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学具有的特征

管理学具有的特征

时间:2023-09-25 17:59: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具有的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学具有的特征

第1篇

【关键词】管理学;演进;学科化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当美国人泰罗开始使用秒表研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法国人法约尔思考着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的时候,管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系统理论和方法的科学便开始了其学科化的过程。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它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学科分类的复杂学科,然而管理学仍不成熟,关于管理学学科属性的问题还处在激烈的争论之中。在现时代,对管理科学自身审视、管理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的发展相对落后,关于管理学自身体系及学科属性的研究不仅数量不多,而且也并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和见解,关于管理学的学科属性的认识也始终没有达成共识。这种关于管理学问题研究不足的情况,导致管理学的研究没有统一的理论根基和前提,是管理学走向完善和成熟的制约因素。由此可见,一个学科门类的协调发展有赖于该门类中众多学科研究力量的合理布局和整体谋划,而理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辨识分支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学科的发展规律正是这一工作的重要基础。

管理学科是如何演进的?管理学科应以何种姿态立于科学知识体系之林?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又应当属于哪一种科学部类?这就是本文所要探索的主题,也是需要当前管理学界给与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个课题。关于管理学的思考。思考的目的一方面是标识出管理学的特殊特征,另一方面是试图以普遍的或者必将成为普遍的观点去理解管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无论是关于管理学科学性的研究,还是关于管理理论丛林走向统一的问题,甚至是关于管理学交叉学科性质的界定,都是关于管理学不同方面的考虑,这是关于一门学科的所具有的全部可能的共同认识方式的思考。管理学的社会背景和学科背景表明研究管理学的学科演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中对管理学学科演进的分析。通过对科学、学科以及科学知识体系的界定和梳理,阐明了科学与学科之间的主要关系——学科是科学发展成熟的产物。首先证明管理学是科学,通过其逐渐发展和完善,进而逐渐演化成为一门学科。作为科学的管理学主要研究管理学的科学性问题。论证管理学的学科属性需要有两个前提的保证。首先,管理学具有科学性,是一门广义上的科学。其次,管理学是一门学科。管理学本身所具有的科学属性,管理学的科学体系,为管理学科的属性分析奠定基础。作为学科的管理学站在学科体系的角度,通过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假设和科学共同体的角度对管理学进行了学科界定。总结了管理思想的演进并对普适性的管理观进行提炼,以管理思想史为基础试图从当前混乱的管理理论从林中探究出管理学的本质所在,最后对管理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诠释和界定,并希望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沟通,在管理学的实践方面体现管理学的实践性和科学性。通过对中国管理学学科属性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在关于管理学学科属性的研究中,交叉科学的视角是一个趋势和热点,但目前却没有是深入、系统的分析和探讨。将交叉学科的分析框架引入管理学属性的分析,运用生成因和类型质两个维度,将管理学纳入交叉科学的软学科和部分“边缘”学科中,并分析管理学在演化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交叉学科的机制:多元、融生与流动。

通过对管理学的各个学派的研究,证明了管理学的多元共存特性。通过对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和一般管理理论各自对于管理理论丛林走向统一设想的分析。通过对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借鉴,论证管理学演化为交叉学科的过程。

参考文献:

[1]Paul Milgrom, John Roberts. Economic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M]. N. J.: Prentice Hall,1992

[2]Gauthier, Caroline. An ultimate contribu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management scienc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Management, 2008,(8):103-111

[3]魏文斌,走向形而上的管理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4]罗珉,管理学范式理论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2003

[5]Kybernetes. From management science to sociology: Cybernetics, finaliza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 social scie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6): 420-436

[6]刘仲林,现代交叉学[M].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第2篇

关键词:药事管理 网络教学 教学方法

一、药事管理学在高校药学类专业中的课程定位

药事管理学是药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多门学科彼此渗入交织、共同构成的一门药学类边缘学科,是药学高等教育必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以药事管理法律、法规等为核心和焦点,介绍我国药事管理的政策制度、法律体系,以及药事行为活动全过程的现行管理规范,使学生全面掌握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内涵,并能运用于药学实践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药学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对各种药学活动科学和规范的管理。培养药事管理应用型复合人才,构建高素质的药学组织管理队伍,是我国药学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对树立药学活动管理的规范化意识形态及规范药学各项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药事管理学传统教学的弊端

1.授课模式单调乏味,缺乏吸引力

药事管理学传统教学模式是针对教材知识点的系统授课,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教学缺少互动,加之课程内容多为理论和法规,一些术语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知,常常是教师讲得无劲,学生听得无趣,课堂气氛沉闷。

2.课堂理论授课脱离药学实践

药事管理学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与学生未来就业紧密相关。麦可思公司2016年相关高校药学课程对职业影响报告显示,药事管理学与药学专业毕业生有重要的职业实践关联。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药事管理学教学大多脱离药学实践活樱课程教学缺少实践见习环节,学生难以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药学实践充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改革这种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药事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满足现代药学类人才培养的需求;只有将课程基础理论和药学实践有机融合,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领会和接受理论知识,体现知识的实用性,才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以致用。

3.规划教材再版更新周期长,内容相对滞后

药事管理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政策导向性,这就要求药事管理学的教材修订改版要与时俱进,紧跟政策发展。目前,我国药事管理正处于法律法规修订完善阶段,社会经济、科技和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药事管理相关内容的长足发展,很多内容更新速度较快,而全国高校规划教材每5年修订一次,导致药事管理学教材内容更新迟缓,滞后于实际,这意味着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很可能是陈旧的不合时宜的信息,从而导致教学难以全面适应新形势对药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4.其他

在国外,药事管理教学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我国药事管理教学起步较晚,药事管理学在我国高校药学教育中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师资力量整体相对匮乏和薄弱,我国药事管理与法规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在教学中要重视国外药事管理与法规的发展与变化,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药事管理及法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发达国家药事法规内容的可取之处,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同时,应鼓励学生经常浏览国外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官方网站,直接了解他国药事管理与法规动态。

三、药事管理学现代教育新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被动跟学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具有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为落脚点和关键点。因此,药事管理学的教学也必须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更新和转变,以培养活学会用、综合素质优、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药学人才为教育教学目标,构建一套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新体系。

1.加强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现代药事管理是各国在药事管理的发展史上经历了很多惨痛教训之后逐渐完善和成熟起来的。大量的药事案例是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按照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可选择适宜的药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介绍,指导学生科学分析,以法评判,紧密联系实际,使抽象晦涩的理论易于理解记忆,并有的放矢地运用于实践。药事案例教学法增强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和趣味性,根据案例的发展,步步为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融入其中,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例如,在讲解假药、劣药的概念时,我们在教学中结合某药厂亮菌甲素等案例进行讲解,模拟案情中各人员,进行模拟庭审,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假药、劣药的界定标准,而且通过置身于案件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及辨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即问题教学法,其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仅起引导、启发的作用,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和讨论,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是目前国际通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现阶段PBL教学模式在我国药事管理学教学中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在教学中给出不同的药事案例,根据案例设置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设置的问题资料查阅、检索和学习,小组集中分析辩论,教师根据讨论结果给予评价。这一系列过程的完成,学生自始至终都是主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能够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内涵并能应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以及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3.重视实践,离开课堂,走进药事活动现场

药事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教学过程必须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系统的课堂讲授是药事管理学的主要授课方式,而通过药学社会实践则可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将纵向的系统知识与横向的知识点融会贯穿,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教学应重视实践,结合课程内容,引入现场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药学实践岗位。例如,走进医疗机构,在不同的药事岗位跟随见习,按照国家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现行法律法规对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制度,体会制度建立的意义及作用;到药厂参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质量控制,明确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对确保药品质量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撰写药事管理学科论文

专业论文写作对提高本科生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加深学生对药事管理相关内容的理解,围绕药事活动,通过教师命题或引导学生自行命题,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教师教授学生应用文献检索、熟练查阅药事相关文献资料、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药事动态,使学生能够理清思路围绕命题撰写专业论文,规范论文写作格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四、顺应时展,开展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网络已遍及我们生活、学习的各个角落,其具有的使用便捷、信息多元和共享、传导交互以及动态多媒体等特征,使得网络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充分利用W络资源改革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向。在充分考虑学生现状和教学需求的前提下,有必要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改革教学方式,建立药事管理学开放式网络教学互动平台,通过网络化教学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将教学要求、课程指南、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问题、药学实践视频以及其他各种教学相关信息通过课程教学网站实现有效的传递和互动。以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为媒介开展师生教学互动,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现代教学新体系,有利于实现顺应时展,培养有能力、会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目标的实现。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建立兼容、开放、可扩充、可供持续发展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可控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学校统一管理的规范,使教学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教学和管理的效率。

当前,国内高校的药事管理学课程网络教学正在逐步兴起,但在内容上还缺乏系统性,形式上仍不完善,尚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笔者学校的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也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不断完善。如何在网络平台环境下进行药事管理学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组织教学、形成规范的教学模式,如何多角度地建立适应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体系,是目前十分重要的教学研究任务。

第3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理论; 现实矛盾; 体系架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1-0002-04

一、舶来的财务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宗旨在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政企分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这一改革,首先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务管理体制,使企业逐步获得了筹资、投资、用资和收益分配的权力。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并不是一个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商品生产者,而是一个依据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使用国家划拨的生产资料,组织生产活动的产品生产者。企业作为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部生产机器,在财务上几乎没有任何权力。企业所需资金,由国家财政部门拨入,只有季节性生产或交通运输不便的企业,其超常储备物质所需资金才通过银行贷款解决。资金是由财政拨款解决,还是由银行贷款解决,对企业来说仅仅是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并无本质的区别。企业的再生产必须按国家计划进行,企业不仅不具有扩大再生产的权力,也不具有简单再生产的权力。企业按国家的规定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上缴国家财政,国家统一掌握与安排折旧基金。盈利上交国家,亏损由国家弥补,企业不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企业按地区、按行业实行统一的工资福利制度,员工的薪酬待遇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状况无直接的联系。简言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既无自筹资金的权力,也无自主投资和收益分配的权力。

如上所述,在经济体制改革前,国家掌握着企业的财权。那么,国家是如何行使这一权力的呢?“计划”和“核算”是国家控制和管理企业经济活动的两大主要工具。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被纳入国家计划,国家则通过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监督企业计划的执行情况。其中统计核算主要用于反映和监督企业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会计核算则主要用于反映和监督企业资金的来源与占用、使用与耗费的情况。依据当时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制度,企业的资金按照用途的不同,被分为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专用基金三种。固定资金为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流动资金为流动资产的来源,专用基金为具有特定用途的资金。企业必须按规定的渠道取得资金,按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各种资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企业会计的职能,仅仅在于依据专款专用、分户核算的原则组织核算,对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实施监控。在资金耗费方面,国家主要管理的是生产耗费,亦即产品成本。对企业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和降低率完成情况的考核,成为当时国家控制和监督企业生产耗费和资金耗费的主要手段。概言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并不存在自主筹资、自主投资、自主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有的只是作为国家对企业的资金使用与耗费实施管理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分析活动。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很快冲破了企业有会计无财务这一局面。随着企业独立商品生产者地位的确立,企业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便相继而生。财务实践亟须财务理论的指导,财务实践呼唤财务理论的诞生。正是基于这一现实的需要,西方发达国家的财务管理理论和财务管理实务陆续被引入到我国财务管理学。也就是说,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并不是我国学者对我国财务管理实践进行总结、归纳与升华的产物,而是一种“舶来品”。舶来的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管理方法,大大推动了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但因水土不服,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也十分严重。

二、舶来的财务管理学的特征

作为舶来的财务管理理论或财务管理学,必然具有其浓郁的异国特征,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舶来的财务管理学是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理财环境的财务管理学

筹资和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金融市场则是企业筹资、投资的场所,是企业筹资、投资活动的外部环境。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发达与否,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舶来的财务管理学反映的是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企业筹资、投资环境这一现实。在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下,有更多的筹资、投资的渠道和方式可供企业选择,企业较易进行长期、短期资金的相互转化,使资本结构具有可调节性与弹性。在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下,企业可从金融市场上获取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的利率变动、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的股票价值变动等信息,从而使科学财务决策的进行具有必要的支撑。

(二)舶来的财务管理学是以健全的股份经济为基础的财务管理学

在西方发达国家,股份经济已有数百年历史,股份公司已经成为现代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舶来的财务管理学是建立在股份经济基础上的财务管理学,或者说,舶来的财务管理学是一部股份公司的财务管理学。如财务管理目标,主要强调的是股东财富最大化;有关权益性资金筹集方式,重点介绍的是股票筹资方式;有关资金成本中的权益资金成本,主要阐明的是优先股和普通股的资金成本;资本结构优化分析及投资决策内容,无一例外均以股权作为权益资本;有关收益分配,论述的是股利分配政策及其选择。

(三)舶来的财务管理学是一部内容不够完整的财务管理学

资金是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若要保障以较小的资金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效益,就必须加强对资金占用与资金耗费的管理。就资金占用管理而言,舶来的财务管理学中论及的是对现金、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金占用的管理,而对非流动资金占用的管理则无反映。就资金耗费管理而言,亦即对成本、费用的管理而言,舶来的财务管理学中论及的只是对筹资成本的管理,对产品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资金耗费的管理则毫无涉及。凡此种种,在笔者看来,不能不是舶来的财务管理学的一种缺憾。

(四)舶来的财务管理学是体系不够完善的财务管理学

舶来的财务管理学,是按照企业财务活动的构成环节,亦即筹资、投资、用资、收益分配的逻辑顺序构建其内容体系的。从企业的财务活动即财务业务的角度看,其体系是基本完整的,逻辑关系是清晰的。但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一体系则是欠完善的。正如房屋建筑工程,其所包括的地基工程、墙体工程、屋顶工程、装修工程等子工程尽管各不相同,但均服从统一的构思与设计,工程的实施均服从统一的监督与控制。换言之,地基工程、墙体工程、屋顶工程、装修工程等各子工程是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对象和内容,工程设计决策、工程监督、工程控制等则是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职责或职能。房屋建筑工程管理学体系若只涵盖了各子工程的业务内容,而没有涵盖工程设计决策、工程监督、工程控制等工程管理职能的话,充其量只是一部房屋建筑学,而不是一部建筑管理学。同样的道理,若财务管理学只是涵盖了各项财务业务处理的理论和方法,而没有涵盖企业财务活动的整体规划、财务控制与财务监督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的话,也只是一部企业财务学,而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学。

三、舶来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我国财务管理实际的差距

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功能,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功能越强,理论的价值越大;反之,则越小。理论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理论所固有的抽象性,决定其与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现实世界必然存在差距。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理论可以与实际相脱离。理论若与实际的差距过大,理论的价值就会降低,乃至丧失。由于舶来的财务管理学与我国的财务管理实际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我国财务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就不能不受到很大的制约。二者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由企业产权性质的不同所导致的差距

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主体是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之上的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股份公司。而在我国,企业的主体却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股份公司。西方发达国家的股份公司,一般来说,其财务管理目标是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那么,是否可以将这一目标简单套用到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股份公司呢?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仅就我国的国有上市公司而言,其众多的社会投资人几乎被排除在股利分配之外,其利益的得失基本取决于股价的涨落,股东权益在他们身上并未得到应有的体现。作为国有企业大股东的国家,也主要是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服务者,通过税收的方式参与企业分配。尽管国家也有关于国有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的规定,但实际上国家作为所有者的权益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在笔者看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已经不同程度地蜕变为集体所有制或集团所有制,其追求的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是企业经营者及员工利益最大化。概言之,舶来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我国的现实状况差距甚远,依据前者难以对后者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更难以指导后者的运行。

(二)由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不同所导致的差距

如前所述,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是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投融资场所的,企业投融资的渠道较宽,方式较多,行为也较规范。而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是,金融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投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依赖证券市场,且投融资行为欠规范。一些包装上市的公司以圈钱为目的,经营水平不高,长期处于低盈利甚至亏损状态;上市公司基本不派发股利,低成本甚至无偿使用投资人的资金,投资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高风险,低回报甚至无回报。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其外源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借款,尽管近年来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利率的管理有所松动,但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信贷利率仍基本处于中央银行的管控之下,与利率市场化相距甚远。我国的小型、微型企业则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急需资金时只能向民间金融机构求贷,所承担的高利贷的风险使其处境更为艰难。面对这样的金融市场环境,西方财务管理学的风险与收益的理论、资金成本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及现金证券转换理论等都显得苍白无力,无法真正发挥其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

(三)由舶来的财务管理学内容的欠缺所导致财务管理理论与我国财务管理实践的差距

如前所述,舶来的财务管理学的内容不够完整,产品成本与营业费用的管理并未涵盖其中,这就必然产生企业财务管理实际需要与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缺失的矛盾。成本、费用的管理属资金耗费的管理,其中产品成本的管理还属资产的管理。无论是资金耗费的管理,还是资产的管理,均属资金的管理。资金的管理无疑属财务管理的范畴。企业资金的管理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企业资金的效率问题亦即企业资金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问题;二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关系的协调与处理问题。而要解决这两大问题,就需要构建一个由筹资成本管理、投资成本管理、用资成本管理和产品成本费用管理等环节组成的成本管理理论体系。企业资金的效率问题,舶来的财务管理学中,有筹资成本管理、投资成本管理、用资成本管理,却无产品成本、营业费用的管理。无产品成本、营业费用管理,也就无真正意义上的收益管理、资本增值管理。可见,如此构建的财务管理学,实难满足财务管理实践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要求。

四、关于发展我国财务管理学的构想

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在缺乏市场经济环境支撑企业财务管理经验的情况下,引进、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由于所处的宏观、微观环境及企业所有制性质不同,财务管理理念、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方式与方法亦有所不同,故可以引进、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却不可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只能在遵循财务管理的基本规律与一般原则的前提下,研究、形成与发展符合我国特点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

(一)构建完整的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

就财务管理对象而言,财务管理学属经济学范畴;就财务管理的方法、手段而言,财务管理学属管理学范畴。因财务管理学科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故笔者主张从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两个方面研究财务管理学的内容体系,或者说,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不同的维度研究财务管理学的内容体系。

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是指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及资金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即企业的财务关系。完整的资金运动过程应包括资金的筹集、资金的投入、资金的耗费、资金的占用和资金的收回等五个环节。有人将资金耗费的管理亦即生产耗费、期间费用的管理,视作成本会计学的内容。也有人将资金耗费的管理视作管理会计学的内容。在笔者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有其不妥之处。实际上,成本会计学的主要内容在于阐明成本核算的理论与方法,成本核算的基本功能则在于确定存货的价值,而不在于说明如何对成本费用实施管理。管理会计学尽管也会涉及成本费用问题,但这只是出于进行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规划和生产经营决策的需要。完整的资金耗费管理,应该是企业筹建阶段成本的规划与控制、产品设计阶段成本的规划与控制、生产阶段成本的规划与控制、销售阶段成本的规划与控制、售后服务与产品废弃处理成本的规划与控制的总和。而这些极其丰富的内容,是管理会计学所无法全部涵盖的,却是财务管理学所必须包括的。简言之,尽管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也会涉及资金耗费的内容,但二者的视角与财务管理学的视角却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丝毫不排斥财务管理学将其归入自身的学科体系。

舶来的财务管理学的内容体系欠完善,除表现在未将资金耗费管理包括在内以外,还表现在未能系统地阐述财务管理的方式、手段和方法,从而无法充分体现其作为管理学科应有的属性。

综上所述,属于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的财务管理学,不仅应阐明财务管理的对象和内容,还应阐明财务管理的方式、手段与方法。完善的财务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应该是财务管理的对象、内容和财务管理的方式、手段、方法的有机统一。当然,我们主张学科内容的系统与完整,但并不意味着排斥一门学科中的某部分内容可以相对独立为一门学科分支。也就是说,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既隶属于财务管理学,又可以作为为财务管理学的分支――成本管理学而存在,正如财务管理学既隶属于企业管理学,也可以作为企业管理学的分支存在一样。

(二)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

现代西方的财务管理学是在股份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股份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股份公司的财务管理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殊性,主要在于筹资和收益分配。在早期的财务管理学中,这两部分内容占据了主要篇幅。其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管理会计,把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等本属财务管理学的内容纳入了自身的知识体系。财务管理学为了维护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除继续保留上述内容以外,还逐渐将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等一系列内容纳入进来,形成了由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政策等财务实务处理的理论、方法组成的内容体系。

笔者认为,由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政策等组成的财务管理学知识体系是不够严密的。因为按该体系框架,很难体现财务管理的对象、内容和财务管理的方式、手段、方法有机统一的要求。故笔者主张,首先按财务规划、财务监控和财务考核与评价三大财务管理基本职能的逻辑顺序构建现代财务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再将投资、筹资、用资、耗资、收益分配等企业的各项财务业务与活动分类纳入财务规划、财务监控、财务考核与评价三大模块之中,从而实现财务业务活动与财务管理活动有机融合、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管理实践高度统一。

(三)构建与我国财务管理实际更加契合的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

如前所述,西方的财务管理学是以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基础、成熟的金融市场为环境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既有指导作用的一面,又有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践不相适应的一面。既然如此,对西方财务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就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在学习、吸收、借鉴西方财务管理学具有普适性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还需要研究、探索、发展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际相契合的特殊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笔者认为,其中有两大问题亟待我们去探索和解决。

第4篇

狱政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通过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一)狱政管理学教学内容的解构与重构基于实践教学的要求,通过归纳整合现有知识内容成为工作情境或工作序列的方式,将现有的知识内容变化为实践教学操作的内容,是狱政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项改革,可将松散的、理论性强的内容转化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实训的教学方式,与岗位群的核心技能培育明确对应。根据传统的狱政管理知识体系,改革后的狱政管理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分为11项模拟实训项目和4个实践教学项目。其中实训教学项目包括:收监工作实训、罪犯分类实训、罪犯处遇划分实训、罪犯人身搜查实训、防暴处突实训、狱情分析实训、罪犯一般会见实训、信件检查实训、罪犯考核与奖惩管理实训、罪犯死亡处置实训和罪犯刑满释放实训。实践教学包括监狱认知学习、岗位体验学习、狱情分析现场观摩和顶岗实习。(二)狱政管理学实践教学方式的沿用与创新狱政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改革,注重的是狱政管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与狱政事务处理专项技能,它不同于工业“生产性”操作,也不同于监狱学理论性研究。因此,培养不同的能力需要不同的训练方式,狱政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方式正是基于多角度的开发与探索。1.狱政管理学理论课堂的教学改革狱政管理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应用于一体的学科,狱政工作技能的培育是以理论的理解和流程的掌握合二为一的,课堂上对理论及理论拓展知识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安排。但是,理论铺垫是以能顺利的展开技能训练服务的,理论课堂仍然与传统的理论课堂不同,理论课堂上要运用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课件、声像、挂图、实例教学;采用提问法、启发互动法、讨论法教学等。2.开设模拟实训课堂开模拟训练教学法,模拟事件情境背景,借助角色定位,安排多种预设情况,对事件发展的各种处置能力进行反复演练,让学生在演绎中领悟知识,在过程中掌握技能,是模拟实训课的特色。模拟实训可在教室或实训室进行,具有极高的仿真度,弥补了无法到基层学习的缺陷。3.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将课堂开设到实践教学基地,是狱政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改革的又一思路。狱政管理学的知识点与监狱基层具体岗位密不可分,能够现场观摩,边看边讲,将是事半功倍的事情。4.实践教学基地岗位实习为了学习技能而到实践基地实习,早在司法类警察院校建立的80年代就曾得以实施,其后在90年代后期出于监狱安全工作及院校与基层合作机制没有捋顺等原因,出现过断层。因此,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短期或顶岗实习的思路是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回归。为了促使实践基地容纳学生实习制度化,可以围绕“监狱与警院共建共赢”的目标,在监狱成为实习基地的同时,也成为科研共建单位,警院运用专业技术为监狱开发项目,辅助和带动监狱和监狱干警在行业部门的科研领域发展。(三)狱政管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的规范与统一基于以上实践教学方式的定位,进一步规范狱政管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便于教师学习和操作。1.狱政管理学实训项目教学设计首先,在工作过程、职业岗位调查的基础上,找到适合狱政管理学项目化教学的工作项目。其次,以项目(任务)为中心分解教学内容,做好项目(任务)的计划,指出训练目的、训练对象、实训地点与条件要求、耗材准备,实训内容与流程、实训结果要求,考核要求等。最后,按照项目计划实施实训。建立工作情境、模拟职业活动,分派角色,示范指导,学生演练,归纳技能点。2.狱政管理学实践实习的设计实习是狱政管理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院外实习基地实习,进行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岗位训练,以实现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首先,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规律,通过与实习基地共同研究,确认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项目。其次,对各项实习项目进行具体计划,指出实习地点,要求、目的、期限、方式、考核标准、实习纪律等。再次,进行实习阶段化管理。最后,实习反馈调研。与实践教学基地交流,反馈本次实习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更新实习的各项管理办法,协调不和谐部分,使实习运作机制保持良好的循环运作模式。

狱政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保障

一项改革的实施离不开它的保障条件,狱政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离不开人、财、物、制度的综合建设。(一)服务于狱政管理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参与”与“经验”是实践性学习的两个基本特征,实践教学就是要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训实习中去,获得知识和经验。这需要教师一样要具备“参与”与“经验”的前提,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懂得如何授予技能,我们称具有这两种能力的教师是实践教学改革中不可缺少的“双师型”教师。狱政管理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可通过“内外互动、专兼结合”的渠道,从校外引进和聘请,在校内选拔和培养。校外引进和聘请的兼职教师,要有狱政管理岗位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有管理成果或项目,有一定的岗位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新入教师须脱产到监狱实习3~6个月,老教师每年以考察、调研、合作等方式到监狱基层累计时间7~15天。通过到监狱基层,获取关于科研合作、课程建设、行业动态、就业观等方面的信息,积累实践教学改革资源。(二)服务于实践教学的实训资源建设1.开展校内实训室建设建设模拟监狱实体,首先,围绕监狱岗位核心技能要求,还原事件发生环境,微缩监狱岗位的空间和物质资源,布控岗位工作流程,满足学生的感官和操作需求。其次,开发虚拟监狱工作软件,通过3D技术、流媒体技术,仿真监狱工作情境,给予学生对多种应对方式的操作机会,并对不同处理方式予以考核,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练、考核于一体的综合体系。最后,建立小型模拟实训室,购置实训道具,作为模拟实训项目训练点,建立实训制度,实现“边讲、边学、边练”互动教学模式。2.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狱政管理实践教学具有“类型化特色”,它脱离不了监狱的背景,它的实现必须具备强劲的行业依托。共建实习教学基地是监狱支持狱政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为挖掘和有效利用实习基地,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以学院为中心,抓几家关键监狱作为支撑,以质带量。第二,抓监狱关键人物,建设实训基地联络人机制。第三,以“双赢”理念为基础,了解企业资源,有针对性地去利用企业资源,并考虑在科研合作等方面反哺监狱。第四,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在教师实习经费、学生实习保障金方面政策化制度化。(三)服务于实践教学的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建设狱政管理学网络课程,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建立试题库、师资库、专业资料库,学生成绩查询平台、师生互动交流平台等。通过参与学院、省级、国家级精品课评比,以评促建,实现对应标准下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建设;通过参与社会、行业领域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申报,获得项目研发资金,以报促进,配合实践教学改革节拍,实现经费支持专项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四)服务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制度建设狱政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离不开制度建设:监狱专家全程参与专业与课程建设的制度;狱政管理学教学团队和课程负责人制度;专业教师说课制度;教学研究活动定期制度;课程及教师个人提升计划;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教师评选制度;实训项目滚动开发与优秀实训项目评选制度;精品课层级开发奖励制度;教学课题的申报、立项、评奖和推广制度;实践教学大赛、学生技能竞赛奖励机制;实训教师遴选制度;兼任指导教师聘任、授课及管理制度;等等。狱政管理实践教学改革,已经破解了狱政管理学实践教学瓶颈,改革所需的资源、经验已经完备,我们将突破国内狱政管理教学的呆板模式,采用实战技能训练,利用电脑虚拟系统,通过人人对抗、人机对抗,提高学生职业技能,逐步与各国监狱警察培训职业岗位技能的方式看齐。

作者:孙宏艳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感悟;实证;研究证据;管理艺术;管理科学

《中道管理》研究了易经在管理上的应用,在详细剖析人性及西方X理论、Y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大学之道,提出管理的三向度,即“安人之道”、“经权之道”和“絮矩之道”,并用M理论来代表,认为中国式管理应以安人为目标,依经权而应变,用絮矩(将心比心)来促成彼此的和谐合作,实施真正适合中国人的中道管理。单向度地学习《中道管理》难以发现中国感悟思维在管理研究中的缺陷,笔者拟对比《一种新的管理范式——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来分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和文化互补的重要性。

1从传统感悟思维模式中突围

《中道管理》提出“重点管理”,整个论述充满了中国感悟思维气息。这个结论没有错,但是判断“谁是重点”的经验和理论可能会错,背后还有继续追问的空间。该结论有儒家“点到即止”的特质,又有道家的随意性和超脱性,暴露了中国感悟思维的局限。感悟只是体验中的某一瞬间对宇宙本真的洞见和彻悟,感悟方法是中国古代治学最常用的方法。感悟,注重的是经验的积累,强调的是个体的特殊感受和瞬间反应。

值得推崇的是中国感悟的结果往往直觉了事态的发展趋势。感悟一词,起于人的体验,着落于人的生命智慧。人的感觉经验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生物的刺激反应,就是因为人的感悟渗透着潜在的博弈;生命智慧不同于纯粹的理性,始终与感性粘连,在感悟发生时,因感而悟和因悟而感很可能是一种双向的辩证的运动,很难用因果分析讲清,是一种高度的直觉,“理论的形成并不完全来自于我们的现实和经验,我们没有理所当然的事实作为前提,通过‘唯心’的思考仍可得出唯物的结论,而且这种结论往往还具有真理性。感悟其实是在进行模糊的“思想实验”,“只可意会”是中国管理智慧的特色,也是局限。当代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能够突破思维上“不可言传”的千年禁区吗?西方的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够为“说不清”的中道管理智慧开辟言说的路径吗?某一瞬间的“偶然性”中有什么“必然性”?“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理解成智慧,但也不排除某种思维的惰性。

《中道管理》没有用现代学术的形态系统深入地阐释“重点管理”这个法则;在文献E23中,却引用了国外的一个“重点管理”的研究证据:在“友好反馈”中,卫生保健系统执行主任,凭借偶然了解到的心理学知识:人决策时每次只能处理有限量的信息,开始对所辖20多个诊所考核指标实施“重点管理”,从原先200多个指标中,选择3类绩效指标——质量、成本、满意度。这3个方面都有一个总的测度。在下一个年度,通过使用更易理解的反馈形式,卫生系统的绩效得到了广泛改善,低绩效单位进步显著,“绩效考核体系”在“实证研究”中不断改进。把《中道管理》中“谁是重点”这个“感悟”到的答案,不是作为结论,而是作为研究的起点,使整个研究上升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实证科学研究层面。实证研究之所以在国际上风行,被国内管理学界信奉,一个不易察觉的原因是它的“假设和命题”蕴含感悟智慧,而“实证之后”的“结论”比“感悟结果”更加精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实证主义的思想一直在社会科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证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由于客观规律和事实的存在,使研究对象可以进行科学的测量,以此来解释、预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科学研究大多是从实验或问卷调查中得到数据,然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实证主义倡导的研究方法大多是用于检验预先建立的研究假设或命题,如果所得到的数据与研究假设的预期一致,就认为假设是可以接受的;一旦发现了与假设判断相反的结果,就有理由拒绝假设。换言之,实证主义思想强调的是理论的检验,而不是发展理论。在实证研究中出现的定性研究方法大多是为定量分析提供补充信息。”实证研究希望将研究纳人清晰的、可观测的、能重复进行的科学研究轨道,希望检验悟到的结果。“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指出,中国管理智慧中的个人的直觉和洞察力,在“建立研究假设或命题”时,在“大胆假设判断”方面是大有作为的;而实证研究对“直觉和洞察力”所得的结果,是能够提供有效信息予以证实或证伪的。理论的进步,总是依靠试错来进行的,试错就是“有意识地、审慎地试图发现错误以收寻证据驳倒该理论,包括诉诸于以他自己的才智设计的最严格的实验检验。”也就是说“小心求证”时,实证研究行之有效,于是各有所长的中西思维方式在管理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榫头——对接。

关于这个榫头,吴冠中大师有一个比喻很贴切,他说:“艺术到高峰时是相通的,不分东方与西方,好比爬山,东面和西面风光不同,在山顶相遇了,但是有一个问题:毕加索能欣赏齐白石,反过来就不行,为什么?又比如,西方音乐家能听懂二胡,能在钢琴上弹出二胡的声音;我们的二胡演奏家却听不懂钢琴,也搞不出钢琴的声音,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视野窄。”这句话启示我们要站到更高的国际视野,将充满感悟智慧的中国管理艺术与实证主义管理科学研究方法对接,才能把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旗帜插上世界管理学研究的山巅。只有半山腰上固步自封的人才无视他人的长处,也只有没有文化信心的人才彻底依靠他人的长处。目前西方管理学研究的领先,正是因为他们“能听懂二胡,能在钢琴上弹出二胡的声音”,而我们“却听不懂钢琴,也搞不出钢琴的声音。”也就是说,实证研究方法暗含感悟智慧,而单纯的“中国式”感悟却难以进入实证的层面。

的确“因为我们的视野窄”。在管理中诸多问题恐怕不是一个笼统的“重点管理”能说清楚的,通过实证的科学研究,寻求合适的自变量,实现对应变量差异的解释,有助于实现管理学研究的严谨性。比如个人收入水平无法完全解释员工满意度,而组织情境、气氛、个人期望值和人格特征等外生变量,甚至误差变异,都有可能影响满意度,当我们把“逻辑思维的科学性与感悟”融合起来,通过实证研究,会得到一个比“凭印象”更科学的分配方案。又如,M理论指出“人是可以改变的,具有可塑性,但是要靠自己。这样论断对管理者而言,究竟有多大程度上的指导意义?尼采曾叹息:“自来,精神如同道德一样,成百次地实验而成百次地迷误。是的,人是一个实验。唉,许多无知和错误化作了我们的躯体!”在这个背景下,管理的首要问题,可能不是仅仅提出“人是可以改变的,具有可塑性,但是要靠自己”,而是要说清如何“改变”,如何发挥人的创造性,所谓民族复兴,就是把压抑、窒息的创造力重新焕发出来,从传统感悟思维模式中突围,认识现行研究方法、思维定势、管理模式的局限。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受到美国实证研究严谨性的启发,认识到中国现行管理研究粗放和照搬西方理论的危机,悟到传统经验和理论的可错性,吸收当代美国学者研究成果,通过移植“溯因推理”和“双环学习”概念,开发了一种将具体组织作为实验对象的新管理范式。这种管理学研究方法,找到了中西思维方式在管理学研究中对接的榫头,在感悟中“溯因推理”,在“双环反馈”中检验其方案效果,并质疑方案赖以产生的因果关系。

中国管理学研究迫切需要这样的“榫头”。把管理问题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既关注一般性规律,也不忽视个性特点;既寻求普适性的管理方式,也照顾到具体情境。

郭重庆在各种会议上强调,管理学是个学以致用的科学,中国管理学界应该直面中国管理实践,从照着讲到接着讲,到接着做,接着中国传统文化讲,接着西方管理科学讲,接着中国近现代管理实践讲,既要重视理论升华,又要重视中国情境与实证研究。“接着”就需要“榫头”。有机对接,才能检验“悟到的东西”,推进研究结论。

2管理创新的本源:社会实践

管理的创新,人们往往从制度改革、时代变迁来探讨,恐怕这些因素只是管理创新的结果和外因,它们与创新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对基本观念的重新理解,很有可能找到创新本源。观念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视角,世界观转变是管理创新的指导思想。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从个人层面看,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是研究者个人不断进化的有效途径,因为管理的决策对公司的命运有重大的影响,管理者的胜任力成为了关键性的并且常常是稀缺性的资源……这个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观察、认识管理问题的范式的转变,世界观的转变和胜任力的提高。”这里,提出管理者转变世界观的问题,也就是管理创新要有新的指导思想;胜任力是指参与社会实践的深度、广度和力度。

管理学离不开哲学导航,哲学提供的正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了世界观的转变,才会重新定位“我怎么管理?”“我怎么研究管理?”这样源头性的问题。“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的内涵就是一种观察、认识与解决管理问题的新方式——既然经验和理论有可错性,就不得不在实践中寻找新的因果关系和基于“该关系”的方案,把管理推向了无止境探索和创造的路上。世界观决定着管理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质地,无形中左右着管理方法和管理研究的方法,新世界观一定是因为它终结某种旧的观念而熠熠生辉,“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正是摆脱了感悟思维对“经验、理论”的过度依赖,才迈出了创新的步伐,其研究思路(见图1)。

反馈1是一个验证,或者说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试错是科学的保姆,因为“根据片面的知识而采取的行动难免要犯错误,关键是尽可能迅速改善我们的知识,尽可能及早发现我们的错误,并消除它。”该模型的优点在于其有一个纠错环节,即反馈学习的环节,因为“溯因推理”和“制定的方案”也具有“可错性”,其中有一个关键性的双环学习过程:由反馈1构成了一个单环的渐进性学习…根据绩效调整方案,形成同一因果关系下的不同方案,但是,它并没有质疑方案赖以产生的因果关系(a一6);由反馈2构成一个双环的变革性学习,即根据绩效的高低,它不仅仅反思制定的方案,而且质疑方案赖以产生的因果关系(a一6)的正确性,因而具有很强的自我纠错能力。这个研究过程不仅是一个科学的探索实验,而且也是一个将科学原理转化成管理实践的过程。在新的指导思想下,在社会实践中,不仅实现管理研究的创新,而且实现了管理活动的创新。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以“友好反馈”为据,说明“问题b的确定、a—b关系的猜测、选择以及具体解决方案的设计,都深深打上了管理者的主观烙印,与管理者的经验,特别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其内在的“溯因推理”逻辑机制吻合了管理的实践性、科学性、权变性特征,从而保障了管理的效果。“溯因”在中国感悟思维中是最模糊的,事实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归因的往往未必是真正的原因。通过反馈2的自我纠错,“研究”把中国管理的朦胧感悟推进了理性思维的漩涡,是中国管理艺术向管理科学迈进的重要哲学台阶。凸显了研究结论具有“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的“科学”特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感悟一实证的对接”将使管理学研究向更高阶段迈进,更加精准,其概念模型(见图2)。

《中道管理》探讨的是管理的艺术,而“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注定管理学具有艺术和科学2个维度。人本主义管理学研究范式正在兴起,中国人文传统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地位正在提升,这为科学和艺术二维交融提供了时代契机。

中国感悟思维下的《中道管理》强调主观感应,重想象,直观对象,主要靠感性,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在感悟中注入了逻辑思维,强调客观理性,重推理,主要靠理智,以抽象思维为主。从个别中揭示一般,从个性中抽象出共性。分析对象,构造概念体系,对客观规律的不断揭示和描述,其哲学根源是遵循因果决定论,严谨而规范。

中华民族思维定势决定了中国人与管理艺术性有天然的血缘。德鲁克强调,管理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人文艺术——之所以称其为“人文”,是因为它涉及知识、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艺术等基本要素,知识、智慧与艺术等与个人价值观有关的来源离不开民族的人文传统,因此制度、文化、社会结构等民族性格因素作为自变量或调节变量必须是中国管理理论建构的因素,但不是全部。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更需要的可能不是我们拥有的,恰恰是我们缺乏的。管理科学的“中国性”不是指在中国应用西方的管理理论和定理,而是说这个管理理论和定理是中国人创造的;不是独立选择的,而是独立创造的;它是被现代中国管理困境激发出的学术原创冲动,它体现着中国人的管理思想和文化,它开启着中国人的管理世界,代表中国向世界输出有中道管理特色的管理科学。

3“中道管理”有待继续道说

“目前,中国管理研究相对滞后,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在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和研究成果的原创性方面,与西方管理学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难以融人国际管理学界的主流。”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也指出,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在中国推行的最大困难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证据的匮乏,最流行的案例教学强调的是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研究证据;人们关注的是具体方案而不是何以至此的原理,缺乏理论挖掘的学术研究,只是现实量的累积,始终无法实现质的突破。

原理的匮乏是研究方法局限和研究成果的原创性不足导致的。中国传统管理研究方法的局限是过分依赖感悟思维,遗忘了多元化的思维方法和多元化的理论范式,窒息了学术原创的活力。

中国管理学要摆正文化的客观性与历史继承性的关系,不泥古、不媚外,必须刺激我们民族长期处于麻木状态的一个重要穴位——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研究意识,激发出学术原创的冲动。

中国管理学发展离不开中国情境,更离不开中国管理学研究者的人文情怀。

从孔子提倡的“思无邪”,到后来主张“发乎情、止乎礼”,“温柔敦厚”的儒家传统,无不统摄在“人”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这一铁腕之下,统治者要求人们正直而温和,宽厚而谨慎。几千年的专制文明一方面使人文明了,另一方面为了巩固集权统治也从某种程度上扼制了人的自我意识、自由精神、创造活力。温和谨慎难免固步自封,专制下自由的强音愈来愈弱,因循守旧窒息了创造的火花。中国封建专制文化的阴影难以消除,“大一统”难以培养自由、创造的精神和独立、自主的人格。爱因斯坦指出:“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进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管理学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研究者的创造力的激活,“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闪现了这种学术创造力的火花,昭示着当代管理研究出现“中华气质”的可能性。

形成当代管理研究“中华气质”,第一要敢于质疑,任何创造都是建立在对一切既定文化成果质疑的基础上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学科生存、发展的关键,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和灵魂“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开篇就指出现行的2类管理依据经验和理论都是有局限的,并着手创造一种新的管理依据。

第二要认清中西管理学“现成价值”局限。“中道管理”的局限是感悟思维的局限,是管理科学视野下管理艺术的局限;而实证研究擅长检验“假设或命题”,多强调的是理论的检验,而不是发展理论,理论的原创迫切需要在实证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感悟思维的优势,进入下一轮“大胆设想和判断”。《中道管理》的直觉和洞察力往往直接抵达了一个新的假设和命题,不可小觑。克服双重局限的方法既不是照搬西方管理理论,也不是因循守旧,而是“感悟一实证无缝对接”,“创造”普适性的现代管理理论。创造成就了我们民族辉煌的历史,也只有创造才能奠定这个民族在世界管理学上的地位。

目前,中国管理学之所以难以产生“中国性”,原因多少在于管理研究者以自己所选择、所认同的研究方法对待中国管理困境,始终在现成的管理思想中徘徊,以不同的“学术选择” 代替“创造”。这样的管理学研究只是选择性的学术,产生不了思想性的学术。

第6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创新

一、引言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要达到的要求和目的,目标具有导向作用,高等学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找准学校定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需要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育评价制度、教育方法等诸多问题有着决定性意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反映专业特色,又要使人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变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实践中对具有较高素质的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财务管理人才为适应实践工作的需要应能够准确把握企业系统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管理系统,使之形成一个周而复始、螺旋式发展的良性循环轨迹。将企业循环纳入社会经济系统循环,可以从更高层次上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的社会再生产循环体系。财务管理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要使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够掌握以下基本技能:了解企业生产、工艺构造;了解人力资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应熟悉资本市场,为企业寻找融资渠道、投资方向;能预测把握环境变化,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正确应用经济政策、金融市场、法律政策为企业理财服务;应具备定量分析、实证研究的能力,为企业做出科学决策。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同时也是为了有效地、分层次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初、中、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三个阶段来完成其授课内容。初级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为后两个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中级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全面理解、重点掌握、综合运用培养其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第三阶段主要要求学生重点理解、拓展知识结构、提高观察问题和解决创新问题的能力。

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现状

(一)客观环境变化快、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目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所努力解决的问题都力争是现实中的焦点问题,但现有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现实问题。近年来公司财务管理的环境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英国学者玛格丽特,梅(2001)曾将这些变化归纳为以下方面:客户需求模式的改变;客户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降低成本的压力;新基础的冲击;战略联盟的出现;新市场的开拓;经济全球化;政府法规的增多;高度流动的资本市场。企业对商业伦理和道德问题的关注、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重视趋势等,事实上不可避免地对财务职能提出新的要求。就上市公司而言,现有的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安排也可能不是它们所期望的。即便是上市公司,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也不是时时发生和关注的事项,这些事项多少总有些“偶发”的性质。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而言,关注的是如何管好理好资产;如何控制好成本费用;如何确保经营和发展所需要的现金,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未将这些经常性事项作为其关注的重点,而将重点定位在投融资决策及其所派生出来的股利决策等偶发性事项上,是否意味着内容安排错位了。

(二)相关课程间接口错位、适应性差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财务管理也是存在于一个学科群或学科域之中。在这个学科群中,数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都是其上游学科,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以及公司管理的相关功能学科,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是其旁侧学科,财务管理学正是在这种学科的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旁侧效应中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财务管理学发生和发展历史深受其上游学科诸如数学和经济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在近年开始弱化。可以说财务管理学的上游学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大部分没有在财务管理学得到应有的响应,财务管理学对上游学科变化的反应有些过于滞后。如经济学领域中的外部性问题,经济学的“绿化”或“生态化”趋势,社会学中的社会成本问题,社会学中的冲突问题,管理学中的战略导向和战略联盟问题,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网络结构问题等,所有这些应该在财务管理学中得到反应的研究,均未在财务管理学领域得到实际的反应。相对于其上游学科,财务管理学的发展可以说已经严重滞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曾将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出现的隔阂视为经济学贫困化的标志,而类似的特征又何尝不是出现在财务管理学领域。

(三)学生动手能力差、影响了就业竞争力通过对社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毕业后上岗的适应性差。目前大多高校建立了校内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但就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看,除加大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外,已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课的高校很少。因此,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自身特点,设计和创新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摆在财务管理教改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的资本流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国内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财务管理在企业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企业对既有理财理论,又具有熟练理财实务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预见谁走在这一领域的前面,谁就会在未来的人才就业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一个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是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四)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低、应用效果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认为,在教学背景中所用的媒介一词,意味着用来向学习者提供交流或教学刺激的事物组合或事物系统。有人则把教学媒体看作是任何用来传递知识的通讯手段。教学媒体在教学系统中的作用在于它是作为传递对象的经验要素的变质变形的工具,是使经验传递成为可能的工具。在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还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电子计算机、录音、录像、投影、电视、语言实验室和卫星传输等)进行教学。还没有开发出各种教育软件,为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奠定基础。

三、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加强教材建设,确保高质量的教材进课堂财务管理课程是教育部高教司确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教材应体现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学校的层次定位,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培养满足区域经济社会需要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结合课程设置的目的,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

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教材建设要求突显创新知识、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要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改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国家在教育科研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大任务,担负着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任务,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手段。在筹资决策、资本结构决策、项目投资决策分析与评价、股票、债券投资分析与评价等方面,均可以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充当设定的模拟实验环境中的决策者(角色),在所面临的筹资环境、投资环境中,根据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理财环境的利弊,在多个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佳的筹资、投资方案。而这些实验可以模拟出不同级别的风险对的企业的不同影响,能用色彩或数据形式显示出结构中结果的分布情况,相对也比较直观,能够重复使用,不仅能达到实验的基本目的要求,还能节约实验经费。同时让学生参与进去,学生很感兴趣,达到互动教学,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实施多样性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的教学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剖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开放式思维方式;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方法;增强记忆;充分利用时间和增强处理模糊性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等优点。案例教学不应仅是单独设置一门实务课程,而应是把案例教学的思想与方法贯穿于各专业课程之中,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是一种循序渐进、自然的交融过程。首先,建立教学案例库。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教学案例应蕴含能启发学生思考的一些问题,学生需灵活运用书本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并通过互相讨论,启发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因此所选案例要符合实际情况。即使是虚构的案例,其情节设计与现实情况也应基本相符。案例的来源于教师到企业的实践活动及横向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结合现实中的焦点问题编写案例;按案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改写经典案例;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针对实习单位情况编写案例等。一是学生积极准备参与,教师正确组织引导。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有其各自的明确分工。学生主要工作内容:阅读案例、进入角色、设定问题、分析案例、结论、他人观点的借鉴、分析报告的撰写;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善于营造能刺激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思维环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主要完成的内容:提供案例,引导学生讨论的问题;营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提出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总结评价。二是网络(仿真)教学。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信息量和教学效率。以互联网为依托,为学生提供网络教学模式;将实现工作实际场景、学习环境、工作岗位等映射到计算机屏幕上,实现虚拟网络教学;帮助学生解决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与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对教学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的防泄密处理;系统应具有扩展性强,采取结构化模块设计,对外部接口和共享资源有良好的兼容性,硬件软件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首先,加强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制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运用到教育中的频率不断加快。要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有充足的配套软件。教学软件在多媒体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软件应做到多媒体教学软件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根据超文本信息结构的动态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认知特点重新组织信息,按照不同的学习路径进行学习。其次,教师应用新技术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相互渗透,教育的时空界限得到空前的扩展,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育、网上虚拟教学的应运而生,使教育信息传播的速度、领域空前地快捷和广泛,导致了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使教育资料的共享得以实现近年来各大院校购买了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有统计表明,80%的高校教师知道本校拥有比较先进的辅助教学设备,但只有50%的教师用过,而只有30%的教师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操作。大学教师一般上完课以后就走人,而当学生有什么疑问想请教时就很难找到任课教师了,学生想通过BBS或E-mail向老师请教却又时常因为老师在这方面知识的缺乏而作罢。所有以上出现的问题关键就在于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受到过专门的培训。

(四)推广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的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当代教育理念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探究式教学则是一种最好、最有效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界近年来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倡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奠定基础。研究性创新是实现能力培养的手段。研究性创新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由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索、研究来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一种学生置身于其中的、借助于亲身经验获得的学习;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依靠自己发现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直至最终解决问题。

(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学水平要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师们的基本要求,发挥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鼓励教师们主动投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使青年教师通过为教授、副教授的主讲课程进行辅导,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书育人水平。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经验等,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要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创建教学团队,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要充分发挥教研室在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第7篇

关键词:管理科学;中国企业;管理哲学

        一、中国管理发展

        中国管理界在引进和借鉴国外管理科学与思想的进程中前后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拿来主义阶段。大规模翻译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管理经典,对外来管理科学与思想不经消化,全盘被动接受,虽然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管理实践进程,但陷入盲目崇拜、泥沙俱收的陷阱;第二阶段:反思阶段。近些年来对西方管理思想的反思,社会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推进进程下新形势新问题不断的层现,资本主义管理理论丛林的出现,各类管理学派思潮的空前繁荣与大规模“入侵”,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管理思想内涵与外延,同时企业界也陷入前一阶段被动接受导致的问题产生阶段,对于该如何选择管理方法,该向谁学习不明确。第三阶段:创新阶段。在对西方管理科学的吸收与发展基础上融合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散落的朴实管哲学思维的整理与提炼拉开了对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回归的思潮。

        中国企业很多管理困惑颇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根源并非坏在管理科学方面而出在管理哲学思想范畴。管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管理是什么(what),管理为什么(why),如何管理(how)。现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管理上面,却忽略了对前两个问题的研究。

        二、中国管理哲学

        所谓管理哲学,就是对一般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称,是管理学与哲学的交叉部分,管理哲学兼具二者的特性。中国管理哲学分为“古典管理哲学”和“现代管理哲学”。

        古典管理哲学以“安人”为最终目的,以易经为理论基础,结合儒家、法家思想实行管理,主张从自身做起,大学所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就是其具体体现,侧重于精神方面的自我实现,而对物质方面管理层则较为轻视,用佛家思想弥补物质方面的欠缺,以进行管理,达到统治目的。

        现代管理哲学以“和谐”为最终目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不完全等同于中国古典管理哲学,又不是西方现代管理哲学的照搬。中国喜欢“仁”、“义”二字,喜欢“中庸之道”,是对古典管理哲学的继承,但经理过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后,又有所创新。目前中国管理哲学为“以人为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情结合”,将西方的人性化管理发展到一种更合理的境界,也是人治与法治的结合。但这些都体现在如何管理上,而忽略了管理的本源,究竟管理是什么,为什么管理,这些都是现代管理哲学应该发展方面。

        三、管理是什么,为什么管理

        管理是什么,首先必须对“管理”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有所了解。“管理”是一个活动过程,这个过程的顺序是:首先通过授权形成一个明确的主客体关系,主体通过对客体自身规律的研究并结合授权者的要求形成一个方案,主体根据这个方案按自己的意志控制并改变客体,客体在自身规律的支配下进行活动,主体制定一个行为规范将客体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一段时间的互动,主体对客体的行为规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客体的行为与主体的意志逐步趋于一致,从而使主体的目标得以实现。进一步简化就成为:管理,是主体通过客体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的一种活动。

        为什么管理,组织和具有同生物体一样的局限,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完美并非是一个组织的特征,而资源的有限性和社会的竞争性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得组织有必要对其所拥有的资源进行配置,适应社会的竞争,而进行资源配置需要协调分工,为了使资源最优化配置,分工后又需要协作,需要进行统一调配,分析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确定局部与整体的优先级别,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因此,管理就有必要了,管理使组织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取得最佳目标。

        四、中国管理哲学的改进方向

        中国现代管理哲学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问题。“三个有利于”和“科学发展管”对中国管理哲学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结合,但对中国古典管理哲学挖掘不够,以及对西方管理思想思考欠缺仍是目前中国管理哲学存在的主要缺陷。

第8篇

关键词:学科交叉;继续教育;复合型人才;课程研发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学科交叉应用是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综合型大学具有学科交叉应用的优势

综合型大学以多学科性、科学研究性、基础性为特征,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和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随着越来越多学科互相交叉、有机融合,在科学领域里作出的贡献已成为不辨的事实,只要社会发展不停止,就会不断有产生学科交叉的需求,现代科学技术活动一端升入生产领域,扎根于经济建设,另一端则直接涉及上层建筑,与社会发展等交织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教育领域立足于日新月异的中国现实,把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专业人才培养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综合型大学的继续教育,要充分利用并整合学校不同学科的力量,丰富课程结构,在提升学员专业水平的同时,扩大他们人文、管理等方面的视野,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应用型人才,促进人才的综合素质发展。目前综合型大学在继续教育领域也已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要的基地,其表现出的生命力得到充分肯定。

(二)新经济时代人才知识需求依托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学科交叉应用

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培养是创新发展的根本。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是立足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曾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曾经提出:“要注意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懂经济贸易,又懂工业农业;既懂经营管理,又懂生产技术。精通一门,兼知其它。”当今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高度复杂的创造需要对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宽。因此,这种创造性活动就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具备较高的相关知识、能力、思维等多方面的复合。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这一特征决定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个人既要拓展知识面又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思维,努力开发自身的创新精神。因此,综合型大学具有学科交叉的基础条件,相关院系和学科之间的教学资源可以优势互补与相互合作,设立的科学研究机构、跨学科综合知识能力的优秀师资,是培养当今社会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综合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智力支撑。

二、综合型大学应用学科交叉开展继续教育现状

(一)综合型大学广泛应用学科交叉开展继续教育

综合型大学是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继续教育的主要场所。国内外一些著名的综合型大学,如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在从事政府管理人员、企业家和相关行业的高层次专业性复合型人才继续教育培训中,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整合学校综合资源,广泛开发跨学科课程的培训项目,特别是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培训项目,在其主学科基础上,结合人文、信息、法律、理学等多学科课程,以知识结构丰富,思维活跃,信息量大为特征,成为在职管理人员主要培训内容和形式。

以浙江大学为例,浙江大学2014年党政干部培训班1448个,跨学科培训项目占95.78%,企业高管跨学科培训班448个,跨学科培训项目占90.63%,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429个,跨学科培训项目占5.36%。由此可见,政府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多元化需求较高,因此学科交叉项目十分普及,培训课程或多或少要结合除管理类以外的其它学科课程。专业技术人员因其专业特性强,跨学科课程普遍偏少,但这方面的理念逐渐开始渗透,也有设计并开展了部分比较典型的学科交叉型培训项目。

(二)综合型大学高端继续教育项目体现学科交叉为特征优势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官员海外培训项目――中国公共管理高级培训项目(China’s Leaders in Development Program),是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在诸多项目中,规模及影响力最大的官员培训项目。该项目在学科范围上,不仅注重公共管理学科的内容,也重视引入历史、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培训内容。将各个学科交汇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多角度、多空间、多学科的信息,突破自身学科的限制,成功进入非专业领域,并养成在不断的自我学习过程中提升捕捉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清华大学的“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培训项目以促进专项知识优化、能力提升为培训目标,以企业管理核心课程为基础,结合经济、人文、信息、心理等多学科课程,形成多元化教学课程体系。充分整合清华大学经济学科、管理学科、人文学科等综合优势。该项目实用性、指导性强,学习提升效果明显;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全面梳理,帮助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拓宽视野、更新理念,更大程度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发挥综合型大学学科和师资等方面的优势,开展自主研发和与培训单位对接研发学科交叉融合的培训项目。特别自2007年以来,卓有成效地开发了一些跨学科性的继续教育项目。以浙江大学“高级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为例,起初是参照MBA课程计划来设置研修班的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知识认知需求的提高,逐渐增设了宏观经济、法学、国学、信息技术、人文素养、心理调节、健康养生等多个跨学科课程,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既提升企业内部科学治理能力、完善企业管理模式,又提升国际视野、战略思维能力、培养管理创新与领导艺术水平,还陶冶心智、塑造健康人格,建立良好人际环境。该项目强调以工商管理教学内容为主线,再配以经济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计算机学院、理学院和医学院教学内容为辅助课程,整合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形成多模块式培训形式,取得良好效果。

当前的各类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已普遍运用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学时多的项目跨学科课程有机衔接也多,短期班受学时限制,跨学科课程要少些。

又如浙江大学“县处级领导干部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开始也是在沿袭MPA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运作,随后该项目进行较大幅度的跨学科课程改造,持续改进和优化项目方案,逐渐融入法律、人文、经济、传媒、医学等学科内容的师资力量,课程主副结合、有机搭配、互为促进,充分发挥了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体现了交叉学科特点,保证项目的生命力,在党政干部培训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在各行业、各层次、各地域的干部培训项目研发中应用。

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以短频快的形式为主,专业性强、学时少,学科交叉运用的机会客观上受到很大的限制,普遍偏少。跨学科课程的项目少之甚少,但是也不乏研发出部分真正有跨学科意义的高端项目。如浙江大学纳米技术研究院开发的“基因组科学研习班”,项目课程集生命科学院、医学部、农生学院、纳米研究院等科研与教学资源,并引进世界生命科学的圣地、分子生物学的摇篮――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专家,共同搭建培训师资队伍。该项目已连续举办了47期,受到普遍欢迎,被学校评为“优秀项目创新奖”。再如浙江大学医学部附属口腔医院在研发国家级“口腔修复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培训项目时,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结合粘接材料在口腔中的应用,并邀请美国密歇根大学彼德?玛教授开设了组织工程技术在口腔中的应用课程,取得更好的办学效果。

三、 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的继续教育专业化水平和品牌建设

(一)以学科交叉为特征培训需要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队伍具备专业化水平

开展交叉学科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对教育培训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有比较高的要求,必须具备市场需求分析能力、项目目标定位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师资统筹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服务执行能力。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的继续教育项目研发要针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培训需求,体现项目优势和特征,赢得培训市场,不仅需要依靠大学本身的学术品牌和学科优势来研发培训项目,同时还要有一支具有较高职业化水平的继续教育办学队伍。

继续教育专业化队伍除了必须具备有效组织生源的市场营销能力和紧密的团队协调能力以外,还必须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要善于从国家、地方政策文件中捕捉到未来发展信息、社会热点,洞察受训者所在行业的特征、竞争环境、文化特征、人员特性和发展状况,据此量身定制培训项目。

继续教育专业化队伍要善于依托综合型大学优势,充分发挥综合型大学多学科教学资源,使培训课程内容要体现行业的最前沿发展特点,以及人才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既有专业性课程的主线,还要开发其他相关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目标群,需要不同的培训方案,能准确地抓住培训对象所在行业的特点,使课程体系凸显其个性化。

教育培训管理者要熟悉和掌握本高校和其它高校学科资源和师资配置,善于沟通品牌教师,善于搭建和调配优秀师资、社会知名人士、著名企业家等教学资源,拥有经营优质师资库的能力。

(二)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是培训项目品牌建设的基础

随着继续教育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教育培训竞争的加剧,品牌项目的概念正在深植人心。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要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张扬品牌个性,熔炼品牌精髓,打造名师名品,从而研发和培育一批独特的品牌项目。

综合型大学是研发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主要场所,具有品牌项目的基础,以其多元化知识结构为特性,具有高端性、复合性、创新性和有效性,符合当今社会人才发展的知识匹配度。继续教育培训品牌以培训质量为核心的综合标识,更具有社会认识度、美誉度、信任度、追随度和持久度,更能体现培训品质优异,是一种无形的战略资产和核心竞争力。打造高端培训品牌,能增强培训的创造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培训品质,培养和造就更多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性优秀人才。同时,培育和创造品牌的过程也是不断跨学科优质课程创新的过程,其自身具备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跨学科培训课程是品牌培训项目的核心和关键,因此,把握住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学习者的心理需求,确定品牌的定位,开发精品课程,推动品牌培训课程建设。培训项目课程体系的架构、功能和作用,培训课程的内涵和类型,奠定品牌项目的基础。根据培训目标和知识结构,紧扣行业和专业特点,统筹各学科之间关系的培训课程,较好地实现逻辑上的科学一致,突出培训特色以获得较高的认可度。

优质师资是保障继续教育质量的核心,综合型大学品牌师资决定了整个培训项目顺利实施和课程水平卓越体现。高校要重视培养并尊重优秀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形成品牌教师的特色,满足品牌项目具有的特色与优势,形成和建立师资的梯队建设。

(三)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规模化的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的培训项目具有可持续发展与市场竞争力

学科交叉融合在继续教育中发挥作用是一所综合型大学办学特色、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所高校继续教育能否提升竞争力,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与市场需求双向关系十分密切,社会对既有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团队精神、健康心理等优秀人格魅力品质的职员认可度更高。清华大学的企业中层经营者培训项目就以多模块,交叉模块的不断变化,与市场需求接轨,成为品牌项目,屡办不衰。浙江大学“基因组科学研习班”是全国著名的品牌项目,学员学历层次高,科研转化程度强,每年举办3~5期,连续10年,培训了近万名学员。

浙江大学“县处级领导干部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是浙江省委组织部重点班次,连续举办18年之久,轮训县处级领导干部数千人。

再如“高级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每年开班8期,10年来长盛不衰,共培训上万名企业家。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具有一定规模的此类跨学科培训项目,其品质特征也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项目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显而易见,其独有的特质广泛提升教育培训影响力,其非可复制性在培训市场富有竞争实力。综合型大学若拥有一批独具优势和特色的继续教育项目,就能在激烈的教育培训市场竞争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学科交叉项目研发与实施中应注重的问题

(一)综合型大学应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在继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各综合型大学对继续教育重视程度逐渐形成共识,但是片面追求数量、培训项目雷同、同质化竞争成为比较普遍现象。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主要对象是国家重点三大人才队伍,他们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可缺的骨干力量,培养和造就这些社会精英成为复合型、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和责任。应足够关注学科交叉融合在继续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树立符合新型人才发展和适应社会模式转变的大科学观,弘扬跨越的、复合的超前意识,充分认识各知识体系并行相切、交叉渗透、合而为一的关系,最终实现学员素质塑造和提升。要加强交叉学科的研究,各学科之间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有助于培养学员改变思维方式、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有助于完善人格和个性形成。

(二)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应加大力度提升跨学科培训项目的研发能力

继续教育现实教育活动中具有学科交叉融合且有品牌效应的教育培训还未能满足当代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是继续教育发展的短板。综合型大学更有责任担当这类继续教育项目研发,有必要建立继续教育项目研发机构,组织专家根据当前人才知识需求有效设计培训项目计划体系,来完成课程之间的有机搭配、交叉结合。学校各专业院系通过市场调研和对接,加强培训项目研发创新,既体现本专业的特性,又广泛结合综合知识。对这类的培训项目高校研发应予以重点扶持,设立专项研究经费,并在项目实施中给予政策支持,促进跨学科培训项目创新和品牌建设。

(三)综合型大学应提高继续教育专业队伍职业化水平

提高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从业人员执业能力,是顺利完成以学科交叉为特征培训项目的重要保障。要建立继续教育从业人员培训制度,加强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

浙江大学近几年重视继续教育骨干队伍的业务培训,特别是通过聘用人员的上岗集中培训和专业训练等形式,让他们把握学校继续教育高端定位与发展思路,了解学校专业设置、特色成果、师资配置,明确学校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和从业要求,整体提升继续教育骨干队伍素质,逐渐形成热爱事业、自我提升、实现自我价值等向心力和人生归属感,同时引进高端人才,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和创造力,人尽其才,人尽所用,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使其在各类跨学科培训项目教学管理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应强化交叉学科培训项目的质量控制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必须在质量控制方面加大力度。学科交叉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其定位准确、特色鲜明、课程配置合理、有效性和针对性强等方面质量要求较高,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继续教育实行管办分离管理模式,特别是浙江大学实行院校二级管理,责任人到位,通过各专业学院继续教育中心和继续教育管理处严谨的项目审核,对培训对象、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资源配置和经费安排等进行有效监测和指导。同时,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课程督查、学员反馈、后期评估,逐渐建立教育培训质量控制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为学校规范办学、保证质量等方面确立了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郑晓瑛.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刘慧.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07(5).

[3]陈键振.关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科技咨询,2010(209)

[4]罗云峰.继续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J].群文天地,2009(8).

第9篇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三类民办高校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Third Level Private Colleges

MING Yun

(Wuhan Medie Colleg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Third level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new model of education following development of popularization of advanced educa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course. this paper researches and explores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for course of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choice of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planning, practice teaching in-depth study and discussion in the third leve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 presents strategies and advice for standardized and characterized development of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course as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for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course relying on the parent universities in third level private colleges.

Key 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Third level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中国民办高校已经有20年历史。在校学生数量已经超过280万人,截至2011年5月23日,中国已有386所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民办高校。同时,民办高校需要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质量,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与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应该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三本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应立足于三本民办高校的发展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导向,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现状

管理信息系统(MIS)专业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末的美国,我国于20 世纪80 年代,清华大学试办MIS 专业,1990 年复旦大学首次设立MIS 专业硕士点。由于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MIS 专业分别从属于不同的学院,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1998 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 MIS 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又称IS 专业),给出了宏观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指导,改变了上述混乱状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被列为管理学门类,毕业生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进行介于计算机科学与管理科学和管理之间的专业,进行人才定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这个新专业于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在本科生专业目录中。此专业综合了科技信息、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等专业的内容。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维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综合相关文献的研究,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包含三个层次:信息素养层、信息管理层、和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层。但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定位也应不同。

三本民办高校的信息素养要求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认识,并利用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2)信息知识。它不仅体现着三类民办高校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4)信息道德。这需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这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信息管理层是在信息素养形成基础上的提升,它主要包括三大板块知识,分别为信息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和信息资源管理知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最主要特征是将计算机专业与管理学专业相结合。

信息技术能力层则是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实践技术开发的能力。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理论是基础,而信息技术能力则属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目前,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在不断地变革,这要求学生能不断适应这种变革,掌握最新的开发工具。

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

3.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包括管理与计算机的综合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既要考虑整合多学科内容,又要注重课程实践。此专业课建设的原则有:

(1)整合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上,要避免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简单堆积。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将多门相近课程的重复部分去掉,再进行整合;二是将不同类课程整合成综合化课程。

(2)增大选修课程比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专业,应该提供学生选修的课程有很多。这样可以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发展、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有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单独设课,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课程设计,注重课程设计环节,切实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图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层次图

3.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课程包括四大块:基础课程(包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管理课程、计算机课程和信息系统理论与课程实践。这四大块的主修课程分别为:

基础课程内容包括一般大学本科的课程,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管理课程可以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等。计算机课程,主要有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MIS(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另外,还需要加入一些实践课程,如信息科学基础,信息管理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具体实践环节可以从课程设计开始,如专业生产实习、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等。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应切实从社会需求出发,重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目前,很多教师在认为本专业的实践,主要内容是系统设计与开发。严格来说,实践环节还应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软件编程和运行维护等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应该从企业运作角度出发,对物流、资金流、人才流等控制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和信息利用等一系列能力。经营能力,包括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使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顺畅和谐地流动。其中后三种能力主要靠学生为人处事方面的积累和锻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其中,技术能力属于专业实践环节的核心,不仅需要安排上机,还应从毕业论文或设计来抓。

通常来说,实践教学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理论教学只能使学生达到理性认识阶段。实践教学具有强有力的整合知识的作用,可以将信息资源根据系统化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理融汇。

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可以让学生组建信息系统开发兴趣小组,每个小组2~3人,按照特长来分工。实践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开发竞赛以及毕业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之中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这门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三本民办高校在开办此专业时,应建设专门的机房,除了软硬件设施以及网络设施应尽可能齐全外,还需要安排专门的实验指导教师,创造一个好的实践课程支撑平台。同时,三本民办高校每年应对就业情况进行跟踪,统计分析学生的就业方向和教学效果,根据反馈对实践环节进行调整。图2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

图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

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基础。在师资力量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等方面都要合理搭配。在知识结构方面,教师要有一部分偏向于管理方面的,另一部分偏向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目前,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来自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缺乏管理知识以及如何把计算机与管理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使之有别于计算机软件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例如: 讲授《数据库系统》只讨论数据库系统的原理,实现方法,而没有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数据库系统到底对管理工作起到哪些作用,针对不同的环境如何发生作用,作用的程度如何等。

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年龄结构方面,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这是由于专业发展速度快,变化快,知识更新也很快,很容易被淘汰。因此,要求教师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能适应这种变化的主要是年青教师。因此可以选择管理方向的教师最好是硕士以上学历,而偏向于计算机操作应用的教师或者是实验室指导员等,本科学历就可以,辅助学生在编程、软件开发等方面动手能力强就行。

6 总结

本文立足于三类民办高校的特点,阐述了三类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首先介绍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由来及现状,然后分别研究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课程安排、实践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本文突出阐述了实践教学部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将对促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断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蔡淑琴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

[3]何永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新专业信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07(2).

第10篇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情景模拟;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38-02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开放视野的、善于独立思维的、有创新能力的、会组织懂沟通的、有一定专业技术或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应对全球竞争的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此,不应该将过多的精力放在知识体系的完整上,应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技能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独立思维的能力、不断创新的意识,敢于创业的勇气与能力,合作沟通的技能技巧等。

管理类课程具有高实践性、高融合性、高应用性、信息量大和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距离等特点,如何做好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管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一直是相关工作者致力研究的课题。虽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如:重书本知识、轻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考试成绩、轻综合素质等等。这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当前社会的发展,对毕业学生特别是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互动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途径,九十年代以来,教育改革向纵深拓展、主体性教育呼声愈益高涨,互动式教学在我国蓬勃开展,渐成中兴之势,传统的教学概念和结构遭遇到巨大冲击,互动式教学日益引起普遍关注。那么,正确理解互动式教学的内涵与形式,有效分析实施互动式教学的基本形式对于提升互动式教学的效果,对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互动式教学的内涵

戴维新等认为互动式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理解。从广义上讲,互动式教学是指各种学校和培训机构在教学中一切有关事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如备课互动、讲评课互动、课堂讨论互动、学生作业互动、测验互动、案例分析互动、情景模拟互动、现场训练互动等。从狭义上讲,互动式教学是指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内人际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1]。

互动式教学是相对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式教学而言的,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互动”。互动式教学相对于单纯的接受式教学来说,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专题讨论、辩论、演讲、小组学习、社会实践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2]。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等主动性为主要特征,以促进学生知识、精神和能力等全面素质综合提升为目的的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

管理类课程的互动式教学则是要求学生变被动听讲、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探索创新。必须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故事讲解、游戏训练、情景模拟、企业管理模拟教学和企业参观学习等模式,实行双向交流,真正实现“教”与“学”互长,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互动式教学的主要形式

互动式教学有多种具体的实现形式,就管理类课程而言,一般有以下几种可供借鉴。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活动教学过程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它一般是教师通过各种视听媒体就实际中的某一典型的管理或政策问题,为学生提供背景情况,并指出面临的困境或几种选择,但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通过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分析、讨论、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案例教学具有实用性强、有针对性、综合性强等优点。

哈佛商学院是管理学方面推行案例教学法的先驱。哈佛已积累了数十万的案例,并不断对其进行内容更新。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内容,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它和我国传统教学的明显区别在于没有一个固定答案。哈佛商学院认为,一个案例的正确答案绝对不是唯一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寻找出更好的更有效的管理手段。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进入我国后,不仅得到认可和推广,并在各高校特别是其中的管理类专业中的教学中得到广泛推广,也成为教师进行互动教学之首选。

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准备具有典型性的、能充分与相应理论知识匹配的、能反映当前经济社会和企业经营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教学案例。一般来说,管理类的课程都比较重视建立丰富的案例库,并且对案例库在题材、内容、时效性等方面不断更新,以保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随时运用。

2.故事讲解

故事讲解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讲解(可以是教师讲,也可以学生介绍)那些具一定有趣味性、情节性和哲理性的故事,通过故事的趣味性和情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调节课堂气氛,通过对故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中体会故事的哲理内涵,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获得了更为感性的认识。如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招聘这一章中,有一个知识点是影响招聘的因素分析,如果空洞地讲社会大环境、企业内环境、个体自身特征等,学生可能会感觉乏味甚至会听睡着,于是可以对学生讲解著名的‘招聘故事’,同样是由于企业工作出错,导致优秀的求职者落选,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环境背景的中国、日本、美国和德国人在认识问题、采取对策以及各自取得的成果等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说明了文化背景的不同、思维习惯的不同,人们对招聘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故事很生动有趣,于是学生兴趣有了,知识也掌握了。

在进行故事解析教学时,教师不仅自己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故事,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故事、讲解故事。短小、生动、有趣、积极向上、同时又能与教学内容有效匹配的故事是进行故事教学的关键。当然,主讲人对故事的演绎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故事教学的有效性。

3.游戏训练

游戏训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做游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游戏训练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如在《组织行为学》有效沟通的教学中,可以做故事传递的游戏。第一步,老师请四名同学到教室外面等候,第二步,教师在教室内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一般选择短小、有趣的甚至可以是搞笑的故事),第三步,请教室外的一名同学进来,任选教室内的一名同学讲自己听到的故事给这位同学听,第四步,这位同学从教室外的三名同学中,选一位请进来,将自己听到的故事讲给新进入者听,然后依次这样做下去,直到最后一位同学进入教室将他听到的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第五步,老师请同学讲,故事传递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故事越传越变质?最后,老师进行总结,于是同学们就明白了什么是信息传递?有哪些环节?如何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确保信息在传递中的真实性。这种游戏训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堂中动了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在运用游戏训练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对游戏进行精心的设计,其次要在游戏进行中对游戏的节奏、气氛等进行有效把握,然后要注意对学生情绪的控制,最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

4.情景模拟

由于情景模拟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和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成效明显,一直是现代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情景模拟是通过设定一定的工作场景,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使其体验到工作的情景和自己扮演角色的感觉,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应的工作,培训技能和积累经验。情景模拟教学法改变了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以生动形象的情景设置引导学生思考,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而且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综合性和创造性,进而可提高其综合素质。

在进行模拟教学时,了解企业管理工作实践或具有相关工作经历与经验的指导老师,是比较关键的。这也是许多知名院校吸收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或聘请在政府有关部门工作或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的原因之一。

5.现场观摩

现场观摩,让学生直接接触现场、了解工作情况,是管理专业,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管理类专业教学所必需的。现场观摩就是为学生提供这种机会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不论如何努力贴近现实,总还是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异的,通过现场观摩,让学生进工厂、社区、商场等经济生活一线,让学生真实地去感受事物的实际运行状态,对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降低学生学习的空洞感,提高学习效率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运用现场观摩教学法,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或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作指导教师。因为要使现场观摩教学法取得预期效果,若没有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大力协作与参与是不可能的。国内外不少高职院校,就十分注重企业网络的建立,这些企业不仅可以成为学生见习、实习的基地,更是学生就业的重要去向。

三、加强互动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活动”成为了课堂教学中一个“看点”。理论上,互动式教学具有超越传统课堂教学的意义,并且在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特征、促进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发展方面会起到良好作用。但由于人们认识观念上的种种误区,互动式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教学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忽视课程的适宜性;课堂教学评价重心偏离学生学习效果;教学中过多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懈怠自己的责任;忽视互动式教学过程的文化引导。这些做法大大降低了互动式教学效率和效果,阻碍了学生应有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互动式教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1.专业计划和课程教学计划的动态调整。一般地,专业计划是对一个专业基本的概括,既有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也包括每一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课程教学计划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所做的事先安排。专业计划和课程教学计划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为了学生有效就业服务的,因此专业计划必须紧跟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就业行情的波动而进行动态地调整。这是高职院校与社会和企业的互动,是教学互动的前提和保证。

2.课堂师生的适当互动

互动式教学的核心是“互动”。课前要互动,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专业特点、性别结构特点等,更要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可以让学生主动提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课中要互动,讲概念,要体现互动,讲案例,要体现互动,教学游戏、故事演绎、心理训练等都需要互动。可以教师提问并启发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交流甚至是辩论,促进学生思想火花的迸发。课后还是要互动,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鼓励学生课后与老师多交流。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互动是教学的手段,不是目的。互动教学注重研究、应用、不灌输,强调学生的需要,强调有用性。互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课程学习效果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而进行的。但,不能简单地为了互动而互动,为了课程好看而互动,为了学生哈哈笑而互动,如果是这样,那就本末倒置了,违背了互动教学的初衷。

3.互动形式的科学组合

互动式教学的方式方法是非常多的,除了前面所述的几种主要方法之外,心理训练法、文件篓法、管理软件应用等也是可以广泛应用的。但,高职院校的管理类课程教学实践表明,目前绝大多数管理课堂采用的互动教学法还是以案例教学为主,其他方法的应用是相当少的,游戏教学、情景模拟、心理训练、企业仿真等方法甚至在某些高职院校几乎没有得到应用。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每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都有其相应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根据课程、学生、知识点等的不同,根据课程进程的需要,灵活地选择恰当的互动教学方法,并进行科学的组合,既可以充分发挥互动教学法的独特优势,又可以避免单一方法所带来思维定式和“审美疲劳”。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COOP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11-03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现状

我国旅游人才市场中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与旅游行业人才需求错位。一方面旅游市场上高层次人才缺口很大,另一方面旅游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一些旅游专业院校针对旅游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陆续开展了旅游管理学科实习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专业实践模式;(2)实践教育与评估体系;(3)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发展;(4)区域性的旅游实践教育探索。

从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对旅游专业实践教育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以“旅游实践教学”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得到2003年以来相关文献58篇,不仅数量较少,研究范围也较窄,大多偏重于定性描述,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一些学者往往把高等旅游教育与高职高专旅游教育的实践教学混为一谈,或者主要围绕高职高专教育展开论述,而专门针对旅游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研究阐述得比较模糊。

从实践探索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得到了普遍认同和高度重视,但是一些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一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普遍存在着定位不准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本科生从事管理工作的实践基础与管理能力不足。二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是以专业建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中心,而是因人设课,课程体系有明显的拼装色彩,课程覆盖面广,针对性差。三是实践教学内容较少及实际地位不高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立足于理论本位,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本改变。从教学周期上看,书本知识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内容,通常是三年多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几个月的实习,而学校的整个教学环节针对旅游相关岗位的实践教学时间设置明显不能满足实际工作岗位对于旅游从业者的要求。

纵观国外成功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如:洛桑模式(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大学,实际操作)、康奈尔模式(美国康纳尔大学,工作经验)、波恩茅斯模式(英国波恩茅斯大学,带薪实习)、南十字星模式(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实地考察)、立教模式(日本立教大学,演习教室)等等,都离不开“理论+实践”的双管齐下,同时实践教学地位突出。国外旅游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以下优势和特色:课程设置紧贴行业实际,注重课堂教学的实用性;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注重与企业合作的模式;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师资队伍,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引进国际化经验,注重国际化的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理论学习,注重研究型实践环节和社会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系统性,需要紧密的连贯性、持续性。而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其教学计划中将实践教学集中安排在第7或第8学期,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割裂,导致学生既不能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也不能使理论有效指导实践。不仅如此,安排分散的实践活动,缺乏前后的连贯性,不利于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创新模式选择

基于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学习理论的观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理论认知能力的培养,又要通过实践环节巩固认知能力,并强化行为学习。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现状、设计缺陷、实践形式特征,选择创新能力导向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符合旅游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为例,对创新能力导向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集中实习模式

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自2011年起开始对2008级本科毕业生进行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改革,引进加拿大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理念,导入并实施了COOP项目,即学生统一由旅游管理系安排集中实习。具体环节:由旅游管理系负责选择两至三个五星级饭店,根据学生人数分组,集中安排毕业生不间断五个月带薪管理岗位实习。实习管理由系里统一安排教师分工负责与实习饭店人力资源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实习成绩由双方评定。毕业生集中毕业实习指导与毕业论文指导相统一,由指定指导教师分工负责学生的两项环节的指导工作。

第一期项目实施的班级为旅游管理081班,全班共有33人,合作企业为苏州金鸡湖大酒店和洲际酒店集团南京绿地酒店,学生实习岗位为业务部门(客房部和餐饮部)和管理岗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工作薪酬为1800~2000元/月,企业负责实习学生食宿和福利。此后,在2012年7月至12月和2013年7月至12月又进行了第二期和第三期项目,实施班级为旅游管理091班和010班。在每一期实习结束后,针对集中实习学生所做的调查问卷的反馈评价来看,95%的学生接受集中实习,90%的学生认为集中实习效果较好,6%的学生认为集中实习效果很好,98%的学生认为集中实习对就业有帮助,35%的学生认为集中实习的最大好处是培养技能,36%的学生认为集中实习的最大好处是学会管理,26%的学生认为集中实习的最大好处是了解社会。

南京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自2011年7月引入COOP项目以来,截至2014年7月将有四届毕业生导入COOP项目,该项目进展顺利,学生普遍反映实习效果良好,为今后进一步完善COOP项目积累了经验。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导入COOP项目的基本思路

COOP项目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拥有的北美地区最大的合作教学项目,合作由该校教学和职业服务部负责管理和实施。在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加拿大高等学校中,滑铁卢大学排名靠前,其本科教育中的COOP培养模式独具特色。

COOP是Co-operative Education的简称,意为合作教学,是一种由用人单位参与、学校教育和工作实践三个环节相结合的本科生培养模式。自1957年建校起,COOP教学就成为滑铁卢大学的办学特色,并且取得巨大成功。滑铁卢大学所有六个院系的本科生中有一半的学生都参加了合作教学项目,包括应用卫生科学、艺术、工程、环境商务、数学和科学专业。增强学生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为本科生提供工作机会是这一项目实施的主要目的。目前在加拿大有100多所高等院校也都吸收了这一经验,引进了这一培养模式。

COOP项目的实施具有三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学校的专业教学和学生的工作实践。与我国高等院校文科普遍实行的本科生毕业分散实习模式不同,COOP项目强调集中安排实习、统一监督管理、实习工作带薪、实习结束评价。

1.对时间安排要求。COOP项目在时间上要求每一学年将时间分作学习期(在校上课)和工作期(在用人单位工作),并且在四年中连续进行。滑铁卢大学的做法是,每一学年三个学期(秋季、冬季和春季),每个学期时间长四个月,两个学习学期和一个工作学期。

2.对学生的要求。COOP项目对学生的要求是在开始工作之前,学生必须作相应的准备工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到工作实际现场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撰写简历、面试的技巧。当获得工作机会后,学生会在用人单位工作一段时期,然后再返回学校上课学习。工作期间必须遵守相关企业的纪律。学生必须真正参与工作,而不能仅仅进行观察,并且从实习单位获得相应的报酬。当实习工作结束后,学生要向学院提供用人单位对本人的评价,并完成一份实习报告交与学院,同时得到实习学分。

3.对实习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在COOP项目中是必不可少的。其职责主要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机会,并支付学生的实习工作薪酬。这需要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长期建设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而言,引进COOP项目要解决上述三个关键问题。对于实习时间的安排,学校要制定单独的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将第七学期空出以便安排集中实习;对于学生的实习管理,要有别于分散实习,要转变思路、强化管理、跟踪监督、随时关注;对于实习单位的选择,要着眼于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选择高星级旅游饭店作为实习单位比较适合,既体现了旅游行业特色,又可以保证学生获得管理岗位实习机会,企业也需要在旅游旺季增添人手以及为旅游发展储备人才。

三、结论与建议

基于COOP项目的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改革对于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为探索旅游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第一,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以“企业管理+饭店管理+创新创业”为培养特色,培养学生获得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同时熟练掌握现代饭店管理的专业技能和手段。COOP将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二,将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COOP将工作实践设计为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学年都有工作实践的机会,并且上课学习与工作实习不断轮换,将所学知识不断应用于实践,并用实践不断检验所学理论,可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三,学校与企业互惠双赢。学校通过COOP与企业合作,为学生就业创造机会,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同时,企业为了谋求未来的发展,希望能够抢占网罗优秀人才的先机,不断补充人才,与学校互惠共赢,最终形成良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旅游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要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重要原则,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活动中,拉近课堂和行业的距离,深化学生对于行业的了解;另一方面旅游市场发展需要理论与技能兼备的实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经验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白凯,吴成基.基于迁移理论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7-142.

[2]张灿.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123-127.

[3]伍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94-97.

[4]韩宾娜,吕品晶.普通高等院校旅游教育实践教学之中外比较[J].人文地理,2010,(6):154-157.

第12篇

【关键词】 意识 能力 环境 行业特色型大学 创业教育 探索实践

本文系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近年来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从1999年起全国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猛增,扩招导致毕业人数增多,就业压力持续上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高校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授之以鱼,仅饱其一餐;授之以渔,可安其一生”,实施创业教育转变学生择业观、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是畅通高校“出口”,解决教育事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矛盾的重要举措,提倡和发展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明显的行业背景,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更贴近实际问题,具备将科研实践成果向商业转化的条件,因而在行业特色型大学实施创业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创业”内涵

创业教育是与创业紧密相关的教育体系,研究创业教育,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创业。创业严格讲包括创业者及其创业活动,创业的涵义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国内外学者对创业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

1. 国内外对“创业”内涵的理解

国外研究者对创业概念的定义很多,有的定义是基于创建新组织和开展新业务活动;有的定义基于识别和捕捉创业机会;有的定义基于创业家个性与心理特质。[1]Low和Macmillan(1988)提出的创业定义简单明了,认为创业就是创办新企业。Garner(1990)[2]通过使用德尔菲法对创业的概念进行了探究,结论认为创业的含义包括创业家的个人特性和创业行为结果两方面。创业家个人特性包括人格特征、创新性、独特性、开拓新事业和谋求发展;创业行为结果则被理解为价值创造、追求利润、成为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以及创建组织。

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创业教育研究较晚还处在起步阶段。各高校对创业的认识定义也不尽相同,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宋克勤教授认为: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各种资源,提品或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包括创业者、商业机会、组织和资源等要素。[3]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雷家骕[4]认为,创业是“发现、创造和利用商业机会,组合生产要素,创立自己的事业,以获得商业成功的过程或活动”,他强调创业的目的在于“取得商业成功,获得商业利润”。

近年来高校扩招、社会改革等原因带来的就业难题,使社会大部分人认为创业即学生毕业后没有进入到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单位就职,采用个人或群体方式开展的以创造财富为目标的社会活动,这种创业活动固然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是它往往具有盲目性,首次创业成功率较低。

2. 行业特色型大学“创业”内涵解析

行业特色型大学有着自己的办学特色,是本行业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行业特色型大学对“创业”的诠释应更为广义,不仅包括上述社会所认为的创业,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创业”,其重点是就业实践后的创业,即有目标、有规划的创业,目标与规划应该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就业实践直至自主创业,是一个系统的规划与“创造”,更像是经历过一次创业的“二次创业”而非简单的低端创业、学无所用。行业特色型大学有着自身的专业优势,能为这样的“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行业特色型大学创业教育指导思想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是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的。会议报告指出,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教育护照,即创业教育。[5]

我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进行创业教育,但效果并不明显。行业特色型大学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国内外行业公司工作,学生缺少创业主动性;另一方面有个别学生毕业后进行开网店、经营实体店铺等类型的盲目“创业”,成长空间有限。

通过对行业特色型大学“创业”内涵的分析,我们得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创业”应包括在校学习、就业实践、自主创业三个阶段。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创业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的教育。我们以“意识、能力、环境”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其内容包括: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对就业实践、自主创业有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学生就业实践、自主创业奠定基础;搭建创业环境提高学生创业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