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学激励的作用

管理学激励的作用

时间:2023-09-25 17:59: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激励的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学激励的作用

第1篇

一、高校管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具有实战经验的“双师型”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实践指导工作,又掌握丰富的实践教学理论,但现实是,高校“双师型”教师占整体比重小,大量年轻教师一毕业即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训练,自身尚不是行家里手,自然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重理论轻实践”、“重讲课轻实践”难以避免。

(二)教材体系和配套课程体系建设落后

管理学专业课程教学除了自身主干课程教材外,还需要相应的配套课程体系给予支撑。许多高校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不健全,诸如课时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选材脱离实际,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规程等教学文件陈旧等问题依旧制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效果的实现。

(三)实践教学基地缺乏或管理落后

一方面,一些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学没有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另一方面,教学基地功能单一,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高校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评估和激励手段不足,导致基地运行效果欠佳。

二、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教育主管部门强化管理学专业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

为了提高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学的效果,建议相关教育部门从政策层面尽快制定强化管理学人才培养责任的有关框架指导和细则界定,充分调动管理学教学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法律支持,通过这种保障机制来改善运作机制,促进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建设相关机制迅速形成。

(二)高校方面需要积极推行相关举措

1.优化管理学教学建设管理制度。成立管理学教学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领导任组长。学校配备专(兼)职管理干部,建立一支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熟悉实践教学规律,一专多能的实践教学与管理指导队伍;此外制定并严格执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搞好企业服务,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实现管理学教学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2.完善管理学教学基地建设的合作机制。高校应当制定合作单位选择标准,选择具有健全培训机构和完善管理体系的企事业单位,保障教学实习的正常运转,顺利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应当创新合作形式,采取共建教学基地的形式,双方共同出资,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还可以面向社会,为其他企业培训人员,转换实践教学基地的市场价值,这种良性合作机制形成了“共建”各方利益共享的持久力和有效合力。

3.积极改革实践教学配套体系建设。高校要改革现有的管理学课程体系,立足在课程改革中突出应用性。从总体而言,为适应管理学教学的需要,高校应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核心,综合考虑知识结构、应用技能与特殊个性化需求等因素,按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训课的形式对现行课程体系重新整合。整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充分挖掘和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平台作用

4.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关键是要建立和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需要根据需要选派校内教师到生产现场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培训,了解熟悉企事业单位,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取得相应专业职称证书。创造条件组织他们参加学校及校外组织的继续教育,在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能力等力面迅速得到提高。此外,高校可以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指导实训教学。

5.健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激励机制。高校对教师要提出实践教学工作的要求,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实习、实训的指导。一方面,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广大教师参与实践性教学,激励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实践教学改革。另一方面,鼓励教师通过兼职、培训等途径,强化自身经验背景,构建“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团队。

(三)具体教学单位需要落实细化教学环节

明确管理学教学理念,规范管理学教学内容,对管理学课程知识点进行分层分类。根据单纯记忆的基础知识、需要理解掌握运用的提高类知识、需要实践运用的升华类知识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设定教学目标。改革管理学考核方式,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不仅能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管理学类的考试应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要把平时成绩、写作、讲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与创造能力都融入考核范畴。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扩大开放性试题设置比例。

第2篇

课程管理系

交通与物流系

教研室

物流管理教研室

适用专业

现代物流

使用范围

执笔:

审核:

审批:

一、课程简介

《物流管理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必修课。物流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二、本课程与专业内其它课程的关系

《物流管理学》在物流管理专业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其他核心专业课的先修课程,它主要涵盖现代管理学所涉及的四大职能以及管理学科的相关理念。因此,《物流管理学》为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的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1)管理者的概念及其应具备的管理技能;不同管理流派主要的管理思想;

(2)能够解释古今中外著名的管理案例中蕴含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

(3)决策的程序、影响因素和决策技术;

(4)

计划的内容、作用与制定方法;明晰实现目标管理的步骤;

(5)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方法、常见形式;

(6)领导威信、领导理论和领导艺术的运用;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沟通过程、类别及沟通障碍克服的方法;

(7)管理控制的流程和方法;

(8)管理的环境;组织岗位职能分析的方法;

(9)组织中生产过程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

(10)管理创新的理论、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的内容以及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2、能力目标

(1)能学会组织团体中管理的一般流程;

(2)能熟悉影响管理职能发挥的因素;

(3)能学会计划的程序、方法;

(4)能熟悉理解决策过程和决策技术;

(5)能熟悉组织架构的常见形式,理解组织变革中的动力与阻力,具备初步进行组织机构设计的能力;

(6)能熟悉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原理的基本方法,掌握人员配备的技能;

(7)能学会如何运用激励理论进行员工激励,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初步具备进行挫折管理的技能;

(8)能学会如何解除管理活动中有效沟通的障碍,并初步具备冲突管理的方法;

(9)能学会衡量工作成效、纠正偏差的控制方法;能熟悉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影响,掌握创建、塑造企业文化的途径;

(10)能学会生产型企业管理、流通型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策略;

(11)能运用创新管理、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为从事的管理工作服务,以便适应未来就业创业时管理理论应用的新发展。

3、素质目标

(1)探究问题的能力;

(2)与人沟通的能力

(3)归纳总结的能力;

(4)团队协作的能力;

(5)自学的能力;

(6)解决问题的能力;

(7)信息处理的能力;

(8)创新能力等。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序号

章节

学时

教学形式

备注

1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知识

4

理论课

2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4

理论课

3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4

理论课

4

第四章

计划与决策

4

理论课

5

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6

理论课

6

第六章

领导与激励

6

理论课

7

第七章

控制与协调

6

理论课

8

第八章

生产过程的管理

4

理论课

9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6

理论课

10

第十章

营销管理

2

理论课

11

第十一章

理财工作管理

2

理论课

12

机动

4

总计

52

五、课程教学设计框架

章节名称

教学目标

学习内容

学时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

与资源利用建议

教学环境说明

考核评价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知识

1、了解管理活动、管理意识的含义、特征;

2、掌握管理的定义,理解管理的特征;

3、掌握管理的职能,理解管理的性质;

4、掌握管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5、理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了解管理者的定义与分类;

7、掌握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

8、把握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1、管理活动、管理意识的含义、特征;

2、管理的定义,理解管理的特征;

3、管理的职能,管理的性质;

4、管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5、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管理者的定义与分类;

7、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

8、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了解中国传统的管理;

2、了解西方传统的管理;

3、了解西方现代的管理;

4、了解管理的发展趋势;

5、熟悉中国现代的管理;

6、理清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

1、中国传统的管理;

2、西方传统的管理;

3、西方现代的管理;

4、管理的发展趋势;

5、中国现代的管理;

6、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1、了解组织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了解和预测环境,适应环境,争取环境对组织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3、明确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4、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特别是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

5、把握组织文化的发展水平;

6、学会怎样建立适合组织发展、能与国际想融的优秀组织文化;

7、掌握建立和培养组织的信用理念;

8、明确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组织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预测环境,适应环境,争取环境对组织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3、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4、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特别是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

5、组织文化的发展水平;

6、怎样建立适合组织发展、能与国际想融的优秀组织文化;

7、建立和培养组织的信用理念;

8、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四章

计划与决策

1、了解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2、熟悉计划的种类与编制计划的程序;

3、掌握编制计划的方法,具体掌握网络计划技术法;

4、了解决策含义与主要特点;

5、熟悉决策分类与影响决策的因素;

6、掌握定量决策法;

7、了解编制计划的前提—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8、熟悉如何确立目标;

9、掌握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1、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2、计划的种类与编制计划的程序;

3、编制计划的方法,网络计划技术法;

4、决策含义与主要特点;

5、决策分类与影响决策的因素;

6、定量决策法;

7、编制计划的前提—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8、如何确立目标;

9、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1、掌握组织的概念,了解组织的作用;

2、掌握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了解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5、了解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6、掌握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内容和程序。

1、组织的概念,组织的作用;

2、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5、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6、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内容和程序。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六章

领导与激励

1、了解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

2、了解领导的含义、权力、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掌握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4、认识激励的性质,了解激励理论;

5、了解激励的技巧与方法;

6、理解沟通的含义、过程和作用,掌握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1、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

2、领导的含义、权力、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4、激励的性质,激励理论;

5、激励的技巧与方法;

6、沟通的含义、过程和作用,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七章

控制与协调

1、了解控制的含义、目标、作用和重要性;

2、理解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3、了解管理控制的特点;

4、掌握控制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5、熟悉控制的基本类型;

6、掌握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控制技术和方法。

1、控制的含义、目标、作用和重要性;

2、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3、管理控制的特点;

4、控制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5、控制的基本类型;

6、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控制技术和方法。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八章

生产过程的管理

1、了解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念与组成;

2、熟悉生产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方法;

3、了解工厂布置及车间布置的原理及方法;

4、掌握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5、了解企业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

1、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念与组成;

2、生产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方法;

3、工厂布置及车间布置的原理及方法;

4、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5、企业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意义;

2、了解工作分析的含义、作用和方法;

3、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控制与评价;

4、了解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趋势;

5、熟悉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6、了解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原则。

1、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意义;

2、工作分析的含义、作用和方法;

3、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控制与评价;

4、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趋势;

5、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6、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原则。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十章

营销管理

1、了解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2、了解市场营销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步骤;

3、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熟悉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控制;

4、理解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等相关概念,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5、分析如何对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1、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2、市场营销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步骤;

3、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市场营销组织的控制;

4、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等相关概念,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5、如何对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2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十一章

理财工作管理

1、熟悉企业理财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熟悉企业理财的法规制度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了解企业理财机构的设置;

4、了解企业理财计划的基本内容;

5、了解企业理财控制体系的建立。

1、企业理财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企业理财的法规制度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企业理财机构的设置;

4、企业理财计划的基本内容;

5、企业理财控制体系的建立。

2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六、教学基本条件

1、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授《物流管理学》的教师应具备物流专业知识及核心技能,这将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拥有企业工作背景或企业实践学习经历,最好是具有物流相关企业的经历则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

2、对教学环境的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最好在多功能教室、物流实训场地、物流企业等环境中进行。

3、对教学资源的要求

教师通过教学,逐步形成课程讲义、课件等相关资源。

第3篇

一、协同办学的形成机理及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师资队伍发展现状

(一)协同理论

协同学的自组织理论认为大自然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系统与外部环境可以分为竞争和协同两种交互关系。其中,竞争可以促进系统要素及其子系统的差异化,从而使要素和子系统保持活力;协同可以实现要素和子系统的优势互补,从而促使创造力要素在竞争的更高层次上展开,并维持其在新系统中的秩序。所以,根据协同学的观点,高等教育特别是MBA教育的发展应加强教育单位之问的联系,更要加强与政府、区域产业、企业集团与民问组织等各类“社会系统”的合作交流,及时进行“能量交换”与“动力刺激”,达到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发展相协调,保持社会各个子系统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联盟理论战略联盟中的战略缺口理论认为竞争环境对企业的绩效目标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企业扫描竞争环境和评估自身的竞争力和资源,往往会发现竞争环境客观要求他们取得的战略绩效目标与他们自身资源和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问存在一个缺口,这个缺口被称为战略缺口。它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发展,这就要求企业走战略联盟的道路。

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师资队伍发展现状

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作为省委组织部、经贸委、教委和人事厅联合发起,省政府批准兴办的M BA教育培养院校,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省内院校共同组建而成,采用资源共享、联合办学的形式,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M BA教育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

学院办学水平依赖于师资队伍水平。安徽工商管理学院的教师以联办院校教师的身份参与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使得学院并不享有实质上的教师管理权。为了保证学院教学任务的完成,学院成立了教学教务部门,负责教师与学员之问的教学管理工作,并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督导小组,小组成员由联办院校知名学者担任。同时,学院拟定了相关的教学管理条例,但由于教师两处教学,教学缺勤、随意调课现象仍不可避免,教学管理办学很多形同虚设,并没有发挥其制度规范约束的作用。

二、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师资队伍结构

(一)年龄结构

学院目前拥有125名聘任教师,其中青年教师比例较小,40岁以卜的教师仅有18人,占总数的14%;相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成熟教师比例适中,40 50岁教师共50人,占40%, 50-60岁教师共45人,占36%,成为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教学人员的主体,另外,60岁以上的教师共12人,占总教师人数的10%。

(二)职称结构

目前学院的聘任教师中,拥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共106人,占总教师人数的85%,其中拥有正高级职称的41人,占33%,讲师比例约为15%。学院师资队伍职称结构较为合理。三、学院师资队伍激励与约束机制现状调研

协同办学机制院校对于其教师管理权的部分丧失决定了其对教师激励约束措施的局限性。在有限的管理边界内最大限度发挥教师资源优势,提升办学水平是安徽工商管理学院能够更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鉴于此,笔者以协同办学院校的教师、督导、学生为主体发放调查问卷,并针对性地对部分人员进行访谈,初步了解了学院校师资队伍激励与约束的现状。

学院经过多年办学的经验积累,已经初步建立了对师资队伍的激励体系。物质上的激励措施包括基本课酬费、绩效奖金、论文指导费及优秀教师奖金等,精神激励措施主要包括提供教师外出培训交流、参观学习、科研申请平台等机会。

通过量表打分得出学院教师对现有激励措施的满意度J清况,可知学院特聘教师对于学院激励措施满意度略低于教务管理部门的期望值,激励效果与预期结果存在一定落差。 协同院校师资队伍对学院给予的基本课时费、提供申报课题科研平台、旅游考察等激励措施的重视和满意度较高,但却仍低于学院自身对于其激励措施的期望值。而通过对教师任教吸引因素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教师较为重视的是学院提供的教学经验累积、科研申报平台机会以及MBA教学提供的高校师资和企业精英人脉资源。

由此可看出,目前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对于教师吸引任教的最主要因素的满足程度普遍较低,教师满意度也较低,这对学院师资队伍的发展建设以及激励效果的体现都是极为不利的厂四、师资队伍激励与约束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激励效果不明显

学院目前的激励措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科研动力,但从笔者调研反馈的结果显示,学院的激励措施只满足了教师的基本需求,并没有激发出教师更高层次需求,因此教师也没有表现出更高层次的动力。

1.激励措施重点不突出。调查显示,学院目前的激励措施涵盖了物质精神激励等,但对于安徽工商管理学院这种协同办学院校而言,其师资队伍的特点决定了其进行师资队伍激励的针对性。

2.激励对象没有层次性。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教师来源于安徽省内各大不同层次高校,汇集了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水平的教学资源,他们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所追求的目标和重点并不相同,只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满足自身需求的激励才能最好地发挥各自优势与教学活力。

3.激励力度有待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和资深学者是推动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学院应当在吸纳的特聘教师中重点挖掘并培养一些能够长期为学院发展做贡献的青年教师队伍,加大对其激励力度。

(二)师资队伍约束考核机制不健全

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对教师的约束考核主要体现在每学期末教学教务部组织学员对教师课程授课情况的评价反馈。并结合督导听课评估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估,评出每位教师教学效果结果(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作为教师业绩考核、年终评优的依据。但这种考核约束的力度并不明显,同时考虑到与联办院校的合作性,学院没有真正的师资队伍退出机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激励。从学院的长远发展考虑,青年教师是学院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激励是学院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师资队伍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学院的激励措施中,应重点突出对现有教师资源中教学潜力较大、并能长期为学院发展做贡献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激励力度,并给与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倾斜。同时,资深的联办院校退休教授是学院教学课程建设的主心骨,他们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是学院建立自己教学科研体系的重要财富,吸引并留住即将或已经脱离联办院校的资深教授为学院所用是学院的重要支撑。

2.约束。由于协同办学院校师资队伍的特殊性,约束措施的建立需要在充分尊重联办院校及教师的基础上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就目前而言,学院目前设立的教学督导组和教务管理部门的建议性约束应起到对教师教学效果改进的实质性效果。其次,学院为教师创立的教学、科研、人脉平台,是吸引教师愿意前来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要充分利用教师对于这些资源的需求建立相应的约束标准。

(二)展望

第4篇

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步骤

作为管理学教师应熟练掌握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步骤,并将此方法融会贯通,融入到管理教学当中。任务型教学法共分为四个步骤。笔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结合自身在管理学教学的实际和新课改中提出的要求,总结出任务型教学的5个应该注意的问题,做好这几个方面是在课堂上做好任务型教学的关键。(一)任务的设计要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学生一般对当前发生的管理事件会保持着关注与兴趣,教师可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分组讨论,课堂上与理论相融合。设计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开发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交际活动中,通过完成课堂上的具体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这样的方法可以突破管理学抽象、难以理解的困难,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习的效果就能提高。因此,管理学教师师在设计任务之前要认真思考,尽量贴近生活,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最好和实事联系起来,比如,讲到社会责任,可以联系到三鹿奶粉和地沟油事件;讲到组织文化可以联系到淘宝网的侠客文化和蒙牛的口号文化。这样,学生完成任务的热情就会大大提高。(二)任务的设计要具有梯度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设置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尽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有梯度的任务,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如果只顾让成绩好的学生有尽情发挥的空间,而成绩差的学生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旁观者,这势必会造成两级分化的状态,时间久了,任务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老师应该坚持“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三)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任务型教学既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效果更佳,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互相激发灵感,思想与思想之间进行碰撞,从而形成新的思想,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科学地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实践表明,异质分组效果比较明显,即将男生和女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和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学习成绩较好的和学习成绩稍差的分到一个组内,这将会达到互补的目的,此外,教师要对个别性问题在小组内及时点拨,适时进行机会教育,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达到应有的效果。(四)教师要明确角色定位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常规的传授知识,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在管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演员型变成导演型,从管理学学科特点入手,把管理学中的计划、组织、决策、领导、控制等重要职能以任务的形式设计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当中,形成教师精心设计任务,学生认真完成任务的良好局面,真正做到“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的模式。(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知道答案但不发言的占有很大的比例,更谈不上竞争意识了,当今社会更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学生自身来讲是有好处的,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不同的竞赛方法,无论是个人与个人之间还是小组与小组之间都要有竞争意识,竞争会使学生有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此外,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可以使学生跃跃欲试。有利于集中他们注意力,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教学示例研究

笔者以管理学激励中“如何提高激励有效性”为例,具体阐述如何使任务型学习活动在管理学课堂中有效实施。(一)题材内容及学习目的教师以“父亲为什么困惑了”这一情景将任务导入,让学生思考如何降低成本的问题,旨在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教师则是不断地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做任务时主动地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对激励有效性的理解以及尽可能多地列举激励的方法。(二)教学过程1.任务导入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提高激励的有效性?在讲授课堂内容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情景“父亲为什么困惑了”。父亲让虎子去买菜,给了他10块钱,虎子花了5元买完菜,花1元钱吃了一盒冰淇淋,回来告诉父亲花了6块钱买的菜,还回4元,这时,父亲就损失了1元钱。管理难题就是如何让这个父亲少损失这1元钱呢?(点评:利用任务导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任务的设计尤为重要,从形式上,可以把这个情景用文字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并配以图片,供学生分析)。2.呈现话题这一环节,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任务,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师:同学们,我们下面一起要讨论一下如何解决这个管理难题,为了节约时间,我们不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只采用启发式提问形式,同学们各抒己见,把你们好的想法和解决方案都提出来,并思考此类问题本质。3.完成任务生1:父亲亲自买菜不就都解决了,再也不用花成本了。师:父亲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他实际上不可能亲自买菜。生2:我认为父亲应该对虎子进行情感教育,教育他这样做是不对的,这个社会是需要诚信的。师:我们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假定虎子的行为永远是存在利己主义的,也就是说,打情感牌对虎子来说是不好用的。(点评:教师切勿批评类似如此“浅显”的学生,学生的回答说明学生们在激励方法与现实间未找到结合点。要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认可,为进一步的学习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生3:给虎子激励,买菜回来后,父亲给孩子5角钱作为奖励。并告诉他以后不能偷着买冰淇淋了。师:这位同学谈到了激励问题,大家认为呢。生4:这个方法好是好,但是虎子会因为得到这5角钱,而放弃吃冰淇淋吗?虎子会不会左手拿着5角钱,右手吃着冰淇淋呢?(点评:同学们经过思考,已经开始把案例和激励联系在了一起,认识到激励的重要性,并开始使用激励的方法,)师:这位同学说的不错,虎子的得到了奖励,却依然吃冰淇淋,父亲的损失已经上升到了1块5。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呢?生5:请别的小孩去监督虎子,跟着他去,回来汇报,并且给监督的小孩5毛钱。生1:反驳:不行,不行,这样会出现一种情况,虎子会从父亲的10元钱中拿出一部分来拉拢监督的小孩。师:顺势点评,同学们说对了,虎子给监督的小孩6毛钱拉拢他,而且监督的小孩很快就被收买了,因此,父亲使用监督机制后损失了2块1。(同学们大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奋点被激发了出来,越来越觉得这个案例有意思,但不简单,学生开始激烈讨论,气氛热烈,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生6:我认为父亲可以上网买菜,网上银行付款,快递会直接把菜送到家里,就不需要虎子去买菜了。师:同学们想法很超前,也很时尚,但还是不切合实际,同学们再想想其他的办法。(点评:由于本节课要学的是其他问题,故不可在此过于纠缠)生7:能否引进竞争机制呢?师:这个想法好,同学们的想法更深入了,大家认为呢?生8:对啊,多找几个孩子和虎子一起买菜,谁买菜用的钱少就奖励谁。师:好,同学们已经想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生9:这个问题不好解决,原因在于菜市场的菜价是浮动的,总是变化的,这就给了虎子可乘之机。生10:不错,如果是让虎子买一包烟或是买一包盐,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说明大家的思考更加深入了。(点评:完成任务阶段主要是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学生虽然开始解决任务设计的问题,但还有很多疑问,这些疑问是教师精讲的重点,是课本的难点。)4.评价师:其实这个案例的实质是委托的激励问题,父亲是委托人,虎子是人。两权的分离使委托人采用适合的激励方法来激励人。刚才同学们提到父亲亲自买菜实际上是“两权统一”,但父亲的代价是机会损失,况且许多情况下这是不可行的。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解决方法是给虎子激励,然而孩子并不因为有奖励而放弃吃冰淇淋,其实企业管理经常有一种现象,即工资涨了、奖金涨了,但员工的行为还是没有改善。激励在这个地方没有起到作用。但如果这个家里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帮孩子,父亲就可通过引进竞争机制使损失降到最低。所以,要使激励和监督机制发挥作用,需要竞争机制的配合。我们经常发现有很多单位在员工的绩效考评中,实行末位淘汰制,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就是竞争机制起到了作用。虎子之所以偷吃冰淇淋,其实是父亲和虎子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那么减少信息不对等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如果父亲不是让孩子出去买菜,而是去买一包盐或者一包烟,他还敢吃东西吗?不敢,原因是市场上的盐价和烟价是稳定的,父亲和儿子都知道它们的价格,儿子在这个时候就没法弄虚作假。所以企业管理者在激励的实施过程当中要减少信息不对等。下面我们看看书中是怎样解释激励的有效性的。

结论及展望

综上所述,任务型教学从建构主义理论和交际能力理论中吸取了营养而日趋成熟,可以说任务型教学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5],恰恰体现了管理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统一的学科特点,学生通过做任务的形式将学科知识应用于课堂实践,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综合运用能力。但是,正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且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教学的实施。管理学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并且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不断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并适合学生的教学风格,真正的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作者:孙琪恒 单位:营口理工学院经济管理系

第5篇

一、管理学在企业激励机制中的应用

1.激励机制理论

激励机制最早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中被提出,如宝洁、索尼、柯达等企业为了能够进一步细化人力资源管理来留住人才,提出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来进一步发挥人才的价值。广义的激励机制是指平衡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分配方式,而狭义的激励机制则是企业内部薪酬的给付。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其将200名企业员工通过“田野调查”进行了数据资料的汇总,找到了影响员工发挥价值的因素,其中包含满意度、忠诚度、期望值等多方面的内容,提出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报酬薪资与工作相匹配的内涵,而且人才会更渴求获得工作内在满足和自身的发展需求。

3.组织文化理论

特伦斯?E?迪尔、艾伦?A?肯尼迪把组织文化(企业文化)的结构进行了细分,定义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二、企业激励机制的方法选择

1.工作岗位内容

员工的工作岗位决定了员工是否能够发挥其才能,所谓知人善任便是这样一个道理,只有给予发挥员工才能的岗位,才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令其对于自身工作职能和企业更加地认同和忠诚。因此,工作岗位的设置和人员安排必须要结合员工的主观印象、能力和企业需求。

2.薪酬福利体系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薪酬只是一种保障因素,对于员工来讲其中的激励作用不存在绝对性,而在正常的薪酬外,额外的福利是激励当中的一环,故而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工作职能职责的权重和时间因素来设置薪酬福利体系,从而确保激励机制长效可用。

3.物质、精神激励

物质激励是多数企业人资管理当中的必要项,精神激励却为很多企业所忽略,往往在激励机制的确立过程中,文化成为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工作态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企业激励机制在应用层面存在的问题

1.激励制度单一且缺乏合理性

企业的激励制度单一,仅仅提供了物质奖励,对于精神奖励的认知度不够,领导对员工的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公司的激励制度整体水平较低,仅仅的工资加奖金两个层面,很多管理型、知识型员工对于这种固化的模式感知度较差,容易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

企业的绩效考核固化,指标体系缺乏人性化的内容,而几十年如一日的绩效指标也会制约企业的良性发展,对于员工的激励自然难以奏效。

3.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不健全

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过分强调物质激励而忽视了精神激励,容易导致员工工作的懈怠和缺乏发展的动力,很多企业并没有同时注重物质与精神激励的匹配性和功能性,导致企业的员工缺乏精神归属感。

四、基于管理学的企业激励机制路径

1.激励制度的适用并实用

企业需要结合员工岗位职责来建立激励机制,例如销售人员以业绩为主、客服人员以客户满意度为准、技术人员以工作效度为准,这样才能够保证激励机制和员工诉求的整体匹配度,从而确保激励制度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提高,为员工设置良好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线路,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

2.绩效考核的人性化设置

在激励制度确定后,要保证绩效考核融入人性化的内容。例如对于迟到、早退现象的处罚可以采用弹性的保护制度,结合满勤奖来共同执行,可以设置为1-2次的迟到纳入到员工保护期之中,让员工加深对于制度的理解,在情感上也能够引起员工的共鸣。

3.企业文化的理性兼感性

在一套行之有效、科学的激励制度下,将激励机制细化为针对不同人才的层次化内容,同时辅以企业文化进行良好的宣导,在企业文化中将理性和感性融合,从工作内容到态度实现合理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增强员工的爱岗敬业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来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6篇

关键词:网络合作学习;管理类课程;认知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18-2

0 引言

合作学习是当代教育实践中影响最大的教学改革方式之一,它主张学生合作互助,探索研究教学内容,利用人际合作互动方式,培养学生情感、知识、能力和认知。基于网络环境的管理学课程合作学习法则是借助当今丰富的网络媒体管理素材,由多个不同学习小组,针对某一管理原理和内容予以探究,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掌握、人际关系处理和情感改善的过程。

1 关于网络合作学习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认知思考

经过我们课题组以及同行的实践,我们认为合作学习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认知应用有如下应用价值。

1.1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管理情商

管理情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包括成为管理者的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心理特质,管理学教师利用管理的信息网络素材,创设管理问题情景,能激发经管类大学生学习管理的动机和热情,明确学习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为此要做好强化经管类大学生在网络下合作学习的技能、动机和兴趣,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管理的氛围。

1.2 有利于发展经管类大学生管理信息获取能力的素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信息的管理素养不可或缺。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又不能过于依赖,通过课堂网络合作学习,能集思广益,发现许多单靠个人难以掌握的信息利用素材和信息的利用路径和技巧,可以避免传统课堂上教师灌输而同学低头看手机的单调局面现象。这既能提高网络学习的正能量,减少网络学习的负能量,又能提高应用网络的管理能力和免疫能力。

1.3 有利于发展经管类大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管理

建构主义教学认为,学生完成有意义知识的构造是在适当的合作情境下,主动探索发现来完成学习活动,因而教学课堂不是一言堂,而应是师生互动合作教学,尤其是实践性强的管理学更应如此。因此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激励学生参与对话,参与操作,参与实践,不要过分拘泥或满足于哪种问题或答案。学生哪怕认识有错误,活动情绪有不稳定发挥,都应该理解和鼓励,从失败、错误中发现纠错的念头,才是教学正道。

1.4 有利于发展经管类大学生管理沟通能力

管理沟通能力在合作式教学中重要表现在小组团体合作技能和人际互动技能。良好的管理沟通能力是信息社会所必须掌握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工作生活的质量。团体合作式教学法在实现目标中体现出来的,灵活处理矛盾,相互默契的配合和渴望得到肯定和成就感,都有利于发展经管类大学生的管理沟通能力。

2 网络合作学习法应用现状和问题分析

当前很多经管类大学学习管理类课程较多停留于课堂理论学习,缺乏实践性活动。课题组经过问卷调查,同学们大多赞同合作式教学,但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另外合作式教学形式有小组作品式、小组竞赛式、小组问题导向式、小组自学交流、学科协作式和调查研究式。调研显示低年级同学们感兴趣的是小组作品式、小组问题导向式、小组自学交流式。高年级更感兴趣的是小组学科协作式、调查研究式、小组自学交流式。不管何种合作教学方式,师生们感觉要应用好该法还是存在如何培养合作式教学的动力和习惯、教师如何灵活应用合作式教学的能力和合作式教学网络资源的组织设计等问题。因而下面将予以探讨。

3 网络合作学习法的应用要点构思

根据上述网络合作式教学中现状及存在问题,本题组认为要切实发挥网络合作式教学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教师在贯彻学习法中,要努力遵重学生应用该方法的意愿,积极发现和挖掘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动机。如希望通过生活管理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希望能通过管理技能的专业学成功就业与创业,希望通过学习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管理技能在社会及网络兼职中得到应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管理与课外生活中都能体会学习管理学的乐趣,从而实现学习管理学和应用管理学的良性互动。

3.2 发挥群体合作学习管理学的作用

学习管理学需要与周围管理环境交互,对于理解管理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管理学教师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构建管理学学习群体,管理学学习小组可根据管理学原理确立各种组织目标、建立各种组织结构,进而考察讨论交流各种管理理论、假说和观点。这样可以使群体组织(包括管理学老师与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管理思维与管理技能都能得到共享和提高。

3.3 充分利用网络各种信息资源构建自由学习环境

为支持经管类大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管理,管理学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能提高他们兴趣的信息资源,包括文字材料、书籍、影像资料、多媒体、internet信息。使得学生能够在管理学学习海洋中自由归纳、探索、自主学习和实践,成为脱颖而出的管理者、企业家和创业者,而不应对学生过多的控制和支配。

4 关于网络合作法学习环境的设计

合作学是在一定具体环境中展开,主要包括教师组织环境、资源环境和空间硬件环境。组织环境,包括小组的分类,小组的活动运营、小组活动的引导与评价,这部分可以体现教师的组织能力。资源环境指合作学习所利用的资源,如虚拟数据库、虚拟课堂、互联网教材、学习参考书、学习工具,甚至现在人人都有的手机。空间环境主要指学习场所,包括教室、校园、互联网、调研基地。这里主要谈谈教师的合作学习组织行为设计和资源利用设计。

4.1 管理学教师的合作学习组织行为设计

4.1.1 参与行为设计

管理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加入到某一感兴趣的小组中,就其讨论合作学习主题发表引导性意见或设想,以丰富师生合作行为,提高学习效果,其形式可以是面对面,或借助网络或手机等工具。

4.1.2 协调小组冲突矛盾

合作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小组内部还是小组之间都有可能出现意见相差,竞争过度或不足的现象,为此管理学教师要及时敏感察觉合作中不合理的情况。加以组织、指挥、协调,使得合作顺利完成。

4.1.3 评价激励合作学习行为

在网络合作学习活动中,可以利用网络交互平台,全过程记录小组活动,提供引导性分析,评价要因势利导结合多种方式如局部效果与最终效果、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360°评价等方式,均可根据当时合作氛围而进行,注意保留有经典意义的合作学习作品:如档案、作业、竞赛作品、评语,以供后来学习者参考。同时管理学教师应灵活采取各种激励方式巩固合作教学效果,如表扬评价、平均成绩、期末成绩评价、吸纳学生参与课题、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赛、指导学生创业设计等。这些都是对学生很好的激励。

4.2 网络合作式教学资源的构成设计

网络合作式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包括各种教学信息、工具、人员等。按用途来分为备课资源、实用资源、调研资源等。按层次可以分为预设的学习资源、相关的学习资源(如有关网站、杂志、书籍)和泛在学习资源(整个互联网和全社会资源)。这些资源可以由教师提供或引导学生互相提供,管理学教师应当根据情况所需予以采集、使用。下面着重谈谈网上游览展示合作学习与项目研究合作学习。

参 考 文 献

[1] 刘萍.基于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

第7篇

[关键词]管理学实践教学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95-02

实践教学法是一种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突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团队游戏、头脑风暴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全面参与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但在传统的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重视理论讲授,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很多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我们应在管理学的课堂教学中,强调启发式教学,融入实践教学法。

一、管理学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管理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多管理学的教师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容易造成教者厌教,学者厌学,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学生思辨能力较弱,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我们倡导管理学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强调启发式教学,融入实践教学的方式,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的态度,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递知识”不再是唯一的方式,管理学教师可以通过“激发”、“促进”和“协作”等实践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从约束者转变成引导者。

二、管理学实践教学中教师角色模糊的原因

(一)对实践教学法认识不足

在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点的影响,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有的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他们认为,实践教学“劳民伤财”,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去引导,但实际意义不明显,因此不愿改变现状。有的教师认为,实践教学法的教学效果难以评估,因此也不愿尝试。另外,许多高校领导也没有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对实践教学缺少有效的支持,经费投入不足,从而导致教师不愿主动从事实践教学的研究。

(二)缺乏从事实践教学的技能和经验

随着实践教学在各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管理学教师进行了实践教学的课堂尝试,但由于很多教师缺乏从事实践教学的必要技能和经验,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效果还不太理想。其一,很多管理学教师不重视实践教学课前准备。很多教师认为,实践教学全在课堂的发挥,准备不准备都影响不大。因此,他们没有周密的实践教学大纲和详细的实践授课计划,这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其二,有的管理学教师的课堂控制力不强。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有的教师的实践教学涉及的内容宽泛,针对性不强;有的教师甚至在课堂上觉得实践教学无从下手,使学生的整个实践活动缺乏引导,从而导致学生参与兴趣不高。其三,大多教师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管理本身的感性认识不够深入,难以适应实践教学的要求。

(三)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在管理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与情境选择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教学中,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有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缺乏深刻认知,将实践教学与学生实习混淆起来,认为学生实习就是实践教学。而有的教师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案例分析。事实上,管理学实践教学有很多模式,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团队游戏、头脑风暴法、无领导小组讨论、实地调查等,其中有很多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还未达到预期效果。有的教师在实践教学后不善于分析和总结,从而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这些因素均影响了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探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管理学实践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管理学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去探究和体验,从而完成各种教学活动。

(一)实践教学准备阶段:妙在设计

实践教学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教师选用的实践教学方式要符合教学目的,充分考虑到实践教学与一定的理论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更准确地把握现实。我们可以根据管理理论的不同知识内容选择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提升管理能力。作为一名管理学教师,应该对管理学的整体知识有全盘的把握和精准的剖析,这样才能为不同的管理知识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方式。

当然,从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来看,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还远远不够。为了使课堂实践教学能更好地推行,我们还必须对每一项实践教学的细节进行精心的设计。例如:知识点的链接、时间的分配、道具的选择、进度的安排、问题的置入等等,都应一一设计到位,以避免课堂实践教学秩序的混乱。

(二)实践教学实施阶段:贵在引导

实践教学实施阶段是实践教学的核心阶段,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淡化自己的权威主体特征,将“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导整项活动;但同时教师也要在全局上对教学节奏做出有效控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1.破冰。在管理学的实践教学的开始阶段,有时会因学生的拘谨而出现冷场的现象,有些同学处于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望态度。在此阶段,教师应该与学生就实践教学的目标达成共识,不仅让学生了解实践教学的内容,还应让他们认识到实践教学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根本上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的局面,增强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意愿。如果此时教师仅仅关注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对学生积极情绪的调动、注意力的吸引和保持等,那么最终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可采取一些“破冰”的方法,有效打破沉寂,让每个人都动起来, 提升心理兴奋度,激励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

2.纠偏。在 “舞台”上主导的学生,有时会因对管理知识或对实践活动的理解有误,而出现“跑题”的现象。这时管理学教师应先静观其变,看是否会有学生主动出来纠偏。若在一定的时间内,“跑题”的实践活动仍没有导入正题,管理学教师应及时出面点拨,培养学生自我观察,自我纠偏的能力。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还应善于引导学生化繁为简,解决问题。

3.催化。催化剂是化学反应中帮助和加速物质转化的中间媒体,它本身不发生变化,但物质的转化过程却离不开它。管理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像催化剂,促进着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离开了教师的催化,学生的实践活动就难以深入和取得预期效果。教师的催化角色就是通过一些促进相互沟通的方式和策略,使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信任、支持的心理氛围,推动他们不断思考,促使各种思想的撞击和融合。这种将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链接起来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学到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及价值观,从而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评估阶段:重在反馈

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在实践教学的评估阶段,首先,管理学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应根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所涉及的管理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认知。其次,管理学教师应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中肯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再者,在课堂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应从优化教学环节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视角去认识和把握管理学的实践教学评估,并根据课堂情况调整、完善实践方案,进而提高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效率和实效性。

总的来说,管理学的实践教学的实施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进,更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在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以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在管理学课程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路稳玲,亢莹.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角色探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

第8篇

一、主体的基本倾向区别

对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抽象化认识形成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有不一样的派别,在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各自内部不一样派别之间的对人性假设的认识也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辞只是大同小异,而两门学科之间却有很大的区别。

第一,经济管理学的人性假设。

经济人的行为决策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通过收益和成本的比较使其净收益最大化。当然,讲到最大化时都是指一定条件下的尽可能大,而不是无限大,即最大化是条件极值。理性人的基本倾向和经济人一致,只是把经济利益扩大到综合利益与长期利益。如暂时的奉献是为了长远利益或心理上与声望上的满足。但是,经济学同时也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而且具有可测性、可比性与客观性,因而是衡量交易对象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的难以替代的尺度。所以综合利益的基础当然是经济利益,其衡量尺度也多用市场交易价值。因此。经济学的行为就是理性的行为,理性的行为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经济人假设借助于可计量的货币作尺度,特别有利于定量化分析或模型化,但经济人的假定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的目标,而不是为了计量与模型化,这可从较少使用定量分析与模型的经济学的新制度主义经济也挖于假定人是经济这一事实中得到证明。

机会主义就是不仅追求自身利益,而且想方设法用诡计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尽管不一定所有的行为主体都表现为明显的机会主义,但很难肯定那些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更小。显然,新制度经济学在否定完全理性的同时却更强调追求经济利益及其手段。从行为主体的基本倾向来看,这和经济人假设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第二,经济管理学人性假设。

经济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必须兼顾多数人的一般行为与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因为少数的特殊行为以对提高组织效率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坚守着经济人假设,而经济管理学却认为追求经济利益虽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属于低级需要,因而经济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早已超越了经济人假设,而有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等新理论,沿着这一方向,经济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起来。

较早的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称为人性假设的X理论。

当代经济管理学学派犹如丛林,对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人性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组织中不一样层级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管理人。

第三,人性假设的区别及其对经济管理学的影响。

经济人假设简单明了、便了分析,经济学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公理体系与系统的方法、原理与定律;而社会人、管理人等假设内涵丰富、复杂,难以形成公理体系。经济管理学在此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实践,形成了艺术性与技巧性很强的许多方法原理与定理。二者各有优缺点,但区别是明显的。通俗地说,经济学中类似于“坏人假设”,经济管理学中类似于“好人假设”。

当代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都是学派林立众说纷纭。但由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比较一致,因而经济学原理与实证分析领域的分歧并不是很大,分歧主要的在经济学原理的应用与规范分析方面。例如,经济学在不一样时代都有比较权威的教科书,非权威的教科书也是大同小异。而当代经济管理学由于其人性假设分歧较大,导致了几乎没有经典或权威的理论,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更没有权威的通行的教科书。有位经济学家曾经说,两个经济学家在一起讨论就会有三个经济学流派。借用这一思路能说,两个经济管理学家在一起讲座至少会有四个经济管理学流派。

二、主体的主体关系区别

第一,经济管理学中行为主体的关系。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资源配置,分工和交易是资源配置的主要的途径。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能把行为主体的自利性动机转化为共利的结果。即实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所以经济学中行为主体的关系主要的体现为市场交易关系。市场交易的直接目的是交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因而交易双方是平等的契约关系。经济学中的人不仅在人格上与地位是是平等的,而且经常学中也不大考虑粹分工、岗位职责与个人专长等方面差异必然造成的层资差序与隶属关系。这种关系能概括为行为主体的等同性。

上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在那一本教科书中明确指出,但它隐含在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中。因为经济人假设是对每一个人都有效的,经济人并不是关起门来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在交换中实现利益最大化。由于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倾向,所以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限制就是别人同样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只许赚钱,不许你盈得,便不会出现经济学中需要和供给的均衡,也不会出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均衡。

第二,经济管理学中行为主体的关系。

经济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从根本上说更加尊重人、重视人的作用。当然经济管理学中的个体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但是经济管理学不得不考虑组织中不一样层级与不一样个体的职能。有的人分作为领导者,有的人分作为执行者,而且在不一样的场合下同一个人也要扮演不一样的角色,因而要把人看作“术业有专攻、能力有高低、地位有区别”的不一样个体。经济管理学中的人虽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虽然不意味着高低贵贱的区别,但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主动与被动的区别以及职能的区别、对组织贡献的区别。这种关系能概括为个体的差异性。

经济管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是区分了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其中,人既是管理主体的核心,也是管理额体的核心。虽然同一行为主体在不一样的场合可能担任不一样的角色,但在同一管理过程中行为具体的人担任什么角色是明确区别的。这意味着经济管理学中人与人的差序关系是不可回避的。

从上述分析能看出,尽管理经济管理学没有明确提出们的差序关系,但人们关系的差序性确实是经济管理学中隐含的前提。

正是由于经济管理学中的人是有差序性的人,因而在实际管理过程别强调员工要有敬业精神。由于实际生活中的不平等体验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经济管理学也很重视从心理上与感觉上给员工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以裣员工因地位与角色差序导致物不平等感,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管理学和经济学目标分析

管理学以实现组织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把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作为一种手段。必须兼顾多数人的一般行为和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因为少数的特殊行为以对提高组织效率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坚守着经济人假设,而管理学却认为追求经济利益虽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属于低级需要,因而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早已超越了经济人假设,而有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等新理论,沿着这一方向,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起来。

第9篇

摘 要: 目前,高校社会实践尚未从管理学角度形成规范高效的机制。将管理学理念引入社会实践工作,结合大学生群体实际和社会实践现状,分析社会实践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管理学视域下的高校社会实践机制,即建立社会实践人力资本队伍, 全面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成员培训体制,采用多要素、多维度的评价模式,使高校社会实践工作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管理学 高校社会实践机制 理论解读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形式的丰富,是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应立足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着力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目前,高校社会实践尚未从管理学的角度形成规范高效的机制,整体层次和服务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应通过管理学理论视角,结合大学生群体实际和社会实践情况,建立管理学视域下的高校社会实践机制。

1.高校社会实践现状简述及形式

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自愿利用个人的时间、物质、资源、技能为需要的人群和地区提供非盈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目前各高校将社会实践的重点放在志愿服务上,主要着眼点在抓好重点特色团队,发挥地方优势,体现时代特色。

社会调查研究。所谓社会调查,就是学生从所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出发,结合理论知识参加调查并形成结论。在直观感受和调查分析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及时进行专业知识的梳理、整合、总结和思考,建立辩证批判思维,有助于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基于调查的数据和现象,经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有助于学生关注现实、科学思维、理性分析。

勤工俭学。勤工俭学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社会劳动的形式自主实践,主要是为了挣取劳动报酬。这种形式大多是学生个体从事的实践活动,目的大多是从个体出发。通过勤工助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物质报酬,还可以锻炼责任感、独立精神、吃苦耐劳等多方面素质。

学术实践。学术实践是指主要运用专业知识了解、认识并服务于社会的实践性活动,旨在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和锻炼综合能力,增强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主要形式有教学专业实践、实践基地建设、实践赛事体系、学生自主创业等,如“挑战杯”竞赛和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都代表较高的专业水平。

2.目前高校社会实践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2.1实践主体结构不平衡,点面结合不够。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参与者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活动主体多是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有某方面技能或特长的特定群体,因为活动规模、活动对象、活动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在大模的实践活动中不能实现全员参与,低年级学生有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热情和要求,参与欲望强烈,但未接受相对系统专业的培训,经验不足。高年级学生则相反,技能及经验相对丰富,但是热情和时间不足,不能全身心投入,导致高校社会实践的主体结构存在一定问题。学校及学院层面大多将精力放在某类具有鲜明学院特色、容易获奖的实践活动上,点上的实践活动有声有色,面上大范围的个体实践活动却备受忽视,不仅普通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而且起不到实践育人的作用。

2.2未建立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不能充分发挥育人作用。

在社会实践的认知和运行过程中,知识多于能力,理论多于实践,课堂多于课外。制定教学大纲和纳入教学计划的不多,形成学分评价体系的不多,和平时性、多形式、多主题的实践活动结合到一起的不多。社会实践的组织机构、内容安排、考评体系没有形成制度体系,创新机制、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安全机制等长效机制均未建立,不能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作用和深远影响,根本满足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2.3活动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

目前的高校实践活动,大多停留在义务劳动、文艺表演、散发传单、宣传知识之类的较低层次,主要是通过社团、学生会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层次和理论水平有限,使得活动的内容固定、形式单一、时间较短等,导致资源浪费,实际效果不佳。应利用高校得天独厚的科研平台、技术优势,将志愿活动和企业、社区街道的发展咨询和企业市场开拓、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活动统一起来,将德育培养、实践能力、专业提升和就业实习统一起来,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不仅拓展社会实践的外延,更赋予社会实践新的内涵,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2.4组织管理不够科学,考评机制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某些高校社会实践的考评主体和内容不明,考评标准和程序不清,没有成文的实践考评机制与办法。考评的依据就是实践单位的一纸证明,社会实践失去了应有的考核标准。就学校内部而言,多数高校的做法是把社会实践活动当成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常规工作,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行政、后勤等部门统一纳入社会实践的管理、保障、考评体系中,处于零散、自发的状态。具体地说,应在事前将成员遴选与培训、激励措施、基地联系、预算经费、编制计划、实施方案、评估效果等各个方面统一进行规划和部署。

3.高校社会实践机制相关理论解读

3.1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按照从低到高的层级排列,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的需要。当一个人的低级需要满足以后,就会自我超越需求,追求更高级别的影响。需要层次理论能够启发管理者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者应该重视了解员工的基本需求和高层次需求,通过调查、了解和有目的的接触员工,尽最大可能满足员工各方面的需求,以激励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

3.2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的主要核心思想是研究怎样满足人的各种需求、调动积极性。激励的最终目标是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活动,是最有效的管理原理。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是“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励水平越高,工作欲望越强烈,工作效率和质量越高,效果就越好;相反,如果激励水平不够,工作效率和质量就越低,效果就相对较弱。

3.3人力资本理论。

1961年,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创立者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中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把企业中的人作为资本进行管理,将“人”的管理和“资本投资回报”两个方面加以结合,进而得到长期的价值回报。有五种主要形式:一是医疗和保健;二是人员的培训;三是正规教育;四是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五是就业机会的迁移。

3.4定量和定性评价理论。

定性分析的侧重点是研究对象的“质”,也就是榱巳鲜妒挛锏谋局屎湍诤,揭示事物的规律,综合使用演绎和归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处理得到的信息材料;定量分析的侧重点是研究对象的“量”,重点研究事物的外部情况和变化,得到的结果相对量化。定性分析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内容,定量分析是综合分析事物的数量特征、关系和变化,得到的结果能够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和今后发展趋势。

4.管理学视域下的高校社会实践机制探索

4.1引入人力资本理念,建立一支质优量足、结构合理的社会实践人员队伍。

按需设岗,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的人才资源的基本模式,它能最大限度地精简岗位,同时对人力资源做出优化配置。按需设岗就是根据实际需要,明确用人岗位、用人数量、用人职责,制定出符合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用人规划。对于社会实践来说,组织机构应该结合实践的目标、形式、内容、规模建立一支质优量足、结构合理的社会实践人员队伍。根据志愿者的特点登记注册,系统管理,把专业服务队伍按类有机地组织和整合起来,按道德教育、生活实践、专业运用和就业实习等不同实践形式来说,对于人员的活动标准是不同的;按校级、院级、个体项目来说,对于人员的层次要求是不同的;按短期的常规项目和长期的精品项目来说,对于人员的培训要求和素质要求是不同的。只有将社会实践成员作为人力资本要素,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本,规范化地遴选、使用、管理、规划、培训才能使每个成员在实践活动中发挥最大作用。

4.2合理使用激励机制,多元激励手段并促。

大学生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层次目前大多停留在较低层次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并不关心实践的具体内容、形式,并不参与思考和设计,主动和能动性不足,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通过考核。为了激发其更高层次的需要,应采取适当的奖励激励,使其从不了解到接受,从接受到积极。志愿服务学分的获得可以作为激励的重要形式,这是在部分高校进行的积极探索,可以纳入教学计划。出于社交和尊重的需要这一中级需要水平,表现为部分认可社会实践的意义,积极参与,但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参与感不强,进行目标和环境激励,扩大社会实践的成果意义宣传,使其意识到参与的奉献感和成就感,同时提高社会实践外部环境条件,满足其社交和尊重的需求而提高积极性。自我实现需要的较高需要水平,表现为充分认可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对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角色和地位有正确的认知,不仅积极参与,还主动承担相应角色,有旺盛的热情和能力,要重点进行情感和目标激励,以企业社区联合、科技转化、就业创业等方式持续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

4.3建立健全培训体制,增强培训实效。

首先,健全社会实践成员培训体制的前提是具有一支思想素质、业务水平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应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政治辅导员、专职团干为主体,同时可聘任部分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和相关领域的校外专家、社会知名人士。指导教师应承担优化社会实践项目的任务,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和组织活动的开展,学校应该对指导成绩优异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上的奖励。

其次,明确培训内容。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和专业能力作为培训主要内容和目标,结合高校学科体系和优势开设相应的社会实践课程,介绍实践背景、遴选实践选题、教授相关理论、培育调研方法,实践沟通技巧,对培训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培训结果进行记录和反馈,对培训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考核与评价,增强培训实效,避免走过场和形式化。

此外,还应创新培训形式。在培训形式上,遵循在自愿的原则上双向选择,在自上而下建立导师团的同时,也要自下而上地鼓励学生选择导师,配套建立导师随队的学分激励,促进学生强化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推进课程学分认证,注重网络培训,将社会实践培训形式从实践前的集中短期培训转化为平时的常态培训,使得成员真正从社会实践项目中有所收获。

4.4完善社会实践成员考核评价办法,采用多要素、多维度的评价模式。

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的考核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和组织者,对于大学生来说,考核的是实践的时间、报告和单位评价,对于组织者来说,考核的是实践活动的计划、总结材料及达到的效果。目前这种评估形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考评者并不能完全掌握考评对象社会实践的详细内容,只是通过文字材料和口头汇报判断,主观性非常强。应将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综合使用,定性方法适合于对目标明确,以达到教育效果为主的项目进行考评,如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目标的项目;定量方法适合于比较容易量化考核的项目,如计算服务时数及服务数量等服务性工作。改变以往的终期考评唯一考评方式,结合阶段考评、定期考评和终期考评,多要素、多维度的评价模式有利于社会实践目标管理保质保量地推行,避免只追求场面和结果,忽略过程和阶段的走过场形式。

将管理学理论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结合,拓宽研究和实践的视野,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引入新的工作理念,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形成全新的工作模式,搭建广阔的研究平台,从而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范化、专业化、实效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龚涛,徐建军.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0(4).

[2]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3]高惠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发展路径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4]王军.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01).

[5]亚拉伯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5.

[6]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3.

[7]潘光林,阮丽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功能及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02).

[8]刘有升.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机制探讨――以福州地区部分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9]维克托・弗鲁姆.工作与激励[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3.

第10篇

循环经济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该种经济模式的本质体现为在能源、物质的循环再生过程中促进经济增长得到有效实现。在应用该种经济模式的过程中,人类所进行的生产、分配、消费等过程中均需融合于自然界物质能量的循环过程中。促进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重用提前条件表现为严格遵循自然界的能量、物质所具有的循环再生规律。

二、管理学研究缺位具体表现

(一)管理学研究成果的缺位

循环经济研究中,管理学研究的缺位首先表现为,目前研究所得的成果还不能为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创造良好的理论依据和健全的分析工具。在循环经济研究中个,对管理学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还存在较多的内在缺陷。因此,管理学研究还无法很好地适应循环经济发展需求,进而导致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管理学研究存在较为明显的缺位。研究成果缺位具体表现为,管理学研究成果通常较难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检验。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现阶段的管理学研究过程中所应用的激励机制存在一定缺陷。同时,在管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滥用数学工具的现象还较为严重。解决该种缺位需要加强对我国学术研究评价体系进行有效改革,同时还需积极应用学术研究风尚来进行引导。

(二)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缺位

现阶段,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其所需要的理论支撑表现出多样性,囊括了自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社会组织行为、企业运营机制等诸多内容。在我国,传统应用的管理学研究路径范式表现出明显的缺位现象。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通常选择单一的出发点展开深入研究,理论范式表现出明显的相互割裂。这种研究范式无法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无指导意义。导致这种缺位状况出现的原因表现在以下结果方面:第一,一些管理学的研究者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定为研究的主要出发点,进而导致管理学和经济学二者相互交融的研究模式形成。第二,直接沿用行为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应用的分析范式,将团体、个人的行为方式作为实施管理学研究的主要依据。该种研究范式普遍被应用于我国管理学研究中。该种分析范式主要强调的是通过对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机制来实现对人进行管理,因此其无法成为能够促进循环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有利管理工具。第三,一些管理学家在进行研究过程中,给予国内基本国情,提出根据实际国复兴古典管理理论这一主张。这种主张实质上是继续使用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其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

(三)管理学研究缺乏原创性所造成的缺位

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时,企业管理实质上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延伸,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未能按照市场变化来对自身的生产产量、价格等进行调节。所以,我国在,于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相适应的管理学理论还较为匮乏。改革开放后,诸多西方管理理论进入我国,成为经济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趋势。但是西方的理论并不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经济发展。因此,管理学研究必须要在合理借鉴的基础上有原创性才能本国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解决循环经济研究中管理学研究缺位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企业发展理念

想要还需为政府决策提供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的理论依据,从宏观角度上,必须加强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行为进行统一管理和制约。经济学研究者在对企业发展模式选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将企业假设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具有主体性的理性“经济人”。在不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企业通常不会转变传统生产模式。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即使有利可图,企业也不会直接放弃传统生产模式而选择循环经济。因此,经济学研究者们认为,必须加强法律建设,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来促进循环经济得到有效发展。站在政府规制的角度上看,经济学研究的实施必须具有实效性。但是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经济学对人、企业的主观能动性、适应情境变化的能力均往往被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政策的应用效果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在管理学中,高度重视人、企业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并且可以通过有效管理来实现对该两种能力进行不断激发和有效引导。对其企业的发展来说,法律及政策的强制、市场优胜劣汰、技术发展等外部压力特别重要。这些外在压力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刺激作用,进而促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被动地遵循相关法规政策。但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其行为的主要因素为内在动力。除了利润的趋势之外,企业社会价值观、企业道德责任感等也对企业行为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管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加强重视对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等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塑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价值观和文化。

(二)加强企业运行机制建设

经济学研究者认为,在生态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从生产方式、运行机制进行变革。运行机制为企业实施相关生产活动的制度环境,其可促进企业内部形成具有统一性的目标,促进企业的凝聚力得到不断增强,进而使得企业中的各个员工均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企业生产中,真诚地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可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会积极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监督,促进企业生产不断向规范化发展。在具有生态化的运行机制中实施生产方式的变革,才可促进企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生态企业建设均是重视对生产方式进行变革,而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等的建设均较为滞后,因此生态企业建设未能取得理想成效。因此,管理学应加强对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全面分析企业目前的运行机制,积极分析其与生态企业建设的适应性。然后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行机制作为试点,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并针对具体的影响因素进行不断改进,进而促进生态企业建设成效得到有效提升。

(三)企业情境应对策略

在经济学中,基于对宏观政策服务目标进行充分考虑,往往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行为视为是被动的。例如外部性理论的提出就是将企业假设为不负责任的环境中的行为主体。但是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结果显示,企业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时,通常均可以快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甚至能够预先做出反应。例如随着循环经济相关政策地不断出台,政策的内容从笼统逐渐发展为具体,其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企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需要主动地进行吸收和消化,通过实际行为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能够更好的适应相关法律政策的具体要求,进而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管理上,可通过绩效评价标准变革等方式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当企业微观、宏观环境均不断发生变化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将绩效评价作为对经济效益进行衡量的唯一标准。在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过程中,应是将多元利益相关者作为评价的主体,将创造企业价值的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为评价的客体,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赢作为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总目标。由此可见,在管理学中,基于市场环境的多变性对企业的发展提出多元化目标,其可促进企业能够在循环经济环境中得到更好发展,提高企业应用多变生产环境的能力,进而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束语

第11篇

[关键词]激励 激励理论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72-01

一、激励的概述

激励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励是指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行为的内在动力。当激励一词应用于管理,激励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激励作为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活动,它在管理过程中起着不可厚非的作用。首先,激励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的潜能。其次,激励可以使员工形成团队精神,使员工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最后,激励可以提高管理水平,使企业管理更有条有序。

二、几种主要的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将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像阶梯一样从低向高逐渐增强,一个层次的需要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

(二)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也称激励―保健因素理论。赫茨伯格在企业调查中发现,导致对工作满意与不满意的事件是截然不同的。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大多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预防或消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故称为保健因素。与此相反,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或工作成果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使职工获得满足感,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所以,称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来说都是起作用的,只是其影响的程度不同。

(三)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三种: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归属(亲和)需要。成就需要是一种内化了的优越标准的成功需要。它是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内驱力。权力需要是指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而归属需要则是建立友好亲密关系的需要。其中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维克托•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提出这一理论,他认为,人的固定要求决定了他的行为,行为方式。工人的劳动是建立在一定的期望基础上的,这样就可以在个人活动与其结果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弗洛姆提出一个公式:激励程度=效价×期望。其中,激励程度是指个人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和持久程度;效价是指个人对所预期的结果的评价高低,即个人在主观上认为结果能满足需要的程度;期望是指个人对某一行为导致某种结果和结果满足需要的概率大小的经验性判断。

三、激励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各种激励理论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它们分别强调了激励的不同方面。灵活运用各种激励理论,可以创造有效的激励方式。以下我们将结合上述各种理论,对几种激励方式作以探索。

(一)物质激励

物质需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物质追求和经济利益,也是保健因素中的一个基本因素,所以是永远不能忽视的。在此,物质激励主要指工资、奖金、福利等基本待遇。

(二)工作激励

工作激励是指通过修正员工的行为、工作时间、工作设计来规范并激发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方法。让员工参与商讨与公司有关的行动,会满足员工的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管理者与员工共同对工作进行规划,使工作丰富化,最终使员工感到工作的意义和赋予的责任。

(三)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就是指组织中大家共同制定组织的目标,并由此确定组织成员的分目标,使组织成员通过完成各自的分目标来完成组织的目标做贡献的一种激励方法。实施目标激励时要注意目标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不能太高,这样才能使员工有信心不断努力,才能挖掘一个员工最大的潜能。

(四)文化激励

文化激励是通过组织文化的塑造,以此来培养成员的共同信仰、共同的目标,使组织成员能够主动积极地为组织目标所奋斗。文化激励主要包括:

1.价值观激励。良好的价值观能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培养奋发向上的精神,并对每个成员的目标和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2.榜样激励。鼓励和奖励工作杰出的员工,使其成为组织中其他员工学习的榜样。通过奖励榜样,激发员工的斗志,鼓舞员工的士气,最终使所有员工积极努力地工作。3.荣誉激励。通过给予集体荣誉培养集体意识,从而产生自豪感和光荣感,形成自觉维护集体荣誉的力量。各种奖励和管理制度,要有利于集体意识的形成,以形成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2]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

[3]卢盛忠.管理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5.

第12篇

关键词: 现代教育管理 霍桑实验 激励

1.中学生心理特点

对于中学阶段教育,国外传统研究用“transition”这个词表示,反映了中学生在人生和教育阶段的过渡性质,中学生由依赖性的教育模式转变为自主性的教育模式,此阶段中学教师应当了解其心理特点,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引导好教育好正在成长中中学生,所以说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

1.1认知发展

中学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而且能够把握他们设想的可能情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开始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有些是偏激和不成熟的,虽然如此,但是教师还是要做好正面引导,恰到好处地鼓励他们,让学生有信心,老师要及时传递正能量,帮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

1.2不成熟的“成人感”

随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之明显增强。他们不希望别人时时管教约束,否则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情和对抗情w。尽管中学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但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时候,教师要悉心发现,及时疏导,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应该的,要让他们的不成熟慢慢变得成熟。

1.3学习成绩分化

学习成绩分化激烈,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中学生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分化明显。学业不良将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逃学、自卑自弃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心理不良因素的出现就会导致学生转移学习的去向,要么丧志,要么荒于学习,这时候,老师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端正思想,然后把注意力慢慢地转移到学习上,一次次的进步就是一次次的成功,在成功心理的折射下,孩子们就会渐渐地喜欢上学习,进而提高成绩,建立自信。

1.4同一性问题

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价值、信仰及一生趋势的一种相当一致和比较完满的意识。青少年在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适应问题,表现为有的人对自我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困惑,常伴有激动的情绪和解脱困境的尝试;有的人可能出现暂时的或长久的同一性混乱,即未能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他们无法发现自己。经受过同一性混乱的青年,自我评价较低,道德推理不够成熟,难以承担责任,冲动而思维缺乏条理。可见,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人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扰都与同一性问题有关。

2.中学学习活动特点

2.1中学教育的基础性

中学教育的基础性是指施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为他们未来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中学教育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发展,成功的中学教育尤为关键。

2.2中学教育的全面性

基础教育应当是全面性的,不是为某一方面打基础。所以中学教育是泛类教育,主要要求广度而不是深度,让学生的知识面宽广,让他们的视野开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现代管理学理论

管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显露出其对于现代管理的不堪重负,尤其以“经济人”为核心的假设与事实相差甚远,故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以霍桑实验为起始,现代管理学的若干理论开始显现。

3.1霍桑实验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3.2福利实验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3.3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在访谈中,把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

4.若干激励原则及可行性方法

鉴于现代教育管理模式下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对于中学教育的若干原则。

4.1班级氛围和学习热情在中学学习中有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中学教师应当对于调动班级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发挥组织性作用,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翁,这样学生才会情不自禁地为班级建设不遗余力地奉献一切。

4.2中学教师的指令不适过多,以免产生反作用,反而使得学生心理逆反。教师始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发地表现自己,老师要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4.3目前运用过多的“赏和罚”对于调动学习活动事实上成效不大,但仍应当在适应情况下予以运用,赏罚分明是必需的,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还是要策略,应该以鼓励为主。

4.4学生内部的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组织应当得到足够注意,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当人际关系型领导,即与众多学生的私人关系良好,并适时加以激励,而不能与学生格格不入,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4.5足够尊重学生,满足其得到认可和渴望尊重的愿望,也许一个小小的鼓励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善果,作为老师,大爱无疆,及时满足渴望尊重的学生,必将硕果累累。

4.6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成长而变化教育方式,防止用简单的“经济人”或“赏罚”解决问题。

对于这些,我们对目前所在各个学校存在的某些具体性、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习小组、学习互动、互奋互助对子、英语角等当前在中学存在的组织形式,其实都是现代实践的表现方法。中学教师更应当探索多样化方法,从而促进教育工作的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等.中学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