如何保证在转运过程中做到安全转运,这就取决于护士在转运患者时有无预见性思维。主要包括:转运前护士的准备;患者病情的评估以及目前所用各种仪器的使用情况;患者所建立的各种管路的留置、固定、引流情况;做好与患者和其家属的沟通工作,告知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针对疾病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预见性的做好各种应急急救仪器和药物。

6总结

急诊护理工作中培养和应用预见性护理思维使急救护理工作变被动与主动,更加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独立性,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促进了急救护理工作者全面的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积极主动性;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护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使护士在工作中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职业暴露;为危重患者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从而提高了医院的急救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亚卓,赵文静.急诊护士在急诊抢救中的预见性护理思维[J].护理杂志,2009,07(09):923-94.

[2]范金花.建立ICU预见性安全护理有效措施[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16).

[3]吴玉芳,蒋冬芳,蒋渊屏.优质护理在ICU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104-105.

[4]陈祖辉,王声.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6(12):1038.

[5]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