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

时间:2023-09-25 11:35: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

第1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初中生;教育

“三观”就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初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和智力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两个特点:一是叛逆性,突出表现为既向往成熟又偏于幼稚的思想状态;二是可塑性,在叛逆的同时又极度渴望心灵中出现“英雄式”的偶像。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本身任务和初中学生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提升思想品德课教育效果。

一、探寻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导入“三观”

首先,必须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整体有着深刻地把握和了解。纵观思想品德课的教材,我们大概可以将其分成三个渐进的教育过程:七年级阶段主要注重学生自身的养成教育,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世界观初识;八年级阶段学习内容有所深化,逐渐深入到学生人生观的培养和构建;九年级阶段在初中二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力求初步形成学生的价值观。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三个渐进的教育过程基本上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相适应,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们必须依据教材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授课的方法和技巧。

二、构建教学模式,健全人格融入“三观”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来设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格培养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可以寓于教学过程之中,也应该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重点。实践证明,忽视“三观”教育,忽视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可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如果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没有明确的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的意识,教学过程的展开也不能突出人格培养的特色,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人格塑造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思想品德课要实现人格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努力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同学校社会开展的一系列课外德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形成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合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思想品德课教学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就不可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讲究教学方法,品德意识深入“三观”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教学方式,可以选择形象生动,贴近社会的现实事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给他们广阔的空间,组织学生走向社会收集、整理资料。通过接触和了解,让他们谈各自的看法,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辨是非。

采用“直观教学法”,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引导。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就要力求避免单纯的抽象论述。在教学实践中要尽可能使用多媒体、图片、幻灯、影视、实物等教学辅助手段,尤其要注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做人道理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着眼于人格教育,点评讲解作画龙点睛式的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议论,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改革;策略

在当今社会,大家谈起青少年一代,大部分人都会摇头叹气。在我就职的中专学校里,也确实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这样一些青少年,他们学习差,行为不良,上课大部分时间睡觉,课余吃喝玩,上网等,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针对这样的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应对?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素质培养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采用肯定式教育

对这些青少年学习成绩差,行为不良等一些问题,我首先肯定主要不是他们的原因。这样的认识,才容易走进他们的心里,才会与你沟通,交流,你的教育思想才容易被接受。之后,要多表扬,多鼓励,多肯定,让他们在现实中肯定自我(而不是在虚拟的空间里),最后激发他们对未来,对梦想的追求,让他们不在现实中堕落,不在虚拟中迷茫。

二、感恩之心的培养

经常用一些事例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比如药家鑫事件,上海机场刺母案等事例让青少年学生去讨论反思。以及古代成语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具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他人,社会,国家。认识自己的错误,让他们迈向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从一个叛逆,桀骜不驯的误区走出来,迈出成熟的一步。

三、荣辱观认识

许多青少年对荣辱认识不清。不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辱。针对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不是单纯的说教可以解决的,要深入浅出地通过一些事例诱发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的认识。

四、知书达礼的教育

在当下的青少年中,他们的言行举止有许多与我们的期望与要求相去甚远。经常给他们讲到传统美德要求,男孩子要有君子风度;女孩子要有淑女风范。指出他们的不足,但不要责备他们。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知书,所以不达礼。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教给他们礼、仪、仁、智、信等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传统。在这些正确的思想引导下,这些青少年越来越走向了正轨,言行举止有了可喜的进步。以前,见到老师,低头,旁视,形同陌路,而今彬彬有礼;以前粗话不断,而今此类现象已经几乎没有了,因为知书,所以达礼也。

五、修身养性与身心健康

在当今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社会飞速进步发展;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不良的现象,进而影响并改变了青少年一代。比如。懒惰、不思进取、向钱看、小小年纪抽烟,酗酒,谈恋爱的现象严重。针对这些问题怎么办?单靠强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必须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错误。要告诫他们做人要修身养性,不但身体要健康,心理也要健康。诸如,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合理饮食,生命在于运动,充足睡眠;以及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相信自己,克服自卑心理,多沟通,交流,乐观向上。让他们明白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而沉迷网络生活是一种不健康的并且毁灭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又通过现实中两个同时患上绝症病例的人,使他们明确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两个人钓鱼的好朋友,一个人是离休干部,一个是退休工人,同时被查出患上绝症;离休干部症状轻,而退休工人更重些;离休干部从此不出门,在家休养整天在家想着活不长了,反观退休工人则是依旧乐观,豁达,整天钓鱼锻炼;像正常人一样;结果离休干部,病状稍轻的一年后去世,而退休工人,病症很重的,五年过去,依旧整天乐呵呵地早出晚归。为什么这样?心理健康创造的奇迹。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他们都自觉不自觉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六、知识技能的学习

一说到学习,这些青少年可能就反感,因此他们已经养成了不读书不听课的习惯。如何调动他们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引入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事例。使大家从心里认识到学习知识,国富民强的重要性,落后就要被动的挨打,青少年不学习则会民不富、国不强的道理。同时针对他们目前文化状况,提出适合的目标要求,且不可过高过大,使他们望而却步。

七、自立、自信、自强的培养教育

在中职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青少年存在自卑心理,进而引发自暴自弃,如何改变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念是十分的重要的。首先应该教育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自己的特长,优势,自己的性格、兴趣等等;再一方面了解社会,了解社会需要,职业状况,就业形势等等;再者引导他们正确的心态的建立,做到不卑不亢、自信、自立、自强。通过我校毕业生的一些成功的例子激发他们的奋斗拼搏净胜。使他们看到希望,美好的未来离他们并不遥远。

总之,通过诸如上述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可以看到,青少年学生从根本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中专学生青少年一代的教育任重而道远,用心发现,用爱去教育,是会“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的。让我们致力于这一群体的教育工作者们修好自身,为培育好未来的青少年一代而共同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母亲教育;青少年成长;社会化;家庭教育

一、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一)青少年生理发育加速。近几十年来,有专家学者指出,人类在生物性成熟方面出现了全球性提前的倾向,主要体现在青春发育完成缩短和青春发育提前两方面。

青春期发育期普遍提前的趋势,使青春期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和各种危机和困扰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生物性紊乱。青少年生理发展加速和性成熟的加速,导致其自身对自己的状况不适应,甚至对于这种突然发育会产生陌生感和失衡感。(2)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与障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障碍包括吸毒、酗酒、犯罪、网络成瘾、学校相关问题、心理抑郁与自杀以及饮食障碍。

(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迅速提高。(1)记忆的发展。记忆广度达到一生的顶峰。对各种材料记忆都达到高值。(2)思维的发展。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束缚,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三)青少年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这个时期的特点是:(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2)深切关注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3)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和强烈的自尊心。(4)自我中心性出现并增强。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经常出现难以控制的情绪波动。反抗心理普遍存在,对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控制予以排斥。由于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冲击着心理发展,从而导致身心发展失衡。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产生成人感,然而心理发展的相对滞后使青少年仍处于半成熟的状态,这种不平衡是造成青少年各种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母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

(一)母亲对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在生活技能方面。长期的陪伴,母亲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会在日常生活中展现给孩子并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在基本生活技能方面映射出了母亲的特点。在学习方面。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学校和家庭g其主要的活动场所,教师和家长成为了教育的主力。基于传统的家庭分工观念,母亲成为学校――家庭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在家里,母亲们能在能力范围之内,向子女讲解知识、检查作业,甚至与子女一同学习。子女的逻辑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逐步向母亲习惯靠拢。

(二)母亲在青少年社会化中的作用。青少年自主接触社会的初始阶段,家庭当担负起子女社会化的首要任务,在子女社会化进程中,母亲的为人处世、道德修养成为子女标杆,为子女人格养成定下基调。

(三)母亲对青少年心灵抚慰。母亲一生都是子女心里话最忠实的听众。通过对所带学生简单的问话统计,高达90%的大学生在平时拨打家庭电话的选择对象是母亲,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们觉得与母亲的谈话轻松且愉快,能感受到来自于母亲的关怀。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既是教养者又是纪律执行者,父亲往往是规则和力量的象征,从而会对父亲产生敬畏感,从而增强了对母亲的亲近感,因此母亲更多地承担起了与子女心理沟通和压力缓解的任务。

三、母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母亲教育知识的匮乏。母性的本能决定母亲是子女的主要教育者,但其并非天然就是合格的教育者。有调查表明,有超过73%的准母亲在孕育期间没有做母亲的心理准备,对教育子女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这种情况使得母亲在教育中仅仅依靠在长辈传授的理论和自己零散学习的教育学知识,缺少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效果是事倍功半。

(二)母亲教育的“错位”和“越位”。现在社会中,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对子女和家庭生活都有了更高的期望,并且许多母亲会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自己子女的身上,这就容易产生母亲对青少年教育的“错位”和“越位”。“错位”是指母亲对青少年进行过多的知识技能教育,把青少年的生活时间都变为学习时间。“越位”是指母亲为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违背其身心发展规律,使青少年超负荷地承担学习任务。这种教育的“越位”和“缺位”会导致青少年产生不快,甚至会对母亲的教育产生反感,但母亲不了解自己施加给青少年的痛苦,这会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和母亲的矛盾,助长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

(三)母亲行为有失偏颇。对于青少年而言,这一时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可塑性高,母亲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有些母亲不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过分追求物质,贪图享乐,这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四)母爱的缺失。根据调查,中国农村 “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100万,57%的儿童父母是一方外出,43%的是父母同时外出。在同时外出的情况中,79.7%的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托付于亲戚、朋友,7.3%的孩子无人监护或者不确定。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和不完整家庭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这一部分青少年往往存在着人际交往问题、情绪问题、自卑心理、怨恨心理、逆反心理等问题。

四、完善母亲对青少年教育的对策

(一)社会应重视母亲教育。母亲对子女和社会的发展都起着奠基性的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母亲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当社会认可了母亲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通过社会的研究和宣传,使母亲教育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全社会的家庭教育意识,让母亲认识到自己的教育价值。

印度妇女教育的先进鲁纳卡兰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一个男人,受教育的只是一个人;教育一个女人,受教育的是几代人。”在社会普遍倡导母亲教育的背景下,要想让母亲履行好教育职责,就应使女性学习和掌握作为一位母亲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现在社会可以通过向结婚登记的女性发放母亲教育手册、拍摄母亲教育的宣传片等方式普及母亲教育的相关知识,营造重视母亲教育的社会大环境。

(二)让母亲成为教育家。首先,让母亲认识到其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社会对母亲教育的普及宣传活动,母亲对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初步的了解。可以在学校或者社区成立“母亲教育俱乐部”,给母亲之间的交流提供一种渠道,让母亲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良因素,避免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其次,由于青少年阶段的子女在校时间长,学校应承担辅助母亲教育的责任。再次,母亲自身应该主动学习科学的教育知识。母亲只有在主观上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其才会利用社会和学校提供的资源完善自身的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综上所述,母亲在青少年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每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尽相同,并且有许多母亲的教育方式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是由于母亲对青少年成长发挥着关键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有更多的人聚焦母亲,关注母亲教育,帮助母亲提升自身素质,以此来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最终实现增加国家实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学校教育;德育工作;有效途径

品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是其立于这个社会的根基。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育人”应先“育德”,然而,教师必须看到,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德育,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忽视甚至缺席的。青少年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令人堪忧。一些祖国花朵的心灵在错误的教育体制下逐渐扭曲,严重者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从马加爵到药家鑫再到陶汝坤,近年来的青少年犯罪事件一次次给教师的教育敲响了警钟。事实告诉教师,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美德的熏陶下健康地成长,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中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1 应试教育体制下德育的尴尬地位

尽管素质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广泛认同,尽管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目前为止,有些情况并未得到改变:高考仍旧是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分数”仍然是学校对教师进行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应试教育仍然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当前大多数学校都没有专门负责德育工作的教师,德育工作多由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师代为负责,德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 德育教学流于形式,内容空洞

由于缺少监督和管理,许多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成了一句没有实际涵义的空话。教学方式单一,流于形式;内容空洞,翻来覆去就是那点儿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关系。

3 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严重

当今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到处充斥着利益至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自私冷漠的不良风气。由于学校德育工作的缺位,使得这些不良风气和观念有机可乘,从社会蔓延到校园,侵袭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使得本该清新的校园空气变得污浊,本该纯洁的心灵过早地染上了污点。

二、加强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1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生的学习活动大部分都是在学校进行的,学校的环境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进行德育教学,首先就要努力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让美德之花开满校园,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时时有美德、处处蕴美德,不知不觉中受到美德的熏陶和感染。

2 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德育工作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由于种种原因,德育工作很容易流于“假、大、空”的说教模式,对于正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讲,这种空洞的说教往往会令其产生逆反的情绪,教师若一再坚持,只会加深双方的隔阂。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可适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将德育教育寓于这些活动之中。如:纪念“五四”运动的演讲、诗朗诵比赛、宣传主流价值观念的讲座、弘扬爱国精神的主题书法、绘画、摄影比赛等,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情感和价值观,并对其产生心灵和情感上的认同。

(2)树立学习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工作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秀事例,将其设为典型,号召其他学生向其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将那些抽象的道理和观念化为具体的真实的表现,使学生获得巨大的心灵冲击,从先进人物和事迹中汲取力量,产生一种“见贤思齐”的渴望。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往往会取得良好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取一些社会上的热点案例,让学生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搜集相关的资料,在小组内思考并讨论,提出自己对该事件的评价,教师再适时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相结合,构建德育教育的网络体系

学校的确是教育的主力军,但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真正的教育,应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去完成的。因此,学校在进行德育工作时,也不应“孤军奋战”,而是要联合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形成一种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发展。如:学校可通过开展家长会、组织社区公益活动、邀请社会名流开设校园讲座等方式加强与家长及社会各界的联系,让德育教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朱法国.浅谈中学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J].华章,2012.

[2]任明良,肖世国.中学德育工作途径探究[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

第5篇

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的心态都较为叛逆,好胜心和自我意识也比较强,这些心态特征使得他们在感恩意识方面较为短缺。受经济发展、应试教育、家庭教育等的影响,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据此提出了感恩教育实施策略,包括将感恩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多举办一些感恩活动等。

[关键词]

和谐社会;青少年;感恩教育

近几年,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感恩这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密切。通过收集大量的与感恩相关的统计结果之后,我们发现:对于我国社会来说,良好的感恩品质能够增强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能够加强自身的移情能力,也能够拥有更为强烈的集体感与归属感。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的感恩意识缺失,导致大部分青少年的团队意识、归属感都不强。为此本文特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真实案例来为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1.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就一直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近几年为了能够顺应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开始转型。在这个转型期,受不少因素的影响,一些唯利是图、冷漠自私的行为日益高发,不少青少年原本较强的感恩意识逐渐丧失,变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就拿最近微博上的热门新闻来说,一个妙龄女性去往医院的路上看见一个大爷不慎摔倒,便上前扶救,恰巧被热心网友拍下上传到互联网。上传之后,引起一番众议。不少网友评论“拍出来的照片明显是摆拍”“想成网红想疯了吧”等。原本应该受人称赞的见义勇为之举被别人说成是炒作,导致不少人原本有施恩之心,因为这些恶议而不敢做善行,这也就使得我们的社会逐渐成为一个丧失感恩之心的冷漠社会。

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即便是素质教育早在20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来,并且要求实施下去,可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教育依旧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的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教导学生要以成绩为主,其他的都不重要。即使是在教授的课本上碰到了有关德行教育题材的内容也只是一晃而过,不会“深究”。这也就导致学生所获得的认知体验不是深刻的。尽管这两年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知道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学校开展的心理教育依旧以考试为中心,对感恩方面的教育依旧漠不关心。这导致学生即便是学习成绩优秀,步入了社会也不一定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家庭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影响,许多孩子被大人拿来作为光宗耀祖的工具。家长们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这样的想法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渐渐的青少年自己也就认为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导致他们感恩意识缺失。这些青少年即便是在未来成功了,也不会对父母存有应有的感恩之心。

二、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1.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学生大部分的活动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我们可以将感恩教育渗透进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校园文化当中感恩氛围的影响,逐渐地潜移默化,就能够培养出感恩情怀。渗透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说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感恩活动,如成长足迹之类的活动,通过展现某些学生从牙牙学语到如今朝气蓬勃的影像,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自己能够长这么大都是父母含辛茹苦换来的。这样慢慢地也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了。

2.多举办一些感恩活动

第6篇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成长最快的时期,它将为塑造良好品质、健康人格和高尚情操打下坚实基础。处在中学时期的青少年,常常表现出叛逆心理强、情绪起伏大、意志品质薄弱等特点。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由于受社会不良习气和科技发展的影响,一些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又相对滞后,造成青少年学生厌学、好吃懒做、缺乏爱心和责任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等恶劣的社会现象。可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他们顺利、健康成长,为今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摆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面前的最紧迫的问题。以下是我对如何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迫学生学习不如让学生自愿学习,学生自愿学习不如让学生喜欢学习。有了广泛的兴趣爱好,学生就会甘心情愿的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学习和锻炼身体上去,甚至是废寝忘食,根本不需要别人的监督。因此,作为老师应该多利用上课和课外活动时间,和学生交流、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进一步的激发和培养。不仅如此,老师还要善于去培养学生对学习某科知识的兴趣。比如,作为思想品德老师,不但要会说理,而且要会说事,就是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里的实际就是学生的实际和当前的社会实际,而实践就是要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总结、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进行学习心理辅导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在盲目追求高学历,错误认为没有高学历就难为“人上人”,没有高学历就很难在社会上维持生存,这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一方面,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千方百计的培养孩子,给孩子的学习造成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高校盲目扩大招生,使得高校毕业生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大幅上升。于是一些家庭和学校不顾学生的实际,拼命搞应试教育,造成大批学生厌学、逃学,甚至流落社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就要求老师要做好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让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的社会价值,正确处理处理学习与就业的关系。并且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正确对待孩子的培养,不要把家长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学生愉快的学习,并完成学业。

三、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中学生的心理容易受刺激,起伏变化很大。加之学习压力又比较大。所以完全可能因为家长、老师、同学的一句话或者一件小事而受到刺激,从而使得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老师,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理解父母、老师和同学,让学生掌握和别人相处的技巧。比如,老师要让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的“严厉”、“嗦”、“误解”等问题,让学生看到父母好的出发点和爱心,主动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让学生学会了做人,才能有效的促进身体和学业的健康发展。

四、心理卫生教育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充满好奇而又迷惑不解。他们对自己的一些生理和心理变化知之甚少,于是对一些本来很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产生好奇、恐惧等心理,使他们产生一些不科学、不健康的行为,甚至诱发违法犯罪,从而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很有必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卫生教育。要把生理、性等知识科学、准确的告诉学生,决不能羞于启齿、避而不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他们健康成长。

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品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是学校在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质教育,对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做人、学习和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五中030600)

第7篇

一、当前义务教育对学生传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存在严重的道德危机。主要表现如下:

1.传统道德教育缺失

当前,我国已然进入了市?鼍?济时代,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思想,加剧了各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之风。过于功利的价值观,淡化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信念,使得一些人为了达到利己的目的,往往都会不择手段。而这些不正的社会之风,往往会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在学校教育中,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很多学校的教育,都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上,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内化学生的行为和修养,最终使得学生的道德素质低下,道德价值观扭曲,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最终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传统道德教育与生活严重脱离

对于青少年一代而言,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节约、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等等,都是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从根本上讲,道德教育是一种抽象化的行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立足实际,让学生理解传统道德的内在含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的道德教育往往都会和实际的生活严重脱离。曾经有个孩子问我:老师,都说助人为乐,可是当我把自己的东西给了别人以后,我自己感觉不到快乐呢?那瞬间,我都有种无言以对之感。因为我们的教师狭隘了助人为乐的内涵。正是因为这种狭隘的道德教育以及与生活严重脱离的道德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掌握了理论化的知识而不懂得如何实践。而在日常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但是,感恩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又意味着什么?这种和学生生活严重脱离的道德教育,如何规范学生的行为呢?

3.传统道德教育教条化严重

一直以来,“说教式”成为我国教育的主要模式,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习惯性用一大套“空话、套话”来教育孩子。这种空洞的语言,教条式的教育模式,在孩子耳边的喋喋不休,往往都会让学生产生排斥感和叛逆心理。从根本上讲,传统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口头宣传,而是要采取切实的行动,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教条化的道德教育模式,难以让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也不利于学校传统道德教育的发展。

二、强化传统道德教育,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行为的有效性对策

针对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传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强化传统道德教育,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1.转变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针对当前传统道德教育缺失的现状,笔者作为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深刻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影响。而当今社会各种道德滑坡的现象,都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认识到道德教育对于塑造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不断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重视传统道德教育,通过道德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用道德的标准约束自己,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2.立足日常生活,提升学生道德素质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教学应当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立足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在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改变传统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强化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性,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拥有很多有关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忠、孝”的做人标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美德。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和改变学生价值观的重要道德标准。古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懂得谦让。而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的角逐,却没有彼此之间的谦虚礼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立足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经验切实相关的案例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3.营造道德教育氛围,丰富道德教育模式

第8篇

一、中学生心理现状及成因

1.中学生心理现状

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学习方面的压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存在厌学、逃学现象;一部分学生心里感到自卑,焦虑,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抑郁,情绪波动大;有的学生由于缺少家庭监管,沉迷网络,这些学生人际关系紧张,较少参加课外活动。

2.心理成因

(1)社会因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已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生活。它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带来了方便,也提高了效率,但是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给部分中学生带来了较多的烦恼。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的不协调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网吧、电游室经营者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变着法吸引青少年。他们沉浸于虚拟世界、网游中不能自拔。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障碍。(2)学校因素。学生在进入中学后一直处于紧张的(应试)教育环境,很多学校心理健康课和素质教育课过于形式化,因此不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在我校,由于大班额情况,师生交流较少,过分重视成才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3)自身因素。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生理开始趋向成熟。青春期的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心理活动越发活跃,面临学习压力和生活困境时,容易冲动,逃避,自责,易丧失自信心。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不良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缺乏自制力,性格上更加叛逆。(4)家庭问题。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教育模式、、家庭的不完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子女交给亲人监管,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正常的沟通,造成青少年自私、任性、孤僻专横的性格,因此人际关系更紧张。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利用校园网开设“心理健康知识”栏目对初中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较贫乏。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及不良行为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盲目错误的认识就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信息技术具有及时性,灵活性,资源共享性和隐蔽性的优势。避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因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辅导更具意义。可以为不同的对象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例如:在线论坛、网络课堂等都可为学生提供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包括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解决方法等。学生对一些敏感问题如与父母沟通的问题,与教师之间的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困扰,都可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其次,加强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最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动态,培训信息,为教师创造一个理论学习空间,这样更有利于专业教师的成长,提高课堂效率。

2.加强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现在的家长大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十分关注,却忽视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家长节假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中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在家庭教育中严格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安全上网,屏蔽不良网站。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多让子女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干力所能及家务活,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3.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是一个大教育场地,其环境的改善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社会各方面应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加强对其正确的引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可与公安、关工委、工商等部门进行密切联系与配合,呼吁他们对不良的娱乐场所、设施,积极查处,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一有发现及时举报。严惩“伤风败俗”的不良现象,为下一代的成长尽心尽力。

4.积极引导,树立理想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广大教师特别是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板报、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从古今中外,身边周围的许多鲜活的事件中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和信念的宝贵。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远大理想。

第9篇

关键词: 职业学校 法制教育 措施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遇到了许多的新情况,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对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以及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职业学校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法制教育是新时期依法治国策略的要求,是弘扬法治精神的基本途径。

依法治国策略需要树立全民的法制信仰,全民的法律意识水平是一个法制国家的重要标志。因此,通过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向全社会输送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可以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弘扬法治精神,为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法制教育是社会对现代化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

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法律知识同样不可或缺,否则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免不了遭受失败的厄运。因此职业学校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社会认可,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能人才。

3.加强法制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越来越令人担忧,学生学习差,内心有严重的挫败感,冲动叛逆,还有一些学生已经在社会上混迹多年。这些学生的个人情况相当复杂,进入职业学校之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仇视一切的心理,个别学生还会外化为极端行为甚至违法行为。

4.加强法制教育是减少和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呈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职业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工作的重点区域。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减少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因而应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进行法制教育,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二、加强职业学校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探索

1.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职业学校学生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开设法制课程,以此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但该课程主要以法律的具体规定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制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一要落实法律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教学决策部门应及时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上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法制教育课程,如民法、刑法等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常规普法的内容;会计法、税法等可以作为财经类专业必修的法律,等等。这样,学生除了进行了法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与职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教育,使法制教育适应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二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深化法制教育。寓法制教育于其他学科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促使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和护法。

2.积极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

目前在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形式仍比较单一,而法律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把教学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使学生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为此,要努力探寻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一要努力提高法律课程的教学效率。增设教学活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选用社会治安、学生违法犯罪等与青少年联系密切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教会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二要在校内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充实法律课程教学内容。这是最有效的途径,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举办各类违法犯罪图片展,举办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出法制教育专题墙报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对学生进行了经常性的教育和熏陶。三要“请进来”,借助外部力量齐抓共管。如邀请司法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系列讲座;邀请正在服役的少年犯到学校来现身说法,以铁的事实、血的教训,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四要“走出去”,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受法律威严。如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开庭审理案件,参观少管所、看守所、戒毒所等,以其亲眼所见、切身感受告诫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3.完善和充实素质教育理论,把提高法律素质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素质教育理论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律素质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当前,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经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的基本素质。然而目前,学校的素质教育仍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重视对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律素质教育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因此要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活动中,要逐步把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作为重要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素质是自己所应具备的素质中的重要内容。缺失了法律素质就是不全面、不完善的素质。应把提高法律素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使充实完善后的素质教育理论深入人心。

4.提高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的综合素质。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机构,教师也大多由德育课程教师兼职,他们的法律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成效。针对目前职业学校法制教育课程教师的情况,职业学校一是应积极引进具备高素质的法律法律专业教师,充实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应大力鼓励现有法制教育的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法制素质,同时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道德水平。总之职业学校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

5.营造以法治校的氛围,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

职业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应构建一个适宜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环境。学校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一个法治环境,即依法治校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切行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行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生动体现,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才能在校园内形成讲究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对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法制教育,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建立良好的校风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教育;原因;措施

0 引言

当前,在我国的众多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在经过了相关管理约束之后,社会秩序以及风气相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善,各种社会犯罪案件量都开始有所减小,但青少年犯罪率仍旧居高不下,形势非常严重。目前青少年犯罪呈现的主要特点就是犯罪年龄越来越小,且犯罪动机幼稚,造成的后果也十分严重。

1 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1 外部因素

1.1.1来自社会的原因

时代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物价飞速上升,许多工厂倒闭破产。因此,大部分未成年劳动者失去了工作,在各地流动,生活得不到保障,生存情况变得十分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青少年劳动力为了生活,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另外,腐朽不良的文化信息也会对青少年产生坏的影响,使他们缺乏正确思想的引导,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也就无法按照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了。最后,社会风气因现有社会体制的不健全而有所衰落,使得青少年容易误入歧途,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因而造成了社会上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出现。

1.1.2来自家庭的原因

青少年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家庭、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好的家庭环境会促进他们的成长,使其变得更加优秀,但家庭教育如果出现了问题就会使青少年的心理、人格出现扭曲,促使他们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一般来说,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因素就是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很多不健全的家庭要么是父母离异,要么就是父母死亡,孩子在伤心之余心灵上也会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在感情交流方面就会有障碍,凡事放在自己心里,最终形成了孤僻、自私、冷漠、自卑的性格,在这些不良性格以及心理的驱使下,青少年就会对大人、老师的教育进行反叛。而单亲家庭里的家长往往对孩子的管教和关爱不够,有的家长甚至对犯错的孩子直接进行打骂,使青少年得不到正确合理的教育,最后导致他们走向了犯罪道路。另外,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也会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影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很多家长不对孩子的心理、生理特征进行分析,教育方法极其不正确。主要表现在对于子女格外宠溺,孩子犯了错也不进行指出;亦或是对孩子粗暴管教,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使他们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造成犯罪。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没有起到好的示范作用,从小就灌输给孩子一些腐朽思想,比方说物质金钱为上观念。有的父母自己在外参与赌博等违法活动,进行家庭暴力,这将给孩子今后的行为处事造成不良影响。孩子的心理大都不够成熟,需要从小就进行塑造,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说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最后的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够。由于工作压力以及各种原因,父母没有时间和孩子进行应有的交流,亦或是对孩子的教育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不能尽到父母的责任。由于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就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影响,最终误入

歧途。

1.1.3来自学校的原因

近几年,在教育环境、教育制度方面,我国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依旧有许多不足之处存在。第一,学校的定位和教学的思路无法一致,由于升学方面的要求,使得素质教育的推行举步维艰,学校一味地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只为了学校升学率的提高。但是这样一来就使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一些成绩不好或是不想学习的学生就会有厌学倾向,进而逃课、休学,走入社会。另外,在心理教育以及性教育方面,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并没有进行关注,对学生做出教育。由于青春期深厚的好奇心和无知,学生为了一探究竟,就会做出让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最后一点就是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妥善的管理,而一部分老师也没尽到教师的责任。好的学习风气需要学校进行管理创建,如果对学生的行为不进行管理教育,只是敷衍了事,就不能教育好学生,为学校营造好的学习风气。学生在不良的学习氛围里进行学习,不仅学不到知识,也会让自己堕落。

1.2 内在原因

1.2.1攀比、逆反心理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良风气,例如享乐主义以及金钱至上观念,这些都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得一部分未成年人凡事都讲面子,爱与人进行物质方面的攀比,从小就养成了爱慕虚荣的性格。这些不良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让青少年对他人钱财产生觊觎,采用非法的方式去获取。一般来说,在青少年阶段孩子的叛逆思想最重,也容易冲动行事,一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很可能走上犯罪违法的道路。

1.2.2好奇心的驱使

对于外面世界的新鲜事物,青少年心中充满着好奇。可以说,青少年有好奇心是很正常的,可帮助他们对新事物、新知识进行探索研究。但由于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无论是心理成熟程度还是知识含量都是不够完善的,对社会也没有多少了解,就造成了是非观差,对事物不能做到全面分析判断。在这样的情况下,充满着好奇心的青少年人对很多事只会盲目跟从,没有自己独立正确的思考,也就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2 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相关措施

2.1 使青少年素质得到提升

2.1.1提升其责任感

在社会生活里面,以社会生活和谐性的保证为基本目的,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对社会进行负责、对他人进行关爱的起码原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在未成年人的教育方面,我们要着重培养其责任感,对社会秩序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自己的责任感,帮助他们获得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家长以及涉足社会的成年人要对青少年起到榜样作用,让他们懂得应如何完善自己,具有根本的责任意识。

2.1.2提升其法律法规意识

针对于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我们要从各方面进行思考,进而想出解决的措施。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径进行预防,就必须加强他们的法律法规意识教育。对于国家出台的一些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学校与社会要进行大范围的宣传,对青少年进行法律普及与教育。可以设计“模拟法庭”的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人参与进来,获取法律知识。在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上,学校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学校需要为学生开设法律课程,教授法律知识,播放法律方面的视频,加强对学生法制法规的教育。也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橱窗里进行法律宣传,让学生办理此项活动,增加自己的法律意识。另外,为了给学生警示作用,学校可请一些研究法律法规的学者、专家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律讲授。

2.2 提高学校教育环境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责任,所以对于学生的教育,学校不仅关注于知识教育,还要对学生重点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首先,要对青少年的思想、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分析,对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继而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获得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若要使学生有良好的思想意识,教师必须在自身的思想教育方面达到一定的层次,以自己的行为举止作为学生们的榜样,做到言传身教。另外,对于学校里面成绩差的学生或是后进生,学校领导以及各科老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他们进行鼓励,激发他们对学习、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在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测评体系方面,教育行政机构应进行完善提升。

2.3 完善家庭教育

在孩子的思想教育方面,来自家庭的教育是基础。所以,父母要认识到与未成年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在关心他们生活、学习状况的同时,也要重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品行的教育。比方说,根据学校的教学情况,父母从实际出发,想出适用于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对他们言传身教,让青少年人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方式要妥当,应循循善诱,切不可棍棒相加。一些家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家庭结构的不健全,青少年也就无法得到妥善的关心和教育,面对这种情况,社会各界都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帮助。

2.4 提升社会环境

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与社会风气、社会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文化部门、公安机关等相关机构要对社会风气进行管理。首先,要严格控制网络文化信息的安全性,对不良文化进行过滤。其次,各级广电要对播放的电视节目甚至广告进行监察,使青少年接触到科学、正确的荧屏信息。最后,继续深入推行“扫黄打非”活动,对非法书籍、录像进行严格查处,清理歌舞厅、网吧、游戏厅里的各种违法乱纪活动,使青少年能拥有健康、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3 总结

对于青少年的犯罪问题,社会、学校、家庭都是有责任的,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预防和解决。青少年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社会的管理约束、学校的妥善教导、家长的关心照顾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可防止他们走向犯罪道路,继而获得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王静;论当代中国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控制[J]2011(01)

[2] 张阳平;试论家庭结构及教育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J]2012(02)

第11篇

个性化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观,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与核心。2007年1月4日,一个由英国政府委托的专家组了改革英国基础教育的重要报告中,始终贯穿的核心理念便是“个性化学习”。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是教育的“人文化”。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是目前中小学生最主要的人文课程。”应该说,根据初中生的特点,这一阶段是教师为学生培养完善人格以及建立个性化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个性化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毋庸置疑的共识,二者缺一不可,那如何使二者在实际教育应用中和谐发展则成为关键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与教材为中心,重教轻学,较少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量,从而使一代又一代学生成为缺乏个性化与自主性的“产品”。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重视对学生个性化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求知的主人、发展的主人,而不仅仅是传统教育下的“奴隶”和“产品”,从而不断提高当下青少年的素质与修养。

这一教学策略要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教师不仅作为学生的指导者,更要作为学生的服务者,为其提供良好学习氛围以及个性化学习资源,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沟通与情感交流,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方法,提升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够得到心灵的净化与人格提升的空间。在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填写问卷调查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反馈信息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以避免学生叛逆心理的出现,从而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效果与目的。

针对当今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缺失,以及根据初中生心理生理的特点,本文还提出了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要注重人文精神教育以及个性化学发展的观点,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在学习上、道德上、情感上的空间。

作者:陈子煜 单位:延边大学中文系

第12篇

据查阅相关资料,小学阶段对于体育课的喜爱程度还是很高的,这是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然而,到了中学阶段,本该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学生对于体育课却存在着一种逃避的态度,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属于体育课的时间里,坐在教室里聊天、看书、玩手机,尤其中学女生对于体育课更是排斥。

2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因素分析

2.1小学体育的启蒙影响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模仿,大脑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萌芽期,教师如何抓住这关键时期很重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如同一张白纸,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简单直接。根据笔者观察,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类似追逐的速度性体育项目,而对于这个阶段所需要发展的灵敏、柔韧等素质却兴趣索然。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更愿意接受相对简单纯粹的东西胜过教课书安排的利于他们身体发展柔韧、灵敏等项目。

2.2学生对于基础体育项目的认识

中小学阶段学生充满好奇心,对于任何有趣的事物总是充满了新鲜感,因此,对于单一乏味的体育课内容,学生多半是不愿意接受的,而传统田径项目对学生身体发展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却不受学生欢迎,如:又累又晒的田径场上,学生多半是不会理解自身参加锻炼的目的,这势必将会导致体育课的质量不高,中小学阶段身心发展尚不成熟,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学生本身也是一种情景体会,因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重新认识在他们眼里枯燥无味的体育项目意义重大。

2.3体育课对于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从孩童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笔者观察,这个时期也是学生心理最敏感的时期,他们具备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且有具有自己的一套尚不成熟的价值观,他们心思细腻而敏感,与小学不同的是,他不再向儿童一样向成人敞开的心扉,其内心变化丰富多彩,但不轻易表露出来,心理发展呈闭锁式状态。而体育课则是一门活动性很强的学科,授课形式的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学生阶段的心理发展有所冲突,且影响了中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

3抓住时展契机,让体育课真正具有人性化

3.1从基础教育工作入手,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小学阶段的启蒙教学很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如何使学生爱上体育运动,这些理念至关重要。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期待程度与体育课程的安排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哪个学生是不愿意上体育课的,我们只看到了学生生理发展的黄金时期,却忽视其自身求得发展的微弱变化,有悖于体育身心合一的教学目标。因此,合理安排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亲近体育资质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任何形式的学校教育往往引导比教导更重要。

3.2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使体育教学真正实现身心合一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当前青少年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3]。而对于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践活动中除了要教会学生某一运动技能外,也应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渗透,塑造和发掘学生健康的心理,使体育课是学习真正做到身心合一。

3.3重视传统运动项目的基础性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发展学生体育素质的基础,由于其枯燥、乏味的运动特点,已经越来失去自身原有的地位,根据成功教学的理论,结合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有意识的给学生以成功感,让其在活动中体验到田径课带给他的欢乐,这种在活动中情绪的体验,是伴随学生进行锻炼的保障。同时,提高传统项目的教学趣味性,使其更加贴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创新、改造高规格的体育器材,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观察,对于学生来说,最直观、最真实摆在眼前的成功,才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接受体育课的一种有效途径。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