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时间:2023-09-25 17:59: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第1篇

关键词:微型学习;微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应用模型

伴随各种新媒体的兴起与移动终端的普及,微博、微信使用量持续增长,为满足用户需求,短小精悍的数字化阅读充斥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这种阅读形式传播速度更快,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互动性。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推广“微课”教学模式,推动“微时代”教学进程,关于“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微型学习作为现代数字化学习模式,依托微型视频资源,通过文字与图片更直观形象地展现隐性知识。基于此,文章着重对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进行探究,旨在为微型学习背景下的微课程教学提供意见参考。

1.微课程设计

1.1教学内容微型化处理

1.1.1内容主题鲜明。以微课程微目标为标准,选取短小精悍的内容。并且各小组微视频可负载完整知识点,可与相邻知识点相关,但不必完全组合。尽管提倡视频内容为小结构的、小模块的,但并意味着这些内容是杂乱无章的碎片,而是以教学主题为依据将教学内容转变为相关微课程,避免影响原教学内容的有序性与完整性,保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有着充分的黏合度。1.1.2微型化处理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契合的材料,如对于认知负荷较低的良构性知识,可对知识点进行分割处理;对于内部错综复杂的非良构性知识可进行逐层分解、由浅入深。在内容分割上,旨在以微小知识点为学习者提供单一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主题,为学习者筛精取华,使学习者可利用较短的时间掌握重点学习内容。具体而言,就是将教学内容以“主题—中心议题—学习对象”的方式进行分割,将微视频内容归诸学习对象,一个学习对象包含一个知识点。例如以学习地球自转的内容时,以地球自转为微内容主题,以自转方向为议题,对此,以自转方向和南北极判断方法为对象进行探究学习。

1.2基于试听媒体技术进行媒体设计

1.2.1课堂实录。这种微课程视频相较于传统课堂视频,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在导入教学内容时,需把握好时间,拍摄时应采用中近景景别拍摄方式,将视频焦点集中于教师和投影屏,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字幕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凸显其提示、强调的作用;镜头调度上应利用推拉变化指示教学内容的变化。在当前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在微课程的拍摄中,可借助ipad、智能手机进行拍摄,如拍摄实验操作流程,后期对字幕、声音做处理。该方法简单实用,适合一线教师开展微视频教学。1.2.2内容演示视频。这种微课程设计方式,主要针对视听演示性内容,对此,可利用屏幕录制软件结合PPT进行视频制作。首先,开启录屏软件,按计划随之播放PPT,利用耳麦将教师解说内容与PPT内容同步保存,后期编辑时,利用会声会影软件编辑处理前期录制时的不足与缺陷之处,并制作提示字幕。除此之外,还可依据教学内容制作个性化微型教学视频,不让教师出现在视频中,而是展现教师的手写板书与相关内容解说,更好地引领学习者融入其中,强化学习效果。

1.3突出情境感染力的可用性设计

信息化时代下,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其中精华型学习资源较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资源构建时忽略可用性设计要求。对此,在微型学习背景下,微课程设计应注重可用性设计,以学习者为本,注重用户体验。例如,在微课程设计中穿插小故事,增强微课程的艺术吸引力与表现力,以最小粒度的知识内容负载更具实效性的学习内容。

2.教学应用模型

微课程利用教学视频,将学习测试与反思教学相结合,就微视频而言,在微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开展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翻转课堂指的是利用教学视频展现教学内容,使学习者可在课前观看到需要学习的问题,便于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笔者立足于翻转课堂教学特点,结合微课程实践教学经验,设计微课程教学应用模型,如下图所示“微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都在发生创新型改革,将微课程学习模式应用到教学之中,将逐渐成为现代教学实践中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引领教学的深化改革,为学习者提供具有感染力的学习体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微课程设计可充分利用日益普及的移动终端,利用智能手机实现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将微课程切实融入学习者学习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顾凤佳.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学习课程设计原则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60-66.

[2]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1-35.

第2篇

摘 要 目前,在体育学科微课程的研究中,主要侧重于对微课程的设计研究,这种单边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微课程的实施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研究从“实施三阶段、运用三结合、传输三平台、结构五环节、制作六流程”的实施模式,对体育教育学科微课程实施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 体育教育学科微课程 运用 实施

一、体育教育学科界定

《体育教育学科》是一门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综合,牵涉到多个领域,包括体育社会学科、体育自然学科、体育管理学科、体育教育学科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而言,对于体育学科的研究则主要侧重于对体育教育学科的研究与探索。作为最大群体的学习者来说,学校的学生就是这一学习的主体对象了,研究主体研究和实施的对象均以高职院校为载体。当前,高职院校对体育学科知识的教育主要集中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体育实践学科是一门对运动技能从初步到提高到巩固到熟练掌握与学习的过程,其在体育实践课程计划中的比例到达了90%左右,根据这一趋势,本文着重考虑微课程在体育实践课程中的实施。

二、现有体育微课程技术运行模式模型

从当前高职院目前设计的体育微课模式来看,均停留在设计操作模式层面上,呈现出单边模式的体育微课开发,即只单方面重视设计制作微课程视频,而缺乏应有的体育微课程运用体系。大部分高职院校均以微课程设计制作作为微课模式的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微课制作流程、微课拍摄程序,而对于体育微课的实用价值、运用效果缺乏研究。所以,对于微课程的研究,今后不仅要从设计上下工夫,还要从微课程设计的源头,即微课程的目标进行双边模式的研究。

三、“实施三阶段、运用三结合、传输三平台、结构五环节、制作六流程”微体育实施模式构建

(一)实施三阶段

第一阶段:体育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通过手机拍摄简易的微课视频,其内容上都是以初学者能自主掌握的为准。即泛微体育课程的传输学习。第二阶段:体育教师根据运动项目的难易程度,并结合自身掌握微课制作技术程度,运用高端制作媒体设备,设计、拍摄精微体育课程,为具备体育基础的学习者传输精微体育课程,以达到教和学的相互互动。第三阶段:根据体育学科系统性的需求,在研究组成员、微课专家、多媒体技术人员的合作下,制作和设计体育微资源库即核心微体育课程,通过核心体育微体育课程的传输,为有一定体育基础和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体育微课程。以供学习更深层次的掌握体育科学知识。

(二)运用三结合

体育微课应与多种形式结合运用,以期发挥其应有的优势。1.与体育传统教学结合。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讲解相关体育理论或实践技能时通过微视频或课件等形式,将提前制作的微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将其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提高体育文化修养和运动技能。2.与学生课余时间结合。课后教师将动作难度与新技术动作以慢速连续播放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细节,从而更好地掌握技术要领,加深学生对整个动作的认识。3.与学生自主在线结合,广大体育教师把制作的微课程上传到资源网站,学生就可以通过在线学习进一步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运动兴趣的培养。

(三)传输三平台

为了使设计的微课能顺了到达学习者的手中,课题组研究了微课移动传播的信息的三平台,一平台,通过学校网站设置专门的体育微课传输平台,以保证体育微课资源共享。二平台,通过学校各种多媒体教室传输平台,以保证体育教师结合体育教学,通过与学生互动运用微课技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三平台,通过移动电子终端传输平台,如智能手机、itouch、平板电脑、psp等,以保证在平台上实现文字、图片和视频的交流和互动,从而达到学生能轻松地实现自主学习和移动学习。

(四)结构五环节

在实际操作中,体育微课程根据体育项目技术的实际需要,依据体育技术教学时间、情境、任务以及师生风格等因素不同自由灵活地进行组合,构成多元结构模式。如教学实践充裕时,可采用“五环节模式”,即“教师讲解+在线学习+情境学习+互动学习+上传评价”,以达到在实践操作中,学生线上学习、教师课堂精讲、师生课内交流、教学情境训练、成果汇报评估的模式。

(五)制作六流程

为保证微课运用顺利实施,研究设置了制作六流程模式,即:流程一(微课的设计、界面设计、选题);流程二(教学用具、后期加工);流程三(教学设计、准备、资源包、结构设计);流程四(录制视频);流程五(反思与修改);流程六(上传到平台)。

四、结论

(一)微课程技术在体育教育学科中的运用尚在初级阶段,体育微课程设计制作能否满足现代学习者对体育知识的需求,伴随微课程技术的发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仍然需要加强与教师、学生、媒体信息技术人员联系,及时对学习者、研究者应用微课程技术的效果进行跟踪回访,以便获取更多信息。

(二)寻找信息技术与微课设计之间的共性,进一步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运用深度融合,使体育学科微课程制作运用达到最佳化。

参考文献:

[1] 黄建军.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

[2] 胡铁生.我国微课程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0(03).

[3] 李巧芬.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

第3篇

1微课程概念

国内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广东佛山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以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具体地说,微课程就是指将教学目标聚焦在某一个环节上,利用最短时间讲解一个知识点、一个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题、模拟题等的一种微型教学。微课程可以理解成一堂课的一个片段。通过这个片段,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和心智的发展,体现教师的助学能力和智慧。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在微课程讲授完毕之后,还应提供习题、练习测试等教学资源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微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微”:内容微、问题微、研究微,其内容直指具体问题,主题突出,一事一议,一事一课,将知识进行碎片化、情境化、可视化处理,使之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便携式终端提供内容服务。微课程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可以整合常规课程教学,也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适用于正式的课上学习、非正式的课后学习或兼而有之。微课程的呈现形式主要是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多媒体微内容,如文本、音频,等。为保证微课程的教学质量,微课程还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尤其注重对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学习支持服务。微课程随着教学需求、资源应用、学生反馈的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动态发展之中。现有的微课程基本采用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在常规课程教学中应用比较少。笔者将微课程理念引入内科护理课堂教学中,在传统教学方法与微课程整合中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

2微课程设计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许多从事内科护理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一些感受:①内科护理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不像基础护理那样可以多做操作练习,也不像外科疾病护理那么直观。讲理论时学生不容易理解,若多做护理措施演练,课时又不够;②在讲解内科疾病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时,由于许多学生没有学好病理、生理、健康评估等先修课程,往往需要花很大精力帮助学生回顾相关知识并讲解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内科护理中,在知识衔接方面很费周折;③传统的内科疾病病人护理方面的影像资料时长一般为30-45min,播放时间较好,教学效果不佳。笔者从事内科护理教学十多年,一直在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如使用案例导入法、换位教学法、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总有教师担心下课时内容讲不完,学生却是一头雾水的困惑。而短小精悍的微课程,正好弥补了上述教学方法的不足。笔者从2013年3月开始,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了微课程设计,通过系列微视频的使用及课后学习支持,加强师生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成绩也大幅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护理课堂教学过程为例,报告微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2.1设计思路慢阻肺病人护理措施中的呼吸功能锻炼,是该疾病护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没有使用微课程设计前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教师现场演示一遍,学生当堂学一遍的方法,缺少课后练习的环节,使得许多学生没有掌握呼吸功能锻炼的方法,今后在临床实践中,根本无法教会病人实施呼吸功能锻炼。自从在该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微课程设计理念,并制作了呼吸功能锻炼微视频及课后测试题微视频后,学生普遍掌握了呼吸功能锻炼技术,并能指导他人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该微课程设计主要包含微视频制作(呼吸功能锻炼及该节测试题2个)、课堂实施、课后网上复习、学生反馈、教师同步或异步答疑五个环节。其设计如表1及表2所示。2.2课堂实施步骤步骤一:按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用多媒体投影仪放映PPT课件,主要内容为慢阻肺的概念及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教师结合临床案例做详细的讲解,时间安排为15min。步骤二:微课程应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微视频(呼吸功能锻炼),时间安排为8min,微视频设计表见表1。步骤三:“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应用,分别请五位学生上台讲解慢阻肺护理措施中的一种护理措施,即心理护理、起居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时间安排为8min时间。步骤四:请课代表(学生)作课堂小结(重点回顾),时间安排为4min。步骤五:布置课堂作业及课堂指导答疑,时间安排为10min。步骤六:课后微课程视频(包括呼吸功能锻炼及该节测试题共2个微视频)放入学生QQ群共享,供学生随时上网复习演练。教师同步或异步上网解疑答惑,与学生互动。2.3教学效果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微视频,笔者制作的慢阻肺患者呼吸功能锻炼微视频时长只有8min,较之传统的30-45min的影像资料,更能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注意力,避免了疲乏和分神,因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其课后还可以上网进行复习巩固,结果所有学生全部掌握了呼吸功能锻炼技术。较之以往沉闷的课堂氛围,微课程设计就像一剂兴奋剂,使学生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大增。该课程另外一个微视频(慢阻肺患者护理课后测试题)时长只有2min,放入学生QQ群共享中,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复习和测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微课程设计中教师在网上同步或异步答疑环节,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具体问题,还增进了师生友谊,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和谐。

3体会与讨论

微课程设计的核心要素微视频一般时长在3-5min,很少超过10min。而我们以前做的精品课程录像视频的时间大多在45min左右(一节课),实际播放时极易引起学生视觉疲劳,注意力难以长期集中,导致许多教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微课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能在几分钟的时间内将一个概念、一种操作方法、一道或一组习题讲清楚。设计开发微课程拍摄视频时,用智能手机都可以完成,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可行性强。学生学习微课程时,既可以在现实课堂上正式学习,也可以在网络上非正式学习,从而使学生选择的自由度提高。而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为微课程的大力推广和应用提供了便利。微课程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还需要提供教学支持服务。教学支持服务可分为师生之间的在线同步、异步交流两种形式,让学生的学习可以无处不在,使得课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统一、连续。由于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信息港学习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故而课后教学支持服务主要以QQ为载体进行同步或非同步的交流、答疑。在我国微课平台的先进性方面,上海交大的经验值得借鉴。上海交大的南洋学堂平台建设,从2013年4月16日开始,在极短的时间内已建成200余门高质量的微课程,点击量惊人[3]。而我国最早的(2011年)佛山微课由于教师和学生缺乏上传和修改的权限,久未见更新,使用效率大打折扣。笔者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制作了大量的微课程。一个概念(如呼吸困难)、一个操作(如呼吸功能锻炼、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皮肤护理,等)、一组课后练习题,都可以制作成一个微课程,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相信微课程设计和应用在医学教育方面还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作者:罗园珍 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第4篇

【关键词】 微课微课发展;信息技术;微课视频制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2

1.微课案例的应用现状

我主要通过对几个知名的、覆盖面广的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历年来专家、学者等对信息技术与微课的研究探索情况,以及不同文献类别的搜索结果,并总结出信息技术中微课案例的应用现状,及运用微课教学后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1.1微课的发展

微课通常是由教学者生产出来,刚开始可能仅仅有一个比较粗糙的脚本——可能仅仅包括一个介绍,一系列应该掌握的关键知识点,一个总结——可能是在教育技术专家的帮助下完成的。微课录制通常由一个仅仅带有麦克房的网络摄像头就可以完成。视频内容通常是这样子的:教学者的正在讲演的头像,配合画外音呈现的其他可视化内容,例如,一个幻灯片演示、一个屏幕录制或者是一个动画。微课录制的成果被上传学习管理系统,专用的多媒体服务器,或者是像youtube、vimeo及itunesu一类的大众视频网站上,视校园网的基础设施选项设置而定。每个微课的名称随概念的不同而不同,确保学生能够很容易的定位到他们所需的课程名称上。此外,也可以添加关键字、标签。

1.2检索结果分析

1.目前对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已有上百万条之多,足以说明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关注程度是相当高的。

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逐渐备受关注,但微课案例库缺乏,甚至微课视频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上找不到。

3.现有文献中关于信息技术的微课的文献相对较少,说明信息技术中微课案例的应用还没有被推广。

4.在检索的结果中一些数据库几乎找不到信息技术中微课视频,因此我们得出信息技术中微课案例库的建设的相对滞后。

1.3运用微课教学后对教学效果及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1.3.1对教学的影响

微课能够很容易的被整合于课程之中,一是它能过多种方式被使用,二是它足够小能够被用到几乎任何地方。它能够能放置于课程网站上作为预告片,让学生在课程开始前提前观看。而在课前,它能介绍主题,提高t意识或者激发好奇心。课后,它可以提供覆盖课程的所有知识点的讲解,甚至延伸到拓展部分。活动或者后续下达的任务能够很容易的被嵌入到一节微课中以便学生能容易的理解所呈现的内容。简洁的形式能够让老师快速的作出修订、调整和根据需要更新课程内容。某些情况中,这些微课就是可重复利用的资源,特别是那些讲解基本概念的微课,可以被多个课程和多个教师使用。在那些讲解难点的微课中,学生可以在一节课中多次重复观看。对于希望改变传统授课形式的教育机构和教员们来说,微课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1.3.2微课在促进教师业务成长和教学研究中的作用

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1)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微课本身就成了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2)微课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方便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

(3)微课便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4)微课制作形式简单、新颖,通过微课教学者可以进行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者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

微课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技能和方法,减少教学失误,并使师范生尽快地树立信心。微课不能在一个晚上改变教师或师范生的个人素质和习惯,它不能解决教学中所有的问题,不一定

能把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天才一样的完美无缺的教师,但它可以把他变成一个更好一点的教师。

1.3.3微课对学生的影响

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2.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微课案例的建设方法

2.1微型课程的解读

微型课程又称“课程组件”,是当代教育系统中编制课程的一种形式。一个学科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半独立的单元,每一个单元讨论一个独特的概念或活动,构成微型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是微型课程与学科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这既是信息化微型课程发展噶吧的生长点,又符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需求,还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2.2信息技术微型课程的定位于设计

基于课程开发理论、教学理论及“主导——主题”模式赋予信息技术微型课程的骨架和结构。它具体包含课程设计的理念、优势、微型课程设计要素、各要素设计策略等实现微型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在解析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再现微型课程设计的微型方法与策略,并给予了信息技术微型课程设计的原则。

2.3信息技术微课案例制作

2.3.1微课视频在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1.讲解时,适当看镜头,与摄像头(即收看微课的学生)有眼神交流。

2.制作ppt时,应注意,录制中,讲师的头像会遮挡住ppt的右下角。

3.充分利用鼠标的拖、点配合解说,可适当使用画笔功能,但绝不能用画笔写字。

4.拍摄设置:保持摄像头清洁;远离强光刺激;不背光;适当打光,确保光线充足(可使用带灯光的摄像头);调整摄像头距离确保至少能看到整个头部。

2.3.2以下是我设计的信息技术微型课程教案:

《制作幻灯片的软件——powerpoint》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ppt的软件,能熟记窗口各主要部分及重要工具名称;

2.掌握启动和退出的方法;

3.能修改和保存一份文件;

情感目标:

1.从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学习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和价值,激发对电脑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享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激发同情心和爱心,并教育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面对灾难;

二、教学重点:认识并记住ppt窗口主要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能自主联系word学习ppt

三、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方面的微课案例视频拍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教学准备,注意拍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

2.根据教案,拟定好拍摄稿本;

3.据镜头稿本的顺序,注意在后期时制作好需要使用图片和视频;

4.在录制操作视频时,注意讲解的语速应和操作速度保持一致;

5.教师在拍摄时,同样应重视仪容仪表,表现大方得体。

通过对微课案例的现状研究,虽然这种新型研训授课方式——微课正在被更多的运动到教学活动当中,但由于大多数老师对电脑操作不太熟练导致无从下手。本文我们小组对微课视频实践制作,分析得出了制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注意事项,希望对教育者的教学和学习都能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万国军,《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中小学电教(下)》期刊,2013年05期

第5篇

依托于MOOC平台的微课程是当前MOOC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在对应用型本科“第二外语”课程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的意义,提出了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环境、过程和评价等整体设计方案。

关键词:

MOOC;微课程;应用型本科;第二外语

一、引言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MOOC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使得学生能够在MOOC平台上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对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与进阶式课程的相同之处是微课程也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不同之处在于微课程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如今移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使用诸如智能手机、PAD等移动通讯设备接上互联网,[1]微课程将日渐成为MOOC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积极推动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提出的概念,目前江西省已确定10所本科高校作为首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第二外语”是一门受众面广、实用性强的课程,该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相对简单和完整,符合MOOC课程和微课程教学特点,此处以“第二外语”课程为例,以教学新模式和新理念为指导,对MOOC环境下的应用型本科“第二外语”微课程设计进行探索和尝试。

二、MOOC环境下“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意义

MOOC于2012年底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浪潮兴起,其伴随着丰富的资源,低廉的价格以及易于使用、开放等优势而迅猛发展。[2-3]目前,国内外对于MOOC的研究都集中在MOOC平台上建立课程,促进校际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增加学生的选择权。[4]然而,相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具体情况而言,诸如edx、Coursera和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上的课程并不契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edx、Coursera和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中课程面向的主要用户是C9等高层次院校的学生,虽然课程由名师主讲,且包含了极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其定位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难以参与。(2)edx、Coursera和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上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不足,难以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3)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具有区域性、地方性的特色高校,其课程设计必须小而精,且含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大而全的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上课程所不具备的。基于MOOC的“第二外语”微课程由多个6~20分钟的教学视频组成,包含了“第二外语”课程的核心知识点。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要远远好于过去的视频公开课,其能够真实的模拟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同时具备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5]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MOOC环境下的“第二外语”微课程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采用云端开放式技术,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2)“第二外语”微课程将知识点分解为相互独立的教学视频,符合人们的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习惯,依托于移动互联网,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可以进入MOOC课程平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第二外语”微课程基于edx、Coursera和智慧树等MOOC教育平台实现,结合翻转课堂教育理念,能够创新现有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同时促进不同地区文化交流合作,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因此,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设计MOOC环境下的“第二外语”微课程极有必要。微课程以MOOC平台为载体,建设云端开放式“第二外语”课程教学平台,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在线互动学习环境,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语言教学提供一种新思路。

三、MOOC环境下“第二外语”微课程的设计

MOOC环境下的“第二外语”微课程教学与传统的语言课堂教学相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都存在显著差异,需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6-7]

(一)设计微课程教学目标

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第二外语”微课程将由多个相对独立但有一定关联的教学视频组成,覆盖课程的核心知识点。相对传统语言教学而言,“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更为单一。一般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第二外语”课程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教师应在总体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具体教学目标。“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某几个核心知识点,掌握运用第二外语交流的主要词汇和语句。

(二)设计微课程教学内容

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由多个相互独立的教学视频组成,这些教学视频也被称为微视频,每个微视频的时长在6~20分钟之间。微课程不能将所有“第二外语”课程内容都制作成微视频,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之前权衡微视频的目标性、连贯性和层次性。在选取制作微视频的教学内容时,要考虑选取的内容有利于实现“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即选取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作为制作微视频的教学内容,实现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目标性。同时,选取的核心知识点必须考虑到其相互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学生才能通过学习相互关联的微视频而系统掌握“第二外语”课程的基础理论,这就必须保证选取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此外,微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应不受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限制,使得学生随时随地能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进行学习,这就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具有层次性。总体来说,在进行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微视频中的内容符合不同学生的需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充分实现个性化教学。

(三)设计微课程教学环境

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必须依托于MOOC平台来运行,这就需要选择最为适合的MOOC平台。当前,Coursera、edx和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是用户量较多的开放式平台,但这些平台的主要用户为国内外的名校和名师,运行在平台上的MOOC课程也大都是精品课。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MOOC课程受众为广大地方高校和高职高专师生,同时兼顾MOOC环境下微课程的运行情况,此处选择“智慧树”MOOC平台作为“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平台。智慧树MOOC平台为“第二外语”微课程的创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通过该平台设计的教学环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平台课程管理功能和微课程设计功能。其中,平台课程管理包括课程概述、课程学习和小溪区,微课程设计功能主要包括微视频资源、学习进度、作业考试、成绩管理和课程论坛等模块,教师可以根据“第二外语”自身情况设计最为适合的微课程教学环境。

(四)设计微课程教学过程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微课程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整个教学过程由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互动交流和课后协作式学习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课前自主学习是学生通过PC、智能手机或PAD等终端观看微视频,了解并记录知识点的重点难点,并可以在微课程环境的课程论坛中进行讨论;课堂互动交流是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对知识点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于难点可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释义和点评;课后协作学习是由学生组成小组协作完成微课程知识点的作业,并在MOOC课程平台上提交协作完成的作品。对于“第二外语”微课程来说,需提交的作品主要是指小组协作完成对话的音视频文件。

(五)设计微课程教学评价

传统的“第二外语”教学评价主要通过终结性评价来完成,即在期中或期末进行考试,以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而微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终结性评价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此,“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同时结合终结性评价来实现。微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几个指标来体现,如学生观看微视频的时长、在课程论坛中的互动情况和协作式作业的完成情况等。一般来说,教师应在MOOC平台的微课程中设置形成性评价的权重,突出学生在线学习交流微课程的重要地位,从而提高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的动力。

四、“第二外语”微课程的设计实践

依托于智慧树MOOC平台创建并设计“第二外语”微课程主要由三个部分完成:创建微课程;制作微视频;管理课程事务。其中,创建微课程和管理课程事务部分均可通过MOOC平台的向导来完成。微视频的设计则需要“第二外语”教学团队来完成制作,这是微课程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具体的微视频设计步骤如下所示:(1)选取微视频知识点。根据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考虑到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层次性,确定微视频中的教学内容。(2)制作演示文稿课件。为兼顾“第二外语”课程教材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微视频的录制需基于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课件的制作应突出核心知识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并兼具美观性。(3)录制微视频。以上一步骤制作的PPT课件为基础,采用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进行微视频的录制。在录制过程中,教师应保持正常的语速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录制的视频时长不超过20分钟。微视频的设计完成后,教师还可以对视频进行二次编辑,加上美观的开头和结束画面,提高学生对通过视频学习知识的兴趣。将设计后的微视频按照授课时间上传到MOOC平台中,即可完成“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整体设计。

五、结语

微课程作为MOOC平台重要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第二外语”课程开展了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实践,从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环境、过程和评价等五方面的设计着手,提出了微课程的整体设计方案。

作者:张婉婉 肖俊宇 单位:萍乡学院

参考文献

[1]尹合栋.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1).

[2]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3]于蓉,李元平.基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内容设计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

[4]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

[5]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

第6篇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设计;计算机;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59-02 收稿日期:2016-09-26

作者简介:曾凌静(1983―),女,福建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云计算、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它的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脚步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一)微课程概念及其特征

1.微课程概念

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如重点、难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过程、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短小精悍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课程资源。

2.微课程基本特征

(1)教学针对性强。针对某个小知识点或技能点以及具体问题解决的微型化、针对性教学。

(2)教学过程简短。一般为3~7分钟左右,不宜超过10分钟,且相对完整(碎片化与完整化的统一)。

(3)教学内容精选。相对于内容宽泛、目标多元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强调解决重难点问题。

(4)资源容量较小。容量小,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情景化呈现,可通过多种终端访问,可实现移动学习。

(5)注重教学设计。基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开发,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评价等。

(6)服务学生学习。为学生的高效自主学习而设计制作。

(二)微课程的组成

微课程构成要素:微频、微教案、微反思、微素材、微课件、微练习、微反馈、微点评。其中微课程的基本构成,如下图所示。

(三)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

1.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的模型ADDIE的基本内容

(1)分析。包括分析学生、分析教材(重点、难点、易错点)。

(2)设计。包括设计内容结构、表述方式、视觉设计。

(3)制作。包括选择方式、录制、后期加工(字幕、版权等)。

(4)应用。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复习、课后总结。

(5)评价。包括微视频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

2.微课程教学设计要素

①选取教学内容。

②确定教学目标。

③分析学习对象。

④制订教学策略。

⑤选择录制方式。

⑥微课资源制作。

⑦撰写微课录制脚本。

⑧微课程教学活动实施(及同步录制)。

⑨教学评价。

3.微课程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

(1)选题小而精。

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价值点)必须足够细,10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且生动有趣有吸引力。

(2)注重教学设计成效与策略。①规范:微课片头含有课程章节、微课名称、主讲人姓名、微课适用对象及微课所属学科、教材、单元、知识点等信息,以方便观摩与学习。

②策略:为了能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要明确微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学环节、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和个性化学习。

③问题:微课程设计时应有恰当的提问,提问的形式最好多样化,以促进学生思考。

④活动:要注重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的设计,而不是以教学内容的讲授和传递为目标,要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知识意义建构。

(3)微课程设计的通用原则。

①值得学(有用)。

②想去学(有趣有吸引力)。

③容易学(易懂)。

(4)微课程设计的 “四种观念”。

时间观念:微课制作的脚本意识,教学时间与环节精确规划;

内容观念:精选、重组;简短、独立;

结构观念:知识结构、教学结构;完整性;

语言观念:科学规范、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逐步呈现、音画同步、启发思维。

(5)教师上好微课的五点注意事项。

①切入课题要迅速。

②讲授线索要清晰。

③教师语言要得体。

④课后小结要快捷。

⑤PPT课件要专业。

(6)高质量微课要素及评价指标。

①长度适中:视频长度在10分钟以内,符合学生注意力特点。

②精心设计:精心设计上课脚本内容,讲解精练、路径合理、重点突出。

③注重导演(内容处理):内容风趣、幽默、情境化,学生沉浸感强。

④注意互动:适当提问,引发思考;留白,关键点重点提示。

⑤减少干扰:尽量减少视频中的干扰因素。

⑥技术要高:清晰而小巧。

二、微课程的分类与制作

(一)微课程的类型

1.按知识点内容的传授方式

(1)讲授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为主,授课形式多样,不局限于课堂讲授。

(2)讲解型。针对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

(3)答疑型。围绕学科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4)实验型。针对教学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

(5)其他类型。不属于上述分类的作品,均可归为此类型。

2.按微课的主要教育价值来划分

(1)“传道型”微课。主要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侧重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公民素养等的培养。

(2)“授业型”微课。主要是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3)“解惑型”微课。主要是对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二)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

1.拍摄式微课

通过外部摄像设备,对教师及讲解内容、操作演示、学习过程等真实情境摄制下来的教学视频。

2.录屏式微课

通过录屏软件,录制教师对着电脑屏幕的讲解、分析、演示过程,或者通过交互电子白板、一体机等数字媒体的录制功能,同步录制课堂的教学过程。

3.软件合成式微课

运用图像、动画或视频制作软件,通过微课脚本设计、技术合成后输出的教学视频短片。

4.混合式微课

应用上述提及的多种方式,制作、编辑、合成的教学视频。

(三)有关微课程制作的操作技术细节

(1)字体要粗、醒目、看得清;背景用纯白底黑字或者黑底白字。

(2)讲解课程时,如遇字数过多,可用分批动画呈现或者明暗呈现。

(3)画面要简洁,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标、背景、头像等,都要删除。

(4)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师讲解要同步。

(5)录制视频的环境要安静、不要有噪音。

三、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笔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高职的教学资源环境,以及学生的学特征,选择了以Excel中IF条件函数的使用为例,探索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实践。

(一)微课的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内容

“制作电子表格Excel”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Excel函数的学习是重点和难点。

2.设定教学目标

本次微课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完成班级学生成绩的综合成绩来分等级,作为评选奖学金的参考依据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掌握IF条件函数的使用。

3.教学活动设计

本次微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并通过操作真实的实例来说明IF函数各个参数的作用,以及具体的使用过程。

(二)微课的制作

1.工具与软件

计算机、耳麦(附带话筒)、视频录像软件Camtasia Studio 7、PPT软件。

2.过程简述

(1)选题。

“IF函数”是Excel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用来制作微课,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教学资源分享,为学生解惑,为教师启发教学。

(2)教案编写。

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其良好的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惑、解惑的作用,能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

(3)课件制作。

课件内容设计要有启发性和悬念性,必须带有反思。

(4)教学实施与拍摄。

有了微课程的设计内容,接下来的就是录制。录制背景简洁,声音大小合理。要注意突出的地方镜头要有推拉,这样效果才会明显。

(5)后期制作。

录制好的视频,可以剪辑、整合、修饰、包装等,形成完整的微课程。

(三)微课的应用

在网络Web 2.0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我们可以通过微课让学生掌握IF相关的函数,如sumif、countif等函数。另外,对于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来说,要快速熟练掌握IF相关函数的使用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根据学生的要求,把微课程视频和相关配套资料放在了实训室的服务器共享目录中,供学生下载学习使用,设置相关的练习,进行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总结和展望

当前,微课这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方式正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设计和开发的微课程既要适合学生学习的类型,又能供教师观察、观摩和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能深刻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需求,重组教学内容,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与技巧,制作精良的微课。笔者在接下来的时间会进行教育实践,进一步完善微课程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过程;方法

一、微课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现状

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创新途径,微课程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活跃度。不同于传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氛围,微课程以视频为载体的授课形式兼具精干精练的特点,非常适合初中物理教学。微课程还可以直接存储,如果学生需要使用,可以再次拿出来观看。每个初中物理微课程都是对某个知识点的解说,学生可以利用微课程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对于初中物理老师来说,微课程的出现,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作为教师,应积极适应微课程的要求,打破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实现实时教学,衔接好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越是成功的微课程教学,越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量身定做的微课程资源,学生只需要针对自己的学习需求,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打开资源学习观看即可。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解放了传统课程中的桎梏,同时也让初中物理教学空间得到了无限的扩大,教师的教学不再局限在课堂中,学生也可以实现灵活学习,重点巩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发展将有效补充和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水平,构建更为有效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二、微课程的特点及发展意义

微课程中的“微”字是指每次所录制的视频中讲解的知识点都很小,很精细。由于讲解的内容少,所以微课程授课时间少,教师制作方便,学生使用快捷。一般来说,微课程都是紧紧围绕一个单独的知识点来讲解,开门见山,没有铺垫和引导,重点突出,精细而有针对性。这些特点让微课程具有了移动式学习的优势,特别是在当今节奏快,碎片化时间多的今天,微课程的出现能有力地起到知识的传授作用。不同于过去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的模式,微课程时间一般都控制在10分钟以下,非常适合现在的社会文化传播要求。同时也要意识到,微课程虽然有一个“微”字。但从根本上来讲,微课程还是“课程”。特别是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制作的微课程资源是以视频为载体进行传播的。在这短短几分钟内,微课程依然构建起了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教学环境。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微课程不仅要进行教学课件引用,还要配合教学讲义,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进行制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是指微课程的短小独立。当然,微课程也可以作为教学反馈素材供初中物理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学生对于自己遇到的物理难点,物理实验操作中的困惑都可以及时反映给教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微课程的制作。这样一来,相比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一个个去讲解,去补课,去解答的模式微课程的出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24小时随时在线随时重播可反复使用的学习资源,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统一讲解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微课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使用

(一)强调系列化的使用

对于微课程来讲,本质上是依托于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课堂而存在。虽然微课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如果脱离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背景,也就失去了绝大部分的使用意义。所以在微课程的使用中,应紧紧围绕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立足于课程体系的全局来考虑微课程的设计,形成微课程与初中物理教学的系列化使用模式。如先划分好初中物理的知识点,再从知识点出发,设定微课程的主题。分散来看,微课程可以独立讲解某一个知识,但所有的微课程联系起来,要达到串联起整个初中物理知识体系的目的。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微课程使用中,对于微课程的练习设计,对于微课程的实施,微课程的使用评价和反馈这一块,则要根据学生的真实观感进行实时的调整,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班级学生使用的微课程设计之道。

(二)强调实际化的设计

考虑到微课程需要控制在10分钟之内,所以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来设计微课程中的话题和实验内容。如在《浮力》的学习中,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要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好教学情景。在微课程中列出知识的学习提纲,以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微课程的讲解氛围。如笔者就对此节课的微课程作了三个问题的引入:浮力是什么?浮力会引起什么现象?浮力的方向和计算公式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已经对浮力这一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分层。在微课程短短几分钟的讲解中,实际化的课程设计就在于直接切入知识点的本质,直接对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实验和讲解。接下来,笔者引用了中考中浮力的实验题目:用手压住瓶盖,把塑料瓶浸入水中,浸入水中的体积是2×10-3m3,这时塑料瓶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呢?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整个实验过程模拟出来,然后进行讲解和标记,让学生干脆利落地了解浮力的推导过程的作用类型。

(三)强调教学难点的重点阐述

对于微课程的制作来说,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来进行教学难点的重点阐述。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微课程应体现出对知识的预设性。教师应通过作业和训练题来了解学生物理知识的薄弱点。只有了解到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才能更为有效地设计出微课程的重难点。一般来说,笔者会对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当场解答,而对学生提问频率高,知识价值高的问题,则及时调整为教学的重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程在未来将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在笔者看来,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微课程也应遵循这一原则进行设计和制作。

作者:魏长艳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

[1]任心燕.微课教学研究初探[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1).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微课程;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TP273.5-4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是要提高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数字技术的应用水平,而其中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则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效果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教学资源,其实践成效得到教育界的一致认可。在Web2.0多媒体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改革思路也逐步呈现,微课程的独特优势成为新的载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与微课程开发具有较大的价值和意义。

1 计算机技术背景下微课程的概念辨析

为有效提高微课程开发的成效,掌握微课程开发的基本规律,我们需要对微课程的概念进行充分辨析,这样有助于提高微课程开发者们对微课程开发的认识,提高开发质量。微课与微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都属于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大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教学资源,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微课是微型课的代名词,来源于现实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师授课的浓缩、搬迁与改版,本质上属于教师为中心模式。从教育技术视域考察,微课属于新一代教学课件范畴。微课程则是微型课程的代名词。其灵感来源于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实验,是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这是从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的角度对两者进行区分,微课与微课程虽然有不同之处,但是他们之间也有着非常深刻的联系和相同之处。

微课程是对当前现有学习资源的一种创新和改革,它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而出现的新形式,是通过对现有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行有机整合的一种新型教学和学习资源。微课程与微课的更大区别在与微课程是面向当前的课程改革,是对现有课程资源的一种补充和创新,是推动当前第三代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和原动力。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微课程中对MOOC学习模式的整合和开发。MOOC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有考试与证书。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中的应用体现有很多方面,其中微课程把当前的教师授课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整合,是其独特优势的最佳体现,这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当然,微课与微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他们有着共同的呈现方式,存在并产生于同样的计算机操作平台和技术条件。

2 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开发中的应用实践

2.1 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进行微课程设计是微课程开发的首要环节,计算机技术在这个环节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微课程方案的设计,二是利用计算机数据技术进行微课程的开发模式设计和制作。首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在这个过程需要坚持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要注重教育性,微课程内容是一种在线的教学资源,应该要指向对实际教学困惑的解决。二是注重趣味性,提高微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是发挥微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三是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每一个微课程的设计都有着明确的目标,解决基本的实践困惑。其次,要进行微课程的模型设计,具体也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进行微课程建设的需要分析,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独特优势,发挥多媒体技术和数字统计技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了解微课程的对象、教学科目、使用特征等。比如以声乐的发声训练为例,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学会如何正确掌握发声的基本原理,如何呼吸、咬字等。二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建立微课程的开发平台,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和设计。

2.2 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制作过程中的应用

进行微课程制作,需要遵循基本的制作步骤,通常包括七个基本环节,包括选题设计,撰写教案,准备教学素材与练习测试,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实施与拍摄、视频后期编辑等。计算机技术应用与微课程制作过程中,其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三个主要环节上,一是课程选题上,二是准备摄像工具,三是进行视频的录制。首先,在选题上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的资源优势,建立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教学题目库,对每项内容进行必要的解读,可以供微课程制作使用。同时,对于微课程设计的资源要给予简单的说明,涉及到的知识点必须足够细。其次是利用计算机的摄像软件进行拍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包括了对微型课程的主题选择和设计,根据现有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并依此来形成本堂课的教学方案,如果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教学ppt。之后就要利用拍摄工具,比如录像机和电脑里面的录像软件,对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录制。当然,还要对录制的视频进行简单的剪切,选取需要的内容。

2.3 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后期制作中的应用

在微课程的录制过程中,我们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的重要功能,充分发挥电脑上录像软件的作用,以课堂教学的ppt、word和手写输入软件等为载体,进行课堂执教,开展录制。执教者可以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还可以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多媒体软件或素材,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完成上述步骤之后,就需要对录制好的微课程进行后期制作,一般来说需要经历五个基本步骤。一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导入录制好的文件,可以通过录屏软件进行,选择添加工具,直至微课程显示出来。二是把文件添加到时间轴上,可以进行变焦、画中画、画中画音频等内容的调整。三是进行视频大小的调整,这一步骤关键是调整“变焦”轴,避免后面视频显示区域大小不同的问题。四是进行画中画的调整,在这个步骤中可以进行画中画在视频中位置的调整。最后是选取需要的视频长将时间轴上的滑块条拖动到相应位置, 然后点击界面上剪辑按钮,完成视频选择。最后,点击保存即可,可以进行微课程的预览。

微课程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型教学资源,其总体水平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的微课程模式也处于探索期。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仍然需要根据课程资源的发展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平台价值,积极开发多种体现多媒体教学与网络结合的微课程体系。要以微课程资源开发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促进其更广泛应用,尤其是探索形成微课的建设与一体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刚,周福春.成人计算机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成人高教学刊,2006,02:50-53.

第9篇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微课程 教学模式

【分类号】H319.3;G434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借助微课程实施课堂的翻转,正在慢慢被人们所熟知并接受,为高职院校师生带来一种全新教学体验。“微课程”由于具有多媒体化和微型化的特点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一、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含义

1.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2.翻转课堂,也称作“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FlippedClass Model”,是指将课堂内外的时间进行新的调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外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的。

在翻转课堂上,知识传授则利用微课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课前学生通过手机、PC在网络中学习微课。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的,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

三、微课程在实现翻转课堂中的优势

(一)微课程短小精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尤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微视频教学,“微课程”时间在10分钟左右,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每个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用文字、动画和音频等表现形式,学生容易掌握。

(二)微课程创建自主学习流程

翻转课堂将用观看微课程的形式取代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将课堂讲授的时间由课堂移至课外,突破了课堂时空的束缚。并且在网络上的视频,可以方便地暂停、回放、重播,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学习,直到理解为止学生完全可以自我控制,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知识巩固方便快捷

学生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及时发现没有学懂的地方,通过回看功能将这些知识点或技能点回过头来再看一遍,然后解决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四、实施翻转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课堂翻转与其说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反转,不如说是教师的教育观念的翻转。因此,翻转课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翻转课堂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前沿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培训和进修,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翻转课堂的教学需要。

(二)努力提高微课程设计的能力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制作的微课程是实施整个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必须把握微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1.重视微课程的整体设计策略

在微课程设计的策略上,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学习者认知特点,对所要讲授的知识和培养的岗位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并选择合适的微视频制作工具与网络平台及技术。

2.重视微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微课短小精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进行内容集中、针对性教学,教学过程精炼完整,主题切入迅速,重难点突出,设计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以最直观的方式给学习者展示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重视微课程单元的检测设计

通过对微课程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是否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检测。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针对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检测习题,在每一阶段微课程后对学生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汇总,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 提高课堂教学组织的能力

翻转课堂提倡的是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的实施是建立在课前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加以解决的过程,教师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总结与分解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进行微课程学习后完成单元检测的结果,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将之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设置为符合学生兴趣的项目,在课堂上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完成。

2.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及评价的能力

对于学生学习的成果,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学习体验,分享作品制作的成功和喜悦,如成果展示、报告会、辩论会、小型比赛等;另一方面,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真正做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差异内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3.c学生交流互动的能力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而是围绕在学生身边,随时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引导者、辅助者,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不断捕捉学生的动态,并进行针对性的反馈,如一对一辅导、小组指导等。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翻转课堂是借助微视频实施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它通过微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推动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条件下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为高职教学模式创新开辟了道路。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英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微课程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微学习,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但是这是在保证教师做好微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课程设计,为学生创建对应的教学情境。

一、微课程的特点和优势

微课程是指使用微视频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是展开微学习的基础。新课标对微学习提出了更高的关注,微学习就是指一次学习一点知识的过程,在采用微课程进行教学时,由于涉及到的知识点有限,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尤其是新课标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设计微课程,在教学环节中,依据教学内容设置并开展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教学资源,将其和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采用微课程进行教学,可以呈现出精彩、精炼以及具体的知识和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还能够改变传统教学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微课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设计

1.微课程的导入设计

要想发挥微课程的优势,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一定要做好设计工作,在微课程的选材上,应该能够反映微问题,但是反映的问题又不能太小,保证其短小精悍。对于微课程的选材,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发展出发,选择可挖掘深度的材料,才能通过微课程的学习不断_拓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构建微课程时,要对问题进行系统地规划。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微课程一般是通过单元话题的背景知识呈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展现图文并茂的知识,在课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进入到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Traveling”的教学过程中,整个单元的内容都是关于旅游的,单元中的听力以及阅读文章都是关于旅游的文章。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这个单元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系统的了解,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微课程,将关于旅游景点、旅游购物以及旅游途中的美食等常识制作成一个微课程,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的形式形成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就能够基本了解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在微课程中,教师对课文中的阅读材料以及听力材料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可以有效促进后面的教学顺利进行。

2.微课程的情境设计

微课程的情境设计是为了增强微课程的效果设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应该从学生的大脑活动出发进行设计。人体的大脑左半球对逻辑、语言和书写等执行,而右脑则对颜色、音乐和图案等执行,两个脑半球相互支持。注重微课程的情境设计,就是在重视大脑活动的听说以外还强调大脑的身临其境,让学生进入到逼真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微课程时,教师应该注重情境设计,尤其是在英语口语交际的课堂过程中,如果直接进行交流,很多学生放不开,此时教师应该通过微课程设计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畅所欲言。

3.微课程的呈现设计

微课程的呈现设计就是针对微课程呈现出来的效果进行设计的过程,微课程要想充分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微课程中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对英语教学感兴趣。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还应该考虑到微课程的呈现效果,不仅仅要考虑微课程容纳的知识和信息等,对于其呈现的效果也是一个重点设计问题。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语法、单词和阅读、写作等,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应该展现不同的呈现效果。对于故事性的文章,教师要找出相关的内容做好剪切,将故事中的部分信息融入到微课程中,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营造出阅读的环境。例如,在学习“Beyond Time and Spaee”的相关内容时,这是一个关于宇航员在外星球的经历的故事,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个故事制作成为一个微电影,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个微电影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文章的内容和发展进行了解。在学习“Cartoons”的相关知识时,课文中涉及到很多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学生们非常喜爱,教师也可以制作一个关于卡通人物的微课程,在微课程中呈现出整个单元涉及到的卡通人物以及学生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激发学习兴趣。

三、结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课程进行教学,可以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电影等形式呈现出英语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先有一个大致了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好微课程的呈现设计、情境设计和导入设计。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初探“微课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J].校园英语旬刊,2016,24(19):198-198.

第11篇

我们在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中参考或者是借鉴了他人的研究成果,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列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写作也是有标准格式的,不是自己随心所欲为了充数而写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希望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借鉴参考。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胡铁生,焦建利等。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建设现状分析:以佛山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69-73.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百度百科网。微课[EB/OL].

[4]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5]顾小清,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7-21.

[6]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20-22.

[7]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5.

[8]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

[9]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

[10]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1-35.

[3]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01):100-110.

[4]张晓君,李雅琴,王浩宇,丁雪梅。认知负荷理论视角下的微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0-25.

[5]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6-33.

[6]余剑波,王陆。微课程设计的点链圈(PLC)模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05):32-37.

[7]张晓君,李东哲,陈雷。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105-107.

[8]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9]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74-77.

[10]韩中保,韩扣兰。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微课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1):53-59.

[11]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48-54.

[12]张静然.国内外微课程的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DB/OL].

[1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32-34.

[1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15]李桃。漫谈低年级识字教学[J].读与写(下旬),2012,9(10)。

[16]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04)。

[17]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3.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九民,邵明杰,黄磊。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2]辛彬。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微课程的设计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李泽蕊。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行动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5.

[4]韩佳佳。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14.

[5]段连鑫,李国富。信息技术与小学识字教学整合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2(7):6-40.

[6]林素华。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小学低年级识字效果的提高[J].新课程,2010(7)。

[7]韩雪茹。小学语文微课程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8]赵小蕊。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4.

[9]李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识字教学效率[D].宁夏大学。2013.

[10]吕婷婷。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11]高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现状及实施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第12篇

与以往比赛不同,本届比赛的作品由“微课程设计文稿”“微视频”和“微课程实施方案”三项内容组成。小学信息技术的赛题是人教版第6册第9课《图片声音齐上阵》。我们三人团结协作,深刻地感受到网络环境下同伴之间的互助是提高教学能力、促进共同成长的一个重要方式。

设计初稿中的思维碰撞

20日上午,我们拿到赛题后就开始研读教材,并在网上查找教材的相关资料,讨论确定微课程的助教与助学思路与设计。我们围绕“微视频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情境的选择”两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通过不断的思维碰撞、互相启发,最终达成共识。

1.关于微视频内容的争辩

【徐钦】从教材篇幅来看,关于“图片的插入和编辑处理”的内容占了很大的部分。因此,图片部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应选这个作为微视频的主要录制内容。

【华柏胜】微视频的作用就是突出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关键,所以微视频制作应在“图片的插入和编辑处理”上做重点分析,分析出操作的关键步骤和技巧,形成“图片的插入和编辑处理”的方法和规律,拓展延伸到具体操作实例和插入声音自主学习,而不应当是全部的教学内容。

【袁甫】有道理,这样一来,确实要分个主次,把握本课的重点内容。

【华柏胜】而且我们的微视频是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时用,更要注重内容的选择。

【徐钦】是的。仔细研究“图片”和“声音”的操作,其实方法是相通的,学生掌握了图片的操作方法后,可以在课后自主地研究学习声音的操作。

【华柏胜】是的。我建议在微视频中,先说明本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告知学生此微视频能帮助他们学习掌握插入图片的操作。

【袁甫】同意,这样能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个整体的学习目标认知,并且知道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什么,而声音的操作相对简单,可以鼓励他们在课后对其进行自主地研究。

2.关于情境选择的讨论

【徐钦】现在正值暑期,有很多动画电影,我建议用一部动画电影的宣传海报作为情境引入。

【袁甫】是的,动画电影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但感觉有些过于普通,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等方面关注得不够深入,影响较小。

【华柏胜】袁老师提到的这一点很重要,特别是在比赛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尤为关键,既要贴合学生实际,又要新颖独特。

【袁甫】可以设定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情境,如畅游金陵、南京小吃等。

【华柏胜】那这和去年的赛题差不多了,也是介绍南京的游览景点,很中规中矩。

【徐钦】南京市暑期网络文明夏令营活动,怎么样?暑期我们指导学生制作电脑绘画、电子小报作品,并上传到网站进行评选。

【华柏胜】网络文明夏令营确实是南京的一项特色活动,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相信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

【袁甫】那就这样设定教学情境:某位学生要以暑期的一部动画电影为主题,制作电子海报,并上传到网络文明夏令营的平台上进行评选。

【徐钦】但他只完成了PPT中的文字部分,还要学习“插入图片”的操作内容。

总结:经过前期的讨论和争辩,我们最终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选择“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的操作方法”作为微视频的主要内容。同时,也确定了以南京市暑期网络文明夏令营活动为切入点创作电子海报的教学情境。为了更好地开展微课教学,我们还选择将Moodle学习平台作为载体,设置网络课程资源,并上传相关的素材资源。这样能更好地支撑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探究学习。

互评完善中的取长补短

在完成初稿设计之后,紧接着是团队之间的循环评价。这是一个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思维拓展过程。每个团队都本着严肃、客观的原则,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点,在接受评价的同时也在反思和完善自己的不足。

1.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华柏胜】兄弟团队反馈给我们的信息中提到了我们的评价方式单一,多元评价体现得不够明显。

【袁甫】在微课程实施方案中,我们是以“你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作为一个自我评价,要求学生将作品上传到Moodle学习平台,教师查阅后再进行反馈。

【徐钦】我们是否可以在Moodle学习平台上增加一个讨论区,让全班学生参与进来评价作品?这样一来除了自评,还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评。

【袁甫】同意。充分利用好网络学习平台,能调动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兴趣,开展互评活动。

【华柏胜】在我们设定的情境中,作品要上传参加南京市网络文明夏令营活动的评选,其实这也是一种评价方式。我们可以在微课程实施方案中提到这一点。

【徐钦】提醒得太对了,这是来自真实生活的一种评价方式。如果我们光想,而没有在方案中提及,评委当然看不到我们的设计意图。

【袁甫】这样,我们的评价方式就有学生自评、生生和师生的互评、网络文明夏令营活动的评价。这已经比较全面了。

【徐钦】还可以在Moodle学习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中增加相应的评价板块,进一步地完善微视频中的评价内容。

2.微视频制作精细化

【袁甫】看了兄弟团队的微视频,我觉得他们的视频比我们的要流畅,特别是配音连贯,几乎没有什么杂音。

【华柏胜】是的,所以我们微视频的制作要更加精细化。

【徐钦】要对声音的细节进行降噪处理,由于以前都是在比较安静的地方录制声音,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

【袁甫】是否可以将音频单独导出来,用GoldWave把音频降噪处理一下?

【徐钦】这样操作很麻烦,渲染的时间也比较长,耽误比赛时间。我上网找找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华柏胜】我找到了,Camtasia Studio在音频操作中有“消除噪音”这个选项。

【徐钦】非常好,可以用这个软件自带的功能试一试。我再修改一下微视频中的配音,重新录制其中的一部分。

总结:在互评完善环节,我们根据兄弟团队反馈的评价内容进行了适当取舍,反复讨论,对作品中的细节部分进行了完善。华老师和袁老师主要针对“微课程设计文稿”和“微课程实施方案”进行了细节上的补充和完善,用红色加粗显示修改的部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同时也增加了设计意图。这样一来,评委能更清晰地了解我们的设计思路和想法;徐老师主要对微视频的制作进行细节上的处理,重新剪辑音频,对声音进行降噪处理。同时也在微视频中增加了学习评价的环节,引导学生登录Moodle平台对自己的课前自主学习作评价与检测,从而让“微视频”与“微课程实施方案”呼应起来。

亮点陈述中的反思提升

德国有句谚语“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历经比赛让我们磨砺了意志、增长了见识,让我们在团队合作中激发了灵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我们团队梳理了最终作品并形成了以下陈述亮点。

1.翻转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团队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即学生课前利用微视频学习基础技能,课上进行研讨与提升。

根据这个理念,我们整体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让他们在进行前置性学习时,相对容易地掌握基础内容,所以我们的微视频制作演示得比较详细。相应地,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指导,讨论出评价标准,然后全体学生依据动态生成的“标准”进一步美化图片,增强PPT的美观效果。所以,我们的设计在分成基础和提升两个层次之后,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在教学中有所收获。

2.魔灯平台,利用在线学习

我们团队充分利用了Moodle开源学习平台,并将其作为微课的学习技术支撑。

首先,教师要设计网络学习课程,上传各类练习素材与微视频等资源。学习者可以在课前直接登录魔灯平台,下载相关的资料,开展自主学习。

其次,学生使用讨论版,交流分享心得,反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利用作业上传功能,收集学生作品,突破局限于机房教学的时间限制;学生课后提交,教师课后点评。

再次,网络课程资源和教学活动,能够为师生学习创建互动式的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互为知识的生成者,促进了两者合作解决问题。

3.贴近生活,全息评价方式

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评价是全时空的,是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课前的前置学习、课中的操作指导、课后的作品收集和欣赏交流。

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评价是全人员的。除了学生、教师之外,家长、社会成员都可以成为评价的实施者,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更有来自真实生活情境――南京市网络文明夏令营对学生的评价。

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评价还是全学科、全形态的。优秀的学生作品展示是一种评价方式;在升旗仪式上发放奖状也是一种评价方式;将优秀作品打印并布置在教室里更是一种激励效果较好的评价方式。