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提高农产品品质

提高农产品品质

时间:2023-09-25 11:3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提高农产品品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提高农产品品质

第1篇

所谓合理施肥,就是针对植物营养特性、土壤特性、作物生育期需要选择肥料,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坚持因土壤、因作物合理施肥,坚持缺素补素,平衡施肥;确定合理的轮作施肥制度,合理调配养分;采用合理的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

 

1 针对土壤特性选择肥料。中国南北土壤差异很大,南方地区的红壤、砖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呈酸性或微酸性,磷肥宜用偏碱性的钙镁磷肥;北方土壤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褐土等多呈碱性,磷肥宜用偏酸性的过磷酸钙;连续施肥多年的大棚、老菜田也逐步酸化,且钙镁缺乏,磷肥宜选用碱性钙镁磷肥、磷矿粉等,既可调节土壤酸度,又可供应钙镁元素;有盐渍化特征的碱土、盐土,尤其是滨海盐土,宜施用磷石膏,钾肥宜选用硫酸钾。

 

2 针对植物营养特性选择肥料。植物种类、品种不同对养分需求不同,同一植物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产量水平对养分需求数量和比例不同;不同植物对养分种类有特殊反应;不同植物对养分吸收利用能力也有差异,选择化肥品种应根据作物营养特点来科学选择。据研究,铵态氮肥与硝态氮肥对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一般蔬菜是喜硝态氮的作物,氮肥宜选用硝酸铵、硝酸钙等;鳞茎类蔬菜对硫的需要量较大,宜选用含硫较多的肥料,如过磷酸钙、硫酸镁、硫酸钾等;十字花科的蔬菜对硼的需要量较大,宜选用含硼较多的硼酸、硼砂等;鲜食性的瓜菜如西瓜、甜瓜以及茶叶等对氯毒害敏感,不宜选用氯化铵、氯化钾等含氯化肥;大白菜、番茄等易出现缺钙症状(干烧心、蒂腐病),宜用含有效钙较多的过磷酸钙和硝酸钙;水果、茶叶需要大量的有机肥。

 

3 针对作物生育期选择肥料。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对肥料的吸收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生长时期选择不同的肥料。种肥选用中性高浓度的复合肥料,拌种肥一般选择专用性强的肥料;基肥可选用低浓度肥料,也可选用高浓度复合肥料;追肥多选用高浓度速效化肥如尿素、磷酸二铵、磷酸二氢钾等;灌溉施肥及叶面喷肥时,要选用高浓度、易溶解、残渣少的肥料如尿素、硝酸铵、磷酸二氢钾及种类繁多的叶面肥等。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增施有机肥对发展可持续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更显重要。研究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更新,激发原有腐植质的活性,提高土壤阳离子的代换量,有利于提高土壤酶的活性,增加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性能、缓冲性能和作物的抗逆性能;有利于协调氮素均衡稳定、长效,提高氮、磷、钾肥利用率,缓解施肥比例失调状况;有利于改善农作物品质,提高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减少蔬菜、水果等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

 

4 选择合理的施肥方法。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与蔬菜种类、品种、不同部位有关,又与施肥技术和环境条件有关。在育种方面,把低硝酸盐含量作为育种目标之一是有意义的;在施肥技术与环境条件方面,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与土壤中氮的浓度和氮的种类等有密切关系,土壤中氮浓度越高,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越高,尤其在后期。所以,施用氮肥宜早,且不宜过多。

 

5 使用专用、复合、特种肥。由于优质农产品对土质、肥料要求不同,更需要专用肥。例如,生产大蒜需要含硫较高的肥料,生产啤酒大麦需要减少氮肥的比例,生产500千克小麦与600千克小麦的配比不同。

 

果树施肥要进行叶色诊断,对症补充肥料。而且除氮、磷、钾肥外,还有各种钙、镁、硫肥,微量元素肥料、叶面肥等。肥料的专用化、复合化、多样化是世界肥料发展趋势。

 

另外,针对人体营养需要可生产特种肥。有研究表明,施用含硒有机复合肥,可以提高食品硒的含量。在菜花上施用含硒有机复合肥,菜花中硒含量可达0.149毫克/千克,是普通菜花含硒的75倍。

第2篇

食品的安全和营养是人们对食品的基本要求。作为食品,首先是要保证其安全,即不得含有毒有害物,要保证食品在适宜的环境下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减少其在食物链各个阶段所受到的污染,以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此外,还应保证食品应有的营养和色、香、味、型等感官性状,无搀假、伪造,符合相应卫生标准的要求。

农产品是一切食品加工的原料,农产品品质的好坏,是否安全,不仅涉及到消费者的健康,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甚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威望,特别是近年来国际上发生的疯牛病、二恶英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使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农业比较发达,高效农业还处于起始阶段,如何提高农产品品质,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是值得广大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深思探究的课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了这次课题研究。

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分成三个行动小组,第一行动小组负责采集农产品标本,第二行动小组负责组织实验操作,第三行动小组负责个行动小组之间的协调。

1、第一行动小组在××农贸市场选购了白菜、辣椒、扁豆、冬瓜、大蒜等五种农产品样品,并分头到自己的菜地里选摘了上述五种样品,把这几种样品带回了学校的实验室,进行实验分析。

2、第二行动小组对第一行动小组带回来的农产品样品分别进行了实验,实验内容主要有:外观、色泽、口感、营养成分、细菌群落检测、农药残留检测等几个方面。在实验过程中,各行动小组紧密协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对感到怀疑的一些数据,反复进行实验,力求试验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关于农产品品质的简易鉴定,经过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反复查阅资料,咨询老农,我们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一看、二闻、三辧、四尝。

农产品的表面颜色是反映农产品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观察农产品的外观形状和色泽是判定农产品品质的第一步。二闻就是闻农产品的气味。带香味的农产品闻闻它的香味是否纯正,没香味的农产品,闻闻它是否有异味,如果有异味,那就说明该农产品腐烂变质。三辧,就是用手辧开所选购的农产品,看看是否爽脆,汁水是否正常。四尝,就是用口去尝尝农产品(这主要针对能够生吃的农产品),辨别农产品口感是否正常,是否有其他的异味。

经过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的反复实验,发现我乡生产的农产品,大多数品质较好,但远未达到“绿色”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要实现高效农业,发展“绿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任重道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乡农产品外观形状、颜色较好,色泽光艳,看上去能引人食欲,营养成分符合标准,但口感不是很好,像白菜,吃起来有点淡。细菌群落超标,农药残留严重超标,这是我乡农产品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谢玉剑那里选购来的白菜、大蒜,品质较好,白菜口感好,带点甜,大蒜香味浓郁。

为提高我乡农产品的竞争力,发展我乡的“绿色”农业,针对我们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我们的建议是:

1、建议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广大农户的品牌意识和安全、卫生、“绿色”的产品意识。

第3篇

摘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通过降低农业企业的成本来实现农业企业利润最大化,通过促进农户增加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来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选择成本;作用机理

由于农产品生产过程的长期性,种植、养殖空间上的广泛性及质量的隐蔽性等特点,农产品市场存在严重的逆选择现象。逆选择导致农产品生产者不愿提供成本较高的优质农产品,只愿提高普通或者劣质农产品。农产品是消费者日常食物的主要成分,农产品质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如何增加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是关系广大消费者健康和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在策略选择上,除政府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认证等措施外,农产品实施品牌化经营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有效手段。

一、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农业企业的作用机理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种类和品牌出现“爆炸式增长”,消费者面临的可选择信息越来越多。生产者获得消费者的“选票”难度越来越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推介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

(一)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降低农业企业产品推介成本。农业企业为生存、发展,必须考虑降低推介成本,提高推介效率。由于市场上农产品的品种繁多,竞争激烈,消费者被纷繁的信息所困扰,农业企业在市场上采取逐一介绍农产品的功能、特点、质量的做法不容易引起消费者的信任和注意。消费者陷入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对新信息有排斥情绪,给企业的产品推介带来困难;推介没有品牌的产品会使消费者难以信任或记忆凌乱的信息。但农业企业如果采取品牌策略,用品牌将农业企业和产品信息“打包”呈现给消费者,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降低农业企业推介成本、增加销售的目的。

(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促进农业企业利润增长。农产品品牌可以克服农产品市场的逆选择现象,有利于促进农业企业利润的增长。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旺盛,只是苦于不能分辨农产品质量的优劣,而不敢购买生产者自己宣传优质农产品。如果有一个制度保证农产品生产者供给的是优质农产品,消费者将会毫不犹豫地购买此产品。“品牌”作为一个制度被长期受益的生产者所遵守,消费者就可以放心购买那些自己信得过的品牌农产品。由于品牌农产品受到育种、栽培、养殖等农业技术水平及生产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品牌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养殖数量都不能够满足所有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需求,品牌农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品牌农产品的价格一定高于均衡价格,也就会产生生产者剩余。供不应求状态越明显,生产者剩余将会越多,企业利润越大。因此,品牌在解决农产品市场逆选择的同时,将直接增加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促进企业利润的增长。

(三)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促进农业企业可持续增长。农业企业建设品牌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建设品牌,发挥品牌价值的功能,使农业企业可持续增长。“品牌”建设成功与否决定企业增长是否永续。品牌决定消费者选择行为,消费者选择行为的依据是产品的利益点。产品的利益点是通过品牌体现出来的。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可以分解为两个变量,一个是“可持续”,即长久,时间上的长期;另一个是增长,即空间上的扩大,具体指经营上的增长,一般是指销售量的增长。如上所述,消费者寻求信息搜寻成本和选择成本的最小化,而品牌能够降低信息搜寻和选择成本。在品牌建设者遵循品牌承诺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愿意在信息搜寻和选择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忠诚于自己所信任的品牌。这种“忠诚”导致消费者的重复购买,重复购买的结果就是“可持续”,“可持续”的购买实现了农业企业的增长。品牌建设成功的农业企业在凝聚了一部分忠诚的消费者外,又不断地吸引新的消费者。品牌的实质是信用,一个企业通过品牌向消费者展示企业的信用,通过扩大品牌知名度来宣传扩大企业的声誉,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带来越来越多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的增加,这也就是实现“增长”。实践充分证明,品牌的成功建设必然带来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农户的作用机理

一般情况下,农户销售产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不经过中间加工环节,由于个体农户销售的产品数量有限,农户不会自己出资建设品牌。另一种形式是农户将产品销售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加工处理后销售给消费者,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长期利益进行品牌建设,这时农户的角色是农产品品牌的参与主体而不是建设主体。

(一)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增加农户对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农户生产经营的目的不仅是为满足于自身的消费需要,也是为追逐利润最大化。一般情况下,由于农产品的生产与产品特征所形成的质量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能从外观上辨别其质量情况,在农产品市场上不同质量的农产品具有“形的同质性”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格,但由于生产质量较高的优质农产品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需要支付更多的生产技术转让费用及为区别其他普通农产品所需要优质农产品的营销费用等,所以生产优质农产品的投入成本要远远大于生产普通农产品和劣质农产品。而逆选择使优质农产品售价与劣质农产品相同或相近,而成本要高出很多,农户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利润远低于生产普通甚至劣质农产品所获得的利润,有时可能是负值。逆选择使农户不愿意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农户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如使用价格便宜的劣质化肥和带有毒性的农药、激素等)来增加收益;或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增加产量(如过度地滥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来增加收益,这就为农户进行不安全生产行为创造了条件,使他们能够在生产经营普通或劣质农产品时获得不错的利润,而优质农产品的农户仅能获得较少的利润甚至亏损,进而使他们逐步退出市场或转为生产普通农产品甚至劣质农产品,最终结果就是农产品市场的整体质量水平越来越低。虽然农产品生产者不得不提供低价劣质农产品,但优质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消费者盼望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在国内市场,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国际市场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队伍庞大,为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进军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品质标准一般要高于国内生产的普通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多年来的农产品市场逆选择现象导致农产品内在质量严重不符合国际市场要求,再加上我国人世后,国际农产品大量涌入,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造成严重冲击,高端农产品市场被国外的品牌占据,本土农业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竞争。因此,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农业企业的必然选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旺盛需求为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业企业生产高质量农产品提供外部动力。

(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增加农户收入。长期以来,受人口与耕地的双重压力,我国农业一直是以追求产量增长为目标,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品质普遍不高,地区结构趋同,产后加工技术落后。尽管这种数量型农业在人均收入和农产品数量水平低、国内与国际贸易不发达的情况下,曾为我国农业发展和保证有效供给做出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农产品的日益丰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及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的上升,这种数量型农业模式已不适应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严重偏离消费结构,从而不断引发农产品周期性“卖难”危机和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分析农民收入增幅不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档、无特色农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消费者的支付预期不高,尤其农产品的逆选择现象长期影响市场,使消费者追求高质量农产品的愿望难以实现,农产品市场长期处于买者、卖者均不满意的尴尬局面,农户收入水平长期增幅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幅。农户之所以长期生产普通农产品或劣质农产品是因为农产品市场的逆选择现象和选择成本过高导致消费者不敢购买优质农产品,致使有利于农民也有利于消费者的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得不到实现,市场充斥着劣质和普通农产品。农产品品牌能够起到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解决农产品市场上逆选择现象的作用,使制约农民生产供应优质农产品的逆选择现象和选择成本过高现象不复存在,农户的生产对象自然转向利润高的优质产品上面来,农民也将获得比生产普通或劣质农产品获得更多的收入,农产品品牌也就起到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

(三)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增强农户可持续经营能力。农民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增强农户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当前农民收入不高,农民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支出增幅较小,用于生产的资金也十分有限,更谈不上用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为解决当前生活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在没有形成农产品品牌带动的生产经营的格局下,农户只能按照市场能卖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原则进行生产,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当农户供给农产品的农业加工企业的品牌建设成功后,农户可以生产优质农产品并能得到比生产普通农产品或劣质农产品的收入更高的收益。农户收入的增加,不仅使农户生活水平提高,更能使农户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上,形成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以提高农户生产优质产品的自觉性。当农户在农产品品牌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生产经营时,农户收入大幅增加,农户的生产经营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在这过程中农户也是学习者,慢慢知道品牌能使自己致富,自己生产经营的农产品必须符合优质农产品的标准等等。这些认识逐渐变成农户的自觉意识,农民就会把增加优质农产品生产投入,提高产品质量作为自觉行为。

第4篇

黑龙江龙绿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总投资2000多万元,是一家集有机农产品产品开发、收购、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公司先后通过IS090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022000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公司生产的有机糯玉米先后通过中绿华夏有机认证,ECOCERT认证,2009年公司有参加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这样就为公司产品长盛不衰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公司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坚持打造高标准的优质产品。在管理方面把质量管理放在首要位置。

公司在生产经营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及运输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

一、原材料采购

黑龙江龙绿食品有限公司严把原材料关,在龙镇农场建立有机种植基地,与种植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严格按照有机种植标准约束种植户,公司安排专人全年监控种植户的种植过程,实时记录,对于有违反有机种植规定的种植户坚决不收购其原料。公司还聘请有机专家为种植户做技术指导。确保原料的种植品质。收购方面为保证原料的成熟度、保证原料收购与生产加工的匹配,避免原料积压,公司安排专人在收获季节在种植基地考察,按原料的成熟度及公司的生产加工能力向种植户派发“采收单”。对于积压超过8小时的原料公司坚决不加工,全部做成糖化青储饲料。为保证公司收购原料的质量。

二、生产加工

为保证产品质量公司品质保障部在各个生产环节设置专门质检监督人员,对各个生产环节的每一个生产加工单元进行抽查监督,对于抽检不合格率超过2%的生产环节,禁止进入下一生产环节,要扩大对该环节的抽检范围查找不合格原因,解决该生产环节问题后才能继续生产。公司通过对各个生产加工环节的严格控制,确保产成品质量。符合有机生产加工标准?。

三、储存和运输

龙绿公司严格按产品保存要求和卫生要求进行储存和运输。公司共建有成品库10个,其中暖库2个、速冻库3个、冷冻库5个。产品分类划区存放,严禁与非食用物质或易潮易腐败、有毒、有害物品混存或混运。运输工具必须耐腐蚀、易清洗、消毒,保持清洁干燥,符合有机产品仓储运输要求。

四、生产技术革新

黑龙江龙绿食品有限公司为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不断研发,多次改善生产线、引进先进生产设备。2008年共投资300万元用以引进先进设备。引进包装机10台、高温灭菌釜6台、美国十方玉米扒皮机一台,每小时可加工玉米30000穗,不但节省了人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减少了玉米从扒皮到包装的时间间隔,而保持玉米的鲜嫩口感。2009年共投资400万元引进美国OXBO玉米收割机一台、自动切分生产线一套,包装流水线一套。玉米收割机加快了玉米收割速度,减少了玉米从离开秸秆到进入扒皮环节的时间,从而保持玉米的最佳口感。“自动切分生产线”代替人工切刀、分等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成品规格更加标准分等更准确,更加减少去皮后的玉米在空气中的时间,而保证产品的最佳品质。包装流水线代替人工装屉推车运输,不但提高了效率,也减少了经过包装后的玉米在常温状态下的存放时间,避免由于玉米自身呼吸而产生气体影响玉米的品质。

第5篇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传统的农业结构,是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但由于历史、区域、经济、科技运用等各方面的原因,农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仍然较缓。传统的农业结构在目前仍然占主流。这主要表现在:①种植业,特别是传统的大宗农产品(如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仍占着整个农业的主导地位,畜牧水产业、名优特产品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深加工业,(如食糖、食用植物油等)相对处于从属地位;②农业生产呈现规模小、分散粗放等特点,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够。因此,在市场上,如大米、小麦、玉米等供大于求,造成积压严重和销售价格下跌,而名、优、特产品、品牌产品、深加工产品却相对不足,只有通过大量进口来填补市场的需求。

2.“大众化”的产品品质,是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弱,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很少。据专家预测,加入WTO后的我国,50%的农产品将受到较大的冲击压力,如小麦、大米、棉花、植物油及羊毛等。究其原因,则在于产品的品质。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品质的状况,经中国医学院测量,蛋白质的含量:春小麦13%-15%;冬小麦13%-14%;粳稻8%-9%;杂交粳稻7%-8%;玉米8%-9%;这个指标和国外相比只居中上等。但其中一些最主要的营养指标――赖氨酸等却含量偏低。在小麦方面比较仅蛋白质,赖氨酸含量比国外品种低1个百分点,且都是弱面筋,制成面包体积小、掉渣。

3.落后的市场信息是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道屏障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网络的时代。信息就是速度,信息就是经济。西方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较健全的信息体系。他们的触角遍布整个世界市场的每个角落,而且内容相当广泛,当大量的信息反馈回本国时,通过专业人士的分析研究,然后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用来指导本国的农业生产和产品销售。

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对策

1.加大调整政策力度、完善农业立法,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1)完善农业支持立法,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过去农业立法基本上把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作为唯一目标。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多功能性的日益明显。当前和未来农业的立法目标,必须把农业发展与农民问题,农村发展、农业环境保护等联系起来。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农业支持政策都进行了调整。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来说,应该制定农业补贴条例、农业灾害救助条例,稳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2)完善农产品贸易与国际合作的立法。首先,要确定统一的农产品贸易管理体制。目前,我国主管农产品贸易的部门分割,内外贸分割,同时贸易与生产又脱节,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生产,但不管贸易,而管内外贸的两个部门不管生产,这种管理体制导致了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的脱节,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灵活准确反映。根据我国在入世谈判中的承诺;对小麦、大米、玉米、棉花、豆油等大宗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因此,应尽快制定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办法,明确配额发放要集中归口农业部门管理,规范发放程度,按照效益、公开和公正的原则,实行配额招标,拍卖或者其它规范化方式分配;再次,要建立农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机制。目前关键在于解决以下两个问题:①确定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解决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纠纷中主体资格问题。②尽快制定农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以及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具体规定。

(3)完善农产品市场主体立法。市场主体立法是市场准入立法的一个方面,是WTO规则和成员方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主体主要有农村集体经济、国有企业、合伙企业、独资企业、股份合伙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形式。目前,除国有企业、公司、合伙、独资和个人可以适合有关法律外,其它农产品市场主体尚无明确的法律规范。因此,确立所有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赋予其贸易纠纷主体资格是实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4)建立一套完整的有利于保护国内农产品的技术法规,农产品检测检验程序等合理的技术壁垒措施。贸易技术壁垒是当今世界各贸易国保护国内产品的通行做法。我国也应利用WTO技术壁垒措施这一贸易空间,抓紧制定我国农产品技术标准,包括包装、标签规范,动植物检测检疫等。从而形成技术壁垒,保护本国相应产品。

2.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企业产业结构,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目前,发达国家向国外(大多是发展中国家)转移大量产品,资本和技术,旨在扩大发展空间,实现国际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加强本国环境保护,获取消费多样化的多种利益。就我国当今的现实而言,向国外转移产品,资本和技术的能力不可同日而语。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尤其是耕地资源不足,而且在资源分布上,区域性差异十分显著,很不平衡。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也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针对我国长期以来产业结构的单一,各地区严重趋同、质量普遍不高,产后加工技术较为落后和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的现状,以及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特点,结合农产品消费结构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我国农产品生产应尽快扭转品种单一,和只注重产量的局面,宜多发展一些适销对路的新品种,并根据农业不同生态特点和农产品的生物学特性,实施优势区域生产,确保农业生产资源的最佳利用和农产品品质的最佳表现,同时对区域优势产品实施基地化建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商品量,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从而使农产品形成品种丰富、季节互补的优质产品,充分占有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农产品结构优化,除对农产品的品种品系、生产规模结构的优化外,还应创建精深加工和综合研究的新体系,大力发展品质好、档次高的农产品。由于过去农产品的总量不足,供不应求,长期以来都处于鲜销状况,加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收贮在体制上不够协调,故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多重产前和产中,轻产后和加工的局面。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统加工、扩大特色产品比重、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加工层次,增加产品附加值。

3.改善生产设施,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参于市场竞争,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于其自身品质的高低,要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除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外,更主要的则是要改善农业生产设施,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生产设施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产品品质的基础。近年来,大力发展的设施农业就是改善农业设施的代名词,它的着重点就在:以设施条件促生产发展,以设施条件促品质提高。现代的农业设施为种植业、养殖业及产品的贮藏保鲜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以将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变为现实的巨大生产潜力,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现代化设施可调节生物生长要素,能把外界环境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4.广开渠道,建立健全的信息体系,拓宽农产品的市场透明度

信息已进入当今经济社会的前沿阵地,一套可靠的健全的信息体系,能准确地指示市场的供需变动、价格走势和产品变化动向,从而使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组织和个体经营者能及时调整生产经营决策、改正产品结构、转化市场途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盲目竞争。

其它,如:改革我国现行农业管理体制、扩大农业经营者的自、大力创建自己的“名牌产品”、加强农产品的“包装”等也是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体有效对策。

作者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

高品质化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农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优质优价正成为新的消费动向。要实现农业高效,必须实现农产品优质,实行”优质优价”高产高效策略。把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质农产品作为抢占市场的一项重要的产品市场营销策略。淘汰劣质品种和落后生产技术,打一个质量翻身打仗,以质取胜,以优发财。

低成本化策略

价格是市场竞争的法宝,同品质的农产品价格低的,竞争力就强。生产成本是价格的基础,只有降低成本,才能使价格竞争的策略得以实施。要增强市场竞争力,必须实行”低成本低价格一策略。领先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机械。减少生产费用投入,提高产出率;要实行农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努力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以低成本支持低价格,求得经济效益。

大市场化策略

农产品销售要立足本地,关注身边市场,着眼国内外大市场,寻求销售空间,开辟空白市场,抢占大额市场。开拓农产品市场,要树立大市场观念,实行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定准自己产品销售地域,按照销售地的消费习性,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多品种化策略

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生产品种的多样化,一个产品不仅要有多种品质,而且要有多种规格。引进。开发和推广一批名。特。优。新。稀品种,以新品种,引导新需求,开拓新市场。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生产适销对路。各种规格的产品,如螃蟹要生产大规格的蟹,西瓜要生产小个子的瓜。要实行”多品种。多规格。小批量。大规模”策略,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开发全方位的市场,化解市场风险,提高综合效益。

反季节化策略

因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与市场需求的均衡性的盾带来的季节差价,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要开发和利用好这一商机,关键是要实行”反季节供给高差价赚取”策略。实行反季节供给,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实行设施化种养,使产品提前上市;二是通过储藏保鲜,延长农产品销售期,变生产旺季销售为生产淡季销售或消费旺季销售;三是开发适应不同季节生产的品种,实行多品种错季生产上市。实施产品市场营销策略。要在分析预测市场预期价格的基础上,搞好投入――产出效益分析,争取好的收益。

嫩乳化策略

人们的消费习惯正在悄悄变化,粮食当蔬菜吃,玉米要吃青玉米,黄豆要吃青毛豆,蚕豆要吃青蚕豆,猪要吃乳猪,鸡要吃仔鸡,市场出现崇高嫩鲜食品的新潮。农产品产销应适应这一变化趋向,这方面发展潜力很大。

土特化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从国外引进不少农业新品种,其产量高,但与国内的土特产品相比,品质。口味较差,一些洋品种已不能适应市场追求优质化的需求,大掉身价。人们的消费需求从盲目崇洋转向崇尚自然野味。热衷土特产品,蔬菜要吃野菜,市场要求搞好地方传统土特产品的开发,发展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的土特产品,发展野生动物。野生蔬菜,以特优质产品抢占市场,开拓市场,不断适应变化着的市场需求。

加工化策略

发展农产品加工,既是满足产品市场营销的需要,也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需要,也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需要,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潮流。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品占其生产总量的90%,加工后增值2~3倍;我国加工品只占其总量的25%,增值25%,增值此30%;我国农产品加工潜力巨大。

标准化策略

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面临着国外农产品的强大竞争,为了提高竞争力,必须加快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实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经营。制定完善一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形成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以标准化的农产品争创名牌,抢占市场。

第7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产品;品牌整合;战略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087-03

[基金项目]本文是2007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欠发达地区农产品品牌战略问题研究:以丽水市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批准号:07FCYJ001YB)

[作者简介]江小毅,浙江省丽水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浙江丽水323000)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农业部在前几年实施名果、名茶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品牌农业建设,为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农业部门依靠科学技术,积极创立品牌、争创名牌,走上“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之路”,着力打造品牌农业,获得有关部门认定的名、优品牌的农产品逐年增多。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品牌众多,但名牌不多,大多数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面对着当前农产品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如何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突出重点,推进名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已迫在眉睫。

一、农产品品牌整合的含义和意义

品牌整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品牌管理方法,所谓农产品的品牌整合是指农产品生产企业通过改造、改组、跨地区、跨行业开展经济联合和兼并,实现品牌扩张目的的一种行为,是快速扩大生产规模、做大做强品牌的最佳实现形式。它包含三层含义:①对现有小品牌进行提炼,逐渐形成一批强势品牌;②对现有强势品牌进行锤炼,逐渐形成一批农产品名牌;③对现有农产品方面的质量安全认证进行规范,特别是应对目前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三套认证体系进行“整合”,以改变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无所适从”的局面。

市场竞争经历了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已过渡到品牌竞争阶段,品牌竞争的核心体现在是否塑造了强势品牌,是否培育出了名牌。农产品与工业品相比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人们记得的往往是一个地域的一个特色优势产品的总体名称,如西湖龙井、金华火腿、黄岩蜜桔等,因此以往天女散花式的品牌结构已经显现出了种种弊端,若要使我们现有的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必须进行品牌资源的整合,通过小品牌之间、小品牌与大品牌之间的重组兼并和引导,提高农产品的集中度和知名度,进而培育特色名牌、拉动地域经济增长。实践证明,一个农产品品牌成长的过程,就是品牌整合的过程,谁率先推进品牌整合,谁就获得竞争的优势。

二、欠发达地区农产品品牌战略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品牌建设主体分散,开发规模不经济。从世界农产品品牌的成功经验看,多为先有规模,后有品牌,规模支撑品牌。但我国农产品组织化程度低,经济实力薄弱,农业企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特点,使农产品品牌不论在地域上还是在产业链环节上,都存在一定的分散性。目前虽然我国有很多特色农产品已经建立了自有品牌,但多品牌、少名牌,品牌的覆盖面相对较小的现实格局,难以形成合力,无法与国际化的知名品牌相竞争。

2.名牌战略认识不足,缺乏长效机制。由于长期小农经济的影响和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一些地方政府对品牌农业引导不力,认为创品牌是企业的事,与政府关系不大,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对品牌战略管理工作不到位,对名牌评选,缺乏统一规范,也没有体现市场选择,大多是重申报、重评选,但缺乏品牌后续跟踪管理;政府品牌扶持政策连续性不够,扶持效应不明显。

3.缺乏品牌危机管理机制。地域农产品品牌由于其共享性,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近年来,不少知名地域农产品品牌如“重庆火锅底料”、“龙口粉丝”、“金华火腿”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被媒体曝光后,其直接后果是地域产品遭到“封杀、撤柜、禁止出口”,导致空前信任危机,销量一落千丈,许多知名企业蒙受不白之冤,也给产地形象抹黑。因此,即使是具有良好形象的地域农产品品牌也应加强危机管理。

4.产品质量不稳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从“三鹿”有毒奶粉事件引起的全国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告诉我们: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线,是农产品创品牌的根本。没有高质量,就没有市场,也就没有品牌。商品质量是品牌资产的物质基础,标准化生产是创品牌前提,农产品的易腐性和季节性,决定了其“保鲜”是农产品销售中的重要问题。然而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粗放的小生产经营,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操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在生产经营中,往往带有极大的盲目性,难以建立符合名牌产品的运作程序,这种生产分散经营,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是很难保证名牌产品的质量。

5.农产品深加工不足,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农产品普遍存在产品档次不高,缺乏科技含量的问题。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过程中,从种苗的培育到产品的生产,从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到销售,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科技支持。

三、影响品牌整合战略的主要成因分析

1.政府因素。一个农产品优秀品牌的创立,首先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包括政府资源的投入。虽然品牌整合归根结底是市场运作的过程,但是让众多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自然淘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有可能会错失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最佳机遇期,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稳定发展。因此,政府应转变职能,牵头起草品牌整合的原则、目标以及方法、步骤,提出具体配套措施。并引导企业进行兼并、重组,让其通过市场竞争,用高品质的产品、科学的市场运作,尽快整合同类的小品牌,使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2.农户和企业因素。在实施品牌战略中农户和企业主体建设是关键,因为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其基础和重点在于农产品的产出过程,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来,农户和农业企业共同成为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主体。如果农户和农业企业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就会影响市场主体创立品牌、经营品牌、保护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散的小农户由于其生产规模极小,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弱,对市场反映较慢,往往生产极具盲目性,产出的农产品市场认同度低,不利于农产品品牌的打造;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生产企业,往往只注重提高其附加值,忽视农产品自身的品质。

3.农产品自身的差异性。品质是打造农产品品牌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产品品质差异越来越大。一方面不同的农产品品种,其在色泽、风味、香气、外观和口感等品质上会有很大差异。这些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另一

方面不同区域的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品质的形成,即使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区域生产,其品质也存在差异。其次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会对农产品的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

4.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式。品牌的创立需要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使生产的产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而扩大某一品牌对市场的影响力。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很小,农产品的商品率低,技术含量低,难以独立建立各自的市场营销渠道,稳定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影响品牌形成的又一障碍。因此,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的日益国际化。必须设法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促进中国农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四、实施品牌整合战略的对策

1.政府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引导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品牌资源共享机制。针对目前农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政府有必要从全局出发,协调配合、集中政策及财政支持体系的力量,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预算作为实施农业名牌战略的启动资金。通过适当提取农业技改费、返还土特产品税等办法,以及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国内外客商进行农业投资,整合品牌资源,并对农产品品牌的整合加以必要的引导、激励和扶持,逐步淘汰、合并一些规模小、素质低、效益差的杂乱品牌,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为载体,创立行业集体商标,建立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生产操作规程、质量安全保障措施、经营行为规范等行业规则,实行行业自律,建立地域性农产品品牌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区域内农产品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2.加强以品牌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化组织建设。推动农产品品牌发展。政府各级各相关部门要以品牌开拓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组建农民生产专业化团体,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支持以品牌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化建设,对其扩大再生产给予优先贷款,在区域开发、基地建设和产品生产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集中优势,争创名牌。通过龙头企业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以利益为纽带,以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品牌农产品群体,作为农产品品牌战略的组织依托,积极推行标准化“统一”管理,辐射带动基地和周边农户,带动农产品品牌发展。对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给予必要的经济帮助,促进其生产水平和经营能力的提高。

3.整合产业资源,形成区位品牌。区位品牌往往蕴含了具有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内涵,它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使该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是20世纪以来世界上多数国家为有效保护本国特色产品而采取的重要制度体系,也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中所认可的通行保护规则,地理标志产品由国家质检总局审核批准,在法律上受永久保护,对推进区位品牌具有明显作用。因此,要积极开展品牌经营,尽快把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农产品申请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形成区位品牌。产业区位是品牌的重要组成要素,空间布局是规模经营的前提,而规模经营则是品牌整合的基础。由于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有赖于大面积的生产基地和大量的生产经营者为其提供统一质量标准的农产品,因此要以各地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为前提,加强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引导,积极培育农业特色块状经济,努力建设一批拥有一定规模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区。

4.建立地域农产品品牌危机管理机制。企业除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保障质量外,必须建立地域农产品品牌危机管理机制,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针对地域农产品品牌危机的预防、处理以及如何挽回地域农产品品牌的声誉等,编制专门的应急预案,以备不时之需。鉴于农产品影响面往往较广,建议政府牵头成立会同工商、质监、经贸、农业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地域农产品品牌危机处理领导小组,建立危机善后处理机制,在发生农产品品牌危机时,协调一致,及时控制危机的蔓延。企业做好沟通披露信息工作,处理好与各级新闻媒体、政府、专家与公众的关系,认真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尽快恢复地域农产品品牌形象,争取化危机为转机,使原有的品牌继续生辉。

5.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建立品牌质量认证体系。在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过程中,按标准组织生产管理,是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农产品安全最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是打造品牌的基石。一整套健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主要应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标准系列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坚持把全面质量管理贯穿始终,严格按照生产操作规程,认真做好农业环境质量监测、产品质量监测,稳定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实现品牌标准化管理。针对品牌整合之后产生一些区位品牌,更要注意品牌质量认证和质量监管,除注意一般性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外,还应特别注重产品保真认证和产地认证,这是保护区位品牌的基本手段,防止产业聚集区以外的产品滥用区位品牌,损害品牌形象。

第8篇

以绿色植保为理念的植保工作是生态农业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发展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变化,绿色植保在生态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绿色植保是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环节

建设“生态农业”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市”目标的重要内容,生态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产业,有利于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利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是参与国内外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生产有害生物不可能消失,化学农药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学农药不合理使用等因素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单位面积农药的使用量仍居高不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从建设绿色农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来看,绿色植保是如何降低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关键环节,是从根本上减轻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对作物、环境和人类的污染,从而为生产绿色农产品,营造绿色家园创造有利条件。毫无疑问,绿色植保今天是,今后仍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打造生态农业的关键。

2绿色植保是生态农业生产安全的有力保障

据统计,在全国发生的1648种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中,大多在我市有发生危害,仅水稻上发生的病害、虫害就达十几种,对农业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特别是近年来受种植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改变和异常天气影响,农作物病虫灾害呈多发趋势,威胁着我市农业生产。绿色植保根据综合防治的原则和农业生态的特点,以作物及新的防治技术进行组装,协调地发挥农业防治压基数,保护天敌促平衡、科学用药控为害的作用。化学农药使用有效低剂量,挑治、兼治相结合,不但能够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有效地控制病虫草鼠害发生,而且极大地稳定了粮食等作物产量,生态农业生产安全得到有利保障,也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

3绿色植保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支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优质、安全、营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在生产环节。近年来,由于气候原因、老基地重茬种植以及复种指数的提高,致使我市农作物病虫害呈混合、交替、频繁、复杂、趋多、趋重发生,频繁超剂量使用农药是一个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因素。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加快提高农产品质量卫生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农业植保工作者与农户形成合力,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宣传和应用科学的绿色植保技术,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综合运用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手段,不仅可以极大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减少环境污染,达到无害化生产,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构筑了坚固防线,而且还可大大地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以支撑。

4绿色植保是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

环境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良好的自然资源,协调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要高产出、高效益、可持续,高效、生态农业是今后方向,是对效益农业的提升。但目前我市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仍以“一家一户”分散防治为主,农业标准化实施不到位。农药不合理使用、超量使用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农药有效利用率不高,而且影响生物多样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易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害虫抗药性增加,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性存在着隐患。而绿色植保倡导的农业、生态、物理、生物防治则维护了生态平衡,无污染和无抗性,保证了人畜安全,能够避免化学防治所带来的许多弊病,也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有效措施。从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度,坚决禁用“两高”农药势在必行,积极推进新农药替代。应用绿色植保防控和科学施药技术,不仅可有效的防治病虫害,而且还能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和避免化学农药对农田环境的污染,保护天敌和生物多样性。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产品品质得到提高,也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作者:柳国华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老头山乡政府农业中心

第9篇

《农产品市场周刊》:这些年舟山农产品有长足的发展,您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贵市农产品发展策略?

刘宏明:舟山市的农产品发展战略在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中有充分体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着重强化质量和品牌建设,为此,我们要加大种子种苗工程实施的力度,培育发展具有海岛农业特色的种子种苗,抓好良种提纯和传统品种的更新换代,特别要开发我市独特的海岛农产品资源;制定和完善“五个二”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严格按技术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储藏包装和品牌宣传,扩大社会影响,继续保持“五个二”特色农产品申报绿色农产品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的档次,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农产品市场周刊》:作为海岛城市,舟山农产品发展战略有何部署?

刘宏明:市委、市政府明晰了我市农产品发展的外向战略:把握农业发展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充分发挥我市地处沿海、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依托大都市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充分挖掘我市特有的资源优势,利用“普陀水仙”、“普陀佛茶”等“五个二”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形成全市不同特色农产品品牌一体化。扶持“定海百胜食品有限公司”、“普陀特产公司”、“绿洲柃木有限公司”等外向型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拓宽海内外市场,提高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充分发挥我市传统侨乡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科学管理方法,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保鲜、包装技术水平。加强与市外、省外的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和经济组织的合作,加快提升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农产品市场周刊》:在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方面,舟山有着怎样的举措?

刘宏明: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全市农业的区域布局,必须建立一批高质量的舟山特色农产品示范样板基地。我市建立水仙种球繁育基地,香柚、舟山新木姜子、香樟苗木基地等种子种苗基地。加强省市县(区)两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搞好省级曙光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和市树市花苗圃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明确投入主体,实行企业法人管理。按照科研技术规程操作要求,加强对特色农产品和乡土特色树木种子种苗的管理。加速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基地步伐,全面优化农产品品种质量。与此同时,主动同省级科研部门挂钩,引进专业人才,共同开发舟山特色农产品。而且,还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引进新品种,培养新产品,提高园区品位档次。通过园区科技支撑解决农户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种子种苗培育难的问题,提升农业园区和基地的创新能力、辐射能力、带动能力。

《农产品市场周刊》:农产品增值扩销,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很重要。

刘宏明:对,我市一直注重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具体举措是,围绕舟山“五个二”特色产业和海岛畜牧业的发展,引进和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市重点引进和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竞争力强、在全市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契约或产权联结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联结,带动农民发展生产、进入市场。要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努力搞好试点工作,以促进企业带动农户共增效益。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快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多次增值,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

《农产品市场周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方面,舟山的举措同样引人注目。

刘宏明:建设农业标准化体系,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这些年一直是舟山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快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的标准化建设,逐步制定完善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卫生安全标准和农产品包装、储运、营销标准,力争与国际标准接轨。我们要重点建立和完善“五个二”产业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管理工作,帮助企业与农户狠抓质量标准落实,更好地为“五个二”产业的发展提供销一条龙服务。搞好普陀水仙等生产与产品标准,带动普陀水仙产业发展。按照省有检测中心,市有检测站、县有检测点的要求,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和控制手段,建成覆盖全市农业主导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实现我市食用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特别是实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我市逐步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营销,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市场周刊》:舟山农产品流通充满活力,“舟山经验”值得好好总结、推介。

第10篇

关键词:福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070-0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不仅表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另一种新的竞争方式即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也开始出现了。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是农业市场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加大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实施农产品创区域品牌战略,挖掘农业的潜在能力,提高农副产品在竞争市场上的占有率,是弱质农业向强质农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只有实施农产品创区域品牌,创名牌战略,才能不断增强福建省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推动福建省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全面发展。

一、福建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必要性

1.有利于形成农业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经营层次

实施农产品区域品牌、名牌战略,必须依托农业标准化,以标准化规范、带动千家万户生产,并以农业龙头企业为载体,形成农业产业链,逐渐形成一个主导产业。农产品区域品牌、名牌战略的实施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施农产品差异化策略。但特色农业的做大做强,要有恰当的组织形式,产业化经营提供了特色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因此,实施农业品牌、名牌战略能有利于形成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推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经营层次和水平。

2.有利于品牌资源整合,提高农业经营效果和经济效益

一个品牌的成长要靠长期的市场考验,靠用户的考验,要使一个农副产品成为名牌,不仅是质量的竞争,价格的竞争,服务的竞争,而更主要是一种文化和智慧的竞争。由于品牌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特别是要培育出著名品牌,往往需要很好的文化底蕴。一个地方的品牌资源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创牌必须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农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农业品牌名牌的创造速度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实施农业大品牌可以合理利用资源,整合各种优势,减少浪费,保证品牌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3.有利于克服农业经营的高度分散性

目前,中国农业的突出特征是非企业化的小规模,具有高度的分散性。在中国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和进行农产品批发与零售的个体户,而农业企业非常少。这种非企业化小规模经营,难以对农产品进行品牌化经营,而且在经济上也不合算,因为实行品牌化要付出成本,如品牌的设计制作和注册、产品包装的设计与制作、品牌形象的塑造及其推广、品牌的管理与维护等,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如果经营规模过小,农产品生产与销售量过低,就会导致单位农产品成本大幅度提高。这种小规模经营,建立单个品牌是不现实的。而同一区域范围生产经营同一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共同使用的共有品牌――区域品牌则是可行的。

4.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

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与流通各个环节,都要根据市场机制来进行,要围绕某种商品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经营系列,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产业化相结合,使每一种产品都将原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制成最终产品,以区域品牌的形式进入市场,从而有利于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经济效益。

二、福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现状分析

福建虽不是农业大省,但福建省的农业已初步形成了三大产业带,即闽东南沿海临海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带,食用菌、水果、茶叶、蔬菜和林产品、水产品等十大类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也已初具规模,福建不少的农产品产量、销量、创汇在全国名列前茅,当前,福建省仅绿色食品就达300个左右。近年来福建省农产品品牌创建意识逐渐增强,如2006年全省农产品注册商标达到4万件,在全省新认定的257件福建省著名商标中,52件为农产品商标,占20.2%。

近年来,福建各地十分注重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农产品名牌效益呈现。在福建出现了许多有一定名气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如榕城的橄榄、柘荣的太子参、漳州的柚、安溪的铁观音等等,这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打造,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安溪铁观音为例,目前,安溪全县各类茶叶加工企业1000多家,龙头茶企十多家,骨干茶企100多家。拥有全国最大的乌龙茶精制厂――安溪茶厂有限公司,以及安溪八马茶业有限公司、安溪县华芳茶厂、安溪县兴溪茶厂、安溪县远荣茶厂、安溪县恒发茶厂等骨干企业。全县有茶园50万亩,主要分布在内安溪,其中感德、祥华、西坪、长坑等十个乡镇种植乌龙茶面积在1万亩以上;全县年产茶叶5万吨,占全省乌龙茶总产量的二分之一,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涉茶产值达50亿元,从业人员30多万,受益人口近80 万。其中感德、祥华、西坪、长坑等十个乡镇年产茶叶达到1 000吨以上;以发展成集生产、加工、机械制造、包装印刷等产业为一体的大产业格局。创造了茶园总面积、茶叶年产量、茶叶平均单价、茶农年均收入和茶业受益人口等十多项全国第一,“安溪铁观音”还在茶业界受摘中国驰名商标,安溪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

三、福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宏观统一规划和指导

福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开发中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宏观统一规划和指导,造成了农产品品牌较为混杂的现象。农村生产在计划经济时期,绝大多数农民或农业经营者几乎没有商标的概念,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指导,许多企业对品牌简单随意,品位较低,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内涵,出现了农产品品牌较为混乱杂的现象。农业经营的迅速转轨,给管理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农产品种类繁多,加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客观上给品牌管理带来了困难。

2.思想观念落后

商标是品牌的标志,农产品有了自己的商标,只是品牌战略的第一步,要使品牌成为名牌,还需要在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只有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品牌质量系统,步步为营,才能创造出优质名牌产品来。我省多数农民,特别是福建西部山区的农民受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等原因影响,小农意识较浓,缺乏长远目光,只顾眼前利益、短期行为,对农产品质量意识、品牌意识较为淡薄,把商标与品牌等同起来,认为农产品只要有了商标就是有了好品牌,对品牌创建在思想上较简单。

3.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经营规模过于分散和细小,知名度不高

相关资料表明,在福建省已注册的众多农副产品商标中,真正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知名度和形成规模的不多,产品结构单一,既缺乏微观基础上的组织规模和产品系列,也缺乏产业规模。各地都有热衷于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搞开发,商标注册也同样存在各自为政现象,没有形成合力。产品特色也不明显,不论是品质、加工,还是名称、包装设计,甚至在宣传上都有雷同之处。由于生产者和企业间在各自小圈子里恶性竞争,往往造成相互残杀,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任其发展下去,很有可能是自毁生路。

4.没有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供应链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必须依赖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农产品沿着农户、合作组织、加工企业、物流中心、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运动的一个网状链条。农产品区域品牌与完善的农产品供应链关系密切。这是因为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出于整体利益的考虑,它要求整个链条中各节点的农户、加工企业、零售商必须遵守统一的质量标准,以及根据统一标准制定的各环节标准。此外,供应链上下游也依靠统一的标准相互约束。比如,农产品加工企业出于本环节的质量与利益考虑,它就会严格要求供应链的上游――农户必须遵循供应链统一标准,农户为了能够存在于本供应链中并依靠供应链获得利益,它就不得不根据统一的标准组织生产。由于供应链整体利益的要求,就会使得位于该供应链所有节点上的个人、企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从而保证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四、福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培育策略

1.区域政府加强宏观的规划和指导,搞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

和企业的经营模式相一致,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主导者是区域政府。因为在经营手段上,我们虽然强调用市场经济杠杆,但区域作为一个经济整体必须由区域政府根据区域资源及市场状况对区域进行规划、指挥、协调,认清区域优势,整合区域资源,使区域经济在一个开放的分工体系中获得分工利益,同时塑造区域品牌形象,打造区域品牌,创造区域竞争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土质、温湿度、日照等自然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形成。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农业资源状况,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农产品区域布局,避免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无序性和盲目性,真正做到特色农产品有特色。

2.区域政府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供应链体系

目前,农产品进入超市销售为农产品供应链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现代物流要求农产品在配送和销售过程中,符合现代物流的技术标准,并要对流通过程中的包装、搬运、库存等质量进行控制。因此,建立农产品区域品牌供应链体系,并整合供应链中各部门、各单位的资源,按照相关的统一标准,实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才能切实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标准体系的完善。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1)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要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开展全程质量控制。(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结合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以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建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优化整合检测资源,配备现代化监测仪器设备,加强检测机构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3)增加科研投入,积极开发新品种。

3.区域政府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品牌管理体系

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分散性,给农业品牌的开发、培育、管理和使用,以及在运作机制上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分散的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在直接面对市场时,很容易受自身眼前利益驱驶而出现不规范的市场竞争行为。农产品品牌建设中表现出品牌不名、有牌无品;同品异名、一卵多生;缺乏规划、管理滞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农业品牌管理体系问题。农产品品种繁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农业品牌没有必要每种产品都要去注册一个商标,更不可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品牌应该具有丰富的内涵,特别是要培育出著名品牌,往往需要很好的文化底蕴,因此,一个好的地方品牌资源是有限的。实施农业大品牌可以合理利用资源,整合各种优势,保证品牌资源利益最大化。建设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优势、有效益的品牌,才能创出农业驰名品牌。为确保农产品名牌的长盛不衰,必须建立和完善农业品牌管理体系,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管理。

4.区域政府要大力推动企业与农户联合运作机制的建立

企业与农户联合运作机制是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作为载体,一头牵着千家万户的生产,一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同时要着力培育以产业服务为主体的专业协会,让协会去组织农业名牌战略实施。可先由市政府牵头,成立福建省主导农业的市级各类产业协会组织,由协会制定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质量等“几统一”标准,对品牌实行有序管理。

5.区域政府要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区域品牌中的龙头企业上市

政府要积极争取发改、财政、科技、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创造条件,从人才、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尽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共同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政府重点要鼓励农产品区域品牌中的龙头企业上市。资本市场对农业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首先,资本市场可以给龙头企业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多元化资本运作平台。其次,龙头企业上市能够提高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形象,对业务拓展和区域品牌建设也有正面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王延辉.城市经济制度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 金发忠.关于农产品品牌问题探讨[J].中国禽业导刊,2005,(14).

[5] 郭守亭.对中国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12).

[6] 肖双喜,徐玲.农产品品牌建设探索[J].乡镇经济,2003,(6).

[7] 张程远.品牌带动原理方法和海西实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3).

The Fujian Regional Trademark PRE-TES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ANGQing

(Fuzhou university sunshine college, Fuzhou 350015, China)

第11篇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特色;高效;规模;区域;云南省

随着国家对农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农业进入观念变革、机制创新、结构转型、产业重塑的关键时期[1]。发展特色农业一直是国家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现在特色农业模式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是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的耕地资源短缺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以日本精品果蔬种植和荷兰花卉园艺为代表。二是以大范围使用农业机械代替劳动力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的劳动短缺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三是以中小农场经营为主,注重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为主要特色的土地劳动力适中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2]。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及人文资源优势,但云南特色农业还处在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与日本等特色农业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可能是因为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特色农业体系。特色农业的性质及消费定位不同使其在发展中有别于普通农业,它要求有更高程度的区域特色性、更为全面的产业融合性、更迅速的农业信息传输性以及更为精确的市场导向性,从而被人们所接受,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并最终创建一个可持续的高质量农业生态系统。特色农业在现在诸多的学者定义中可概括为:特色、高效、规模、区域[2]。本文从这4个方面进行展开,来分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1特色

特色本质上是相对而言的,在比较中形成差异与特色。当然这种特色的定义不只局限于种植品种及品质的特色,而是特色农业的生产、销售、管理、运输、服务等有别于其他农产品的地方。基于科勒的《市场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可以将任何一种产品分为3个层次:核心利益、有型产品、附加产品[3],普通农产品的价值结构是成正三角形分布的,它大多满足的是人们最基础的生理需要,而特色农产品的定位应为更高阶层的产品,所以它不单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还应该潜在地满足人们的文化心理需要。因此,特色农业只有抓好以高品质为基础,以特色的区域品牌发展,才能真正做出农产品的特色。将当地的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融入到特色农业中形成“品牌特色”是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当然,产品的品牌建设必须以产品极高的质量为基础。

1.1品质特色

现在云南许多特色农产品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便是生产加工小而散,难以把控在优质农业生产区生产农产品的品质问题。在云南许多优质农作物产区很多都还是个人或者小作坊在进行农产品的生产,由于没有统一的加工规定、科学的养殖及加工技术,导致一个产区内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地域品质标识。因此,只有强化优质农业生产区域内的集体组织管理,以质量控制为核心,才能突显出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优势。如统一产品销售渠道、标定产品生产流程及标准、严格监管、构建淘汰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保障优质农业生产区的产品质量,形成一个优质农产品的地域标识,为该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的认证标准主要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类,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是我国农产品大多数仍处于无公害食品甚至更低的水平,要想较为全面地提高我国农产品品质,不仅需提高国家对于食品安全及生态环境认定的标准及处罚力度,还要解决我国农民生产力分散及种植水平低等问题。小农种植在当今农业发展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科学性,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组织对于特色农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大力推行农业组织化进程,使用统一的科学种植方法来管理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品质才会提高。

1.2品牌特色

一个特色农业拥有自己的品牌特色是打入市场、吸引消费者、提高效益的关键所在。针对农业品牌的建立,笔者认为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从农业乡土中来,也应回到农业乡土中去,只有实现这样一个循环才能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法国以农业标准化建设为基础,结合传统文化及地方资源优势制定了“原产地命名控制”认证体系,即AOC认证标志。它体现了农产品与其产地之间的密切关系,有着AOC认证标志的农产品在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种养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品质优良可被消费者长期认同。云南在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命名控制”认证体系,将区域民族文化做出自己的区域品牌,提高产品的文化底蕴及其附加值。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众多的少数民族和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将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与特色农产品联系结合起来,汲取当地民族文化内涵以优质的农产品为基础,树立自己的农业区域品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文化竞争力,在消费者的脑海中形成潜移默化的产品形象,还间接地保护与宣扬了当地民族文化,使文化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高效

特色农业必定是一个高效农业。它不仅要求农业投入与回报的高效,还在于特色农业与其他产业及相关市场需求联系的紧密性,品牌塑造与宣传的有效性等最终形成一整套高效的整合系统。现在大多数的特色农业示范区都呈现过度设施化及分散化的特点[4],这代表的只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种植方法,并不是一种实用高效的种植方法,对于农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对于特色农业“高效”,首先抓住现在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消费心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现有的自然资源,适当使用科学农业技术。一方面,“高效”的定义在于农产品与消费需求的紧密契合。由于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饮食消费需求结构有了由量到质的转变,现在消费者追求有机、绿色的精品农作物,但是许多农产企业所追求的高效,往往是指农作物的高产量,而没有以一个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的高效,高效农业一定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积极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保证安全绿色有机的基础上提高产量[5]。另一方面,“高效”的定义还在于一份优质农产品从产出到被消费者积极接受的整个过程的高效利用。以日本农业为例,日本是公认发展精品农业与高效农业最好的国家之一,日本农业致力于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与农产品附加值,属于耕地资源短缺型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它的高效不仅体现于单位耕地的高产量,更体现于质量、管理、物流、文化底蕴等各方面的高效利用,日本农业拥有高效严格的农业管理体系、高速发达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带有区域特色的“区域品牌”战略体系等。云南高原特色发展可以借鉴日本特色农业发展经验,云南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垂直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良,为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样的民族文化为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但是因为地形复杂、优质的农作物产区面积较小,所以云南在提高土地效率的同时,还应兼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高效利用生态及文化资源,建立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3规模

特色农业因产品经济价值较高、市场需求较普通农业小、供需弹性较大,所以种植规模更容易受到市场供需波动的影响。特色农业必定是规模化、集约化统一管理的,因而规模较小、管理分散的农业难以发挥特色农业的优势,但特色农产品经济价值较高,故会出现盲目扩张规模的现象,需要严格根据市场消费规模动态控制特色农业生产规模。特色农业有别于普通农业,主要在于一部分对农产品有更高需求的人群,所以特色农产品规模是“宁取仙桃一个不要烂杏一筐”。如果供过于求,再特色优质的产品也成为烂杏一筐。近几年的玛卡跟风种植导致玛卡白菜价等案例表明,许多特色农产业没有一个统一有效的规模调控机制,造成了农民没有因此致富反而因此“致负”。特色农产品不同于普通农产品拥有广大的消费需求,特色农产品满足的是小众人群特色或高质量的需求,所以特色农产品更需要一个有效的调控机制,保证特色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及产业的稳定发展。以日本农协为例,日本农协会对辖区内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区域发展做出科学合理规划,并且农协长期规划为10年,每3年修改1次,形成中期规划,以指导未来农业发展[6]。在农业规模控制预测方面,虽然有国家宏观调控,但在基层还未建立健全统一专业的农业规模调控机制,普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机构无此类调控功能。建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动态的规模调控机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基础上,政府对于市场实际供需情况预测种植规模,在供需不平衡时预警进行适当动态调控。

4区域

云南省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气候,多元的农业区域有利于农业层次化、多元化发展。特色农业区域布局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布局过程。在高原特色农业区域选定上,首先,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基于云南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多样发展多样化农业,但不一定利于特色农业发展,因为云南地理气候多样且零碎,甚至有“百步不同天”的说法,其实适宜规模化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的区域较少,在区域选择上可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选址及种植的合理性及发展潜力进行专业评估,然后再进行规模开发。其次,特色农业区域选择应考虑到消费市场和产业链集群情况,发展特色生鲜农产品,必须考虑选定区域的物流辐射范围内的市场接受需求情况[7-8]。

5结语

第12篇

1正确理解“绿色植保”理念

“绿色植保”是科学发展观催生的植保新理念,即通过使用各种绿色植保技术,包括农业、生态、物理等非化学防控技术,以及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和农药增效剂等应用技术,控制病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污染,确保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热点。农药残留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障碍。一方面是农业有害生物数量增加、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另一方面是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居高不下,病虫抗药性增加,农药残留以及病虫再猖獗现象日趋严重。诸多现象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由此呼吁,病虫害防治要大力推广以物理诱控、生物防控等为主的绿色植保技术控害降残,力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植保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一方面要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低毒、高效、环境友好型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另一方面要回归自然,营造农田多样性,避免大面积地种植同一品种农作物,比如种植抗虫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或者在水稻田里再养鸭养鱼,它们不仅可以吃掉害虫,还能肥田,农民为了保护鱼鸭也不会滥打农药,可谓一举多得,实现“绿色家园”。现代社会生活呼唤生态农产品,呼唤绿色植保,绿色植保是现代农业的必然之义,推行绿色植保将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

2绿色植保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性

以绿色植保为理念的植保工作是生态农业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发展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变化,绿色植保在生态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2.1绿色植保是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环节

建设“生态农业”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市”目标的重要内容,生态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产业,有利于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利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是参与国内外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生产有害生物不可能消失,化学农药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学农药不合理使用等因素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单位面积农药的使用量仍居高不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从建设绿色农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来看,绿色植保是如何降低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关键环节,是从根本上减轻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对作物、环境和人类的污染,从而为生产绿色农产品,营造绿色家园创造有利条件。毫无疑问,绿色植保今天是,今后仍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打造生态农业的关键。

2.2绿色植保是生态农业生产安全的有力保障

据统计,在全国发生的1648种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中,大多有发生危害,仅水稻上发生的病害、虫害就达十几种,对农业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特别是近年来受种植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改变和异常天气影响,农作物病虫灾害呈多发趋势,威胁着农业生产。绿色植保根据综合防治的原则和农业生态的特点,以作物及新的防治技术进行组装,协调地发挥农业防治压基数,保护天敌促平衡、科学用药控为害的作用。化学农药使用有效低剂量,挑治、兼治相结合,不但能够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有效地控制病虫草鼠害发生,而且极大地稳定了粮食等作物产量,生态农业生产安全得到有利保障,也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

2.3绿色植保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支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优质、安全、营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在生产环节。近年来,由于气候原因、老基地重茬种植以及复种指数的提高,致使农作物病虫害呈混合、交替、频繁、复杂、趋多、趋重发生,频繁超剂量使用农药是一个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因素。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加快提高农产品质量卫生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农业植保工作者与农户形成合力,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宣传和应用科学的绿色植保技术,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综合运用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手段,不仅可以极大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减少环境污染,达到无害化生产,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构筑了坚固防线,而且还可大大地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以支撑。

2.4绿色植保是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